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寸心(外二首)

2024-06-10

诗歌:寸心(外二首)(精选7篇)

篇1:诗歌:寸心(外二首)

(一)来临

见面那天

车站人潮如涌

天空为我们下起欢呼的小雨

淅淅沥沥洒在爱的旅途

第一声问候

初春的寒气被我们逐散

甜蜜的空气

瞬间凝聚在车站上空

爱的道路伴你我漫步人生

那一夜没有月色

彼此紧紧握着缘分

爱的气氛充满憧憬

你的体温将我狠狠地包围

你的吻久久难忘

(二)贺江水

绿柔柔的贺江水

一尘不染清澈如镜

是我们生存之源

桥上是信息时代的飞驰

卫星挂蓝天

桥下是几千年古朴文化流淌

船儿载满往昔的思念

风帆升在希望的桅杆上

贺江,西江两江交汇

流出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青山对望风光旖旎

无限夕照画卷中

飞鸟忘返花忘榭

塔山虎瞰观尽千古流芳

南粤首府广信流域

古城文明源远流长

爱我中华

赞美故乡

(三)景色

寂寞

就如初春的小雨

仍带着那股撒娇的寒气

来不及苏醒的梦

倦怠在黑夜里

窗台,屋檐,树梢

挂满晶莹剔透的泪珠

那是日对夜思念的结果

晨风轻轻擦亮黑夜

鸥鸟展翅划破长空

惺忪的晨曦

惊愕地注视着大地

转动疑惑的眼睛

伸出手拉着清风衣袂

终于看到阳光笑容

坐在山凹里

倒在暖洋洋晨光怀抱

青山看着我笑了

绿水伴着我唱了

晨练的人们陶醉在自然中

篇2:诗歌:寸心(外二首)

寸心

放下寸心。读岸上闲愁,五月的雨不断

不断屋檐下直落的思绪

不断天涯,不断咫尺,不断阳光下那份浪漫的衷情

与你相守,雨帘那朵梅红

与你赏阅,山河大美

尽管,月影常常浏览风的表情

蝴蝶在花丛里飞舞前世。一块石头,如此沉默

如此坚挺

恰如如水的月光流泻的意境

沉默,远远高于一切信念

以湖探照内心的城府

不懂远方,远行的意义。远方的远方,是不是树探照今生的哲理

有远方的人

心无比辽阔

慢行

跟不上雨点子,书写烟波下扬州的语境

迟迟的错位,换位。思想在一波一波的浪尖上翻阅

驻足岸边,时间在鼓掌声中

长满了诗草,一夜间,满头白发,泅渡春光

用尽鸟鸣

唤山高路远。迟暮,炊烟翩然回望,山风越来越靠近心灵

夕阳如此沉。与一朵花的.距离读离歌,读风景

城市是那么的陌生

城市中陌路擦肩,陌路相逢,微笑点燃春风

行走在记忆中的影子,越来越美丽

改变

镜中女人与岁月,握手,笑谈

知性,灵性,睿智,聪慧,生活的百科全书,细小的方块小令

泊山绿水柔

摇一橹船只唱起生命之歌

风扬,地阔,牛肥马壮。广褒,辽远,在草原上,荡写流年。浩翰星河,存万里河山

朗朗乾坤,吟寸草,颂年华

欲与天公试比高,与心翱翔,千泻心中那条河

容颜不改,誓言不改,梦想的天空,任鸟飞

篇3:山兰熟了 (外二首)

山外, 吹来金色的风, 吹开了几多乡间的小路, 盈满了“帕曼” (黎语:小伙子) 的刀篓和“帕扣” (黎语:姑娘) 的腰篓;吹开了晒场上铺展的金色秋天, 鼓劲了黎寨中升起的片片金色的“山兰架”的帆……

于是, 山村穿过漫漫的历史云烟, 踏着苍山的巨斓扬帆启航了。驮着沉实和希望, 载满欢笑和热泪;掷下了迷惘和哀怨, 抛下了呆滞和贫穷, 徐徐地直抵理想的现实彼岸……

啊, 山兰熟了!

我们也拥有土地

人们常说, 农民才有土地, 他们在广阔的土地上艰辛劳作, 创造出许多惊人的奇迹。教师说, 我们也拥有土地。那是一块黑油油的土地, 我们是两袖清风的农夫, 我们用智慧的犁耙拓荒耕耘……

我们用每一个重复而单调的四十五分钟去撒播, 不畏春夏秋冬的轮回煎熬, 不被“下海淘金”所诱惑, 甘守平淡无味的寂寞, 因为, 我们热爱那片属于自己的沃土。

在漫漫的长夜里, 我们用神圣的天职去精心培育, 用执着的追求去开导引路, 用永不泯灭的心去增温催芽, 把久渴的希望焕发……

啊, 谁说我们没有土地?我们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也能创造许多奇迹……

五指山

你扎根南海的碧波, 日夜吮吸母亲大地的乳汁, 那般巍峨矗立, 那般雄伟壮观……

晨曦, 你第一个招迎;夕阳, 你最后一个远送。萦绕盘缠的古藤, 是你肌健暴绽的筋脉, 潺潺不止的溪流, 永不停流的热血……

几度春秋, 几度落叶?

烈日的烤炽, 你不曾爆裂蹦蹋;风雨的侵蚀, 你沉定自若如磐石。时刻眺望着辽阔的神州大地, 聆听着时代前进的召唤, 永远坚守一个永恒的秘密……

篇4:我的诗歌是一匹马儿(外二首)

我的诗歌是一匹马儿,你劝我放手

我和你,和一群,又一群的人们

开口,吃饭,喝水甚至说话

我不知道,许多事落进我的头发

我们年轻,就有权打架,而我只在我的诗里出手

发动露水与想象力的战争,这还不够

我正在奔跑,月光就移动

我的书已经饱了,它们吃了太多的文字

与记忆,我的皮肤不黑

你说黑了该有多好,分不清你和黑夜

分不出树木与你的痕迹

放不下的都要放下,我却突然抱上了你

轻轻地,轻轻地,咬下你的泪水和情绪

只不过

只不过是一点点贪恋,我想要的更多

春天,我只记得一条小路,几个工人

和几把订书机,窗外与窗边的

都是月光,摇摆的,城市的月光

有汽油的芬芳,

你回到我的房间,告诉我

内衣都洗好了,而我会抓一只猫

撕开夜晚的骨头,夏天的热

都爬进了床底,爬进了梦了又梦的往事

我的记忆不过是一些摄像头,是猫的味蕾

在感受往事的味道

我打翻了杯子,夏天在我的头顶汇聚

你说灯光在马路上行走,你站在我身后,

你的芬芳,只不过是一点虚妄,

是房间的旧可乐瓶

是几个酗酒的文字在来回走动

我不是安分的人

你的样子,突然就散了,我在翻滚

雪花也在翻滚,撞坏了鼻子

傍晚在我的笔记,是抒情用的歌曲

我的小区,许多人进出,我的房间

与我胸口的宝藏,你得明白,我不是安分的人

你一开口,星星灭了,灯光追赶着我

我的背燃烧,夜晚无处躲藏

一只猫沉默地听见,阁楼上的女人

花丛里也有一个,我会爱她吗,我的梦

是石头的

傍晚,我在生气,关于花瓣和

我的小学老师,我能做些什么,这不是玩笑

窗外的露水和风霜,正渗进你的皮肤

无限从容地接近了你的爱

篇5:教师节诗歌二首

传说天使下界的时候会唱动听的歌

我刚巧从那岔道口经过

枝头清冷寂寞相和

一朵梧桐花的幽香

一缕透净的微光

你叠了只纸鹤握在手上

笑容悠长

呵,这是怎样的静谧与喧狂

热闹的孤独凝望远方

我不能把你想成雕塑或者别的 像千万种行走一样

轨迹曲折而必有自己的方向

常问,到底什么才值得赞美

默默无闻还是惊天动地

啊,我简直无法用思想勾勒

忽然,你就回头

微笑浮在窗口

只要一个比喻

只要一种想象

最动人的希冀原来是不经意的一眸

激情沉淀,又上心头

我不知道最美的语言生在何处

韵脚纷纷散落

我只听到麻雀的叫声歇在窗口

梦中是梧桐花的一朵

或者还有星星

以及灯火

各自闪着各自的光

清冷抑或温存

不是因为执着你才固守沉默

不是因为幻想你才有些喧狂

像所有的人一样

你平凡又不平凡

开拓着自己的方向

无须景仰的目光

也不用那么仰望

风吹过,雨停落

篇6:诗歌:寸心(外二首)

(一)教学目标

1.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2.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3.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曾经为周国平《妞妞》里可怜的小女孩而难过,她还没来得及感受人间的花草树木,还没来得及在爸爸妈妈面前撒娇,感受人间的挚爱亲情,就匆匆地告别人世。更为那个全身心爱护女儿的父亲,为那位面对女儿的疾病却束手无策的痛苦的父爱而难过。今天,我们可以在《也许》中再次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诗人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抗战开始,清华、北大和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朱自清称他“是个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后期的杂文创作,充满了战斗精神,是他为民主而斗争的有力武器。闻一多一生,历经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最后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篇。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于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葬歌的语调。

三、品读诗歌。

1.题目下面的括号里告诉我们这是一首葬歌,这是闻一多写给女儿的。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为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死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女儿,以最隆重的方式——诗歌来祭奠女儿的亡灵。这就是《也许》的创作背景。

篇7:诗歌:寸心(外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2.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3.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

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教学难点

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汉书?杨恽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几句所体现的情感是崇尚田园自由恬淡的生活,主张人生之乐亦有自然朴拙之乐。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诗歌史上的“田园诗”。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的人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诗歌二首》,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二、学习《归园田居》。1.了解一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渊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42岁时作。课文选的是第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新,归隐田园。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2.读读、讲讲、问问。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由读,读顺畅。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1)这首诗表现的是怎样的生活? 劳动生活。

(2)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4)劳动时诗人的心情如何? 乐此不疲。

(5)诗人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如何劳动吗? 不是,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6)你觉得文中的“愿”是什么?

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7)你觉得“盛”与“稀”的对比用意何在? 写出了田地的荒芜。另一说乱世之秋,小人当道。(8)第三、四句意在表现什么? 诗人的辛勤。

(9)第五、六句意在表现什么? 劳动的艰苦。

(10)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赋的手法、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意境平淡而奇特。3.小结。

诗的前四句记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本作“穢”,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4.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既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 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5.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其五)6.布置作业。背诵全诗。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前六句)劳动情形:地点、原因、劳作、归家——赋、描写(后两句)抒发情感:愿望——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卷。大家还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来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静世界。

二、作品简介。

陶渊明41岁时辞彭泽令隐居躬耕。当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40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田园隐居不久。

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1.听范读,弄清诗歌的朗读节奏。2.边读边议,理解诗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3.思考一下,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

提示:第一、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读;第三、四句应读出恬静、闲适的心情;第五、六句应读出满足的、得意的心情;第七、八句应读出陶醉、悠然的心情;第九、十句应读出意味深长、感慨无限的感觉。

四、品析诗句。

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怎么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表现高洁的情操。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会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味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描写有何关系?

(1)诗句的表面意思: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2)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3)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璞”。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学生背诵诗文。

六、小结。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七、布置作业。背诵并抄写《饮酒》。板书设计 饮 酒 陶渊明

远——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采菊、悠然——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家之乐 真

上一篇:劳动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规定下一篇:高三论述文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