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情境个性化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从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及要素出发,提出了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策略及整合方式。通过掌握信息化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者信息素养,以任务驱动方式开展教学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者及学习者认知工具,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呈现、重构、管理与创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习情境个性化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习情境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1:

从深度学习角度初探学生个性化学习情境下教学APP选择策略

前言:

近期,在北京市城区的部分学区,小升初阶段取消了升学考试,这确实让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明显降低了,但却给初中教师带来了些许困惑,因为他们明显感觉到现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比之前有所下降,相应地也就觉得中考带来的压力增强了。

在传统教学场景下,虽然单纯强调应试能力的提升广受诟病,但那其实也是一个深度学习的情境,学生在提升应试技能的同时,其实是经历了程序性知识以及元认知知识建构的过程的。而当某些学校中的应试场景退让后,由于学生的能力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以及相应的达成方法没有一个是基于深度学习场景的替代型设计,所以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碎片化、微型化的倾向。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不断涌现,多维浅层任务逐渐成为某些小学生的常态化学习场景,从表面上看学生确实“见多识广”了,但是他们进行信息深度加工、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满足其个性化学习和高阶思维能力发展需求的场景却有些缺乏了。也就是说,个性化虽然增强了,但如果不能与深度学习过程融合,至少在短时期内,我们看到的反而是某些能力的下降。当然,这种所谓的“下降”并不一定是坏事,但对于当前的初中教师来说,在面对还没有充分改革的“中考”压力时,这确实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那如何在改革的前提下,既巩固改革的成果而不倒退,又让学生和教师能够从容面对“中考”压力呢?

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看,在个性化学习的新的学习情境设计中,考虑更多地设置深度学习的任务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笔者在明确这一假设的前提下,探讨了在学生掌握学习设备的条件下,教师如何选择教学APP的一些策略。

● 关于如何利用教学APP搭建课程体系架构的一点探讨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压力下,为了增加课程的广度,很多学校都引进了一些“新课程”,这就使得课程体系趋于更加分散的结构。在选择课程时,如果学校只是单纯考虑“只要学生喜欢”的策略,那学生的大部分学时都会被用在体验更广泛的知识面的过程上,这虽然能增长见识,但在能力的提升上确实存在疑惑。

因此,学校要做的,一定还是回到课程建设的高度,整合“新课程”与已有课程,通过新建的“课程项目”,为学习者创设出新的学习情境。在新的情境中,学习者可以在结构化“新课程”的引导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接近于实践的问题;在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应用已经学过的或在课程项目运行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以及知识结构,在简单的事实性、概念性知识之上,建构自己的程序性知识以及元认知知识。这是笔者在本文中的一个基本假设前提。

在这样的假设前提下,教师其实面对的是一个如何为学生提供易操作的课程项目的学习环境的问题。

这样的学习环境首先是需要有网络的。最理想的环境,是学生和教师都能够随时随地通过学习终端与网络互通。如果不能保证所有学生和教师都有设备及网络的条件,那么就要有更精巧的设计,不一定人人在网,只要大家的信息可以上网,并能够进行交互也是可以的。这样的技术方案有很多,但本文中,笔者主要探讨的是在教师和学生都掌握设备且保证随时随地能够进行网络互通的条件下,教师如何利用教学应用(教学APP)来搭建自己的课程体系架构的策略问题。

探讨这样的环境搭建策略已经有很多专业团队在做了,他们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出发,设计了不少框架模型,如澳大利亚阿德雷德大学阿兰·凯灵顿教授的数字布鲁姆轮(如图1)、Kelly Tenkely的数字化孔雀(如图2)等。

这两个例子都是教育专家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础上,建立的非常有体系的数字化教学应用分类架构,这些架构对国内的“电子书包”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是笔者认为它们还是太复杂了,其实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核心教学目标,建立自己的简化而实用的架构。

● 深度学习场景下教学APP的选择策略原则

本文中的架构就是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学习中的深度学习场景而设计的,其教学APP的选择策略应遵循建立学习共同体、支持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的观点可视化及提高课程的个人相关性这四个原则。

首先,笔者认为选择策略的第一个原则应该是“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社群平台。

在现在以及未来的学习中,跨越空间的“社会化学习”已经从学习品德升级为学习素养之一。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推进,学习共同体中的协商、参与已经从边缘性参与发展到充分参与,已经从学习的选项变为学习本身。当人们和具有相似背景与兴趣的同伴一起学习的时候,学习效果最好,因为身份认知已经是学习的组成部分,也就是学习本身。

学习社群平台必须具备的功能有以下三点:①资源的引用,包括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的引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学习资源的引用、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资源的引用、基于资源的讨论等。②合作与交流。学习者之间可以设置不同的角色,通过协商、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学习者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每个人的想法进行批判性思考(这里的批判性不代表批判),如大家可以在支持写作的平台上共同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或者可以在一个公共的小论坛上就不同的话题进行探讨。③学习者之间的互相评价,包括从简单的点赞、回复、送礼品,到教师或者学生发布的小测验工具,再到各种学习过程性、表现性的数据搜集及展现工具,甚至是基于某种标准的评价工具,教师还可以发起对过程进行各类评价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互评,这是一个学习社群平台必不可少的体系。

这类学习社群平台现在已经有很多运营的案例,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院的WISE平台,以及国内一些中小学基于Moodle平台开发的网络学习平台。

在移动互联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协作办公APP进行网络教学,以及利用移动终端运营学习平台的案例也不断涌现,如“Quip”“校内外”“爱学爱课”等。

其次,选择策略的第二个原则是能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

在教育研究中,人们普遍认为学习者是在他们原有的观念和经验基础上,通过积极推理建构起对主题的理解的,而课堂讲授并不能帮助学习者建立这种关系。所以在从学习角度选择自主学习的APP时,应主要考虑其作为知识建构的工具,并考虑学习者在学习中从美德变为素质的另一个特性——跨越时间的“终身学习”。

在自主学习工具中应尽量选择通用的学习者在学校学习之外或之后可能应用的产品。其主要功能是能进行信息处理,包括信息搜集、整理,信息再创造,信息的表达等,这些功能很有可能不是一个工具能够包含的,还需要各种探究工具,如绘画工具、图表工具、模型、概念图等。当然,作为深度学习的要求,仅有概念性的认知是不够的,而更深层次的认知还需要在此基础上的反思过程,所以要有特别定义的工具作为学习者的反思笔记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选择工具时主要考虑通过它的实用让学生学会应用此类工具,并学会寻找自己喜欢应用的工具。另外,工具中数据信息的导入导出是必须的功能,现在大部分工具都具有这些功能。

这类工具在互联网上非常多,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时不要过分依赖教师自身的喜好,而要鼓励学生自己探究寻找工具的优势,只要关注学生选择的工具能不能导出教师所需数据的格式文件即可。

再次,选择策略的第三个原则是选择支持能将教师和学生的观点可视化的工具软件。

人们普遍相信“百闻不如一见”,因为它抓住了复杂概念中视觉化表达这一有力的体验工具。当然,这类工具其实在纸笔时代就常用了,如电子轨道的模拟图。但是,可视化表达是把双刃剑,它也可能造成学习者的误解,尤其是在表现复杂的或者抽象的观点,且还是学生初次接触时,因此,教师应用这类工具时要谨慎。

例如,利用Mathematica软件求导数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可以用动态的模型生动地演绎其中的概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利用Mathematica将导数及一阶导函数按照变量x的变化动态地演示出来,同时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显示函数的单调区间,根据需求勾选出驻点的位置。

最后,选择策略的第四个原则是要提高应用APP的课程与学生个人的相关性。

简单地说就是,选择APP的实用场景一定要和学生的生活场景连接起来。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选择的APP一定要和学生们经常应用的软件沟通起来,如学习软件的分享功能一定要能够分享到学生经常应用的QQ、微信等软件中。

后记

学习方式的变革正在迅猛地到来,所以传统必须改变,而信息化确实也恰恰是这个变革的助力与抓手,但教师们在选择抓手时一定要以支持学习者“探究/研究”中的建构、协商和参与为主要参考目标,只有这样,选择才不会是一件难事。

作者:孟延豹

学习情境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2:

信息技术与高职课程整合探析

摘要: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从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及要素出发,提出了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策略及整合方式。通过掌握信息化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者信息素养,以任务驱动方式开展教学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者及学习者认知工具,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呈现、重构、管理与创新。利用构建的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提供给学习者智能化的学习分析平台,营造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课程整合;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成为重构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平台的主要力量,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经济与社会组织及活动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是我国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也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及情感激励工具,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多层级交互建立资源共享性学习环境,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

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信息、事物、过程、现象、关系、物质属性、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学过程中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方法等信息技术和思想与课程内容有机集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进每一位学习者活泼生动的学习。现阶段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将信息素养融入教学目标,将传统教学中的三维目标相融合,让学习者在学会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信息素养适应时代要求;第二,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改革原有教学模式创建新的教学环境,增强学习者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者实践活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第三,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不再拘泥于书本知识,通过多种学习平台将教材、电子资源及网络信息整合形成更有利于教学的素材资料;第四,信息技术的运用整合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工具与影视媒体资源、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相整合,革新建立新的教学手段;第五,利用信息技术对课程评价方式进行整合,将学习者认知水平、学习过程、测验成绩、作品、学习活动等整合改革评价模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素

(一)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

在校园内建立校园网络系统构建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将多媒体演示型教学系统、网络教室系统等与互联网相结合形成联通性课堂学习环境。同时建立辅助学习者学习的多媒体远程研讨室、电子阅览室等课外学习及研讨环境。通过互联网通讯及各平台系统建设共享教学资源,搭建起学习者与学习平台之间的开放性学习空间。建立学习支持环境,为学习者提供搜索、下载、运行、重组的支撑工具,通过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的建立可以为学校和教室提供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通道;为学习者提供共享数字化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建立可用于自主学习的支持环境为学习者提供进行个性化学习的界面及选择,通过网络提供远程协商讨论通讯手段并提供学习者知识构建、解决问题及创造实践的学习工具。

(二)信息化学习资源

将教学资源进行共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信息化学习资源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以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信息化学习资源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将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集成,且为学习者提供友好的交互界面。在互联网上学习者可以共享并获取各种资源具有很好的共享性。传统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数字音像、多媒体教学软件及互联网资源,随着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微课、慕课等大量开放性自主学习资源大量出现,各种网络课程及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学习平台应运而生。如:世界大学城空间、职业教育联盟、超星平台等各种学习资源及平台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者的获取渠道,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信息化学习资源在整合中作为学习对象,供学习者进行观察、分析、讨论与评议,在学习资源使用过程中学习者还能在原有资源上进行深度加工及创作,将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并分享提供给其他学习者使用。所以学习者不仅能在互联网上获取学习资源,而且可以补充和扩展形成新的资源。

(三)信息化学习方法

建立信息化学习方法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学习者既可以进行基于情境的探究式学习,也可以借助资源,开展基于自主发现的探索性学习。利用网络通讯,学习者还可以与不处于同一空间的其他学习者进行远程协商、讨论,开展讨论式、合作式的协商合作性学习。在信息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还可以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实践性操作和创新性研究,展开实践创作性学习。另外学习者还可以展开如依赖信息获取的继承性学习、基于信息分析的批判性学习、信息资源重组的创造性学习等。

(四)教学者信息素养

提高教学者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保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教学者具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能力。要求教学者作为教学的主导,要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及对相关技能的掌握,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各自的课程教学中。只有教学者的信息素养提升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才能真正落实。近年在教学中应用较广泛的“翻转课堂”模式,就是一种依赖于教学者教学设计的整合模式。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

(一)以任务或项目为驱动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将学习内容融入与学习者生活和工作相匹配的任务或项目中,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或项目。通过教师设计贴近实际生活或工作的任务,来激发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用任务或项目驱动教学,将学习者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探究学习过程中。

(二)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对学科服务的内在需求。学习者与教授者均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本身,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融入信息获取、问题探索、协作分享和问题解决中,发挥现代通讯技术的优势为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提供便利,同时为学习者协商学习和讨论学习提供技术支持。将多媒体的情境创设功能作为学习者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学习工具,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为学习者知识重构和创作提供场所。借助平台进行测评及自我评测,对学习者行为习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学习者定制个人学习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三)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为主,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教授枯燥缺乏针对性且忽视了学习者个体差异及个性化需求。研究表明,针对不同的学习需要,设计多种类型和多种强度的综合学习任务,可以促进学习者大脑发展。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就曾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然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再次审视,已经落后了。基于此,中国研究者提出了新的 S C 模式,且指出了三个基本特征: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另有学者从三个方面表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质特征:主张个性化学习;基于学习起点开展教学活动;根据个体差异对相同内容进行多层次、多样化地呈现资源。教师通过软件反馈分析每位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学习者个人学习情况定制未来的计划,对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指导。学习者在云环境中与虚拟教师进行互动,可以得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理论模型,并使用该学习理论模型与人工智能技术来匹配自己的学习风格,从而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智能教育。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及知识的呈现、管理、重构与创新上。现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主要集中在:一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其课程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内容。二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其他学科辅助教学的工具,在情景探究上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虚实结合的教学场景,将激光全息投影、APP软件、VR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程教学,突破课程教学中传统教学难以突破的难点。三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使用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设如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四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认知的工具,实现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学习及信息资源获取等。

(一)基于问题的讲授模式

基于问题的讲授模式(见图1)多用于情境或案例教学中。在情境探索过程中,教授者首先需要通过信息技术调用资源库中的某项或多项资源,创设一个与学习者生活或工作相贴近的情境,提出与学习内容和展示资源相关的问题,在教授者地引导下学习者开始利用资源探究问题直至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仅在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及探讨中发挥了作用,在问题解决后还可以進一步总结和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意义建构。在基于问题的讲授模式中由于学习者学习过程均在平台完成,因此,还可以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用于学习者评价及创设个性化学习界面,以更适应于学习者学习。

(二)资源共享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问题

资源共享的探究性学习模式(见图2)主要用于调查研究过程。根据需要调查的问题,拟定学习主体及目标,分小组开展活动,各小组成员协调工作完成基于网络的各类资源查找,利用所查找资源完成调查并形成最终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作品,开展相互学习,最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作品评价。

(三)基于网页的主题探究性学习模式

基于网页的主题探究性学习模式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基础,在教学中要求教授者依据这种模式首先建立自己的主题网页,将其应用在教学中。学习者通过教授者提供的学习指导开展活动,利用教授者所提供的网页资源,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如世界大学城空间能够提供给教授者建立自己主题网页的工具。基于主题网页的主题探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根据任务驱动学习、学会搜索资源和利用资源,并根据任务完成作品及自我评价和总结。

(四)基于网络的远程协作学习模式

基于网络的远程协作学习模式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的多元化学习模式。远程协作学习过程中通常以小组形式开展,小组成员不拘泥于空间、年龄、学科或性别限制,各小组学习对象之间,将围绕相同的主题,分别以网站的方式向其他小组成员展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及体会,是一种协作性学习模式。在教授者引导下,不同的学习者自主进行研究、讨论并制作网页,相互之间开展评比,在活动中达到共同学习目的。

五、小结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推动课程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普及,现代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整合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实现教学资源的呈现、重构、管理与创新。积极更新信息化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推送更符合学习需求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提供智能化的学习分析,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机分工。营造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更好地满足学习者需求,促进学习者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衍,袁柳,裴姗姗.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变革[J]. 中国高校科技,2019,(1):94-97.

[2]  许忠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J].黑河教育,2018,(12):85-86.

[3]  任群友,万昆,赵健.推进教育信息化2.0需要处理好是个关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6):3-11.

[4]  何克抗.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和教育变革着力点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8,(8):5-14.

[5]  安福海.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限度及路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3):112-116.

[6]  吴莜萌.学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制度化的案例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4):107-113.

[7]  王鉴,安福海,李泽林.“互联网+”背景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教育研究,2017,(11):105-116.

[8]  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7,(10):88-92.

[9]  李智晔.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15,(11):91-97.

[10]  刘世清.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4):51-57.

作者:黎明

学习情境个性化教学论文 篇3:

依托信息技术,促进平面设计课程深度学习的有效实施

[摘           要]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互联网+”课堂的模式正在重构着教育的形式,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让自主学习更加实效、教学设计更加科学、课堂学习更加高效、教学评价更加多元。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不够的被动式学习者,针对中职生的特点,探讨信息技术应用于中职平面设计课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相应方法、经验。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平面设计课程;深度学习

近几年,学生在参加技能大赛后,每次比赛结束后学生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些知识我都会,怎么解题时就想不到?老师一分析就明白,可是比赛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呢?”面对这样的问题,究其本质,还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记不住,或者记住了但不会用,又或者会用但无法迁移解决新的问题,不能主动建构所学知识,而这些问题都不是靠延长学习时间、反复讲解和重复训练解题能够解决的。“深度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新知,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从而产生的新的学习动机,使学习不断持续和深化。依托信息技术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学习,从而让学生的深度学习实施能够更加实效。依托信息技术为促进中职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了多种选择,为学习内容提供了无限延伸,为创新学习观念提供了無限可能性,为提升学习能力提供了互助交流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信息技术与中职课堂的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学习环境,还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了学习资源的建设和高效利用,促进了知识传播在质和量上的深度扩展。

一、依托信息技术,让自主学习更加实效

在实施课程教学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作课程学习任务单、微课程视频、PPT、课程拓展资料等上传到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成为学习平台“预设性学习资源”的一部分,学生利用计算机或手机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教师利用学习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做好学习评估,让课堂学习与课前预习紧密相连,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较强的参与感,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深度学习,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多样、有针对性的课前自主学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发布,供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自主选用,拓展了课前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弥补了传统预习的随意性、盲目性。教师根据学习平台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提炼学生的学习问题和疑惑,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差异,结合课前布置的任务完成情况,合理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深度学习做好铺垫。

如在学习网店促销海报设计一课时,教师提前制作学习任务单上传学习平台,让学生明确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掌握网店海报设计的主题构思、版面排版、颜色搭配、字体设计等基本知识点。学生借助学习任务单了解在线课程内容、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后,自由安排自主学习时间,根据任务单进行知识的探索,这样就可以借助在线课程和教学资源将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转移至课前完成。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课前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反馈以及历届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具有一定思维深度和广度的任务,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深度。

二、依托信息技术,让教学设计更加科学

教学设计是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教学分析后做出的科学预设,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是师生活动的行动纲领。教学设计的确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与效果。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学习平台发布任务要求和学习资源,学生借助学习平台完成各项任务点,可以及时看到学习结果,实现及时反馈。教师借助学习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总结归纳,为优化教学设计做好铺垫。

依托信息技术可以创建支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听、看、学、思等多种感知方式学习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媒体环境技术成为学习者学习和认知的工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融入课堂教学中,完成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态化教学模式的转变,实现教学方案设计的灵活性、多样性、针对性,学生利用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平台中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交流互动,实现学习的自主性、交互性、有效性。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将教学设计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内化知识培养技能、课后巩固提升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开展前,首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我们可以通过问题投票、知识点讨论、互动交流的方式来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形成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课前在学习平台统计的学习情况,师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学生自测情况等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及学习方式、思考习惯等因素,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需要重点讲解学习平台上所提供资源中没提到的相关知识的重、难点,延伸和扩展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深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深度学习。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内容,进而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依托信息技术,让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教学传播形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僵化的,因授课内容的不同、学生学习起点、认知能力的不同,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更加灵活和具有针对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技术手段与传统课堂进行了融合教育,特别是移动终端得到了普及,学习模式的多态化已经成为新常态,碎片化学习尤其受到推崇,与之对应的教学模式也应进行相应的改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应体现混合式教学的时代性。

传统的课堂中偏重知识的传授,按固定的模式培养学生,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为了解决传统课堂中的弊端,我们可以结合线上活动在课堂中开展,教师带领学生对“网店促销海报设计”的基础理论等知识点进行再次梳理,梳理的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的知识点传递,而是以问题的形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度内化理解并与课前所学知识建立起联系。

在师生共同分析归纳知识点的基础上,明确本课要完成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分别承担海报主题构思、美工设计、海报素材制作、版面合成等子任务,在完成子任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运用学习平台进行设问引疑、仿真演示等方法开展教学,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仿真实践、角色扮演等方式参与学习。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翻转,课前课中的知识技能培养衔接,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動中内化知识、培养技能。

依托信息技术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进行融合,以网络学习平台为依托,将课程资源进行多态化建设、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设计,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更加多样性;多样的教育技术手段和多元的评价方式与课程进行深度融合,以建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借助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多重交互、情境创设、资源共享”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从而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四、依托信息技术,让教学评价更加多元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最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内容统一、评价标准统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学平台的教学组织及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成果都会被记录、保存、追溯,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多元的、多方式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决策依据,为学生改善学习行为、改进学习方法、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提供帮助。以平台上的课前作业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签到次数、观看教学资源的时长、讨论区的浏览、发言次数,作业的完成情况等观察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努力程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的依据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知识积累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趋势,根据学习平台的大数据记录分析功能,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好过程性评价。

在网店促销海报设计这个任务中,教学评价主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主要包含作品设计以及小组学习两个部分,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对作品效果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小组学习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重点考查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交流汇报等环节的表现。学习过程中的教师、家长、同学、社会等各类评价活动也是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以及学习的进一步深化都具有推动作用。

通过对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多元的、多方式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能够真实反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行为数据,这些为教师改进、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整合重构教学设计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学生改善学习行为、改进学习方法、促进有效学习、深度学习提供了帮助。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变革教学方式,能够有效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的深度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相融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使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深度学习为中职课堂变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深度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要围绕学情和学习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的设计,保证深度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57.

[2]汤敏.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刘宇凌.翻转课堂如何克服先学难[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105.

[4]李艳芳.中职课堂Photoshop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编辑 武生智

作者:金建兵

上一篇:音乐教育与教学研究论文下一篇: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