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发言稿

2024-06-12

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发言稿(精选9篇)

篇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发言稿

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发言稿

当前许多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采取填鸭式、注入式的方法,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则是重灌轻导、重讲轻练,强调一致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甚至苦学、厌学,对双基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更无法谈及。为改变这些弊端,我要数学教学中开展了“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操作,即通过教师运用多变的手段,精心设计、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自觉自主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益。

下面就将我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作法小结如下:

一、创设人际和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发扬学问中的自由和组织管理上的民主(如在分组教学中大胆让小组长自己主持对学习的讨论),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自觉、自主地学习。

二、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是激趣乐学的关键。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仿佛套上了枷锁。因此只有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才能活泼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我首先减轻了分数对学生的压力,针对优、中、差三类生建立了分类学习目标,通过注重提问、练习、测查等方式使各类生均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是不布置家庭作业,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所学知识;第三是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克.福培尔曾说过,小孩的工作就是游戏。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彩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四、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五、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求知之乐。即: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师的诱导下探索研究,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需要。如: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课时,在导入新课时,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quot;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

六、创设竞争的情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 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七、创设激励的情境,让学生苦中求乐。“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11×34+89×34”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⑴“11×34+17×34+72×34”、⑵“99×34+34”、⑶“101×34-34”、⑷“34×46+75×34-31×34”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c+b×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到手足无策,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艰难的研究,学生逐步发现⑴是属于(11+17+72)个34的反用,⑶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这种类型的变式题。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八、创设多元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整体教学之乐。即,不同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不同的课型,如在教学“土地的丈量”时,可让学生到校外上实践操作课;如针对教材中的有些思考题,可以开展数学活动课等。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分析等能力,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的训练,学生在各种课型中也体验到了整体教学这乐。

通过几年的探索,我有以下体会: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3、“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把如何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研究的核心。

4、“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切实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丰富了课堂教学艺术。

篇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发言稿

吴家山第五小学胡胜萍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显得枯燥无味。要使学生喜爱数学,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如何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呢?通过长期实践,我觉得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和关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关键词:创设真实性的、思考性的、多向性的、时效性的、趣味性的有效情境

正文: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来实现。课改以来,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我们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探索,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走“近”学生,凸显“趣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发挥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为有效教学情境的设置,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还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从而使定性的知识呈现灵动的状态。它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学好数学。那么,什么样的情境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呢?

一、创设真实性的有效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适量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其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学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例如:在“集合”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即时调查兴趣小组学习人数的情况,得出:学画画的有15人,学跳舞的有9人,其中有3人两项都参加了。请问:“学画画和跳舞的共有多少人?”立足于此,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排列比较,最后得出集合图。这样的情境虽然没有绚丽多姿的动画画面,没有什么“花哨”的东西,但很真实。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很自然地,准确地找到3个人的位置,理解了集合图的交集。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我设计了小朋友帮妈妈买盐,怎样拿1元钱的问题情境。师问:如果是你,你该怎样拿钱?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人民币,讨论交流,最后动手操作。这一生活情境的再现,不仅自然引入新知,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还让其体验了人民币的兑换过程,感受了生活的数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思考性的有效情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是数学思维的活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优化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思维效益的关键。而创设情境则是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教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一课中,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教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又如在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

时,教师先出示“1、10、100”三个数,你能想办法让它们相等吗?学生疑惑不解,议论纷纷。讨论中得出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接着,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你能用同一个单位把这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吗?”这时,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最后出现“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师又问:“比较上面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这种问题情境,虽然生活味变淡了,但学生已被这其中的数学魅力所吸引,学生的探究情绪高涨。是呀,数学课上出数学味,我们教师让数学本身散发出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低层次的简单重复提升到高层次的数学活动,不正达到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标吗?

其次“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11×34+89×34”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⑴“11×34+17×34+72×34”、⑵“99×34+34”、⑶“101×34-34”、⑷“34×46+75×34-31×34”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c+b×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到手足无策,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艰难的研究,学生逐步发现⑴是属于(11+17+72)个34的反用,⑶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这种类型的变式题。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三、创设多向性的有效情境

情境创设正逐渐向多向性发展。我们的专家同仁已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为什么这么说呢?新教材主题图的呈现充分体现了情境教学的多向性。例如:人教版教材“20以内退位减法”的主题图是“公园一角”:卖气球的、卖风车的、猜字谜的、套圈活动等等。任何一项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每一部分都隐藏着数学问题,能让学生“入境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选择一部分内容解决新知后,我们还可以把其他部分作为巩固应用,实施情境再利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拓展应用三位一体的情境在新教材中比

比皆是。我们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后,也有了自己的新思考。如:一位教师在借班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你已学过哪些类型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能说说它们是怎样算的吗?”这样的情境既让借班的老师了解到该班的学习起点,又让学生能通过复习口算,架起新旧知识的转换桥梁,同时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有机结合起来。多向性的情境,会让我们有限的40分钟发挥出更大的效能。不同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不同的课型,如在教学“土地的丈量”时,可让学生到校外上实践操作课;如针对教材中的有些思考题,可以开展数学活动课等。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分析等能力,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的训练,学生在各种课型中也体验到了数学教学之乐。

四、创设时效性的有效情境

任何情境的创设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过于复杂,过于渲染的教学情境中,较多的非数学知识的干扰会使课堂出现“非数学化”倾向。因此,我们创设情境要简洁,注重提高时效性。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呈现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平面”,创设了一个“玩魔方”的游戏情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了“不同的面”、“相同的面”、“同一平面”这些很难用语言来让学生理解的数学概念。但同时,这一情境的创设也容易引起学生对非数学因素的注意。如:怎样玩魔方?针对这种可能性,教师设计了一连串的设问:“相同颜色的方块在同一平面上吗?”“谁来说说黑色方块都在哪一个面上?”紧扣核心问题,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感知和初步理解“同一平面”上来,有效地排除干扰,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创设趣味性的有效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

获得成功。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的调动外部各种诱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使之由直接兴趣发展到间接兴趣,由外在的学习动机转化到内在学习动机,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在教学中适当采取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在“书角、五角星、三角形、四角钱”找出不是同一类的词,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怎么数学教师上了语文课的内容了,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通过区别,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并且兴趣盎然。总之,创设富含趣味性的情境方法多种多样,上述几个课例无一不充斥着趣味,只需教师用真心投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就不难挖掘出创设趣味性情境的素材。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有效的、乐学的情境在其间起着桥梁作用,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提升,拓展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但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建议要注意以上五个方面,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发展,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篇3: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创设人际和谐的情境, 是激趣乐学的前提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小学生往往不适应陌生的环境, 在陌生人面前显得羞涩, 放不开。在谈论问题时一遇到困难就容易打退堂鼓。因此, 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 相互增进了解, 相互信任。另外, 鼓励学生之间多交流, 营造一种活泼的、宽松的环境氛围, 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里学习, 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在教学中,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师生间、同学间要做到平等。让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相互帮助,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是激趣乐学的关键

心理学告诉我们, 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教师固步自封, 往往在教学中采取大包大揽的方式,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追求分数, 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只有在课堂教学上去掉枷锁, 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才能使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活泼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 我放手让学生上讲台当老师, 由他们去发挥, 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当老师, 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 畅所欲言, 展示自我, 使灵感的火花自由绽放, 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从而树立起创新学习的信心。

三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之乐

孩子的天性是爱玩。寓教学于游戏中, 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因此, 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方式, 学生十分欢迎, 兴趣更浓, 教学效果也更好。我在教小学数学“鸡兔同笼”时, 让一部分学生扮演鸡, 一部分学生扮演兔, 学生们兴趣高涨, 抢着表演、发言。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开展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四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 让学生体会参与之乐

学生如果能亲自动手实践, 对学习数学是极有好处的。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 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个纸折的长方形模型。课堂上, 我提出要求, 学生们自己量长方形模型的长、宽、高,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探讨求表面积的方法。学生们个个情趣饱满, 进行研究。老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 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 手脑并用, 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 体验参与之乐。在教学量物体的长度时, 我从科学实验室借来了量尺, 两个一组, 互相量对方身体的高度。学生们非常认真, 要求被量的同伴脱掉鞋子, 准确量出了对方的高度。从这次活动中, 学生们学到了量物体的方法, 同时也培养了认真、细心的性格。这些有趣的活动, 学生不仅兴趣浓厚、积极性高, 而且通过亲身参与, 印象更深刻, 记忆更牢固。

五创设探究的情境, 让学生体会求知之乐

教师如果能设置一些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 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创设问题的情境, 让学生带着疑问, 在教师的诱导下探索研究,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节时, 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 教师马上就能回答是否能被3整除, 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 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 于是在教师的诱导下, 逐步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从而体会到了求知之乐。

六创设竞争情境, 让学生获得进取之乐

“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利用儿童的这一特征, 多创设竞争的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练习口算时, 教师先出一道题, 让学生抢答, 谁最先答出正确的答案, 谁就有资格上台当老师出题。学生们觉得很新奇, 个个全神贯注, 争先抢答, 都想尝试当一回小老师。

在进行简便运算时, 我出了几道题:9+8+6+7-8-7+5-6-5=?;2-3+6+3-8=?让学生快速运算, 看谁做得最快最好。有一个学生做得非常快。我请他上讲台, 讲讲他是如何运算的。他讲了后, 学生们都羡慕不已, 而他也感觉非常自豪。这样,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 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七创设游戏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游戏中学数学, 在学数学时做游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才能钻得深, 学得好。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后面的黑板报, 由于某种原因, 有一小块是空白的, 问大家看了是什么感受?老师趁此时戴上一副只有一个镜片的眼镜, 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教师因势利导, 从追问笑因, 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内容。再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各个面, 让学生说出哪些是对称的, 现实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对称的图形。这样, 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激发了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

总之,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从多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理恰当地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 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篇4: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创设人际和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发扬学问中的自由和组织管理上的民主(如在分组教学中大胆让小组长自己主持对学习的讨论),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自觉、自主地学习。

二、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是激趣乐学的关键。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仿佛套上了枷锁。因此只有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才能活泼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我首先减轻了分数对学生的压力,针对优、中、差三类生建立了分类学习目标,通过注重提问、练习、检查等方式使各类生均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是少布置家庭作业,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所学知识;第三是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

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彩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四、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呈现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五、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求知之乐。

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师的诱导下探索研究,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需要。如: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课时,在导入新课时,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

六、创设竞争的情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

"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七、创设激励的情境,让学生苦中求乐。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11×34+89×34"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⑴"11×34+17×34+72×34"、⑵"99×34+34"、⑶"101×34-34"、⑷"34×46+75×34-31×34"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c+b×c"类型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篇5:创设导入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如何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乐学语文呢?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只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就能促其乐学。兴趣是最好的向导,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习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进而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各种导入方式,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堂课可以说就已经上成功了一半。具体来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导入新课。

一、用精美的视频吸引学生

精美的图片、视频对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当教师把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时,那集声音、色彩、动态为一体的课件深深地吸引着学生。随着画面的不断变幻,那色彩艳丽的鱼儿,形状独特的珊瑚以及各种海藻等等,让学生为之惊叹。学生不时发出一阵阵赞叹,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海底世界如此美妙,那这些动物、植物是如何在海底生活的呢?它们有多少种类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海底世界》一课吧。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带着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而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以动听的故事吸引学生

动听的故事往往是学生的最爱。学生从小就是听故事渐渐长大的,所以讲故事对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如果教师能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入新课,那同样也是很有诱惑力的。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教师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引入。教师可绘声绘色叙述后羿为了人类的生存,一连射下九个太阳后,给大地留下一个太阳,使得人们得以生存。讲完故事后,学生还沉浸在故事之中。这时教师话语一转,让学生想一想:后羿能射到太阳吗?如果不能,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来说明为什么不能。这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纷纷埋头读书,很快从书中找出答案,以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来说明为什么射不到太阳。这样,学生的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学生学得主动,理解得深刻。

三、以导游解说词吸引学生

旅游是很多学生假期游览祖国山河的大好时机,而优美的导游词可以把学生引领到山水之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教师可以导游的方式,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武夷山的山山水水,并配以美丽的画面,把武夷山山峰的险峻、奇特造型以及九曲溪水的清澈、静美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的同时,产生向往之情。这时再让学生来学习课文,学生就会带着渴望向往的心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并有了美的情感体验。

四、以美妙的歌声吸引学生

学生都喜欢唱歌,播放和课文有关的歌曲,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教师在上课时可播放事先准备好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优美的歌声,舒缓的旋律引领学生走进歌词描绘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体味歌词中所表现的景色,想象孩子们在北海公园泛舟湖上游玩时的欢乐情景,然后去了解作曲家作曲时的愉悦心情和党给我们带来幸福美好生活的感激之情。这样,学生就会心情欢快的进入到学习新课当中。这样,歌曲成了他们最好的向导,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感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五、以简洁的图画吸引学生

画画本是学生常见的方式,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教师如果能边叙述边简洁的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画还是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的。如教学《风》时,教师用寥寥数笔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一幅风景画,让学生从飘扬的红旗、起波的河水、摇摆的树枝中感受到了风的存在,并让学生也来参与画画,看看还能用什么来表现风的存在。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请求参与。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对文本的学习之中。学生学得主动,同时也让学生在画画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以知识抢答的形式吸引学生

知识抢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经常能够在电视中看到各种知识竞赛的场面,也渴望能亲自参与这种活动,所以当教师把这种形式搬入课堂,以这种方式导入新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望。如教学《江凡》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几轮有关安全防火知识的抢答题,让学生运用平时学到的或听到的知识来抢答,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抢答积极,学习的热望完全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话语一转,引入新课,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江凡是如何利用平时学到的防火知识救了自己和三十多个邻居时,学生的兴趣依然浓厚,很快就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而且学的主动。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内容,又积累了安全防火常识,还对学生进行了安全常识的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七、以名人的事迹吸引学生

名人一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名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尤其是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如在教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定要争气》这类课文时,给学生讲名人小时候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的动力是什么,让名人发奋学习的事迹和崇高的志向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就会自觉动脑筋,主动去克服困难,进行有效学习,这样学习就会变得自觉而轻松。

八、以快乐的游戏吸引学生

做游戏是每个孩子喜爱的活动,如果把这种活动运用到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同样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第三册《丁丁冬冬学识字》这一单元时,其中有一课是关于人体头部各部位器官的内容。上课伊始,教师可采用指鼻子的游戏引入新课,就使学生的乐趣被调动起来,个个聚精会神地盯着教师,认真地听着教师说的每一个词语,生怕指错。每当有学生指错时,教室里都会发出阵阵欢乐的笑声。然后,教师又用贴图的方式把写有眼睛、鼻子、耳朵等生字词语让学生贴到对应的图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之中,而且对学的生字词语记得牢固,学得扎实。让学生在喜欢的游戏中学习知识,更能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引入方式不止这些,还有许多,如猜谜引入法、问答式引入法、电影片段引入法、古诗文引入法等等,不论哪种,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生在这种动力下学习,就能学得主动、积极。学生乐学、爱学,进而就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只要我们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变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6: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决定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特别强调“激其情,引其趣”。学生只有对该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求这门学科的欲望,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特别是中学历史学科,由于历史久远性和过去性的特点,历史学科所描述的都是学生所不曾经历过的“过去时”,加上受中学历史教材篇幅和学生学习课时的限制,教材所引的史实一般比较简短,学生要认识,理解哪些远距离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一些学生、家长不重视历史课,这导致了历史难教,学生不愿学。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将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生动的历史场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展现于人们面前,即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尤为重要。

历史教学中,怎样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成语典故、诗词对联、歌谣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对历史资料充分理解,挖掘知识中蕴含的情趣因素,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创设历史情境,营造感人的氛围,使课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一、利用成语典故创设历史情境,如关于楚汉战争,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接受的是一段干瘪的历史,如果结合司马迁的《史论》,把之组成几个历史故事片断:鸿门宴,霸王别姬,垓下之围,四面楚歌等;讲巨鹿之战时,就讲破釜沉舟;讲班超出使西域时,就讲“投笔从戎”、“不如虎穴,焉得虎子”;讲祖狄北伐时,就讲“闻鸡起舞”这样,学生脑海里留下的就是丰富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这既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又加强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第二、利用诗词对联创设历史情境。在历史材料中,有许多诗词对联,他们不仅富含哲理,而且形象地反映了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利用他们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如在讲到彭德怀、贺龙率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时,就可以引用毛泽东1935年10月写给彭德怀的六言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这既加深了学生对彭大将军的印象,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讲到英国殖民者一步一步地强占我国香港,要表达对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颂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就可用《七子歌.香港》的歌词:“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即可以唤起学生抗击外侮,兴我中华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对联创设情境,不仅能让学生感知历史内涵,而能给学生一份认知中的惊喜。讲1946年国民党非法召开的“国民大会”制定的伪宪法时,可用对联“爱和平有罪,要民主有罪,争自由有罪,见他妈鬼,那狗屁宪法!打内战可以,卖国家可以,杀青年可以,滚你娘蛋,这无耻政府?”揭露、谴责国民政府的最恶行径。

2.充分利用照片、图画、文物、幻灯、投影、电影、录象等多种教学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历史情境,其功用在于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之打破时空界限,感知历史的真实,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如果学生面对历史,没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就很难形成牢固的历史知识,激发其兴趣。例如讲南京大屠杀,日本屠杀中国人民达30万众,仅凭书本上短短一句话显得苍白无力,若让学生观看影片《血城屠战》,将会使学生更加对侵略者的仇恨,增强为中华之掘起而学习。如讲新、旧石器,若仅凭书本上叙述的概念,学生仍难以理解,如果我们用图片展示出来,同时用电脑动画创设原始人使用新、旧石器劳动的历史情境,就会使学生接受准确信息,激发兴趣和求知欲。讲甲午中日战争,就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黄海大战”的动态历史情境,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充分吸引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视、听互动,在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知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3.通过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形象模拟学生讲故事等方法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与学是双边互动,教师教学生成就是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通过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形象模拟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如在学习“维新变法运动” 这一章中关于顽固派和维新派的论战时,将教室布置为总理衙门的场景,让学生分成两派,一派为顽固派,一派为维新派,进行论战,这样学生发言很积极,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盎然提高。4.巧设问题情境,通过讨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鸦片战争》一课,当讲到鸦片战争结果时,教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林则徐没被撤职查办,中国能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吗 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单*一两个封疆大吏并不能力挽狂澜,其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无力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抗争.由此看出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究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课教学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情趣,培养能力渗透与其中,不是强输硬灌,更易被接受,更易生效。我们应把握好两个“度”:一是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不能是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有层次的、思辩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二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情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的,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识结构的联系,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与教学任务,要有循序渐进的自觉安排。

篇7: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化学学习兴趣

南湖中学

张爱平

【摘要】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其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关键词】化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内部学习动机最核心的成分,中学生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时,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其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作为化学教师课堂上应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谈以下做法。

1.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化学史实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化学课堂教学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从化学科学史实故事及化学趣闻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在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学习,在良好的精神支配和积极的价值判断及其选择过程中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教学《空气的组成》时,可以在介绍各国的科学家如何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发现空气组成的科学精神后,再引入新课。又如:教学盐时,可通过讲述侯氏制碱法及其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故事吸引学生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如:教学燃烧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评析:这种现象,再一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教师的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又如:教学《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时,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改进为探索性的随堂实验。在介绍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时,生:假如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结果的比较。根据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现象,再组织生生互动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则灼热的铜就会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评析: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如:教学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师: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某些含氧化合物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介绍并出示白色氯酸钾晶体、黑色二氧化锰粉末。师:加热二氧化锰与加热氯酸钾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让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现象,①给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加热,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②给试管中的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刚沸腾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③将实验2试管移开火焰,立即洒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给氯酸钾加热至熔化,才产生少量的氧气,为什么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在较低温度下,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通过讨论,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同时教学达到高潮。师:①像二氧化锰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其中二氧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加快了氯酸钾放出氧气的速度。②除二氧化锰外,有没有其它物质可以作氯酸钾受热分解的催化剂?二氧化锰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这种说法对吗?促使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去进行思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能力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如:教学《中和反应》时,让学生先做实验,在氢氧化钠溶液里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会发现酚酞变成红色,这时学生能用上节学过碱的知识来解释。让他们继续滴加另一种液体(盐酸),结果溶液的颜色逐渐减退,直至变成原来的无色。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颜色由红变无,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产生,兴趣高涨。评析:这样在教学中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和实验产生的现象,以达到掌握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5.化学课堂教学中以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引导思维

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如:神州六号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教师可适时提出几个思考题。①神九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②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③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提高复习效率

6.化学课堂教学中用探究性实验设疑创境,培养探究精神

化学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机。如;在讨论微粒的运动性时,师创设如下情境;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看到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师;通过以上实验现象观察,你能得到结论吗?生1:杯A中滴入的酚酞试液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烧杯B无关。生2: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生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溶解到烧杯A中的溶液中,使溶液A变红。

总之,教师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的成功,都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成果。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这是全面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篇8: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发言稿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标准日本语作为职业高中的一门新设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初步了解日语的感性知识。为此,我们日语老师所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并保持其稳定性和持久性。

一、认真上好导言课,激发兴趣

日语学习的导言课,对学生今后有无学习兴趣,是否积极研究日语,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可以利用这节课,把学生指向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例如:在课堂上,可以边讲解边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日本的地图,有名的城市,富士山,樱花,和服,寿司等等,使学生对这些陌生的事物产生兴趣。还可以播放几首著名的日本歌曲,可爱的日本动画片,让学生感受到日语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因为很多高中生都喜欢看日本的动漫。

外语教学不仅是单纯的语言本身教学,还是对学生进行外国文化熏陶的活动。日语课上,可以围绕日本文化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日本文化的兴趣,这种兴趣最终会转化为学生学习日语的动力。例如:介绍日本的一些传统节日,日本的饮食文化,日本人的礼仪文化,日本著名的景区与建筑等等。通过增加语言背景知识的信息量,让学生感受外来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正是这种感受使学生渴望了解日本,学习日语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二、创造愉快的教学模式,情感交融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一门语言艺术。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运用了艺术语言。在课堂上,老师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的表情,把学生凝聚到自己的周围,和同学们共同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产生“教”与“学”的共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如果生动幽默,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将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亲切自然的示范表演,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幽默活泼的话语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会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景中去。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最好使用一些简单的日语来讲解,从而营造一种学习语言的环境。学生为了要听懂,会显得专心致志,听懂时,他们会有兴奋和成就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听说能力。课堂上,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学生答对时要说“すごいですね”“よくできました”“頑張って”;学生答错或答不上时, 教师不能急躁,更不要沉下脸来让学生马上坐下,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应给学生一些鼓励或是启发性的提示。这样,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无后顾之忧,课堂发言会积极踊跃。

三、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语言教学的方法很多,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在教学中,我最常用的手段是直观教学法,如通过实物、图片、多媒体等进行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给学生深刻的感官印象,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还能够使他们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观念,以便牢固记住。“游戏法”“演示法”“竞赛法”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游戏法”寓教于乐,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在教授句型“~は~で~へ行きます”的时候,我在课前准备一些画有人物、交通工具、地点景点的图片,让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根据句型来寻找图片,然后将其放入合适的位置, 使之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然后找同学来猜句子的中文意思。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掌握了句型的用法。课堂上适当的游戏,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争先,乐于学习,这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法”则利用“教师单独演示”“教师与学生配合演示”“学生单个演示”“学生与学生配合演示”等四种主要方式来完成旧知的复习,新知的引导及巩固练习。由于它符合学生喜欢表现自我的特点,因此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另外,针对青少年具有积极的进取心和力争上游的心理, 我将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日语课堂教学中来,开展日语竞赛。好玩的日语竞赛,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气氛,营造一种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学习氛围。因此,我在课堂上经常会穿插一些单词拼读比赛、看动作猜单词或短语比赛、快速问答接力赛、朗诵比赛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竞赛,并且对表现出色的学生颁发一些小奖品进行奖励。学生也乐此不疲,且通过竞赛能及时轻松地巩固所学知识。总之,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一种认知活动,其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习动机的过程。因势利导的教学过程,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学生必然会觉得饶有兴趣,更加热爱日语的学习。

四、开展多样的课外学习活动,延展拓宽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应只固定在课堂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课下如何对学生下功夫,让他们继续保持学习日语的热情,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努力培养。每个学期,可利用适当的时间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必要的日语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竞赛。比如口语比赛、朗读比赛、书法比赛等等,并设置奖项,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培养他们对日语学习的兴趣与毅力。

课后日语学习的途径也很多,如组织学生观看日本动漫、日本青春励志剧、学唱日语歌曲、排练日语短剧、学做日本寿司等。这些都比较符合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日语”生活,活跃日语气氛,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通过课内课外的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持久兴趣的目的。

篇9: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为改变这些弊端,我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了“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的操作,即通过教师运用多变的手段,精心设计、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自觉自主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益。

下面就将我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作法小结如下:

一、创设人际和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发扬学问中的自由和组织管理上的民主(如在分组教学中大胆让小组长自己主持对学习的讨论),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自觉、自主地学习。

二、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是激趣乐学的关键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仿佛套上了枷锁。因此只有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才能活泼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我首先减轻了分数对学生的压力,针对优、中、差三类生建立了分類学习目标,通过注重提问、练习、测查等方式使各类生均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是不布置家庭作业,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所学知识;第三是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

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克.福培尔曾说过,小孩的工作就是游戏。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彩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四、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五、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求知之乐

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师的诱导下探索研究,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需要。如: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课时,在导入新课时,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

六、创设竞争的情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

“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七、创设激励的情境,让学生苦中求乐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11×34+89×34”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1)“11×34+17×34+72×34”、(2)“99×34+34”、(3)“101×34-34”、(4)“34×46+75×34-31×34”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c+b×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到手足无策,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艰难的研究,学生逐步发现(1)是属于(11+17+72)个34的反用,(3)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这种类型的变式题。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八、创设多元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整体教学之乐

即,不同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不同的课型,如在教学“土地的丈量”时,可让学生到校外上实践操作课;如针对教材中的有些思考题,可以开展数学活动课等。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分析等能力,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的训练,学生在各种课型中也体验到了整体教学这乐。

通过几年的探索,我有以下体会: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3.“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把如何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研究的核心。

上一篇:有关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作文600字下一篇:2018年落实一岗双责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