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推进

2024-06-29

层次推进(精选十篇)

层次推进 篇1

首先是效益性与社会性需兼顾的困境。一方面,运营商是企业,受国资委及上市公司相关盈利需求制约;另一方面,其经营的通信业务又属于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需要考虑社会性,其定价和运营也受到国家监管层的约束。效益性与社会性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冲突。

其次是产业链去中心化与运营商传统体制约束的困境。当前的通信产业链,去中心化日益明显。以BAT为首的各类互联网公司在当今的信息通信产业链内大展身手,各类并购及资本运作应接不暇,他们机制灵活、运营观念超前、引入资本模式多样,能最大程度地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反观传统运营商,由于传统国企体制的限制,在互联网经营方面起步晚、发展慢、后劲小,受产业链OTT冲击,其管道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赢家通吃的互联网时代,已逐渐处于下风

最后是运营商服务利润率与服务水平不匹配的困境。客观地说,我国电信服务的整体服务水平已经超过不少发达国家,但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却相差甚远。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国家监管约束,另一方面也与传统运营商的运营机制、管理体制等不无关系

基于我国国情,要打破当前通信业僵局,主导者只能是国家和政府,具体而言,可从3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通信业立法,为破解困局提供法律政策保障。业界千呼万唤始的《电信法》迟迟没有问世,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管制本位主义,而非市场经济主体权利本位,已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要破解当前通信产业发展困局,首先需要政府发挥主导角色,结合当前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通信业新的特点,在立法监管、推进运营商改革上出台具体应对措施,包括民资和外资引入、运营商所有制改革等,给参与改革的各方吃上一颗“定心丸”。

第二,逐步推进我国多层次的通信运营体系。通信业发展趋势证明,今后的电信市场将呈现生态化结构,即市场上存在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运营商,并在市场规则下相互竞合。我国目前的基础电信市场主要由3家国有电信企业运营构成,今后还需要通过市场开放来形成有效市场格局,组成包括基础运营商、虚拟运营商以及产业链各方的多层次、立体化通信运营体系。

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篇2

摘要: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生育、残疾、死亡、灾害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时,社会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协调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重要制度。它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确保公民基本生活权利而制定的安全保障制度。它作为现代国家的一种制度安排,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是对资源配置中市场失灵的弥补,也是为了纠正市场经济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或者说实质上不平等而作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通过社会资源的调节和再分配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进而保障社会成员共享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成果。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它主要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制度组成。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中产生和发展的,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文明成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群体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关键词: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必要性 途径 注意的问题 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1、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转型期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是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而社会保障制度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重要载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战略举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运行的物质基础,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十一五”时期,是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要以完善城镇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城乡保障制度接轨。同时,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保障资金来源,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及体现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

2、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安全网。建立和谐社会最大的挑战,是建立覆盖城乡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是按要素分配的,主要体现效率因素,难以实现社会公平,而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弥补收入分配领域的缺陷,实现社会相对公平。随着市场化改革尤其是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收入差距总体来说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如果不注意及时加以矫正,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二十世纪拉美地区有的国家发展很快,由于只重视效率而忽视了社会的公平,结果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化,社会问题积累造成严重危机,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缺乏社会公平,效率也难以持久。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协调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支撑市场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和“安全网”作用。要从根本上理顺我国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劳动关系的转变、流动人口与固定户籍人口的利益冲突、地区之间与城乡之间发展失衡等复杂格局,社会保障体系就必须发挥应有的调节和保障作用。

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我国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保障到位之后,社会保障支出本身就创造GDP,同时可以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开启消费的闸门,将高储蓄率转化为高消费率,从而实现经济由投资拉动型转变为内需拉动型增长。消费率提高还将带动就业率、投资率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依靠内需拉动型增长,GDP的增长率不仅会比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下的GDP增长率更高,而且GDP的内涵更实在、质量更高、更稳定,从根本上改善经济增长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何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健全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在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把着力点逐步转向城乡统筹,推进城乡制度整合和待遇衔接。

二是改革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分配的有效方式,更加公平有效地解决住房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着力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三是积极发展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社会保险和各类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健全特殊群体的服务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更好满足老年人特殊的服务保障需求。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重点围绕留守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教育、就业、卫生健康、思想情感等方面实施有效的关爱服务。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大力营造尊重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残疾人平等享有各种社会权益。健全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和监管机制,加强政策制度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保障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人口结构变动,社会保障机制的科学性,政府的保障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等一系列因素,具体地说,在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确保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资金筹集、标准确定、方案评估、实施程序等是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环节,其中的难点在于资金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社会保险制度是以信用为基础,要求基金在财务上具有可持续性,基金财务的可持续性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生命线。要不断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保障资金,并实现基金运行良性循环及保值增值。

二是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我国对社会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基金的征集,采取收取社会保险费的形式,社保经办机构负责征集基金,无法律依据,只能依据社保机构提供的数据来征收,对漏报、漏征户难以有效管理,因此,要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统一征缴范围,划归为地方税收入。

三是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环节。

四是完善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质是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是对市场失灵的弥补,政府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政府应该管住而且能够管好的事。要处理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引入市场机制。五是以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为突破口实现城乡接轨:要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完善进程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并以进城务工农民及失地农民为突破口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积极推进农村与城镇社保制度接轨,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六是在政策取向上明确就业优先的原则:就业和社会保障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在建立社会保障时应将促进就业、防止失业作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要以适度的社会保障来促进就业,而不是妨碍就业,并在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中达成两者的协调一致。

社会保障是经济运行的“减震器”,是社会和谐的“安全网”,是国家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越完善,既有利于保障民生,也利于通过稳定消费预期、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因此要不断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伍慧灵

国贸三班

层次推进 篇3

1.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培育特色产业,扶持农民创业,促进农村分工分业和农民稳定就业,建立农民长效增收机制

双阳区按照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努力构建农民长效增收的产业体系和持续发展基础。

1.1加速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业 双阳区立足于区位、资源、特色优势,加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构建产业集群,目前,已有鹿产品加工业、有机米业、酒业、酱菜业等9400余家产业化企业,年产值3.9亿元,实现税金5000余万元,安置劳动力1.2万人。全区按照组团发展和功能村建设要求,重点发展奢岭、双营、主城区和山河四个组团以及14个省级示范村,形成新的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居区,通过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区域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全区实现转移输出8.85万人次,劳务经济收入达到6.3亿元。

1.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 重点抓好“五大产业”。即抓好以梅花鹿为主的精品畜牧业、以蔬菜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以旅游休闲为主的农家乐旅游业和以生态采摘为主的林果业、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通过产业的发展和园区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现实条件和长远基础。全区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477元。

1.3加速创业主体培育,挖掘农民创业潜力 千方百计鼓励农民利用技术、资本和资源进行创业,着力培养一批小老板、农场主、牧场主和经纪人,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发展和分工分业进程的加快。通过农民创业年活动的开展,全区涌现各类实体性的农村创业组织和单元21000多个,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牵动力。双阳积极推进农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呈现出产业专业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全区规模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80个,带户13500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从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安居的农村新貌

2.1抓规划 双阳区按照产业发展、村屯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要素,在完成全区镇村规划的基础上,分期分批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和连续性。

2.2抓典型 按照梯次发展的原则,突出“三线”村屯建设,不断巩固完善和提升省市区三级示范镇村典型水平,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使这部分建成村的新农村建设更加完善,带动和典型作用更加突出。目前,全区典型村达到23个,建设村59个,整治村达到全覆盖,村村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

2.3抓环境 双阳区把环境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使政府、社会、农民三力合一,建设、整治、管理三项并重,政府督查、舆论引导、农民教育同步实施,环境建设快速推进,乡容村貌有了可喜的改观。全区建设绿色生态屯198个,涌现出一批樱桃路、李树街、杏花村;全区新整修道路510公里,农村“村村通”达到100%;修建路边沟55700米;新修建院落围墙146000延米。农村沼气完成700户,农民的居住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设标准垃圾点3200个,建设生产垃圾腐化池30个,新建垃圾回收利用厂一处。新建牧业集中饲养区32个,有效解决了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为了使农村环境得到持久保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双阳区通过政府投入、乡镇村补充、农村自筹相结合的筹资办法,解决垃圾清运和垃圾点建设的问题,政府每年投入不低于70万元。

3.从建设和谐新农村入手,统筹协调,配套建设,全面发展,使农村三个文明同步推进

3.1培育建设主体,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打造农民教育体系,积极引进新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完善区内职业培训机构,加强农民夜校建设,形成“三位一体”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到目前,全区农民夜校发展到98个,在建36个,预计在年末实现村村有农民夜校。

3.2丰富农村文化体育生活 满足农民求乐、求美、求健的需求,重点强化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凝人心、聚人气,形成合力,增强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目前,全区农村社区发展到20个,农民户外标准活动广场23个,村村都有体育健身器材。

3.3推进农村民主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创新和探索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新机制,推广“三驾马车”管理模式,重点普及了屯务理事会,借助村两委选举,使屯务理事会达到580个,农民真正参与新农村建设和管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4. 从五个体系建设入手,明确责任,落实任务,真抓实干,促,使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升级

4.1加强组织领导体系 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来抓,高度重视,纳入日程。成立新农村全面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副书记和主管区长具体负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保证人员编制、车辆、经费。各乡镇(街)相应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组织,设立专门的办公机构,保证领导体系和工作体系的顺畅。

4.2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4.2.1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拿出专项资金80余万元用于扶持主导产业贴息,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4.2.2实行以奖代补政策 区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提高乡镇、村组和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奖补资金采取现金和实物的形式进行兑付。

4.2.3建立农民创业政策体系 结合省里促进全民创业措施,制定双阳农民创业政策,引导农民形成创业高潮。

4.2.4创新用人机制 为了鼓励村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村级组织考评体系建设上,采取述职的形式加强群众监督,对考核优秀的基层组织给予奖励,对测评不合格或群众意见较大的进行调整。

4.3构建多元投入体系

4.3.1捆绑使用支农资金 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把农业、水利、交通等专项资金相对集中用于新农村建设。

4.3.2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新农村建设 通过冠名、给予政治待遇等方式,鼓励家乡出去的成功人士投入家乡新农村建设。

4.3.3市场化运作建设资金 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和城市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几年来,双阳吸引社会捐助资金达1370余万元,有力的支持了新农村建设。

4.3.4利用惠农政策筹集资金 充分利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安华农业保险、村村通等国家政策性投入,吸引农民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4.4建立部门帮扶体系 长春市实施市级领导包村,极大的支持了双阳区的新农村建设。双阳区按照“家乡人包保家乡,哪个村出来领导干部就负责哪个村新农村建设”的原则,有重点地选择68个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保全区134个行政村,按照三年一届,确定各部门的工作任务,纳入部门岗位责任制考核范围,区电视台每周一通报帮扶进展,真正形成了城乡联动、合力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层次性推进 篇4

1.现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江苏省小学主要使用的英语教材是《牛津小学英语》, 新版教材是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的体系编写而成, 它的每个单元包含多个板块, 围绕一个话题来训练。以六年级上册为例, 分别为Story time、Grammar time、Fun time、Sound time、Culture time/Song time、Cartoon time、Check out time和Ticking time。A板块主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认识句型, B板块、C板块、D板块主要是为了练习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句型并学习相关语法, E板块、F板块、G板块、H板块则是通过一些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新知识、练习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并简单学习有关的文化内涵。

这些板块是逐渐推进、相互融合的, 其设计也是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常常出现一些问题, 使各板块发挥不了它们应有的作用和效果。例如, 有的教师贪图简便, 直接告知学生新单词和新句型的意思, 单纯带读, 而不是把单词和句型放在上下文中让学生去理解;有的教师凭感觉或经验, 如教授A板块时, 就开始逐个讲授单词或句型, 而不是让学生去整体感知语篇;有的教师在讲授第二课时的时候, 忽视了第一课时和第三课时, 结果导致知识的重复教学等。

2.单元教学层次性推进的策略

(1) 单元主题与单课话题并重。在《牛津小学英语》中, 编者是按照从话题到功能、从结构到任务来设置, 每一单元有一个主题, 各单课含有一个任务。例如, 三年级有一个The nature world单元, 分为三个单课, 每一课都有一个任务, 分别是Insects、On the farm和Plants, 基本的构成模式是看与听、看与说、游戏、音乐、说与演等, 需要3~4个课时才能全部完成。由于主题和模块比较丰富, 教师也就有了几乎无限可能的创造和发挥空间。为了避免割裂课时与单元的联系, 教师应该多进行思考, 形成分项目标, 使每个主题的内容更为丰富并加强单课与单元的联系, 以便创造更有效的英语学习环境, 提升课堂质量。

(2) 单元目标与单课目标并重。了解到单元及单课的话题, 教师就需要研究单元目标的教学计划。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 教师需要考虑到某单元的课程标准要求、弹性要求、教学时间及该单元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换言之, 教师需要适当地延伸单课目标、适量积累, 以便把单课目标和单元目标统一起来,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单课目标置于单元目标内的能力。

(3) 单元文本与单课文本重构。理清目标后, 教师要提供文本内容的学习方法, 即设计教学方案。所谓重构文本结构, 就是按照个人的教学习惯重组教材内容。但必须注意, 重组的时候既不能脱离教材, 也不能脱离学生。重组单元内容应该是让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配合, 尽可能地丰富教学内容和语言环境, 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鲜活。重构时, 应先将单元中的词汇与句型分类, 把握每一课时的目标及各课时之间的逻辑关系, 使文本推进更符合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总之, 重构文本时需要考虑的包括教材主题、教材内容、学生能力、单元整体等。

(4) 单元教学框架把握。创建单元框架时, 教师需要处理好几组对照关系, 包括各课之间的关系, 文本主次的关系, 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目标与过程的关系, 课上学习与课下练习的关系等。其中, 各课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环环相扣并具有延续性的。文本之间则应当体现一致性, 如上文提到的单元, 各课时的难度就是从易到难推进的。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根据学生特点, 在三个课时中适当运用角色扮演、卡片、猜谜、展示等方式, 配合教学目标, 以有效性为检验标准。[1]

(5) 案例分析。以6A Unit 2 What a day!为例, 分析这一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

这一单元的话题是谈论天气情况和周末活动, 从逻辑上看很容易理解:周末做什么需要根据天气来合理安排。Story time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Yang Ling周末一天的生活, 在学习本单元主题的同时, 学生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一般过去时的用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找准单元主线, 挖掘教材中与主线关联的内容, 再进行整合、开展教学活动, 以帮助学生整体建构本单元的知识并提升能力。而这一单元的教学主线就是一篇以一般过去时进行描述的日记, 包含天气的情况和主人公的活动。因此围绕日记, 学生可以了解到使用一般过去时描述天气和活动的方法, 并学到日记的格式。阅读和学习语篇后, 可以请学生根据板书, 简要复述日记的内容, 并在最后仿照语篇, 以日记的形式来介绍自己上周末的活动, 提高对于写作、时态的认识和对描述天气词汇的运用能力。

文本的重构是指教师对本单元内容的增减、重新排列等, 即不一定按照教材编制的顺序。例如, 教材的Story time在最前面, 但是教师可以根据习惯或需要, 先简单介绍本课主要用到的单词和句子———把B板块、C板块、D板块的部分内容提前, 为学生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再整体引入语篇。教师可以先利用头脑风暴等游戏, 结合旧知识, 教授部分新单词, 如dumpling、parrot、honey等, 再放入语篇, 引导学生根据主人公活动来推测其他单词 (如描述天气的词语) 的含义, 并感知一般过去时, 同时加入情景讨论、视频等,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的思路。此外, 还可以重新设计教材中的活动。如本课的第二课时设置了学生任选三张卡片并说出句子的游戏, 但这对于学生来说, 难度下降了, 因此可以利用校园、家庭、教室、街道等环境, 设置或直接利用当天或昨天的天气情况, 让学生自行编出对话。[2]

单元整体教学是从整体的角度讲授知识, 尽可能使单元内容互相联系、融合而不是割裂, 以更好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感知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 教师应该多加思考, 深入研究并大胆创新, 设计出更生动有效的教学活动, 提升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季春燕.牛津版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方案的思考[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4 (19) .

层次推进 篇5

【关键词】法治 法治社会 社会治理 多层次多领域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封二-01

“全面构建法治社会,推进多层次多领域治理”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六项”任务之一。并且对此又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和相应的布置: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因此,每一名公民和每一名法律工作者有必要思考“全面构建法治社会,推进多层次多领域治理”及其相关问题。

在论及“全面构建法治社会,推进多层次多领域治理”及其相关问题的时候,有必要首先明确“全面构建法治社会”的内涵和如何“推进多层次多领域治理”的措施及其两者的关系进行一个简单的叙述。

一、如何理解:全面构建法治社会

1.立法

全面构建法制社会的基础上健全社会治理所需要的法律。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于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面对这些新的问题,不仅要完善现有的法律条款,而且也需要根据治理新问题的需要及时地制定相关的法律。因此,这些新的法律与原有的法律一起将完成对治理社会所需法律体系的构建。有且只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法治并为其提供一个法律前提。因此,在全面构建法律社会的实践中,健全法律体系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在这最为关键的一步中,立法是基础。

2.普法

如果说立法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前提,那么普法就是实现法制社会的基本保证。因为,在普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建立公民的法制意识,而且还能使公民知道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因此,所谓的普法不是对简单地法律条文的宣讲。在普法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案例,只有通过典型的案例,才能使参与普法的公民对于法律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尤其在普法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现代传媒。无论是电视法制频道的“普法栏目剧”,还是各大主流媒体网站的新闻宣传。在涉及到具体案例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法律解读。否则,法律的宣传就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也就是说,虽然新闻节目不是专业的法律宣传,在其报道的新闻过程中,它却可以起到法律宣传的作用。因此,对于特定的新闻事件,既要有对其发生原因及其具体的事实的说明,也要有对其处理结果的通报。特别是后续报道更能起到普法宣传的作用。

从普法的对象来分析,所有的公民都是其普法的对象。无论是年纪大的,还是年龄小的;无论是有一定法律知识基础,还是没有相关法律意识的人员,都应该纳入普法的对象。而且对于这些人的普法一定要造成一个普法常态。只有常态化的普法活动,才能起到常态化的普法效果。

3.执法

立法也好,普法也罢,它们都是为执法作准备。这里所谓的“准备”有两个层面的意思,既它们是有法可依的基础,也是执法必严的基础。只有公民明确了自己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他们才能配合相关人员的执法行为,才能在遇到执法出现偏颇的时候,大胆地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才能自觉地监督执法者。例如,常见各大媒体的城管与商贩之间的执法案例。如果商贩在其违法之前就知道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或许就能减少类似案件的发生;如果每一个地方的城管都能严格执法,严格地按照法律赋予自己的管理权做出相应的管理行为,或许就能降低两者之间的矛盾。例如,延安城管踩人事件就是一个这样的案例。这是一例城管没有严格按法律要求行使管理权和做出过激行为的案例。从城管的一方面分析,城管行使管理职责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妥,但是作为一名执法者,他们却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赋予的权利行使自己的权利。而是做出了过激行为对商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而对于商贩来说,如何他们对相关法律条款有深入地了解,他们或许也就不会与城管直接发生肢体接触。通过正常的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宜。所以说,执法的前提是普法,普法的前提是立法。

二、推进多层次多领域治理的具体措施

1.知法

知法是推进多层次、多领域治理的基本措施之一。所谓的多层次治理,在其行政管理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为省、市、县、乡各个管理层面上的相互性、协调性的法理;在其以法理方式为标准的区分中,它又可以理解为系统性的治理、综合性的治理和源头性的治理;所谓多领域治理是指各行业的协调治理。无论是立法、普法、还是执法行业都需要相关的法律治理。但是无论是哪个层次的执法,哪个领域的执法,执法者和被执法者都需要明确法律的内涵,即知法。否则,他们无论哪一方都无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因为,在法律的面前,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2.守法

守法有两个层面的理解,在第一个层面上,所谓的“守法”往往被理解成是遵守法律。在第二个层面上,“守法”还有依法维护权利与尽义务的内涵。作为一名执法者,他要根据赋予他的权利去处理违法行为;作为一名被执法者,当他知晓自己的违法行为后,他有义务配合执法者完成他们的执法行为;当被执法者发现执法者有违反相关的法律行为的时候,他又有义务向其管理单位进行投诉与举报。从而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做出应该做的事情。因此说,守法是推进多层次多领域治理的核心措施。因为,守法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利去行使管理行为;根据法律的约束,去尽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

3.创新

“全面构建法治社会,推进多层次多领域治理”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它不仅涉及到法律体系的完善与更新,而且也涉及到法治模式的新构与重组。特别是对新的执法模式的探索,更是实现推进多层次多领域治理的关键。无论是对上边提到的“知法”,还是上边提到的“守法”都是这个新模式关注的焦点。从另一个层面分析,这种新型法治模式的构建还涉及到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更新,无论是以前所谓的“标本兼治”,还是现在法治的“新常态”也都是其研究的核心;无论是在具体的法治措施中,提倡和健全维权机制,还是结合化解公民纠纷的新措施,都应该体现在这种新模式解决具体法制问题的策略中。特别是多元化调解机制参与这种新法治模式的构建,更能使其体现出多层次多领域治理的特点。多元化调解机制的构建中,不仅要关注司法调解的作用,还要突出人民调解的特点。尤其是行政调解的参与更会使这种多元调解的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总之,“全面构建法治社会,推进多层次多领域治理”的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并且结合自己的分管工作,把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运用到各层次的管理中,各个领域的管理中。通过专业的法律思维和规范的法治行为处理好各个领域存在的各个层次的法律问题。从而通过相关的创新行为,为全面构建法治社会,实现多层次多领域治理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树峰.依法治国与司法公正[J].理论研究,2001(S1).

[2]沈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应尊崇民意[N].光明日报, 2014-09-18 (013) .

[3]何毅亭.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N].学习时报,2014-11-03 (001) .

[4]梁逍.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5(04) .

层次推进 篇6

广东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养老服务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

近年来, 广东认真部署和实施老龄化社会应对战略,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以满足民众养老需求为导向, 不断健全养老服务政策体系,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初步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一) 政策支持日趋完善

为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 广东出台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广东省2011-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规划, 明确广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和发展布局;落实养老服务事业扶持政策, 重点解决建设财政投入、用地指标、补贴政策、重点项目和工作机制等问题, 疏通设施建设瓶颈, 优先保障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供应;规范机构认定标准、流程及服务规范;明确民营养老机构税费优惠政策, 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 为推动广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全省各地立足当地实际, 制定出台具体化、可操作的地方性政策、实施办法和操作标准, 使广东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走向有章可循的道路。

(二)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养老服务投入逐年加大。2011年至今, 全省各地养老服务投入各类资金共约194亿元。初步形成财政、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从2011年起, 每年从省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安排3000万元, 资助各地市设立多功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2012年以来, 省级福彩公益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农村养老服务“幸福计划”项目建设。加大公办养老机构的投入力度。2011年以来, 省财政及省级福彩公益金每年安排共5000万元用于养老机构建设;2013年至今, 省级福彩公益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临终关怀机构建设。为吸引社会资金加大投入, 各市出台了扶持民办养老机构政策, 对民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建设每张给予3000-15000元补贴, 床位运营补贴每人每月达到100-300元标准。

(三) 基础设施逐步夯实

“十二五”期间, 广东城乡养老服务基础设建设快速推进。一是全面实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示范活动、农村养老服务“幸福计划”和农村幸福院项目, 着力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截止2015年10月, 全省共有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5万多个, 城乡社区养老覆盖率分别达到87.05%和73.7%。相比“十一五”期末, 服务实施总数约增2万个。二是实施广东省创建示范性养老机构活动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资助养老机构建设项目, 大力发展机构养老服务。截止2015年10月, 全省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966个, 养老床位32.8万张, 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7.5万张。比“十一五”期末, 床位增加21.7万张、增长196%;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增加11.8张、增长133%。三是着力打造养老服务机构示范项目, 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如投入1.2亿元兴建广东省社会福利服务中心重点养老服务建设项目, 设置养老康复床位600张, 打造现代社会福利服务综合平台, 对全省养老服务行业起到了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

(四) 工作模式勇于创新

广东省积极深化养老服务体制机制改革, 推动养老服务工作模式不断创新。一是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创新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公办养老机构轮候制度等工作模式, 通过改革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 将部分公办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权以承包等方式转交给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负责, 建立起政府监督、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或采取政府委托或资助专业服务机构的方式, 为政府保障的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如广州市老年人服务中心设置养老床位300张, 成立广州南国颐景老年公寓, 交由专业服务机构管理运营;中山市新建社会福利院, 设置床位1190张, 交由广泓投资有限公司承接管理运营。目前, 全省“公建民营”模式养老机构共46个, 养老床位共8431张。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对经济困难、高龄、重点优抚对象等老年人发放“综合养老服务券”, 老年人可凭券享受等值养老服务。二是创新养老服务标准化管理模式。出台地方标准以及一系列标准规范化管理指引, 实施标准评估认定, 鼓励养老机构引进国际先进服务质量认证体系, 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效率、效果和质量。三是创新养老服务信息化便捷模式。采取便民信息网、电信服务、电话专线、爱心门铃等多种形式, 为居家养老提供便捷服务。如广州免费为80周岁以上老年人安装紧急呼援服务系统“平安通”;惠州社会福利院和企业合作建设开发养老智能化系统集成软件, 提供床位供需分析决策, 为院内老年人实现无线定位求救、智能手环、夜间监测、远程医疗等多功能信息服务。四是创新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采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院举办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与周边医院合作等方式, 为收住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支撑服务。如佛山南海区福利中心内设康复医院, 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内设养老区, 惠州在全市10家公立医院设置养老床位等。2015年10月, 全省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机构共247个, 床位5.96万张。设有养老、护理一体化的护理院8家, 康复医院35家, 设有临终关怀床位的医疗机构共161家。

(五) 队伍建设不断强化

加强人员专业化建设, 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机制, 鼓励在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内开设社会工作、心理、老年医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养老服务等相关专业或培训项目, 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采取社会化用工方式, 把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与“4050”、下岗失业、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相结合, 壮大养老服务队伍。建立职业化制度, 推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 定期开展专业教育、在职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全省各地普遍开展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及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 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鉴定工作。2011年至2015年10月, 全省经过培训的养老护理员共有19620名。引入社会工作机制, 在养老机构中设置社工岗位, 在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建立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机制。积极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 探索建立“义工银行”自助互助服务和义工服务时间储备制度。

(六) 粤港澳养老服务合作不断深化

为推动粤港澳三地优势互补, 广东省积极落实CEPA协议, 大力推进粤港澳养老服务界合作与交流。鼓励港澳服务提供者到广东兴办养老机构, 加强人员交流, 组织人员赴港学习借鉴香港养老服务先进经验和做法, 引进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养老服务标准、专业养老服务评估监测体系等服务模式, 推动广东省养老服务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有三家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广州、深圳和肇庆独资兴办了3所养老机构, 共投资2亿多元, 设置床位共860张。另有2家香港专业服务机构各承包运营佛山三水区、清远英德市2个养老机构床位共500张。

当前广东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东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长足进展, 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

(一) 养老服务资源整体缺口较大, 供需存在矛盾

近年来,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养老服务需求大、增长快, 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水平和质量均未能适应养老服务需求。至2015年10月广东省养老床位总数仅为27.73万张,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23.22张, 与国际社会通行的5-7%的比率差距巨大。养老服务资源存在结构性矛盾, 区域城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珠三角地区和湛江市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 部分欠发达地区养老机构床位则出现高空置率, 农村敬老院设施设备条件简陋, 服务水平低下, 空置率较高。

(二) 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滞后,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升级

当前广东省养老服务产业仍处在碎片化发展阶段, 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市场化养老服务产业体系尚未建立。一方面, 传统养老服务专业性和系统性不够强, 功能定位多集中在组织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 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上门服务等, 经营能力不足。行业发展整体缺乏市场调研、对老年人实际需求认知不足, 市场开发意识不足, 产业结构主要集中在护理、保健、餐饮等基础养老服务, 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很多养老机构面临盈利困境, 产业化水平不高, 导致养老服务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实现。另一方面, 从需求角度看, 老年人整体收入水平不高, 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有限, 制约了养老服务消费市场成型。

(三) 社会参与程度不够高, 民营养老机构发展扶持力度不足

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仍不够大, 特别是资金扶持、土地供应、人才培训等方面与公办养老机构有较大差距。国家和省已经颁布实施的对民营养老机构优惠政策在部分地区特别是基层未能实施到位。养老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大, 银行提供贷款意愿不强, 导致民营养老机构前期投入融资困难, 筹资成本高。民办养老机构运营收入来源主要是收取入住老人费用和政府补贴, 这两项收入不足以支持民办养老机构正常运营, 导致众多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期间入不敷出, 影响社会投资意愿。社会资金投资新型、特色养老机构由于主管部门多, 审批程序繁琐, 有些创新性项目更是由于缺乏现有政策界定, 操作实施难度大。

(四) 专业人才短缺, 人员素质亟待提升

养老服务缺乏成熟的人才培育体系。开展养老服务教育的职业院校少, 人才培养规模较小, 专业设置与现代养老服务发展不相适应, 相当部分毕业生选择其他行业就业, 人才流失严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薪酬待遇较低, 工作强度大, 难以吸引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传统就业理念和社会偏见导致年轻人从事养老服务意愿不强。很多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学历水平较低, 没有经过严格职业培训, 老年护理知识、经验和技能不足, 难以满足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要求, 制约着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快广东省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矛盾和问题, 广东进一步强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一) 统筹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 形成与需求相匹配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供给体系

开展深入细致的规划前期调研工作, 科学分析评判广东老龄化社会进程, 按照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原则, 合理确定全省及各地的养老服务设施需求。在此基础上, 明确全省和各市养老设施的总体目标、规划总量和空间布局, 着力于供给侧结构改革, 创新机制, 增加数量, 提高质量, 加大有效供给力度。各地严格按照规划要求保障用地, 推进项目落地, 在满足民众养老基本设施需求的前提下, 逐步克服供需结构性失衡现象。构建全省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完善养老服务数据库及其分析决策功能。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养老机构实行能力提升计划, 加快改造未达标养老机构。鼓励床位供给充裕的养老机构提供老年人短期入住床位, 稳步推进老年人集聚的居住区开展适老性环境改造。适当发展异地居家养老、异地机构养老等新型养老服务设施。允许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家庭化、小型化、特色化养老机构, 满足民众多样化养老需求。

(二) 逐步形成完善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不断丰富和提升服务内容和质量

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养老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 统筹各类与养老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 稳步提升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强化医保支付导向, 扩大养老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医保支付范围, 鼓励各地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覆盖城乡全体老年居民的老年护理保障制度。大力促进医养结合。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发展, 统筹设置医疗设施和养老设施, 推动老年人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的有机衔接。鼓励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院, 二级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护理床位。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水平。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所在地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激励机制, 鼓励支持社区医疗护理和养老服务机构整合资源, 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社区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的一站式专业服务。

(三) 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 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

继续完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 各地要把国家和省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用地、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健全政府向养老服务机构购买基本养老服务的机制。加快制定实施社会资本运营公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的管理办法, 大力推广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市场化运营模式, 通过委托管理、合作经营等方式, 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交给具备条件, 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承担。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推动养老金融服务创新, 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在养老服务领域开展业务, 通过创新信贷品种、增加信贷投入、放宽贷款条件、扩大抵押担保范围等方式, 加大对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探索上市融资、公益创投和PPP建设等方式, 吸引国内外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鼓励港澳台资本更多在我省设立养老机构, 开展养老服务。鼓励各地市结合自身实际和资源禀赋, 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 进行养老服务改革创新实践。

(四) 打造完备的养老服务产业链, 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加快发展

正确认识养老服务产业低碳化、规模化绿色经济的属性, 把养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 制定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养老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泛、产业链长、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 重点打造若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鼓励发展一批养老服务中小企业, 促进养老服务相关信息咨询、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上下游产业集聚配套发展。建设一批特色养老基地。推动养老产业服务理念、方式和技术创新, 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研发各类适用于养老机构和老年家庭的信息平台和产品。大力发展老年人日用消费品、家政服务、卫生保健、老年文化教育、老年特色旅游和文化娱乐、养老地产等相关行业。促进养老与医疗、保险、教育、健康、旅游等相关产业互动发展。

(五)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构建科学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育体系

层次推进 篇7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在教育部和高教司的领导下, 我国高校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 我们又大力倡导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理念, 使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入发展。在新阶段, 在即将颁布的《纲要》中, 把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的高度, 因此, 如何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素质教育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

2002年,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在第3条中明确规定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写进了法律, 表明由一种政府倡导的行为转变为了国家意志。2007年10月,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2006年8月29日, 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2010年《纲要》中把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的高度。

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列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要求我们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

今天, 我们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 在贯彻和落实《纲要》的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有责任把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站在更高的层次上, 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站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站在贯彻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的高度上认识和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 深刻认识和理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二、在更大力度上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融合, 培养创新型人才

前段时间, 大家都在讨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钱学森之问”, “现在我们还没有哪所学校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钱学森曾向温总理提出了两条意见:“一是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二是教育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钱学森很有信心地说:“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 就能够创新, 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温总理回答说:“我们要超过发达国家, 就要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上下功夫;就要重视教学的综合性, 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物。”

20世纪80年代初, 钱学森针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提出“大成智慧教育”的构想, 其中最核心的, 就是把科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培养和教育学生。钱学森曾说:“我想我们宣传的大成智慧, 既不只谈哲学, 也不只谈科学, 而是把哲学和科学技术统一结合起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 经过前段时间的大改革、大发展, 初步扭转了专业面过窄、重理轻文以及人文教育过弱的状况, 今后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在于能否在更大力度上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

在一个创新型人才的身上,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往往是有机地融为一体的。2005年8月, 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南大学与同学们的谈话中, 特别转述了他会见钱学森先生时钱老的一些想法, 他语重心长地对大学生们说:学理工科的学生也要学点文学艺术, 激发创造灵感, 提高人文素养;学文科的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知识学习, 提高科学素养。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三、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目前, 是不是到了加快研究、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时候了?今天提出这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2006年4月, 我在华中科技大学“深化文化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会议上曾讲过, 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可不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当时用了“可不可以”的语气, 现在看来, 有许多同志都认为, 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理念, 其中蕴涵了中国优秀的丰富的文化传统, 具有中国特色, 并且文化素质教育自开展以来, 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成效显著。那么, 除了素质教育, 还有没有其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总结提炼呢?我想, 是不是到了深入思考和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我们的校长、特别是资深校长, 我们的教育研究专家们, 应该把研究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而不仅仅是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我们的大学不仅要出人才、出科研成果, 也应当出教育思想、出办学理念、出教育理论。过几十年以后, 我想我们的后来人, 特别是后来的教育工作者、研究专家、教育家就会更多地去追忆、去了解、去学习、去讨论你在具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念上的贡献;也包括你所领导的大学在这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和贡献。

我一直在思索, 现在是否已经到了系统地研究、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时候了。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 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高等教育, 就不可能使我们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大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目前, 我们已经提出了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口号, 是不是也到了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时候了?

因为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创新, 正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任务。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教授2007年12月22日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18次全体会议上的发言中曾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产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 新观念、新探索、新趋势最初都体现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不断更新上, 都萌发于当时世界上的高等教育强国。这句话讲得很确切, 所以, 我们今天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 要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

我国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 在学习借鉴国际成熟、成功经验的同时, 一定要走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民族特性的独特发展之路, 并在此基础上, 总结和凝练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最终形成影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模式。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看, 许多国家都在借鉴学习别国先进理念后, 探索出了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美国在吸收了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教育成果的基础上, 走上了美国的道路;德国也走上了有别于法国、英国的道路;日本的教育虽然吸收美国、欧洲教育的许多经验, 但是仍有自己的道路。

此次论坛以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为主题, 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探讨深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方法、举措, 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 南开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对天津市教育工委、南开大学为此次论坛成功举办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各位嘉宾及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层次推进 篇8

1 注重发挥政府在创建中的主体作用, 强化了组织实施力度

率先基本实行农业机械化县市, 是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政府是承担创建工作的主体。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近年来我们坚持政府抓创建, 部门抓落实的创建方法。在创建工作中, 我们积极依靠市镇两级政府在创建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围绕创建目标, 从组织领导、制定方案、明确目标、资金落实、面上推动等方面, 切实加以推进。市政府组织成立了全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邀请省专家组论证《丹阳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实施方案》, 并在全市实施;在全市各镇区中, 组织开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镇区创建活动, 对创建达标示范镇区奖励5万元。市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 000万元以上, 用于推动农机化装备发展、新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创建工作, 先后召开3次创建工作动员和推进会, 有力的推动了创建工作的开展。各镇区政府根据创建要求, 在强化创建工作组织领导的同时, 狠抓创建措施的落实, 加大农机装备发展的投入, 积极推进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大力培育农机合作组织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使创建工作不断朝着实效化方向发展和向纵深推进。

2 注重农机装备水平质量的全面提升, 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农机装备水平是农机化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在近年来的创建中, 我们始终坚持把农机装备作为农机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农机装备发展上, 坚持走质量型发展之路。针对账面上农机总动力、农机装备总值、农机装备总量过高的问题, 甚至一度还曾出现全市每667 m2均动力达8 k W以上, 装备水平远高于发达国家好几倍的情况, 采取了挤水分、存干货的措施, 坚决向下压不实数据, 确立不搞空洞数字游戏, 只求务实求进的发展理念。为此, 一方面强化了对现有农机装备的调查摸底, 搞清楚家底, 近3年来, 我们挤掉了不实农机动力近10万k W。另一方面, 我们根据当前农业发展的态势, 广泛开展调查研究, 全面把握农机化未来发展趋势, 确立了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为目标, 以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为主导, 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主要发展对象, 大力发展高性能、复式化、先进适用农机装备, 并实现了4个转型:一是由高耗低效向节能高效转型;二是由单式向复式转型;三是由粮食生产向粮食保障转型;四是由粮油生产环节单一型发展模式向粮油生产与高效设施农业并重的模式转型。截止到2014年底, 我市农机装备与“十一五”期末相比, 全市55.125 k W以上拖拉机占比从20%提高到71%, 高速插秧机占比从20%提高到85%, 复式作业机械从3台猛增到411台, 粮食烘干机从32台增加到201台, 激光平田机、自走式高效植保机、畜禽水产智能养殖监控设备、微孔曝气增氧机、茶园防霜机等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从空白到广泛应用, 形成了人有我有、人无我有装备格局。新型农机装备的发展, 有力地促进了农机生产水平的提高, 据监测, 我市粮油机械化水平达93%以上, 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了70%, 农业规模化生产占比达到了65%以上。

3 注重农机综合服务能力的快速提高, 为农机化全面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随着我市农机化推进步伐的不断加快, 广大农民和农机手对农机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 依赖也越来越强, 迫切需要农机部门提高服务保障能力。近年来, 我们围绕“率先”目标, 从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平安创建、技术培训等方面入手, 不断提升农机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为全市农机化全面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十二五”期间, 我市共引进5名农机专业人才充实到市级农机部门, 投入260万元专项资金改造建设市农机推广和监理机构, 对星级农机合作社创建、农机等级维修点和社企共建点建设等实行奖补。近3年来, 共组织农机化培训达3 931人次。全市12个镇区中, 有9个被评为省级平安农机镇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先后被评为省级平安农机县市、国家级平安农机县市, 市农机监理所还被评为省级规范化示范所和全国农机监理系统“为民服务, 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单位。全市119家农机合作社中, 三星级及以上星级合作社达28家, 服务面积达到全市总种植面积的85%;三级以上的农机维修点达42家, 社企共建点4家。通过近年来的努力, 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市、镇两级农机部门为核心的农机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以农机专业合作社、维修点、社企共建点为组成的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 农机综合服务能力得到较快提升, 农机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认可。

4 注重农机发展需要政策支持的特性, 不断增强农机化发展的推动力

虽然近年来农机化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其弱势的本质并没有得到改观, 一旦离开政府的支持和财政的投入, 将很难取得发展和进步。为此, 我们始终没有脱离这一实际, 而是敢于直面这一现实, 通过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强化政策扶持, 来营造农机化发展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一是构建长效化的政策扶持机制。通过市政府制定了农机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在明确发展目标、工作举措的同时, 建立财政投入机制, 2011-2014年, 市政府已累计投入农机化发展资金4 000多万元, 各镇区也累计投入农机化发展资金近1 000万元。二是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近年来, 农机部门注重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积极争取财政等部门的理解与支持, 建立并完善了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我们充分利用这样的工作格局, 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将创建工作与农机化自身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统筹协调、共同推进, 实现了农机装备发展、新技术推广应用、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5 注重社会对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感受, 努力推进农机与农业的共同发展

层次推进 篇9

为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推动《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在举办“内燃机再制造展览会”的同期, 与国家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了本次“内燃机再制造产业发展座谈会”, 以此推动我国内燃机再制造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达到宣传再制造、推广再制造、鼓励企业实施再制造的效果, 促进内燃机再制造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

2011年第十届中国国际内燃机及零部件展览会的亮点之一就是内燃机再制造展。它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为先, 内燃机再制造和科普宣传为重点。这是节能减排产品的成果展示大会, 更是一次向国际国内发布低碳经济、和谐创新的大会。

2011年, 工信部节能司已将内燃机再制造列为再制造重点示范项目, 它不仅会对推动我国机电产品的再制造业起到强有力的示范作用, 而且会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内燃机再制造的推广和应用, 不仅关系到循环经济的发展, 而且关系国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中内协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邢敏, 就《积极推进内燃机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做了专题报告。他指出, 内燃机再制造产品的重点发展领域为汽车发动机、工程机械发动机、农业机械用发动机等, 主要以柴油机为主。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 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再制造产业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市场体系;主要再制造产品的质量水平不低于或优于同类新品, 且再制造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2012年示范工程启动, 2013年重点推进示范工程, 2014年示范工程全面推进, 初见成效, 2015年示范推广效果明显, 2020年全行业推动效果显著。

工信部王孝洋副处长总结了再制造产业发展的五个要素:再制造需要做、有得做、能够做、值得做、必须做。他从企业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国家的角度描述了再制造产业发展前景, 对内燃机行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推广实施再制造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充满了期望, 这是对内燃机行业和企业极大的鼓励。王处长还就工信部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进行了解读, 其中包括“积极推进内燃机再制造”, 为内燃机行业开展再制造工作指明了方向。内燃机协会表示, 将组织一批再制造基础好的优势力量, 解决核心问题, 推进内燃机再制造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将内燃机再制造打造成再制造的标杆, 发挥示范作用, 取得节能减排的更大成果, 回报社会。

徐滨士院士的报告主题是“循环经济呼唤再制造”。他在报告中指出, 欧美等国的再制造多年以来是在原型产品制造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主要以尺寸修理法和换件修理法为主。这种模式的缺点是资源能源消耗大, 旧件利用率低。而中国的再制造是在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以尺寸恢复和性能提升为主要方法, 可使再制造率显著提高, 资源能源消耗显著降低, 具有突出的节能减排特点。全球应共同为了创造一个“更清洁、更健康、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再制造20年后仍然是我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之一。在内燃机再制造的发展过程中, 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将是重要的技术支撑。

中汽协专家委员会晏一平副主任, 是汽车零部件行业再制造的专家, 有丰富的再制造行业管理经验, 他在《从试点中汲取营养》的报告中对内燃机再制造提出了建议:在内燃机再制造过程中, 应该掌握再制造设计与评价技术、再制造拆装技术工艺、再制造清洗技术与工艺、表面再制造加工技术与工艺、再制造检测技术和智能化再制造技术, 这样才能将内燃机再制造向更深远层次推进。

潍柴动力 (潍坊) 再制造公司总经理李峰就潍柴再制造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及发展中的思考, 与参会代表进行了交流, 值得行业企业学习和借鉴。三立 (厦门) 汽配公司技术总监洪淑宝, 就企业汽车发电机、起动机再制造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汇报和交流。

层次推进 篇10

一、前置准备问题的设计

两堂生本研讨课实践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前置准备问题的设计入口要低,再低些,简单,再简单些。问题的设计口径要宽些,选择余地大些,以梯度呈现则更合适些。

毕竟,生本课堂是学生展示前置准备成果的平台,而前置准备阶段对问题的设计,则直接关乎到学生是否好学、都能学、方便学,尤其是面对初次尝试生本学习的学生。一个从教者,如果设计的问题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设计的问题简单明了,易于操作,换句话说,教者设计的问题适合于群体学生学习,学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饶有兴味地去阅读,上网查阅,整理资料,由此直接进入生本学习的深层次领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就不会“走弯路”和“兜圈子”。郭思乐教授曾说过:再简单一些,让学生走进去,让学习变成他们最喜爱和最乐于从事的事情,让学习是欢乐的、友爱的、有效的,这是最符合学生天性的事情。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问题设计的简单化,也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设计就可以漫无边际,相反,正是这些环节在考量着教者的心机和智慧。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

课堂的和谐来自学生自身的调节,营造“零干预”的课堂氛围,才是生本课堂的至高境界。

生本课堂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以学定教,不教而教。教者的责任就在于引领学生自觉热情地投入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品味。通过课堂读、写、说成果的展示,达到提升能力、重塑灵魂、净化心灵的目的。因此,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无需预设太多,只需要静心倾听,适时点拨,适当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无痕的引领,有针对性地诱发和有创意地调控就够了。因为只有这样,这种近乎于“零干预”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才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展示环节静心思考,自由发挥,才可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思维、闪现智慧火花的舞台。

郭思乐教授曾引用老子的话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由此推演到“事得一以顺”:找到了事情的真正本体,事情就会变得顺利,学是教的本体,教原本就是用来帮助学的。这段话说明,学往往比教来得顺利和容易得多,教不一定能把事情都说清楚,教师的教,永远替代不了学生自身的阅读感悟和尽兴的展示。

《礼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两堂公开课还让人们明白:学生展示中绝不能以教者的过多讲述作为补充,展示中无需教者多插话,多引导,太紧催。换句话说,教者如果不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桎梏,想放手又不彻底放,患得患失,或者急躁催促,学生的展示效果乃至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层次推进】相关文章: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05-14

层次规划05-21

层次美文06-25

问题层次05-14

心理层次05-15

工程层次05-21

文本层次05-27

市场层次06-07

层次方法06-18

发展层次06-20

上一篇:体操项目下一篇:本科临床医学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