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支持系统

2024-07-01

资源支持系统(精选十篇)

资源支持系统 篇1

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是建立在透彻理解历史、及时掌握现状和准确预测未来基础之上的。然而,作为管理者的自然人,在思维、记忆、理解和分析能力毕竟有限,面对错综复杂的农业生产过程,对于千变万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再加之农业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区域农业资源利用评价在指标体系方面存在的差异性,管理者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使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农业进行全面变革。应研究农业资源系统的组分,将“3S”技术、数据仓库、决策模型等技术引入农业资源管理,获取不同尺度、不同时空的信息,并快速分析处理,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驱动、科学管理、知识管理和合理作业,从而达到农业增产、增效和科学化管理的目的,适应未来集约化、数字化和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

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用来支持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允许决策者直接干预,并能接受决策者的直观判断和经验的动态交互式计算机系统。将DSS引入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决策中,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

1 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1.1 基本概念

由于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对于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难以提供有力的支持,理想的运筹学模型明显地表现出偏离实际的情况,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Gorry.G.A和Soctt.Morton首先提出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为信息科学和管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工具,使二者能够取长补短进行合作,并借此解决各自遇到的结构不良问题。接着P.G.Cnee等做了开创性工作,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系统的开发工作迅速开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Sprangue提出的决策支持系统应具有不同于一般MIS系统的特征,并获得普遍认同。其特点:

1)数据和模型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资源;

2)支持用户决策而不是代替用户决策,决策最终还由人来完成;

3)主要在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任务中进行决策;

4)目的在于改进决策的有效性,而非提高决策的效率。

1.2 产生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初DSS刚起步,主要实现辅助管理者对半结构化问题的决策过程,其主要标志是将交互式技术应用于管理任务;70年代中后期,DSS主要实现支持管理者做出判断,强调的是“支持过程”,而不是“决策过程”;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DSS开始流行,此时的DSS主要注重决策的“有效性”而非“效率”;80年代中后期,实用DSS相继涌现,功能已经很强,并且人工智能、知识工程与专家系统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DSS领域,此时的DSS更注重系统的“柔性”;近年来,DSS更加注重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先后提出了集成多个决策者的智慧、经验以及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群决策支持系统(GDSS),结合人工智能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分布决策、分布系统、分布支持三位一体的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DDSS),结合数据仓库、OLAP及数据开发技术形成的综合决策支持系统(SDSS)等更高层次的决策支持系统。它们分别适应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决策部门的需要,也代表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系统结构

早期,DSS主要由5个部件组成,即人机接口、数据库(数据仓库)、模型库、知识库和方法库。后来,在这五个部件基础上又开发出了各自的管理系统,即对话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模型库管理系统、知识库管理系统和方法库管理系统。一般来说,这10个部件可以组成实现任何层次和级别的DSS系统。DSS系统的结构是从软件组织的角度而论,总结现有的DSS,其系统的一般结构如图1所示。

1.4 国内外主要应用

在国外,DSS已应用于各类企业组织的业务管理中。美国普渡大学研制的支持河流净化规划的决策支持系统(DSS-GPlan)用于能源与森林管理决策中。R.L.Kloss等人研制的AAIMS(分析信息管理系统)用于美国航空公司的计划、业务和运行业务中。RAND和IIASA公司也研制了许多诸如石油、水资源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DSS。

国内DSS的应用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与山西省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为相关省(区)研制了整体发展DSS和社会经济综合发展DSS。国内一些著名的系统工程研究机构还对国内重大的工程项目用决策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如上海交通大学的“用系统工程方法对上海新港址进行评价和优选”以及以三峡工程为目标的“大型水利工程决策研究”等。近年来,决策支持系统在自然灾害防治与预警、资源优化配置与评价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应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的综合利用水库优化调度DSS,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构建了中小流域防洪规划DSS,广西大学信息与系统工程研究所的基于GIS的红壤小流域自然资源优化配置DSS等。

2 决策支持系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国外大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国竞相开展研究,有的从专家系统出发,有的以作物模拟模型为基础,研制所在领域的农业DSS。美国夏威夷大学的IBSNAT(International Benchmark Sites Network for Agrotechnology Transfar)于80年代推出的DSSAT(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otechnology Transfar)系统,主要是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作物模拟模型支持的决策支持系统。除了数据支持以外,还提供了计算、解题的方法,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结果。1992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农业工程系H.Lai等人研制了FARM-SYS(Farm Machinery Managem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D.EKline等人研制了农场级IDSS,加拿大的H.Montas和C.A.Mdaramootoo等人开发了水土保持DSS。U.Singh等人运用CERES作物模拟模型与GIS相结合,建立了印度半干早地区决策模型。A.D.Gier等人运用GIS建立了印度尼西亚区域空间分析农业生产模型的DSS。加拿大的“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Canada”的研究机构于1992年着手于PARI (Prairie Agriculture Research Initiative)的研究,开发了一套名为“Smart Farm2000”的DSS,农户根据自己的记录收集系统收集相关的农场生产数据,并输入到数据库,SmartFann2000就可以根据专家知识和Smart数据库估算出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计划。

我国紧跟时代步伐,至今已经研制出不少农业决策支持系统,涉及农业生产很多方面,主要应用于森林综合管理、节水农业、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精确施肥、害虫防治和生态农业等领域。

198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研发的“中国食物供需平衡决策支持系统”是DSS在我国农业方面最早的应用,为研究中国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1999年,孙世民等在对山东省7个县(区)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简易的县(区)级农业现代化DSS。2000年,张卫建、卞新民尝试将网络GIS、决策支持系统集成应用于区域农业的方法。2002年,东北农业大学孟军做了农场范围的“农业生产宏观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同年,山东的赵庆祯、徐俊丽做了“农业结构优化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但都未能运行于Internet。2003年,中国农科院诸叶平完成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子专题“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分析以及评价与优化辅助系统”,该系统在省域范围内实现了基于Web的农业结构优化DSS。2004年,由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组织实施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完成验收,该项目建立完善了农业宏观DSS,并在互联网上运行,开发出包括农业宏观辅助DSS、区域农业管理DSS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辅助DSS等一批农业信息产品。2005年,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实施的“中国旱作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完成验收。2006年4月,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实施的“国家农业政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开放实验室”项目完成验收,此项目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国家农业政策分析开放实验室”新概念,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经济分析与社会分析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的现代农业政策研究方式。在一个开放性的农业政策分析公共平台,通过人机对话、网络开放和平台共享,用农业政策效果演示与报告系统的方式展现出来,具有可重复、可调整和可计量等特性,真正做到了科学可靠、精确直观和方便实用。

近年来,国内对DSS的研究已有许多,但相比国外农业DSS开发人员的全面性和系统的实用性,整体上仍处于单一系统的开发阶段,缺少对整个系统的基本理论研究,或多或少地存在开发定位不准、解决问题不明以及与生产实际脱节、仅支持生产、缺少监测和反馈等问题。对模型系统的开发研究依然比较薄弱,模型各自独立,功能单一,通用性差,不少DSS并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模型系统。在数据分析处理方面,对数据的分析挖掘力度亦不够,难以起到有效的支持决策作用。

3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进展

优化配置DSS与普通DSS的区别就是在模型库中引入了优化模型,如多目标规划模型、大系统优化理论和遗传算法等。由于水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农业资源中的优化配置DSS中,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DSS研究的最为广泛和深入。

3.1 水资源优化配置DSS

1985年,美国召开的“水资源管理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学术会议拉开了水资源优化配置DSS应用的新篇章。随后,Richard.N等通过对西雅图、华盛顿1987年特大旱灾的分析,完成了指导今后面临干旱时的水库调度DSS,灌区决策支持模型可模拟作物产量和作物需水过程,预测土壤盐分和水分胁迫对生产的影响等。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了基于GIS、专家系统(ES)和各种高级编程语言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WRPM-DSS)。主要包括:干旱期采取的紧急对策和抗旱管理,灌溉方式的选择、灌溉ES的开发及灌溉系统网络的规划,显示成二维、三维水质模型成果的GIS、降雨径流模型及地区性水资源开发规划和运行等。2003年,由V.M.Chowdarya,N.H.Rao和P.B.S.Sarma开发的基于GIS系统的大面积灌溉区地下水评价DSS,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划分为若干单元组,分别建立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型与导水模型,同时对水资源的蒸发、渗漏进行评价,最后利用GIS对分块模型进行组合,完成整个工程区域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决策。目前,以德国和意大利为首的五国正在开发中的MULINO决策支持系统,将结合最新技术应对流域环境和水资源管理的复杂决策问题,值得期待。总之,国外在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方面的开发与研究逐步趋向实用化、智能化和科学化。DSS在流域、港湾、暴雨洪水、湖泊、水库、面源污染和地下水管理等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1991-1993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下,主持并组织了近10个单位对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模型的研究,建立了京津唐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DSS,其模型库包括宏观经济模型、水库群优化调度模型、多站径流生成模型、多目标分析模型和水资源联合调度模拟模型等。2001年,由清华大学和云南省地理研究所合作开发的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综合开发和协调的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通过验收,将澜沧江流域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作为整体,综合应用3S,WebGIS,WebDB,数学模拟和多目标决策模型等技术,综合集成开发出的各个系统,具有信息管理与发布以及专业分析与决策支持等多功能系统,是第1套辅助我国大江大河区域综合开发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为使水资源和水质等方面的专项决策系统研究更加多样化,河海大学等单位开发了以建立长江三峡水质的演化规律模型为主的DSS。

针对旱区农业的特征,2000年清华大学的林海滨、任爱珠等针对澜沧江下游区域经济开发与协调,利用GIS技术,运用集成预测模型和神经网络相结合实现了区域旱灾DSS。2003年,合肥工业大学的郭韧针对安徽省位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带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旱灾频繁发生的地质特征,开发了抗旱DSS,具有旱情预测、评估、减灾措施效益评估、预案生成以及查询与报表打印等功能。云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顾世祥等开发的《霍泉灌区灌溉用水决策支持系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梁季阳等开发的《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西北农业大学汪志农等先后开发的《节水灌溉决策支持系统》和《灌溉预报与节水灌溉决策专家系统》等都在相应地区得到了推广,效果良好。针对节水农业项目管理,彭世琪、朱德海等人通过组件式GIS技术,结合数据库、超文本、模拟分析以及分布式网络等综合技术,设计了一套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管理DSS,对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的各类动态信息进行输入、存储、查询、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对进行旱作节水农业资源评估和项目管理做了有建设性的探索。

3.2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DSS

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将3S技术引入农业资源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驱动、科学管理、知识管理和合理作业,从而达到农业增产、增效和科学化管理的目的,适应未来集约化、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2008年,赵银军和林清等以县为单位,建立了县域农业资源与环境数据库,在GIS平台下建立县域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县域农业资源与环境数据管理,并结合各专业评价模型,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谢高地、赵千钧和章予舒等人,建立了一个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的生态经济系统,其组成不仅包括构成系统基础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同时涉及依赖这些资源而存在的各种作物、牲畜、果木和为这些产品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资源管理的决策者利用对农田生态经济系统以及地下、地表资源产出等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已有知识,通过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对人工和自动采集的数据进行操作,得出决策信息,提供县级决策者对农业资源更为合理的管理和利用。这是迄今为止最典型和最具代表性的农业资源优化配置DSS。

4 讨论和展望

在数据库(DB)多年的应用中已经积累大量数据,目前DB的数量和规模还在迅速增加和扩大,但DSS使用的DB只能对原始数据进行一般的加工和汇总,从而出现“数据丰富、知识贫乏”的问题,致使决策所需信息不足,难以满足需要。由于决策本身的动态性和复杂性,模型库提供的分析能力则相对有限。它所提供的模型独立于环境之外,决策者和模型交互很少,模型参数固定不变,不符合决策要求,DSS所做出的决策常被有经验的决策者一口否定,使决策者对DSS产生不信任感。20世纪90年代后,掀起了数据仓库(DW)、联机分析处理(OLAP)及数据挖掘(DM)的研究和开发热潮(即DDSS)。这为克服传统DSS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一般决策所需的数据总是与一些维数与不同级别的统计和计算有关。以多维数据为核心的多维数据分析是决策的主要内容。DB虽是DW构建的基础,但不具有多维特征。DW的多维特征满足DSS对数据的分析要求,并且克服DB的数据组织性差和利用率低的缺点。农业资源数据具有数据量大、多维、动态、不完整和不确定等特点,如何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抽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有效地从这些数据中深入寻找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对推动农业发展、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这种基于数据仓库的综合DSS在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应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将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分析特定区域农业生产低效的原因和资源配置的缺陷,并研究该区域农业的优势与劣势,对促进该区域农业发展、指导相同类型区域高效和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资源支持系统 篇2

2007年12月25日 贵州青鹏天目科技有限公司1 / 17

一、现状

1、背景

随着市场全球化以及全球性竞争格局的形成,企业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并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等,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增强企业的市场快速响应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缩短产品的开发生产周期和降低产品成本,最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适应市场竞争全球化的要求。

我国加入WTO后,每个企业在国内市场就直接面临着国际竞争,企业在获得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因此如何应对加入WTO后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急需探索的一个问题。在分析和研究国外制造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我国政府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息化战略,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逐步实现整个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思路,同时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对我国信息化也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管理为核心,以效益为驱动,以集成为原则,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导原则,目前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已成为各级政府和

/ 17

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我国一个在企业推进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运动正在向全社会蓬勃开展。

企业信息化包括产品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销售与服务信息化、经营管理与决策信息化等多个方面。各企业要在国际国内这样的大环境里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借助先进的管理理念与高科技的管理工具有机融合,对信息准确、及时的高效处理,使企业内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集成,实现资源共享,提升综合绩效,从而有效解决企业的诸多困扰,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缩短产品的开发时间,实现“扩大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目标。

2、项目的目的及意义

据资料显示,各种信息产品在我国的发展已有20多年,国家对信息化建设投了巨额资金,仅对ERP投资就超过80亿元。我国目前拥有15000家大中型企业和1000万家中小型企业,到2008年将有60%~90%左右的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

ERP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在发达国家的成功应用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然而ERP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何实施需要对企业内部的需求进行周密细致的研究论证,如可行性分析,论证技术经济上是否可行,明确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许多企业在进行ERP的投资决策时,对自身的需求缺乏深入的研究,对与企业经营目标是否相适应的问题考虑不周,更有一些企业管理观念尚停留在计划

/ 17

经济模式中,对企业如何参与竞争及如何在市场中定位等问题尚无成熟的思路,这就大大降低ERP系统实施的目标。有的企业缺乏前期全面准确的需求分析,具体操作起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所选择的软件往往不完全适合本企业的实际需要,增大了投资风险。

现今的ERP软件还不完善,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各种ERP软件,虽然也有销售、库存、生产、供应等应用模块,但这些模块大都是按照ERP的理念,针对各类企业的共性进行开发的,进行的是一种粗旷管理,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没有切实做到计算机管理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一致,实现精细化管理。例如:在制药企业,按照GMP生产管理的要求,要求在库存管理方面必须具有寄库、转库等功能,销售管理要有资信审查、退货处理、换货等管理,生产管理必须要有中间站管理等,而目前的ERP软件大多缺乏这些功能。另外现有ERP软件的生产调度模块和制造资源计划模块通常也没能适时地以现有的资源响应客户的需求,因而难以对现实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决策支持。麦肯锡咨询公司有专家曾做过统计分析,在全球每100个破产倒闭的大公司中,破产原因主要是公司决策失误的比例高达85%。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国民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国有企业正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直接面对国内外经营环境和市场波动带来的各种风险,并主要由企业自身承担经营活动的后果,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企业面临关停并转、职工下岗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决策的重要性及其风险性也更加凸显,重大决策失误成为企业最大的失误,一项错误的决策导致一个原

/ 17

来红红火火企业破产倒闭的实例已有所闻。特别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大公司、大集团来说,由于所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结构繁复,专业领域宽广,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风险更多,管理和控制的难度更大,因而对企业决策科学性的要求更高、更迫切。但是现在大部分企业所实施的ERP(包括国外ERP实施方案),并企业的个性特点进行开发,这也是导致ERP实施了二十多年,但成功案例却寥寥无几的原因之一。

由贵州青鹏天目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软件》,能帮助企业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把握新的商业机会,也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生产、财务、产品质量、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管理,乃至帮助企业进行快速正确地决策。

我们如能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成功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使企业内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集成,解决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信息流、物流与资金流的一体化,使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流程更具精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做到决策靠数据,调研论证有依据,减少决策的简单化、盲目化和失误,使决策更具科学化、规范化。这样必将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实现“扩大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目标。

同时,还能在贵州省的企业形成一种示范效应,促进贵州企业的信息化改造进程,有利于整个企业和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达到“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 17

二、整体设计策略

企业资源计划(ERP)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软件是一个与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状况、企业环境紧密相关的管理系统,它不是一个纯计算机技术的问题,它是一个集成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于一身软件系统工程。为此我们不仅在计算机技术上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解决系统的具体实现问题,更重要的是了解和分析企业的真实需求,所以整体设计策略如下: 1.集成性

为了实现销售、生产、供应、库存等过程的信息共享,必须按照信息集成和功能集成的思路规划和开发系统。集成主要体现在:销售、生产、供应、库存等部门的信息集成。做到原始数据来源唯一,数据充分共享,消除信息孤岛,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和不一致。2.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系统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缩短研发周期,整合企业业务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力求方案的先进、灵活、高效。作为一种大型、复杂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其体系结构、开发技术的先进性非常重要的。采用先进的软件规划与设计方法,软件开发工具,在系统中融入先进的项目管理、协同工作、知识共享等管理思想,并结合神奇药业有限公司的实际需求进行规划和开发。

强调系统的实用性,注重实用和成效。系统始终以用户需求为导

/ 17

向,功能全面,切合实际。实用并产生效益是判断系统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强调系统能够解决神奇药业有限公司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能真正为使用人员接受。

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人员要深入现场,与各职能部门的业务和专业人员合作,充分听取用户意见,细致了解业务,研究管理模式,使双方对新系统的理解不断加深并逐步趋于一致,使建立的新系统更富有实用性。

一个软件不但要看它的理论设计水平高不高,算法先进不先进,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适用于本企业。软件功能应以满足企业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需求为准。多余的功能只会造成使用和维护的复杂性。如果有些功能要在软件版本升级后才能实现,必须认清升级的可能性、时间及条件等能否满足企业的实施进度。软件的可用比率,取决于企业深化改革的程度及软件功能对用户适用程度,而不是进口的或国产的。

3.基于成熟、先进的产品和技术

为降低信息化工程应用实施的风险,必须基于已有的成熟、先进、适用的产品与技术构建系统。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集成开发和二次开发。可以集成拼装国内外已有的产品和技术,集成拼装的原则是:成熟(已经在相关的行业得到了应用)、先进(技术上和管理思想上具有先进性)、适用(能够切实满足神奇药业有限公司的信息化工程的需求)。

/ 17

4.易于管理和操作

在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神奇药业有限公司的现有人员状况和传统习惯,使系统界面友好、易于理解、易于管理、易于操作、易于验证。结合扎实的培训工作,让系统真正地正常运行,发挥作用,创造实际效益。如果系统难以使用而被束之高阁,再好的系统也没用。

由于我国业务人员普遍缺乏计算机应用经验,应用软件是否容易操作直接影响使用效果。特别是考虑了中国人操作习惯针对性的设计,对提高可操作性非常有用。5.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采用开放的软件体系结构以及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技术,基于组件的开发技术,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既考虑到神奇药业有限公司目前的需求和应用,还要考虑到神奇药业有限公司将来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将来的应用升级和二次开发,以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如体制的变动、企业需求的变化、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等),使系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6.可维护性

系统在用户界面上要做到直观清晰,并提供详尽完善的技术手册和维护手册,方便系统维护。

/ 17

7.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方案所设计的网络系统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通过防火墙、病毒防患、灾难处理等手段,保证各种在网数据安全、完整。系统在硬件、软件上能防止非法入侵和破坏,系统能抑制广播风暴和地址过滤。整个网络要便于统一管理、监控和维护,并能跟踪、诊断和排除故障。

设计提供的系统是能保持持续运作的高可靠性、高通量的网络系统。通过采用先进的开发平台和一套先进的开发管理体系,保证网络系统能安全、可靠的运作。充分考虑冗余、容错能力,万一出现局部故障时做到不影响网络其它部分的正常运行,并且做到故障便于诊断和排除,充分体现计算机网络的高可靠性。8.重视实施和服务

信息化工程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有很好的规划和软件产品,后续的实施、二次开发、服务同等重要。在系统规划时,必须考虑到系统的实施、服务、二次开发的可行性。

三、关键技术实现及应用

1、建立数据模型

企业之间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没有任何成熟的理论可以直接套用。因此在实施本项目时,在分析和研究多家企业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采用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方法,建立了符合企业标准的业务模型,包括:生产计划、销售预测、库存模拟等模型。如生产计划模型应根据

/ 17

市场需求计划、生产能力、库存情况,供应商信誉等情况进行制定,生产是直接对物料的使用,它决定物料的最终库存;销售预测模型,对市场时时的把握,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销售要以生产为基础,生产受生产能力所控制,只有准确的预测市场的变化情况,合理的安排生产,才能有效的控制库存,控制产品质量,合理的分配资金;销售预测和销售计划模型:企业的最大追求是零库存,减少资金的占用率,提高产品质量,但受生产能力的限制,供应商供应是否及时的控制,产品合格率的限制和人为因数的各种关系,所以合理的库存是必须的,要时时管理控制库房库存情况,需要及时对产品盘点,整理,尽量的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减少不必要的产品积压等各种模型。

2、建立数据仓库解决方案

采用B/S和C/S混合计算模式,基于面向对象和数据仓库技术设计系统,系统结构分为表示层、逻辑层、数据层三层结构。三层(客户机<->中间层(应用服务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方式中的“中间层”就是将两层中客户机中的“逻辑运算”等事务处理工作移出来的。从而减少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压力。三层结构将界面与业务逻辑分开,而两层结构中界面与业务逻辑是不分的,这样的好处是今后的维护方便,便于功能的扩充。三层好比是第一层画图,第二层写代码,第三层处理数据。由于一般的数据库技术只能以面向对象的连机事务处理为核心,它支持业务操作的环境和平台,但不能提供数据的合成、分析和结合等功能,不能提供有效的提供决策制定过程的信

/ 17

息,这样数据仓库技术就出现了,数据仓库使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不仅用于检索,还用于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持。数据仓库的建立不是一次性可以完成的项目,而是随着业务发展平滑地不断进行丰富、充实和维护过程。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源,并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完成了数据流图的设计,数据字典的核定,及数据仓库模型的建立等。

3、数据挖掘技术

借助数据库产品提供的联机分析处理(OLAP)工具,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对企业积累的大量的市场、销售、生产、设备、人力资源、原辅料供应及消耗、财务数据构建数据仓库,并进行知识挖掘,提炼、总结出人工手段、常规编程不易发现的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性的信息,将所蕴含的市场、销售、生产、供应等趋势、事实,通过报表、图形、视频、音频等方式直观、概括地表现出来,提供决策基础。数据挖掘技术是结合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找出有价值的商业规律的技术,它的算法的探索不是一次性可以完成的,数据挖掘的需要总是随着企业发展的变化和数据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我们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已经实现了客户资信分析、生产能力计划安排、销售预测等方面。

4、推理技术

由于实际管理过程具有许多随机的、不确定的、不确知的因素,因此分析和处理数据的工作非常复杂,处理效率可能会很低,且数据处理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差异也可能很大,而企业生产、经营、销售和

/ 17

供应计划的制定通常希望能快速、准确地完成,以适应市场快速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传统的基于案例的推理方法和基于规则的推理方法,进行案例匹配或规则推理,可能达不到及时提供决策支持信息的要求,为此需要研究和探索新的决策方法,建立相应的推理机制,对各种数据或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神经元算法和遗传算法研究的发展,为决策方法提供了新的手段,在传统决策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的思想,通过神经元算法和遗传算法的综合应用,可以优化数据分析和推理的过程,提高数据处理和数据优化的能力,但是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结果,但在应用方面还不是十分成熟,在这一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探索和研究。

本项目中目前成功地应用了推理技术到项目实际系统中,其中较为典型是生产能力资源计划系统,在本系统的生产能力安排时,系统先根据定单情况、基本能力资源、能力现状、计划要求、以往历史生产情况、完成情况、产品质量难度系数等复合因素推导出一个计划安排结果,然后根据此结果自动进行安排生产计划。当当天计划完成后,会把当天的实际完成情况记录入数据仓库中,然后根据实际计划安排的情况对计划进行比较修正,从而为新的计划生成修正比例数据,这样可以预期新的计划会更加靠近企业生产线真实能力。

如果对此进一步深入,甚至可以为企业深入到机台、生产线、固定员工、班组、车间、时段进行复合的能力分析和推理,这为企业进一步精细化管理和完善生产计划专家系统提供更充实、更可靠、更真

/ 17

实的推导结果,对企业实际生产安排具有极为有效而实际的作用。

四、检测与质量保证

1、检测目的

通过测试验证该软件是否达到设计指标与要求,是否执行了软件开发与工程管理标准。

2、检测环境

客户端硬件环境:CPU:Pentium III 800以上,RAM:128M,硬盘:60M空余空间,CD-ROM 客户端软件环境:Windows NT 4.0/2000/XP/2003操作系统 服务器端硬件环境:CPU:Pentium IV 2.4以上,RAM:1G,硬盘:5GB以上,CD-ROM 服务器端软件环境:Windows NT 4.0/2000/XP/2003操作系统、SQL Server 2000

3、测试方案及质量保证

在软件开发团队中,由于质量被视为软件产品的生命,而始终被人们所高度关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软件产品却时常陷入质量低下的旋涡,总是不尽人意。究其根源,在于这些软件产品对其质量内涵的把握,仅仅停留在减少软件运行错误、加强软件测试、避免软件缺陷的一般性层面,而对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质量管理,缺乏总体架构。因此,在《企业资源计划(ERP)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软件》的开发与设计中,始终贯彻全过程质量管理思想。

/ 17

3.1 质量定义

满足或超出认定的一组需求,并使用经过认可的评测方法和标准来评估,还使用认定的流程来生产。由此可见,质量不仅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结果,它更体现在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3.2质量保证思想

1)质量保证思想之一:全过程质量保证思想

《企业资源计划(ERP)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软件》的开发过程分解成:业务建模、需求管理、分析设计、实施、测试、部署、配置与变更管理、项目管理和环境等九个核心工作规程。每个核心工作规程由多个详细工作流程组成。基于人类对软件工作过程最原始的感受,使用角色、活动和作为输入输出的工件来组织每个详细工作流程,实现软件开发组织内部人、资源和流程的融合。通过建立完整的软件开发过程,使得产品的质量由项目团队的每个成员共同负责,具体体现在:

/ 17

◆ 每个角色承担相应的质量任务

◆ 每个活动产生合格的工件

◆ 为每个工件建立指南、模板和检查点

◆ 每个工作流程设定相应的工作指南和检查点

在《企业资源计划(ERP)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软件》中,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如上图所示,它以指定的工件为输入,通过软件开发角色和标准化的软件开发活动,生产出满足质量要求的输出工件。为确保每个工作环节的有效执行和每个工作环节产生的工件质量,为主要工作流程提供了对应的工作指南和检查点,为每个工件建立指南、模板和检查点,从而保证了软件开发的过程质量。

2)质量保证思想之二:软件工程成功经验共同铸就软件质量的思想

/ 17

激烈的市场竞争催生高质量的软件。同时,软件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软件生产工艺、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都大大进步、日趋成熟,这一切使软件开发质量越来越好。《企业资源计划(ERP)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软件》以迭代式软件开发、架构为核心的软件开发、用例驱动的软件开发和风险驱动的软件开发为特色,集中体现了以下六个软件工程成功经验,通过它们共同铸就了高品质软件:

迭代式软件开发:能够有效控制项目风险、增加对项目控制能力、减少需求变更对项目的影响,实现持续的质量验证;

有效管理需求:能够做到质量保证从头作起,在软件开发一开始,就把好需求质量关,实现需求的可追踪性和需求变更的有效管理;

基于构件和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采用可视化建模技术来构建以构件为基础、面向服务的系统框架,可以有效地管理系统的复杂度,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可视化建模:能够有效解决团队沟通、管理系统复杂度、提高软件重用;

持续的质量验证:借助迭代式软件开发方法,可以大大提前软件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在整个开发生命周期中的时间,实现持续地软件质量验证,做到尽早测试、尽早反馈,从而确保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

/ 17

管理变更:能够为整个软件开发团队提供基本协作平台,使企业管理好自己的软件资产,通过有效管理所有的变更请求,使开发团队能够很好的控制开发进度、及时了解项目状况,同时为项目的量化管理提供帮助。

3、检测项目与结果

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大量自动测试和人工测试,得到了较好的测试效果,并且通过用户的实际应用验证。

五、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1、存在的问题

由于软件系统开发完成不久,用户数还比较少,还有大量的企业个性没有兼顾到,需要在不断客户增长的情况进行不断完善。2、下一步工作

企业在发展,市场在拓展,计算机技术不断的更新,我们下一步的工作不断满足用户不断发展增加的需要,和应用新的计算机技术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友好性。

六、总结

我们公司将坚持不懈地推进《企业资源计划(ERP)职能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和完善,这与公司领导的积极参与、员工的配合、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分不开,虽然我们在开发上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们始终以坚定的信念不断地研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推动企业的发展,从而为推动贵州经济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资源支持系统 篇3

一、 理论背景

在管理大师彼得圣吉看来,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之中第一项修炼就是“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其含义是,在建设学习型组织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组织中的每一位员工对于学习产生激情与承诺,也就是让员工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为“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根植于个别成员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第五项修炼》)。因此,我们要创造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就必须要回归到自主学习这一基石,要“把员工培养成公司需要的人”就必须要让员工主动地、自觉地将自己培养成公司所需要的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培训是为了使用”的根本目的。

在这一理念下,公司教育培训机构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变革,不仅仅将自身定位为管理者,更应该将自身定位为服务者,通过培养学习文化、建设学习机制,提供学习资源以激发和促进员工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在这三个环节中,建设学习资源往往是最为困难、最为迫切,最为实际的一个方面。事实证明,高质量的学习资源总是能够有效地激发绝大多数员工的热情,一门优质的课程、一位优秀的讲师、一项实实在在的有用技能永远都不缺乏热情的学习者,正如IBM学习领导力研究机构表明的“在学习的领域,内容为王”。在制度与机制更新的同时,推动自主学习最终一定回归到学习资源的建设上来。

然而,学习资源的建设和积累往往又是最为困难和漫长的,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为此,我们将建立“支持自主学习”的教育培训系统的重点放在了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培训标准为基础,以内训课程和电子课程为载体的学习资源建设上。

二、工作思路

在实践中,对学习资源的使用主要体现在 “需求调研、培训实施、培训评估、培训改善”教育培训闭环管理系统中的“培训实施”环节。

因此,我们首先区分了培训实施在两类方式下的表现形式,即,以公司为主导的“组织培训”与以员工为主导的“自主学习”,如下表所示:

从中可以看到,组织培训与自主学习这两种类型应当互为补充、彼此支持。在实际情况中,两种培训实施类型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单位实现的程度可能有所差异。一般而言,管理基础越好、员工素质越高,自主学习的比重就应当越大。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推动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必须要能够满足员工对学习的需求,特别是这样的一些条件:(1)学习内容能贴近实际工作;(2)有实践学习内容的机会;(3)能够增长个人的能力;(4)学习效果能够得到及时反馈;(5)能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6)学习过程有乐趣;(7)能够更多通过观察、体验和人际交往来学习。

为此,我们结合公司需求与资源条件,提出了建设以技术技能课件为突破口的学习资源建设三个重点的工作思路:

一是从源头入手,以岗位所从事的作业(任务)为出发点,建立胜任岗位作业(任务)的能力标准暨岗位生能力标准,从而建立岗位能力培训标准。按照岗位能力培训标准,围绕提升员工在现场的作业能力来开展技术技能课程建设,实现学之所用,用之所学,满足上述需求的(1)和(2);

二是在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强调将技术技能专家未编码的知识暨隐含在专家中的经验剥离出来,沉淀为组织可传承的智力资本暨知识和技艺,这样一方面实现了对组织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技术技能课程的“含金量”,使基层员工觉得学了个人有收获,能力有成长,而不再简单重复他们已知已懂的内容,满足了上述需求的(3);

三是将技术技能课件逐一转化为单元制暨每一项作业(任务)按一定规律划分成小单元(便于学习和掌握)、标准化、交互性的电子课程,让员工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决定学习进程、随时了解学习状况,由此完全满足了上述需求的(4)和(5),并在相当程度上也通过技术手段,如交互设计、多媒体设计,实现了(6)和(7)。

三、具体实践—学习项目开发

根据以上工作思路,我们开展了岗位胜任力模型(能力培训标准)建立、专家型内训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学习项目(即培训课件与电子课程)建设的工作,并对学习地图绘制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建立岗位能力培训标准

在实践中,我们首先根据作业标准自下而上逐步建立岗位能力培训标准,并分为应知和应会两大模块。在这两大模块又进一步细分,如,应知模块细分为作业工器具、作业安全等几个小模块,最终分解为上百个细小的学习模块。这些基于作业标准的学习模块构成了员工能力培训标准的具体内容。到目前为止, 我们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编制完成覆盖地市供电局管理岗位作业目录,针对一线生产班组变电运行、配电、电气试验、继保直流、自动化、通信、输电工种,基于作业表单的目录编制及相应的岗位能力培训标准。

(二)开发学习项目

有了岗位能力培训标准,结合岗位说明书,就可以开发各岗位的作业目录与相应的学习项目。我们创造性地采用了新的学习课件开发技术——KNOW-HOW(可译为技术要领、技能诀窍),并培训公司技术技能专家基此技术开发了高质量的技术技能课程。事实上,我们在短短时间内根本扭转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学习资源,特别是电子培训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

学习项目KNOW-HOW开发技术来源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理论基础。以各岗位工作为例,显性知识是指各岗位的作业指导书、工作标准、工作规程等制度文件,而隐性知识主要是指该岗位专家型员工积累的工作经验。形成KNOW-HOW的一个关键在于该岗位上的专家员工运用三种思维方法总结整理自己的隐性知识,将其明确下来,以标准化的方式固化在课程内容中。这三种思维分别是:(1)问题导向思考。找出哪些地方是新手易犯错误的地方。(2)差异导向思考。辨别哪些地方是自己和新手在完成工作中不一样的地方。(3)改善导向思考。总结哪些地方改了做法可以更有效率、更有质量地完成工作。在此基础上,专家型员工就可以结合显性知识(作业标准等)设计出相应的学习项目大纲。

在依据学习项目大纲进行课件具体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依托网络学习平台、采用交互式课件开发的设计方式。网络学习平台和交互式学习课件让学员获得了更好的学习体验,提升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员能够彼此分享知识。如,学员可以将对课件内容的意见与建议通过电子学习平台与课件开发者或其他专业人员交流,建议采纳后还可以获得奖励。

(三)形成学习地图

将能力培训标准、学习项目体系和员工职业发展生涯有机整合在一起就可以绘制学习地图。学习地图是指以能力发展路径和职业规划为主轴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是员工在电力企业内学习发展路径的直接体现。员工通过学习地图可以找到其从一名新员工直至成为公司领导人、技术专家或技能专家的学习发展路径。学习地图中拥有不同的学习路径,如管理人员学习路径、技术人员学习路径和技能人员学习路径等。公司的战略地图需要转化为能力地图,能力地图又需要转化为学习地图,这样,公司的战略就可能和员工的能力提升緊紧地联系在一起。

四、结语与展望

资源支持系统 篇4

关键词:钢铁生产,资源配置,决策支持系统,以效定产,经营策略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钢铁产业正发生着巨大变化。钢材的品种、规格需求呈现多样化,原材料及钢铁商品的价格不断发生变化,钢铁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加快。钢铁企业以往“以产定销”的生产组织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加剧的市场变化,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生产经营方法缺乏市场适应力等问

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钢铁企业盈利水平的瓶颈。钢铁企业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变化以及根据企业效益最大化原则动态优化企业产品组合和资源配置,是我国钢铁企业所面临的新课题。

迄今为止,钢铁企业生产优化管理领域的研究大多围绕着炼钢连铸生产调度、热轧生产计划、钢轧一体化管理等生产计划与调度问题展开[1,2,3];钢铁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则以MES结构与应用、ERP系统应用等为主[4,5];钢铁企业生产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且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综合生产计划问题[6,7]。笔者以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对钢铁企业生产资源优化配置支持系统进行研究,在考虑生产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时,同时考虑如何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和如何有效分配产能,从资源平衡及产销统筹的视角出发,基于企业效益最大化原则来优化产品组合及资源配置。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包钢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其“以效定产”的核心子系统能够帮助管理者针对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资源配置,为生产与销售提供决策支持。目前系统已通过了离线测试,正在为在线使用做准备。离线测试证明了系统的可用性和有效性,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能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1 问题分析

1.1 基于“以效定产”的资源配置

钢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原材料和生产资源的共享与竞合关系,在传统的钢铁企业中,往往通过相对固定的产品组合来稳定生产资源配置,从而避免对生产线的利用效率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钢铁企业中,传统的(即计划经济)生产经营方式为“以产定销”,即重点考虑生产因素,以充分利用设备为主要目标。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来动态调整产品组合已经成为钢铁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出现了“以销定产”的生产经营策略,即重点考虑市场因素,以响应市场变化为主要目标。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由于钢铁生产具有设备密集、高温连续等特点,片面强调“以销定产”势必会对生产效率产生影响。为此笔者在“以销定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效定产”的经营策略,即综合考虑市场因素和生产因素,优化资源分配和产品结构,从而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钢铁生产是经过炼铁、炼钢、连铸、热轧、冷轧等工序通过化学和物理的变化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的多工序生产加工过程,产品由源头向下游逐层分解,往往存在多种工艺路线,各工序存在着复杂的原料及设备资源的共享与析取关系,不同产品组合导致工序共享资源需求不同。可见,生产资源如何配置是决定生产线利用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制定产销经营计划时,资源平衡问题是企业生产管理需要考虑的重点。“以效定产”的生产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是以资源平衡为核心,综合考虑盈利指标、市场需求、生产能力等因素,满足资源平衡约束,制定最优的生产资源配置方案,使得经济效益、综合成材率、设备利用率等指标达到最优。

1.2 系统基本思路

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基于“以效定产”的原则,由单纯考虑生产情况或单纯考虑销售情况,转向同时考虑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约束,基于生产管理过程的优化模型来确定产品组合和生产资源备配置的备选方案,并以数据可视化和参数配置的形式通过人机交互来确定最终生产与销售的合理方案。

系统需要满足下列要求:(1)能够针对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生产资源的状况和产品的盈利能力,确定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效益的产品组合及其相应的生产资源优化配置方案;(2)自动形成满足效益最大化的资源平衡图,使其满足生产能力、资源平衡关系、市场区域特点、特殊产品需求等生产和销售方面的特殊约束;(3)面向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提供瓶颈工序识别、生产跟踪反馈、品种结构优化、市场区域优化以及产品效益分析等功能:(4)面向产销决策人员,提供可视化人机交互界面,使决策人员能够对产品规格、生产线分配、产量等进行自主调整,并且可以松弛某些约束来进行模拟分析。

1.3 系统外部环境

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属于决策层系统,需要与业务层系统(主要是ERP级系统)建立接口,从财务系统、销售系统、生产系统等获取实际数据或者通过等效输入源获取所需数据。图1以用例图的形式对系统的这些外部关联做了归纳。

图1中,公司决策层是系统的主要用户,他们参与系统对生产资源配置的控制与决策;销售公司从销售计划制定模块获取销售经营计划;生产部从生产计划制定模块获取生产经营计划;财务部门从盈利计划制定模块获取产品盈利计划。系统所需数据主要由销售公司、生产部、计划财务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其中,销售公司提供各种有效合同和交货期的情况,并根据合同情况和合同预报情况提报次月品种需求计划;生产部提供设备检修计划;计划财务部提供成本、盈利能力排序情况;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包括原材料市场及采购情况、月产材需求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等。

2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与功能分析

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基于钢铁企业产销衔接的业务流程,统筹考虑生产、销售以及财务成本等各类因素,制定可供选择的资源平衡计划、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图2所示的系统功能结构给出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构成及相互关联。系统包含以下7个功能:(1)盈利能力评估;(2)市场需求预测;(3)生产能力评估;(4)资源平衡计划;(5)经营决策分析;(6)业务数据接口;(7)数据编码维护。

(1)盈利能力评估。

该功能模块管理影响盈利的相关数据,依据各影响因素评估钢铁产品的盈利能力,制定某一期间的盈利计划。利用模块中的盈利能力评估模型,能够区分品种规格和区域市场,在模型中同时考虑了市场价格、市场配额、运输成本、客户群体、结算价格、销售结算量、生产能力和生产成本等因素,以综合评定各品种盈利能力系数,从而得出产品盈利能力排序方案。盈利能力评估模型还综合考虑产品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同时考虑特殊产品、特殊客户等因素,以便制定出更符合企业特征和需求的资源平衡计划。

(2)市场需求预测。

该功能模块针对各区域市场的不同情况(区域市场信息),应用区域市场产品结构优化模型计算产品最优的区域市场分配,从而形成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区域市场信息是钢铁企业在面向市场需求制定资源平衡计划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针对不同区域市场制定各类产品的优化方案时,需要考虑各产品系列在各区域市场的有效合同量、市场预期量、运费补贴、运力限制、新产品开发量等,从而得出区域市场优化方案。该模块的效用及意义在于:确定面向各区域市场的市场需求;指导决策层制定“以销定产”和“以效定产”的资源平衡计划;为确定生产努力方向提供依据。

(3)生产能力评估。

该功能模块对生产线能力进行评估,并针对各主要生产线建立基于效益最大化的生产线产能计划,从而为资源平衡计划的优化决策提供有效指导。生产线产能优化方案以最大化经济效益和最大化设备利用率为目标,同时考虑产品盈利能力、产品工艺条件、设备检修情况、设备产能和产出率等约束条件,以获得每条生产线的最优化品种规格产能分配方案,进而得到总的生产能力计划方案。

(4)资源平衡计划。

资源平衡计划功能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所在,来源于钢铁企业普遍存在的上下游产能不匹配、多种工艺路线并存以及产品结构调整等实际需求。该功能模块制定多种策略(偏重生产、偏重销售、偏重效益等)下的资源平衡优化方案,提供可交互界面对方案进行自主调整。其中的资源平衡模型以最大化经济效益、综合成材率和设备利用率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合同需求计划、生产能力计划、产品盈利能力、产品工艺路线和共享资源限制等约束条件,得出优化的资源平衡计划方案。同时提供资源平衡图、多角度what-if(如果……则……)的智能化分析、品种资源分配计划、区域市场分配计划、瓶颈工序识别、生产跟踪反馈和经济效益评价等决策支持功能。另外还能够自动生成产品当月均价预计、盈利能力预计,以及每条生产线(或大品种)均价预计及盈利能力预计。

(5)经营决策分析。

经营决策分析功能模块提供有关产销经营计划的高级决策分析功能。模块以资源平衡计划为依据,同时考虑非效益因素和人为干预因素等,生成生产经营计划;在资源平衡计划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区域市场优化、运力成本、客户群体、人为干预等因素,生成销售经营计划。该模块跟踪资源平衡计划和产销经营计划的执行过程与结果,从产能、区域市场和盈利能力等角度实现经济效益评价等决策分析功能。

(6)业务数据接口。

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或预留与外部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用来从销售、采购、生产和财务等ERP级系统获取生产和销售的实际数据,为经营决策分析模块提供数据支持。

(7)数据编码维护。

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需要庞大的数据支持,包括:工序、工序产品关系、规格、材质编码、产品、产品坯料关系、产品市场关系、品种、市场等数据编码。该模块的功能是维护关于工序、产品、区域市场等基本的数据编码。

3 测试效果

目前包钢的一次成材分为两大体系,其年生产能力分别为:第1体系(轨梁、带钢、无缝钢管、特钢、棒材、高线等)665万t,第2体系(中厚板、热轧板、冷轧板等)420万t。按综合成材率95%测算,需钢产量1 150万t;而包钢原年产钢能力为1 000万t,一次成材能力大于产钢能力。此外,先进的工艺和落后的工艺并存,很多钢材品种存在多条可达工艺路线。比如线棒料既可以由小方坯供料,也可以由轨梁坯、圆坯供料;特钢既可以由方坯供料也可由圆坯供料等。因此,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线情况合理分配生产资源是公司生产经营决策的核心问题。鉴于此,公司每月都要由生产部组织销售公司、计划财务部和各生产分厂,召开产销结合会。会上,由销售公司汇报有效合同情况和市场情况;生产部汇报资源平衡草案;物资供应公司汇报原燃料市场及采购情况,并提报月产材需求计划;计划财务部汇报盈利能力排序情况;技术中心汇报新产品开发计划;最后由总经理确定次月资源平衡方案。如上所述,生产资源配置计划主要通过人工计算来处理。虽然在贯彻“以效定产”策略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人工计算的方式在能够处理的问题规模、约束条件、精细程度、优化程度和数据的深层次利用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司实施了钢铁企业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该决策支持系统同时考虑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约束,基于生产管理过程的优化模型确定产品组合和生产资源配置的备选方案,并以数据可视化和参数配置的形式通过人机交互来确定最终方案。

目前,本系统已经开发完成并通过了基于实际数据的评价。在系统优化计算效果的评价中,采用了启发式算法和全局优化算法两种求解机制。启发式算法基于企业原有的人工计算方法思路,即面向关键产品或生产线上的生产过程优化,进而使企业整体效益趋于最优;全局优化算法则以数学规划为基础,充分发挥计算机系统的优势,从问题的整体出发、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对问题进行优化。在决策策略方面,考虑了效益优先、偏重销售和偏重生产三种策略,分别采用启发式方法和全局优化算法进行优化计算,结果对比如表1所示。

计算结果表明,决策支持系统有效解决了包钢资源平衡计划制定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在人工计算环境下,由于无法协调过于复杂的生产和市场约束,往往只能得到粗略的结果,无法检验是否满足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难以针对市场、生产以及财务等约束的各种场景进行what-if模拟分析。与人工方案相比,基于决策支持系统生产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在净利润、设备利用率以及合同兑现率等方面都有3%以上的改进,尤其对于企业效益,其净利润与人工方案相比平均提升了20%左右,具有显著的优化效果。通过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取得的效果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品种结构优化和区域市场优化方面,有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降低销售成本;产能优化利用方面,有助于提升合同兑现率、设备利用率、库存周转率、综合成材率,降低生产成本;资源综合平衡方面,有助于产销紧密衔接和产品适销对路,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综合优化方面,能够提升生产销售管理的决策效率与决策质量。

从系统实施的角度来看,系统良好运行需要详实的业务数据作为支撑,包括产品编码、供料关系(工艺路线)、价格、合同量(含预测量)、销量、产量、成本、运费补贴、销售约束、生产约束、成本差异等等。这些数据必须服从于同一套产品编码体系,并且数据需按区域市场、产品编码、工艺路线等粒度提供。这需要大量准确、细致的前期数据准备工作,才能为系统达到预期目标提供保障。

4 结束语

作为世界第1位的钢产量大国,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大于世界排名第2位至第10位国家的总和。但是由于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我国钢铁企业的外延式扩张到了极限,未来必然要走向管理要效益的道路。本文着眼于钢铁企业的产销环节,针对产品结构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提出了“以效定产”的生产经营策略;以此为指导,探讨了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思路、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在以包钢生产实际为例的核心功能测评基础上,对决策支持系统的作用与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适应市场变动的生产资源优化配置涉及到产销经营的多个环节,是综合优化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成材率、设备利用率的关键所在。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研制,是领先业界的一个尝试,希望本文能够对处于产业升级阶段的我国钢铁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参照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剑,吕志民,徐金梧.基于并行策略的冶铸轧一体化组批模型及算法[J].控制与决策,2006,21(9):979-983.XU Jian,LZhi-min,XU Jin-wu.Model and algorithmof integrative batch planning based on parallel strategy forsteelmaking-continuous casting-hot rolling[J].Controland Decision,2006,21(9):979-983.

[2]苏志雄,李铁克.炼钢连铸生产调度问题的两阶段遗传算法[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5):68-74.SU Zhi-xiong,LI Tie-ke.Two-stage genetic algorithm forSM-CC production scheduling[J].Chinese Journal ofManagement Science,2009,17(5):68-74.

[3]俞胜平,陈文明,庞新富,等.基于图形化编辑平台的炼钢连铸动态调度仿真系统[J].系统仿真学报,2009,21(16):5 145-5 149.YU Sheng-ping,CHEN Wen-ming,PANG Xin-fu,et al.Simulating system of dynamic scheduling for steelmakingand continuous casting based on graphic edit platform[J].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2009,21(16):5 145-5 149.

[4]李铁克,张文新,崔建双.钢铁企业制造执行系统的体系结构[J].冶金自动化,2003,27(5):18-21.LI Tie-ke,ZHANG Wen-xin,CUI Jian-shuang.The sys-tem framework of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s in ironand steel enterprises[J].Metallurgical Industry Automa-tion,2003,27(5):18-21.

[5]毕英杰.钢铁企业MES的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3,4(4):40-42.

[6]蒋国璋,孔建益,李公法.钢铁企业产品线综合生产计划模型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6):580-582.JIANG Guo-zhang,KONG Jian-yi,LI Gong-fa.Researchon aggregate production planning model of production linein iron and steel enterprise[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6,29(6):580-582.

如何利用因特网资源支持教师的教学 篇5

【摘要】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不同的方式连上了因特网,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几何指数增长。但是,如何利用因特网资源支持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使技术和教学达到有机的整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上述问题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且系统的认识。

一、WebQuest的创建

1995年,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博士和汤姆?马奇创建了一种课程计划,由于该课程计划和万维网密切相关,所以他们将其命名为“WebQuest”。在这类课程计划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特定的假想情景或者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课程计划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因特网资源,并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在以后的3年中,许多教师开始编写自己的WebQuest,并开始在和课堂中展开WebQuest的教学实践。借助电子邮件,沟通了WebQuest使用者和编写者之间的联系,他们能够交流使用心得,并就探究结果进行探讨。因此,WebQuest网站在因特网上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并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二、WebQuest的定义

WebQuest是一个以调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部分或者所有能够让学习者进行交互的信息都是来自因特网的资源,有些甚至还提供了录像参考资料。在整个WebQuest中,共包含2个水平层次:一种是WebQuest短期,另一种是较长期WebQuest。

(一)短期WebQuest

短期WebQuest是专门为1--3课时的课程单元设计的,其教学目标是知识的获得和整合,所以,在每个短期WebQuest结束的时候,要求学习者能够掌握大量新的信息,并且理解它们。

(二)较长期WebQuest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典型的较长期WebQuest一般将持续1周到1个月,其教学目标是知识的拓展和提炼,所以,在完成了一个较长期WebQuest以后,学习者对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能够将知识进行某种方式的转换,并要求他们通过制作一些可供他人在线或离线交互的多媒体作业来证明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三、WebQuest的构建结构

为了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在网上充分地利用时间,避免漫无目的的任意冲浪,每个WebQuest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它赋予学习者以明确的方向,给学习者一个有趣且可行的任务,并提供必须的、能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而且还告诉他们未来的评价方式,以及概括和进一步拓展课程的方式。无论是短期WebQuest,还是较长期WebQuest一般都由简介、任务、过程、资源、评估和结论共6个模板组成,其中每一个构建模块都自成一体,设计者可以通过改变各模块来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

(一)简介

WebQuest简介部分包括2方面目的:

第一,让学习者明确将要学习的是什么;

第二,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这两方面目标,应该使主题

----与学习者过去的经验相关;

----与学习者未来的目标相关;

----具有吸引力,看起来有趣;

----因为其全球性影响而极具重要性;

----因为急切需要解决而紧迫;

----因为学习者将进行角色扮演或者有一些产出而好玩。

(二)任务

WebQuest的任务模块对学习者通过练习将完成的所有事情作了描述。其形式可能是一个HyperStudio或者PowerPoint演示,也可能是一个能够对一特定的主题进行解释的口头陈述。

与其他网络课程的区别就在于它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能够完成的且具有吸引力的任务。这种任务通常是成人工作或生活中所发生事件的微缩版本。完成WebQuest的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更高级的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这些高级思维技能包括创造性、分析、综合、判断和问题解决,等等。

(三)过程

在WebQuest的过程模块中,教师将完成任务的过程分解成循序渐进的若干步骤,并就每个步骤向学习者提出了短小而清晰的建议,其中包括将总任务分成若干子任务的策略,对每个学习者要扮演的角色或者所要采用的视角进行描绘,等等。教师还能够在这个模块中为学习和交互过程提供指导,如怎样开展一个头脑风暴会议。

(四)资源

WebQuest的资源模块是一个由教师选定的将有助于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网页清单,其中大部分资源是包括在WebQuest文件中作为超链接指向万维网上的信息。学生使用的所有链接都由设计者预先设定是WebQuest区别与其他网络活动的又一特征,所以,也可以这样说,相对于信息的搜索,WebQuest更侧重于信息的使用。但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可以提供给学生的资源并不仅仅局限于网上的发现,它还可以包括一个与远距离专家的音频会议、一个与不远的教师的视频会议,一个录像带,一份评价报告的精装本、教科书、录音带,以及与他人面对面的访谈。由于这些资源是预先选定的,而且还包含有明确的指针,所以,学习者在网络空间将不再因迷失方向而完全满无边际地漂流。通常,明智的做

法是将资源清单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资源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学习,另一些则可以由扮演某一特定角色或持某一特殊观点的学习者阅读。通过这种给予学习者不同数据资源的方式,不仅增强了群体之间的合作和依靠,同时也培养了学习者相互学习的意识。

(五)评估

为了证明用网络来拓展学习是可行的,所以在WebQuest模块中新增加了评价这项内容。对于基于因特网的研究性学习这样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形式,WebQuest采用评价测评表来考察学生作品的不同方面。评价人员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或同学。另外,根据学习者学习任务的不同,评价测评表的形式也表现为书面作业、多媒体创建、网页和其他类型。

(六)结论

WebQuest的结论部分为总结学习内容和经验、鼓励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及对学习成果进行拓展和推广提供了一个机会,它的另一个作用是为教师提供可以在整个课堂讨论中使用的问题。虽然,结论部分算不上是一个很关键的部分,但是它为整个文件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给读者一个结束的感觉。

四、WebQuest的非关键属性

(一)团体活动WebQuests很可能是团体活动,虽然在远距离教育或者图书馆中人们可以想象进行个体独立的探究。

(二)动机元素在WebQuests的基本结构中可能包含动机元素来增强其效果,这些动机元素是让学习者扮演角色(如,科学家、侦探、记者),模仿角色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互,并且模拟一个特定的工作情节(如,美国国务卿要求你就本周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所发生的事情向他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三)单一学科或者交叉学科

资源支持系统 篇6

关键词: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政策建议

一、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分析

建设生物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提高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参与国内国际激烈竞争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需要。在这一阶段主要依靠的不再是物质资源,而是掌握先进知识、先进技术、先进技能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谁就能取得创新的主动权。

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具备了一定的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拥有一批植物、动物、医学、微生物等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全省9名院士中有4名从事生物产业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目前,云南的烟、糖、茶、胶等12类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其总产值达到2300多亿元,占全省生物总产值的84%,而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等现代生物产业正在兴起。从2008年云南医药工业数据来看,中成药占了73%。云南医药产业有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但大型企业较少,主要是以云南白药为主的6家企业组成的企业群。云南省医药工业产值在西南地区发展情况较为落后,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云南是中国乃至地球为数不多的生物宝库,拥有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优势,拥有了发展生物产业宝贵的物质基础,研究开发潜力巨大。“但只有自然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研发人才和企业家。”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冯并说,发展生物产业不仅要搞企业,更需要抓住各种人才,要抓住产学研的链条,保证产业初始阶段就能有较高的起点,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创新和跨越性发展。为此,冯并建议云南省不仅要与本地的大学、科研机构紧密结合,更要和全国乃全球的科研机构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云南省140个科研机构中有76个从事生物资源研发工作、研究人员3700多人。目前,在生物科技创新领域,云南省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在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建设和认定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4个,占省级重点实验室总数的70%,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工业微生物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已成為生物产业研发基地。相对我国生物产业较发达的区域的研究机构数量和研究人员数量相比差距还很大。北京、天津、上海、长春、深圳等地是中国生物人才密集区,都分别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科技研究队伍。以北京为例,该地区有“四院四校”(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有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占全国生命科学领域的41%;863等重大的国家计划项目经费每年约有1/3以上投在北京。

二、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设计

(一)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的层次分析

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的功能主要是为了调动、挖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使用并保持持续增值。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为云南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保障和智力支持。

人力资源支持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根据集群创新的层次关系,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构建:第一层次是核心(主体)层,由集群中核心企业及相关企业的互动关系组成。核心企业与上游的供应商协作开发,可以获得最新的原材料与生产技术;与下游客户、经销商的信息互动,企业可以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从而在研发及生产、销售环节上作出调整。一些宏观战略发展规划和战略设计都要落实到企业层面来实现,并最终为企业服务。在人力资源规划领域,所有的战略构想都必然要通过企业的微观人力资源机制来实现,如果微观机制失灵,任何宏观或中观层面的努力都将无效。第二层次是辅助层,由大学及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组成。大学及科研机构是专业化的知识创造、传播机构,除为集群中的企业提供最新的知识与技术外,还可以为企业直接输送创新型人才,或增加集群区域创新型企业的数量,提供整个区域显性知识的存量和流量。中介服务机构,尤其是行业协会、咨询公司,促进集群内知识的整合和创新成果的扩散。任何产业集群的成长与高速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集聚与流动为产业带来了丰富的智力资源,产业之间及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产业的高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第三层次是宏观环境层,指集群所在区域的政策法规、文化特质、习惯及规范等无形资源。在集群创新系统中,政府根据创新目标,对各个创新行为组织进行引导和协调,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充分激发各创新行为组织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之间的协作、交流和联合,以提高集群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通过提供教育与培训资源,以及制定并贯彻执行各项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为人力资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整体框架设计

根据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的层次和《云南省生物产业规划纲要(2006-2020)》的总体规划,设计云南省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如图1所示:

1、核心人力资源支持体系。企业是集群创新的主体,任何政策和辅助活动最终都要通过企业的活动来实现。宏观环境和辅助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最终都是为核心组织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核心组织有了人力资源基础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及合理使用,才能最终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科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复杂和多变,这就要求企业以全新的管理方式迎接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的挑战,而知识管理就是在这种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有效的管理模式。云南生物产业要想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就有必要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率先在生物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管理体系。科学的考评体系和薪酬福利制度是调动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方式,而充足的培训是保证人力资源价值提高和持续增值的基本条件。

2、辅助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大学和研究机构是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重要基地,是各个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形成的知识源头,大学和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开发技术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供给和培训高技术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是沟通知识流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咨询服务等中介机构是沟通科研部门与知识流动的纽带和桥梁。按照发展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的要求,重点培养生物技术原始性创新、工程化开发、高级经营管理、产业技工等各类高技能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生物产业提供优质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资源,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生物产业人才培养;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优化人才使用环境,为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建设一支规模适当、质量上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3、政策环境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宏观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是支撑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发展的基础,为集群创新人力资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具体主要包括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吸引人才三个方面。集群人力资源的培养是集群创新能力提高和集群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建设创新型省份,就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就必须大力培养本土人才。为了实现创新型省份的目标,有必要在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引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人力和智力资源。培养和引进人才的目的是为了能最终为我所用,为云南生物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这就必须要留住人才,否则就会造成人才的大量外流,引进的人才资源也可能重新流出本省,因此,留才支持体系的构建显得也十分重要。

三、政策建议

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作为提升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整体水平的关键和突破口,逐步建立一支以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和高级实验操作人员为主体的研发队伍,打造一支既具备科技知识又了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科技型企业家队伍。依托现有大学、国家生物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加强生物技术工程人才、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培养。

建立生物产业创新体系,以集群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为主,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支持战略技术、共性技术、技术工程、技术标准等类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支持生物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战略性技术联盟,加大“产、学、研”联合攻关力度,重点扶持、创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一批生物资源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加速生物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外国企业独立或联合设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转化中心,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加大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执行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职业经理人,吸引国外技术、管理人员到云南创办生物企业。

参考文献:

1、邵云飞,唐小我等.基于网络视角的产业集群创新[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周翠红.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3、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生物产业规划纲要(2006-2020)[Z].

资源支持系统 篇7

1. 资源濒临匮乏制约城市转型

资源型城市多是依靠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发展起来的,由于矿产、森林、石油等资源均为非再生资源,随着工业化持续发展,资源被过度开发,城市的资源系统必将走向枯竭,出现“矿竭城衰”的状况,为城市转型造成资源接续性障碍。

2. 产业结构单一制约城市转型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多依赖于对某单一资源的开采,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单一资源、单一产业和单一经济的特征。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对资源产业依赖性强,产业结构关联度大,资源产业是城市的经济支柱,它作为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形成了一条紧密的产业链,城市与资源产业构筑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纽带关系,产业转换难,城市经济转型障碍大。

3. 生态环境恶化制约城市转型

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造成当地环境的污染,森林的滥砍滥伐破坏了城市的生态平衡和生物繁衍规律。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当资源枯竭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时,又为城市转型造成新的环境障碍。

4. 社会矛盾突出制约城市转型

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企业办社会的现实状况,很多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能都转嫁给了企业,企业既具有工矿基地的属性,又具有一般城市的功能,负担较重。随着资源日趋减少,企业的产能不断下降,用工数量逐渐减少,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加之失业人员素质较低、再就业能力差,就业岗位少,必然导致群众生活困难,社会稳定存在隐患。

二、国家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必要性

1. 效率方面的必要性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通过行政、计划手段,让地方政府的产业目标成为中央政府产业整体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在这种体制下,地方利益常常为了国家整体利益而被牺牲,所以资源型城市一直是利益被忽视或者利益流失的地区。在改革过程中,虽然资源型城市和企业的自我积累机制已经建立,但资源枯竭城市已经进入资源开采后期,资源接续能力弱,其自身增加积累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能力差。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无法独立完成促进城市转型的任务,国家的援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公平方面的必要性

国家之所以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过程中要承担重要责任,还因为,它必须承担一般意义上的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责任,它不能看着那些曾经为国家经济作出贡献的城市走向衰落而坐视不管,况且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的资源动员体制,所以必须为此承担历史责任。同时,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必须协调社会矛盾的阶段,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需要调和,地区之间的矛盾需要调和,在地方政府能力匮乏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的协调与统筹就成为必要。

三、公共政策支持系统的构建

面对资源枯竭城市的困境,国家应承担起资源分配、政策引导的职能,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顺利转型构建公共政策支持系统。

1. 确定区域开发规划

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开发过程中制订了行之有效的区域开发规划,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这些规划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在坚持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科学制定指导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总体规划,明确地域范围、转型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实施阶段、配套措施以及中央和地方的责任等,根据资源型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实施差异化的转型战略。通过国家的宏观指导,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建立“转型特区”,把重大国产化项目、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向资源枯竭型城市适当倾斜,推动城市的发展或转型。

2. 出台调整产业振兴政策

产业振兴政策应该主要围绕“退出去、建起来、接下去”的思路进行调整。首先,制定新的资源产业发展方针,淘汰落后的资源产业,主动从成本高、环境污染重且没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中退出去。其次,利用先进技术对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资源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立起新的产业发展中心,将有基础的非资源型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支柱产业。第三,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可以把石油、化工、钢铁等原材料工业及其后加工产业作为后续产业方向,不断催生出新兴产业,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 增强财税扶持政策

为了使资源枯竭型城市尽快走出周期性萎缩的束缚,应当适度增加财政政策的援助力度,在分级财政中增加资源枯竭城市的留成比例、对实施重大技术改造的企业给予财政贴息,支持这些城市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在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问题上,国家应充分发挥财政、税务、金融政策的资金导向作用,大力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非资源产业和高新产业。各级财政分别以贴息、垫息、资本金投入、无偿资助等方式,对非资源产业重点项目进行扶持。通过中央财政投资、国家政策性银行低息贷款、利用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的长期低息贷款、地方政府自筹等途径,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和技术改造专项基金,用于高新技术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贴息。在税收上应切实落实相应的减免政策,对新兴支柱产业和承担非资源产业重点技改项目的企业,允许实行加速折旧,全部返还重点技改项目在还款期内新增利润上缴的所得税,用于产业结构调整。金融部门通过变动金融结构,调整社会资金在不同经济结构之间的分布与流动,从而推动经济结构均衡调整,最终实现资源枯竭城市的经济转型发展。

4. 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环境保护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基础。资源型城市在为国家工业化进程提供动力的同时,大气、水和土壤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就要求资源型城市摆脱以往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尤其对历史形成的环境破坏和污染,应强化治理措施,制定治理污染的支持政策。继续增加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种草、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场恢复和建设、防沙治沙、江河上游水污染和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等重点工程。保护环境还必须使环境保护的成本与收益或者环境资源享用的收益与成本相一致,构建环境补偿机制,按照环境整治和修复目标要求制定科学的资源开发环境补偿标准体系。合理确定提取资源开发环境治理基金与环境恢复保证金,通过功能性、价值型、实体性补偿等不同补偿途径实现对补偿客体的环境补偿。

5. 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随着资源枯竭型城市“矿竭城衰”程度的不断加剧,失业、居民贫困和城市与居民生活环境恶化等问题不断涌现,其中,劳动人口大量失业、难以实现再就业和基本不能吸纳新增就业是全部问题的焦点。为了保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需要和城市的社会稳定,政府必须对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缺口予以补助;为了让下岗职工尽快再就业,应制定职工转轨培训计划及再就业计划,根据城市就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立若干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层次的培训中心,有针对性地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对于那些企业无力提供培训和实施再就业的职工或者不具备再就业条件的职工,应由国家及当地政府建立资源型城市转型专项职工社会保障基金,以保证其基本生存的需求。

摘要:随着主体资源的不断减少,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转型的路径选择。在转型的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无不受到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的困扰。国家需要构建由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政策支持系统,破解城市在转型中的困境;更应承担起资源分配、政策引导的职能及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责任,以顺利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转型,公共政策系统,政策支持系统构建

参考文献

[1]曹海霞,苏珺.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补偿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09(12)

[2]武健鹏.路径创新、产业融合与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J].宏观经济管理,2009(6)

资源支持系统 篇8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过量开采水资源引起的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因此, 如何根据当地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 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水资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受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反映水资源状况数据涉及面广、指标众多;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在时间上需考虑近期与长远利益冲突, 在空间上要协调地区间的矛盾和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等。因此, 水资源管理决策过程异常复杂。它是社会、经济、环境和水文学等的交叉学科, 涉及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决策者, 是一个典型的半结构化的多层次、多决策者和多目标的决策问题。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水资源管理的需要。面对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和复杂的水资源管理问题, 必须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辅助决策, 建立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使各级领导的管理决策走向科学化、智能化、正规化。

2 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 (WRMDSS) 的涵义

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 (WRMDSS) 的含义是“以现代通讯设备所采集的水资源基本数据为基础, 应用决策科学、运筹学和水资源工程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 为水资源决策者提供各种决策信息, 并允许水资源决策者直接干预和接收他们的经验, 直观判断或偏好的动态交互计算机系统。”

3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自1971年M.S.Scott Morton教授提出管理决策系统以来, 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众多的DSS相继面世, 尤其在环境和水资源领域, 这也为水资源决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

3.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始于70年代中期, 1976年, Holsapple和Whinston开发了第一个用于流域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 当时并没有引起水资源专家的足够重视[2]。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突出和水污染的加剧, 水资源管理问题日趋复杂, 同时决策者对DSS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直到80年代中期, DSS技术才对水资源领域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时的DSS系统开始走向实用, 其研制、开发和应用也广泛开展起来。

20世纪90年代至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进步, 在国外WRMDSS技术与其他各种技术相结合, 发展并形成了新一代的决策支持系统, 如水资源管理群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管理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目前欧洲以德国和意大利为首的五国正在开发中的MULINO决策支持系统, 将结合最新技术应对流域环境和水资源管理的复杂决策问题值得期待。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国外在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方面的开发与研究逐步趋向实用化、智能化和科学化, DSS在流域、港湾、暴雨洪水、湖泊、水库、面源污染、地下水管理等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3.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我国对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起步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 随着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深, 系统研究的发展较快, 特别是近年来, 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以及防洪决策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应用研究, 并且取得了大量成果, 但仍处于发展及完善阶段。

3.2.1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在我国最初用的水资源系统是由清华大学水电系完成的“七五”国家攻关项目——京津唐地区水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系统双相继应用于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 薛松贵等开发的黄河水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马拥军提出的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朱强等在国内首次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干旱内陆河流开发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和保翰璋等开发的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 以及近年来的天津市水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朱长军等建立的邯郸地区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等。

3.2.2 防洪决策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发的黄河防洪防凌决策支持系统、长江水利委员会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开发了长江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等。随着科技进步, 研究人员将DSS与3S以及VRML技术等相结合, 相继开发了一些功能更加全面的决策支持系统。国内许多学者开发了基于GIS的决策支持系统, 宫辉力开发的郑州市水资源——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王煜等开发的黄河三门峡以下非汛期水量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等等。卢玲和程国栋开发的黑河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 则是将VRML (虚拟现实造型语言) 技术应用于决策支持系统, 以三维动态可视化的形式更为细致地描述和反映现实世界的真实现象。何磊、陈圣波开发的松花江流域 (吉林省段) 水资源网络化管理系统, 是集基于3S技术和网络技术集成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于一体。随着水污染的加剧和人们对水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 也出现了一系列水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保护支持系统。

4 水资源管理决策系统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WRMDSS的应用研究, 已得到比较广泛地开展,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如何在实际管理中很好地应用并发挥效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4.1 研究人员同决策者 (或其他管理人员) 之间缺乏交流

一方面研究者对决策人员的要求和意图不清楚, 很少跟踪成果交用后的情况, 从而无法改进;另一方面决策人员又不愿意寻找帮助, 担心自己的作用将被计算机所取代。其实DSS只是帮助而不是代替规划管理人员做出决策, 只有双方密切合作, 才能充分发挥DSS的功能和作用。

4.2 开放性和可移植性较差

不仅难以集成新的功能模块, 也难以同其他DSS系统互联, 急需建立各种DSS协议标准。

4.3 模块化程度不高

不仅维护困难, 升级费用高, 而且难以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

4.4 目前的分析模型尚不尽合理

比如模型过于简单或确定的参数不符合实际, 许多模型运算得出的优化结果与实际有较大的差距;模型应用局限性较大, 适应性不尽人意;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评价, 尤其是各方案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方面存在不足;

4.5 建立水资源DSS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而目前我国的水资源数据共享现状并不乐观。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水资源管理软件开发标准, 各地方水资源管理部门在开发过程中各行其是, 致使开发平台和数据库的选择五花八门, 软件交流十分困难, 重复开发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现象。因此水资源基础数据的标准化与共享平台的建设作为发展水资源管理DSS的基础必须得到足够重视。

5 水资源管理决策系统发展趋势

由于水资源规划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复杂的问题, 尽管的DSS的介入使得决策层能方便地参与决策过程, 但由于上述因素具有多变性及复杂性, 在水资源领域内从研究开发到实际应用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基于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的现状和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具体需要, 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有下列趋势:

5.1 各种实用、精确模型的开发

模型库是DSS的核心, 同时也反映了开发者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建立的模型库应具有以下特点:①迅速和容易生成新模型的能力;②存取和组织积木式模型的能力;③分类和建立宽范围模型的能力;④适当联接相互关联模型的能力;⑤用管理功能管理模型库的能力。

5.2 WRMDSS的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 (AI) 和专家系统的发展, 智能部件被嵌入DSS,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 知识被管理, 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得到了一个大的发展。目前该发展趋势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并已渗透到了水资源管理决策领域。

5.3 DSS中各种相关技术集成方法的研究

DSS的集成问题是研究DSS如何集成各种相关技术, 如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模型求解与集成技术、AI中的问题求解与搜索技术、计算技术、仿真技术、决策分析技术、图形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等, 为决策者创造集成式决策支持环境。

5.4 软计算方法在WRMDSS中的推广

由于水资源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所以模糊逻辑、神经计算、遗传算法等然计算方法在WRMDSS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6 结 语

水资源管理决策过程涉及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决策者, 是一个典型的半结构化的多层次、多决策者和多目标的决策问题。面对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和复杂的水资源管理问题, 必须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辅助决策, 建立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使各级领导的管理决策走向科学化、智能化、正规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实用化、智能化和科学化的DSS在流域、港湾、暴雨洪水、湖泊、水库、面源污染、地下水管理等方面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军, 叶莉, 等.决策支持系统DSS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5, (3) :17-19

[2]胡铁松, 万永华.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目前动态及展望[J].水科学进展, 1993, 4 (3) :237-242

[3]朴正植, 金开鑫.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吉林水利, 2008, (8) :4-8

[4]Mysiak J., Giupponi C., Rosato P.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J].Environmental Modelling&Software, 2005, 20 (2) :203-214

资源支持系统 篇9

人事甄选及评价工作当前多以人工为主, 缺乏科学依据, 主观性强, 影响因素多;通过引入机器学习、综合评判等技术, 为决策者提供充足的决策依据, 降低决策风险;结合相关业务工作的支持系统, 提高整体人力管理效率。在企业竞争激烈的今天, 以档案管理为核心内容的第一代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事业务管理智能、高效、便捷、迅速响应变更的要求。新系统通过应用机器学习等方法, 对人事甄选建模, 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直观的决策依据;同时, 新系统通过构建业务支持系统, 提供完备的基础业务管理平台, 正是应对新环境挑战的有利工具。新系统采用更灵活的架构、通用信息组织方式, 将具体的操作业务过程加以组织, 真实地反映具体流程及相关数据信息。可配置可调整性是业务支持系统的重要特性;采用灵活的信息管理模型可以极大地提高该系统的应用性, 降低由于变更带来的时间成本和工作成本。以工作流为基础, 提供业务重组和协同办公的能力;通过工作流实现对实际业务的规范化, 提高整体工作的可操作性;根据具体情况, 经过配置即可实现业务重组或开发新流程业务。

2 人事甄选评价及业务支持系统的关键技术

2.1 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

支持向量机算法是当前常用分类算法之一;统计学习理论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SLT) 是由Vapnik等人提出的一种小样本统计理论, 着重研究在小样本情况下的统计规律及学习方法性质。SLT发展了一种新的通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 能够较好的解决小样本学习问题。VC维 (Vapink-Chervonenkis Dimension) 反映了函数集的学习能力, VC维越大学习能力越强;在有限训练样本下, 学习机器的VC维越高 (复杂性越高) 则置信范围越大, 导致真实风险与经验风险之间可能的差别越大。机器学习过程不但要使经验风险最小, 还要使VC维尽量小, 以缩小置信范围, 才能取得较小的实际风险, 即对未来样本有较好的推广性。这种思想称作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 (Structural Risk Minimization, SRM) 。

2.2 灰色系统与层次分析方法

在控制论中, 人们常用颜色的深浅形容信息的明确程度, 如艾什比将内部信息未知的对象称为黑箱 (Black Box) 。因此, 人们用“黑”表示信息未知, 用“白”表示信息完全明确, 用“灰”表示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相应地, 信息完全明确的系统称为白色系统, 信息未知的系统称为黑色系统, 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与研究“随机不确定性”的概率统计和研究“认知不确定性”的模糊数学不同, 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是“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它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去了解、认识现实世界, 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和演化规律的正确把握和描述。灰色系统模型对试验观测数据及其分布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和限制。

2.3 异步页面交互技术

异步传输Java Script及XML技术 (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 Ajax) 为B/S架构提供了全新的信息传递与交互模型。异步交互是指客户端页面与服务端交互是异步的, 在不阻塞当前操作页面的情况下, Ajax通过浏览器提供的异步请求对象向服务端后台程序提出相关资源的请求, 使用事件处理机制响应服务端传回的回复, 而后根据回复内容再进行相关页面的更新或操作, 从而无需提交页面使客户端同步等待服务端回应, 为B/S架构提供了全新的编程模型。

在Ajax编程模型下, 使客户端拥有更强的控制能力, 在MVC设计模式下, 使客户端具备了控制层的能力, 使很多在服务端Web层的控制逻辑可以前移到客户端进行, 极大提高了Web应用程序的交互能力, 减轻了Web服务端处理压力, 同时又保留了B/S架构易于维护等优点。

3 人事甄选评价及业务支持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本系统采用B/S结构并结合Web 2.0技术来实现。基于B/S体系结构的软件, 系统安装、修改和维护全在服务器端解决, 系统维护成本低, 部署快, 便于调整和更新。首先客户端用户在使用系统时, 仅仅需要一个浏览器就可运行全部的模块, 符合普通用户的基本操作习惯。其次, 该结构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对于环境和应用条件经常变动的情况, 只要调整业务逻辑层即可适应新需求;由于该结构的特殊性, 系统可以在服务端进行调整, 当用户通过浏览器下次进行登录时就可以直接生效, 无须繁琐发放更新程序, 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通过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极大的方便了系统的部署以及后期的调整。

3.2 系统功能设计

人事决策辅助支持子系统, 为人事甄选评价工作提供信息支持。人事甄选功能模块主要通过历史数据, 学习其中的规律, 为当前人事甄选决策结果进行预测, 提供参考信息;人事评价功能模块综合评价体系中各项的得分, 利用专家给出的评价体系各项目的两两对比权重求得整体权重排序, 为受评人计算出综合评价结果, 除甄选应用外, 也可以单独工作, 作为一定工作周期内工作定性绩效考核的工具, 为量化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流程化业务子系统, 由人事管理业务流程和工作流基础组成, 其中人事管理业务流程是在工作流基础之上的具体业务实现;工作流基础主要由设计器和执行引擎构成。设计器负责为用户提供图形化的操作界面来设计业务流程, 拼装所需的步骤、路线及设置条件等相关信息;执行引擎按设计器所设计的流程创建一个具体的运行实例, 处理该运行实例在流转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信息。

业务信息管理子系统, 主要由人事通用信息模型及其编程模型组成;可配置界面, 是对自定义样式表格交互操作的模型化处理方式, 通过与信息模型配合, 可以配置出用户需要的录入样式或报表样式。

权限管理子系统, 应用三层管理模式, 最底层是功能范围矩阵, 功能是最基本的权限划分单元, 称为功能权限, 用功能码来表示, 而应用范围是可以将这些功能权限所应用的具体区域, 从两个维度来表示一个具体的操作。上一层是菜单权限, 控制具体可看到的功能范围。最顶层是角色和具体的用户。

4 结论

本文在人力资源管辅助决策及业务信息化灵活性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其中在人力资源决策方面, 本文利用定量计算的方式为人事甄选和评价工作提供辅助决策;在业务支持方面, 本文提出的通用基础信息模型可以表达逻辑表结构及表间的联系, 具备统一表达关系模型的能力;结合可配置界面功能的实现, 实现数据维护界面的可配置化;以此为基础构建的自定义工作流, 充分利用信息统一表达能力和结构多变的特性, 经过配置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定义及变更, 使信息处理易于流程化, 适应未来快速业务重组的要求。

充电装置数量都不符合要求[3]。

3完善直流系统供电方式

3.1采取辐射状供电方式, 增加蓄电池和充电装置数量。3.1.1 220KV及以上变电所应满足两组蓄电池, 且两套直流电源系统完全独立, 并设两段独立的保护电源小母线[3]。3.1.2各级直流母线分段开关正常运行时应断开。3.1.3控制直流母线分为两段, 且控制直流母联开关正常运行时应断开。3.1.4 220KV设备双套保护装置的保护电源应取自不同的独立直流电源系统, 接在不同的保护电源小母线[2]。3.1.5如果断路器只有一组跳闸线圈, 失灵保护装置电源和具有远跳功能装置的电源应与相 (上接99页)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6]李英武, 车宏生.人事选拔方法-Biodata测量研究综述.心理科学, 2006 (6) :1448-1451.

[7]关培兰, 苏永华.“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在人员招聘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 1999, 2 (12) :32-35

参考文献

[1]Broderic.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mpetitive Edge.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2, 16 (2) :7-17.

[2]R D.Gatewood, H S.Field.人力资源甄选 (第5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1-23.

[3]W C.Borman, M A.Hanson, J W.Hedge.Per-sonnel Selection.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7, (48) :299-337.

[4]R A.Posthuma, F P.Morgeson, M A.Campion.Beyond employment interview validity:a comprehensive narrative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and trends over time.Personnel Psychology.2002, (55) :1-81.

[5]G H.Harel, V A.Arditi, T.Janz.Comparing the validity and utility of behavior description interview versus assessment center ratings.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2003, 18 (11) :94-104.

[6]李英武, 车宏生.人事选拔方法-Biodata测量研究综述.心理科学, 2006 (6) :1448-1451.

[7]关培兰, 苏永华“.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在人员招聘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 1999, 2 (12) :32-35.

[8]马伯凌.招聘人才的情境模拟.企业管理, 2000, 6 (16) :32-34.

[9]白利刚.管理人员能力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评价中心法.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996, 4 (14) :29-31.

[10]王宇宁, 黎志成, 付小华.基于模糊AHP方法的企业CIO素质评价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4, 5 (15) :193-196.

[11]刘剑.农村人力资源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J].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2004:10-15.

资源支持系统 篇10

任何一个系统的成功运行都需要强大的数据库作为支持和保证,因此,在系统开发前必须对系统所需数据进行分析和设计。地表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一个以数字化的水资源环境监测现状数据为主要内容的、以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和数据服务体系为主要结构的信息共享系统。综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实现水系利用数据和水质监测信息数据的管理、维护更新、数据共享、综合查询、统计分析、历史对比等方面的应用,满足水资源数据管理工作需要。

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具有以下意义:

(1)提高数据存取和分析的灵活性;

(2)减少应用程序的开发工作量;

(3)减少数据获取、存储和使用的费用;

(4)满足对数据库的事务性跟踪处理;

(5)支持数据共享;

(6)易于扩展;

(7)减少数据冗余。

1 标准化数据编码与数据管理[1,2]

1.1 标准化数据编码

系统信息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如何将它们有机地进行组织,有效地进行存储、管理和检索应用,是一件十分重要而繁琐的工作,它直接影响数据库乃至整个系统的应用效率。只有将所有的数据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和编码,使其有序地存入计算机,才能对它们进行按类别存储,从而能够在应用时按类别和代码进行检索,以满足各种应用分析需求。

1.2 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主要采用Arcinfo与Arc S-DE结合进行基于年度的数据管理。系统采用混合数据模型,将环境监测属性数据和GIS数据分开保存,但是所有数据都将存储在Oracle数据库中,通过不同的接口进行访问。同时,在数据库中保存所有数据的描述信息,通过一系列数据表(Tables)来描述和管理所有数据。

2 数据分类与编码

2.1 参考标准

标准化是数据库设计与建设的必要基础和前提,主要用于提取、存储、交换相关信息和软件开发。水资源数据信息标准化工作以构建标准的数据模型作为出发点,从数据信息的查询、记录、显示、存储等方面考虑,以解决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的图形分层、图源代码、属性代码等标准化问题;制定一套包括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在内的数据采集标准,提供高效、便捷和实用的工具,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以满足用户对水资源信息管理的需求。

2.2 编码规则

系统参考《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规范,同时结合水资源数据的自身特性,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分类,分类码由8位组成,其中门类码和大类码用一位数字表示,小类码、一级类代码和二级类代码均用两位数字来表示。以上分类和编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扩充。

3 数据分析

GIS要处理多种类型的数据,主要维护用于显示和创建地图的图表数据。由这些图表数据元素描述并与图元特征相关联的特性,可以通过属性来描述。属性是可以链接到图表数据元素的非图形数据元素,因此图元特征可根据其特征被查询、显示和绘制。该项目中的数据类型包括图形数据和非图形数据。

3.1 图形数据

图形数据包括栅格数据、矢量数据及注记。系统数据库结构如图一所示。

(1)栅格数据结构是基于像素的点阵,代表地球表面的一部分。点阵依照一个地理坐标系统来定位,栅格数据也可用于表现影像,影像主要是卫星影像等。GIS数据库中的影像具有直观、信息量丰富、可读性强和可判释性强等许多优点。

影像在GIS数据库中主要作为一个参考图层来使用。由于它是在一个已知的比例尺和精度等级上生成的,并且相当多的图元特征在图像上是可见的。

(2)矢量数据是基于X、Y坐标的值,由已记录的各种坐标组合而组成的数据元素来表示在GIS数据库中的图元特征。三类矢量数据分别是点、线和多边形。

点是由单一的X、Y坐标对组成的,用于表示点状地物的图元特征;线是由一系列X、Y坐标组成,用于表示像管线、路边;多边形是由一系列的X、Y坐标组成,在此第一个坐标对和最后一个坐标对必须是同一个,以此保证形成多边形的边线是闭合的,以形成一个新的闭合区域。多边形多用来表示像街区、营业用地、湖泊、建筑物和行政区边界等类型的图元特征。

在GIS数据库中,通过一个唯一的标识符,这三种类型矢量数据中的每一种都被指定为一个单独的实体。该标识符被保留在一个可以由一致的格式来维护并能链接到其他数据库表的关系数据库表中。对于一个广泛的查询和专题绘图功能,这些为用户提供了向每个图表图元附加上一系列几乎是不受限制的属性的功能。

(3)注记在GIS数据库可以定义两种常规类型:图解注记和属性注记。

通过以上3个方面的说明,根据系统的要求,我们得知对于图形数据使用的最多的是矢量数据类型。

3.2 非图形数据

非图形数据是该项目中必需使用到的数据类型。与GIS数据库关联的非图形数据是由存储在关系数据库表中的属性组成的,这些属性直接存储在与GIS软件相关联的关系数据库之内,或者也可以存储在GIS,但对于GIS在任何必要时刻都是可存取的单独维护的数据库中。通过唯一的图元标识符,来自于外部数据库的属性被链接到图形图元上。只要属性和图形图元由相同的唯一标识符进行索引,则非图形数据就可以链接到GIS中的相应图元上。

4 数据库建立

任何一个GIS系统的运行和使用都需要本地化和专业化的数据作为支持,本系统的数据分类如表一所示。

4.1 空间数据库建设

地表水资源空间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过程具体工作流程如下[3,4]:

(1)资料的收集

图形数据的收集是由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完成,若研究区有现势性比较好的数字化的图形数据可以直接利用。若有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也可直接数字化后使用,数字化的方法主要有:数字化仪输入、扫描仪输入。

(2)数据的编辑与处理

收集到的原始数据,需要经过预处理,然后才能进一步的处理和编辑直至输入到数据库中为本系统所用,步骤大致可以分为:数据误差或错误检查与编辑、图像纠正、格式转换、投影变换等。

(1)误差或错误检查与编辑

在图形数据矢量化过程中,可能出现错误,包括空间数据不完整或重复、空间位置不准确等,这就需要我们对数据进行检查和编辑。

(2)图像纠正

在地图扫描和遥感图像解译过程中,有造成图像和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可能。为了纠正扫描误差,除了提高扫描精度、增强操作人员素质外,还要对扫描所得图像的旋转偏差进行旋转纠正。在进行遥感影像解译时,一般选用和遥感影像比例尺相近的地形图或正射影像图作为变换标准,选用合适的变换函数,分别在要纠正的遥感影像和标准地形图或正射影像图上采集同名地物点。

(3)投影变换[5]

把从不同投影类型的地图上采集的数据统一到同一投影类型中,或根据实际需要生成另一种投影类型的地图,都要涉及到投影变换。在选择空间数据投影系统时,要求统一选择高斯—克吕格投影。

(4)数据格式转换

4.2 非图形数据库建设

非图形数据库主要存与图形数据相关的属性信息,主要以表的形式表示,部分属性表如表二和表三所示。

5 结束语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对于水资源的科学有效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之一[6],同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都为水资源的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本文系统介绍了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内容结构及标准的相关问题。我们必须对建立数据库中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只有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才能更加有效的为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赵佳,孙佳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的建立[J].北京地质,2002,14(03):36-39.

[2]张永波,纪真真.京津唐地质灾害地质信息管理系统(GHDBS)[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8(02):33-39.

[3]汤国安.地理信息系统(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李纪人,黄诗峰.“3S”技术水利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5]张正栋,邱国锋,郑春燕,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应用与工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栏目结构下一篇:对象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