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电影栏目策划

2024-06-29

国学电影栏目策划(共4篇)

篇1:国学电影栏目策划

策划

一、节目名称:国学大转盘

二、节目宗旨:通过大转盘这个游戏给观众朋友带来知识的考验,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学习国学,增长见闻。

三、节目主题:传承孟子故里,与儒风邹城相结合。将国学普及民众。

四、播出时长:10—15min

五、录制形式:外景采访、互动

六、节目参与人员:外景主持、摄像、现场督导、后期剪辑

步骤

1.在适当场所讲述开头语,引出节目规则 2.拍摄与节目相关的镜头,用以剪辑

3.主持人寻找参与者,现场互动,展开节目 4.发放获奖者所获礼品 5.结束节目,告知下期精彩

细则 如: 出镜

国学经典,传承孟子故里。大家好,我是xx,今天是国学大转盘开播的第一期,相信很多的观众朋友对这个节目也有着一定的好奇。那我们《国学大转盘》将给大家带来怎样的知识盛宴呢,一起拭目以待。镜头切

出画面,带有字幕,用以讲解规则。

“主持人通过寻找路人找到参与者,参与者转动转盘,指针所指的数字即为将要回答问题的题号,答对将获得由xx提供的精美礼品一份。”

(拍摄寻找路人的脚步,马路,人群。主持人询问路人的片段,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成功者一起合影表示参与节目,加音效。)不收音,加后期音乐。镜头切

主持人找到配合的路人,询问国学问题

“现在我们身后就是智慧大转盘啦,一会呢,选手自己通过转动转盘来抽题并回答,答对有奖。各位准备好了吗?

有请第一位选手,321,转。抽中了

号题,请听题: „„

恭喜您获得了由XX赞助的XX礼品一份。在这里呢,我们也要感谢XX对本节目的大力支持。好,有请下一位选手转动转盘” 结尾

好了,今天的国学问答就到这里了,感谢各位的倾情参与,也恭喜你们获得了精美礼品,同时,再次感谢XX对我们的鼎力支持。朋友们下期再见。

篇2:国学电影栏目策划

一、什么是微电影?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

二、栏目背景及立意:

作为主流大众文化娱乐消费方式的电影现在已经越来越被广大观众所关注,然而电影艺术作为一种准入门槛比较高的艺术形式,受资金、技术、专业修养、市场风险等因素制约,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一般很难操作。随着电影文化产业的繁荣,电影的每个档期都显得十分拥挤,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很多电影拍了之后根本没有机会走向院线,因此需要新的通道。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也逐渐成为新媒体的主流,而《微电影》栏目结合电视媒介和网络新媒体的力量,着力发掘对电影有思想,有梦想的爱好者,为新人创造机会,以其广谱性和参与互动性的特点,用“草根秀”的形式使其更贴近普通大众,弥补传统电影

某些不足。并且,微电影成本低廉,技术掌握也比较容易,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为很多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年轻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

三、栏目内容:

1.栏目定位:

以植根民间爱好电影的中国电影草根力量为依靠,为观众展示最精彩的中国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优秀短片作品,为电影爱好者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并为各创作团体提供设备及制作平台(舞钢影视基地、重渡沟影视基地),通过商都信息港的网络支持,实现线上与现场互动。

2.栏目形式:

以演播室录播为主,采取“播放微电影+专家访谈+作品主创访谈”的形式,以一部作品为一环节,每期节目播出两到三部作品。

3.环节设置:(以单个环节一部作品为例)

1.主持人短片推介

2.播放短片

3.主持人跟观众提问互动(挑选不同年龄段观众发表看

法)

4.邀请专家现场针对短片评述

5.播放主创工作、生活记录短片,介绍主创

6.主持人或专家对主创提问

7.主创现场阐述拍摄作品思想,讨论作品故事,交流拍

摄心得

8.挑选网友针对作品及主创提问

9.主创回答提问

4.栏目周期:

周播,播出时长为45-60分钟

四、栏目运作:

参与节目展示作品的主创团体可以以栏目组提供的舞钢影视基地和重渡沟影视基地为制作平台,利用栏目组所提供拍摄设备、器材自主创作微电影作品。也可通过商都信息港《微电影》栏目专区网络上传作品,报名参加栏目活动展示自己的优秀作品。同时,商都信息港将开通网络投票平台,网友及观众可以对自己喜爱的微电影作品进行投票,投票结果计入作品得分(在栏目组提供舞钢影视基地和重渡沟影视基地制作平台拍摄并完成创作的作品可得到相应加分),栏目组将在每周节目播出前定期统计投票得分结果并进行公布,将网友及观众普遍喜爱的微电影作品通过节目展示给观众,并邀请作品主创及专家作客节目现场,一起讨论作品故事,交流各种拍摄体验,激发大众民间制作微电影的原创热情。

五、栏目优势:

“微电影”相对传统电影和电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三“微”特征,使得过去曲高和寡的单项度的艺术殿堂回归到了真正具有

篇3:国学电影栏目策划

笔者在对媒介栏目的研究中, 力求突破品牌栏目策划经营中的主观经验主义倾向, 对媒介栏目设置、策划、运营的规律作出了一些新的探索, 现不揣浅陋, 求教于方家, 以抛砖引玉, 使得更多的同仁关注栏目的品牌化建设。

一、栏目品牌度:品牌栏目识别的新指标

笔者在研究中引入了定量分析方法。具体来说, 就是选择一种报刊媒介的栏目, 对它的栏目设置情况进行全样本统计, 然后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为此, 笔者提出了期刊栏目品牌度的指标。所谓栏目品牌度, 是从定量的角度判断一个栏目的重要性指标, 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报刊栏目品牌度=栏目创设后刊载总期数×栏目分布密度

在这个公式中, 栏目分布密度是一个重要因素。所谓栏目分布密度, 是指报刊栏目从创设起至其后某一刊期的平均分布状况。它可以用来反映该栏目的集中度, 是识别报刊核心栏目和品牌栏目的重要参数。其计算公式为:

栏目分布密度=该栏目刊载总期数/该栏目设立后的报刊总期数 (含当期报纸杂志) 。

需要提出的是, 该公式的分母可以根据研究需要来设定。

报刊栏目品牌度的提出, 使我们能够以计量的方式来描述报刊栏目的品牌化程度。数值越高的栏目, 其品牌度也就越高。从这一概念中也可以看到, 品牌栏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它符合品牌栏目的形成发展规律。

二、栏目品牌度的实际运用——以××杂志为例

根据笔者的统计, 1981年~2007年的27年中, ××杂志共出刊34l期, 设置栏目169个。27年之中, ××杂志栏目刊载次数超过100期的有25个。笔者对这25个栏目的创设年份及起始期数、栏目创设后刊载总期数及它所占总期数的频率、2000年~2007年栏目刊载总期数及它所占该7年总期数的频率、栏目分布密度进行了统计, 并计算出了这些栏目的品牌度。如表一所示。

根据品牌栏目度的不同, 可以研究××杂志栏目的品牌化情况:

1. 文苑、卷首语、人物等11个创设于1986年之前的栏目的品牌度高。它们已经形成了这个杂志的基本骨架, 确定了这本杂志的基本风格和个性。

2. 在表一所列入的25个栏目中, 有5个栏目的品牌度低于100, 其栏目的重要性和生命力都不强。

3.1999年新设的3个栏目, 即言论、补白、今日话题的分布密度都非常高 (超过0.93) , 这就意味着它的品牌化程度正在迅速增强。

以本案为例, 结论1得出了本杂志的品牌栏目, 这些栏目在实践中就要有意识地得到强化, 摒除编辑在编稿过程中的主观意识和个人喜好, 使杂志的主体内容空间得到了强化和巩固。稳定性是品牌报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个内容变来变去的报刊是很难形成品牌的, 对于承载内容的栏目来讲, 变来变去也就是对品牌的损害。

结论2得出了本杂志的夕阳栏目。这些栏目生命力不强, 编辑部可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栏目进行分析。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这些栏目的现状 (可比照笔者提出的几个因素:人为因素, 如编辑的主观因素, 或栏题随意更改, 或编辑个人的喜好;客观因素:如市场需求不强, 或虽然有需求, 但栏目并没有找准切入点等) , 这些栏目是否还能培养为品牌栏目, 通过分析, 最终要判断该栏目还有没有发展的空间, 如果没有, 就要果断地去掉这些栏目, 以留出空间给更有活力的栏目。

结论3得出了本杂志的潜力栏目。这些栏目虽然生存时间短, 但却很有活力, 如果没有发现、没有关注、没有培养, 也可能人为地错过这些栏目的最佳培育期。如果及时注意到这些栏目的发展, 就可以进一步培育这些栏目, 使之成为品牌栏目。

篇4:国学电影栏目策划

2006年,电影频道因晚上9:30时段节目编排的需要,开办了时长25分钟的《爱电影》栏目。创办初期《爱电影》栏目确定了三个原则,首先它符合电影频道的专业定位,其次它服务于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产业链的延伸,再就是希望这个栏目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服务于电影人才的培养。

六年前,电影频道前瞻性的推出了《爱电影》系列节目,其中《爱拍电影》子栏目成为国内微电影展播最早的栏目,也是目前积累创作最多的栏目,随着近年微电影创作的火热,《爱拍电影》的模式成为行业发展的示范,其他卫视平台也纷纷开播了类似的栏目,应该说他们现在走的路和《爱拍电影》当年走的路差不多。

经过六年的市场磨练,《爱电影》栏目实现了最初的预期。第一,《爱电影》栏目给年轻人搭建了实现电影梦想的平台。有不少从这个栏目起步的青年导演走上了影院电影的创作道路。比如从这个栏目起步的青年导演高博,凭借作品《暴走妈妈》走上2012年第三届纽约中国电影节的红毯。第二,这个栏目作为微电影的常规栏目,丰富了电影频道新媒体的节目源。第三,这个栏目构建了适合电影频道的微电影商业模式。该栏目首轮在电影频道播出的时候,成本就回收了,再向其他方向延伸,都属于增值部分。

2013年元月,电影频道在北京举办了一场针对《爱电影》栏目微电影创作发展的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爱电影》栏目在微电影内容制作、播出时间、运营形式、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梳理成长经验,提出了真知灼见。

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副主任贾琪

2006年,在节目开播之初,我们确定了《爱电影》系列的几个形态,其中就有《爱拍电影》和《爱画电影》,也就是微电影和微动画,当时还没有微电影这个概念,那时都叫DV,我们觉得通过电影频道的平台推出这个概念,就属性而言更多属于电影。大概两三年以后,微电影的叫法就有了,DV这个概念基本被取代了。我们有幸做了一次正确的预言。

在节目来源方面,当时我们想,一部分从社会征集,一部分组织创作,当时计划是一周一部微电影,一部微动画。但是节目创办初期,作品质量不高,创作团队压力很大。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断在实践当中积累经验,摸索规律,目前已经实现了收视率稳步的提升。

电影频道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在创作方面处于怎样一个水平,对于整个微电影的创作是否有一些积极作用,也需要专家来帮助我们实现自我认知。

还有抛开电影频道的模式,如果说微电影真正可以形成一个产业的话,它的商业模式何在?现在有的人已经开始使用微电影产业这种概念了,它是不是具备这种可能性,真正成为一个产业?

再有我们如何提高质量,我们两年前就提出精品微电影的概念,也一直在尝试,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说我们制作精品微电影,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我们走到今天,觉得有很多基本的问题需要认真的考虑,否则我们就停留在目前这个水平上。

我们做了一些微电影的开拓性工作,经历了六年多的实践,当时的一些预言现在已经实现,我们愿意继续努力和微电影一起进步。走到今天,我们确实觉得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也希望业界的各位专家,给我们出谋划策,让我们在微电影创作之路上走的更好,走的更远。谢谢大家。

中國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

秘书长冷凇

精品微电影创作的要素

《爱拍电影》首先完成了从DV学生作业到电影的转型。第二是坚守了电影的质量关。第三是完成了民间创作语境和官方创作语境的对接。

精品微电影创作的要素有几下几种:第一是反转剧,它的结局有一个巨大的逆转,美国大量的微电影采用这个方式,正角反写和反角正写,比如小人物挽救国家安全。第二是惊悚,有点像鬼故事,惊悚背后发现是真实的,最后发现是一个误会。第三是对立剧,比如城管和小贩,比如警察和小偷。第四是热点剧和新闻结合,比如像鸟叔事件。还有就是系列化的问题,我们在续集的时候,一定要从零开始,不要误认为观众看过第一集。

我们微电影的题材能不能多拓展一些行业,每年民政部颁布的中国行业有2000多个行业,比如一年50期,做50个行业,不同人物的故事,就像TVB的行业剧一样。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雷建军

《爱优微》的品牌管理

我谈一下《爱优微》这个品牌,它将来的意义应该会超越《爱电影》品牌,因为《爱电影》这个品牌不容易传播,但是《爱优微》很年轻很大众。

针对这种模式,我想提几种运营方式:首先,与知名网站合作做专区运营,发挥电影频道作为机构有溢价能力的优势与网络媒体谈判。把《爱优微》这个品牌跟频道内部的电影打通,允许贴片或者植入,很容易做成一个产业。

像英国的大学生,他们拍自己的电影,摄影师、灯光师、演员都是大牌,因为它就有这样的机制,要求大牌的演员要介入到小电影或者微电影的拍摄当中来, 我们能不能利用CCTV6的机构优势,用机制推动大明星进入到微电影的创作,这个事别人没有办法做,只有CCTV6。

中国日报网执行总编辑周黎明

最适合微电影的故事类型

通常讨论微电影的活动,有一半时间讨论什么叫微电影,这个定义很难,它还没有定型,在变化中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看到的东西就是不一样的。

微电影最适合讲的故事,一个是悬疑故事,福尔摩斯的故事大部分都是短故事,在半个小时或者50分钟之内,故事可以讲的峰回路转。一个是都市剧接地气。

专业美剧的创作方式是编剧写一两季剧本,成功以后,有才华的新编剧进来,按照他的框架把故事编下去。微电影创作如果采用这种模式,可以吸纳大量民间智慧,民间艺术创作元素嫁接一个成熟的框架可以事半功倍。

央视市场股份有限公司整合营销部

nlc202309040125

总监刘会召

多屏互动传播微电影

我们刚做一个关于网民收看电视行为的调查,只有10%的人在看电视的时候只看电视,剩下的全是什么呢?多屏互动。观众基本上有四个屏,电脑屏、电视屏、手机屏、还有ipad,这个占90%,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看的不仅仅是电视,看的过程中也是分享的过程。我们设想一个影响力的环节,观众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同时上它的微博或者社区,通过社会化的媒体分享出去,此时,它的影响力就不只是电视了。所以我觉得看微电影的过程也是传播微电影的过程。

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副院长司若

《爱电影》栏目播放的微电影与常规微电影的区别

微电影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它的优势就是进入的门槛非常低,参与性很强,拿起手中的DV就可以拍,贴近生活,为新人创造很多的机会,填补了受众的碎片时间,传播灵活、广泛。劣质是质量非常良莠不齐,盈利模式单一,主要靠广告。

常规的微电影和《爱电影》栏目播放的微电影区别有:常规的微电影受众主要是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新媒体的使用者甚至依赖者。《爱拍电影》的受众是初高中水平、30岁到50岁之间、中低收入的电视受众。由于《爱电影》栏目微电影的受众和常规微电影的受众有比较大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很难将新媒体用户与传统媒体用户两者兼顾的重要原因。

常规微电影的生产模式比较多元,包括像广告商定制,网民原创,校园作品,而《爱电影》的生产模式主要以自制和定制为主,从选题阶段有专门的监制人员监管整个制作。

传播渠道方面,常规微电影主要是通过视频网站、移动终端点播、微博传来传去。《爱拍电影》则主要靠电视媒体。在网络上点击率高的微电影作品主要是引起网友情感共鸣的怀旧题材,以及悬疑,科幻、甚至无厘头,小清新的题材。比如《老男孩》《四夜奇谭》,《雷锋侠》,《十二星座》。而《爱拍电影》收视率达到1以上的作品集中在抗日题材,比如“王翠娥系列”,“别了鬼子”系列。农村打工者进城题材,比如“张成上城”、“大厨师”。还有警匪喜剧“神秘的门贴”等以喜剧为主的系列。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受众研究中心教授刘燕南

从点上突破放大品牌效应

电影频道很长时间是排在央视所有频道中收视率、市场份额第二或第三的频道。但是怎么样继续提升,还需要好好考虑一下。

比如品牌问题,现在《爱电影》这个品牌,到底有多大的覆盖面,有多大的影响力。我同意刚才刘会召老师讲到的一点,品牌是需要在点上突破,我用一年的时间,或者用几年的时间打造一个非常叫得响的微视频,它可能是一个系列,调动频道所有的力量,来打造这个品牌。

其次是内容,《中国好声音》的总监说他是用精英的水准做大众文化,其实还有一句话,我们要用大片的方式做微视频,不要说它很小,篇幅也不大,也没有那么宏大的叙事,但是我们在制作的态度和制作的精良性追求上,我觉得应该有我们的标准,有这个标准才可能会出来精品。

《爱电影》栏目播出的微电影在内容与形式上如何改进?

《爱拍电影》栏目制片人胡青

针对电视观众的微电影栏目

《爱拍电影》是《爱电影》栏目的一个系列,这个栏目时长26分钟左右,其中短片时长是23分钟左右,节目形态是演播室的点评、微电影的展映,在开头和结尾有主持人蒋小涵和王瀚涛的点评,播出时段原来是21:30,现在是18:27。

我们觉得它是一个微电影展播、推荐、与评论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栏目,兼有创作平台和展播平台的双重功能,它展播的微电影主要是针对电视观众。《爱拍电影》從2006年起步到2007年,主要是以收集社会的短片为主,从2008年开始,我们建立了一个创作的生产模式,短片数量快速增加。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蒲剑教授

尝试微电影系列剧

对于微电影来讲,走系列剧的形式,很多行业题材是可以开掘的,律师、医生、侦探,因为这些行业跟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可能产生极大的对立和冲突,产生戏剧性的元素。

在系列剧的基础上做人的文章,我们都看过憨豆系列,如果从一个喜剧明星着手来做,比如葛优,我们和他合作做葛优系列的微电影,围绕他的特点写剧本,推出100集,这个就很了不得了,这个在网上放肯定也了不得,这是符合电视播出规律的。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雷建军

对专业书籍作电视改编

蒲老师刚才讲了某个领域,最近有一本书叫《只有医生知道》,非常火,里面抨击了现在所有医生类的电视剧,书里的故事比我们看到的电视剧精彩多了,可以拿来做很好的改编。

《爱电影》栏目制片人顾雷

片子的时长由平台决定

其实《爱拍电影》的演播室试过很多的话题,把热点带进来,但是无论怎么使,最终的结果都干不过片子,片子的时长是由平台决定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

版面扩容到45分钟

网络微电影通常是3分钟至9分钟,而《爱电影》栏目是25分钟左右,其实20多分钟很难将故事讲清楚,又很难连续做,能不能将来把这个板块扩容到45分钟,加上广告到55分钟,因为磨合一个剧本也有成本。再就是能不能往日播方向发展,或者小日播,比如一周五期。

中国日报网执行总编辑周黎明

借鉴20多分钟的美剧

23分钟完全可以讲好一个故事,美剧的情景喜剧基本是21分钟,通常都市类题材很合适做。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受众研究中心教授刘燕南

《新闻调查》的时长案例

电视是一个按照时间段传播的媒体,因此它的内容需要根据这种节拍来构建。大家都在说,这个节目到底多长时间为好,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案例,很多年前参加央视的《新闻调查》研讨,它最开始是45分钟,后来就发现它的分钟走势大概到了30分钟就往下掉,然后改成了30分钟,编导和记者就嗷嗷叫,30分钟的篇幅根本容纳不了调查一件事的整个过程,折中以后换到了38分钟。编导根据新时长改动了片子的结构,就是段落化了,把一期节目分成了四个段落或者三个段落,每个段落一个卖点,它的任务就是在每个段落里面有一个卖点不断锁定观众,这是对调查类新闻栏目而言,因为它没有情节,不可能像电视剧那样45分钟。所以我个人感觉,可能适当的拉长一些时长,但是也不可能太长,太长可能不符合我们这个产品自身的特性。

上一篇:数学应该怎样学才让学生感兴趣下一篇:电梯工程监理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