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后记

2024-06-07

初中语文教学后记(精选9篇)

篇1:初中语文教学后记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在上这一课文时,先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母亲平时都做了些什么事,特别为自己做了些什么事。有很多同学都积极的站起来向大家叙说自己母亲所做的事情,特别关于自己的事,有的同学在叙说过程中说的哭了。我再问,这些事情是平常小事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同学们都说,这是小事,而且有些单调。那么面对我们的母亲,我们该如何对待她呢?有的就说了,努力学习;还有的说平常多帮她干点活;还有的提到应该孝敬、尊敬、热爱母亲„„我就趁机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文中的“莉”是不是也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做了。

同学们就可以很大的热情迅速地在小组中讨论开了。几分钟后,各小组都准备好自己的答案,踊跃发言。有的组认为“莉”是个忘恩负义的人;有的则认为“莉”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有的说“莉”是个不定性的人。各小组除发表自己的意见外,还做了充分的理由说明。比如说“莉”是个不定性的人的小组说:““莉”在小的时候是很孝敬母亲的,在一段时间后才发生了转变,但在高中毕业后有醒悟,悔悟过来,重新孝敬母亲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言,让他们真正地在小组中合作,自主地学习。

通过这样的情景设计来导入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充满着自己的感情的,从而也领悟了作品的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的启示。我觉得这就是我上这课的成功所在。

虽然这节课上得较成功,但是在有的同学朗读课文中哭的情况下有部分同学却笑了。我对此表示困惑。课后,我去进行了调查,问那些笑的同学为什么笑,他们有的说,父母亲做这种事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什么值得哭的;还有的说,平常我们也没有经历过这种苦难。我们刚开始不理解这种感情。如何让学生能体会到他们从未体会过的情景及感情呢?我想在上课之前多设置与课文类似的情景,如:再让学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或回想台湾电视剧《妈妈》。或提问假设英姨没有收养我,“我”的命运会怎么样?

这样应会让大部分同学更容易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篇2:初中语文教学后记

大路中学

谢志维

篇3:初中语文教学后记

以上是我们最近在检查教师们的业务材料时发现的一篇教学后记。看过后,我很感动,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敢于暴露自己的不足,重新学习,这种诚恳虚心严谨的教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的新教材在知识的逻辑结构,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培养等方面已有很大的突破,有很多新内容、新方向,我们有些教师倘若还是沿用以前的老经验、老方法,明显不适合新教材下的教学环境。教学后记写得准确、优秀,对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教学研究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教材知识简化,关注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以初中历史新教材(川教版)(下同)为例,按“学习主题”来安排教学活动,各专题知识时间跨度大,知识简约。

上面那篇教学后记,我看后,与自己的教学作了对照和思考,洋务运动兴起了,这些清朝官僚认识到“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力”,却不能去实地考察学习,更不懂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的体制变革,而当时影响中国发展的就是封建专制统治,从这些完全可以预测到洋务运动的可能结局。因此,在组织学生辩论“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还是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我给学生作了点评,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

有的知识需要我们补充和串连,如讲到七年级上册第11至14课时,有两个概念“西汉”与“东汉”,教材上淡化了。书上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时,没有提及“西汉”,直到第12课的“张骞通西域”时,才首次提及“西汉前期”;而在第13课的“汉与日本的交流”中,又提到公元57年,日本列岛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臣来到洛阳,与东汉王朝通好,并介绍了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因此,我先把西汉、东汉的相关史实介绍给学生,给学生清晰的朝代时间链条。

各个知识间的联系是密切的,我们只有把握了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学习起来才会轻松,兴趣也才会更浓厚。教学后记里要关注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侧重应用,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关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以前,老师们在教中国古代史中原始人群和原始农耕文化时,大体有这样几种方式:直叙式,按照教材的顺序讲述;故事式,用故事来带动;列表式,把这些原始人群按相应的内容来填写;填图式,让学生把相关的原始人群填在历史地图上。最近,我们采用一个新教法,带领学生一起绘制历史地图,师生一起填写相关的知识。

教学后记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告诉学生,动手画历史地图,不要怕画得不好看,只要自己动手了,就有意义。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画得真的不错,那黄河、长江、海岸线的比例,看起来“像”,再一看,我在黑板上画的,倒有些粗糙了,以后的课堂,我一定要认真打磨一下,否则对学生的影响就不好。这节课,学生跟着我画了图,并把历史知识要点全部填在历史地图上,理解史实,记忆更具体、牢靠,比单纯的背书要好得多。尤为可贵的是,学生对中国古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国古代人那么聪明呀,那么早就会种粮食呀。”虽然朴素,但学习的兴趣提升了,以后可以多用此法。

教育无小事,事事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捕捉亮点,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时加以指导

初二历史教材讲虎门销烟时,节选了一段“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教师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请学生模拟林则徐上书,结果引出了一些有趣的事,有教师在他的教学后记中有这样的记录:

孙宁说:“亲爱的道光帝:您好!”大家笑了,我一愣,但又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赶忙说:“不错,有现代人味,有真情。”王国友马上反驳说:“奏折能那样写吗?”“那依你该怎样写呢?”“这样的,启奏陛下,……”还做了一个影响视剧中模仿来的臣子奏书的动作,同学们是一阵大笑。我们在电视、电影中看到过一些,当学生在课堂上能形象生动地摹拟这些动作我没有料到学生会有那么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但他们用现代人写信的方式去套古人的奏折是错误的,以后,我还要多准备一些这方面的素材,给学生更多的锻炼和表演机会,这样,他们学起来就会更加轻松、容易。

我们在学习古人的诗句、文章时,只有把它放在原有的历史环境中和时代背景下,才能领会到文章所含的真实思想。从地理位置来看,秦国在西,其余六国在东,秦国人在关中看到的六国臣服的人,当然是“诸侯尽西来”,李白的这首诗,是讲六国破灭后,各诸侯臣服于秦国。这个“西”,是西方,不是西天。

有些问题,教师在备课中可能无法备到,需要教师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聪颖的思维智慧。新教材,为师生都提供了更为宽广开放的思考空间。

四、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横向联系

各学科知识有其系统独立性,但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很多,尤其是现在的新课改教学,很重视知识间的联系、渗透,在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这方面知识迁移的能力。

初一历史在第九学习主题“建筑奇观”中讲到“大运河”,书上并配以“隋朝大运河图”、“元朝大运河图”。在讨论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们备课组积极应用课题研究的成果,充分挖掘“历史地图”的教学资源,大家一致主张,再配上现代大运河图,把三幅“大运河图”放在一起让学生来学习,然后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到附近(距40km)的大运河去实地考察,效果会更好。

我们看到,现在大运河上运煤、黄沙往南方去的船最多,而在隋朝、元朝呢?学生想象、讨论后,一致认为主要运粮食、木材等,船由南往北方去的多。为何出现这种明显的差异?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东部经济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今天的大运河,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都是学生在深入学习中自然而思考到的问题。

在教学后记中,我写道:今天,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学习兴趣也浓了、论辩的热情也高涨了,他们说,以后多搞一些这样的活动。是啊,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教学,我们当老师的怎么能不开心。

教育因反思而美丽,教学后记是我们自己的反思,这种反思,注重的是自身教学实践的积淀和拓展。每一次教学后记的反思,都能给我们一次新的启迪,感悟一回新教改的思想,如沐春风,增强对教改的探索和追求的信心。

篇4: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学后记

何谓教学后记?教学后记就是教师对一节课成败得失进行的及时分析、研究、总结,然后简明扼要地把教学感受记录在教案后。它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联系实际并进一步充实和提高教学理论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当今不少教师没有养成写教学后记的习惯,他们认为只要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无需写什么教学后记。我认为写好教学后记有其必要性也有其重要性。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要求我们写好教学后记。

教师从事的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它具有和其它社会劳动不同的特点——复杂性。英语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偶然性比较大,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所以要真正全面把握好每一堂课对于老师而言并不容易。对此,教师应当勇于承认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要及时将问题记录下来,要研究在课堂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在实践中发展完善,在发展完善中成长,在成长中创造,这才是称职而优秀的教师。

二、教学后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英语课堂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触:一些学生的思维可拓宽师生的思路;一些学生的问题可把一道题引向纵深,这就是教学相长。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各种想法,对有价值的内容要及时整理并记录在案,以充实自己以后的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同时,通过对一节课的自我评价,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从而对知识、技能、技巧等缺漏情况了如指掌,进而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比如,对于英语单词教学,我们老师是不是让学生先读,默写,再检查订正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认为还不能算,因为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被忽视了——我们还没有记录下学生的掌握情况,比如,正确率如何?哪些是易拼错词?哪类学生还没有掌握(甚至要记下学生的姓名以便日后检查)?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通过把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下来,吸取教训,才能避免在今后教学中出现同样的问题,使教学日趋成熟和完善。如果一名教师能长期坚持写好教学后记,那么他(她)就能积累教学经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探索教学规律,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坚持写教学后记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进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新教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而我们教师要在思想品德、教育理论、业务能力上切实加强修养,提高胜任新课程改革的能力。我们只有抓住了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才能有感而发写出有价值的教学后记,引发新的思考。通过积累丰富的材料,从而充实、发展、提高教学理论,促进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教学后记在整个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教学的延续,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才能写好规范的教学后记呢?教学后记该记什么呢?笔者在近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尝试。

首先,我们要准确理解教学后记中“后” 的含义,即时效性。不能片面地理解“后”就是一节课完全结束后所作的记录,而是指师生在课堂双边活动过程中随时出现的情况的即时记录。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然想到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或者学生提出一个预想不到的问题,那么我们都应认真记录,若不及时记录下来就会遗忘。例如,我们在学过现在进行时后翻译:“他正在吃苹果。”这样一句话时,有的学生会这样说:He is eatting an apple now. 我们在发现eating被错误地写成了eatting后,就应迅速记下这一情况,并立刻意识到现在分词的构成学生还未掌握好,还需在这方面加强讲解和训练。所以,及时地记录是十分有效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记的原则还应做到“简”。简就是言简意赅,因为只有言简意赅才能把课内发现的问题及时地记录下来。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简”,就只写:“这节课教得效果很好”、“这堂课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牢”等之类的一两句套话敷然了事。

其实,就如同验收一种产品是否合格一样,我们反思也得有一个参考的标准。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后记要记得有深度,有真正的价值,至少要涉及到以下四个方面:1.关于教学目的。反思一节课的成败,首先要从教学任务完成的怎样入手。这就要我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教学目标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重难点是否处理得当?这节课上学生学到了什么?2.关于教学内容。课堂结构是否严谨?教学过程有无跳跃现象?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何?3.关于教学方法。这主要包括现代教学手段运用是否符合实际,教法是否灵活、是否符合师生实际等。4.关于教学效果。目标达成度,课堂气氛,学生兴趣信心,参与率等几个方面是我们要重点反思的内容。

篇5:语文教学后记

吴忠中学 李敏

从第一天上讲台到现在,经过八个年头的摸索,实践,现在回首想来,也有了些许的感悟。今天,我想借此机会来说说。

对于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不管是内行还是外行好像都可以对它指手画脚,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说中国话。但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不变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母语的地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它不是科学,而是一门学科,它是学习任何知识的基础工具。是人们交际的必要手段。总而言之,学习语文并学好语文是我们每个人人都应该明白的。

而现在语文教学之所以被指斥,主要在于我们是在把它当作科学来教,太过理性。

在八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渐渐悟出一个道理:学语言就应该怀着一种感性,一份热情,一片如颠似狂的心去“悟”!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首先是感性的,自己首先热爱语文,热爱每一个文字,这才有可能感染学生。要知道“趣是最好的老师”!

光有热情,做不了好老师。所以还要说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以前的我直到现在,只要站到讲台上,总会陶醉其中,用百倍的热情去引领学生学习那些美丽的语言。可是,总觉得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总是不能成正比。为此我困惑过,请教过,甚至流过泪。慢慢的,在不断的反思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的投入量和学生的投入量 并不相当。不是学生学业负担重的问题,而是他们没有对语文产生与我一样的兴趣。他们是旁观者在看着我表演,而自己没有投入其中。换句话说,他们动脑,动笔,动口的机会太少。被动的学习,只能导致成绩不理想。

所以,苦恼之余,我急忙寻找补救的办法,对症下药。我总结出一条经验——老师多讲,多分析,不如学生多背、多读、多写。

我让学生准备了素材本,每天抄一页素材(故事)或者优美、精彩段落,每天安排组长检查,我不定时抽查。

每天请几位同学背诵他喜欢的精彩段落,数量由少到多,循序渐进。

札记互批,老师批改交错实行,并进行评讲。早读大声朗读文章,课内、课外不限。……

其实,积少成多很好实现,只要能坚持。我不断的告诉自己,一定要有始有终。只有在高一时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高

二、高三的学习才能驾轻就熟。

就语文教学,我从宏观上谈了谈自己的经验教训。下面,我想说说自己对语文版教材的处理。

其实,这个版本的教材编排有它的独到之处。其中选择的一些文章,充满了现代社会的味道,有些文章很有哲理。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毕淑敏的《不会变形的金刚》,老舍的《邻居们》,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等等。这几篇文章,在以前的语文书里是从来没有的。对 这些文章的处理我想应该是因文而异。例如,《不会变形的金刚》,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重点放在分析人物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并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来讨论小说的主题,同学们很感兴趣。

《邻居们》对人物的塑造颇有特色,还有一段对话锦上添花,我组织学生来分角色朗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一举两得。

由于教材所选篇目很多,若篇篇都讲,面面俱到,只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所以,我选择每篇文章的突出特色作为重点,主次分明,既加快了教学进度,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例如,教学《敬业与乐业》就抓住这篇文章的论证特色,教学《离骚》就力图明确屈原的“骚体”特色,教学诗词,就把重点法放在艺术表现上……

所谓教学相长,不管作为老师的资历是长还是短,都应抱着谦恭的态度,与时代同步,向老师学习,和学生交流,甚至可以听听所谓外行人的评价。只要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就一定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自己的教学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我想,当教师如果只是定位在为了吃饭穿衣,它也就没有任何乐趣可言,我希望自己在不断的努力中获得成就感,那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我会一直努力下去的!

篇6:《少年王勃》语文教学后记

再次翻开课文,读着熟悉的文字,看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传颂的佳句,想到了学生需要张扬个性,激发想象力的写作,突然有了许多的感慨。王勃之所以能够写出千古传颂的佳句,除了他丰厚的文化基淀,扎实的文字功夫以外,海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的人。王勃看到江上迷人的秋景后,并没有像其他赴宴的人样,麻木而无知。迷人的江上秋景让王勃站在窗前久久的凝望,迷人的秋景已形成了独特的意象,触动了王勃思绪,让王勃产生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观看秋景的过程成了王勃审美需求,引起了王勃的审美注意。迷人的江上秋景激发了王勃美好的情感体验,余下的写作成了自由的表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蕴含了作者多少的审美心理要素和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这两句诗完成了王勃审美理想的升华。

如果从审美的角度,写作探究的角度来关照这篇课文,学生学习课文文字的过程就成了对生活体验的过程,自我探究的过程,寻求个性化写作的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王勃聪明才智的教学上,这可能是对教学的另一种深化,对平日里对作文畏惧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寻找到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

我的教学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传颂的佳句开始。我高声朗读这两句诗,然后提问学生,什么是千古传颂?学生说,千古传颂是几千年来人们都在读。随即我有提出了个问题,这两句诗为什么人们会千古传颂哪?学生的回答大多一致,因为王勃这两句写的好,读起来好听。但到底好在哪儿他们就回答不出来了。这是学生与课文的内容产生距离、产生认知不平衡的表现,它构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起点。于是我没有马上把问题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说了这样一句话,还是让我们回到两千年前,重温王勃写作这两首诗的情景吧。此时学生通过读课文,自然而然的进入王勃创作这两句诗的情境当中,和课文中的人物发生了碰撞,对话由此真正的开始了。

我和孩子一起读课文第二节,通过了解人们不敢写庆贺文章的原因,为下一步王勃的登场,王勃写作古诗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时音乐响起,我赋着音乐朗诵:同时来参加宴会的王勃,这时站在窗前,凝望着江山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随着诵读,投影上慢慢出现一幅江上秋景图。在教师富有声色的朗读中,学生已超越了文字的`声音文字的意义,进入了迷人的秋景中,意境之美就在其中了。此时过多的讲解已是多余,余下的只有学生的朗读体验了。学生边看图边想象,凭着自己的自由和想象,尽情的享受秋景带给自己的愉快的心理体验,秋景的美进入了成了学生可以经验的审美世界。

我看着学生陶醉在迷人的秋景中,听着学生具有声色之美的诵读,真的不忍心打断他们。我接着说,同学们,秋景的美深深的感染了王勃,他边看边想,突然转过身来,胸有成竹的说:“让我来试试吧!”别人都不敢答应,而王勃为什么对写庆贺文章那么胸有成竹哪?由于学生在朗读秋景中体验到了文字背后隐藏的言意象,感受到王勃对江上秋景的独特思考与美好的心理体验,问题很快就得到了回答:我早就听我的爸爸说过,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江上秋景的美触发了王勃表达的愿望,他当然可以胸有成竹的说了。没想到孩子的回答这么好,这让我这个当老师的都自愧不如。我说,你能把王勃此时的心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吗?这个学生用能表现人物心理体验朗读回答了我。至于都督为什么会竟忍不住拍案叫绝,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诗与秋景放在一起,马上就可以明白,因为这两句诗把江上的秋景写绝了,图画的意境尽在其中了,文字与图画形成了完美的融合。我又让学生三四节连起来,配上音乐诵读,重温王勃创作的过程,文本的情景和学生此时的心理体验实现完美的结合。如果在来提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显得是那么的多余。

假如教学就此结束,只是让学生通过感知、诵读、体验到秋景自觉地进入王勃的审美世界,变成了王勃的审美需求,总会让人觉得缺少点什么。于是在课即将结束时,我又提出了个问题,同样是在观看秋景,为什么王勃能写出千古传颂的佳句,而其他人却不能。学生的议论七嘴八舌,有的说王勃善于观察,有的说王勃勤于思考能够边看边想,有的说王勃王勃读了很多书,迷人的秋景他可以找到美好的词语表达……学生说了很多,但真正讲的好的不多。作为教师,此时改讲的一定要讲。我说,王勃之所以能够写出千古传颂的佳句,得益于他的善于观察,得益于他的饱读诗书,得益于他的把观察到的景物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得益于他能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想想你们写作时为什么会像挤牙膏似的挤不出来哪?我说到这学生们逗笑了。学生说,我们面对天天见到的事物缺乏观察,缺乏在事物中融入自己的感受……

此时我想到今天早上的大风,我问学生,我们早上上学的时候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许多孩子喊,今天早上的风特别大。那你们面对今早的大风,能不能像少年王勃一样创走出佳句吗?王勃写作的过程启发了孩子们,他们马上埋头沉浸在对风的描写与体验中。

篇7: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后记: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本文教学上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并试着联系自己的实际知道该怎么去做。

5、伤仲永 教学后记: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黄河颂

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的心得,谈谈我们应为振兴中华作出怎样的贡献,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8.教后记: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学生可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心!

9、土地的誓言

课后反思:学习本文后,学生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爱国诗句的积累。学生不喜欢抄写诗句。可在课堂上没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得动脑筋。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11结合美国同伊拉克战争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导入课文。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做人就是要做这样的人!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来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的。让学生了解一些武器的知识。

14教后记: 要求学生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对四个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形成鲜明的对比。12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诗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语言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可以说文章的内容不是十分难,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叙述的,这需要学生认真品读后才能捕捉,这篇文章的精彩是语言,诗意化的语言含蓄、凝炼是最为值得学生品味的。而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更灵活的处理授课内容。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有最大的收获。13 照《新课标》的精神,我们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完全占着主动地位,霸着讲台照本宣科给学生满堂灌,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平等的参与者,就教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对课堂设计就需要倾注更多的智慧和心血,并且具备较强的随机应变和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我们教师只有以温和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语言,平等的态度,营造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让感情碰撞感情,思想碰撞思想,让思想的溪流汇成浩瀚的江河,让思想的火花汇成灿烂的礼花。还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智慧,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想的火花被点燃,他的的精神世界所迸发的精彩,往往超出我们教师的想像,也是我们的一个大脑所望尘莫及的。

15《孙权劝学》是一篇 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我还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很适合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了,因此,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16之所以这样设计导语,目的是激起学生对“社戏”的兴趣,并理解社戏的含义。有助于实现让学生了解风土人情的教学目标。

17自读、自疑、教学相长的思路进行“非预设性” 教学鼓励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所以学习气氛相对比较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比单纯地由教师讲解分析要高涨。18本文语言质朴、明朗而优美蕴含着深厚的感情,轻声朗读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境,获得丰富的真实感受。故让学生自主初步感受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交流阅读感受有利于构建一个生生互动的立体教学网络。

19首先应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情感目标)其次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以发展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循其形、入其境,品其情,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通晓文章的情理,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强深对散文美的多方位认识。(认知目标、能力目标)20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幕布上的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1通过教学和反思,我觉得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确应该让学生多自主活动,一定要培养他们个人的活动意识;在扩大知识面方面,教师不应该仅仅限于书本,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服务,替学生着想,把“小语文”真正变为“大语文”,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学到最大限度的多的知识。作为学生应该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指导,不要一味的老想着“拿来主义”,同时要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当然包括语文课本。

沙漠中心教学反思:这篇文章比较深奥所以对心理描写的句子的品味理解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由于我的预设性太强了课堂上在环境描写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在后面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心理的环节时间不够,品读时比较仓促。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我想以后应当在如何真正的做到深入浅出上下功夫,以及自己对文本的细读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之前应扎实的把课文读懂读透,才能上出好课来。

24我们的课堂上,常常是老师预设的内容太多,学生生成的东西不多,有时还为了老师的预设,牺牲了学生的生成,这很明显有些本末倒置了。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思维和展示自我的空间。

教学后记: 24.教后反思:

总体上来说,本节课主要以“情感体验“为主线,从学习方式看,采取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教师导学点拨的形式,从而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最高主人”的教学原则;从理解内容看,让学生充分的体验朗读,让学生进入文本,很好的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突出了重点;从学习方法看,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进行体验式阅读,授之以渔,突破了难点。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升华了主题,使语文教学回归到了文本本位和生活本位。

整篇演讲词语言丰富,感情充沛,非常适合进行朗读教学。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运用体验式的朗读来进行情感体验;运用快速阅读法,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对于英雄的理解也各式各样,本课无疑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好教材。我们可以结合课文让学生认识英雄,还可以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用感人的语言正确引导,感受为人类进步事业献身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我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文章构思精巧,意味隽永,针对文本的这一现状,我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更规范有效的语言训练,27这节课,我设计的学生的活动欠缺活力,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我觉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28对于诗歌教学,我重视朗读课文,在读中学,读中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课堂中,不忽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学生关爱动物,善等生命。

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采用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容量;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习思维、启迪学生智慧。传统的字句串讲这种单一的教授文言文的方式,虽然有它的优点,也就是对于重难点的把握较准确,但是也带来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不搞等反面影响,如何使教学方式生动起来,多变起来,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厌学到愿学到乐学,养成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早就了然于胸,但事实上,是否真正地把这一理念渗透融

篇8:小学语文教学后记的探索

一、记一孔之见

一孔之见虽然未必成大器,但是来自实践,发自肺腑,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后对某一教学规律的探索就会从模糊到清晰。比如: 语文课“教”的目的是在以文本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而这与课文作者“写”的意图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因此“教”应该有自己独特有效的教学思路,不能完全照搬“写”的逻辑顺序。如一些写人叙事的文章,一开始教学时笔者总是抓住文章叙事的顺序来教学,别说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就连自己也觉得毫无教学激情了。有一次,在教学第九册第24课《少年王冕》时,笔者突发奇想,试着先抓住重点段落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提问,尝试突破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学时,笔者紧扣其第四自然段中反复出现的“舍不得”———“舍不得吃”和“舍不得花”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王冕的勤奋好学和他对母亲的孝敬。两个舍不得,一个是舍不得吃好的,要留给母亲;一个是舍不得花一点儿钱,要学习。紧扣教材的重点抓住这两个沉甸甸的“舍不得”来提问,让孩子们体验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深深感受到的是王冕的勤学好学和母子之间的深情厚意。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学生不但学得饶有兴趣,又能意识到读书要抓要点。这一教学实践给了笔者启发,笔者便及时记下了自己的一孔之见。

二、记疏漏失误

“吃一堑,长一智”,经常回顾教学中的弱点、缺点、过错,能使自己的教学经验丰富起来,考虑问题更加周到一些。所以我们要学会冷静下来梳理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周全的问题进行补充,对遗漏的内容进行增补,透过现象捉住问题的症结所在。

比如,在《吃西瓜比赛》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积极创设的比赛中,情感的兴奋点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赛前高度紧张的心情;比赛成功时的喜悦; 不幸失败时的伤心……此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到这些情感的兴奋点来引导学生表达。如当第一轮比赛中个别学生失败时落下了伤心的眼泪,教师应引导学生马上谈谈感受,而若等这个学生再观察完其他同学的比赛完全沉浸在兴奋状态时回过来说当时的感受,那么表达出来的情感效果肯定会淡了许多。这样的教学顺序欠妥,未能把握好时机。这样的引导就导致比赛结束,学生都得靠回忆来描述刚才经历过的喜怒哀乐。可以想象学生此刻表达出来的习作内容怎么能鲜活呢? 写出的文章就怎么会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呢?

凡此这些自己设计的有些欠缺的教学过程及时地记下几笔,不断找“疏”查“漏”,辨“差”识“错”,犹如盏盏红灯,提醒着自己在教学道路上不要去瞎撞,得根据科学的教学规律反复思量。

三、记精彩生成

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学习轨道上以后,潜心思考,阅读推敲,常会发表出人意料的见解,生成使课堂生色的精彩。二年级上册有篇课文《水乡歌》,在教这篇课文时,笔者努力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领略水乡的风光美。让学生通过文字了解到水乡的“三多”,即“水多、桥多、船多”,在此基础上,还注意搭建平台,进行了迁移练习: 想一想水乡还有什么多呢? 孩子们欣赏着老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上那一幅幅完美的画面,七嘴八舌地争抢道: 水乡鱼虾多、桥多、船多……老师继续点拨: 你可以仿照文中的诗句,水乡什么多? _________多。千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在小组说一说,再交流。在老师的智慧点拨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上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气氛。这样的点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关注到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形式,还能有效地丰富低年级的小学生表达的语言,帮助学生无痕中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掌握表达的方式方法。其中有个学生这样说道: 水乡什么多? 荷花多,千朵花,万朵花,红的白的连成片,朵朵荷花睡满塘。当时的笔者惊诧于孩子的语言是多么具有魅力啊。一个睡字写出了荷花静态的美,一个睡字赋予荷花以人的动作,使语言更生动,让人感觉到仿佛看到了深夜里,一朵朵荷花仙子躺在清凌凌的水塘中。一个睡字多么贴切地体现了孩子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这样独特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笔者折服。这就是孩子的语言,孩子就是孩子,只要我们老师巧妙创设情境,智慧点拨一下,引导孩子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表达,课堂上的生成就会如此精彩。

笔者珍惜着孩子们在课堂上生成的精彩,带着如获至宝的心情记录下它们。

四、记再教思路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能在一个平面上的移动,要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认真深究。不仅要理解字面,而且要懂得文字的背后,探索可能有的潜在语。深究,不是穿凿附会、不分巨细乱推敲,而是要真正读懂,尤其是重点、难点之处更是不容忽视。

深究教材的目的不是难倒学生,而是多懂得一点,教师在备课时能做到融会贯通,根据学生实际巧设浅显的问题,让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夹竹桃》一文时,老师在教这篇课文的重点段落时,一般都是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夹竹桃的有韧性的特点,从而理解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但笔者讲这篇课文的重点段时,巧妙地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 1)读一读季羡林先生的生平,想想他为何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 ( 2) 你还觉得夹竹桃只是一种普通的花吗? 读到这里,你还觉得这句话仅仅是在写夹竹桃吗?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以质疑引导学生再阅读,在文本资源的多层次的阅读过程中感悟,继而鼓励学生深思文本深层次的意蕴。笔者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前,对教材以外的一些资料也做了比较全面和深层次的研究。然后根据学生实际,巧妙设疑,才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师这样的巧妙点拨下更深层次地理解了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

篇9:初中语文教学后记

一、教后记的作用

教学的全过程应包括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只讲究教学前的准备和教学中的技巧,而不重视教学之后的反思总结,就难以对教学进行深入探讨,难以提高教学水平。根据笔者调查,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着重课前、轻课后,重讲授、轻总结的现象,往往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授完,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有钱难买回头望”,这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句名言,写教后记也就是教学上的“回头望”,我们不应该忽略它。

(一)可以减少教学中的失误。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拿出勇气去面对,对教学中的失误之处,不仅要将问题记下来,并且要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一堂课教下来,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材的重点是否突出,教材的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运用恰当,讲解是否遵循精讲多练,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情分析是否透彻等等。这些都有待教师在课后反馈、思索。教学过程难免有得有失,得之者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失之者查漏补缺,吸取教训。写好“教后记”会使自己猛然省悟,听取学生课后的建议或意见也是教后记的必要的补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见解。有时学生的解法独具一格,对此,教师应将这些独特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

(三)有利于积累经验和改进教学。青年教师初登讲台,教学经验还相当缺乏,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在教学过程的把握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以至于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不能在课堂上顺利实施,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如何弥补这种不足,写教后记是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及时总结,及时笔录,从而积累教学经验,克服缺点,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有利于对教学进行理论探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科学的研究,便不可能有教育工作”。实践证明,任何有效的教育手段都有赖于一个教师对具体教育情境的分析研究。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还应搞点教学研究。通过研究,把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再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才能逐步提高。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都不尽相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有差异,教后记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正是这千变万化、新鲜活泼的东西,为我们搞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生动的资料。只要我们自觉养成写教后记的习惯,就会得到一份实用的宝贵资料,稍加整理,那一篇篇教后记或许就是一篇篇教学小论文呢。

(五)写好教后记是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案的需要。教学现实告诉我们,教学目的从理论到实践,从愿望到结果,往往存在着许多不一致。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却面对的是一届又一届不同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每一堂课,不管教师准备的如何充分,各个环节又考虑的如何细致,但上课时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有的地方教起来得心应手,但也有的地方会出现不足和遗憾。比如物理教学中,有些演示实验做得不怎么成功或可视性较差,有些练习设计学生难于接受,有时讲课会拖堂,而有时讲完课又觉剩余时间较长等,这就要求我们课后要及时总结研究,找出教学中的优缺点,提出教案修改意见,及时地把他们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择其善而存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少走弯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怎样写教后记

(一)记教学中的设计。成功的教学,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

(二)记录教师所讲知识是否正确或有疏漏。知识无止境。尽管教师课前精心备课,但不一定事前什么都能想到,什么都备好。如果一旦发现自己所讲知识有不正确或有疏漏之处,应及时更正或补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正确了解和掌握。

(三)记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课堂教学应抓住重点、难点。如果面面俱到,贪多求全,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和要求。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对此十分重视。

(四)记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课堂气氛是否活跃。选择和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减弱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知识就会易记、易用。否则,教学方法不当,课堂气氛沉闷,自然课堂效果不佳,则需反思教学,弄清其原因。凡此种种,都是写教后记的内容。

(五)记偶发事件处理是否得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发生极偶然的事件,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让你措手不及。遇到偶发事件,教师必须具备应变能力,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因势利导。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

(六)记教学再设计。教完每节课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考虑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并及时修订教案。

上一篇:小学生孝敬家长三字经专题下一篇:情感声乐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