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结构

2024-07-01

栏目结构(精选八篇)

栏目结构 篇1

1 探索合理的叙事结构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诗艺》中提出好的叙事结构首先必须“完整”,即“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完整的谈话节目同样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么几个部分组成。如果将一期成品谈话节目比喻成一道佳肴的话,它的烹调过程其实就是搭建叙事结构的过程,可简单描述为“大火爆炒、中火收汁、小火起锅”,这与乔吉“凤头、猪肚、豹尾”的提法不谋而合。

1.1 大火爆炒——开头热闹不拖沓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源泉,谈话节目的开头设计也是极为重要的,所以,谈话节目的编导往往会在节目的开头设计上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地去设计一些短小精悍、别出心裁、扣人心弦的开头。

以《男人世界·青春纵贯线》这期节目为例。在主持人那威用简短的语言介绍完做客本期节目的嘉宾后,纵贯线组合并没有马上登场,而是由四个平均年龄10岁左右的小男孩组成的乐队现场演唱罗大佑的代表作《童年》,在乐曲声中四位乐坛精英才走上舞台,并一起带动了全场大合唱。让节目现场变得轻松愉快,拉近了巨星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1.2 中火收汁——要深入挖掘故事的发展脉络,引发谈话高潮

在通过好的开端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后,如何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在节目中,就需要靠有内涵和深度的故事去施展魅力了。发展和高潮是谈话节目的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由一系列的冲突、悬念、细节等组成。总的来说,要求丰满结实、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叙述上有张力。仍以《青春纵贯线》为例,在火爆开场之后,主持人就将话题引入他们的人生故事,作为一个男人,他的人生无非就是由事业和家庭两大部分组成。对于这些话题的展开,主持人不急不躁,用了节目较大的篇幅进行层层剖析,通过具体故事加感悟的方法挖掘出了这四个乐坛大佬最生活化的人生故事,不仅使整个节目变得有血有肉极为丰满,也让观众对他们特别的人生产生了浓厚的收视兴趣。

1.3 小火起锅一—结尾要水到渠成,不可匆忙急躁

在故事叙述差不多完成时,谈话节目也就到了收尾的时候。谈话节目的结局设计也十分重要,—个精彩的结尾往往能让观众回味无穷。在《青春纵贯线》的结尾部分,主持人将话锋一转,问道:“为什么会想到将张震岳这样一个年轻人吸纳到这个组合中?”这时周华健、罗大佑和李宗盛三人则异口同声地回应:“正是因为他的不同我们才需要他。”最后他们强调,做这个组合他们不是为了回顾过去,而是为了展望未来,为了让他们的音乐激情能够得到再一次的爆发,同时也是这期节目—个开放性的结尾。

2 增加叙事悬念

叙事时序的灵活使用不仅能让叙事结构完整合理,还能增加叙事的悬念效果。正叙虽然直白、清晰,但这种线性的叙事时序往往给人一种僵硬呆板的感觉,而倒叙和插叙的应用不仅能让整个叙事结构变得非常灵动,还易于取得意想不到的叙事效果。在《男人世界·青春纵贯线》中就用了很多插叙的手法。要给观众呈现四个更为全面和丰满的人物形象,就不能贪大求全,通过插叙的手法选取几个主要的事件进行叙述就可以了。

3 增加节目的叙事视角

在电视谈话节目这种非虚构叙事文本中,不同叙事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事件,也聚焦在事件的不同层面。

在《男人世界·反串界的奇葩》这期节目中,就使用的是多维的叙事视角。节目嘉宾叶紫涵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一个普通人家,因小时候长相、说话、性格都像个女孩子,奶奶就把他当女孩养。结果,叶紫涵对反串表演情有独钟,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反串艺人,因其精湛的反串功力而被外界追捧为“反串界的一朵奇葩”。对于此类选题,一开始的策划是只请当事人叶紫涵本人到节目现场,而《男人世界》在策划这期节目时,编导从一开始就考虑要使用多视角的方法来构建叙事结构,于是除了叶紫涵本人来叙事外,还请到了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因为难以承受外界异样的眼光以及对他日后婚姻的担忧而异常反对他的职业选择,使得整个节目的叙事结构变得立体丰满起来,让观众能够全面地了解到整个事件的原貌,对揭示人物内心、表现人物的生存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电视栏目策划书-结构(推荐) 篇2

引言

一、环境分析

1.市场分析

2.受众分析

二、栏目宗旨

三、栏目定位

四、栏目要求

五、栏目形态

1.表现形式

2.传播方式

六、栏目目标

七、栏目播出时间

八、栏目风格

九、栏目包装

十、人员安排

(仅做参考,根据自己选题调整)

栏目结构 篇3

(一) 把握“小栏目”, 应注意“四度”

1. 梯度。

有些“小栏目”中的问题, 难度比较大。对此, 可以由易到难, 层层深入地将其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如初三政治教材中第23页“名人名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对于这一名言, 可以分解成5个小问题: (1) 什么是生产力? (2) 生产力包括哪些要素? (3) 这是邓小平同志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 (4) 这句名言说明了什么? (5) 这句名言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影响?这样把“小栏目”的内容, 由一个大问题分解成有一定梯度和内在联系的五个小问题, 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了。

2. 广度。

有些“小栏目”中的问题, 覆盖面比较小, 为此, 应注意在广度上下功夫。如初三政治教材第59页中的“忆一忆:在我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变化的?”对于该问题, 仅仅回答相应的内容还不够, 还应开阔视野, 培养自己质疑问难的能力。不妨扩展一下, 再联想几个问题: (1) 在阶级社会中, 各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 阶级矛盾是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样, 知识面就拓宽了, 知识也容易学活。

3. 深度。

有些“小栏目”提出的问题, 在深度上还有发挥的余地。如初三政治教材第67页中“说一说:你所居住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本问题是在学习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 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应再深入一层, 不仅要指出环境问题, 还要指明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从而培养自己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样, 学习又深一步。

4. 高度。

某些“小栏目”提出的问题, 有时还停留在事实本身, 应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 并进一步运用新情境、新问题、新事物之中。如初三政治教材第53页中“忆一忆:20多年间, 我们家庭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里不仅要回答家庭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 还应进一步引申, 得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并结合自己家乡和家庭情况进行分析, 这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 分析“小栏目”, 发挥其作用

“小栏目”在加强启发式教学方式的作用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 思想活跃, 接受能力强, 这些年龄都在12~15岁的孩子, 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日益占据主要地位, 但这样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经验型, 尚需直观、具体的感性经验的支持, 很难理解课本中理论性很强的内容。而“小栏目”正是适合了初中生善于思考, 可塑性强的特点, 只要教师能充分利用, 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推进素质教育, 实现“以人为本”。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渠道,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 不仅要重视学习什么, 更重要的是要怎样学, 以什么态度和情感来学。而教材中“小栏目”的设置是推进素质教育, 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好方法。例如初三政治教材中第137页中“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正确对待就业和升学?”在教学过程中, 可先让学生朗读清华大学水利系学生的例子。然后让同学议一议, 进而为什么能够做出奔赴大西南的决定, 进而总结是为了祖国的需要, 实现祖国的利益。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 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就业和升学之路?从而得出应正确把握成才目标———从社会需要、人民的利益和实际出发。通过同学们议一议、说一说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了解, 达到了教学目的。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变教师单方面传授为师生共同探讨, 就“灌输”为启发诱导,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索思考, 最大限度使学生动脑、动口, 培养他们主观参与的能力。

3. 体现“寓教于乐, 寓学于乐。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逼迫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才会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 主动积极追求知识, 探索科学奥秘, 去想象去创造。教“人生难免有挫折”时, 可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挫折是哪一次?”一上课, 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住。此时, 同学们可能会列举许多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障碍, 如考试成绩不好、生病、挨批评等。教师可指出, 这一切仅是日常用语中挫折的涵义, 而真正心理学上的涵义是什么呢?从而引导学生继续“说一说”的第二个问题———“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继而总结, 人们遇到某种困难、干扰、障碍、遭受损失都会产生各种情绪, 而这种情绪即心里状态就是挫折的涵义。紧接着, 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想一想”———以自己某一次挫折为例, 分析发生这次挫折的原因是什么?让同学充分地发言。教师把同学们谈到的一堂课, 通过“说一说”、“想一想”的三次提问, 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 掌握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法, 老师也教得轻松。能正确、充分地利用“小栏目”, 确实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4.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考试由过去重试知识的理论程度变为更加重视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要全面、系统掌握教材知识的前提下, 还要能较强的审题判断、分析说明、综合概括表达能力。例如2006年某省中考政治试卷中第20题:某县风光秀丽, 自然资源丰富, 但经济基础薄弱, 人口压力大, 教育滞后, 赌博、封建迷信等风气盛行, 山区的部分群众仍没有摆脱贫。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 该县抢抓遇促发展,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 (1) 加快对现有企业的改革步伐, 创建工业园区,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薪聘请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中。 (2) 关闭林区中几家污染严重的造纸厂;引导山区群众发挥山区优势, 开发旅游资源, 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问:上述两项措施是否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请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结合该县县情, 对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你认为该县还应采取什么措施?这里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审题判断、分析说明、综合概括表达等能力的考核。也就向政治教师提出了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生学会, 而且教学生会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梳理, 规律让学生参与总结,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政治课中“小栏目”的设置, 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会学”素质,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 教师应“权力下放”,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己想一想、查一查、忆一忆、说一说, 然后自己分析归纳。只有这样, 学生才真正“会学”,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栏目结构 篇4

众所周知, 电视栏目是随着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而兴起的, 对于我国而言, 应该追溯到1958年中央电视台及一些地方电视台成立后所办的一系列节目, 当时的电视栏目采取的是直播的形式, 后来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 逐步采用录播的形式进行栏目的制作。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 逐渐形成了在创办每个栏目时都要进行准确的定位, 这样才能保证在制作每期节目时都能围绕栏目宗旨进行制作。不论什么样的栏目播出形式, 都必须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 才能使自己制作的栏目“有人看”;如果栏目的定位不准确, 就会影响每期节目的选题、策划、制作、编排等, 栏目的收视率自然也会不太高。

2 电视栏目定位

2.1 电视栏目定位的涵义

电视栏目定位, 是指栏目所确定的自身在现实中的位置, 栏目所担负的任务, 栏目的宣传对象。定位是一个栏目的灵魂, 决定着一个栏目与其他栏目的区别。准确而又清楚的定位, 是一个节目能否拥有生命力的关键。例如, 《焦点访谈》的栏目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 大众话题评说, 新闻背景分析, 社会热点透视”, 这四句创办之初的定位语既是电视工作者的智慧的结晶, 也是他们非凡的策划理念,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2 电视栏目需要定位

当今的世界, 可供受众选择的信息源愈来愈多。正如陆晔在《当代广播电视概论》中说的:“作为相对比较成熟的现代电子大众传媒的广播电视, 正由传统的‘广播 (Broadcasting) ’向‘窄播’ (Narrow-casting) 发展, 即现代广播电视向‘大———小———大’发展的趋势, 即频道 (频率) 数量庞大、单个频道受众人数相对较小、节目数量大。”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 电视技术的进一步改进, 中央电视台及各地方电视台的发展速度很快, 他们纷纷增设频道, 以扩大收视范围, 固定收视群体。例如目前中央电视台就拥有15个专业性频道, 而天津电视台目前也拥有7个专业频道和1个数字频道, 这种频道数量的增大, 必然导致节目数量增大, 因为一个频道每天一般要容纳18~24小时的播出量, 如此之多的频道资源, 使每个频道的受众群体相对减少, 一般能形成较为固定的收视群体。由于现代受众拥有越来越大的选择自由, 电视节目只有经过精确的节目定位才能吸引特定的受众群体, 达到传播目的。如果你所办的电视栏目定位不准确, 制作的节目也不会吸引人, 没有人看的节目自然会影响到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长期这样下去, 就达不到传播的目的, 你所办的栏目就会被淘汰。

各个栏目的编辑应该在本栏目的方针指引下进行选题、策划、制作、编排等, 否则就会偏离该栏目的宗旨, 这就需要我们对电视栏目如何定位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

3 影响电视栏目定位的因素

关于影响电视栏目的定位因素有很多, 但是就电视栏目定位的准确性来说, 我认为应该有以下的两点:

3.1 市场竞争因素

一个栏目定位的环境基础是激化的传播媒介竞争, 同时也会影响一个栏目定位的确定。近几年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 在各种媒介纷纷争夺市场的同时, 作为同一媒体的各电视台之间也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争夺”, 中央电视台、各省级电视台等纷纷对自己拥有的频道进行专业化的改版、创新, 力图以专业化频道的形式向“窄播”发展, 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力求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要求电视工作者必须对自己所创办的栏目进行准确的定位, 才会获得成功, 相反就会失败。尤其是同一时段播出的同一类型的不同栏目, 栏目定位的准确与否就相当重要。

一个栏目推出后, 其最初的定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根据节目的实际播出效果和市场需求而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或修正, 不断地求新、求异, 才能不断地争取观众。节目逐渐成熟的标志, 是能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 电视技术的提高, 观众收视心理与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3.2 受众需求因素

定位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 定位观念不是以自己为出发点, 而是以潜在顾客的心智为起点, 这就是大众传播所说的“受众心理需求”。电视栏目定位, 需要事先周密搜集、分析资料, 根据其覆盖区域特征、目标受众的新闻敏感度、感知热点和兴趣爱好所在, 以及主创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主持人驾驭调控现场节目的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才能制定出准确的栏目定位。

具体到每个栏目定位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宗旨、内容、表现形式、节目风格等, 从内容到形式对栏目做出一个科学的界定, 是日常节目选题确定及制作的准绳。

4 电视栏目的定位法则

定位源于竞争, 定位的目的在于获得潜在的顾客或观众, 需要我们遵循一定的法则去运作, 不然的话, 就会背离栏目的宗旨。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政治标准法则

这对于我们电视工作者来说是最重要的法则。我们的媒体则是以政治导向是否正确为第一法则, 当前来说, 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准来衡量, 以决定栏目有无存在的价值。

4.2“比附”位置法则

作为栏目定位的方法之一, 也是电视栏目定位的法则之一。如果某一领域没有强大的对手, 那么占据“第一”的位置就是定位的巨大成功, 如果对手过于强大, 那么在整个领域的首域占据“第二”位置, 转而在该领域的属域建立“第一”位置———这个首域第二、属域第一的位置, 被称为“比附”位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栏目, 作为1996年开播的一档深度报道栏目, 由于此前作为一档新闻评论性节目的《焦点访谈》栏目已经在1994年开播, 而随后开播的《新闻调查》要想有自己立足之地, 必然要在深度上下功夫, 因此它在开始的定位确定为“新闻性、故事性和调查性”, 以与《焦点访谈》的定位有所区别, 明确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4.3 个性化法则

在一个名牌栏目下派生出来的一批栏目的确可以在短期内使一个频道的受众面迅速扩大, 而且可以节省许多策划、包装、宣传方面的精力和费用。但是, 实践证明, 像这类纯属效仿性质的栏目不是改版就是被停办。例如前几年各地纷纷创办的娱乐性栏目, 这些栏目最初产生的轰动效应, 引来了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 “克隆”出自己的娱乐节目。但是, 仅仅几年以后, 观众渐渐失去对娱乐节目的兴趣, 逐步向更高层的益智、竞技娱乐节目发转移。于是, 一批益智类、竞技类的栏目又被“克隆”出来, 而那些原有的娱乐性栏目纷纷改版, 变换形式, 或另起一个新的栏目名称, 重新定位策划。但仍有很多节目“效仿”的味道过浓, 最终还是难以逃离被取消的命运。

总之, 随着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 现代电子媒体“窄播”化发展, 要求我们电视工作者必须对电视栏目的定位不断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不断提高节目质量, 才能吸引及扩大特定的受众群体。随着不同定位的众多栏目不断推陈出新, 我们的电视屏幕将会更加绚丽多姿, 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和娱乐享受。

摘要:现重点讨论什么是电视栏目定义, 以及影响电视栏目定位的因素有哪些。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地解决。

栏目结构 篇5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次盛大精彩的体育竞技和文化交流的盛宴, 更是一场无与伦比的媒体盛宴。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强势依然,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纷至沓来;奥运期间各种媒介形态, 各种信息传播方式, 各种节目内容和信息让受众眼花缭乱。在这种大环境下, 想要创办一个面对不同观众群体, 能唤起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素养的观众的兴趣的奥运栏目, 是栏目决策者必须深思的问题。其中, 栏目的定位设计是其成败的关键所在。

电视栏目定位是指一个电视栏目在策划阶段对该栏目的功能、受众、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所作的规定。准确、独特、清晰的定位意味着栏目自身与其他栏目之间有了明显的区隔效应, 能够在电视观众心目中占据与众不同的地位, 使他们对栏目形成特定的收视期待, 从而不断提高栏目收视效果, 增强栏目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1) 电视奥运栏目是特定时期的电视栏目, 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独特性和兼容性。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系列奥运栏目在众多电视台中脱颖而出, 取得收视高峰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因为其崭新的定位———新理念、新视角、新风格吸引了广大受众。

一、创新之根本:推陈出新的理念

四年一次的奥运会, 从电视节目策划角度来说, 既有经验可借鉴, 也有需要解决的难点。容易的是它的体育竞赛性质决定了电视栏目策划的精髓和主题, 难的是因文化背景不同, 依附在这个主体上的特色和基调也会各不相同。因此, 未来栏目创新必须在内容与形式的协调发展上寻求最佳平衡。

中央电视台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电视台, 当仁不让地成为此次奥运报道中的排头兵。他们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策划了一批视角独特、形式新颖、符合自身特点的栏目和节目。例如《对手》着重介绍的是2008年可能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同项目中可能与中国参赛选手对决的世界高手以及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该栏目在奥运会前播出, 推崇的是一种“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的理念, 突破了以往只关注自己国家的参赛运动员的模式, 体现出一个大国对体育竞技应有的气度和心态。

立足于国内来看, 不同的区域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点与核心区域文化;如果从世界文化划分来看, 我国不同区域的人群就全部归属于亚洲文化, 或者说东方文化。这种区域文化具有一种普遍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形成了很强的权威性。再者, 区域文化又具备一种文化的延续性与继承性, 是世代文化不断积淀、传承的结晶。北京奥运会之前世界各国的主流电视媒体都需要表现中国奥林匹克全貌的作品, 央视适时推出的《我们的奥林匹克》就被称为“北京奥运会前夕的权威发布”、“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型纪录片”。它以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百年历程为参照, 以人物故事命运的变迁为依托, 体现“奥林匹克影响中国, 中国丰富奥林匹克”的主题。这就从更深更透的角度挖掘和展示出了博大精深的奥林匹克精神和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这种完美结合无疑符合东方人群的心灵感召和文化审美趣味。这种立足于本土化, 放眼于国际化的策划理念作为奥运电视栏目的“指南针”, 凸现了节目的内涵和深度。

理念的定位可以说是定位策略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接下来的受众、内容、体裁、视角、风格定位都要在此基础上运行。因此, 优秀的电视栏目必定会有一种经典理念而深入人心。鉴于奥运栏目自身的特殊性, 其理念的挖掘则应基于悠久的奥林匹克文化和“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 提倡积极向上, 健康有益的文化价值观, 激发更多受众的爱国热情和全民参与运动的激情。

二、创新之维度:耳目一新的视角

电视栏目的定位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定位, 二是对像的定位。换言之, 就是这个栏目是做什么的, 是做给谁看的。 (2) 奥运是属于全世界人民的奥运, 每个民众都是其中的参与者和分享者, 因此奥运节目应满足不同的区域、不同生理特征、不同消费心理、有不同的收视兴趣的人的需求。例如《对手》就是一档高品质的人物专题节目, 注重的是高端精英城市人群, 无论从主持人的设置 (原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 现中央电视台名主播沈冰担任节目主持) , 还是节目氛围的营造都凸显出理性、冷静、智慧、知性的特征。而《奥运来了》则抓住“借助奥运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城市功能, 是百姓对奥运最大的梦想”这一点来做文章, 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位、多视角地关注北京奥运, 突出新闻性、贴近性、可视性、国际性。其中, 《聚焦2008》挖掘奥运大事件的新闻价值, 高官百姓共谈奥运, 形成多层次、多角度透视;《我和2008》对参与奥运的人物展开专访;《奥运记忆》记录奥运行进的脚步, 在揭秘和趣味中传播奥运知识、弘扬奥运理念。不同的板块设计, 针对的是不同的受众类别, 由此可见, 《奥运来了》比《对手》更加大众化、普适化。《奥运来了》从2006年开播直到2008年奥运开幕, 它在奥运紧张筹备阶段, 全面充分地展示了奥运在凝聚人心、统一思想、促进发展、鼓舞士气方面的巨大作用, 由此也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北京奥运会之前“全民运动”理念的倡导催生了许多电视竞技益智游戏类栏目, 但它们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在于这类栏目在过分追求娱乐性和博彩性的同时忽略了内容建设, 大多数体育益智类型节目涉及的问题大都是零散的, 缺乏主题, 且与日常生活无关。而在国外, 如日本的一些体育健康类益智节目, 在娱乐的同时, 也普及健康知识和体育运动知识。对于受众来说, 资讯和娱乐是收看电视的两大首要原因, 就创新栏目的特质而言, 娱乐性、互动性、游戏性和博弈性将比较突出。显然, 娱乐因素不单单限于娱乐或者综艺栏目本身, 也包括资讯播报形式的娱乐化倾向以及影视剧的泛娱乐化, 例如, 《奥运ABC》就是通过高科技手段详细解析各个竞技项目的精彩看点, 专业而不乏趣味, 旨在通过对信息的轻松传播普及民众的奥运知识和提升民众的体育竞技文化水平。此外, 《早安奥林匹克》是央视奥运频道在奥运会比赛期间时间跨度最长的新闻专题性节目, 定位追求大资讯、海量信息、突出服务性。每天早晨向观众全面展示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表现, 尤其是中国选手的奥运瞬间。它既能回顾前一天的比赛情况, 又能展望下一天的赛程走势, 培养了观众“早上看奥运”的收视习惯, 也符合早晨观众看电视为了轻松且想快捷获得信息的需求。由此可见, 这些奥运电视栏目力求从纵 (上至高官, 下至百姓, 全民参与奥运的盛况) 横 (奥运历史, 奥运盛况, 奥运人物、奥运花絮等) 多个视角来展示、解读、剖析北京奥运会的方方面面, 并且有各自的针对重点和服务宗旨。

三、创新之内核:独树一帜的风格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布封说:“风格就是人本身。”三国时魏国的祖莹也说过:“文章必自出机杼, 成一家风骨。”电视栏目也是如此, 因此, 力求形成独特的风格已日益受到传播者的重视, 因为一个电视栏目的风格凸现了该电视频道风格化的整体性、连贯性和一致性。作为国家级电视台的奥运节目, 必然要在全世界面前展现出中国媒体的大气和包容。

奥运会是各路媒体争相发展“眼球经济”的大好时机, 如何摆脱千篇一律的赛况介绍, 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争取到更多的受众呢?这时, 任何一个充满个性与创新的栏目的出现, 无论是栏目内容、主持人还是栏目的宣传片、片头、片花、灯光、音响等要素具有突出的特性, 都会引人关注。在这次播出的一系列奥运栏目中, 许多栏目都有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比如《奥运来了》的出场阵容采取的就是“记者式的主持人+神秘嘉宾助阵”形式, 整个栏目风格清新。主持人王小节清新明快的形象和气质以及轻松活泼的主持方式都与栏目蓬勃向上的定位相得益彰。

从“传者本位”到“受者本位”的转化过程中, 互动逐渐成为传播者们最重视的环节之一, 栏目设置定位的目标是尽最大可能吸引观众。因此, 以形式吸引观众, 让观众参与其中就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例如, 《奥运来了》中的“一起来奥运”板块是一个颇具创意的环节。它发起群众参与大型奥运活动, 征集奥运相关事件创意, 营造全民办奥运的氛围, 让老百姓享受乐在奥运的美妙感觉。这种互动模式让节目更具参与性, 而不再局限于主持人的一味说教和嘉宾的表演。它也让电视机内外形成一个积极有效的传播圈, 受众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栏目策划者那里, 促使栏目更加完善。又如《荣誉殿堂》, 策划者在节目现场设置的一些小环节给栏目增色不少, 比如请冠军现场制作“荣誉手模”, 赠送“北京时刻”图片等, 使整个栏目充满了人性化色彩;同时, 它也充分利用了互动性因素。一是吸引场外观众参与“红牛之星”的评选;二是邀请观众上节目, 见奥运冠军。这些无不体现了节目的互动性, 提高了观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值得一提的是, 《荣誉殿堂》不仅仅关注最高领奖台上的奥运冠军, 亚军、季军同样也在节目中受到了鲜花和掌声的礼遇, 体现了“参与即荣耀”、“失败亦英雄”的奥运精神。

总之, 栏目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定位理论告诉我们:“没有一种产品或品牌能够覆盖整个市场。市场永远会有空隙, 任何人都可以运用定位策略, 在市场的空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3) 马克思也说过:“没有需要, 就没有生产。” (4) 电视节目的决策者和制作者只有依循这种需要的特点和变化, 充分认识传播活动中受众的介入动机, 才能生成具有市场占有力的节目。创新的源泉多种多样, 来自于本土化的中华文化和国际化的奥运有机结合的灵感给了电视栏目一些新的启发与机会。中央电视台正是以不同受众心理需求和审美口味为基础, 从宝贵的资源中萃取审美的精华, 在奥运前期、中期和后期创造出一批各具特色、定位清晰的奥运栏目, 体现了央视奥运报道的立体化、多元化和丰富性。

在当今的电视市场中, 播出频道越来越多, 节目越来越丰富, 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这一境况下, 栏目策划者惟有科学分析、准确定位, 制作出大众喜欢的, 积极向上的节目, 牢固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在一定时间内或在某一重大事件中为自己赢得良好的口碑和潜在的观众, 这才是创新的本质。

摘要:栏目如何创新、如何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趣味?这是当下栏目策划人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以中央电视台奥运栏目的内容、特色和定位标准为蓝本, 探究由这场“媒体盛宴”衍生出的电视栏目形式的创新与内容的深度挖掘。

关键词:奥运栏目定位,创新,理念,视角,风格

参考文献

①王彩平:《电视栏目定位刍议》, 《当代传播》2005-6

②谭天、王甫:《电视策划学》,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P.267

③艾·里斯、杰·特劳斯:《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学》,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1年, 第212页

栏目结构 篇6

一、品牌栏目的作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强力冲击, 许多新闻网站都加快了市场化步伐, 这就使得新闻网站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杀手锏”, 即要有自己的品牌栏目,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否则便只会匿迹于庞大的网站大军之中。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在解释品牌一词时说, “品牌就是一个名字、名词、符号或设计, 或是上述的总和, 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2]其核心要旨, 即专而精的东西便能成为品牌。

品牌栏目的作用一言以蔽之, 便是:带入流量、培养用户、传播价值。如今, 许多网站都已有了自己的品牌栏目, 比如人民网的“学习有方”、网易的“看客”、搜狐的“谣言终结者”、凤凰网的“图说新闻”、红网的“网闻联播”等等。这些品牌栏目虽侧重点不一, 但窥其共同点, 无一不是以专而精的心态, 做出优质的专业内容, 从而成为该领域的“话事人”, 并凭此优质内容, 培养着忠实用户, 提高网站品牌价值。而关于品牌栏目作用的相关学术著作也是不断涌现, 比如支庭荣的《媒介管理》, 邵培仁、陈兵的《媒介战略管理》, 薛可、余明阳的《媒体品牌》。这些都从侧面说明, 品牌栏目建设对于新闻网站整体品牌价值的实现是多么重要。

二、华龙网品牌栏目建设概况

从2014年8月开始, 华龙网在原有品牌栏目 (梁江平、华龙会客厅、图个明白、华龙直播、重庆网络问政平台等) 基础上推出了新的三大品牌栏目:今日话题、百姓故事和万花瞳。今日话题的定位为:关注时事热点, 以当下最热的话题新闻作为切入口, 在舆论讨论中抽丝剥茧, 探本溯源, 答疑释惑, 力求让网友从新闻事件中收获到更多元化的认知。如今, 今日话题已达近300期。百姓故事的定位为:以平常人视角, 挖掘生活中有故事的普通人, 将他们的酸甜苦辣, 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让网友多一个视角认识社会、感触社会。如今, 百姓故事已有500多期。万花瞳的定位为:选取有故事性、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组合, 配上简单文字, 让网友在读图时代轻松地看新闻, 轻松地开阔眼界。如今, 万花瞳已达150多期。

今日话题偏向于舆论引导, 即言论;百姓故事偏向于记叙, 即人物通讯;万花瞳偏向于以图说话, 即图说。从新闻体裁上而言, 三大品牌栏目很好地进行了体裁融合, 形成了合力, 从而实现了“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效果。从新闻效果来看, 新闻事件经过或包装后再次呈现, 在给人们带来新认知的同时, 新闻网站也拿到了“独家”, 这无疑传播了新闻网站的品牌价值。

三、华龙网品牌栏目建设经验

选题审核严、制作精。在三大品牌栏目的选题送报、审核和栏目制作上, 我们始终坚持以制度化的流程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来予以保障。首先, 每到周五, 下周拟上马的三大栏目选题就会出现在当日新闻采编例会上, 报送人员陈述选题意义、栏目结构以及预测效果, 参会人员进行讨论与研判, 最终得出结果。栏目制作上, 为保证质量, 每晚都会有一名美编和栏目编辑共同值守夜班 (三大品牌栏目均为晚上做好, 次日凌晨发布) , 美编以后备军、保障军的形式存在, 为品牌栏目的制作质量再加一把锁。

考核体系保成效。华龙网品牌栏目不仅选题审核严、内容制作精, 同时, 还有严格的考核体系:点击量。点击量犹如一面镜子, 能很真实地反映出该作品在网上的受欢迎程度, 能看出网友对此期栏目是否买账。品牌栏目作为精品内容, 不能“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所以考核体系的出台, 是以倒逼的方式来保证每一期栏目的质量, 并在量化的结果下, 不断汲取经验, 优化完善, 使品牌栏目越做越好。移动互联网的强势来袭, 使得我们更加注重品牌栏目在移动终端上的传播, 并加大了对移动端导入量的考核。

专业人做专业事。三大品牌栏目的制作上, 华龙网坚持科学分工:今日话题由记者与编辑共同承担, 百姓故事由记者承担, 万花瞳由摄影记者承担。编辑与记者对新闻热点把握度更高, 也更熟悉, 所以今日话题由编辑与记者共同承担;百姓故事需要采访, 交给记者承担更科学、更专业;万花瞳以图说画, 摄影记者对此自然驾轻就熟。专业的人做专业事, 所收效果自然也就更好。安阳日报社的王华岗就曾说,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 除了有好的题材、好的时机外, 更重要的还在于新闻工作者知识的积累。讲故事、重细节、求策划, 这些操作方式上的改变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却很难, 它从根本上反映出记者是否具备了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3]而三大品牌栏目的人员分工, 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曹陇华, 赵文辉, 秦蕾.浅谈商业网站品牌栏目的建设——以搜狐焦点网威海站为例[J].

[2]周薇.我国视频网站自制栏目的品牌化建设研究[D].厦门大学, 2014.

栏目结构 篇7

重点选题狭义地讲就是核心选题, 在某段时间需要栏目倾尽全力重点打造的节目, 它最能代表栏目的品质、拉动栏目的收视率, 加强栏目的影响力, 增加栏目的美誉度。对于重点选题, 每一个栏目的选择都会有所不同, 首先就要符合栏目的定位。

二、重点选题的分类及运作

重点选题的策划与出台其基本前提在于栏目品牌本身的深入人心。而重点选题则只能是作为栏目品牌增值的手段而存在。重点选题推出就时机的选择来讲, 借用市场学的术语可以说是“借人借时借势”拉动, 依靠特定的节日、事件、活动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是既经济又有规模效益的方式。利用温度嫁接法, 当一个选题的热度达到90度或者100度时, 那么操作重点选题, 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独家资源——直击现场类选题

资源优势, 使《法治进行时》栏目组可以得心应手地创作一些重点选题。对于定位于“民生法制栏目”的《法治进行时》来说, 之所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法制新闻信息, 能够在第一时间目击现场并参与案件进程,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极其注重建立良好的资源优势, 就是与政法系统特别是公安系统的组织联动, 这使《法治进行时》获得了大量的独家新闻, 尽最大努力拍摄到别的记者拍不到的新闻。可以说《法治进行时》栏目开播以来, 京城所有的重特大案件都有《法治进行时》关注的目光, 而这些也是栏目打造的重点选题。

那么在策划这类选题时, 栏目组的策划和运作方式是:

1.第一时间获取信息。

在选题和制作节目的过程中, 《法治进行时》的主创人员都有这样的共识:“拿不准的事情, 不说;政策法律不允许的事情, 不做。不追求片面的轰动效应, 不干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因此《法治进行时》得到了政法各单位的信任, 保证了近90%以上的节目都是独家报道, 而且一些资深的跑口记者, 可以获得随警作战的机会, 深入案件侦破的第一现场, 拍摄到最真实的画面。不仅如此, 我们还利用品牌节目观众来信来电夺得优势, 通过节目发布未破案件的通缉令, 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监控录像和画面, 向北京警方提供了不少破案线索。同时《法治进行时》的热线电话和徐滔法律服务网为栏目组获得了众多的信息资源。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 要关注重点选题就要关注敏感地区、敏感人物、敏感事件。比如西单发生的凶杀案, 就比发生在其他地区的更吸引人。

2.突出独家观察的现场报道。

突发事件的现场稍纵即逝, 这种题材的现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而且留给新闻工作者创作的余地也非常小。那么栏目组要求记者在现场采访, 挖掘现场细节, 展现案件的过程, 刻画案件进展中的人物形象, 这一切都是在“进行时”的状态下完成的。栏目主持人徐滔将现场主持看作新闻主持人的生命, 特别是大案、要案的侦破, 她都一定在现场完成。这一点对栏目的风格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也开启了政法新闻报道之先河, 展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法制建设的进程, 更多的是一种同时空的体验, 以及这种体验所带来的观众情感和理智上的共振。

3.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再利用。

创作法制新闻, 要在保留节目“新闻性”的同时, 强化事件背后可供挖掘的“人物”和“故事”资源。对同一个事件, 采用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新闻报道的解读, 使素材增值, 加强对背景资料的填充和支撑, 形成媒体资产。2008年1月, 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建立了“午间法治节目时段”, 即从11:30开始到13:05分结束, 将《现场说法》《法治进行时》《大家说法》《第三调解室》四个母子品牌编排在一起, 形成一个长达95分钟的法治节目时段。这样的规模效应, 对于培养固定观众起到了很大作用。《现场说法》《法治进行时》《大家说法》三个节目的收视率逐个递增, 常年如此, 为广告创收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也使得这些独家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二) 以重大事件为基础的可以预知的选题

把重大事件转变为可以预知和策划的选题。比如, 2010年在科教频道的中午法治时段, 有两个重点选题获得了收视的最高点。一是《长安街英菲尼迪车祸案》收视超过了10%;二是《侯耀文遗产纠纷案》收视超过了9%。那么在策划这类选题时, 栏目组的策划和运作方式是:

1.抓住突发事件、重大新闻热点。

当一个突发事件或者重大事件瞬间达到社会关注的热点时, 不可否认的是《法治进行时》在时效性的争夺中不占优势。这样就不得不更多地在题材的挖掘上多下功夫, 尽可能地利用自己的资源把每一个单独的新闻事件做厚实, 把相似的题材做得更加丰厚, 既保持鲜活的个性, 又体现出深厚的思考。对此, 栏目运作的总体原则是:政法新闻社会化, 社会新闻政法化。即把孤立的新闻事件放置到社会转型期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人性背景中去分析。从偶发的案件中, 看到其背后深远的社会根源, 并从纷繁的社会现象中找到法律的支撑点。在社会转型期内寻找犯罪浪潮高涨的原因, 寻找民事案件中的人情冷暖, 寻找经济纠纷中的信任危及。

2.社会上会有一些受到大家关注的社会新闻, 法制新闻争取用法律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 这样也能策划出吸引观众的、视角独特的选题。

怎么才能让社会热点这类重点选题不间断地为栏目的重点选题提供给养?这需要栏目组不断借助法律程序, 迅速播报事件在每个阶段的进程, 推进案件的报道。我们国家的法律分为两大主体:一类是实体法, 即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具体调整各种关系的法律条文;第二类是程序法, 即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关于打官司诉讼程序的法律规定。根据程序法的规定, 一个刑事案件从公安局立案侦查抓获犯罪嫌疑人后, 到什么时候送到检察院公诉, 再到什么时候移送法院审理都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一起民事案件需要经历从立案、庭前谈话、庭前调查、开庭、一审宣判、上诉等等过程, 所以说, 对于一个法制记者而言, 程序法为他提供了很多预知新闻现场的线索。

3.关注人物命运, 回访当事人。

这一理念是《法治进行时》在重大选题的连续报道中坚持的原则。最初侯耀文过世只是一起突发事件。栏目组的记者第一时间赶到了玫瑰园别墅, 因为是名人的关系, 这则新闻很快成了社会的热点。侯耀文的大女儿侯瓒起诉后, 《法治进行时》栏目一直利用和法院良好的合作关系, 不断跟进。每一个法律程序的进展都在组合拳式的新闻报道和专题节目中有着详尽的报道。在征得各方当事人的同意下, 我们跟随主审法官进入玫瑰园别墅, 查验产权;进入三名被告租赁的出租房内, 查验存放在此的侯耀文生前财产。从立案、撤诉、再立案、开庭, 到最终调解, 再到侯耀文先生最终下葬, 栏目跟踪报道了三年的时间, 每一次的报道都因为时效性强、独家披露的信息而抢占收视率的高点。最高的一次收视点出现在侯门遗产纠纷案调解之后, 当时侯先生并没有下葬, 只是看到了一线曙光, 记者并没有事无巨细地将跟踪三年的案件一一回述, 而是着重表现案件双方的当事人以及自动、被动被卷入这场遗产纠纷案的人物, 经历了这三年的感受, 再次呼唤双方一笑泯恩仇时能让逝者早日入土为安。这也秉承了《法治进行时》一贯的理念, 人和人物的命运是片子最需要表达的内容之一。

4.增强服务性。

法制节目的服务性必然是分众化的。我们说《法治进行时》栏目的服务性就三个字:“包打听”。作为一档日播法制类新闻性节目, 它的法律服务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于具体某一个案件来讲, 绝对不能是包打听, 一定要找到你的点。人对服务的要求是:一定要专业, 一定要细致, 这样才能吸引观众。

法制节目的服务性不仅要提供法律知识, 还要提供全方位的心理知识服务。法制节目的服务范围绝不仅仅是指法律知识, 媒体工作者应该从更深层次上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源和矛盾产生之后的解决途径, 以此作为节目的发展方向。

摘要:选题对于一个栏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栏目必须有自我拓宽意识, 并根据栏目现有的优势特征进而捕捉、策划、实施一系列相关的特别节目、重点选题, 这对于提升栏目品牌感染力及品牌内涵的延展都大有裨益。本文以《法治进行时》栏目为例, 详细分析重点选题的分类与运作。

关键词:重点选题,栏目策划,运作

参考文献

[1]胡智峰.2011年民生新闻发展趋势报告——《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三大命题》.

栏目结构 篇8

关键词:栏目定位,栏目,内容,栏目功能,受众

电视栏目定位, 是电视栏目策划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策划人在栏目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对一个栏目在目标、内容、形式、功能、受众、播出特点、风格等方面的规定性作出的最终选择。 (1) 对于栏目来说, 定位的选择是及其重要的, 是一个栏目能否成功的关键。

《对话》栏目是央视2000年推出的一档经济类谈话节目。其致力于请重要人物, 谈重要话题。其中涉及热门人物、热门话题以及经济生活等领域。以高端、新锐、求实的节目风格, 成为央视最具影响力的栏目之一。《对话》通过主持人和嘉宾以及现场观众的充分对话与交流, 直逼热点新闻人物的真实思想和经历, 展现他们的矛盾痛苦和成功喜悦, 折射经济社会的最新动向和潮流, 同时充分展示对话者的个人魅力及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本文分别从栏目内容、功能、受众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报道内容及其衍变

《对话》栏目在创办之初, 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 经济领域的动态是观众好奇和关心的主要内容。因此, 栏目内容在最初两年里, 主要是“对话”知名企业的高层人士变动, 企业如何走出困境以及企业的发展等问题。总体是以讨论高端的经济事件为核心的。在当时的中国, 请大人物谈大话题的对话栏目是很新颖的, 因而这档以对话企业大事件为内容的栏目, 被观众所接受。

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领域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领域, 它与社会各个方面相互作用, 而贴近公众生活。《对话》栏目的内容也不再仅局限于对企业大事件的报道。因此, 《对话》栏目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侧重对与经济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民生问题的报道。如, 2008年,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波及世界各地, 也直接影响到中国。金融危机当时成为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对话》栏目制作了一期特别节目《直击华尔街》, 以短、频、快的方式、从新闻和资讯报道的角度解读、评论了这场金融风暴的不断演变。并邀请了业界有影响力的、与华尔街有“亲密接触”的亲历者作为主讲嘉宾, 结合其亲身经历及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观察与思考, 从更专业的角度和更深入的层面对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进行深度解读。 (2) 与栏目创办之初的“高谈阔论”相比, 以对话社会热点经济问题为核心的栏目内容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二栏目功能及其衍变

人物新闻专题栏目, 以人为主要报道对象, 或者通过对人物的访谈来揭示新闻事实的真相, 组织节目内容。 (3) 《对话》栏目作为人物新闻专题栏目, 受邀嘉宾均来自世界政要、行业领先者、具有强势话语权的标志性人物。因此, 对栏目功能有着直接影响。按照栏目功能分类, 《对话》栏目具有舆论导向的功能, 政府喉舌功能, 服务功能等。由于栏目不同的发展阶段, 栏目功能也发生着变化。

作为一档经济类谈话节目, 《对话》栏目的舆论导向功能在不同阶段的体现不同。舆论导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反映并代表舆论。2.引发舆论。3.引导舆论。《对话》栏目在创办初的几年里, 栏目功能主要以反映并代表舆论和引发舆论为主。如2000年, 福利分房制度取消, 迎来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 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 必须自己掏钱买房了, 老百姓对自己是否能住上好房子还有一系列的疑问。《对话》做的这期节目正是反映并代表了舆论, 就老百姓存在的疑问展开讨论。2008年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大的一年, 作为经济类谈话节目, 《对话》发挥了舆论积极引导者的身份。纵观2008年的节目表, 这一年的节目内容通过持续不段的对金融危机的报道分析, 并制作了系列节目《经济热点面对面—提振中国信心》, 以“用事实说话”的方式, 表达立场观点, 引导舆论。

三、受众定位衍变

受众定位指的是立足于媒介市场的细分确定栏目的目标受众。 (4) 《对话》栏目作为谈话类的财经节目, 在对栏目进行受众定位时, 可以根据受众区域定位、受众职业定位、身份定位、受众年龄定位、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等进行细分。经过对这几方面的分析, 才能真正把握《对话》栏目的受众。谈话类财经节目形式活泼, 观众在收看此类节目时能感受到主持人与嘉宾们的互动, 并且有些节目能通过短信, 电话, 网络等参与其中, 节目嘉宾在谈话中体现各方观点, 发生意见碰撞, 其多元化的视角让观众总能找到与自己意见一致的看法与主张, 这类节目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社交与归属的需要。

《对话》栏目创办初期栏目受众为社会精英, 高收入者, 潜在受众包括大学生。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栏目的增多, 单纯的走高端前沿的路线往往吸引不了更多的受众。《对话》栏目审时度势, 在走高端前沿路线的同时, 播出了多期有针对性受众的节目, 这种受众定位的衍变, 巩固了栏目受众。

当新经济的浪潮来袭时, 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瑞特博士在《对话》中坦言, 中国也需要互联网;当全球油价大幅上涨、中国成品油市场硝烟四起之时, BP阿莫科总裁布朗爵士走进《对话》现场, 讲述如何将一个英国老牌国有企业变成世界石油巨人;当摩托罗拉公司做出在中国增资19亿美元的重大决定之后, 董事长高尔文先生与《对话》观众一起回顾走出困境的点点滴滴。

《对话》栏目作为财经类的高端访谈节目, 不仅打破了档次向下走收视才高的电视铁律。更重要的是《对话》通过栏目定位的衍变, 不断的完善栏目内容, 功能, 扩大受众群, 栏目含金量也越来越高, 已成为观众最喜爱的央视名栏目之一。

参考文献

①③④《电视新闻栏目定位与运作实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版刘桂林陈万利刘斌著215页

②《对话》栏目介绍

①《本土化——中国电视产业研究》张力伟孔峥著

②《中国财经类电视节目受众分析》王蕾著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栏目结构】相关文章:

电视栏目娱乐栏目策划11-03

栏目05-24

栏目设计04-30

栏目教学06-07

栏目定位06-16

栏目介绍06-17

栏目改革07-04

党建栏目范文05-16

论坛栏目规划04-12

卫视栏目策划04-28

上一篇:幼儿集体教学下一篇:资源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