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后记

2024-05-19

作文教学后记(精选8篇)

篇1:作文教学后记

作文教学后记

马正平教授指出:“作文能力第一是写作兴趣,第二是写作意识,第三是写作人格,第四才是写作技能。”。也就是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并且是第一重要能力。由此看来,作文首先要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他们才能有写作意识,才有写作技能。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只是疲于应付教师出的题目,是很难写出好的作文。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孩子们有兴趣去写,他们的“另一套语言系统”将会发生作用,我们可能看到出乎意料之外的佳作。

有了写作兴趣,就会不断积累材料。俗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少学生觉得作文难。主要是平时不善于积累作文素材,无“米”下锅所致。打个比方说,要盖一 座房子,如果既无砖、瓦、石灰,也无檩、梁、窗、门,那这所房子怎么盖?但是如果把所用的建筑材料推得满满当当,即使有人不让你盖,恐怕你也要盖的。积累得多了,必然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我规定高年级学生每日一篇摘抄或随笔,采取生活所得,丰富语汇,开阔眼界。

有了写作兴趣,才有好的写作思路。思路即思维的路线,如果学生写作文时思路闭塞,那么再好的材料也只能是一盘散“沙”。文思泉涌,方能下笔有神。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利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将带来切实的帮助。

有位初中老师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大大的“人”字,在写到那一捺的时候,粉笔断了。他告诉学生,这就是你们作文的题目,请在四十五分钟之内完成五百字的作文。四十五分钟过去,学生们的作文全部完成,比以往任何一次当堂作文都来得顺利。他惊奇地发现,在作文中,有的学生谈到了人生之路上应当如何面对挫折;有的学生联想到了身残志坚的保尔柯察金……

由此,我不得不承认: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正是题目的奇特,激发了他们的潜力,只要有这样的驱动,他们的进步将是一日千里。

由此,我忆起当年的一次作文:这次命题作文是《我想对你说----》,写作前,我一番激兴,一番引导,写作时,孩子们一个个奋笔疾书:“爸爸,你天天开车,早起晚睡,多辛苦啊,晚上就不要玩牌了。这样一来有伤您的身体,二来妈妈又要和你闹脾气。”,“妈妈,你辛苦,爸爸也辛苦,爸爸有时陪客人打打小牌,你就不要埋怨爸爸,不要和爸爸吵架了。这样既伤了爸爸的自尊心,又伤了夫妻和气。”;“爸爸妈妈,您一心关爱我们,一切为我们着想,那你俩就不要老是吵架了,给我兄妹俩一个安逸的学习环境。”你看,这简直是一个大人在劝和,言真意切。

一位老师脾气不好,总爱撕本子、扔粉笔、打孩子,摔教具。几位孩子是这样写的:“老师,我知道您对我们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当我们做错作业或做错事时,您给我们一点颜色看看-----撕撕本子、摔摔教具、扔扔粉笔,这也正常。谁叫我们不争气呢。我们只是担心你万一失手,就不好交代了。”你看这些还在的话多婉转。然而,那位老师知道了不是夸他们作文写的好,而是当天一棒,罚站的罚站,打板子的打板子。哎呀,从此孩子们的作文尽是空话、假话写作兴趣被他一抹而去,作文多是干巴巴的。

今年,我教学二年级语文。低年级虽无需命题作文,但口语交际和看图写话就是命题作文的基础。口语交际也好,看图写话也罢都要激趣,写话前要引导,激发写作兴趣。写好后对那些写得好的一给以表扬。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假如》文后有一题“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填补题。开始孩子们怎么也写不出来,通过一番引导、激趣,一位女孩举起了小手:“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画一束鲜花、一杯热茶,献给老师,让老师消除为我们操心了一天的疲劳。”我大加赞赏。这时,又有一位男孩举起手:“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为我那失明的外婆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她看到这个美丽光明 的世界。”我说:’“你真有孝心!”……

在一次单元测试中只有两位孩子的看图写话写得具体生动,余下的不是文不对题,就是表述不明。我在分析试卷课上,把两篇写的生动的作为范文,激励助兴后要求重写这次收效不小,虽只有三言两语但语句通顺了表述明白了。

因此。作文首先激趣,让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和意识,他们才能充分发挥写作水平,将作文写得内容充实,文辞得当。我在教学写话时极力助兴,哪怕他写的一塌糊涂,只要其中有一句话、一个词用得好,我都会提出来夸他。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习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生真正写出有个性的高质量的文章来。

篇2:作文教学后记

古人云:“学贵有疑。”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鸡蛋里面挑骨头”,让学生在质疑中发展思维,在质疑中获得新知。《太阳》一课的教学,我对此感触颇深。

“清晨,同学们迎着火红的朝阳去上学;傍晚,踏着夕阳的余辉回家去。太阳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最熟悉不过的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阳》这篇课文。”我引入了课题,“看了课题,你觉得课文会帮我们解答哪些问题?”顿时,提问不断:“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太阳有多大?”“太阳有什么作用?”……围绕着一个个问题展开教学,课堂气氛相当地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了极大的发挥。

在学习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时,学生又有疑问了:“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离我们这么远的呢?”“科学家到不了太阳上,那他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呢?”“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呢?”“太阳这么热,一秒钟大概能释放多少能量呀?”“课文写了太阳的远、大、热,太阳有多重呢?”……当学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后,萦绕在他们脑海中的疑问更多:“听说太阳浴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可为什么人们爱撑伞遮阳呢?”“还有,为什么有许多人涂防晒霜呢?”“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那么好,它会不会熄灭呢?”

……我尽量让学生设“疑”。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疑而让学生质疑。实际上,质疑是为了解疑,而解疑是为了求知。我让学生记录下这些有价值的疑问,让他们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自己从中寻找答案。

学生们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努力从书籍、影视、网络等媒体上查找资料。经过努力,学生找到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太阳的主要气体是氢,内核中的氢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产生核聚变,从而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光和热;太阳的直径约1.4×106公里,约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每秒钟向外辐射约28600亿亿兆瓦的能量,相当于爆炸910颗百万吨级的氢弹;太阳的年龄约为46亿年,它还可以继续燃烧约50亿年,最后,太阳会成为一颗白矮星。此外,像什么“太阳风暴”、“太阳黑子”、日珥、耀斑、日食……学生知道得实在是太多了!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也是探究太阳奥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自己搜集有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真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我根据学生找到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和学生一起制作了一个介绍太阳的课件。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排版、校正、设计动画、如何链接……无形中学生又提高了使用计算机的技能,拓展了思维空间。

篇3:教学后记应记哪些方面

1. 记成功的做法。

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 例如充满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有趣的对话、典型的案例、逼真的演示、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讲解、成功的临场发挥、独到而有特色的小实验、传神的体态、奇妙的方法、有益的启示以及精彩的教学设计和授课片断、恰如其分的媒体应用等等。成功的教学, 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 以恰当的方法和表现力去设计教学环节, 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 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

2. 记失败、失误之处。

任何人的教学总会有不足之处, 即便教师再熟悉教材、学生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也会在课堂上出现许多课前估计不到的情况, 如表达含混、处理欠当、方法陈旧、演示失败、指导不力、知识性的错误以及教案与实际脱节等。如果教师把课堂中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后记中, 然后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 仔细查找根源, 寻求对策, 亡羊补牢,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并能对促进今后的教学, 进行科学研究积累大量有价值的资料。

3. 记课堂灵感。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确定教学方法, 而在课堂实施教学中, 随着教学的展开、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 具有瞬时性, 有很高

■李国军

的参考性, 若不及时地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为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时有突发事件发生, 教师机智灵活地应对, 恰当地处理, 也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借鉴。

4. 记对新理论新经验的认识。

在运用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而进行的各种小型的教学改革时, 改革的实效性、实用性如何, 是否适合本年级、本班级、本章节内容对某个知识点的处理, 主要优点有哪些, 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 有利于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等, 写下这些后记, 有助于对新理论、新思想的消化、吸收、应用, 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策略不断更新, 始终处在教学改革的前沿, 促使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5. 记同行之共识。

通过各种听课、说课、参观、教研等活动,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借鉴其他教师独到的教学方法, 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 还可以记下听、评课中值得商榷、批驳或质疑的观点和做法, 并引以为戒。或者请听课教师如实指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哪些符合学生实际, 哪些不受学生欢迎, 哪些学法指导到位, 哪些学法指导还是空中楼阁, 并做好记录, 作为今后发展和改进方向的依据。只有时常听记同行的意见, 才能做到博采众长, 集思广益, 对教学有所帮助。

6. 记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是初学者, 许多在教师看来是“易”的知识, 对学生来说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 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想办法改进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也就是突破了重点难点。如果教师从学生动手实践、自己探究、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 记录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 包括对所授知识的接受程度、重点难点是否已经掌握和理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日积月累, 既丰富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这些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课后利用教学后记记录下来, 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7. 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有时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新奇的问题, 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给课堂增添异彩, 有时对问题的分析理解, 甚至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 对教师来说, 这是教学相长的机会 (也就是说采撷学生思维的“火花”, 有助于开阔教学思路, 做到教学相长) 。在教学中, 教师应十分注意学生的“问题回答”, 教师对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的独特见解, 应给予鼓励, 并及时记录下来, 以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

8. 记再教设想。

教完一节课后, 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 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上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这样可以做到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篇4:《琵琶行》教学后记

一、抓住音乐描写,鉴赏诗歌艺术美

1.设置教学情境。课前播放《琵琶行协奏曲》,引导学生进入琵琶声乐的美妙情境中去。课堂播放《琵琶行》的琵琶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主人公情感的跌宕腾挪。课后播放林海的《琵琶语》,让学生结合修辞描摹出《琵琶语》带给聆听者的具体感受,检测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品味描写技法。课文音乐描写分别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来表现无形的声音,把视觉意象和听觉意象融合起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感受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的高度统一。无论是珠落玉盘还是花底莺语,白居易都善于运用平常的事物调动读者的各种感官,使读者沉浸在琵琶女高超的弦乐弹奏中。

3.欣赏景物特征。文中琵琶女的弹奏共有三次,第二次是课文描写的重中之重,第一次和第三次略写。第一次描写中诗人以风物美来衬托离情别绪、贬谪失意,使人物活动的画面增添了怆然的色彩和悲凄的情调。第二次描写中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无声效果来表现听众的陶醉以致流连忘返反衬琵琶女演奏技艺的不凡。第三次描写中诗人先自述身世作为铺垫,以恶劣的居住环境配以良辰美景作为比照,流露出诗人困窘之境知音难觅的苦楚,从而为下文琵琶女激动的弹奏蓄势,为诗人的失声痛哭张本。在教学中,我建议学生从景物特征的角度感受诗人和歌女的情感,鉴赏诗歌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

二、探究人物命运,感受诗歌形象美

1.联系时代背景。中唐时期是盛唐之后历经安史之乱的一个稳定期,诗歌内容更多了一层冷静的思考和对现实的理智判断。因此,无论是白居易的被贬江州还是琵琶女的沦落江湖,都能流露出封建社会中志士艺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郁结。归根结底,上流社会中并非唯才是举的选贤尺度和封建社会的文艺界内才艺并非唯一衡量歌女地位的准绳这一事实,都为人物形象的悲剧美涂上了浓重的色调。

2.结合人物生平。白居易年纪轻轻就中进士任校书郎,翰林学士,甚至出入禁廷,却因一次越职奏事外放江州成为九级小官,怎不令诗人心颤胆寒?诗人曲折的人生丰富了内心的情感体验,坎坷的道路又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琵琶女本为名噪京都的大艺人,却因年老色衰嫁与商人而独守空船。当她沦落江湖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泄露出对境遇的不平之时,琵琶女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诗人和琵琶女的落魄自然令人回味无穷,惺惺相惜之意更无斧凿痕迹。

三、突出身份地位,赏析诗歌情感美

一个是文人骚客,一个是天涯歌女,他们二人为何会结下这段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谊呢?

1.品味诗人悲意。白居易月夜送别无人能解离别意,水上低沉抑郁的琵琶声,正中凄切伤怀之意,旋律清脆圆润勾起了诗人对京都生活的蓦然回首,而冷僻低湿的居住环境和山歌村笛的不堪入耳又加重了诗人的心酸苦涩,对命运不平的控诉与抗争。

2.领悟歌女凄情。琵琶女在第二次演奏的乐曲中,无不渗透着歌女于风寒月冷独守空船孤单凄凉的情怀,对年少时期众人追捧的回忆,因为嫁与商人没有感情生活而肝肠寸断从而陷入对命运深深的思索,以及由此倾诉出对命运的不平之感和愤懑之情。

3.感受知己共鸣。琵琶女第二次弹奏的乐曲旋律之变化同时符合歌女和诗人回首往事慨叹现实的感受变化,所以这段乐曲也是两位沦落人的共鸣曲。琵琶女以琴声为心声是以自己的身世为根本,白居易解读琵琶声也是以自己的遭遇为依据。他们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构成了琴声的抑扬高低,琴声的高低疾徐正是他们的情感外化。落魄失意者因为相似的命运以及由此生发的共同感受达成了情感上的默契而产生共鸣,结下了真挚的情谊,这正是诗歌情感美的纯粹性之所在。

因为琵琶曲,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相逢相识,一个感慨知遇之情,一个叹息同命相怜,正是一曲情谊不知数,高山流水为知音。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知人论世,抓住本文的故事性,进而体会诗歌形象的悲剧美,从而鉴赏诗歌音乐描写的艺术美,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情感美。但是在课堂预设和生成中,也出现了激活学生思维乃至调动积极性不够充分的现象。所以我深感以后的课堂教学还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有趣和语言的生动幽默,联系学生所想所感,循序渐进,层层诱导,争取做到课堂教学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篇5:作文教学后记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因其内容多,时间紧,而在一线教师中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固然与教材本身的内容设置有关,也与教师对新教材的不适应相关,但我想,最主要的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我们习惯了面面俱到,习惯了手把手的教,如果让我们精简课堂内容,我们总会习惯性的问一声:这行吗?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着力在探索的就是:这能行,其中的一种做法就是重视自读课文的开发和利用。下面结合公开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自读课文)谈谈我的认识。

现在有这样的观点:一种认为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预设之前,应该至少有单元目标的预设,也就是说,每一单元的学习重难点不能集中在一篇课文中或每篇课文都涉及,而应该分散到每一篇课文能中,既相互呼应,又各有侧重,最终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结构。另一种观点认为,教材中有的篇目可以少上或不上,学生完全自学即可。这两种做法都是为了相对减少教学内容的容量,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学生参与的时间。但是,第一种做法没有把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区分开来,第二种做法又忽视了教材编排的科学性,如果按照这两种做法来看,教材中又何苦要有自读课文的一席之地呢?那么,如何使用好自读课文呢?

事实上,单元目标的预设和分散讲解确实必不可少,我认为,在讲读课文中,应该结合文本,从三到四个角度来讲解同一类型文章的写作和阅读技巧,然后在自读课文中加以运用,这样既有知识点的积累,也有鉴赏力的训练。《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自语文教材第一模块第三单元,本单元侧重于写人记事类文章,在前面的讲读课文的讲解中,我已经初步培养起学生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也讲解了写出人物个性的基本方法,因此,准备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以学生自学为先,以课堂交流为主,提高鉴赏水平。布置了相对应的预习作业:

1、阅读课文,找出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做一点回答。

2、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范例,在文中做尽可能的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和很多自读课文一样,本文虽短小精悍,却是言浅而意深,可供鉴赏学习的角度很多。从写人记事的角度,从演讲技巧的角度,从情感熏陶的角度,从品文品人的角度,都有很多可讲之处。如果只是从中择选一个角度来上,却忽略了文本的多种阅读角度和阅读价值的实现。因此,结合文章的写作中心“演讲”和平时的课堂演讲,我又设计了一个教学目标:感知演讲的基本技能。这一目标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又与上面的目标相平行,在构想中,是希望学生任意选择角度进行讨论交流,并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

这样,自读课文就成为学生阅读的材料,而不只是教师讲解的材料,既是资源共有,也是成果共享,既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又保证了学习的目的性。当然,既是自读,在这一过程的实施中,有两点就很重要:一要保证学生的预习是真正独立的,而不是从教辅书上抄来的;二要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要带着疑问来上课。我想,这才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要尽可能透彻的预读分析课文,要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带给了我很多惊喜,也给听课老师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他们完全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正音释文,分析文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体验着学习语文的快乐。

篇6:教学后记

《秋天的图画》是二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表现秋天丰收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每个环节都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多种形式认识字,培养识字能力

本课要认识8个字,会写8个生字,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分析字形,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形声字,顺口溜这些方式识记,这些方法趣味性强,调动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2、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依据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领悟其中的感情。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个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感悟秋天的美。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然后闭眼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然后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

但是,在朗读感悟过程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我让学生喜欢哪句读哪句,并想想为什么喜欢。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至于为什么喜欢,孩子们却说不出来,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接下来就要靠教师的引导了,可是我只是抓住了描写颜色的词语,让学生去感受秋天的色彩,没能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那么在我这节课当中,就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学生的脑海中闪现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恰当的时候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通过梨与灯笼,苹果与脸颊,稻子与大海,高粱与火把的对比感受秋天的美丽,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接下来再让孩子们读,孩子们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了。当孩子们理解了这美丽的丰收的热闹情景时,以“谁使秋天这样美丽?”将丰收的景象转到丰收的原因,这样孩子们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也会油然而生了,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你想对这些勤劳的人们的话,由此加深了孩子们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这样学生自然就能读出对劳动人们的赞美之情了。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描绘了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文章构思清晰,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情趣横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读文、看图、想象黄山“四绝”的几个镜头,使学生感受到了黄山奇石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明白了黄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同时也使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与欣赏奇石的强烈愿望,带着浓厚的兴趣步入对新知识的探索。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再创设好一定的活动情境,就会使课堂教学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气氛中。

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地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在这节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奇石研读,然后根据学生的爱好,如有的同学喜欢朗读,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等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节课中,学生用感情朗读、画、抓重点词、动作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的兴趣很浓,产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另外,我注意学生的诵读。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范读,然后用“谁能比他读得好”引起学生比一比的兴趣,激发读的动力,我还用配乐读以及齐读等的方式,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达到了我让学生“想读”的目的。

第三,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教学中,老师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进行交流讨论以及表达自己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这节课上我就是这么做的,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以及把自己独到的意见、理解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出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能让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虽然这节课我晚了几分钟下课,但看到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我觉得很值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重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圈在一个固定的范围里。相信学生,讲学生不懂的,教学生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别小瞧了这些孩子!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如果我们给孩子们一根杠杆,说不定他们真的能撬起地球!

《我选我》教学反思

《我选我》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课时学生就根据课题提出了“我”指的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为什么选自己?结果怎么样?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思路非常清晰,理解起来也并不是很困难。所以我决定在讲这篇课文时,重点放在创设一种选举的情境,让学生在那种具体情境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悟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我和同学们商量,如果我们大家就是文中的那些人,这次选举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呢?同学们认真读书后,我们便开始了表演。首先我扮演文中的林老师,来了一段独白:“同学们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李小青,前几天转到别的学校上学去了,现在我们要补选一名劳动委员。”我的话刚说完,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有不少同学托着腮若有所思,也有人在扫视班里所有的同学,看来多数同学理解了课文内容。我抓住机会表扬了同学们,并且让他们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表演。有的人说:“ 教室里静悄悄的就是非常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有的说:“选劳动委员是班里的大事,大家都在认真思考,到底选谁合适。”那接下来读:“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读出思考的语气,既轻又要慢,也就水到渠成了。突然,有几个同学站起来了,说:“我选我。”我就扮演林老师说到:“王宁,说说吧,你为什么选自己?”几个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头头是道。有的说:“我要学习李小青热爱劳动关系集体的优点。”有的说:“我相信自己能当好劳动委员,为大家服务,给班级争光。”说到这里,教室里真的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于是我抓住机会,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鼓掌?”有的同学手都没举就嚷嚷开了“我们相信王宁能当好劳动委员。”“王宁我真佩服你!”回过头来再读王宁的话,自然而然地就能读出那份自信,那种坚定的语气。

就这样,整篇课文就在选举的情境中很容易就被体会的很好,所以再讲这样的课文时还是要努力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把握人物的语言和内心世界。

《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有关邓爷爷的事,从而引出了课题《难忘的一天》。接着,提出问题:难忘的一天是哪一天?这一天的什么事让他难忘?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思考回答以上两个问题。解决了生字词,回答了问题后,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为什么紧张?又为什么激动?到心情平静下来,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为什么一下子会平静下来?通过体会“我”心情的变化,邓爷爷的慈祥、和蔼可亲的样子渐渐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从“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邓爷爷的远见卓识也深深的刻在了孩子们的心中。这篇课文的教学,使我想到语文教学:

一、要有一条线。这条线可以是课文的行文主线,也可以是师生的教学线索。本文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顺序写的。我在教学中,就按照这样的顺序组织教学,相得有条有理。

二、要教学的切入点。利用描写“我”心情的句子来学习这篇课文,使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出,学生学起来也感到很轻松。想想自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旦碰到稍长点的文章,就得花费三到四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一点一点的学,表面上是感觉文中的重点难点都讲到了,可实际上学生从中真正领悟到了多少却不得而知。我深深的感到任何一篇课文,即使是再长的课文,只要找准突破口,找准立足点,就能最大的程度的优化课堂教学。

三、要让学生品读。从这篇教材来说,篇幅比较长,记叙了一件我为邓爷爷表演电子计算机,受到了鼓舞的事情。从学生角度来说,二年级了,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理解词句、圈圈划划的能力。把重点放在词句的品读。把圈圈划划能力的培养与课文的理解、朗读相结合。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进行品读,让学生带进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

篇7:陶艺教学后记

“瓷国”之称。中国是陶瓷发祥地,英语“CHINA”一词,一种解释是“中国”,另一种解释就是“瓷器”,由此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陶艺教育发展的空间是广阔的,它是一种立体的造型、三维空间的塑造。学校中陶艺教育的开展不仅在于实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是教育方针的要求,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

陶艺教育课程的尝试,是顺应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需要,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成与美术教育的目的相一致。让学生通过陶艺教育的学习来表现自己的情趣,展现自己的个性,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自我实现。同时,也为继承弘扬民族文化瑰宝,重振中国陶瓷雄风打下扎实良好的基础。

一、陶艺能陶冶学生情操,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种好形式

陶艺作为创造文明的一种文化艺术科学,它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意识、思想和观念。谈到陶艺,总有一种神秘而远古的气息震撼着我们。在它的周围有着一层迷人高雅的光环笼罩着,让人欣赏而不敢亲近。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从小孩玩泥的天性开始,就已显示了陶艺的乐趣与人类心灵情操培养的自然关系。陶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门类,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提高有着积极的潜在功能。“修身养性‘早已为古人珍重,“陶冶情操”正是陶艺精神的体现,它独有的魅力正是开展素质教育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

1.陶艺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爱美,包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表现美,这一切都需要审美意识的支撑。但这不是人人都等同的,在开展陶艺教育教学中,发现通过创造陶艺形态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首先,是在欣赏陶瓷作品(图片、录像、实物)中,发展了学生感受泥塑工艺和现实美的能力。通过介绍一个个作品的含义、造型中,学生明白了“为什么美,美在哪里”。而泥塑的作品的直观性、形象性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是特别适合的,当他们看了陶盆上的鱼形图案,被一个个纯朴生动的形象感染,体会到了什么是装饰美,红黑分明的色差,让学生体会了色彩搭配的巧妙,得到一种特定的感受。其次在双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努力尝试去发现美的造型,去予以实践。一个个作品虽然非常稚嫩,但也包含了他们对一样事物的比例、重心、对比等美的法则的运用,这不正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深化吗?在一些学生的作品中,如老鼠、狮子等泥塑作品,他们常常会非常自然地把这些动物特征表现出来,而把一些不美的,甚至是丑陋的忽略不计,去丑存美,突出老鼠的机灵可爱,狮子的威武和漂亮的鬃毛。第三,陶泥对学生的强烈吸引力在于它具有的可塑性,具有魔术般的变化。这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一种“玩泥”的感觉。赫伯.里德说过:“教育实实在在就是建设性活动兴趣的作用。儿童的天性使“玩泥”受教于其中,美育于其中,也乐在其中。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兴致勃勃的“玩泥”使他们提高了创造美和欣赏美的意识。

“创造美于自我,施洁净于人心。”陶艺使学生在津津乐道和制作陶艺的陶趣中,得到滋长享受美而又陶冶美的心灵与情操。

2.陶艺可以作为一种教育载体。

现在学生作业负担越来越重,在寻求减负而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学生学习陶艺是不是“火上浇油”呢?实践表明,陶艺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有着亦教亦乐的通道—“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柏拉图语)。首先,陶艺课是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课。其次,陶艺课也是一堂历史课。在指导学生欣赏陶艺,介绍我国陶艺史时,学生了解了我国陶艺的发展,一个个生动直观的实例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堂简洁易懂的历史课吗,从中拓宽了视野,增加了课外知识。再次,陶艺课又是一堂说话课。当学生做好陶泥作品后,我总要开一个小小的“作品发布会”让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这不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吗?陶艺课能促进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发展,同时其他学科也渗透进了陶艺课,有时学生会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短诗、词语刻在泥塑作品上,有时他们会在上面画一幅画,根据课文内容塑造几个造型,有时他们做上几个英文字母再加以装饰当成挂件„„

由此可见,陶艺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在陶艺活动过程中,将获得有关认知能力,有效地迁移到新的认知情景中。可以说,陶艺又是一种教育载体。

3.陶艺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陶艺教学不仅仅只是做陶技能的发展,而是语言、创造力、动手、想象、观察等一切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冶炼。当学生在制作一样作品时,他首先要考虑表现什么,用什么手段来表现,这就需要调动他的思维能力,在制作过程中,怎样去发现美的形、色、物,并能分析其中的问题,这就需要观察和分析能力。在制作细节时,需要运用各种工具,该如何巧妙运用小刀、剪刀、尺、盖子等生活用品,这就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作品制作中,不是单一的模仿,而会有自己的思考,如做泥人有喜、怒、哀、乐,做动物有凶猛、温柔„„这是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才使创造有了保证,这是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促进。

二、陶艺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种好方法

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一直是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指出:”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失职,并将会给它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托比因的衷告绝非危言耸听,所以,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纳入目标体系中。在陶艺教育中这一点犹为突出,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潜在作用。

1.陶艺对学生创造意识的陶冶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学生在用泥巴制作陶艺时,手脑并用,手部小肌肉协调发展,促进了左右脑的细胞活动,对开发低年级学生的创造力起到很好的作用。只有锻炼其双手,才能启迪其心智,促进艺术发展,双手活动是思维产生的源泉。泥塑活动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活动的机会,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实践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学会泥塑技能时,总会留有创造的余地给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学生富于幻想,创造萌芽开始绽露,在这段时间里,创造意识的培养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在制作中,许多学生不满足泥塑的简单制作、模仿,他们会自己制作出一些新形象,尽情地表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生动联想。如在制作花瓶时,学生在学会了方法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姿态各异、稚趣可爱的花瓶,有的象一张嘴,有的象一朵小花„„学生们看着作品,一个个都乐开了怀。这正体现了陶艺施展自我创造性意识和思维空间的独特功能。现在,学生们已从模仿到模仿中变化,进而自我创造、想象,这正是陶艺对创造意识的陶冶所起到的作用。

2.陶艺能活跃学生思维,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具有逻辑严密的特点,又兼具变通灵活的特点,极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性和变通性。陶艺作为一种教育载体,促进学生手脑并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蕴藏着非常的教育潜能。有些学生经过制作陶艺,大大提高了形象思维的能力,在美术绘画作品中也体现出了形象的准确性、夸张性和优美性。

“儿童从造东西上学习了很多经验,那是他从别的方法上学习不到的„„他从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可以获得了世界的客观意识„„”正确引导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思维观念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也是陶艺教育的一大收获。

三、陶艺能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品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好手段

我们必须认识到,表现也是一种沟通,至少是沟通的尝试。陶艺就是学生乐于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陶艺,学生仿佛住进了一个健康的地区,能够从任何角落感受到善,那些充满童趣,纯洁的作品都会有一股力量使人耳目一新,就象一股和风从健康之境飘来了健康,使学生自儿童时期开始即已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与理智的真正美相似、爱好,以及和谐,即培养了一种健康的心理。

1.陶艺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陶艺活动在学生的眼中有着自己独立的世界。因此,我的教育态度是肯定加认同。教师的鼓励,是孩子获得成功经验的最佳方法,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创建”美丽的大花园“中,学生充分沉浸于其中,动手制作了各种花草:太阳花、星星花、苹果花,胖胖的叶子,弯弯的草儿„„他们的身心完全融入无限欢快和活泼的境界中,无拘无束,给予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表现自己所提供极大的可能,没有压抑感,完全陶醉于自我的欣赏中。没有了时间,没有了上课的拘束,每次作品完成,学生张张稚气的脸上展现出的满足和欣喜正是学生建立自信的一种表现,对于一此内向、自卑、不愿表现自己的学生,这一过程尤其重要,这是他们展示自我的一种好方式。泥塑的可塑性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对于成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而对泥塑来说,每件作品都是程度不等的成功,都有存在的价值。可见,强调过程和娱乐性的陶艺活动对于恢复儿童的自信心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2.陶艺能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泥塑”是一门需要耐心、细心、用心体会的课程。当刚开始陶艺教学时,学生们的兴趣相当浓厚,可几次下来发现他们有些心不在焉,原来有些学生觉得做陶泥很累。是啊!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吃苦的机会,没有耐心。这就需要意志力的培养,通过道德的讲解和鼓励,学生们又慢慢陶醉于其中,现在陶艺活动对学生已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但如果任由他们发挥,有时会产生有过程而无结果的现象,故每次我都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制作出一样事物来,不能做到一半停下来。当看到别的同学做出样品,一些没做好的学生就会产生羡慕,抓紧时间做出来,锻炼了一种坚持到底的品质,也是耐心的一种。在陶艺制作中,让学生克服急躁的心理去取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时间一长,耐心也就自然培养出来学生在陶艺过程中培养的细心和耐心,也就会逐步形成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行为习惯,并最终化为良好的品质。

3.陶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交往能力。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中的”皇帝“,任性、自私、自我为中心。这一缺点在学校集体生活中时常会暴露出来。但在陶艺制作过程中,当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教师有意识设计相关情景,学生很容易自发的形成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如让全班同学共同创作完成一个”海底世界“,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把手中的泥条盘成造型,想象和创作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有大鲸鱼、海马„„然后师生共同寻找还需要添加些什么呢?有的说:”缺海草“,有的说:”缺珊瑚“,又有的说:”缺少潜水员",孩子们的想法可奇妙了,大家齐心协力把海底世界打扮得五彩斑斓。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中,体会到了互助的力量,合作的乐趣。有时在学习一种新技能时,一些同学较快学会了,还有些学生没有理解,这时,学生会很自然地充当小老师主动地帮助别人,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这是在玩、在做游戏,所以就会自发做出以上行为。同时在制作时,他们的嘴巴还会说个不停,这样的气氛也带动了一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在陶艺活动中都变得活泼、大方、爱交谈了。

篇8:勤写教学后记 提高教学能力

一、记成功经验

成功的教学, 往往体现在从不同的角度与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 以恰当的方法去设计教学环节。那么, 如能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的、达到预期效果的和引起共鸣的做法及时记录下来, 这就是“成功录”。一次, 在教完一篇文章之后, 因为距离下课还有一点时间, 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key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 结果学生情绪高涨, 有好几篇文章意境优美, 我修改后推荐给了学英语报社, 被录用了两篇,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此, 我详细地写下了教后记, 觉得通过keywords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 能够促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去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再如, 我在教现在进行时时, 曾出示一幅画有一位学生正在学习, 而旁边他的爸爸正在看报的简笔画。在示图时, 我先把这学生遮住一半, 然后问:What is the child doing when his father is reading a newspaper?这时学生纷纷进行guess, 并积极发言, 效果颇佳。我及时写下了教后记, 并针对这一做法, 总结出《简笔画在时态教学中的实践》, 获得了省二等奖。

二、记教学灵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时会突发奇想, 迸发灵感, 使得教学效果超出预期, 而这些灵感往往是特定状态下产生的, 并非备课时预设的, 它具有瞬时性, 稍纵即逝, 这就要求教师课后要及时记录, 否则时间久了, 很难回忆起来。同时, 作为教师, 一般来说每上一节课总会或多或少的有自己较满意的地方, 这就是“精彩”之笔。一次, 我在讲解look for与find, listen to与hear的区别时, 碰巧班里小李同学丢失了自己新买的钢笔, 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我便马上把事先准备好的资料临时作了调整, 对学生们说:“One student in our class lost his new pen.I am sorry to hear it.He likes it very much.He has looked for it everywhere, but he can’t find it.He is sad.Now he is listening to me, but he may not hear me.”学生们一下子就心领神会了, 小李同学的思维也马上就集中过来了。于是, 我写下这样的“教后小记”:本节课在讲look for与find, listen to与hear的区别时, 没有按原定内容讲授, 而是根据临时得到的材料作了更改,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也受到了其他方面的教育。我认为, 课前备课固然重要, 但灵活驾驭课堂教学又显得更为重要。据此教学案例, 我写就的《教师应是一名智者》被《教书育人》刊发。

三、记败笔之处

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难点、重点, 安排不当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疏漏之处记录下来, 使之成为以后我们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即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作为教师, 我们会经常碰到学生向我们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大多数时候, 我们对学生的提问不是采取启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 而是会马上直接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我认为这种方式最便捷, 也省时间, 就是说如果教师把知识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这是最简便的, 好像也是最有效的, 因为学生学起来很快。但过了几天, 学生还是忘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对此写下了教后记以进行反思。我们任何一个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就是学生自己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探究、发现, 最后找到语言的规律。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体验的方式, 去自我探究, 英文叫self discovery, 就是教师给一些指导, 但并不直接给出答案, 让学生去观察。例如, 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句子, 在句子里有一个重点的句型反复出现, 学生通过朗读这些句子, 或者观察这些句子, 就能看到其中的重点语言现象, 然后他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如果这样, 那他们记忆肯定就更深刻了, 理解得可能也更好, 这样的学习方法可能花的时间更多, 但是效果会更好。可见, 如果我们在每堂课后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 多积累“病因”、“病例”, 会收到“吃一堑, 长一智”的效果。

四、记学生见解

在学习过程中, 有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 是认识的主体, 教学的宗旨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这应该是智力、能力、人格诸方面的综合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总会有“闪烁的火花”在跳跃, 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独到的见解, 课后及时把学生的这种见解、答语等记录下来, 这样不仅使学生好的方法、好的思维得以推广, 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 这些独特的见解也能补充与完善教师的教学, 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如在学习“No Smoking”时, 小王同学收集了常见的英语标志或符号, 并进行了展示, 使学生对Police, Polite等标语词印象深刻,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方面的满足和兴趣, 形成一种渴求知识的内在需要和动力。我课后及时将其记录下来, 可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正所谓“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学生难能可贵的见解将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 也可以拓宽教师自己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应及时地捕捉、记录下学生的独特见解, 以达到拓宽教学思路、提升教学能力的目的。

总之, 一点一滴的收获, 一丝一缕的感受, 都应记录下来, 做到有“感”必“发”, 有“发”必“录”, 有“录”必“思”, 有“思”必“改”, 并把这些作为“信息”储存起来, 等到适宜的时候, 活跃的思维便会把这些“信息”连接起来, 去指导教学, 去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著名教师魏书生说得好:“教师要经常整理自己的思路, 整理素材, 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 再用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 就能从容不迫地做出成绩来。”实践为总结奠定基础, 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勇于实践, 善于总结, 这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

[2]吴本虎.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及其任务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4 (10)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作文教学后记】相关文章:

教学后记范文05-16

任强教学后记04-14

教学后记写作05-26

教学后记分析论文04-16

家教学后记范文05-20

大学教学后记范文05-25

高校教学后记范文05-26

对外汉语教学后记06-27

教师教学后记模板04-12

教学后记通用版06-24

上一篇:春节值班情况汇报下一篇:工作,只是一种心态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