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024-06-18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精选11篇)

篇1: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政策的调整、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更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以及制度创新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显然,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学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我认为首先应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关键词:问题意识,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再是以往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要培养出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阅读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西方哲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天,罗素问大哲学家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当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总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问我。”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解读这个经典的故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个人的成长与他能够产生的问题密切相关,即问题产生的频率和质量是个人成长活力的重要表征。按照这一理念,如果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个人成长来说,意义深远。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一.学生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分析 1.无疑可问

主要表现有二种形式,第一种是:过分依赖老师和书本,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第二种是: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 碰到问题时就不往下想了,或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

2.不敢问

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3.没有机会问

课堂上由于时间的紧迫,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大多数的教与学均由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4.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

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

总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无法提出具有思考性的、实质性和深入的问题,我们不由要问:学生的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哪里去了呢?如何唤醒和挽救学生正在失去的问题意识呢?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解决方法和实践 1.发挥化学史的作用

科学历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启迪和激发。一部化学发展史,其实就是化学问题被不断提出、解决又不断地提出新问题的历史。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史知识,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过程中,可大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拉瓦锡对燃烧本质的质疑导致了科学的燃烧理论的诞生、雷利对数据千分之一误差的质疑使得稀有气体元素被发现„„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要告诉学生,不少化学学说在诞生之初本身就很不严密,是经过后人慢慢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而发展到今天的化学大厦也绝非完美无缺,许多经典的化学理论在鲜活的不断变化的实践面前总是面临挑战;同时,超导材料、海洋新能源的利用、纳米技术„„无数的新问题也正等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去研究。2.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没有实验的化学教学是索然无味的,但流于形式的化学实验对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也是极为不利的。对课堂演示实验,能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做的或有学生自己要上讲台做的,教师应尽量满足,但做之前和做完之后,教师可发动其他学生就该实验提几个问题:步骤有什么要求,操作有什么注意点,刚才这位同学做的有无错误?对学生自主实验,要求可更严格些。每次实验结束当学生把实验桌收拾干净后,教师可留出5-10分钟让全体学生坐下来思考、提问:刚才的实验有无发现问题?假如有和预料中的不一样的情况出现,是什么原因,应该怎样改进?

比如,在《化学1》二氧化氮与水反应这节课的探究实验中,理论上装满二氧化氮气体的试管导致在水中液面应该上升约2/3的体积,但实验过程中却发现往往没有上升这么多,并且在用洗耳球鼓入空气后液面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这时就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分析可能存在的影响实验的因素。很多学生就想到可能是收集到的二氧化氮气体不纯,或者是在操作过程中造成漏气,或者是鼓入空气的速度过快,空气中的氧气来不及与一氧化氮反应,反而将试管中的水分赶跑等等。3.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进行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可能现在很多老师在上课的课程中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或者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甚至认为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应该让学生去“死读书,划重点”,而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探究上,因此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浪费”时间给学生看书,觉得书上有的知识就没有必要讲,而是按自己理好的思路讲课,让学生按照一种系统性强的方法去学习,这样不是不好,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推行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和教学,并不意味着以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完全摒弃!殊不知这种极端的做法恰好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其中一项指标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可能较多的知识是来自于老师,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获取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靠阅读和查阅资料,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汲取精华。如果在高中阶段没有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这种能力,那么到了大学或者走出校园以后再去锻炼,只怕为时晚矣!

例如,在学习《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的性质》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目的,步骤,现象等,我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本上的科学探究,让他们来分析这个实验的目的等。这时,很多学生一看到碎瓷片就想到防止暴沸;另外一部分善于思考的同学认为这里不是溶液中的反应,应该不是防止暴沸,石蜡油在这里是和碎瓷片反应,实验的目的是看碎瓷片和石蜡油反应的产物是什么。我先不做点评,而是在实验过程当中,提醒他们老师不是用的碎瓷片,而是加的氧化铝粉末,效果可能会更好,你得到什么启发。这时就有人提出来:老师,碎瓷片应该不是和碎瓷片反应,碎瓷片这里可能是催化剂。随后我正好借机向他们解释,碎瓷片中含有氧化铝,氧化铝可以催化石蜡油分解。

所以,我的看法是,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已经逐步具备了一种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悟性是比较高的,有些知识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理解,而根本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去解释半天,而且由于我们的知识基础和学生不同,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不一样,我们理解的难点重点对于学生来说未必就是他们的理解存在问题的地方,有时讲得越多,学生越消化不了,甚至会适得其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例如在上到《化学能和热能》这节书的第一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的关系,可能很多老师也觉得这节课比较难于处理,所以这节课我并没有特别处理,而是先让学生阅读课本P32页的内容,提问他们通过这段话能够得到什么信息?这段话想告诉我们什么?他们就会知道,原来这段话是在说明化学键和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的,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会释放能量。他们能够提取出这些信息,足够了!接下来我就顺水推舟,提问那么一个反应过程中到底是放热还是吸热怎么判断呢?然后可以提醒他们看P33页的图示,让他们学会从比较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角度比较放热还是吸热。由于反应的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如果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了,反应后“多余”的能量必然要以其他的形式释放出来,反过来就要吸收能量了。

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课外补充的知识他们很难接受和理解,但是如果通过课堂上给他们充分的时间阅读,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鼓励把他们不理解和存在疑问的地方大胆地说出来,有时他们提出来的问题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班的问题,这时我们再去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能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例如,上到苯这一节的时候,对于苯和氢气发生的加成反应,我让他们先看课本上的方程式,然后问他们对于这个方程式有没有疑问,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没有,但是有个学生嘀咕了一句:那个圆圈怎么没有了?结果其他同学立刻说“对啊对啊,那个圆圈哪里去了?”有一个同学提出问题以后,他们也大胆了,也陆陆续续说出自己的疑问,例如“环己烷是什么物质?化学式是什么?那个六边形代表什么意思”等等。4.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间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学生才能活跃思维,大胆质疑,敢于申辩,获得灵感,才能发现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只有当学生的问题一直被教师重视着、关注着,并得到妥善解决,学生发问的潜力才会被驱动,问题才会迸发出来。要让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一旦学生有质疑表现时就马上给予机会,鼓励他们敢于表达、敢于发问。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不是让学生按教师的设计和意图一步步地进行“填空式教学”,而是让教师跟着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走,适度点拨引导,使教服从于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是其进行独立深入思考的结果,而问题提得好,或者说问题提到点子上,这正是学生思考有深度的表现。

例如:在《钠的化合物》这一节内容中,有关Na2O2与H2O的反应,按照课本实验,学生能够很感兴趣的知道Na2O2和水反应生成O2,我们接着补充了一个向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的实验,学生能发现溶液变红,振荡,红色突然消失,这时,我们发现坐在下面的学生发出一种很奇怪的声音,有一种很想知道原因的欲望,这样,就为我们讲下面的内容打好了基础,埋下了伏笔,整个这堂课的效果就显得特别好。再比如,上到苯的性质这一节的时候,在让学生推断苯可能的结构的时候,很多人都推断苯应该含有不饱和键,但是当将苯和溴水混合,振荡后溴水不但不褪色,反而下层的黄色跑到上层去了,这是学生感到十分惊讶,他们很自然地就会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奇怪的变化呢? 5.加强学生的自我归纳和总结能力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小结也是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学完一章、一个单元后,指导学生回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把学过的知识点经过知识链的串接,加以纵向和横向的广泛联系与充分比较,整理出化学知识体系的本质结构,使学生深化认识,对化学学科本质有更加深刻地理解与准确把握,能够系统、全面又正确地思考问题。两个学期以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每学完一章就自己写小结,例如他们在学完《化学1》第一章之后,他们就把与物质的量有关的公式用一个十字体现出来。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定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当然,就中学生而言,囿于知识积累的程度,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要求学生提出一些当今化学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我们所言“在化学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主旨是要让学生在探索化学世界的过程中,在掌握了一些基本化学理论和化学方法的同时,保持着对前人所做工作的一份“平视”,努力发现现有理论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努力保持着对化学世界奥妙无穷变化的好奇和探究,进而使其树立起热爱化学、献身化学、发展化学的信念和决心。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所在。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人格为宗旨的教育活动,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向更高层次的完整的人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教学中,教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培养学生以科学的观点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发展。

篇2: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何生璀

(甘肃省积石山县别藏中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知识、认识真理和知识发展的主体。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还要教学语言的提炼,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工具,一个老师即使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终效果也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实现。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语气使用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便于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意识。

一、巧用地理地图让学生自主学习

地理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而新课程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地图和文字都丰富,各种地理地图里面藏着大量的地理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学会用地图,以地图做指导,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获取地理知识,掌握地理事物的联系与地理规律,逐步形成地理技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讲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前,老师点讲述在后的原则,尽量地减少一节课教师的讲,指导学生会使用地理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逐渐树立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合作探究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竞争

新课程地理以“人和地理关系为主线”,注重“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根本”,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切入,注重教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地理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竞争,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意识。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新课改要求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在地理教学,老师最好在课堂活动中以参与者、实践者、发展者、组织者的角色出现。为此,教师应该把一节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嘴,进行积极的思维,由学生在活动中完成所学内容,进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这样使每位学生都有所进步。

四、要加强对乡土教材的补充

高中地理强调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理论学习中要实践素质教育。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乡土地理知识的补充,并通过收集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获取更多的乡土地理知识。例如,在教学“气候”时,让学生收集反映本地区的气候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气候知识的了解。

五、重视学习方法指导,树立学生课堂主体意识

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追求知识,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地理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固有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学习地理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

教育创新以人为本,教师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才能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的人才。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敢于探索、开拓创新中学得更多的新知识,以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篇3: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 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 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 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 集中精力, 认真思考, 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 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 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 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1+2+3+…+100=?的故事,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 通过介绍虚数单位“i”的来历, 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前进;在讲解椭圆时, 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 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 唤起学生心里的学习动机, 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教学中,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如, 既能化难为易, 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境等, 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样做, 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让学生参与数学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 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 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 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 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 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 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 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 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 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 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 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 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 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 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感知 (顿悟) 问题

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每一位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 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 而决不只是模仿者.教师利用事例,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再分小组讨论, 在讨论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主总结同类项定义, 最后由教师总结其概念.这一活动, 让学生独立自主探索概念形成的数学化过程, 从中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知识形成过程, 并为学生通过自行实践而主动建构知识, 提高创新能力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四、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 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群体研讨, 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 扩大参与面, 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通过合作, 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 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 产生创新思维.

五、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再创造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 但对学生来说, 仍是全新的、未知的, 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因此, 在数学学习中, 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再创造机会, 激励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

在教学中, 我们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说、议、做、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 作为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 提高参与的质量, 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目的, 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

(接42页)

会数学的思维.

六、重动手操作, 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马芯兰老师曾经说过,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 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 “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发展思维能力.例如:教学立体图形一节课时, 由于它接近于实际生活, 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 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 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 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又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 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 (1) 组织一次对称面具制作比赛.用卡片、纸板、三合板来制作.参加的学生一定会在笑声中感到创造的乐趣. (2) 收集有对称图案的昆虫、动物的照片, 进行展览. (3) 教师上课可借助一幅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 通过眼睛的不对称, 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 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 化抽象为形象, 变空洞为具体”,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 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 摸得着的物化活动, 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而且,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七、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 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 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 教必得法, 学才有路, 学才有效, 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 只会一招一式, 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教知识, 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 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 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 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 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 让学生相互交流, 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篇4: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抽象概括、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篇5: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汪 丽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车门实验学校)

摘 要: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学生有着主动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有着主动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自主预习、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合作探究、主动做好知识的复习巩固……)。而这些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尊重和体现,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英语课堂教学真正地成为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积极性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绝不能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的过程,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

一、教师要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表现

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自身才能的表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应起到引领、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不能垄断课堂,成为“一家言”。对于主观性的教学内容,最好不要直接用“对”与“错”给出答案,不妨引导学生更多地、更深层地思考。不论学生的答案是否准确,教师给予的不应是讽刺、挖苦和打击,而应更多的是鼓励、表扬之类的语言,使他们勇于发言、大胆发言,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我们相信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将会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成为高效课堂。

2.要能在丰富的情景教学创设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英语教师要能通过多种途径,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要努力创设教学情景,如采用直观的图片教学,集图、文、声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开展读书竞赛、抢答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一切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通过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使师生、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例如,开展英语游戏、排演课本剧等。在这样一个“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地体现。

3.由于学生的差异,英语课堂可分层次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由于各自智力、原有知识水平的差异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后天勤奋上的差异,学生的英语学习必然也千差万别。因此,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把这种差异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主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如,分组活动、才艺展示、巧设问题、学生合作探究等都能给每一个学生必要的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促进有差异的学生的普遍发展。支持和鼓励学生更充分地发挥主体性,感受成功的欢乐和喜悦。

4.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我们提倡合作学习,就是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科学划分合作小组(优等生、学困生搭配),发挥合作互动学习的作用。如,在英语教学中,采取“帮扶”的形式让那些优秀的学生去带动学困生,老师适当地给那些尖子生开点“小灶”――加大点学习难度、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学实践表明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自我反馈、自我评价的能力,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备

为了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符合英语学科的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符合英语学科的认知规律。教学的意义首先应该是教与学,即在教与学中让学生知道怎么学习,以便更好地主动学习。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在学习新知前如何去预习,以期达到预习效果;在上课过程中,如何注意听讲,掌握好解题思路,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以期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教会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并在复习巩固中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和掌握,以期达到巩固之效。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科学有效地学习。

二、有了主体地位,还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

英语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相互过程。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

1.增强自我激励的主动学习动机

英语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能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让学生感知每一次取得的进步,并为之感到喜悦和快乐,使之成为自己不断努力的助推力。

2.要善于自我调动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订自己可操作的学习计划,找出需要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学习。让学生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把知识转化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学习中不断地培养自我创新能力

自我创新对于学生主动学习就是一种动力。对学生学习英语来说,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去总结,才能不断地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英语学习的方法对于学习英语来说将事半功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

篇6: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数学教学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重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首先最主要的`问题是搞清传统的“应试教育”与现代的素质教育的区别:前者是选拔教育,也是“淘汰教育”;后者注重全面发展,强调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加强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原则呢?现结合自己的课改实验谈点浅见。

一、创造条件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上讲台讲题不失为一种好的教法。学生在讲题过程中,教师认真听讲,及时有效地提出意见。例如:我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时,在讲完“长方体的认识”后,布置的作业是预习“正方体的认识”并为下一节讲课做好准备(包括学具)。这节课开始,同学们争着讲题。我先叫了一位中等生,这位学生手里拿着自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接着引导学生向他提出不懂的问题。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都积极思考,都想问一个问题难住他,后来有几位学生问了几个问题,他都一一做了解答,而且讲解的很清楚;最后,我让没有机会上讲台的学生在他们小组进行讲解。这节课大家学习气氛特别浓,一堂课自始至终学生都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各有所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2]

篇7: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主体。”这是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必须时刻尊重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任由学生自己学习,而是要求教师以春雨润物之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画龙点睛之笔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教师学法指导的好,学生掌握学法,其主体性就发挥的好,在学习活动中就表现的积极主动。“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新课标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即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自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学习。所以,我在课堂上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努力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就应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为目标。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用心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设计,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各抒己见,说自己的话。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提问题。譬如,我在教学《奇怪的大石头》时,就站在学生的角度问“一块大石头,引发了一个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个成果震惊了全世界!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要跟李四光爷爷说的吗?”学生的回答很积极,也很精彩,“李四光爷爷,你真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我要向你学习!”“李四光爷爷,我感受到了你执着,我也要向你学习,做一个执着的人。”

另外,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建设性。可问一些“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明白的?”这一类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或者针对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例如《风筝》一课,在理解“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一句时,我这样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你就是这些做风筝的孩子中的一员,你们这样精心的扎着风筝,连每一个接口处都缠得那么仔细,贴得那么结实,你们在想什么?”“你们精心地画了这么多色彩,你们在想什么?”我抓住“精心做着”引导学生体会和想象“我们”的心情,进而理解“憧憬和希望”的含义。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但有话可说,而且对学生感悟文中人物情感很有帮助。

此外,还要设法将“教师的问”转化成“学生的问”,如“读了这一段,你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懂的?”这样,学生就会反过来问老师,问同伴。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活”起来。

完整的教学既需要表扬也需要批评。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错误结论明确地加以改正,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所以,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要及时,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如“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你倾听得仔细,耳朵又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一点,其它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其实,除了用语言来评价,还可以用眼神、肢体语言(拍拍肩膀,摸摸头发等)来进行鼓励、批评或提醒。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有着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学生就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课堂也一定会如清泉不竭,充满生机。

篇8: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 在新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新课程更加重视发挥知识形成过程的价值, 鼓励、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探索过程中, 体会到知识产生的过程, 感受到数学发现的乐趣, 新课堂要求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

一、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的认识。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要达此境界,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 尤其是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以此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教师及所备的教案, 选择的教学方法, 都应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应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教师则起着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发现新知识。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时, 我们可以引入课堂的是桌子、黑板等现实物件, 让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与其他两个角的关系等问题, 这样学生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 从而使其进入课堂教学的角色。

二、课堂教学中怎样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学习的主体, 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 但这并非就是说教师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事实上, 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关键。在新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 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

因此备课不能单纯以教材知识为对象, 而是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能力水平, 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实行满堂灌, 不顾及学生的自身体验, 忽视学生主动探索的感受, 而是要根据不同的知识点, 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自主操作。

2. 引导学生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自己处于课堂教学主体地位认识并不深, 习惯上依然依赖于教师。因此, 要引导学生去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使他们了解老师是帮助、引导、纠正他们形成新知识的合作者。

3. 调动学生新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必须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 (1) 课堂时间应由教师主要使用变为学生主要使用, 学生只有在拥有了充分的时间后, 才可能充分思考、探索、讨论, 从而形成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2) 变一言堂为多言堂, 改变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使课堂成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 教学的过程, 成为师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3) 变陈述式教学为论述式教学。陈述性教学虽然能直观、简洁、快速的向学生传输知识, 但无法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体现不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论述式教学则是在抓住知识重点、难点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 师生共同论述, 形成新知识, 这样既能使师生双方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又能拓宽所学知识, 开阔学生视野, 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

4. 在新课堂中, 要允许学生质疑。

甚至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 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 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 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 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 新设想,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9: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i”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近进;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人场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娶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 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篇10: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甸子中学听课体会

东港市第三中学 高一语文组 温长军 2010年4月27日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仍未能摆脱因循守旧、相沿成习的“以知识为体系”的知识型教育框架,教师“重内容分析,轻语言训练,表面回答多,启发思维少”,一味向学生“满堂灌”知识点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充当的是听众、看客或做题工具。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就要摒弃以往的教师“一言堂”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使学生居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教书育人的最好体现,是取得良好教育成果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次到小甸子中学听课以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转变观念。

教学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人的个性化的过程,但是有不少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语文课甚至成了“满堂灌”的代名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没有得到完全转变的今天,教师更是事无巨细包办代替,从预习一直到作业都在老师的控制之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体现,即使有学生的活动也都是在接受教师的“指令”。所以,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在主观上改变观念,真正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看到,小甸子中学的教师在充分利用教科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己看书、自由发表意见、开展讨论,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有利条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不包办代替。教师的讲解主要是为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帮助学生准确系统地理解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服务。

二、转变角色。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自编自导自演,学生只是观众,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主动性。新课程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明确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由课堂的指挥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合作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的对话者。

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老师在整堂课中起到的是导演和教练的作用,真正在“表演”的是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几乎是全员参与,这样一来,就基本扫除了课堂教学中的死角或被光面。

三、转变方法——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流于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津津乐道的是知识的灌输,学生孜孜以求的只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忽视了知识背后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情感和发现知识的热情,使得语文课程中品德的修养、审美 的情趣和个性的形成,被弃置在了一边。试想,如果把生动活泼的语文课上成死气沉沉的课,那么我们很难让学生“爱”上我们,“爱”上我们语文课。语文课是一门生动活泼的学科。开放,活泼,生动,快乐,应该是新课标语文教学的主格调。大家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基础,没有兴趣,学生就是有再高的天赋,都很难把语文学好的。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所以我们要完全摒弃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变只重视知识传授为兼顾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变单纯重视智力因素为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举。教学中以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为主,注重隐性目标和创造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经过自我“设疑-析疑-释疑”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自己品味、领悟、感受、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老师在发现学生回答问题时把书放在桌上,便提醒说:“把书拿起来不更好么?”发现学生用涂改液则提醒“不希望看见涂改液”。话虽简单,但却是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

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

教师作为引导者、设计者,要精心备课,从备大纲、备教材,转向更多的备学生。从备教法转向更多的备学法,备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学中要增加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逐步引导学生去感受学习的快乐,获得真理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快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四、转变关系。

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师生关系所处的状况。过去我们过分的强调师道尊严,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唯老师之命是从,从而堵塞了师生沟通的渠道。“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有成见、出现了师生关系障碍,这个学生就不可能学好这门功课。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就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在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才易于激发出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容易树立起来,无限的发展潜力才易于被诱发出来,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早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生的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教师必须承认并要重视这种差异,要经常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状况。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成绩,及时调整起点、难点和教法,使学生不因前面的困难而影响后面的学习,产生积累效应,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使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展。听了这两堂课,收益多多,但也有几点想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导入时情境设置。两位老师在上课导入时均是直接入题,缺少情境设置。

2、让学生知道如何得分更重要。老师在提问时,让学生说出错在何处,为什么扣分,若是反之,强调如何得分岂非更好?

3、教师的口头语应该尽可能避免。

篇11: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国家教学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角,充当着“四个代表”的角色:该让学生说的,老师代表说了;该让学生读的,老师代表读了;该让学生做的,老师代表做了;该让学生思考的,老师代表思考了。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课标准要求自己,更新教学观念,顺应教改潮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一、学生为主体-课堂的灵魂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那么,如何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呢?现结合课改实验谈点浅见。(一)新理念

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教学就成为了无效的或低效教学。(二)重新认识学生

许多成功的教学片段反映出现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较是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的清清楚楚了。因此她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这其中就包含大量的学前教育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课堂互动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上课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的的准备状态,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那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来了解。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的意义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但不清楚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没有更深入地了解,上课一开始接在黑板上写了四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关于这个已经知道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四幅图分别表示出四分之一。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只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那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四)要善于取舍教,调整教学顺序。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新课展开、巩固练习、课后延伸、课堂小结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形式,但这些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具备的。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恰当的选取教学环节,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顺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鼓励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好奇好问是学生的天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教学方式,叫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课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似乎大家都知道。但在课堂上,我们很少看见学生质疑,即使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也形同虚设,很少受到实际的效果,这恐怕与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关,在学校里往往是教师说了算,书本说了算。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为了充分显示自己的能力,往往自己唱主角,让学生床配角,常常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教学,几乎把学生可能发生的思路全部提示出来,面面俱到,以防患于未然,致使学生无疑质。或者唯书唯师的观念束缚,当学生在课堂上以独特的感受和思维方式,童言无忌提出一些问题时,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压抑和挫伤,致使一些学生有疑也不敢质;严重扭曲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作为教师应以极大地耐心和诚心千方百计的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尽管他们所提的问题那么幼稚,甚至可笑。这样才能是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六)分类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在课堂练习当中要求各异,大体讲,练习题一般分为基础练习题,如教材后的“做一做”,可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去讲和做;变式练习题,如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去讲和做;综合练习题,如教材中带星号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去讲和做。这样,全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七)准确设问,多法施教,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调动所有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钻研教材,提出准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发现知识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要学,会学,乐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向 如果把授课集体比作一艘船,学生是帆,教师则是舵,营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前教育课堂教学,学生是交流的主体,接受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堂的主导。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和作用的减少,相反,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将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重视过程将会事倍功半。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小学生毕竟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她们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适时的点拨和引导。那教师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如何发挥其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主导作用呢?(一)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的广度

教师、学生、文本构成了互动的三元模式,可以通过预习、听讲、作业、复习四大环节接触文本,但他们的显示水平和交互能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很顺畅地读通文本的各个细节,他们无法知道授课的深广度的合理范围,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这一角色才名正言顺,教师在解读文本,理顺教学环节、提炼重点,突破难点方面更有维度,可以适时调控课堂教学的深广度,让教学秩序在合理高效的范畴内正常运行,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能力。(二)课中引导,明确目标,通过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采取各种手法,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精华变为学生头脑中精神财富和智慧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比较等实践活动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然而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的答案、自己概括出来的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快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这时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做到,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教师只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适时的引导一下,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三)评价反馈中的引导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的回答符合教案的设想时,执教者往往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的用“很好”、“你真聪明”之类的语言加以肯定,然后问其他同学:“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此时此刻,如果我是学生就会这样想:你都说“很好”了,还问我们干嘛!而在钟老师教质数与合数的判断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以一个裁判的身份出现,把每一次反馈评价的权利都教给学生,如:“你们的例子都举对了吗?同桌互相检查一下”;“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吗?谁来重复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试一试”等,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充分体现了教师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四)适时给予点拨与引导

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给予及时的点拨和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正确答案,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认识,先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百分数,获得对百分数的感性体验,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百分数的共性,再通过抽象概括得出百分数的概念。实际上对于这个“百分数”的概念,学生经历了曲折的试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的探索过程,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又如在学习“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老师问你们盟自己想办法算出的数吗?有困难的话,可以在四人小组里商量一下或向同学请教,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综上所述,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两者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的,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这样不但有得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营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前教育课堂教学也是时代的需要,得益的将是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作为主导的教师,以上只是个人关于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起浅见之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不断探索,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上一篇:带有裹足不前的句子下一篇:大一学生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