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症状发作

2024-06-16

精神症状发作(精选六篇)

精神症状发作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选取该院于2008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92例糖尿病低血糖致精神症状发作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59例;年龄范围在44~72岁之间,平均年龄(55.4±3.7)岁;糖尿病病程在3~6年之间,平均病程(4.6±1.6)年。所有患者均为1型糖尿病患者 ,且在注射胰岛素后出现低血糖 ,进而引发精神症状发作情况,表现为目光呆滞、胡言乱语、躁动不安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伤人或自残等行为。

1.2护理对策

1.2.1精神症状发作的急救护理对策当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后 ,护理人员需准确判断患者是否为低血糖引起的精神异常症状,在明确患者为糖尿病低血糖引起的精神症状发作后,需要从3个方面进行急救护理。首先,护理人员要立即通知主治医师,同时备好急救物品及葡萄糖注射液。其次,护理人员应及时将患者身边的硬物及尖锐物移至患者接触不到的范围, 防止患者撞到而受伤。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应尽可能的抱住患者身体,并对其进行安抚,引导患者回到病床上,为了避免患者出现伤人或自残的情况,护理人员可以在医生的配合下,对患者进行强制性的控制。最后, 对精神症状发作患者给予浓度为50%的葡萄糖20 m L静脉推注[1]。待患者意识恢复正常后 ,给予浓度为10%的葡萄糖静脉滴注,期间每隔15 mim对患者血糖情况进行一次测量,当患者空腹血糖≥7.0 mmol/L时,停止葡萄糖滴注,并让患者适当进食些面包或饼干[2]。

1.2.2患者血糖恢复后的护理对策一方面 ,糖尿病低血糖引发的精神症状发作患者在意识清醒之后,常常容易出现紧张心理,护理人员需要稳定患者的紧张感,尽可能的使用温和的语气与患者交谈,同时进行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会患者控制血糖的方法,向患者讲解糖尿病低血糖方面的知识,并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的饮食控制法以及运动疗法等等。

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家属往往会因糖尿病低血糖引发的精神症状发作而感到恐慌,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同时向患者家属介绍控制血糖的方法,向家属讲解如何协助护理人员记录患者的日常饮食、药物治疗情况。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糖尿病治疗氛围,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3]。

2 结果

在对糖尿病低血糖致精神症状发作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后 ,患者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患者因低血糖引发的精神症状发作消失,与护理前相比效果显著。

3 讨论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症状 篇2

一,食欲不振、体重骤减,大多数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都会食欲不振,胃纳差,再好吃的饭菜也提不起兴趣,患者会食之无味,因此伴随着患者体重减轻。

二,抑郁的心境变化,患者容易产生忧伤、悲观、绝望的心情。患者会感到心情低落,生活没乐趣,郁郁寡欢,度日如年,痛苦难熬,不能自拨。比较的消极悲观,感到生活是负担,不值得留恋,会产生强烈的自杀念头和行为。

三,丧失兴趣,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丧失对生活、工作的热情和乐趣,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对以前的爱好也不屑一顾,喜欢独处,疏远亲友,不喜欢交朋友。哈尔滨治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医院

四,患者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还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脑子迟钝、思路闭塞、行动迟缓,不安、焦虑、紧张和激越的症状。

五,自我评价过低,患者会过分贬低自己的能力,处事消极,把自己说得一文不值,感到前途渺茫。有强烈的自责、内疚、无价值感、无助感。

六,昼夜变化,精力丧失,疲乏无力,患者在清晨或上午的时候陷入心境低潮,下午或傍晚的时候会有好转,能进行简短交谈和进餐。而且患者还会对洗漱、着衣等生活小事困难费劲,力不从心。睡眠也会受到影响,易早醒,醒后睡不着,陷入悲哀的情绪中。

精神症状发作 篇3

关键词:偏头痛,舒适护理,效果观察

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有效的护理模式, 能够协助患者生理、心理产生愉悦心情, 进而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提高生命质量[1]。偏头痛是慢性原发性头痛, 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或者两侧出现搏动样头痛, 并伴有恶心以及畏光等, 持续时间4~72 h, 多数患者持续时间较长。此病病程较长, 具有反复性, 患者自身感觉较为痛苦, 对其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就偏头痛患者症状发作时采用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320例偏头痛患者资料, 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6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75例, 女85例, 年龄24~48岁, 平均 (35±4) 岁;观察组患者中, 男68例, 女92例, 年龄23~51岁, 平均 (41±8)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以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 具体如下。

1.2.1 环境护理

选取安静、干净、温度适宜的病房接待患者, 按患者喜好布置病房。护理人员需轻柔讲话, 走路时动作要轻, 同时还应提醒陪护人员动作要轻, 不大声喧哗。

1.2.2 心理护理

偏头痛患者因起病较急, 痛苦感较大, 极易产生紧张、焦躁等不良情绪, 因此护理人员需以和蔼的态度对待患者, 与患者进行交流时, 语言亲切;同时需向患者详细讲解与其疾病相关的知识, 树立其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1.2.3 身体护理

使患者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 帮助其料理日常生活,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促使全身肌肉呈放松状态, 分散其对疾病的注意。尽最大限度陪伴患者, 不定期对其身体进行按摩, 使患者能够感受到一定的舒适感。

1.2.4 社会护理

偏头痛发病后会对患者各方面造成影响, 所以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还需做好患者家属以及单位领导的思想工作, 需与其进行沟通, 协助患者解决问题[2]。

1.3 观察指标

按偏头痛发作特征, 比较两组患者24 h、48 h、72 h偏头痛缓解情况。护理满意度评价: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 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70分。总满意度 (%) =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偏头痛缓解情况比较

经治疗以及护理后24 h、48 h、72 h, 观察组患者偏头痛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由于竞争压力较大, 偏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疾病,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对人们的身体以及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3]。因此如何协助患者降低疼痛感, 提高生命质量, 是临床治疗及护理偏头痛患者的重点关注问题。

舒适护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能使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实现有效统一, 此护理方法也是整体护理方式之一, 两者存在一致性, 都可以使患者处在最佳状态[4]。然而其差异在于舒适护理较为直观, 多数患者能够接受。

疼痛是不舒适中最为严重的表现, 同样也是舒适护理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应遵守舒适护理的概念, 将其应用于偏头痛护理中, 对患者的心理、身体等进行相应护理[5], 其主要内容是为患者创建舒适的病房环境, 以此降低患者的感官刺激, 避免加重头痛程度。此病存在一定特殊性, 患者极易出现一些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状况, 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消除其因心理状态不佳而引发的不良反应[6]。与此同时, 需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以减轻不适症状。此外, 还需指导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使其可感受到外界对自身的关心, 放松心情[7]。护理人员需通过陪伴、握手等行为来获取患者的信任, 并为其讲解治疗成功的病例, 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本研究显示, 经治疗以及护理后24 h、48 h、72 h, 观察组患者偏头痛缓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对偏头痛患者实行舒适护理, 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能够使其获得相应的舒适感以及安全感。在对患者进行舒适护理的同时, 护理人员还应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完善护理内容, 使护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化。

参考文献

[1]曾爱连, 曹媛媛.偏头疼患者症状发作时应用舒适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 (49) :212-212, 213.

[2]黄雪仪, 李萍, 陈瑞芳, 等.偏头疼患者症状发作时应用舒适护理对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 2013 (12) :149-151.

[3]杨培军.护理干预对偏头疼患者负性情绪和生命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1 (19) :244-244.

[4]王新影.护理干预对偏头痛患者负性情绪和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 (下半月) , 2014, 14 (10) :138-138, 166.

[5]徐巧仙.舒适护理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7) :655-656.

[6]毕春晖, 谭霞, 尹淑华, 等.舒适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16) :33-35.

精神症状发作 篇4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2009年1月~2012年1月间于我院行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 男49例、女27例, 年龄为 (45~72) 岁 (64.28±11.48) 岁, 所有患者在检查前后1个月内均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回顾所有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诊断合并SMI患者38例为观察组, 无心肌缺血发作患者38例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间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临床可比性。

入组标准: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1999年) ;无冠心病临床表现;无既往心脏病史 (如心绞痛、冠脉搭桥、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病史等) ;无严重肝、肾、肺等系统疾病;无血液、免疫、神经系统疾病;无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

1.2 方法

详细询问患者基本情况 (如年龄、性别、病程等) 及既往史 (冠心病、高血压、饮酒史、吸烟史等) ;生化检测:抽血前禁食12h, 测定患者空腹血糖、24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分析 (如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甘油三酯, 血清总胆固醇等) ;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检查:两日法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99Tcm-MIBI) 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运动试验前24h停用β-受体阻滞剂, 空腹条件下进行半卧位踏车分级运动试验, 当负荷达到峰值 (190-年龄) 时静脉注射99Tcm-MIBI, 1分钟后停止运动, 1.5h后采集相关图像并记录心电图及心绞痛症状, 第二天时再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图像采集完毕后进行计算机处理、重建、断层显像 (心脏垂直、水平长轴及短轴三方向) 。心肌共分为前壁、前侧壁、前间壁、后壁、后侧壁、后间壁、下壁、心尖8节段, 当心肌8节段中某阶段证实为放射性分布异常 (较正常色阶低1个以上并得到其他轴向证明) 而无心绞痛临床表现时, 即可诊断SMI[3];

动态心电图监测:采用三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 (美国德尔玛) 行24h心电信号连续监测, 并采用计算机系统测量、计算、分析得出24h Mean HR (平均心率) 、SDNN (总体标准差) 、SDANN (均值标准差) 、SDNNI (标准差均值) 、RMSSD (差值的均方根) 、PNN50 (差值>50ms百分比) 。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明显, P<0.01为差异非常明显, 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临床特征对比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 (如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SBP、DBP、FBG、Hb Alc、TC、TG、HDL-C、LDL-C) 间差异不明显, 在统计学上均无意义 (P>0.05)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详见表1。

2.2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心率变异性参数比较

观察组SDNN、SDANN、PNN50、PMSSD、SDNN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以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其24h Mean HR明显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参数情况详见表2。

3 讨论

临床研究报道, 2型糖尿病患者SMI发生率为9%~60%, 其发生率变化大可能是与研究中患者筛选标准及诊断标准不同有关[4,5]。在本研究中, 2型糖尿病患者SMI发生率为21.6%, 与Inoguchi等人研究结果一致 (26.3%) [6,7]。SMl可导致心肌代谢、电活动、心脏功能及室壁运动异常, 心脏功能改变, 心肌梗死, 严重心律失常, 猝死等并发症发生。一项荟萃分析证明, 2型糖尿病患者SMI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SMI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合并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患者[8]。

心率变异性静脉心率可反映心脏自主动能是否受损, 是一种无创评估心脏自主功能神经活动指标, 当静脉心率加快、心率变异性降低时提示心脏自主功能病变。而SMI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故而, SMI与心率变异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时域指标PNN50、SDANN、SDN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指标, 说明2型糖尿病合并SMI患者心率变异性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患者, 提示其交感神经张力增高, 心脏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受损, 结果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7]。另有文献报道, 糖尿病患者SMI风险性大、心率变异性降低[9,10], 与本研究结果亦相一致。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普遍较高, 但并不是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发生SMI, 且非侵入性负荷试验筛查SMI经济昂贵、耗费时间长, 不利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SMI筛查。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诱发患者SMI的重要病因之一, 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SMI筛查指标[11], 而在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临床筛查中, 心率变异性是一个有效的观察指标, 具有定量、非侵入性、操作方便、重复性好等特点, 可早期诊断自主神经病变,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筛查SMI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Ojaberi R, Beishuizen ED, Pereira AM, et al.Non-invasive cardiac imaging techniques and vascular tools for the assess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ype 2diabetes mellitus.Diabetologia, 2008;51 (9) :1581~1593

[2] Miwa Y, Miyakoshi M, Hoshida K, et al.Heart rate turbulence can predict cardiac mortality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11;22 (10) :1135~1140

[3] Voulgari C, Moyssakis I, Perrea D, 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spatial QRS-T angle with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Diabet Med, 2010;27 (12) :1420~1429

[4] Gazzaruso C, Coppola A, Montalcini T, et al.Erectile dysfunction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ent guidelines for the screening for asymptomat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diabetes.Endocrine, 2011;40 (2) :273~279

[5] 李娇.心率变异性分析在相关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 (2) :16

[6] 任春燕, 苏锐.老年代谢综合征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31 (6) :1041~1042

[7] García-Malpartida K, Mármol R, Jover A,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erectile dysfunction and 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no known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J Sex Med, 2011;8 (9) :2606~2616

[8] 李凤春, 毛焕东.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特点[J].中国医药, 2012;7 (6) :684~685

[9] 徐蔷, 陈莉明, 单春艳, 等.2型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心率变异性频域参数的昼夜节律[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1;27 (2) :142~144

[10] 宋荟芬, 李虹伟, 顾复生, 等.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率变异性的研究[J].临床内科杂志, 2011;28 (1) :8

精神症状发作 篇5

关键词:动态血压监测,动态心电图,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左室肥厚,高血压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SMI) 一般存在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症状但患者无显著的临床症状, 甚至有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时也没有明显的症状, 临床调查证实虽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无明显的心肌缺血症状, 但其猝死及心肌梗死发生率与心绞痛患者无差异[1,2]。SMI的临床诊断金标准为冠脉造影检查, 但由于冠脉造影为有创性检查, 目前动态心电图的应用则提高了SMI的诊断能力, 但目前对于高血压患者SMI发病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3], 该研究通过研究高血压患者SMI发病的影响因素探讨动态血压与动态心动图联合监测在其中的应用价值, 现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左室肥厚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筛选该院收治的左室肥厚 (LVH) 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5例, 作为观察组, 同期选取无左室肥厚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男性22例, 女性23例, 年龄49~69岁, 平均年龄 (55.9±4.3) 岁, 对照组男性24例, 女性26例, 年龄在48~70岁, 平均年龄 (55.1±3.5) 岁。

1.2 实验方法

所有患者于入院后1周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且在血压控制基本正常后同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 (ABMP) 和心电图 (Holter) 检查。心电图采用该院Century-3000型三通道动态心电图检查仪, 检测SMI诊断标准为1*1*1, 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超过1 mm (0.10 m V) , 并且持续达1 min以上者, ST段下降回归超过1 min后再次下降0.10 m V以上者为下次发作。动态血压检查采用Careboy型无创动态血压检测仪, 自动测压时间为昼:30 min/次, 6:00-22:00, 夜, 60 min/次, 22:00-6:00。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昼夜舒张压 (d DBP/n DBP) 、收缩压 (d SBP/n SBP) 并比较, 测量各时间段心率 (d HR/n HR) 情况, 其中SBP与DBP夜间下降或升高昼间的10%以上者视为存在昼夜节律。

1.4 统计方法

采用IBM SPSS 19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应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发生SMI的诊断结果

比较观察组与对对照组的SMI诊断结果, 观察组检出31例SMI, 而对照组仅19例,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6.382, P=0.013<0.05) 。

2.2 两组患者昼夜心率、血压变化情况

观察组中有8例患者的血压保持正常的昼夜节律, 对照组则有42例患者保持正常昼夜节律, 并且合并SMI患者昼夜心率明显高于无SMI患者, 同时观察组患者昼夜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与无SMI比较, #P<0.05。

3 讨论

目前动态心电图联合动态血压同步监测作为新型临床监测技术已获取越来越多的重视, 其可实现动态心电、血压同时检测, 利于了解心电图的改变与血压之间的关系, 其监测结果对诊断及病情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4]。

而在该组研究结果中, 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史、应用β受体阻滞剂相匹配等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但两组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却存在显著差异, 观察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同时观察组中有8例患者的血压保持正常的昼夜节律, 对照组则有42例患者保持正常昼夜节律[5], 并且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昼夜心率明显高于无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 同时观察组患者昼夜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高血压性心室肥厚患者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率较高, 同时临床实验研究证实, 对于早期高血压或晚期高血压患者均可发现其通过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 直接参与并促进高血压以及靶器官损伤, 并在其病理进展以及发展趋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6], 同时实验研究表明[7], 对于所有高血压患者, 心率的增高意味着高血压患者病情的加重与靶器官的损伤加剧, 因此心率升高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病情进展的高危预警因素。高血压患者心率升高的直接原因是其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增加所致, 儿茶酚胺浓度的增加可作为交感神经激活兴奋的标志, 心率加快是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一个可靠指标[8]。

该组研究结果间接证实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心率增快与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心室肥厚密切相关, 心率的增快和交感神经的激活均明显增加心肌氧耗量, 诱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病。两组患者动态血压检测前手工测量血压无明显差异, 而动态血压监测可发现血压的昼夜规律, 采用24 h的动态血压监测能够有效检出患者昼夜血压的变化, 及时发现患者机体对儿茶酚胺敏感性的变化, 能够实现心肌缺血发病的准确预警, 提醒患者握服药时间, 控制好药物剂量。

动态心电图检查可有效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率变化以及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等, 敏感性较高, 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血压的真实变化情况。同时, 对于高血压患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 大大提高了检出率, 从而为后续的病情发作提供了治疗和药物上的准备。

综上所述, 高血压性左室肥厚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率较高, 采用动态血压联合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可提高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能力, 实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早期发现与治疗, 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阚小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32) :142-143.

[2]郭继鸿, 张萍.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15-672.

[3]梁超, 赵兴山, 刘建英, 等.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联合同步监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14, 35 (12) :130-131.

[4]张福全.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12, 7 (10) :13-14.

[5]单和英, 骆海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J].浙江创伤外科, 2014, 19 (1) :152-154.

[6]詹中群, 王玮, 王崇全, 等.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高血压患者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 (5) :527-528.

[7]黄东芬.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中诊断价值[J].数理医药学, 2011, 24 (6) :743-744.

精神症状的表现与精神分析 篇6

精神症状的产生有其复杂的机理和原因, 除了神经学、神经生化和遗传学的基础外, 作为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科学的心理学, 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新的医学模式重视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致病因素, 尤其是对患者的个人史、个性以及发病前的应激事件的重视丰富了我们对精神障碍的了解, 其中精神分析理论更是从病人表现出的无意识症状入手, 阐明了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之间的关系。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局限

精神病学重视的是大脑皮层功能的改变, 在此基础上人的感知、思维、情感以及行为发生变化, 产生了偏离常态的精神症状。对于人最复杂的思维, 其表现异常不能仅仅从器质性的变化说明其原因, 而且影像学、生物学基础都无法完全印证其病因。精神分析则为解释某些精神症状带来了可能, 对无意识的重视、强调心理决定论, 是精神分析的特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有很大贡献。但同时, 它有严重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他所宣扬的潜意识基础论、泛性论和本能论。心理学界特别尖锐地批评精神分析学派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局限。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最不清楚的, 但他重视本能, 强调本能, 并对本能加以归类确极其明确。但是夸大了本能的作用, 以它为主宰人的整个佸动的决定者, 那就故过份强调本能儿将人混同于动物, 降低为动物, 突现了人的自然属性, 从理论上是把本能绝对化, 把人本能化、生物化, 无视于人的社会性的实质。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也在实践中产生的消极影响。因为按照他的理论, 既然人有死之本能, 表现为破坏与侵犯的天性, 那么犯罪与战争也就是不可避免的。这样, 客观上不啻为现实社会中的破坏和侵犯行为进行辨护, 提供的理论依据。

以上三方面的剖析来看弗洛伊德理论的不足与局限, 可归结为弗洛伊德在人性问题上的错误。精神分析研究的对象是无意识,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生活划分为三个方面:意识, 潜意识和无意识。他认为意识并不重要, 它只代表整个人格的外表方面, 而深藏在意识背后的无意识, 则包含着种种力量, 这些力量乃是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驱力, 介于这两个方面的是潜意识, 它存在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 又比较容易召回到意识。他认为, 仅用意识解释人类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 只有假定人们精神结构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 才能合理的解释很多无法用意识来解释的现象。这些活动不仅包括健康人的失误和梦, 还包括精神病人的反常表现。弗洛伊德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检查机制”, 它存在于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之间, 如果无意识的东西不能通过“检查机制”, 就会被拒之门外, 我们就说它受到“压抑”, 或者说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当一个人在无意识领域的冲动被压抑后, 就会生成一个“替代性概念”以求通过检察机制的检查。如果这时候检察机制不起作用, 种种无意识冲动就会显现出来, 形成各种症状。三部人格结构说则是在无意识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弗洛伊德把人格分成它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它我代表一些本能的原始冲动, 它只按照快乐原则得到冲动的满足。超我是社会家庭教育的结果, 代表道德的我, 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方面, 限制它我的冲动。而自我是它我和超我的妥协产物, 承担复现外在世界以及保护它我的任务, 因为它我如果盲目得奋力实现自己的冲动, 完全不顾外在的力量, 难免于毁灭, 因此自我在欲望和行为之间安插了新的原则――现实原则。当自我的压力过大时, 自我的反应是焦虑不断增长, 当达到一定的阈值时, 伴随的必然是自我的崩溃。

二、某些精神症状的精神分析解释

幻觉是一种不具有客观对象的知觉。如病人在无人在场时听见有人责骂他的声音, 或看见有人在窗外。幻觉是常见的知觉障碍。弗洛伊德称幻觉是观念和现实 (外部世界) 的误差, 他认为语言的功能活动使自我内部也可以获得意识特性 (而不仅仅是我们的感官从外部世界接受的知觉转变成意识的过程) , 它使自我中的材料与视觉的、尤其是听觉的记忆残余牢牢相联。然后, 外皮层知觉神经末梢区域从内部也够得到程度大得多的刺激, 从而情绪和思维之类得内心活动能够变为意识的。为了区别这两种可能性, 就需要用一个特殊的方法—一种叫现实检验的方法。这是观念与现实的等式不再成立, 其中的误差就是幻觉。正常人在特殊的时间地点也会有幻觉出现, 但现实检验功能不断更正新的正确的知觉取代幻觉, 而精神病患不能以现实检验, 一味的处于病态的幻觉体验中。

焦虑, 根据弗洛伊德的看法, 所有心理异常均与满足滞留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本能有关。根据他的心理病理观, 个人仍在追求以幼稚形式满足性与攻击本能。然而, 由于这与过去创伤经验有关, 表达此欲望可能象征着会危及自我而导致焦虑的体验, 结果形成一种矛盾:同一行为同时与快乐及痛苦有关。这种矛盾冲突的直接结果就是焦虑。为了降低这种焦虑的痛苦体验, 只好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当自我足够强大时, 采用防御机制中的压抑就能够获得成功。但自我力量减弱时, 压抑未能成功, 即产生神经症性的心理冲突。两种势力冲突的结果达成妥协, 自我采用心理防御机制中某些特别的技巧, 对于急于表现的欲望予以化装, 使之以神经症的形式表现出来。症状的意义、本能的性质以及防御的机制均保留在无意识中。比如, 典型的强迫洗手的案例, 病人感觉不得不持续洗手, 此症状可能表达着他有超我所禁止的欲望, 以过度清洁来对抗此欲望。由于自我所恐惧的那些本能冲动处于无意识的领域, 自我很难意识到其恐惧的真实对象, 其所体验的无名恐惧极为焦虑, 而这种焦虑又为神经症的症状所, 以致他无法意识到其症状的原因所在。

分离障碍, 原名歇斯底里, 在精神病学里被定义为由精神因素, 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 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 意识范围缩小, 选择性遗忘或情感爆发等精神症状, 但不能查出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作为其病理基础。弗洛伊德把安娜O的病例作为精神分析的开端, 他在写《癔症研究》一书时, 确信性欲在神经症中起着支配作用。他认为癔症患者的性心理发展固着于早期阶段, 即俄狄浦斯阶段:其性冲动受到阻抑。于是精神能量转化为躯体症状:这不仅保护了患者使他意识不到性冲动的存在, 而且这些躯体症状作为内心冲突的一种象征性表达, 从而使患者免于焦虑。癔症患者常对自己的躯体功能障碍表现的漠不关心, 这种态度给人一种印象, 似乎患者不关注自身躯体功能的恢复, 而是想保留症状从中获取某种社会利益。这类患者的无意识动机促成了他的转换症状, 他便具有了病人身份, 可以享受病人的权力。

三、精神分析的未来

对于精神分析理论来说, 无意识压抑太多, 冲破缺口后涌现出来, 其表现形式就是各种精神症状。而精神分析疗法是一套以自由联想为主的技术, 指引病人发觉原先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东西, 使他的“自我”能够重新主宰他的精神生活, 回到正常, 不再被互相对立的要求、被尚未解决的冲突和尚未消除的疑虑搞得四分五裂。

精神分析的未来, 就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孕育着。有三大趋势引人注目:第一大趋势, 是“适应性”的概念。这一看似简单的概念, 有可能摧毁精神分析的全部框架, 因为按照“适应的, 就是健康的”新概念, 任何看似病态的东西, 对于拥有者本人, 都是健康的, 都是适应性反应。这样一来, 精神分析、甚至一切心理治疗, 都可能变得毫无意义。

第二大趋势, 是精神分析的生物学趋势, 即一些精神分析家逐渐在把人类的心理活动, 与其他生物或者动物做比较, 在这样的视角下, 人的心理活动更象动物习性学。更极端的研究者, 将社会生物学观点引入精神分析理论, 将所有的心理活动, 都围绕基因的保留与延续为最终目的, 试图为弗洛伊德的“元心理学”和荣格的“超心理学”找到分子生物学基础。更有甚者, 甚至将天体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引入精神分析。

第三大趋势是, 精神分析与东方哲学的融合, 或者, 甚至被东方哲学吞并。首先, 在理论上, 发现仅一百年的精神分析的观点, 早在几千年前, 即已被东方哲学所拥有。比如, 密宗的修练过程, 与精神分析几乎没有大的区别。易经中的变化和道家的水哲学, 都是最早、也最深奥透彻的精神动力学。东方哲学的起点就是整体观, 而精神分析在方法上基本是分裂的、破坏性的。现代精神分析中的一些系统观点, 已经露出东方思想的雏形。

展望未来, 精神分析将会同时向两极发展, 一极是分裂性的, 即进一步对于精神分析的所有细节进行深入的、割裂性的、可能达到分子水平甚至量子水平的研究;另一个趋势, 就是强调整体和综合。所以, 精神分析未来的希望, 很可能在于“在分子生物学水平的基础上, 精神分析与东方哲学的融合。”可以说, 精神分析的未来, 在东方。作为东方的一份子, 我们应该肩负起精神分析未来发展的重任。

摘要:精神症状的产生有其复杂的机理和原因, 除了神经学、神经生化和遗传学的基础外, 作为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科学的心理学, 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新的医学模式重视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致病因素, 尤其是对患者的个人史、个性以及发病前的应激事件的重视丰富了我们对精神障碍的了解, 其中精神分析理论更是从病人表现出的无意识症状入手, 阐明了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之间的关系。精神分析理论是一个解释性很强的理论, 意思是这理论对很多的人理问题都可找到因由, 这正是此理论的优点。但使用其辅导方法时, 对辅导者的专业知识要求相当高, 不论是当中对不同讯息, 如梦境、移情、抗拒的分析, 或是套取受导者潜意识的技巧等。

关键词:精神病,精神分析,性心理

参考文献

[1]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1]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

[2]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6·[2]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6·

[3]埃利希·诺依曼:《深度心理学与心道德》[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8.2·[3]埃利希·诺依曼:《深度心理学与心道德》[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8.2·

上一篇:小学数学期末复习要点下一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