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丹红

2024-06-06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丹红(精选四篇)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丹红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6月于本院门诊就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133例, 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2014年GOLD指南的诊断和分级标准[1]。所有入选患者均取得书面知情同意。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试验组63例, 其中男50例, 女13例;年龄45~77岁, 平均 (60.7±6.6) 岁。对照组70例, 其中男57例, 女13例;年龄47~76岁, 平均 (61.8±7.3)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 住院患者, 年龄≥40岁的男性或女性。 (2) 临床诊断为COPD至少2年以上。 (3) 目前或既往吸烟者, 吸烟史大于等于20包年 (1包年=每天吸烟20支, 持续1年或者相当量) 。 (4) 患者入选时, 接受支气管扩张剂给药后的FEV1/FVC<0.7。 (5) 入选前12个月内, COPD急性发作史不超过2次。 (6) 患者入选时的医疗条件和本人状况符合研究方案和程序。 (7) 患者愿意并能够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 急、慢性呼吸衰竭、肿瘤或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 (2) 同时患有其他肺部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活动性肺结核、间质性肺疾病等; (3) 闭角型青光眼; (4) 对茶碱、N-乙酰半胱氨酸成分过敏; (5) 入选前8周内出现过1次以上AECOPD者; (6) 入选前4周有呼吸道感染史; (7) 进行过肺切除、肺减容或肺移植的患者; (8)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1.4 治疗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均经过2周洗脱期, 在洗脱期内停用所有ICS及长效支气管舒张剂, 仅提供万托林作为急救药物, 在不适时使用。2周后, 进入治疗期, 试验组服用:茶碱缓释片 (0.1 g, 每12小时一次) +N-乙酰半胱氨酸 (NAC) (600 mg, 1次/d) ;对照组服用:茶碱缓释片 (0.1 g, 每12小时一次) 。两组患者均按C0PD稳定期的常规处理, 包括避免吸烟、预防呼吸道感染、呼吸肌锻炼。疗程均为24周。治疗前、治疗24周后对患者行肺功能检测及CAT评分, 治疗期间记录疾病急性加重的次数及是否出现不良事件, 若出现急性加重者按COPD急性加重期常规方法治疗, 待病情恢复到稳定水平, 继续进行本试验。

1.5 观察指标 (1) 疗效指标

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 (FVC) , 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FVC%pred) , 1 s用力呼气容积 (FEV1) , 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FEV1%pred) , 1 s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 (FEV1/FVC) , 残气容积 (RV) , 残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RV%pred) ;生活质量指标——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 (CAT评分) ;急性加重 (AECOPD) 次数。 (2) 安全性指标:各种不良事件出现情况, 如:手震、心悸、皮疹等。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就肺功能指标而言, 两组治疗2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 肺功能各项指标 (FVC、FVC%pred、FEV1、FEV1%pred、FEV1/FVC、RV、RV%pred) 均无明显改变,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生活质量方面, 两组CA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 试验组CAT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且试验组AECOPD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 t=3.351, P=0.01;△与对照组比较, 字2=7.241, P=0.007

2.2 两组安全性的比较

用药期间的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胃肠道不适、手震、心悸、皮疹等。其中试验组心悸、皮疹各1例, 胃肠道不适2例;对照组心悸、手震、胃肠道不适各1例。以上症状均较轻, 患者未因此退出试验, 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COPD是一种具有持续存在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 是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除炎症外, 蛋白酶与抗蛋白酶失衡, 氧化与抗氧化失衡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也在COPD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当机体氧化物产生增多或/和抗氧化物减少时, 则可导致气道和肺实质的改变。目前普遍认为, COPD的发病机制与氧化应激、氧化/抗氧化失衡、气道和肺部炎症、感染、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以及免疫失衡有关, 氧化应激是COPD的一个致病原因[3]。乙酰半胱氨酸 (NAC) 是目前治疗COPD最常用的抗氧化剂, 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抗氧化作用。直接作用就是其巯基可以和羟自由基 (OH) 过氧化氢 (H2O2) 以及次氯酸相互作用, 以达到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间接作用是通过补充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 前体—半胱氨酸来实现的。NAC进入机体后可迅速脱乙酰成为半胱氨酸, 为GSH合成提供底物, 从而增进肺组织中GSH含量以达到抗氧化作用[4]。一些研究显示NAC可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 减少急性加重的发生。Decramer等[5,6]的研究显示, NAC可减少COPD急性加重的发生率, 但在改善患者肺功能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明确差异。而另有研究显示, 稳定期COPD患者短期应用NAC与对照组相比较, 可以改善患者动脉血气和肺功能, Pa O2值平均增加2.37 mm Hg, Pa CO2值平均降低5.57 mm Hg, FEV1值平均增加0.35 L;但两组动脉血气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尚不能认为两组疗效有差异。马春兰等[7]通过对7个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 认为NAC短期应用于稳定期COPD患者并不能较常规治疗明显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 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临床症状, 并减少COPD急性发作频率。在本研究中, 就肺功能而言, NAC组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大, 但从CAT评分可以看出, NAC组生活质量的改善仍然优于对照组。NAC的抗氧化作用可能是改善生活质量的原因之一。而且, 乙酰半胱氨酸 (NAC) 是含有活性巯基的左旋精氨酸的天然衍生物, 活性巯基能够将痰中黏液蛋白的二硫键打断, 破坏黏液的固结构, 分解黏蛋白, 降低痰液的黏度[8,9], 还能改善呼吸道纤毛运动状态, 刺激迷走神经反射, 从而促进痰液排出[10,11]。这也从另一方面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另外, 本研究中NAC组AECOPD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可能是因为NAC能够使气道上皮细胞表皮的糖脂物质消失, 使细菌丧失附着气道所需的黏液, 影响细菌在气道内的粘附及异生, 从而降低了COPD患者急性加重的发生率[12]。

茶碱是一种常规的支气管舒张类药物, 属于甲基黄嘌呤类衍生物, 近年来, 不少研究提示其对COPD的有效治疗除了对支气管平滑肌的直接舒张作用外, 还可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抑制细胞表面的腺苷受体、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诱导细胞凋亡等多个环节发挥其广泛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 能够抑制肥大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哮喘患者等多种炎性细胞的激活和炎性介质的释放[13]。对哮喘患者氨茶碱具有诱导B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 长期应用可以减少哮喘患者抗原激发后支气管黏膜嗜酸细胞的数量, 并且茶碱可抑制氧自由基对气管黏膜的损伤而减轻呼吸道的阻塞[14]。有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法, 治疗组 (n=51) 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给予小剂量氨茶碱治疗, 临床疗效和肺功能改善情况均令人满意, 研究证实氨茶碱对COPD患者有良好的改善情况。多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表明小剂量缓释茶碱长期治疗稳定期COPD安全有效, 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 改善肺功能指标, 减少COPD急性发作的频率并延缓发作的时间[15]。

在本研究中, 不论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 受试者CA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 也说明了小剂量茶碱能有效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对于肺功能的改善并不明显。表明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小剂量茶碱能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稳定期的COPD患者来说, 是行之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小剂量茶碱治疗轻中度稳定期COP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33例稳定期轻中度COP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3例和对照组70例, 试验组服用茶碱缓释片 (0.1 g, 每12小时一次) +N-乙酰半胱氨酸 (NAC) (600 mg, 1次/d) ;对照组服用茶碱缓释片 (0.1 g, 每12小时一次) 。疗程均为24周。治疗前、治疗24周后, 对患者行肺功能检测及CAT评分, 治疗期间记录疾病急性加重的次数及是否出现不良事件。结果:治疗2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的肺功能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变 (P<0.05) 。两组CA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 试验组CAT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且试验组AECOPD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安全性方面, 用药期间的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胃肠道不适、手震、心悸、皮疹等。以上症状均较轻, 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小剂量茶碱能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轻中度稳定期的COPD患者来说, 是行之有效的安全的治疗方法。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丹红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 各15例。四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吸烟状况、FEV1、CAT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ATS标准)

40~75岁COPD门诊及住院患者, 并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 FEV1/FVC<70%; (2) COPD严重程度 (重度) :30%≤FEV1<50%预计值; (3) 不完全可逆性:吸入支气管扩张剂 (沙丁胺醇后) 后FEV1改善<12%且FEV1增加的绝对值<200 ml。

1.2.2 排除标准

(1) 轻中度或极重度COPD者; (2) 智能障碍者; (3) 非COPD性慢性肺疾病者; (4) 不能配合行肺功能检查者; (5) 在拟试验前2周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三个征象之一:即咳痰量增加, 气促加重和咳脓性痰之一; (6) 在过去2周内使用过大环内酯类类药物。

1.3 治疗方法

四组患者均给予舒利迭50/500μg b.i.d.吸入治疗以及必要吸入万托林或可必特等作为基础治疗。A组给予安慰剂治疗。B组给予罗红霉素0.15 g, q.d.治疗, C组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600 mg, q.d.治疗, D组给予罗红霉素0.15 g, q.d.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600 mg, q.d.治疗。四组治疗时间均为12周。

1.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4.1四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以麦迪肺功能仪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测。检测指标:FVC%、FEV1%和FEV1/FVC。

1.4.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请患者完成生活质量评估问卷, 即CAT评分。CAT问卷共包括8个问题, 患者根据自身情况, 对每个项目做出相应评分 (0~5分) , CAT分值范围是0~40分。

1.4.3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急性加重次数。

1.4.4 通过用ELA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中氧化应激指标:TGF-β1和γ-GCS。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治疗前后FEV1%无显著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AT评分略有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氧化应激指标TGF-β1、γ-GCS浓度略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有7例在8周内急性加重。

C组治疗后FEV1%增加, 及CAT评分降低, 氧化应激指标TGF-β1、γ-GCS浓度降低, 与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D组治疗后FEV1%增加及CAT评分降低, 氧化应激指标TGF-β1、γ-GCS浓度降低, 与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小结

单独应用罗红霉素亦有改善临床症状, 抑制氧化应激的作用, 但由于本实验观察时间较短, 故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症状 (CAT评分) 的改善均不明显, 可能因为患者从单独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获益需要更长的时间[3]。

综上所述, 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抗氧化剂可以改善稳定期重度COPD患者肺功能、临床症状, 并减少急性加重。该临床实验为COPD稳定期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除了规范化的长效支气管舒张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外, 抗氧化剂长期运用可作为重度COPD患者治疗的补充。

摘要:目的 探讨罗红霉素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对稳定期的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肺功能、临床症状、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 各15例。每组均给予舒利迭50/500μg, b.i.d.吸入治疗以及必要吸入万托林或可必特等作为基础治疗。A组给予安慰剂治疗, B组给予罗红霉素0.15 g, q.d.治疗, C组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600 mg, q.d.治疗, D组给予罗红霉素0.15 g, q.d.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600 mg, q.d.治疗。四组治疗时间均为12周。分别测定四组患者用药前后患者的肺功能、CAT评分、患者急性加重次数, 血液中氧化应激指标 (TGF-β1和γ-GCS) , 并比较。结果 B组治疗前后CAT评分、氧化应激指标TGF-β1、γ-GCS浓度略降低 (均P<0.05) ;C组治疗后FEV1%增加, 及CAT评分降低, 氧化应激指标TGF-β1、γ-GCS浓度降低, 优于治疗前及A组治疗后 (均P<0.05) ;D组治疗后FEV1%增加, CAT评分降低, 氧化应激指标TGF-β1、γ-GCS浓度降低, 优于治疗前及治疗后A组 (P<0.05) 。结论 罗红霉素联合N-乙酰半胱氨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而改善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症状, 减少急性加重。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N-乙酰半胱氨,大环内酯类药物,氧化应激

参考文献

[1]Mac Nee W.Pulmonary and systemic oxidant/antioxidant imbalance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Prec Am Thorac Soc, 2005, 2 (1) :50-60.

[2]Rajendrasozhan S, Yang SR, Edirisinghe I, et al.Deacetylases and NF-kappa B in redox regulation of cigarette smoke-induced lung inflammation:epigenetics in pathogenesis of COPD.Antioxid Redox Signal, 2008, 10 (4) :799-811.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丹红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2年8月符合国际呼吸协会诊断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56例, 随机平分为两组。观察组男18例, 女10例, 年龄42~69岁, 平均 (57.5±1.4) 岁, 病程1年~6年, 平均 (3.6±1.5) 年;对照组男20例, 女8例, 年龄40~72岁, 平均 (60.1±2.6) 岁, 病程0.9年~9.0年, 平均 (3.2±1.3) 年。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无继发感染, 病程3个月以上, 有典型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气音和胸部病理改变:肺下部呈弥漫性网状, 病灶呈结节状、斑点状或磨玻璃影, 通气限制性障碍, 血气分析有低氧血症。排除标准:排除肺部功能性异常, 其它脏器原发疾病患者和哺乳期、妊娠期女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常规抗炎、吸痰处理, 根据症状给予吸氧, 药物均选用糖皮质激素+N-乙酰半胱氨酸 (0.4g/次, 1次/日) 治疗,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糖皮质激素用量初期分别是800µg/d、200µg/d, 1次/日[2], 在病情稳定后减少用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肺功能指标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总有效率。肺功能指标测试用肺功能仪检测, 包括用力肺活量、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1.4 疗效标准

根据《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3]制定疗效:显效:症状全部改善;有效:症状至少有2项减轻;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分析结果, 计量资料用%表示, 计数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差异用χ2表示, 如果P<0.05, 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用力肺活量、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测量用力肺活量、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值分别是 (3.25±0.24) L、 (88.35±3.84) mm Hg、 (41.33±5.26) mm Hg;对照组测量值分别是 (2.07±0.14) L、 (70.21±2.30) mm Hg、 (30.24±2.15) mm Hg。观察组改善显著, 与对照组比较, P=0.01<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平均为 (2.62±1.58) d;对照组平均为 (12.62±3.05) d, 两组比较, P=0.01<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14例, 有效10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显效9例, 有效9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64.29%, 观察组不良反应3例, 不良反应率为10.71%, 对照组不良反应12例, 不良反应率为42.86%。两组比较, P=0.01<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为肺泡炎症反应激活异常免疫反应, 导致纤维细胞异常增殖, 造成肺泡上皮纤维化, 确诊后存活期较短, 目前尚未找到能有效逆转病情的药物。临床治疗的关键是发现早期有效控制炎症反应, 降低肺泡损伤程度, 延缓疾病进一步发展。药物以糖皮质激素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为主, N-乙酰半胱氨酸是重要的抗氧化物, 可消除活性氧基团[4], 稳定生命大分子的功能, 增强肺泡抗氧化能力。糖皮质激素可抑制肺泡内的炎症反应, 抑制和减少吞噬细胞的依附, 降低成纤维细胞增殖, 但长期用药不良反应大。笔者查阅相关文献, 发现对有效剂量无明确规定, 本研究的观察组大剂量用药, 病情很快稳定, 直至症状全部缓解, 总用药量小于对照组, 所以不良反应比对照组少, 与文献相符。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只做两组对比, 未按剂量更多分组, 未坚持随访, 所以对远期疗效、不良反应观察不足, 需要进一步研究, 找到更适合的用药方案, 需要增加病例,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沈叶.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N一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 2012 (6) .

[2]杨雪梅, 王兴胜, 魏燕, 等.小剂量糖皮质激素、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2012, 5 (3) :233-239.

[3]孔勤, 陈民利.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2, 22 (8) :74-80.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丹红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0月于本院住院的肝性脑病患者。入院后患者均接受腹部彩超及肝功能、血氨检测确诊, 其中男48例, 女29例, 患者年龄35~77岁, 平均年龄 (50.4±7.2) 岁。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 (39例) 和对照组 (38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检测指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措施, 包括祛除病因及诱因, 如: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止血、控制感染等。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口服乳果糖减少肠道氨吸收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单用乙酰谷酰胺1.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 1次/d;治疗组在给予乙酰谷酰胺的同时加用门冬氨酸鸟氨酸15 g加入5%l葡萄糖注射液250 m静脉滴注, 1次/d。疗程均为14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神志转清醒时间) 、肝功能及血氨变化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2]

无效:治疗2 d后患者行为、性格异常、意识障碍、神经反射异常等较治疗前无好转, 或临床分期加重;有效:治疗2 d后患者性格及行为改变、意识障碍、神经系统异常表现等较前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89.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7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神志转清醒时间≤2 d的患者多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血氨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TBIL、ALT和血氨指标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TBIL、ALT和血氨指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两组比较, aP<0.05

注:两组比较, a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3 讨论

肝性脑病是急慢性严重肝脏疾病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是肝脏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的发病机制主要有氨中毒学说、假神经递质学说、5-羟色胺抑制神经学说、氨基酸代谢失衡学说、γ-氨基丁酸及苯二氮 受体激活学说等。氨代谢紊乱引起的氨中毒是肝性脑病的重要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在约100年前被提出, 目前仍在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消化道是氨产生的主要部位, 经肠道吸收后进入门静脉, 在肝脏中被代谢, 当肝脏功能处于失代偿期时, 肝脏代谢的氨的能力减弱, 若此时肠道吸收氨增加, 则更多游离的氨进入体循环, 进而通过血脑屏障, 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神经毒性的产生机制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直接干扰神经的电活动。 (2) 血氨的增高可干扰脑细胞的三羧酸循环, 并致使大脑能量供应不足。 (3) 外氨也能够直接导致兴奋性与抑制性神经递质比例失调。 (4) 氨可造成谷氨酰胺浓度升高, 增加脑细胞的渗透性。 (5) 氨还可以促进脑细胞减少甚至凋亡[3]。

氨主要来源于胃肠道, 乳果糖在结肠中可以分解为醋酸和乳酸, 能酸化肠道以减少氨的吸收。鸟氨酸循环是氨在肝脏内的清除的主要途径, 而乙酰谷酰胺能够通过合成谷氨酞胺降低血氨浓度, 但是其起效缓慢, 患者临床恢复时间长。门冬氨酸鸟氨酸可以达到降低血氨的目的, 因为门冬氨酸鸟氨酸可分解为鸟氨酸及天冬氨酸, 提供了鸟氨酸循环的底物[4], 增加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及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的活性, 促进氨转化为尿素的过程;天冬氨酸可促进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 促进脑、肾利用和消耗氨转化为谷氨酰胺, 同时门冬氨酸鸟氨酸还具有纠正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氨基酸的比例, 促进了肝脏功能的恢复的作用, 使肝性脑病及早治愈。

本研究中, 治疗组经过治疗后, 肝脏酶学、黄疸及血氨浓度明显降低, 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证明门冬氨酸鸟氨酸可以有效改善肝脏功能及血氨水平。加用门冬氨酸鸟氨酸的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9.74%, 对照组的有效率仅为65.78%。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在肝性脑病的治疗中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门冬氨酸鸟氨酸在肝性脑病治疗中效果显著,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及研究价值。

摘要:目的 采用乙酰谷酰胺与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治疗肝性脑病的观察并分析临床疗效。方法 77例肝性脑病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39例) 和对照组 (38例) 。两组患者均给予肝性脑病的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 对照组单用乙酰谷酰胺, 对两组临床疗效、神智情况及相关指标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9.70%, 高于对照组的65.78% (P<0.05) 。治疗组神志转清醒时间≤2 d的占74.36%, 高于对照组的44.74%;治疗组的谷丙转氨酶 (ALT) 、总胆红素 (TBILI) 和血氨水平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肝性脑病给予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效果显著, 能有效降低血氨, 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乙酰谷酰胺,门冬氨酸鸟氨酸,肝性脑病

参考文献

[1]赵丽宏.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硬化伴发肝性脑病68例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6 (12) :41-42.

[2]陈礼宏, 李德辉.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51例.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10) :1686-1687.

[3]闫兰菊.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硬化所致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5 (15) :89-90.

上一篇:新闻评论滥用话语权下一篇:提高化学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