创设快乐的生物课堂

2024-05-30

创设快乐的生物课堂(精选十篇)

创设快乐的生物课堂 篇1

一、营造自由安全的教学环境

创设自由安全的教学环境就是营造敢想、敢做、敢说、敢于挑战权威的教学氛围。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营造一种自由安全的教学环境, 能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体验到平等与自由、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宽容、鞭策和鼓舞;能够给学生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心理空间, 让学生放心大胆地与老师和同伴交往, 产生“乐学”“好学”的心理动机,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创设快乐情境

在中职化学课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 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 创设快乐情境, 能够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 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 激发学生在乐中学。

第一, 导入创设情境。如果有一个新颖别致的导入, 就会像一块磁铁, 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 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他们的兴趣。化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 如趣味问题导入、实例导入、趣味游戏导入、实验猜想导入、化学故事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教学中, 教师应从激发兴趣出发, 善于捕捉学生熟悉的热点、疑点问题, 巧妙设计新颖奇特的导入, 创设情境, 吸引学生。

第二, 直观展现情境。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化学课中有一些概念、定理、公式很抽象, 在教学中, 营造直观生动的情境, 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可以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 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将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促进学生的快乐学习。创设直观情境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多种媒体展示化学过程, 二是教师做实验进行演示, 三是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第三, 故事铺垫情境。化学中的理论、公式、定理背后, 往往隐藏着化学家们“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故事。在教学中, 围绕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化学知识背后的一些小故事, 能够使学生受到震撼、鼓舞, 既在意志、品质、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提升, 又得到化学名人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方法的熏陶, 并为学习相关内容做好情感、心理铺垫。

三、联系现实生活

在化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我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从生活到化学。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6-19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 他们生活中的大量事物包含着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问题。简单的现象如氧化反应、植物的光合作用、血液中的PH值、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等。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 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 实现快乐学习。

二是从化学到生活。在中职化学教学中, 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也能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体验学习的快乐, 感受化学的魅力, 激发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

每一次成功的体验, 都能使学生收获一份自信, 增添一份学习的兴趣与乐趣。在中职化学课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就能心情愉快、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为此,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让学生自主探究。中职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 并掌握了从各种媒体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有效手段, 自主探究的欲望十分强烈。在化学教学中, 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 自主解决重点、疑点问题, 自主寻找化学规律, 自主概括化学原理,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既能够亲身体验化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能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 还能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 让学生动手实验。化学中的许多概念、公式、定律是借助实验而得到的, 16-19岁年龄段的孩子对动手实验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因此, 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实验, 能增强中职化学课的趣味性, 唤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及对化学问题的深入思考。

第三, 优化教学设计。化学这门课确实比较难学, 很多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对此, 教师应优化教学设计, 要有层次性、有序列性地组织教学, 设计一个个循序渐进的阶梯, 使学生一步一步地积累和提高。

第四, 要善于赏识学生。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教师一句鼓励的话, 一个浅浅的微笑, 一次真诚的表扬, 都能给学生莫大的动力。

五、巧用幽默艺术

幽默是快乐的添加剂, 能使人笑口常开, 赏心悦目。在中职院校的化学教学中, 教师巧妙地运用幽默艺术, 能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 使原本枯燥的化学课充满“情趣”和魅力, 同时还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产生一种惬意的心理和积极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论文 篇2

一、初中生物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作用

积极创设教学问题情境不仅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并且也是初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优化的关键因素。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增强生物教学的现场感以及直觉感,能够激发其学生的思维模式。从新课改发展理念分析,在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主要内容,将生物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学习之上,这样让学生从厌学转变为喜学。此外,在初中生物课堂中以创设情境作为主线,根据生物教材以及教学方法、教学大纲,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触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心理,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生物知识的学习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

二、初中生物教学创设教学问题情境的方法

(一)讲述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从整体角度分析,初中生物知识是比较乏味的,并且学生在学习中会比较困难,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之中生物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隐性与显性基因”这一课的时候,生物教师可以引入一个小的故事:一位长相特别美丽的女士与一位相貌不好的男士结婚,有人说,如果两人结合,那么生出的孩子会像女士一样美丽、聪明,但是也有人说生出的孩子会像男士一样丑陋。在故事讲完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哪一类人说的话是正确的,这种问题的.设定会激发其学生的兴趣,能够引导学生展开课程内容,并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般而言,讲述故事的方法适用与比较抽象其枯燥的生物知识之中,这种方法能够让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跃,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选择故事的时候要具备针对性与恰当性,避免学生产生误解。

(二)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节

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之中离不开实验,通常情况下实验能够为学生带来惊奇,能够激发其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让学生在实验情景之中对问题展开讨论。在初中生物教材之中编排了很多操作实验以及探究性实验,并且还有部分模拟实验与演示实验。如在学习“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纤维学生演示实验,这样一开始就做实验,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让写手带着问题进入到下一步学习之中,这样一来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三)利用想象,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并且具有非常强的想象力,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能够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样就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在学习环境保护的时候,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地球遭受破坏的图画,并且将其作为一个情境进行呈现,让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行讨论与分析,等到学生讨论片刻之后,生物教师可以问学生如何解决这一现象,那么在想象力的引导下开展对环境知识保护的探索以及学习。

(四)结合实际生活材料,创设情境教学

小学数学创设“快乐课堂”的价值 篇3

一、以学生为主实现互感互动

“快乐课堂”的第一要义在于解放学生“天性”,所谓天性就是小学生爱玩、爱动、好奇、模仿、天马行空的特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快乐课堂”起到的更像是“导游”的作用,既可以让学生纵览沿途的美景,又可以为其讲解风景背后的意义,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自然,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更轻松。教师应该是这一路风景的向导,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爱想、敢想,爱问、敢问,在“快乐”的气氛下感受学习。

比如在进率换算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将课堂内容设计为:让学生排演小短剧:学生甲穿着瘦瘦的衣服上台,说:“我是毫米,我太瘦了,所以10个我才顶得上一厘米。”学生乙穿着一个宽宽的厚纸板上台,说:“我是厘米,他们说我胖,可是100个我才顶得上一米。”然后由三个高个子同学搀着走上台,说:“我是米,他们不知道我们是三胞胎,我的每一个兄弟的名字都叫做尺,我可是这里最大的。”之后教师提问:“还有没有人想上台来表演?”学生们纷纷举手各说各的想法:“我想演秒针小朋友,我想演分针哥哥,我想演时针叔叔,我想演天爷爷,我想演年超级老爷爷。”这个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在娱乐中复习并领会到进率之间的关系,并且自发地想去学习、想去表达。

二、设计游戏达到寓教于乐

“游戏”是教育与娱乐之间的通道,合理利用“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教育的同时使德智体均衡发展。所以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与教育任何一项内容的缺失都会导致对其教育结果的失衡,只有综合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只有全面发展学生德智体才符合当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本质要求。因此,教师就不妨将“游戏”带入课堂。

如在上“分数”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先拿上来三个盒子,红颜色、白颜色和蓝颜色的小球各6个,然后派18个学生轮流往盒子里面扔小球,之后统计盒子里面小球的数量。以第一个盒子为例:如果第一个盒子里面有2个红球、1个白球、1个蓝球,就可以规定说第一个盒子中红球总数为全部红球的六分之二(或三分之一),然后在黑板上写出分数形式:■(或■)。

由此激发学生对分数的讨论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这样一来当教师对分数进行讲解时,学生就会自行检查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并且给予修正,这属于二次学习的过程,能够提高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三、整合资源实现化难为易

知识都是相通的,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就决定了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来说,适时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就会创造出一种令儿童兴奋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降低学习的难度。

曾观摩过三年级的“认识分数”一课,其中将分数与数轴上的点建立联系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准确地捕捉到学生学习的这个盲点,设计了巧妙的教学形式:将音乐引进课堂,通过播放歌曲《白龙马》,用条形逐一显示每个歌词的时值,通过音符的长短变化,认识音乐中的一拍、二分之一拍、四分之一拍等,并与数轴上的点对应起来,使学生通过直观对比,很快就建立了联系,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是学会了这些分数,会正确找出分数所对应的数轴上的点,更主要的是学生懂得了知识之间的微妙联系,无形中多了一双主动求知与善于发现的眼睛。相信有了这个引子,学生即使在走出课堂之后,也会寻找身边的知识,而且这样的学习是轻松的、快乐的、丰满的,这种愉快的体验会转变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可谓意义深远。

四、发挥想象实现自主学习

想象力是每个人童年中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了想象力就等于失去了追逐梦想的方向,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把教育的严谨和想象力这两者放在对立面上。想象力是动态的,不被束缚的,是生命与生俱来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之一,而教育是后天的、需要导向的、有一定强制执行力的行为。

要想使教育定向化,并且得到理想的结果,教师就应该在教育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就好比再严谨的教育体制下培养不出真正自由的、向着天空的、对数学有如阳光般渴望的学生,而“快乐课堂”则是学生们发挥想象力的重要舞台。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向导优势,鼓励并且支持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设计课堂形式,然后利用学生的设计开展课堂互动,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丰利镇丰利小学)

创设快乐的舞蹈课堂 篇4

一、充分发掘有效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创设快乐的舞蹈课堂

我校幼师招生的对象是应届的初中毕业生, 一些新生入学时的舞蹈素质很差, 很多学生从来没有跳过舞, “舞蹈”一词对她们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据分析, 这些学生报读幼师专业的因素之一, 是她们对跳舞有美好向往的愿望。如果教师在她们刚接触舞蹈的一开始, 就单纯地用理论知识去讲解舞蹈, 不但达不到让学生理解的效果, 可能还会扼杀了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破灭了她们对跳舞的愿望。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我校把历届学生比赛或表演的优秀节目作为学校传统节目制作成光碟保存下来, 作为学校的一种舞蹈教学资源。课堂上我把这种资源利用多媒体播放展示给学生。如我校传统舞蹈《五彩瑶乡绣》、《盘王之女》、《枯滴》等, “枯滴”在瑶语中是“喝酒”的意思。节目反映瑶族同胞通过“枯滴”庆贺喜事, 喜庆丰收。内容朴素, 表现力丰富, 容易理解, 表现出一个民族特有的想象力。使人通过观看《枯滴》, 理解瑶族同胞欢快、勤劳、和谐的民族特色。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有效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展现舞蹈美好的一面给学生, 为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为今后的舞蹈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生的第一节舞蹈课上,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舞蹈和产生、发展的过程进行简要概述, 讲解与欣赏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 在教学中引入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表达舞蹈, 使教材直观化、形象化, 生动的画面能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对于舞蹈的风格韵律, 情感等所谓的“内涵”, 是老师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的。利用多媒体, 使教材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 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 有助于将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起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各种舞蹈的产生、风格特点、韵律等, 领略舞蹈艺术的魅力, 为学习舞蹈画上一条漂亮的起点线。

二、优化知识结构, 营造和谐氛围, 使学生苦中有乐, 乐中有趣, 创设快乐的舞蹈课堂

幼师班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 她们的年龄已错过了舞蹈训练的最佳时期, 学习舞蹈对她们来说是比较艰苦的。加上舞蹈基训是枯燥乏味的, 学生易产生畏惧厌学心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预防学生畏惧厌学情绪的出现, 我进行了四方面的尝试。

第一, 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由浅入深, 传授知识逐步推进, 知识梯度适合学生接受程度。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是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要达到这一要求, 作为教师来说就要根据学科知识特点,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同时注意教学由浅入深、从简到繁, 达到逐渐掌握、不断巩固的目的。利用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教学课程的精心设计, 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获得知识技能的快乐感, 形成良性循环, 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和课堂负担, 获得较多知识和对舞蹈学科更多的了解。

第二, 处理难点知识分散化。把难点知识分散成若干个小知识, 分散的每个小知识以能让学生接受为准则。考虑到幼师学生身体已经定形, 应尽量缩小舞蹈基本功强度和开度的训练, 适当简化训练当中基本功及技巧要求过高的动作, 注重和强调基本形体姿态、呼吸、表情及舞蹈感觉的训练。

第三, 优化知识结构, 构建适宜专业发展的知识体系。舞蹈知识的内涵极其丰富, 民族舞蹈更是博大精深, 是一个民族智慧的反映, 也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在所限时间内要学完几个民族民间舞蹈, 不可能把每一个民族舞蹈学得那么精深, 这就需要优化知识结构, 构建适宜专业发展的知识体系。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以组合教学作为民族民间舞学习的主要途径, 学生通过一个个组合的学习来掌握中国民族民间舞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例如学习蒙古民间舞蹈时, 通过硬肩组合、柔肩组合、硬手组合、马步组合等几个组合的学习与练习, 来了解蒙古族民间舞蹈。

第四, 要求学生养成记录成长日记的习惯, 体验成功,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现代IT产业的飞速发展, 学生使用IT产品已普及化。利用学生每人都有手机, 并且手机都能录像的功能, 要求学生在学习舞蹈时养成把自己在练舞过程中每个时期都选择有代表性的片段记录下来, 用为自己学习舞蹈的成长日记。对此学生很感兴趣, 虽然练舞辛苦, 但在空闲观赏自己的成长日记时会有一种情感, 娱乐性强, 有效地促进了他们学习舞蹈的热情与执著。这样也避免了基本功学习的枯燥性, 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变枯燥为趣味, 变被动为主动, 通过看录像里自已的舞蹈动作, 鼓励她们在练舞过程中, 将训练状态和舞蹈的感觉结合起来, 注重美的、规范的动作及表现力, 使学生领略舞蹈艺术美, 提高对舞蹈的兴趣。

为了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加强训练, 按照学生舞蹈能力掌握程度的差异性, 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开展分层合作、交流、体验、相互促进, 学生在舞蹈过程中, 通过组内学生的差异性, 形成互助帮扶关系, 有利于舞蹈基础薄弱的学生迅速赶上来, 而且小组之间的竞争, 可以促进学生舞蹈能力的提升, 同时在你追我赶的竞争中提高学习兴趣。

营造轻松和谐的舞蹈课堂学习气氛, 对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提高教学效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教学要富有趣味性、活动性及创造性, 有效地激发学生练习的舞蹈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舞蹈情绪, 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打破教师对课堂的垄断, 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气氛的活泼与生动, 间接培养他们对舞蹈的兴趣。此外, 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每一个细微的进步, 并给予恰当的鼓励性评价, 多去表扬、鼓励学生, 树立他们学习舞蹈的信心, 使她们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为学生搭建起情趣舞台, 让学生倾注激情, 创设快乐的舞蹈课堂

幼师学生大多十六、七岁, 是非常爱美的年龄, 她们的表现欲十分强烈。她们进行舞蹈学习, 必须带着一种情感与愿望。爱因斯坦说过, 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 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有了目标, 才会有为了目标的达成而努力的动力, 才会有激情。为了让学生有尽情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我尝试为学生搭建起情趣舞台, 让学生倾注激情, 我主要进行如下三个方面的尝试。

第一, 每月举行一次汇报演出, 邀请专业教师、学校领导观摩。反思这种做法有较大的收获, 每个月学生都带有学习任务, 每次汇报演出学生都有一种责任感, 都有一种成就感, 也是一种驱动力。

第二, 每年学校进行招生工作时, 让学生回到原来初级中学时的母校为同学们进行表演。让其他同学知道, 原来不令教师看好的学生, 现在已经成才, 她们的知识结构与原来不同, 舞蹈只是她们学习的一门课程, 她们能搞好文化课学习。说实话, 同学们为了这类演出, 她们进行了特别认真的准备, 课堂上是特别快乐, 效果也特别明显。

第三, 为各类庆典活动及各种节日庆祝进行文艺表演。让学生走出社会, 接受社会的检阅。虽然这类表演是义务性的, 但学生的素质得到了锻炼, 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学生的性格得到了陶冶, 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创建快乐课堂具有明显效果。

让学生登台演出, 过一把演员瘾, 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必要。每次的演出既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又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登台展示才艺的机会, 让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尽享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习兴趣与前进的自信心。学生在舞台上展现风采, 在老师肯定的目光中,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 她们的信心倍增, 舞蹈素质在自信中得到更大提升。通过演出, 让学生感到舞蹈不仅仅是她们课堂必须学习的课程, 也是她们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学生从选材、组织排练到上台表演, 过程很艰难, 但在其中却能体验每一点一滴成功的喜悦, 同时, 巩固了课堂所学的舞蹈知识和技能, 积累学生舞蹈实践经验, 增强舞蹈实践能力。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轻松快乐学习古文 篇5

摘要:为改变中等职业学校古诗文教学现状,培养中职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中职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情境下学习古文,提升中职生的古文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做了探究和尝试,一是引入游戏活动,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古文的兴趣;二是创设古文课堂情境,提升中职生的学习效果;三是拓宽古文的教学内容,丰富中职古文课堂教学;四是提炼课文中的精华,提高中职生自身素养

关键词:古文快乐教学

优秀古文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宝库中最夺目的璀璨明珠,古诗文赏析是提高欣赏品味、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现在中职生文化基础差,对古文实词、虚词、句式概念很模糊,学生往往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老师的教学异常困难,常常是花的力气很大却收效甚微,所以大部分老师上古文单元时就蜻蜓点水一般,能少讲就尽量不多讲,因为讲多了也是是对牛弹琴。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古诗文教学现状,培养中职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中职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情境下学习古诗文,提升中职生的古诗文教学效果,我做了一些探究和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引入游戏活动,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古文的热情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对字词句进行串讲,对篇章结构进行解剖,尤其是字词句串讲环节,虽是简单重复,却又没完没了。中职生的学习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可以将游戏引入课堂,增加课堂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譬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乃书法与美文双壁。《兰亭集序》的教学难点,不应该是哪一个文言字句本身的讲解和翻译,而是如何从文学作品的趣味品读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境界和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品读此文空灵清淡的景趣、起伏多变的情趣、生命感悟的理趣,足以领略到这篇千古美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魏晋时代的风尚,感受到王羲之独特的精神品位与审美雅趣。但这种景趣之美、情趣之美、理趣之美,很难走进学生的心中,为此我根据课文中“曲觞流水”这样一种古代文人雅士饮酒赋诗的聚会活动,设计了“击鼓传花”的活动让学生背唐诗。在活动中只要花停在哪,你就要背一首唐诗,且不准重复,学生们积极性很高,这不仅让学生背了大量的唐诗,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文人雅士的乐趣,这个良好的开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创设古文课堂情境,提升中职生的学习效果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对于情节感知、语句翻译和词语解释方面,我考虑到维持中职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性,让中职生先感知故事情节,在情节感知过程中渗透语句翻译教学内容,最后在语句翻译环节中再渗透词语解释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先后顺序的编排,给中职生营造了一种和谐轻松的古诗文学习情境,让中职生感受到古诗文学习的快乐。在《鸿门宴》的教学中,为了营造课堂情境,先给同学们讲“楚汉之争”,讲楚汉战争正式开战之前,项羽在鸿门设下的一场附有杀机的的宴会--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然后让学生们看电影《鸿门宴》,了解大致情节,并告诉同学们,《鸿门宴》有较强的戏剧性,可用来表演,看过之后,认真听老师讲解课文,积极准备分组表演,看谁演得好。有这样的压力存在,在教学时同学们听得很专注,我讲的也更加细致。在准备的过程中,各个小组通过编写剧本、背台词、排练等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为我们创新教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拓宽古文的教学内容,丰富古文课堂教学

教师在古文串讲中,适当地给学生讲解文中包含的知识点,拓宽古文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知识面,使得古文课堂教学更加丰富饱满。譬如:贾谊的《过秦论》写了历经几代君王苦心经营而逐步走向强大,最终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却在顷刻间土崩瓦解,这一历史兴亡事件,给人留下了很多值得探究的空间。课文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学知识,涉及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在教学时我?o学生讲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的“狡兔三窟”、信陵君的“窃符救赵”;讲六国的谋士“苏秦连横说秦”;讲孙膑“围魏救赵”;讲“田忌赛马”讲廉颇“负荆请罪”讲蔺相如“完璧归赵”讲商鞅“城门立木”这些故事不仅丰富、生动了课堂,同时也带动了学生要探究秦王朝灭亡的原因,课堂效果良好。

(四)提炼课文中的精华,提高中职生自身素养

优秀的古文具有丰富的内涵,在阅读品味、欣赏咀嚼的过程中,能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其精神营养,转化为自身的素养积淀。因此教会中职生咀嚼品味古诗文精华的要领,从而打造中职生的品质课堂,则不失为一个好的想法,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古诗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之一。《国殇》是咏唱爱国精神的英雄赞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表达的是纯真朴实之情。《劝学》表达是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陈情表》表达的祖孙之情悲恻动人。要挖掘了古文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古文散发的古典气息中增强对古文的兴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结束语

生物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篇6

教育需融入生活,才具有生命活力。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课堂,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的素材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新课标指出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一旦我们教师能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相融会,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生物课堂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好的导言,如同桥梁。联系着新知识与旧知识;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可以起到诱发思维,先声夺人的作用。引入,创设情境,要紧扣教学内容,为新课搭桥铺路,引导学生由已知过渡到未知,为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开端。同时,要揭示矛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以创设学生学习新知的最佳情境。因此,“创设情境”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创设谜语情境

猜谜语是儿童、青少年特别喜爱的一项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它可以使人锻炼思维,启迪智慧,增加知识,促进学习。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猜谜,如教《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时,我先说出毛泽东的一则诗谜,让学生猜:“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由谜底“青蛙”,导入对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生活情境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入新课,可以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动物社会行为中的信息交流”时,可从这个问题入手:当你吃的面包不小心掉到地上,如果有一只蚂蚁发现了,接着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马上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会有一群蚂蚁出现……”选择这个既简单又生活化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紧扣了课题,使得学生能紧跟教师的思路思考下面的问题:后面的蚂蚁是怎么得知食物的地点的?……任何的小事情,都可能包含大学问,如果能将生物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实例的“引领”下,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就会习惯地去留意观察身边的生活,甚至常提出一些似乎可笑的问题,我们不能否定或者取笑他们,而应下意识地把它们当作学生探究科学奥秘、学好生物学的“引子”,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嗅觉。

三、创设诗词谚语情境

利用诗词谚语,引导学生去品味生活、感悟生物学知识在生物学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俗语,就会增加几分诙谐,学生倍感轻松;妙用一句诗词,课堂会变得更加行象生动、趣味无穷。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分别说明了温度和光照对生物的影响;“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柳柳成荫”展示了无性繁殖的魅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演绎着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在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时,学生笑言李商隐重文轻理,没学好生物学知识反而留下诗句被后人笑话了。谚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将其引入教学可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讲解食物链的最好素材;“一母生九仔,九仔各不同”是变异的形象表述;在生物学教学中适时引用诗词和谚语,成为学生津津乐道,久久难忘之事,也能使学生深刻理其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促使生物学知识的迁移,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四、创设故事情境

利用生动的故事,能激发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教《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这一课时,我讲《三人看戏》的故事。即从前,有甲乙丙三人一同去看戏,边看边评论戏演得好坏。甲说:“今天的戏唱得很好,不过行头不好”。乙却说:“你说的不对,其实今天的戏行头很好,可惜唱的声音太小”。丙听了甲乙两人的话后说:“你们都说错了,今天的戏不仅唱得很好,而且行头也很好看”。请问甲乙丙三人都是健全人吗?如果不是,他们会有哪方面的生理缺陷?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从而导入新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以想象这节课的效果。

五、创设实验情境

通过做实验引入,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会。在教《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课时,让学生先做膝跳反射的实验,做完实验后,有的同学会问:“我的小腿为什么不受大脑控制?再怎么克制,小腿还是要跳起来?”学生猜想、交流、各抒己见,便是水到渠成进入了反射这一课题。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创设多种情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例如; 七年级的学生的第一个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本实验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对于如何观察却感到非常迷茫,所以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景来引导学生明确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而要想在显微镜下观察得到细胞,材料必须薄而透明,要达到薄而透明,又需要对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才能观察。以此同时,临时装片的制作又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们老师可以将书本上洋葱磷片叶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我们可以将整个制作过程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这样,学生面对实验台上的各种用具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同时,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而又细心的进行实验尝试操作,对于不规范的操作,教师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本实验是学生第一次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使用显微镜学生非常积极,在此,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例如:调节粗细准焦螺旋要用双手进行,转动转换器不能搬着物镜进行。观察到细胞之后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细胞的外形特点,在此,细胞的结构又是本实验的另一重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多种细胞结构,通过比较和分析,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并指导学生正确绘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例如:绘图要保证图形的真实性,在一张纸上图形要位于左上角,阴暗部分只能用铅笔尖来点而不能涂等。最后,总结自己在实验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的能力以达到做实验的目的。

创设“问题情境”的生物课堂 篇7

关键词:问题情境,问题意识,创新

达?通过该文章的分析给学生一个启迪, 一个写作的总体印象以!及写作方法, 让他们能够模仿, 我们应该提倡模仿和借鉴, 但是我!!们必须强调借鉴的同时要加以创新, 培养一个好文风。!!

二、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的同时要指导他们收集素材!“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首先要以教材为指导, 让学生大!

让学生收集素材, 把优美的语段记下来, 读的同时还要精思。为什么许多文章, 内容丰富, 文字优美, 还有很强的感染力, 那是因为作者都是亲身感受的, 以普通的生活内容为素材, 通过他的感受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把文章的内容写的活灵活现, 这些都是要让学生去领悟透彻的关键所在。只有学生明白了写作目的, 他们才不再怕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作文素材, 首先指导学生多去观察身边的事和人, 捕捉感人、有意义的事情和景物, 然后指导学生多思考,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挖掘它们, 争取从所读的小素材当中挖掘出大道理, 最后从不同的角度去写它, 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三、老师应该耐心指导, 做好引路人

作文教学有人说要细致入微, 还有人说太细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写出来的都是表达老师的观点。我认为不光是要步步深入, 还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如果有些学生的写作水平比较高, 只要指导他们写作的灵感和多鼓励就足够了。这样也能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 写出更好的文章, 如果学生的写作水平比较低, 那么老师就需要细致入微的照顾, 从写作的造句到文章的布局都要加以引导, 予以引导, 还要时常鼓励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 这样学生才敢写敢说, 老师不能要求的太高, 这样会使学生不知所措, 容易产生畏惧心理, 教师要脱离作文教学的陈旧方式, 可以让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写作, 褪去矫揉造作、模仿穿凿, 赋予其鲜活的想象力, 丰富的创造力, 等待收获的将是缤纷的色彩, 清新的果实和勃勃的生机。

“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在写作的道路上, 围绕着真人真事, 身边发生的事情来写, 来感悟, 来思考, 让学生在固定的事件上发挥遐想和感慨, 一个好的开始也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尾, 写作要求我们不仅仅要语言优美华丽, 重点要体现出整体表达出来的思想和目标。作文写得好, 文章的内容首先要充实, 这就需要日常积累, 积累是指材料的积累, 文章内容才会充实饱满。

【参考文献】

[1]于芳.浅谈利用语文课前活动短时高效的实施口语交际教学[J].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1 (17)

[2]汪令莉, 张剑.谫论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J].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 (03)

[3]李玉珍.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提高学生创造力[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 (04)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中心小学)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发明千千问, 起点是一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 使问题情境教学法作为先进的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主线,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再创造探究过程中发展思维, 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觉构建新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生物课堂应“始于问题, 终于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 应提倡“始于问题”, 教学内容尽可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逻辑性、趣味性、开放性, 使学习过程成为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例如, 在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 创设问题情境:“一人流落荒岛, 随身携带玉米和一只鸡, 请问先吃玉米还是先吃鸡才能维持更多的时间来等待救援?”学生就能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感染下, 把自己设置在“我在学”的环境之中, 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让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 让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主动去参与学习。当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 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 从而在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另外, 教师要掌握并处理好应对学生回答的基本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倡“终于问题”, 以激励、宽容、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使他们适度地体验成功的愉悦。

爱因斯坦曾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际技能问题, 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考虑老问题, 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生物课堂中应提倡“始于问题, 终于问题”, 不应让学生带着满脑子知识点离开课堂, 而要让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离开课堂。

二、生物课堂应“知识问题化, 问题情境化”

借鉴有意义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新课程内容的表述不是从概念到概念, 而是尽量从生活经验入手, 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知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 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 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

首先, 问题情境是“脚手架”。设计一定的情景, 提供学习问题, 给学生一个有力的“脚手架”, 学生就可以自主思考问题, 化解疑难, 学好知识, 并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例如, 在理解细胞核具有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的功能时, 可给出问题情境:黑白美西螈的核移植实验、伞形帽和菊花形帽两种伞藻的嫁接实验和核移植实验、蝾螈受精卵的横缢实验、变形虫的切割实验分别说明了细胞核具有何种能力?然后再从结构的角度, 结合给出的情境, 就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这样无疑使细胞核的这一功能及其原因得到透彻的理解。在整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只需适时、适当地加以提示和点拨,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 最后导向成功的目标, 点燃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期盼, 让学生在问题中完善思维体系, 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智能结构中, 促成智慧的升华。

其次, 问题情境是“锚”。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教师可根据事先确定的学习问题, 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选定某个类似的事实或真实问题作为“锚”, 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和讨论。例如, 在学习细胞器—系统内分工合作时, 就以现实生活中“忙碌的车间”为插图创设情境, 介绍工厂各个部门间的分工与合作, 提出一件优质产品是如何通过各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而生产出来的问题, 类比细胞内相应的细胞器, 为讲述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奠定基础。因此, 在讲到分泌蛋白的产生过程时, 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相应的细胞器, 很快记住了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并对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的分工合作有了明确的理解。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自发地联系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从中整和出知识, 使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的情境中加以呈现, 在复杂的问题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后, 问题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新课程所提供的问题情境不仅告知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还揭示了“为什么学”的问题, 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 从另一个层面激活学生的学习愿望。例如, 在讲“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 提供了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所表现出的重要用途的问题情境。通过这些问题的介绍, 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 也为学生了解生物与人类生活、生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知识准备, 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生物课堂应倡“奇思妙想”, 激“问题意识”

在生物课堂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仅要认真听, 更要主动想, 还要大胆地去质疑、去联想。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 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内心活动。只有经历了思与想, 才有可能发现新的问题, 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力, 才有可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由此引发新的思路, 才有创新。

例如, 科学家在用电子显微镜清晰地观察到细胞膜之前, 就已经能够确定细胞膜的存在了。学生马上就会想到科学家是怎样确定细胞膜的存在的, 这个问题就会促使学生以研究者的姿态进入课堂, 通过主体活动, 培养思考的品性和勇气。

又如, 在讲解“基因的表达”一节时, 先放了一段电影“侏罗纪公园”, 学生马上问:“恐龙能复活吗?”对这个问题首先加以肯定, 然后请他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书本, 随后学生又提出:“恐龙怎样才能复活呢?”在这一连串的问题催动下, 学生就能主动思索, 主动学习, 教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施教之法, 贵在引导, 妙在开窍。”正如教育家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 会使理解更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教育即生长”, 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名言。它所体现的教育主张就是:教育要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的认知需要, 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渴望学习的天性上, 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潜力, 即时提供想象的契机, 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激情, 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不仅带给学生“思”的内容, 更要带给学生“思”的品性和勇气, 使学生在生物世界中感受知识的魅力, 也品味智慧生成的快乐, 这就是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所在, 也是新课程所要传承的宗旨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建卫、刘玉新我国中小学创造力教育透视与反思1997年1月

[2]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3]张贵红《.生物课堂创设探究情境例谈》, 中学生物学2005年 (第21卷) 第11期

如何创设快乐的英语课堂 篇8

一、创设快乐的英语课堂——兴趣是学习的启蒙老师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1938年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他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 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着, 用左手按住鸡头逼它吃米, 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 把米硬塞进去, 鸡挣扎着仍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 把鸡放在桌上, 大公鸡就吃米了。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 同时, 又启发学生要“主动地学习。”学习同公鸡吃米一样, 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老师按住头, 把知识硬灌给学生、硬喂给学生, 是学不成的。因此, 构建快乐的英语课堂, 首当其冲的应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我们可以从他们自身的兴趣着手。对于英语学习, 如果学生非常喜欢篮球, 可以建议他们多看一些英语的篮球资料或新闻;如果学生喜欢听歌, 可以给他们欣赏一些英语的歌曲, 并让他们跟着一起唱;如果学生喜欢看电影, 也可以建议他们看一些原版的英文大片, 在观看的同时尽量不看字幕, 试着根据演员的口型和肢体语言来判断他们在说些什么, 这样可以在欣赏大片的同时学习英语。总而言之, 把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和话题跟英语学习联系起来, 这样的英语学习才会让学生学得轻松一些, 不那么枯燥, 学生才愿意去学。

二、创设快乐的英语课堂——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中, 不应该仅仅是无数单词的堆砌,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和学生有口无心的朗读和背诵, 而应该有一些生活的气息, 有一些生命跳动的缤纷。我们可以经常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锻炼才能。如可以把教室当做一家超市、一座花园、一间饭馆、一间诊所等。学习活动可以是调查采访、角色表演、游戏竞赛、画外配音等, 当然还可以唱一唱、画一画、做一做……让课堂与生活链接, 把世界引入课堂。

比如在牛津高中英语的新教材中, 就有很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就拿模块一第一单元来举例,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校园生活, 这本身也是一个和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讲到英国校园生活和中国校园生活的异同时, 学生非常感兴趣。当让他们描述自己梦想中的校园生活时, 他们也能畅所欲言。尽管在说的时候, 有一些语法错误, 但这已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 学生们能够勇敢地说出来, 这是学习英语成功的第一步。在Project中, 我们的任务是做一个校园俱乐部的海报。无疑, 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通过团结协作, 组内讨论, 细致分工, 最终的结果令人特别满意。学生不仅仅绘制了一幅幅令人赏心悦目的海报, 还用他们慷慨激昂的演讲, 游说更多的人去参加他们的俱乐部。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 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三、创设快乐的英语课堂———教师是心灵的导师,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现代教育更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营造一个快乐的英语教学课堂, 无疑能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投身到英语学习中。教师要更新观念,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要让课堂出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场面。因此, 我在教学中就适当注意这些, 打破陈规, 允许学生“插嘴”, 让课堂上多一些民主, 少一点“纪律”, 使学生自觉参与讨论, 畅所欲言。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导之以情, 让学生肯学;激之以趣, 让学生爱学;晓之以理, 让学生主动学;授之以法, 让学生乐学。整个教学活动中, 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 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愿望的激发, 使学生的活动多样化。

细节决定成败, 快乐教学应该从每一小步开始。每节课前教师都应该做好心理和教学准备。精神饱满, 感情丰富, 带着微笑, 走进课堂。不要将课前不愉快的情绪带进课堂, 更不能当着学生的面, 一开始就批评学生, 或者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导入是课堂的关键, 一堂成功的课少不了引人入胜、连贯、流畅的导入。

只有当英语课堂变成快乐的课堂, 学生学习的乐园, 才能真正改变英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才能让他们学得兴致盎然, 进而学以致用。这也是我们英语教学者值得奋斗终身的事业。

谈高中生物课堂的情境创设 篇9

一、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全体学生的认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学习过程中, 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完全相同, 不同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还比较局限。因此教师创设的情景应力求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 同时应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 积极实践、探索, 体会生物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受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基础性, 理解生物学的价值。在生物学教学中, 应强调从生活中汲取知识。这样既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又能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创设的情境要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 激发学习兴趣, 而且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 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于情境所内隐的生物知识、生物科学方法上。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在传授三大营养物质的结构和功能时, 都会提出这个问题:蛋白质为什么是生物活动的承担者?糖类为什么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为什么适合储存能量?它们的结构和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 它们之间的作用能否互换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分析, 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思维,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索能力, 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原理, 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强化教学效果。

三、创设的情境要结合学习的目标

学习情境是服务并服从于内容主题和学习目标的。教师所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应有指向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能够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 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 成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服务的, 这一点不能有任何的偏离。在一堂课中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多多益善, 而应该保持一个度, 如果为创设情境而冲淡了教学要达成的目标, 那是得不偿失的。情境的创设只要为新知识的引入和疑难问题的解决服务就可以了, 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去创设情境。

根据生物学教学的特点及教学的基本要求, 不同学习目标的生物学课堂的情境创设可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 新知识学习, 通常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

与其他学科相比, 生物的生活性更强更直接, 生活是生物学知识的基本来源, 也是学生所学生物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景。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 事件, 以及自身经验, 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 以及能体现生物学与社会、经验、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 还有重要的生物学史实、发明发现的故事, 等等。现在不论是新课程标准, 还是高考中的考点, 社会、生活和生物学都是热点话题。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生物科学的视角、科学方法去观察、思考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 使学生认识生物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二) 复习课的学习, 通常通过图形创设情境。

1.运用概念图进行复习整理。

学会知识不仅是学习的一方面, 而且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教材, 课后都出现了对章节知识进行总结梳理的概念图。这也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概念图帮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 找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规律。而在复习课中如果能运用概念图来创设情境, 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相互关联的知识点, 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 而且可以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提高复习效率。

2.抓住关键图形,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生物是一门生动的学科, 几乎每一章节都有一至多幅图形或图片。而在复习课中如果能抓住具有代表性的, 概括性强的图形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则可以使学过的知识具体化, 系统化, 而且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图形识别能力、图文转换能力, 以及注意观察等多种能力。

(三) 探究、能力培养之类的课, 如实验课, 可以通过问题来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该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在生物学教学中, 要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思维上的活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这是生物学教学的关键, 也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目的。利用的问题来源广泛: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现象, 也可以是上一节课的拓展, 还可以是在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将这些问题及时拿出来和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分析并加以解决是一种很好的情境创设,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巩固。这一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课堂中, 而在实验课中, 则是创设情境的主要方法。

实验课是学生喜欢上的课, 正是因为喜欢而心情迫切, 很多学生书本知识及老师的讲解都来不及消化吸收就迫不急待地动手, 结果可想而知。这不仅不利于知识的探究和掌握, 而且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还会培养学生不认真负责、敷衍了事的坏习惯。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我建议, 设置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与本实验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情境。

如何创设轻松愉快的生物课堂 篇10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或者演示实验等创设问题情境, 然后用学案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各个小问题和任务分配, 学生明确了任务和角色, 做好了解决问题的心理准备;有了问题的引导,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二、自主学习, 夯实基础

自学是合作探究的基础, 教师要为学生精心设计好学案, 就是将本节内容的知识要点以尽可能精练的文字和系统化的格式呈现于学生的眼前, 但这并不是“授之以鱼”, 而是“授之以渔”, 真正要求掌握和记忆的东西并没有完全呈现出来, 这些问题就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最具体的学习目标, 教师通过这个环节给学生指明了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从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与观察, 只要他们按要求去做了, 绝大部分问题的答案都可以找到, 无需老师灌输, 这就是“该放手时得放手”。做到学生人人能参与, 人人“能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恍然明白, 原来很多东西可以自己学懂, 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初步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再者, 通过自学, 他们也会发现一些自己学不懂的东西, 学生心中产生了疑问, 自然就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与学习的主动性。

三、合作探究, 整合提升

这个环节是将前面所学基础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上的飞跃;也是一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 这个环节出示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综合性与难度, 提出问题是该环节的关键所在。在这个阶段, 教师要进行问题设计。一个好的问题设计至少要符合以下原则:

1. 问题大小要适当

一个问题太大, 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感觉茫然, 不知所措;如果太小, 太容易, 没有探究的必要, 也会导致学生大部分时间无所事事, 难免在课堂上滋生一些什么事端出来, 这就会给课堂组织教学带来麻烦。所以, 一个问题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是在同一时间内由不同的角色去分别完成。

2. 问题覆盖的知识点要适当

在设计问题时, 不能孤立地去设计某一问题, 而要考虑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题和问题之间应该呈现相互依耐的特点, 做到“低起点, 小步子。”

问题的设置做到了“低起点”, 学生才有兴趣探究下去, 在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注意问题的前后连贯, 步步为营, 最后水到渠成, 成功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也要带着鼓励, 带着微笑走向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参与, 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举手发言的习惯,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而教师在巡视过程中, 可以发现:学生的个别问题, 组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帮助学力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 而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就进行适当的点拨;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其实给学生留空间学习讨论的同时, 也给了教师发现问题的机会, 并有思索解决问题的时间, 使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四、当堂检测, 收获成功

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当堂量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当堂检测的题目要呼应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两点:

1. 科学性和系统性相结合

题目的设计既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 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我们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网站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余地, 既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 又能拓宽学习的渠道, 体验该学科的魅力。

2.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教师在课堂中所设计的检测题应针对所学新知, 紧扣大纲要求, 做到有的放矢地练。在生活实际中, 寻找与所学知识有关的问题;通过新颖有趣的练习,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使学生对所学新知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经历应用生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他们当然“乐学”。

上一篇:酒店制服的设计研究下一篇:施工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