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2024-06-24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共12篇)

篇1: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2.2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分析法与综合法

●教学目标:

1、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原理和思维特点.2、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实质,熟练掌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与步骤.●教学重点:综合法与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综合法与分析法证明不等式基本原理的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依据和步骤?

2、今天学习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分析法与综合法

二、讲授新课:

1、综合法:一般地,从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性质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而得出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综合法又叫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

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例

1、已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分析:观察题目,不等式左边含有“a2+b2”的形式,我们可以创设运用基本不等式:a2+b2≥2ab;还可以这样思考:不等式左边出现有三次因式:a2b,b2c,c2a,ab2,bc2,ca2的“和”,右边有三正数a,b,c的“积”,我们可以创设运用重要不等式:a3+b3+c3≥3abc.(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证明)

解:∵a>0,b2+c2≥2bc∴由不等式的性质定理4,得a(b2+c2)≥2abc.① 同理b(c2+a2)≥2abc,②c(a2+b2)≥2abc.③

因为a,b,c为不全相等的正数,所以以上三式不能全取“=”号,从而①,②,③三式也不能全取“=”号.由不等式的性质定理3的推论,①,②,③三式相加得:a(b2+c2)+b(c2+a2)+c(a2+b2)>6abc.点评:(1)综合法的思维特点是: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结论的一种证明方法。基本不等式以及一些已经得证的不等式往往与待证的不等式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作由此及彼的联想往往能启发我们证明的方向.尝试时贵在联想,浮想联翩,思潮如涌。

(2)在利用综合法进行不等式证明时,要善于直接运用或创设条件运用基本不等式,其中拆项、并项、分解、组合是变形的重要技巧.变式训练:已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 例

2、已知 且,求证: 分析:观察要证明的结论,左边是 个因式的乘积,右边是2的 次方,再结合,发现如果能将左边转化为 的乘积,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2、分析法:从要证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所需条件为已知条件或一个明显成立的事实(定义、公理或已证明的定理、性质等),从而得出要证的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这是一种执果索因的思考和证明方法。

①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 ②分析法论证“若A则B”这个命题的模式是:为了证明命题B为真,这只需要证明命题B1为真,从而有……这只需要证明命题B2为真,从而又有……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为真,而已知A为真,故B必真。

例3. 求证: 分析:观察结构特点,可以利用分析法。

点评:①分析法的思维特点是:执果索因.对于思路不明显,感到无从下手的问题宜用分析法探究证明途径.另外,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告诉我们可以对不等式做这样或那样的变形,分析时贵在变形,不通思变,变则通!

②证明某些含有根式的不等式时,用综合法比较困难,常用分析法.③在证明不等式时,分析法占有重要的位置.有时我们常用分析法探索证明的途径,然后用综

合法的形式写出证明过程,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例

4、已知,求证: 分析:要证的不等式可以化为 即 观察上式,左边各项是两个字母的平方之积,右边各项涉及三个字母,可以考虑用

三、课堂练习:

1、已知a,b,c,d∈R,求证:ac+bd≤ 分析一:用分析法

证法一:(1)当ac+bd≤0时,显然成立(2)当ac+bd>0时,欲证原不等式成立,只需证(ac+bd)2≤(a2+b2)(c2+d2)

即证a2c2+2abcd+b2d2≤a2c2+a2d2+b2c2+b2d2即证2abcd≤b2c2+a2d2即证0≤(bc-ad)

2因为a,b,c,d∈R,所以上式恒成立,综合(1)、(2)可知:原不等式成立 分析二:用综合法 证法二:(a2+b2)(c2+d2)=a2c2+a2d2+b2c2+b2d2=(a2c2+2abcd+b2d2)+(b2c2-2abcd+a2d2)

=(ac+bd)2+(bc-ad)2≥(ac+bd)

2∴ ≥|ac+bd|≥ac+bd故命题得证 分析三:用比较法

证法三:∵(a2+b2)(c2+d2)-(ac+bd)2=(bc-ad)2≥0,∴(a2+b2)(c2+d2)≥(ac+bd)2

∴ ≥|ac+bd|≥ac+bd,即ac+bd≤ 点评: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是,寻求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因此,经常要对原不等式进行化简,常用的方法有:平方、合并、有理化、去分母等,但要注意所做这些变形是否可以逆推,若不能逆推,则不可使用.2、已知 且 求证:(分析法)

四、课堂小结:

综合法与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与步骤

五、课后作业:

课本P25—26习题2.2—2,3,4,5,6,7,8,9


篇2: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比较法

教学目的:

以不等式的等价命题为依据,揭示不等式的常用证明方法之一——比较法,要求学生能教熟练地运用教学重点:比较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常见解题技巧

一、复习引入:

两实数的大小关系。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在数轴上不同的两点中,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例如,在图6一1中,点A表示实数a,点B表示实数b,点A在点B右边,那么ab. 我们再看图6一1,ab表示a减去b所得的差是一个大于0的数即正数.一般地:

若ab,则ab是正数;逆命题也正确.

类似地,若ab,则ab是负数;若ab,则ab0;它们的逆命题都正确.这就是说:

abab0; b a abab0; A B abab0. 图6—

1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二、讲解新课:

思考一:

3322已知a,b是正数,且ab,求证:ababab

尝试:作差比较,作差——变形——定符号

证明:∵(ab)(abab)=a2(ab)b2(ab)

=(ab)(ab)=(ab)(ab)

2∵a,b是正数,且ab,∴ab0,(ab)>0

3322∴(ab)(abab)>0,∴ababab 3322332222

2注: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比较法之一(作差法)步骤:作差——变形——判断与0的关系——结论

例2(P21例)如果用akg白糖制出bkg糖溶液,则糖的质量分数为

时糖的质量分数增加到a,若上述溶液中添加mkg白糖,此bam,将这个事实抽象为数学问题,并给出证明。bm

ama 此即:已知a, b, m都是正数,并且a < b,求证:bmb

分析:这是一道分式不等式的证明题,依比较法证题步骤先将其作差,然后通分,由分子、分母的值的符

证明:amab(am)a(bm)m(ba)bmbb(bm)b(bm)

∵a,b,m都是正数,并且a 0 ,b  a > 0 ∴amam(ba) 0即bmbb(bm)

思考:若a > b,结果会怎样?若没有“a < b”这个条件,应如何判断? 例3.在⊿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S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 c2a2b24ab43S

222证明:在⊿ABC中cab2abcosC,S1absinC

2c2a2b24ab4S2abcosC4ab23absinC所以134ab(1cosCsinC)4ab[1C)]226

由于a,b∈(0,+∞)又sin(C)1 6

222则4ab[1sin(C)]0即cab4ab43S 6

abab2思考二: 例4.设a, b  R+,求证:ab(ab)

方法2:作商法abba

a1b 理论根据: aab,b01bab0

操作方法:“作商——变形——判断商式大于1或小于1”

证明:(作商)aabb

(ab)ab

2aab2bba2a()bab2

a当a = b时,()bab2

1aba0,()2bab2a当a > b > 0时,1,b1

ab

2a当b > a > 0时,01,b

∴ab(ab)abab2aba0,()2b1(其余部分略)

注:1.比较法之一(作差法)步骤:作差——变形——判断与0的关系——结论

2.比较法之二(作商法)步骤:作商——变形——判断与1的关系——结论

三、练习

1.求证:x2 + 3 > 3x

证明:∵(x2 + 3) 3x = x3x()()3(x)

∴x2 + 3 > 3x

2. 已知a, b都是正数,并且a  b,求证:a5 + b5 > a2b3 + a3b2 232232232230

4证明:(a5 + b5)(a2b3 + a3b2)=(a5  a3b2)+(b5  a2b3)

= a3(a2  b2) b3(a2  b2)=(a2  b2)(a3  b3)

=(a + b)(a  b)2(a2 + ab + b2)

∵a, b都是正数,∴a + b, a2 + ab + b2 > 0

又∵a  b,∴(a  b)2 > 0∴(a + b)(a  b)2(a2 + ab + b2)> 0

即a5 + b5 > a2b3 + a3b

23.例4后半题

四、小结 :我们一起学习了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比较法,1.比较法之一(作差法)步骤:作差——变形——判断与0的关系——结论

2.比较法之二(作商法)步骤:作商——变形——判断与1的关系——结论

五、作业

篇3:“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教学案例

1. 问题情境, 导入新课

投影:有一个珠宝商人, 很多人到他那里买的东西回家一称发现分量都有问题, 于是向工商局投诉, 工商局派人去调查, 商人承认他用的天平左右的杆长有问题, 向人们提出一个调解方案, 放左边称变重对人们不公平, 放右边称变轻商人要亏本, 那么用两次称重的平均值作为物品的实际重量, 如果你是购买者, 你接受他的方案吗?

问题1:判别公平不公平的依据是什么?答找出实际重量

问题2:如何找出实际重量?你能不能把这个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

珠宝放左边称砝码显示重量为a, 放右边称砝码显示重量为b, 假设天平的左杠杆长为l1, 右杠杆长l2, 那么这个珠宝的实际重量是多少? (会算吗?用什么原理来算?用物理的杠杆原理求解出实际重量 )

2. 学生活动

请两名同学上黑板 (巡视, 有不同的解法让他上黑板写一下, 这样可以收集不同的证明方法) .

先让学生谈一谈证的对不对, 他这个证明方法有什么特点?

3. 建构数学

问题:对于这个定理你怎么认识它? (结构有什么特点啊?成立的条件是什么?什么叫当且仅当?)

当a=b时, 取“=”, 并且只有当a=b时, 取“=”, 我们把这种等号成立的情况称之为当且仅当.

猜想:n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大于等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是否成立?如果成立条件是什么.

二、教学反思

篇4: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一、 比较法

例1 设a、b是非负实数,求证:a3+b3≥ab(a2+b2).

简解: a3+b3-ab(a2+b2)=a2a(a-b)+b2b(b-a)

=(a-b)[(a)5-(b)5]

当a≥b时,a≥b,从而(a)5≥(b)5,得(a-b)[(a)5-(b)5]≥0;

当a<b时,a<b,从而(a)5<(b)5,得(a-b)[(a)5-(b)5]

<0

所以a3+b3≥ab(a2+b2).

二、 分析法

例2 已知a>0,b>0,2c>a+b,求证:c-c2-ab<a<c+c2-ab.

简解:要证c-c2-ab<a<c+c2-ab,只需证,-c2-ab<a-c<c2-ab

只需证,|a-c|<c2-ab即证,(a-c)2<c2-ab

即证a2-2ac<-ab,∵ a>0,只需证,a-2c<-b

即证a+b<2c,这为已知.故原不等式成立.

点评:分析法是执果索因,其步骤为未知→需知→已知,在操作中“要证”,“只需证”,“即证”这些词语是不可缺少的.

三、 综合法

例3设函数f(x)=2x(1-ln2x),

求证:对任意a、b∈R+,均有f′a+b2≤f′(a)+f′(b)2≤f′2aba+b.

简解:

f′(x)=-2ln2x,f′(a)+f′(b)2=-ln4ab,

f′a+b2=-ln(a+b)2≤-ln4ab,

f′2aba+b=-2ln2•2aba+b≥-2ln4ab2ab=-ln4ab,

∴ f′a+b2≤f′(a)+f′(b)2≤f′2aba+b.

点评:综合法是由因导果,其步骤为:从已知条件出发,利用有关定理、公理、公式、概念等推导出结论不等式.

四、 基本不等式法

例4 已知a、b、c均为正数,证明:a2+b2+c2+1a+1b+1c2≥63,并确定a、b、c为何值时,等号成立.

简解:因为a、b、c均为正数,由基本不等式得:

a2+b2≥2ab

b2+2≥2bc

c2+a2≥2ac

所以a2+b2+c2≥ab+bc+ac①

同理1a2+1b2+1c2≥1ab+1bc+1ac②

故a2+b2+c2+1a+1b+1c2

≥ab+bc+ac+31ab+31bc+31ac③

≥63

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当且仅当a=b=c时,①式和②式等号成立,当且仅当a=b=c,(ab)2=(bc)2=(ac)2=3时,③式等号成立,

即当且仅当a=b=c=314时,原式等号成立.

点评:利用基本不等式必须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

五、 反证法

例5 已知p3+q3=2,求证:p+q≤2.

分析:本题由已知条件直接证明结论,佷难找到证明的方法,正难则反,可以利用反证法.

简解:假设p+q>2,则p>2-q,p3>(2-q)3,

∴ p3+q3>q3+(2-q)3=q3+8-12q+6q2-q3=6q2-12q+8=6(q-1)2+2≥2

∴ p3+q3>2与p3+q3=2矛盾,∴ p+q≤2.

点评:正难则反,使用反证法,从否定结论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导出矛盾,证明结论的否定是错误的,从而肯定原结论是正确的.

六、 放缩法

例6 设数列{an}满足a1=0且11-an+1-11-an=1.

(1) 求{an}的通项公式;

(2)设bn=1-an+1n记Sn=∑nk=1bn,证明:Sn<1.

分析:要证Sn<1,先求出{bn}的通项公式,再求{bn}的前n项的和Sn,最后利用放缩法.

简解:(1)an=1-1n;

(2)bn=1-an+1n=n+1-nn+1•n=1n-1n+1,

Sn=∑nk=1bn=∑nk=11k-1k+1=1-1n+1<1.

点评:放缩法是利用不等式的传递性,按题意及目标,作适当的放大或缩小,常用的放缩技巧有:

(1) 舍掉(或加进)一些项;(2)在分式中放大或缩小分子(或分母);

七、 柯西不等式法

例7 若n是不小于2的正整数,求证:47<1-12+13-14+…+12n-1-12n<22.

分析:从所要证明的不等式结构可转化为柯西不等式来证.

简解:1-12+13-14+…+12n-1-12n=1+12+13+…+12n-212+14+…+12n=1n+1+1n+2+…+12n

所以求证式等价于47<1n+1+1n+2+…+12n<22

由柯西不等式有1n+1+1n+2+…+12n[(n+1)+(n+2)+…+2n]>n2于是:1n+1+1n+2+…+12n>n2(n+1)+(n+2)+…+2n=2n3n+1=23+1n≥47

又由柯西不等式有

1n+1+1n+2+…+12n<

(12+22+…+n2)1(n+1)2+1(n+2)2+…+1(2n)2<

n1n(n+1)+1(n+1)(n+2)+…+1(2n-1)(2n)=

n1n-12n=22

八、 构造法

例8 已知a、b∈R,求证:|a+b|1+|a+b|≤|a|1+|a|+|b|1+|b|.

分析:本题若从绝对值不等式方面入手比较难,但观察不等式两边的结构,可看出是函数f(x)=x1+x(x≥0)自变量x分别取|a+b|、|a|、|b|的函数值,从而可构造函数求解.

简解:构造函数f(x)=x1+x(x≥0),首先判断其单调性,设0≤x1<x2,因为f(x1)-f(x2)=x11+1-x21+x2=x1-x2(1+x1)(1+x2)<0,所以f(x1)<f(x2),所以f(x)在[0,+∞]上是增函数,取x1=|a+b|,x2=|a|+|b|,显然满足0≤x1≤x2,所以f(|a+b|)≤f(|a|+|b|),

即|a+b|1+|a+b|≤|a|+|b|1+|a|+|b|=|a|1+|a|+|b|+|b|1+|a|+|b|≤|a|1+|a|+|b|1+|b|.

点评: 抓住不等式的结构和特点,转化为函数思想求解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篇5: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较法

【学习目标】

能熟练运用比较法来证明不等式。

【新知探究】

1.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作差(商)—变形—判断—结论.2.作差法:a-b>0a>b,a-b<0a<b.作差法证明不等式是不等式证明的最基本的方法.作差后需要判断差的符号,作差变形的方向常常是因式分解(分式通分、无理式有理化等)后,把差写成积的形式或配成完全平方式.3.作商法:a>0,b>0,a>1a>b.b

a>1不能推出a>b.这里要注意a、b两数的符号.b比商法要注意使用条件,若

【自我检测】

1中最大的一个是 1x

A.aB.bC.cD.不能确定

2.已知x、y∈R,M=x2+y2+1,N=x+y+xy,则M与N的大小关系是

A.M≥NB.M≤NC.M=ND.不能确定 1.设0<x<1,则a=2x,b=1+x,c=

3.若11<<0,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b

B.ab<b2 A.a2<b

2C.ba+>2D.|a|+|b|>|a+b| ab

4.已知|a+b|<-c(a、b、c∈R),给出下列不等式:

①a<-b-c;②a>-b+c;③a<b-c;④|a|<|b|-c;⑤|a|<-|b|-c.其中一定成立的是____________.(把成立的不等式的序号都填上)

5.若a、b∈R,有下列不等式:①a2+3>2a;②a2+b2≥2(a-b-1);③a5+b5>a3b2+a2b3;④a+1≥2.其中一定成立的是__________.(把成立的不等式的序号都填上)a

【典型例题】

3322例

1、已知a,b都是正数,并且ab,求证:ababab.-1 –“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

变式训练:当m>n时,求证:m3-m2n-3mn2>2m2n-6mn2+n3.

2、已知a,b都是正数,求证:aabbabba,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3、b克糖水中有a克糖(ba0),若再添上m克糖,则糖水就变甜了,试根据这个 事实提炼一个不等式:;并且加以证明。

变式训练:5.船在流水中在甲地和乙地间来回行驶一次的平均速度v1和在静水中的速度v2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并且加以证明。

【典型例题】课后练习课本P23习题2.11,2,3,4

篇6: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高二数学组 李彩妨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较法;

2、熟悉并掌握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步骤:作差(商)---变形---判断---结论.【重、难点】

重点:求差比较法证明不等式。难点:求差、商后,如何对“差式”“商式”进行适当变形,并判断符号。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初中时候,我们学习了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其主要依据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首先,我们作一简要的复习.abab0,abab0,abab0

利用上述等价形式,也可证明不等式.如果用akg白糖制出bkg糖溶液,则其浓度为a/b.若在上述溶液中再添加mkg白糖,此时溶液的浓度增加到(a+m)/(b+m),比较a/b 与(a+m)/(b+m)的大小。

【新知探究】

1. 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作差(商)—变形—判断—结论

2. 作差法:a-b>0a>b,a-b<0a<b.作差法证明不等式是不等式证明的最基本的方法.作差后需要判断差的符号,作差变形的方向常常是因式分解(分式通分、无理式有理化等)后,把差写成积的形式或配成完全平方式.3.作商法:a>0,b>0,a>1a>b.ba>1不能推出a>b.这里要注意a、b两数的符号.b比商法要注意使用条件,若【典型例题】

3322例

1、已知a,b都是正数,并且ab,求证:ababab.练习:

设xR,求证:(1)xx1

“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 23

52(2)1xx 44例

2、已知a,b都是正数,求证:aabbabba,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变式训练:已知a>b>0,求证:(ab)aba2bb2a

【小结评价】

1、作差(商)法的一般步骤

2、作差法和作商法的区别

【自我检测】

1.设0<x<1,则a=2x,b=1+x,c=A.a B.b

1中最大的一个是 1x C.c

D.不能确定

2.已知x、y∈R,M=x2+y2+1,N=x+y+xy,则M与N的大小关系是

A.M≥N

B.M≤N

C.M=N

D.不能确定 3.若11<<0,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b

B.ab<b2 D.|a|+|b|>|a+b| A.a2<b2 baC.+>2 ab4.已知|a+b|<-c(a、b、c∈R),给出下列不等式:

①a<-b-c;②a>-b+c;③a<b-c;④|a|<|b|-c;⑤|a|<-|b|-c.其中一定成立的是____________.(把成立的不等式的序号都填上)

5.若a、b∈R,有下列不等式:①a+3>2a;②a+b≥2(a-b-1);③a+b>ab+ab;④1a+≥2.其中一定成立的是__________.(把成立的不等式的序号都填上)a-2 –

篇7: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例5-2-7已知a,b,c∈R+,证明不等式:

当且仅当a=b=c时取等号。

解用综合法。因a>0,b>0,c>0,故有

三式分边相加,得

当且仅当a=b=c时取等号。

例5-2-8设t>0。证明:对任意自然数n,不等式 tn-nt+(n-1)≥0

都成立,并说明在什么条件下等号成立。

解当n=1时,不等式显然成立,且取等号。

当n≥2时,由幂分拆不等式,可得以下n-1个不等式: t2+1≥t+t,t3+1≥t2+t,„,tn-1+1≥tn-2+t,tn+1≥tn-1+t

以上各式当且仅当t=1时取等号。把它们分边相加,得

故对任意n∈N,不等式获证。等号成立的条件是n=1,或t=1。-1-

注①在以上不等中令t=1+x(x>-1),即得著名的贝努利不等式(1+x)n≥

1+nx

例5-2-9设a,b,c都是正数,证明不等式

当且仅当a=b=c时取等号。

分析本例有多种精彩证法。根据对称性,可从左边一项、两项入手,当然也可根据平均值不等式或幂分拆不等式从整体入手。

解[法一]从一项入手,适当配凑后由平均值不等式知

三式分边相加,即得

时,上式取等号。

[法二]从两入手,利用幂分拆不等式,有

同理有

三式分边相加,得

[法三]从整理入手,原不等式等价于

进一步证明参考习题5-2-7(1)解答。

[法四]由平均值不等式x2+(λy)2≥2λxy(x,y,∈R+)的变式

三式分边相加,得

所以

注从证法4我们看到,利用平均值不等式x2+(λy)2≥2λxy(x,式不等式,思路自然,简捷明快,颇具特色。

例5-2-10已知关于x的实系数方程x2+px+q=0有两个实数根α,β。证明:若|α|<2,|β|<2,则|q|<4,且2|p|>4+q。

解先证|q|<4,由韦达定理知 |q|=|αβ|=|α|·|β|<2×2=4 再证2|p|>4+q。

欲证不等式即0≤2|α+β|<4+αβ。故只须证 4(α+β)2<(4+αβ)

2即4α+8αβ+4β2<16+8αβ+α2β2 从而只须证

16-4α2-4β2+α2β2>0

即(4-α2)(4-β2)>0

由|α|<2,|β|<2,知α2<4,β2<4,故最后不等式成立,从而原不等式得证。

例5-2-11证明:若a,b,c是三角形的三边,则 3(ab+bc+ca)≤(a+b+c)2<4(ab+bc+ca)当且仅当三角形为正三角形时,左边取等号。解左边不等式等价于

3(ab+bc+ca)≤a2+b2+c2+2(ab+bc+ca)欲证此不等式成立,只须证 ab+bc+ca≤a2+b2+c2 即证

2(a2+b2+c2)-2(ab+bc+ca)≥0 左边配方即为

(a-b)2+(b-c)2+(c-a)2≥0

此不等式显然成立,当且仅当a=b=c,即三角形为正三角形时取等号。故左边不等式获证。

欲证右边不等式,仿上只须证 a2+b2+c2<2(ab+bc+ca)从而只须证

(ab+ac-a2)+(ab+bc-b2)+(bc+ca-c2)>0 即证

a(b+c-a)+b(a+c-b)+c(b+a-c)>0

由于a,b,c是三角形的三边,此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右边不等式获证。综上所述,原不等式得证。

例5-2-12设f(x)=x2+px+q(p,q∈R),证明:

(2)若|p|+|q|<1,则f(x)=0的两个根的绝对值都小于1。解用反证法

但是,|f(1)|+2|f(2)|+|f(3)|≥f(1)-2f(2)+f(3)

=(1+p+q)-2×

(4+2p+q)+(9+3p+q)=2(ii)

(i)与(ii)矛盾,故假设不成立,即原命题成立。

(2)假设f(x)=0的两根x1,x2的绝对值不都小于1,不妨设|x1|≥1,那么由韦达定理,有

|p|=|-(x1+x2)|=|x1+x2|≥|x1|-|x2|≥1-|x2| |q|=|x1x2|=|x1|·|x2|≥|x2| 两式分边相加,得 |p|+|q|≥

1这与题设矛盾,故假设不成立,即原命题得证。

篇8:关于不等式证明的若干方法

1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及微分中值定理

命题1:设f (x) 定义在区间I内, 若f&apos; (x) >0 (或f&apos; (x) <0) , x∈I则函数f (x) 在I内严格增加 (或严格减少) .

实质:根据所证的不等式构造一个函数F (x) , 利用导数的符号判断F (x) 的单调性, 使得被证明的不等式转化为一个单调函数在两点的函数值的比较.

命题2: (lagrange中值定理) 若函数f (x) 在[a, b]上连续, 在 (a, b) 内可导, 则, 其中ξ∈ (a, b) .

例1:设e<a<b<e2, 证明.

证明:对f (x) =ln2x在[a, b]上应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得:

当t>e时, φ ('t) <0, 所以φ (t) 单调减少

从而φ (ξ) >φ (e2)

应用函数的单调性及微分中值定理证明不等式问题是一种较常用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1) 在[a, b]上由题意引入函数f (x) .

(2) 写出微分中值公式

(3) 这里的关键也是辅助函数的引入, 对f' (ξ) 进行估值

2 利用曲线的凹凸性

命题3:若f (x) 为 (a, b) 内的凹 (或凸) 函数, 且x1, x2, …, xn∈ (a, b)

当且仅当x1=x2=…=xn时等号成立. (可由函数凹凸性的定义和推论证明)

例2:证明当x>0, y>0时,

证明:令f (t) =tlnt, 则, 当t>0时, f'' (t) >0为凸函数

当x>0, y>0时有

此方法适用于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曲线具有凹 (凸) 性, 证明的具体步骤是:

(1) 引入辅助函数, 求辅助函数的一二阶导数.

(2) 判断二阶导数在所给区间上的符号.

3 利用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定义:设f (p) 定义在U (p0) , 若坌p∈U (p0) , p≠p0, f (p) <f (p0) (或f (p) >f (p0) ) , 求n元函数f (x1, x2, …, xn) 在约束条件g (x1, x2, …, xn) =0下的条件极值, 可先构造函数F (x1, x2, …, xn, λ) = (fx1, x2, …, xn) +λg (x1, x2, …, xn)

然后分别对x1, x2, …, xn, λ求偏导数的方程组

解上方程组得函数F (x1, x2, …, xn, λ) 的唯一稳定点p (x10, x20, …, xn0, λ0) , 再根据具体问题加以分析判断F (x1, x2, …, xn, λ) 是否存在极大值或极小值, 最后代入稳定点即可得到所证不等式.

例3:设x, y, z为正数, 且满足x+y+z=6, 求证:xy+yz+zx≤12.

证明:设F (x, y, z, λ) =xy+yz+zx+λ (x+y+z-6)

解之得唯一解x=y=z=2, λ=-4

因为F (x, y, z, λ) 有最大值F (2, 2, 2, -4) =12

所以

当我们构造好函数F (x) 后, 求出在指定区间上的最大值M最小值m, 则有m≤F (x) ≤M.

4 利用积分的性质

参考文献

[1]蔡兴光, 郑列.高等数学应用与提高[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篇9: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0.

思路二 图形法:构造如下平面图形.

图1中的面积关系可说明不等关系(a+b)2≥4ab(基本不等式的变形);图2中的面积关系可说明不等关系a2+b2≥2ab.注意,其中a,b取正实数.

思路三 三角形法:在Rt△ABC中,设∠C=Rt∠,AB=c,AC=b,BC=a,则有a=csinA,b=csinB,所以2ab=2c2sinAsinB=2c2sinAcosA=c2sin2A≤c2=a2+b2,当且仅当sin2A=1,即A=B=45°,即a=b时,等号成立.

思路四 向量法:设m=(a,b),n=(b,a),则|m|==|n|,m•n=ab+ba=2ab.由m•n≤|m||n|,得a2+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不等式链≥≥≥=(a>0,b>0),即“平方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结论,在教材及高考卷中屡见不鲜.

1. 几何证法

先看一道课本题与一道高考题:

题目1 (人教A版必修5第三章第4节)在图3中,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的一点,AC=a,BC=b.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弦DE,连结AD,BD.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到不等式≤(a>0,b>0)的几何解释吗?

题目2 (2010年湖北理科卷)设a>0,b>0,称为a,b的调和平均数.如图4,C为线段AB上的点,且AC=a,CB=b,O为AB中点,以AB为直径作半圆.过点C作OD的垂线,垂足为E.连结OD,AD,BD.则图中线段OD的长度是a,b的算术平均数,线段的长度是a,b的几何平均数,线段的长度是a,b的调和平均数.

再解决高考题:

解析 在Rt△ADB中,CD为高, 则由射影定理可得CD2=AC•CB,故CD=,即CD长度为a,b的几何平均数.

在Rt△OCD中,CE为高,则将OC=a-=,CD=,OD=代入OD•CE=OC•CD, 可得CE=,于是OE==,所以DE=OD-OE=,故DE的长度为a,b的调和平均数.

然后改编高考题:

变式1 在图4中作出长度为(平方平均数)的线段.

然后解决变式1:

解析 如图5,过点O作OR⊥AB,交半⊙O于点R,连结CR.

因为OR==,OC=,在Rt△ROC中,CR==,故CR即为所求.

最后证明重要不等式链:

证明 由图5中线段的长度CR≥OR=OD≥CD≥DE,即可证明≥≥≥.

2. 代数证法

证明 (1) 将(a-b)2≥0(a,b∈R)展开,得a2+b2≥2ab(a,b∈R)①;

(2) 将①式两边都加上a2+b2,得2(a2+b2)≥(a+b)2(a,b∈R)②;

(3) 由②式变形,得≥(a,b∈(0,+∞));

(4) 将①式两边都加上2ab,得(a+b)2≥4ab(a,b∈R)③;

(5) 将③式变形,得≥(a,b∈(0,+∞));

(6) 将上式两边都乘以,得≥(a,b∈(0,+∞)).

综上,得≤≤≤(a,b

∈(0,+∞)).

例1 已知函数f(x)=x(a,b∈(0,+∞)),A=

f,B=f(),C=f,则A,B,C的大小关系为()

A. A≤B≤CB. A≤C≤B

C. B≤C≤AD. C≤B≤A

解 因为f(x)=x在R上是减函数,又由不等式链≤≤,得答案为A.

例2 设a,b,c均为正数,求证:++≥(a+b+c).

证明 由≥(a+b),≥

(b+c),≥(c+a)三式相加,得++≥(a+b+c).

例3 甲、乙两同学同时从寝室到教室,甲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跑步;乙一半时间步行,一半时间跑步.如果两人步行速度、跑步速度均相同,则()

A. 甲先到教室B. 乙先到教室

C. 两人同时到教室D. 不确定

解 设从寝室到教室路程是s,甲(乙)跑步和步行速度分别为a,b,甲、乙两人所用时间分别为t1,t2,则+=t1,a+b=s,故t1=,t2=.

由<(a≠b),所以t1>t2,故选B.

1. 已知x,y∈(0,+∞),且9x+16y=144,求xy的最大值.

2. 今有一台坏天平,两臂长不等,其余均精确.有人说要用它称物体的重量,只需将物体放在左、右托盘各称一次,则两次称量结果的和的一半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这种说法对吗?并说明你的结论.

篇10: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反证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2.掌握反证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步骤.【自主学习】

1.什么是反证法?

2.反证法证明不等式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反证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有哪些?通常什么样的问题的证明用反证法?

【自主检测】

1.实数a,b,c不全为0的条件为()

A.a,b,c均不为有B.a,b,c中至多有一个为0

C.a,b,c中至少有一个为0 D.a,b,c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

2.若a,b∈R,|a|+|b|<1,求证:方程的两根的绝对值都小1.3.已知a,b,c,d∈R,且a+b=c+d=1,ac+bd>1.求证:a,b,c,d中至少有一个是 负数.【典型例题】

ama.例1.利用反证法证明:若已知a,b,m都是正数,并且ab,则 bmb

例2.若x, y > 0,且x + y >2,则

例3.设a3b32,求证ab2.例4.设0 < a, b, c < 2,求证:(2  a)c,(2  b)a,(2  c)b不可能同时大于1

【课堂检测】

1.否定结论“至多有两个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一个解B.有两个解

C.至少有三个解D.至少有两个解

2.已知a+b+c>0,ab+bc+ca>0,abc>0,求证:a,b,c>0.1y1x和中至少有一个小于2.xy

3.设二次函数f(x)x2pxq,求证:f(1),f(2),f(3)中至少有一个不小于1.2

4.设0 < a, b, c < 1,求证:(1  a)b,(1  b)c,(1  c)a,不可能同时大1于 4

【总结提升】

1.前面所讲的几种方法,属于不等式的直接证法。也就是说,直接从题设出发,经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证明不等式成立。但对于一些较复杂的不等式,有时很难直接入手求证,这时可考虑采用间接证明的方法。所谓间接证明即是指不直接从正面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而是证明它的反论题为假,或转而证明它的等价命题为真,以间接地达到目的。其中,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

2.反证法在于表明:若肯定命题的条件而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具体地说,反证法不直接证明命题“若p则q”,而是先肯定命题的条件p,并否定命题的结论q,然后通过合理的逻辑推理,而得到矛盾,从而断定原来的结论是正确的。

3.利用反证法证明不等式,一般有下面几个步骤:

第一步分清欲证不等式所涉及到的条件和结论;

第二步作出与所证不等式相反的假定;

第三步从条件和假定出发,应用证确的推理方法,推出矛盾结果;

篇11: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教案

斜桥中学肖剑

一、教材分析

不等式是高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而本节内容又是该章的重中之重,是《考试说明》中八个C级考点之一。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为我们证明不等关系提供了主要的方法及应用。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也是高考的一个热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知道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

⑵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方法;

⑶能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关系。

2.情感目标:通过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思维品质,渗透不等式

中的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数学情操。

3.能力目标:⑴通过对基本不等式证明的理解,体会三种证明方法,能准确用三种证明中简

单的方法证明其它不等式问题。

⑵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其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以学生探索发现定理来得出重点,以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来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住,教师归纳总结,采用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显示下面不等式,由学生完成比较大小。

34294

423

322222、问题探究、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能否发现什么规律?

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得出,两数和的一半大于两数积的算术平方根。从而得出数学表达式abab。从而得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基本不等式的定理。这样由学生自主探索、2发现新知,可让他们体会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在这里,如果学生漏掉a和b是正数,可对他们进行修正,并可扩充到a0,b0。同时讲明取“=”当且仅当的含义,接着可向学生讲

解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的概念。

得出这个定理后,下面我可利用多媒体生动地向学生展示该不等式的几何证明即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同时强调取等号时的位置,这样可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完后,我便可提问,刚才我们是从图中直观地看出这个不等式是正确的,但我们数学是需要严谨的逻辑证明,同学们可用哪些方法去证明呢?这便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也是难点。在此,可鼓励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一人不行两人,两人不行四人,大家一起探讨,这样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全都参与到课堂中去,使课堂达到高潮。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我也深入到学生中去,并做适当的点拨。

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用作差的方法证明该不等式,对此,我对他们进行鼓励、肯定,竖立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向他们讲明作差比较是我们高中阶段证明不等式的重要方法之一。最后我用多媒体展示书写过程,帮他们再次强化该方法的书写步骤。对于分析法,我估计学生可能会想到思路,会说出大致的证明过程,但对该方法的理解还是很模糊的,在这里,我首先向他们介绍这就是分析法,是我们证明不等式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接着讲解该方法,即从结论出发,推到已知结论或恒等式或公理,最后由我在黑板上完成书写,帮他们学会规范的书写,即“要证,只要证”的形式

要证abab

2只要证2abab

只要证0ab2ab

只要证0ab 2

因为最后一个不等式成立,所以ab ab成立,当且仅当ab,即ab时取“” 2

对于综合法,在证明这道题时,如果学生没有先想到,就把本方法在最后的方法中讲,因为综合法在本题中不易想到从哪个式子开始证明,但有了比较法和分析法后,学生自然能想到从哪个式子开始证明,同时讲清综合法的特点,即由条件,推倒结论。

讲完三种证明方法后,留一定时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一下三种方法的特点及书写过程,加深他们的印象。

b2a2

最后,我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为目的,让学生比较:与ab的大小(其中ab

a,bR),在这里,我认为比较两个变量的大小,可引导学生利用我们上课一开始比较具体数大小的方法,代几个具体的数去比较。这种方法在我们以后做填空题中比较大小是一种捷径。而本题的证明可利用我们今天课上所讲的三种方法,我打算让两位学生在黑板板演,以检验他们掌握情况与书写格式是否合理。如时间还有剩余,可由学生完成例一,帮他们巩固基本不等式定理。

例一1.设a,b为正数,证明下列不等式成立:

ba12(2)a2 aba

162.已知函数yx,x(2,),求此函数的最小值。x2(1)

六、回顾反思:

本节课的最后,由学生思考今天所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可解决哪些问题?

七、板书设计

基本不等式

一、定理

abab(a0,b0)

2二、证明方法

⑴作差法

⑵分析法

⑶综合法

三、探索 ab比较2a2b2的大小 2

如何证明

篇12:3.4.1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3.4.1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1)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杨喜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方法;

2.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

3.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这个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 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

4.理解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证明以及它的几 何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

2.本节学习是学生对不等式认知的一次飞跃.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数和形两方面深入地探究不等式的证明,从而进一步突破难点.变式练习的设计可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并为以后实际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两个定理的证明要注重严密性,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每一步的理论依据,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通过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丰富学生数形结合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 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基本不等式 等号成立条件及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的数学内涵.

教学方法:

先让学生观察常见的图形,通过面积的直观比较抽象出基本不等式;从生活中实际问题还原出数学本质,可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定理的证明要留给学

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通过类比得到答案.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a

b

2ab2.的几何背景: 21.提问:

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

二、学生活动

问题1 我们把“风车”造型抽象成上图.在正方形ABCD中有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的长为a、b,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面积为多少呢?

a2b2.问题2 那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呢?

生答 2ab.问题3 好,根据观察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可得容易得到一个不等式,a2b22ab.什么时候这两部分面积相等呢?

生答:当直角三角形变成等腰直角三角形,即xy时,正方形EFGH变成一个点,这时有a2b22ab.三、建构数学

1.重要不等式: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 a、b,我们有a2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问题4: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学生尝试证明后口答,老师板书)

证明:a2b22ab(ab)2,当ab时,(ab)20,当ab时,(ab)20,所以a2b22ab

注意强调:当且仅当ab时, a2b22ab

注意:(1)等号成立的条件,“当且仅当”指充要条件;

(2)公式中的字母和既可以是具体的数字,也可以是比较复杂的变量式,因此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问题5:将a降次为a,b降次为b,则由这个不等式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基本不等式:对任意正数a、b,有

立.(学生讨论回答证明方法)

证法1:a

b11

222

0当且仅当2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2. ab时,取“”

a

b,只要证a

b,只要证0ab,ab只要证0

2成立,当且

2证法2

ab时,取“=”号.

证法3:对于正数a,b

有20,ab

0ab

说明: 把ab2a

ba,b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上述2

不等式可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注意:(1)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a0,b0;

(2)不等式证明的三种方法:比较法(证法1)、分析法(证法2)、综合法(证法3);

(3)abab的几何解释:(如图1)以ab为直径作圆,在直径AB上

2取一点C,过C作弦DDAB,则CD2CACBab,从而CDab,而半abCDab

径2

abB 几何意义是:“半径不小于半弦”;

(图1)

(4)当且仅当ab时,取“”的含义:一方面是当ab时取等号,即 ab

ababab; ;另一方面是仅当a

b时取等号,即22

(5)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

(6)如果把ab看作是正数a、b的等差中项,ab看作是正数a、b的2等比中项,那么该定理可以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于它们的等比中项.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ba1例1设a,b为正数,证明下列不等式成立:(1)2;(2)a2.aba

baba证明(1)∵a,b为正数,∴,也为正数,由基本不等式得2abab∴原不等式成立.

(2)∵a,立.

例2已知a,b,c为两两不相等的实数,求证:a2b2c2abbcca.证明 ∵a,b,c为两两不相等的实数,∴a2b22ab,b2c22bc,c2a22ca,11均为正数,由基本不等式得a2,∴原不等式成a

a以上三式相加:2(a2b2c2)2ab2bc2ca,所以,a2b2c2abbcca.

例3已知a,b,c,d都是正数,求证(abcd)(acbd)4abcd.证明 由a,b,c,d都是正数,得:

∴abcdacbd

0,0,22(abcd)(acbd)abcd,即(abcd)(acbd)4abcd.42.练习.

(1)已知x,y都是正数,求证:(xy)(x2y2)(x3y3)8x3y3;

(2)已知a,b,c都是正数,求证:(ab)(bc)(ca)8abc;

(3)思考题:若x0,求x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的最大值.x

1.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

2.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条件;

3.不等式证明的三种常用方法.

小结 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六、课外作业

上一篇:安全是照亮生命的灯塔下一篇:中学家长委员会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