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教学

2024-06-07

栏目教学(精选十篇)

栏目教学 篇1

(一) 把握“小栏目”, 应注意“四度”

1. 梯度。

有些“小栏目”中的问题, 难度比较大。对此, 可以由易到难, 层层深入地将其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如初三政治教材中第23页“名人名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而且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对于这一名言, 可以分解成5个小问题: (1) 什么是生产力? (2) 生产力包括哪些要素? (3) 这是邓小平同志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 (4) 这句名言说明了什么? (5) 这句名言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影响?这样把“小栏目”的内容, 由一个大问题分解成有一定梯度和内在联系的五个小问题, 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了。

2. 广度。

有些“小栏目”中的问题, 覆盖面比较小, 为此, 应注意在广度上下功夫。如初三政治教材第59页中的“忆一忆:在我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变化的?”对于该问题, 仅仅回答相应的内容还不够, 还应开阔视野, 培养自己质疑问难的能力。不妨扩展一下, 再联想几个问题: (1) 在阶级社会中, 各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 阶级矛盾是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样, 知识面就拓宽了, 知识也容易学活。

3. 深度。

有些“小栏目”提出的问题, 在深度上还有发挥的余地。如初三政治教材第67页中“说一说:你所居住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本问题是在学习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 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应再深入一层, 不仅要指出环境问题, 还要指明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从而培养自己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样, 学习又深一步。

4. 高度。

某些“小栏目”提出的问题, 有时还停留在事实本身, 应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 并进一步运用新情境、新问题、新事物之中。如初三政治教材第53页中“忆一忆:20多年间, 我们家庭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里不仅要回答家庭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 还应进一步引申, 得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并结合自己家乡和家庭情况进行分析, 这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 分析“小栏目”, 发挥其作用

“小栏目”在加强启发式教学方式的作用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初中阶段的学生, 思想活跃, 接受能力强, 这些年龄都在12~15岁的孩子, 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日益占据主要地位, 但这样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经验型, 尚需直观、具体的感性经验的支持, 很难理解课本中理论性很强的内容。而“小栏目”正是适合了初中生善于思考, 可塑性强的特点, 只要教师能充分利用, 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推进素质教育, 实现“以人为本”。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渠道,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 不仅要重视学习什么, 更重要的是要怎样学, 以什么态度和情感来学。而教材中“小栏目”的设置是推进素质教育, 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好方法。例如初三政治教材中第137页中“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正确对待就业和升学?”在教学过程中, 可先让学生朗读清华大学水利系学生的例子。然后让同学议一议, 进而为什么能够做出奔赴大西南的决定, 进而总结是为了祖国的需要, 实现祖国的利益。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 自己如何正确对待就业和升学之路?从而得出应正确把握成才目标———从社会需要、人民的利益和实际出发。通过同学们议一议、说一说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了解, 达到了教学目的。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变教师单方面传授为师生共同探讨, 就“灌输”为启发诱导,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索思考, 最大限度使学生动脑、动口, 培养他们主观参与的能力。

3. 体现“寓教于乐, 寓学于乐。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逼迫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才会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 主动积极追求知识, 探索科学奥秘, 去想象去创造。教“人生难免有挫折”时, 可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挫折是哪一次?”一上课, 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住。此时, 同学们可能会列举许多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障碍, 如考试成绩不好、生病、挨批评等。教师可指出, 这一切仅是日常用语中挫折的涵义, 而真正心理学上的涵义是什么呢?从而引导学生继续“说一说”的第二个问题———“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继而总结, 人们遇到某种困难、干扰、障碍、遭受损失都会产生各种情绪, 而这种情绪即心里状态就是挫折的涵义。紧接着, 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想一想”———以自己某一次挫折为例, 分析发生这次挫折的原因是什么?让同学充分地发言。教师把同学们谈到的一堂课, 通过“说一说”、“想一想”的三次提问, 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 掌握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法, 老师也教得轻松。能正确、充分地利用“小栏目”, 确实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4.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考试由过去重试知识的理论程度变为更加重视考查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要全面、系统掌握教材知识的前提下, 还要能较强的审题判断、分析说明、综合概括表达能力。例如2006年某省中考政治试卷中第20题:某县风光秀丽, 自然资源丰富, 但经济基础薄弱, 人口压力大, 教育滞后, 赌博、封建迷信等风气盛行, 山区的部分群众仍没有摆脱贫。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 该县抢抓遇促发展,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 (1) 加快对现有企业的改革步伐, 创建工业园区,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薪聘请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中。 (2) 关闭林区中几家污染严重的造纸厂;引导山区群众发挥山区优势, 开发旅游资源, 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问:上述两项措施是否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请运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说明。结合该县县情, 对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你认为该县还应采取什么措施?这里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审题判断、分析说明、综合概括表达等能力的考核。也就向政治教师提出了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生学会, 而且教学生会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梳理, 规律让学生参与总结,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政治课中“小栏目”的设置, 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会学”素质,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 教师应“权力下放”,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自己想一想、查一查、忆一忆、说一说, 然后自己分析归纳。只有这样, 学生才真正“会学”,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栏目教学 篇2

我国的教学模式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培养,而忽略了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又因为地理本身具备的实践性以及思维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相关活动的缺乏就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但是新课标下地理“活动“栏目教学的`开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教师通过“活动”栏目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活动”栏目的实施策略

1.充分的活动准备工作

教师对“活动”栏目的教学可以通过组织主题“活动”进行开展。在组织主题活动时,教师首先要精心的挑选活动的主题,然后对活动方案进行仔细的设计,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活动的内容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并要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对活动主题进行选择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题目,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在不断的分析和思考中,增强对“活动”的兴趣。

2.自主性的活动形式

教师在对“活动”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后,还要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来安排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课外调查等等,不管是什么样活动形式,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性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参与度。

3.科学的评价方式

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对活动进行分析和总结,有哪些成功之处以及不足的地方。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多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增强。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中“活动”栏目教学的重点在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邓秋萍。初中地理活动栏目教学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03)。

化学教学中“科学视野”栏目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视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244-01

在人教版化学教材中,“科学视野”栏目特别注意从三个维度上全面体现高中化学课程的宗旨和目标,它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及其可持续发展作为栏目设计的出发点,把拓展和延伸教材作为设计的重点。研究性学习设置了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它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它重视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综合实践能力。

将“科学视野”栏目的教学内容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学现存的几个矛盾:1、由于课时紧张,全面授课不实际。2、“科学视野”部分知识点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如果纳入到日常教学中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将“科学视野”融入到研究性学习中,“科学视野”栏目的内容也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从对周围的漠不关心,变得开始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对于各种生活用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能否回收再利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合成出来的,合成这些材料时是否会产生更大的污染;牛奶中加入的三聚氰氨,食品中的苏丹红,火锅中的地沟油等已经不再只是作为新鲜事听听,而是投入了更大的关注,了解它们的原理,查阅它们的来源,宣传它们的危害。关心身边的化学,了解国家军事,探索宇宙奥秘,所有这些都是蕴含在化学学科中的科学素养。不仅如此,学生还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思考,尝试着创新,而这些都是我们教育者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就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报告中写到的那样:

1、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每一个小小的现象都包含着许多有趣的原理。认真观察,细细寻觅,就一定会有收获。

2、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内容的延伸,是课堂知识的继续。研究性学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机会。我们的研究课题是《生命的化学起源》,这个课题涉及到化学学科及生物领域,从事这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让我们真实体会到了能力不是只靠做题来获取的。

3、在研究这个课题的过程中,从查阅资料,集体讨论到最终完成论文,我们有许多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如,对生活中情景的观察能力、对资料的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还培养了集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敢于质疑、追求上进的精神。

4、这次的活动让我们对稀土金属的了解更加充分,使我懂得了学无止境、科学源于生活这一道理。同时,通过此次的课题研究,也进一步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让我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当然,老师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师生间的关系也因一次小小的活动变得更加紧密,很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指导,让我们的成果更加圆满。

……

由上面足以说明,将“科学视野”融入到研究性学习中,这样的教学实践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卓有成效的。

此次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1、除了正常上课之外,晚上、周末的时间全部被各种竞赛辅导占据,学生没有很充裕的时间,因此每一个课题研究的时间较长。

2、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一部分还只是停留在文献、资料研究,实验操作研究地较少。

3、个别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只是查阅资料,而研究性报告也是下载资料的堆积,研究目标不清,解决问题不明。

相应的解决措施:

1、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了解科学素养的最新发展动态,紧随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促进作用。

2、将探究的理念带入课堂,尽可能减少讲授性知识,引入有效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要学生在平日的课堂中学会动脑思考。尽可能地将实验留给学生去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好习惯。

3、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允许学生出错。多表扬、少批评,允许学生迟疑犹豫,允许有不同声音的存在,允许学生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有利于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4、寻找身边的课题,多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造机会,让他们习惯这种学习方式,真正地将“学会学习”落到实处。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差距的。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认为“科学视野”栏目并不在高考的范围之内,因此如果纳入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因为高中的课时非常紧张,课堂容量又比较大,在有限的时间内不适宜进行“科学视野”栏目的教学。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化学教师只能选择“应试教育”的路子,想尽办法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课程当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材料阅读”栏目与初中历史教学 篇4

一、“材料阅读”栏目的功用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获得成功的力量源泉。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 人才会心无旁骛、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学生学习历史, 更是如此。初中生好奇、好问、好学, 有强烈的求知欲, 如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 “材料阅读”栏目精选了诸如“燧人氏钻木取火”等传说故事、雨果等名人言论、“二十四史”等著作截段和《九一八小调》等诗歌文字及一系列的原始档案材料等, 可谓种类繁多, 形式活泼, 趣味横生。将这些材料运用到教学中, 既可体现出历史学科重视史料的特点, 让学生接触并逐渐熟悉各类史料, 又可使历史教学的载体多样化, 改变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念、背课文的现象, 让学生从千姿百态中更直观地感知历史, 进而产生对历史的好奇与兴趣, 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历史的智慧。

2.帮助理解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新课标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 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这其实就涉及中国和世界两部通史的学习, 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北师大版教材对老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删减, 语句也更为简练, 并增设了“材料阅读”等栏目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与解释,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如, 《近代化工业的兴起》一课中课文部分对洋务运动的败因未着笔墨, 但在“材料阅读”中引用了李鸿章对其自己兴办洋务的一番感叹, 让学生通过对李鸿章言语的分析, 理解洋务运动的不足, 从而对洋务运动形成更为完整的认知。又如, 《中华明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巩固辛亥革命成果的重要举措, 但课文中对此的描述仅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据此, 学生虽然知道了约法的性质, 却很难理解为什么就说约法是这一性质了。而本课的“材料阅读”栏目则选列了数条约法的原文条款,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约法的内容, 进而体会其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这些精心设计的“材料阅读”补充了教材课文的不足, 让学生更充分地领会教材知识点, 丰富历史知识。

3.培养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生硬的历史常识灌输, 而是更加强调要使学生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而对史料的研读能力则恰恰就是历史学习的基础。但这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突击形成的, 需要教师在每一堂课选取适当的史料不断引导与培养。那如何在“史料海”中选出几则有价值且又适宜初中生阅读的用于教学呢?经过编者精心编排的“材料阅读”或许就是我们可以最便捷地利用的对象。

首先, “材料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 每课都设有“材料阅读”栏目, 但要求存在差异。在最初的几课中, “材料阅读”都是先有一段原文, 后有一段原文大意。而在最后的23、24课中则要求学生用现代汉语写出材料的原文大意。这种循序渐进的要求设置, 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在这种长期坚持和科学引导下, 学生逐渐由需要教师讲解引读转变为可顺利自行阅读, 发展其史料阅读并从中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其次, “材料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初步对比和归纳概括史料的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第21课的“材料阅读”分别引用了《汉书》与《宋书》中对于江南经济状况的描述, 要求学生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 经过对比, 找出二者区别, 并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地归纳概括出来。如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这一“材料阅读”, 自然也就是在培养学生对比历史现象的意识与归纳概括史料的能力。

4.升华情感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而很多“材料阅读”都能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服务。如《伟大的开端》一课的“材料阅读”栏目就摘取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两句气势十足的话语, 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如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地集体朗读这两句话, 势必可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培养学生以祖国兴盛为己任的情怀。

5.优化学法、教法

新课标鼓励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 提倡教师转变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而利用好“材料阅读”栏目就有利于落实新课标的这一要求。大部分“材料阅读”栏目都设置了一个或多个思考问题, 如《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的“材料阅读”就设问: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的“材料阅读”设问:谈谈你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 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等等。诸如此类问题, 并没有固定标准的答案, 学生对此多多少少也都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此时, 教师就可以转变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彼此交流, 由原先的教师讲转变为学生谈, 最大限度地将课堂留给学生, 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长期坚持, 学生将逐渐养成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的意识与习惯, 实现学法的优化, 提高学习效率。

二、“材料阅读”的运用

1.态度重视

近年来,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及中、高考历史试卷中史料分析题的增加和不断创新, 很多教师都已经意识到材料教学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甚至是金钱广泛搜罗、选取各种史料, 以在课堂中实践材料教学。然而, 在这一过程中, 却有教师因各种原因对自己手边的史料资源———“材料阅读”栏目不闻不问。

事实上, 作为供学生阅读的材料, “材料阅读”栏目注重知识性、能力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是编者的精心配制。而根据新课标的主张:历史教材是教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因此, 充分、巧妙利用“材料阅读”这一教材资源, 对于完善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大有裨益, 值得每一位历史教师给予充分重视与研读。

2.灵活使用

上文已经说过, “材料阅读”栏目中的史料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因此, 要想将“材料阅读”的功能发挥到最大, 就必须根据“材料阅读”栏目中史料的不同特点将其灵活地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材料阅读”栏目通过形象的比喻, 扼要地描述了西周的分封制。如将此作为课前导入, 可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分封制的大体印象, 既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能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材料阅读”栏目则是通过陈天华《猛回头》中的一段话和几个问题对本课重点内容的提炼总结, 可用于课堂小结, 帮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 加深印象。而《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材料阅读”栏目中关于长城作用的设问可作为课堂讨论材料,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法, 活跃课堂气氛。还有一些则可作为课前预习熟悉教材, 或课后自学拓展延伸的素材。总之, 根据不同需要, 灵活运用每一个“材料阅读”, 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且高效。

3.科学加工

每一段史料的运用都必须与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相匹配。我们对于“材料阅读”栏目中史料的运用也是如此。如《夏商西周的更迭》“材料阅读”栏目引用了《礼记》中两大段关于大同社会与小康之世的描述, 大段大段生涩的文言文已经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问题仅设置了“两个时代有何不同”这一问。学生回答起来明显存在困难, 只是简单地重复材料, 并没有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点相联系, 缺乏系统的归纳与概况。此时就需要教师对这两段史料稍作加工, 省略其中一些繁琐的表述, 使其更简洁, 重点更突出。设问上, 在将原先问题设为第二小问的基础上, 再增加“‘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与‘天下为家’分别指我国历史上的什么制度?”为第一小问, 以及“有人认为我国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历史的倒退, 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为什么?”为第三小问, 构成有梯度的问题设计, 引导学生将两段史料与已学知识联系起来, 找到答题的方向, 同时升华他们对禅让制、世袭制及大同社会、小康之世的理解。只有经过了教师的再次科学加工和合理引导, “材料阅读”栏目的使用才能更贴近教学需要与学生实际, 其功能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总之, 重视、灵活、科学地运用“材料阅读”栏目将极大地丰富历史课堂,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与史料分析能力, 使教学效果达到更理想的状态。而“材料阅读”栏目仅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新增的众多板块中的一个, 其他诸如“每课一得”、“自我测评”、“活动建议”等也都各具特色, 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使用:从研读手头的教材开始, 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从而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

摘要:“材料阅读”栏目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新增的板块之一。如教师能在教学中给予这一栏目足够重视, 并灵活、科学地加以运用, 将极大地丰富历史课堂,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与史料分析能力, 使教学效果达到更理想的状态。

关键词:材料阅读,课程资源,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汉国主编:《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朱汉国主编:《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栏目教学 篇5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阅读文本后产生的独特的言语是他们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情思与独特的语言同构共生的产物。加强言语独特性的培养,既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对生活产生独特的视角,提高他们感受言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又要引导学生以独特的学习方式,对文本、对生活、对心灵进行自由的剖析和描述,以使他们的言语流光溢彩、五彩缤纷,还要使他们在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一、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4.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二、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课文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这一启示,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所感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难点: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并落实在行动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自编谜语)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有哪些谜语?说来让大家猜猜?老师也编了几个谜语,你们想听吗?(1)、什么东西有的人觉得充裕,有的人总觉得不够用?(2)、什么东西你珍惜它,它就会给你带来财富?(3)、什么东西你浪费了它,也就等于浪费了你自己的生命?

(生说自己的见解,师引到时间上)

2、同学们,关于时间你有什么看法呢?

3、师:时间是摸不着,也看不到的,但又是时时存在的,并且一去不复返的,有个人,在他外祖母去世的时候,和我们的想法一样,认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是很可悲的事情,可是后来,他却又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可以把你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2、(检查读书,了解读书情况)谁来读自己喜欢的内容?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来告诉大家呢?

(生说,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三)、再次读书,质疑问难

1、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了解了课文大意。我们知道,学贵有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得去认真读书呀。

(生再次认真读书,注意发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2、谁来说说自己的问题?你觉得哪写句子不好理解呢?

(生发言,师生共同补充)

3、出示重点句

①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采了,②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③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④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

⑤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⑥学生问题预设

问题

一、作者是如何与时间赛跑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问题

二、作者为什么要和太阳赛跑呢? 三、三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好,那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靠老师吗?对,得靠我们认真读书。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联系全文,认真读一读,看能不能解决一些问题。

1、生读书,结合自己生活中观察及亲身体验来谈理解。教师与学生个别交谈

2、谁来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读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呢?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难句

第①句讲时间一去不回头,所有的事物都随着流逝的时间往前去,永不会回头或停留下来。所以要珍惜现在,一旦现在成为过去就永不会再留住或再见到。

第②句讲时间很宝贵,一去不回去,一寸黄金买不回一寸光阴,我们要珍惜。

第③句讲时间流逝得很快,我们要珍惜时间.

第④句讲时间不断流逝,一去不再回头,明天还会有新太阳,但今天永远地过去,今天的太阳也成为过去的太阳,永远见不到了,所以要珍惜现在,珍惜今天。

4、解决问题

(3)想想作者如何和时间赛跑,跑胜后的心情怎样?画出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

(4)再读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体会我跑赢时间的快乐心情,这时,朗读的声调略高些,速度略快些,朗读中要有一种跑在时间前面的喜悦。

5、小结

同学们,我们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觉得本文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你又读了课文,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师引导总结:虽然时间一去不回头,但我们和时间赛跑,一定会成功!

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际,请学生来谈一谈是怎样看得时间的。

打出投影:对于医生来说,时间就是〈 〉

对于学生来说,时间就是(〉

对于工人来说,时间就是()对于赛场上的运动员来说,时间就是(〉

让我们在诵读珍惜时间的名言中结束课吧

1、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刘秋娘

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

4.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关汉卿

5.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6.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的时间。德国贝纳姆

栏目教学 篇6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地理;“活动”栏目

一、“活动”栏目的教育意义

我国的教学模式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培养,而忽略了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又因为地理本身具备的实践性以及思维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相关活动的缺乏就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但是新课标下地理“活动“栏目教学的开展,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教师通过“活动”栏目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活动”栏目的实施策略

1.充分的活动准备工作

教师对“活动”栏目的教学可以通过组织主题“活动”进行开展。在组织主题活动时,教师首先要精心的挑选活动的主题,然后对活动方案进行仔细的设计,在活动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活动的内容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并要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对活动主题进行选择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题目,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在不断的分析和思考中,增强对“活动”的兴趣。

2.自主性的活动形式

教师在对“活动”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后,还要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来安排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课外调查等等,不管是什么样活动形式,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主性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参与度。

3.科学的评价方式

在活动结束时,教师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对活动进行分析和总结,有哪些成功之处以及不足的地方。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多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增强。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中“活动”栏目教学的重点在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邓秋萍.初中地理活动栏目教学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12(03).

(作者单位 內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六中学)

栏目教学 篇7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 , 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的性质、目标与评价等, 在课程结构与表述等诸方面更加完善, 有利于引领课程实施。然而, 广大一线体育教师能否带着正确的《新课标》理念走向实践, 关键看教师们对《新课标》理解的程度以及实施的力度。

鉴于此, 本刊将在“实践与游戏”栏目开通“案例研析”子版块 (见杂志论坛) , 旨在给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以解读与剖析课标、解析案例为载体, 以参与论坛讨论、发表见解为手段, 将实践中的操作 (知其然) 与理论上的认识 (知其所以然) 相结合, 探讨《新课标》实施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 力求使一线体育教师完成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建设者的角色转变。

二、2013年版块选题与方向

以《新课标》下某具体课程的构建过程为例进行论坛研讨, 将有利于体育教师亲历用《新课标》指导教学的全过程, 从而为同仁们提供借鉴与参考作用。2013年将具体从以下三个阶段去达成目标 (后两个阶段择期公布) 。

第一阶段任务:研读《新课标》的目标体系, 厘清体育与健康课程各级目标与各级内容体系间的内在联系, 掌握构建目标与内容体系的依据与技巧, 明确“为什么教”与“教什么”的问题。

2013年第1期:如何制订目标? (2012年10月开始讨论)

1.背景 (略)

2.跳跃类水平一目标案例 (略)

3.研讨提纲 (略)

(注:具体内容请见杂志论坛“案例研析”子版块)

2013年第2期:目标与内容的关系 (教什么?) (2012年11月开始讨论)

2013年第3期:构建跳跃类运动技能学习目标与内容体系 (2012年12月开始讨论)

三、研讨方式

主要论坛集中研讨 (2~3周) 、QQ群研讨 (2~3周) , 以文章探讨为主要方式。

四、研讨流程

每期提前三个月开始准备, 每期专栏具体操作时间及事项安排如下 (以2013年第1期为例) :

1、2012年10月初公布话题, 提供教学设计实例和研讨提纲, 研讨提纲由该子版块负责团队根据讨论进度商定。

2、2012年10月8~12号, 从已报名的主持人团队中选出当期主持团队 (主持人团队成员采取先自愿报名后遴选产生) 。遴选方法:个人根据公布的话题和研讨提纲, 提供一份自拟的讨论框架, 择优录用;欢迎由教研员带领的团队参与。

3、2012年10月15号开始在学体QQ群和论坛专栏上展开为期2~3周的集中讨论, 可根据研讨问题的清晰度酌情调整时间, 期间避免与其他话题讨论冲突。此后, 便开始撰文投稿。

4、2012年11月的25号前收取当期稿件。稿件的选取依据和大体标准以研讨主题中心为主, 稿件由主持人团队初审, 版块负责管理团队复审和编稿。每期所有稿件、审稿结果统计、稿件总评要提交杂志社备案存档。

5、2012年12月, 择优选稿在《中国学校体育》2013年第一期“案例研析”版块刊登。

五、参与方式:

论坛网址:http://bbs.sports.edu.cn/index.php?gid=1 (板块已开通, 要求实名注册, 注册原因一栏请填写真实学校名称)

Q Q群:群1——50011898;群2——23497777;群3——39521188;群4——43139651;群5——113057026

栏目教学 篇8

一、2010年上半年选题计划

1.2010年第3期 (最佳投稿时间2010年1月25日前)

选题: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依据) 与方法是什么?

2.2010年第4期 (最佳投稿时间2010年2月25日前)

选题:何为教学重点?何为教学难点?两者有何异同?

3.2010年第5期 (最佳投稿时间2010年3月25日前)

选题:何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分类?课堂教学设计与备课及编制课堂教学计划 (编写教案) 是什么关系?

4.2010年第6期 (最佳投稿时间2010年4月25日前)

选题:什么叫做“有效教学”?如何确定“有效体育教学”的评价指标?

二、选题稿件构成

针对每期选题, 栏目组将从不同层面上的关注焦点进行讨论, 即专家和学者 (杂志社约稿) 、教研员 (约稿或自然来稿) 、一线教师 (自然来稿) 三个层面。该栏目最终体现在专家理论的引领并支撑教师教学实践中取得的经验问题, 同时教研员、一线教师也可通过自己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的总结去充实专家的理论。

三、投稿要求

1. 稿件投至杂志社采编平台 (htt p://zgxt.cb.cnki.net/) , 请作者在稿件题目的后面标明“教学研究”字样, 同样在上传稿件word文档的内文右上角标明“教学研究”字样, 以便栏目编辑及时分稿、审稿, 加快审稿流程。投稿时间范围宜选择在每一期最佳投稿时间的前20天内。

2. 有关栏目征稿的不明事宜及栏目建议, 请来电咨询 (010-66093855) 或发电子邮件 (读者服务邮箱zg x xty_lb@vip.163.com) , 栏目组会及时做出解答。

栏目教学 篇9

1. 学科视角

关注学科话题,探索教学规律。本栏目就各学科教师关注的理论与实践中的焦点、热点等问题组织探讨,每期一个或两个;话题策划力求有鲜明共性主题,有理论实践深度,有借鉴引领作用,处于教学前沿,突出“专”“实”“新”。

2. 名师课堂

弘扬名师思想,推广名师方法。本栏目展示名师某一种教学思想、理念或方法,以及体现该思想或方法的教学实例。

3. 备课参考

探微文本解读,阐述教材处理。本栏目欢迎对国标本各个教材的新特解读或多元解读,并据此解说教学重点、难点和基本流程。

4. 课例精选

展示精品课例,指导课堂教学。本栏目刊登立足实际学情的、配合教学进度的、有反思(说明、评析)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或教学片段,尤其欢迎精心设计的常态课、公开课教学案例。

5. 教海撷英

汇聚教学感悟,展示教师心得。本栏目刊发普通教师的教学一得或课堂一悟的教学论文或随笔,尤其欢迎“小”“细”“精”的千字文。

6. 百家争鸣

论辩利弊得失,点拨教学迷惑。本栏目就某个教学理念或教学困惑开展论辩、争鸣,文章要求据实辩论,以理服人。

7. 解题方法

解答疑难困惑,优化解题思路。本栏目旨在对较难的数学问题,以不同的角度、新奇的思路、奇妙的方法进行解答,力求思路清晰,方法多样,达到一题“多解、妙解”的目的。

8. 复习检测

栏目教学 篇10

1. 转变观念, 注重科学素养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基本理念的新一轮课改旨在凸显“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新课标认为:化学课程不能只停留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层面。现代化学课程要想让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服务于学生对化学的理解与分析, 让课堂知识成为学生探究和实践的“踏脚石”, 首先就要让学生从根本上意识到认识化学的重要性。这就要求现代课程必须重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借助非智力因素驱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力求培育出能适应现代生活的创新型人才。中学时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良好时机, 学科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以及技能的强化提升, 使得他们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具备了基本的条件来迎接初中教育。此时的他们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世界表达出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情感要求的能力, 教师若能在此阶段把握好“化学·技术·社会”栏目在课堂中的灵活运用, 必能使其在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知识、培养自身创新意识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从而有效提高栏目使用效率, 达到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目的。

2. 精心编写习题

“化学·技术·社会”栏目在内容的选择上与课题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联系性习题。例如在学习教材中“车用乙醇汽油”时, 教师可设置讨论题。如: (1) 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环境的事情?有何后果? (2) 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燃料有煤、煤气、石油气、天然气、汽油、柴油、酒精等, 试从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 选择你认为最好的燃料?并说明原因, 那么我们人类未来的能源应该朝哪些方面开发 (3) 为了解决我国东部的生活燃料问题, 我国实施了西气东输的工程, 输送的是什么燃料?化学式怎样书写?通过一系列习题的探究, 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更加了解我国环境、资源等方面面临着的巨大威胁和国家针对民生实施的重大决策, 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关心民生民事的积极态度。当然, 习题编写还要符合一定要求, 首先这些试题应该难度不大, 能够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这类试题应该与课题内容有极大的相关性, 便于学生对课题知识的巩固和完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随时收集能够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资料, 精心编制习题。

3. 结合乡土资源创新课堂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 教师可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经济、文化等乡土资源进行教学, 因为利用乡土资源, 可以创建愉快的课堂氛围, 使得教者轻松, 学者有效, 达到教学与收获的双赢[3]。例如:在学习“有机合成材料”时, 教师可以选择当地常用的复合材料在课堂上展示, 当学生看到日常生活中这些熟悉的材料出现在课堂中时, 自然会引起学生对化学课堂的兴趣, 同时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意识。

总之, 我们身边有着形形色色的课程资源, 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双眼, 就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合理的乡土资源, 并将乡土资源与现代的信息技术加以整合, 这样就可以弥补化学课程资源不足的现状, 张扬学生的个性, 有效创新化学课堂教学。

4. 活动设计渗透科技知识

由于栏目的篇幅有限和学生自身的学习实际, “化学·技术·社会”栏目所选的内容只是对相应的题目做了提纲挈领般的介绍, 缺乏深度和广度, 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通过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了解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情况, 进而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出对该部分内容中不了解或者想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进而设计成相关的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对知识更深入的认识。例如, 在学习形状记忆合金时, 教材中只简单的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的定义以及最常用的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对此学生就有进一步需要探究的问题, 教师在对此板块进行教学时, 就可以将课程设计成活动, 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后收集跟形状记忆合金相关的内容并写成小论文, 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和讨论, 交流评比, 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适当安排活动, 既能使学生获得发现和运用知识的体验, 实现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又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4]。常见的活动方式有实验探究、模型制作、交流讨论、社区调查、资料收集、角色扮演和辩论等[5]。可以这么说, 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为化学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摘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化学·技术·社会”的要求以及这一栏目的实际使用情况, 对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合理使用“化学·技术·社会”栏目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技术·社会”,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宁.鲁教版初中化学教材栏目分析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14.

[2]古剑波.开发乡土资源, 创新化学教学[J].中学教育研究, 2012 (08) :173.

[3]胡巢生.不同版本初中化学教材学生实验活动编写特点及教学策略[J].教学管理2014 (11) :44

上一篇:体育赛事解说员下一篇:手段目的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