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育层次

2024-06-01

会计教育层次(精选五篇)

会计教育层次 篇1

关键词:企业功能,会计本质,会计用户

1 企业组织的功能与企业会计的本质

会计源于企业,因此,要了解企业的会计就必须首先对企业有个基本的认识。企业是什么?从系统的观念来看,将其概括为:企业是一个加工转换系统。输入系统的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等企业资源,从系统输出的是产品或服务。并在输出产品或服务的同时还培养和训练了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市场中还树立了自己的信誉,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等。由此可见,企业组织的功能,就是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过程或者说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机制[1]。

会计是什么?理论界提出了一个菜单式的解释:会计是一种计量的技术;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是使经管责任或受托责任有所着落的手段;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等[2]。这些表述都各有道理,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会计的基本功能。本文从企业会计的本质出发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析。企业会计的本质是依法(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如实记录企业的经营责任者受所有者委托而对企业资本的使用过程和结果,并向所有者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专业经济法学。因此,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凭证为依据,并且,会计上的凭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在会计实务中,当理与法不可兼得时,会计人员虽然有权向有关部门反映和建议,但在相关法律法规,准则或制度等修订前,只能舍理而取法[3]。众所周知,企业的会计报告是要对外公开披露的。因此,企业的会计数据用户,除了所有者还有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税务当局、债权人和中间机构等,它们都是企业会计数据的重要用户。

以企业为主体,将这些会计数据用户分为: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企业的内部人员由三部分组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经营者与劳动者都是拿工资的人,企业的所有者就是企业的投资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还有外部的中小股东),即企业的外部“老板”。但经营者中有一部分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人数少、薪酬高,也有可能持有企业的股份而转变为企业的所有者,这正是经营者与劳动者的不同。企业会计数据的外部用户则比较复杂,它们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供应商或客户、银行、债权人、税务当局、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中介机构等。而企业会计的本质是经营者向所有者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如实报告就是,借用金融市场中的一句名言“经营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只是经者的绩效目标就不能实现,经营者的利益就会受到影响。如果是经营者为了自身管理的需要,那是会计的另外一个分支——管理会计的功能。而现行的财务会计又叫对外报告会计,因此,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主要还是外部用户。在内外会计数据用户中,经营者是一个特殊的用户,它既是会计数据的生产者,也是会计数据(真实数据)的使用者,企业的经营者一般不会用对外报告中的会计数据(虚假数据)进行决策,而是选择管理会计的数据。这是怎么回事呢?只要对会计数据用户稍做分析,结果就显而易见了。

企业会计数据用户可通过图1来加以完整的反映,图中纵虚线左边的各类人员是企业会计数据的内部用户。纵虚线右边的是企业会计数据的外部用户,这些会计数据用户对企业会计报告等会计数据的生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很明显,在横虚线上方的用户为强势用户,横虚线下方的用户对会计数据的生成影响力不大。

会计实践的经验表明,会计法律法规和税法对会计报告的编制有极大的影响,就是说不能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税法进行会计核算。债权人是企业资金的供应者,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企业能否取得资金的基本前提;银行是企业对外交往的金融通道,并且,银行也是企业资金的提供者,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发展能力是取得银行资金支持的有力保障。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宏观政策的正确引导和对法律制度的履行实施有效监督。比如,企业上市资格的审核认定或退市标准的执行。因此,企业会计数据的强势用户会有力地影响会计报告的编制。

2 企业会计数据用户的博弈——会计报告的形成

企业的交易或事项,就像是一场场对弈的棋局。请看下棋的过程。你走一步,而我应一步,你想办法来制约我,我设法来应对你,结果可能是“输”或“赢”或“和棋”。这与经济关系的本质是相同的。西方经济理论称其为博弈论,博弈论又将博弈分为两种:合作性博弈和非合作性博弈。合作性博弈是指合作的双方都能从合作行为中得到利益,这就需要双方拥有充分的信息交流。一旦双方不能进行信息交流或出现其他情况,就难以实现有利于每个当事人的合作利益,这就是非合作性博弈。在经济交易中,每个人、每个部门、每个企业、每个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都设法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问题是,在特定时间条件下,资源就那么多,市场就那么大,收入也就那么高,你多了他就少了,由此构成了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4]。与下棋不同的是,在经济活动中,人们还可以通过合作取得共同的利益。但即使人们相互之间的确存在一些共同利益,合作可以带来好处,也仍然有一个在合作过程中如何做到公平分配,如何不相互欺骗而损害对方的利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对方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以不惜损害他人或公众利益的办法为自己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就是“损人利己”和“机会主义”。“损人利己”的最典型的例子那就是“欺诈”。而“机会主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舞弊”。加之,会计法律制度是按照强势会计信息用户的要求制定的,因此,必然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现象的出现,也必然形成“无账不假”或信息供应方提供“多套账簿”的会计数据现实,以适应强势会计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会计信息用户之间的博弈关系表明。企业会计报告的数据是企业的经营者与企业的其他利益关系人多方博弈的结果。而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又是一条多次博弈的“均衡之路”。也就是说企业的会计报告等会计数据的生成是一个权衡利弊、多方折中的过程[5]。在会计实务中,完全实事求是地生成会计数据的情形并不多见。企业的经营者与多方强势会计数据用户之间的这种博弈关系,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舞弊和造假。而会计职业组织或政府监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多次博弈”又是会计法律制度和税法得以不断完善的过程。并且博弈的次数越多,完善的程度就越高。西方的会计准则已发展到了“公认”阶段。“公认”是让博弈双方普遍愿意接受的一种状态,也就是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状态。通过“多次博弈”,“均衡点”的境界就会越来越高。最终实现“公认”化的均衡目标。

不仅如此,现代企业(公司制和股份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以兼顾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和其他产权关系人的一套会计报告体系。由于企业的外部所有者和债权人远离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层,因而提出了公开披露会计报告的要求,从而推动了充分披露和公开会计信息的必要性。因此,企业的会计报告等会计数据理应是企业经济运行的真实反映,但实际上企业会计报告等会计数据却变成了企业应付强势会计数据用户的虚假数据。

3 企业绩效评价的核心指标——净利润质疑

净利润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还找不到它的对应物,甚至在理论界都没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它只是企业赚不赚钱的一个替身而已。教科书和职业界只要能按照公式:“净利润=收入-成本费用-所得税”,在权责发生制下计算出的一个数字而已。但这个数字什么都不是,正是因为它什么都不是,找个说法就可以随意增加、减少它的大小,以至于到了最后,就连它该是多少,都弄不清楚,而且还无从验证。因此,不法的经营者就可以利用替身指标进行净利润的操纵。

在科学研究中,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再现”。按照这一标准,表现在会计上,就是对同一个企业“谁来做账,都应该得到相同的结果”。而在权责发生制下,让10个会计师对同一个企业进行利润表的编制,则可能会得到11个不同的结果(多出来的一个是CPA的审计结论),无法实现“再现”的要求。只有赚了多少钱(含金量)才有望满足这一标准。因此,在科学上要避免多项选择的问题模式。“再现”的标准,就是从一而终,只有一个结论。核算结果只能有一个,才具有说服力[6]。20世纪,世界的会计中心在美国和德国,有人做过总结,在20世纪的100年里,美国对世界会计的最大贡献就是编制了现金流量表。它将权责发生制会计成果转换为收付实现制会计成果。

用净利润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是个历史的遗憾。按现代会计的核算模式,净利润有四种形式。现金利润、应计利润、持有利润和虚拟利润[7]。

现金利润:真金白银,实际上就是赚了多少钱。

应计利润:在净利润的计算上,有个可疑的做法。只要交付了货物,钱还没收到也算是收入,利用这一点,不法的经营者只要设立几家托儿公司,将货物交付给托儿公司后,增加了应收账款,也就增加了收入。这样的收入是要多少就有多少,从而利润也就是要多少有多少。假如公司集团的关联企业互为托儿,内部倒卖倒卖就行,甚至货物都不用离开仓库,在会计的账上,从子公司到母公司都集体致富了。

持有利润:公允价值损益颠覆了会计上历史成本的底线。1990年9月10日,时任SEC主席的Richard C.Breeden,在听证会上的证词中指出:“金融机构从事金融工具的买卖,它们都有一个根据当前市场情况进行价值计量的问题,其资产应该按当前市价而不应按历史成本入账”。不法的经营者,又一次看到了操纵利润的曙光,制造泡沫又有了新的途径。因此,只有用正确的指标来评价经营者的业绩,才是阻止其兴风作浪的正确选择。

虚拟利润:为了提高企业资产的质量,现代会计几乎对企业的所有资产(包括管理费用)都可以计提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不改变企业的资源数量,却可以操纵企业净利润的数额(增或减)。在债务重组过程中,当债务人出现财务危机,债权人免债可形成没有任何资产保证的净利润,汇兑损益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有些企业根本就赚不到钱,但公司的净利润却很大。

参考文献

[1]高武芳.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与企业经济效益之内在关联[J].经济视野,2014.

[2]娄尔行《.基础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兴让《.数理簿记与基本会计假设》[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0.

[4]伍中信《.产权与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5]左安春.会计准则契约性与公司治理[J].知识经济,2013.

[6]汪一凡《.改良现代会计方案:科学化的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会计法律制度的三个层次 篇2

会计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是调整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会计法》、《注册会计师》1993年 新中国于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自1985年5月1日起施行;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会计行政法规:指国务院制定并发布,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并经过国务院批准发布,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会计行政法规制定的依据是《会计法》,会计行政法规的效力仅次于会计基本法。如1990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总会计师条例》、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

会计行政法规通常以条例,办法,规定等具体名称出现。

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包括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会计规章是根据《立法法》规定的程序,由财政部制定,并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的制度办法。会计规范性文件是指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即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并发布的各种核算制度及办法。

会计部门规章: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的程序,由财政部制定,并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的制度办法

内容:《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财政部令第10号令2001年2月20日;《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6号、《代理记账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7号等。《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和监督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24号《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财政部令第40号《注册会计师注册办法》财政部令第25号《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令第33号

会计规范性文件:会计规范性文件,是指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即国务院财政部门,就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所制定的会计法律制度。

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篇3

关键词:高层次,会计人才,复合型

原标题: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26日

一、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现状

我国财政部2010年10月11日颁布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 》 (下文简称《人才发展规划》) , 对会计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

(一) 企业财务高管。

《人才发展规划》指出, 到2020年, 我国要培养900名素质高、复合型、国际化企业类的会计领军人才。促进大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好地帮助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快中资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二) 行政事业单位高管。

行政事业单位的高管除了需要非常熟悉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外, 还需要能站在事业单位战略的高度, 为本单位赢取更多的资源和发展契机。《人才发展规划》指出我国在注重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同时, 还应该加大高级会计人才的建设力度。其目标为到2015年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需要新增30, 000人, 到2020年则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30, 000人。这样的举措将大力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的能力素质, 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 会计学术领军人。

会计学术领军人需要具备突出的完备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研究能力, 同时并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人才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新增40人;到2020年则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60人。重视会计学术领军人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这将不仅仅加强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能为我国持续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高级人才, 促进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的持续繁荣发展。

(四) 注册会计师行业领军人。

《人才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到2015年, 培养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到2020年则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2, 000人, 并推荐其中大约50名的高端人才到国际性或区域性会计审计组织去任职或服务。

二、完善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现有的会计人才教育体系不完善等, 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以及综合素质都与以上形势下对于会计人员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这造成我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供给与需求的失衡使得我国会计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完善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此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一) 改革高层次会计人才继续教育体系。

鉴于会计职业的重要性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新要求, 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和改革会计继续教育体系, 按照新形势下对高级会计人才的特殊职业能力要求, 来设计和实施专门针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继续教育体系和方法, 争取能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级会计人才, 以让他们更好地发挥在经济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构建继续教育框架体系。我国应当结合高层次会计人才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 使他们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加强业务素质;第二, 因材施教。在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不能“一刀切”, 应当按照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提高每个人自己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第三, 财政部和相关监管机构应当监督和跟进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 及时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更好地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二) 加强高层次会计人才在岗培训。

会计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需要在掌握理论逻辑的基础上不断实践, 才能将会计工作做好。所以, 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机构都应当注重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在岗培训, 使他们在了解一般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 能结合单位自身的盈利模式和会计核算特点更好地处理相关财务会计问题, 更好地指导未来的会计工作。第一, 需要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吸引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充分尊重人才, 不断开发人才的潜能, 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第二, 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 不断拓展高层次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以适应会计的改革和发展, 从多层次和多渠道两个方面不断完善培训制度;第三, 改善绩效管理, 引进竞争机制。一方面改善激励机制, 提高高级会计人才的生活质量, 增加他们的福利, 让他们在工作之余无后顾之忧, 同时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励;另一方面引进竞争机制, 有竞争才有活力, 加强他们的危机感, 才能保证高层次会计的不断进步;第四, 创新招聘和选拔人才机制, 本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 看重每个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而不是学历、经验等外在要素, 创造良好的选人和用人制度环境。

(三) 建立科学的高层次会计人才考评体系。

我国现有的高级会计人才评价体系是以会计考试和发表论文两个维度组成的, 二者均以传统的财务会计知识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会计师条例》中明确指出:总会计师需要组织和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工作, 参与本单位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过程。而高级会计师的考评注重于财务会计领域的知识, 造成了考评体系与实际的任职资格不匹配等问题。针对高层次会计人才考评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 考评体系需要站在企业战略层面的高度来制定, 根据现代企业中对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及需要对重要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后给出决策支持信息, 所以考评体系应当不仅涉及财务领域, 还要涉及非财务领域, 并且需要对战略决策给予高度关注;第二, 在评价体系中注重对高级会计人才的沟通、决策和领导等管理能力和技能的考察, 因为高级会计人才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行政指导, 在公司整体的管理框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定要具备管理方面的技能之后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第三, 注重对伦理道德的考察, 特别是在高级管理人才的任职资格和能力评价体系中, 伦理道德因素往往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他们在工作中会因为权力而面临很多的诱惑。此时考察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对他们胜任岗位的可持续性提供有利的保障。

(四) 完善高级会计人才市场。

人才市场给人们提供了人才竞争的场所, 它作为人才信息汇总和交流的场所, 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针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市场的现状,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 加快建立会计人才市场中心。会计不同于其他行业。它对于人才的诚信以及专业技术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然而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高级会计人才市场对人员的信息以及诚信记录进行明确的规范管理。应当由政府牵头来加强这一市场的建立, 以更好地完善会计人才市场, 对其市场活动进行更好地服务、监督和管理。所有参与会计工作的人员信息都需要经过会计人才市场的认定, 并随时与用人单位保持信息共享, 对人员的经历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另一方面, 市场的规范也能保护会计人才的合法权益, 避免出现用人单位胁迫会计人员从事违法会计行为的现象发生,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第二, 建立健全会计人才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 给市场正常运作提供更好的保障;第三, 进一步拓宽高级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 更好地适应高级会计人才的信息化、国际化等趋势。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的通知.财会[2010]19号.2010.10.

[2]邓传洲, 赵春光.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会计研究, 2009.6.

[3]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会计研究, 2009.6.

会计教育层次 篇4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的重要环节,文章在分析了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人类认知规律提出了高职会计专业“四层次、四保证”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将职业岗位技能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在会计实践教学方面做了许多的改革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专业认知教育薄弱。

大一新生入学,各院校基本都会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一般是通过一两次主题班会或专业认知讲座来进行,没有使学生感性认识岗位,也没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体系中。学生对专业认识、企业认识、职业认识、岗位认识等概念模糊,对在校的专业学习、动手实践和日后的职业岗位联系性感知不强烈,无法尽快进入专业学习状态。

2)实践教学角色错位,教学方法陈旧。

在会计实训教学中,大多教师会采用先由教师介绍实训内容,布置实训任务,讲解实训步骤及要求,再由学生实践操作的方法。实训期间教师巡回指导、帮忙,甚至替学生改错,因为教师往往会考虑到项目的连续性,前面做错了,后面则发生连贯性错误,害怕学生走弯路。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剥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体系不系统,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高职教育倡导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设计,在工科类专业实施普遍较好,高职会计仍然多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围绕会计工作过程来设置课程,学生学习了会计知识,但对会计工作流程模糊。实践教学也是结合课程设置,没有结合会计工作过程,虽然从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上满足了理论与实践课时1:1的结构要求,但其中相当部分实践课为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课时。校内实践课时不足、不系统,学生对岗位认识不充分,工作流程不熟悉,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4)专业顶岗实习难以实现,实习报告流于形式。

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企业对待顶岗实习学生较谨慎,一般不愿意接纳顶岗实习学生,少数能够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岗位也较单一,批量顶岗实习基本不现实。部分学生借朋友亲戚等关系得到会计顶岗实习岗位。校园招聘会中,会计岗位也少之又少。如何落实高职会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任务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难题之一。顶岗实习难以有效进行,实习报告就流于形式,多数报告写成纯理论性论文,且抄袭现象严重。“四层次、四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规格要求,将职业岗位技能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四层次、四保证”实践教学体系。

1)“四层次”实践教学设计。

第一层次是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认知包括专业知识结构及学科体系的认知、企业文化及岗位设置的认知、职业岗位要求及职业成长的认知。专业认知教育主要形式有:到对口企业参观与调研、专业教师做专业认知报告、优秀往届毕业生的现身说法、沙盘模拟职业岗位及工作流程、主题班会等,也可以贯穿在课程教学中。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特别是新生入学初期,通过专业认知教育使学生一入校就能认识专业,正确定位、确立学习目标。

第二层次是单项技能实训。单项技能实训是随着项目化课程教学进行的,是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单项技能训练结合交叉进行,是“教、学、做”的一个过程,训练中结合学生各阶段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一般在一、二学年进行,通过单项技能实训,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专项知识与技能,树立起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意识,为综合实训打好基础。

第三层次是综合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是对各种专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实训中通常会根据实际工作过程,模拟企业流程,分岗位轮换进行实训。一般是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在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室进行,近年来开展较具特色的如“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财务综合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中更强调学生团队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四层次是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在真实职业岗位上,以出纳、库管、成本核算会计、固定资产核算会计、税务会计、稽核、会计主管等真实身份进行专业技能实训,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所在岗位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职业岗位素养及能力。

2)“四保证”实践教学条件。

一是师资条件保证。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师资是首要条件。目前高职院校中师资的知识水平及修养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实践操作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应加强对教师的实训技能培养与引进,一方面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及参加企业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从企业、行业聘请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来学校参与教学。形成一支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做好保证。

二是实训条件保证。一方面完善校内实训条件,从手工实训室、信息化实训室、沙盘实训室到虚拟社会环境财务综合实训室,加大建设投资力度,满足专业技能实训需求。另一方面拓展校外实训基地,除积极扩大与财务咨询公司、代理记账公司、事务所、周围企事业单位等的联系外,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特别是集团公司,建立稳定关系,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因为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学生实训应以校内为主。有条件的也可以在校内成立财务咨询公司、代理记账公司、事务所等,或者借助校内相关生产性实训基地,来满足会计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

三是实训制度保证。建立健全实训管理制度,明确实训岗位分工与职责、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等有关制度,并落实到位,规范管理,严格要求。

四是评价机制保证。以四个层次的实践环节为要素,分别建立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形成系统的考核机制。根据学生在实践体系中每项任务或活动完成的情况,对每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在学生的学籍档案中设立实践能力评价档案。“四层次、四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

四层次的实践教学设计要求学生第一层先进入专业角色,再通过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与顶岗实习三层次,实现职业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提升。整个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职业发展能力、职业综合素质等。四保证是从师资条件、实训条件、制度保障、评价机制四个方面保证次层次的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如下图示:

“四层次、四保证”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结语

高职会计专业“四层次、四保证”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结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人类认知规律设计的,该体系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层次性及可操作性,有利于将高职会计专业将职业岗位技能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的探索 篇5

一、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的内涵

分层次教学是在承认学生身心发展差异的前提下, 根据其潜质的差异性, 对其做层次上的划分, 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的教学模式。

1. 层次划分的标准。

学生潜质的差异性是层次划分的主要标准, 包括基础知识水平和专业兴趣程度。基础知识水平可以量化为学生入学一学期后的专业基础课成绩;专业兴趣程度主要是指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偏好, 可通过专业教师的反馈意见和专业兴趣调查完成。基础知识水平是主要因素, 专业兴趣程度是辅助因素。

2. 层次划分的级别。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基于此, 我们学校在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改革中主要分成了两个大的层次:从同一级所有会计专业学生中选出50名学生 (全部学生的5%~10%) 组成“实验班”进行“精英化”教育;剩余学生为基础班实行大众化教育。

3. 各层次教育体系的设置。

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是差异化的教育体系设置, 即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教学和培养目标, 采取不同的教学过程, 实施不同的考核与控制, 从而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的目标和效果。

学校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的教育体系设置如下:

实验班:以培养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为目标, 精核算、善理财, 全面掌握会计知识和财经知识的延伸学习, 达到助理会计师、会计核算及理财能力。

基础班:以培养小企业会计、出纳、库管、收银人员为目标, 通过日常核算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学习, 会核算、懂经营, 达到会计证、会计基本核算能力。

二、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的实践

基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的变化, 我们在2007级会计专业学生中实施了分层次教学的实验———创建会计实验班。具体做法如下:

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 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相关考核和测试, 选拔出50名优秀学生组成会计实验班, 剩余学生为基础班。

1. 选拔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根据实验班培养目标要求, 选拔的学生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好的培养潜质和成长空间。因此, 学生选拔标准的指标体系应包括情商素质和智商素质。

对实验班学生选拔评价采用多种方法, 以求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客观、公正的衡量和评价。

综合评价评价法:通过日常学习、活动表现等形式, 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重点评价道德品质、实践能力素质、创新能力素质。

综合考试评价法:通过期中、末考试等形式, 由教务科和任课教师重点评价基础文化、专业知识。

专业笔试评价法:通过教考分离笔试等形式, 由相关老师重点评价专业知识。

2. 培养方案的制定。

(1) 课程设置。围绕培养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新课程和新技术。就我校自身情况看增设了企业认知沙盘课程、英语口语、形体训练等实用性课程。在教材选用上为配合学生考证的需要, 教材选用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助理会计师考试专用教材, 辅以校本教材。 (2) 师资配备。实验班主要由专业教师、外聘专家组成。教师负责系统教授所学知识, 外聘专家通过讲座或报告的形式进行专题性讲座。选择具备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 有责任心等特质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同时配备主干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 既有利于教学又有利于班级管理。 (3) 实施的重点。全程式电子档案跟踪管理, 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实施动态管理。强化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模拟实验改革, 通过企业沙盘课程, 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和感知不同岗位, 同时提升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4) 考评方法。职业学校的学生重视实践操作能力, 因此除了社会公考的专业资格证书外, 在考评方法上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重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考核。

三、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分层次教学模式有效地打破了目前职业教育“教学起点”难定、“教学着眼点”难选、“教学切入点”难找的三难局面;有效降低了学生厌学、辍学、好学生没学精, 基础差的学生没学会的弊端, 同时通过对起点高、潜质好的学生的“精英化”教育, 打出了学校的品牌, 带动了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

以学校实践为例, 第一届会计实验班90%以上的同学在成功顶岗实习后找到了合适的会计岗位, 在就业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 职业学校学生能够及时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得益于他们在学校期间受到的“精英化”教育。

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使个人潜质好的学生受到了“精英化”教育, 充分调动和挖掘了他们的潜力;同时对于基础班的学生通过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 制定适合他们特点的培养目标, 加大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分角色、分岗位的模拟实习, 提高了他们专业学习的兴趣, 消除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实验班学生的会计证通过率达到了100%, 实习期间助理会计师通过率接近50%, 成为学校会计专业的一大亮点, 促进了学校的招生工作, 同时带动了学校的就业工作。

诚然, 我们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理想化, 它在当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是通过实践这种方法无疑是可取的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骆泽敬, 徐琍.高职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的理性思考.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1)

[2]赵统臣.分层教学理论的实践探索.药学教育, 2005, 21 (4)

上一篇:求职过程下一篇:邮件中转管理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