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城管

2024-06-17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城管(精选8篇)

篇1: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城管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城管 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万年县城管局:江文

2008年城管人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从制度上突破,体制上创新,做法上求变。这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以求真务实为本,开拓创新为先,认真履行城市管理职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力促社会和谐,县城的面貌有了明显改善。

一、2008年工作简要回顾

2008年,我局通过开展“凝聚合力,再创新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学教活动,以创建为载体,不断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把整治市容市貌、规范城区经营秩序、园林绿化增量提档、街道路灯亮通、强化城区立面管理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五大工作重点,全面落实城市管理各项工作任务,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推进环卫改革,清扫保洁质量明显提高。实行环卫“五权”拍卖,完善一清扫、二保洁、三巡查的管理制度,日清垃圾90吨。同时,加大了环卫设施投入,强化城市建筑余土管理,加强了城市卫生监管,环境卫生改以往突出应付状态,转变为日常管理状态。

(二)坚持“疏堵结合”综合治理。疏堵问题犹如大坝储水,堵而不疏,则水泛堤溃;只疏不堵,则会滥流成灾,所以我们实行“错时无缝隙管理”和“定人、定时、定责、定岗”的四定原则,将城区街道分为“严管街、控管街、规范街”三类分级管理,并整合执法力量,和工商、卫生、运管等9部门一道,开展联合执法,做到了职权统一、协调有序、运转有力。发放便民服务卡7000余张,组织规范夜宵市场2处,设定拍卖夜霄摊点19个,规范西瓜市场2处,清理违章占道经营、店外经营3760余起,清理流动摊点320余个,拆除违章建筑、私搭乱建1100多平方米,整治人行道机动车乱停乱放1200辆次,清理“牛皮癣”1800余处,规范了户外广告的管理。

(三)推进园林绿化建设,确保增量提档。建成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2.5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4.7%,绿化覆盖率达到38.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6平方米。公园设施进一步完善,为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加强亮化美化管理,提升城市品位。通过强化路灯的管理与维修,确保了已移交的路灯亮灯率达到98%。对达不到要求没有移交的路灯,提出整改措施,六○路“三位一体”改造基本完成,建明路路灯改造完工,给城市增添了“亮”点,受到广大市民好评。

(五)规范城市公交管理,方便市民生活。

08年城管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队伍总体素质有待提高,离县委县政府和广大市民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些都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完善。

二、2009年工作设想

2009年我局提出“围绕中心求创新,提高能力创水平”的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城市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不断开创城市综合管理的新局面。通过树立“新城管、新理念、新形象、新人文”的要求,开展城市管理“元素化、数字化、精细化”工程,以“惠民行动”和加强城管队伍建设为前提,强化监督,达到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城管,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总体要求,确立大城管,树立新形象,完善高效顺畅的城市管理机制。

(一)突出重点,落实工作目标

绿化建设工作。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达标,09年绿地率增长1.5个百分点,达到36.2%,绿化覆盖率增长1.8个百分点,达到4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长0.6平方米,达到10.2平方米。

环卫设施建设工作。根据十七大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精神,我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与路网建设相结合,大力填补城区新建路段环卫设施的空白。力争升级改造原有垃圾中转站2座。

建筑违法治理工作。狠抓落实、突出实效,2009年将整治违法建筑工作纳入专项目标,严格落实违法建筑巡查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按照目标管理相关规定进行督查、考核。

市容和秩序整治工作。继续开展市容和秩序整治工作,集中力量完善机制,达到改善和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目的。

渣土管理工作。对建筑渣土清运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严控城区“脏”源。将对建筑工地密集片区实行设卡堵口,严防死守,从源头控制扬尘,污泥污染。

景观整治工作。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完善审批、备案、处罚公示制度为保证,建立城市景观管理新机制。路灯亮灯率达98% 以上。提高立面牌匾、广告设置档次和品位,加大对城区破旧广告的清理力度,拆除违规户外广告,达到美化城市景观的效果。

(二)多管齐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1、加强城管队伍建设,构建和谐城管

和谐城管就是改变原来“以我为主”的单向执法模式,注重与被管理者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管理者与市民关系的和谐。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关系千家万户的百姓工程,城管执法队伍的形象直接代表着政府形象,构建和谐城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我们将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着力打造“和谐城管”的新形象。

一抓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广泛宣传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市民主动支持和配合城市管理工作,营造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共建和谐城管。

二抓学习,培养高素质队伍。通过加强城市管理人员政治、法律和业务学习,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进一步实施人性化执法,规范执法程序,提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水平,努力做到“办案零差错,执法零投诉”。

三抓管理,培养过硬的作风。通过推行准军事化管理,培养城管队员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精神,培养严明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过硬作风。打造一支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队伍。

四抓监督,促进工作方法的改进和提高。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督查考核机制,加强外部监督,设立12319举报电话,并聘请政风行风义务监督员,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水平。

2、开展“三大”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新机制 开展“元素化”工程建设,夯实城市管理基础。继续推进城管进社区、进学校、进门店、进园区的“四进”活动,拓宽城市管理渠道,扩大管理的外延。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物业、学校、企业、店铺、广大市民等城市管理参与者的主体作用,开展无违章建筑、无卫生死角、无绿化损坏、无积存垃圾的“四无”评选活动,以点带面,从而夯实城市管理基础,提高城市管理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开展“数字化”工程建设,强化长效管理手段。以联合执法为主体,以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为突破口,确立数字化城管新模式,在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政公用、城市秩序等公共服务领域,建立城市管理信息采集机制、处置机制、综合评价机制及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

开展“精细化”工程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文明素养的提高,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我们将进一步科学规划,创新机制,提高标准,精细操作,推进管理理念科学化、管理机制长效化、管理作业市场化,做到长效管理和常态管理,努力实现市容环境卫生整体达标,园林绿化增量提档,市政设施管护到位,城管联合执法严格高效的目标,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3、实现新突破,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深化“大城管”管理机制。随着联合执法大队的成立,我县已初步建立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相结合的的监察框架体系,建立涵盖多个部门职能的“大城管”格局。我们将进一步整合职能,分片管理,实行“片管”和“巡管”相结合的新机制,城管队员作为社区片管员,带着联合执法所有职能深入一线,见事管事,并结合机动巡察队伍,加强“巡管”,达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落实。深化疏堵结合,破解占道经营管理机制。结合十七大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精神,我局进一步鼓励农民进城经营,“小摊小贩是个宝,但不能乱跑”,面对群众生活与城管执法之间的矛盾,我们坚持贯彻人性化执法理念,强化“管理执法就是服务”的宗旨意识,按照“严管街、控管街、规范街”三级分类管理的原则,做到“管好主干道,抓好次干道,搞活小巷道”。采取疏堵结合的方法,实行划行入市,并在原有的“三规”基础上,加办一证,即临时占道摊贩许可证。在流动摊贩办证时,要求出示所在乡镇及摆摊所在社区的证明。进一步强化乡镇、社区与城管之间的联系,达到分层次、分重点,精细化管理。

深化城管跨区协作机制。发挥城市管理片区与片区之间跨区协作的联动作用,深化跨区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强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扬尘”污染等方面的协作管理,彻底消除城市管理上的盲区和死角。

深化城管检查评比机制。我们将在继续实施现有的城市日常管理“周检查通报、月考核排名”考核评价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数字化城管”考核评价模式无缝衔接,建立一套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数字化城管”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从而达到监督城市管理中发生的具体问题,又能监督执法质量的效果,有效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深入开展。

篇2: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城管

[文章摘要]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概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条件。

[关 键 词]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是与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一致的。学校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个细胞,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基地,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条件。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将会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注入活力,使学校的组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师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

一、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2.19”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并且全面诠释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同时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全面把握”。

应该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在党的十六大上已经有所体现,在其后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则首次完整地提出了这一科学论断,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个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陆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科学论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如今,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扩展、深化和飞跃。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一个由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的过程。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逐步变成现实。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一个重要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后,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愿望。

二、把学校建成以人为本的阵地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它既涉及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涉及到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的总概括,其内容都是围绕以人为核心而开展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是需要经历在学校学习、教育、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家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反之,就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树立一个良好班风校风,良好的班风校风能够激发学生勤奋学习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热情;再次,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影响力,良好的教职工队伍形象在学生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四,在学生中开展树典型活动,评选先进班集体、先进个人,及时做好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工作,用正确的理论导向,打造先进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必须从每个人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构建和谐校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国家来说,发展是硬道理,对于一个学校来讲,发展更是硬道理。办学要有必备的条件,没有良好的师资、规范的管理,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教学、生活、服务、活动等硬件条件,要办好学校是不可能的,要办名牌学校、一流学校更是不可能的。要有较大的规模,办学也有一个投入产出的问题,有了相适应的规模才能保证投入产出的合理,也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同时,要有较高的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没有较好的办学质量,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就不会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可见,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科学发展是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首先是指人民群众,是对人主体作用的一种尊重和肯定,人是最大的资源、最大的财富、最高的价值,构建和谐校园离不开全校教职工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构建好和谐校园,就是构建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一个基础细胞。以人为本的“本”指的就是发展之本。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学校不断发展,需要广大教职工共同参与,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学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和重大任务,其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心情舒畅、生活幸福,切实从多方面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既是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当前的紧迫任务。落实这一要求,就要从学校客观实际出发,一方面,学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和问题,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要具体分析并逐步予以解决;另一方面,建设和谐校园必然要与整个社会的渐进步伐一致,一些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和谐状态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实现。以积极的态度去正视和解决矛盾,以稳妥地步伐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要坚持依法治校。在学校工作中要认真贯彻宪法和法律,尤其是有关教育工作的各种法律、法规;对广大师生来,都要严格依法办事,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校应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在制定规章制度中,要以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不能与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相违背或相抵触,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纠纷。同时,还要加强学校的法制建设和法制教育,全体师生都要加强法制观念,做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

三、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成才的和谐环境

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成才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抓好学风建设和校园文明建设。首先,抓好学风建设。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抓好学风建设是学生工作的中心任务,一切教育活动都应围绕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而展开。教师、辅导员把抓好班级学习成绩的提高做为自己重要职责之一,定期分析所属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与任课老师沟通,商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办法措施。注意树立好的学习典型,对学习成绩落后或明显退步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及时进行教育引导。

其次,抓好校园文明建设。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注

重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方面,组织开展以“做文明师生,建文明校园”为主题的双文明活动,以创建“文明教室”、“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为主体的“三创建”活动;另一方面,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鼓励科技、知识、技能、创新型社团建设,提高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为每个社团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指导教师,加强学生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素质的提高,给学生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独立自觉的学习习惯,培养活泼乐观的性格,磨练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增进学生直接的了解和沟通。

努力搭建和拓展学生工作平台,建立与学生的良性沟通,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搭建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把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做到及时疏导,把事后处理的工作方法,变为教育和疏导,达到事先发现,事前控制。

搭建和拓展学生帮扶平台,缓解学生生活压力。我国大学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约占到20%,这些学生多数来自贫穷农村或贫困山区,生活水准一般处于当地贫困线以下,由于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非常艰苦。学校应建立完善“奖、贷、助、勤、减”等一系列救助贫困学生的制度,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真正关心、关爱他们,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成材立业的理想。

搭建和拓展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学生结合所学专业,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客观地看待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社会实践,砺炼学生的思想,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更加明确具体。

搭建和拓展就业指导平台。大学生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但是人力资源中的重要资源,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永久动力。但是,毕业后寻找工作不仅成为近几年来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也为此背上了很大的思想压力。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力合作。学校自身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建立更加合理、更加高效的就业指导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实际的服务。

搭建和拓展信息交流平台。重视占领网络平台的建设,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学生信息化网站,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指导学生,用便捷的方式联系学生,增加学校与学生的沟通途径,便于学生袒露真实的思想,学生可随时方便地就自己的观点、问题或个人需求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既反映了问题,也便于学生宣泄感情。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需要随着教育、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过程,更是一个长远的征程和永恒的主题。需要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全面参与,不懈努力。学校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之道,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扭住发展这个执政兴校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学校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

??

??

??

管理方略

篇3: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

一 转变教育理念, 重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个人的自由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被教育的前提首先是天性被尊崇, 由此因势利导, 促使其自由健康发展。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因材施教”, 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要做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西方近现代教育发展史上, 卢梭的“自然教育论”, 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思想, 都把对学生的尊重看成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原则。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 许多高校的教育理念一直沿袭着传统教育的思想和单一的教育培养模式, 构建了一个没有乐趣的教育环境。这种教育抹煞了受教育者的个性, 从而也抹煞了受教育者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转变教育理念, 重视“教”与“学”的协调发展,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以教学领域中“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 是高校实施和谐教育的主阵地, 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与“学”在教育实践中是两种行为、两个过程, 又统一于高校连续不断的教育活动之中。学校各种“教”的活动, 要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 如激活学生的各种潜能, 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能动精神和积极态度等。教师要从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育教学时空的安排、教育教学情境的设计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 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 不断地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和层次。

2 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人才是有时代特征的概念, 人才的素质特征包括三方面:一是道德品质特征。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是他们道德品质的首要特征。二是思维方式。主要有思维的独立性, 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未知, 提出自己的主见。三是个性特征。比如, 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能力、广泛的兴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就是善于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这些素质特征。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教学才能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师生携手实现和谐教育的目标。

3 尊重受教育者。这是教育理念的最初体现。包括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和人格、受教育的权利等。对于鼓励创新和和谐发展的教育而言, 只有承认个性, 尊重个性, 才能发展个性, 培养创新型人才。尊重受教育者必须考虑让受教育者投入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 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它只有不断适应、服务和带动社会的发展才有生命力。具体到每位老师而言, 在教育教学中也必须遵循这些规律, 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另搞一套。

4 尊重教育者的劳动成果。“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学校内部分工而言, 大致也可分为三个功能群, 即引导、保障群, 由决策领导、管理执行者和服务保障人员组成。他们的功能是保证“能量”即办学经费和师生的生活必需, 如同心脏和血液;第二个是传导、开发群。由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实验技术和图书馆员构成。他们的功能是传递信息流, 进行传道和授业, 加强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第三就是继承、开拓功能群。主要指学生。其功能是对接受的信息进行转化、编辑、积累、储存和再造。这个功能链条很清楚, 引导保障群是保证, 传导开发群是关键, 继承开拓群是中心。所以, 要实现系统的功能, 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学生, 都必须尊重老师, 这种尊重不是简单的礼仪和身份的尊重, 而是对其有益劳动付出的尊重。

二 尊重学生个性, 加强和谐校园内涵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个性, 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要求,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在学校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 转变传统的学生被支配、被管理的地位, 坚持和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见, 关注学生的需要, 积极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努力实现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双向互动。要在学校工作中坚持和树立为了学生、服务学生、依靠学生的宗旨, 对学生充满感情。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 要维护好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改变传统的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观念, 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要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 着眼于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 关心关注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特别是要关心、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学习后进学生等特殊群体, 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和扶持, 为所有学生健康、和谐、全面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构建和谐校园要做到以校园为载体, 整体优化教书育人的氛围, 以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科学互动发展为宗旨, 协调运转学校教育的各个系统与要素, 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和谐校园内涵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 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标志。要对学生的潜能、兴趣、爱好、特长加以引导、提升, 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 特长充分展现,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2 师生交流的和谐。和谐的课堂文化是一种互动的文化思想交流, 其中受益的不只是学生, 教师也将在教学互动中不断进步。教学互动, 通过角色转换与认同, 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教学相长。

3 服务中的和谐。服务质量体现着学校硬件设施的先进性和人文水平。优质的服务能够陶冶人、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 使学生在服务保障的氛围和感染中受到感化、教育和熏陶。

4 管理因素的和谐。管理者要在情感、事业、待遇等方面给被管理者以足够的人文关怀, 调动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积极性, 努力形成管理科学、服务一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和谐局面。

5 人与环境的和谐。校园是师生们生存生活、学习工作的主要场所, 是师生心灵归属的港湾, 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启迪人的思想、智慧, 塑造人的心灵, 愉悦人的身心。打造人文品味与现代化设施相得益彰的和谐校园, 是学校追求的目标和发展的主题。

三 紧密结合实际, 建立和谐教育长效机制

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高校作为国家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当前高校要紧密结合高校自身实际, 深入研究, 加强学校自身建设, 做社会和谐教育的典范。具体要做到:

1 坚持以和谐的教育事业为基础成就和谐校园。和谐的教育事业, 科学的办学理念是校园和谐的核心所在。学校事业发展兴旺, 师生团结一致, 正气蔚然成风, 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学校教育事业的和谐反映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学校基本功能的和谐发展上。和谐的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 和谐的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 和谐的社会服务是学校发展之基。

学校的教育事业集中体现在人才的培养即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学生的培养上。师资队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吸引、用好人才, 注重在实践中锻炼人才, 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学生培养上, 学校要确立人本意识, 沟通社会、家庭、学校的联系, 发挥社会参与育人管理的作用,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科学研究上, 高校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 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 努力打造和谐的科研组织模式, 鼓励创新性科学研究。

在社会服务上, 高校要紧密联系实际, 积极主动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把学校的发展与国家、地方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 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

2 坚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纽带编织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校园, 要协调处理好学校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 理顺师生员工的思想情绪, 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各展其长、专心学业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校园内部积极营造理解与尊重、支持与合作的和谐氛围, 使所有人都能在信任和关爱中, 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 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师生和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保证,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主体作用。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师德修养、教学艺术来取信于学生, 做学生的表率, 帮助学生解放思想、解放个性空间, 才能使学生自由地发展, 在大学校园中形成乐教乐学的生动和谐局面。从大学校园走出的学生不仅有着优秀的学习成绩, 而且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健康的思想品格以及健全的身心素质。

3 坚持以和谐的校园环境为氛围营造和谐校园。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 要通过不断创新, 努力打造个人秉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自然环境, 建设具有新时期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完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体系, 为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高校要发扬过去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以教师的师德教育、学生的学风建设为主要内容, 构建先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的、具有高尚的文明风气和浓郁的学习风气的校园文化格局, 不断完善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治学理念以及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等诸要素在内的学校精神文化体系。形成健康向上、丰富多彩, 既反映高校共性又体现各学校特色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广大师生理想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篇4: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医院

荆门市掇刀人民医院是一家集医疗、康复、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现为荆门市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单位、掇刀区合作医疗定点单位、掇刀区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单位、掇刀区居民医疗保险定点单位、掇刀区文明单位。掇刀人民医院以“百姓放心、患者满意”为服务宗旨,倡导“专业、精准、人文”的服务理念,以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低廉的收费,竭诚为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一、务实为民,优化服务措施

今年以来,荆门市掇刀人民医院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践行群众路线、服务群众健康”为总载体,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坚持学习教育不放松,做到明确主题集中学、形式多样广泛学、选树典型深入学,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宗旨意识;二是坚持聚焦“四风”不散光,做到深入基层听意见、正视问题查根源、研究分析重聚焦,进一步找准查实了突出问题;三是坚持开展批评不遮掩,做到谈心谈话不走形式、剖析检查不走过场、开展批评不虚张声势,进一步弘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四是坚持从严整改不松劲,狠抓专项整治、建章立制、即知即改,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

掇刀人民医院常年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护质量为核心,结合医院实际,从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以人为本,换位思考,通过狠抓领导责任、强化廉洁从政、职业道德教育,狠抓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制度约束力,以专项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为重点,在医院职责范围内,努力改善医疗环境、增强医疗卫生服务意识,提高技术质量,降低群众医药费用,把意识形态的反腐倡廉工作和行风建设转变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心工程来做好做扎实,使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何在卫生建设中践行科学发展观,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群众服好务、做好事,是每个医院管理者必须解答的课题。作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遵循发展规律,确立发展思路,找准发展重心,脚踏实地推动卫生医疗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立足发展,创新卫生机制

如何建立健全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卫生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全的保障作用,使人民群众享有费用比较合理、服务比较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卫生保健服务,这是掇刀人民医院在新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掇刀人民医院深刻解读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沿着这一目标,深化改革,更新机制,推动医院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明确责任,推进医疗改革。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民生息息相关,有较强的公益性质。近年来,国家制定了《 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卫生改革政策,明确了医疗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把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掇刀人民医院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明确职责,结合医院发展实际,创新发展理念,建立起合理的醫疗运行机制,着力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院

优质服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掇刀人民医院以“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平安医院创建活动相结合、与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相结合、与医院管理年活动相结合、与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相结合,做到学习、评议、整改、效果“四实”。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是出台医院基础建设的长效机制,还是调整新一轮医改的工作思路,全院上下齐心,围绕医院发展“创新与实效”的主题,力求出成果、出亮点、出特色。

篇5: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广西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广西

作者:莫光辉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2期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广西贯彻落实“富民兴桂”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全区人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和享受中全面推进广西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关键词]以人为本;富民兴桂;和谐广西

[中图分类号]D601

篇6: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

——记河南煤化焦煤集团鑫珠春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明军

河南煤化焦煤集团鑫珠春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明军同志,多年来以党性为后盾,以政治责任感为动力,以“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最好”为具体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自我教育、感染凝聚和激励鼓动作用,从加强员工思想教育、着力解决基层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恪尽职守、竭诚奉献、辛勤工作,为打造和谐企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明军常说: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实现又快又好地跨越式发展,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作为政工干部,必须要不断学习,只有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理清思路认清努力方向。为此,张明军同志把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以及《党章》等党的理论知识作为自己的必修课,自觉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并结合工作实际,先后撰写发表了《践行三个代表、促进企业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坚持科学发展观、做久做强做大企业》等理论性文章和心得体会40余篇。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张明军同志没有忘记企业的发展。为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干部员工队伍,他结合工作实践,积极探索,在创新上狠下功夫。一是思想观念创新。通过讲座、座谈会、恳谈会等多种形式教育政工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特别是融入河南煤化以来,在公司党委的支持下,张明军同志把文化大融合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前提,通过广播、板报、条幅、标语、报刊、网络、会议等多种载体,组织广大干部员工认真学习河南煤化各 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使广大干部员工与大集团在思想观念、行动上实现快速、深度融合。二是工作方法创新。张明军同志通过实践总结出了符合公司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提出了“1313”工程即:围绕一个中心(企业发展这个中心),做到三个结合(企业面上的宣传教育与先进人物事迹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员工实际困难相结合),突出一个重点(党建工作为重点);实现三个目标(职工素质明显提高、三个文明建设协调有序、企业改革发展明显进步),并根据企业工作实际和员工思想实际,不断调整工作的侧重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三是机制创新。为及时了解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以调研的方式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张明军同志把每年一次的政研年会改为每半年一次的政研年会制度,拟定调研课题,今年以来,收到公司领导和基层管理人员论文、体会文章和调研报告260余篇,对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起到了酶化作用。他本人还撰写了《提高认识重实效,学以致用促发展》、《以扎实的宣传工作统一干部员工的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等体会文章和调研报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是激励全体员工奋勇向前、克难攻坚重要精神食粮,是推动企业的发展助推器、加油站”。这是张明军在焦煤公司宣传谢延信感人事迹报告会时对百里矿区干部员工所说的心里话。

作为全国道德模范“大孝至爱”谢延信的所在单位,张明军同志把学习宣传谢延信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的精神动力,按照“叫响一个典型,树立一面旗帜,倡导一种精神”的要求,亲自组织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事迹图片展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谢延信同志淳朴善良、尊老爱老、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爱岗敬业、顾全大局的传统美德和崇高精神,在矿区形成了“知荣辱、讲正气、树新 风、促和谐”的良好文明风尚。他还带领谢延信先进事迹报告团先后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10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0余万人,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贡献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为了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吸引人、凝聚人,提升企业的新形象,张明军同志积极组织实施了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工程,完成了员工愿景征集、企业文化理念、生产经营精细化管理等10项企业文化建设项目,开展了“个人愿景”征集、推行员工道德行为规范等活动,组织编制了《企业文化手册》、《企业管理手册》、《鑫珠春人》和宣传画册,对员工进行系统教育。同时通过开办企业文化专题节目,举办“大集团我们共同的家园”、“我是鑫珠春人”等演讲会、形势报告会、征文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保证,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

要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切入点不放松,切实维护好广大员工的利益,努力保持员工队伍稳定,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这是张明军同志在平时解决处理广大员工群众的问题时坚持的工作方针,也是他多年来畅通沟通渠道,有的放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宝。

为切实维护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努力保持员工队伍稳定,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张明军同志经常组织政工干部深入车间、区队,帮助基层单位解决急、难、险、重困难。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解决员工家庭生活、子女上学和就业等急事、难事,切实监督好、实施好安全生产环境、家属区道路修建、两堂一舍改造等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今年第一季度,有井下基层单位反映由于生产条件遇到变化,员工劳保用品不够用,对安全生产带来了影响。张明军同志积极组织生产、供应、后勤等单位研究解决办法,满足了安全生产的需求。他还紧紧围绕公司中心工作,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为目的,立足班组建设,组织开展了井上下全方位、多工种的劳动竞赛、“导师带徒”、“技术标兵比武”等活动,营造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并通过评选“文明班组”、“安全明星”等活动,邀请“安全明星”上台发言介绍“文明班组”、“学习型”班组的做法和体会,有力推动了员工队伍建设,激发了广大员工学文化、学技术的热情,确保了矿井安全生产。

“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考验,带头做到勤政廉洁、克己奉公”。这是张明军经常对身边同志讲的话。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张明军更是时刻用纪检干部素质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自觉遵守国企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七项要求和高管人员十大行为准则等规定,不以领导自居搞特殊化,坚持做到为人正派、办事公道,不以权谋私,不搞权钱交易,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几年来,无论是家属区新建住宅楼分配、物资设备采购,还是农民工选招等,他都严格遵循不插手、不讲情、不打招呼的“三不”原则,并严格对招聘程序和有关规定进行全程监督,确保了公平、公开、公正。

为了将纪检监察工作渗透到企业安全管理、生产经营、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张明军同志创新开展实施了“3211”监督工程,监督领域不断拓展,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开展了党员安全旗“6540”安全工程,将纪委管党抓安全与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闭合循环安全管理模式,为公司实现安全生产作出了显著贡献。对重点建设项目和关键环节实行“一同步、三参与、五把关”效能监察,有效地推动效能监察由事后监督向全程监督延伸、由单项监督向综合监督延伸、由纠错性监督向建设性 监督延伸。在党风廉政教育中,围绕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岗位廉政教育为重点,以廉政勤政先进典型为榜样,以违纪违法案例为反面教材,以廉洁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组织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教育活动,并使之贯穿于企业各项工作中,形成“大宣教”工作格局,实现了党员干部无违纪、无违法、无犯罪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他还从抓源头、订制度、堵漏洞入手,健全完善了物资采购、产品销售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招投标工作通知》、《设备管理奖罚办法》等文件,并严厉查处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切实做到违者必究,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

篇7: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两年前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此后,胡锦涛等中共领导人多次就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并作出重要阐述。构建和谐社会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也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和谐理念统领企业发展。

企业要健康、顺利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用和谐理念统领企业发展。这是时代对企业和企业法人提出的新要求。就供排水企业而言,就是要从本企业的特点出发,坚持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为导向,转变工作作风,提升供排水服务质量,大力开展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既追求企业效益,更追求社会和环境效益;既追求利润,更追求和谐。为此,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正确开发和运用企业人才优势和技术资源,在充分尊重个人价值取向的同时,兼顾对社会的回报;既要树立集体和个人典型,又要提倡共同进步,实现企业经营成果和利益的“共享”。

多年来,作为供排水集团子公司之一的中法合资绍和供水公司,注重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在充分汲取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把

1“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的管理方针,贯彻于日常工作中。投入资金改善员工劳动条件,降低劳动强度,优化工作环境;采用国际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持续改进安全管理绩效,关注员工及企业外部需求,不断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公司以适宜、有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于2005年获得了国际认证,并连续多年荣获哈尔滨市“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称号。

二、创建和谐企业必须注重三个原则。

一是全员参与原则;二是良性互动原则;三是和谐创新原则。创建和谐企业首先要构建企业内部和谐,其中主要是员工队伍的和谐。供排水集团是群体协同作业较为突出的企业.因此,要树立大家普遍认同的理念和价值观,改善和化解劳动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同心协力,协同作战,是企业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引导职工对和谐企业的认同,营造和谐管理的氛围,绍和公司通过在管理体系中建立员工协商与沟通控制程序,明确协商沟通的目的、范围、职责及具体的运行准则,为解决好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组织的关系,建立横向联系、垂直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管理从能人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跨越,以企务公开架起了领导与职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桥梁。

三、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以和谐促效益。

要创建和谐企业,劳资双方必须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是企业和谐的根本保证。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劳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一般来说,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大都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同企业抗衡。因此,建立和谐企业的劳动关系,规范企业自身行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绍和公司注重规范劳动用工制度,自觉遵守《劳动法》的要求与劳动者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严格执行现代企业用工制度,企业实现了劳动关系管理的法制化,契约化。

在涉及企业与职工重大利益的一系列问题上,公司一方面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以进行集体协商的方式来建立企业自主协调劳动关系机制,通过贯彻实施《劳动法》加强协调与沟通,及时化解矛盾,建立稳定协调的企业劳动关系,规范双方的行为,增进双方的合作,共谋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加快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职工能够享受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各类社会保险权利。

企业天经地义地追求是提高经济效益。以和谐促效益,以效益促和谐,企业才能向着良性循环的轨迹发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和谐是效益的基础,效益是和谐的保证,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单纯追求效益,不注重和谐企业的建设,是企业的短期行为。只有一手抓效益,一手抓和谐,职工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职工在构建

和谐企业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显现,和谐与效益才能同步持续发展。

四、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先导,大力实施和谐管理。

“和谐”既是一种伦理,也是一项管理准则。这就要求企业以“和谐管理”为指导思想,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各种冲突产生的根源,从根本上讲,就是缺乏建立在统一价值观念上的企业文化。绍和公司在全面推进标准化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同时,通过开展员工心理咨询和高效团队训练营活动,深刻挖掘企业文化所具有的整合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它包括企业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的经营工作与企业文化只有很好地融合,才能培育员工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塑造员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创造具有亲和力的人际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同时,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员工的思想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转变为实际生产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为和谐企业的创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对企业发展会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五、牢固树立诚信理念,建立健全企业诚信体系。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市场经济越发展,人们就越发感到诚信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企业诚信建设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为推动和加强企业诚信建设,中国企业联合会于2002年7月制定并颁布了《企业诚信经营自律守则》,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企业诚

信建设的基本要求。我们要以此为监本,强化信用观念和道德修养,不断完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切实加强自律,改进经营管理,守法经营,诚信纳税,为构建诚信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基于诚信原则, 绍和公司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早在1997年就开始建立、实施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并于1999成为我国首家通过国际质量认证的制水企业。此后,每年聘请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坚持开展外部监督审查。企业通过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内控指标,细化过程控制,严格内部管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以先进的管理体系和优质的出厂水,为供排水集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六、增强社会责任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承担社会责任,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多做实事。日前,绍和公司在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指导下,由领导班子、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带头,筹集个人捐款三千九百五十元,同时企业以团体名义捐赠八千五百五十元,共计一万两千五百元,分别资助三名家境贫寒、高考成绩优异,并已被在哈重点高校录取的大学生,用爱心为贫困生圆了一个大学梦。这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员工们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为能让更多的贫困生都能接受高等教育,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栋梁之材,绍和公司还决定在全员范围内继续开展此项活动,并将活动主题确定为为:“捐助爱心,擦亮人生”。

与此同时,为在企业全员范围内,强调资源的合理运用,预防污染,倡导环境保护,以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要求,将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转化为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绍和公司近日拟定了一项关于建立和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计划,公司全体员工对实现这一计划充满信心。

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忽视了社会责任,无论企业规模和效益有多大都不能算成功企业。只有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得到员工的拥护,才能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企业只有不断给予社会最优质的服务,社会才会给予企业回报及认同,在这样良性循环下,企业才是最终受益者。

篇8: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

一、服务教师,构建优美环境

教师需要有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需要有充实的教学资料,需要有工作学习时间的保证。要给教师的工作提供各种方便,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要实施校园文化工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学校投入几十万元绿化美化校园,布置宣传栏,布置办公室,完善图书阅览室、校园广播网,提高文化品位。学校的布局、墙壁悬挂的伟人像、名人名言,洁净的环境和美丽的校园能熏陶人。

二、以身作则,推进制度建设

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高尚的人格,使人产生敬佩感,能吸引人,促使人模仿。因此,学校领导必须提高思想品德修养,要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教师树立榜样。即使看见地上一片纸屑,领导也当着师生的面捡起,以此来带动影响全校师生。

要完善规章制度。既要有约束性的,也要有调动性的。约束性的如“教师教学常规要求”、师德师风“五条禁令、十个不准”等;调动性的如“学校十佳教师评选制度”“教学质量奖励方案”等。学校制定规章制度,一般注重约束性,而忽略调动性。要建立健全调动性的规章制度,使之与约束性规章制度相互配套。

三、民主管理,创设和谐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欢领导不负责任、放任自流的管理。他们希望领导能以民主的作风,为学校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大家心情舒畅, 和睦共处,自我约束又自我完善。

要建立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学校管理不是校长或少数人的专利,教师在学校的发展及日常工作的决策上要拥有发言权。要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班主任联席会、家长联席会等,让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方面享有主人翁地位。

要保障教职员工的权利,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要充分发扬民主,让教职员工参与管理学校、监督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教职工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一个重大事情的决策前,要充分发扬民主,让教师参加学校决策及各项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地位商讨学校的重大问题,可使教师感到领导的信任,从而使其感到自己的利益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学校领导与教师商讨问题时,为双方都提供了一个取得别人重视的机会,从而给人们一种成就感。多数人会因能够参加商议与自己有关的行为而受到激励。决策之后,要在集中统一领导下,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实现既定决策。正确地参加管理既对教师产生激励,又为学校的成功提供了保证。

四、心灵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颗心就是一个博大丰富的世界。学校领导要“读懂”教师,洞悉他们的心灵世界,就必须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视其所以,观其所由”。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教师自尊心强,珍惜友谊,学校领导以平等的身份走进教师群体,教师关闭的心灵门扉就会向你开启。一所学校矛盾和不同意见总是存在的。常听说,有的教师因为气量狭窄与同事过不去,人际关系僵化; 有的教师因为某次工作上的挫折,对自己的职业开始厌倦起来,提出改行请求……这些现象和事实,也提醒学校领导:要与教师沟通思想。

学校领导要认真研究社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教师心理学,平时要注意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特点、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讲究管理艺术,造就既有整体的统一,又有个性的发展这样一个良好的局面。领导要坚持在大事上讲原则,不怕得罪一些人,对个别教师的非正常行为,应该进行严肃的批评和必要的处理,不能姑息迁就,要教育在先,处理在后;在小事上,容人之短,谅人之过。

学校领导要努力引导下属养成豁达的胸襟、乐观的态度和开放的眼界。教师工作上希望得到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作为学校领导者,更应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帮助他们克服各种缺点。对教师要有呵护备至的爱心、“金石为开”的诚心、不厌其烦的耐心。对教师工作中的失误和缺点,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切忌公开批评教师。一位青年教师一次因评优与学校领导发生争执,态度蛮横,口出秽语。而学校领导并不计较,相反,主动接近和关心他。这样一来,使那位教师坐立不安。他主动找上门来,为自己的过激言行而道歉。对那些常以发牢骚的方式表达批评意见的人,学校领导也要采取积极、宽容的态度。学校领导应充分肯定这些教师积极的参与意识和主人公精神,赏识他们提出的改进学校工作的意见及措施,一旦建议被采纳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更不要忘了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及时表扬他们。对那些默默做工作的教师,学校领导要时常亲临他们的工作场所进行抚慰,在教职工大会等公开场合予以赏识,在学期和年终报告中,肯定他们对学校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当教师遇到烦恼时,当教师生病住院时,当教师家有婚丧喜庆时,学校领导要上门关心、慰问或祝贺,这样能给教师以极大的鼓励。

五、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要树立学校职能新观念,把培养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校长必须确立“素质教育首先是对教师素质的教育” 的观念,认真分析本校教师素质状况,把培养教师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将学校培养学生和培养教师两项工作一起抓。

要倡导终身学习。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显然应最终归结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靠什么,靠终身学习,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模范。终身学习,不是糊弄别人也糊弄自己的一种学习形式,终身学习也不是限定于某种内容的学习,它就是人的一种需要,一种终身的需要。教师要适应未来的挑战,就要学习新知,学习渊博的知识。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首先,要创设一种支持教师成长的环境。学校要合理安排使用教师,做到量才使用,用其所长,人尽其才。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即要从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鼓励每一个学科组及年级备课组,从本校师生实际出发,研究新课程教学中的真问题,达到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其次,要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教师在实践中磨炼自己,提高自己。学校必须给教师创造各种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的机会,更新教师知识,挖掘和提高教师的潜力,培养他们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后,对教师的成长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学校领导要深入实际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及时指出问题,坦诚交换看法,为其出谋划策,切实解决困难,促其自主成长。

六、重视激励,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对教师的激励,主要是满足教师的成就感、贡献感、创造感等层次的需要。当教师这些需要满足时,所产生的工作积极性具有稳定持久的推动性。对教师的激励,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重在精神激励。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灵活地运用下列精神激励手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领导者通过适当的方式对教师的付出给予承认,这是对教师人格的一种尊重。可以通过光荣榜来奖励最有进步或任何有出色表现的教师;可以用证书、奖状、纪念章和奖章认可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可以在学校内部或本地报纸上报道教师的事迹,让教师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可以在集体宴会上颁授荣誉或奖励;可以给有成就的教师一个舒适的办公室;可以在陈列室收藏成就较高的教师的姓名与照片等。

同时也要注重物质激励。人们进行社会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了物质利益,在管理中正确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促使人们去关心自己的工作,以推动整个学校的发展。一位西方管理大师说过:“你想得到你想得到的,你就得让别人得到别人想得到的;只有别人得到了别人想得到的,你才能够得到你想得到的”。对个人来说:你的心在哪里,你的钱就在哪里;对管理者来说:你的钱在哪里,教师的心就在哪里。要改善教师的经济地位,提高教师的待遇。要继续完善教师绩效考评制度。 要注重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还要关心教师的物质利益,满足他们合理的要求,想方设法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让教师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上一篇:大专毕业生求职信下一篇:一次课外活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