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赏析

2024-06-19

书法赏析(精选十篇)

书法赏析 篇1

罗钟, 号云烟居主, 1944年10月出生于厦门。民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早年随其伯著名书法家罗丹学书、习诗文, 深得“罗丹体”之精髓, 亦擅草行隶魏各体。

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以及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和港、澳、台地区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及个人收藏, 以及被镌刻诸多碑石。《中国书法》、《书法》、《中国书画》、《书法报》、《书法导报》、香港《收藏天地》《文汇报》、台湾《闽光杂志》、菲律宾《商报》多种刊物曾作专题介绍, 《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北京商报》亦多次介绍其作品及艺术成就。多种杂志刊物以封面人物进行介绍;《美术家》推荐为中国书法20家提名人物;中央电视台对其书艺亦曾作推介;传略及作品载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日书法作品汇观》、《跨世纪中国专家学者名录》等。曾应邀作为书画代表团成员到新加坡、台湾访问、办展, 曾在厦门、福州、北京荣宝斋及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举办“罗钟书法展”, 出版《罗钟书法集》。

现居北京, 任北京当代弘文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扇子艺术学会艺委会副主任、香港 (对外) 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高级顾问。

书法艺术赏析 篇2

1、试论述书法精神性价值的内涵。(50分)

答:书法的精神性价值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其精神性主要用来说明:其一,书法的表现性,即作为表现艺术,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其二,在书法作为文化中,说明书家个人精神面貌之文化象征。书法精神性价值的主要内涵,即书法超越形式美的形神、韵味、意境美的追求,更多的精神上的愉悦等方面。

一、书法是一种抒情达意的艺术。从心理欲求来说,人类之从事于艺术活动,既要追求感官替代欲和现实功利替代欲的满足,又渴望从中放飞心灵,释放创造潜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而且实际的艺术活动中,这些心理欲求往往是综合交织在一起并且相互激发和转化,他们共同凝聚成永无止境的心理内驱力,驱使着人类执着的痴迷于艺术创造的世界里。艺术家创造艺术品是为了释怀自己的才情,艺术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人类心理能量的释放和升华,汉代的蔡邕最早提出了有关书法抒情功能的论点:“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这表明汉代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书法的精神性价值,把书法当做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书法可以使人有不同的心境情感,不同性格,脾性的人整体气质趋向也大不相同,同样,书法可以用爆发的方式来宣泄书家的情感,从而使书家的心理能量得到释放和升华。

二、书法的精神性价值还包括书法中超越形式美的审美追求,即追求书法的意蕴,中国艺术思维一开始就不满足于描摹客观事物的外在形体,而是把主客、心物、天人放在宇宙整体中进行观察和交流,着眼于自然感受的概括。由此,西方美术在比例、光线、色彩、调子、透视等方面的写实登峰造极,但在达情写意、神韵等方面远没有中国艺术那样有着丰富的内涵,当代西方著名美术家,德西迪厄斯所著的《艺术的内涵》指出中国艺术中的精神性内涵来自中国人的宇宙观念,把人缩小到与宏大的宇宙恰成对照的尺度,具体到中国书法中,精神性内涵指的是:意、气、神、韵、意境等,书法作品之气韵,是书家之思想、感情、精神融于笔底而体现于作品之中,人与书互为体现的统一体。书法意境指书家主观的情与意同客观的境与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书法通过点线的律动,以灵动的线条表现大千世界,以有限表达无限,传达一种超然于墨象之外的不可言喻的思想,揭示精神世界的的“有意味的形式”。

书法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存在,是人的生存世界的价值确证,虽有人创造出来并因此而存在,却最终成为书家超越生命有限而获得无限的载体,书家通过艺术追求无限 达到自有境界,使生活诗意化。

2、试论述书法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内涵。(50分)

答:书法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中国的书法艺术发展源远流长,是与中国的文化发展相伴相生的。一般来说,书法是写字,是写好字;深人地说,书法实际上承载着中国社会丰厚的文化内涵,有无文化内涵是书法优劣的判断标准。只有如此认识,我们才能理解古人为什么特别强调书法的古意,特别强调书法的神采,特别强调书法的书卷气,特别强调书家精神气质的培养,对推动中国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书法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经过先秦两汉的孕育,魏晋南北朝的发端,隋唐五代的成熟,期间出现了无以胜数的书法名家,各领风骚;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不断成熟并发展,风格多样;古代书法实用与欣赏并重,先重实用,后讲欣赏。由于实际书写的需要,大凡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经过严格的书法训练,写得一手端庄优美的书法。加上传统文化的教育,书法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影响和科举取士及国家的提倡,使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中国书法最讲“字外功”的修炼,要求书法家究研书理,博通书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加强文化艺术修养。一幅成功的书艺作品,是书法家思想境界、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和艺术修养的总和,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书法家应该使自己具有高尚的品格,广泛的艺术修养,丰富的知识积累,宽广的眼界和胸怀,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书艺作品,具有更美的意境、气势、韵味和节奏,意态挥洒,情驰神纵,独抒性灵,妙然超群。

二、在中国的文化之中,亲近自然、讲究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思潮源远流长。而书法则是用来记录这种思想观念,用来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主要载体。早在魏晋时代,一些有文化却不得志而归隐田园的文人们就喜欢通过书法创作来寄托情思,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用书法来排解烦恼忧愁、抒发情怀、寄托各种情绪是最好不过的;在那个时代也诞生了数不清的书法艺术精品。也是在那个时代,中国山水田园诗人和辞赋大师们开启了中国文人纵情山水、归隐自然风光的思潮。

时至今日,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之中,总会有大批的文人墨客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或归于田园,或纵情山水,在自然风光之中静思人生真谛,感受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书法也成了唯一有效而普遍的传递这种思潮,记录这种情怀的方式。可以说,没有书法的记载与展现,文人墨客不会有机会深入领会大自然的美好;没有书法艺术的寄托,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可能根本无法推而广之并延续至今。

三、文以修身,文以养性

中国人关于修身养性的观念也早已有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人之根本,无处修身则不能成家立业,更不必谈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向、大胸襟。而修身养性的方式,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书法的修炼。中国古代胸怀大志者,普遍有一手好的书法功底,这就是因为在古人眼中,识文断字是最基本的,会书法、懂书法、能欣赏书法,才能锻炼成博大的胸襟,才能培养良好的品格和心性。通过学习书法、运用书法,可以发表见解,可以抒发情怀,可以制定规范章程,可以记录得失,可以传递消息,书法在古代是有大志向、大追求者、大才德者必备的素质。

可以说,古代书法艺术所起到的作用比现代人需要学习的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更加重要。古人用书法来做修身养性的必要条件,确乎有着重要的用意。

书法赏析浅说 篇3

关键词:书法;欣赏;五方面书法艺术是由中国汉字系统构成,书家借助笔墨纸砚等表现工具,对汉字进行有法度地书写造型,使之点画及空间和墨色产生丰富对比,表达个人情感的线条艺术。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没有具体的审美参照和统一的标准模式,故而,一幅书法作品,在不同人的眼里,审美结果大相径庭是常有的,这与欣赏者的文化修养、性格特征、审美情趣相关联。古人云:“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凡事须切身感受,尤其艺术作品,很多时候,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耳。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家书体浩瀚,优秀作品甚多,就一家一体一派而言,很难准确而较为全面地代表书法美之所在。所以,如何去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判断好与非,我们应从五方面观其基本元素。

1作品中汉字的使用是否准确

由于书法艺术表达的对象是汉字这一特定性,故而,在一幅作品中,首先,须观察作者对书写内容中汉字的运用是否准确。中国汉字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每个字不仅有多种读音,多层意思,尤为复杂的是,由于汉字有几千年的发展史,还有繁体、异体、简化之分,故而,在文字使用时应多加留意和区别对待,如“髪”和“發”“松”和“鬆”“鐘”和“鍾”“亁”和“幹”等很多字,虽同字演化,然各表其意,在作品中是不能混淆使用的,一旦错用,会贻笑大方,啼笑皆非,大大降低了书法作品的文化含金量。所以,我们在使用汉字繁体和异体时应逢字必查,准确其意,尽量避免误用,确保汉字的准确性。

2汉字结构造型是否合理

汉字因其固有的方块造型,使之形态在国人眼里根深蒂固,不可改变。而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也正是书家打破了汉字的这种固有形态,使之进一步美化,具有欣赏价值。书家改变汉字形态,对汉字重新塑造不是随心所欲,是有一定依据和规律可循的。古人法帖里,多数汉字无论在哪一体中基本都能找到成熟的字形存在,这些都是几千年来得到人们认可的规范汉字艺术造型。假如作者通晓古人汉字艺术造型规律,并且对成型字法有较深的记忆储存,在创作时,当我们遇到少数汉字在法帖中不存在时,我们应该依据古人的造型规律对这些字加以塑造,使之与已有的汉字艺术造型相协调,但它必须是自然生成而不是扭捏作态的,否则,这些造型是经不起推敲,得不到共识和认可。所以,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在形态上应该既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而又超乎人们的想象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方为高妙。

3线条质量及姿态是否完美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而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则是要求线条富于变化并且完整自然。当代书家有“起止决定线条质量,转折决定艺术风格”一说,因为线条质量高低取决于作者的用笔水平,而转折的不同的确能使同一个字的形态发生改变,譬如于转折处外拓就显大气张扬,内涵就显拘束小气。就用笔而言,无论中锋侧缝,还是顿挫、疾缓、逸涩、藏露、绞转、捻管等直接关乎线条质感姿态。而一根线条的用笔不外乎三个过程:起、行、收。“起”是一根线条的开始,“行”是一根线条的中部运行,“收”是一根线条的结束。何起?何行?何收?很是讲究,有很多具体要求,古人亦有很多形象比喻,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等说辞,这三个过程无非是强调用笔亦不可偷工减料,应使线条形态更具完整性,从而突出线条的质感美。故而,一根高质量的线条首先应具完整性,而后才看是否具有和谐性、节奏性、连贯性、舒展性以及墨色的丰富性等。

4墨色及空间是否变化

在一幅作品中,墨色的变化直接关系到视觉美感,若一味黑乎乎的,就会令人目光滞涩,心情郁闷,没有艺术美和情趣可言。前贤用墨有“墨分五彩”之说,其实就是强调墨色层次在作品中起到的重要视觉作用。墨色过浓则滞,墨色过淡则无神。古人说用墨应“湛湛乎如小儿眼”,道明墨色应亮而不灰,方显作品精神与活力。墨色的变化不外乎浓淡、枯湿、涨晕、焦宿等,姑且不论如何去用为上,只要浓淡相宜,丰富而有层次就好。

当书家具备了很高的用笔书写技巧、造型能力、用墨方法之后,空间分割与字的排列组合就是个很复杂而多变的问题,譬如一串精美的手链,整体美感是因为有每个细节组合的结果。在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中,要求从每一个字的点画的细节到每一根线条的质量以及墨色的变化必须相互协调统一,嫁接而不露痕迹。就书体而言,对正书的空间要求相对简单平整一些,而草书的空间要求是很高的。一幅好的草书作品空间不应该是规整的,更不是北京的老胡同,直去直来,应该是跌宕起伏、前后顾盼、左右穿插、纵横捭阖而不断富有变化的。这就要求每一个字的大小,每一根线条的长短既有对比且是相互关照。空间的布置不仅仅局限于正文的书写,对落款和钤印亦是有要求,巧妙的落款和钤印往往会使作品空间视覺美感出乎意料而增色不少。当然,空间的掌握有一个经验和创作积累过程,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空间要求,这种要求不可标准量化、具体言说,只可意会而已。空间无论怎么变化,只要和谐统一、通透连贯,富有情趣,留有想象就好。

5文辞内涵与表现手法是否和谐

书法是文人的行当,不是市井的买卖。书法的表达离不开文字,离不开诗词语言,很多时候书法亦是文化人的代言词。故而,书法对所表达的对象,汉字的文化内涵是有要求的,必须是高雅健康而绝非庸俗不堪的。古今成名书家,他们首先不是文豪就是诗人,对文辞的要求是极为讲究的,他们所表达的皆是自己的诗词文章,是对生活和心境的真实感悟描述,没有今人“一抄唐诗三百首,不知明日何可书”的尴尬场面。所以,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有很好的文辞内涵选择,表现手法亦应与文辞内涵相得益彰,互相和谐才显完美。例如,一首大气磅礴的诗词,却用秀美的小楷表达,似乎有弱化诗词的气势。反之,一首典雅轻灵的诗词若用酣畅淋漓,风卷残云的笔势去体现,似乎有些不合诗词的意境。窃以为,大气的文辞用大气的笔势,典雅的文辞用轻灵的笔势似乎较为合理一些。总之,形式的表达应该与文辞的内涵和谐统一。

李秀连书法作品赏析 篇4

他,是一位有近二十年基层检察长工作经历的“老检察”。他,辗转于四个基层检察院,其中两个基层院获“全国模范检察院”称号。他,高擎反腐利剑,始终坚持站在办案第一线。他,人生讲求“动静结合、动中有静、以字养心”。七十年代初,他在河北大学学习期间,师从我国著名书法大师黄绮先生,对黄绮先生“迈世风骨、通幽自然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的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四十年来笔耕不辍、孜孜探求书法真谛,融就其豁达刚毅的品性。他,常常结合每位干警的性格特点,以书法形式给每位干警心寄一语,或激励、或警示,丰富了基层检察文化建设。他就是“全国模范检察官”——邯郸市复兴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李秀连。

徐传法书法作品赏析 篇5

徐之腾为徐传法先生造像徐传法先生近照

徐传法,1971年生,山东临沂人。2008年获西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师从周永健先生、曹建先生;2015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钟明善先生;现为山西忻州师范学院书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临沂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

近年有学术论文30余篇发表于《书法研究》《中国书法》《书法》《艺术百家》《美术观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等期刊;入选全国第九届、第十届书学讨论会等全国性书学研讨会六次;获第七届、第九届山西省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著有《兰亭集序>—生命悲欣的咏叹调》《历代经典碑帖技法解析-乙瑛碑》等;多次参与国家社科课题、省部级课题研究。

书法作品入展全国首届手卷展、第二届草书展等全国性展览近十次;2013年曾在深圳举办“墨分五色”五人书法联展。西南大学博导、中国书协理事曹建教授评语:

传法于书法之热爱,源于内心,十数年不改初衷,近年来无一日不亲近笔砚,其与笔墨之亲,已成日常。或许因为书法的熏陶,其人性情恬淡,志气和平,其书作遂于笔法精进之中多显书卷之气。就书体而言,其篆、隶、行、草均有较大进境,尤其行草书更擅胜长。其行草铸基二王、孙过庭一系,广以旭、素,畅以明清大草,率意流畅而颇具法度,笔势生动而爽爽有一种风气。素处以默,渊默如雷,这或许正是徐传法书法的此在与彼在,而一以贯之的静默、本真正是其以书法为生存的基本状态。

坚守本真,出以真我,于艺术家自身创作而言,弥足珍贵。就书法成就人生之至境来说,或可再进。以我之笔表我之意与以我之笔写无我之意或有不同,而后者的忘己,或可达于无己,无己之艺术,或可更具有生命力与拓展力北京大学博士崔树强教授评语:

我与传法熟识,是他在西南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那时候,给我的深刻印象是,他很勤奋,也善于思考,在读书期间就发表了不少文字。后来,他毕业去了山西,我更是时常从书法报刊中拜读到他的文章。他也勤于临摹,频频参加各项展览。他的书法,根基于传统,浸淫于二王帖学一脉尤深,能得流变飘逸之趣。从他的小楷和隶书作品来看,可以感觉到他锤炼笔法所下的功夫。在信息越来越开放的今天,他的书法不能说丝毫不受时风的影响,但总体上还是秉承了中国传统书法的主流精神的。他既为文,又为艺,游心于艺,吐露为文,这是一种以生命体验的文化心态来建构他自己的艺术世界的。山西师范大学硕导杨吉平教授评语:

传法君文静、瘦弱,为典型之文弱书生。彼此虽然经常问讯,但总少谋面,因而基本属于相见亦无事,别来忽忆君一类好友。

一个人令人思念最起码说明他是一个好人,这个非常重要。傅山先生云: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从书如其人的角度讲,书法艺术是好人的艺术,换句话说是君子的艺术,小人、乡愿等等应该与书法艺术是无缘的。

传法的人品好,文章也写得好,经常看到他的短评、体会等小品文章,文气芋纤,每有心得,启人良多。也拜读过他研究姚茫父的长篇大作,分析条理,评价允当。可见,他是一位有思考的书法家。

为往圣继绝学 求正气之所由

山东大学 张传旭 文

传法,而立之年,从东海之滨,入川求学;三年后,又举家迁往山西,其好学之精神,诚可嘉也,其艰辛劳顿,亦可知也。

传法从学习期间始,书法作品,评论文章,时时见诸报端。书法清新雅致,日渐进步;文章惊拔,超越时俗之外,大家有目共睹。

传法的作品,以行草见长。行气一脉贯注,笔法明朗清爽,结字秀美,气息纯正,格调清雅。以传法的悟性与勤奋,沿此溯流而上,心无旁骛,假以时日,成就不可限量。一些大幅书作,以当今书坛的标准来衡量,与当代名家的大作相比,亦不逊色。但如果把目光仅仅局限于当代,则目光不可谓不短浅也。当代书法之凋敝,书坛之平庸,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所处之时代,经济昌盛,交通发达,出版繁荣,前所未有。各种珍稀法帖,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前世名家,王侯将相,何人能有此等奢侈之条件?只可惜,我未见一人能潜心于一碑一帖,不亦悲夫!欧阳询遇残碑断碣,驻足数日,竟成大家;黄庭坚见怀素自序,三日顿悟草法。传法当三思!

隶书,八法之渊薮,钟、张、大王之源泉。如同汉代之学术,可谓百川归于大海,博大、隐秘、玄妙,深不可测。清代之隶书,诚如清代之经学,真可谓“小学”者也!当代之隶书,又拾清人之牙慧,惨不忍睹!传法认识到隶书在整个书法史上之地位,识见远在同侪之上,可谓独具慧眼。只可惜实践上的功夫尚未跟上见识,诚可叹也!眼高手低,进步指日可待,自古至今,尚未有眼低手高之书家也!

当代书坛之最大弊端,在于书道正气之丧失殆尽。油滑、小巧、做作、丑陋、浮躁,成为书坛主流。君不见书坛名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观其书,则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听其言,则束书不观,胸无点墨。记得徐无闻先生曾说过,如何能雅? 远离书坛也!传法入川学习,不知思考过徐先生的箴言没有?

正者,止于一。一者,道也,尽善尽美之谓也。纵观书坛,正统、正大、正气之作,稀若麟凤。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传法如能深入书法正典,研读古今圣贤之书,善养浩然正气,正大气象方能充塞于书法之中。无有正大气象,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书家。传法等青年才俊,躬逢盛世,识见卓越,书道之振兴,或许有望也!书法名家陈巨锁先生评语:

临沂徐传法,其书能传乡梓二王法脉,所作小行书尤为精到,形质古朴,法度雅正,笔姿流美,神采涣然。是卷墨香四溢,韵致可人,当可传诸久远也。

隶书斗方

团扇2 行草书斗方

书法家——张之旭作品赏析 篇6

2006年和谐中华全国书画作品大展入展(山西省文联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山西省美术家协会)

2007年中国宁夏庆华杯(吴忠)书法艺术节论文入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教育学会宁夏自治区宣传部)

2009年百年兰大杯全国书法展入围 (兰州大学 甘肃省书法家协会)

2009年宁夏庆华杯(吴忠)书法艺术节全国教师作品展入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教育学会宁夏自治区宣传部)

2009年宁夏庆华杯(吴忠)书法艺术节书法论文入编 (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教育学会宁夏自治区宣传部)

2009年“韩青制衣杯”第七届山东省青年书法篆刻展入展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2009年“汶上永续杯”山东省第五届书法篆刻展入选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

2009年“平复帖杯”国际书法大展赛入展 (上海市文联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2009年梨乡水城杯全国书法大展赛入展 (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中共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

2009年“鱼水情”第二届全国双拥杯书画大赛一等奖 (全国双拥办)

2010年第四届中国(秦皇岛)中小学生书法节教师作品展入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北省教育厅、秦皇岛市人民政府主办)

2010年荣获《公开信》发表30周年书画展入围奖(贵州省文联贵州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0年中日议员公务员书法大展入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分会 中国书法研究院)

2010年纪念刘亚楼将军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展入展 (福建省书法家协会 刘亚楼将军纪念馆)

作品被吴昌硕纪念馆、银川美术馆、焦裕禄纪念馆等收藏刻碑,参与主编、副主编《当代书画家精品选》等书画典籍20余册,论文在《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等报刊发表200余篇,《中国书画报》、《河北当代书画》、《书画家报》、《山东体卫艺教育》等多家报刊曾作专题介绍。现为《河北当代书画》杂志副总编、《书画艺术家》报主编,系全国师生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聊城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四溟书会成员。

讯址:山东冠县冠宜春西路6号书画信箱

书法赏析 篇7

与牛建新先生是多年老友。他高挑俊朗,性情散淡,不嗜烟酒,不逐名利,一派儒雅君子之气。这在生活纷纭,社会浮躁的当下甚是难得。

然而,艺术家是要靠作品说话的,我看好和推崇的还是他的书法。他自幼濡墨,初涉晋唐,继学二王,后习北魏,精研六朝碑版,深得书法旨趣,孜孜博采,屡屡获奖,作品被中国及欧美等2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诗词馆收藏。先后20多次获得全国书法大奖,被誉为中国最具收藏潜力的百位艺术家,在燕赵乃至全国书坛影响力不断上升。

牛建新先生几次请我写篇评论,出于对书法和书家的敬意,我不敢轻易落笔,竟然一推数年。近日,当我再次品读其书法作品后,被其功力深厚的作品和孜孜以求精神所打动,终于按捺不住,不由自主敲起键盘。

当今书坛,谁能够耐得寂寞,苦心励志,在心灵宁静中沉淀,便不失为高人,就能够走得长远。牛建新先生的书法作品,承古创新,五体皆通,新宗别立,风貌自成,通观之下,可以碑帖之气、金石之气、佛道之气、山水之气、庙堂之气“五气”概之。

碑帖之气,严整工妙,承古创新。临碑摹帖,取法乎上,继承传统,可谓每一位书法家的不二法门和致力追求。建新先生对魏碑下过很深的工夫,书写的魏碑别具一格,秀态中不乏雄劲,拘巧中呈现潇洒,灵妙中透出朴重。在黄河碑林、翰园碑林、太白碑林、嶂石岩碑林等名山古寺,均有其刊石、刻匾、楹联作品。他的《抱犊寨摩崖碑刻》,方笔大字,质朴率真,粗犷豪放,夺人心魄,以典型北魏用笔特点,引雄壮浑厚之体,入遒劲妍妙之姿,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在龙泉古寺,我看到他的刻联,古拙淡雅之风,奇伟豪放之情,尽呈笔端,与名刹古寺的嶙峋山石、错落树木、静穆庙堂相映成趣,凭添佛道之气、古雅之风。

金石之气,如刻似凿,笔力千钧。细观建新先生的书法作品,可谓金钩铁划,笔走龙蛇,铁犁经天,柔中寓刚。静心倾听之下,似有金石之声,铮铮作响,动人心怀,慑人魂魄。我满怀期冀地问建新先生,用软软的毛笔抖擞出刀法的效果,是否与长期篆刻牌匾有关。他毫不迟疑地给了我否定的答案,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他说:“书法的境界是自然形成的,不能刻意为之。我追求典雅的韵味,喜欢藏锋,绵里藏针,而不是锋芒毕露。”我曾留心观赏其行草书作品,感到用笔方圆兼备,超脱恣肆,洒脱劲健,结体不拘常规,章法疏密相间,整体婀娜多姿,别有趣味。细品之下,其书法落笔温雅,气韵流畅,瘦硬有神。其魏碑楹联作品,或方或圆,筋骨内含,磅礴大气,凝重雄健,无不体现出大家气度和风姿神采。他参照金文及石刻,融合篆刻刀法,写出的字犹如碑刻中锋利的刀痕,凝炼遒劲,气势开张,圆劲有度,方折有劲,极富金石气息。

佛道之气,风骨高蹈,险绝奇伟。建新先生青少年时期生长在火神庙,残破石碑的耳濡目染,心摹手追的长年习练,启蒙了他的书法梦。上学识字后,他甘居陋室,执管自励,潜心临摹,转益多师,逐渐形成洒脱清逸、刚柔并济的书风。身有佛道气,书有高蹈骨。他生性恬淡,平时很爱研读一些佛家典故、道家妙语,书法作品中蕴涵着禅意润泽,冲和悠远的境界。其书法作品在全国许多庙堂、古刹和文化场所刊刻后,表现出了神完气足、满目新奇的效果,使他的心灵与艺术生命得到充分释放和展现。

山水之气,灵动清雅,亦智亦仁。天地有大美不言,书法有至境可品。建新先生的书法散淡洒脱,刚劲泼辣、雄强朴拙,生机勃勃,透着灵秀之气,荡着雄强张力,给人一种风烟俱静,山水共色的意境和美感。他的行书率性抒情,点划峻利,纵横倚斜,错落有致,不俗不媚,不脱时风,表现出了无限激情和饱满创造力。呈现出闲适高雅的人文精神和对壮美、浪漫的追求。他的行草灵秀清雅,天趣盎然,观之使人如沐春风,赏心悦目,听之犹闻江南丝竹、塞外胡曲,得到天趣怡然的审美享受。他对魏碑情有独钟,着意将魏碑的方笔、体势揉进行草。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为主,发挥碑体特有的庄严肃穆、大方威重特点。追求方笔重力度,圆笔重内涵的意像,以求达到方圆起步,方雄浑穆的效果。

庙堂之气,磅礴沉雄,古拙险劲。俗话说,字怕上墙。字被高挂,拙丑稚败之处必一览无遗,无所遁迹,在获得赞誉之时,也最容易遭到诟病。所以,把书法作品刻成供万人观赏、当做“招牌”“门面”的牌匾,高悬中堂、门额,一般书家难有其造化,也难有其胆量。建新先生的书法,以囊括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的魏碑书体为擅,作品庄严肃穆,仙风道骨之貌,与庙堂之气相辅相承,恭入庙堂,万人敬仰,盛名流传,理所当然。

牛建新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中心考官、河北美术学院教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北省太行印社秘书长.正是缘于这种勤耕不辍、苦功下足的精神,才使得他走出了一条于无声处着墨,在耕耘间参悟的求索之路。

颜真卿书法作品赏析与其特征分析 篇8

1.《祭侄文稿》

这是颜真卿行草书的代表作。当时正值颜真卿半百。书法界有说字如其人。颜真卿出生忠烈之家, 为人大气凛然, 这种精神同样寄托于书法作品中。从建稿起, 经过后期修文改善, 正反映出颜真卿行文构思特点, 详尽交代文路始末, 将情怀完全抒于行文, 文笔神采飞扬, 走笔雄浑, 凸显特色, 舒畅写实, 将所有的运笔和收线都做到恰到好处。全篇运用圆润强健的笔法, 秉承篆书的流转神采, 从开头到结尾, 撰文中虽然实在毛笔的墨汁干枯时再醮墨, 导致墨色因停顿有新墨开始, 墨汁有浓有淡, 变化万千, 但是整篇文章一笔完工, 行文流畅。此帖被后世书法界赞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2.《麻姑仙坛记》

颜真卿曾游览于南城县麻姑山一座古坛时, 在土壤里中发现螺蚌壳化石。他便有感而发, 为此著作《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这并不单是为了记叙这件事情, 而是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这个碑文行文庄重严厉、雄浑娟秀, 深受历代书法家的推崇, 成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又一力作。这部作品是颜真卿楷书风格已经有所造诣的时候的作品, 后期欧阳修评价这部作品时说道, 这幅碑文俊秀雄浑, 运笔精悍, 笔画强劲有力, 后世常常赞叹此副字碑为“天下第二书”。

3.《东方朔画像赞》

《东方朔画像赞》是颜真卿楷书的力作, 碑文记载汉朝名士东方先生画像, 当时颜真卿正值46岁。苏轼曾高度评价这幅碑文, 指出在颜真卿所有的作品当中, 只有这部作品现实了清俊与雄浑的风格。字里行间不乏清晰与深渊, 与其他版本截然不同, 但都不如颜真卿这部作品深刻、隽永。明朝更有人赞誉这部作品的书法峻峭力拔、奋笔求张, 认为这确实是颜真卿的又一力作。

4.《颜勤礼碑》

本部作品的全称为《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 这幅碑帖是颜真卿在71岁的时候为他的曾祖父颜勤礼所作的神道碑, 主要用于古人墓前开阔道路所用, 修建石柱来作为标志, 将这个标志称为神道, 就是所说的墓碑。碑文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颜氏祖辈们所做的生前功德, 并记载颜家后世子孙的丰功伟绩, 现在这副碑文已经被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5.《多宝塔碑》

全称是《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 这幅碑文就是颜真卿早期的得意之作, 书写严谨真实, 承接虞、褚的风格, 同时借鉴唐人当时的书法风格而作, 这显示出颜真卿在虚心求教的同时, 有特别注重汲取民间艺术的优势特征, 将整篇碑文构造严密结构, 字里行间雄浑娟秀, 收笔饱满, 字正方园, 入笔苍劲有力又活灵活现, 这是他继承传统书法风格的代表作。

二、颜真卿书法特征分析

颜真卿创造了“颜体”, 这种体在书法史上是一种特立于其他学派的书学境界。颜真卿的书法风格既具有超群的情感与灵性, 行文的思想显得自然又奇特, 不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其中, 所描绘的思想境界自然、雄浑、刚健, 而且阐述了很多人生感悟, 思想境界宏大开阔。

1. 入笔坚实, 行文刚劲, 但也不缺雄浑与妖娆

“颜体”的初步形成阶段是在颜真卿50岁以前。这时候的作品如《多宝塔》等,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 颜真卿主要风格是用笔稳健、雄厚, 入笔坚实, 行文刚劲, 笔墨浓厚, 而且字的结构凸显紧实、刚正、稳健, 将文字写的天圆地方, 字里行间不乏清晰、深远之特色。颜真卿还力求雄浑与妖娆的相结合的境界, 每次入笔都刚劲有力, 运笔尽显妖娆。他最主要的作品还是以真书、草书为主, 偶尔涉猎隶书、篆书之类的作品, 但为数不多。颜真卿从初唐开始, 但又超脱初唐的旧有风格, 自立“颜体”, 这是受张旭的影响颇深。

2. 精准把握字体书写, 体现磅礴字体

“颜体”形神兼具且走向成熟实在颜真卿从50岁后至65岁, 这段时间颜真卿将所有情感寄托于书法, 反复推敲“颜体”, 要求自己的书法要有形有神, 反复操练, 终于取得成就。从这段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他加大腕部的力量, 中锋运笔, 采用篆籀的手法, 圆转藏锋, 犹如印泥版字体。笔画形成园头细尾, 直画凸显待发弓箭的气势。每一个字都遵照横细竖粗的书写方法, 在钩捺的尾端都将笔锋转细, 凸显刚劲之势。在写捺的时候, 则采用一波三折的运笔原则, 将每一种转钩都写得饱满、霸气, 弧度均匀, 饱满有力。颜真卿在书写折笔的时候, 则采用提笔和暗转的风格。从字的构造来看, 字正大气, 入笔平实稳健, 字形严谨。书法上的成就已经到了不可多得的境界, 颜真卿已然摒弃了之前的楷书风貌, 创立出变法新意, 雄浑妖娆的“颜体”。

3. 书法主题凸显哲理, 寓情于书法当中

在颜真卿晚年的作品如《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典型碑刻中, 颜真卿主要注重将鲜活的生机寄托于老辣的行文中, 使行文充满活力, 使行文疏中有密、密中显梳, 将炉火纯青的书写功力彰显无遗, 在雄浑园厚的书法风格中透露自己的豪爽不羁。颜真卿晚年更多的是将对生命的感悟和体会彰显于书法作品中, 并将生命哲学与书法连贯汇通, 运用笔墨的动势生命哲学活灵活现的表达出来, 使行文彰显着盎然的生机与活力。

三、总结

颜真卿作为中国书法楷书的三个重要人物之一, 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拥有崇高地位。然而, 颜楷书书法后代的承兑的过程中, 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继承。纵观历史, 书法和严后宋代书法家一些庸俗“严字”楷书好比比皆是。颜真卿的书法承认历史上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楷书的书法地位处于崇高的历史地位, 但如此严酷, “颜体”享有经久不衰的声誉, 更在现代被广阔接纳。当代书法更加注重自己的草书和颜楷书只是一个初学者复制的引物。不知不觉中, 颜真卿行书第二大家的杰作, 考虑到与中国书法的重大问题相关, “颜体”对于中国书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颜真卿家学渊博, 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 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拜师张旭, 学得其书法, 又吸取了初唐四家各自的特点, 创立了雄浑、气势磅礴的“颜体”, 策划能够为后世书写的模版, “颜体”区别于唐朝初期的书法风格, 借助篆书的入笔方式, 体现刚劲的写法, 在雄浑中体现妖娆, 结构方正圆润, 气势恢宏, 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傲气, 端庄雄伟。本文就颜真卿的书法作品进行赏析, 初步总结归纳出颜真卿书法特征。

关键词:颜真卿,书法赏析,书法特征

参考文献

[1]王宗昱.颜真卿记录的道教史迹[J].中国道教;2001年03期.

[2]萧风.颜真卿书法篆籀气考略[J].美术观察;2008年06期

[3]邢飞.书法家颜真卿与道教[J].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02期.

书法赏析 篇9

钟贤安先生, 笔名芦江、柳江, 号明谷。195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

钟贤安自幼喜欢书画, 5岁起就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 从楷书开始打下扎实功底, 兼修行、草、隶、篆, 并全面发展。近30年来主攻楷书, 在“颜柳欧赵”传统楷书中发展, 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楷书风格, 2009年起, 他潜心学习佛教文化, 他的小楷《心经》、《金刚经》、《地藏经》等经典作品, 深受海内外收藏家、艺术爱好者喜欢, 尤其他的楷书《心经》被正式定为国礼。

钟贤安现为现为国家一级书法师, 中国名家书画艺术院浙江分院院长, 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画大赛并获奖。如:“纪念毛泽东诞生12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华夏国际钟繇书法”一等奖、“第三届国际名人书法大赛”银奖。并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程”书法专业优秀辅导教师、“国际华人书画文学艺术大赛”优秀书法老师及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一级书法师等殊荣。

钟贤安艺术感言

“颜柳欧赵”传统书法永远不会过时, 学习这些经典书法永远不会错。

有人为了获奖, 扭曲了自己的审美观念, 跟着流行书体左右摇摆, 妄图把中国传统这棵千年大树连根拔起, 去栽一颗新树, 是得不偿失的事, 也是不可能的事。必须要提倡书法的儒雅之风, 提倡书法的“中和之美”。古有王羲之、米芾父子;今有启功、沙孟海, 个个都是儒雅之人, 儒雅之家。我不反对百花齐放, 百家登台, 但哪一流派, 哪一种创造, 都必须遵循传统, 都要讲章法。我为什么专攻楷书, 其主要因素是从古至今能攻破楷书的人太少了, 尤其当代更是少之又少。

只有楷书能带动行书, 只有楷书才能体现书法的功底。

书法的提高, 历来都是源于人们对于艺术的不断追寻, 所以对于书法, 必须要有别人会, 我精;别人精, 我神;别人神, 我化 (出神入化) 的渴望与执著。我的楷书最初钟情于“颜柳欧赵”, 而后融古汇今, 博采众家之长, 取精粹, 合感悟, 常年笔耕不辍, 才有了今天属于我自己的独特风格。

痴迷·静心 潜修书法, 笔耕不辍

钟贤安出生在宁波芦江河畔, 这里依山傍水, 人杰地灵, 历史上曾出过许多艺术名人。近代的北刘南沙, 指的就是北方有个著名画家刘海粟, 南方有个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钟贤安的家乡不仅出了大书法家沙孟海, 还出了书法大师任政, 现代电脑中常用的规范行书就是出自任先生之手。钟贤安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熏陶, 从5岁开始习字, 坚持临摹古帖, 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钟贤安非常喜欢名人碑帖, 尤其是对“颜柳欧赵”楷书情有独钟。他常年临池挥毫, 笔耕不辍, 在苦练楷书的基础之上, 他的行、草、隶、篆也得到全面发展。

钟贤安着迷于书法练习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每天坚持十多个小时, 那个年代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既无空调又无暖气。酷暑, 他忍耐蚊叮虫咬, 照样挥毫泼墨;严冬, 冻得浑身发抖, 依然习字不停。他要求自己做到:第一, 习字, 功夫在字外, 字要注入风骨, 要从美学、史学等处厚积薄发。第二, 非“三无”不成, 即“无师不成、无帖不成、无功不成”。第三, 字要有灵气, 必须把握住人本性的“悟、敏、感、知”。因此, 钟贤安拜名师、访高人, 认真与他们学习交流书道中的章法、结构及习字的法规。而且到全国各地采风、体验生活, 结交了许多朋友, 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同时他博览群书, 丰富自己的知识, 真正体会到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的含义;也理解了书法创作源于生活, 而又高于生活的哲理, 并把极大的精力用于唐朝以前的名人名帖, 因那个年代的书法大家的作品令他震撼, 是指导他习书练字的源泉。

钢铁是炼出来的, 美酒是酿出来的, 书法是写出来的, 只有耐得住寂寞, 坐得起冷板凳, 静下心来才能让自己的书法作品始终植根于传统, 取法于经典。钟贤安坚信“颜柳欧赵”这些古人的书法永远不会过时, 中国传统的这棵大树永远会常青挺立, 于是他把全部精力放在楷书上。他反复地捉摸“颜柳欧赵”楷书的特点, 刻苦地练习, 至今已经40余年, 历代名家的楷书字帖全部临摹过数遍。钟贤安酷爱传统文学, 曾用30余年时间, 潜心用小楷抄写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三言四拍》等等。仅红楼梦一书就抄写了三遍, 每遍都有不同的提高和收获。还用小楷把12万字的《唐诗》、《宋词》、《元曲》抄写在30米的长卷上。30余年来, 钟贤安用小楷书写了名篇名著近2000万字, 这在当今书坛实属罕见。

继承·创新 融古汇今, 自成风格

“不薄古人, 不厚今人, 融古汇今, 自成风格”, 是钟贤安的书法特点。他的作品既有古代名家书法的风采韵味, 又有他自己书法的风格情调。功夫不负有心人, 钟贤安凭着实力、勤奋和“悟”性, 叩开了书法艺术的殿堂, 在书坛占有一席之地, 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纵观钟贤安的诸多书法作品, 承传统而破古人, 创自立而重法度, 展潇洒而放自在。墨法苍润、刚柔并济、风流当下、造化千秋, 体现了扎实的传统功力及文学修养的深厚底蕴。无论是豪放大作, 还是典雅小幅, 疏而不散、密而不挤、巧而不俗、拙而不怪, 蕴含着刚柔并举和俊美情趣。在章法上, 从字里行间可以领略到王羲之、王铎的行草秀丽流畅体态, 颜体的阳刚雄伟之筋骨, 《孙过庭·书谱》的优美神韵, 汉隶的端庄大气。特别是他吸收了大书法家王铎的书法精华, 写的行草古拙遒劲、天真烂漫、八面出风、不受拘束。字成长方微斜之势, 摇曳跌宕、苍劲有力。用笔翻转扭旋, 富弹性有韧性, 属于对传统笔法继承之后的破解, 更多的是发展和创新。

钟贤安在继承中国书法艺术风貌的基础之上, 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自成一体。在他的楷书作品中, 用笔老道凝练, 章法规整有序, 笔划刚柔并济, 结构严谨干净利索, 有金刀割净、玉尺量齐之美。从中可以领略到:欧体的刚健随劲、法度森严;颜体的端庄雄伟、气势开张;柳体的体势劲媚、骨力遒健以及赵体的结构严谨、笔法圆熟, 极富时代韵律感。钟贤安大胆地把传统与创新、章法与个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因此他的诸多楷书作品一经问世, 就深受收藏爱好者的欢迎, 被视为书法精品, 欲先得而后快。现在钟贤安先生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泌园春·雪》、《出师表》、《岳阳楼记》几十篇经典小楷作品已被众多书画爱好者收藏。

传承·弘扬 书法艺术, 走出国门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国书法艺术, 1990年起钟贤安正式收徒传艺, 还先后在宁波30多所中小学开办了书法班, 从娃娃开始培养, 至今他的学生有五、六万之多。而且他的许多学生已经成为国家、省、市很有名气的书法家。2009年钟贤安把教书育人的任务, 交给了他的儿子, 自己来到了普陀山, 修心养性, 潜心习书练字。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 形似苍龙卧海, 面积近13平方公里, 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 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钟贤安置身于“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立刻有了心静如水的感受。在这神奇、神圣、神秘的佛教圣地, 他不仅学习了佛学知识, 还用小楷书写了《心经》、《金刚经》、《地藏经》等大量的佛学经典作品。

2012年钟贤安受国家有关部门邀约, 将56个国家的国名和国防部长的名字写在宣纸条幅上。他的行书挥洒自如, 颇具古风, 透露着浓浓文人气息的笔墨, 可以领会到蕴含其中的精神力量。此举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使更多的国家了解了中国, 知晓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追寻·梦想 抛却名利, 创作经典

钟贤安继承古代名人的书法艺术, 站在历史的高度, 遥望艺术昔日与现代, 遵循哲人的思考, 研究艺术的新生与兴衰;以诗人的笔触抒发对生活的浪漫与色彩, 一步步脚踏实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斗转星移, 寒来暑去, 经过50余年的不懈努力, 身为国家一级书法师, 中国名家书画艺术院院士、浙江分院副院长的钟贤安, 多次参加全国各类书画大赛, 多次获大奖;三次荣获教育部及国家教育专业委员会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书法教师奖;其小楷作品《心经》系列已被正式定为国礼, 为中外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书法赏析 篇10

鲁先红, 安徽无为人。自幼习书, 唐楷入手, 涉猎诸体, 行草尤擅, 对二王、孙过庭、张旭、怀素、黄庭坚、毛泽东书艺情有独钟。在全国书法大赛中频频获奖。现为北京皇苑艺术馆执行馆长、北京金雷池书画院秘书长、古文物协会秘书长、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扇子艺术学会会员。

鲁先红在民族声乐及器乐方面亦表现不俗:2010 年5 月央视 《非常6+1》节目中倾情献歌;2013 年、2014年 “唱响北京城卡啦OK大赛”连续获奖;荣登2014 年、2015 年“安徽人在北京新年联欢会”舞台。

一张柔和的宣纸, 似一片飘动的白云, 而在白云上舞动的是笔和墨的魂灵, 还有千年历史的回声。一幅书法展开了, 灵动的文字间似乎有编钟的余音袅袅传来, 无法不让人想起那悠悠的历史。书写的文字本来是一种符号, 可是这符号一旦成为书法就化蛹成蝶, 蝶变成仙, 成就了文字一生的华美。

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书法早已不仅仅是记录时代信息的一种载体和工具, 它已经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中的血脉与灵魂, 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而书法家恰恰就是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极具灵性的人。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从米芾的《蜀素帖》到赵孟頫的《胆巴碑》, 从王铎的《拟山园帖》到吴昌硕的《西泠印社记》……这些飞舞着神采和魅力的艺术佳作, 总是能将人调教得气定神闲, 如痴如醉。集灵气、正气、文气于一体是鲁先红草书作品独有的特征, 其作品追求飘逸、自然并时时创出新意, 笔法运用畅通自如, 新颖独特, 那融于其中的灵动和洒脱, 更是令人感受到书法艺术那无处不在的“美”。

春来无处不茸茸

鲁先红1961 年生于安徽省无为——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祖籍所在地。在无为县, 米芾的大名自是无人不晓, 而纪念米芾的米公祠更是书法艺术的圣殿, 历代文人墨客留连忘返的地方。或许正是这里独有的文化积淀, 在冥冥之中将艺术的灵魂注入到鲁先红的血脉之中, 将文化的精髓充斥到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之内。

从五六岁开始, 鲁先红受家中叔叔的影响, 喜爱上了书法创作。农村艰苦的条件, 则让幼年的鲁先红深切体会到艺术之路的艰辛曲折。初习柳体, 堂叔珍藏的一本破旧的《玄秘塔碑》字帖成了他的挚爱。然而, 兄妹五人, 作为家中长子, 让他瘦弱的双肩不曾成年, 就要承担生活的重担, 放牛、放鸭、放鹅……同龄人不会做的事他都要做。即便如此, 他仍不忘把字帖带在身边, 有空就看两眼, 时不时的用手在地上比划着。

自然界中小草, 最易让人忽视, 但每当鲁先红在道路两旁、在长江沿岸见到小草, 看到小草的那种火烧不尽、春风复生的坚韧与坚持, 总会倍感振奋、心生敬意。这生长在长江岸边的那一丛丛不引人注目的小草, 竟成了他的最爱, 他发自内心地爱着这些具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精灵, 也有了他日后自号“江边小草”的决定。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小草顽强的生命姿态, 成了他坚持梦想、坚守信念, 创造美好人生、美好未来的精神榜样。

上小学后, 学校有了书法课, 他终于能够尽情地在描红本上放飞书法创作的梦想了, 他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会, 认真地完成了每一幅稚嫩的“作品”, 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上中学后, 自小打下的坚实的书法功底, 让他的艺术天分有了一定施展的空间, 墙报、黑板报成了他表演的舞台。每当学校有活动, 他常常是硬笔、毛笔齐上阵。无论是毛笔, 还是硬笔书法, 鲁先红都写得十分出色。高中毕业后, 他以优异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走上了三尺讲台, 在无为县凤河学校开始了中学教师生涯。在这里, 鲁先红遇到了朱孟胜老师, 并经常得到朱老师的指导和鼓励。此后, 他又进入了乡团委, 到团支部工作, 4 年的教师生涯, 3 年的团支部工作, 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书法的探索和创作中, 使他的书法有了长足的进步, 周围十里八村, 凤河学校鲁老师的字也开始小有名气。 红白喜事、 逢年过节, 很多乡亲都来登门求字, 喜帖、寿联、挽联、 楹联、 春联, 有需要写字的, 一准来找他。 每到春节, 从屋里到院外, 乡亲们拿着红纸排队等候成了鲁先红家独特的一景。有时由于路远风大, 乡亲们带来的红纸会被刮坏, 为此, 他每年还要买好多红纸备着, 慷慨地为乡亲们书写来年的美好憧憬。

嫩绿柔香远更浓

“ 文如其人, 字如其性。”这是古人留下的经典古训, 一个没有特质和独立思考的人是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来的。 为了更好的学习书法, 提升自己书法的意境, 鲁先红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 他从唐楷入手, 涉猎诸体, 尤其对二王、 孙过庭、 怀素、 王铎、毛泽东书艺风格情有独钟。 书品如人品, 当我们漫步徜徉在鲁先红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时, 一种正义与真诚、 隽秀与博雅之风徐徐拂来……

越钻研, 越觉得中国书法博大精深, 于是鲁先红做出“ 开眼界, 外出拜师”的决定。为了梦想, 1986 年他辞去了家乡舒适的工作, 来到了首都北京学习书法。

在不断地钻研和探索中, 鲁先红发现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要过好两大“ 关口”: 第一道关口是“ 要进得去入得深”, 深入临习历代大家的经典碑帖, 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把握国学国艺的精髓和基本技法。 这道关很难过, 需下苦功夫, 不少人吃不了这份苦, 中途打了退堂鼓。 有些人只学了点皮毛, 便洋洋得意, 自吹自擂, 这些都是没有过好第一关口的人, 自然无以“传承”, 遑论“ 创新”。 继承与创新的第二道关口是“ 出得来”, 有一些书法家, 在继承传统方面“ 入得深”, 却苦于“ 走不出传统”, 一动笔就是先辈某家某体风格, 就是没有自己的风格, 缺乏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 这是没有过好第二道关口的表现。 要过好继承与创新的两大关口, 没有捷径可言, 除了决心、信心、恒心、吃苦、夯实基础之外, 很重要的是既要融入时代, 又要摆脱功利, 要加强修养, 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境界, 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审美层次, 要有“ 敢为天下先” 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大胆实践, 走自己的路。

那段时间, 鲁先红既要研习书法, 又要养家糊口。 他先在北京未来科学技术研究所杂志社做了8 年编校工作, 然后于1993 年从事餐饮工作, 开饭店。 风风雨雨十几年间, 他的足迹遍布国家图书馆、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国家画院、 展览中心、 劳动人民文化宫和民族文化宫等各类书画展举办的场所, 一有时间就去揣摩、 感悟, 尤其是琉璃厂, 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更为有幸的是, 他还得到了当代书法大家李铎等前辈的指点, 让他的书法艺术有了质的飞跃,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鲁先红精研各种书体, 尤喜草书。 他将古今名家草书汪洋恣肆之风溶于草书法度之中, 力避草书晦涩难辨之弊, 增强了草书运笔的劲力与结体的美感, 其草书内敛骨力, 流畅奇逸, 既具魏晋风骨, 又显峻美灵动, 40 余年积聚的功力滋养了鲁先红草书作品的气、 韵、 意、 趣, 溢妍美流畅之神情、 风采旷达之怡然于一身, 形成了笔精墨妙、 奇韵超逸的独特书风。

精美的草书需要深厚的楷书、篆书、 隶书、 行书做基础, 在疾速的运笔过程中, 做到一丝不苟, 笔笔精到, 布局奇险, 激情盎然中创意淋漓。 草书最能体现书家驾驭书法基础的功力和书写的创造力, 将复杂的线条寓于简约的创造性书写中, 将书家的个性特征、 激情、 学识和功力一览无余的倾泻而出, 成就了汉文字书写美的艺术顶峰。

唐代韩愈在他的《 送高闲上人序》 中说:“ 张旭善草书, 不治他技, 喜怒窘穷, 忧悲愉佚, 怨恨思慕, 酣醉, 无聊, 不平, 有动于心, 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 见山水崖谷, 鸟兽虫鱼, 草木之花实, 日月列星, 风雨水火, 雷霆霹雳, 歌舞战斗, 天地事物之变, 可喜可愕, 一寓于书, 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 不可端倪, 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可见, 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 也表达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 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 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达自己情感的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 或借形象的概括来暗示其自身对这些形象的情感。 这些形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 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 像中国画, 像音乐, 像舞蹈, 像优美的建筑。

叶齐如把剪刀裁

熟悉鲁先红的人, 不光被他的书法所倾倒, 还会为他表现出的音乐天分所折服。在上中学时, 全校仅有两个识简谱的人, 他作为其中之一, 顺理成章的成了学校文艺宣传队的骨干, 而笛子、二胡及演唱水平的快速提高, 也让他在当地成了颇受欢迎的“明星”。

2010 年5 月, 鲁先红参加中央电视台《非常6+1》节目, 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现场为观众演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博得了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尔后, 他开始经常应邀参加各类大型联欢会和各种庆祝活动。2013 年、2014 年, 他连续在《唱响北京城》卡拉OK大赛获奖, 并登上2013 年、2014 年安徽人在北京新春联欢会的盛大舞台, 为乡亲和朋友献上精彩的节目。

书法与音乐, 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艺术范畴, 但就其本质而言, 都是人类面对宇宙万事万物的心灵感动和准确表达。1849 年波兰作家李贝尔特所著《美学, 或美的科学》中, 将音乐归入“时间的艺术”, 顺时序展开, 随时序消失;而书法则是“空间艺术”, 书者即时的心情由所书内容承载于书法语言的点、线、字构、章法中, 有节奏、有时序地呈现。就其关系而言, 音乐是流动着的书法, 书法是凝固的音乐。在书法中能感受到音乐的流淌, 在音乐里能体味书法灵动的气息。

书法是一曲无声的旋律, 其中的美妙只有领会他的人才能参悟。书法线条的节奏感也是评价和欣赏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书法线条的节奏如同音乐中音的长短、高低、快慢一样, 不能平铺直叙, 而是体现在线条的长短、轻重上, 表现于行笔的缓急中。无论何种书体, 运笔都不是“匀速”运动, 而是随着书者的情绪和章法的要求调节运笔的快慢, 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书者情绪的感染。用笔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区别, 皆能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 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 与音乐运用有限的音符, 依和声、节奏、旋律等规律组成千万乐曲有异曲同工之妙。明人丰坊在《笔诀》中说:“书有筋骨血肉, 筋生于腕, 腕能悬, 则筋骨相连而有势, 骨生于指, 指能实, 则骨体坚定而不弱。血生于水, 肉生于墨, 水须新汲, 墨须新磨, 则燥湿停匀而肥瘦适可。然大要先知笔缺, 斯众美随之矣。”这些在鲁先红几易其稿写就的10米草书长卷《四十二章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得益彰、如诗如画。

由于在音乐和书法上的独特领悟, 钟情于草书的鲁先红将那份藏在骨子里的真性情恣肆挥洒, 在广阔深邃的艺术空间中时刻追寻着美的倾诉。许多收藏家看到他的作品后, 纷纷登门求字, 欲先得之而后快。他的书法作品也先后荣获了全国青少年书画大赛一等奖、黄山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全国青少年书画家邀请赛二等奖、欧阳询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等诸多奖项, 被加拿大、韩国、日本及港澳台等海内外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收藏。他本人也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理事, 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 受邀担任北京皇苑艺术馆执行馆长、古文物协会秘书长等职, 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广泛认可。

寸心终欲报春晖

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职能不外乎两点, 即:精神寄托和心灵慰籍, 书法艺术亦是如此。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使鲁先红在音乐和文学艺术方面也造就了极深的艺术功底和内涵。唐诗宋词也好, 音乐戏曲也好, 都离不开真性情, 而艺术的真性情与生活的真性情既相通又相别, 生活的真性情, 一喜一好, 一颦一笑, 甚至一哭一闹都是真性情, 但艺术的真性情是在深入把握艺术规律的基础上, 把激情融入书法艺术的字里行间, 他是把严格的书写规范出神入化地融入激情盎然的细胞中。

历尽艰辛看到成功的人, 总会用自己的真性情回报社会。多年来, 鲁先红长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 多次参加义捐义卖。他还经常鼓励和救助有困难的人, 为社区书法爱好者义务教授书法, 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上一篇:增加企业价值下一篇:高考话题作文增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