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马克思诗歌二首

2022-09-10

第一篇:致敬马克思诗歌二首

来临 诗歌外二首

(一)来临见面那天

车站人潮如涌

天空为我们下起欢呼的小雨

淅淅沥沥洒在爱的旅途

第一声问候

初春的寒气被我们逐散

甜蜜的空气

瞬间凝聚在车站上空

爱的道路伴你我漫步人生

那一夜没有月色

彼此紧紧握着缘分

爱的气氛充满憧憬

你的体温将我狠狠地包围

你的吻久久难忘

(二)贺江水

绿柔柔的贺江水

一尘不染清澈如镜

是我们生存之源

桥上是信息时代的飞驰

卫星挂蓝天

桥下是几千年古朴文化流淌

船儿载满往昔的思念

风帆升在希望的桅杆上

贺江,西江两江交汇

流出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青山对望风光旖旎

无限夕照画卷中

飞鸟忘返花忘榭

塔山虎瞰观尽千古流芳

南粤首府广信流域

古城文明源远流长

爱我中华

赞美故乡

(三)景色

寂寞

就如初春的小雨

仍带着那股撒娇的寒气

来不及苏醒的梦

倦怠在黑夜里

窗台,屋檐,树梢

挂满晶莹剔透的泪珠

那是日对夜思念的结果

晨风轻轻擦亮黑夜

鸥鸟展翅划破长空

惺忪的晨曦

惊愕地注视着大地

转动疑惑的眼睛

伸出手拉着清风衣袂

终于看到阳光笑容

坐在山凹里

倒在暖洋洋晨光怀抱

青山看着我笑了

绿水伴着我唱了

晨练的人们陶醉在自然中

第二篇:精选廉洁诗歌十二首

1、《廉泉》

香花墩上有奇泉,

饮罢头痛始觉贪。

争得长江大河水,

悉于廉泉得其源!

2、《廉洁歌》

爸妈工作多勤奋,

为人正直多本分。

做人 要讲诚和信,

道德遵守最重要。

说话行事讲文明,

助人为乐是美德。

自觉守法风尚高,

敬廉崇洁有保障!

3、《廉洁儿歌》

一张纸,一支笔,

勤动脑,巧用好,

一粒米,一滴水,

不铺张,不浪费,

廉洁要从小做起,

廉洁要从我做起,

勤俭节约人人夸。

4、《廉》

廉是一棵柏,

岁月更替,

她总是四季常青。

廉是一株竹,

搏风迎雨,

她千磨万击还坚韧。

廉是一簇梅,

傲霜斗雪,

她依然风骨犹寸。

廉是一种品质,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浩气满乾坤。”

廉是一种境界,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廉是一种官德,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廉是圣洁,有才者倍出。

廉受百姓拥护欢迎,

廉令不正之风退却,

廉让蛀虫硕鼠不敢前行。

廉是政治文化的要求,

廉是民族美德的传承。

廉是权利民主的标志,

廉是人类正义的化身。

廉要常思贪欲之害,

廉要常怀律己之心。

廉须常修为政之德,

廉须具有为民之情。

廉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廉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5、《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八荣八耻记心上,

你拍二,我拍二,祖国建设要出劲,

你拍三,我拍三,勤俭节约是美德,

你拍四,我拍四,团结友爱讲互助,

你拍五,我拍五,诚信 正直两不误,

你拍六,我拍六,尊老爱幼扬传统,

你拍七,我拍七,勤奋学习争第一,

你拍八,我拍八,克服困难争上游,

你拍九,我拍九,法律法规要遵守,

你拍十,我拍十,从小争做小雷锋 !

6、《入京》

明·于谦

绢帕麻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7、《廉泉》

明·张好宁

香花墩上有奇泉,

饮罢头痛始觉贪。

争得长江大河水,

悉于廉泉得其源!

8、《三句半——廉洁你我他》

队鼓一敲咚咚响,我们四人走上场,向老师同学做汇报——快讲。

我们小队决心大,行动来个廉洁化,自主主动学廉洁——真不错

我到学校来学习 ,上课认真来听讲,课后作业自己来完成——应该

穿上校服进校园,同学个个精神佳,不比穿来比学习——不攀比

今天抡到我值日,打早先来扫教室,窗明几净好学习——有责任

中午吃饭排好队,鱼肉蔬菜都喜爱,细嚼慢咽助健康——节俭

学习用品好伙伴,公共财务人人爱,珍惜爱护都应该——---惜物

作业不会怎么办,问同学来问老师,更欢迎来问老师——诚实

在校学习要主动,回家帮助做家务,争做廉洁好少年——好少年

说廉洁,学廉洁,做廉洁——廉洁你我他

9、《廉政歌》

当官至要不贪铁,勤政心明私欲蠲。

古来多少铮铮士,先忧后乐断俗缘。

情系苍生披肝胆,黎元感激呼青天。

即今华夏腾飞日,中枢决意毓时贤。

党员干部讲先进,“三个代表”记心田。

兴利除弊人为本,科学发展思如渊。

扬清激浊开新局,和谐社会万象妍。

10、《周恩来 总理仙去三十周年祭》

仙去周公已卅年,至今传颂济时贤。

无私无畏胸怀广,建党建军心志坚。

逆境犹降拦路虎,征途长奏化龙弦。

阴阳燮理功照日,大略宏图稳着鞭。

11、《清廉有感》

鉴古观今明镜悬,为官勤政俭清廉;

梅风烈烈临霜艳,竹品昂昂仗节坚;

一颗红心尘不染,满腔浩气史堪传;

人生最贵持清范,留得荣光耀九天。

12、《门前的嘱托》

心莫贪,昧心钱。

眼莫花,婚外恋。

嘴莫馋,酒肉宴。

耳莫听,奉承言。

手莫抻,乱用权。

脚莫进,赌博间。

身莫陷,枉法案。

纪莫违,守清廉。

第三篇:《古代诗歌二首》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

3、初步学会诗歌分析、鉴赏的技巧。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的意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会诗歌分析、鉴赏的技巧。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提到的那个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吗?一起来回顾一下。(生齐背,课件一边播放《桃花源记》片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二、作者简介:

1、陶渊明:已学过陶渊明的《饮酒》、《归去来兮辞》等,学生自己看《优化设计》里的介绍。

2、强调: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又称靖节先生。

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的赞美,因此有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

他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从此,田园诗不断发展,唐代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杜甫、苏三家),又被称为田园诗人。(课件播放五柳先生、靖节先生、 隐逸诗人、田园诗人)

三、学习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一)读诗

1、听录音,并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2、齐读,要求有感情,并一边体会诗人的心境。

(二)分组讨论学习

(幻灯片出示问题

1、

2、

3、4)

1、诗人为什么归田园?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时代背景:东晋时期,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

设疑:诗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他后悔了吗?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诗人把官场视为“尘网”,把当官看作是“误落尘网”,写出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误落”一词,写出了诗人的无限悔恨,既是对出仕官职的感叹,又是对尘网般的官场的蔑视。

以上两句诗揭示了诗人迫切离开官场归园田居的根本原因。

2、诗中描绘了怎样一幅农村生活场景?

1)、找出诗中的句子(幻灯片出示诗句及插图)

2)、结合诗句及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个场景。

3、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特点:恬静、幽雅、空阔、简陋、宁静、和谐、朦胧

由近景到远景,幽美的环境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情绪。正如刘禹锡《陋室铭》中所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由近闻到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显示出乡间的宁静与平和。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八句话捕捉了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与诗人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达诗人追求恬淡的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诗人善于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行中,这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人归田园后的心境是怎样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4、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

古有“学而优则仕”之说,本来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职。若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世与我相遗,复驾言

2 兮焉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归隐是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的意义。

引入人生的舍与得的问题同学生一同探讨。

(三)、小结: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反省和认识,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和不满;诗中主要描写自己归田之后恬静闲适的生活及宽松愉快的心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后的自由、舒畅和无限欣喜之情。

(四)、艺术特色:

一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

二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三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近处:宅院、林木 情 厌恶官场 远处:村落、炊烟 景 向往田园 色彩:桃红、柳绿 交 追求自由 声音:狗吠、鸡鸣 融 保持高洁

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学设想 教学重难点:

①鉴赏诗歌。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法学法: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工具:Powerpoint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二、王维与《山居秋暝》

生回答,师补充,出示课件。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 ,又擅画人物、丛竹。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4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三、诵读感悟

(1)、教师范背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明确:浣(huàn),洗 歇(xië),衰败

(3)指名读,生体会语气语调(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4)、齐读,感知诗歌情趣。

四、品味鉴赏

1、欣赏画中之美

(1)、析题

明确: 暝:日暮,傍晚。 居:停留,住宿。

诗题中四个词,分别点出了地点、事件、季节、时间,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写景如画,一静一动,是否都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为什么?

明确:不是。前者呈现于视觉,后者诉之于听觉。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的词序还可作怎样的调整?

明确:“竹喧浣女归,莲动下渔舟。”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

明确:一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二是这样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之中,渔舟遮于莲叶以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重在引导学

5 生体味诗句的藏和露,诗句中的诗趣与诗情)

(5)、“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结合本诗,你认为哪些诗句可以入画,为什么?

明确:全诗构成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定的气氛。颔联可入画:雨后青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颈联也可入画:忽听竹林里笑语一片,呵,原来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只见河塘里莲叶纷动,清莹晶亮的水珠滚下来,晚归的渔舟荡出来,好一幅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的山村生活画面。

2、教师引导,咀嚼画外之意。

学生再次咀嚼诗歌中的重点词、句,体味其深层意蕴。 思考、品味:

①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颔联侧重于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于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看起来,此地洋溢着一片热闹,然而,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②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调动积累,学生言之成理时,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

③、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配乐朗读,进一步品味诗情。

6

第四篇:劳动节的诗歌十二首

劳动节是一个国际节日,全国性的节日。在十八世纪末,工人们的工作时间长,但是工资却很低,那种沉重的压迫激起了无产者的愤怒,后来工人们提出了实行八小时的工作制,要不然就罢工。直到后来又一次决定于1886年5月1日举行总罢工,迫使资本家实施八小时工作制,而工人们最终也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于是在1889年7月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在当时的罢工期间流行着一首“八小时之歌”,歌中唱道:“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我们从船坞、车间和工厂,召集了我们的队伍,争取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

那么,关于劳动节的诗歌都还有哪些呢?

第一首、《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第二首、《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第四首、《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第五首、《劳动者》

劳动者!

天下最容易接近的是泥土

以及和泥土相依为命的男人和女人

他们以劳动的方式

同这个世界真情对话

他们漂泊过的所有地方

都生长发展史和进化论

蕴含丰富且平易自然

第六首、《劳动最光荣》

太阳光金亮亮

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

鸟儿忙梳妆

小喜鹊造新房

小蜜蜂采蜜忙

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要靠劳动来创造

青青的叶儿红红的花

小蝴蝶贪玩耍

不爱劳动不学习

我们大家不学它

要学喜鹊造新房

要学蜜蜂采蜜糖

劳动的快乐说不尽

劳动的创造最光荣

第七首、《五月》

大地的五月,

禾苗的青春期;

冬小麦抽穗灌浆,

桃李杏挂果压枝。

一幅幅劳动的油画,

展现着万物的勃勃生机;

满目绿色为天地打气,

热烈的五月容不得半点消极!

五月,劳动的盛日,

春勤的光彩一切都那么现实;

迎新春的壮志,在五月

都长成花花绿绿的诗句。

除旧岁那陈腐往事,

早已被春雨刷洗;

五月,人生将迎接

更加壮观的更加红火的夏季。

五月,

看着自己的双手是多么有力;

五月,

看着自己的双脚该走出怎样的奇迹。

五月的大地与时俱进,

秋天才会有金色的果实;

五月的人生扎扎实实,

就经得起酷暑天的狂风暴雨。

五月

检验劳动盛日;

财富是劳动,

劳动是财富。

不劳而获,

永远都该予以鄙视,

让五月变成歌颂劳动的警句,

会促使亿万心灵变的美丽!

第八首、《工人》

工人,

我以为是财富之神;

一砖一瓦盖高楼,

一镐一铲挖金银;

一经一纬织锦段,

一锤一斧造巨轮。

开火车,开汽车,

炼钢,炼铁,炼黄金。

没有工人修大道,

怎么高速通往幸福门。

工人,别人该尊重,

工人,自己该自信!

社会分工当工人,

就把自己当成神。

第九首、《工程师》

火箭上天要设计,

摩天大楼要设计;

高速铁路要设计,

炉灶,餐桌要设计。

精密的计算,

完美的想象力;

工程师的大脑,

要胜过一百台计算机。

有了工程师的智慧,

才会有现代生活的美丽!

第十首、《五一黄金周即将》

风暖了

雨也柔了

阳光一露

我们心情无比的灿烂

五一黄金周即将

我为谁安排

谁安排了我

我又将在堵塞的海陆空路面

气喘嘘嘘的

把人民币整百整百地数去

景点中每一张怡人的笑脸

就是一张惊人的门票

我在娱乐中把心搁浅

我在为谁买单

房子?车子?还是心情

全国的跑,满世界地飞

抓紧时间把这七天消费

腿酸了

心也倦了

生命中却憾留下

一丝无以言说的无奈

诚然诚然

我变成金钱的主宰

金钱又何尝不奴役了我

五一黄金周即将

一路让人留恋忘返的风景

十分温馨的服务

在阳光灿烂的五月是否

又将被多少虚伪与虚荣腐蚀

第十一首、《为五一劳动节作诗》

在那个久远的年代

1886年的5月1日

一群朴素的劳动者

为了争取应有的权益

走上街头

从此后

人们记住了这个日子

从此后

劳动者的声音

变得愈加雄壮浑厚

我们不会忘记

当侵略者的铁蹄

踏破我美丽山河的时刻

无数劳动者

拿起了刀枪

用他们血肉之躯

谱写出一曲曲

抗击侵略

还我山河的壮歌

我们不会忘记

在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

无数劳动者

聚拢于正义的红旗下

为了国家的解放事业

抛头颅洒热血

演绎出一幕幕

铁骨忠魂的历史巨篇

我们不会忘记

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那段艰难岁月

还是我们的劳动者

硬是用他们的双手

用他们不畏艰辛的意志

用他们报效祖国的忠贞

从一片废墟瓦砾中

托起了一个富强美丽的华夏民族

今天

我们更不能忘记

那一座座新式的厂房里

那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工地上

我们的劳动者们

依然在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

用他们对国家

对民族最朴素的信仰

夜以继日任劳任怨

今天

当拿起笔的时候

我的心中开始热血沸腾

因为我在骄傲

因为我也是劳动者

因为我也在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而默默工作

今天

我想大声的喊出我心中的激动

劳动者我们也是最可爱的人

第十二首、《五一劳动节诗歌》

站在红五月首端

深入劳动者中间

感悟阳光里那跳跃的音符

一不小心

滴落下来

打动了无声的果林

沉寂的大地上

顿时响起劳动的那支劲歌

回荡在亿万劳动者心中

回荡在蓝天白云之间

震落满树鸟声铺红挂彩的早晨

情不自禁阳光雨露春风

催开着城市的文明之花

催长着乡村的劳动之果

满眼的美景在飘飞的音符下

欢快传唱着劳动之歌劳动之歌

带来春播的佳音

捎去夏耘的希冀

令大地充满诗情

任金秋点染画意

劳动之歌永唱不衰

音符般自地底不断拱出

丰硕的果实味美香甜

第五篇:现代诗歌二首(《也许》《再别康桥》)

现代诗歌二首

(一) 教学目标

1.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 2.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3.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曾经为周国平《妞妞》里可怜的小女孩而难过,她还没来得及感受人间的花草树木,还没来得及在爸爸妈妈面前撒娇,感受人间的挚爱亲情,就匆匆地告别人世。更为那个全身心爱护女儿的父亲,为那位面对女儿的疾病却束手无策的痛苦的父爱而难过。今天,我们可以在《也许》中再次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诗人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抗战开始,清华、北大和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朱自清称他“是个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后期的杂文创作,充满了战斗精神,是他为民主而斗争的有力武器。闻一多一生,历经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最后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篇。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于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葬歌的语调。

三、品读诗歌。

1.题目下面的括号里告诉我们这是一首葬歌,这是闻一多写给女儿的。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为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死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女儿,以最隆重的方式——诗歌来祭奠女儿的亡灵。这就是《也许》的创作背景。

2.诗人以“也许”为题而且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也许”,结合具体诗句思考“也许”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1)“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揣摩,不敢相信,内心痛苦的表现。 (2)“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更加明确了诗人的不确定性,他的猜测正是内心痛苦的体现,他无法接受女儿逝世的现实,以女儿睡了来安慰自己。 (3)“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儿歌式的语言,童话般的世界,诗人宁愿相信女儿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是美好的,能聆听自然的声音,会快乐的生活。

上一篇:住建局治超工作计划下一篇:尊敬的全乡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