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2024-06-25

浅谈在小学语文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共10篇)

篇1:浅谈在小学语文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情”。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课程改革的今天,应该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的积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小学教育要情境,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如何才能创设富有激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现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可以以境生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 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类:

1、模拟真实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如一位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就值得借鉴。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2、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如课文《观潮》一文中,作者对大潮的描写,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大潮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潮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潮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老师在备课时,应时深刻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并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才能使学生顿悟大潮的宏伟,饱含激情的触笔,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

3、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秋天》时,教师可事先组织学生亲自到大自然去感受秋天,收集一些标本,记录一些秋天的足迹,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诱发情感共鸣。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

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那么说,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中的锐利武器。语文教师应当掌握这个武器,做一个好导演,调动学生的喜怒哀乐多种情感。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样。如见某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悟作者表达之情的目的。《第一场雪》第六自然段,从静态的角度描述了雪后美景,流露了作者喜悦之情。教学这部分时,要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扣准字、词、句。感受雪大、白、美、松、厚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想象雪末儿映着阳光飘扬的动态美景。这样,学生感知了雪景之美,自然领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然火柴构想与大年夜相关的事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这条主线。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因此,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把握和运用好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营造情境,可以传达情感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抽象思维不发达,只能凭借直觉去感受,而低年级有些课文的内容年代久远,与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迥异,他们不可能去感知那些年代,也难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因此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有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鲁迅先生曾说过:“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即是说,给学生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特定情境氛围,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产生审美情感,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中与课文情感相通。一直以来,语文教师主要运用传统的方法——一只粉笔,一张嘴来营造教学情境,如巧妙运用简笔画、录音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逐渐进入校园,多媒体的运用更为语文教学开辟了音画结合、图文并茂、人机互动的新天地。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电教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则不但能为语文课堂增辉添采,还能拉近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如在教《王二小》这篇课文时,由于年幼的学生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战火纷飞的场面,没有相关的历史的感性经验,他们就必定不可能体会到敌人的可怖和王二小的勇敢,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录像和配音,简介历史背景,并放映王二小机智斗敌的电影录象,同时配以音乐,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场景中。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再现

历史情景,用生动真实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各种精神情感。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推卸实施情感教育的责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补充,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占重要地位。语文学科作为实施情感教育的主渠道,必将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做出较大贡献。而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化和能力的提高将成为情感教育成败的关键。

篇2:浅谈在小学语文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一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所以,为学生巧妙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地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我觉得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口语交际课中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教师应切实地在语文口语交际课上落实口语交际训练,构建让学生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的课堂。人教版口语交际训练教材,其训练内容之丰富,训练方法之活,训练手段之新,教师只要真正明确了教材意图,到位地使用好教材,其训练效果是可以想见的。

1、生活再现情境

如在进行春天口语交际中,为了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可以组织一次找春天的活动,让学生在家附近去找春天,学生对这次活动很感兴趣。细雨蒙蒙,嫩芽吐绿,桃花盛开,……无不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美的生活,美的世界,想说的愿望,为口语交际课创造了条件。学生有了说的愿望但有时怕说不好,不敢说。这时就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引导,老师抓住学生想说的动机,予以及时的鼓励,恰当的引导,会使学生的“话匣子”彻底打开。学生说时往往只能把看到的简单说下来,内容枯燥。比如,学生只能说远处有山,山上有树林,近出有小河,河边有柳树,地上有花和草。这时,教师鼓励学生说是什么颜色,什么样的山,小河河水怎样,水里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花草树木,并启发他们把学过的描写花草的词用上。这样,学生说出的内容既丰富多彩,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2、实物创设情境。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正像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眼睛不用来看,耳朵不用来听。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听、感觉。”因此,在教低年级小学生说话时,要教会他们观察。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如“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的样子”,教师把一只真正的活泼可爱的小白兔或花草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个个眼前一亮,随着老师的相机点拨,纷纷举手发言,气氛非常热烈。

3、语言描绘情境。

教师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角色,找到情感共鸣点,并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情。

(1)配乐描述。(2)讲述故事。

4、多媒体创设情境。

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语言对学生口语发展影响不可低估。要让学生从小学会理解、分析、判断这些媒体传播的信息、选择和利用合适的信息源,逐步培养学生的陈述、说明、辩论的能力,培养人际和谐交流的态度。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十分感兴趣。根据口语交际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的内容,还有利于他们现场发挥,使他们表达更逼真、更生动。

5、表演创设情境。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等,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兴趣,如果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创设故事情境,更能诱发他们的创造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教材是有限的,它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进行有效口语交际训练的范例,并非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唯一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本身就承载着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交流等多种能力,是训练学生语言和交际的重要渠道。因此,阅读教学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我们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广阔而又肥沃的土壤,再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有目的的口语交际训练。

1、利用课文插图,练习表达。

新版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配有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精美插图,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的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通过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说话,是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一种好方法

2、在角色扮演中,有效交际。

小学生活泼好动,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在说话时,往往会一边说,一边用丰富的表情、动作来补充,有时甚至手舞足蹈。丰富的肢体语言,成了他们除语言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根据小学生这一天性,教师在组织口语训练的时候,可用表演的形式让学生 “动”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学生把教材中的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表演中,学生还即兴发挥,充分想象,在学习课文语言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语言,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借助文本内容,多元互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处处留意、挖掘文本中的语言要点,如文本中的空白点,一个关键字词,一个省略号等,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阅读教学为口语交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是,要指出的是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别于口语交际课,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训练必须两者兼顾,辨证处理:从阅读教学角度审视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感知、感悟的过程中进行,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口语交际的角度审视阅读教学,强调了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一切可训练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说完整、具体、有序、生动的话,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体会各种不同的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以及交际环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教师要从书本的框架中跳出来,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为他们开辟全新的语文口语交际通道。

1、利用日常活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大多是由班主任担任,而班主任与学生交往的时间多,参与的活动也多。例如:在一次班会上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开展猜谜语游戏。学生们兴趣盎然,游戏结束后,教师趁机问道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麽想法?受到什麽启发 ?”学生把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到了这个问题上,发言非常热烈。这样的活动是教师有意为学生创设的交际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使学生的口语交际在不经意中得到了训练。

2、利用公开性活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篇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生活展现情境, 就是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中, 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 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 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 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

1. 感知目标要鲜明。

观察总要指向一定的对象。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 就必须选取那些形象鲜明的感知对象, 如大自然的场景或社会生活。

2. 带入情境要有序。

如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的程序来进行。

3. 观察中要启发想象。

想象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梯。观察必须与儿童的想象活动结合, 才能加深儿童对情境的体验, 对世界的认识。因此, 在以生活展示情境的过程中,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必须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在观察中适当地展开想象, 可以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以实物演示情境

即以实物为中心, 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导, 实物演示可以将观察与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感知的对象具有典型的意义。由于儿童对事物的感知具有整体性, 同一实物, 由于背景不同, 感知效果则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因此, 在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时, 需要考虑它的背景, 即从整体上给学生以真切感。

三、以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 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 可以把课文内容形象化, 适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利用画面创设情境,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放大的挂图。

即将教材中内容特别丰富的、形象特别鲜明的、意境又比较深远的插图放大, 以表现出饱满的形象和深远的意境。例如, 《燕子》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当燕子从南方飞来时, 带来了光彩夺目、百花争艳的春天, 这样美丽动人、充满生趣的景象, 复制一张放大的插图, 那是十分需要的。教学时, 当教师稍加启发:“这么活泼可爱的燕子, 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 那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呢?请小朋友看图。”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后, 利用学生的情绪, 将他们带入情境:“现在请小朋友扮演小燕子, 这时候, 你们从南方飞来了, 啊, 春天是这样的美, 你们得仔细欣赏一下。”眼前的图画, 一下子罩上了情感色彩, 充满着春天田野的气息, 瞬息间, 孩子们几乎全身心地倾注在这幅图画上, 沟通了他们已储存的春天的表象, 犹如变为小燕子穿行在飘荡的柳枝间, 飞翔在田野上……他们愉快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春天来了, 我们从南方飞来了, 桃花盛开了, 粉红粉红的, 像天上的彩霞, 小河解冻了, 连一片薄冰也找不到”“柳树抽出了碧绿的嫩芽”“柳树把小河当做一面镜子, 在梳理着自己的长发”“许多野花都开了, 好像正在比美”“秧苗散发着芳香”“柳树下有声音‘嗡嗡嗡’地叫着, 嗬, 原来是蜜蜂姑娘在传播花粉”……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 把小燕子飞翔的背景———春天的大地描写得十分充实。

2. 简笔画。

即用粉笔勾勒线条以再现情境的一种图画, 它能把教材的内涵直接地、形象地揭示在学生眼前,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主动地去领悟作者驾驭文字、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效果。

3. 剪贴画。

即用图形表现形体轮廓的一种图画, 它具有可以贴上拆下、灵活运用的特点。凡是无须细致描绘的图画, 只需显示形体轮廓就能再现情境的, 都可用剪贴画再现。这是一种简便、易学、运用广泛的再现情境的手段。

4. 多媒体画面。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画面更给学生一种新异、真切的感觉, 且具有动画的特点, 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画面中。现在, 多媒体画面已成为情境教学创设的主要途径之一。

四、以表演体会情境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种是进入角色, 一种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就是“假如我是课文中的××”, 而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产生真切感, 加深了学生本人的内心体验。

篇4:浅谈在小学语文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学习兴趣教学设计英语中的情境是指一种生活场面。在英语教学中,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许多教师对创设情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创设的情境价值不大,有效性不高。本文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若干情境创设无效的案例作些分析,谈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创设真实有效的情境。

一、把握“实”——应创设自然生动、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案例:《Where is the…?》(导入环节)

1.教师把铅笔放在一个学生的笔盒里,用动作表示他在“找”笔,边找边说“Wheres the pencil?”

2.学生从教师的动作中猜出句子“Wheres the pencil?”的意思。

反馈:S1:我放在笔盒里的铅笔为什么不见了?

S2:我怎么找不到铅笔了?

S3:我的铅笔就在笔盒里,为什么看不见了?

只有当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符合时,才能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从各自的生活背景出发,迅速投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准确地体验和理解语言。案例中的情境创设,教师充分利用了教室里的实物,让学生从教师的表演中理解语言,这种情境创设简单、方便。但这种情境的创设基本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它不符合我们的生活真实。因为教师自己刚把钢笔放入学生的笔盒后马上就开始寻找钢笔,而且有个别眼尖的学生已经看到钢笔就摆在笔盒里,而教师仍找得满头大汗,这与现实生活脱节,不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致使学生误解,答非所问。如果把这一情境改创为:(课件或表演)冬冬:Mum,I want to play basketball. Mum:OK, but you must come back earlier.(画面)冬冬满头大汗地寻找篮球,边找边说:“Wheres my basketball?”这个情境,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回答出“我的篮球在哪里”。故创设情境必须贴近现实,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学生英语思维的积极性。

二、崇尚“效”——应创设简单有效、英语“含金量”大的教学情境

案例1:《Where are you going?》的“Learning”中的一个环节。

1.学生观看CAI课件“兔子舞”,教师随机解释“left, right, go”的含义。

2.教师教授兔子舞的动作。

3.师生同跳兔子舞。

案例2:《Shapes》

1.CAI课件出示square, triangle, circle的图形及单词,每个图形旁边各有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拉拉、丁丁、皮皮。

2.师点击鼠标,出示一个正方形,问:“What shape is this?”

S1:拉拉。

师又点击鼠标,出示一个圆形,问:“What shape is this?”

S2:皮皮。

反思: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额外添加了些什么,因为真实的课堂就应该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案例1中采用“兔子舞”来学习“left, right, go straight on”确实新颖活泼,但有必要仅仅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三个简单易学的单词而花上十来分钟时间跳“兔子舞”吗?这节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问路,会用“turn left”“turn right”“go straight on”来指路,我们完全可以用“listen and do”的简单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三组短语,而后集中对重难点进行突破,兔子舞则可以放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伴随音乐节奏,在“跳”中再次复习知识,结束新课。案例2中选用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拉拉、丁丁、皮皮,成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但须知情境不是装饰,也不只是单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装饰过于华丽,学生的兴趣往往也被转移,从而疏忽了真正需要思考的英语元素、英语内涵,出现上面的尴尬。

三、注意“趣”——应创设新颖有趣、顺应学生心理的教学情境

案例:《I love animals!》

T: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很有趣的游戏。(边说边演示课件)小精灵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聪明,就想请大家帮忙,他这里有不少动物的叫声和它们喜欢吃的食物,你能猜出是哪种动物吗?(教师开始演示课件,并指名回答。)

这时有同学小声议论“又是猜动物,一点也不有趣”,教师似乎听见了,但还是坚持一一指名回答。

反思: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活动中。故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就应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突出童趣。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任何情境在初始出现时都是新鲜的、有趣的,如以上这个guessing game,再如其他的小小采购员、小小设计师等,但如果重复次数太多,同样会使学生生厌。因此任何情境一旦使用次数过多,就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致在课堂上出现“多情反被无情恼”的尴尬。

四、追求“活”——应创设信息丰富、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

篇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合理整合,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强调了启发学生的重要性。而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与文本内容进行真切而有效的对话,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学习的激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一 多角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全过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情境教学正是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习的必须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每篇课文都描写了一个特定的情境,课文中的一个情境便是一个整体。多角度创设情境,能缩短我们与文本的距离,是语文教学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有时候,单纯依靠课本上的文字和教师的语言,还远远不足于理解事物的形象或感情的深沉,这时候运用多媒体中的图像音乐影视,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如《长城》一课,文中描绘了长城的样子和特点,抒发了对修建的古代劳动人民热爱和赞美之情。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长城,对长城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长城的图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此外,我还提供了一些网址,指导学生课外到相关网站去浏览有关长城的图片、视频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有趣多了。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生活的积累,对有些抽象的知识理解校困难。多媒体技术,可把远方的东西放在学生面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化。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引入美的意境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小学语文第三册《精彩的马戏》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学生立刻被直观、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画面所吸引,脸上流露了好奇、喜悦的神情,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他们仿佛和作者一同欣赏一场精彩的马戏,他们仿佛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运用多媒体学习古诗,增加感性体验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最为枯燥。由于学生年龄小,教师在教学时不便对学生讲解过深,常用的教学手段就是让学生多多诵读,最终倒背如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古诗产生浓郁兴趣呢?因此多渠道创设古诗教学情境,是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关键。以多媒体丰富的教学形式如视频、图片、动画、音乐等,营造出与古诗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让古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从而将古诗的所描绘的意境还原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古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我了解到很多学生从没有见过长江和天门山,这种认知缺失对诗歌的学习是一种制约。于是我让学生先观看有关天门山的视频: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壮美景象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学生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因此选择恰当的媒体语言诠释诗歌的意境,能够迅速缩小诗歌内容与学生认知不足的差距,增加感性认识,为学生深入学习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用音乐渲染一种相得益彰的情感意境

让学生走进叙事性的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文本,实现与文本零距离“情感对话”,是语文对话教学的能否取得成功的标志之一。选择适当的音乐渲染文本情境,能够加快学生走进文本情感世界的步伐。

《去年的树》是意境优美的童话,树的遭遇让所有人为之惋惜、愤怒。为了让学生们感受树与鸟去年的幸福时光和鸟执着寻找树艰辛与忠诚,我从一些影视作品剪辑合成了一段反差巨大的音乐,乐曲的前半段是欢快悠扬的,背景音乐中不时传来婉转动听的鸟鸣,后半段则是忧郁低沉的《爱的致意》,中间教师辅以深情的解说,音乐渲染和教师的描述让有的学生泪眼盈盈,仿佛身临其境,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文本。

音乐是灵魂的颤栗,文字是情感的结晶。音乐与文学都是人类情感世界的表达,两者通过不同形式的语汇各自塑造出令人感慨深思的意境。音乐的语言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文学的表达更贴近现实,显得更直接。两者相通相连,具有同样美好的意蕴。

因此,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选择气质吻合的音乐作为情境对话的背景,渲染出一种相得益彰的情感意境──一种由饱含深情的音乐和美丽的文字构成的艺术文化氛围,使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情感世界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那些饱含作者或喜爱同情褒扬、或憎恶批判等真挚强烈的情感的叙事性文章,选择恰当的音乐渲染对话教学的情境,往往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6:浅谈在小学语文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摘 要: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阅读和写作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写作的素材、词语运用都源于阅读中知识的积累。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二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并没有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这对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将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来论述如何提高习作指导的有效性,仅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习作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知识、收集素材以及学习写作技巧的有效手段,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角,还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写作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可以自然的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将阅读知识自然的运用到写作当中。本文中,笔者将通过介绍小学语文习作指导的本质,阐明小学语文习作指导的目标,进而提出几点解决办法。

一、小学语文习作指导的实质

从年龄阶段划分,习作可以分为小学生习作和成人习作。在小学习作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要求学生将想要表达的事物通过文字进行阐述出来就可以了,只要阐述清晰,让读者明确内容所要阐述的意思即可。而成人习作,需要在明确意思的基础上,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进行修饰,要求先将文章的主线确定下来之后,载选择有利于表达主线思想的素材。由此来看,小学习作具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是,缺乏修辞手法,语言多为“流水账”的形式,不能给读者美的感觉;其次,文章结构过于简单,读者在阅读时,对于文章的意思一目了然,没有悬念,容易降低读者的兴趣;再次,文章过于注重叙述事物,而忽略情感因素;最后,文章主旨不明,读者找不到阅读的重点。以上所叙述的几点不足,与学生的知识积累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的时候,要明确小学习作指导的本意,注重学生习作能力的积累和提升。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指导的策略

(一)仿写阅读教材中得唯美句子

小学生所用的语文教材中引取的文章,皆文质兼美,其写作的方法都具有一番独特的韵味,文字生机勃勃,有的选材精当,有的构思奇特,有的刻画鲜活,所以这些都可以用来作为学生练笔的模范,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阅读时独具慧眼并且发掘文章的可仿点,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增强语言的运用能力。比如,在《桂林山水》一文中,其在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衬托及排比的修辞手法叙述了漓江水所具有的“静、清、绿”三个特点,可以对此进行公园、校园及其他所见之景的练写。总之,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首尾的呼应描写,环境描写的衬托,这些经典片段均可仿可借。

(二)鼓励学生对阅读教材的留白部分进行补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发现,有很多的文章都会在结尾的部分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针对这一情况,老师可以加以利用,让学生对留白部分用自己的语言结合文章进行填充。好比在《穷人》这篇文章中,桑娜对丈夫说她已经把孩子抱回家了,到此课文戛然而止。孩子将会有怎样的命运?桑娜和丈夫带着这个孩子在往后的日子中又会遭遇些什么?种种问题无不牵动读者的心。在进行教学时,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根据故事发展的主线进行补写,这样既可以锻炼他们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也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三)针对情感饱满的文章引导学生写读后感

“情动而辞发!”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情动处也是妙笔生花时。《最后一头战象》大家一定不陌生,一篇无比感动、引人深思的动物小说。故事主角大象嘎羧,它凭吊战场,所具有的悲壮情怀,无不让人为之动容。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问他们该如何用合适的语言对嘎羧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进行歌颂与赞美?许多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具有丰足的令人感叹的人文蕴含,教师要借阅读激起的情感,给学生一个抒写的时空。

(四)引导学生保留文章主旨改写文章体裁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会针对很多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学习,以此丰富学生的知?R储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一遍作文,要求必须对体裁进行更改,不可以用原文体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倾尽所有的知识储备,进而提升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1.古诗转换为记叙文

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跳跃的思维,唯美的意境为主体,当我们把它改为记叙文时,它的意境将会通过记叙、描写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做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并且可以让学生结合插图想象一首诗描绘的情景,会使学生更能身临其境。

2.编写课本剧

将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的文章改编成课本剧,既能再现文本情景,促进课文阅读,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营造艺术气氛,培养创造才能。在这种形式的读写训练中,应指导学生充分想象每一个角色的形象、性格特征,选择适宜的文章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对课文适当加工,转换为独具特色的剧本,另外像《赠汪伦》等这样的古诗也可以改成课本剧。

3.对课文选择不同人称进行改写

比如,学习一篇以第三人称为形式的课文后,就安排一个改写练习,用第一人称进行介绍。这样的改写练习,使学生投入到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既有效地巩固了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又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知识,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这些宝贵的知识资源,将其与习作指导相结合,使学生在进行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强化习作能力。小学时期是学生写作能力逐步养成的时期。因此,老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合理设计教学计划,将二者有机的结合,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后期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7:浅谈在小学语文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四川渠县三汇镇第四中心小学 郭华康

【摘 要】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阅读要求,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启发学生反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得到培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因为在阅读中不光需要调动起人的大脑、眼睛、嘴巴,有时还需要动手,既需要我们的感性思维,还需要理性思维参与其中。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的体会是:要根据要求,努力探索,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概括,启发学生反复思考,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慢慢地得到培养。

在教学一篇语文课文时,首先教师一定要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感悟作者当时的心境。除此之外,还要明白编者为什么把它编到教材,文章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不仅仅只是弄明白它的内容,了解它的中心思想;其次我们要通过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学生从语言到思想,从思想到语言,来来回回的多走几次,使学生在获得阅读感悟的同时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类似的教学现象: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或者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以“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呀?”开始,接着发问不断,“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些什么呀”、“文章中的主人公做了些什么呀,说了些什么呀”“还写到了什么呀”等等,教师步步发问,学生一问一答,按照这种模式依次把课文的所有段落分析一遍后,一篇文章就讲解完了。

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存在着很多的教学弊端:首先,整节课教师忙于发问,启发,小结,学生忙于寻找,思考,回答。有的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而这些问题真的都是有价值的吗?其实恰恰相反,这其中的很多问题都只是停留在文章的外表,只是在事理上问问答答,很多都没有思考价值。可偏偏就是这些看似有启发性,实质垃圾的问题占用了一堂课大部分的时间,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朗读,去体味文本,去思考作者的初衷,我们再换个角度想,教师始终以自己的问题拉着学生的思绪,那么就算有时间,个性化阅读就能实现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又怎么会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呢。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要善于从事物的联系中去思考问题,善于将已学的知识或已掌握的技能迁移应用转换,通过比较而辨异求同,打开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善于从新观点、新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注意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十八般武艺样样用,精彩的音像资料,美妙的乐曲,逼真的表演,热闹的合作探究学习纷至沓来,表面上耳目一新,实际上令人眼花缭乱,一篇文章的教学承载了很多,包括语文本身的和非语文的内容,造成了语文教学复杂化,山不像山,水不像水。其实大屏幕代替不了课本,表演代替不了阅读,音乐代替不了语言。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机械的练习,无错的回答,泛滥的表现,热闹的讨论,花哨的表演,抽象的方法,无谓的尊重都是形式主义的新花样。

尊重学生,师生之间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充分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有位教师在执教“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讲到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时说:“我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也没看到诸葛亮怎样想的,怎么考虑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可以根据他的语言、行为推测出他是怎么想的。”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地展开学习,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内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际上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的设置问题情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有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学生发现小蝌蚪遇上乌龟妈妈时所表现的动作不一样,分别是“迎”和“追”。于是,老师请一位小朋友到讲台表演小蝌蚪怎样“迎”乌龟妈妈,怎样“追”鲤鱼妈妈的。通过表演,学生不仅发现“迎”和“追”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表达的心情也不一样,而且游的速度也不一样,促进了学生语言的深层次发现和理解。

启发学生根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向老师发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向学生提问,还应善于激发学生就疑难之处质疑,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来共同解决。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学生针对课文开头一句“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以及课文结尾一句“乌鸦喝着水了”提出新的质疑点。学生的思维结果是:乌鸦不可能天天口渴,应将开头一句改为:“有一天,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由于乌鸦想了很多办法才喝到水,结尾应该改为“乌鸦终于喝到水了”。

篇8:浅谈在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一、课堂教学环节中的情境创设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大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情境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年龄段和认知规律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目的而设计,教师们应根据数学教学方式,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老师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时,安排适当的游戏方式来提高学生教学质量:首先,让学生把手中的纸牌乘以8再减去2,然后叫学生说出结果,老师依次猜出学生手中的牌,如一学生通过计算后说出的结果为“46”,教师通过解方程8x-2=46,得x=6,即猜出这张牌为“6”。这样然让学生对老师的引入情景吸引也活跃了老师和学生们的师生气氛。提高了教学中的积极性,这是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

如此,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创造一些趣味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大大的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师生互动,从而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一些联系来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创设动态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中,为了避免学习数学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出现,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创设丰富、直观、生动、有趣的动态教学环境,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改善学生的认知环境,弥补学生的一些动态思维、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加大学生对学习的效率和主动能力。

对此有一个充分的例子:一名数学教师对给学生讲授时、分、秒时,老师在黑板上用了大量时间画钟表,然后又费时费力的用画图的方式上课,还不断的画出不同时间钟的指针的位置,结果教学的质量并不好且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但老师能拿出一个真实的钟表,我想教学效果肯定就不会是这样的了。可见,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有一些内容如折叠、旋转等,以往老师都在黑板上通过绘画和讲解来让学生学习,但学生因为思维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习的能力有局限性。现在,老师大多利用实物来结合数学类容的讲解。因此有了动态的直观的体验,带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联想能力,教师的教学轻松了,教学效果也好了。这样的动态情境,充分得体现出教学方法得到的巨大优势来。

(三)创设活动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冲动。

这个问题情境是指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综合设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深入探索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问题思考中,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参与教学课程中,让学生在教学体验中不断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在体验有趣的教学课程中不断增加学生的教学兴趣。

在此,我们开展了一个活动,在学校里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对此进行的教学活动探索。

活动1:情景1:根据自然中镜面反射的原理,利用镜子和皮尺,让同学设计出一种测量方案。

情景2:利用以下工具1皮尺2教学三角板3,2.5米的标杆。4,高度为1.5米的测角仪(能测量仰角、俯角的仪器)一架;请同学选择合适的工具,设计出测量方案。要求:

1.写出你选择的哪些工具?

2.用简单的方式画出测量方式?

3.根据你的方案记录测得的数据并计算出树的高度?

4.你能设计出更多的测量方案吗?

这种活动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老师手把手得教学,学生都会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体验中,并得到了很多优秀的办法。本例子可以了解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结合,并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都是比较大的改善和进步。

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新我们的教学课堂,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问题,通过数学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让学生直观得学习和了解,从而在这种教学中轻松的让孩子们学习知识,使孩子们走出苦闷的数学教学课堂,走向积极,生动的教学课堂中来。

二、情境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此一些老师为了改善此问题,并没有找到根本的问题所在,变成了所谓的形式化。如:小组学习中的懒散和无方向感,老师和学生的配合程度。对此,原因还是太注重形式而没有找到这种模式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有很多时候,老师在设计情景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准备工作中,反而,老师在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减少了时间和创新。时间越长,一方面,这样的方式确实能吸引学生对课堂中参与的积极性,但却对教学中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所忽视;另一方面,形成了一种极不正确的备课思路,舍本逐末,导致数学课上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以及由此而来的动态生成、课堂上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与处理,都让位给了实物的展示与作秀上。

或许大家都会认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开始。但如果每节课都情景教学模式引入,未必能次次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让学生对此或多或少有些疲倦。从而又再次进入了形式化的恶性循环中。例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时,对此教师设定了一个在山顶上测量古塔的高度来开展的教学研究情景,开始老师给学生们展示课件中的山,塔和花树等,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后来,老师就一直在黑板上枯燥得讲解,学生听得是越来越乏味。长时间如此,学生渐渐只对教学中老师引入的情景感兴趣,而在真正的教学内容学习中却表示不耐烦的情况出现,当然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在教学情景设计中应该贯穿教学整个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出现。这样让学生在教学课堂中一直保持热情的状态,更好的吸收知识。

这种新的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数学,并不是说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就不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因为,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以情景带入学习主题,也是不每节课都必须让创设的情境贯穿始终,对于一些不太恰当的情景应适当的选择,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和必要的情景教学模式结合教学,让教学时间上和质量上都有保证。

在设计的情景教学中,老师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应该是起到了至关作用的。是因为,教师在有必要的时候引入这种教学情景模式,但却不能经常地打断他们的情绪体验和思维连贯。比如,在学生安静写作的时候,老师不应在此提起上课纪律和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上。反而让学生对此感到厌烦,而失去了教师最终的目的性。

初中数学采用情境教学方法适应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更好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了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增强师生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在具体教学运用过程中,要重视情境教学的内涵,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形式上,要让情境教学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更适合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需要。这样才能促进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可持续发展。

摘要:数学这门学科是个枯燥而复杂的学科。大多数人认为数学的教学中比其他学科在教学中并不是那么有趣和容易接受的。对此,对于此问题,数学教师应该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富有浓厚兴趣的具体场景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全身心得体验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学情境,有意注意,情感体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2]夏小刚.数学情景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1).

篇9:浅谈在小学语文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89-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通过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将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课堂变成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性的数学课堂。

一、在教学中创设故事化情境

小学生很爱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新教材上设计了很多故事化的情境图,教师要善于利用。每次上新课,我都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漂亮的挂图,从讲故事开头,陈设一种情境,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如:在“快乐的动物”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童话故事情境,在大森林中,一条蜿蜒的小河边,一群小动物正忙着开庆祝会,它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连河里的小鸭也被吸引住了,热情的松鼠,提出了两篮松果,招待客人.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化情境

在数学课堂上,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也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游戏时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从而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让孩子们在游戏的学习情境中,发现并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教学“8的乘法”时,可以让学生玩拍球游戏.教师先示范玩法,如8的口诀游戏:师说我拍1,生说我拍8,一八得八,可以边说边拍,也可以不说只拍手;可以是老师和全班玩,也可以是同桌两个玩,或者指一名学生和其他小朋友玩,形式多样,学生的兴趣也很高.游戏的设计比过去的读,背,要、生动有趣的多.

三、注重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模拟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前,我思考: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换钱、购物活动,就象计算机的学习离不开上机操作一样。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少。那么,怎样弥补学生学习上的这个不足呢?于是这节课上我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小兔欢欢要买一块1元钱的本子,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1角的、2角的、还有5角的,他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元、角的换算关系。通过创设情境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使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

四、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討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学生更能将郁积于胸的感情抒发出来。

总之,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它受所讲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恰当情境,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还能逐步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实现学习上的“正迁移”。

参考文献:

[1] 聂艳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91-92

[2] 朱志明.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冷思考[J].小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6),18-19

[3 沈超.对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J].课程教材研究,2005(2),49

[4]、胡高正.浅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6)上,36-37

篇10:浅谈在小学语文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论文 http://

摘 要:“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常用的方程。它既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读”的训练应予加强。

关键词:兴趣;技巧;目的;指导;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首次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从中可以看出,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读”呢?

一、明确读的目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读”必须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去读。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和创新能力。

二、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历史的经验充分说明,“多读”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小学阶段,课内精读、略读的文章只有三百多篇,不超过40万字;如果小学生只读这些课文,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迅速提高,对于扩展阅读教学的资源,增强语文教学的文化底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推动课外阅读活动持久的进行,我们学校每两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根据课外阅读指导课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可将这种课型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阅读兴趣培养课。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导读方式激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这一类指导课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以读激情。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可采取听赏法,由教师示范朗读、录音朗读等引人入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聆听来欣赏;也可采用读赏法或读演法,教师提供或由学生自选文义浅显而情调、意境优美的短文或长篇中的一两节,让学生朗读,在朗读和表演中感悟其内容,体验其感情。第二步,情中探理。在学生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教师或学生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热烈讨论,探明文中道理,从而激起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

第二类是阅读能力训练课。这是课外阅读指导课的主要课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是由学生进行阅读活动所必需的内部智力操作和外部技能操作两方面的因素组成的。

三、注重读的技巧。

朗读时速度的快慢是由课文的内容和体裁决定的;声音的高低是依照思想的变化而调节的。如小珊迪临死前的话,后一层意思表达了他对弟弟可怜、牵挂的强烈感情。训练中,我指导学生放慢速度,降低声音,加强停顿,突出重音。把小珊迪牵挂弟弟,控诉当时社会制度的强烈感情准确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四、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

阅读,其主要方法有二:一是精读,一是略读。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的结果必然是一无所得。略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下面两种:1.浏览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获取各类知识的读书方法,可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2.筛选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思考,如果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因此,我们应当把教会学生边读边想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又一个重点。指导时可着力于下面两种读书法:1.问题式读书法——这种方法是针对阅读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逐一查询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2.评议式读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文章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列举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五、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是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定时。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并做到坚持不懈。同时,学校也要保证学生读书时间,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作为“自由阅读”时间。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自由地畅游。三是要定量。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2.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3.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本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好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做一些迁移性练习。如演课本剧、改写、评价等。《友谊的回声》教案

上一篇:给老师的一封情书作文下一篇:火箭上天中班科学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