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后记得失寸心知

2022-09-11

洗干净手上的粉笔末, 喝上一口凉了又兑热的清茶, 回顾一下刚刚完成的一节课, 提起笔来, 记下我的感受和体会。这就是我的那几本课后记的来历。这里没有利益的喧嚣;没有纷乱的你争我夺。有的是授课的喜怒哀乐;有学生们的飞动的灵感。这里沉静而美好;这里激昂而婉约, 这里平淡而有味, 如刚刚喝下的清茶, 这里是是我的精神庇护所, 这里是我的心灵家园。

“授《珍珠鸟》时, 正赶上学校校内听课, 当课即将结束时, 我忽然想起了《语文教学通讯》中对‘信赖, 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争论, 于是我灵机一动, 布置了一道探究题:文中的境界是最美好的境界吗?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纷纷发言: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你看人和鸟和谐相处, 鸟居然在人的肩上睡着了, 天人合一, 没有虐杀, 平静而安详……多数人这么说。马加强说:‘这不是美好的境界, 珍珠鸟被人一代复一代的豢养, 早已失去了鸟性, 早已忘却了那蓝天碧水, 那翠绿的山野, 那真正属于他们的家园, 而变成了别人的玩物, 这是最大的悲哀, 怎么能说是美好的境界呢?真正的美好的境界是让他们回归自然……’”这是我2004年6月20日的课后记, 也是我自认为的“得意”之笔, 得意之处还有一些:如在《斑羚飞渡》的课后记中, 我这样写到:“‘我’在狩猎队撤退以后没有离开, 而是走上了伤心崖, 我想记录下这惊天地泣鬼神的一跳, ”我“想立块碑来警示后人, 但‘我’心乱如麻, 不知如何下笔, ‘我’知道同学们都是写作高手, 请大家为这块写碑文好么?开头应这样写:‘我目睹了这飞渡的全过程, 我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我想说……’那是一篇精彩的作文, 我以为……”这不是自鸣得意的自我欣赏, 不是不知深浅的自吹自擂, 而是精巧的构思, 苦心的琢磨的回报。李镇西说:“作为教师没有自己得意的课, 那是一种悲哀, 得意之处, 不必讳言。”

然而, 更多的是失意和不安——

2004年4月12日:《安塞腰鼓》。这是一堂很不成功的课, 课上我又一次做出了不理智的行动--停下来读书, 不讲了。学生自然害怕, 于是读书声鹊起, 如惊弓之鸟, 威严之下, 我无一例外的感到了无能, 居然这样无能。分析一下, 原因有二:问题提的不够细。“容不得束缚, 容不得羁绊, 容不得闭塞……”是什么束缚了“那么一股劲”?这个问题。在没有介绍大西北的地理环境, 经济状况, 交通状况的前提下便提出来了, 显然没有引到点子上;引导读书不好。领读时发挥挺好, 但拣你最喜欢的段落读时, 便乱了, 特别是好多学生同读一段, 显然隔离了文章各部分的联系, 文章便七零八落, 不堪入目了……一堂没有准备好的课, 一个没有耐性的教师, 一群茫然的学生, 上好一堂好课, 难!

04年10月10日:《陋室铭》是一堂自以为准备充分的没有上好:

由于准备的太“充分”了, 刘禹锡的三首诗——“游玄都观”系列诗, 被我介绍的淋漓尽致, 且把观点 (不屈于权贵, 孤傲不群) 和盘托出, 而这一观点, 在《陋室铭》中, 也有体现。这等于变戏法的提前抖搂出了预先藏起的“花瓶”。所以授课时, 学生们的答案便都是直奔主题。既耽误了时间, 又显的话多, 真是出力不讨好。学生还囫囵吞枣, 只是“沉醉”在我无休止的“陶醉”中……另外, 同学们显然把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理解为背诵、默写。对欣赏、品味显得无动于衷, 而我又没有及时的引导、启发, 结果不如人意。本节课得分30分……

04年11月20日:明明想好的做法, 上课时却没有好好的理清, 致使整节课变成了“单口相声”, 直到临结束时才出了彩, 这才略感欣慰:

问题:桥之美美在哪里, 桥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此时课堂气氛才变得热闹起来:优雅的;平静的美;朴素的美;无形的美;美不胜收的美……如果早一点放开, 让学生自由的施展自己该多好啊!过于程式化, 过于僵化, 束缚了手脚, 真是不应该!学生上课只带耳朵了, 他们都不愿同你交流了, 这是多大的失败啊!

04年3月14日:讲授《土地的誓言》中背诵题是一个很活的题目——背诵你喜欢的段落。本题可大可小, 可多可少。张福玉、段守辉的背诵很吃力, 但有板有眼。我曾想:他们会不会中途停下来。然而, 没有, 一个也没有, 他们没有敷衍, 都努力的去背。一霎时, 我感到了诚实的美好, 同时也感到了自己的丑陋, 我居然这样揣度天真的孩童!

此时的我, 就像是做错事的孩子, 总愿意躲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倾诉, 课后记便成了我述说衷肠的地方……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我的遗憾太多了!遗憾也好, 得意也吧, 我聊以自慰的是在这里我开始注重对自己授课的审视, 对课程深度的探究, 探究便能迸发出火花。

我还留心记录下同学们精彩的答案, 记录下他们飞动的灵感:

2004年3月17日:《木兰诗》

——木兰“接受”财物是否有损木兰的形象?

马加强说:这有损木兰的形象, 因为英雄不应贪图财物。他还举了周总理捐献工资的例子佐证自己的观点。大多数同学认为, 这无损木兰的形象, 加官进爵、高官厚禄是那时的文臣武将的普遍追求, 无可厚非。

——木兰辞官是否因为她品德高尚?

大家都认为木兰辞官是迫不得已, 因为他长期下去早晚会露出马脚, 到那时便是欺君大罪。不如溜之大吉。而且, 她也是不想在瞒和骗中生活下去, 是向往自由和完善自我的必然结果, 和品德高尚似乎没有关系……

2004年3月23日:题目:邓稼先如是美国人, 他不可能美国领导美国原子弹建设, 奥本海墨是中国人也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核武器建设, 为什么?马素说:“邓稼先性格内敛, 在美国不可能引人注目, 奥本海墨个性张扬不可能被中国选中从事核武器的秘密研究工作。况且, 美国的核武器用于核讹诈, 邓稼先绝不会参加。”多么精妙的回答, 不可不记!

2004年9月15日:课文《背影》:文中为什么两次说“踌躇了一会”?王梦说:“父亲的‘别的事’对于他来说, 可能是很重要的事, 也许就是为谋生计的一次重要会面, 错过这次机会, 可能会不再得到, 所以他很踌躇, 但他最终放弃了……”细微之处见精神, 我真佩服学生的细致的观察和精妙的回答, 这是任何参考书上都得不到的……

2005年5月9日:《云南的歌会》题目:为什么文中着力描写山野的景物和鸟的叫声?李双说:是为了突出“赶马姑娘”的质朴、淳朴的天性, 这是源于天然的无暇的歌。马加强说:“这也是一场歌会。这是一场以大地为舞台, 鲜花为背景幕布, 以小鸟的鸣叫和飞翔作伴唱、伴舞的纯天然、绿色、无污染的‘信天游’……”多么富有想象力的答案。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如是说。然而, 对于教师而言, 语文教学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次体验和品味呢?语文教学需要激情的投入, 需要精心的准备, 更需要唤醒学生的自觉投入, 更需要对自己的深刻的反思, 而这份反思又是如此的快乐。抛弃俗世的琐事, 沉湎于那特有的快乐中, 回归到自己的心灵家园, 深沉的爱一次, 忘了自己。

摘要:长期以来, 笔者用课后记的形式, 来检讨教学的得失, 营建心灵的净土。

关键词:教学,课后记,心灵家园

上一篇:浅谈证明责任制度的内涵与价值——以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制度为视角下一篇:应用人性化护理管理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