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推进

2024-06-29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推进(精选11篇)

篇1: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推进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推进“三维”课程目标

【内容提要】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就必须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本文对小学语文新教材的教法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并对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达到整体推进“三维”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总结了基本经验。

【关键词】 优化 课堂教学结构 落实 “三维”课程目标

国家教育部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为此,教育部特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然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推进“三维”课程目标呢?本文就此谈谈笔者浅见。

一、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与课程教学目标 欲知如何推进“三维”课程教学目标,则必先弄清为何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推进“三维”课程目标。只要我们反复认真学习和细心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内容,就一定会明白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观念,就一定能把握其基本要求。何谓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尽可能多些接触语文材料,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实际运用语文的表达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有效结合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良好学习方法;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语文课程体系。何谓“三维”课程教学目标?所谓语文课程“三维”目标,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者之间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性目标,“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以“知识与能力”为依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推进“三维”课程目标呢?在教学实践中,按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等教学理念,整体推进“三维”课程目标。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诚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终极目标是为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为此,教师务必预先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即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与点拨起到关键性、有效调控的作用;必须充分体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全程中都能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具体要求: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A、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做到科学性与整体性相结合;B、做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结合;C、做到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D、做到从学生为主、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和教材内容最佳结合。

2、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熟练操作和灵活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3、构建多元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利用学生在课堂上反馈的信息,及时正确处理,不断调整课堂教学结构,从而使课堂教学过程更接近科学与人本化。

三、整体推进“三维”课堂教学目标 我们强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旨在如何落实好课改目标,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好孩子。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这样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因此说,我们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事关孩子一生的命运,教师对此务必高度重视,万万不能掉以轻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牢记如何给孩子们营造好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在知识的温床里汲取更多的营养,茁壮成长。如何把语文课程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落实到师生双边互动活动中去,使孩子在不断增长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举例说明:

【例一】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我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讲到“作者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这一部分时,首先在文中找出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娇嫩的‘和平之花’”,并找出具体事例来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战争是必须发生的吗?”要求学生就他们认同或者不认同战争发生的必要性的观点找出依据和理由。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讨论。我则充当一名忠实的听众,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寻找自己理解的答案。其次,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课堂上老是让学生乖乖地坐在那里,难免会使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因此,我在课堂上很多时候都尽量解放学生的双手。比如读书时让他们边画边读;答问题有时候加上肢体动作语言来表达;有感悟还可以用画画的形式来展示„„这样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创新思维,不但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二】

在教学《麻雀》这篇课文时,因为课文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我试着采用紧扣亲情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不但有效地进行了阅读的训练,而且使读写有机结合起来。课前,边播放音乐边出示投影《无言的爱》(关于一个生活在偏远地区的普通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地把自己的几个孩子培养成材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听后的感受,我再作小结:母爱是那潺潺的流水,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田,母爱是灿烂的阳光。通过这样的课前导读,学生在心中就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课堂上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这一段文章。通过学生品读,师生朗读,使学生在不同的语气和情感中,感悟母亲的坚强、伟大、无私,体会作者准确运用动词,真实而具体地描写了猎狗与老麻雀的不同表现,突出表现老麻雀的勇气和胆量。课后,让学生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似海深情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们有的以诗歌,有的以感恩信,有的以主题歌等等把自己对母亲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总之,只要我们树立了以“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确立了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目标,创设了以“民主和谐”为标志的教学环境,导演了以“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为主的教学活动,采用了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评价活动,就一定能将语文课程“三维”目标落实到语文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中去,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参考资料】

1、《21世纪教育方略:当代优秀教研成果总揽》 主编 兰呈辉 2006.3.2、《小学语文教学》 2005

篇2: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推进

我在乡村小学教书,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少,教师能照顾更多的学生。但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却发现,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有一部分学生从不主动发言。那么,怎样使课堂充满生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也听过一些语文课,发现有些课为什么不成功,很大原因是教师的提问出了问题。有的问题空泛,难度大,没有教学的针对性,有的提问过于简单而且没有准确性,有的提问过于急于求成。针对以上问题,我通过几年的观察、尝试,采取了不同提问的措施,我班的学生都能积极发言,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一、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保证各层次问题比例适当。

依据布鲁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方法,课堂提问可分为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在这六类提问中,其中前两类提问主要是一些检查知识的提问,属于低认知水平的提问,后两类提问属于高认知水平的提问,此类提问既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又能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教学环节顺畅的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难度会直接关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为了避免满堂问学生,提问次数过多,我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合理安排思考性大的问题与思考性小的问题出现的频率。只有保证与教学目标有关,发问频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与教学目标内容有关的问题上。

二、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应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设计。

我认为提出的问题要少而精,不能太琐碎,要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提问。当前许多语文课堂问题太多太琐碎,而且许多问题毫无思维价值,反而破坏了课文的“整体感”。

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提问,我认为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1、抓住题眼设置疑问,激活学生初读课文的兴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谢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从文题题眼入手,有意设置疑问,从而激活学生阅读全篇课文的兴趣。当学生急于解开心中的疑团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然水到渠成。所谓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显于题目的特殊性,有时还反映出文章的中心和写作时应该重点叙述的部分,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题目和文章的核心。如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一出示课题,立刻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和”字来设置问题,“将”和“相”是怎样和好的?由于一下子抓住了题眼,学生想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2、抓住某一关键性的字词以牵动全篇。

根据《春晓》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设计问题时,利用一个“知”字,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花落知多少”一句中的“知多少”是“知”呢?还是“不知”呢?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道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了“花落了很多”;还有的学生说,“知”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这一问题紧紧扣住一个“知”字巧设悬念,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在表面的涟漪之下让他们的脑海中涌动着澎湃的思潮。

3、从文中中心句入手提问设计全文教学。

好的提问犹如画龙点睛,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互相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比如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在设计问题时,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围绕中心句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课文通过什么事情来体现这一中心的?于是学生对《詹天佑》这篇课文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文国寻找答案,以满足求知欲。

4、从文章的难点来进行提问。

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的,常常需要疏散性提问来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来解决问题。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儿》这篇课文时,小女孩被冻死了,怎么脸上还会出现笑容?这是一个难点,我是先引导学生对小女孩的心理活动作分析探究,进而让学生明白,穷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悲惨遭遇。

三、将“追问”进行到底,叩开思维大门。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对学生的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如果我们把问题换成“追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进而回答出问题。如我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时,针对“一动也不动”设计这样一疑问:邱少去为什么一动也不动?怎样做到一动也不动?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假如动了后果会怎样?这样用一词牵动全文,促进学生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状态。教师连续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解释自己的回答,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以帮助学生摆脱对问题的表面化理解。追问能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新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受成功的体验。

四、善于等待,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问以后,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千万不要急于指名回答。过去的教学往往使体验思考虚晃一枪,变成形式化环节,起不到实际的效果。国外研究表明,教师提问以后,多给学生思考5到10秒,学生的答案的深度与广度将会有质的变化,因此,只有给学生充分而适当的时间,才能使学生充分地体验,感悟有效思维,才能使情境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实效环节”。因此,在教学的问与学生的答之间要有充分的时间间隔,与其发问频繁,不如让全班众多学生沉着地彻底地思考。教师提问以后,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或答得不对,教师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且可以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自主建构或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五、善于利用提问,关注全体学生。

每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尤其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所以他们也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如果教师总是关注不到他们,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这些都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让水平高的学生回答难度大的问题,让水平低的同学回答难度小的问题。即使是同一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学生的认识有深有浅,分析不同,可集思广益,这样,每一个学生均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思维不断拓展,教师就应该善于利用提问,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3: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推进

一、精心选择课堂讨论的内容

课堂讨论的内容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 所以教师要积极钻研教材, 精心设置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

讨论的内容应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 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把握后, 我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带有探究性的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济南的冬天的?1.作者不断变换观察点, 多角度地描绘了济南的城、山、水, 突出了济南冬天舒适、温暖的特点。2.描写景物时, 既注重了整体性又给人以层次感。描写全景时, 先仰视后俯视;描写冬水时, 由俯视到仰视再纵览;描写雪后山景时, 又进行了远眺。经过这样的讨论, 既落实了重点, 又突破了难点, 师生在轻松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讨论的内容要处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内, 也即选择讨论题的难易程度, 应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依据, 其难度系数可略高于全班的水平。若太难, 激发不了大多数同学的兴趣;若太易, 也就失去了讨论的价值。所以, 教师设置的讨论题必须处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唯如此, 学生才会有“跳一跳, 摘到桃”的成功感。

二、准确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

教师除要选择好课堂讨论的内容外,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 切不可随意操作, 否则, 在课堂上除了热闹的外壳外, 金玉全无。因此, 要注意以下几点:

当学生思维不顺畅时, 教师要灵活机动, 设计思维“钥匙”, 引发学生产生疑问, 并及时组织讨论。

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时, 在课堂中也会随时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 此时教师要抓住契机组织学生讨论。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 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愚公不顾一切挖山削石, 不会变通, 他才是真愚, 怎能说他比智叟聪明?”我及时表扬这位同学敢提不同意见, 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从而更强化了“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这一观点。

三、课堂讨论的方式应灵活多样

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的讨论方式主要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灵活选择讨论方式。同桌讨论适用于只要动脑互相启发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小组讨论比较灵活, 学生发言几率大, 适用于难度较小的或“突发的问题”;全班讨论, 一般适宜于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 这种讨论方式能使学生动脑动口, 发散思维,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能促使课堂气氛民主、热烈。

四、在讨论过程中应有书面记录

笔者常见课堂讨论有时甚是热闹, 但真正发言却了无几人, 且发言缺少深意。究其原因, 除了讨论不深入以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普遍认为, 讨论就是动嘴之举, 并非要动笔整理。在这种认识驱动下, 讨论的结果往往浮泛浅显, 达不到预期目的。

篇4: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推进

一、运用有效的导入法,提高课堂效率

导入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的注意力很短暂,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有想要去学、去了解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好的导入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此,笔者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语文课堂导入的技巧:

1.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是指教师用趣味鲜明、生动的故事开讲,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使他们注意听讲的导入语段形式。讲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中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用故事导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2.游戏导入法。每个学生都喜欢做游戏,也喜欢游戏。一谈到游戏他们就会络绎不绝地发言,很兴奋,教师可以做或者讲述一个小游戏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兴奋的心情参与到课题中。

3.设置悬念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是指教师在导入语段即将结束时造成悬念,让学生急于知道下面要讲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说书的最后总喜欢说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讲解。扣人心弦,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学生一旦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4.情景导入法。情景设置法用于整个主题的导入与情景的设置,教师要为学生创建有利于技术学习的情景。在教学某一个模块或一个主题的起始课时,需要设置一个情景,其目的是使学生对这个模块将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对它牵涉到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对学习这个内容的价值有所了解。

二、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关系,提高课堂效率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为目标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死气沉沉的。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一节课下来只有教师自己在课堂上演独角戏,学生都昏昏欲睡。而小组合作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缺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研究性学习还把小组合作推向广域的学习情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通过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内化和与他人进行比较、判断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小组合作中的学习活动的任务分担与成果共享,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就会活跃课堂上的气氛,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

三、调动情感因素,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因素,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考虑如何找准情感激发点,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波澜迭起,富有活力。

四、教师重视对学生的方法指导,提高课堂效率

古語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所以,在课堂上语文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传授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例如,我们讲“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我们就让学生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要抓住关键的词句;2.要注意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3.要由果溯因;4.要考虑材料的现实意义,与现实相联系;5.要确定写最佳立意,只有符合材料的主旨(主要话题)和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的立意才是切合题意的立意;6.强调观点正确、思想积极、情调健康;7.一旦选定主题就要一抓到底,避免写作过程中偷换概念或逐渐离题、跑题。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的火花,证明他的学习思维得到了发展,作为教师要鼓励这种思维。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与探究精神。在反复的辩论与分析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篇5: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推进

单位:天津市蓟县第二小学 姓名:苏春凤

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却在经历一场浩劫。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因一点挫折而跳楼;有人为一点小利而杀人„„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一、让学生置身课堂情境体味生命哲理

1.注重阅读感悟,在感悟中珍爱生命。

我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须知一颗流星,一点萤光,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他们感受到“这一个”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从而也感受到自己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另外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漫步园间,我们要让他们留心周围,及时采撷一些缤纷的生命小花,以馈赠给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

2.以教材为载体,使生命教育“融”入教材。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对于生命教育同样是这样。譬如:四年级第二学期的第五单元所展现的是一幅幅感人而又多彩的生命画卷。《触摸春天》中的女孩安静是个盲童,她却用心灵描绘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安静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美好。《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了琳达一家几个人先后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他们的生命虽已逝去,但他们的眼睛却因此获得了永生。《生命生命》写了三个事例:小飞蛾在险境中的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和“我”静听自己心脏的跳动,这三个事例蕴涵的意思由浅入深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花的勇气》激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冷风冷雨并不可怕,要以无所谓的勇气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本组课文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次令人震撼的心灵冲击,生动的人物形象,清晰而明白的人生态度,无不闪烁着生命的光泽。

本册第五单元阅读链接中建议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活教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主要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看到的最美丽的声音、最美丽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她来说,能看到光明,便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而宽容豁达的她,不求太多,只要三天,只要有三天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体验生命便已知足了,可是残酷的命运,最终给她的还是绵绵的黑暗。但她从不气馁,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这种珍爱生命的品质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这个单元所有的课文学习,最终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活得充实、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这些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

二、让学生“感”以致用,习作内化。

学生在依据教材有了自己的感受以后,还要及时的把这种感受强化、内化。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文学即生活”,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抒写的生活生命话题,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可见写作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三、让学生把课堂感悟转化为生活实践。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我们班积极组织了“感恩母爱”、“珍爱生命” 等主题班会,还开展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主题讨论活动。活动前,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以及课堂所学的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时,他们通过讲述人物的典型事例,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更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

篇6: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推进

尊重学生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魏书生先生说得好,“民主化、科学化像语文的双翼,它能载着我们从 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总结魏书生的话,它是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然而,今天仍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摆着教师的“架子”,唯我独尊,课堂以我说了算,这已经与新课改背道而驰了。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平等与沟通”。

一、教师要敢于放下“架子”

课堂气氛是否宽松、和谐,教师的观念与作为是首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我们要敢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以一颗平常心与学生真诚面对,给学生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把“面子”留给学生,这才叫新课程新理念。

我在课堂教学中,时刻都不忘记一个“请”字。需要学生注意某个问题时,我用“请”;抽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用“请”;让学生坐下时,我用“请”。就一个简单的“请”字,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品味到老师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身心受到人文精神的激励、鼓舞、感化和召唤。

二、教师要乐于当听众

课堂提倡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在互动和交流中实现信息的沟通、汇聚、融合。要做好这一点,我认为教师要乐于当“听众”。教师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欣赏孩子们的真情告白。只有孩子们真正地拨动了自己的心灵之弦,我们的课堂才会产生最为优美的和声。

我在教学中,总以和蔼可亲的眼神正视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在听我所言,这样不但给了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还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被关爱的尊重和满足。

三、教师要允许学生插嘴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演“独角戏”,或者专一的提问式教学,这体现了权利,却忽略了民主。教师往往把学生在教师讲课时情不自禁地回答叫做“插嘴”。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这些“插嘴”的学生总是被教师以“破坏课堂纪律”或“不尊重老师”的罪名加以否定。事实上,绝大部分爱插嘴的学生是听讲认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的表现。如果我们对之加以限制,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有问不敢提,有话不敢说,闪亮的思维火花就会因此而熄灭。所以,在师生

平等对话中要允许学生“插嘴”,这虽然少了一点“纪律”,但给课堂增添了一份新的活力。

四、教师要善于赞赏学生

赞赏是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接纳、认可和肯定,同时也是教师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的体现。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以平等心态去看待学生的每一个长处。在赞赏声中,学生树立起了自信心,增加了自豪感,能使他们幼小的心灵积极健康地向上成长。

我在教学中,经常这样与学生对话:“你真会读书”;“你读书真仔细”;“你是越来越会听,越来越会评价了”;“你的思维很活跃,想像很丰富”;“你的表达富有创造性”;“你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吗?”有一次,一名不常举手的后进生回答问题完毕后,我说:“很不错,你缺乏的不是聪明的智慧,而是说话的勇气。”从此,这名学生上课格外的专心,发言也变得积极了。在这些饱含深情,没有矫揉造作,从心灵深处自然流露出来的赞语中,学生深深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夸奖,从而使学生自主、快乐、健康地学习。

篇7: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推进

摘要:在新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下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应具备健全高尚的人格。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在社会发展中不被掉队。学校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而初中语文在人格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通过师生关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作文教学以及语文实践活动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人格,从而为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人格教育方法

“语文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只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作为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科学技术、发展相应能力的基础。语文学科在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基础地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语文学科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人格培养呢?

第一,通过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来培养学生人格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因此,他的这种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反馈中,学生通过在一边观察教师和同伴的一言

一行,进行着“观察学习”,促进着自身的心理品质与人格发展,不断完善自我。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和同伴人格的发展引导着学生同化,因为学生在人际交往互动学习中时刻都将他人发出的信息拉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规模中进行同化,加强和完善自己原有的认知规模结构,以适应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一位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一个班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要增强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人格,必须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第二,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开发教材资源培养学生人格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的内容提及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人生遭遇和挫折、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范例。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课堂活动开展培养学生人格是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构建信息技术教育条件下的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语文教学课堂中不但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素质、高尚人格的因素,而且结合当今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每位学生的心理素质,突破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格。只因为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所以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创新、充分开发,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在新的中学语文教材当中很多课文呈现给学生们的,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社会价值观等问题,还有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何采取良好的心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本领知识。只有一个健康自信的心理,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那么学生将会全面发展。所以,语文教

师一定要循循善诱,耐心引导点拨学生融入课文,进入作者心灵,品读感悟,滋补大脑,热衷于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使他们深深地爱上语文课。通过介绍名家名著,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人格。

第三,利用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点评来培养学生的人格。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点评,不但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在具体的作文训练指导点评中能促进培养健全学生人格。其实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框架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写作能力,培养出全面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均具非常重要的意义。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扣住“文如其人”这一点,就会在写作教学中进行人格培养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塑能力.这说明是塑造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人是自己,每个人都具有认识自己、解释自己、完善自己、创造自己、改变自己等能力。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式塑造着自己本身,塑造着自己良好的人格素质特征。在作文习作点评时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非常重要.

第四,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格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那些敢于挑战和改变自我的人才有可能适应于社会,则在失败和挫折中改变自己命运的这些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真正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现阶段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适应社会快速的发展和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方向去努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如在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组织

一些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拼搏意识。如语文知识竞赛、作文竞赛、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等,通过类似活动,学生既可以体验到失败的滋味,也能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竞争什么是拼搏。在此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消除疑虑,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目的。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除了语文教学课堂外,还要发挥社会家庭教育的作用。常言道:“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家长给孩子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完美人格的塑造创造首要条件。现如今,国家为我们创造了有利于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和谐社会这个大环境,倡导公平竞争,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竞争的客观现实,充分认识到将来不管做什么工作,只要有高尚完美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社会上一定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篇8: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推进

(一) 教学民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反应的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际上的技能而言, 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在教学中若有强烈的民主意识, 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自学能力中最基本的部分。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结合自读引导、书下注释, 查阅有关资料自行进行阅读, 然后提出质疑, 对有见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后, 通常应先要求他们自行释疑, 一人发问, 众人思考, 能者为师, 相互补充, 渐趋完备;在学生对问题确实解决不了时, 也不要直接讲答案, 而应帮助学生架起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因为“教师的职责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人”。教材中大部分文章的信息都是学生的认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中已有的,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旧有信息, 设计适量的新颖有趣的问题, 让学生在实践中“温故而知新”, 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 这样稍加点拔和讲解, 学生会学得活泼, 学得有效。天长日久, 通过如此自主的学习过程、授之以渔的教学活动, 学生会养成敢问、好问的习惯, 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二) 教学民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阶段不仅是青少年生理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 更是他们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能否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人才至关重要。初中语文课堂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要求与练习,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求异思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结合课前编制的导学单, 独自品读作品, 仔细琢磨;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地加以指导或启发, 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并互助释疑, 而不是公布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 更不能以此否定学生的个性见解。这样, 学生才愿意参与课堂, 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长此以往, 学生就由被动接受“脱胎”为主动探究, 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动了口, 动了手, 更动了脑, 参与意识也逐渐增强。这样的课堂, 不仅使学生接受了基本的语文知识, 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优良心理品质, 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 教学民主有利于造就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民主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悟性启迪、人文精神, 奉行“一个也不能少”的宗旨, 面向全体, 承认差异,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 得到发展, 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让他们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地成长。在教师春风化雨式的熏陶下, 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独立人格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养成。这样教师在以言传形式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 也以身教形式在履行着另一项应尽的天职——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

二、践行教学民主, 发挥主导作用

(一) 教师必须改变观念

首先, 教师应明确自己不能做一个教语文的教师, 而是要做一个教学生学语文的教师。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阅历水平和生理心理的实际需要, 降低身份, 把自己当成先学一步的“学长”, 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 甚至合作者。这样, 才能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师生之间才会有更多的交流, 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

(二) 教师必须钻研教材

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学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情况, 在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突破、新旧知识的迁移、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的结合等方面巧做文章, 尽可能地使教学贴近学生的认知, 让学生有眼前一亮、精神一振、会心一笑的愉悦与默契, 而不是只有“苦苦的追求”而没有“甜甜的享受”的难挨与无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很好地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进一步实现教学民主。

三、践行教学民主的途径

(一) 营造融洽和谐的民主氛围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和组织者, 教室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 这里的情境氛围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课堂教学初始阶段的情境氛围, 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尤为鲜明深刻。接受新班之始, 教师可在教室中张贴一些条幅, 诸如:“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等。同时, 教师应从准时进课堂、不拖堂、不带情绪进课堂、遵守承诺等细微处入手, 真诚地进行感情投资, 给学生以温暖。

(二) 引入生动有趣的竞争机制

抓住初中生心理特点, 开展“看谁记得快、懂得多、做得好、描摹得准确生动”等的竞赛, 调动学生民主参与的积极性, 让学生品尝成功回答问题的乐趣。教师在不经意间像魔术师似的拿出小小的奖品, 也会对学生产生一种神奇的激励效应。

(三) 实施人际交往的合作策略

课堂内外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是实现教学民主的必要条件。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如课内由小组合作解决文本问题, 课余由小组共同打扫卫生, 课外一起参加兴趣小组。师生可合作完成课件的制作, 分角色演绎课本剧, 分工完成一项公益活动……在活动中, 没有优秀学生与落后学生之分, 也没有教师与学生之别, 有的只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四) 采用因文制宜的辅助手段

根据需要, 教师可运用课件、实物投影、音乐播放等, 渲染气氛, 创设情境, 突破重点难点, 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实地考察、实物展示等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教具的制作、课本剧的改写等以增添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还可以通过邀请英雄人物进课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教学内容, 愉悦学生的身心, 陶冶学生的性情。

语文中有着祖国语言文字之美、自然风光之美、学生青春活力之美、师生心灵相通之美和谐共振, 这种境界赏心、悦目、怡情, 而这一切正是践行教学民主的语文教学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2]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3.

[3] .吴庆鳞.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2.

篇9: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推进

关键词:民主;能力;创造;独立;竞争;合作

一、践行教学民主,激活语文课堂

(一)教学民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反应的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际上的技能而言,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在教学中若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自学能力中最基本的部分。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结合自读引导、书下注释,查阅有关资料自行进行阅读,然后提出质疑,对有见地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后,通常应先要求他们自行释疑,一人发问,众人思考,能者为师,相互补充,渐趋完备;在学生对问题确实解决不了时,也不要直接讲答案,而应帮助学生架起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因为“教师的职责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人”。教材中大部分文章的信息都是学生的认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中已有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旧有信息,设计适量的新颖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温故而知新”,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这样稍加点拔和讲解,学生会学得活泼,学得有效。天长日久,通过如此自主的学习过程、授之以渔的教学活动,学生会养成敢问、好问的习惯,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二)教学民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阶段不仅是青少年生理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更是他们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习能否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人才至关重要。初中语文课堂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要求与练习,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求异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课前编制的导学单,独自品读作品,仔细琢磨;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地加以指导或启发,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并互助释疑,而不是公布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更不能以此否定学生的个性见解。这样,学生才愿意参与课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长此以往,学生就由被动接受“脱胎”为主动探究,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动了口,动了手,更动了脑,参与意识也逐渐增强。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接受了基本的语文知识,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优良心理品质,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民主有利于造就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民主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悟性启迪、人文精神,奉行“一个也不能少”的宗旨,面向全体,承认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得到发展,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让他们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地成长。在教师春风化雨式的熏陶下,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独立人格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养成。这样教师在以言传形式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以身教形式在履行着另一项应尽的天职——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

二、践行教学民主,发挥主导作用

(一)教师必须改变观念

首先,教师应明确自己不能做一个教语文的教师,而是要做一个教学生学语文的教师。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阅历水平和生理心理的实际需要,降低身份,把自己当成先学一步的“学长”,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甚至合作者。这样,才能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师生之间才会有更多的交流,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

(二)教师必须钻研教材

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学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情况,在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突破、新旧知识的迁移、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的结合等方面巧做文章,尽可能地使教学贴近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有眼前一亮、精神一振、会心一笑的愉悦与默契,而不是只有“苦苦的追求”而没有“甜甜的享受”的难挨与无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很好地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进一步实现教学民主。

三、践行教学民主的途径

(一)營造融洽和谐的民主氛围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室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这里的情境氛围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课堂教学初始阶段的情境氛围,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尤为鲜明深刻。接受新班之始,教师可在教室中张贴一些条幅,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同时,教师应从准时进课堂、不拖堂、不带情绪进课堂、遵守承诺等细微处入手,真诚地进行感情投资,给学生以温暖。

(二)引入生动有趣的竞争机制

抓住初中生心理特点,开展“看谁记得快、懂得多、做得好、描摹得准确生动”等的竞赛,调动学生民主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品尝成功回答问题的乐趣。教师在不经意间像魔术师似的拿出小小的奖品,也会对学生产生一种神奇的激励效应。

(三)实施人际交往的合作策略

课堂内外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是实现教学民主的必要条件。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如课内由小组合作解决文本问题,课余由小组共同打扫卫生,课外一起参加兴趣小组。师生可合作完成课件的制作,分角色演绎课本剧,分工完成一项公益活动……在活动中,没有优秀学生与落后学生之分,也没有教师与学生之别,有的只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四)采用因文制宜的辅助手段

根据需要,教师可运用课件、实物投影、音乐播放等,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突破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实地考察、实物展示等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教具的制作、课本剧的改写等以增添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还可以通过邀请英雄人物进课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教学内容,愉悦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

语文中有着祖国语言文字之美、自然风光之美、学生青春活力之美、师生心灵相通之美和谐共振,这种境界赏心、悦目、怡情,而这一切正是践行教学民主的语文教学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3.吴庆鳞.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篇10: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推进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现结合我的教学??践,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一方面谈谈我的见解。

关键词 朗读 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充满琅琅书声的。

1扫除朗读障碍,帮助学生建立朗读的自信

学生在刚接触一篇新的文章时,先从浅处入手,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增字不漏字、读好长句的停顿。强调学生做到放声阅读,读出自信。必要时,教师可进行绘声绘色的范读,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体会语感,感知节奏,减少添字漏字和读错字的情况。

2设计多种形式朗读,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注意力难以集中,喜欢新鲜事物。形式单

一、枯燥地一遍遍的朗读难以吸引他们。多形式的朗读训练可以引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来。

(1)齐读。齐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优生把整个班的朗读氛围带动起来。但为了避免学生滥竽充数,齐读的方式在一节课里不宜过多。

(2)赛读。比赛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们爱上朗读。赛读的方式可以是师生比赛、男女同学比赛、小组比赛、个人比赛等。

(3)合作读。对于一些较长的文章,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分段分小组或一个接一个地合作读。低学年段的学生也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整合成一篇篇幅较短的文章师生合作读。如,在感知《小猴子下山》时,可设计这样的师生问答读: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看见了什么?

生: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师: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决定怎么做?

生:他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师:小猴子扛着玉米,又看到了什么?

生: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

师:小猴子看见桃子又大又红,心里怎么样?

生:非常高兴,非常高兴。

师:他又怎么做?

生:他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通过这种把课文变形的师生问答合作读,既提高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帮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

(4)分角色演读。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章都适合分角色朗读的。通过进入角色,学生把自己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让学生分别读大树、鸟儿、树根、大门、小女孩的话。学生揣摩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心情进行表演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好地把文章的感情表现出来。

3创设情景,注重品读合一,升华情感

有些文章短小精悍,感人至深,但由于学生缺乏深刻的情感体验,朗读时难以把握文章情感。这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如在教学《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勾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用多媒体动画刻画出山洪爆发的危急情况。学生在山洪的咆哮中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再让学生找出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配合多媒体动画上老汉像一座山一样稳稳地站在洪水中的形象,再加上沉重的音乐渲染,读出老汉的沉着、镇定、果敢。随着画面的转换,读出荡气回肠的悲壮与赞叹。从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以外,联系上下文感悟品读重要段落也是有效的创设情景朗读的方法。如在教学《白杨》一课中,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反复朗读这段话,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白杨的精神和文段中借物喻人的写法。这就需要先联系上文,谈谈从哪些描写知道白杨的直和生命力强。再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接着,教师再创设情景品读:当风沙狂吼着袭击时,白杨();当雨雪冰冷地落下时,白杨();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然后在反复的品读中,让学生思考爸爸的话里除了赞美白杨,还赞美谁?白杨与边疆建设者有什么相似之处?最后再读爸爸说的话。使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有效的朗读评价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及时进行有效的朗读评价能使学生扬长避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水平的评价不能采用“读得好,读得不错”这样笼统的评价语,而应围绕教学目标,采用“读得准确”、“读得流利,声音响亮”、“我们都被你感动了”这一类评价语来评价学生,引导他们明确朗读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在朗读教学中,除了教师的评价,还可以渗透学生的评价。让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评价同伴的朗读、评价自己的朗读。学生在多次评价中发表意见:读得好的地方在哪里?哪里读得不好?你能把读得不好的地方重新朗读好吗?这样做能使学生在平等、宽松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提高了朗读能力。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其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长时间、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篇11: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推进

关键词:教学目标 高效课堂

如今,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已日趋成熟,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也随之突破性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

应试教育的弊端表现为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如何运用新的课改理念打造高效课堂,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一个不朽的使命。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一再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因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咬住“目标”不放。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在内容上,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而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否则要点不显,失于平庸。一个班的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都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不要搞“一刀切”,要分出层次来方好。总的来说,要让好的能吃得饱,差的能吃得下,中等的够吃。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二、确定和精准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是预期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到的一个标准。如果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有一个好的课堂教学的开端。有好的目标,教师教什么才心中有数,怎样教才心中有路。

对教师一节课的课堂效果的评价,占较大比例的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应紧紧结合新课程目标以及结合班级的学生特点来制定,不可茫目拟定。想想自己平时备课,往往是读完教材、教参,然后照搬教参给出的教学目标,再来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忽略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对教学目标功能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从实际的教学积累中我觉得教参中给出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大的范围,在设计时还应该像章老师一样,在目标中体现方法与过程,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制定精准。毕竟教学目标强调的主体是学生,目标也必须能让教师准确把握教什么和怎样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如何学,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全国语文名师钱梦龙先生曾说过:“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疑惑的地方,学生也可能会产生疑惑,我读了几遍才悟出好处的地方,学生也可能很难发现它的好处,我就在这些地方好好导一导。”好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是这样的: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未知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地方,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使他读好。

(一)掌握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学活动也就是对其教学目标的追求过程。如目标中第一条,老师是根据学生阅读时容易出错的字音来制定的

(二)教学过程,围绕教学目标。新课的成功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条件。一般导入新课的方法有:演示实验、复习巩固、问题导入、设疑导入等。实践证明,在导入新课后,及时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一种有效的时机,通过展开教学目标,可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内容,达到整体初步感知,为逐项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课前的谈话就围绕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从人物外貌、动作等体会人物感情。,看科学家伽利略图片,叫叫他的名字,交流资料引导学生交流从课外收集到的对伽利略的认识这一系列环节的设置,章老师都在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创造条件。

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环节时,要注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顺利达成目标。

1、找准重点,逐层落实目标。

每篇课文,总有两到三条训练重点,通常我们把能否正确理解和领悟课文的关键作为取舍教学重点的标准。老师重点指导学生感悟主旨。先通过圈划重点词,再找到重点句反复品读,让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去探索。

2、攻破难点,达成目标

所谓“难点”,就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到底哪些才算是难点呢?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们经常说的备课不仅要备课文,更要备学生,就是这个道理。课堂教学要围绕“目标”而展开。此外,我还想谈谈课堂生成反馈时如何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教学。

3、目标反馈,检测目标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把“信息的及时反馈”作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而形成性检测为学生达成目标的及时反馈提高了保证。在形成测评的形式上,要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能力本身的实际来决定。主要有:问答、讨论、朗读、各种形式的书面测试等。问答、讨论、朗读不可能一下子有许多人参加测试,这就要恰当地确定人员。一般来讲,问答、讨论、朗读应选中下等学生,因为他们往往可以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大多数学生的达标情况。以优等生流畅的答问、朗读包办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是不可取的。

4、目标深化,因材施教

教师在进行形成性检测后,要及时分析结果,尽量做到及时矫正补救。如再讲解,再辅导,必要时对个别学生作第二次评价与指导,一般在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教完后,但尽量做到当堂达标。这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向45分钟要质量,或者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掌握反馈信息,及时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预设目标”中。

反馈信息可以掌握目标达成的现状和差距,从而通过调控不断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失误,调整教学的疏密和速度;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以强化追求目标的意识,发展智力,尤其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章老师的课,核心的教学环节其实只有两三个环节,但她却能把每个环节充分地展开。这让我想到其实我们应该将每节课的课时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分阶段地在各个活动中逐一实现。一节好课不仅仅在教师的教,更重要的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看看学生在一节课上是怎样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通过一节课的学生有所收获,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一些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可设计为“学生能够„„”“多数学生能够„„”“个别学生能够„„”这样的要求。很明显今天的这堂课,章老师在目标的达成上也做到了这几点,分层达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门艺术,在大力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确定好教学目标,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实践创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语文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是绝对出不了成绩的。对“活”的理解是多种多样,有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有教学手法上的更新,因人而异罢了。我在语文教学中能“活”字当先,不拘一格,所以我的语文课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

总之,高效的课堂既要以精准的目标为中心,也离不开融洽的师生关系。随着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推进,随着教学新理念的深入人心,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随之水涨船高,蒸蒸日上,真正构建科学高效的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了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参考资料:

1、《做最好的老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版

上一篇:甲方现场管理工作流程下一篇:团队协作与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