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应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2024-06-10

企业管理应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精选8篇)

篇1:企业管理应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管理应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精华和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企业文化的精髓即以人为本,企业即人,文化是魂。人是振兴企业的关键,组织中的人的活力,决定群体的成败。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核心,一切为了员工、一切尊重员工、一切依靠员工,努力开发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员工素质,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以人的发展带动企业发展,以企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打造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现代企业。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机制中立于不败之地,靠的是先进的企业文化。海尔、诺基亚、联想、海信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无不把”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企业文化理念渗透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核心价值观是服务客户,为顾客创造价值,尊重顾客和员工,提倡团队精神,不断学习创新。红星家具集团就是秉承了这种文化价值观,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他们强调快乐学习,倡导互动学习,成果分享,让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在公司里流动,共享学习的快乐。企业文化管理中,他们倡导“公司的员工,就是公司的顾客”的员工顾客观,”对员工的事业负责,对员工的生命负责”的员工观,注重员工的品德修养和品格的塑造,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促进员工自觉地发挥内在潜能来发展企业。这样,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肯定了,人的价值被发现了,从而人力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办好企业靠什么?靠我们自己,靠我们公司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以先进文化再造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是管理科学的飞跃和升华。在相同的物质资源条件下,甚至实力对比悬殊的企业,由于企业文化优劣的不同,小企业可以吃掉大企业,实力弱的企业可以打败貌似强大的企业,落后的可以后来居上。人才是企业兴盛之基、发展之本。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才能发挥出不可估量的潜能。实践证明青藏铁路之所以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归根结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培养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日本松下有句名言:”生产出合格产品之前,先培养出合格的人。”那么如何培养出一支战斗力强、高素质的队伍呢?

首先要用企业精神武装员工,鼓舞员工斗志,提供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要用企业精神鼓舞士气,激励斗志;要用企业精神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打造团队精神;要用企业精神打造品牌,拓展市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用企业精神建设队伍、创佳绩,推进做强做大企业的进程;要用企业精神,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专业竞争优势,占领市场制高点;要用企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中铁建这支兵改工队伍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铸就了历史的丰碑,同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优秀文化,打造了不畏艰险、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企业团队精神。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员工这种精神理念,树立新时代企业精神,抓好员工 “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教育,培养员工的企业荣誉感和责任心,确立以人为本、崇尚文明的先进企业文化理念。

二是用共同愿景激励员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愿景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种期望和描述,告诉员工企业将做成什么样子。一个美好的愿景能够激发员工发自内心的感召力量,激发人们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职工认识到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激励员工立足本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人才的选拔与使用方面,要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与激励体系,对每位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贡献大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工资待遇方面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旧的等级工资加奖金的分配机制,实行合理公平的新分配方式,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员工学习、创新的热情,使职工安心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后劲。著名的留学机构金吉列集团之所以在众多的留学机构中建立良好信誉,就是一向遵循“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企业文化理念,坚持”尊重知识、尊重能力、更尊重成绩”的用人标准,提倡“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创造”的员工行为准则,关注员工全面发展,努力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建立起企业与员工平等、尊重、友爱、共赢的新型关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切实体现出对员工的尊重,是员工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知识经济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人为本,需要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积极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给每位员工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既要善于吸引优秀人才来企业工作,发挥其聪明才智,又要对在职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营造出重视人才、珍惜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是靠民主管理凝聚员工,靠真情关怀温暖员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员工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强化全员民主意识,提高职工参政议政能力,使员工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坚持公正原则,合理采纳职工的建议,开展经常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及时解决职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促进企业的全面建设。并通过企业内部网络、”意见箱”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吸纳员工的建议,鼓励员工对公司经营、管理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员工营造出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和宽阔的发展空间,使企业走上法制化、民主化的轨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时刻本着“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需职工之所需”的宗旨,立足眼前想长远,有的放矢地把<劳动法>、<工会法>中规定的职工各项权益落到实处。把解决职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树立职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尊重员工,时刻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设身处地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使职工们真正感受到 ”家”的温暖,以企业人本文化氛围陶冶员工,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是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乃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准则,追求“以人为本、顾客至上、追求共赢”的企业文化理念。我们相信:企业就是”人”,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不但要充分地尊重个人,给个人足够的空间和发展机会;同时要始终倡导"平等尊重、团队第一、诚信为本、追求卓越”的人本文化,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竞争机制中立于不败之地,打造具有强大凝聚力

和向心力的现代企业。

篇2:企业管理应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内容提要:当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私营企业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构造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史龙·亚佛德说过:“你可以拿走我全部的资产,但是你只要把我的组织人员留下来给我,五年内我就能够把所有失去的资产赚回来。”这深刻地说明了物质资产易得,人力资源难求的道理。因而,如何尊重人、爱惜人,发挥人的潜力,是我们每个私营企业家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

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就是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私营企业要努力创造条件,既能使员工们自我意识到其工作的结果对自身有意义,值得为之奋斗;同时又能意识到其奋斗对社会或企业有一定的意义,应该为之效力。让每个员工都感到主体意识得到了尊重,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实现自己的价值,由此而激发出的劳动热情将是无穷无尽的。

尊重员工的主体意识就要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心理学家认为,所有人的行为,都是打算达到一定的目的和目标的,这个一定的目的或目标作为导向行为又总是围绕着满足需求的欲望进行的。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而其最基本的需求是物质需求。按照唯物史观、觉悟是以利益为基础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之所以深得民心,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客观上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一个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须靠广大员工的觉悟和努力。为此,私营企业家必须关心员工的物质利益,努力帮助员工解决好分配、住宿、食堂、医疗、劳动条件以及婚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人作为一种利益主体,受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利益追求上必然会呈现出层次性和多样性。当物质利益得到基本满足以后,相对于物质待遇,员工们尤其是员工中的白领阶层更看重的是精神上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精神需求往往又是无形的、微妙的,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不同的信息会导致人们不同的心理反映,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个体、或对同一个体在不同时空,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这就需要私营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察人入微。一个微笑,会给人带来莫大的喜悦;一声问候,会驱散他人心头积压的愁云;一句话语,会解开对方百思不得其解的陈迷„„ 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最殷切的精神需求是渴望工作上和事业上被公众肯定和尊重,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为此,私营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要有意识地为员工提供条件,创造机会,保证人人有用武之地,个个能人尽其才。可通过摄影、美术、书法、各种比赛、展览、联欢等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以提高员工的生活情趣,陶冶员工的精神情操,增进员工的感情交流。员工的合理需要在私营企业越是得到满足,就越会把私营企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从而产生难舍难分的归属感和同化感,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着力培育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

私营企业员工是私营企业生产力的能动因素,是私营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

动的主体,是私营企业创造财富的财富。私营企业要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就必须注重从人性的特点出发,研究和探讨员工的行为,以铸造员工对企业的献身精神,增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私营企业家不仅要知道用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怎样才能使人为你所用。这就要求我们去研究和探讨企业员工在其思想和心理因素支配之下所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为此,作为私营企业家,必须树立现代“双赢”的价值观。不可否认,私营企业家与私营企业员工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资关系,获取利润仍然是私营企业家投资的直接动机和目的。但是,正如松下幸之助所倡导的“产业报国,亲和协力,至诚至上,团结一致,发展提高”的松下精神,私营企业家必须同时兼顾自身利益、社会利益和员工利益,并以此作为私营企业的宗旨,私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才有坚实的根基。私营企业家只有树立“双赢”的价值观,才能摒弃不适应时代、不适应现代经营、不适应国际化大生产的制约私营企业发展的落后、陈旧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才能自觉接受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现代化管理方法;才能自觉地了解、尊重和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保障员工的合法权利和正当利益。从私营企业员工的角度说,只有自身的权益在私营企业中得到体现和保障,才能对私营企业产生向心力和忠诚度,才会从根本上意识到自身的业绩和私营企业的效益与前途是直接相关、紧密相联的,私营企业的前途是自身在现在和将来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避免失业危胁的一个现实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在心理和行动上与私营企业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不遗余力地为私营企业做出贡献。也只有这样,私营企业才会有凝聚力,才能团结一致抵御经营**和风险。不然,只能是一有风吹草动,便难免“树倒猢狲散”。

私营企业家在制订企业发展目标时,也要努力构造一种公开、透明、参与的机制,要让每个员工了解并认同企业的发展目标,从而自觉地将企业目标化为自己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同心协力、自觉奋斗。私营企业的管理者还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及时让员工们知道企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应的对策,并广泛组织员工们参与企业决策的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既可兼收集思广益的效果,又可以刺激员工们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只要员工们真切体会到企业的兴衰成败与自己息息相关,离开企业自己将难以发展,就会形成对企业的深刻依附感,并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实现与企业目标的一体化,从而自觉为之奉献,最终形成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三、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私营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是推动私营企业追求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实现新价值,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因所在。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对沉淀在员工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影响,加以分析甄别,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更新员工的思想观念。对我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善良朴实和勇敢顽强等优良品德应发扬广大,而对造成我国私营企业创业冲动脆弱、进取意识薄弱、开拓精神软弱的某些传统文化,诸如封闭性、保守性的“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思想观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的清静无为和“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中庸行为;以及只要老实听话,没有棱角就是好员工的用人标准等,必须彻底摆脱其束缚。否则,员工的创新精神就无法真正焕发。面对入世,我们的私营企业家对进入中国的国际垄断公司在资金、技术、产品上对民族实业带来的压力忧心忡忡,但对人才这一关键性资源的争夺却普遍认

识不足。因而,在私营企业内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我们的私营企业家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和人才意识,学会以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合理的制度化、人性化的现代管理机制,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努力激发企业员工尤其是企业科技人才的创新精神。为此,私营企业要注重科学分工,改变“老板说了算”的作坊管理方式,按照分工履行职责;要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打破家族界限,给人才以平等的竞争机会,真正让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担任企业要职;要依法建立劳动用工制度,改变依靠家族的道德规范制约管理企业人员的做法,应通过签订劳动合同,规范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劳动职责、劳动时间和基本报酬标准,依法落实员工的社会保险;要尊重和满足下属的自尊心,建立与员工的对话制度,改善沟通,及时听取员工对企业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要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强化管理,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充分调动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努力培育团队精神。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私营企业才能永保生机。

四、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

私营企业的经理层是私营企业的精英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主宰着私营企业的兴衰。私营企业家一定要摆正自我与精英人才的位置关系,要把精英人才看着是与自己(物质资本所有者)地位对等的智力资本所有者,自己与精英人才之间不仅仅是雇佣、使用关系,更是平等的出资与出智的资本所有者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私营企业家应该懂得当优秀人才晋升到一定的企业管理岗位时,相应的权力就成为他们最大的苛求,能不能满足他们的“权欲”,授予相应的权力就成为一个关键砝码。我们要知道没有一个精英人才在企业中是甘愿成为局外人的,他们都渴望真正站在企业经营第一线,能够在第一时间段精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动向和董事会决策,以便及时进行自主经营决策。这就要求我们的私营企业家必须向通用电气的韦尔奇那样当个开明的企业家,着力抓好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而把企业的经营权切实交给经理层。韦尔奇那种选择优秀人才,为他们构筑施展才华的舞台,给予他们足够的施展个人才智的空间与权力,放手用人,让精英人才的自我价值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得以实现,以此来满足精英人才的自豪感与成就感,培育经理层的企业忠诚的做法在实践中是非常有效的。事实表明,授权是私营企业家重视和信任精英人才的最佳表现,也是私营企业有效地留住精英人才的关键举措。

构筑精英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还要重视人才的教育培训,积极帮助他们自我成长。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一种充实自我,迎接挑战,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欲望。进行有效的教育培训,积极帮助人才进行自我完善是提升精英人才企业忠诚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美国新经济的实践证明,人才的教育培训是最有效的企业投资,不仅可以使企业以极小的投入换来无尽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人才的能力提升让他们感觉到自我发展有奔头,有所贡献也有及时补充,从而更加忠实于企业。私营企业还应注重建立学习型组织,让学习成为连接企业与人才相互沟通、彼此促进的工具。应建立鼓励集体学习的制度,努力培育精英团队,使学习成为每个人才的自觉行为,主动地按照企业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自我提高,让每个人才都能感受到自己在精英团队中通过与同事的交流就可以收益更多,进步更快,从而产生工作的自豪感、快乐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凝聚人才的企业磁场。

五、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构造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应当承认,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在私营企业中离开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去奢谈或过于强调较高境界的企业价值观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坚持因地、因企、因人、因时而异,建立起一套动态的员工激励与约束机制。其一,要进行有效的利益激励。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或生产经营较为稳定的私营企业中可实行员工持股制,将企业的经营成果与员工的经济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员工们自觉地关心企业的经营决策,想方设法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为企业获取最佳效益贡献力量。在经济尚不发达地区或因农村打工者偏多而导致员工素质不高的私营企业中应实行单位产品工资制,让员工能直观自身劳动所得。其二,要注重感染性的情感激励。现代管理学认为开发人的潜能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感情投资”,强调管理必须尊重人的本性,要有“人情味”。私营企业家要注重多关心下属、多关怀员工,在他们遇到挫折时要给以诚心诚意的同情与鼓励,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切实予以力所能及的帮助。现代西方管理学就强调,一个成功的管理者20%靠的是他的工作能力,80%靠的是他人际关系的能力。其三,私营企业应遵循市场竞争法则实行末位淘汰制。任何事物都有正负两面,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正面激励的同时也需适当的负面约束。要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评价,优秀的给予奖励、提升,最差的应予以淘汰,这样佼佼者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求进取的碌碌无为者最终只能被淘汰,从而促使私营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不断升级换代,逐步走向更高的层次。

篇3:企业管理应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从管理学的角度探讨以人为本, 就是要求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须要以人为中心。在管理过程中, 要保证个人的利益, 尊重人的兴趣、知识以及劳动等, 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是对人的思想的认可, 重视人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最早是由费尔巴哈提出的, 之后马克思又对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进一步做了阐述。现当代管理学的核心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以人为中心, 采取相应的制度和方法, 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此外, 教职员工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在管理过程中不以人为本, 将会大大降低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及工作质量, 不利于高校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1. 充分认识“以人为本”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有以下三点。首先, 能够唤醒高校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有利于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 这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所需要的, 高校教师是培育人才的主体, 这就需要高校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较高, 只有不断完善自己, 才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就是人才资源开发的过程, 在建设过程中应保持解放和不断发展人才的观念, 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激发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从而将教师显性能力和隐形能力激发出来。其次, 以人为本是激发教师潜在能力的先决条件, 人的潜在能力与一个人的经验和亲身体验以及观察能力有关。因此, 以人为本的观念建设师资队伍, 就必须以尊重教师和关怀教师为宗旨, 这样才能够使教师潜在能力得到激发。最后, “以人为本”是教师人才引进、留任、使用以及开发的基本理念和条件, 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引进和留任教师人才, 保证教师队伍师资水平的提高和师资队伍的不断扩大。一些高校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引进高素质人才, 需要以人为中心, 通过提高教师的待遇与福利, 这样才能更加吸引高素质的教师人才。

2. 把握以人为本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规律。

为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需要把握以人为本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规律。首先, 从教师职业认知中把握规律。人才流动取决于人才的需求和价值取向, 主体对客体特定环境下的认知引发的心理需求, 是决定主体选择的主要因素, 通过选择满足自身的需求, 当一个人的认知达到一定的高度时, 就不会受到外在物质条件的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优秀的人才愿意到偏远的地方去工作。因此, 师资队伍必须把握教师职业认知的规律, 通过特定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人才。其次, 从教师专业自我发展中把握规律。需要从三个角度入手, 分别是认可教师所从事的专业以及达到相关的待遇要求, 制定相应的入职和任职标准, 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并提供相关的条件和环境。最后, 从教师情感需要中把握规律, 对于教师情感需要主要从两个方面把握, 分别是生理需求和心理精神需求。因此, 以人为本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体现感情投资, 主要是在薪酬和待遇上要尽量满足教师的要求, 这样教师才能够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满足, 才能提高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才能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3. 体现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出发点。

高校教师师资队伍水平对于高校教学水平有直接影响, 以人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出发点, 高校要通过努力, 建造一只教学水平较高, 并且机构合理, 能够满足高校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对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质就是对高素质、高职称人才的培养。因此, 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此外,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还有利于高校师资水平的提高。

4. 符合当今社会时代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 高教教育已经逐渐向多样化、现代化以及个性化等方向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高校教学的主要取向,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逐步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 逐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以及高校师资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此外, 以人为本的历史潮流还要求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 这样才能发挥以人为本原则的作用, 才能使教师成为办学中的主体。

三、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发展

1. 进一步体现人文关怀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社会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高等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不断发展, 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如教学投入不足、资源短缺, 校园管理结构等不能够完善, 教师数量匮乏, 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等, 这些将会大大降低学校的教学质量。为此, 还需进一步体现认为关怀, 依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强化对教师的关怀, 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 提高教师的薪酬, 保证教师的福利待遇, 这样才能够扩大师资队伍, 才能够引进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 才能够解决科研以及人事分配的压力, 才能够优化教学结构。学校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教学规模的提高, 才能够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 进而促进生源质量的提高。因此, 提高高校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和规模对高校今后发展有重要作用。为此, 就必须进一步以人文关怀为指导思想, 加大高校师资建设的力度。

2. 创建良好人文环境, 吸引高质量教师。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心, 人才资源是学校首先要解决的资源问题。对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要体现人文关怀外, 还要建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 要避免是人才就引进的错误观念, 对于人才的引进要根据学校的规划和需求进行。此外, 还要注重引进教师的质量。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 除了要满足教师福利待遇要求以外, 还要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使教师在进入学校以后有很大发展的机会和发展空间。高质量的教师才能够带动某个专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学校某个学科的发展, 使得该学科成为优势学科, 为学校今后的改革奠定基础, 从而建立一门比较强势的学科。

3. 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管理水平。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改变传统的只提高数量的建设模式, 重点放在教师的质量上。对于师资队伍的管理, 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想, 传统师资队伍管理中, 教师只是管理者的从属, 这不利于高校教师的发展和自身水平的提高。新的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要以服务的思想进行师资队伍的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要体现人文关怀, 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积极性, 才能够使高校教师留任。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管理水平需要从以下三点进行:首先, 从教师的实际出发, 合理配置人才;其次, 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和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工作,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最后, 在人事改革过程中要体现人文关怀, 使得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脱颖而出, 成为整个学科的带头人, 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

四、结语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 而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有利于人才的引进与留任, 也有利于教师突破自我, 促进自我发展, 发挥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 有利于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摘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 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对高校办学水平有直接影响, 因此必须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过程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这才有利于教师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师资,管理,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牛维麟.新世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20) :12-14.

[2]邝邦洪.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5) :68.

篇4:构建和谐企业应注重坚持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

人是社会的主体。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论述,其价值基础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其中的“人”在国有企业中就是职工群众,“本”则发展之本,即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之本。它着眼于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科学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和手段。说到底,发展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而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壮大都离不开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充分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赋予了丰富的科学内涵,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价值基础。

从三个文明建设的角度看,职工群众不仅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创造者,也是享受者。作为国有企业,尽管历经改革,但职工主人翁地位没有变,二者的依存关系却更加紧密了,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得到员工的支持,“精英管理”离开广大职工的贯彻落实,都將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职工的实践反过来又促进了管理的升级。说到底,以人为本在企业中就是要把职工既作为管理的客体,又作为管理的主体,二者是统一的。

二、以人为本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重要意义

一是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集中体现。和谐企业应该是团结稳定、充满活力、公平正义、企业与环境和谐相处等。这些都是围绕“人”字做文章,实质就是人与企业、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及环境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企业要发展,离不开广大职工的奋斗,在这里人作用于企业。而职工要提高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又依赖于企业的发展,在这里企业又反作用于职工。归根到底,发展是构建和谐企业的第一要务,而发属必须依靠广大职工。

二是以人为本是加快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经过市场风雨的洗礼,国有企业取得了一定业绩,一些矛盾也随之涌现,看似“管理”的问题,实则是“人”的问题。我们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稳定;既要注重企业长远利益,也要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既要“刚性”抓企业管理,又要人性化、情感化关心职工。所有这些无不着眼于以人为本。只有当职工的利益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对企业改革的认同感提高了,他们才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企业发展中去。

三是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原则。和谐企业的构建最根本的有两种力量,一是“活力”,源于企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才能激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从而创造出物质的精神的财富。二是“合力”,将不同的利益个体进行统筹协调,消除矛盾,形成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形成合力靠改革,促成合力也靠改革。总之,和谐企业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企业经济效益、市场占有率、资产增值保值、职工的个人收入、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这些也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三、将以人为本贯穿到构建和谐企业的实践中去

第一要激励人,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工作积极性,迸发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大力推进企业经营管理改革,下放权利,为管理“松绑”,使广大职工变“无产者”为“资产者”,在承担义务的同时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在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化建设方面,同样要鼓励创新,积极搭建工作平台,营造良好氛围,使广大职工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第二要坚持公平正义,形成良好的风气,提高工作效率。要按照“兼顾公平、效率优先”的原则,做到公平、公正,讲正义,坚持管理透明化,减少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实行按劳分配,形成良好的企业风气。另外,要坚持机会公平,不拘一格选拔任用人才,给予每一名职工平等的竞争机会,在竞争中实行公平的竞争规则,使职工体会到企业发展的亲和力,从而更加自觉地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

第三要聚人先聚心,努力做到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情感上尊重,努力打造弘扬个性的和谐团队。安定团结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要做到工作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讲竞争又讲协作,生活上善于关心人,尤其是对于困难职工,要从物质上、精神上、制度保障等方面给予帮助,感情上要让每一名职工充分感受到“家”的氛围。另外,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前提下,鼓励职工张扬个性,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队伍的活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四、抓好五项工作,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

第一,抓好职工队伍稳定是前提。集团公司步入市场化管理后,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必然引起干部职工的思想波动,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稳定工作,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要深入开展企务公开,自觉接受职工监督;要协调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各种矛盾与纠纷,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送温暖”、“帮困助学”等活动,坚持两级班子成员每人帮助一名特困职工和一名特因职工子女制度;要把维护稳定工作的责任落到实处,定期排查、重点掌握并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下大气力解决奸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防止和妥善处置群体性聚集及群体性上访事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中,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稳定的局面。

第二,抓好企业经济效益是基础。要通过强化改革、市场开发、改善经营管理等硬性措施提高企业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困难职工脱贫问题。企业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实施“做精做强做大煤炭主业,调整巩固发展非煤产业”的发展战略。要突出新井管理,强化过程控制,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要规范管理行为,落实管理责任,细化管理措施.提升管理水平;要增强安全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把安全责任细化、分解到每一个岗位,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和安全控制能力;要强化煤款清欠工作,努力提高回款数额,活化企业资金流动;要加强项目效益、效能的执法监察,防止不必要的效益流失。

第三,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动力。要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创新意识,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要健全完善职业道德规范,细化岗位标准,增强职工爱岗敬业的精神;要以新区建设为重点,增强职工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把经营开发的压力感传递给每一名职工,成为全体职工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和自觉行动,宣传、落实好各项奖励政策,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以引领改革方向,促进理念更新,化解思想疑虑为重点,使职工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目的、意义,形成人人关心企业发展的局面,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要增强依法治企的观念,完善制度、规范行为,使企业步入依法行政的轨道。

第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是保证。企业文化建设要在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引导职工立足本岗做奉献上发挥作用;要加大对外宣传报道的力度,提升企业文化品位,构筑企业品牌;要积极引导职工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了解企业和处理问题,防止职工出现思想上的片面性;要深入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创建质量和水平。

篇5:企业管理应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从1979年改革至今,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要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增强国有企业活力,这当然是国企改革最主要的目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却把国有企业利润的增长多少作为评判改革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我觉得未免有些狭隘。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尽管西方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的显学,但我们或许也应该借助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适当关注于国企改革中利益增长之外部分,如人力制度、福利制度等,正是这些机制的存在与市场构成了一种平衡,一种社会科学应该努力争取的社会秩序,而不是只将目光停留在增长上面。

早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其中具体的内容我就不赘述了,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确实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在过去的国有企业改革中,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其中之一就是忽略了企业职工的作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片面地讲求效率.更不能将人作为物来看待、管理。马克思强调:要把人从物的和人(生产资料垄断者)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实现人的异化的复归。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尊重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价值和地位,通过重视人的作用和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来提高生产效率;反过来又通过企业的生产来造就人、培养人.促进劳动者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国有企业尤其应该如此。

所以,在此我想强调的是:在我们今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只有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才能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国有企业中不合理的人力管理制度是造成国企效率低的原因之一,现在就让我们审视一下国有企业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及产生原因 :

一、冗员过多

冗员过多是过去遗留下来的病根,一是因为过去我们曾把在企业内部安插人员当作解决就业的办法,员工只进不出,越积越多。二是当时国有企业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管理的需要,因人设岗,导致机构臃肿,机构重叠,必然引起人员过剩。

二、国有企业员工效率不高

国企员工效率不高的问题,一是由于薪酬低,企业员工的工资增长落后于企业利润增长,激励作用就不能充分体现,职工当然没有积极性。二是由于不公正的奖惩机制,在国有企业里广泛存在着干好了没有实质的奖励,反而会增加责任、加重负担,万一出了风险便成了千夫所指,众矢之的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员工自然很少主动自觉地提出新想法、追求新产品、高质量,导致工作效率低。

三、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2006年以来引进的大学本科以上人员,国有企业流失率为6

4.3%,其中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流失率,国有企业为36%、58.8%,这其中大部分人流入到外企或合资企业。这些人当中较大比例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人才高比例流失,导致商业秘密的泄露,企业人力成本的增加,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效率,最终影响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竞争力。有人戏称,国有企业是外企的一个免费人才充电基地。那么国有企业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呢?第一、国有企业员工的待遇较低。作为人才就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视,久而久之,就会对企业失去信心,出现离职。第二、有些国有企业

[键入文字]

员工自身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第三、有些国有企业前景不佳,使企业员工感到本单位没有发展前途;第四、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工作职责不明确,员工即使努力工作,也难以获得认可,自然会去管理更加科学的外企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要想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提高国企职工的积极性,国有企业应该进行如下改革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这应该包括科学的薪酬体系和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薪酬是人才的基础性需要。目前国有企业中大多数核心人才工资水平和其它性质企业中同类职位的收入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想更好的留住人才,必须要从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入手。适当提高薪酬,使薪酬的增长与企业利润的增长同步,依据所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员工报酬水平,科学地制定本企业的员工报酬基准。

其次,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这与薪酬体系相辅相成,包括制定基于工作分析的绩效考核制度,利用考核结果,将绩效与薪资、晋升等人事决策挂钩,作为员工在企业调薪、晋级、晋升的依据,这有利于加强对员工激励,针对考核优秀的管理、销售、技术人才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如设立绩效奖励制度,按月、季依成绩给奖,设立年终奖励制度,依职位和考绩给奖等。当然,绩效考核制度一定要配合严格的监督制度,制度透明化,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公平性。

二、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

要想留住人才,还要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实现企业内部的规范化管理。这又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发展战略来制定切合实际的员工招聘、晋升等具体计划,减少冗员。第二,进行工作分析,明确每个员工岗位的职责、权利与工作标准,使每个员工都能明明白白、有条不紊地各负其责而不会无所适从。同时遵循“量才使用,用人所长”的原则,对员工进行合理配置和组合,使人尽其能。第三、建立畅通的人才上升通道,让员工感到自己在企业还有发展的机会,提高员工留任率。

三、鼓励职工持股计划

通过鼓励职工持股计划,把国企职工从名义上的“主人翁”变成国企实实在在的主人。这样职工就从利益相关者变成了企业的股东,企业真正的主人,企业职工受股东利益最大化动力的驱动,必然要求他们的投资收益最大化,而要获得最大的投资汇报率,职工必然要关心企业的经营效果,企业的经营效果和他们自己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职工还会不关心他们自己的企业而消极怠工吗?这样做就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激励他们为国有企业自觉奉献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参与企业管理,监督经营者。

总之,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为国有企业留住人才,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企业员工的活力,激发他们的劳动创造力,为企业谋取最大的利润。只有这样,才能从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科学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有企业作为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和作为社会主体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拾庆,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分析及对策,《陕西建筑》,2009.2

[2].张卫平,以人为本搞好国有企业,《决策探索》,2002.3

[3].杨清珍,吕洁,我国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其危害性,《商场现代化》,2006.5

篇6:企业管理应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和其它学科教学的基础。针对日常识字教学中存在着的种种误解误为的现象及偏离识字教育要求的实情,本文旨在通过对学习方式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还原、不同层面的一线教学体验和教学实践感受,并以“实效是检验识字教学方法的最终真理”来探讨教育工作者在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小学识字教学方法”时的得体应用和注意要点,力图在对具有标杆意义的学习方式总结的基础上加以探讨和研究“小学识字教学方法”,以便为纵深层次的教育教学变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识字教学 以人为本 实效

小学识字教学作为小学初低年段最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一直在回报与付出的期望之间折磨着教育工作者的神经。如何多、快、好、省地提升识字教学的质量,使教学效果最大化,这已成为小学识字教学方法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成为信息横生时代人类应对认识局限、突破认知不足的新命题。

一、小学识字教学的意义与地位

1.小学识字教学的基础性

从学生学习、认知的角度而言,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其它学科教学的基础。这个“基础”,主要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它是阅读教学的基础。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识字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学过的词要能正确地读,懂得意思。”这说明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大凡读书就得会识字,这说明它也是其它学科教学的基础。所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历来就重视识字教学,要求儿童识得二千个字左右,为读书打下基础。对此,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文中说:“前人在识字教学中第一步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儿童集中地认识两千来字,然后才逐步教他们读书。”并且还强调,学好语文,必须要过“三道关口”:字关、句关、篇章关。首先强调的就是要过“字关”,目的是为在阅读中过好句关、篇章关打基础。不识字,就不能读书!这是人们公认的道理。

第二,它是写作教学的基础。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识字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学过的词要能正确地写,大部分会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写字和写作教学。而学生写作,起码的前提就是要求学生会写字;不会写字,也谈不上写作。这表明识字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基础。所以,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非常重视写字教学,在规定了小学分阶段识字教学总目标之后,在各年级教学目标中还详细规定了写字教学的要求。对低年级的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600-1800个,其中800―1000字会写;对中年级的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个左右会写,能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对高年级的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并能在阅读和习作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里,“能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在阅读和习作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也是为写作教学打下基础。

2.小学识字教学的发展性

汉字承载着数千年来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无价的瑰宝。大而言之,识字教学是民族文化延续和民族文化符号发展的方式与需要,是民族文化素质发展的重要标志(关于这一意义,郝家杰、戴汝潜曾经撰文说:“民族文化素质问题说到底是识字水平问题,我国在本世纪末要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说到底首先是解决识字问题”。);小而言之,识字教学是儿童个体或群体突破成长与认知局限从而步入自由认知王国的必由之路,

是教学的初级阶段和起步阶段,对于儿童持续的智力发展与思维完善具有助跑作用。

二、识字教学方法应坚持以人为本

识字教学究竟是为谁服务?学生。明确了这一点,教学工作就不至于变成无的之矢,也更有利于施教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引导。以作者本人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与心得来看,识字教学必须坚持以人(学生)为本的核心规律,否则难以达成识字教学的总体预期目标。

1.识字教学应摆正学习的主体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是施教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知识的地位。(有人把一节课上大部分时间教师一个人讲,教师讲得一切都是正确的这种课堂教学,称为2/3现象,或者称为教师的“话语霸权”、“一言堂”等。)这种教学结构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家认为,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积极参与的学生至多只占20-30%。

创新式识字教学以“生本教育体系”为指导思想,以改革旧的传统教学结构,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结构为目标。郭思乐教授在阐述他的“生本教育体系”时强调,“在现有的教育中,儿童获得意义的过程被拉得十分漫长,教学沿着一个一个局部线性地发展,儿童的学习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自觉的。这时,儿童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学习积极性。事实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丰富的来源,是对于所学材料意义的感悟。他的学习思维的发展过程是‘胚胎式’的。也就是说,所学内容在儿童头脑中形成了‘意义单体’:有相对完整的意义的感悟。传统的离开意义单体的教学,始终使儿童处于被动地位,只调动了儿童的部分精力。”创新式识字教学在进行试验过程中,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讨论协作学习而展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求学习者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体验中使自身思想、情操受到陶冶,并逐步具备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团结共事、合作互补的能力。这一切,均要求将学生视作主人、中心,甚或上帝。

2.识字教学应注意差异化

差异化是小学识字教学难以回避的、也是客观存在的最大的区别。这个差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主体的差异化,包括年龄、心理、个性、认知、情感等的个体差异与区别;二是学习内容表现出的层次性、难易程度等;三是教师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四是信息承载媒体或者表现方式的差异。

承认这些差异的真实存在,对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顺势而为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小学低年级拼音教学为例,教学目标为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在“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突出了汉语拼音工具性的运用功能,这种相对较低的要求是基于低年段学生的群体认知的特点而采取的教学策略。此阶段的识字教学主要在于: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表演学习独立识字。而以小学高年级为例,此阶段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差异化仅此可见一斑。识字教学忽视这种差异化的存在,其一刀切的结果可想而知会有多么糟糕!

3.识字教学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类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到高级的基本规律决定了识字教学在操作实践中不可逾越这些“铁律”。识字教学中时时处处遵循这些规律,是教学方法效果彰显的不二法门。

4.识字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习动力系统的目标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高度自觉的能动状态,在这一学习动力系统中,兴趣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因为兴趣,可以激发出极大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求知欲。

小学阶段要完成3000左右的识字量,教学中必须抛开传统的单调枯燥的.识字方法,大胆展开想象,努力挖掘生字中内含的“趣”,引导学生在饱含趣味中掌握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并逐步学会独立识字。

猜谜语是学生较喜欢的一种活动,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活跃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我在一次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课外读物时,出现了“汨罗江”,其中“汨”字是生字,我就用猜谜语的方式激活大家的学习热情――“似泪非泪,东边日出西边雨”。学生搜肠刮肚,答案层出不穷,但最让人终生难以忘记的不仅是最后的那个唯一答案,或者是认识了一个“汨”字而已,还蕴含着有趣的地理知识。

5.识字教学应兼顾审美教育与情感激发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是我们运用书面语言交流思想的工具。认好字、写好字,是儿童阅读写作的重要基础。汉字作为世界上审美文字家族中的一员,其形、音、意之美,积聚着我国古今智慧的精华。要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字之美,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根据汉字的造字原理、利用汉字的结构、凭借课文的情境,来创设学生易学、易懂、易掌握汉字

的情境。这样可使抽象的汉字符号形象化,又可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字的古代美与现代美。

三、实效是检验识字教学方法的最终真理

无论怎样的教学方法或者模式,都只是形式,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识字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应用是否得体,以人(学生)为本是基本要求,最终的检验标准是实效。识字教学方法不能最大程度地解放人、塑造人和发展人,无助于学习者高效成长,算不上成功的教学手段,更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方法。

笔者结合本人及同行的教学体验,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衡量识字教学实效的标准:

1.质、量标准

单位时间内记得牢,识得多,是评价识字教学的最直观也最简单的标准。

2.成本标准

学生的最终收获与取得该收获所消耗的人、财、物、时间等资源的比值逾大,愈符合成本节约性原则,愈能说明教学的效果;反之,则说明教学成本过高,有违投入初期的高回报愿望。

3.迁移性

好的识字教学方法还应具备迁移性原则。迁移性主要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识字方法的前提下,能够融会贯通,通过比较、拆分、组合、会意、形声、组词造句等方式,从已知向未知进发。好的识字教学方法一定不只是局限于“认识工具”――识字,更在于“使用工具”――学会识字。

四、克服识字教学中存在的几种误区

回顾过去,不难发现传统的识字教学一直存在低效率、重负担、低质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抽象轻形象,重分析轻直觉,重理性轻情感。教生字的主要手段靠机械重复,大量抄写,识字成了儿童的沉重包袱,毫无乐趣可言。

1.识字过程单一化

受汉字是“音、形、义”统一体的影响,教师们在教每一个汉字时,都从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逐一分析、理解。如教学“淋”字先指导反复念这个“淋”字的读音,接着分析字形:什么结构?每一部分都是什么?能组几个词?最后再把意思抄写下来。字字如此,耗时低效。

2.识字数量平均化

许多时候在课堂上当教师出示本课生字时,有的孩子会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认识了其中的某些字,所以对他们来说再学就没兴趣了。可我们的教师不管你会不会,教材生字表上有,我责无旁贷就得教。这样一来,会的本来就会,自然记得就快。教师一看,学得挺快,加点速度,最后导致会的不爱学了,不会的跟不上。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随之淡化了。

3.识写两类同一化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课文里认识,放在其它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要求抄写、默写。可是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时拔高这个要求,把只认识不写的字也让学生写一行拼音,一行字,组几个词。把“认识和学会”用同一个尺度来衡量了。

4.识字方法单一化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巩固识字的方法是规定学生机械反复地读写,他们认为,经过这种重复地抄写,重复地记忆,学生就会记住所学生字。诚然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及时记住所学的生字,但那只是短暂的,久了便忘了。

篇7:企业管理应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略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育人特色,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也就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

作 者:黄雪雅 HUANG Xue-ya  作者单位:仙游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福建,仙游,351200 刊 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10(4) 分类号:G63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德育课   教学   以人为本  

篇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无论在何种情况下, 我们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教育的根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确立为重大“课题”。这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是弥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客观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与人格的工作, 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预期效果, 必须关注教育主体,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然而, 长期以来,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存在着把“人”工具化的倾向, 缺乏对人本身的关注, 过分强调进行理论灌输, 重视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育, 这种状况亟待改变。要坚持以人为本,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上一个新的层次, 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2.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是适应当代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

当代大学生具有自主性、现实性、独立性、多样性等特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这一群体的个性需求和特征。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深入学生、接近学生、了解学生,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找到打开他们思想症结的钥匙, 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路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应当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是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首要前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 我们必须始终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同时, 注意将教育目标细化, 区分为不同的方面与层次。既着眼于学生全体, 更着眼于学生个体;既满足学生现实需要, 更立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目标的同时, 决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阶段、某一过程和某一方面的具体目标。

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是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更要坚持“三个贴近”: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 决不单单是教师完成既定教学内容的机械过程, 而是充分体现“三个贴近”, 紧密围绕大学生的思想成长的开放性的过程。教学内容不是死板的, 而是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加以调整的。同时,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安排上体现个性关怀, 忽视个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达到育人的效果的。高度一致的教学过程和整体划一的教学内容很容易使学生在集体中湮没个性。

3.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是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依托。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大胆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 积极实践, 努力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从注重大学生主体性出发, 坚持感情与说理相统一、身教与言教相统一、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 积极探索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就课堂教学来说, 当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实行大班教学, 如何在大班教学的现实条件下, 提高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力,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 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时地采用以对话和讨论为基本学习方式的问题学习、案例讨论、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 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上一篇: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章程示本下一篇:寓言故事:贼和旅馆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