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滥用话语权

2024-06-06

新闻评论滥用话语权(精选三篇)

新闻评论滥用话语权 篇1

2014 年9 月1 日, 江苏城市频道晚间王牌栏目《零距离》开播深度评论板块《卞说卞聊》, 由主持人卞湣担纲。卞湣绰号“卞老鬼”, 主持过新闻、体育、文艺等多类节目。2014 年巴西世界杯期间, 他创作主持的《漫话世界杯》, 以别致的开场、风趣的讲述、幽默隽永的打油诗深受观众喜爱。这次他倾力创作《卞说卞聊》, 以民生的视角、百姓的语言、轻松活泼的表述, 关注国际国内的大事小情, 说百姓想说的话, 聊百姓关心的事。

一、形象:亲民, 有辨识度

1. 着装:平民化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行头通常是西装革履, 而《卞说卞聊》的主持人则是衬衫加马甲, 衬衫的第一颗纽扣永远是解开的。这个着装看似随意, 其实是经过栏目组研究决定的。既然是聊天, 穿西装革履不会有聊的感觉;单穿一件衬衫, 缺少点个性;衬衫加马甲, 这样的打扮在主持人身上比较少见, 但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主持人头发不做造型, 脸上不化浓妆, 眼镜更是最普通不过的黑框, 给观众的感觉就是一个十足的邻家大叔。

2. 坐姿:聊天化

通常的新闻评论节目中, 主持人正襟危坐, 即使站着, 也非常注意站姿。而《卞说卞聊》的节目开场, 主持人带个茶杯走进演播室, 边说边坐下, 就好像一个朋友走进你家, 边走边跟你打起了招呼、聊起了天。节目过程中, 主持人的坐姿也非常放松, 手势不断, 不会把背挺得直直的, 时不时还端起茶杯喝水。

3. 道具:生活化

《卞说卞聊》的主持人, 夏天拿折扇, 冬天带茶杯, 跟老百姓的生活常态同步, 也成为了主持人标志性的道具。

栏目组还给主持人设计了一个卡通形象, 出现在屏幕下方, 这样的卡通形象让主持人更接地气, 更容易被观众记住。最具有特色的莫过于主持人的名字没用真名, 而是用了他的外号“卞老鬼”, 有强烈个人色彩, 简单好记。

《卞说卞聊》将主持人的形象还原为一个普通人, 又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品牌。

二、话题:吸睛、有热度

新媒体语境下, 网络对新闻热点的产生、发酵起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更是无法回避网络热点, 《卞说卞聊》主持人谈论的话题始终关注网络, 从民生的视角选择老百姓最关注的热点。

以2015 年3 月底到4 月初的数档节目为例:3 月30 日《官员财产申报要靠“贼”帮忙?》、3 月31 日《警车违停要真罚》、4 月1 日《出租车降“份”南京走在先》、4 月2 日《夫子庙为何被警告?》……·····

这几档节目都是当天的网络热点, 尤其是3月31 日的《警车违停要真罚》, 是网友自发上传照片到网络后产生的网络热点。主持人在节目中也经常用到“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这样的语言。

《卞说卞聊》的话题一定是网络热点, 但每天的网络热点未必都能成为《卞说卞聊》的话题。《卞说卞聊》从民生视角去筛选热点, 最后呈现给观众。比如上述节目中, 涉及的话题包括官员腐败、公正执法、景区公共设施、出租车份子钱等, 都是百姓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观点:独家、有深度

新媒体语境下, 由于传播速度的即时化, 人们能接收到海量信息, 但这些信息通常是碎片式的, 大量重复, 缺乏分析和观点。《卞说卞聊》的主持人对新闻事件进行了重新整合、深入分析, 并提供了独家观点。下面以2015 年3 月31 日《警车违停要真罚》节目为例进行分析。

1. 整合新闻事件。《警车违停要真罚》节目话题来源于几张网络照片:在南京下关白云亭路上, 一排违停的警车被贴了罚单, 经过微博转发后, 网友跟帖热烈。网友只看到几张照片, 无法了解前因后果;评论也是各抒己见, 不过绝大多数是质疑警方作秀。

对网友来说, 警车违停被贴罚单是新闻;而对《卞说卞聊》来说, “网友质疑警车被贴罚单是作秀”是新闻。节目在开头陈述了这个网络事件, 总结了两派网友的观点, 又勾连了去年类似的新闻, 让孤立的新闻事件之间产生了逻辑联系, 拼出了一个现象的来龙去脉, 拓展了新闻的空间和时间, 让观众看到了事件的全貌, 这就是对新闻的整合。

2. 深入分析事件。网友质疑警车被贴罚单是作秀, 网络上引来无数网友跟帖, 数量虽多但重复度极高, 更像是一种单调的情绪宣泄, 而《卞说卞聊》进行了层层递进的分析。

第一层分析:质疑作秀的情绪来自何处?

节目引用了2014 年的一条新闻:同样在南京下关白云亭路, 一辆警车违停, 被贴了一张空白罚单, 这个罚单起不到处罚作用, 倒像是警察对自己特权的一种炫耀。节目分析, 正是类似新闻的曝光, 为观众的质疑埋下了伏笔。

第二层分析:此次警车被贴罚单是否为作秀?

节目将2014 年的新闻与这次事件进行了对比, 指出:2014 年的新闻中, 罚单完全空白, 而这次罚单上, 被罚车号、地点、处罚时间和方式等一应俱全, 说明是动真格的。并且引用相关规定告诉观众, 只要是违停, 没有特殊情况都要处罚, 在浙江就已经有这样的先例, 被罚者还将罚款的收据、回单发到了网上。这样的分析有理有据, 让观众信服。

第三层分析:如何避免作秀质疑?

主持人引用浙江的先例, 被罚者将罚款的收据、回单发到网上, 让网友相信, 警车违停也是真的会被处罚的, 建议南京警方也采用类似的方法, 将处罚结果公布于众, 以正视听。这样的分析提供了合理化建议, 可以从根源上杜绝网友质疑。

3. 提供独家观点。通过分析, 主持人得出了一些观点:比如质疑作秀的情绪来自过往新闻, 此次警车被贴罚单不是作秀, 公开可以避免作秀质疑等, 这样有理有据的独家观点, 在碎片化的网络环境中是很难看到的。

节目结尾主持人还作了一首打油诗:“警车违停也惩处, 罚单照贴不含糊。该出手时就出手, 按章罚款不袒护。大水也冲龙王庙, 板子更打自家头。执法唯有讲公正, 百姓才能心口服。”以风趣幽默的方式提供了独家观点。

总之, 《卞说卞聊》提供了对新闻的宏观视角、深度分析、独家观点, 有力对抗着新媒体语境下的碎片化信息。

四、语言:通俗、有温度

1. 开场白:像跟朋友打招呼。“各位观众大家好, 欢迎收看某某节目。”这是很多节目惯用的开场白。而《卞说卞聊》的开场是这样的:“卞说卞聊, 老鬼来了。”给观众的感觉就是见到老朋友打个招呼, 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收获了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2. 正文:像跟朋友唠嗑。《卞说卞聊》通篇都是非常口语化的叙述, 比如2015 年3 月30 日《官员财产申报要靠“贼”帮忙?》中有一段是这样叙述的:“当时呢, 这两个小偷啊跑到胡沅家里, 据说偷了大量的烟酒, 尤其是那个卡特别多, 各种卡, 就是购物卡啊, 说面值小的有500 块, 大的有到2000, 一共偷了多少? 600 张!我的天哪!那么多的卡。结果, 这家里失窃以后, 胡沅的妻子啊还立马就跑到公安机关去报案, 说我们家被偷了, 损失很大, 被偷了150 万。这胡沅听了以后很生气, 你个败家娘们, 竟胡说八道, 哪有那么多啊!最多2000。”

从这段文字里能看到, 主持人的语言短句居多, 大量运用各种语气词, 更有“我的天哪”、“你个败家娘们”这种很市井气的语言, 风趣幽默, 观众听来就像一个朋友跟自己唠嗑一样。

聊天不是单纯的我说你听, 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和沟通, 而电视的录制和播出环境从客观上决定了主持人无法和观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聊天。因此, 主持人还经常在节目中使用“你看看”、“大家想想”、“我认为”这些拟交流的词汇增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感和代入感。

3. 结尾:替普通观众发声。《卞说卞聊》每次都以一首打油诗结尾, 比如2015 年4 月2 日《夫子庙为何被警告?》的结尾打油诗:“5A夫子庙, 突然被警告, 作为南京人, 心里挺懊恼。不足在哪里?一一细对照, 有的来放矢, 赶快整治好。让那后来客, 都把拇指挑, 把那5A牌, ‘擦’得更闪耀。”

夫子庙被曝光, 南京市民虽然恨其不争, 但更希望其尽快变好。主持人用一句“作为南京人, 心里挺懊恼”, 把自己放在普通观众的立场, 表达了对夫子庙的不满, 更提出了殷切希望, 替观众说出了心声。

我国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基本都以“说”为主要的评述方式, 而《卞说卞聊》所采用的“聊”比“说”更加朴实随意, 使受众和主持人的距离更加平等、贴近。

五、互动:多元、有速度

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使电视媒体丧失了过去的垄断地位,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也不能再固守着三尺主播台和内容为王的定律, 如何主动出击, 拓宽信息传播渠道, 让受众先看到自己, 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卞说卞聊》在创办之初就建立了微信公众账号, 每天推送节目, 与网友互动, 并在微博建立了# 卞说卞聊# 话题页, 通过《南京零距离》官微宣传与互动。节目开设了有奖问答, 主持人在直播期间出题, 观众可以通过电话、微信参与互动, 节目最后对答对的观众进行抽奖。

《卞说卞聊》主持人经常在节目中对观众的意见、建议进行反馈。比如2015 年4 月2 日的节目开头, 主持人先说了这样一件事:4 月1 日的节目播出后, 观众顾先生打来电话指出了一个问题, 主持人对观众的质疑进行了解释, 然后表示感谢, 并赠送了一份礼物。主持人还特别强调:“欢迎观众挑刺, 那是对节目最大的爱护。”

《卞说卞聊》非常重视对主持人的宣传, 节目创办之初, 就在多个网络平台对主持人进行宣传;与纸媒深度合作, 在报纸上为主持人开辟版面, 刊登节目内容;通过户外大屏、公交站台、公交车扶手和车身、地铁屏幕等多种渠道宣传主持人。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比较分析 篇2

【关键词】关键洞察力深度国际新闻话语题材视听元素

一、基本理论与方法

1、新闻话语

梵·迪克从话语分析的维度研究新闻话语。他认为作为一种话语类型,新闻话语是对过去所发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事件的报道。他还认为:“为了让受众注意、理解、再现、记住,最后接受乃至和他们原先的认知系统合为一体,新闻内容本身就要进一步的组织,如果新闻命题要被接受为是真实的或者可能的,那么就需要有其他的方式来增加他们的真实性或可能性。”

新闻话语作为一种话语类型,具有我们所定义的话语的所有特征:首先,新闻话语无论在语义还是语用上都是非常连贯的;其次该种话语是一种交际形式,而这种交际形式是发生在报纸、广播、电视和受众之间的一种动态过程。

2、样本选择

(1)《关键洞察力》。2013年3月6日起,每周三21:20黄金档,全国首档以分析焦点新闻人物微表情为线索,深度解析国际时事的先锋新闻节目《关键洞察力》在深圳卫视开播。节目首度将微表情概念引入新闻栏目,以微表情切入,以人物关系串联新闻事件、探究新闻真相,让老百姓看懂时事新闻不再是难题。主持人为臧雅菲。

(2)《深度国际》。《深度国际》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的新闻纪实栏目。内容打造新闻纵深影响力,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紧跟时事,深度解析,时长45分钟。对国际新闻进行深度报道,对国际新闻事实做深层次剖析。凭借画面和声音,形象地对重大的国际新闻事件、对未来世界格局有影响的事件、涉及中国或与中国关联的国际事件,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以此表达中国立场、中国声音。

基于此,本文选择了《关键洞察力》和《深度国际》两档电视国际新闻评论节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探究两档节目在新闻话语方面的异同点。在资料收集和采信方面,本文搜寻了2014年8月15日——2014年12月15日《关键洞察力》和《深度国际》的所有节目,共搜集到《关键洞察力》样本数为16期,《深度国际》样本数为17期。

本文将从节目形态方面,对两栏目的新闻话语进行比较分析。所谓电视节目形态是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形式、品质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即由叙事、新闻、题材、视听等元素构成的电视新闻节目设计模版。也将从新闻题材、叙事元素等方面,依次展开分析。

二、对比分析

1、题材对比

在表1与表2中,通过对两期节目题材进行分析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1)话题范围不同:《深度国际》以美日俄为主要关注点。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了把其放在报道的重要位置。地缘政治的缘故使得对中国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关注,在亚太地区又尤其以中日、中俄关系为重,因此也把这两个国家摆在报道首要位置。《关键洞察力》除报道美日俄外,同样关注亚太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阿富汗,印度,选题范围更广。

(2)标题形式不同:《深度国际》其中央台节目的性质决定其在标题上采用陈述句的形式,以凸显其稳重。《关键洞察力》标题较为灵活,以问句形式可以引发读者思考。

(3)切入点不同:《深度国际》视角较广,以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为报道对象。《关键洞察力》视角较窄,以国家领导人为报道对象,然后进行展开。

2、视听元素对比

视听元素是节目叙事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细分为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包括图像,字幕等。听觉元素包括解说词、音乐等。完美的视听元素组合可以使节目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虽然同为国际新闻评论的两档节目,但是由于叙事方式的不同,《关键洞察力》和《深度国际》对于视听元素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关键洞察力》的视听元素远比《深度国际》丰富。

选取《关键洞察力》12月10日的节目:“日本闪电大选安倍得失几何”为分析样本。在这个时长43分钟的节目中,主持人出现频率为18次。三个嘉宾阐述自己观点,进行互动。嘉宾1:庚欣,讲评20次,配以视频短片2次。嘉宾2:苏晓辉,讲评25次,配以短片2次。嘉宾3:徐静波,讲评29次,同时配以短片3次,节目过程一直有字幕。嘉宾评论时长占总时长2/3以上。视听元素多元化,三个嘉宾互相讨论,阐述观点有利于互相启发,并且各自风格不同,魅力不同,使得节目更有看点。

选取《深度国际》12月12日的节目:“美国:被引爆的黑色愤怒”为分析样本。时长42分钟。整个过程以短片为主,占3/4总时长以上,主持人出场7次,平均每次不超过20秒,短片过程中插入嘉宾金灿荣讲评12次,平均每次不超过40秒,字幕一直存在。这个节目在形式上较为简单,短片为主,讲评为辅,以短片的选取和配置来阐述观点,再加以嘉宾少量点评。

两个节目根据自己的受众群和节目定位不同,各有风格,《关键洞察力》重点在于嘉宾解说和互动,辅以时长较短的短片,视听语言丰富。而《深度国际》重点在于短片,辅以嘉宾少量观点,但短片也不是单纯的新闻报道,其通过新闻的组织也能表达其视角和观点,同时也能达到时评的效果。两者只是采取了不同的节目形式组织方式,在观点表达效果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两档节目的新闻话语各方面做的对比,我们也发现出两档节目之间存在的异同之处。虽然都是时事评论类节目,在节目形态上也有相似之处,但由于面对的受众不同,在具体操作上,两个节目各具特色。

两档节目的相同之处有以下四点:采用口播评论与图像评论的复合组合,力求突出电视评论的功能意义;采用历史观的叙事框架,力求建构完整的媒介生态链条;话题分析层层深入,由主话题延伸到多个次话题,有深度;注重互动,力求突出节目效果。

两档节目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首先,对于《关键洞察力》来说,与《深度国际》相比,它更加偏重言论与互动,它具有以下特色:以其实而不华的风格及犀利的言论,为受众提供思想的角度和观点;节目样态摆脱单向评说方式,力求形成平衡的话语场;注重互动的人际传播;在固定的节目形式下,采用灵活、自由的辩论,观众在观点的碰撞下受益。

而对于更加偏重新闻的《深度国际》来说,它具有以下特色:以其严密的逻辑性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为受众“呈现最质朴的新闻”,背景历史的宏观叙事,结合权威专家的解读;利用图像评论的优势;主持人的表情、动作、姿态、语气等非语言符号较为严肃;把一个新闻事件放在历史时空的纵深视域中去考察,注重事件外部驱动力不用单一的尺度和单一变量去衡量事件逻辑的或然性、必然性,而是对多维度的关联信息进行放大或者萃取,找到符合历史逻辑而非生活逻辑的阐释;视听元素更为丰富;中英文字幕。

结语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不只是“就事论事”,而是要通过对特定新闻事件的分析和阐述,提炼出该事件的普遍意义,从而发挥着认识事物本质亦或是防微杜渐的作用。《关键洞察力》和《深度国际》两档节目都是通过对国际新闻事件的分析与评论,引起受众的思考,让思维在碰撞中擦出火花。不同的节目由于各种原因,它们的新闻话语呈现出不同的特色,而如何用更加有特点的新闻话语来做新闻评论节目,让节目更有特点,更加深入人心,这是每个节目的制作人员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托伊恩·A.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华夏出版社,2003

②曾庆香,《试论新闻话语》[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话语转变 篇3

一、我国早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话语特征

纸媒是早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内容的基本来源。直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于1994年创办《焦点访谈》之后, 一些地方台也开始开办一系列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意识才开始渐渐觉醒。这个时代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话语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 就话语的主体而言, 传播者的本位意识过强, 节目中主持人的唱片评论稿太过书面化, 没有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形式, 完全就像是主持人在读报纸。第二, 就话语内容而言,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较强的国家意识, 以及精英话语较多, 有较强的政治宣传的作用。第三, 就话语的方式而言, 因受到政治环境以及政府政策的影响, 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播出之前必须拥有措辞严谨的文字稿, 镜头前除了播音员需要出镜, 记者是不用上镜的, 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基本形式依然是节目主持人的照本宣读。第四, 就话语的形态而言, 我国新闻媒体具有严重的主流意识形态, 体现反映自身利益的同时, 起着引导受众思想的重要作用。从传播者的角度出发, 先交流视点、考虑传播的内容, 再思考如何推广并蔓延到观众, 从而引起观众的注意力。

二、我国新时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特征

在新时期, 随着社会环境和整体话语环境的变化, 中国的电视媒体开始发展和创新, 创建了一个新的新闻传播格局。电视新闻评论从新闻传播的思维方式、播报理念、新闻话语形态、报道内涵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改变。在2009年央视新闻改革中,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进入繁荣阶段, 更加丰富的节目类型、更广泛的话题议题, 多样化的表现手法, 以及日益多样化的话语表达的特点, 总体的话语特征呈现以下四个趋势:第一, 话语主体向受众本位意识转变, 发展现代传媒已成为必要的传播手段, 这是媒体的概念逐渐移动以观众为中心, 新闻传播的话语逐渐由原来的共性传播转变为个性传播。第二, 话语内容的新闻性与时效性增强, 进入新世纪以后, 媒体存在的自治和自我融资途径逐渐演化的思想, 新闻传播理念也在发展中更加注重新闻性与时效性的研究。第三, 新闻权利话语向身份话语转变, 具体表现在节目从原来的以传播者为本体意识, 从而转变为以受众为本体意识, 节目开始从受众的角度挖掘新闻传播信息, 再将媒体对事物的理解及看法融合在节目中, 最后将媒体的声音传递给受众。第四, 新时代的电视新闻评论的突出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 即使是涉及国家层面的硬新闻, 也从一个受众的视角展开平民化的评论, 以达到“硬新闻, 软播出”的观点, 以减少媒体节目和节目听众之间的距离, 避免过于明显的官方语言和说教。

三、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变化的原因

新闻媒体的介入姿态和方式是新闻话语的本质体现, 其中新闻媒介的介入姿态和方式的改变影响着新闻话语的变化, 节目话语的转变不是偶然性的, 而是我国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受多方面社会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而产生的, 所以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话语转变受到特定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的作用。具体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话语转变有以下四方面的影响:第一, 新闻政策的影响。近年来为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对新时期的新闻宣传的精神, 这一时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坚持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 加大了对民生类新闻的报道量, 地方台纷纷推出符合自己地域特色的民生类新闻评论节目。第二, 社会文化的影响。21世纪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都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前进, 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价值化, 以及文化的意识也随之多样化, 社会机构的不断分化导致不同的利益群体存在着多样的价值观。第三, 经济改革的影响。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转型, 传媒的大环境随着经济转型发生巨大的变革, 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电视新闻媒体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第四, 面对媒介融合的新媒体环境, 科学进步的飞速发展和影响, 以及网络电视、数字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对传统电视的冲击,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开始注重增强节目与观众的互动, 节目的参与性也开始备受关注。

在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过程中,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发展和变化, 电视媒体也随之改变, 进而影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对公共话语的构建。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不断发展中, 我们需要注重节目的时效性、贴近性, 在话语方面要以受众为主体, 话语内容具有多样化, 话语的形态真实生动, 具有亲和力。

摘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对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件和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 通过电视新闻评论员的鲜明观点引发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的节目形式。本文通过总结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转变的体征, 以及转变的动因从而具体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话语构建, 以及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趋势转变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受众感知,形态特征,新闻言论

参考文献

[1]李琦.困惑与突围: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现状与前瞻[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6) .

[2]杨东霞.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形态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以CCTV《新闻1+1》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 2012.

[3]王汝平.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问题及出路[J].青年记者, 2014 (08) .

[4]丁玲华.电视新闻言论的形态变迁[J].新闻爱好者 (半月刊) , 2011 (12) .

[5]张禹.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新闻评论滥用话语权】相关文章:

语文新闻评论04-19

新闻评论文章05-01

新闻评论资料05-07

新闻评论赏析06-04

新闻评论论文06-24

央视新闻评论05-19

新闻评论研究06-09

新闻时事评论范文05-24

广播新闻评论论文04-16

体育新闻评论论文04-16

上一篇:元素训练下一篇: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