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模式

2024-05-26

养护模式(精选十篇)

养护模式 篇1

山东省枣庄市在其辖区薛城区首先实施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2007年12月, 枣庄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做到了政府主导, 资金、人员、责任、考核、奖惩“五个落实”, 形成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常态化、规范化, “枣庄模式”应运而生。

“枣庄模式”产生背景

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 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去, 农村公路里程少, 多为农民自建, 农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交通极为不便, 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占全国公路总里程75%的农村公路, 成为中国公路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2002年底以来, 我国政府启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村公路建设, 在这一政策指引下, 区域面积4563平方公里、人口387万人的枣庄市, 实施了大规模的农村公路改建。

据统计, 7年间枣庄市累计投资31亿元, 建成农村公路6115公里, 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50公里, 实现了村村 (行政村) 通油路。

枣庄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牛佳棠在介绍“枣庄模式”时说, 枣庄农村公路改建充分调动了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 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农村公路的快速建设。但随着里程的增长, 管理养护问题也提到议事日程。

由于受资金能力的限制, 农村公路改建普遍存在投入偏少、建设标准偏低的问题, 如果管理养护不到位, 必将导致前建后坏, 造成严重浪费。

据测算, 一般四级农村公路每公里造价约30万元, 而养护1公里农村公路平均每年仅需1.6万元;如果只建设不管养, 寿命期限一般为3-5年, 而如果管理养护兼顾, 使用寿命则可延长至10年左右。

因此, 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 探索解决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枣庄模式”产生了。

力推“四级管养体系”

实现农村公路长期有效管养, 必须明确责任主体。在实践中, 枣庄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和《山东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 于2007年初在辖区薛城区实施了改革试点工作, 指导薛城区政府出台了《薛城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

之后, 枣庄市又成立了由市政府牵头, 市财政、人事、交通等部门组成的督查组, 对各区 (市)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经过前期摸索, 2007年12月, 枣庄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建立了主体明确、资金保障、运转有效的运行机制, 形成了市、区 (县级市) 、乡 (镇) 、村“四级管养体系”。据牛佳棠介绍, 该“四级管养体系”即为市级政府层、区 (县级市) 政府层、乡 (镇) 政府层和村级层。

按照农村公路养护规范, 养护工程由乡 (镇) 农村公路管理站上报区 (市) 农村公路管理处, 经交通运输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其中, 大中修工程实行招投标, 并进行合同管理,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质量监管;小修工程和道路病害处理由区 (市) 农村公路管理处养护中心负责;日常保养由养路员负责。村委会将村道纳入村级公共财产, 把维护路产路权条款列入“村规民约”。

农村公路养路员也是农村公路路政协管员, 及时制止、举报损坏公路的行为, 协助做好路政调查、取证和处理工作。牛佳棠透露, 下一步, 枣庄将在财力比较好的乡 (镇) 试点农村公路管养分离, 逐步实现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

养护资金专款专用

资金问题一直是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枣庄的做法是: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费用纳入地方财政支出范围, 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资金渠道, 确定了分级补助政策。

其中, 市统筹本级预算, 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2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1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1000元;大桥每年每座3000元、中桥每年每座2000元、小桥每年每座1000元的标准, 安排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

各区 (市) 及乡 (镇) 政府, 统筹财政预算, 按照县道每年每公里不低于5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不低于4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不低于2000元的标准, 安排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的日常保养, 并负责落实养护大中修工程配套资金。

枣庄市成为山东省首个从市级财政中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市。2008年, 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枣庄从市级财政中列支4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 山东省财政厅专门就此向国家财政部作了信息专报。

2009年, 枣庄市共筹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4854万元, 其中, 市财政列支782万元。今后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增加, 管理养护资金的数额将不断加大。

为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枣庄市政府明确由交通运输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共同监管, 市、区 (县级市) 分别设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专户, 实行“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审计部门定期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2010年, 枣庄市交通运输局、市审计局抽调专门人员, 组成2个审计小组, 利用1个月的时间, 对区 (县级市) 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资金落实及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重点对地方配套资金是否及时到位, 是否有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进行审计。对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区 (县级市) 、单位, 进行通报批评, 并呈报市政府, 作为市政府对区 (县级市) 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养护人员资格准入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工作, 养护队伍必须保持相对稳定。

为保障各项管理养护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做到“有人管事”, 枣庄各级交通运输部门按要求配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人员。市、区 (市) 、乡 (镇) 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的负责人由本级政府选任, 专职工作人员从交通运输部门内部选用或通过公开招考录用。

上述人员工资待遇, 由原渠道或同级财政负担, 不挤占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在此基础上, 以行政村为单位每3公里选配1名养路员 (不足3公里的按每行政村1名选配) 。

目前, 枣庄市共有农村公路养路员2142名。由于农村公路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管理难的特点, 在养护作业时“单兵作战”, 为选出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能独挡一面的养护能手, 枣庄市农村公路养路员上岗实行岗前培训和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 通过资格审查后方可上岗。如此做法, 在业内少见。

据了解, 村道养路员由村委会推荐, 乡道养路员由乡 (镇) 农村公路管理站推荐, 分别由上一级农村公路管理部门审查资格。

养路员补助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县道、乡道养路员补助分别由县、乡 (镇) 农村公路管理部门负责;村道养路员补助原则上由村委会负责落实, 有条件的村由村集体承担, 经济困难的村由乡 (镇) 财政补助。

管养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

枣庄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列入了政府年度目标综合考核。

据了解, 枣庄市政府与区 (县级市) 政府, 区 (县级市) 政府与乡 (镇) 政府, 乡 (镇) 政府与村委会分别签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目标责任书, 村委会与养路员签订合同书, 进行严格的量化考核。

在此基础上, 枣庄市交通运输局与市农村公路管理处、各区 (市) 交通运输局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 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纳入年度考核项目, 作为衡量行业工作的重要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 为强化日常考核监督, 客观、真实地反映乡 (镇)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枣庄充分发挥乡 (镇) 交管所的作用, 在路政巡查的同时, 负责辖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监督考核。

“在实施严格考核的基础上, 每年年底及时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结果上报市考评办公室, 计入对区 (县级市) 政府年度综合目标得分, 作为市委、市政府奖惩的依据。”牛佳棠说。

在此基础上, 枣庄市交通运输局在行业层面, 对区 (县级市) 交通运输局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 评定等次, 兑现奖惩。

对认真履行职责、管养成效明显、综合评定等次为“优”的区 (县级市)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给予表彰奖励;对年终评定等次为“差”的, 进行通报批评, 并限批该区 (县级市) 新建农村公路项目, 扣减财政养护补助资金;对造成路况严重下降甚至出现严重损毁, 直接影响通行的, 建议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曝光。

此外, 本着执行与监督分离的原则, 对养路员实施动态管理, 由乡 (镇) 农村公路管理站依据交管所每月监督考核的结果, 对养路员发放80%的补助, 剩余补助年终根据综合考评结果兑现到养路员。对年终综合评定为“优秀”的养路员, 由乡 (镇) 农村公路管理站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连续两个月考核不合格的, 退回村委会, 再由村委会重新推荐。

为新农村建设铺筑康庄大道

枣庄市坚持政府主导, 资金、人员、责任、考核、奖惩“五个落实”, 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的做法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上级交通运输部门的充分肯定, 被誉为“枣庄模式”。10月27日—29日, 枣庄市交通运输局由国家交通运输部推荐, 受大会秘书处邀请参加了在济南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农村公路大会,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牛佳棠向大会作了《中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枣庄模式”》的专题报告, 受到了大会组委会和来自各国与会代表的热议和关注, 这标志着中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枣庄模式”走向了世界。

为巩固成果, 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实践中, 枣庄市交通运输局十分注重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 于2008年开展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研究》课题, 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此基础上, 为促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决策科学化, 系统总结国内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经验与启示, 开展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评价体系研究”。2010年初, 这一课题通过了中国公路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认为该课题“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1月3日, 该课题通过了中国公路学会交通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评奖答辩, 获得了国家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戴东昌等评委的一致好评。

据牛佳棠介绍, 该课题成果的应用给枣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带来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从2008、2009年对比分析看, 在满足小修保养资金需要的前提下, 中修资金投入比例由2007年的23.7%提高到2009年的36.2%, 在保证优良率指标的前提下, 养护投入平均每年每公里节约500元, 共节约养护资金543万元。

按山东省20万公里农村公路估算, 运用该研究成果进行决策, 预计每年可节约养护资金约1亿元;如能应用于全国, 集约节约养护资金将更加可观。

可以说, 通过实施有效地管理养护, 保障了农村公路的完好畅通, 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也带动了公路沿线农副产品运输业、加工业、养殖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以枣庄市为例, 在2003年之前, 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000余元, 2009年达到6000余元, 增长了200%, 农村交通运输业户发展到23000多户, 从事商贸、维修、餐饮服务的个体工商户达到39000多户, 所带来的间接效益不可估量。

预计到今年年底, 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 如何高效长久的管理养护农村公路、更好地发挥投资效益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指出,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枣庄模式”为全国提供了依据, 应做好推广。参加第二届世界农村公路大会的与会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也纷纷表示, 中国农村公路的发展历程与他们国家有类似之处, 特别是像“枣庄模式”这样的建设与管理养护经验对他们很有借鉴意义。

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的探讨 篇2

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的探讨2007-12-15 20:58:1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的探讨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的探讨(2)文章标题: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的探讨

近年来,随着我省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公路)的大规模建设以及路面改造工程的实施,农村公路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由于我省农村公路量大面广、地区差异较大,加之养护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缺位”、养护资金不到位等问题日益突出。今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

案的通知》(国办发〔2005〕49号)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我们拟定了《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和《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主体、职责分工等进行了规范,为理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各种关系、健全养护管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提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质量和水平,探索适合我省实际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省厅将《关于我省农村公路管养模式的探讨研究》列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为此,我们在前两年农村养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有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就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和研究。通过对浦江、海盐、安吉等各具特色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践探索和分析,同时借鉴省外养护管理经验,对群众性养护、分段养护、道班养护、专业养护等养护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探讨,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基本情况

(一)农村公路现有里程和规模 据统计,截止2005年底止,全省农村公路(县、乡、村道)总里程为85643公里。按目前行政等级标准分,其中:县道23097公里、乡道15873公里、村道46673公里;按技术等级分,其中:一级公路1019公里、二级公路3648公里、三级公路6935公里、四级公路43895公里、等外公路30146公里(其中准四级公路13527公里);按路面类型分,其中:水泥砼路面36329公里(其中县道9384公里、乡道5703公里、村道21242公里)、沥青混凝土路面8965公里(其中县道5016公里、乡道655公里、村道3294公里),简易铺装路面17089公里(其中县道8549公里、乡道3589公里、村道4951公里),未铺装路面23258公里(其中县道147公里、乡道5926公里、村道17185里)。铺装路面公路里程合计62384公里,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到

2006年年底乡道砂石路面改造工程完成后,铺装路面公路里程将增加5000多公里,达到67000多公里。

(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现状 2001年前我省各市、县均设有专业和县乡两个公路管理机构,分别负责国省道和县乡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2001年养护体制改革后,实现了两合并,即:所有市和绝大部县(市)专业与县乡公路养护管理机构合并,国省道、县乡道公路养护管理职能统一由市、县(市)公路管理机构负责,部分市、县(市)公路管理机构内相应增设了县乡公路养护管理内设机构。目前,我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县道和乡道大部分已纳入交通公路部门管养范围,基本上实行“条块结合,以县为主”。村道公路的管养,由于目前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一直未纳入交通公路部门管理范围。在养护资金安排上,目前仍沿袭过去(两合并前)专业养护经费和县乡养护经费分别安排下达的方

式。县乡养护经费由省汽车养路费切块补助一部分,不足部分由地方自筹解决(手拖费安排一部分,地方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

(三)农村公路养护生产运行机制 目前,县道公路的养护生产(包括日常养护和大中修工程)基本上采用国省道的养护运行机制,走养护市场化的路子,主要由专业养护队伍(养护公司)进行养护,公路管理机构负责行业管理。乡道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主要由乡镇政府负责,公路管理机构负责行业指导和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或以奖代补)。我省乡村道的养护生产运行机制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模式:

模式一:由乡镇成立固定的专门养护队,负责乡村道的日常养护和大中修。养护队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并有少量的机具设备;养护资金由交通部门补助一部分,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解决。这种模式一般在经济较发达的乡镇采用较多。

模式二:乡镇政府按行政区域将乡村道公路的路面保洁、巡查、行道树维护等日常管养工作分段包给沿线村委会,再由村委会将乡村公路养护工作承包给村里的农户。大中修工程通过招投标,由专业队伍施工;养护资金由交通部门补助一部分,不足部分由乡镇财政和村委会解决。模式三:由村委会组织,一年对行政区域内的乡村公路集中进行二、三次季节性、不定期的突击养护(保洁和少量的维修)。这种模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山区)采用较多。养护资金由交通部门补助一部分,不足部分主要通过投工投劳

养护模式 篇3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改革,使得渠道施工技术与工艺得到迅速发展,广泛应用于渠道混凝土衬砌工程当中,本文基于对渠道衬砌工程施工步骤、混凝土衬砌工程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对策介绍,对该工程进行综述,并针对现场施工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养护模式,从而保证衬砌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渠道;混凝土衬砌工程;控制对策;养护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渠道衬砌工程也得到广泛应用,而混凝土衬砌渠道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工程,主要应用于灌区农田和露天明渠中。这种渠道工程具有长度、宽度、厚度尺寸大的特点,浇筑过程中混凝土量比较大,整体性要求非常高,因此人们对整个渠道工程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渠道混凝土衬砌工程,根据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养护模式。

1、渠道衬砌工程的施工

1.1准备工作

工程开工之前,提前制定出详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根据现场条件,合理布设搅拌场、料场等场地,做好施工机械设备的用电、用水、用料准备工作,还有就是做好相应的排水设施,确保满足施工使用要求。

1.2渠道放样

渠道放样是土方工程施工中重要一环。通过使用经纬仪标示出中心控制线,每个直线段间隔50m布设一个中心桩,在弯道处间隔5m布置一个。采用钢尺进行测距,误差值必须小于1/1000,对角度进行测量,前后两次误差不能大于30”,然后按照四等水准要求设置高程,掌握中心线与高程控制点的具体情况,在渠口线和底脚线放样。

1.3基础面施工

基础面是渠道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如果基础面施工工程中出现松散情况,整个衬砌结构就会变形,而基础面容易影响高程的精确度,必须使高程误差处于合理范围之内,从而保障整个渠道建设工作质量。

1.4土方回填夯实

提前清除渠床内杂草、树根等杂质,渠坡厚度设置参照具体的施工要求,然后运用分层开蹬夯实的办法,每一层所铺设的材料确保平整度,分层夯实通常运用机械设备,次数不少于四次,完成之后还得进行渠道削坡。

2、渠道混凝土衬砌工程施工

对于整个渠道建设工作来说,衬砌混凝土施工是最关键的步骤,初期阶段不断探索合理的机械化施工工艺,从质量、进度、经济效益三点进行综合控制,抓住每一个环节:渠道坡面修正(以机械设备为主)、铺设和焊接复合土工膜、混凝土浇筑、切缝工序、养护等,每个点都要与工程质量、进度、效益结合起来,对于施工方而言,重点控制混凝土质量,加快施工进度与成本控制等3点进行考虑,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施工设计方案。

3、施工质量控制对策

渠道工程质量关系民生发展,为保证整体工程的质量,在工程施工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各个影响因素,如跨渠生产桥、渡槽、倒虹吸应用于当地出现的灌溉、出行、防洪等问题,对渠道混凝土衬砌工程而言,单个工程质量效果往往由混凝土施工质量所决定,最终结果影响到整体工程的质量,所以,采取并制定合理施工策略,对于改进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1合理调整施工配合比

施工配合比主要方面是混凝土和易性,通常情况下,混凝土和易性具有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硕性,而水泥浆量、骨料级配比,砂率是影响和易性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施工工程中,依据科学和现场情况,可以对通知单上施工配合比作局部修正及调整,此外,适当的添加粉煤灰,外加剂等能有效提高混凝土和易性作用。

3.2合理控制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主要是外加剂掺量、水胶、骨料含水率的控制。一般情况下添加适量外加剂、可以相对减少水泥用量及抗冻性能,提高混凝土和易性,过量加入会引起混凝土强度降低,甚至出现裂缝现象;水胶比往往影响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及抗冻性,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控制好胶凝材料与用水量;骨料含水率必须严格检测,尤其遇上雨天,确保混凝土配合比合格。

3.3做好现场施工设备、人员管理

现场工程所用施工设备必须有检测证明,施工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程和使用规范进行操作,明确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包括现场检查、岗位监督、使用技巧等,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对于相关精密仪器设备,要加强管理和保养,否则导致设备工作率低下和检测结果错误,定期的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整个施工过程要以工序质量为核心,每一道工序必须有管理人员严格把关,根据具体工程施工特点,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点,尤其重点监测工序中薄弱部位,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处理,确保整个渠道衬砌施工工程质量。

4、渠道混凝土衬砌工程的养护模式

评价混凝土施工质量主要指标有强度、抗冻、防裂、耐久等,往往取决于混凝土养护期间的效果,所以必须严格按照养护方式操作,切实做好养护工作。混凝土衬砌工程完成后,对于渠道的防渗、增加工程使用寿命、防淤、预防道口跑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混凝土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尤其是渠道的阴坡,没有阳光的照射,混凝土板容易出现渗水、冻胀等主要问题,因此必须强化渠道混凝土衬砌工程的管理和养护,制定出合理的养护方案。

不定期检测混凝土的伸缩及粘结情况,对于出现充填材料脱离,要技术进行修补;冬天放水灌溉完成之后,及时把水排走,主要是聚集在混凝土板下积水,防止温度过低出现冻胀危害;对于高地水位地带,在渠道供水停止期间,做好渠道衬砌养护工作,对受风沙,雨水毁坏地方进行修补,确保渠堤安全性和可靠性,重点薄弱部位、裂隙大可以采用灌浆处理;渠道衬砌施工中采用喷雾养护、终凝后通过铺盖高性能防护薄膜进行养护,根据天气情况作出调整,做好养护记录;选用高分子化学材料进行混凝土修补工作,形成相应的表面防水膜,防止以后不出现开裂现象。

5、结语

渠道建设工程中,混凝土越来越被广泛采用,尤其随着现代化机械设备技术提升,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比以往提高了很多,渠道混凝土衬砌工程施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工程的质量,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期间,针对容易出现的裂缝、冻胀等主要问题,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施工,后期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养护模式,具体结合实际条件,不断改革施工技术,切实提高渠道混凝土施工质量,为相关企业经济效益与工程質量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许立军,段培国.渠道现浇混凝土衬砌施工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5)

[2]吕贵敏,徐阳.大型渠道混凝土衬砌施工技术[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03)

县乡道路养护管理模式探析 篇4

(一)不利管理

道路布局分散,导致养护工人分散,多数道班仅有七至八人,少的只有二至三人,不利于统一管理,使生产任务难以落实,思想教育、政治学习难以安排,并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

(二)合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道班多而人员分散,仅靠正式工,日常养护工作都难以开展,因而各道班都雇用占养护人员相当大比例的合同工以充实养护队伍,其实大部分养护工作是靠这些合同工完成的,而这些合同工一方面家里有承包的责任田需劳作,另一方面跟正式工同样的劳动但报酬远比正式工低,因而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不利于养护机械化的发展

由于道班分散,规模小,人员少,养护里程短,现有资金无力给每个道班配齐养护机械,而已配备的机械由于工作量小,机械利用率低、工效低,机械得不到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抑制了养护机械化的发展。

(四)不利于养路职工的生活与学习

因道班分散,且大部分远离县城,地处偏僻,职工生活十分不便,文化生活单调枯燥,家属工作、孩子入托、上学等困难重重,严重影响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导致了机关人员增多,县城附近道班人员超编而地处偏僻的道班养护人员严重不足的不合理现象。

(五)不利于劳保福利设施的设置

由于道班点多、面广、人员分散,诸如洗澡、取暖等福利设施难以配套,既影响了职工生活条件的改善,又影响了一线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六)生产率低、能耗大,污染大

小规模养护作业,如熬油用小油槽、半截桐等加热,生产率低、浪费原材料、燃料,对空气污染也大。

二、大道班

(一)设置位置得当

大道班应设在有水有电的乡镇驻地附近。由于多数乡镇座落在交叉路口附近,附近公路密度相应较大,所以设置大道班比较理想。尤其近十年的乡镇建设,多数乡镇功能较齐全,都有学校、商店、粮店、市场、影剧院,水、电、气供应都有保障,既能方便职工生活,又便于与地方领导联系工作。从环境保护以及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考虑,大道班的位置应离居民点、学校一定距离,且处于常年风向下口,从而避免或减少燥音、烟雾、尘埃、有毒气体对居民的污染。

(二)管养里程适中

大道班可跨乡镇设置,其管养的范围是片。管养里程以离大道班20KM以内为宜,管养片内总里程在50KM以上,多者可达100KM至200KM。但由于县乡道路分布受行政区划、河流分布等影响,应因地制宜,不可生搬硬套,尚可适当增加或减少管养里程。

(三)规模适度

大道班规模应视管养里程、路面种类、结构,养护难易程度而决定人员配备名额,以满足工作分工需要,并能使各项工作正常运转。道班占地面积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还应考虑中长期,县、乡、村公路网规划,管养里程的增加等,尽可能一步到位。避免使用时间不长又拆了重建,造成浪费。

(四)设施齐全

大道班应设置办公设施、宿舍、伙房等生活设施;洗澡、取暖等福利设施;中修以下工程及正常养护用机械设备;沥青贮油罐、沥青加热锅炉,规模大的应设固定式沥青搅拌站;施工、巡路、上下班等交通、通讯设施;以及文体娱乐设施等。以保证职工工作、学习、生活等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为该管养片内的公路大修、改建和新建工程的施工提供便利

管养片内的公路大修、改建和新建工程的施工,可以充分利用大道班的场地、贮油设备、锅炉、搅拌站等设施以及办公、住宿等场所,从而节约工程施工的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费用。

(六)用工制度合理

大道班建成后应建立系统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职工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并以操作养护机械和集中作业搞小工程为主,以使仅有的养护资金得以充分发挥作用。

同时在搞好正常养护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大道班沿街靠路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做到以副补路。

三、大道班建设

大道班建设的主要问题是费用问题。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只能是利用国家政策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各级政府、各级县乡道路管理部门共同努力方可实现。

1)依据国土资源厅的相关文件精神,尽量降低土地使用费用。或将原来的几处道班用地退还给乡镇,重新调换合并的办法。

2)在改建路线上设置大道班的,可在改建工程占用土地和施工房屋建造时统一规划、安排,以降低大道班建设费用。

3)省、地(市)、县三级县乡道路管理部门以及县、乡(镇)两级政府都要共同参与、负担,以保证大道班的建成。

4)大道班的建设应由地(市)县乡道路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县公路站负责实施。根据各地的条件和地方实际情况,先易后难,逐步推开。可望用3~5年时间,使新的模式初步形成,为县乡道路管理现代化积极创造条件。

以上浅析为个人之见,敬请同仁共同探讨并予指正。

参考文献

[1]县乡公路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

养护模式 篇5

根据交通部提出的“管养分离、事企分开”的养护体制改革原则,实现养护单位企业化管理,建立竞争机制,降低公路养护成本,提高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养护质量,逐步培育公路养护主体,逐步形成比较完善、规范的公路养护市场体系,推动公路管理机构实现由生产型向管理型转变,养护生产单位由事业型向企业型的转变,以适应公路养护市场发展的需要。

一、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总体目标

实现养护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其中,专业化指专业化养护和专业化管理,即养护的从业者都是专业人员,养护单位是从事高速公路养护的专业公司。社会化指管养分离模式,即养护单位来自社会,与业主(控股)公司和营运公司是各自独立的法人。制度化是指制度化管理,即从业主(控股)公司、营运公司到养护公司,整个养护作业和管理工作都按制度进行。规范化是制度化的高级阶段,指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日臻精细,按制度办事成为自然习惯,管理效益更加显著,完全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管理方针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靠科技、强化管理、主附并重、全面养护。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指高速公路养护应以预防性养护为重点,其次结合不同情形的病害分别及时采取早期养护和按需养护。

(2)依靠科技、强化管理,是指利用信息化养护管理系统(CPMS)等高科技信息化手段,运用先 进的养护工程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通过科学的养护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养护。

三、高速公路养护组织决策

利用沥青路面管理系统和桥梁管理系统进行决策,以安排养护工程项目和资金,依靠专家系统, 根据两个评价系统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论证。拿出合理的实施方案, 指导养护工程计划、资金的安排, 以实现计划的合理性。

四、高速公路养护组织模式

1、实施“管养分离”,建立并理顺全省“两级管理”养护监管体系

(1)全省要通过实施“管养分离”,逐步建立起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网络框架。“管养分离”是大势所趋,省高速公路公司的任务除指导本省高速公路建设及筹融资外,应进一步完善省政府赋予的政府管理职能框架,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使路段公司承担更大的责任,在管理机制上有更大活力。通过“管养分开”改革,形成上下对口,各负其责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网络框架。

(2)省高速公路公司养护管理部门在现有人员配备基础上增加力量,对全省高速公路养护行业行使政府赋予的宏观管理职能,建立全省高速公路道路路况“一级”监管机制,负责指导各路段公司养护管理业务,负责培育和规范全省养护市场,保证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3)各路段公司养护管理机构负责对本辖区内公路养护进行具体行政的事务管理。建立所辖路段道路路况“二级”监管机制。包括制订养护规划和年度养护计划,养护工程的招投标,养护工程的质量监督、验收与评定,养护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等。为此,各路段公司应根据所管辖里程,按规定配足养护各专业技术管理力量,内设管养部(科)或组建养护管理所。高速公路养护生产任务全部通过建立合理的内部竞争机制交由高速公路养护专业养护企业来完成,而将大量技术工作交由专业咨询顾问公司承担。

2、积极培育高速公路专业养护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内部竞争机制

(1)实施“管养分离”,使路段公司管理做到宏观高效、机构精干,使养护企业通过有序竞争,激活内部管理机制,降低成本。要达到这一目标,省高速公路公司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必须逐步培育本省高速公路专业养护作业市场,实行高速公路养护企业“准入登记制”,在全省范围内根据高速公路规划分布密度情况统一筹划,分市区或分片培育和规范若干个高速公路专业养护市场。这些企业可采取股份制方式,由各路段公司,省养护公司,社会力量合作,在全省范围内成立若干个以日常养护为主的高速公路专业养护公司,真正形成全省范围内高速公路日常小 修、保养的内部竞争机制。

(2)从国内部分省市可行的养护模式和高速公路的养护特点看,本省应扶持培育建立一支专业性强、机械化程度高的高速公路养护队伍,主要来承担今后全省高速公路路面大中修任务和技术程度较高的专项工程任务。

当前,省高速公路养护工程公司应通过转换内部机制,从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和竞争能力入手,采取合作、投资等多种经济成份的股份制形式,改制组建面向全省高速公路大、中修及技术水平较高的专项工程任务的,以专业化、机械化为主的养护公司。高速公路最重要且最大的养护任务即路面养护。随着道路使用时间的增长,沥青混凝土类路面的大、中修任务将越来越重。为此,省高速公路养护工程公司当务之急是必须以股份制方式成立一个集沥青混凝土生产、销售、施工的专业型沥青混凝土建材工程公司,并根据全省高速公路里程分布情况,选择最佳施工“运输半径”,建设一个大型或两个以上中型的沥青混凝土生产养护基地。

3、积极推进养护市场化进程, 实行招投标制

公路改造、大中修等养护工程, 完全采用招投标形式, 让养护公司在市场中培养竞争的意识,形成以质量为生命、以效益为目标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择优选择养护企业, 并根据工程完成情况, 按定额支付工程费用, 新建公路不再设固定养护队伍, 要采用市场机制, 通过招投标, 充分利用现有的养护力量进行养护。靠指令下达任务的方式不利于工程造价、工期、进度和质量控制, 造成等、靠、要的思想, 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方式是完全相违背的。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 公路养护必须有一个规范、健康、活跃的市场, 作为市场主体的养护公司才能实现自身的经济目的, 满足经济利益, 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壮大自身的实力, 在市场中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招标制可以分为标段划分、制定标底、组织招标、签订合同、质量监督和计量支付六个步骤进行。标段划分应充分考虑路面类型、路面结构、使用年限及交通量等因素,标底制定应在细致调查标段的养护工程项目和工程量的基础上,结合投资能力,根据养护工程定额和相关规定编制,应确保其经济、合理性。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招标,根据工程性质、规模大小,分别由各高速公路公司的招标委员会进行,具有相应资质的养护单位均可参加投标。在养护施工过程中,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应向养护公司派驻施工监理,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理,并根据施工进度,质量签证、计量支付工程款项。

五、各类养护任务实施方案

(一)日常养护与小修工作

1、日常养护

全线(包括匝道及匝道区绿化)分为若干个标段,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单位签定日常保养作业合同。根据招标文件中工程量清单确定施工单位需做的工作及验收标准。养护管理人员对承包单位按合同进行严格管理。

2、小修工作:

对于集中采购材料的可交与各标段承包单位进行施工,也可通过招标方式选择施工单位,可签定单价合同,发生小修工程量时以实际完成并经验收合格数量为准,这样通过单独招标的小修施工单位可以按照养护管理单位招标文件的质量要求完成小修工程量,且有一定的缺陷责任期,能保证小修工程的质量,所以,小修也应该使用招投标制,监理可以由养护管理人员担任。

其他参考方案:日常养护工作由服务区完成, 路面预防性养护及路面翻修养护则由专业养护公司完成。管理机构以业主的身份负责承包工程的谈判, 并监督合同执行和验收工作。

(二)大中修及专项工程管理

采用招投标制和监理制, 实行公开招标。推进高速公路大中修的市场化管理,保证高速公路养护的质量,也能节省养护资金,安排更多的维修项目。监理实行招投标制,保证监理人员的责任心和监理人员本身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保证大中修养护工程的质量。

六、养护工程合同管理

按照付款方式的不同,高速公路养护合同可以分为三类。

(1)总价合同:总价合同是指同一个标的,由不同项目组成并以双方商定的总价支付的合同形式。一般适合具有相对固定的周期、较长的时限、工程技术难度与风险相对不大的养护项目。高速公路日常维修可采用总价合同。

总价合同需要确定较准确的养护工作量,要有较科学的日常维修保养定额和对路桥状况做出合理的综合评价。日常维修承包合同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承包范围、承包的年限、承包双方的责任权限、承包养护质量的检验方式、承包费用支付方式、奖惩措施等等。考虑养护承包的管理方式是一个过渡,并且由于高速公路养护要保证一定的延续性及养护公司要考虑盈利,所以承包年限不宜过长,参考国外的经验,可定在3年左右。合同中除了要明确说明养护要求达到的标准,以及检验标准的依据外,还要说明养护公司是否要先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

(2)单价合同:适用于工程项目明确、具有一定规模、技术难度比较高的养护项目。高速公路专项工程及大修工程应当选择单价合同形式。单价合同在我国公路工程中比较常见,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单价合同一般按照招投标或承包人要求都附有工程量清单,并依据工程量清单确定分部分项工程的费用,据此得出单项工程的总价。业主根据承包人完成的工序及监理工程师核定的合格工程量计量支付工程款,以保证合同的履行与落实。

(3)成本加酬金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指以养护工程成本为基础加固定酬金形成的养护合同,一般适用于需要紧急进行、缺少经验借鉴、工艺复杂且风险较大的工程项目。在高速公路管理中例如灾害后的养护抢修、特殊结构桥梁的养护维修、部分机电通信项目的维修等,比较适合采用成本加酬金的合同形式。成本加酬金合同主要针对比较特殊的养护工程而言,它可以作为养护市场合同管理中的一个补充形式。因为成本加酬金合同是以实际成本为基础并给予承包人相应的酬金,因而合同不具备激励与竞争机制。

七、高速公路养护组织措施

(1)建立中心实验室,配备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机械设备操作手,实验人员、施工人员等,形成具有高度机械化作业水平的专业养护中心队伍。保证施工质量,提高养护速度,并有效地提高养护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和设备利用率,为实现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统筹作业和科学化、规范化、机械化优质高效的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2)加强日常养护管理,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养护方针,一是加强路况巡查,及时发现路况病害,及时维护维修;二是做好路面保洁工作,路面保洁采用多功能养护车以机械作业为主,人工作业为辅,每天对路面清扫一次,保证路容路貌整洁;三是系统调查高速公路使用情况,准确掌握各项技术数据指标,建立路况技术档案数据库,为科学养护提供理论基础。

(3)增添先进养护设备,建立优质高效的机械化养护方式。① 高速公路养护显著特点是快捷、安全、养护质量高,对行车影响小。满足这些特点的养护施工,必须靠现代的机械设备。在选择养护施工的机械设备时,要选择技术含最高,性能优良,能够高效、快捷实施养护作业的设备。这些设备具有世界和国内先进技术水平,可以完成路面开挖、原材料生产、运输、摊铺及日常养护设备工作。② 建立施工试验室,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自检和交接检工作。对监理签字认可的工程要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制,存档备案,以便日后查对。③ 加强档案管理,所有专项工程项目,从路况普查记录、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记录、监理日记到工程竣工验收各环节的文件资料,要严格按照省局规定收集、整理、旧档。④ 对监理人员在上岗前都进行岗前培训和业务能力摸底,使每一个上岗监理具备公正、严谨独立开展监理业务的能力和责任。专项养护工程重点部位,重要工序和隐蔽工程省局规定必须保证旁站监理,由于监理工作原因造成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的,由主管养护领导和个人承担相应责任。

(4)尽量及时发现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损坏情况,排除影响交通的路障,制止违章建筑和侵占路产、路权的行为,掌握收集公路路况和交通信息,以便及时养护维修,养护管理人员要经常对所辖路段高速公路进行巡视和检查。

(5)加强巡视和检查。巡视和检查采取的方式有四种:

一是日常巡视;二是夜间巡视;三是定期检查;四是特殊检查。① 日常巡视:巡视方法采用来车巡查与徒步巡查结合。每次巡视人员都要作好巡视日记,对重点结构物和有病害路 段的巡视情况作好详细记录,注明损坏程度与损坏工程量。需要维修的要做出维修通知单,制订出维修方案交给养护工区组织实施。日常巡视内容包括巡视路基、路面、桥涵、隧道等构造物及绿化、沿线设施的完好程度。巡视频率每天不少于1 次。② 夜间巡视:主要是检查夜间照明和标志、标线的技术状况。每月要进行一次。每次巡视结束后。作好记录,对发现的同题提出处理意见以便及时维修。另外还要根据气候进行雨雪天巡查。③ 定期检查项目:路基、路面、桥涵、隧道构造物及绿化、沿线设施等。检查频率依据检查项目的重要性、使用年限、损坏程度和交通量大小等因素决定。④ 特殊检查:指发生大的洪水、地震等自

然灾害和有可能对高速公路及其附属设施造成较大损坏和异常情况时所要进行的检查。特殊检查后,检查人员应及时将检查情况提出专题报告上报主管部门。

(6)为了在冬季雪冻天气能够保持高速公路畅通,一般在冬季来临前半个月就作好了冬季除雪防滑的机械与物资准备,使用多功能养护车清除路面积雪。

八、高速公路养护的安全管理

安全是高速公路养护作业中的重大问题,无论是日常保养、小修或大中修工程,安全都是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由于高速公路是全封闭单向行车,行车速度较高,为了保证养护作业安全和过往车辆的安全,必须抓好养护作业安全管理。首先,在养护作业开始前要按照《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04的要求中摆放明显的警示标志,需要封闭交通的,要按规程规定的养护维修作业控制区布置,设立标志标牌进行改道,确保作业安全和通行车辆的安全。应该制定具体的安全作业操作规程,把安全当作一项长期的任务,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要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开展安全讲座,让承包单位及施工作业人员增加安全意识。

九、公路养护工程的检查验收

养护模式 篇6

【关键词】公路;养护材料;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6.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160-02

前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的公路体系也逐渐壮大起来,公路的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更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许多好处,通畅的公路还能促进了商业发展,贸易流通。但是相应的每年都有很多道路老化,道路事故的问题,国家每年投入在公路养护方面的资金也很多,造成很多资金的流失,如果我们能从根本上解决公路问题,这样也会为国家减少一笔开支,还可以把这部分资金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下面就是对公路养护的问题进行讨论。

1 影响公路养护材料质量的主要原因

经过相关部门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讨论最后概括出影响公路养护材料质量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养护材料供应没有准确的计划、原材料的堆放存储不标准,以及工作人员的管理疏忽,这些都会导致公路养护材料发生变质,改变其原有的性质,无法发挥其该有的作用;

二工作人员对养护材料进行检测的不及时、不严格,漏检,忘检,少检等问题,使那些不合格的材料充当合格的材料使用,以次充好,造成本不该有的质量隐患;

三对于路基土质材料的使用时,由于对路面土壤的调查研究不够充分,便轻易下结论,造成潜在的路基质量隐患;

四对于半成品的养护材料在进行组装构件时,没有及时进行检测,就直接安装在构造物上,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也容易造成意想不到的质量事故。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公路养护材料的质量,继而造成材料浪费,甚至更为严重的会导致一些重大事故发生。

2 公路常用养护材料的性质和检测项目

公路常用材料的基本性质主要分为二大类。第一类为物理性质(如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密实度、吸收率、抗冻性等),物理性质里又包括物理学性质(如强度、硬度、弹性及朔性等)。第二大类为化学性质(材料稳定性,酸碱『生等),

要想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第一就要把好材料这一关,就像古语说的一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原料更做不出好东西。所以只有质量合格的材料加上成熟的工艺和熟练的技能,这样才会事半功倍。对公路养护常用的材料如水泥、粉煤灰、砂、碎石或卵石,石油沥青,回填土等,我们要想对这些材料的质量是否合格作出正确的的判断,首先我们要知道的就是这些材料的检测项目。下面就列出几种常用材料的检测项目:

一水泥:胶砂强度、安定性、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必要时需做胶砂流动性是多少。

二粉煤灰:细度、烧失量、需要的水量比是多少。

三砂:筛分析量、含泥量、泥块含量、必要时需要测出砂的表观密度、紧密度和堆积密度。

四碎石或卵石;筛分析量、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含量、压碎指标值,必要时需要测出堆积密度和表观密度。

五石油沥青;粘度紧密度

六回填土料(改良膨胀上):液塑限试验(液限、塑限、塑指)、击实及回弹模量(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CBR试验(CBR、吸水量、膨胀率、自由膨胀率、胀缩总率)

3 公路常用养护材料的检测频率数据

(1)袋装水泥方面:在进行公路养护时所选用的袋装水泥均必须采用同一厂家生产的统一标准的水泥,并且在对袋装水泥进行质量检测时其单位应以200t为标准,低于此标准的袋装水泥也应当按照统—标准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

(2)散装水泥方面:在进行公路养护时所选用的散装水泥均必须采用同一厂家生产统一标准的水泥,并以一次进厂(场)的同一出厂编号的水泥为一批,但一批总量最多不得超过500t。同时,还要注意水泥的有效期(一般为3个月,硅酸盐类的水泥为一个月),超过期限的必须再次进行检验。

(3)砂、碎石或卵石方面:在进行公路养护时所选用的砂、碎石或卵石进行检测时应以同一产地、同一规格、同一进场时间为标准,对其检测时其单位以400m3或600t为标准,低于此标准的砂、碎石或卵石也应当按照统—标准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

(4)石油沥青方面;在进行公路养护时所选用的石油沥青进行检测时应以同一产地、同一品种、同一标号为标准,对其检测时其单位应以20t为标准,低于此标准的石油沥青也应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

(5)粉煤灰:在进行公路养护时所选用的粉煤灰进行检测时必须以200t为相同等级,同厂别的粉煤灰为标准,低于此标准的粉煤灰也应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相应的质量检测。粉煤的灰的计量要按干灰(含水率小于是1%)的重量计算。

4 公路用养护材料质量控制措施。

公路质量的好坏就是看他的使用期限,路面的损坏程度等,要使公路的工程质量合格,就是要正确地使用质量合格、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和价格低廉的材料。

(1)首先进行公路修护时,养护材料要按批次进场,对于不同种类、不同规格的材料不能放在一起,要分别堆放。同时准备好防雨覆盖的设施,特别是防止水泥受潮变质。

(2)对工程的主要材料要按照《公路工程试验规程》的规定进行室内试验,及时出具试验报告,实验报告要精确详细。

(3)对工程所用的材料或半成品构件时,在与供货厂家签订购买协议前一定要取得供货厂家的产品合格证书以及材料的试验报告,进行采样试验,检验其质量是否合格。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用。

(4)对于存储养护材料的仓库以及现场材料堆入处必须设立告示牌,写清楚材料的品种、产地、规格、检验状态,对于原材料要自始至终按照“三检制”的标准同时认真执行IS9000标准,使原材料处于受控状态,要做到可查找性。

(5)对于不符合标准的原材料要杜绝使用,并及时提出对工程质量的隐患和预防措施要求。

5 路青路面的初期养护

1、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初期养护

(1)公路正常开放交通必须将热拌沥青的混合料面层充分压实,等到沥青摊铺层自然冷却后,表面温度低于50℃后才可以。

(2)公路路面的最薄弱点时纵、横向的施工接缝处,对此处尤其注意,削减高处填补低处,压平压实,消灭缝空隙,保持路面的平整密实。

2、沥青贯入式路面的初期养护

(1)路面开放初期到路面完全成型,车速不得超过20km/h。

(2)路面开放初期应设专人指挥交通,让车辆先从两边行驶再从中间行驶,使路面全部受到压力。

(3)要及时清扫车辆行驶时吹散的嵌缝料,使其形成平整密实的表层。

3、沥青表面处治路面的初期养护

沥青表面处治路面的初期养护与所采用的方法有关,采用层铺法施工的初期保养与贯入式路面的要求基本相同。采用拌和法施工初期保养与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的要求基本相同。

6 日常养护

(1)平时要保持路面平整、坡度适中,路面整齐、路容良好、排水好等。

(2)加强对路面检查,掌握路面情况,发现路面破损,应及早修理。

(3)禁止路面上直接行驶重型车和其他铁轮车

7、季节性保养修理的养护

(1)春季。对沥青路面的裂缝,要及时快速进行修补。

(2)夏季。气温较高有利于沥青路面养护工作,对于冬寒雪雨造成的路面损坏要及时修补尽快恢复路面的使用。

(3)、秋季。由于气温逐渐降低要提前做好冬季气温寒冷造成的路面裂缝等的预防准备,

(4)、冬季。要做好防止道路积雪,路滑,疏阻、抢险及养护材料采备等工作。

8 结束语

路面养护问题的根源很多,面对问题时我们只有仔细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制定出最好的养护方案,才能使公路质量合格,才能加快国家更好更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锦升.《公路桥梁的养护与管理探讨》[J].《建材与装饰》,2008,(1)

公路养护管理的新模式 篇7

一、什么是公路养护管理

公路建成后,不能任由使用,需要定期进行检修和保养工作,这就是公路的养护管理。公路养护管理自然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对于养护的周期一般由公路事业主管部门进行商定,平时,也会进行相应的清洁工作,也可以说属于公路养护管理的一般范畴。公路养护管理的意义就是保证公路基本的使用功能,同时对公路的使用寿命起到延长的作用,为公路承载的车辆运输事业起到基本的保障运行的作用。公路养护管理不是一个新兴的事业,从公路建设产生之初就开始存在,我们要探讨如何对公路管理施行创新的模式,以便使公路养护管理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提高公路养护人员工作的便利性。

二、公路养护管理的一般特征分析

(一)公路养护管理由国家强制

公路部门是事业性质的部门,不以盈利为主,而以提供公益性的服务为主,因此公路养护属于一项公益性的事业,也关系到道路运行的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利益,因此国家的立法工作充分考虑到了公路养护管理作业,通过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公路养护管理,促进养护管理模式的合法化以及规范化发展。经过国家法律确定的各项措施和政策就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因此,公路养护管理是必须进行的工作。

(二)公路养护管理的对象涵盖范围很广

公路养护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国家级的公路交通要道, 同时对于市级、县级的公路都有养护管理的要求, 养护的部门就是不同级别行政单位的公路局等其他公路管理部门, 不仅对一般的公路实行养护管理, 还要对与公路相关联的设施进行养护管理, 比如桥涵、公路绿化带等。

(三)公路养护管理受季节以及时间的左右

公路养护管理受气候的影响比较突出,比如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气候是不同的,北方具有十分鲜明的四季,春夏秋冬的四季具有迥然不同的特征,因此在这四个季节中选择的养护方式是迥异的;也就是说需要根据季节“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在时间上,公路养护管理具有突出的延续性作业的特点,实施公路的养护管理不是短暂性质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公路养护管理人员需要常年进行公路养护作业,延续性的特征十分突出。

(四)实施的公路养护管理技术不拘一格,并且十分专业

公路养护管理需要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进行管理,十分注重技术性;对于不同的公路类型以及不同的公路附属设施,进行管理的方法是不拘一格、多种多样的。比如,县级以上的各种公路,在技术上要求使用规定的机械设备,进行专业养护,而不是随便养护;同时公路养护要探索使用新的材料以及新的工艺,在技术和设备的选择与使用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更新换代。公路养护管理还需要进行检测,自然用到各种检测设备,这些检测设备必须与时代接轨,不能使用已经淘汰的设备。可见,公路养护管理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使用的科学技术也是非常综合的,而且需要的养护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技术水准,否则是很难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

(五)实施综合的公路养护需要高成本,人员素质有各项要求

对于县级以上的公路,由于这些公路承载的运输事业是非常繁重的,发挥的价值非常突出,所以公路的养护需要付出很高的价值成本,同时对于公路养护的不同侧面,需要的工作人员具有的技术素质有特定的要求,总体来说,对于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进行公路养护的人员,应该掌握专业的养护管理技术,才能适应公路养护的工作,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

(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今各项事业领域,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实行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公路养护管理来说,同样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要遵循环境保护的理念,同时要使公路养护工作真正能够起到服务于民、服务于各项事业发展的作用。

三、对公路养护管理推行新模式的分析

(一)完善公路养护管理的各项体制

应该对公路事业的发展规划和趋势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并且应该关注细节部分,公路事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向产业化之路过渡,因此对公路进行产业化经营更应该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县级以上的公路要道,因为这些公路对于运输事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对这些公路进行养护时,要明确养护的体制,并在原来实行的各项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各项改革,比如要建立集中同一的各项原则,具体来说,集中主要是指领导权,也就是说分级管理必须认真地落实到行动上,统一则是要求公路进行的各种养护管理遵循的标准是一致的,否则多个政策会引发管理上的混乱。

(二)真正实现管理和养护相分离的策略

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桎梏,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因此,对于县级以上的各种公路要道,要进行开放式的养护管理工作,也就是说不再将管理和养护混淆在一起,而是将两者真正地分开,实现管理和养护进行分离的策略。在养护工路的人员选拔上,应该有意识地面向社会,使用招标的方式选拔对公路进行养护的队伍,实现养护层面的合理化竞争;传统的公路养护以任务型的养护为主,为了使养护工作符合社会的发展步伐,应该改变这种任务型的模式,实行合同管理,合同管理的模式对于县级以上的各类公路的管理和养护工作是非常合适的。

(三)优化对公路进行养护的队伍组成

公路的养护最主要的要依赖于人发挥优势,因此人员的精干程度对于公路养护的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养护队伍除了要求工作人员发挥主要的作用以外,还需要引入新的设备和机械,以便保证施工的效率;同时还要完善安全保证措施,使施工安全有序,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只有综合做好以上几点,才可以对公路养护的各项工作有效率、有质量地完成。

(四)公路养护的各项决策要科学化

一般来说,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养护工作是依据经验进行决策的,虽然经验决策有合理性的成分可言,但是仍然不够系统化和科学化,因此应当改变决策的类型,在决策层中,引入一批专家,对决策的过程认真把握,对决策的条目进行反复地推敲和仔细地论证,对决策提高效率和实用程度,正确合理的决策才会对养护管理工作有一个大的促进和辅助作用;如今,我国的公路养护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已经不能满足于“好路率”的现状程度上,应该逐步实现综合的服务水准。目前,对于公路养护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应用于其中,相关责任者要做的,就是完善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这些数据库系统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然后进行运用,提高专家决策的准确度和适宜性。

(五)实施预防性养护

如今,公路部门对于公路的养护已经越来越重视,其中,尤其重视对预防性养护理念的贯彻和落实。研究证明,公路建成后使用一段时间后,原本具有的性能会下降,当下降到原来的百分之四十时,需要进行预防性养护,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及时养护,公路的使用寿命将极大地缩短,如果等到公路损坏了再养护,那么需要付出的成本就会大大增加。进行预防性养护,需要公路部门制定严格的养护措施在一定的时间内定期维护,需要引进高级设备,发现公路中存在的潜在性缺陷,通过一定的措施及时维护,防止出现更加严重的损坏,从而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四、结语

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研究 篇8

目前我国农村公路“重建轻养”现象较为严重,即便如此,养护过程中矛盾问题还没完全暴露,这是由于我国农村公路兴建时间较短,然而随着农村公路总里程的剧增,养护工作量越来越大,责任也越来越艰巨。

农村公路的养护整体状况是养护管理工作混乱,很难适应我国农村公路的发展要求。养护质量不到位,使农村公路陷入建设—损坏—再建设的恶性循环境地;投入产出效能低下,不仅影响车辆通行,也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了隐患,严重制约了农村公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把养护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现状

我国农村公路发展中长期存在着重建轻养的局面,各县市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积极性较高,而对建成后公路的养护管理重视不够,甚至处于无人养护或养护不善状态,使农村公路状况达不到其使用要求。一是由于养护机构不健全,部分乡镇没有建立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构;二是养护资金严重不足,不少用于公路养护的费用被公路建设挤占;三是费改税前乡统筹中提留用于农村公路的比例少,落实非常艰难;四是缺乏必要的技术人员、养护器具和设备,养护管理和科学化水平不高[1]。具体来说,农村公路的县道、乡道、村道分别存在以下问题:①县道养护现状。农村公路中只有县道才能正常养护,而养护经费和管理费用极少。县公路路面等级低,配套设施不健全,防护工程少,抗灾能力差,给养护带来极大困难。②乡道养护现状。部分经济能力强的乡镇对乡道自行养护,这部分的乡道量非常少。乡镇财政资金非常有限,对乡道养护往往重视不够,无法正常养护和路政管理。③村道养护现状。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村道没有被列入交通主管部门的养护范畴,村道只能靠村民自行养护,村道的养护实际上处在失养的境地,更谈不上路政管理。

2 农村公路养护模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实行地方管理体制,即农村公路的建设、养护和管理的事权以地方为主。县乡路的管理模式分为地市级交通局和县级交通局两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纯行政的管理模式。其管理和养护费用一般从拖拉机、摩托车等小型机动车的养路费中按比例提取。村道是为服务农业经济、服务农村小城镇化建设、方便农民出行而修建的公路,其管理模式是由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决定的。以前,村道主要是砂土路,其管理养护方式主要是村委会发动村民以出义务工或以支付工分的方式解决。

可见,我国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分散的模式,与高速公路、国省道相比,特别是与目前跨越式发展的农村公路建设速度相比,极不协调。农村公路的养护急需开展与时俱进的改革[2]。

3 我国农村公路养护“三步走”的养护管理路线

农村公路的建设里程长,连接作用显著,对促进城乡联系,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长久以来农村公路养护的模式一直未形成定论,根据管养分离的原则,理想的管理模式必定是养护的执行与管理完全的分开,但是考虑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的现状和资金、政策、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制约,从目前的无模式状态转变为管养分离的模式,需要经历缓慢而具有探索性的转变。

在此提出“三步走”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路线,即原始形式—过渡形式—成熟形式—理想形式,循序渐进的改革养护管理模式,形成一整套养护管理模式改革的路线。

3.1 第一步:原始形式到过渡形式的转变

通过对辖区内经济、体制、人员素质等各方面情况的考察,识别自身进行养护模式改革的优劣势,从片区管理模式、分级管理模式、重点管理模式中选取符合自身发展的农村公路管理模式的过渡形式。

3.1.1 片区管理模式

片区管理模式是以县政府为责任主体、交通部门统一管理、乡村两级分级负责、以乡镇为单位,从整体上促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

3.1.1. 1 养护模式

片区管理养护模式将养护工程与日常养护的承担主体完全划分开,养护工程中大中修由县农村公路管理局面向社会公开招标,进行合同管理;小修由养护公司作为独立的个体完成。“片区”是指以县内的乡镇为自然划分区域,每个片区成立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分片区养护管理。

3.1.1. 2 优势发展

片区管理模式是一种为未市场化的状态,有着名义上的养护公司,但现养护公司所有成员均来自县农村公路管理局,养护主体仍然在政府。但是片区管理模式是完全市场化养护模式的良好过渡,表现在:①养护工程和日常养护完全分开,大中修由养护公司承担具有可行性,一旦公司的规模和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由公司作为养护工程的主要承担者,便于统一管理,责任落实。②市场化是养护管理的趋势,但是应该如何实施,有着未知的风险,承担养护工程的养护公司率先独立,为日常养护管理的趋势探路。

片区管理模式是一种温和的向成熟的管理模式转变的过渡模式。资金、人员、观念等条件在现阶段还不成熟,但是这种过渡形式却为日后的良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基层管理人员逐渐地接触市场化的形式;另一方面,养护公司的壮大,其为公司员工创造的福利和收益也将激励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尽快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3.1.2 分级管理模式

分级管理模式是对农村公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县为主,分类养护,依法管理,改变了原来的“县道细养、乡道粗养、村道不养”为现在的“统一标准、分级养护、按期养护”。

3.1.2. 1 养护模式

分级管理模式是按照路的类别划分养护等级,县道为一级,乡道为二级,村道为三级。县道乡道的养护工程和日常养护由专业的养护公司承担,村道的养护由镇街农村公路管理所承担。

3.1.2. 2 优势发展

分级管理模式是一种半市场化的养护模式,有是实现农村公路长效养护的手段。专业化的养护管理分类更加接近市场化的运作,表现在:①村道的级别低,日常养护的责任主要在于路基养护,大多是路面保洁和路肩整修,村委会完全有能力整合人力资源完成;而对于县乡村,需要更加精细的养护,将其委托给公司进行,可以集中力量,高效稳定,节约资金。②县乡道与村道的分开养护,在公司外部是分级养护,在公司内部是路面与路基的分开养护。目前将县乡道的路基养护委托给养护公司,而村道的路基养护由农村公路管理站承担。待公司规模壮大,村道等级提升,可承包村道的路面与路基养护,也可考虑加强专职路基养护人员管理,承接县乡村公路的一切养护管理,合同管理。最终形成一个公司主体两个部门,共同承担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

按照“精干高效、管养分离、事企分离”的原则,分级养护模式通过大胆探索,可以快速转变为完全市场化的模式,完成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模式的转换工作。

3.1.3 重点管理模式

重点养护模式推行县道全面由养护公司养护,乡村道路面工程由养护公司养护,日常养护由农村公路管理所养护,将县道养护放在首位,突出紧急性;将养护工程放在重要位置,突出艰巨性。

3.1.3. 1 养护模式

重点管理模式的“重点”表现在对县道养护管理的一体化,县道的路面养护、路基养护均由养护公司承担;县乡道的路面、路基养护分离,养护公司负责路面养护,农村公路管理所负责日常养护。

3.1.3. 2 优势发展

重点养护模式是一套成熟的市场化模式,它将本辖区的重点农村公路路段(县道)的一切养护委托给专业化、机械化的养护公司,改善养护质量,提高养护效率。而将级别较低的乡村道按路面养护和路基养护分类,既不浪费科技力量,也不会造成部门人员的冗繁。①突出当下农村公路养护的“重点”—县道,首先促进县道的养护发展,待养护局面稳定后,可将县道的成功养护经验推广,由县道带动乡村道。②养护公司的成熟和发展离不开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的扶持,但是在将来的发展中,农村公路养护并不能完全依赖于一家养护公司的垄断。鼓励市场形成竞争,是获得公路养护主动权的关键,在比较中发展,争取优势,有助于开阔视野,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公路养护质量。

重点养护模式形成了完全分离的养护公司,是一种内部形态的市场化,“内部”表现在固定范围于农村公路本身。随着养护模式的发展,内部市场化可以有两类延伸,一类是自身延伸向农村公路的其他领域发展;另一类的向外延伸,超越农村公路本身的局限。

3.2 第二步:过渡形式到成熟形式的转变

“管养分离”就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把农村公路的养护推向市场,对养护操作实行物业化管理。成熟的养护模式应该是养护与管理的完全分离,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实现形式。

3.2.1 联合管理模式

联合管理模式按照“大交通、大公路、大养护”干支线资源一体化的工作思路,有机地整合了干线资源,将其服务于农村公路,降低了养护成本,加大了农村公路养护的机械化程度,同时提高了养护的效率。

3.2.1.1 养护模式

联合管理模式将养护工作彻底地从农村公路管理站分离出去,全部承包给长期负责干线的养护工作的专业养护公司,公司机械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将干线资源有效的用于农村公路,有利于节省县养护资金,充分利用闲置设备。

3.2.1.2 优势发展

联合管理模式整合干线资源,以一种联合市场化的形式养护作业,比起其他模式更具有广泛的推广性,这表现在:①联合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整合国省干线公路养护资源,充分发挥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②联合管理模式将农村公路的一切养护委托给公司,公司按照自己的运营调整资金的使用,有利于资金互补,责任的统一。

联合管理模式的低起点、高成效成为其可推广性表现的最重要的原因,“低起点”表现在对于县区养护资金、养护设备、养护人员技术水平要求不高,“高成效”表现在干线的养护标准远远高于农村公路,干线资源力量用于农村公路更是绰绰有余,干线养护人员的丰富经验和遇到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使得农村公路养护能够取得较高较快的成效。

3.2.2 内部管理模式

内部管理模式是“管养分离”改革后形成的新的体制,通过养护模式的过渡,养护公司完全的市场化,不和政府的管理职能发生交叉;同时专注地致力于农村公路的养护,县交通局本着“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择专业养护公司,提高农村公路的养护质量。

3.2.2.1 养护模式

内部管理模式成立企业化的养护公司,组建专业的养护队伍,把维修养护的职能和人员从管理机构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日常的工程维修养护工作。

3.2.2.2 优势发展

在现阶段的养护环境的制约下,此种养护模式实现起来还有难度,但并不是没有可能,选择合适的过渡模式,循序渐进的展开管理模式的转变,必将收到内部管理模式带来的高效益,这表现在:①内部管理模式是农村公路养护的较高模式,对资金、人员都有着比其他模式更高的标准;②高起点、高标准、高回报,内部管理模式带来的是清晰的组织结构、高效的管理方法、高素质的养护人员。

3.3 第三步:过渡形式到最终形式的转变

“管养分离”作为一种新体制,能够初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管理运行机制,通过落实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定岗、定编、定职、定责,形成精简高效、运转灵活的管理机构,把养护职能和养护人员从管理机构中剥离出来,实现养护和管理的分离[3]。这样既能稳定管理队伍,增加职工收入,又能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养护人员的责任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事前管理的作用,减少工程损坏,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管理效益,促进养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能够良性循环的管理模式[4]。

最终形式既要达到“管养分离”的要求,又要实现部门的精简、高效、统一和稳定,因此考虑到将各具优劣的两种成熟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内部管理模式联合化或者联合管理模式内部化。两种成熟模式的交叉更具优势,一方面,若成熟形式选择了联合管理模式,可鼓励农村公路养护市场的发展,建议政府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发展多个养护公司,与干线资源竞争;另一方面,若选择了内部管理模式,则可以将干线资源作为独立的企业,通过市场化参与农村公路养护的竞争,以优化养护模式。

4 结语

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根据“三步走”养护管理路线,有针对性的选择养护模式,由过渡形式到成熟形式再到最终形式进行合理和有效的转变,实施脚踏实地的而非急于求成的改革,能够更好的巩固农村公路的建设成果,提高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走上良好的轨道,促进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法霞,王玉勤.我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初探[J].河北交通科技,2006.4.

[2]杨振华.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9.

[3]高兴恩,刘春岩,刘作华.关于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思考[J].北方交通,2006.9.

[4]王维.陕西省农村公路建养管理体制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6.5.

[5]刘勇,张庆.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主体辨析[J].综合运输,2007.5.

[6]习江鹏,王家明.浅析农村公路投资体制及资金筹措方案[J].交通企业管理,2007.9.

[7]高兴恩,刘春岩,刘作华.关于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思考[J].北方交通,2006.9.

关于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模式的探讨 篇9

公路养护是指为维持公路处于良好状态, 延缓或防止其使用质量的下降, 并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进行公路养护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公路的使用价值, 逐渐提高公路的服务水平。本文所探讨的农村公路主要是指一些县道、乡道及村道, 包括其所属的隧道、桥梁。

目前, 我国地方各级政府纷纷提高了对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的重视程度, 强化了对该问题的认识, 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如火如荼, 不断更新技术、增加里程等, 农村公路的建设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但是, 另一方面, 由于农村公路建设的数量多、覆盖面广、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另外, 公路建设的一线技术薄弱、管理力度不够、养护资金缺乏等, 导致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出现脱节现象, 大大降低了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 影响了农村公路的服务质量, 对我国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 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公路养护制度, 优化我国农村公路管理模式成为发展我国农村交通事业的必要手段。

2 我国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落后, 养护设施缺乏

目前, 我国农村公路养护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尤其是缺乏高素质的相关公路养护技术人员, 全县的公路养护工作由县交通主管部门统领, 而对于一些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强的养护工作则由交通下属单位主要是地方道路管理站实施, 工作人员所了解的养护仅仅是砂石路面的养护, 而对于水泥类和沥青类路面养护中的常见问题却不甚了解, 而且养护力量的缺乏与公路里程的快速增长出现矛盾, 导致我国农村公路失养。另外, 落后的养护设备和工具导致公路养护效率低下, 同时也导致农村公路的破坏现象严重。

2.2 农村普遍存在“重建轻养”意识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比较落后, 导致农民及公路工作人员对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存在某些错误认识,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2.2.1“重建”意识强

所谓“重建”是指农村公路建设部门把建设公路当作重中之重, 他们认为发展农村交通事业的各大公路一旦建成, 就能发挥其效用, 因此忽视了对农村公路使用过程中的持续护理工作。

2.2.2“养护”意识弱

广大农民群众仅把自己当成公路建设的收益者和享用者, 而忽略了自身爱路、护路及养路的义务, 公路养护意识的缺乏导致公路乱搭乱建及道路毁坏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了道路安全的隐患。

2.3 资金匮乏导致公路养护难以实现

近几年, 虽然国家调拨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 但是仍然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无法全面落实培养专业养护人员及相应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另外, 经常出现人员交替现象, 造成一种散兵作战的状态, 资金的缺乏导致农村公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 农村公路状况的稳定状态难以维持。

2.4 农村公路养护制度不健全, 责任落实不到位

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的有关规章制度本身存在不合理的因素, 导致公路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一个统一的可执行标准, 难以把握工作的特点和要点。

另外, 责任落实不到位, 虽然有时候建立了责任追究及日常养护管理的有关制度, 但是由于人际关系等各种原因, 责任难以落实到人, 造成规章制度只能是摆设, 实现不了其实际价值。

3 加强我国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对策

3.1 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的市场化

必须要以农村公路自身的特点为出发点, 调动政府和各相关管理阶层的积极性, 稳步实现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市场化,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农村公路管理体制, 在保障管理体制得到高效运行的同时, 提高我国农村公路的养护效率和养护质量。

3.2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建立专业化养护队伍

1) 相关部门首先要建立公路养护有关的技术政策和规范等, 并且要进行配套法规的细节说明, 细化对养护技术规范、质量评定标准、养护金额等方面的规定, 另外要建立与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同步的信息数据库, 实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2) 要建立专业化的公路养护管理队伍。一支高素质的公路养护队伍对提高公路养护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要选择一批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和文化素养的人签订劳动合同及质量安全责任书等, 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其次, 要聘用管理人员进行路政管理, 为农村公路的运行营造良好的环境, 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3.3 进行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系。也就是说, 县级政府作为进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主体, 是本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必须将公路建设的配套资金落实到位, 并就养护质量进行定期检查。另外, 县级交通管理部门要做好农村公路养护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从实际情况出发, 制定切实可行的公路养护管理计划, 并对养护工作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 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同时明确乡道和村道养护的主体是乡政府, 将公路养护知识向农民普及, 提高他们的公路养护管理意识。

4 总结

农村公路作为我国农村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当前, 我国农村公路在养护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相关部门提高管理水平, 实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公路网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永平.浅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J].山西建筑, 2009.

[2]邓林, 冯果.浅议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J].中国水运 (下半月) , 2008.

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模式探析 篇10

1 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在绿化养护工作中, 就是在原有的绿化养护工作基础上, 进一步提升园林养护工作内容的规范化、精细化以及系统化, 提升园林养护工作施行过程中的广度与深度, 保证园林养护工作能够为园林景观的使用状态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撑[3,4]。具体来讲, 养护单位应该在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的过程中为园林养护工作建立标准、系统以及合理的管理制度, 包括对园林养护工作实施过程中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工作范围、工艺流程以及考核质检等标准内容, 保证相关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相关单位应该按照园林养护工作管理制度的要求针对每一项养护工艺中的具体流程做好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 事无巨细地保证管理标准切实落实到园林植物的养护工作中, 同时还应该保证园林养护管理标准能够完全覆盖园林养护工作的所有内容, 做好对园林景观的养护以及个性化设计工作, 促进园林景观的质量在园林养护工作中得到更进一步提升。

2 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

2.1 强化精细化管理模式意识

在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过程中, 首先应该培养工作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意识, 而精细化模式管理意识则主要是针对园林养护工作过程中相关园林景观内容的精细化管理意识, 工作人员应该按照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需要以及不同的标准完成不同园林景观的养护工作, 针对园林景观中植物的不同需求完成除草、松土、修剪、浇水等工作内容, 确保因时制宜地工作。因此, 工作人员应该做好每天的绿化养护记录和物候观察记录, 确保园林养护标准制度的切实贯彻落实, 保证园林景观中相关植物的状态每天记录在案, 更加充分细致地做好园林养护工作。

2.2 科学应用养护技术

园林养护技术是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内容, 而园林养护技术也并非是一项单一性质的技术内容, 园林养护技术是涵盖了土壤保育技术、植物修剪技术、植物培育生长技术以及园林创新技术等多种技术类型综合而成的学科, 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园林养护技术的内容, 充分发挥技术效果, 保证园林养护技术能够有效促进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以及园林景观的艺术特性。另一方面, 工作人员在熟练应用园林养护技术的过程中, 还应该遵循园林养护工作标准的规定, 观察园林植物的生长状态, 满足其不同阶段的需求。以园林养护技术中的土壤保育技术为例, 工作人员应针对不同植物所需要的不同土壤进行施肥, 如多肉类植物应该使用干旱且碱性较高的土壤, 同时注意避免其土壤长期处于过度湿润的环境中, 因此工作人员务必要注重保证土壤的肥力性质, 确保多肉类植物的健康生长。

2.3 制定园林养护专项方案

园林养护专项方案是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在园林养护工作中的必要工作内容, 也是有效提高园林养护工作质量、建立园林养护工作秩序和完善园林养护工作目标的重要措施。养护单位在园林养护专项方案的制定过程中, 应该根据当前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 针对园林景观的实际状态进行系统、细致、规范以及个性化的规划, 园林养护专项方案中应包括园林养护工作的具体内容、工作目标、管理规划、工作调节以及后期的养护方案等内容。为保证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养护单位宜在园林景观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就做好园林养护方案计划, 确定园林养护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进而保证园林养护方案能够作为未来园林景观的具体工作计划以及安排内容, 为养护内容以及养护标准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依据, 为园林景观的继续发展指出明确的方向。

以上海市新江湾城的绿化养护为例进行分析。上海市新江湾城是一块自然生态“绿宝石”, 该地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 总占地面积约9.45 km2, 绿地养护面积约72 hm2, 于2008年底建成, 从2009年起由绿化养护单位接手绿地养护。最初养护人员按城市绿地养管方式管理, 绿化监督管理部门1年内接到近100起居民投诉, 反映日常养护未体现“新江湾城生态绿地”特色, 如使用有毒药剂灭虫、进行规则式修剪等。绿化监督管理部门、绿化养护单位在街道社区办事处的协调下组织居民座谈, 了解居民心声, 改善养护理念和养护方式方法。从2010年开始绿化养护单位和绿化监督管理部门共同制订了《新江湾城绿化生态养护技术、考核评分标准》, 每月按标准考评, 制定奖惩措施, 每年总结经验, 修订完善考评标准。2013年起每年编制“绿化养护实施方案”, 按网格化分解养护区域, 制定养护目标, 落实养护任务, 编写各项应急预案和保证措施, 并聘请专业监理单位监督, 将精细化养护落到实处。2014年绿化养护单位确立课题, 对缀花草地、雨水花园等景点的配置, 土壤修复等疑难问题开展长期研究。自从《新江湾城绿化生态养护技术、考核评分标准》实施后, 居民对绿化养护的投诉逐年减少, 2012年实现了全年“零”投诉。如今新江湾城绿地面貌得到行业内外的一致肯定。

3 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园林景观的影响

园林养护工作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园林景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园林养护工作制度针对园林养护, 为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作了全面系统的规范, 对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工艺操作、工作标准、工作绩效以及成绩考核等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定, 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在园林养护工作的过程中遵循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工作标准完成园林养护工作, 对于提升园林养护工作的质量以及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园林景观自身维护过程中的健康状态甚至是个性化设计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园林养护工作制度针对园林养护工作中的工艺流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解, 工作人员在园林养护工作中必须按照工艺流程标准, 将园林养护工作划分为具体细致的工作环节, 保证工作环节的质量标准能够符合园林养护工作管理制度的规定, 进而保证园林养护工作能够由点到面、从细节至整体地提升园林养护工作的质量, 使园林景观的丰富程度、细节程度以及整体系统化程度都得到有效的提升;最后, 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在园林管理工作中, 还能够有效提升园林养护工作中某些以往忽视的工作, 从园林景观的生长根本上提升园林景观的健康状态, 例如园林养护工作管理制度能够针对园林养护工作中的土壤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改善, 保证园林景观能够在优良的土壤基础上获得更加有效的生长。

4 绿化养护创新建议

园林养护工作中还应该积极重视园林景观艺术性的创新, 园林景观在养护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艺术性, 但在园林养护的过程中这种艺术性并非是不可打破的, 园林养护的过程中也应该积极注重园林景观在艺术性上的创新, 做好对园林景观艺术性的升华和再创造。园林养护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将园林景观的艺术性、观赏性以及实用性作为养护工作中的重要目标, 更加充分地利用多样化的养护技术, 从园林景观的细节上做好对园林景观艺术性的调整。同时, 养护单位还应该针对园林景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具体环境, 做好园林养护工作中园林景观艺术性的创新与调整, 加强园林景观内容与景观附近内容的配合、改善、建设以及优化, 确保园林景观的艺术性能够在园林养护工作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

5 结语

本文针对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园林养护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模式对园林景观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关绿化养护单位应加强对园林养护工作中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全面充分应用, 保证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将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在园林管理工作中, 还能够有效提升园林养护工作中某些以往忽视的工作, 从园林景观的生长根本上提升园林景观的健康状态;同时, 积极重视园林景观艺术性的创新, 实现园林景观艺术性的升华和再创造。确保园林养护工作能够在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下更加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有效提升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郑境佳.园林养护精细化管理对园林景观的影响[J].现代园艺, 2014 (2) :189-190.

[2]俞连刚.园林养护精细化管理对园林景观的影响探讨[J].现代园艺, 2014 (10) :205-206.

[3]吕洁.园林养护精细化管理对园林景观的影响[J].现代园艺, 2014 (10) :194.

上一篇:毛泽东战略思想下一篇:后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