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化学实验效果

2024-06-06

提高化学实验效果(精选十篇)

提高化学实验效果 篇1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要真正运用好化学实验, 使之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需要具备实验教学的素质, 既要有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 又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知识, 还必须脚踏实地亲手实践。

科学事业在发展, 教育事业也要发展, 不会一成不变。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要通过不断地学习, 使自己的实验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使自身具备良好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要有钻研和创新精神, 如对化学中的疑难实验进行专题学习和研究、改进一些实验等;也应接受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思想, 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各地区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 定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或组织在职教师进修。有些地区其他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已经开展, 针对化学实验方面的却相对较少。可以进行针对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中对实验的设计, 实验测量的操作技巧, 设计、改进实验以及排除故障的创造性能力, 实验考核的命题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此外, 通过举行各级研讨会, 能提供化学教师间交流与探讨的机会, 从而相互促进。

二、利用实验, 诱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化学实验, 好奇心强, 而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 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 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 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 常常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 认真创设化学情景,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例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 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 指导学生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讲催化剂概念和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 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再如:在教学氧气的鉴别时, 我没有先讲氧气的鉴别方法, 而是首先把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 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又如:在教学实验室制取氢气时是用锌而不是用铁或镁的原因时, 可以增加这样一个演示实验, 即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就为后面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灵活变通实验, 加强实验教学

最直观的教学手段是化学实验, 它模拟人类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 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因此, 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教学, 是化学教学成功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 我把教材规定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和变通。

演示实验本来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 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的实验。开始时, 演示实验应该由教师亲自动手去做, 对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作用。学生做了几个分组实验后, 教师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将自己动手做的演示实验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的演示实验。初三学生富有参与精神, 好奇心强, 自己动手做实验很高兴, 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一些学生在讲台上做实验, 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 仿佛自己在做实验, 全部注意力都集中起来, 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 动手做实验的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 收获也非常多——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四、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设计实验只是教材提出实验课题, 而实验原理的运用、实验方法的采用、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准备、实验步骤的安排则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一种模式。为了使实验课上得生动精彩, 我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设计实验, 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来操作控制, 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的:“动手动脑、心灵手巧。”

例如:在了解燃烧的条件后, 可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受哪些因素影响及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学习了“铁生锈的条件后”后, 可设计防止金属锈蚀的实验方案;利用书本知识结合实际, 可设计实验检测附近的河水污染及空气污染情况, 等等。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课本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一样的。通过这些过程, 既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浅谈提高化学实验效果的几点做法 篇2

关键词:化学实验;实验效果;几点做法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课存在的最显著的问题往往是课堂纪律不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分析出现纪律不好的原因,常常是由于教师未使学生充分认识实验课的意义,忽视学生实验课的准备和组织指导工作等因素而造成的。例如,教师忽略了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教材,以致不少学生对实验目的、内容、操作步骤不甚明确。有的学生只是抱着“好玩”的态度来实验。到实际操作时,就形成盲目混乱。又如教师在课前准备不充分,到实验开始时,造成混乱局面。再如,教师没有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和学生实际作好周密的指导计划,上课时往往顾此失彼,陷于被动、有困难的学生常因得不到及时指点而呼喊;实验技能比较好的学生,又因提前完成了实验无事可作而互相谈论,甚至来回走动,影响别人操作等等。因此要上好学生实验课,提高学生实验课的质量,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好课前准备

1.要求教师做好实验的预试。与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的预试相比,对学生实验课的预试实验的要求应更高一些。除掌握实验成败的条件和关键外,还要估计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时可能发生的问题,拟出上课时向学生交待的注意事项,并作好课中巡视指导计划。指导计划应包括重点指导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重点指导的学生以及巡视指导的路线等。

2.应充分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仪器,药品等放置有序,保持实验室的清洁、整齐。

3.按实验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以及实验室的设备情况将全班学生合理分组。尽量照顾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防止造成某些同学只能作“观察员”或“记录员”的机会,还要拟订实验思考题,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实验教材和学习有关章节内容,要求学生在预习中作到明确实验目的,搞清实验内容,并理解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实验装置和注意事项(包括操作、仪器的使用和安装、药品用量、观察现象、废物处理,安全防护等各方面的注意事项),扼要地作好笔记,为能自觉地、有目的地、独立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础。

二、加强课上指导

实验课开始时先要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有时还要进行课前讨论和个别操作示范,然后挂出事先写好了实验项目以及重点内容与安全注意事项的小黑板,待学生检查实验用品齐全后,再允许学生动手实验,检查时间不宜过长,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通常采用重点深入与普遍照顾相结合的方式巡视指导,即在重点指导的学生中发现问题,立即普遍巡视,如发现某个问题具有共同性,则立刻在全班作必要的提示。一般应着重从下面两个方面巡视指导。

1.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化学实验操作规程。在中学里,学生违反操作的情况是存在的。例:未垫上石棉网,就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烧杯,不按需要量取药品,常将剩余的药品倒回原瓶,不是用手腕而是用整个胳膊的活动来振荡试管;手握试剂瓶倾倒液体药品时,瓶上的标签不是向着手心,而是向着下方,面部靠近瓶口去闻气体,用同一支滴管吸取一种液体试剂后,未经冲洗清洁,又去吸另一种液体药品等。指导学生遵守操作规程是一项必须坚持不懈进行的重要工作,指导中 1

既应重视使学生明确每一个正确操作所依据的原理,认识错误操作可能发生的危害,更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严格要求学生养成正确操作的习惯和熟练的技巧,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操作,如需教师示范,示范后也要求学生重做,在纠正错误中向学生分析、说明原理。

2.通过答疑与质疑,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积极思维。教师在巡视指导中,要善于根据实验内容和学生情况给学生恰当地揭示观察要点。例如,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某些特征性质,反应中发生的某些特殊现象等,要善于对学生恰当地启发提问。又如在讲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引导学生观察黑色粉未逐渐变为亮红色,证明有铜生成,同时试管口有水珠,证明反应后有水生成,概括出发生的现象,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等;要善于及时启发学生解决实验失败的问题。例如,当学生观察到反常现象或实验失败而不知如何解决时,教师必须及时地给予提示,或从理论方面,或从仪器装置方面,或从操作方面仔细检查,找出原因,使之重新做实验并获得成功。这样,既保证了实验进度,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实验课的效果。

3.指导学生作好实验记录。记录的主要内容是实验题目,所用仪器、药品、操作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数据,对现象的分析解释和结论。

4.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

教师在巡视指导中,应随时记下学生在以上各方面的具体表现并作为小结中讲评的依据。

三、利用活动提高实验技能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比如,组织化学晚会列为专项内容之一。在晚会上表演节目(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的都是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而观众大多是初中学生。丰富多采的晚会把同学们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听到 “ 爆竹声声 ”,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 “ 空瓶生烟 ”、“ 清水变色 ”,就急着想了解 “ 这是什么变化? ”

通过这些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还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学生实验技能上去了,相应的课堂实验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四、做好实验总结

精选实验材料,提高实验效果 篇3

一、用鸭跖草科植物紫锦草代替蚕豆叶做“观察叶下表皮结构”的实验

七年级生物上册中,有一个“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观察叶片的下表皮。这个实验要求学生首先要成功地制作出一个临时装片,然后观察下表皮(主要观察叶下表皮上的保卫细胞)。书上采用的材料是蚕豆叶,但由于季节和地域的关系,要在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中山,在深秋季节去找蚕豆叶,无疑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选用了紫锦草(即紫竹梅)做了替代品。这种鸭跖草科植物在本地十分常见,校园里、公路边的绿化地带常采用这种植物,有些学生家中也有盆栽。由于紫锦草很容易撕取一层表皮细胞,故学生能很快做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紫锦草下表皮的一层细胞非常清楚,其上的保卫细胞也非常多而明显,易观察到气孔,实验效果很好。

另外,我也常采用藤菜(即落葵,本地也叫它潺菜)的叶子,在市场上很易买到,价格便宜,但实验效果也相当不错。

二、用酢浆草代替天竺葵做“绿叶在光的作用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绿叶在光的作用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在教材里是采用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实验中需要对植株进行暗处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我们往往很难找到大小适中的盆栽植株,即使找到了,进行暗处理后,对需要遮光的叶片在操作时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漏光现象,从而导致实验效果不佳,甚至失败。

我们改为选用了酢浆草作为实验材料。这种草本植物适应环境能力强,时常在盆栽植物的旁边自行生长,几乎随处可采集到。另外,由于植株小,暗处理很容易,很方便。这种植物的叶片为三片掌状复叶,叶片细小,可随意选定一片进行遮光,一般不会出现漏光现象。

在解决原有的矛盾后,我们还发现该材料具有很多的优点。比如,由于叶片细小质薄,在测定时,煮沸褪色,加碘显色的速度大大加快,节省了许多时间,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老师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提问、解答、指导学生实验操作、检查实验报告等等。同时,也是因为叶片细小而薄,褪色剂、酒精灯燃料和显色剂的需用量大大降低,节约了实验经费。

三、用小泥鳅代替小鱼做“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

七年级下册“人体生理卫生”部分有这么一个实验:用湿棉花包住一条小鱼的鳃盖和躯干,露出尾鳍,平铺于培养皿中,再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尾鳍里血液流动的情形,尤其是毛细血管。但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的弊端。如小鱼尾鳍色素细胞较多,颜色较深,观察起来相当困难,要看到里面毛细血管内血液流动就更不易了。另外,小鱼非常容易死亡,往往当同学们观察到血液流动时,小鱼也给折腾得呜呼哀哉了。

针对以上缺点,我们选用了泥鳅来代替小鱼。虽然由于泥鳅体表湿滑,不易抓紧,给学生在用湿棉花包裹时造成一定困难,但一旦包好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效果非常好,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血液流动的精彩物像。另外,由于泥鳅不易死亡,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仔细观察分辨清楚哪条是小动脉、小静脉和哪条是毛细血管,清晰地观察到毛细血管中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情形。

四、用蚯蚓代替鼠妇做“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里有这么一个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其中的实验材料鼠妇不是到处都有,不是很好找,而且又爬得快,难以采集,同时,也很容易死亡。而学生刚接触生物这门课程,如果实验效果不好,很是降低学习兴趣,打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改用了蚯蚓来做替代材料,蚯蚓容易采集,实验时效果也很明显,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纷纷发表结论,气氛热烈,兴趣盎然。

在实验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究,不一定要照搬教材的方法和步骤,而且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充分发挥,通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学生化学实验学习效果之心法 篇4

一、树立“信心”

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 也称自信心。有无信心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 一定要让学生树立信心, 相信靠自己的双手, 靠自己的思维和老师的指导一定能获得真知。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呢?一是努力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成功。个人信心的强度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关系, 成功越多, 期望越高, 信心越强。因此, 实验前, 教师应指导学生预习有关实验的内容, 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学生只有真正了解了实验的原理、步骤、器材的使用、注意事项、数据处理方法等, 才能对化学实验充满坚定的信心。教师则要精心设计和准备实验, 使实验直观、简便, 找到突破实验中难点的有效方法, 确保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 并使学生获得成功, 增强对化学实验的信心;二是充分信任学生。心理学表明, 他人的态度对自信心有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说, 教师对学生期望和信任的程度高, 则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相反, 教师对学生期望和信任的程度低, 则会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因此, 教师在实验时应充分信任学生, 相信学生有能力能完成实验。还要不断鼓励学生, 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 勇于探究, 勇于创新;三是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心理学认为, 一个人对自身能力评价适当, 会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学生因多种原因, 在实验中会出现操作熟练程度不一, 也难免会出现失误和失败。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既要看到自己每一次实验的进步, 又要认真分析其操作失误、失败的原因, 总结经验和教训。学生通过对自己实验学习的适当评价, 获得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二、培养“细心”

实验是一个追求真理的重要过程, 它应该是精细的、严密的。化学实验能够有目的地提供给学习者大量的信息, 以便学习者从中提取信息并予以加工处理。学习者要想很好地完成实验, 除了要有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外, 还要靠细致、敏锐、准确的观察力, 从实验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加以处理, 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因而要求学生在实验中细心地观察现象、记录结果、处理数据。“细心”不仅能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 更能够培养学生一种严谨、科学的处事态度。例如, 长沙市2007年初中毕业会考理科综合第47题:请按图给出的条件进行实验, 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为什么? (提示:某些非金属氧化物能和水反应生成酸, 如:CO2+H2O=H2CO3)

这是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仅将烧杯中水改为了含有指示剂的溶液。答题时, 可从磷燃烧产生的现象 (光、火焰、烟、热、剧烈程度、先燃后熄、固体磷的减少、瓶壁附着固体颗粒等) 和溶液变化产生的现象 (B中水位下降, A中进入约占体积1/5的水, A中溶液变红等) 进行回答。然而, 这样一道看似很简单的题, 却成为当年试卷中的难题, 得分率仅0.29。该题评分标准要求写出5个实验现象, 学生一般只答出2~3个现象。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在做这一实验时, 往往只注意到了一些易观察的现象, 而没有对实验的全部现象进行细心的观察。观察实验怎样才能做到“细心”呢?一是要全面观察。上述实验中, 既要观察燃烧, 又要观察溶液, 既要看A瓶, 又要看B瓶;二是要深入观察。深入观察需要调动各种感官, 甚至采用仪器、试剂辅助;三是要全程观察。学生表述实验现象时, 往往只回答某一时刻或阶段的现象, 而不能用发展的观点表述实验的全程动态现象。反映了学生没有全程观察实验现象的习惯。如磷的燃烧现象从全程的观点看, 只答燃烧时的发光、发热是不够的, 还应回答现象的变化过程, 即先剧烈燃烧, 然后逐渐减弱, 最后熄灭;四是要用心观察。用心观察是指有思想、有思考的观察。可先思考再观察, 观察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或边观察边思考, 使观察更加细致、深入和全面。

三、呵护“疑心”

疑心有助于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疑心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 是创新意识的源泉。从近年高考结果反馈的信息来看, 化学实验失分较为严重。暴露出了传统的继承性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 与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 要创造一种宽松的实验环境, 呵护学生对实验的怀疑之心, 让学生有可能、有机会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去探索和发现, 在实验中去认知。鼓励他们大胆地去合理设计和精心构建实验。在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过程中, 要求他们能不拘泥于课本、不迷信权威、不依赖于常规, 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结合实际, 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 积极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如本人曾经在讲评习题时, 一学生对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氯气的实验结果产生了怀疑, 认为因次氯酸的漂白作用而使试纸褪色。在当时普遍认为实验现象为先变红后褪色的情况下, 我对他的怀疑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鼓励他课后去实验室验证。后来我自己通过精心实验, 反复对比, 证实了学生的怀疑是正确的。

提高化学实验效果 篇5

要实现教育观念的改进,就是要摒弃传统的师本位观念.将教师的“辛苦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推动者”.教师要实现与学生打成一片的目标,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争取在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活动中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学生操作实验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学生创造能力的鼓励等.将师生互动贯穿于实验活动的全过程,确保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主人翁精神.要实现教育观念的改进,就是要倡导多样化学习方式.实验操作的培养,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科学思维能力的发挥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有效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正确的实验结果不全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物理实验效果的标准,学生的宝贵经历和亲身体验等切身的探索过程才更重要.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的,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大气压存在的.实验以及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然后让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托里拆利实验时,玻璃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便是此时的大气压.如在马德堡半球实验时,可先让两位学生对拉,随后增加两名学生对拉,学生们用劲力气但没有达到效果,这时教师演示轻轻打开气阀,找一位学生吹一口气,两手指示他对拉,这时球就被轻轻地拉开了.学生们在惊奇中理解掌握知识,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实验让学生产生了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增进了学习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2.2方法的改进是提高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动力

新课改实施条件下,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将三者有序有机结合的学习方式.物理课堂实验不应该只是枯燥的知识学习的途径,而应该是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争取自主学习能力早日实现的基础.学生也不应该是给教师演示喝彩的观众,而应该是提升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主体.教学方法的改进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能力至关重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

2.3考评的改进是提高初中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保障

巧设情境,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篇6

一、有效地落实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

精选化学实验内容、转变化学实验教学的方式、采用新的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教学策略。除此之外,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非常赞同“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这个观点。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积极尝试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想方设法创设各种真实、具体、生动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体会化学与技术、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在提高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成功的化学实验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

1.成功的化学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人入胜的实验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运用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者。

例如在教学“石灰石受热分解”的知识时,笔者以圆明园中的汉白玉建筑被英法联军大火焚烧后变成碎块为例,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又如在教学“空气的组成”时,笔者以“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氧气,通过实验你能加以证明吗?”来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成功的化学实验情境是学生实验探究新知识的落脚点

成功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境应与教学目的紧密结合,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课堂实验探究问题的源头,使实验探究围绕这个教学情境展开,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材料和相应的学习环境。

例如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生活常识,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探究氛围,来帮助学生学习溶液酸碱性的有关知识。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实验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懂得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从而知道选择合适洗发液的正确方法;又如在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之前,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教学情境: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几粒锌粒,倒入几毫升稀硫酸,让学生观察现象。另外,把一个呈螺旋状的铜丝放入到硫酸中并与锌粒接触,再让学生观察现象。当学生发现把铜丝放入硫酸后,铜丝上会冒出气泡,这个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原有知识发生了认知冲突,他们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铜丝上冒出气泡?”于是,学生顺理成章地被笔者引入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中。

3.成功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境是学生思维的展开点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展开想象思维,这是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

例如在进行“钠与水的反应”教学中,笔者首先设置了实验探究情境:①通过初中的原有知识推测钠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铜单质;②通过实验证实你的推测;③分析实验现象,推测钠单质与水反应的产物;④设计实验,证实关于钠单质与水反应的产物的推测。

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师生共同做实验、讨论和交流,形成了一个学习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的协作对实验现象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对有效学习的最终建构都有重要的作用。

在设计化学实验教学情境时,教师把自己对于科学课程的感情、思维方式、操作技能、认识态度等融入教学情境中,能够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利用多种手段 提高实验效果 篇7

一、适当改进实验装置

初中实验仪器、药品等存在很多不足, 很多因素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的化学教师可以酌情的对实验装置做一定的改进。如分子运动, 在此实验中, 用大烧杯罩住两只分别装有酚酞试液和浓氨水的小烧杯。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时, 教师可以发现最大的问题在于:氨水挥发出来的刺激性气味很大, 而且氨水的用量也较大。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用小烧杯代替大烧杯、用小贝壳代替小烧杯, 分别在贝壳内滴入酚酞试液和浓氨水, 把实验微型化, 这样既节省了药品, 现象明显且又不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 (小贝壳也可以用干奶片的空塑料面板代替)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 找出最佳的方法, 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 巩固所学的知识;如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 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法是:在生物实验用的玻璃培养皿中放入两个垂直交叉的塑料片, 形成四个格子, 分别放入镁条、锌粒、铁钉和铜片, 倒入稀硫酸或稀盐酸, 使四种金属同时接触酸液, 通过小小的改进, 实验现象更具有说服力, 而且操作更加简单。

二、使用微型反应装置

在化学实验中, 微型化学实验仪器不易破损, 试剂的用量少, 反应迅速, 现象明显, 小剂量的试剂也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 可在六孔井穴板上用 (0.5毫升30%)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 (一颗芝麻大小) 的催化下来制备, 安全可靠, 反应迅速明显, 容易控制, 容易回收清洗, 消除了学生实验时的紧张心理, 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实验氛围。另外, 微型化学实验盒设计巧妙, 携带方便,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实验装备, 方便进行随堂实验。因此, 将微型化学实验引入教学中, 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课堂内外实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对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动画模型模拟实验

用动画模型模拟, 可使学生从中看到反应的微观效果, 由于图像新颖学生就会很感兴趣, 记忆效果也会很好, 使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重点得到有效解决。在实验中, 有一些演示实验不容易做出理想的效果, 这时用计算机模拟出动态的实验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例如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氧化铁等物质时, 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 反应条件要求高, 实验现象不明显, 但使用计算机模拟动画, 现象明显, 容易观察。另一方面适用于实验难以操作、危险性大而观察不明显的内容, 例如, 一氧化碳的制备、氢气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铁矿石、澳苯制备、氢气还原氧化铜、氨氧化、乙酸乙醋水解等。例如: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取、量、热、装、洗”的教学, 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 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 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操作”, 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 对学生最终学会这些操作提供保证。另外, 在讲解仪器安装的顺序时也有明显的效果, 特别是过滤操作中的“一贴、二低、三靠”操作步骤的讲解中, 用计算机分步操作进行演示效果就非同一般。

四、将实验做得有“趣味”效果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 做一些一时令他们捉摸不透的趣味实验, 以唤起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趣味实验更容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兴奋状态中, 它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化学知识。在教学中将课本中的部分演示实验作适当的“引伸”使其趣味化, 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如做CO2与石灰水的反应, 实验前对学生说:“现在我要把水变牛奶”。请一位学生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片刻后变浑。然后又说:“我还会使牛奶变清水”。让学生继续向浑浊液体中吹气, 果然变清。这时学生会很诧异。再对学生说:“我还能使它再变成牛奶”。然后将液体加热, 一会后又变浑。再向该浑浊液体里滴几滴盐酸, 浑浊液体又变清。一连串的“清浊互变”使学生兴趣盎然, 迫切要求弄清变化的原因。

五、结语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的拙见, 希望对广大一线教师有所启示, 共同努力, 提高实验效果。实验作为化学的灵魂, 如何利用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实现化学教学的目标, 形成实验具体操作的指南。这在化学教学工作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优化措施。

摘要:化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以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使化学充满魅力, 是化学的灵魂。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最常见有效的教学方式, 也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和有效的学习方式。那么, 究竟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效果呢?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实验装置

参考文献

[1]殷玉霞.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革新, 2008, (12) .

[2]李盛飞.怎样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3) .

通过物理实验 提高教学效果 篇8

一、物理实验的作用

1. 实验能够降低自学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

学生在预习和自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 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 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 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 影响自学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小实验就是个好办法。例如, 小实验“筷子提米”,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 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 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实验可以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 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 降低学习难度。

2. 实验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训练操作中的主体作用

训练操作就是要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操作是检验能力的关键。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 从演示实验到观察现象, 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都是学生亲身实践, 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练习来完成的。

3. 实验能够使学生在延伸迁移环节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 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 进一步深化与升华, 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如, 小实验“巧找重心”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 还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蹬杀”等技巧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 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运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 学会学习, 学会探究, 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 通过纠正错误, 逐步走向正确, 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物理实验及其探究来激发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毕竟书本上的东西都是纸面上的东西, 偏向于抽象思维, 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进行直观地把握和更好地运用, 而通过实验的方式, 能将抽象的书本知识变为具体的实验项目, 有助于学生通过感性的思维把握课程知识。在以前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 我们的物理教育都停留在一种“填鸭式”的硬性灌输上, 而缺乏运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样的物理学教育往往效果不甚理想。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往往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或许学生能获得一个比较高的分数, 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养成。这种“灌鸭式”教育模式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 只是估计了眼前的效果而忽视了长远的效果。而实验教学则是兼顾眼前和长远, 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学生思维的转变造成学习兴趣的增加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这样是大有裨益的。

那么, 怎样做一个成功的物理实验来启发学生兴趣呢?笔者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例如, 八年级物理热学部分《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中,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 将“实验:研究冰的融化”前置到介绍“熔化和凝固”之前, 让学生先做“冰的熔化”实验, 把学生分成几组, 分别做实验, 当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不再上升时, 就会自然产生这样的疑问:“温度计示数怎么不变啦?”一组学生的实验是这样, 另一组实验同样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这样全班学生都进入了探索和研究的浓厚气氛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再讲授“熔化和凝固”时, 教师讲得容易, 学生听得明白, 教学效果会明显增强。从笔者举的例子, 就会发现, 一次成功的物理实验的要点就是学生能主动去发现问题, 通过发现问题, 然后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知识的获得完全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 使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过程, 而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而教师的角色也会发生转变, 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者变为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协助者,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笔者认为物理实验达到这种目标基本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物理实验的目的了。再如, 关于《物态变化》一章的教学, 单纯讲解一个概念一讲就懂, 但全部学完后你会发现, 很多学生把六种物态变化混为一谈, 区分不清, 分得清的有些也是死记硬背, 问题的关键还是不理解。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给学生的印象没有自己研究时对问题的理解消化印象深刻。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和教师演示是不一样的, 一来激发学习兴趣, 二来边玩边想这是为什么, 达到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说实验现象的预期目的, 同时也达到教为不教的教学目的。

三、运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 其次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的装置, 认真观察实验仪器的初始状态, 了解各部分仪器、仪表的作用与功能, 使学生对观察的目的、实验的仪器装置有一个整体认识。在做电学实验时, 要先让学生看清电路。第三, 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过程, 演示实验一般要重复做两至三次, 以便于学生反复观察, 记录实验现象、结论, 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分析思考, 逐步形成理论。这样, 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 对理论知识建立的过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使知识具体化, 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的理论物理知识, 能够使其久久留于脑海之中, 保持较长的记忆时间。一般地, 第一次演示时, 让学生集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第二次要求学生观察老师的操作, 以便明确现象是怎样发生的, 第三次让学生综合观察现象发生的过程及其结果如何。

为了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可以在演示实验前或演示实验过程中, 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 以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及现象变化过程, 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最需要观察的事物, 并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方法以及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演示实验的观察训练中可以逐步减少教师的指导, 从开始实验前做详细的指导观察逐步地变为有重点地指导观察。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后, 可运用“无声演示”的方法, 即教师在演示前和演示过程中都不讲解指导, 而只操作给学生观察, 演示结束后, 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用科学语言正确描述出来, 可以先请一名学生回答, 然后请其他学生补充, 直至达到要求为止。也可以让每个学生看完教师的无声演示后, 写下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 这也是考查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经过这样反复多次的训练, 即可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能力增强了, 教学效果自然提高了。

改善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篇9

省级精品课程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作为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涉及多个基本实验和综合性实验。[8]本文以此为例, 通过分析不同实验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以及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进一步阐述和挖掘实验教学中的相关内容, 力求达到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强化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正确理解基本概念

正确理解基本概念是开展实验研究的前提。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课涉及大量的基本概念, 只有准确掌握这些概念的定义或表达式, 才能对实验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如伯努利方程实验中的静水头和总水头, 以及静压管和皮托管的区别;雷诺实验中的上临界雷诺数和下临界雷诺数概念, 以及为何采用下临界雷诺数作为判断流态的依据;风机进气实验中的风机静压、全压和动压等概念;离心泵性能实验中的表压和真空等概念。

举例来说, 个别同学没有深刻理解真空概念, 但通过离心泵入口安装的真空表读数, 则很容易理解只有泵入口绝对压强低于大气压时, 才能将水抽上来, 由此便能直观地认识到真空为测点低于大气压的数值。因此, 通过实验这一环节, 既能有效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又能对其进行直观认识。

二灵活运用基本定律

灵活运用基本定律是开展实验研究的关键。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只有灵活地运用基本定律, 才能正确分析实验过程中参数的变化和实验现象。如伯努利方程实验中, 当水箱水位保持不变, 通过改变出口节流阀的开度使流量增大时, 分析管路中某一测点处的静水头和总水头的变化。此时, 如能灵活运用伯努利方程便可做出正确的判断。分析如下, 水箱水位保持不变意味着初始的总机械能保持恒定, 随流量增加, 管内流速增大, 因而管路中的损失必然增加, 由伯努利方程可知管路中任一位置处的总水头相应降低, 而此处流体的动能增加, 因此其静水头必然有所减小。

以此类推, 由此可分析离心泵性能实验中当泵出口阀门开度减小时, 流量的变化、相应的进出、口的压力表和真空表读数的变化;以及运用并联管路的流量和阻力特性, 分析并联管路中的流量分配关系和并联管路的阻力特性的绘制,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三保持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保持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细心操作实验过程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保障。实验指导书中制订的实验步骤是依据实验原理而定的, 不能随意改变操作过程, 否则所得实验结果将失去其原有的物理意义。[8]例如雷诺数实验中, 在测定下临界雷诺数时, 首先将管内流动调节成紊流状态, 观察到细管内流出的着色水流束开始破裂, 呈现不规则的状态, 并发生横向掺混;然后逐渐关小出口调节阀使流量减小, 当流量调节到使有色水在整个管道中刚刚呈现出一稳定直线时, 即流动处于下临界状态, 此时对应的雷诺数即为下临界雷诺数。实验中, 一则应注意流量应缓慢减小, 以获得准确的下临界雷诺数, 一旦流量调过头, 不允许流量反向调节, 而应重新将流动调节紊流状态, 重复上述过程;二则在流量调小过程中, 应尽量避免人为产生的振动, 以减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以求获得良好的实验结果。通过上述实验过程, 既可直观认识层流和紊流现象, 又可深刻理解下临界雷诺数的物理含义。

实验中一般要稳定一定的时间才能读取数据, 即每个实验点的数据记录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以保障流动处于稳定状态, 所测实验结果具有可靠性。实验数据的记录不能操之过急。另外, 选取合理的实验点数目, 也是保证获得正确实验规律的重要因素。实验点过少, 往往在绘制曲线时将不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应用的规律, 这一现象突出表现在沿程阻力系数实验和离心泵性能实验 (避免流量超过设计值时, 扬程陡降, 如果数据点过少, 由此不能得到真实的性能曲线) 。

四合理处理实验数据

合理处理实验数据是反映实验现象内在规律的重要环节。实验过程中, 受人为因素、随机因素或实验仪器本身的影响, 原始实验数据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波动, 甚至出现坏值。正确判断实验数据中的波动现象或出现的坏值, 至关重要。[9]如在离心泵和离心风机的性能实验中, 由于电机转速并非始终在额定转速运行, 因此需要将实际转速下的实验数据按照相似定律转换为额定转速后, 再绘制其性能曲线, 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反映泵或风机的性能。又如, 沿程阻力系数测定实验中, 通过测定压差来计算阻力系数, 实验发现经常出现坏值, 这需要进行有效的剔除, 否则, 将不能获得真实的物理规律。

在此基础上, 需绘制反映物理过程的特性曲线。曲线的绘制不是将所有的数据点相连 (这一点经常被同学所忽视) , 而是要求实验点尽可能均匀分布在光滑的曲线两侧, 这也有助于剔除坏值。曲线绘制即可人工手绘, 也可采用各种软件, 如Excel、Origin和Matlab等, 尤其是采用软件绘图, 即可获得良好的结果, 又可培养学生使用常用软件的能力, 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五力求培养创新能力

综合性实验涉及基础知识较多, 物理规律相对复杂, 实验分析相对较难, 正因如此, 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并联管路流量分配实验中, 分析并联管路中各分支管路中的流量关系和阻力关系。按照理论, 根据并联管路特性, 由于各支管所用材料和管径均相同, 因此其各分支管路流量和阻力均应相等。但实验现象表明, 支管流量和阻力并不相等。究其原因, 这是因为受支管的汇合点和分开点的布置方式, 以及不同支管入口存在重位差的影响, 因此不同支管入口处的压强不同, 各支管的实际流量和阻力损失也有所不同。理论上和实验上的差别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而不能照搬理论去进行问题的分析, 否则将得出错误的结论。

又如在离心泵并联综合实验中, 比较采用共用阀和非共用阀调节方式在不同负荷下的经济性。可采取两种方法, 一是通过绘制两种调节方式下的轴功率曲线, 然后进行比较即可。但该方法无法了解不同调节方式下的单泵扬程曲线、并联泵联合性能曲线和管路特性曲线的变化, 也无从知晓运行工况点的变化。为深入研究此问题, 采取第二种方法, 即通过绘制泵性能曲线和管路性能曲线的方法, 确定实际运行工况点的手段来分析其经济性。但由于实验过程中离心泵转速有20r/min左右的波动, 需将流量、扬程和功率按照相似定律折算到额定转速下, 而用于确定共用管路阻力曲线的共用点压强也是在转速发生波动的过程中测得的, 由于该压强并非水泵的性能参数, 因此无法应用相似定律进行折算, 而不折算又有些不妥。因此需要改变思路, 借助于以共用阀门调节实验确定并联泵的联合性能曲线、以非共用阀门调节实验确定共用管路特性曲线的思路, 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这些问题的思考对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 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着良好的积极作用。[6,7,10]

六丰高考试内容

将实验内容纳入考试范围、丰富考试内容是提高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10]过去, 常以实验报告的得分作为实验成绩计入总成绩, 但实践中发现, 存在部分同学实验报告不完整 (缺数据处理过程或实验曲线) 、实验数据处理不当或错误、甚至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等现象。因此, 仅凭实验报告既不能正确评价实验者的实验效果, 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理解实验现象的现状。

通过将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编制成试题, 并纳入考试范畴, 必定会促进学生认真操作实验、细心观察实验现象、积极处理实验数据、潜心思考实验结果所呈现的规律及反映的知识和原理。通过流体力学和泵与风机两门课程的尝试, 其效果已初步显现。学生总体反映良好, 而且实验效果和实验报告的质量也有明显改善。长此以往, 坚持下来, 必能发挥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 正确处理好上述关系, 不仅对教师, 而且对学生, 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深挖实验教学中各环节所涉及的相关内容, 使得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力争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录.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构建创新实验平台[J].实验室科学, 2009, (4) :23-25.

[2]施云芬, 李强, 张延林.提高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9, 29 (3) :40-43.

[3]张晓琴.工程化教学体系在“供电技术”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5) :119-120.

[4]张志宏, 顾建农, 王家楣“.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06, (5) :87-91.

[5]刘建龙, 谭超毅, 曾美玲.流体力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 :122-123.

[6]李海英, 饶秋华, 王英, 等.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06, 7 (2) :66-67.

[7]祝会兵, 戴文琰, 李建.工程流体力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宁波大学学报, 2008, 30 (2) :107-109.

[8]吕玉坤.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实验指导书[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9]蒋受宝, 周孑民, 彭锐.离心泵实验及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11) :28-31.

利用生活情境 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篇10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 应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作用, 利用生活经验给学生创设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生活中许多物质发生变化都是化学现象。例如, 上课时教师用火柴的燃烧,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擦火柴看见的现象有哪些?学生纷纷说:发光、发热, 火柴梗变成了焦炭状物质。再例如, 让学生回家找一根铁钉, 放在有水的盘子里, 隔两天看看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发现铁钉生锈了……这些现象都是化学变化。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现象, 知道了化学变化主要的特征是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生成沉淀、放出气体及颜色变化等, 判断标准是在变化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某些生活中简单易得的材料, 为化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素材, 若巧妙加以利用, 会使学生对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 这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丰富他们的学习情感,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大有益处。

二、利用生活情境, 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处于整个教学系统的复杂关系中具有丰富情感背景的探求者、实践者。

如, 在进行“酸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实验时, 可提出一系列生活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以下研究:①水壶里的污垢的颜色如何?②能否可用洗涤剂除去污垢?③在水壶里加入稀盐酸会发生什么现象?④加热后的水壶里的污垢有什么变化?⑤稀盐酸的溶液颜色有何变化?⑥水壶里污垢属于什么物质?⑦放出的气体是什么?⑧除了上述现象还有何现象?⑨上述每个反应中生成的盐是否相同?⑩由此你可以得出盐酸的哪些化学性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实验同步进行,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解答, 探究热情自然会高涨。

通过结合生活现象进行研究, 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打开思路, 同时老师参加指导与议论, 还能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议题不能过大、过空, 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对教学中的重点、疑难点, 仍需教师作重点讲解。

三、利用生活情境, 培养学生能力

新课标的实施, 不再以掌握知识为最终目标, 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与观念, 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学生从被动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究知识转化。

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 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物质的性质尽可能通过实验引入。如不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就可以通过实验展示:钠、锌、铁、镁、铜分别与稀盐酸接触, 反应的速度、现象 (声音、放热) , 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的滴加顺序不同, 反应的现象也不同, 可以让学生对化学实验中严格强调实验的步骤和试剂的使用加深理解;氧化铜、锌、稀硫酸三种物质混合时产物的确定, 也只有通过实验才有说服力;石灰石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现象的不同, 也是事实胜于雄辩。化学实验的类型较多, 对相似的一系列实验, 如氢气、碳、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它们的反应原理相同, 仪器、装置和操作方法相似, 对这样的实验经常进行比较, 能扩大想象的空间, 触类旁通, 有助于知识和技能的积极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亲自实验, 培养学生的合作互相精神和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探究与分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实验细微处的观察,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实验操作的改进与创新, 引起学生的探究。例如, 通过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如何减排污水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 让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建立绿色化学的理念。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上一篇:乙酰半胱氨酸联合丹红下一篇:富用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