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4-07-04

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精选11篇)

篇1: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

“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总报告

《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一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轻负高效”的语文教学之路。本课题自2010年开题,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按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现将课题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离不开课程的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怎样的课程设置就培养出怎样的人。而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学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新课程倡导我们进行语文生活化的教学。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我们希望通过多渠道的研究,能寻找到一条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通过老师在课堂上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使学生掌握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一)研究的主要目标

1、教师方面

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

2、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语文学习中能将已有生活经验化为文字、感受、理解来吸收知识,获取知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并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各地有关语文生活情境教学、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2、调查、检测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3、行动研究法:

研究这项课题研究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2、营造课堂学习氛围,点燃生命的火花

3、整合教学内容,探索情境教学模式。

4、构建生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走入语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期

2、《陶行知论文集》

3、《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纲要》的课改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杜威在他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用实例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

5、李吉林在《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研究指出:情境的优化,给课堂带来生气,带来欢乐,改变“注入式”教学那种闭门读书,单一的“听分析”,运用复现式的记忆学习语言所造成的儿童负担重、效率低的被动学习的状况。它针对儿童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美”为境界、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儿童合理地使用大脑,且又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儿童在学习生活中,终于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审美的兴趣、认识的兴趣,乃至向往丰富精神世界的兴趣,也在其间培养起来。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与保证

1、课题研究人员情况

课题研究人员是一名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十五年,曾经进行过《关于克服小学生学习畏难情绪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发表过多篇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基本功扎实,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强,肯钻研,深受学校领导、同事及家长的一致认可与好评,能够担当此课题的研究工作。

2、研究的过程:

(1)申报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根据学生及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选择课题,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10年6月-2010年8月)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案;进行文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3)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1年4月)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认真研究。撰写教学活动方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方案,阅读有关情境教学的书籍与文章,撰写教学反思、心得或论文。

(4)总结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反思实验结果,进行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总结,完成结题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3、课题研究的措施

(1)开展相关研究内容的文献查阅

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加科学,在前期研究阶段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小学语文

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与对策进行探索与研究,为接下去的研究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调查

为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首先需要对目前我县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进行一次调查。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课堂听课观察等形式,就目前老师们的认识、实施频度、有效度、存在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针对性的调查摸底,为全面实施打下基础。(3)课题组成员通过平时的观察与教学,探讨不同的教学情境对教学的效果

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研究,其实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实践进行具体教学情境的研究与探讨,在不断的反思中促进教学,使不同的教学情境对教学起到真正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原则上加以把握,使情境的创设做到科学、适度。

①要有一定难度,但应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专为少数人设置。

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楚,不要因含糊不清,而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④要注重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⑤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4)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反馈创设教学情境对教学的有效性程度 教师将探讨的不同教学情境运用于课堂教学,并对实践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改进,再通过对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而反馈创设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性程度。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在实践中整理运用了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如教《做环保小卫士》这课时,教师用语言描绘出这样的情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可随着人们对资源的任意索取,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地球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荷,人类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生态危机,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呢?同时,我们作为社会的小公民,应该怎样尽自己的一份力呢?”学生一下子就被带入了情境中,自然能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

(2)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根据口语交际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生活实际的环境,不但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的内容,还有利于他们临场发挥,使他们表达更准确、更逼真、更生动。如教《快乐的节日》这篇习作,上课伊始,老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用歌曲《快乐的节日》引入,边播放歌曲边出示“儿童节的时候,小朋友们欢呼雀跃,快乐过“六一”的场景。欢快的乐曲,美好场景,霎时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发他们强烈的倾诉愿望。

(3)通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精彩的表演能把创设的情境回归生活体验之中,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如《我们爱妈妈》一课,教师可创设 “家”的情境,老师扮成可敬的妈妈,与学生进行对话表演,然后每两人为一组直接利用这个情境全面进行交流活动,为下一步的写作打下基础。

(4)通过让小学生亲历情境来创设情境:实践中得真知,让学士亲自参与到情境中,学生更能体会到生活的真实美好。如教《找秋天》这篇习作时,我就带领孩子们来到南山公园,从公园的一草一木,引导他们发现寻找秋天的美景。这样的亲历情境,让学生们写起作文来再现观察到的情景,就不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4)通过模拟社会活动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模拟现实的场景中观察、说明。如《讲报、评报》这堂课。教学中,教师可把全班学生分成讲报组和评报组,并创设这样的情境:人才交流市场,几家报社都急着招聘编辑,谁的报办得好,谁就有机会聘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全班学生没一个“观众”,全员参与到招聘与被招聘之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相互聆听、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修正等和谐健康的过程。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及注意事项(1)情境创设应具有针对性。

每一节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情境创设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来创设,有所选择和取舍。情境创设的最终目标就是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我们倡导标新立异,但不能华而不实;我们倡导创新教材,但不能脱离教材;我们倡导形式多样,但不能哗众取宠;我们倡导丰富多彩,但不能宣兵夺主。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并服务于教学,切忌为情境创设而创设,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

(2)情境的创设应具备趣味性。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师采用哪种方法创设情境,都要注意体现情境的趣味性。通过有趣的情境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由此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情境的创设应选取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符合认知水平的事例、场景。

(3)情境的创设应具备连贯性。

每节课的情境创设可以有多个存在,但它们应该是连贯的,为同一个教学目标服务的,其中有一个总的情境线索贯穿始终。即要形成一个以大情境为线索,串起各环节情境的完整课堂教学情境。

(4)情境的创设应具备灵活性。

情境创设是丰富多样的,情境创设应具备灵活性。如果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形成固定、单

一、程序化的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心生厌倦,很难赢得他们的欢迎和喜爱,情境创设必将失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创设情境可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过程选择和组织不同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学习的情境是鲜活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高涨。

情境的创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先进经验,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案,不断创造和更新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学习,培养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低年级数学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思考

在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学习的窗口。教学通过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学习的价值。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继续加强教学情境的创设,并将成果推而广之。

情境创设是一把双刃剑,运用恰当,会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提高课堂效率;运用不当,则会淡化教学活动,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我们的课题研究还不是十分完善,只能是教学中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课题的研究反思偏重于感性经验,研究的内容、结构可能有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研究成果的理论高度有限。虽然课题我已申请了结题,但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教师,我将继续研究、继续探究这方面的问题,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根据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结合教材创设出合情合理、能够驾御自如的有效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上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

欢迎各位专家给予指导,希望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篇2: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

1、选题

(1)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国内外对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的比较多,也取得了1些成果,有1些优秀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1些经验也比较成功。但是,研究只停留在片面的角度,缺乏系统性。(例如: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研究较多。)而且,事例性较强,出现就课论课的情况,有的凭空猜想,缺乏依据,没有从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缺乏1定的科学性。

(2)选题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儿童对1件事有了兴趣,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极度活跃,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真正思考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而创设1个个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智力潜能,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知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的关键,因此本课题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内容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关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方面是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运用教学媒体、采取教学手段,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情境。另1方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课题研究的假设

教师正确运用多种媒体创设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情境,1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各种数学活动。

3 概念的界定

情境:字典中解释是情景,境地。本课题中指在课堂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1定的教育氛围、学习环境。

兴趣:字典中解释为喜好的情绪,在课题中把它界定为学生个体在1定的教育氛围,学习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乐观的情感倾向和自觉参与学习的行动表现。

(2)研究的目标

关于创设情境。从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如何创设情境,如何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创设不同情境,并研究情境在教学中体现的不同特点。

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激发

(3) 研究的方法

1 行动研究法,这是研究本课题的主要方法。

2 对比法,利用同时教两个班数学课的条件研究各种情境在不同群体中发挥的作用。

3个案追踪法。

4 经验总结法,边研究边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措施,上升到理论。

(4) 研究的步骤

篇3: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体育兴趣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系统学习的起始阶段, 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奠基作用。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还未形成, 自觉性不够, 所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学生们感兴趣的情境, 对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一、创设宽松氛围, 培养学生兴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良好和谐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奥地利的著名教育家曾说:“教育是情感的教育,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因为教学本身是一个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 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 尤其是对教师依赖程度更高, 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和教师给学生们创造的空间氛围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特别是学习兴趣。据此, 教师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来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兴趣需求, 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展示、乐于展示的平台, 鼓励学生的表现和参与, 对小学体育学科来说, 要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训练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 特别是学困生, 要结合其实际给予恰当的目标引导, 鼓励其点滴的进步, 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

二、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 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 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在体育活动中, 教师创设带有探索性因素的问题情境能够开启儿童求知的心扉.燃起儿童对体育活动的热情, 让体育活动绽放智慧。因此, 有经验的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计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 这样好奇心的驱使会使学生参与积极性大增, 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 唤起学习兴趣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创设游戏情境能使学生获得身心的愉悦、达到乐、学、练的结合, 思维与想象的发挥, 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 在较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要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段特点, 来针对性地设计和安排游戏, 使学生们在快乐中体会到体育的魅力, 进而在收获知识、强健体魄的基础上提升综合素质。适宜的游戏情境能增加学生的情感投入, 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使客观情境与学生的内心世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取得协调统一的发展。例如, 一种形象化的模仿、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一次机智有趣的交往活动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单调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有趣。

四、灵活引用竞赛, 增强学习兴趣

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取得优异成绩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段。小学生年龄小, 好胜心、表现欲比较强, 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灵活巧妙地引入竞争意识, 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中, 用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将学生的技术练习过程转化到比赛中来, 用比赛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从而提高比赛水平和比赛质量, 达到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如开展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两人三足行、投靶、攻打炮台等, 这些游戏, 特别是集体竞赛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拼搏进取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五、创设体验成功的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小学生们本身就比较喜欢表现自己, 更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肯定, 这无疑会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也能够使他们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所在。就目前来看, 学生喜不喜欢上体育课, 归根结底在于能否在课堂上是否有乐趣与成就感, 据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 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充分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和体验获得成功与进步的欢乐。如课堂上让他们提出一个问题, 或是完成一个动作等对他们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让他们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

篇4: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课堂中必要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愉悦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七年级上册《行道树》,我是这样教学的。

学校门口有一排“万年青”树,在教室二楼一开门便可看到它们的全貌。我拟定把它们作为我教学这篇课文的情境。

那是早上第一节课,课前2分钟,我问:“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去外面上课?”

“非常愿意!”没等我问完,学生们兴高采烈地齐声答道。

话音刚落,上课铃声响了。我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上。

“感觉怎么样?”我问。

“空气很清新!有很优质的氧气。”部分同学真心回答。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氧气是怎么来的吗?是那些大自然里植物的功劳哦。你们知道‘巴马这个地方吗?这里空气、水的质量特好,树木茂盛,自然条件优厚,人均寿命在90岁左右……”为了让学生理解良好的树木植被对人类优质生存环境的重要性,我把这个故事生动地讲述给他们听,他们听得入神,听得身临其境。

接着我指着那排“万年青”,让他们仔细观察,观察“万年青”被顽皮学生践踏所留下的痕迹,并从中反思。此时,距离下课时间只有几分钟了,我要求学生打开课文《行道树》用心地去读课文。下一节课完成问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最想说什么?

第二节课,没等我提问,学生已举手表示要回答问题。我让他们自由站起来说。

“老师,以后要是我看见谁再爬,我们一定勇敢制止他们。”

“我看见‘万年青被人用刀在上面刻字,我还看见叶子上覆盖着厚厚的灰尘。”

“他们不应该这样做,因为‘万年青吸收灰尘,释放氧气,像行道树一样为我们人类默默奉献,我们应该爱护他们,保护他们才对!”

“我们不仅要保护‘万年青,还要保护更多的植物。爱护我们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美化我们的校园环境。”

“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这个家园,保护我们自己。”

形形色色的答案举不胜举。这篇课文就这样结束了,在轻松愉快中,在学生的兴味盎然中。

篇5: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

(1)、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的研究报告

(2)、探索和形成“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的课堂优化组合模式。

(3)、依据实验研究的经验或困惑,撰写课堂教学实录、做好案例分析、完成研究论文等。

三、课题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重点难点)

1、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并对各种不同的情境达成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创设情境的不同策略。

2、尊重学生的认识起点,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3、记录教师在情境创设中的语言、形态,分析这些因素对情境创设效果的影响。

4、研究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间的分配问题,总结创设情境在一堂课中所花费的时间,总结挖掘时间效益,追求教学实效的途径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进程和预期成果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2、观察法。在语文 课堂里意识地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种表现,并做相应记录。

3、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杂志和报刊等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篇6:提高小学生写作兴趣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不起来,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通过查看、访问、问卷调查学生的作文得分情况,得出——我校学生在众多的考试中得分率都在50﹪左右,甚至在50﹪以下。作文得分低下严重影响学生考试的得分而且从长远看学生作文的得分率在中考、高考中会成为影响学生终身的大事。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在写作方面进行重点攻关,只有攻克难关,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选题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作文不仅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担负着为初中、高中打基础的任务。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阶段,学生善于模仿,乐于表达,记忆力好,想象力最为丰富,是培养良好习惯、积累知识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提升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学会积累作文素材,培养他们的作文热情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2、本选题的创新程度。

积累有助于表达,好的词句、精彩片断有助于学生说话和习作。更为重要的是,积累是一种“再生能源”,它反作用于再学习,一旦燃烧起来,能产生巨大的能量,是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法宝。理解词义除了用到字典、词典外,还需要生活积累的参与。推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除了联系上下文,离不开自己各方面的积累。材料积累多了,知识面广了,能力增强了,基础平台高了,看问题也就全面了,学习新知的兴趣也就浓了,学习效果就好,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总结出适合自己而又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各种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研究价值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三至五年级提出的写作要求是:关心周围的人、事、物,逐步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写熟悉的人、事、物,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能依据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展开想象,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符合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过不歇。”我们的习作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陶冶情操,体会生活的美好。

所以我们认为把社会生活搬上讲(舞)台,师生同台演绎生活

场景,让学生耳闻目睹、亲身参与、表达感悟,写作自然有话可说。

对于引导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策略的研究,国内外同行已经做出一些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教师如何进一步指导学生有话可说、情景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为此我提出本课题。

三、研究的内容:

1、通过课题研究,打破学生写作文无从下笔的僵局,使学生都有话可写。

2、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能够找到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途径,按照作文的类别形成几种便于操作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素材,并知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去自觉的积累写作素材,使学生想写、乐写、写得好,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引导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策略。

2、解决“如何积累素材,让学生作文有话可写?”这一难题。

四、研究的方法:

1、应用课外调查和课内实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课外调查主要调查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及我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内实施主要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组织的方法、原则和途径,以及对教师、学生有哪些具体要求,与新课程实验有哪些冲突及解决方法和实施的主要步骤。

2、集体讨论法。借助集体的力量,来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功之处。使课题组每位成员都能自觉进行教学研究,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去粗存精,取得预期的成果。

3、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形成有效教学的新理念,并进行验证和实验。

4、实践操作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案调查与综合调查相结合为主,问卷调查为辅,重点测试、个别走访、小型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并举,以实际调查为切入点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5、经验总结法。鼓励教师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与教训,修改、完善和补充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五、研究基础

已有相关成果: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校认真贯彻“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积累”的教育理念,本着以“教材为根本,适度拓展”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分类积累”活动,通过摘抄的形式,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有选择的积累好词佳句,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六、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本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教科研能力强,对教育科研有浓厚的兴趣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

七、研究步骤和阶段任务

1.准备阶段

2016年6月——2016年9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新课改,校本教研理论文章,实践经验。制订实验方案。

2.实施阶段

2016年10月——2018年6月。在实验班进行实验。

3.结题阶段

2018年6月——2019年5月。全面总结实验工作,积累整理资料,撰写论文。

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十三五”课业改革实验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2015—2017校本专项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提高小学生写作兴趣研究 申报单位:长春高新第一实验学校 课题主持人:徐菡

二〇一六年五月十日

篇7: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

1.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生活情境”的基本途径、内容组织、方法选择、教学程序设计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情境”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现今社会,知识已不再是单一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知识具体情境性,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学生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都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教学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二)实践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提到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情境创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研究的数学世界,让情境更好的促进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

六、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一)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的理念,要求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从而创设出有利于教学的有效教学情境。

2.情境主义的学习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中,有关学习的理论经历了三个主要范畴:即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情境主义的转变。情境主义主张按照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探索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在真实或逼真的活动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且有助于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的迁移。

3.心理学家潘菽指出,心理活动是由“知”和“意”组成的,即分成意向活动和认知活动两种。所谓认识活动,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活动,包括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意向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包括情绪、意志,欲念等心理过程。这就是心理活动二分法。心理学理论中的二分法为“有效教学情境” 的创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遵循的原则

1.启发性原则

教学的情境应是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水平,从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完成,所以在课堂上所创设的情境都应考虑到对学生的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2.一致性原则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情境必须从学生出发,从课本内容出发,恰当地组织素材,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3.灵活性原则

我们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的生成过程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所不能预料的,因此可能在我们教师预设的情境之外还有无法预料的动态生成的情境,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对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来把握这种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4.科学性原则

在情境的创设中,所创设的情境应要规范,不能发生与科学知识

相悖的知识情境,教师的语言叙述也应采用相当规范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七、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完成课题的基本条件

1.有完善的软硬件设施

我校建成校园网络,并逐年完善。中青年教师全部通过教师信息技术考核,可以随时从互联网上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前沿信息,并及时交流学习,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2.有丰富的经验作指导

本课题注重合作性,强调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并且都是多年带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师,他们对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有初步的实践经验,通过今后进一步的培训、学习、研究、积累,我们是很有信心完成这项课题研究的。

3.有求真务实的研究成员

本课题负责人和所有参与者平时都能严以律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且都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和开展研究的能力,都能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成员中既有较高科研水平的学校领导作为指导,又有精力充沛的青年骨干教师参与研究。以中青年为主,年龄均在30岁左右,精力充沛,积极进取,都能挤出时间学习探索、实施研究和撰写论文。

4.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为了确保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学校将确保课题人员参加研究的时间,并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及满足其它的有关条件。

(二)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实施的,进行此项课题的研究是符合教育发展和学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在新课程标准的倡导下,许多教育机构和学校,都积极投入到“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探究中来。创设丰富的、

篇8: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

如今,课堂易缺失情境。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学科的工具性,讲课照本宣科没有新意,语言生涩无任何情境。这样的课堂很难让学生感兴趣,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虽处课堂,但是心却游离课堂之外,课堂效率非常低下,学生由于长时间的压抑,加上一些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因此而产生厌学情趣。长时间下去,就会出现一些学困生,这样的结果不能不说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关系,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我就从课堂入手。

若想改变课堂现状,我们只能从认识入手,不能只看重课堂教学的功利性,也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两者之间相互结合,才能共同促进课堂的效率。创设课堂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更是一种课改的有效助力。重视创设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思路更为清晰。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把握这样的尺度,学生对此情境有没有兴趣?学生是不是将思维投入课堂之内?若能使学生达到以上的要求,那么我们的情境就是合理的。

一、课堂要重视导入环节

一个好的情境,一定要注意课堂的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尽快将学生的注意吸引到我们的设计上来的,也能让学生在整堂课都可以保持勃勃的兴致。直观性和趣味性是我们在导入环节要格外注意的要素。一名合格的老师必然会重视导入的质量,会让导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一个好的导入能为优质情境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信息接受渠道越来越多,而各类媒介越来越吸引人的关注,如极大丰富电视节目、包罗万象电脑网络,方便快捷手机应用。这些媒体在改变学生认知途径的同时,也夺取了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还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也偷偷地用手机看书、上网、玩游戏。如果只采取没收这类手段,很难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课堂的态度。学生对网络、手机游戏的喜爱恰恰说明人常常是受有趣的事的影响。因此教育课堂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不落伍于时代,网络教学,利用多媒体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信息含量大,操作与手写相比非常快捷,语音、图画、录像资源比我们口述更为直观,贴近学生的生活,也贴合时代的特色,并可以更好地将主体地位交于学生,可以让学生处理一些知识,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这样的课堂情境可以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三、重视教师点拨

创设课堂情境离不开教师的点拨,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做到:学生会的我们一定不讲,学生能给学生讲的我们让给学生讲;我们要讲那些自学和讨论后还是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讲那些知识的重难点、易错点,学生讲之前我们不能讲,一定要经过学生自学、合作探究之后我们再讲;并且不能填鸭式讲授,要用点拨的形式进行讲解。点拨要讲究方法,做到“活”“精”“巧”。活就是灵活,我们要认真听学生的回答,仔细观察他们的反应。当发现学生确实是走入误区時,或是对于疑难问题难以解决时,我们要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应对,“精”指我们的点拨语言要简练,做到一语中的,不能拖泥带水。“巧“指我们要联系创设的课堂情境,采取多样手段加以引导。例如,声情并茂的朗诵,展示画面相宜的图片,意蕴相似的影片等。

四、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的课堂其实就是一个以解决问题为手段的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场所。我们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创设各类问题,学生的学习则为解决这类问题,所以课堂情境的重要内容就是问题情境。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敢于各抒己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在课堂情境创设上要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我们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设计合作探究,让学生可以互动、交流,培养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设问题,引导他们一思多问,一问多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立体思维能力。创设课堂问题的启发性和挑战性。可以真正唤起学生的激情和探究的冲动,促使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学习。

五、注意课后反思

创设课堂情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完成一节课之后,我们要为下节课创设具体的情境,要想使这项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我们一定要在课下多多反思,我们要思考我们每天都教了什么,我们所教的与其说学生学的是否一致,还要思考我们的情境创设有什么优点,有哪些不足。

总之,情境教学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效方法有很多,无论是哪种创设手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去构建适合他们的课堂情境,让我们的课堂走向高效,也让学困生更加喜欢学习。

篇9: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中,我大胆打破传统的单

一、机械的准备活动方式,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取而代之。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课堂展示的大舞台,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同时赞赏别人。竞技回归到游戏,健身习惯在自由的玩乐中养成。课堂真正是师生自主自由活动与情感交流的生活世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建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教学行为由知识技能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化。体育教学中应把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使课堂教学呈现一种活泼的开放局面。本次课的教学开放局面就是老师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平等、充满活力的教学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我,向自我挑战。本课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体育资源,是对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堂试,也是学生主体的一种彰显。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去想、去看、去练、去比。本次课学生的运动兴趣来源于比赛的刺激性,来源于新奇的盖章形式、来源于伙伴的协调作战……这么多的兴趣,学生怎能不向往?不去积极参与练习?同学们游戏活动玩得热火朝天……此时,我审时适度地向同学们提出:玩耍中同学们能发现什么呢?自由跳绳我最棒这一环节。新的学习内容,点燃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新火种。同学们跃跃欲试,情绪高昂。游戏开始,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同学搭另一同学正面搭绳跳,有的反摇绳搭人跳,有的两人边摇边向前跳,有的交错双人摇双绳跳……整个教学活动开展得多姿多彩,跳绳技能在无限的情趣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延伸……合作性跳绳学练激发了学生的全新思维活动能力;合作性跳绳教学体现了当代教学的一大特点即不是教教材,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潜能,实现体验体育活动中与他人合作教学目标,体现师生创造性地发展。五月炎热的下午,同学们都没有显露出疲惫的样子,个个精神饱满,尽情分享着合作性跳绳的快感,也不知是学生感染了我,还是我感染了学生,师生都被浓浓的激情包围着,这哪是在上课,分明是我与学生间的一种情感交流。同学们真聪明,能想出许多不同的合作性跳绳花样。同学们跳出了水平,跳出了特色,跳出了团结。

篇10: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怎样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研究 课题主持人:XXX 所在单位:XXX总校 开题时间:XXX 课题编号:XXXXXXX

一、课题的研究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信心缺乏,导致了“学困生”的产生。但是“学困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学困生”面对学习问题,当现有知识的水平与问题解决所需要的水平距离比较大,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解决,需要他人的帮助而解决,在问题解决之后,“学困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面对这种情况,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转化已有的“学困生”,使“学困生”和普通生公平地学习,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们认为:儿童学习困难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一类综合症。一般是指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学龄期儿童,由于环境、心理和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出现障碍,表现为经常性的学业成绩不良,无法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甚至远远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学困生这个定义至今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在我国曾被称为差生或中下生。关于学困生,省内外有很多相关的研究。

我国对学困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后。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迈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学、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三、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从现实方面来讲,学困生问题是一个普遍而长期存在的问题,漠视学困生问题将直接影响班级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学困生的形成原因的复杂性,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在转化学困生方面,有许多工作是教师无能为力的、爱莫能助的,如父母离异、学校教育环境、教师素质、应试教育等等,但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起的作用又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应着重从教师教育方面来研究如何转化学困生,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课题立足于个别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出现问题的诊断和解决,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困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成绩,转化学困生,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转化学困生具有普通的推广意义。

四、课题的界定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地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教学的激趣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等。

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利用课堂,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做到优先交流、优先批改、优先表扬,同时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4、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5、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优化组合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课题研究的内容: A、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所谓“学困生”是指在一个班级中由于教师的偏见或由于家庭及学生自身等原因造成的、被其他学生所轻视的学生个体或群体。他们表现为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数学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以下简称“学困生”)。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是什么造成“学困生”产生的呢?(一)学生方面原因:

1、基础差或接受能力差。造成他们听不懂、学不会而成绩差。

2、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学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照抄作业,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

4、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困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的能力较差。

5、自觉性和自制力差。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克服自己的习惯,课堂学习效率很低。

6、习惯差。通常学困生上课只能坚持几分钟或十多分钟,就自觉或不自觉的不听课,作业不是先完成再玩,而是玩够了再做作业,作业做不了就抄或不做,教师批评多了也就习惯了。

(二)教师方面原因:

1、教师疏于感情投入,忽视学生感情需要,使学生个人情感方面出现障碍,自我感觉学习常常失败,有强烈的挫折感,所以不愿学习,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惧怕、回避。

2、强大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感觉学习枯燥无味,学习无目的,不主动,只关心作业完成与否,而不关心学习效果如何。

3、把对老师的好恶迁移到学科学习上,一上该老师的课就从心理上抵触,讨厌学习,导致严重偏科。

4、教师有形或无形的歧视。有些教师遇到学生出现问题时不善于正面引导,而是采用讽刺挖苦等方式处理。不大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时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到他们的自尊。

(三)家庭方面原因:

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包括对孩子无原则地溺爱;或者只顾自己的生活而忽视对孩子的管教。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小学生,有的由于从小溺爱到大、任由发展,小时宠爱、长大不服管教,粗暴教育如棍棒教育下造成的逆反性格,或出于对父母的不满而故意以学习成绩差来报复父母;有的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以致影响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等。

2、家庭变故因素,单亲、父母离异、父母双亡、隔代抚养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

3、父母管教方式不一致。如一方溺爱,一方严厉;或对待孩子的许多具体问题上父母双方意见不一致。发生这种情况有时会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又使他们有机可乘。这种矛盾的家庭、矛盾的管教,会使孩子产生矛盾的心理,以致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

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相关文献、论文、论著,并请相关领导专家到校作理论专题讲座,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运用调查表、个别访谈等学生了解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便于教师对症下药进行转化。

3、个案研究法: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案,明确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形成针对的转化策略。

4、观察法:通过随堂听课、教学巡查等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针对其特点进行转化。

5、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并寻求理论支撑,及时撰写相关论文,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理性价值,及时建立并完善对学困生成长及进步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本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B、“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小学生“学困生”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升高会不断增加,因此,有效转化数学“学困生”,已成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1、建立“学困生”档案,给学困生分类针对不同成因分别与各学生交流,分析各人需要注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地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教学的激趣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等。

3、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学困生普遍存在压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厌学情绪。教师应该主动地关爱他们,多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利用课堂,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做到优先交流、优先批改、优先表扬,同时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消除恐惧心理,远离学困。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困生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一定要严格训练,言必行,行必果。从日常的点滴小节做起,根除危害儿童成长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5、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仅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学困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特长和闪光点,教师要捕捉学困生的光闪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6、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表明,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活动。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是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的。他们往往不是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而常常是因为不喜欢某任课教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对学困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多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旦建立起来了,学生就会愿意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七、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7年3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申报工作,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对课题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1、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负责人:XXX)

2、调查分析:了解低年级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负责人:XXX)以集体备课形式,全面、深入地开展调查、学习和研讨。了解实践教学中的不足。

3、撰写课题实施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负责人:XXX)(二)研究阶段(2017年4月—2017年5月)分为选定试验对象、试验对象个体成因分析、学困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及课外延伸跟踪指导。

(三)总结阶段(2017年6月)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各种材料整理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中期成果:

1、过程性资料,包括图片、版面、音像资料等。

2、教师围绕课题撰写的各类论文、案例、研究故事等。最终成果:

1、研究成果包括调研报、论文和实验报告,2、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九、课题成员分工

1、搜集整理各项过程性研究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申请结题。(负责人:XXX)

2、积极准备课堂教学展示课3节。(负责人:XXX)

3、整理案例集。(负责人:XXX)

4、整理论文集。(负责人:XXX)

5、撰写结题报告。(负责人:XXX)

十、课题研究内容任务分工及课题的经费筹措与管理

我们总校同意提供足额的经费,保障各项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

十一、参考文献

(1)、张军霞:《我是这样转化学困生的》,《小学数学参考》。(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3)、郑翔:《对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再认识》,《数学教育通讯》。(4)、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5)、《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张红梅刘亚主编:《教师如何做好学困生转优》,天津教育出版社。(7)、盛大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怎样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研究》

开题报告

茹佐联校

马贺晓

篇11: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

昌黎汇文二中赵秀英课题编号:XHXNO.035161

课题名称:《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提高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赵秀英数学教师本科学历中学一级

课题组成员:李建文(课题副组长)、于建华、李晓庆、朱天茹、韩东艳、李淑玲、龙艳萍、张向辉、贾俊军、石学伟

一、选题的主要理论依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主要理论依据

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知识的一种积极认知倾向,表现为学生积极主动要求学习,喜欢学习和坚持学习,它是学生求知的一种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长时间地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他们敏锐地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像。为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去实现的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借鉴先进的教学理论及心理学,教育学的最新成果,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学生特点,努力探索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研讨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研讨如何营造学生乐于参与的数学实践氛围。

课题研究的意义:数学是一门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的基础应该以实行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数学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法研究少,对学生“一刀切”要求多,分层要求少,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心态实施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致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样,有如何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如何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课题研究的范围、内容

1、研究试验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学生思维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创设出能够熟练、灵活、准确、恰如其分地驾驭学生的最佳教学情境

2、明确目的,调动学生学数学的情感,培养兴趣,激发其乐于学习数学的学习热情

3、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探索适合学生,适合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四、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方法,在每一阶段结束前进行交流总结,提出下一阶段实施研究的侧重点,朝着预定目标前进,具体研定过程。

五、研究的对象

考虑试验成果的普遍意义及其可行性,研究对象是研究组成员所任课班级的学生

六、课题实施的基本条件

1、本课题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

2、本课题主持人在教学一线上工作多年,有广泛地教学经验,较高的教

研水平和很强的组织能力,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岗位上不断地探索着有效的教学方法

3、本校有一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使该课题在研究方面又有了很好的硬件方面的支持,这些有利条件保证了该课题的顺利进行,也给课题研究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课题研究进度及预期目标

本课题于2006年1月 开题,2009年6月 结题

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2006年1月----2006年4月)实验准备阶段

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转化思想,更新观念

第二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调查探索阶段。

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学习兴趣进行调查分析,主要运用调查法,测试法及统计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笔试卷等方式,指出学生对学数学无兴趣的根源

第三阶段(2006年7月-----2009年2月)试验实施阶段

重点探索,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增长学生主动参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兴趣,对实验组成员分阶段召开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第四阶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试验总结阶段

对前几阶段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形成本课题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完成科研论文,同时做好课题结题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八、课题研究成员分工

1、主持人:抓全面工作,组织协调课题组成员,周密合理分工,及时制定课

题实施计划,各阶段总结,使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稳定的进行。

2、其他课题组成员及时撰写研究报告,针对所教试验班总结各阶段进展的具体情况,上升到书面文字。

九、预期成果

最终成果:《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提高》

上一篇:文明新风最美家庭事迹下一篇:江西南昌滕王阁十二字对联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