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李白诗二首

2024-04-15

7李白诗二首(精选6篇)

篇1:7李白诗二首

《李白诗二首》教案

一、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祖因罪住在中亚细亚。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五岁时随父迁到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早年在蜀中度过。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他的父亲是个富商。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

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荐于明皇,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训,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他蔑视权贵,曾在诗中写道:“天子唤来不上朝”,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他任翰林学士不满两年,即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族叔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李白已经去世。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文宗时,下诏李白的诗歌与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云。著有《李太白全集》。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一)主要思想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1、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古风》59首是其代表作品。其中第一首开宗明义,以继承《诗经》“风雅”的传统自任,鲜明地显示了关心现实的创作精神。《远别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篇,表现了他对权奸当道、国运濒危的忧虑。

安史乱起,他参与李璘幕府,企图杀敌报国,收复两京,“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这种热烈的爱国感情至老不衰。在流放回来后,他还因安史之乱未平而“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在《临终歌》中,他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感到非常遗憾,把自己经作“中天摧折”的大鹏鸟。

2、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3、李白 “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喜爱、歌颂高山大川。

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象,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4、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有的写得真挚动人。

他歌颂“愿同尘与灰”(《长干行》)那种热烈纯真的爱情。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

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像《大堤曲》、《寄远十二首》中的多数篇章等,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像《鸣皋歌送岑征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内容与《古风》等诗息息相通。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感染力量。

(二)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总体风格是:感情奔放,想象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另外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

1、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

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2、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躪;《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对《蜀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人评为“奇之又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变幻错缩,窃冥昏默”(胡应麟《诗薮》),正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横变化的特色。

三、《宣州谢朓楼》分析

1、解题

参见P402注解②

这是诗人写给其族叔李云的一首饯别诗。题目告知了饯别的地点和对象。请大家对照注解,把这首诗朗读一遍,领会其诗意。

诗人在写这首诗前,已经在宣州一带漫游多年。长期的飘泊流浪,人生的失意与落寞,长期堆积在心中,无法排遣。终于,借着鉴别族叔李云的酒兴,李白将深埋于内心的悲愁情怀一股脑儿地抒发了出来。

2、诗意

离我而去的是昨天,昨天不会再停留 让我心烦的是今天,今天心里多烦忧 秋风送爽大雁飞,叔侄畅饮在高楼 尊叔文章风骨卓然、刚健豪迈 晚辈诗歌有谢脁遗风,热情澎湃

你我皆有超逸志向和青天揽月的豪情 无奈心中的失意如难以斩断的江水 想借酒消愁岂料忧愁更多

唉,今生今世如若不能称心如意

不如翌日就披头散发,乘一叶扁舟,浪迹天涯

3、主旨

通过饯别赠言,抒写了思想矛盾:一方面对未来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又精神苦闷,心中烦忧难以排解,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羁的个性。

4、写作特点

(1)结构大起大落

与诗抒写的波澜跌宕的复杂情感相一致。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审视: 从感情收放的角度看,表现为:

抑——扬——抑——扬

从感情的内涵上说,表现为:

烦忧——爽朗——愁苦——激愤

具体来看:前两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两个长句排比而下,破空而来,一气呵成,直接抒发心头郁闷。表现诗人的痛苦烦忧不可遏止,显示了李白诗歌起笔惊人的独特风格。(如《将进酒》也是如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由两个“君不见”开篇,一写黄河,从空间上写出了黄河奔流的气势;二写人生,从时间上写出了人生的短暂。写黄河,是用一去不复返的河水来比喻易逝的人生,写人生,是以与天地共存的黄河,反衬命若朝露的人生的短暂,起笔惊人,有一股震慑人心的艺术表现力量。)

三四句: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切中饯别正题,突然从极度苦闷中转入辽阔开朗的境界,如同由“乌云密布”转为“风和日丽”,意在说明,与好友欢饮,暂且忘却了痛苦而置身于一个欢乐世界(结构上属过渡)

五六七八“四句”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痛快淋漓地抒写豪情逸兴,诗人的意气风发、壮志凌云、乐观自信可谓溢于言表,将前面的烦忧郁闷一扫而光。九十两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写严酷的现实,使诗人的情绪由快乐的顶峰一下子跌落进痛苦的深渊。尽管他想借酒浇愁,但忧愁却如楼下江中之水绵绵不绝,难以用刀斩断。

在此种情况下,作者用“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句,来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情。

由此可见,诗的结构跌宕起伏,富于变化。这种抑扬的交替变化,对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思想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2)运用一系列亮色调的意象,使全诗显示出一种清越之美

本诗主要是抒写愁思的,却使用了大量明丽的意象,如“长风万里”、“高楼”,仙气弥漫的蓬莱,“清新秀发”的“小谢”,以及一尘不染的青天明月,不仅使愁思中流荡着一股清越之气,也有利于抒发诗人虽情绪低落但并不颓废的豪迈慷慨的情怀,表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特有气质。

四、《月下独酌》赏析(P402)

1、解题

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一般都认为写于长安时期,即天宝二、三年(743、744)间。那时胸怀壮志的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翰林:始于唐代的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但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他大加排挤、谗毁;玄宗也只是让他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他感到很孤独、愤懑,乃以酒销愁,写下了四首五言古诗《月下独酌》,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2、主旨

通过“月”、“影”两个典型意象,抒写了难耐的孤独与寂寞。

3、诗意

在鲜花盛开的春夜,置一壶老酒,没有亲近的人陪伴,孤独地自斟自饮。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自己的影子,凑成三人。

月不懂我饮酒的情,影子也不懂我的心,只是机械地随着我的身体移动变幻。唉,暂时就与月、影相伴吧,当行乐时就行乐,可别辜负了大好的春光哦。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但愿能永远与月影交游,相约在浩瀚的星空自由翱翔。

4、内容层次

诗可分成两层看。前半部分写自己的孤单寂寞。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一、二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边赏花边饮酒本是一宗乐事,但诗人认为这时没有朋友相伴,独酌独饮终觉兴致索然。至此一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突然想到一个摆脱孤独的办法,那就是举杯仰头邀明月,低头又看到自己的影子,岂不是成了三人共饮!但随之又一转,“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虽然凑足了三个人,可是月亮并不会饮酒,影子只会随着诗人移动,还是免不了自酌自饮,还是未能解除孤独。

下半一部分写同月、影相伴,歌舞痛饮,则是转向了另一种旷达、洒脱的精神境界。“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既无人来共饮,又不甘心辜负了大好春光,那就得暂且与月亮相伴,再带上自己的影子,趁着美丽的春色来开怀畅饮吧。这时诗人已进入醉酒状态,忘记了孤独,开始沉浸在欢乐之中。“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放声歌唱,月亮似乎也被感动得在天上缓缓地徘徊;诗人婆娑起舞,影子也紧跟着他不停地摇摆。这时诗人已忘掉怀才不遇的孤单寂寞,已忘掉遭人毁谤的愤慨不平。下面诗情一转“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诗人突然想到眼前的这种愉悦只能是暂时的,酒醉之后便会各自分散,也就是月亮西沉了,影子消失了。结尾二句又一转“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十分珍惜与明月以及身影间那种摈弃世俗之情的纯洁友谊,所以最后与他们约定永远在广袤的云汉间一同遨游。

5、结语

由于当权者不能识才用才,由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耿介言行不被人理解,致使诗人觉得孤立无援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所以,读这首诗时我们应当看到,从表面上说,诗人是在写酒兴醉态,而其内里却饱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愤懑。诗中写与月、影同处,更反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而“行乐须及春”,邀月携影,高歌起舞,则正体现了李白那种豪放通达的性格。

艺术上看,情感充沛纯真,语言流畅自然,是其主要特色。

五、“研习与思考”(P403)

1.李白是创作歌行体和乐府诗的能手。在这两种诗歌体裁中,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得以充分展露。试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他的乐府诗名篇《将进酒》相比较,看看两者在风格、气势、感情、语言等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补白: 李白的歌行体有何特点?

李白的歌行体与乐府诗的界限不大容易划清,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诗篇作为其歌行体的代表作。它表现出两个特点:其

一、抒情意味浓烈,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作为轴心展开篇章,驰骋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其

二、完全打破诗歌一切固有格式,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既不讲平仄,也不求对仗,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诗歌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飘逸豪迈的诗歌风貌。

答:风格:浪慢豪放,浮想联翩; 气势:壮大奔放,气势磅礴; 感情:粗犷而多变,真切而浓重; 语言:色泽明朗,自由奔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句一写“愁”,一写“独”,但诗人对“愁”没有正面落笔,对“独”更是没有明言,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

答:反衬手法。写“愁”以消解言之,写“独”以相伴为托,均由反面切入,愈显其情之深之切,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之法。

3.月亮是中国诗人吟咏最多的意象之一,它在李白笔下呈现出丰富的意境,寄托了深厚的感情。李白写到月亮的诗歌多达近三百首,请从李白的诗歌中再找出几首描写月亮的作品来阅读,写一篇名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的小论文。

答:目的在于由意象入手鉴赏古典诗词。

篇2:7李白诗二首

24中 *** 441002

李白诗二首赏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2、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中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准确解读诗句、文辞的思路及方法 教学难点:

诗歌中艺术手法的品析、赏鉴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合作探究、质疑问难、拓展提升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任务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南陵别儿童入京》的赏析 教学步骤

一、学生初读全诗,感知大意 方法引领:

1、读诗题

(设疑)师问:从题目中可获知哪些信息?

明确:抓住关键词“别”和“入京”可知诗题的含义是“在南陵辞别妻儿到长安”

问2:看到这个题目后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①诗人为什么要“入京”,什么时候“入京”? ②诗歌会写与家人告别的情景吗? ③诗人“入京”时的心情如何? „„

2、带着上述疑问读诗歌正文。

三、品读全诗,赏析艺术手法

启发提问:

1、全诗虽未直接写自己高兴的心情,但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欢快喜悦的气氛,这种气氛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场景描写,在叙事中抒情。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这是一种直陈其事的“赋”体写法。

启发点拨:

1、诗人在后半部分抒写自己内心活动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巧妙自然地展现了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这是跌宕手法。

点拨

2、诗文9-10句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效果? 明确:此处运用“比”“兴”或“用典”,抒发感情含蓄、饱满。

小结:诗人匠心独运,在抒发感情时,不是一条大道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酝蓄得更为强烈,最后喷发而出。全诗跌宕多姿,感情表现既真挚又鲜明。

第 二 课 时

教学任务:

学生自主赏析《上李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李白满怀高兴、得意之情抒写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这节课请大家用所学方法自主赏析他的另一首诗《上李邕》。

二、流程安排:

自主赏析(牛刀小试)

1、读题设疑

①李邕是谁?②为什么要“上李邕”

篇3:诗二首

山中自有千年树, 人间难寻百岁人;

纵有山径行无数, 正道沧桑探幽深;

欲问寒梅居何处?雪峰绽艳不争春;

络绎八方赏梅客, 内涵底蕴永聚神。

登大观楼

登楼远眺凭栏处, 浮想往事越千年;

翰墨古韵今犹在, 孙翁长联冠世间;

三春杨柳观泛舟, 九夏芙蓉非等闲;

滇池海鸥戏白浪, 傲骨梅风势如磐。

篇4:钱明德诗二首、康欣诗五首

流水歌

退休离岗无所求

吃穿住行总不愁

六点起床去晨练

八点买菜有讲究

荤素搭配要合理

精打细算不化多

九点拖地搞卫生

十点淘米插饭锅

孙子放学十一点

共进午餐乐呵呵

午后小睡半小时

有客来访当应酬

雅俗共赏各成趣

谈天说地话春秋

偶有两人成一统

孙子孙女挂心头

有空也打八十分

输赢不计心平和

下午五点夕阳红

准时打打羽毛球

晚饭小酒饮二两

洗刷完毕百步走

新闻联播看完后

两集电视不肯丢

每天定时进梦乡

一觉醒来重起头

朝看江水向东去

暮见日头往西坠

日复一日无止境

六十当作三岁过

两小青梅伴竹马

梦里经常哼儿歌

家宴

辛亥年正月十三日,爱妻六十岁生日,儿女们于如皋万家灯火大酒店为其祝寿。

正月十三该上灯 万家灯火格外明

果肉蛋糕中间放 大盘小碟热腾腾

灯光照得全家福 夫人许愿保太平

酒过三巡桃花面 孙子孙女舞翩翩

儿女双双祝老妈 老妈笑得象观音

儿孙满堂多有福 家庭和睦万事兴

养身健体有考究 四肢勤快人年轻

丢掉六十奔七十 八十九十也笃定

康欣诗五首

笑望中华

联翩浮想夜难眠,

笑望家国几十年。

九域腾飞穷变富,

八方建设竞争先。

神州喜见重归燕,

掘起中华圣火传。

锦秀江山开伟业,

太空漫步欲耕天。

建国六十周年感赋

崛起中华六十秋,

神州无处不风流。

雄关古道从头越,

港澳红芳次第收。

特色江山如画美,

红旗席卷祸灾愁。

京城奥运书新史,

漫步太空抱月游。

秋思

又绽黄花遍地香,

秋虫唱彻晚风凉。

闲庭百草芳菲尽,

远岭红梅素淡装。

牛啃残阳思旧日,

燕裁云朵欲新航。

天公也识骚人意,

浩月悬空印碧江。

为“神七”飞天赋

飞船又越九重天,

携带金秋到广寒。

寂寞嫦娥迎贵客,

欢歌玉兔送金蟾。

太空漫步弹新曲,

旌舞苍穹旧梦圆。

抱月三公传妙语,

神州万手赋诗篇。

秋游龙潭山

云淡天高碧水蓝,

龙潭胜景总缠绵。

水牢铁锁斑斑锈,

庙宇香炉缕缕烟。

句丽城骸扬古韵,

旱牢杂草掩童年。

南天远眺凇城美,

篇5:《李白诗二首》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培养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4.分析李白诗歌的特点,初步了解对比、夸张的表现手法,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重点

目标3和4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1课时

一、导入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余光中《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由以上诗篇导入李白诗二首。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天宝元年(742),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弃官而去,晚年漂泊东南一带,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2.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是诗人“填之以申己意”之作。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宴饮。置酒会友,本是人生快事,诗人却恰逢“怀才不遇”之际,于是借酒浇愁,一吐心中不平之气。

4.学生听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诗歌。5.学生诵读诗歌,注意诗歌意象、意境,培养语感。6.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大意。

三、探究鉴赏

1.诗歌本来是表现诗人“愁”的情感,为什么写黄河?

明确:黄河水自天倾泻,激浪奔腾,势不可当,在形象上与诗人汹涌喷发的感情是相似的。诗人寄情于雄伟奔放的黄河,也借黄河把自己的精神性格映现出来。

2.三、四两句诗表面上看是慨叹光阴迅速,人生易老。但李白在《日出入行》中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落怨于秋天”“万物兴歇皆自然”。对于生老病死的规律李白是坦然面对的,可见,李白“悲”的不仅是“白发”,还有什么呢?(提示:结合背景思考)

明确:叹息人生短暂,而年华虚度,未能建立功业。如果说前两句借黄河之水象征性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状态,那么三、四句则点出了感情激浪因何而起。两组长句揭示了感情矛盾的核心。诗人的情绪是悲伤的。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既然人生短暂,功业未成,有无限的悲感压在心头,那么遇到得意的时候就应该努力排遣,尽情欢乐。可是,李白得意吗?他被排挤出长安达八年之久,足见他是不得意的,那么这里的“得意”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这里的得意是适性、快意的意思,是指遇到岑夫子、丹丘生这样的好朋友,言谈和思想活动都处于自由解放的状态。遇到这样快意的场合,便可以把苦恼暂时抛在一边,借助酒力舒展一下身心。

诗人用“须”从正面肯定、强调;紧接着又通过“莫使„„空„„”构成双重否定,进一步加重语气,把诗人要饮酒、要尽欢的欲望,表现得极其强烈,诗人的情绪也由悲伤变成了欢乐,这里的欢乐是脱下精神负担的自我拼搏。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诗人卸下精神负担后,想到的是什么?

明确:仍然执著地想到用世,并且达到了自信的程度。李白在人生面前既有被动的一面,又有主动的一面。社会的不公平,使他功业无成,但是他生性豪爽,虽悲也有推开悲伤的得意之时,他天生高材,虽悲也不失自信。当他意识到自己具有反抗社会的能量时,就要大张旗鼓地尽情饮酒,尽情欢乐。只有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才会有这样快意的抒发。

教师总结:诗歌进行到这里,诗人的情绪由悲伤到欢乐进而尽情地饮酒。以上可作为诗歌的第一部分。

5.“岑夫子,丹丘生,将尽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人与朋友尽情饮酒,但并不是单纯的饮酒,在酒酣气足中评说社会与人生。这三句写席间劝酒,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6.“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人首先把矛头指向富贵。他鄙视那些排挤贤能的贵族,诗人自己就是被贵族排挤出长安的。借鄙视权贵来抒发自己被排挤的愤激之情,并且由自己想到了古代的圣贤在贤愚颠倒的社会里也是备受冷淡的,当今之世难道还应再效法吗?那些饮者倒往往能惊世骇俗、千古留名。诗人把圣贤和饮者对举,是否定圣贤吗?

明确:不是,是对圣贤的惋惜和不平,是对荒唐社会的嘲讽。诗人的情绪又由欢乐变为愤激。

7.“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为了给饮者壮声色,诗人拉上了曹植,曹植曾经在平乐观与宾客狂饮,美酒一斗,价值十千,恣意欢谑。李白以曹植作为效法对象,劝主人莫愁钱少,把宝马、轻裘典当出去,作为酒资,去买酒狂饮。这样狂饮的目的是为了“销万古愁”。结合全诗,谈谈如何理解“万古愁”?

明确:以怀才不遇为中心,把整个古代史上才智之士未得舒展抱负的愤郁都囊括在内,在结构上照应了开头的“悲”。诗人要通过饮酒把“万古愁”销尽,表现出一种狂放的情绪。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诗人的情绪又由狂放转回到愁苦。

8.归纳诗歌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明确:⑴主题:李白在诗中通过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以及与朋友痛饮共醉的描写,表达对自己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概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豪迈。⑵艺术表现手法:夸张、比兴、反衬、用典,直抒胸臆。

四、小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愤激──狂放──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五、课后作业

1.请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谈谈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提示:政治遭遇;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2.背诵全诗。

第2课时

一、导入

由前一课所学李白诗歌直接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作为诗体,是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鲁东诸公》。

3.学生听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诗歌。4.学生诵读诗歌,注意诗歌意象、意境,培养语感。5.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大意。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诗歌中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雄伟的意境,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本诗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结构】 全诗共分三个层次:

第1层:入梦缘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入梦原因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2层: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第3层:出梦慨叹:蔑视权贵。揭示全诗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探究鉴赏

1.第一段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第一段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用五岳、天台山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像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这是入梦之由。

3.第二段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明确:⑴梦到剡溪:清幽寂静。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⑵著屐登山:壮美奇绝。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⑶夜间景象:离奇险怪。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⑷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飘飘欲仙的李白。⑸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这不也是诗人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4.第三段“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5.“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抚慰心灵。

6.“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⑴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⑵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四、小结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也有出于诗人的人生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夸张。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五、梳理积累 1.通假字

列缺霹雳──列,同“裂”,分裂。2.实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梦游。天姥连天向天横──横,直插。仙之人兮列如麻──列,排列。须行即骑访名山──须,等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事,伺候,侍奉。3.古今异义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依据。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鼓,打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事,侍奉。云青青兮欲雨──雨,下雨。⑵名词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东南,向东南。訇然中开──中,从中间。古来万事东流水──东,向东。⑶使动用法

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惊,使„„惊。

篇6: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

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

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押真韵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押庚韵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注释】

⑴贺监:即贺知章。唐肃宗为太子时,贺知章曾官太子宾客兼正授秘书监,故诗题及序中以“贺监”、“太子宾客贺公”称之。窦蒙《述书赋注》:贺知章,天宝二年以年老上表,请入道,归乡里,特诏许之。知章以赢老乘舆而往,到会稽,无几老终。九年冬十二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侍讲龙楼。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舟壑靡息,人壑两亡,推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兵部尚书。”

⑵金龟换酒:《本事诗》: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声益光赫。“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武后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也。杨升庵因杜诗有“金鱼换酒”之句偶尔相似,遂谓“白弱冠遇贺知章在中宗朝,未改武后之制”云云。考武后天授元年九月。改内外官所佩鱼为龟。中宗神龙元年二月,诏文武官五品以上,依旧式佩鱼袋。当是时,太白年未满十龄,何能与知章用遇于长安?又知章自开元以前,官不过太常博士,品居从七,于例亦未得佩鱼。杨氏之说,殆未之考耶?

⑶四明:浙江旧宁波府的别称,以境内有四明山得名。四明山,在今浙江宁波市西南。《名山洞天福地记》:四明山,周围一百八十里,名丹山赤水之天,在明州。

⑷贺季真:即贺知章,季真是贺知章的字。《唐书》:贺知章,字季真,越州永兴人。性旷夷,善谈说,陆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谈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常博士。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日并谢。迁太子右庶子,充侍读,徙工部。肃宗为太子,知章迁宾客、授秘书监。晚节尤诞放,邀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每醉辄属词,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善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

⑸谪仙人:被贬谪到人间来的仙人。

⑹杯中物:即酒。语出陶潜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⑺松下尘:已亡故的意思,古时坟墓上多植松柏,故云。语出释昙迁诗:“我住刊江侧,终为松下尘。”

⑻山阴:今浙江绍兴,贺知章的故乡。

⑼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北麓。《唐书》:贺知章,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幼子亦听为道士。卒年八十六。

⑽沼:池塘,这里指镜湖。

⑾故宅: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引《会稽志》。唐贺秘监故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遗址今已不存。施宿《会稽志》:唐贺秘监宅,在会稽县东北三里八十步,今天长观是。评注

《唐诗笺要》:

“谪仙”之目,季真为青莲第一知己,故青莲此诗倍觉淋漓捐快。

《李太白诗醇》: 严云:以“狂客”答其呼,易地皆然,又不过誉,真率可法。《唐诗镜》:

初唐以律行古,局缩不伸;盛唐以古行律,其体遂败。良马之妙,在折旋蚁封;豪士之奇,在规矩妙用。若恃一往,非善之善也。《对酒忆贺监》、《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宿巫山下》、《夜泊牛渚怀古》,清音秀骨,夫岂不佳?第非律体所宜耳。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后半苍凉,沉痛直写,中有真致,不是枯率。此大须按纸背索之。潘一山曰:得五、六作对语,便不全落直置。《唐宋诗醇》:

白于知章有知己之感,对酒伤怀,不减西州一恸。

【创作背景】

贺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性放旷,善谈笑,晚年尤加纵诞,邀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当时贤达皆倾慕之。天宝三载(744)春正月,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诏许之。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临行,帝赐诗,皇太子及百官皆饯送执别。李白当时写有《送贺监归四明应制》及《送贺宾客归越》二诗。贺知章回乡后不久便去世了,卒年八十六。这两首诗是在贺知章去世之后的天宝六载(747),李白游会稽时悼念贺知章而作的。

唐人孟棨《本事诗》记载:“李太白初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赏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这段记载与李白的自序大同小异,“金龟换酒”的故事。在当时传为美谈。

李白与贺知章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除了“称誉光赫”的感激之情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在性格及爱好上有共同之处:一是性格放旷纵诞,二是工诗善书法,三是嗜酒如命。故杜甫《饮中八仙歌》说:“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贺知章相识之初,正是李白充满浪漫幻想之时。尽管李白怀抱宏伟的理想,希望完全凭借个人的才能以布衣直取卿相,但名声显赫的贺知章对于他的称誉褒奖,事实上也就更加容易引起世人对于李白的重视。这一点对于李白来说,应该是刻骨铭心的。

就在贺知章辞官归里的这一年三月,李白似乎也失去了依靠,遭谗受谤,帝用疏之。一切理想和希望遂亦破灭,最终也只得满怀悲愤,挥泪离开了长安。天宝六载(747),李白往会稽凭吊贺知章,回首往事,对酒思人,昔日的欢乐,今日的悲辛,一时涌上心头,诗人不免“怅然有怀”,写下了这两首诗。

【赏析】

第一首以“金龟换酒”事为中心,追忆与贺知章的情谊。“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宁波府志》:“四明山发自天台,屹峙于郡治之坤隅,上有二百八十峰,绵亘明、越、台三州之境,为三十六洞天之一。”《会稽记》亦载:“县南有四明山,高峰迭云,连岫蔽日。”贺知章家于此,故自号“四明狂客”。“风流”二字,本陆象先语,《旧唐书》卷一九〇引陆氏语云:“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可见李白用“风流”二字,并非仅仅用以形容贺知章的言谈风姿,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思念之情。始二句点明所忆之人,接下来回忆:“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此二句所言之事已见诗序。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一言昔,一言今。“昔好杯中物”概括了贺知章一生的嗜好——酒。李白在写这两首诗之后,还有《重忆一首》诗云:“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似乎李白与贺知章情谊的凝聚点就在于“酒”。而贺知章也的确是离不开酒的,前引杜甫《饮中八仙歌》也说明了这一点。“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金龟换酒”,可以说是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幕。这里的“换酒处”与下句的“却忆”是倒装句,本应为:“却忆金龟换酒处”,但诗人为了强调“金龟换酒”事,以突出贺知章那豪爽的性格和对友情的倾心,方作如此安排。今日对酒,诗人难免会想起昔日“长安一相见”的情形,也更不会忘记“金龟换酒”那令人惬意的一幕;尤其是当诗人在今与昔的反复对比与追忆中,其中也不排斥诗人自身的遭际,不能不倍加思念这位曾有知遇之恩的亡友,不能不泪盈满巾。

第二首从贺知章归乡后着笔,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怀念与悲凄之情。“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贺知章是“请为道士还乡里”,故云“道士迎。二句虽同为遥忆,但前句实写,后句虚拟。“归”、“迎”二字概括了贺知章还乡的整个过程,容量极大。“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贺知章归乡时,皇帝曾下诏,将镜湖剡川一曲赐于他,作为放生池。“为君台沼荣”,即为这一片池塘增添了荣耀和光彩。

以上四句平平道来,似无深意,但它却很自然地把读者带回到了当初长安送别的场面,更令人不禁想起李白当时赠行的两首诗:“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应阻洞庭归。”(《送贺监归四明应制》)“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送贺宾客归越》)完全是一种乐观的、恭贺的态度。对于贺知章来说,这种“辞荣禄”而“遂初衣”的结局,的确是功成身退、荣归乡里。而这正是李白所羡慕、所追求的。但诗人感情一转:“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可以想象,如果贺知章还在世的话,此时二人的相聚,应该是怎样的情形。“荷花生”不仅点明了此行的季节,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情韵,尤其是“空有”二字,更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那深深的思念之情。睹物思人,对酒怀人,往事历历在目,然而“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如幻似梦般的往事,空余故宅的现实,不仅有睹物思人、对酒怀人之念,也更有萧条异代、物是人非之感,这一切,不能不令人落泪沾巾、凄然伤情。

这两首诗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随着镜头的一再转换,展现出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心绪。第一首前四句着重对昔日的追忆,但后四句却是在今——昔、今——昔的反复重迭之中,来加强感情的抒发。第二首前四句言昔,后四句言今,同样是在对比之中展示出诗人那极不平静的心绪。这一手法的运用,无疑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本着“绝去形容,独标真素”(《诗镜总论》)的论诗宗旨,对唐代五言古诗,包括杜甫在内,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唯独李白颇得赞许。他在《诗镜总论》中说:“观五言古于唐,此犹求二代之瑚琏于汉世也。古人情深,而唐以意索之,一不得也;古人象远,而唐以景逼之,二不得也;古人法变,而唐以格律之,三不得也;古人色真,而唐以巧绘之,四不得也;古人貌厚,而唐以姣饰之,五不得也;古人气凝,而唐以佻乘之,六不得也;古人言简,而唐以好尽之,七不得也;古人作用盘礴,而唐以径出之,八不得也。虽以子美雄材,亦踣踬于此而不得进矣。庶几者其太白乎?意远寄而不迫,体安雅而不烦,言简要而有归,局卷舒而自得。离合变化,有阮籍之遗踪;寄托深长,有汉魏之委致。”陆氏的见解未免过于偏激,但李白的《对酒忆贺监》这一类诗,的确具有上述特征,从而带有“绝去旧形容,独标真素”的显著特点。

首先,当时律诗已相当成熟,但李白却仍采用古诗的形式,这正是为了更贴切地表现他那种朴素、纯真而又自然的情感,诗歌的本身,已说明了这一点。其次,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不事雕凿,毫无惊人之句,一切平平道来,然而其中蕴含的情韵和诗人内心的凄楚,却十分深沉饱满。这大概就是陆时雍所说的“深情浅趣,深则情,浅则趣”(《诗镜总论》)的道理。从诗歌审美角度来说,这也正是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准则。

【译文】

四明山中曾出现过一个狂客,他就是久负风流盛名的贺季真。

在长安头一次相见,他就称呼我为天上下凡的仙人。

当初是喜爱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却已变成了松下尘。

每想想起用盎龟换酒的情景,不禁就悲伤地泪滴沾巾。

狂客贺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阴道士的欢迎。

御赐一池镜湖水,为您游赏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仅余故居在,镜湖里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场大梦,使我凄然伤情。

松下尘

拼音:sōng xià chén

对死者的婉称。墓地多植松,人死化为尘土,故云。隋 昙迁 《缁素知友祖道新林去留哀感赋诗》:“我住 邗江 侧,终为松下尘。” 唐 李白 《对酒忆贺监》诗之二:“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谪仙

拼音:zhé xiān

(1).谪居世间的仙人。常用以称誉才学优异的人。《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 永明 中 会稽 钟山 有人姓 蔡,不知名。山中养鼠数十头,呼来即来,遣去便去。言语狂易。时谓之‘谪仙’。” 唐 李白 《玉壶吟》:“世人不识 东方朔,大隐 金门 是谪仙。”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吴彩鸾所写之书》:“ 吴彩鸾,世传谪仙也。”

(2).专指 李白。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李太白 初自 蜀 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 知章 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 唐 韩愈 《石鼓歌》:“ 少陵 无人 谪仙 死,才薄将奈石鼓何!”一本作“ 谪仙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李太白》:“故 李谪仙 《吹笛》诗:‘ 黄鹤楼 中吹玉笛,江城 五月《落梅花》。’”

(3).借指被谪降的官吏。唐 刘禹锡 《寄唐州杨八归厚》诗:“谪仙年月今应满,戆谏声名众所知。” 金龟

拼音:jīn guī

(1).黄金铸的龟纽官印。汉 代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将军等所用。见《汉官仪》卷下、《汉旧仪补遗》卷上。后泛指高官之印。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金龟紫绶,以彰勋则。” 唐 卢照邻 《失群雁》诗:“金龟全写 中牟 印,玉鹄当变 莱芜 釜。” 元 萨都剌 《再赠李溉之学士》诗:“笑掷金龟上酒船,不须图像在 凌烟。” 唐 权德舆 《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诗:“角巾华发忽自遂,命服金龟君更与。” 明 沉鲸 《双珠记·西市认母》:“佩玎咚,腰挂金龟,近天颜,谈道经帏。”

(2).唐 代官员的一种佩饰。唐 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袋。武后 天授 元年,改内外官佩鱼为佩龟。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中宗 初罢龟袋,复佩鱼。

(3).指所佩杂玩之物。唐 李白 《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 贺公,于 长安 紫极宫 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 王琦 注:“金龟盖是所佩杂玩之类,非 武后 朝内外官所佩之金龟。” 明 何景明 《过寺中饮赠张元德侍御》诗:“腰下金龟在,明朝付酒垆。” 明 徐渭 《贺知章乞鉴湖一曲图》诗:“幸有双眸如 镜水,一逢 李白 解金龟。”

山阴道

拼音:shān yīn dào 用 王徽之 访 戴逵 事,以寄托对友人的怀念或惜别之情。唐 杜甫 《舟中夜雪怀卢十四侍御弟》诗:“烛斜初近见,舟重竟无闻。不识 山阴 道,听鸡更忆君。” 宋 王沂 孙《齐天乐·赠秋厓道人西归》词:“冷烟残水 山阴 道,家家拥门黄叶…… 江 南恨切,问还与何人,共歌新阕?”参见“ 山阴乘兴 ”。

山阴乘兴

拼音:shān yīn chéng xìng

上一篇:大班语言颠倒词语教案下一篇:调研报告与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