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旧城改造与更新问题研究

2023-01-26

1 背景

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古籍可考的巴族历史也有三千多年。自巴王在此建都后, 城市的演变与发展一直延绵不断, 经历数千年的发展积累, 目前重庆市辖区已形成8.24万平方公里, 3000多万人口的规模, 这在全国各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目前, 重庆是我国第四个直辖市, 也是世界上辖城面积最大, 人口最多的城市, 又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和科教实力, 肩负着“进一步发挥重庆的区域优势, 龙头作用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 带动西南城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 在加快三峡库区开发、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快我国西部地区大开发等三大战略决策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重庆旧城的历史问题

2.1 土地配置率低, 布局混乱

土地使用上的问题在旧城区一直十分突出, 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布局混乱, 旧城区居住、工厂、仓库、机关、文物故迹相互混杂的现象相当普遍, 特别是旧城内的工厂和仓库, 散而多、小而挤。重庆渝中区内存在大量机械厂、棉纺厂、食品加工厂、酱油厂、洗衣粉厂、面粉厂、电子元件厂以及许多各式各样的作坊和仓库用房。

2.2 住房拥挤、房屋破损、乱搭乱建

住房拥挤、历来是我国旧城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据统计, 2007重庆年主城九区城市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27.31m2, 但在旧城区却远远未达到这一标准。重庆目前仍有13万多户居民住在棚户区, 由于居住于此的60%以上居民属困难群体, 没有条件改造房屋, 更没有能力购买新房, 很多家庭几代同室。来自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 “5.12”汶川大地震后, 全市44586栋1625.52万平方米房屋申报了住用安全隐患排查, 已鉴定完毕的有1800栋125.84万平方米, 确定危房1308栋69.93万平方米。例如下肖家湾110号是1969年修建的重庆电池厂宿舍楼, 目前共住了3 2户人家, 地震后问题更突出了, 很多房屋都出现了裂缝, 旧房变成了危房, 拆迁改造迫在眉睫。

2.3 基础设施滞后与不足

我国旧城基础设施滞后和不足的问题一直十分突出, 并出现与日俱增的现象。重庆也不例外, 其问题主要是: (1) 旧城区现有电力走线均为明线, 布线混乱, 火灾隐患突出。 (2) 旧城区交通状况日益紧张, 街道狭窄, 路面混乱。

3 重庆旧城改造与更新状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重庆旧城改造更新就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大面积住宅建设和旧城改造相结合在全市展开, 并取得了较大发展, 一批代表“老重庆”形象的破旧地区如临江门、华一坡、桂花园等片区也被新楼取代。自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 主城区已完成近千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 如观音桥片区改造、杨家坪和沙坪坝核心圈的改造等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新兴房地产业的介入, 为旧城改造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城市改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旧城改造既能够解决民生问题, 又能够提升整个城市的竞争力。但重庆属于典型山地城市, 无论是住宅建设、楼房建设、交通建设等难度都大得多, 旧城改造成本也大。改革开放30年, 虽经大力进行旧城改造, 但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速度的要求。据统计, 目前重庆市整个主城区要改造的危房面积有700万方, 主要分布在主城九区205个片区。在进行危旧房改造的同时, 重庆提出建设宜居城市、畅通城市和森林城市, 这使得破旧立新时, 重庆在城市形态、城市景观、建筑风格上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视野。

4 更新模式

旧城区更新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模式: (1) 结合城市道路拓宽、打通进行改造; (2) 结合危旧房区进行改造; (3) 结合重点工程项目进行改造; (4) 结合传统商业、文化娱乐地区进行改造; (5) 结合工业调整进行改造; (6) 结合旧城基础设施改造进行片区整治; (7) 结合文物进行保护维修。

下面结合两个具体的实例探讨两种模式。

4.1 结合重点工程项目进行改造模式:以化龙桥片区为例

这种腾笼换鸟的模式通常采用原基地内的建筑不论好坏全部铲除, 然后在上面修建一个经规划的全新建筑群体, 达到以旧换新、全面升级、提升品质的目的。以化龙桥片区为例, 祖籍无锡的单重娣是下江移民的第二代, 在江南村居住了40多年, 几年前从重庆电机厂大集体退休, 如今一家三代5口人挤在40多平米的一室一厅里, 房子是租的房管所的公房, 每月交48元房租。今年57岁的杨承秀, 一家三代在红岩村150号那两间阴暗、潮湿的、面积仅20.8平方米的“干打垒”房子蜗居了几十年。

这一切将因为重庆天地新城的开发而改变, 重庆天地新城将重点建设一批甲级写字楼和星级酒店。其中最重要的是将矗立在嘉华大桥华村桥头的超高建筑“嘉陵帆影”。这栋类似上海金茂大厦的写字楼, 共98层、高398米, 目前已完成设计, 建成后, 它将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的第一高楼。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先生表示:“重庆‘天地新城’将成为重庆服务业的中心”。

伴随这一重点工程项目的开展, 原来居住在化龙桥的12000余户拆迁户, 50000人将整体拆迁, 而杨承秀也即将住进李子坝“嘉韵山水城”小区一套“只是在梦里拥有过”的新房—面积也增加到48平方米。

4.2 结合工业调整进行改造模式:以建设厂为例

重庆九龙坡区历来是典型的工业聚集区, 建设厂和摩托产业创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繁荣。但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发展, 工业与商业混杂的格局严重, 导致区域的城市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北部片区和渝中区, 高端住宅和高端商业的缺失直接影响着区域城市人居水平的提升, 制约了城市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发展变迁的阶段内生要求建设厂、重啤等一大批特大型企业退城进园, 建设厂项目作为重庆市实施“退二进三”典型项目一直倍受公众关注。建设厂前身是清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建的“湖北枪炮厂, 1939年从汉阳搬迁至重庆, 是兵工署第一兵工厂, 中国兵工业的典型代表。厂区总占地1000多亩, 建设厂老厂区虽经多次改造, 但厂区面貌与周边城市环境有较大差距,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杨家坪商圈的发展, 成为制约九龙坡区城市形象提升的因素之一。

2007年4月份渝洽会上华润集团以近20亿元取得开发权, 成为渝洽会签约的特大型重点项目之一, 华润建设厂项目占地70万平米, 总建筑规模近200万平方米, 将是一个拥有6万居住人口, 集住宅、大型Shopping Mall、甲级写字楼、教育等为一体的城市核心区的大型居住区。规划住宅区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 6.8万平方米的教育配套。此次建设厂项目的动工标志着重庆市旧城改造和城市升级换代进入了高起点, 高品质的新阶段, 也预示着重庆这个工业大城市的城市发展真正进入了工业文明向新城市文明转变和变迁的历史时期。

摘要:认真研究和深刻了解旧城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及矛盾, 才能更好地把握旧城更新改造的实质, 探寻适宜的旧城更新改造策略。本文以重庆旧城社区现状为例, 详细探讨我国旧城更新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旧城更新的两种模式,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重庆,旧城改造,城市更新

参考文献

[1] 吴良铺, 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上一篇:从创新角度设置工程制图测绘教学下一篇:螺旋缠绕法非开挖修复管道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