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监测

2024-06-29

症状监测(精选七篇)

症状监测 篇1

关键词:症状监测,药店,药品监测

症状监测是根据应对生物恐怖的要求而发展起来一类新的公共卫生监测方法, 通过连续、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特定疾病临床症候群的发生频率, 及时发现疾病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异常聚集, 以期对疾病 (生物恐怖袭击、新发传染病、原因不明疾病及其他聚集性不良公共健康事件) 暴发进行早期探查、预警和快速反应以达到降低患病率、死亡率和促进健康目的的监测方法[1,2,3,4,5]。2006年对部分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相当多的居民在疾病早期出现症状后一般首选自行购买非处方药进行自我治疗。居民的此种行为往往会导致药物销售量的增长, 因此对药品销售量进行监测可能会比传统的监测系统较早发现疾病的存在。国外文献也有相关报道[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地理位置和药品的销售情况从26家嘉士堂连锁药店中选取13家作为监测对象, 它们分别为古城、石景山星座、八角、八角北路、金西口、八大处、鲁谷、北新安、五里坨、永乐、苹果园、杨庄, 并与所选取的药店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书。2005年11月开始, 预试验3个月之后根据药店上报质量和药品销售情况保留了7家, 分别为古城、八角北路、金西口、八大处、鲁谷、北新安、永乐作为合作对象。

1.2 研究方法 (1) 在选取的13家药店中每日开展药品监测, 监测药品为感冒退热药、止咳药、止泻药、抗炎药4类34种, 药品有中药和西药, 成人用药和儿童用药。2005年11月至2006年12月药店每日以传真形式将药品销售种类和数量上报, 整个监测工作历时1年。 (2) 每日专人负责数据的收集、整理、输入与分析工作, 对监测过程中发现的异常点及时进行电话追访或现场调查。

1.3 监测工作的质量控制 课题设计阶段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 邀请国内相关方面知名专家对课题设计进行论证。监测工作开始之前对药店经理及数据上报人员统一进行严格培训, 统一标准。在监测工作中每季度不定期派课题组人员对所监测的药店进行现场质量控制, 将上报数据和药店计算机中储存的数据进行核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与所拨付的资金挂钩。

1.4 统计学分析 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1) 在所监测的药品中, 感冒退热药销量最高, 均数为103.75, 标准差也最大, 为43.05, 其他药均值和标准差依次为止泻药17.6和8.56, 抗菌药13.58和7.64, 止咳药2.53和2.32。 (2) 本次监测选取了每日销售人次这个指标, 每日销量结合销售人次, 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情况, 更有利于发现问题。 (3) 通过本次监测, 获取了一些基础数据, 将每种药销量的10日移动平均线作为基线, 加上10日移动平均线的1倍或者2倍标准差作为预警值, 超过此数值, 即预警, 便启动电话追访或者流掉程序。 (图略)

3 讨论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出现, 严重影响城市及国家安全, 开展症状监测的可行性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本项目开展症状监测中药店药品销售监测, 历时一年, 为今后跨部门开展症状监测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 (1) 跨部门合作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不确定因素太多。本次监测比原计划推迟了半年多的时间, 原因就在于药店方面要价太高。药品监测最好能有政府文件或者部门联合文件, 再辅以一定量的经费支持, 这样工作才好开展。在药店监测方面, 选取大规模连锁药店比较容易开展工作, 连锁药店在人员设备、药品种类、管理等诸多方面比较统一, 容易选取统一的指标进行监测。另外, 本次监测采用的是同连锁店的各家分店分别签订合同, 今后开展此项工作也可以考虑和总店签订合同, 数据统一从总店调取。 (2) 症状监测的及时性非常重要, 每日监测工作较为繁琐, 应考虑采用自动化技术。从数据的生成、传输到预警都要尽可能做到自动化, 减少人工劳动。另外, 还要设置专人、专机, 保证监测到的问题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如果不能保证数据被及时处理及发现问题, 症状监测就没有优势可言。 (3) 本项目没有同步开展医院流感样病人数量的监测工作。症状监测不能独立于传统监测之外, 而应该是结合传统监测, 协同分析数据, 资源共享。2006年元旦前后, 由各种原因导致全北京市流感上升, 引起各级领导高度关注。本项目监测数据在此时间段感冒退热药销量也呈快速上升趋势。药店监测结果从侧面印证了元旦前后感冒发烧病人增多的情况,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说明了药店监测的意义。 (4) 本项目对药品销量监测所获取的数据进行探讨性分析, 比如探讨是否可以以每日销量的10日移动平均线作为基线, 以10日移动平均线的1倍或者2倍标准差作为一个数值, 基线加上1倍或者2倍标准差作为预警值, 超过此值, 启动电话追访或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2008年奥运会在即, 目前北京各项准备和保障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症状监测也应该纳入其列, 应调动各行业的力量, 利用各行业的信息, 全方位立体化开展疾病监测工作, 确保2008年奥运会工作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Reingold A.If syndromic surveillance is the answer, what is thequestion[J]?Biosecur Bioterror, 2003, 1:77-81.

[2]Kelly J Henning.What is Syndremic Surveillance[R].Morbidity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2004, 53:5-7.

[3]任贝斌静, 黄建始, 马少俊, 等.症状监测及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56-58.

[4]江震, 杨正夫.美国预防突发传染疾病建立快速预警监测系统[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 2004, 21:44-47.

[5]Labrie J.Self-care in the new millenium:American attitudes to-wards maintaining personal health[R].Washington, DC:ConsumerHealthcare Products Association, 2001.

[6]Michael Wagner.National Retail Data Monitor a public healthsurveillance tool.Real-ti me Outbreak and Disease Surveillance (RODS)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http://rods.health.pitt.edu

症状监测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8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 其中男28例, 女20例, 注射胰岛素30例, 口服降糖药18例, 选用美国Medtronic公司的CGMS, 美国罗氏血糖仪, 监测72 h, 记录患者血糖变化。

1.2操作方法

以患者脐旁5 cm处做为穿刺点, 碘伏消毒后将血糖探头置于皮下, 探头通过线缆与记录器相连, 受检者携带记录器72 h, 期间每日输入4次手指血糖值进行校正, 3 d后拔出探头, 经信息提取器将数据下载到电脑, 可获得每日血糖波动的曲线图。

2结果

48例行CGMS监测的数据与手指血糖监测的数据相比较 , 可发现指血所测不到的高血糖、低血糖以及无症状低血糖, 其中无症状低血糖共16例, 以23:00-6:00发生时段最高。

3护理体会

3.1相关知识教育

1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 就属低血糖范 畴 , 而无症状 低血糖属 于低血糖 的一类 , 血糖 <=3.9mmol/L但无低血糖症状[2]。通常见于病程较长 , 胰岛素缺乏的糖尿病患者, 由于代谢紊乱造成神经传导功能发生障碍, 使机体对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反应降低, 以及胰高血糖素对低血糖的反应缺陷, 从而不产生典型的低血糖表现。此外发生无症状低血糖还与睡 眠时的低血糖 性自主神经 障碍以及大 量运动有密 切关系。

2向患者讲解CGMS的原理及监测目的, 进行实物展示, 以取得患者配合。CGMS能每5 min记录一次血糖, 可提供连续全天血糖信息, 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

3.2护理指导

3.2.1 CGMS安装前护理嘱咐患者在监测期间勿外出 , 并配合护士进行一日四次手指血糖测定, 指导患者填写生活事件记录表, 详细记录进食、服药、运动及情绪变化和低血糖反应等不适。

3.2.2 CGMS安装后护理应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出血 、疼痛及探头脱出, 指导其避免活动时牵拉、扭曲和折叠。禁盆浴或把仪器浸泡于水中, 监测期间不能进行X线、CT、MRI等影象学检查, 以防干扰。

3.2.3健康教育应用动态血糖图谱可直观地使患者接受出现无症状低血糖的事实, 从而更有效地进行糖尿病教育。对易发生无症状低血糖的患者, 把每日3餐改为4餐, 将每天饮食总量的25%作为睡前餐, 以防止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对有腹泻、酗酒、食欲不佳的患者, 特别要注意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胰岛素使用时要注意剂量准确、时间固定、注射方法正确。在血糖稳定的条件下, 应选择中低强度的运动方式, 餐后1 h进行运动, 运动时间以30 min为宜。睡前不安排运动, 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4讨论

低血糖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 主要影响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约2%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病例是由低血糖引起的。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 低血糖的危害甚于高血糖, 多发生在夜间, 不易察觉, 危险性极大, 持续性较长[3]。而研究显示即使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中, 无症状低血糖发生也特别高, 提醒我们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和血糖控制的风险性, 所以在糖尿病防治中要积极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在条件允许的糖尿病患者中积极开展CGMS的监测, 及时准确地反应机体内血糖值的动态变化, 及早发现无症状低血糖, 调整治疗方案, 降低风险。对无症状低血糖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 加强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血糖。从饮食、运动、胰岛素注射等各个方面进行个体化的糖尿病教育, 加强患者自我管理意识,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通过动态血糖监测 (CGMS) 发现无症状低血糖, 为制定更加准确全面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采用CGMS对2012年11月—2013年11月住院的4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结果 应用CGMS过程中, 本组患者出现无症状低血糖16例, 以23:00-6:00发生时段最高。结论 CGMS能准确有效地监测无感知低血糖, 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护理提供重要依据, 减少低血糖发生率,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无症状低血糖,护理

参考文献

[1]胡敏, 朱莹泉, 蔡丽萍.动态血糖监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2, 8 (6) :36-37.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Z].2013 (10) :31-32.

症状监测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选取了2008年6月-2010年6月2年间在门诊及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03例, 对于患者冠心病的诊断是通过临床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 检测标准均符合WHO所规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在选取的103例患者中, 男79例, 女24例, 年龄51~83岁。同时, 为了保证诊断的科学性, 笔者排除了应用洋地黄、奎尼丁等有可能会导致检测的ST段发生改变的药物, 同时也排除了其他的心脏疾患类, 例如心肌病、高血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脏起搏术后等, 对于电解质紊乱、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病患也进行了排除。

1.2 方法

笔者主要通过使用深圳市博英医疗仪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BI9800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 对患者的12通道心电波形进行记录, 持续的记录时间为连续24h, 同时, 要求患者自行记录其日常生活中的症状起始、结束时间以及症状期间患者的感受等。最后, 笔者对临床的记录结果通过计算机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处理, 并由专业的医师进行矫正、编辑。

1.3 诊断标准

通过观察患者的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 同时在J点后0.08s处压低≥0.1mV, 或在原有的压低水平基础上连续压低0.1mV, 并且持续时间≥1min, 2次发作的时间间隔≥1min。在诊断过程中, 如果发现患者在ST段出现改变时, 同时伴有心绞痛发作或者心慌、胸闷等症状为心肌缺血, 否则则为无症状心肌缺血。

2结果

2.1 SMI检出率

在笔者诊断的103例冠心病患者中, 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的病患96例 (93.20%) ;而在这96例心肌缺血患者中, 有症状者出现31例 (32.29%) , 无症状者共65例 (67.71%) 。在诊断的96例心肌缺血患者中, 共检测出缺血性ST段改变793阵, 其中有症状者237阵 (29.89%) , 无症状者556阵 (70.11%) 。通过对两者进行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SMI发作时间分布

在笔者观察的SMI患者所出现的556阵缺血性ST段改变中, 发作时间分布于0:00~6:00共63阵 (11.33%) , 时间分布于6:00~12:00共293阵 (52.70%) , 而在12:00~18:00时间段中发生改变的共94阵 (16.91%) , 18:00~24:00共106阵 (19.06%) 。

3讨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 (SMI) 是冠心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形式之一, 但是, 其发生的机制在医学治疗中尚不十分清楚, 但是, 通过诊断可以发现, SMI的发作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病患的缺血程度较轻, 尚未达到疼痛阈值; (2) 糖尿病可能会损害其周围的自主神经, 使的中枢系统不能感受因为缺血多导致的痛感; (3) β-内非肽增加, 进一步降低了中枢神经对于疼痛的敏感性; (4) 一些非心脏因素, 例如病患的精神异常紧张、病患的个性特点等, 也会使得其大脑皮质容易损伤病痛信号的调节障碍, 以及心脏的传入痛觉出现异常所致[2]。在临床表现中, 冠心病患者中出现SMI病症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者, 这就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冠心病患者无自觉症状时, 其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有胸痛、胸闷等症状时的发生率。同时, 通过笔者的诊断过程可以发现, SMI症状的在6:00~12:00这一时间段发生率最多, 其原因可能与病患早晨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加, 心率以及血压的升高, 血中皮质醇、儿茶酚胺的分泌量最大有关, 同时, 冠脉血管对缩血管性刺激敏感性的升高, 也会使得血管内径收缩变小, 致使血小板聚集力增强而出现纤溶功能降低, 导致SMI症状在该时间段较为频繁地发生[3]。对于临床应用而言, 主治医师可以根据DCG所提供的时间规律, 对病患的用药时间以及用药剂量进行合理的安排。

最后, 通过笔者的研究发现, 动态心电图可以在病患的自然生活以及工作状态下连续24h不间断地记录全息心电信号, 通过发现ST-T异常改变, 从而可以定量地反映心肌缺血程度、持续发作时间、发生的阵次、昼夜节律以及病患是否会伴有临床症状等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因此, 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最好办法[4]。因此, 动态心电图的常规应用对于冠心病患者, 尤其是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继鸿, 张海澄.动态心电图最新进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5:126-154.

[2]黄东.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研究〔J〕.当代医学杂志, 2009, 15 (2) :36.

[3]贾国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 7 (4) :217-219.

症状监测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资料来源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儿科门急诊、内科急诊症状监测系统专用门诊日志中呼吸系统症状患者。

1.2 方法

1.2.1 收集资料:

每天派1人 (正常工作日、双休日的星期六、节假日的双日) 到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集前1天的儿科门 (急) 诊、内科门诊、内科急诊症状监测门诊日志。

1.2.2 录入信息:

将每天症状监测门诊日志患者的基本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

1.2.3 样品采集:

每周至少3天派1~2人在相关科室采集典型病例的咽拭子样品4~5份, 每次采完样品后直接送至实验室检测。

1.2.4 督导检查:

为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严格要求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医生正确、完整地填写门诊日志, 随时将发现的问题与相关科主任及工作人员进行沟通, 提出改进建议, 撰写督导报告。

1.2.5 数据分析:

使用SPSS 11.5软件分析数据的聚集性。

2 结果

2.1 数据录入

截至2008年9月30日,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症状监测共录入数据37 502份, 其中排除不合格记录6份, 有效记录37 496份。

2.2 标本采集

截至2008年9月30日, 已采集呼吸道病毒标本本114444份份和细菌标本17份。

3 结果分析

3.1 数据分布

3.1.1 时间分布:2007年9月30日—2008年9月30日共录入数据37 496条, 时间分布见图1。

由图1可见, 整体曲线出现2个高峰, 一个是在2007年10—12月份, 一个是在2008年3—5月份, 且冬季高峰明显高于春季。曲线在2007年10月、2008年3月开始升高, 到2007年12月、2008年5月为最高, 说明由于气候在冷暖交替时, 人们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而就诊人数明显增加。2008年1月、2月份曲线走势下降, 这与学生放假有一定关系 (学生为总体数据的主体, 占32.2%) , 不利于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进入5月份呼吸道疾病开始下降, 肠道疾病进入季节性高发期, 而此时肠道门诊尚未开展检测, 导致5月份数据记录增加, 6~9月数据变化较平稳。

3.1.2 性别分布:患者男性18 754例, 女性17 668例;男、女比例为1.09∶1。

3.1.3 年龄分布:患者主要集中在年龄小于15岁的儿童, 占全部监测数据的58.52%。尤其是0~5岁儿童为呼吸道疾病 (上感、肺炎、支气管炎等人群) 高危人群, 见图2。

3.1.4 职业分布:发病主要以托幼儿童和学生为主, 分别占29.81%和32.19%, 其次是工人、干部职员等。

3.1.5 地区分布:由于沈阳市症状监测的监测点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位于皇姑区, 该医院属于市级综合医院, 所以来该院就诊的患者绝大部分家住在皇姑区, 故导致2007年9月—2008年9月年度就诊患者97.00%来自皇姑区。

3.1.6 疾病分布。

3.1.6. 1 疾病谱分析:根据数据录入要求, 疾病呈现以呼吸道疾病为主, 占所有疾病的70.90%, 而呼吸道疾病中以上感为主, 占呼吸道疾病的72.69%。其次是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各占7.05%和3.20%。

3.1.6. 2 上感疾病分析:选择上述疾病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上感, 分析其构成情况, 见图3。

由图3可见, 2007年9月—2008年2月份呼吸道疾病占总病例数的构成变化情况呈逐渐升高走势, 这与进入冬季后, 呼吸道疾病高发有关。

3.1.7 症状分析:美国加州大学Reingold博士将症状监测定义为“是指不依赖于特定的诊断, 而对指定人群中特殊的临床症状 (如发热、呼吸道症状等) 的发病频率进行监测[2]。下面主要对低热、高热、咳嗽、咳痰、流涕、腹泻、腹痛及呕吐等症状进行分析。高热、咳嗽、低热等症状所占比例较高, 其中高热症状曲线与冬季患者病毒感染相关, 在12月到次年1月间出现高峰;咳嗽症状曲线变化较平稳, 约占40.00%左右;咳痰、流涕症状所占比例较低, 见图4。

3.2 实验室结果分析

2008年1—9月实验室检测113份病毒和17份细菌标本。细菌类样品中检出阳性标本4份, 均为乙型链球菌, 阳性率为23.53%;113份病毒类样品检测阳性标本76份, 阳性率为67.26%, 其中多重感染42例, 占阳性样本的55.26%。肺炎链球菌合并其他的病毒、细菌感染占多重感染的52.40%, 其中四重感染中1例患者是肠道病毒、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带状疱疹病毒4种病原体联合感染。

3.2.1 病毒类样品病原构成情况:

检测阳性标本76份中以肺炎链球菌 (24.00%) 、肠道病毒 (19.00%) 、流感嗜血杆菌 (13.00%) 等为主。另外肺炎衣原体、EB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巨噬细胞病毒也都检测出来。

3.2.2 病毒类样品病原谱构成分析, 见图5。

由图5可见, 1~4月以呼吸道细菌和病毒为主。从5月份开始肠道病毒出现, 并且比例逐渐增高, 病原构成符合我市疾病的流行规律。

4 讨论

症状监测通过长期系统地收集各种与疾病症状相关数据, 辅以各种信号的方法来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初期的异常现象, 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2]。2003年的SARS、2005年的沈阳市新民县皮肤炭疽、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 对疾控机构是个严峻的挑战, 在考验疾控机构的应急处置能力的同时, 也给疾控部门及时采取科学的处置措施带了难度。据回顾性调查资料显示:沈阳市新民县皮肤炭疽的患者从发病到最后的明确诊断, 至少到3家以上的医疗机构就诊, 诊断间隔需要5~7天。在如此长的时间内, 使疾控机构处于被动的局面。因此, 建立症状监测系统势在必行, 只有全面把握呼吸道疾病流行动态, 早期发现疾病暴发流行的苗头, 才能实现早期预警。

由于症状监测是一个大量的、长期的、连续的收集数据的过程, 症状监测数据质量可靠性就至关重要。运行过程中数据采集质量包括两方面, 一是临床医生的登记质量, 由于有时医院科室门诊量增大, 患者爆满, 特别是儿科患者较多;急诊科患者病情较重较急, 门诊日志不能做到及时登记, 填写患者的临床信息不全面或不真实, 造成患者临床信息缺失或虚假。二是数据进行2次采集录入的质量, 如果只通过疾控人员手工录入, 数据录入质量难以保证稳定。如果能够将症状监测系统的相关内容与医院现有的电子数据库相结合, 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症状监测系统的关键要素是检测疾病暴发的及时性、敏感性以及有效性, 其中以及时性最为重要。因此, 设计实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定期对数据进行分析显得十分重要, 时间与空间聚集性分析, 是症状检测的基本手段。但是, 目前设计的调查项目、录入情况及所应用的分析方法, 对空间聚集状况的分析存在一些问题。应该说我市的症状监测系统尚处于探索运行的雏形阶段, 如何因地制宜地建立有效的症状监测系统, 并对其及时进行评价, 提高其运行效率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真正发挥其灵敏的关口预警作用, 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庹晓莉, 刘杨.发热症状监测系统及其评价方法[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6) :13.

症状监测 篇5

1 医院开展症状监测需要的基本信息资料

病人主诉或临床症状是医院开展症状监测最基本的信息资料。国外一般由医生、护士或有关部门人员通过计算机直接登录网络系统进行报告, 或由护士手工记录后传真到卫生部门[2], 或是卫生部门通过电话等途径进行主动调查来收集资料[3]。实验室检测资料一般由专门的监测系统进行收集, 用于对临床预警信号的确认[4]。

Rapid Syndrome Validation Project[5]:美国新墨西哥州快速症状确认项目。急诊临床医生在诊视病人过程中或诊视病人后, 利用电子化信息系统录入具有相关症候群特征病人的临床或人口学资料, 传送到公共卫生部门。计算机会自动持续更新6种症候群的相关图示, 通过Email或寻呼自动向公共卫生人员通报异常趋势。

Syndromal Surveillance Tally Sheet[6]:美国加利福尼亚症状监测记录单, 用于流感样症状、发热伴精神改变、发热伴皮疹及腹泻等6类症候群的监测。无论病人有1个、多个或没有相关症状, 护士都要用纸张书面记录下来。换班时, 汇总每一类症候群的病人数传真给卫生部门。卫生部门每天收集几次资料, 并利用电子化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及预警分析。

BioSense[7]:2004年, 美国疾控中心为加强国家对生物恐怖袭击及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发现能力, 启动了该监测系统, 是美国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来源主要有国防部军事医疗机构、退伍军人医疗机构及全美实验室网络, 同时收集病人诊断前及诊断后的资料 (传统疾病监测与症状监测相结合) , 由生物疫情中心 (BIC) 每天进行实时监测分析, 按照11类症候群来发现目标事件或应该引起注意的事件征兆, 并依据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确认。

2 我国综合性医院症状监测基本资料现况及问题

2005年, 根据医院内相关原始数据保存方式和管理模式的不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选择不同省份的市级及县区级综合医院, 对其内科系统的门/急诊、住院及相关辅助科室病例主诉、症状及辅助检查等资料现况进行调查, 发现各家医院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定问题。

2.1 病例信息管理系统的电子化水平参差不齐

多数医院的门诊日志为手工登记, 未实现电子化管理。多数医院的病案首页已实现电子化管理, 但仅限于信息的登记或工作量的统计, 在病例信息收集的速度、质量及管理使用等方面差距较大, 有待于深入挖掘和利用。

2.2 病例主诉登记内容不统一、不规范

主诉是症状监测最关键的项目之一, 大部分医院门诊日志中没有登记该项目, 而直接登记临床诊断, 主诉信息只能通过住院病人病历获得。对于门诊日志, 不同医院、甚至同一医院不同科室间医生与护士的职责分工不同, 有的是由医生完成, 有的由护士完成。大多数医院对门诊日志没有落实严格的检查制度, 不同程度的存在漏登、错登、重登等情况, 可能会影响症状监测中预警值的建立及预警信号的准确性。

2.3 门诊病人的辅助检查资料管理不善

大多数医院没有按照科室或病人类别进行分类保存, 有的甚至没有登记。有的医院虽然实现电子化, 但只能查看当天的信息, 既往资料却无法打开或导出, 导致辅助检查资料的部分缺失或查阅不便而无法获取, 会影响对症状监测预警信息的确认。

3 建议

建立及时高效、方法灵活、运转协调、功能完善的症状监测系统, 不仅对医院的病例信息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从长远看, 对医院与疾控机构协作关系的发展、医院公共卫生职能的强化以及医生大公共卫生理念的建立等方面均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3.1 进一步提高症状监测方法的可行性

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及不同症候群监测的特点, 制订可行的监测方案, 探索不同的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例如, 建立症状监测预警基线时, 医院主诉记录不全的, 可考虑由病案首页中的部分数据及实验室资料获得相关信息;同时收集大疫情系统的同期疫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以检验基线的敏感性。如开展前瞻性监测工作, 可由门急诊、病房、药房及辅助检查科室的医生或护士根据既定的表格填写或录入电子化信息系统, 根据实际情况实时、每天1次或几次上报疾控机构;同时, 相关工作表格设计应尽可能简单、易操作, 确保医护人员能够逐步适应, 做到临床诊疗与疾病监测工作同步开展。美国用于症状监测的EARS (Early aberration reporting system) 早期异常报告系统, 即收集相关病例的就诊时间、主诉或症状及其频数等变量, 这样既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又提高了症状监测的及时性和敏感性[8]。

3.2 强化医院门诊日志资料的登记管理

开展症状监测, 门诊日志是核心资料, 据此, 疾控机构利用症状监测等方法就可能在第一时间探查到疾病爆发的某些痕迹, 并可将之用于疾病爆发的核实、确认和追踪[9]。因此, 加强门诊日志资料的管理, 是做好前瞻性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国家应根据疾病监测工作的发展要求, 进一步调整并规范门诊日志内容。建议门诊日志应至少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初诊、就诊时间、职业、住址等关键变量, 以满足开展症状监测等疾病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 提高资料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同时要明确门诊日志登记程序, 严格门诊病例信息登记及检查制度, 以减少病例漏登、漏报等情况, 提高信息的准确性。

3.3 加强疾病监测网络实验室建设和资料管理

当利用症状监测方法探查到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预警信号时, 能否及时做出实验室诊断, 提供快速准确的支持证据, 对确诊和救治病例、采取防控措施以避免疫情扩散至关重要[4]。因此, 医院应不断加强疾病监测网络实验室的建设, 发展快速诊断方法, 提高快速诊断水平;同时, 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实验室资料管理制度和措施, 系统管理、分类保存, 提高实验室资料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3.4 积极推进监测信息的电子化管理

开展症状监测, 需要对医院收集的病人临床表现等信息及时进行分析, 动态监测某一症候群的发生频率, 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 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该症候群的发生频率是否超出了正常的基线水平。因此, 应积极推进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 实现病例信息的电子化录入、传输和网络管理, 提高信息流通的及时性[4];同时, 疾控机构需要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等机构进行长期紧密的合作, 建立完善的电子化网络直报系统, 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 提高监测系统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5 加强对一线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支持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1988~1999年生物恐怖相关疾病爆发的调查显示, 1 099件爆发事件中, 卫生保健服务者报告270件 (24.6%) , 传染病控制人员报告129件 (11.7%) , 卫生部门报告335起 (30.5%, 其中大部分也是由卫生服务人员首先向卫生部门报告的) 。从中获取的经验是, 确认生物恐怖爆发的发现和报告的关键因素是一线卫生保健机构及当地的卫生部门, 生物恐怖应急防备工作应该重点加强一线机构的教育培训和支持, 并采取有效措施, 来缩短爆发与报告之间的时间间隔[10]。因此, 疾控机构应积极开展症状监测等疾病监测技能培训, 提高医院领导层及医护人员的疾病防控意识, 培养更多了解并热爱疾病监测工作的医护人员, 以保证疾病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同时, 国家应加大对医院疾病监测工作的专项投入, 增加其专项补贴, 保证医护人员的责任、义务与利益的一致性, 充分体现医护人员在开展疾病监测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6 其他方面

可在医院获得的症状监测相关辅助指标还有很多, 如药品销售量变化、急救电话呼叫率、救护车出勤率等对传染病及突发事件的预警均有重要的提示作用[11], 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关指标的特征, 开展相关指标的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任静, 黄建始, 马少俊, 等.症状监测及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中华预防医学[J], 2004, 39:56-58.

[2]Bravata DM, Rahman MM, Luong N, Divan HA, Cody SH.Acomparison of syndromic incidence data collected by triage nurses inSanta Clara County with regional infectious disease data[Abstract].J Urban Health.2003;80:i122.

[3]Health Buddy System.Mountain View, CA:Health Hero Network.Accessed at www.healthhero.com on 10 November 2001.

[4]Gianfranco Pezzino.A Guid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Electronic Disease Surveillance System (NEDSS) in State PublicHealth Agencies.Accessed at http://www.cdc.gov/nedss/Archive/Stakeholder2/Appendix_B_CSTEGuidance_Docum-ent.pdf.

[5]Zelicoff A, Brillman J, Forslund DW, George JE, Zink S, KoenigS, et al.The Rapid Syndrome Validation Project (RSVP) .Albu-querque, NM: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2001.

[6]Bravata DM, Rahman MM, Luong N, Divan HA, Cody SH.Acomparison of syndromic incidence data collected by triage nurses inSanta Clara County with regional infectious disease data[Abstract].J Urban Health.2003;80:i122.

[7]Colleen A.Bradley, H.Rolka, D.Walker, et al.BioSense:Imple-mentation of a National Early Event Detection and Situational Aware-ness System.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August 26, 2005/54 (Suppl) ;11-19.

[8]EARS Data Requirements.http://www.bt.cdc.gov/surveillance/ears/datareqs.asp.

[9]Michael M.Wagner, J.Espino, F-C.Tsui, et al.Syndrome andOutbreak Detection Using Chief-Complaint Data-Experience ofthe Real-Time Outbreak and Disease Surveillance Project.MMWRMorb Mortal Wkly Rep, September 24, 2004/53 (Suppl) ;28-31.

[10]Ashford DA, Kaiser RM, Bales ME, Shutt K, Patrawalla A, Mc-Shan A, et al.Planning against biological terrorism:lessons fromoutbreak investigations.Emerg Infect Dis[serial online]2003May.

症状监测 篇6

所有患者均为我院2005~2008年已确诊的冠心病住院患者, 男性76例, 女性54例;年龄最大89岁, 最小42岁, 平均65岁;合并高血压病39例, 合并糖尿病56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予动态心电图监测24 h, 机型为Century Holter Series 2000, 同时要求患者做详细生活日记及记录胸痛发作时间。由专业动态心电图医师佩戴, 并参照日志详细分析ST改变发作的时间、心率、临床症状等。

1.3无痛性心肌缺血诊断标准[2]

(1) J点后80 ms 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 mm; (2) ST段压低持续时间≥1 min; (3) 再次发作需在前次ST段压低恢复到基线后至少1 min。所有病例除外干扰、基线不稳、过度换气、体位等因素引起的ST段压低, 且ST段压低时无心绞痛发作。2结果

排除干扰、基线不稳等引起的ST段改变外, 通过询问患者及阅读日志, 130例中共检出有典型胸痛症状的17例, 占13%;有胸闷、压迫感等不典型胸痛的25例, 占19%;无任何症状的88例, 占68%。

130例患者中, 检出ST段压低发作965阵次, 其中, 无症状心肌缺血685阵次, 占71%;有症状心肌缺血280阵次, 占29%。ST段下移幅度为0.1~0.5 m V。

以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率较平均心率快10次以上为快频率依赖, 慢10次以上为慢频率依赖统计, 130例中, 快频率依赖有96例, 占74%;慢频率依赖34例, 占26%。

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时间与心率关系研究显示, 0∶00~6∶00发生SMI 124阵次, 其中, 慢频率依赖型发生109阵次, 占88%;快频率依赖型发生15阵次, 占12%。6∶00~12∶00发生SMI 432阵次, 其中, 慢频率依赖型发生48阵次, 占11%;快频率依赖型发生384阵次, 占89%。12∶00~18∶00发生SMI89阵次, 其中, 慢频率依赖型发生54阵次, 占67.6%;快频率依赖型发生35阵次, 占32.4%。18∶00~24∶00发生40阵次, 其中, 慢频率依赖型发生25阵次, 占62%;快频率依赖型发生3讨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是指有心肌缺血客观证据, 但患者缺乏典型心绞痛或其他有关症状的临床现象[3], 这类患者相当多见, 尤其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发生率较高。本组资料表明SMI

摘要:目的: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及发生规律。方法:采用CenturyHolterSeries2000分析系统对13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h心电图监测, 嘱患者记录生活日志和胸痛发作时间, 专业动态心电图医师佩戴并分析心率、ST段及T波等指标。结果:130例患者发生ST段压低965阵次, 其中, 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685阵次, 占71%;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280阵次, 占29%。ST下移幅度为0.1~0.5mV, 快频率依赖型发生率为74%, 显著高于慢频率依赖型的发生率26%, 快频率依赖型多发生在6∶00~12∶00。慢频率依赖型多发生在0∶00~6∶00。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高, 临床上应高度重视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并积极抗缺血治疗, 以减少心原性事件的发生。

症状监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6月入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 其中男59例, 女41例, 年龄44~77岁, 平均年龄 (60.4±3.2) 岁。所有入选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 全部和国际心脏病学会与WHO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相适应。100例入选患者全部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 所有研究对象均不存在预激综合征、心肌肥厚、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因素。

1.2 方法

使用3通道24 h动态心电分析系统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记录, 连续监测24 h。监测工作开始之后, 由患者自主对日常生活进行记录, 并且对照监测记录, 一并监测患者的ST段变化发作时间规律、诱发因素和临床症状表现等各种活动内容。

1.3 诊断标准

(1) J点之后的80 ms ST段水平型或者下斜型压低超过1 mm; (2) ST段压低连续时间在1 min以上; (3) 再次发作需要在之前一次的ST段压低恢复至基线之后至少1 min。所有患者排除干扰、基线不稳、过度换气和体位等不良因素而造成的ST段压低, 并且ST段压低过程中不存在心绞痛症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肌缺血检出率

排除可能的干扰性因素, 100例患者存在缺血性ST段变化的临床检出率为90% (90例) , 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34例 (37.8%) , 无症状心肌缺血56例 (62.2%) 。

2.2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间段

无症状心肌缺血中ST段下移240阵次, 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存在一定的昼夜性规律, 发作频率最高时期在上午6:00~12:00, 为56.3%;在凌晨0:00~6:00发作频率最低, 为8.8%。见表1。将昼夜差异作统计学数据分析, 表示夜间心肌缺血时间长于白天,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指的是冠脉解剖病变, 与此同时存在和心肌缺血有关的客观性临床证据, 例如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缺血灌注和心肌代谢异常等, 但是不存在典型性的心肌缺血症状——胸闷。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的机制可能建立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 因为血管张力改变的过程中, 可能伴随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 以至于造成心肌供氧量与需氧量间失去基本的稳定平衡, 从而造成心肌缺血的症状[2]。

当下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主观症状因素是因为以下几点: (1) 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时候, 心肌缺血的表现程度较轻, 构成范围较小, 且连续时间不长, 没有太强的疼痛刺激感, 无法达到心绞痛的阈值标准; (2) 不同个体对疼痛的感受差异或者部分个体疼痛的阈值标准值变大, 例如年纪较大的患者、存在糖尿病的患者等; (3) 部分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其身体内的疼痛抑制剂, 例如啡肽、脑啡肽等浓度上升, 能够提升个别患者的疼痛阈值标准; (4) 患者心脏在经过一次或者短暂性缺血症状后, 对往后较长时间内更严重的损伤耐受程度会得到增强, 心肌超微结构变化也会变弱, 出现此种现象被统称为缺血预适应, 可能也是诱发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其中一项发生机制[3]。

本次研究中, 对100例患者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共56例, 无症状心肌缺血阵次240阵次, 表示在二级预防冠心病的过程中, 心肌缺血发作现象是存在的, 并且主要为无症状。ST段的下降水平达标心肌缺血的具体程度, 同时也表示着心肌缺血和症状间有无关系, 可是针对已经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 这种无症状心肌缺血表示的是预后难以得到理想效果。

另外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发作存在昼夜规律, 发生率一般集中在6:00~12:00这段时间, 这和朱苏航等[4]研究结果相似, 因为夜间缺血性ST段的下降时间相比更长, 所以需要对夜间心肌缺血患者做及时的调整治疗。

综上所述, 冠心病中常表现的形式为无症状心肌缺血, 在临床中使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是较常使用且较重要的一项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慧斌, 卞士平, 顾水明.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 :80-81.

[2]宋艳, 王振涛.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行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分析.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23) :6327-6328.

[3]高丙玲.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意义.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8) :144-14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症状监测】相关文章:

心理症状06-06

症状分类范文05-18

考试症状应对04-15

伴焦虑症状05-14

阴性症状为主06-04

中医症状名06-06

流感样症状06-11

神经精神症状06-12

精神症状发作06-16

非运动症状06-19

上一篇:文字教育下一篇:航空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