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层次

2024-06-15

课程目标层次(精选十篇)

课程目标层次 篇1

当前课堂教学重知轻能、重智轻德, 教学目标单纯定位于学业成绩, 单一指向于高考升学。师生主体错位, 教师主宰、主控课堂, 教学过程缺乏生动、生成, 缺乏生机和活力。学习兴趣、动机不断被削弱, 学生学习素养的形成和人文精神的陶养, 远远跟不上自然成长的需要。改革传统课堂教学, 尤其是革新传统课堂教学的行为方式, 是使广大学校和师生走出困境、真正落实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二、“三目标、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法的总体原则

1. 以德为先, 以德促教, 以德促学, 以德立人。

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的位置, 坚持“教育性教学”原则, 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德育课程的创新, 加强科学课程的德育功能, 尤其要将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通过课堂德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生命成长。

2. 先做后学, 先学后教, 以学论教, 不教而教。

坚持学生主体原则, 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和学习平台,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教师要积极地发挥组织、监督、激励和评价功能, 为实现学生主体创造条件,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着眼点, 把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行为方式、学习品质和学习效果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不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愿, 奠定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力。

三、“三目标、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法基本思路

以生动、生成为主要目标, 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为先导,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为核心, 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直接追求。追求灵活、生动、开放、积极的课堂, 追求学生发展、素质提高、学业进步的整体目标, 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升学的双赢。

四、“三目标、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1. 课堂教学“三目标”。

(1) 陶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崇尚科学、尊重规律、追求真理, 形成坚定的信仰、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道德观念, 增强合作意识、乐于帮助他人、形成团队精神。

(2) 帮助和引导学生建构学习动力系统。转变学习观念, 明确学习目标, 增强学习兴趣, 磨砺学习意志, 养成学习习惯等。

(3) 帮助和指导学生建构学习智能系统。开阔知识视野, 开辟思维角度, 增强问题意识, 探究解疑途径, 积累学习经验, 优化学习策略, 化解失败苦恼, 体验成功乐趣等。

2. 课堂教学“四层次”。

(1) 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 (2) 学生自学不能够完成的任务, 应力求组内互助解决。 (3) 组内互助不能完成的任务, 应力争组际 (全班) 交流解决。

(4) 组际 (全班) 交流不能完成的任务, 再由教师讲授解决。

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的任务主要是监督、指导、激励学生的学习。

3. 课堂教学“五环节”。

该模式重视合作学习, 主要采取学习小组的方式, 构建学习共同体。因此合理、科学的分组是实施该教学模式的前提。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小组划分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 按性别、性格、成绩等因素均衡合理组合;小组成员课桌椅摆放以便于交流为目的, 按自然区域摆放;各小组选聘小组长, 小组成员合理分工, 明确责任。

在分组的基础上, 分以下五个环节:

(1) 自学反馈。教师编制学习方案, 布置学习任务, 小组成员独立学习, 学会自己能学会的问题, 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并记录学习体验及遇到的问题。做好组内求助和汇报的准备。

(2) 组内互助。教师督促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自学任务完成情况, 并抽检一到两个小组。各小组成员间开展互助讨论, 解决各自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达成共识, 推举1人, 准备汇报自学结果, 提出新的问题。同时教师监督保证各小组有效开展互助讨论, 酌情参加小组讨论。在了解各小组讨论情况的基础上, 可对课前的预设方案进行修正。

(3) 组际交流。小组成员积极汇报小组学习成果, 提出小组学习问题。对展示出来的学习成果或问题, 各小组成员应仔细倾听、观察、思考和讨论, 并大胆地发表看法, 进行积极的修正、补充和完善。

(4) 教师点拨。教师要为各小组的汇报展示与交流积极创造条件、创设氛围, 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张弛有度, 解决好课堂预设和生成的矛盾, 保护好学生的探究热情, 捕捉学生的思维灵感, 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此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困难、困惑, 教师要及时进行讲述、讲解, 帮助学生弄清困难、困惑的原因, 引导学生提炼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结构, 归纳出有效的方法和思路。教师应不囿于课堂预设的束缚, 大胆专注于课堂的活力生成, 由此导致的预设缺失和生成缺憾, 既可纳入后续课堂教学, 亦可视为激发学生课后主动学习的诱因。

(5) 小组荐评。教师根据小组表现, 民主推荐, 评出优秀合作小组, 并予记载。基于保护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这一出发点, 对小组的评价, 主要着眼于其参与的热情、力度和效果。

五、“三目标、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法的比较优势与注意事项

该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高中新课程理念, 致力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较之传统课堂教学, 学生被视为重要的学习资源, 学生的自身积累和体验得到充分展示和利用,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分组式的课堂教学组织, 优化了课堂结构,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和自我体验, 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生成, 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 形成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 创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充分展现课堂教学的优势效应, 对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技能, 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要达成上述目标, 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 必须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教学重心实现前移和下移。

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中心和权威, 教学设计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教, 教学的主线是教师对教材进行阐发。该模式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学习过程, 学生是中心, 教学设计应该是为了方便学生的学, 教为学服务, 教师更重要的应该是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组织者、管理者和促进者, 教师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主要起监督、保障、激励、指导和评价的作用。也就是说, 教学重心应该从教师下移到学生。实现这个下移的关键, 是实现教师工作重心的前移, 科学编制学案, 做好教学设计, 要从以前琢磨教师的教, 变成琢磨学生的学, 包括“让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怎样学、怎样保证学生学、学得怎样”, 即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 使课堂走向“生本”。

2. 要大力培植稳定、和谐、高效的学生学习群体。

课程目标层次 篇2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 物理课程 三维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8-02

一、引言

物理学的分层次教学是近年来各高校和中学进行物理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其目的在于依据学生的知识积累、智力与技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采取分类教学,最终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即有教无类。关于教学目标的探索和应用由来已久。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博士就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倡导对教育目标进行系统地分类,他所提出的分类理论将教育教学的目标分为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这三个基本框架,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近年来,我国教育学研究领域的学者系统地发展了相关的分类理论,并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目前主要着眼于中小学),统一地将我国基础教育的相关课程目标设置为三个层次(常称作三维)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时至今日,针对《大学物理》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均已取得一定进展。

近年来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对上述课题进行了初步探索,现将相关过程总结为文字,以供批评指正。本文中,笔者阐述在《大学物理》和《群论》两门重要物理类课程教学中三维教学目标实践过程的主要方面,举例说明在分层次教学中实行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本文所采用的部分数据来自于笔者于2011-2013年在原工作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担任全校性基础课《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班主讲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采集自该校教务系统。相关课程为春夏学期课程,共计80学时(5个学分)。教学班级为2011-2012学年和2012-2013学年的分层次教学班(以下分别简称为2012班和2013班),相关教学班级由学生自主选课情况组成,学生人数分别为40人和52人(为保有数据的有效性,不计入缺考学生的成绩)。可以看出,两个教学班级课程安排相同,开课时间相若(均为春夏学期),班级规模类似,具有可比性。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作为对相关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探索,同样是在小班教学的背景下,笔者于2014-2015学年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群论》教学中将相关教学思路作进一步的拓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三维教学目标实现过程的比较研究

1.学业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提升

三维目标中的第一个目标表现为学业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上。我们在表(1)中列举了上文中提到的《大学物理》2012班和2013班考试成绩的分段人数和相关百分比(人数和占比数据采集自笔者在相关单位教务系统中的信息)。

表(1)显示:2013班及格率为92%、高分率(80分以上)达到52%,而2012班及格率为85%、高分率仅为25%。不难看出,2013班在学业知识的掌握方面显著优于2012班。究其原因,主要可分为两点: 一方面,2013班实行了期中考试制度,获得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而2012班没有;另一方面,在2013班的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的教学经验得以提高,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例如,基于分层次物理教学的特点对课件上的例题进行分类梳理,以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由易到难逐步明确解题思路,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此,相对于《大学物理》2012班而言,2013班在学业知识与相关技能上的突出表现主要源自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以及课程教学手段的创新。

基于上述课程教学创新过程中的积累,在以研究生为授课对象的《群论》课程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引入了经典物理系统中几个半群的实例(满足群定义的部分条件,而不满足全部条件),包括相变和临界行为研究中常用的重整化群方法和量子系统动力学研究中常用的Lindblad方程等,此举拓展了传统课程教学的范畴。正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的立体化,使得学生亲身体会到相关课程在实际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体现为学生作业完成程度和出勤率的显著提升。在最后的期末总评中,使用一贯的标准,绝大数同学的成绩达到良好或以上等级。可以说,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不同形式的分层次教学,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得到显著提升。

2.学习过程的优化和学习方法的升华

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善是三维教学目标的又一重要表现,而后者正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而笔者在课程教学过程对其进行重点关注。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无论是2012班还是2013班,部分学生没有从中学的填鸭式灌输教学中转变过来,自我激发和自学能力有待提高。此外,两个班级的学生所在年级本身的学业压力较大。根据相关年级的课程设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同时学习英语、数学和大学物理(理论和实验)等基础课程,还要接触到更为繁重的专业课,因而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分层次班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同时又要应付英语和多种理工类课程,笔者在2013班的教学过程中十分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方法。在给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其提供具体的学习策略。例如,在电场强度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强调逻辑体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识记少数几个重要模型的结论,强调对相关模型进行拓展的可能性;在机械波的教学过程中,对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函数中相因子大小的物理起源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波动光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迁移学习法,将光波和机械波进行类比,从而在形式上削减学生必须掌握的新知识点,而在本质上又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表(1)中2013班学业成绩的优异表现部分源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升华。endprint

相较于《大学物理》的教学实践,《群论》的教学对象则是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大部分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自我激励能力。针对学生的特点,笔者在课程教学中在较大范围内引入了探究式学习。例如,借助于广泛的调研和资料搜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前沿讲座报告的引入,以引发学生之间的讨论,并及时进行点评和分析,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在两个《大学物理》教学班级中,多数学生为低年级本科生,而且部分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中有不及格的经历,因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既传授知识技能,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笔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2013 班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将物理学史的介绍穿插到教学过程中,例如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为例,讲述麦克斯韦作为一名成功的物理学家,他自身的学习过程没有功利化而是注重全面的发展,这使得他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帮助他将前人的电磁学研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提炼,最终提出了简洁而优雅的电磁学理论数学形式——麦克斯韦方程组。笔者还根据课程安排的时间分布,在课间推介与科学巨匠相关的史实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对基础科学的兴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种兴趣转移到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仅体现在表(1)所展示的总评成绩上,还将在学生未来的求学生涯中发挥作用。

类似的举措也被运用在《群论》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课程教学伊始通过介绍伽罗瓦在创立群论这一重要数学分支学科的过程中不畏艰难、孜孜以求的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体现的伟大人格魅力,以激励学生在未来的求学生涯中不畏艰难,求实进取。

三、总结与展望

本文中,笔者对两门课程、三个班级的教学过程的创新点进行了提炼和对比,阐述了三维教学目标在物理类课程分层次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结合具体实例,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都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受此启发,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以三维目标为导向,并注重三个维度之间的结合和联系,制定有利于教学目标落实的具体方案,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清楚地认识到,由于自身教学水平的不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例如三个教学目标之间的衔接有待深化。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对本文提到的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和完善,以探索更贴近教学实际的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Bloom B S..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M].Vol.1: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McKay, 1956: 25.

[2]赵达等.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08(4),108-111.

[3]杨展如.量子统计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97.

[4]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139.

作者简介:

基于需求层次的激励目标探讨 篇3

朝三暮四,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 后来比喻常常变卦, 反复无常。

朝三暮四新解:从管理的角度讲, 玩猴子的人是管理者, 猴子是被管理者, 橡实是成本投入。管理者高度重视被管理者的需求, 在不违反原则、没增加成本投入的基础上, 采用变通的管理方法, 满足被管理者的要求, 使被管理者转怒为喜, 取得了好的效果, 这是值得提倡的。

在管理学中, 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是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怎样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管理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多种理论指导,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研究表明员工尚未满足的需求能够起激励作用。管理者应该分析员工存在的未满足需求, 并以满足此需求为激励目标, 使组织目标与个人利益相统一。

亚伯拉罕·马斯洛 (Alraham H·Maslow, 1908—1970) , 美国行为科学家。他于1934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并在该校任教5年, 然后迁往纽约, 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布鲁克林学院任教;1951年任布兰代斯大学心理系教授兼主任。马斯洛在管理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人类基本需要等级论及需求层次论。马斯洛在他著的《人类机动理论》 (1943) 、《动机和人》 (1954) 两书中, 把人的需要按重要性程度, 分为5个层次。

1、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衣着、住所、睡眠及其它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包括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及保护职业、财产、食物和住所不受威胁的需要。

3、归属需要。包括友情、爱情、归属和接纳方面的需要。

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方面的需要, 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威望等方面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发挥自身潜能、实现心中理想的需要。追求个人能力之极限。

马斯洛认为, 生理需求是一切需求之中最占优势的需求。具体的说, 这意味着对一个生活中一无所有的人来说, 非常可能他最主要的动机是满足生理需要而不是其它需要。如果一个人缺少食物、安全、爱情和尊敬, 非常可能他对食物的要求比对其它任何事物更为强烈。在极端饥饿的情况下, 写诗的激情, 获得汽车的欲望, 个人的兴趣等等都完全被遗忘, 或处于次要地位, 因为当一个人饿得发狂或快饿死时, 除了食物之外, 他什么都不感兴趣了。他梦见的是食物, 记得的是食物, 想念的是食物, 他的感情上只有食物, 需要的只是食物。甚至他对生命前途的整个哲学观念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如果生理需要已经较好地得到了满足就会出现一系列新的需求, 其中最迫切的我们可以概略的称之为安全需要。一个和平的、顺利运转的社会应使他的成员们感到有充分的安全保障。我们所看到的安全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现象上:例如, 人们普遍喜欢得到有固定任期和保障的职业, 普遍愿意有储蓄存款以及各种保险 (医疗、失业、残疾、养老等) 。据人事部统计, 2006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 中央国家机关有97个部门8662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但到10月28日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截止日, 全国总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 有36.5万人参加考试, 在一些热门职位上, 录取比例超过1000:1。事实上, 自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实行网上报名以来, 报名人数就一路攀升, 五年里分别达到32904、62268、121165、360240、541552人, 增长幅度分别为89%、95%、197%、50.3%。而且, 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 高学历的越来越多。显然这与公务员享有稳定的收入和当前社会最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是有关系的。在海淀区中关村某科技公司上班一年, 月薪达到7000元的某职员也选择了报考公务员, 理由是“现在的公司工资虽然高, 但压力也大, 随时可能要‘走人’, 没有保障”。在他的描述中, 公务员的生活是, “一杯茶, 两个会, 三张报纸, 四圈麻将, 五个QQ自己跟自己聊。”而且, “倘如不犯大错误, 在公务员位子上你可以一直干下去, ‘小车不倒只管推’。”安全需要还表现在人们普遍地喜爱熟悉的和已知的事物, 而不喜爱陌生的和未知的事物。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较好地得到了满足, 那么就会出现爱情、感情及归属的需要。人们感到从来没有这样迫切地要求得到朋友、妻子或儿女的感情, 他甚至忘记了他过去饥饿时, 对爱情是不屑一顾的。在我们的社会中几乎所有的人 (除少数病态者外) 都有一种需要和欲望, 要求对自己有一种坚定的、基础稳固的和通常是高度的评价, 要求保持自尊和自重, 并得到别人的尊敬。所谓基础稳固的自尊, 意思就是说这种自尊是以真实的才能和成就以及别人的尊敬为基础的。这种需要可以再分为两类:首先是那种要求力量, 要求成就, 要求合格, 要求面向世界的信心, 以及要求自由和独立的欲望。其次, 还有一种欲望, 我们可以称之为要求名誉和威信 (别人的尊敬和尊重) , 表扬, 注意, 重视或赞赏的欲望。自重的需要得到满足, 会使人感到自信、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并适于生存, 对世界有用而必需。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使人感到低人一等, 软弱或无能为力, 使人容易产生沮丧情绪或神经质的倾向。

即使以上各种需要都得到了满足, 我们还可能常常感到自己必须做一些适合自己做的事, 否则很快就会产生一种新的不满足或不安定的情绪。我国著名歌唱艺术家邓玉华在文革期间被禁止演出, 心情极其郁闷, 她就独自跑到偏远无人的地方放开嗓门高唱“恨似高山愁似海……”, 以发泄其心中的不满。一个作曲家必须要作曲, 一个美术家必须要绘画, 一个诗人必须要写诗, 这样才能最终感到愉快。一个人能够做什么, 他就必须做什么。这种需要我们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指的是一种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说, 人们有一种意向要使他潜在的本质得以现实化。这种意向可以简单的描述为人们要求越来越真实地体现自己的欲望, 要求尽可能实现自己的欲望。这种需要所采取的形式, 在各人之间当然有很大的差别。在这一个人身上可能表现为要求成为模范母亲的欲望, 在那个人身上可能表现为要求成为一个体育明星的欲望, 在第三个人身上可能表现在绘画或创造发明方面。这种自我实现需要的明确出现, 建立在生理的、安全的、感情的和受人尊重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层次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 目标层次

初中语文教学,前承小学,后接高中,自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初中语文教学,在小学的基础上,减少了识字教学的时间,注重对文章的阅读与理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五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朗读识记,第二个层次是理解归纳,第三个层次是总结回忆,第四个层次是回味欣赏,第五个层次是迁移运用。

一、朗读识记

响亮清晰的读叫做朗读,大声读出来的目的是加強记忆。在教师领读之前,教师先组织学生把个别生字读准字音,当然读准字音的方法很多,可以自查,也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甚至可以用比赛的方式来实现预期目标,然后根据具体课文的情况确定朗读方式。如《海燕》、《白杨礼赞》、《马说》,教师领读可达到如下目标: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把握文章语势,正确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海燕》应朗读出作者亢奋与激荡的情怀;《白杨礼赞》则应读出作者由衷的赞赏;而《马说》最好能读出作者心中的哀怨与无奈。但对于《范进中举》这样篇幅较长的文章,则应该采取边读边讲,教师读一节,学生读一节,交替进行,一方面师生互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解,不仅教师累,学生也会感到烦,这样效果反而不好。

二、理解归纳

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重在把握其特点。而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尤其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因此新课程在选材上更关注这一点。选材很多都是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情感教学应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因为只有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丰富而多彩的感性知识,才能提高其阅读的兴趣,从而转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升华,也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情感去感爱生活中的一切,在心灵上获得共鸣、启发和领悟,真正做到以文促学,以情促学的学习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真正做到促进语文智能、技能的掌握。

如《小巷深处》是一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本人教学时就非常注意情境的设置,第一教时情境设置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导入,即回忆已去世15年的奶奶在世时对我们爱的琐事,由于本人回忆时是流着泪说出来的,所以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随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于文章写得感人,读到最后几段,连自己也有些哽咽了!学生有的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再让学生模仿老师朗读一遍!第二教时,让学生将自己真情实感的小作文在课堂上自觉展示,有一位同学写的是回忆自己的爷爷病前病后的细节,由于写得真,此位同学哭着朗读的,同学们也被这位同学的真情打动了,也有一些同学跟着流泪,借此时机告诉同学写作文的关键就在于要用真情去感受去表现,这样就会感人至深!接下来设置了一个游戏:模仿瞎子走路,再让这位同学谈一谈感受。再引入第二教时要讲的内容:瞎子走路这么艰难,那么瞎眼英姨为了培养我要劳动挣钱 ,其付出的代价可想可知,这将是我们常人的多少倍啊!让同学把母亲倾注在我身上的无私的爱的琐事从吃、住、穿、用等方面找出,并体会其感情!由于有了情感、情景的设置,学生积极性较强,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三、总结回忆

这一点是众多教师容易疏忽的环节,其实在这个环节是最为重要的,教师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总结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是我们学习的精要,因为作文的分值占的比例已接近一半,所以我们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要多多关注这一点。

四、回味欣赏

现在时兴的语文教学,则都从这步入手,教师总会这样的提问:大家看过课文的情节了,你认为“好”在哪儿?“好”的内容太宽,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有点摸不着边际,以至很多学生想说,但又不知说什么?这样使很多用来展示的课堂出现失控,问题出在教师身上。为什么不能这样提问:这节的字句上有哪些用的好的地方?这篇文章写作技巧上好在何处?这篇文章主题鲜明,作者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当代文学家朱先潜说:“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有趣有味,自然与众不同,自然需要老师与同学们去发现、去感悟。

五、迁移运用

应该说“迁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活化”,使“得益于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和扩展,从而“得益于课外”,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出神入化的境界。前述训练所获得的阅读能力,就成为一种驱动力,一种自然的习惯,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读更多的东西,获取更多、更为广泛的知识,或有创造某些新事物(如提笔作文)的冲动,使这种“阅读”成为带有创造性的阅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阅读领域,具有了更高的阅读能力。

下面举两例对课文回味欣赏:

例一:在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应抓住诗眼:“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里的“馨”,,他的本义是散布很远的香气,文中意指品德高尚,这个字是本文的中心。课文围绕居住的环境、往来的朋友、闲暇的爱好等方面,写出作者的德很是“馨”。文中集中了大量篇幅来阐述“馨”,抓住了这个字,文章主题便明朗了。

例二:《范进中举》里有这样一句话:“屠夫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很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八十回。”这一细节夸张地描写了屠夫为女婿扯衣的动作次数,侧面反映了胡屠夫前倨后恭、极尽巴结的丑态。这样写让读者既感到好笑,又印象深刻。

语文教学的组成主要是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两部分,作文是阅读教学的实践。就本人体会,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极其重要的,就像农民田地里的小麦、水稻一样。

参考文献

【1】林海参《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职数学分层次目标教学模式初探 篇5

我们知道, 现代学校教育大都是班级授课制, 最大的优点是效率高, 但其最大的问题是统一性、齐步走、一刀切, 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于是, 如何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实现个别化教学的效果, 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追求的理想境界.从教育实践来看, 分层次目标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模式, 又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其出发点是一种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早期的分层次教学主要是学校分层, 即通过选拔考试, 把学生水平差不多的编成一个教学班级, 以利于团体的因材施教, 但是这种做法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越来越行不通.取而代之的是班级内部的分层递进教学, 即同一个班级学生按学业成绩分成几个水平, 教师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案, 在一个教学班级中实施复式教学, 该做法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 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但是由于它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且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很难大面积推广.于是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探索与研究适合自身的、以专业为导向的高职数学分层次目标教学模式.

二、高职数学分层次目标教学的构想

分层次目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更大的进步, 因此, 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形式上的改革, 要整体提高高职学生的数学水平,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仍是关键, 而加强分层次目标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知道, 教学模式是一种思想、方法体系.传统的教学模式, 如夸美纽斯的观察—记忆—理解—练习的教学模式, 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综合课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主要突出以教师为主, 以传授系统知识为目的.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的五步教学法, 即发现困难—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论—验证, 这一模式突出了学生活动经验和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对现代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影响, 受其启发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教学中, 追求“自主—合作”的数学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就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实施目标, 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程序.这一理念与高职教学目标“降低理论要求、重视技能训练、加强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意识”是相符的.本文就课堂教学过程提出一些想法.

1.准备阶段

(1) 设置情景:

教师提供与新课内容联系密切的情景, 启发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回忆, 以激活相应的智能结构, 在知识、技能、方法上为新课做准备.

(2) 提出问题: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 帮助学生提出并理解问题,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初步选定学习方法, 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探索阶段

(1) 自主探索:

根据问题的不同, 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课内容进行独立探究、多项思索, 如阅读、尝试、操作、迁移、类比、分类等.

(2) 小组讨论:

几人一组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 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开展小组讨论的目的, 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识成果, 培养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3) 组织汇报: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 鼓励发散思维.这种汇报, 一方面为学生创造“代表集体”的机会, 开展有竞争的合作;另一方面, 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享, 激发创新拓展思维.

(4) 集体归纳:

学生自由发言, 对全班已有的各种意见进行归纳, 教师的任务是创设适当的氛围, 让学生自觉、自由的开展争论, 充分体现自主创新.

(5) 充分验证: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论, 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求实的态度.

3.深化阶段

(1) 自主解题: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 自由的选择解题方法, 独立解题并自觉检验, 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2) 小组互查:

小组相互交流解题的过程、结果、方法, 分析原因、交流心得.学生互查能使学生从别人的错误和解题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3) 反馈提高:

小组向集体汇报解题的情况, 归纳解法, 总结错误类形, 教师进行诊治性的回授.

最后, 需要强调的是, 分层次目标教学的课堂评价问题, 要因层而异, 重在多元评价.要及时肯定每名学生的点滴进步, 增强其自信心.

三、高职数学实施分层次目标教学的具体措施

综观我国教育的态势“以学生为本, 因材施教, 分级教学, 分流培养, 注重个性发展”, 尤其在高职数学“必须够用”的原则下, 结合我校, 本文提出三种分层措施.

1.按学生数学认识水平分层

对新入学的学生, 按照数学高考成绩和统一的摸底考试成绩, 组建一个约占新生总人数5%的培优班、20%的A班平行班、60%的B班平行班和15%的C班平行班.对培优班和C班配备经验丰富的教授师资, 对A, B系列班实行教师挂牌, 学生选择老师的竞争机制, 对C班增加一定的教学课时, 以便让“吃不了”的学生增加提高的机会和“补充营养”的机会.这样分层教学的最大好处, 就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当然, 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尽量将同系、同专业、同班级的同层次的学生编于同一授课班级, 以便于课堂交流互动.

2.按学科专业分层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对数学的要求有很大差异, 在现行教学计划中, 我校有4个系开设数学课程, 根据高职院校对专升本、专转本、专接本三种试卷类型的启示, 可把各学科专业划分为三大类型:①对数学要求较高的专业为Ⅰ类, 如软件、电子、计应、机电、数控等专业.②将纺织、化学、管理、电商等划分为Ⅱ类.③将会计、财税、经济、连锁经营等专业划分为Ⅲ类.

3.按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细化教学目标和要求, 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 并将各层次的目标贯串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新课由上述构想制定出三个层次的目标, C组学生达到大纲目标, 即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重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本能力;B组学生基本达到提高目标, 即侧重一定的综合性, 能够比较灵活运用的知识, 培养创造能力;A组和培优班学生达到提高目标, 即熟练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 拓宽其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当然, 在统一的高职数学教学大纲指导下, 需要对同一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定位, 从学生、教材、教法、内容、考核、质量标准等方面构建规范而有效的高职数学分层次目标教学.

4.按竞赛奖项分级

评判学生知识能力的模式不是独有考试这单一模式, 参加一定的数学竞赛或数学实践活动也是展现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学校声誉的重要渠道.即对省级以上取得数学竞赛、数学建模较好名次而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给予满学分的评判标准.这样, 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高职数学的热情,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最后, 各个层次目标教学的评价——期末考试, 须以因材施教、因人施考为原则.命题时可分为基础题、层次题、附加题三种形式, 不同层次的学生考不同的题目, A, B, C三组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取得好成绩, 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并向纵深发展的兴趣, 为以后专业的学习铺平道路.

四、结束语

高职数学分层次目标教学对高职院校来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又是一个能够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 同时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成功实施这种教学模式, 这就要求数学工作者具备更高的数学素养、数学水平和人格魅力, 从实际出发, 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 切实开展分层目标教学, 使高职数学更适应学生个人、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阐述高职数学分层次目标教学的必要性, 深入探讨高职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构想和具体措施, 从而建立既符合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需要, 又适合学生个性特征发展的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数学,分层次目标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玲.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分层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 2006 (4) :11-12.

[2][美]加里.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8-30.

[3]柴俊.数学专业多模式分层教学实证研究[J].高等师范研究, 2003 (15) :20-27.

[4]张新丽.分层次教学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探讨[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29) .

[5]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青岛: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43-70.

[6]毛景焕.谈针对个体差异的班内分组分层教学的优化策略[M].中小学教育, 2001 (2) .

[7]王仲春, 李元中, 等.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 (12) .

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探讨 篇6

一、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

1. 人才培养层次体现高等性

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等性应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因此,高职本科的专业口径方面应该比高职专科更宽一些,专业基础理论应该更厚一些,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技术原理的掌握更宽广和深刻,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

2. 知识结构强调综合性

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的不是学术型、研究型的高科技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及服务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不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而在于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技术原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更注重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在知识结构上应更加强调专业知识面的综合性。除了必须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应用科学知识和基础科学知识,以适应高职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

3. 能力结构注重职业性

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作为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职业性应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本科层次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某一专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还需具备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因此,其人才培养应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设置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本科高职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与人协作共事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技术发展与产业升级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二、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本身所具有的内涵是丰富多样的,不同院校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可结合以下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1. 人才定位为技术应用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年修订稿)所划分的第5级教育B类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教育。5B类学习内容是面向实际,适应具体职业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也就是“劳务市场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格”。从上述的分类来看,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也包括专科和本科两个甚至更多层次,主要培养的是介于学术研究型和直接操作型之间的高等技术型人才,即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者职业群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目标与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不同之处在于,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于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高级技能型人才,而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于具有较强的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能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强调人才的操作技能性,而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更加突出人才的技术应用性。

2. 体现培养层次的高等性,突出职业性

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应当体现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而不是简单地在原来三年制专科的基础上增加几门课程。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与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在人才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应有所不同。本科层次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既应达到本科层次教育水平的要求,又应突出职业性的要求及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在保持职业性的前提下,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在理论水平和技术原理方面应有所延伸,理论基础应该相对宽厚,一方面要达到显著高于专科层次技术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又应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所强调的对专深学问的探求,应以提高学生运用技术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复杂、先进的技术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更强调培养学生对技术应用问题的研究。

3. 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综合性

相对于专科层次的技术人才,本科层次的高职人才将要面对更为先进、复杂和更新换代更快的生产技术、机器设备和工作环境,要解决的现场问题也往往更具综合性。他们除了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外,还应能够胜任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以及生产第一线的组织管理工作,成为技术岗位上的“领导”人物,基层的管理人才。本科层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构建上既要注意知识的广度,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不仅要掌握职业岗位技术业务操作所需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掌握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必要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知识结构强调一定的综合性。在能力的培养上,本科层次的高职人才应更强调复合能力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对于知识和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又要培养其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具备生产现场所需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其他能力。此外,在高职本科人才的培养中还应注重人文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评价的客观态度,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适应力。

通过上述分析,并结合本科层次高职人才的培养特征,可以认为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具有较强的技术理论基础、技术应用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及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工作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既掌握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具备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和能力,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擅长技术的应用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具体技术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三、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 变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关键在课程。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需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与实践并重。一方面本科高职教育的理论基础应比专科高职教育更为厚实,其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课程体系中应包含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的理论课程。另一方面还需强调实践教学内容,围绕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来开展学生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亲身体验工作要求和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2)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除了开设必修的专业技术课程以外,还需开设一定课时的社会、人文、管理和心理素质教育等综合类的选修课程,并通过组织学术讲座和报告、社会调查与实践等方式,开展综合素质教育,以使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融汇其中,从而获得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3)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要面向生产第一线,应紧密围绕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定期到企业调研,依据企业需求,不断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内容同步于企业工作实际;此外还需结合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标准等内容进行研究,并选取合适内容及时更新于教学内容之中,舍弃和淘汰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

2. 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式要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要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实现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引导文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张贴板法等多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组合实施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造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从而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发展职业技能,合作共事,促进全面发展。其次,通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实现师生课后在线的教与学,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意愿,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本科层次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考核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以体现高职本科人才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可对照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参照企业人员考核测评标准,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转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构建突出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过程要做到“两个结合”:(1)结果与过程结合。既重视结果的正确性,又重视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考核,应更重视过程性考核。(2)专业成绩与能力测评结合,既包括课程的成绩单(笔试),也包括工作完成质量、个人素质和合作能力等的评价项目,通过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做出整体性评价。

4. 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本科层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基于本科层次高职人才的特点,教师不但要求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等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因此,要结合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特点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采用引进与培养、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办法。

5.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本科层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校内实训基地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建设,营造一种与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尽可能一致的职业环境,技术设备的先进程度尽可能与实际工作接轨,遵循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规律,构建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再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环境。此外,还需积极与行业企业联系,选择科技含量较高、效益较好、安全性较高的企业建立校外专业实习基地。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实习计划,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一线的实际工作,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以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摘要:文章在对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征的分析基础上, 探讨了制定本科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考虑的相关因素, 并对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程忠国, 李玉春, 刘丹青.高职本科:一个亟待探索与创新的教育层次[J].教育与职业, 2007, (24) .

[2]潘懋元, 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 2003, (3) .

[3]郭扬.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我国高职发展的启示[J].中国电大教育, 1999, (6) .

[4]罗文柯.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构想[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课程目标层次 篇7

一、编排班级分层次

依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高低,将学生分成珍珠班、实验班、普通班三种类型。我们允许学生成绩的差异性,但绝不允许学生成绩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没有提高。要通过分层教学使每一名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学有所得、学有进步。对于文化基础课来说,更要强调分段提高的问题。学生虽然有各方面的差异,但是,我们如何对学生分层直接关系到我们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分层教学对学生的成绩、心理和情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如何保护普通班的学生,激励实验班的学生,严格要求珍珠班的学生。总之,我们要认真研究如何分层,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策略发挥最大作用。

二、规划目标分层次

不同层次的班级制定了不同层次的目标,珍珠班和实验班的学生,其职业目标是将来成为企业老总、高级工程师、科学家、大学教授等高智商行业的佼佼者。珍珠班同学高考目标挑战市状元,清华、北大、复旦大学等全国前五所顶尖院校和一本院校。实验班同学挑战一本和二本院校。普通班同学职业目标是成为蓝领阶层的高级技工、画家、音乐体育明星。其高考目标主要是三本院校、蓝领阶层的高职院校、全国知名的专业特长院校。目标明确,实施计划明细,张贴上墙,同学监督。人人心中有目标,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三、教学要求分层次

对珍珠班的学生适当拓展难度。总体上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局部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会学,多学一点,重自学、自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重卓越发展。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策略、经验;内容适度扩大;密度适当加大;多点变化,多点综合,多点自主,多点交流。对实验班的学生重双基扎实,培养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新树立争上游的态度和信心。侧重解决学习态度问题、解决学习方法、策略的问题;慢变化、多练习,勤反馈;适当增加速度。对普通班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以高中过关性知识能力为要求实施教学,要低起点,多反复,补欠缺,教方法,重基础,常反馈。要求学生能学,要学,学懂,学会,重在双基形成,重在培养学习兴趣和信心。难度适时适当降低;速度适度放慢;补缺漏,补方法;少变化,多示范,多鼓励。

四、考试评价分层次

我们建立评估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类评估标准,构建不同层次学生相应的学业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使学生学习成绩能逐层提高。我们的做法是:测验时试卷设计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必做题属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则属较高要求,为加分题。这种设计方法可使珍珠班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不易满足,激发其求知欲。

我们改革考试方法,构建多种形式结合、重在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有:一是改革试卷结构和分数计算办法。期末考试学校采用的试卷是分类卷,一份试卷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用试题及部分有关知识拓展和应用类试题,第二部分试题是有关知识拓展和应用类试题及部分知识综合应用和思考分析类试题。二是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从情感策略、课堂活动、作业反馈、探究实践四个方面每学期两次 (期中、期末各一次) 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三个步骤,取其平均分的方法。三是活动考核。考核学生知识应用和实践探究能力,按照学科特点,确定考核内容。综合各方面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

五、自主时间分层次

考虑到实验班以上的学生基础扎实、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强等因素,给这些学生适当增加自主支配时间,每天晚上第一节晚自习为公用自习,学生自由支配,教师维持纪律,不许发试卷,不许讲课。普通班的教师可以适当讲授,以利于学生的学习。

当然,实施分层次教学必须要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才行,否则会流于形式或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1. 管理制度保障。

制度是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制定了分层教学管理的若干规定,明确学校、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任课教师、班主任在班级分层教学中的职责和考核办法。建立了对特殊学生课外辅导制度;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双周一次教研活动制度;学校定期组织研讨制度;优秀学生和进步最快学生定期评比、表彰制度。另外,学校还对参加分层教学改革,且取得较好成绩的教师期末考核给予加分奖励。这些制度为规范和调动师生参与分层教学的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保证和促进作用。

2. 师资队伍保障。

学校把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作为改革的重点工作来抓,聘用业务扎实、具有改革创新意识、有责任心、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承担分层教学任务。一是加强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备好两类课,一类是备好所授层次课,另一类是备好各层次的课。通过集体备课,使书本知识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再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信息。二是培养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大家在探讨研究、总结反思分层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提高教科研能力,推动教改的开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名师工程”、同伴互助工程(校本教研)、专业引领工程(师徒结对)等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建设进程。

3. 学生心态保障。

调控心态,使学生情绪稳定,心态正常,这是分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课程目标层次 篇8

一、财务管理目标应体现效率和公平

企业财务活动的效率就是企业借助资本、技术、劳动、管理等生产诸要素实现不断价值增值的过程。具体地说, 财务活动的效率就是科学地调节筹资、投资、营运、分配之间的物质变换,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财务活动的高效率表现为, 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促进企业财富的不断增长。然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激活各种生产要素, 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潜能, 最充分地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即必须诉诸于公平。

公平是一定历史条件下, 通过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方式整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准则。从财务活动的角度看, 公平就是让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其应得”。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的时空序列其理解不尽相同, 公平总是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 永恒不变的公平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有充分尊重主体的选择,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才能更好的体现社会公平。

二、效率和公平条件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三个层次

如何在效率和公平条件下定位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理论界和实务界有激烈的争论, 财务管理目标客观上存在着“合理”与“不合理”, 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笔者以为, 承认某种财务管理目标理论而排斥其他财务管理目标理论是有所偏颇的。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 既有经济目标, 又有社会目标, 它不应是一个单一指标而是一个指标体系。具体来说可由三个层次构建而成:一为“利润最大化”;二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三为“社会经济价值最大化”。不同的企业, 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理财目标函数, 或许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利润最大化”起源于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说。“利润最大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就在于: (1)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它能衡量剩余产品价值; (2) 能使资本效率最大化; (3) 每个企业利润构成了社会财富最大化的基础。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第一层次。这完全取决于我国目前之国情。从国家的发展过程看, 它首先是输出初级产品, 然后是输出制成品, 再后是输出资本, 最后是输出知识。我国现在还处在输出初级产品和制成品这两个层次上, 资本输出很少, 知识输出更少。再从资本的发展过程看, 第一步是产业资本主导, 第二步是商业资本主导, 第三步是金融资本主导, 我国现在仅处在产业资本主导这一步。加之经济体制转型, 经济结构转换, 双重体制的并存, 企业难免追逐利润。因此, 将“利润最大化”这种重效率、轻公平的财务管理目标作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第一层次已然不是“合理”与“不合理”的问题, 而是不得不承认的问题。我国如此,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也曾如此, 它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起源于著名经济学家莫狄格利尼和米勒提出的MM定理。该理论认为企业价值是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 即企业资产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企业价值不同于利润, 利润只是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 而企业价值不仅包含了新创造的价值, 还包含了企业潜在的或预期的获利能力。企业价值最大化兼顾了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 在一定条件下, 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等价的, 所以这一目标模式的性质和特征与股东财富最大化基本上是相同的, 在这里一并讨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 投资者分散的加大, 企业激励机制效率不断提高, 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加强, 相当多的企业开始注重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至高无上”的观点为企业所接受, 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现金流入必须大于现金流出。这些都为企业追求财务管理目标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奠定了基础。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兼顾了诸如债权人的利益, 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效率与公平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课程目标层次 篇9

关键词:逆向物流系统;多主体;协同;发展目标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对各种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大幅度的增加了,社会生产也大量增加。同时,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1],大量处于衰退期的产品不可避免的面临淘汰。这时也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或返回物品,特别是在大型化工企业中[2],回流的产品数量是非常惊人的。在这些回流的产品中,很多零件是可以重复利用的,有些回流产品经过稍微的加工可以变废为宝,但是不少物品只是通过简单的掩埋或焚烧之后就被排放到环境中,不但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因而,对废弃或回返物品的合理利用和处置,能够节约资源,改善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对于大型化工企业[3],迫于国家环境法律法规压力和自身竞争力的考虑,加快新产品的上市速度,占据市场先机,那么就不可避免的面对淘汰产品的回流库存问题,而为了增强客户服务满意度,采取允许消费者无条件退货,这样也导致大量的退货库存问题。同时也由于大型化工企业[3]一般处于供应链的主导地位,必须对如何构建逆向物流系统策略加以研究。基于此研究逆向物流系统中各系统主体的协同机制也是一个紧迫的研究问题。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逆向物流是一个由众多子系统、主体、要素等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其系统内各子系统、主体需通过相互协同,才能实现逆向物流系统整体效益。因此,协同是逆向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式和趋势,从逆向物流整体性考虑和统筹逆向物流系统协同发展,健全逆向物流系统协同互动机制,构建逆向物流系统协同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对大型化工企业逆向物流系统各主体进行有效的激励,就必须明确该系统的主体,如果主体尚未明确,就难以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型化工企业产品逆向物流的责任究竟由谁来承担,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各国对于大型化工企业逆向物流系统的责任主体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规定,根据各国的实践,大型化工企业逆向物流的责任主体主要由生产企业、销售企业、进口企业、消费者及政府等组成。

一、大型企业产品逆向物流系统构成各主体

大型化工企业逆向物流主体如何确定,对于如何构建化工产品逆向物流系统至关重要。我国应实施生产企业、进口企业、销售企业、政府及消费者共同责任制,因此,大型化工企业逆向物流系统主体包括以下几方:

(一)大型化工企业。基本上所有实施化工产品逆向物流的国家都实施生产者责任制。生产者责任制要求生产企业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承担环境责任,完成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等一系列工作。由于生产企业在设计的时候采用什么原材料、什么产品配方,将直接决定将来产品废弃时是否有利于回收处理、材料是否会对环境产生危害。故产品如有污染,源头应该是在生产企业那里,因此,生产企业应承担主要责任。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使用,而且可激励生产者减少原材料特别是有害物质的使用,使用更多易于循环利用的材料。

(二)销售企业。随着化工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生产企业的利润日趋降低。如果现在又要化工生产企业完全承担逆向物流的费用,确实有压力。销售企业既然是受益者,就应该有所分担。因此,销售企业作为化工产品产业链的受益者,应当承担部分责任。

(三)消费者。企业生产出来化工产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化工产品如果不经过消费一般不会直接抛弃,因此,消费者也应负担一部分责任。

(四)政府。由于企业和消费者不会主动去回收,政府在对大型企业逆向物流系统初期建立时的激励、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大型化工企业逆向物流系统协同的层次

根据大型化工企业产品逆向物流系统主体分析,可以将逆向物流系统协同划分为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两大层面。进而根据主体层级关系,可再将大型企业逆向物流系统内部协同化分为决策层面协同、管理层面协同和操作层面协同三个层次。大型企业逆向物流协同效应正是通过不同层面的协同运作表现出来。其中,低层次协同是高层次协同的基础,高层次协同是低层次协同的保障。

大型化工企业逆向物流系统外部层面协同是大型化工企业逆向物流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主体之间的协同,包括大型化工企业逆向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协同,与区域社会系统协同,与区域环境系统协同。大型化工企业外部层面协同表现在系统主体与外部主体存在物质、信息、资金、能源等各种形式的交互,关系到物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

大型化工企业逆向物流系统决策层面协同是指区域内政府部门、行业、龙头物流企业等规划、决策主体在物流系统整体规划、物流发展政策、物流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协同。决策层面的协同体现出一种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协同理念,关系到企业内部逆向物流系统发展的方向和方式。

大型化工企業逆向物流系统管理层面协同是指同区域内政府部门、中介企业、物流供给企业、物流需求企业等主体在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组织网络、物流信息网络之间的协同。这些协同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是物流系统协同运作的保障平台。

大型化工企业逆向物流系统操作层面协同是指各主体在物资流通各个业务功能环节的协同,包括物流设施之间协同、物流设备协同、物流作业方式协同、物流技术协同、物流流程协同等内容,是物流系统协同运作的基础。高效地实现共同的目标,必须采取一致的行动,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行为决策等各方而的协同。

三、大型化工企业逆向物流系统多主体协同效应及目标

大型化工企业逆向物流系统内主体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等方式相互作用,使整个系统所产生整体效应就可以理解为协同效应,该效应是系统微观主体层次是不可能具备的。根据大型化工企业逆向物流系统主体在不同层面协同效果来看,大型化工企业逆向物流系统协同效应可分为外部层面协同效应和内部层面协同效应。外部层面协同效应是指逆向物流系统内部主体与外部环境主体协同所产生出来效应,其主要表现为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这也是大型化工企业逆向物流系统辐射效应的体现。

大型化工企业逆向物流系统内部决策层面协同、管理层面协同和操作层面协同的效应主要表现为一种内部层面协同效应,它是基于物流系统内部主体之间,在物流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基础之上,所产生的专业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知识创新效应以及技术扩散效应等的综合体现。

大型化工企业逆向物流主体协同目标系统协同发展是一种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既关注系统内部协同发展,也关注系统与外部的协同发展;既关注经济效益发展,也注重社会效益实现;既关注当前发展,也关注长久持续发展。从系统全面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可以将物流系统多主体协同目标分解为三大指标,即:发展效益性、发展协同性、发展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陈爽,刘晓峰.政府推动企业实施逆向物流的委托-代理问题[J].商业经济,2008(08):31-34

[2]董景峰,王刚,吕民,高国安.产品回流多级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01):33-37

[3]周垂日,梁樑,许传永,查勇.逆向物流研究的新进展:文献综述[J].科研管理,2007(05):123-132

课程目标层次 篇10

一、依据原则, 提高可行性

(一) 精选原则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指出的是分层布置作业目的是给学生“减负”, 分量上要把握好“度”, 而不是搞题海战术.因此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层次差异, 对作业进行精心设计, 要有量的控制.A层学生的作业可按基础题+提高题要求布置, 体现作业的提高性;B层学生的作业可按基础题+查漏补缺要求布置, 体现作业的拓展性;C层同学的作业以模仿例题为主, 体现作业的基础性.

(二) 实效原则

作业的目的是进行知识的消化、回味和反思, 因此不能程式化, 要练有所得, 讲实效、讲质量, 不讲数量.“既要主导, 又要主体”, 这是指在分层作业时, 既要确立教师在作业布置时的主导作用, 使作业更趋合理、科学, 又要确立学生在作业选择中的自主性, 使作业分层更趋人性化、个性化.鉴于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对知识、能力的认识有限, 教师必须为学生“量体裁衣”, 即什么样的学生完成什么样的作业.作业是为了巩固、内化所学知识, 形成能力, 有所创新和提高, 教师就应该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 从学生所学知识的差异、形成能力的差异上去发现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欠缺, 体现分层作业的实效性.

(三) 评价原则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分层作业更需要教师科学化、人性化的评价, 因为分层作业呈现的是不同学生不同的作业.然而, 我们不少教师对分层作业进行评价时, 评价的尺寸并没有很好地把握, 不同的作业没有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评价过于简单化、程式化.简单化就是以“优、良、合格、不合格”或其他等级形式来评价, 程式化就是评价没有体现动态的过程, 也很少体现人性化的言语评价.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作业相同的评价, 相同的学生不同的作业相同的评价.教师能对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诊断和合理分析, 通过作业学生能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增强自我意识.

二、张弛有度, 完善实效性

(一) 及时发现, 及时布置

“及时发现, 及时布置”, 这是在分层作业前应牢牢记住的.作业是为了巩固、内化所学知识, 形成能力, 有所创新和提高, 教师就应该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 从学生所学知识的差异、形成能力的差异上去发现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欠缺.教师与学生在一个平等、民主、协商的氛围中, 确定作业的内容和要求, 使不同的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选择属于自己的作业.

(二) 既要主导, 又要主体

“既要主导, 又要主体”, 这是指在分层作业时, 既要确立教师在作业布置时的主导作业, 使作业分层更趋合理、科学, 又要确立学生在作业选择中的自主性, 使作业分层更趋人性化、个性化.作业布置可确定基础、提高、发展三个层次,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针对性

A层学生应重视巩固知识, 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B层学生“吃得了, 吃了舒心”;C层学生重视基础, 掌握概念公式的简单运用.作业布置要由浅入深, 遵循“最低要求, 无限发展”的原则,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都能切进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如练习题分为A, B, C三组, C组题是基础题和求同题为主, 降低起点, 放缓坡度, 循序渐进, 教师要热情鼓励, 耐心指导, 帮助他们查漏补缺, 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提倡三超, 即旧知识超前铺垫, 新知识超前预授, 差错超前抑制, 使学生学会思考.B组题目带有一定的灵活性, 难度上略有提高, 以求异题为主, 辅以合作练习、讨论学习, 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 掌握解题方法, 提高解题能力.A组题目以综合练习题为主, 向纵深发展, 使学生学有余味, 这样的练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使每名学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促进每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指导优等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开发他们的智力, 还应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兴趣、爱好, 培养其优秀品德和创造才能.这样, 才能使全班学生都做到必要的能力训练, 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分层作业必须切合学生实际, 尤其是学困生: (1) 对因学习习惯不好而不认真作业的同学, 教师设计作业时, 对他们提出一些特殊要求, 促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对因学习方法不当而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要授之于作业的实效性方法; (3) 对因学习目的不明确而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 老师可端正其学习态度, 树立阶段目标, 合理布置作业.

2. 计划性

在每一天的布置作业前, 教师要做三件事:“理一理”今天学生学得怎么样, 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应该形成的能力, 不同的学生达到了什么程度;“想一想”今天作业应该如何布置, 基础题、提高题、发展题分别是什么;“问一问”今天作业你选择什么或引导学生应该选择什么.这样操作, 有效地避免了作业分层的盲目性, 也避免了“填鸭式”、“注入式”, 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的差异为本”的分层作业理念.

3. 方法性

作业批改具有方法性:A层学生的作业可由教师全批全改, 也可由教师抽批, 还可以学生互改, 甚至学生自改,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信任;B层学生的作业应以教师全批全改为主, 而且作业的评语多用激励性语言或适合其学习特点的评语, 并鼓励B层学生争取多做一些A类题,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C层学生的作业必须全批全改, 教师在批改中一旦发现学生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 让学生在感情上感觉到自己被关心、被爱护, 进而产生个人奋进的动力, 实现自己的阶段性目标, 品尝到努力学习的收获.

三、严控题量, 追求自主性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更加明确, 从而避免了考虑较大适应度而带来的作业量膨胀, 可以把学生从原来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 提高学习效率.课堂练习要异于常规教学, 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 既要明确不同层级学生回答相应层级的问题, 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 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 交给学生讨论.因此, 教师要针对学生基础的不同, 考虑各种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从不同的角度设计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己挑选, 以扬长避短, 更好地参与学习, 要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一些作业, 通过自主作业, 使学生能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一种媒介.如果教师布置作业“一刀切”, 会使后进学生“吃不消”, 优等生“吃不饱”, 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处境, 也使数学学习“高耗低效”.教师只有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要求的练习, 才能使学生们在分层作业中天天看到进步, 自我激励, 得到成功.

上一篇:公司治理的前沿理论下一篇:做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