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冬氨酸鸟氨酸盐

2024-06-18

门冬氨酸鸟氨酸盐(精选九篇)

门冬氨酸鸟氨酸盐 篇1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试剂:吡啶(分析纯,北京益力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使用前重蒸);溴代正丁烷(化学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L-脯氨酸(分析纯,阿拉丁试剂);氢氧化钾、乙酸乙酯、甲醇、乙醇、乙腈等均为分析纯试剂。

仪器:MAS-Ⅱ型常压微波辅助合成/萃取反应仪(上海新仪微波化学科技有限公司);Avance400核磁共振波谱仪(瑞士Bruker公司);WWW-2B型自动旋光仪(上海精密仪器有限公司);DDS-IIA型电导率仪(上海雷磁新注仪器有限公司,电极为DSJ-10型铂黑电极)。

1.2 微波法合成溴化N-正丁基吡啶

反应式:

在25 m L的微波反应瓶中加入吡啶(791 mg,10 mmol)和溴代正丁烷(1.78 g,13 mmol),将反应瓶置于微波反应器中,在设定功率300 W,设定温度100℃的条件下,间歇反应6次,每次1 min。反应结束后得到红棕色黏稠液体,倾倒出未反应的溴代正丁烷,用热的乙酸乙酯洗涤产物3次,冷却后得到灰白色的块状固体溴化N-正丁基吡啶,真空干燥24 h,产率87.3%[8]。

1.3 N-正丁基吡啶-L-脯氨酸盐手性离子液体的合成

反应式:

在50 m L三颈瓶中,加入氢氧化钾(168 mg,3 mmol)及乙醇(5 m L),50℃搅拌使其溶解,冷却至室温。将溴化N-正丁基吡啶(648 mg,3 mmol)用2 m L的乙醇溶解,再将L-脯氨酸(378 mg,3.3mmol)溶于2 m L纯水中。氮气保护下,缓慢将溴化N-正丁基吡啶的乙醇溶液滴加进氢氧化钾的乙醇溶液中,10 min后缓慢滴加L-脯氨酸的水溶液,室温下搅拌反应12~18 h。蒸干溶剂后,加入无水乙醇2 m L,过滤除去溴化钾,再用乙腈/甲醇混合溶剂处理,过滤除去过量的L-脯氨酸,得到棕色液体即为目标产物N-正丁基吡啶-L-脯氨酸盐手性离子液体,产率88.5%。

1.4 电导率的测定

分别配制0.2 g/L、0.3 g/L、0.4 g/L、0.5 g/L、0.6 g/L的溴化N-正丁基吡啶和N-正丁基吡啶-L-脯氨酸盐的乙醇溶液,测定各溶液在20℃下的电导率。

1.5 N-正丁基吡啶-L-脯氨酸盐手性离子液体旋光度测定

用WWW-2B型自动旋光仪,于温度25℃、波长589 nm条件下,测定N-正丁基吡啶-L-脯氨酸盐手性离子液体的旋光度,计算其比旋光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产物结构表征

溴化N-正丁基吡啶的1H NMR(CDCl3,400 MHz)δ:0.97(t,3H,CH3),1.45(m,2H,CH2),2.06(m,2H,CH2),5.07(t,2H,N-CH2),8.16(t,2H,吡啶环),8.54(t,1H,吡啶环),9.66(d,2H,吡啶环)。

N-正丁基吡啶-L-脯氨酸盐的1H NMR(CDCl3,400 MHz)δ:0.965(t,3H,CH3),1.42(m,2H,CH2-CH3),1.87(m,2H,CH2-CH2CH3),2.06(m,4H,Pro-CH2-CH2),3.28~3.31(m,2H,Pro-N-CH2),3.92(t,1H,Pro-CH),5.02(t,2H,N-CH2),8.14(t,2H,吡啶环),8.51(t,1H,吡啶环),9.53(d,2H,吡啶环)。

2.2 电导率的测定结果

以水溶液浓度为横坐标,测得的电导率为纵坐标,化合物[bpy]Br和[bpy]Pro的电导率如图1所示,均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bpy]Pro的电导率在相同的条件下均大于[bpy]Br的电导率,它们的电导率为均远大于水的电导率(0.055μs/cm),说明它们在水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

2.3 N-正丁基吡啶-L-脯氨酸盐手性离子液体的光学性质

在温度25℃、波长589 nm条件下,测得N-正丁基吡啶-L-脯氨酸盐手性离子液体在甲醇溶液中的旋光度为-0.108,其比旋光度为-23.47,计算其光学纯度为59.7%(ee)。

3 结论

合成了一种吡啶为阳离子的手性离子液体N-正丁基吡啶-L-脯氨酸盐,研究结果表明,该离子液体具有较好的电导率及光学活性。

摘要:以L-脯氨酸为手性源,合成了吡啶类手性离子液体,并进行了结构表征。以吡啶和溴代正丁烷为原料采用微波法合成中间体溴化N-正丁基吡啶,再与氢氧化钾、L-脯氨酸制备N-正丁基吡啶-L-脯氨酸盐手性离子液体,反应过程简单,产物具有较好的收率。测定了化合物N-正丁基吡啶-L-脯氨酸盐的比旋光度,考察了其光学活性和电导率。

关键词:吡啶,手性离子液体,合成

参考文献

[1] Yao Wensheng,Qiu Xiaoyang,Qian Jianhua,et al.Extractive desulfurization from oil products by Ionic liquid synthesized with SnCl2.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3;13(16):4671—4674

[2] Li P,Wang L,Wang M,et al.Decentralized 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sliding mode control based on fuzzy model.Org Chem,2008;7:1157—1160

[3] Zgonnik V,Gonella S,Mazieres M R.Design and scalable synthesis of new chiral selectors.part 2:chiral Ionic liquids derived from diaminocyclohexane and histidine.Organic Progress Research&Development,2012;2:277—285

[4] Howarth J,Hanlon K,Fayne D,et al.Moisture stable dialkylimidazolium salts as heterogeneous and homogeneous lewis acids in the diels-alder reaction.Tetrahedro Lett,1997;38:3097—3100

[5] Guillen F,Brégeonb D,Plaqueventa J C.(S)-Histidine:the ideal precursor for a novel family of chiral aminoacid and peptidic ionic liquids.Tetrahedron Letter,2006;47:1245—1248

[6] Zhao Dishun,Wang Yanan,Duan Erhong,et al.Extraction-oxidation desulfurization of fuel with pyridinium-based ionic liquid.Chem 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2010;31(3):488—491

[7] ZHU Xueying,ZHANG Dongju,LIU Chengbu.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s of N-alkylpyridinium cations and their Ion-pairs with some anions.Acta Chimica Sinica,2007;65(23):2701—2706

门冬氨酸钾镁片说明书 篇2

门冬氨酸钾镁片的适应症是用于低血钾症,改善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用于心肌炎后遗症,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各种心脏病,亦可用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汁分泌不足和肝性脑病等辅助治疗。

1、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包括:①各种原因引起的成人、儿童心律失常、心动过速以及洋地黄中毒引起心律失常;②心肌梗死、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③肿瘤化疗引起的心肌损害。

2、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肝炎、黄疸、肝硬化、肝昏迷、药物性肝损害(包括肿瘤化疗引起的)等各种肝病的辅助治疗。

3、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慢性肺心病的辅助治疗。

4、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缺血性脑血管病、乙型脑炎、急性颅脑损伤、周围神经麻痹等的辅助治疗。

5、代谢性疾病低钾、低镁血症、糖尿病及外科手术病人代谢紊乱等的辅助治疗。

6、其他妊娠呕吐、妊娠中毒症、免疫功能低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以及疲劳、听力减退等的辅助治疗。

门冬氨酸鸟氨酸盐 篇3

关键词 肝性脑病 门冬氨酸鸟氨酸 疗效

肝性脑病(HE)是一种由严重肝病引起,以代谢紊乱为基礎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症,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2]。由于病情复杂,临床疗效差,常反复发生,且大多数HE的发生均有明显的诱因。我科从2005年5月~2009年12月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硬化引起的肝性脑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86例肝硬化患者均符合肝性脑病child-pugh级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27~58岁,平均42.5岁。HE分级,Ⅰ级32例,Ⅱ级28例,Ⅲ级14例,Ⅳ级12例;肝性脑病病程0.6~4.2天,平均2.4天。血氨平均值93.0±8.20μmol/L。所有患者随机分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史、肝功能、血氨、肝性脑病程度、发病时间等方面均无差异,无统计学(P>0.05)。

治疗方法:两组均积极祛除诱因、低蛋白饮食、乳果糖、保肝治疗。治疗组在上述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予门冬氨酸鸟氨酸(瑞甘注射液)10~20g加葡萄糖液500ml静滴、1次/日、共7天。

观察方法:治疗前后做血氨水平和NCT测定(数字连接实验,在纸上随机分布1~25,共25个数字,要求用笔将1~25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尽快正确地用连线连接起来,发现错误及时指出,并从错误处纠正后继续下去,记录时间),观察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

疗效判定标准:血氨浓度和NCT均降至正常值为正常;血氨浓度和NCT降低Ⅰ级(包括Ⅰ级)以上为好转;血氨浓度和NCT均降低不到Ⅰ级、没改变(或增加)为无效;正常+好转总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采用X>/sup>2检验及秩和检验。

结 果

两组血氨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89,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7.17,P<0.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7.786,P<0.001);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211,P<0.05)。

两组治疗后NCT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591,P>0.05);对照组治疗后正常25.6%(11/43),好转30.2%(13/43),无效44.2%(19/43),总有效率55.8%(24/43);治疗组治疗后正常39.5%(17/43),好转44.2%(19/43),无效16.3%(7/43),总有效率83.7%(36/43)。两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组有3例静滴门冬氨酸鸟氨酸时有恶心症状,停药后自动消失。

讨 论

HE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一般认为来自肠道的许多毒性代谢产物未被肝脏解毒和清除,透过血脑屏障引起大脑功能紊乱。HE与血氨升高、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等因素有关。氨主要来源于胃肠道,乳果糖是人工合成的双糖,在结肠分解为乳酸和醋酸,使结肠内pH降至5。门冬氨酸鸟氨酸参与尿素循环活化和氨解毒的全过程,增加了肝脏的解毒功能,改善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氨基酸的比值,迅速降低体内血氨的浓度。临床资料显示,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可以迅速降低血氨,改善HE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小。我们此次的观察目的就是通过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来说明门冬氨酸鸟氨酸在降低HE患者血氨水平的作用,资料显示效果明显(P<0.05)。因此,门冬氨酸鸟氨酸是治疗HE的有效药物,可以迅速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李兆申,主编.现代消化病药物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5:415.

2 巫协宁,曾民德,邱德凯.临床肝胆系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291-295.

门冬氨酸鸟氨酸盐 篇4

近年来研究发现一种名为NMDA (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 受体与脑细胞死亡有很大的关联, 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倍受关注[3]。

已有研究表明死亡蛋白激酶1 (death-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1, DAPK1) 通过与NMDA受体的NR2B亚型结合激活神经细胞死亡通路, 引发一系列的反应, 激发神经细胞死亡, 形成卒中, 但其中的机制目前尚不明了。本研究对于我院神经内科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67例脑梗死患者及对照4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观察治疗10d前后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 (DAPK1) 含量的变化, 进一步探讨NMDA受体和死亡蛋白激酶1 (DAPK1) 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互作用, 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1.1 入选标准

(1) 住院患者; (2) 年龄18~80岁; (3) 临床诊断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 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引起可评估的神经功能缺损 (如语言、运动功能、认知的损害、凝视障碍、视野缺损或/和视觉忽视) 。急性缺血性卒中定义为突然发生的急性的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 推测原因为脑缺血, CT除外脑出血; (4) 发病在72h以内住院; (5) 首次发病或既往卒中未遗留明显后遗症 (MRS≤2) ; (5) 卒中症状持续至少30min, 治疗前无明显改善。临床表现必须和全脑缺血 (如晕厥) 、癫痫或偏头痛鉴别; (6) 经颅脑CT和 (或) 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证实有与本次发病相关的梗死灶。由于早期脑梗死尤其24h内的颅脑CT表现不能反映真实病情, 故梗死病灶根据入院后7d内颅脑CT或MRI复查结果。 (7) 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并对病史数据的采集保存和随访过程知情同意; (8) 愿意并有能力遵循该研究方案。

1.1.2 排除标准

(1) 既往卒中遗留明显后遗症 (MRS>2) ; (2) 昏迷或临床评估 (如NIHSS>25) 和 (或) 其他的影像学证实为严重卒中; (3) 发病时伴有癫痫发作; (4) 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及新近发生感染性疾病。 (5) 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6) 已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者; (7) 血压超过200/100mm Hg; (8) 年龄>80岁。

1.1.3 分组

入选病例113例, 分为溶栓组11例、常规治疗组56例、对照组46例。其中溶栓组11例 (男7例, 女4例) , 年龄43~75岁, 平均年龄61岁;伴高血压10例。常规治疗组56例 (男42例, 女14例) , 年龄40~80岁, 平均年龄64.03岁;伴高血压31例。对照组46例 (男19例, 女27例) , 年龄47~80岁, 平均年龄64.86岁;伴高血压20例;三组之间性别、年龄、伴发高血压情况及病情轻重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 三组均常规给予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 颅内高压者给予脱水降颅压 (甘露醇) 治疗。

1.2.2 溶栓组

除了给予rt-PA溶栓外, 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 、和 (或) 抗凝 (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 每日2次) 、和 (或) 降脂 (辛伐他汀片20mg q N) 及活血化瘀 (奥扎格雷钠40mg qd) 、清除自由基 (依达拉奉30mg bid) 等治疗。

1.2.3 常规治疗组

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 、和 (或) 抗凝 (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 每日2次) 、和 (或) 降脂 (辛伐他汀片20mg q N) 及活血化瘀 (奥扎格雷钠40mg qd) 、清除自由基 (依达拉奉30mg bid) 等治疗。

1.2.4 对照组

仅给予常规的活血化瘀 (奥扎格雷钠40mg qd) 、营养神经 (胞二磷胆碱0.5g qd) 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0d后患者的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 (DAPK1) 含量的变化; (2) 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 (3) 治疗前、治疗后10d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肝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 (DAPK1) 含量的变化

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死亡蛋白激酶1 (DAPK1) 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治疗10d后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死亡蛋白激酶1 (DAPK1) 含量均降低。见表1。

2.2 二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二组患者入院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10d后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改善, 溶栓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2.3 三组治疗后凝血功能的比较

比较三组治疗后凝血功能, 可见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不影响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三组患者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 (P>0.05) , 见表3。

2.4 三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的比较

三组患者入院治疗前及治疗10d后各组间肝功能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三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见表4。

2.5 三组治疗前后血小板的比较

抗凝组及联合组治疗前后不影响血小板计数, 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 (P>0.05) 。见表5。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 往往无法事先预防, 事后也无相对有效的治疗办法, 作为全球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为之努力。近年来研究发现一种名为NMDA (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 受体与脑细胞死亡有很大的关联, 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在脑血管疾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谷氨酸 (glutamate, Glu) 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也是脑内含量最高的氨基酸, 以大脑皮层和海马含量最高, Glu是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不通过血液供给脑, 因此只能有局部代谢产生。即葡萄糖经Krabs循环产生α-酮戊二酸和草酰乙酸, 通过转氨酶作用产生Glu[4]。突触间隙中的Glu被位于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膜上Na+依赖性EAA转运体 (EAA transporters, EAAT) 摄回而被迅速清除使其作用终止。被摄回的Glu被谷氨酰胺 (Gln) 合成酶的作用下转变为Gln后重新进入突触前神经元末梢, 被线粒体内磷酸化激活的谷氨酸酶转化成Glu进行再循环, 这就是所谓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正常情况下, Glu在谷氨酸能神经元内被摄入、聚集、贮存于囊泡内, 当神经元去极化时, 囊泡内的Glu以Ca2+依赖方式释放于突触间隙中, 与突触后不同亚型的Glu受体结合。完成兴奋性突触传递及其他生理作用。静息状态下, Glu在细胞外、细胞内、突触囊胞内的浓度分别为1μm、10μm及100μm。病理情况下, 细胞外间隙中Glu浓度增高, 过度剌激其受体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即兴奋性神经毒性。

谷氨酸受体 (glutamate receptor, Glu R) 分为5种, 包括4种亲离子即N-甲基D-门冬氨酸 (N-methy-D-aspatrate, NMDA) 受体, 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 (α-mino-3-hydroxy-5-methy-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 AMPA) 受体, 海人藻酸 (kanic acid, KA) 受体和L-2-氨基4-磷丁酸 (L-AP4) 受体及一种亲代谢型受体, 后四种又称为非NMDA受体。Glu与突触后亲离子受体结合, 导致阳离子通道打开, 使膜去极度化, 膜兴奋性增高,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主要有AMPA和NMDA受体介导的成份组成。L-AP4受体可能位于兴奋性突触前膜, 对Glu释放起负反馈作用。亲代谢受体与G-蛋白相耦联可能参与磷酸肌醇的代谢、花生四烯酸的生成和环-磷酸肌苷的调节, 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5]。

N-甲基-D-天冬氨酸 (N-Methyl-D-Aspartate, NMDA) 受体是离子型谷氨酸受体, 在哺乳动物脑组织中广泛存在, NMDA受体的激活在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NMDA受体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EAAs受体之一。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NMDA受体从大脑皮层到脊髓都有广泛分布, 其中以大脑皮层和海马密度最高。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现已发现NMDA受体至少存在7种亚型, 即NR1、NR2A、NR2B、NR2C、NR2D、NR3A和NR3B。NR1是功能亚基, 与NR2、NR3亚基组成异聚体后, 能形成有高度功能活性的NMDA受体通道。NMDA受体除具有Glu连结位点外, 还有甘氨酸连结位点, 必须两个位点都结合后, 才能激活受体。

NMDA受体有两个显著区别于其他谷氨酸受体的特性。 (1) 具有电压依赖的Mg2+离子阻断作用, 即当膜电位高于-40m V时, 这种Mg2+对NDNA受体的阻断作用消失; (2) NDNA受体不仅对单价离子Na+、K+有通透性, 而且对Ca2+具有高通透性, NMDA受体参与了许多复杂的生理和病理机制, 如诱导长时程增强作用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因而与学习和记忆机制相关) 、控制着发育过程大脑神经元回路 (brain circuitry) 的结构和突触的可塑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兴奋性毒性作用、癫痫的形成以及神经退行性变[6]。

NMDA受体具有两大类功能, (1) 生理功能:涉及记忆与学习等多种高级脑部活动功能; (2) 病理功能:当NMDA病理通路被激活时, 会促使神经细胞死亡, 导致脑部功能异常, 也产生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7], 如卒中、帕金森氏症、精神分裂症。

NMDA受体通道具有一种独特的门控方式, 既受配基门控, 又受电压门控, 其电压依赖性是离子通道内部的Mg阻滞作用决定的[8]。与非NMPA受体不同, NMDA受体激动时, 其偶联的阳离子通道开放, 除Na+、K+通过外, 还允许Ca2+通过。高钙电导是NMDA受体的特点之一, 也是NMDA受体与Glu兴奋性神经毒性、触发突触长时程增强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效应、学习记忆形成机制密切相关的原因。颅内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及NMDA受体被认为与学习、记忆、中枢神经系统疼痛的传导和大脑创伤后神经元的死亡等有重要关系[9]。

NMDA受体是神经科学中十分热门的课题, 可是多年来, 国内外学者一直没有破解NMDA受体的病理通路机制。没有找到原因, 无法开发有效的药物和设计有效的治疗方案。最近研究表明死亡蛋白激酶1 (death-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1, DAPK1) 通过与NMDA受体的NR2B亚型结合激活神经细胞死亡通路, 引发一系列的反应, 激发神经细胞死亡, 形成卒中。尤为关键的是, DAPK1仅介导NMDA的病理功能, 并不影响NMDA的正常生理功能[10]。

动物试验证明, NMDA受体拮抗剂能阻断LTP形成, 并损害小鼠空间辨别记忆。在动物试验中, 将DAPK1基因敲除后, 试验鼠的正常神经功能不受影响, 在出现脑缺血缺氧的情况下, 由于缺乏DAPK1而无法激活NMDA病理通路, 有效地保护了试验鼠的神经元。

综上所述, 神经元凋亡部分是由于通过谷氨酸受体通路流入了过量的钙。死亡蛋白激酶1 (DAPK-1) 的激活对这一钙流入途径起到了促进作用, 两者共同促进了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研究中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死亡蛋白激酶1 (DAPK1) 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治疗10d后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死亡蛋白激酶1 (DAPK1) 含量均降低, 常规治疗组更明显 (P<0.05) , 溶栓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明显降低 (P<0.05) , 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P<0.05) , 肝功能、血小板、凝血功能、血脂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这一结果符合理论依据, 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摘要:目的 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 (拜阿司匹林片) 、和 (或) 抗凝 (法安明) 、和 (或) 降脂 (辛伐他汀) 和 (或) 溶栓 (rt-PA) 治疗急性脑梗死, 同时观察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 (death-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1, DAPK1) 含量的变化, 进一步探讨NMDA受体和死亡蛋白激酶 (DAPK1) 在脑梗死的相互作用, 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发病在72h以内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 分为溶栓组11例、常规治疗组56例, 并选择我科因后循环缺血住院患者46例做为对照组。溶栓组除了给予rt-PA溶栓外, 与常规治疗组均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 、和 (或) 抗凝 (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 每日2次) 、和 (或) 降脂 (辛伐他汀片20mgqN) 及活血化瘀 (奥扎格雷钠40mgqd) 、清除自由基 (依达拉奉30mg bid) 等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治疗, 观察治疗前和治疗10d后患者的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 (DAPK1) 含量的变化, 以及肝功能、血小板、凝血机制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 进一步探讨NMDA受体和死亡蛋白激酶1 (DAPK1) 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 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死亡蛋白激酶1 (DAPK1) 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治疗10天后溶栓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死亡蛋白激酶1 (DAPK1) 含量均降低, 常规治疗组更明显 (P<0.05) , 溶栓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明显降低 (P<0.05) , 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P<0.05) , 肝功能、血小板、凝血功能、血脂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死亡蛋白激酶1 (DAPK1) 通过与NMDA受体的NR2B亚型结合激活神经细胞死亡通路, 激发神经细胞死亡, 形成卒中[2], 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死亡蛋白激酶1 (DAPK1) ,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 (NMDA) 受体,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1]Millan MJ.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coupled glycineB receptors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a critical review[J].Curr Drug Targets CNS Neurol Disord, 2002, 1 (2) :191-213.

[2]Kuriyama I, Asano N, Kato I.Dipeptide alcohol-based inhibitors of eukaryotic DNA polymerase alpha[J].Bioorg Med Chem, 200, 13 (6) :2187-2196.

[3]Jones S, Gibb AJ.Functional NR2B-and NR2D-containing NMDA receptor channels in rat substantia nigra dopaminergic neurones[J].J Physiol, 2005, 569 (Pt 1) :209-221.

[4]Bliss TV, Collingridge GL.A synaptic model of memory:long-term potentiation in the hippocampus[J].Nature, 1993, 361 (6407) :31.

[5]Moriyoshi K, Masu M, Ishii T, et al.Molecular neurobiology.NMDA receptors cloned at last[J].Nature, 1991, 354 (6348) :31.

[6]Turle-Lorenzo N, Breysse N, Baunez C.Functi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mGlu 5 and NMDA receptors in a rat model of Parkinson&apos;s disease[J].Psychopharmacology (Berlin) , 2005, 179 (1) :117-127.

[7]Luo JH, Bosy TZ, Wang YH, et al.Ontogeny of NMDA R1 subunit protein expression in five regions of rat brain[J].Brain Res Develop Brain Res, 1996, 92 (1) :10.

[8]Portera-Cailliau C, Price DL, Martin LJ.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proteins NR2A and NR2B are differentially distributed in the developing rat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s revealed by subunit-specific antibodies[J].J Neurochem, 1996, 66 (2) :692.

[9]Manto M, Laute MA, Pandolfo M.Depression of extra-cellular GABA and increase of NMDA-indueed nitric oxide following acute intra-nuclear administration of alcohol in the cerebellar nuclei of the rat[J].Cerebellum, 2005, 4 (4) :230-238.

门冬氨酸鸟氨酸盐 篇5

关键词:门冬氨酸鸟氨酸,肝硬化,肝性脑病,治疗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5年3月至2006年2月确诊肝硬化、肝功能C级(Child-Pugh法)伴发肝性脑病的患者,诊断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的标准[1]。随机后分为低剂量组(LT)、高剂量组(HT)和对照组(C/精氨酸治疗组),共选择90例患者,其中男77例,女13例,年龄27~80岁,平均49岁,三组间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案

HT组:门冬氨酸鸟氨酸20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1次/d,共1周;LT组:门冬氨酸鸟氨酸10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1次%d,共1周;对照组:精氨酸20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1次/d,共1周,糖代谢异常者加入普通胰岛素60号250mL葡萄糖;3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限制蛋白摄入、维生素及营养支持、乳果糖口服及清洁酸化肠道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以PSEI变化为疗效评定依据[2]

临床治愈:PSEI评分降为0;显效:PSEI评分降低2或以上;有效:PSEI评分降低1,无效:PSEI评分未降低或反升高,或临床病情进展,停用治疗药物或加用其他药物;或患者治疗过程中死亡。总有效率=(临床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治疗例数。

2 结果

治疗第4天PSEI评分,表2。治疗第7天PSEI评分疗效检验结果显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对照组PSEI评分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56.67%和36.67%。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高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和对照组(P<0.0001)。

3 讨论

肝性脑病是晚期肝硬化患者最为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也是其常见的临床死亡原因。其中轻微型(亚临床型)HE据报导可见于55%~80%的肝硬化患者[3],此时患者多已发展至肝硬化;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门体侧支循环,此时的肝性脑病多为外源性HE,多数能找到明显诱因,可伴血氨的升高,病变呈慢性过程,可治愈,但有复发倾向。对于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迄今为止仍不清楚,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围绕氨代谢紊乱提出的氨中毒学说在HE的发病机制中仍占最主要的地位,在60%~80%的肝硬化患者可检测到血氨水平的升高,且经降血氨治疗后HE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表明血氨的升高对HE的发生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在最近的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中显示,血氨的升高仍是HE的最主要的诱发因素,降血氨治疗仍是HE治疗的关键环节;同时动脉血氨水平可视为HE危险分级的依据和预后的预测指标[5]。

血氨清除的主要途径是尿素与谷氨酰胺的合成,生理情况下,肝细胞合成尿素是最主要的解毒途径;病理情况下,机体通过脑、骨骼肌合成谷氨酰胺,并最终由肾分解为泄,是肝功能失代偿情况下机体对血氨升高的一条主要代偿途径,但只是一种暂时性的代偿机制,的排出受肾血流量、酸碱平衡状态及局部血管活性物质(如AngⅡ等)的影响。所以,针对血氨代谢的多个环节,加速尿素的生成,或增加脑、骨骼肌谷氨酰胺的合成,促进其向肾脏的转动,加速肾脏尿素、的排泄是目前降氨治疗的主要方向[6]。

门冬氨酸鸟氨酸可提供尿素循环的底物,既促进肝脏尿素的合成,又减少了肝细胞内NH3对三羧酸循环的影响及ATP的消耗,有利于肝细胞能量的合成,加速其自我修复与再生过程。门冬氨酸鸟氨酸的裂解产物鸟氨酸是鸟氨酸循环的起始底物,同时是氨甲酰磷酸合酶(CPS)、鸟氨酸转氨酶(OCT)的活化剂,可与代谢产物中两个NH3中的氮原子结合,并最终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循环底物的增加和反应链中促发始动反应的酶的激活从根本上促进了鸟氨酸循环的进行;应用OA后,体内多种氨基酸水平升高,其中谷氨酸的升高为机体排氨并合成谷氨酰胺提供了底物,而谷氨酰胺是氨的解毒产物,也是其储存与运输形式,其向肾脏的转动与进一步的代谢占机体排氨的[7]。

本研究结果显示,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组第7天PSEI明显降低,高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P<0.05)和对照组(P<0.0001),提示门冬氨酸鸟氨酸主要通过降低血氨,迅速纠正肝性脑病的临床异常,疗效优于对照组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4-96.

[2]张亚历图解消化病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243-249.

[3]邱德凯,马雄。消化病特色诊疗技术[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90—394。

[4]Rees C J,Oppong K,Al Mardini H,et al.Effect of L- omithine-L-aspartate o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TIPS undergoing glutamine challenge a double blind,placebo controlled trial[J].Gut, 2004,47(4):571-574.

[5]Bhatia V,Singh R,Acharya SK.Predictive value of arterial ammonia for complications and outcome in acute liver failure[J]. Gut,2006,55(1):98-104.

[6]Sharma CG,Pradeep AR.Management of Inherited Disorders of Ureagenesis[J].J Endocrinol,2002,12(2):99-109.

门冬氨酸鸟氨酸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3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2005年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其中观察组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35~70岁,平均48岁;病程3~20年,平均8年;病毒性肝炎肝硬化8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丙肝肝硬化2例、肝癌性肝硬化2例;肝性脑病I期4例,Ⅱ期8例,Ⅲ期2例,Ⅳ期1例;诱发因素:上消化道大出血2例,感染2例,电解质紊乱3例,放腹水3例,酗酒3例,高蛋白饮食1例,原因不明1例。对照组,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32~75岁,平均45岁;病程2~18年,平均6年;病毒性肝炎肝硬化7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丙肝肝硬化3例、肝癌性肝硬化1例;肝性脑病I期3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2例;诱发因素: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感染1例,电解质紊乱4例,放腹水2例,酗酒2例,高蛋白饮食3例,原因不明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因、肝性脑病分期以及诱发因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肝性脑病的诊断标准

(1)患有严重的肝病或广泛门体侧支循环形成的基础;(2)患者精神行为发生异常,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睡、昏迷,或伴有扑翼样震颤;(3)存在有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4)伴有严重的肝功能损害,肝功血生化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或血氨明显升高;(5)给予脑电图检查显示出现明显异常。排除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合并严重心、肺、肾等疾病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上述所有患者均在感染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肝性脑病的一般治疗,包括去除诱因、低蛋白饮食、纠正代谢紊乱、抑制毒性物质的生成和吸收、抗感染,输白蛋白、血浆、补充支链氨基酸、乳果糖及护肝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20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并同时给予精氨酸20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对照组仅给予精氨酸20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以上两组患者均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1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1.4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即NH ALT、TBIL、总胆红素的变化及患者的神志变化。(1)显效:24h内患者的精神紊乱、昏迷或昏睡症状消失,意识清晰,安静、血氨指数恢复至正常水平,一般病情好转。(2)有效:48h内患者的精神紊乱、昏迷或昏睡症状明显改善,安静、清醒,血氨指数虽然没有恢复至正常水平,但呈下降趋势,住院期间无肝昏迷发作;(3)无效:患者的精神紊乱、昏迷或昏睡症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意识障碍程度没有减轻,血氨指数没有下降,甚至导致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5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中的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颜面潮红,有1例患者出现头疼,有1例患者伴有轻度的胃部不适,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颜面潮红,有1例患者出现头疼,均由于输注过快导致,将输液滴速放慢后,症状消退。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临床上,引起肝性脑病最常见的两大疾病主要包括乙肝肝硬化和重症肝炎。肝性脑病是肝硬化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终末期肝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关于其发病机制有多种说法,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五种假说:氨中毒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7一氨基丁酸/苯二氮卓复合体学说,神经递质假说,胶质病假说。其中,氨中毒学说占有重要地位。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时终末期肝病患者肝脏合成尿素、清除氨的能力也相对减弱,主要来自肠道的许多可能影响神经活性的毒性物质没有通过肝脏解毒和清除,或者门体分流侧支循环的形成,导致肠道的氨不能在肝脏解毒而经侧支进入体循环,使血氨增高,氨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引起大脑功能紊乱,并致使大脑能量的消耗,直接或间接引起神经毒性作用,干扰脑的能量代谢,血液中的氨通过血脑屏障后在神经系统内干扰了三羧酸循环,使高能磷酸化物浓度降低,过高的血氨也可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的活性[3],最终导致患者的大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代谢紊乱,不能维持正常功能。肝脏的尿素循环和谷氨酰胺合成是血氨代谢的主要途径,因此,临床以减少氨的吸收,加速氨的转化,促进氨的排泄,作为治疗肝性脑病常用的措施。门冬氨酸鸟氨酸是一种二肽类新药,作为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的复合物,是合成尿素和谷氨酰胺的必需底物,谷氨酰胺是氨的解毒产物,同时也是氨的储存及运输形式。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和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与循环中的氨结合,提供反应底物鸟氨酸,促进氨的代谢,通过肝脏鸟氨酸循环加速尿素合成,降低血氨,从而达到对血氨的解毒作用。并且,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鸟氨酸、门冬氨酸及其他二羧基化合物均受尿素和谷氨酰胺的合成影响,门冬氨酸间接参与三磷酸循环及核酸的合成,并提供能量代谢的中间产物,提高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增加肝脏供能,加速肝细胞的恢复和再生过程,降低转氨酶以及提高对血氨的解毒能力,鸟氨酸几乎通过促进尿素合成而参与血氨解毒的全过程。从而起到有效降低血氨的作用,恢复肝细胞功能。因此,及时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尤为重要。精氨酸是肝内合成尿素的鸟氨酸循环中的一种中间产物,作为治疗肝性脑病应用最早的基础药物已经在临床被广泛使用了很多年,在人体内参与鸟氨酸循环,促进尿素的形成,再经肾脏排出,从而降低血氨浓度升高。但肝性脑病时,肝内酶活性下降,鸟氨酸循环中所必需的精氨酸酶、精氨酸合成酶等活性下降,因此,仅给予精氨酸治疗该病的疗效并不十分有效,并且还可诱发高氯性酸中毒、高钾血症等并发症。因此,对于肾功能不全或无尿的患者在临床上是慎用或禁用的,本文通过采用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精氨酸治疗肝性脑病,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有助于加速肝性脑病患者意识的清醒,而且,有利于患者肝功能的改善,证明二者联合用药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其安全性好,价格相对低廉,不良反应小,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是目前临床治疗该病较好的治疗方案。综上所述,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精氨酸能有效纠正肝性脑病,改善肝功能,疗效确切,优于单用精氨酸,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精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30例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精氨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精氨酸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精氨酸能有效纠正肝性脑病,改善肝功能,疗效确切,优于单用精氨酸,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关键词:门冬氨酸鸟氨酸,精氨酸,肝性脑病

参考文献

[1]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委员会.肝性脑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3(4):449-473.

[2]陈菊.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华西医学,2010,25(9):1602-1603.

门冬氨酸鸟氨酸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4年4月~2010年2月我院消化科符合肝性脑病诊断标准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 (53.2±11.1) 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因、病程、肝功child-pugh级以及肝性脑病临床分期等均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第一天10g, 6h一次至患者清醒后减半,而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谷氨酸钾及谷氨酸钠)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从意识障碍到完全清醒的时间。如院当时、5d、7d、10d各个阶段的肝功情况以及死亡率。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清醒时间,见表1。

治疗组恢复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死亡率情况,见表2。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5.04 (P<0.025)。

2.3 两组患者在不同的时段肝功能,见表3。

结果显示,治疗组肝功能好转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 讨论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在众多的发病机制中,氨中毒学说占有中心地位。肝衰竭时,肝脏不能充分通过鸟氨酸代谢循环产生尿素而清除氨,导致血氨升高,血氨有毒性能通过血脑屏障,干扰大脑的能量代谢而诱发脑病[3]。门冬氨酸鸟氨酸是尿素循环的起始底物,和血液中循环的血氨结合促进尿素合成,加速血中氨的清除,并且门冬氨酸鸟氨酸参与肝细胞内谷氨酸和核酸的合成,促进肝细胞的三羧酸循环,加进肝细胞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过程、促进肝细胞能量合成,故肝性脑病早期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有效。

乳果糖为人工合成的基本不吸收的酸性双糖,(PH=3.8)在小肠乳果糖极少被吸收,在结肠内细菌的作用下将其分解为乳酸,使结肠内PH值迅速下降,使血氨从血液中弥散入肠腔中生成NH4,随大便排出,肠道酸化后,能够促进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大量繁殖,控制产NH3菌的生长,从而使NH3生成减少,并促进肠蠕动,减少具有潜在毒性的短链脂肪酸的生成[4]。

因此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可降低血氨,缩短肝性脑病的昏迷时间,提高患者清醒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以后肝移植提供必要的手段,是值得我们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临床疗效。方法 肝性脑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静脉点滴注及乳果糖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谷氨酸钠或谷氨酸钾静滴。食醋灌肠。两组疗程10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并检测血氨及肝肾功能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10d后治疗组血氨水平下降, 肝肾功能指标恢复以及临床表现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能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氨, 显著提高肝性脑病的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门冬氨酸-,鸟氨酸,乳果糖,肝性脑病

参考文献

[1]王宇明.肝性脑病的定义、命名和诊断[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5.

[2]徐江海, 付菊平, 向宝云, 等.乳果糖治疗亚临床肝性脑病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 2005, 20 (4) 216-217.

[3]王吉耀.现代肝病诊断与治疗[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369-382.

门冬氨酸鸟氨酸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100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采取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中男28例,占56%,女22例,占44%;年龄最小34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3.2±8.6)岁;酒精性肝硬化10例,占20%,病毒性肝炎肝硬化32例,占64%,不明原因8例,占16%。对照组中男27例,占54%,女23例,占46%;年龄最小32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42.8±8.4)岁;酒精性肝硬化12例,占24%,病毒性肝炎肝硬化31例,占62%,不明原因7例,占14%。入选患者排除严重心肾肺功能障碍患者、严重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精神疾病史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感染科常规治疗,如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净化肠道、去除诱因、护肝、限制蛋白摄入等,观察组患者予以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精氨酸治疗,对照组仅予以精氨酸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1.2.1 观察组

门冬氨酸鸟氨酸(Merz Pharma Gmb H&Co.KGa A,批准文号H20080464)静脉滴注,10 g门冬氨酸鸟氨酸+250 ml葡萄糖(浓度5%),1次/d。精氨酸(精晶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457),20 g精氨酸+250 ml葡萄糖注射液(浓度5%),1次/d。连续治疗7 d。

1.2.2 对照组精氨酸用药厂家及方法同观察组,未予以其他特殊处理,同样连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3]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评定标准:显效:24 h内清醒、安静,精神紊乱、昏睡症消失,血氨指数达到正常标准,在住院期间,未出现肝昏迷;有效:48 h内清醒、安静,精神紊乱、昏睡症明显改善,血脂指数有所升高,但未及显效标准,在住院期间,未出现肝昏迷;无效:患者仍表现为昏迷、精神紊乱、昏睡等症状,血氨指数也未降低,在住院期间多次出现肝昏迷,甚至病情恶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31例,显效率为62%;有效14例,有效率为28%,无效5例,无效率为10%,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显效22例,显效率为44%,有效17例,有效率为34%,无效11例,无效率为22%,总有效率为78%。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5例(10.0%),分别是头晕头痛2例,面色潮红1例,胃部不适2例。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4例(8.0%),分别是头晕头痛2例,面色潮红2例。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均比较轻微,并且都是由于药液输注速度过快而导致,调慢输液速度后症状消失。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性脑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最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方式的变化,肝病患病率逐年增加。肝性脑病可发生在各种肝病的终末阶段,是各种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常见严重并发症,主要是因为肠道毒性物质未经肝脏清除,经过侧支而进而机体循环,改变血脑屏障,致使脑组织功能紊乱。具有病情复杂、发病率高、致死率高、易反复发作等特点。肝性脑病病理、生理机制比较复杂,病因不同,目前医学界对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是多种因素所引发的,其中氨中毒是主要原因,血氨升高又是氨中毒的主要原因,所以肝性脑病的主要治疗目的是减少氨吸收、促使氨排泄、加速氨转化[4]。

门冬氨酸鸟氨酸是谷氨酰胺、尿素的合成底物,而谷氨酰胺可解毒胺产物,并且可储存、运输氨。门冬氨酸有助于三羧酸循环,提供代谢中间产物,有助于细胞内能量再生,恢复受损肝细胞[5]。无论什么样的病理、生理条件下,门冬氨酸、鸟氨酸以及其他二羧基化都会影响谷氨酰胺、尿素合成,在整个过程中鸟氨酸不参与氨解毒和尿酸循环活化过程,有利于合成尿素,进而达到降低血氨效果。同时,有助于肝脏解毒,清除体内自由基,降低血氨水平,促使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功能,促使患者意识好转,平衡机体能量,改善临床症状。在临床治疗中若患者病情危重,可适当增加门冬氨酸鸟氨酸用药量[6]。精氨酸是肝性脑病的早期用药,已经使用多年,用药机制主要是参与肝细胞三羧酸循环,有助于合成尿素,改善肝组织细胞代谢,降低血氨。但是,在肝性脑病发作时,肝组织酶活性降低,精氨酸酶及精氨酸合成酶等活性降低,对此,若单纯应用精氨酸治疗效果不佳,并且还有可能并发高钾血症及高氯性酸中毒。

本院就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开展治疗研究,将以上药物结合应用,结果表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可加速患者意识清醒,大大改善肝功能,并且安全性好,缩短治疗时间,患者易耐受[7]。

肝性脑病是各种肝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如肝硬化、重度肝炎,因此需积极预防肝硬化并发症,尤其是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以降低肝硬化死亡率。作者认为,在肝性脑病出院后,需加强健康随访工作,以积极避免肝性脑病再发,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荆燕,赵秀华.乳果糖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预防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山东医药,2013,53(9):72-73.

[2]高健,李亚萍,曹英芳,等.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8):2011-2012.

[3]丰化微,惠凯,孙庆文,等.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纳洛酮对肝性脑病患者认知功能和预后及其神经肽类水平的影响.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18):2612-2616.

[4]孙文锦,王立志,王运东,等.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疗效观察.实用肝脏病杂志,2014,35(1):86-87.

[5]黄献球,程昌盛,莫思健,等.门冬氨酸鸟氨酸针持续微量泵注入治疗肝性脑病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5):1660-1661.

[6]刘志娟.醒脑静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疗效分析.临床荟萃,2013,31(12):1415-1417.

门冬氨酸鸟氨酸盐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6例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56例,女性20例,年龄在21至70岁之间,平均(42.3±1.2)岁,病程在1至11年之间,平均(4.1±0.1)年。致病原因:原发性肝癌1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30例,酒精性肝硬化19例,慢性重症肝炎16例。抽签将7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8例,两组患者在病程、致病原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该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主要包括心电图检查及监护,根据患者病情补充适量的蛋白质,肠道内积血清 除等。必要时 需降颅内 压 (20% 甘露醇),静脉滴注支链氨基酸等药物,在这个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不良反应全面观察,并对症处理。实验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及综合护理干预,给予患者15g门冬酸鸟氨酸联合250mL葡萄糖注射液(浓度为5%)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用药剂量,1天静滴1次,1疗程为10天。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肝功能变化,包括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及丙氨酸转氨酶等指标。治疗效果可分为显效、好转及无效三个等级。显效:患者意识障碍、昏迷等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两周内患者肝性脑病未发作;好转:患者意识障碍、昏迷等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两周内患者肝性脑病未发作;无效:患者意识障碍、昏迷等临床症状不变或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好转率之和[3]。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情况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及丙氨酸转氨酶均明显下降,且实验组总胆红素(72.1±4.0)μmol·L-1、天冬氨酸 转氨酶 (46.6±7.9)U·L-1及丙氨酸转氨酶(62.3±9.6)U·L-1指标优于对照组的(88.5±6.3)mol·L-1、(56.0±7.2)U·L-1、(79.6±14.0)U·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肝性脑病主要特征为氨中毒,其治疗关键在于纠正氨中毒症状。门冬氨酸鸟氨酸作为尿素及谷氨酰胺合成的必需物质,能有效促进尿素合成,便于氨代谢及转化,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4,5]。同时该药物对三磷酸循环及核酸的合成有一定的影响,在合成过程中提供促进能量代谢的中间产物,加速肝细胞功能恢复,减少转氨酶水平,增加血氨解毒能力,有利于患者意识恢复[6,7]。

引起肝性脑病的原发病有重症病毒性肝炎、重症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各型肝硬化、门-体静脉分流术后、原发性肝癌以及其他弥漫性肝病的终末期,而以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最多见,约占70%[8,9]。诱发肝性脑病的因素很多,如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使用安眠、镇静、麻醉药,便秘、尿毒症、感 染或手术 创伤等[10,11]。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在长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人们发现主要由于肝细胞功能的衰竭,蛋白质、氨基酸、糖和脂肪等物质代谢障碍,产生的有毒物质聚积体内,以及肝脏对毒性物质的解毒作用降低等因素的影响,使体内有毒物质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严重抑制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而发生脑病征象[12,13]。

相关研究表明药物治疗期间配合护理干预效果更佳:1健康教育。医护人员首先要告知患者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的机制、作用及不良反应,并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禁忌,让患者对药物治疗有一定的了解,积极配合治疗[14]。2观察护理。治疗过程中除了监护患者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外,还要在药物静脉滴注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胀、恶心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则要减缓滴注速度或停止用药,并耐心客观的告知患者,以免患者出现焦虑、惶恐等情绪,影响病情[15]。3基础护理。对于昏迷患者来说,要及时的把呼吸道中的分泌物清除干净,避免出现肺炎并发症。同时定期帮助或指导患者翻身,预防压疮。肝性脑病发作急性期,不能进食含有蛋白的饮食,在其恢复期可适当进食少量的蛋白。

本研究中实验组显效率为44.74%,比对照组高34.21%;总有效率为94.74%,比对照组高26.32%。另外,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及丙氨酸转氨酶均明显下降,且实验组总胆红素(72.1±4.0)μmol·L-1、天冬氨酸转氨酶(46.6±7.9)U·L-1及丙氨酸转氨酶(62.3±9.6)U·L-1指标优于对照组的(88.5±6.3)mol·L-1、(56.0±7.2)U·L-1、(79.6±14.0)U·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综合护理配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效果明显,能有效纠正氨中毒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护理配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昌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6例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将其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配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显效率44.74%,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显效率10.53%,总有效率68.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及丙氨酸转氨酶均明显下降,且实验组总胆红素(72.1±4.0)μmol·L-1、天冬氨酸转氨酶(46.6±7.9)U·L-1及丙氨酸转氨酶(62.3±9.6)U·L-1指标优于对照组的(88.5±6.3)mol·L-1、(56.0±7.2)U·L-1、(79.6±14.0)U·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肝性脑病患者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及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缓解患者昏迷等症状,恢复肝功能,值得进一步应用。

上一篇:工业中水下一篇:企业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