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层次模型

2024-06-23

五层次模型(精选八篇)

五层次模型 篇1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电子、通信以及信息技术,有效的对资源进行信息开发整合,全面提高中小企业在经营和管理层面的竞争优势,加快信息流的处理,发挥信息处理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作用,使中小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竞争。并且,信息化的内容并不是电脑和互联网的应用这么简单。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化的发展已经由硬件核心、大型企业为主的模式转变到思维信息化、应用软件丰富繁多的飞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5000多万户,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未来市场。信息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长远来看,中小企业在信息化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一定会获得越来越大的综合效益。然而,中小企业信息化之路并不平坦,存在诸多困局与误区。

(一)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误区

1.信息化需求方———中小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落后偏离。信息技术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无形性和专业化特征,但中小企业中能全面理解并掌握其特征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一些企业存在“重视建设硬件,轻视升级软件”,“电子无价值论”等错误的观念,或贬低、或神话信息化建设。很多企业还认为搞信息化是计算机专业管理和信息管理部门的职责,将业务部门屏蔽在外,致使业务工作的规范、业务流程的优化、工作效率的提高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未能充分的得以实现。

(2)社会大环境有待提升和净化。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盗版、法律意识淡薄、版权维护艰难等情况,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将信息化极端的视为神话或无用或武断的认为信息化就是硬件或是软件建设。其实,实施信息化建设应将信息系统的选型作为开始开始,继而设计蓝图、整理数据、设计流程,并且要不断地对其进行维护、更新、完善,这样才能确保信息的清晰度度、精确度和及时度,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支持企业的管理和决策。

(3)信息化的局限性(内在特征)。阶段性、全方位、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内在特点。这些内在特征决定了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进程。很多中小企业试图依赖信息化来简化工作程序,降低劳动强度,缩减人员编制等,根本分不清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区别。

(4)投入资金的力度不足。在企业不断发展和扩大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不断的维护与更新硬件、升级换代软件,员工也要定期进行信息化技术的教育和培训。而且专业性较强的复杂的IT技术问题必须依靠专业技术人员解决。因此,企业信息化的资金一定的分阶段不断的投入,不是一次性投资可以实现的。

(5)投资风险与效益比例失衡。在信息化中,很多软件牟取暴利,造成中小企业在自行承担无限风险的同时,软件提供企业却享受巨额的收益。加之一些商业回扣、误导性的专业建议等都会使中小企业承受更多的投资风险。再者,信息化确实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但是这个效益不一定以收入来衡量,而是更多体现在管理水平的提升上。

(二)信息化供给方—技术提供商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小型企业因为受到资金、成本限制,很少有IT服务商愿意并能够提供适合企业的、完整、可行的服务方案,所以专注中小企业信息化集成服务商明显缺失;其次,国内信息化技术的供应商普遍缺乏创新能力,研发落后,设备和技术大多依赖进口,造成对中小企业针对性不强,使得中小企业实质收获甚微;再次,企业信息化的供应商通常更看重软件行业的暴利,并不关注而软件与企业信息化的问题的配比性,思维易急功近利,从而导致对中小企业利益的损害。上述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使信息化需求方与供给双方都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五层次有机生存周期

对信息化的本质进行准确的定位对于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对其中重要环节及相互关联要有明确的理解和认知。对于中小企业信息化要坚持低成本、阶段性、全方位、标准化信息服务这五个层次。技术服务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和本质,中小企业的内部发展规律也决定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关键在于信息技术服务化。此外,中小企业内、外部的组织形态原本也是动态的,所以,中小企业信息化一定要依据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阶段,开展与之配套的信息化实践。信息化也要顺应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改变而变化,所以,最好的动态解决方案就是信息技术服务化。

信息技术服务体系要做到全方位和标准化。信息技术服务化是鉴证与设计、硬件服务化、软件服务化、培训升级、技术支撑的周期过程。这五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生存周期(如下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日益完善,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化得到了硬件和软件发展的双重支持,这也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具备价廉物美特征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靠的法律保障。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大量涌现也使信息服务的升级积累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此外,中小企业一般规模小,业务流程简单,在信息化的需求上要求不高,简洁、高效的小型化信息系统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中小企业信息技术服务化市场潜力巨大。

四、中小企业绩效评价—COBIT框架模型分析

(一)COBIT模型解析

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and Related Technology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是目前国际上被公认的、权威的安全与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的标准。COBIT将信息化过程、资源与企业的战略(准则)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三维的体系结构,提供了一套通用的测量、显示与处理的方法,帮助信息使用者在企业中通过运用IT技术并进行适当的IT过程与控制,达到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图所示:COBIT框架)

(二)指标具体分析

(1)成熟度指标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成熟度模型通过考虑风险和控制相关问题、风险和控制问题的针对性培训与沟通、解决和实施的惯例、与政策和法规的一致程度、更高效率的技术、技能的范围与类型等诸多因素,将信息化控制划分为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和优化级等五个等级。企业明确了自身等级后,主动的采取措施去发现过程的短处和优势,处理与过程的相关的有效性资料,进行绩效评价。

(2)关键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s)。关键成功因素是信息技术处理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它分别从战略、技术或组织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在探讨信息系统与企业战略之间关系时常被使用,可以帮助管理部门对信息技术进行控制并辅助其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并确保IT过程处于控制之中。

(3)关键目标指标(Key Goal Indicators)。关键目标指标主要用来度量信息系统是否满足需求,是指IT过程完成全部实施后,判断IT管理部门是否满足了业务需求,例如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成本效益比、一致性、有效性与可获得性等。

(三)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的优势

(1)COBIT框架模型从企业自身的战略计划入手,通过分析行业环境和企业战略目标,对企业进行正确定位,并将战略规划产生的策略、目标、解决方案作为IT技术的关键环境。进而为企业战略提供适用高效的可行性方案,为企业的不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工具。

(2)COBIT框架中,IT技术策划与组织、搜集与执行、交付与支撑、监督控制等几乎涵盖了IT运行的所有层面,而且企业可以根据为每个处理过程提供的成熟度模型,进行组织状态的自我评价,自身定位、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评价以及改进的措施,同时指出了为完成过程所需要的关键成功因素并设计了监控评价系统。

(3)COBIT框架是面向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控制模型。通过对过程进行的分析,评价体系会判断出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所在、整改的措施方法以及执行的力度,以达到行业和企业自身的标准。

(四)以COBIT为框架的绩效评价方法的问题思考

(1)外部流程企业利用COBIT框架识别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及内部评价的具体实施流程为:首先:确定评价目标。首先根据企业的行业性质和IT系统的要求确定企业的执行目标继而确定适应此目标的信息化流程。然后根据战略管理和企业的实际状况在其中遴选出与业务目标相关程度较高的信息化流程。其次:确定评价标准。COBIT通过对上述主要流程进行成熟度分析,可以确定企业的基准值,根据成熟度的基准值与其他同行进行比较,进行自身“成熟级”等级定位,进而找出为达成既定业务目标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IT过程,即关键IT过程。最后:确定关键成功因素。由于行业之间特征差异很大,所以关键成功因素迥然不同,所以筛选关键成功因素需要考虑企业本身的特点。在解析了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各种因素和子因素之后,应进行战略目的的细分与筛选,最后确定关键成功因素,并利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来进行解析执行。

(2)内部评价。内部评价的流程为:第一阶段,创设指标的评价系统。利用COBIT模型中的一获得的关键成功因素达到计量和取得关键目标指标、关键绩效指标的评价标准,并合并关键成功因素和IT目标,根据二者的相互关联设定评价指标系统,进行内部评估。第二阶段,计算指标权重。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把总体系中的各类影响因素,区分为互相关联的错落层次,然后依据实践中的重视数据进行判断,对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各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并进行决策。最后,执行评价将最终的评价结果和数据输入系统进行总体内部运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历史数据进行纵向对比,记载企业的各项业务和指标的初始值作为基数,对一系列的重要指标进行定期评估,从中发现和寻找企业的症结,根据评价的结果进行及时的针对性的改进。

PDF论文(层次模型) 篇2

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李玉秀 戴成秋 [摘 要]根据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以所在学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大学生综 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测量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提出了见解。[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测量;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1)05-0077-03 当今社会,就业结构总在不断的调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如何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能力强的大学生成为了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研究的新课题。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在于全面、公正、客观地评价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1],并通过模型的评价结果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有利于引导学生的个人成长。高等教育最终是要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因而,我们的素质评估体系应当与社会人才评估相接轨。笔者利用自己长期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对优秀的毕业生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并在积极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2],构建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1、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全局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能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方面,要能系统的产生一个人才评估报告[3]。(2)导向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的是能让大学生 更好的了解自己,从而激励他们加强自己某些薄弱的素质。(3)易于实施性原则:检验评价指标体系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是否易于实施,操作繁琐、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终将会淘汰。(4)真实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真实,测试数据、项目等都必须能真实有效。2、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本文考察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就业,是由胜任就业各个方面的基本素质组成。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法,筛选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并应用主成份分析法将各项素质归类分层。最后在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以下是最终建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递级层次结构图,见图1。[作者简介]李玉秀,湖南工学院(湖南衡阳,421002);戴成秋,湖南工学院(湖南衡阳,421002)。[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工学院科研资助项目。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思 想道德素质专业技术素质人际交往素质个人特质素质 身体素质 公平正直心理健康外语 实践创新能力人际关系处理 领导能力 自信心 认真严谨演绎思维 灵活性 毅力 身体健康程度 热爱生活专业知识 2011年6月 文史博览(理论)CultureAndHistoryVision(Theory)Jun.2011 77(下转第84页)3、建立判断矩阵,确定指标权重 判断矩阵是以上一层某一要素作为评价目标,通过对本层要素进行两两比较,从而确定矩阵元素。3.1建立判断矩阵 评价体系的第一层即“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评价标准,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术素质、人际交往素质、个人特质素质及身体素质进行两两比较。设这五个素质分别为A1、A2、A3、A4、A5,则建立的判断矩阵如下(Aij表示Ai与Aj相比对上一层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对重要性): 判断的度量是表示要素Ai对Aj的相对重要的数量尺度,即Aij的数量形式。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而言,建立判断尺度定义如表2所示: 表2的量化值是Ai/Aj的值,如果计算Aj比Ai的重要程度,则可由公式:Aji=Aj/Ai=1/Aij计算而得。依据判断的度量方法,向有责任心的辅导员、优秀的毕业生、就业单位人事负责人发放问卷调研他们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术素质、人际交往素质、个人特质素质及身体素质这五个因素进行的两两比较的结果,建立数值判断矩阵A,如下所示。3.3各层素质权重的计算 根据层次分析法理论,我们可以选择和法、根法、特征根法和对数最小二乘等方法来确定权重,相应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其中比较好的方法是和法和根法。本文选用和法,和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Wi= n j=1 ΣA ij n k=1Σnj=1 ΣA kj 由公式可计算出A1、A2、A3、A4、A5这五个素质的权重。具体如表3所示: 应用同样的方法,最后为了便于测试和统计,稍作修正得到的测评层各素质的最后权重分别如下:公平正直(0.09)、热爱生活(0.1)、心理健康(0.1)、专业知识(0.05)、外语(0.04)、实践创新能力(0.05)、人际关系处理(0.05)、领导能力(0.04)、自信心(0.1)、认真严谨(0.07)、演绎思维(0.04)、灵活性(0.03)、毅力(0.05)、身体健康程度(0.19)。4、大学生综合素质测量方法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各素质的权重出来以后,就可以对大学生的素质进行测量了,这14项素质的测量主要分三种情况来考虑:身体健康程度主要由体能测试和医院体检来决定;专业知识、外语、实践创新能力、演绎思维可由专业试卷、操作、交流等来测试;而其余素质主要属于心理测量范畴,需要应用心理测量技术,比如说投射技术、自陈量表、评定量表等。为保证测量数据的质量,还应做到:(1)专业试卷的制卷要做到全面、客观,专业操作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操作的各个过程及结果。英语交流要做到即兴,实现常态化交流及考核,这样才能得出有效度、可信度较高的数据。(2)如采用投射技术,由于测试没有客观的打分标准,因此要求测试者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一般由专门的心理测量专家来承担。(3)如采用自陈量表方式,必须保证测试问卷的质量。在问卷测试前,要对评测问卷项目进行调研及试测,并进行可信度和效度检查。(4)如采用评定量表方式,由于是多人 A1A2A3A4A5 表1判断矩阵模型 大学生综合 素质评价 A14A24A34A44A54 A11A21A31A41A51 A13A23A33A43A53 A15A25A35A45A55 A12A22A32A42A52 A1A2A3A4A5表2判断尺度定义 Ai与Aj同等重要Ai比Aj稍微重要Ai比Aj较强重要Ai比Aj强烈重要Ai比Aj极端重要两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135792,4,6,8因素比因素量化值1 2312 1/2121/21/21/31/211/31/2123121/22 2 1/2 ΣΣΣΣΣΣΣΣΣΣΣΣ Σ ΣΣΣΣΣΣΣΣΣΣΣ 1 A1A2A3A4A5 WA1=9/(9+4.5+2.67+9+6)WA2=4.5/(9+4.5+2.67+9+6)WA3=2.67/(9+4.5+2.67+9+6)WA1=9/(9+4.5+2.67+9+6)WA1=6/(9+4.5+2.67+9+6)0.2890.1440.0860.2890.192 因素计算机过程 结果表3五个素质的权重 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78!!!!!!!!!!!!!!!!!!!!!!!!参与评价,可能会评价人对受测人了解不够、评价人情绪波动或评价人脱离评价标准等等情况,难免出现评价误差。对此,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处理数据,再进行加权综合平均。5、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根据计算出的大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权重,采用百分制的给分形式,则可以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应用上述的综合素质测量方法,则可以获得被测实体的各项素质数据,统计各项数据的和则可以求的某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分,并可给出其得分较低的素质,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改进,努力完善自己。[参考文献] [1]李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2]王莲芬,徐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毛军权.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评价方法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2(6)(责任编辑:潇红)想象与联想,与每个运动项目所蕴涵的空白对话,达成一种融合。其中以学生与运动技能的对话为核心和主体,教师以自己与运动技能的对话为前提,引导学生获得每项运动技能所蕴含意义的同时,达成学生的自我理解与建构。3.2.4教学模式要走向师生互动 生命化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的做法,使教学走向师生互动、交流。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活动,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真正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才能彼此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体育教学才能得以有效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交流多,能够针对性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即教学时可对症下药,使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学生掌握了相同的教学内容,使原本素质较差的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及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生命化的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被动式教学为主要式教学,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控制者、权威,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不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规范学生;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时刻关心学生的需要,给学生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使学生学会运用批判的思维,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课堂上对学生要既有鼓励又有安慰、帮助,增强学生的运动成就感,提高学生主动锻炼的自信心;再次数加强合作教育,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帮助、评价合作,创设富有生气的协同学习氛围,实现教学共振、教学相长,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7]。4.结论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考虑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观,积极构建和谐、愉快的人际氛围。充分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动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自由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光把世界和自身照亮应当是教育最真切的意义和使命。[参考文献] [1]张美云.近年来我国大陆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4):13-16. [2]虎技能.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构建策略初探[J].甘肃科技,2007.23(2):242-244. [3]马卫平.体育与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90. [4]徐敏杰.浅谈构建生命体育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处教育.理论2007.3:117-118. [5]章舒岑.浅析构建以人为本的体育课堂教学新途径[J].科教论丛,2009,5:287. [6]鲁红.生命化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6):82-83. [7]卢建明、谢萍萍,陈久.建构主义理论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2010.32(2):121-124.(责任编辑:潇红)

基于政策的层次系统协作模型 篇3

关键词:政策,多Agent系统,协作模型

0 引言

随着MAS(Multi-Agent System)技术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大型、开放、复杂的领域利用MAS技术构建仿真系统,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1,2]。在MAS中,Agent间有效的协作不仅能提高单个Agent的功效,也能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增强多Agent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系统的柔性[3]。Agent间的协作关系包括点对点型、中央控制型、超类子类型以及层次型[4]。其中,由于层次型协作关系更适合于描述类似于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而备受研究者的青睐,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的协作机制研究,主要基于合同网[5,6]。虽然包括基于合同网在内的协作机制为Agent之间的协作奠定了基础,但对个体Agent而言,现有的BDI逻辑不能简洁的促使其采取与系统整体期望相一致的行为,也不能使相互陌生的Agent动态地组成协同系统。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政策作为整个层次MAS协作的行为准则,提出基于政策的多Agent协作模型,从而使层次MAS协作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1 层次系统中Agent协作特点

层次系统协作关系如图1所示。

Agent协作的过程是对任务进行分解并由多个Agent分别完成的过程。对任务的分解,可以表示为图1所示的树型结构图。图中,T0为上级Agent接受的任务,该Agent将T0分解为T1和T2。T2交给某一个下级Agent完成,同时将T1继续分解。所以T0=T1+T2,T1=T3+T4…。该树的所有叶子结点代表分配给所有下级Agent的子任务,它们组成总任务。

层次系统中Agent的协作与商务领域中研究的基于市场机制的竞争、投标、合同的协作方式截然不同。在层次系统中,协作关系极少存在投标、中标等问题,更多的是任务、命令、指示等。在Agent间的相互关系上,不是竞争、欺骗等关系,而是指挥、控制等关系[7]。与一般意义上的Agent协作不同,层次系统中Agent协作具有以下特点:

(1)层次系统中,各个职能Agent虽然表现出一定的自治性,但是其对外更多的表现为受控性,即各个职能Agent必须无条件的接受上级Agent的指挥控制。同时上级Agent对下级Agent表现出绝对的权威性。

(2)协作的时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针对某一任务,单个Agent由于自身资源所限无法完成,需要其他Agent支援配合;能完成某任务,但其执行任务的某个动作,依赖于其他Agent的前序动作;存在命令,由上级Agent根据效用思维进行推理认为,其下级某些Agent联合执行任务效用最好,即以消息的形式下达命令。

2 问题定义

政策、MAS以及Agent行为被视为相互独立的部分,它们之间通过一定的组合及映射关系,最终实现Agent行为的输出。而且通过行为之间的组合,可以反映多个政策的要求。为了说明基于政策的Agent间协作过程,给出相关定义如下。

定义1政策是系统对在某种状态下所作行为选择的一种陈述性描述,即规定了主体在什么状态或条件下,发生了什么事件时该做些什么动作[8]。通常政策是指导系统行为的方法,它规定了MAS的目标、动作及效用。

定义政策P为一个四元组P=,其中,Strigger是触发政策执行的状态集,A是政策执行的动作集,Sgoal是政策执行后的状态集,U是衡量执行效果的效用函数。

定义2 Agent是处在某个环境中的计算机系统,系统有能力在这个环境中自主行动以实现其设计目标[9]。它具有自主性、反应性、预动性、社会性、协作性、移动性等特征。

定义Agent为一个五元组,即Ag=,其中,Att表示Agent的属性,包括内在属性和外在属性;P为Agent必须遵循的政策;Ser为Agent所具有的服务;FKB表示知识库;BDI表示Agent的心理模型。

定义3 MAS协作模型为一个五元组M=,其中Ag={A1,A2,…,An}是参与协作的Agent集,G表示在特定情况下的协作目标,P表示协作政策,T表示协作成员集,Ag∈T,S表示协作配置。

处于时刻T、状态S的MAS通常被描述为状态和值的序列。政策指导系统执行一个动作,从而使系统达到一个新的状态S’。因此,政策可以被视为是一个状态转换函数[10]。

定义4行为表示为一个三元组B=|OP,state,cost|。其中,OP是指该行为的操作,反映该行为要提供的功能;state={accepted|refused|failed|complete}表示该行为的状态;cost为执行代表,表明执行该行为所消耗的资源总量。

由定义可知,一个政策P可产生引导Agent的一个行为B,假如当前存在两个政策P1、P2作用于同一客体上,标志为P1的政策产生行为B1,标志为P2的政策产生行为B2。可以通过B1、B2的组合combinedB(B1,B2)来同时反映政策P1、P2的要求。对于一个政策导向过程来说,关键在于根据政策来实现Agent与行为之间的绑定。

政策驱动的实质是实现集合m∈PA×BA×AA中一个状态到另外一个状态的改变。其中,PA代表政策域;BA代表行为域;AA代表Agent域[11]。

3 基于政策的多Agent协作机制

多Agent协作是指多个Agent通过协调各自的行为,围绕共同的目标而相互作用的合作过程[12]。在协同过程中,利用政策作为Agent协同的导向和调控的主要手段,在政策的规范和驱动下,Agent执行规定的协同动作,推动协同的进程,并且维持协同进程的正常进行。

3.1 政策驱动的Agent结构模型

图2展示了在MAS中Agent与其它Agent的交互情况。

每一个Agent都有两种属性,分别是外部属性和内部属性[13]。内部属性是Agent的固有属性,包括每一个Agent的地位、功能及与其他Agent交互的政策等。

外部属性包括外部相关信息、在特定环境中其他Agent所呈现出的特殊属性等。当Agent加入到新的MAS中时,它必须通过其内在属性通知系统构造服务它的存在。由内在属性,系统构造服务构造出所加入进来的Agent的外在属性。

政策按照不同的作用域分为两种——全局政策和个体政策。全局政策是系统内部各Agent之间必须遵守的规则的形式化,体现了系统的全局利益。个体政策是单个Agent自己必须遵守的,体现个体偏好或行为约束。

与不同政策对应的是不同的服务,政策启动相应服务。常用的服务有系统配置服务、发现服务、定位服务、失败检测服务、命名服务以及认证服务等。

接口用于与系统中的其他Agent或服务通信。

3.2 政策共享机制

在MAS中,政策可以在Agent间分散部署并共享[14]。Agent可以动态的共享这些政策。这可以使Agent减小其体积。如果没有政策共享,那么在最初执行任务时,每一个Agent中的政策集都必须包含所有政策,这无形中增加了Agent的政策集规模并影响Agent的执行效率。而Agent共享政策,可以使每一个尤其是下级Agent中的政策集规模变小,Agent初始运行时只需要其自身必需的政策。在需要协作时,由上级Agent通过服务接口传输新增的政策。政策共享如图3所示。

初始运行时,每一级Agent中的政策集中只包含与其初始任务相关的政策。当需要协作时,上级Agent除了向下级Agent明确任务目标以外,还需要制定新增的政策,从而指导下级Agent的协作。

4 政策导向的Agent协作算法

本算法的应用背景是战场作战仿真,使用上级Agent代表在作战仿真系统中各级具有指挥权限的指挥Agent,下级Agent代表完成具体作战任务的作战单元Agent,指挥Agent负责任务的分配及谋划作战单元Agent间的协作。本算法针对的主要是Agent在静态条件下的协作机制,即某一时间段内,Agent可以完成的几项子任务,不考虑完成任务的执行时间,也没有考虑多任务的时间重叠等问题[15]。

Step1指挥Agent向建制内作战单元Agent下达命令T={t1,t2,…,tn},作战单元Agent将自身所能完成该任务T的能力上报给指挥Agent;

Step2作战单元Agent接受到作战任务后,在个体政策的指导下,对各项任务进行排序,构建自身的任务集合;

Step3作战单元Agent从任务集合中顺序获取当前处理的任务,当任务集为空时,说明任务已经完成,成功退出;

Step4当作战单元无法完成任务或指挥Agent要求必须协作时,转入下一步;

Step5指挥Agent根据协作申请下达协作指示,同时检测有无全局政策:

(1)有。应用全局政策;

(2)无。转入下一步;

Step6检测有无个体政策:

(1)有。应用个体政策,并进行政策冲突消解;

(2)无。转入下一步;

Step7指挥Agent分配协作政策,刷新下级Agent政策集,启动下级Agent与政策相关的服务;

Step8下级Agent建立并执行协作行为,产生协作动作;

Step9下级Agent当前任务完成,转入Step3,进行下一任务的规划。

这种MAS协作模型将以政策驱动及政策分布共享的优势相结合,作战任务的协作方案由上级Agent制定,减轻了作战单元Agent的初始设计复杂度及运行时的计算量。在协同过程中,Agent的行为受多级政策的共同影响,采用政策集优先级和最近生效时间优先原则[16],过滤无效政策,最终形成无冲突协作行为。

5 结束语

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层次模型探讨 篇4

国家“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加快省、市和重点县以及高危行业(领域)大中型企业应急平台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强化各级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协调指挥的信息化、科学化和智能化[1]。 现有矿山应急指挥平台的建立以各种现场救援需求为基础,缺少科学的理论体系支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应急指挥平台构建模式固定,难以适应多变的灾情;2各级应急指挥平台结构复杂、功能差异较大,缺乏基本的层次框架划分方法;3现有应急指挥平台多为各类功能子系统的简单集成,在应急救援时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各级平台衔接困难。 因此,本文引进体系工程的分层方法来研究矿山应急指挥平台的整体框架,同时,采用ICS(Incident Command System,事故指挥系统)体系的框架模型对应急指挥平台的关键因素进行单元化、模块化划分,最终建立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层次模型。

1体系工程与ICS体系框架

(1)体系工程。体系的基本要素包含使命、单元、能力、信息网络、结构和机制[2],体系工程方法与过程使得决策者能够理解选择不同方案的结果,并为决策者提供关于体系问题有效的体系结构框架[3]。体系包括4个基本层次,如图1所示,体系工程的分层方法使得复杂的体系结构更加清晰。

(2)ICS体系框架。 美国的NIMS(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国家事故管理系统) 具有现场指挥和管理、模块化和可扩展、交互式管理、适合大范围应急响应的特点,ICS为NIMS的核心部分[4-6]。ICS体系采用可扩展的树状结构,根据ICS体系设计原则,框架可横向扩展,增加管理幅度,也可纵向延伸,增加管理单元的层次。本文注重研究ICS体系微观角度的横向幅度和纵向层次控制,采用其扁平化的架构对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使得复杂的体系结构易扩展。

因此,结合体系工程和ICS体系框架对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4个基本层次(体系的目标使命、体系的服务、系统的目标和系统的行为)的6个方面(使命、任务、作战能力、作战体系、平台/设施和系统)来组建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层次模型。

2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目标使命构建分析

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目标使命包括体系的使命和任务。

(1)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使命。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使命是根据事故的响应级别和发展状况,完成地面应急救援指挥和井下应急救援指挥。

(2)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任务。本文主要从矿山应急指挥平台共性的角度进行讨论,在分析煤矿事故和非煤矿事故应急救援过程中,依据《矿山救护规程》的内容和框架,矿山事故应急救援主要任务如图2所示。

3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服务构建分析

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服务主要为体系的运作能力,在矿山应急救援指挥中体现为矿山应急救援能力。现有国内应急救援能力的主要分析方法:

(1)基于时间维的事故生命周期动态应急管理能力分析法。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监测、控制和恢复等能力[7-9]。侯金玲[7]提出评价煤矿应急能力的8个一级指标:矿井安全生产系统、应急救援任务、危险源检测、日常建设工作、培训与演练、通信与报警系统、救援行动支持、恢复阶段。 刘铁民[10]提出评价重大事故救援应急能力的5个一级指标:隐患监测与预警能力、应急管理与指挥能力、应急资源管理与保障能力、应急处置与减控能力、事后恢复与处理能力,并给出具体二级指标。岳宁芳[11]提出评估煤矿重大灾害事故应急能力的7个一级指标:应急救援任务、危险源监测、日常建设工作、培训与演练、通信与报警系统、救援行动支持、恢复阶段。

(2)基于因素维和救援能力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法。苗成林等[12]和李树刚等[13]根据煤矿企业应急救援能力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提出6个外因潜在变量因素(应急监控能力、应急资源准备能力、应急培训能力、应急组织管理能力、企业恢复能力、企业完善能力)和3个内因潜在变量因素(信息传递能力、应急指挥能力、应急救援能力)。

(3)调查资料分析法。通过调研和相关资料, 承奇等[14]和朱桂明等[15]从企业应急系统监测预警能力、应急信息决策系统、应急救援设施情况、救援人员及救援能力、医疗救护能力、消防救援能力、应急恢复能力7个方面共32个指标入手,对石化企业的应急救援能力进行整体评价。

应急救援能力是对重大事故全过程的管理能力,贯穿于事故发生的前、中、后各个过程。上述应急救援能力的分析方法中,基于时间维的事故生命周期动态应急管理能力分析法更适合于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建模与仿真,其中刘铁民[10]提出的5个一级指标更能全面反映应急管理能力,本文结合《矿山救护规程》中关于矿山应急指挥体系的描述,增加基础建设与保障能力指标,因此,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应急救援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如图3所示。

4矿山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的目标构建分析

矿山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的目标表现为系统的运作能力,包括作战体系和平台/设施。

(1)作战体系。现有矿山应急指挥系统可采用6种矿山应急指挥通信模式:点状应急救助模式、全局分散救助模式、全局顺序救助模式、局部分散救助模式、混合救助模式、特大面状灾害救助模式[16]。

(2)平台/设施。目前国家级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初具规模,省级及以下突发事件应急平台框架和功能参差不齐。突发事件应急平台框架组成方法: 1按逻辑结构可分为8部分[17-21]:基础支撑系统、 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信息接收与发布系统、 移动应急平台、应急指挥场所、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2按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的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和善后5个过程来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平台[22-23];3以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为核心,各功能子系统(模块)协作来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平台[24-27]。目前,中国突发事件应急平台按逻辑结构的划分法能够比较全面地描述整体架构,适用于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平台/设施构建。

5矿山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的行为构建分析

矿山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的行为即系统的功能能力,由通用功能单元和专用功能单元组成。

(1)通用功能单元。矿山应急指挥平台属于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的综合应用系统包括9个子系统[28],如图4所示。

(2)专用功能单元。中国矿山应急指挥系统多限于企业级,属于“六大系统”或功能扩展子系统,其整体框架仅满足小范围的应急处置和管理,与其他领域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平台相比结构简单。依据 《矿山救护规程》,按照ICS基本架构原理,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层次架构如图5所示。

6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层次模型

按ICS体系设计原则,对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进行分层:在横向上,以ICS体系框架元素为基本单元模块,增加管理幅度;在纵向上,增加管理单元的层次。以体系的目标使命需求为依据,遵循“自顶向下”定性分析与“自底向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以运作能力为纽带连结“自顶向下”的分解工作与“自底向上”的综合集成工作,最终形成与使命匹配的体系[2],构建柔性化的二维框架体系。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层次模型如图6所示。

(1)体系的目标使命。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包括地面应急救援指挥和井下应急救援指挥两部分,主要由6种煤矿事故救援任务和3种非煤矿事故救援任务组成。同时,按事故指挥类型可分为单一指挥、联合指挥、区域指挥和混合指挥[29]。基于任务和使命,从应急救援顶层需求角度来调配救援资源,将使得各应急单元协调一致,解决现有各级平台难以衔接、系统模式固定难以适应多变灾情的情况。

(2)体系的服务。采用基于时间维的事故生命周期动态应急管理能力分析法,贯穿预防与应急准备、检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和事后恢复4个阶段。

(3)系统的目标。作战体系分为6种救助模式,根据救助模式形成对应的应急救援体系;平台/ 设施以突发事件应急平台的8个构成要素作为地面应急救援指挥的基本组成单元,同时,煤矿井下设置井下调度室、井下指挥基地、紧急避难室。

(4)系统的行为。包括9个通用功能单元和5个专用功能单元。

7结语

体系工程注重宏观角度的纵向控制,而ICS体系注重微观角度的横向幅度和纵向层次控制。采用体系工程和ICS体系框架构建的理论方法,提出了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层次模型,为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参考模型, 可使各应急单元协调一致,各级平台上下贯通、左右衔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根据灾情灵活选择应急救援模式,提高矿山应急指挥平台的通用性、实用性和高效性。

摘要:针对中国现有矿山应急指挥平台缺乏理论体系支撑、协调能力差、各级平台差异大而衔接困难的问题,采用宏观体系工程和微观ICS(事故指挥系统)体系框架结合的方法,从4个基本层次(体系的目标使命、体系的服务、系统的目标和系统的行为)的6个方面(使命、任务、作战能力、作战体系、平台/设施和系统)构建了一种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层次模型,为矿山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了参考。

医药企业顾客价值层次模型分析 篇5

一、Woodruff的顾客价值层次模型

Wood ruff教授 (1997) 将顾客价值定义为:顾客在一定的使用环境中对产品性能、产品属性的表现, 以及使用结果, 达成或阻碍其购买意图的感知偏好和评价。这一定义主要强调顾客价值的主观性, 并揭示顾客价值或者说顾客偏好是可以通过深度挖掘等方法和手段加以识别和测量的。同时woodruff (1997) 提出的顾客价值层次模型对于医药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企业确定诸如顾客所关心的价值因素及其关心程度;顾客是如何感知企业所提供的价值等问题。该模型以“手段———目的”理论为基础, 将产品与顾客价值的关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属性层、结果层和最终目的层。这三个层次自下而上逐渐抽象化, 并且越来越与顾客相关联 (如图) 。

顾客在购买和使用某一具体产品的时候, 将会考虑产品的具体属性和属性效能, 以及这些属性对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顾客还会根据这些结果对顾客目标的实现能力形成期望。从最高层向下看, 顾客会根据自己的目标来确定产品在使用情景下各种结果的权重。同样, 结果又确定属性和属性实效的相对重要性。同时, 该模型强调了使用情景在顾客价值评价中的关键作用。当使用情景发生变化时, 产品属性、结果和目标间的联系都会发生变化。该层次模型还提出, 顾客通过对每一层次上产品使用前的期望价值和使用后的价值的对比, 会导致每一个层面上的满意感觉。因此, 顾客对于产品属性、属性效能、使用结果和目标意图的达成度都会感到满意或者不满意。

二、医药企业顾客价值层次模型分析

综上所述, 我们把药品的顾客价值的定义为患者或者医护人员感知到的对药品的属性、属性偏好, 以及由使用药品而产生的可能对治疗的实现其阻碍或促进作用的结果的偏好和评价。结合Woodruff的顾客价值层次模型, 我们可以看出药品顾客价值在横向和纵向都具有层次性。在横向上, 定义说明了顾客价值存在期望价值和实际感知价值两个层次。在纵向上顾客价值被分为药品属性、属性偏好和结果评价的层次组合。结合上图我们能更明确的了解药品顾客价值的层次性。

从上往下看, 第一层次顾客的目标和目的, 即药品效用最大化。针对具体症状起到缓解和治疗的作用, 最终的目的就是能够治愈疾病。第二层次顾客在使用中期待的结果。在整个用药过程中的服药感受、伴随的药物副作用, 以及症状的改善, 任何一个小的细节都会影响到使用者对其感知价值。第三层次期望产品属性和属性表现。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既具有诸如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的自然属性, 药品的社会属性是由其自然属性派生的, 药品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繁衍, 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这是药品社会属性的出发点, 体现的是一种约束和一种义务。顾客会根据其目标和意图确定使用情景下结果的重要性, 再由重要的使用结果指导顾客确定属性和属性功效的重要性。可以看出, 顾客价值对顾客而言并不是一个很笼统抽象的概念, 实际上顾客会在不同的层次上分别形成感知价值, 可见顾客价值具有清晰的层次特征。

从下往上看, 顾客结合以前的经验, 将药品看作是一系列特定属性和属性功效的集合, 属性是达到功效的手段, 功效是达到目标价值的手段。患者和医护人员在使用药品之前会对针对症状有期望的产品属性和属性效能, 在使用药品的同时会带着这种期望到现实中验证;期望值与现实值的对比引发他们心中的感知和偏好, 进一步拉近或是疏远其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这两个过程是运用逆向的角度从不同的出发点, 寻找能够使患者达到最终目标, 以及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形成的感知价值和偏好, 从而培养患者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结论

综上所述, 顾客价值层次模型对于医药企业认知顾客价值, 进行顾客价值定位、制定企业发展战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顾客价值层次模型有利于医药企业识别目标顾客群体。

患者购买药品这一特殊商品不是为了得到产品本身, 而是为了满足价值的需要, 产品只是实现价值需要的手段和途径。所以, 企业可以通过做好销售终端维护等手段来了解顾客购买药品的行为特点, 分析市场中的药品市场, 分析顾客为什么购买本企业的药品, 发掘顾客购买企业产品的真正原因。企业可根据顾客较高层次的共同的愿望和期望价值需要, 识别和定位具有共同价值需要的目标顾客群。

2. 顾客价值层次模型有利于医药企业进行顾客价值定位

企业为了识别顾客价值, 不但要认真识别顾客所感知到的产品和服务的属性价值, 更要识别顾客期望价值和顾客愿望价值, 通过高层次价值的识别和定位, 指导企业筛选和确定哪些产品和服务价值是真正对顾客有价值的?哪些要素应创造, 哪些要素要增加, 哪些要素要减少, 哪些要素要去除。在高度竞争的医药领域里, 只有越来越多地关注患者的需要和感知价值才有可能以较低的成本, 创造和交付顾客真正想要的产品价值。

3. 顾客价值层次模型有利于指导医药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定位

企业根据顾客价值定位对现有的目标客户产品进行改进, 并指导新产品的开发、创造和交付。在顾客价值设计、创造和交付的企业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企业都应根据定位好的顾客价值, 确定如何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顾客所需的价值, 即如何在持续提升顾客价值的同时不断降低企业成本, 而不是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和取舍, 这实际上就是企业的商业模式定位, 也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商业模式的定位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战略执行方案的制定。顾客价值层次的内容、特点及实践意义的分析是顾客价值理论的基本方面。为指导企业识别顾客价值驱动要素, 设计、创造和交付符合顾客价值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还需对顾客期望价值及感知价值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4. 层次模型分析促使医药企业重视患者教育

由于医药领域的专业性以及医疗信息不对称性, 导致患者的“被治疗”现象, 以及医疗市场的混乱。病情不能得到及时的了解与治疗, 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国家都是一种医疗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通过层次模型分析, 为医药企业加大对患者教育方面的投入指明了明确的路线即逐个按照层次模型来制定相应的患者教育计划。

摘要:顾客价值是21世纪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通过把Woodruff的顾客价值层次模型应用于医药企业顾客价值的分析, 来了解医药企业顾客价值的层级结构。其对医药企业在新医改政策下提升顾客价值、核心竞争力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顾客价值,层次模型,医药企业

参考文献

[1]Woodruff Customer Value:the Next Sourc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1997 (02)

[2]郑立明, 何宏金.顾客价值分析模型.商业研究, 2004, (4)

[3]卢润德, 阮雪芹.国外顾客价值测量模型研究综述及启示[J].大众科技, 2010 (1) 125

[4]王冠珠.药品顾客价值分析及应用研究, (2007)

[5]刘兰茹, 兰恭赞.谈药品的属性和分类.中国药事, 2008 (22) 2

五层次模型 篇6

“战略主导型项目群管理流程”模式, 即“战略主导层 (Strategic Leading Level) ——耦合模式层 (Cou pling Model Level) ——操作层 (Operational Level) ”三层次构成的“项目群管理流程层次结构模型” (简称“SCO”模式) 。详见图1。

2“SCO”模式的层次流程

2.1“S”层次流程

该层主要内容是通过分析内外部环境等因素, 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 制定与企业相匹配的总体战略, 为“战略主导型项目群管理流程”的构建奠定方向性的基础。

(1) 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是指能够对组织造成潜在影响的外部力量或机构, 由具体环境和一般环境两要素组成。具体环境对管理者的行动和组织目标产生直接影响, 包括顾客、供应商、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 以及对组织产生影响的各种利益集团;一般环境对组织影响较小;内部环境指组织文化, 对企业战略定位同样有深远影响;在企业战略定位时, 管理者还应综合分析和评估企业自身实力、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以及资源约束等方面。

(2) 企业战略定位。确定企业“要干什么”, 即发现能为公司带来高额利润的经济活动领域, 并在目标顾客、业务范围、行业、价值链、市场区域等方面准确定位, 为项目选择和项目群构建提供依据。

(3) 总体战略制定。明确战略理念, 确定企业使命、宗旨、基本经营方针、经营纲要、行为方式等, 并分析组织资源、所处环境等约束条件, 确定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

2.2“C”层次流程

C层次是承上启下的层次, 在“SCO”模式中极为重要, 关系到战略是否能真正得以贯彻到项目群管理的过程中, 实现战略落地。

(1) 目标耦合。以企业总体战略为依据, 建立子战略目标、职能战略目标和阶段性战略目标, 构建与企业战略匹配的项目群目标, 设定部门总体目标, 再运用WBS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工作结构分解) 等方法, 站在全局的角度, 横向、纵向分解各级目标, 通过有机协调、整合各子目标, 进而建立目标耦合标准。

(2) 运营模式耦合。运营管理模式包括运营战略规划、资源调度与配置管理、现场管理等方面, 是企业正常运作的基础, 而项目群管理则是“SCO”模式推行的关键一环, 将项目群管理模式与运营模式有机耦合起来, 能将项目管理融于运营管理的实践中, 减少冲突。

(3) 组织模式耦合。组织结构决定企业利益格局, 直接制约项目群管理流程的顺利运行。构建与“SCO”模式相匹配的组织必然打破当前利益格局, 为顺利推行“SCO”模式就必须与现有组织耦合起来, 并通过工作分析、责权利定义、集权与分权等人力资源方法达成目标。

(4) 项目群耦合标准与体系的建立。项目群耦合标准与体系包括目标耦合、运营模式、组织模式等方面, 以支持“SCO”模式的顺利运行, 即通过运用FBS (Function Breakdown Structure, 功能结构分解) 和WBS等方法, 建立起以企业战略为指导, 资源最优配置为目的的耦合标准与体系。

(5) 协同管理模式的确定。协同管理是项目群管理的核心, 直接影响项目群管理的效率和绩效。协同管理模式的内容包括项目群间协同管理、项目群内横向、纵向协同管理, 项目群与战略间的协调, 项目群内功能模块 (进度、费用、资源等) 之间的协同。协同管理能有效整合企业资源, 提升资源利用率, 缩短项目完工工期。

(6) 项目群管理流程耦合模式。项目群管理流程耦合模式是有效整合“SCO”模式的关键。流程耦合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流程运作模式、流程支撑 (包括功能、组织、信息沟通机制等) 耦合模式、目标耦合模式、流程管理模式、协同管理模式等。流程运作模式和支撑平台, 是具体操作流程顺利推行的基础和保障。

2.3“O”层次流程

“O”层次是操作层, “O”层次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1) 项目群形成阶段:项目群形成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备选项目进行定义、评估、筛选、确定优先级, 并按照项目群构建标准建立合理的项目群, 完成项目群形成报告。 (2) 项目群计划阶段:按照项目的具体情况, 编制工作分解结构 (WBS) ;明确项目群的管理任务, 明确每个人的权限和职责;制定项目群内各项目的进度计划和总体进度计划;编制项目群研发、项目群采购计划;编制各种费用、资源需求的预算;建立项目群管理的各种工作制度;确定项目群协同管理计划, 运用FMEA (失效模式分析) , 估算项目群管理中的风险, 编制紧急预案。 (3) 项目群实施&控制阶段:实施项目群计划, 对费用、进度、资源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监控;对资金、资源等使用情况进行监控, 将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同时提升资源利用率;发生紧急事件、重大事件时, 快速决策, 及时调动人力、物力加以解决, 控制工期;在项目群管理过程中, 如果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 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SWR (Special Work Request, 特殊工作需求) 表单, 会签各单位, 进行尝试, 并逐步改进。 (4) 项目群评估阶段:项目群管理流程评估。包括问题收集、资料整理存档。组织实力、环境评估。

3“SCO”模式的优势

从“SCO”模式的构成来看, 能够有效克服当前项目群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具有明显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能实现战略目标与项目目标的有机耦合。目标耦合能有效整合项目目标、职能部门目标、子战略目标, 使其始终保持一致, 运营模式耦合、组织模式耦合为目标耦合的实现提供基础支撑。 (2) 流程具有系统性, 对环境适应能力强。“SCO”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 各层次、各环节紧紧相扣, 能极大地提升项目群管理效率, 不断优化的“SCO”流程模式能始终保持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相一致, 做到应时而动。 (3) 逻辑结构清晰合理, 层次分明。使项目群管理活动能更有效率地推进, 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有效控制了项目费用, 缩短了项目完工工期。 (4) 项目选择与流程评估标准明确。避免了“偏好”选择现象的发生, 确保了“SCO”模式战略主导的性质。 (5) 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组织模式耦合为项目群协同管理的实现提供了组织保障, 使各项目间能够有效地沟通, 实现优势互补。

尽管“SCO”三层次模式还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 但本文认为, 随着“SCO”模式的不断完善, 该模式将成为国内外项目群管理流程的主要模式。

摘要:战略解决“方向”问题, 项目群管理解决“手段”问题, 流程则解决了“耦合”问题, 从而有效地实现战略落地。通过深入分析当前项目群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及战略和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 构建“战略主导型项目群管理流程层次结构模型”, 即构建“SCO”模式, 以及实施该模式的配套机制, 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企业项目群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也为国内外项目群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项目群,管理流程,SCO模式,耦合,协同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望, 杜纲, 齐庆祝.项目群管理模式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14 (3) :75~79.

五层次模型 篇7

高校网站环境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由学校主网站、部门网站和多个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网站组成综合网站环境, 包括网站的开发环境和运行维护环境。高校网站环境发展经历下面5个过程: (1) 自然形成阶段; (2) 初步规划阶段; (3) 整合阶段; (4) 统一规划阶段; (5) 网站环境与数字化校园集成阶段。

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实现网站环境与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无缝集成, 使用户对网站环境资源的访问更方便, 促进网站环境由单纯提供信息到提供知识的整体转变。

2 高校网站环境存在的问题

基础架构问题: (1) 物理环境问题; (2) 主机问题; (3) 网络问题; (4) 存储问题。

应用问题: (1) 网站环境中信息资源缺乏有效共享和管理, 导致网站环境中人为信息孤岛多, 难以实现高层次的信息处理; (2) 网站环境内容组织单薄, 更新滞后, 缺乏检索途径, 普遍存在内容宣传上重行政管理, 轻教学科研, 内容更新缺乏及时性、准确性; (3) 网站环境应用集成度差, 安全漏洞多。网站环境应用资源分布于不同的网站中, 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网站应用程序部署前大都没有经过安全评估, 部署后也没有经过安全测试, 造成网站环境中存在大量安全漏洞, SQL注入攻击和XSS攻击经常发生。 (4) 网站应用系统升级维护成本高。不同网站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人员采用不同技术开发, 网站在开发技术、美工和和维护方式上差异大, 在人员更换后, 系统升级和维护的成本不断升高, 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

管理问题: (1) 缺乏专门机构对网站环境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 导致网站环境建设过程中采用的开发技术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 造成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 (2) 缺乏稳定的管理维护队伍和有效的安全响应机制。

3 高校网站环境优化模型

3.1 网站环境优化模型

针对高校网站环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借鉴国内外高校对网站环境的优化经验, 从高校网站环境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 本文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网站环境层次优化模型。

3.2 模型功能介绍

3.2.1 基础架构层优化

(1) 物理环境优化。物理环境优化包括机房环境优化、主机系统加固和网络加固等三个方面。

机房环境优化指确保主机长期稳定运行的有关安全措施, 包括主机所在机房的防静电措施, 温度、湿度控制措施, 电力保证措施和防水防火和防盗措施等。机房建设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的建设要求, 机房通过铺设抗静电活动地板, 地板支架和机柜接地, 要求工作人员进入机房必须穿防静电服装和防静电鞋, 尽量通过KVM (远程桌面) 系统管理维护服务器等措施加强机房防静电能力。机房通过安装通信机房专业精密空调和工业加湿机, 保证机房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在标准规定范围内。通过安装专业UPS电源优化机房电力环境, 实现机房稳定的电力供应。

主机安装运行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漏洞, 从而使主机系统遭受安全威胁。主机系统加固是指根据专业安全评估结果, 制定相应的系统加固方案, 针对不同目标系统, 通过打补丁、修改安全配置、增加安全机制等方法, 合理进行主机安全加强。主机系统加固对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进行漏洞加固和保护, 提高了系统的抗攻击能力。

网络加固分为两个方面:单个主机网络加固是指在每一个主机系统上实施的网络访问控制措施, 一般采取安装防病毒软件来防病毒攻击, 启用主机防火墙功能对服务器开放的端口进行严格管理等措施;对整个网站环境进行网络加固是指在网站环境边界对用户访问行为进行控制, 阻止任何对网站环境的非法访问, 一般在网站环境边界实现Firewall+Antivirus+VPN+IPS功能。

(2) 服务器优化。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可以解决网站环境中存在的基础架构利用率低 (平均10%-15%) 、物理基础架构成本日益攀升 (耗电量、制冷和设施成本) 、服务器维护困难且成本越来越高、故障切换和灾难保护不足等问题。

WWW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主要有两种: (1) 完全虚拟化技术 (Full-virtualization) :使用管理程序 (hypervisor) 软件, 在虚拟服务器和底层硬件之间建立一个抽象层, 管理程序捕获CPU指令, 为指令访问硬件控制器和外设充当中介; (2) 准虚拟化技术 (Para virtualization) :是为了减轻完全虚拟化要求管理程序管理多个独立虚拟服务器给CPU带来的负担, 改动客户操作系统, 使客户操作系统适应新的体系结构, 能够与管理程序协同工作的虚拟化技术。

(3) Web数据库优化。Web数据库充分利用了大量已有数据库信息, 用户可以通过Web浏览器检索和浏览数据库的内容。高校网站环境中数据库数据的丢失和被非法用户入侵的安全问题自网站运行开始就一直存在, Web数据库优化主要采取虚拟化存储技术和数据库安全加强措施来实现。

虚拟化存储技术是指将服务器操作系统和具体的存储设备分隔开, 为存储用户提供统一的虚拟存储池。通过对Web数据库应用虚拟化存储技术, 可以实现数据库故障快速切换, 消除单点故障, 实现数据库集中化管理和统一整合备份管理, 优化资源和提高数据库可用性。

数据库安全加强措施主要是通过加强对数据库的安全管理、存取管理和数据库加密三个方面来实现。

Web数据库安全管理采取增强的授权管理集中控制方式。Web数据库采用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安全员、数据库审计员各负其责, 相互制约的安全管理方式, 通过自主存取控制、强制存取控制实现数据库的安全管理。

Web数据库存取管理是防止非法用户使用和访问数据库的方法、机制和过程。存取管理技术一般包括用户身份验证和存取控制两种技术。

Web数据库加密是防止数据库中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失密的重要手段, 一般在OS、DBMS内核层和DBMS外层3个不同层次上实现。

3.2.2 网站应用层优化

(1) 网站应用漏洞。网站应用漏洞是指在网站应用系统在设计、实现或操作管理中可以被利用的, 能破坏系统安全策略的缺陷或者弱点, 一般包括环境错误漏洞和状态错误漏洞两个方面。

网站应用因不能正确处理环境错误而产生的漏洞称为环境错误漏洞。环境错误主要来自用户输入、网络传输和文件系统输入三个方面, 包括:SQL注入、OS注入、LDAP注入和跨站点脚本 (XSS) 等漏洞。

网站应用因为不能正确处理运行状态被非法修改而产生的漏洞称为状态错误漏洞。包括状态信息漏洞、代码修改漏洞和执行顺序漏洞三个方面。

(2) 网站应用优化措施。网站应用优化措施是网站应用所采取的用来查明、阻止、或拒绝攻击的手段。狭义的网站应用优化只关注网站应用程序代码本身的优化问题, 广义的网站应用优化关注Web数据库、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应用层协议和自行编写的网站应用程序代码整个应用层。网站应用优化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测试层面: (1) 态安全测试。主要由网站应用的开发者进行, 包括开发前进行测试, 设计过程中进行测试和开发过程中进行测试等三个方面, 以提高网站应用的安全性; (2) 透性测试。在测试环境中采用网站测试工具对网站应用进行渗透性测试, 即评估Web站点的部署, 模拟网络用户对Web站点进行攻击, 找出安全漏洞和弱点。

3.2.3 管理层优化

(1) 管理机构。建立网站环境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对网站环境建设和管理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 提高相关领导对网站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 增加经费和人员投入, 推动网站环境建设进程。

网站环境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直属学校信息化办公室领导, 主要下设三个工作小组如图2所示:

战略工作组负责网站环境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和经费、人员协调工作, 成员包括学校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的全体成员, 各院、系、部门的主要领导。政策委员会负责对网站环境进行行政监督和评价, 指导网站环境建设方针和协调资源需要。部门委员会负责本部门的网站建设工作。资源建设小组负责网站环境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审查工作, 成员包括学校主页信息发布员、审核员。技术开发小组负责网站环境开发和技术支持工作, 成员包括各网站服务器管理员和各网站程序的开发者。全校网站管理员和内容维护员, 包括各院、系、部门网站信息发布员、审核员, 负责本部门的网站管理和资源建设工作。

(2) 分级管理。为解决网站环境中存在的用户权限定义不准确, 不利于敏感信息保密等问题, 对网站和网站管理员实行分级管理。

校级网站包括需要提供校外访问服务的学校主页, 各部门和研究机构的对外网站。校级网站需要对外宣传, 提供校内、外用户的匿名浏览访问权限。

校内网站包括院、系、部门和研究机构需对校内发布信息及各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网站, 主要访问用户是校内的师生员工, 这部分网站对校内用户开放访问权限。

部门内部网站, 主要用于内部信息交流, 信息只允许本部门内部人员访问且要求实名访问。

校级网站管理员, 成员包括学校主网站管理员、学校网站信息监督员、学校主网站内容管理维护员、部门网站管理维护员。

学校主网站管理员负责主网站的管理维护和部门管理员的培训与技术支持工作。

学校信息监督员负责学校网站环境中非正常信息的监督工作。

学校主网站内容管理维护员负责学校主站的信息发布和审核工作。

部门网站内容管理维护员负责本部门网站的信息发布, 审核工作。

校内网站管理维护员, 负责部门只对校内发布信息及交流的网站内容维护工作。

部门内部网站管理维护负责部门只对本部门内进行信息发布及交流的网站管理维护工作。

(3) 规章制度优化。网站环境准入制度, 包括:网站部署申请制度。需开通网站的部门, 必须提交网站开通书面申请, 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网络中心领导审批, 网络中心统一部署。

网站应用安全检测制度。对部门提交的网站应用进行安全检测, 包括静态检测和渗透性测试, 减少网站应用漏洞。

网站备案制度。对开通的网站进行备案, 包括网站使用的资源分配、管理维护员联系方式和管理维护方式等。

网站信息发布制度。严格落实网站环境信息先审核, 后发布制度, 由学校党委宣传部、网络中心和保卫处对网站环境信息进行监察。

专职网站管理员制度。开通网站的部门必须指定专职网站管理员, 必须经过网络中心培训和签订网站管理责任书后, 才能进行网站管理维护工作。网站管理员若有更换, 该部门必须向网络中心报备, 以做好网站管理维护的交替工作, 杜绝安全隐患。

紧急响应机制。建立网站环境突发安全事件紧急响应机制, 在有网站环境突发安全事件时, 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减少影响。

3.2.4 模型应用

近来, 滨州学院网站环境有大量的网页频繁被篡改,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对网站环境建设在学校信息化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网站环境建设中缺乏统一的长远规划, 没有对网站环境采取严格的准入机制, 被动建设多于主动建设, 经费、人员投入相对不足等几个方面。

为解决上述问题, 我们根据网站环境优化模型, 实施了下列优化措施:

(1) 通过建设高标准计算机专业通信机房, 实施加固主机和主机网络防护系统等措施优化网站物理运行环境, 保证服务器长期稳定运行。实施成熟的服务器虚拟化优化方案, 解决机房环境中的电力、机架、制冷等资源紧张和服务器老化问题, 提高网站环境服务器系统维护、部署效率, 减少了硬件和软件维护费用,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采用SAN技术的存储虚拟化方案实施, 网站环境中的数据库做到了集中化管理, 优化了资源, 保证了数据库的高可用性, 通过实施加强的数据库管理措施, 进一步提高了数据库安全性。

(2) 分析了滨州学院网站应用中可能存在的漏洞, 在此基础上强制要求网站应用开发者提供完整的安全测试文档确保开发阶段避错, 采用Paros proxy对网站应用进行渗透测试排错, 部署中创Infor Guard网站防护系统在运行维护阶段容错, 对网站环境采取准入制度等措施优化网站应用环境。

(3) 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环境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对网站环境建设实现统一规划来优化管理措施, 消除网站环境建设中的各自为政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通过在网站环境中使用站点群CMS, 并对网站和网站管理员实行分级管理来优化维护机制, 消除网站环境建设中存在的网站开发技术混乱、用户权限分配困难、缺乏信息检索途径、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和管理等问题。

自2007年实施上述优化措施已来, 很好的解决了滨州学院网站环境原先存在的问题。

4 结束语

随着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高校网站环境逐渐向大规模、高速度、高可靠性、多业务的综合方向发展, 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 网站环境的持续优化将是一项不断发展的长期工作。滨州学院网站环境优化措施实施结果表明, 将网站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根据网站环境优化模型制定实施优化措施, 是积极有效的。

摘要: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 高校网站环境优化工作日趋重要。分析了高校网站环境发展过程和存在的问题, 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网站环境优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建立高校网站环境优化模型, 并对每个层次的优化措施进行了详细描述。

关键词:高校网站,网站环境,优化模型

参考文献

[1]高大力.关于高校二级网站建设、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

[2]陈红红.高校网站管理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9 (2) .

[3]PEPPERDINE UNIVERSITY.Breaking Down the Barriers to Mainta ining the Institutional Web Site[EB/OL].[2009-11-20].http://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EDU04161a.pdf.

[4]ANNE ARENDT, NATHAN GERBER.Dispersed Web Content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EB/OL].[2009-11-20]http://www.educause.edu/EDUCAUSE+Quarterly/EDUCAUSEQuarterlyM agazineVolum/DispersedWebContentManagementi/174590.

[5]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

[6]STEPHEN NORTHCUTT, 陈曙辉, 李化.深入剖析网络边界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 2003.

[7]董耀祖, 周正伟.基于X86架构的系统虚拟机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 2006 (13) .

[8]金建隆, 陆慧娟.Web数据库系统安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8 (1) .

[9]李树全, 吴跃, 陈志飞.SAN存储虚拟化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09 (1) .

[10]朱鲁华, 陈荣良.数据库加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 2002 (8) .

基于层次分析模型的二手车选购 篇8

关键词:二手车性能评估,层次分析法,选购模型

0 引言

近年来, 二手车市场上的交易车型呈现多样化, 其中轿车、SUV占比持续增加, 交易车辆也趋于低龄化, 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随着品牌二手车商、二手车电商与二手车金融等行业的不断壮大, 消费者也可以获得更透明的二手车信息, 从而投入更多关注。不仅如此, 第三方机动车性能鉴定中心的兴起, 也为消费者购买二手车增强了信心。但是, 各大汽车制造商的激烈竞争也促进了新车型的不断问世, 价格空间的分布越来越细致。这使得消费者在二手车价格重叠的区域, 难以取舍, 出现了选择困惑。本文采用了数学方法, 借鉴了从整体到个体的思路, 结合定性研究, 通过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对二手车进行了评估、选择。

1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结合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同时具有系统化和层次化的特点, 其核心思想是把实际需要的问题视为一个系统, 再将该系统分解为若干层次, 低层次元素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各自对上一层目标的权重, 再通过对上一层的因素排序得出权值。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 确定优选次序列, 作为决策依据。本文以身边生活中的二手车选购为例, 展开决策分析。

1.1 层次分析模型的组件

在深入分析过实际问题后, 将二手车选购系统当中有关的不同因素分解为三个层次, 同一层的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 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特设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交易市场的二手车, 一般没有全新状态的, 一个车的成新率可以用图1中的指标表示, 因此设计其为准则层。

1) 使用年限:二手车的使用年限紧关车辆的保值率, 是选购二手车的重要指标, 它指该车从注册登记之日起至评估基准日的时间。

2) 行驶里程:二手车的行驶里程越长, 表明该车的损耗就越多, 因为其与使用年限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这里, 把它与使用年限组合成一个因素, 进行综合考虑。

3) 车辆技术状况:二手车的技术状况是指, 该车的动力性、制动性、操作稳定性、燃油经济性等重要指标的现况。

4) 车辆外观状况:二手车的外观状况包括颜色、内饰、车身漆面光泽、车窗及前挡玻璃等因素, 这些都是消费者购车的直观感受, 二手车外观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倾向, 因为它能使消费者直观地感受部件的成新率。

方案层即为对象层, 如表1所示。

1.2 构建判断矩阵

准则层中4个元素B1, B2, B3, B4皆对上一个层次A有影响, 定义任两个因素Bi, Bj对A的影响之比较为aij。如a12表示, 相对于A, B1和B2具有“B1比B2重要”的隶属度。而该隶属度的参照准则, 可采用表2中标度给予量化。

有了表1的量化指标之后, 通过德尔菲法, 经过3位相关专家的打分最终确定了层次分析模型的模糊一致矩阵。可得到目标层的模糊判断矩阵A。

2 一致性检验与方案优选

2.1 一致性检验

依次对各个判断矩阵求权重向量ω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故可以认为判断矩阵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检验。同理, 经计算知B1、B2、B3、B4皆通过一致性检验, 故前面得到的组合权向量可以作为二手车选购依据。其中:

以ωi (i=1, 2, 3, 4) 为列向量构成的矩阵

2.2 目标的总权重W

所以首选二手车为P2, 购车年限为2年的启辰R50。

3 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将二手车选购问题看作一个系统, 通过分层、比较判断, 解决了价格重叠区域车型无法取舍的实际问题, 因此实用性很强。即使是对建模思想不太了解的人, 掌握了层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骤后, 也能很轻松地解决实际问题。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 能够使消费者认真地考虑和衡量准则层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从而做出理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振涛.浅析购车消费心理问题[J].商场现代化, 2007 (14) :179-180.

[2]J.D.Power.影响中国消费者购车的5大因素[J].汽车与配件, 2006 (31) .

[3]王辉.影响消费者购车的因素[N].中国质量报, 2003-03-07.

[4]胡毓达.多目标决策实用模型和选优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上一篇:X荧光光谱法下一篇:业务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