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优势突出特色 打造生态园林城镇

2024-06-01

立足优势突出特色 打造生态园林城镇(精选7篇)

篇1:立足优势突出特色 打造生态园林城镇

立足优势突出特色 打造生态园林城镇

一一薛家镇创建江苏省园林小城镇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薛家镇坐落于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人口3。6 3万,行政区域面积3 7。3平方公里,镇区面积4。2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是近年来常州地区崛起的工业重镇。位于上海、南京两大城市中间,东距上海1 6 3公里,西距南京1 0 3公里,距常州机场5公里、北距港口1 0公里,沪宁高速专设薛家道口。即将建成的京沪高铁常州站距薛家道口仅1.8公里,与常州高架城北起点相毗邻,航空、铁路、公路纵横交汇,地理优势明显,是常州市高新区最核心、最前沿的区域。已被命名为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创建文明镇工作先进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特色文化镇、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和江苏省廉政文化示范点。2 0 06年以来获常州市‚新农村建设十强镇‛、‚农村工业十强镇‛、‚外向型经济十强镇‛、‚综合实力十强镇’’、‚生态园林镇‛、‚科普文明镇’’、‚十大品牌镇村‛等荣誉,目前,全国文明镇的创建工作正在进行中。2 0 08年全镇完成GDP 3 0亿元,上缴国家利税9。0 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2 6亿元、工业销售1 2 5亿元、财政收入5.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 32 0元。

走进镇区,整洁有序的道路交通,绿树掩映的休闲广场,优美和谐的住宅小区,热闹繁华的商贸中心,规划有序的工业园区,无处不显示出薛家镇的无限生机。长期以来,薛家 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三集中‛ 建设为载体,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确立了‚经济强镇、文化名镇、人居优镇、文明新镇‛的发展理念,抢抓机遇促 发展,关注民生保稳定,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着力将薛家 打造成为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人口、资源、环境协 调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经过多年的努力,全镇的 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城镇绿地逐年增多,历史文化有 效传承,环境水质大幅改善,各项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民 群众的生活满意度不断提升。围绕建设园林小城镇目标,我 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构建创园组织网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抓 生态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 摆到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力争将薛家打造成绿地布局合理、环境生态宜居、文化特色 突显的现代化生态型园林城镇,实现‚绿色薛家‛、‚生态薛 家‛、‚宜居薛家‛。

今年初,我镇积极筹备创建‚江苏省园林小城镇‛j工作

领导小组,把创建工作列入了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指出要‚全镇动员、全民参与、巩固成果、发展新镇‛,以争创‚江苏省园林小城镇‛为奋斗目标,把创建工作作为 ‚一把手‛工程来抓,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亲自挂帅担任创 建工作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党委委员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成立了宣传教育、园林绿化、镇容镇貌、环 境保护、市政设施、台账资料六大创建工作组,先后制定了 《薛家镇创建江苏省园林小城镇的工作计划》、《薛家镇创建 江苏省园林小城镇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明确创建江苏省 园林小城镇各专业组工作职责的通知》等文件,将创建工作 的各项任务目标化、具体化,分工到岗,责任到人。同时,为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各行政村、社区和企 事业单位也组建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并将创建工作的落实情 况纳入对各村、社区和镇直属部门的年终考核,进一步调动 了各村、社区和各部门参与园林小城镇创建的积极性。目前,支持参与江苏省园林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全镇干部群众的 自觉行动。全镇上下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 抓,其它领导共同抓,党员群众齐参与的创建网络,为创建 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最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布好集镇绿化网。

为把薛家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富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 新农村,我镇党委、政府针对薛家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邀请了上海、广州等数家知名设计院对薛家未来发展进行了 详细规划,把薛家的建设远景定位为‚布局合理、生态协调、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富裕、充满时代气息 的生态型小城镇’’。同时,按照建设‚经济强镇、文化名镇、人居优镇、文明新镇‛的目标和‚以人为本、适宜人居‛的 生态环保理念,先后聘请常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和常州市规 划设计院为我镇编制了《薛家镇环境保护规划》和《薛家镇绿地系统规划》,根据薛家镇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对绿地系统 的要求,结合薛家镇的绿地现状,基于‘‘环、轴、面、点‛ 的绿地系统模式,确定了薛家镇区绿地系统结构为‚一心多 园多点,双环双轴双脉‛,即:以薛家镇中心广场为整体绿 色核心,通过道路防护绿环隔离镇区与工业区,通过滨水景 观绿环优化镇区环境,绿轴,绿脉纵横贯穿,点状小游园以 及道路出入口节点绿地散布其中。在植物的选择配置上,本 着切合本地区地带性植被所展示的自然植物群落规律,认真 研究植物生物学特性,注意发展适生性、抗逆性强的乡土树 种,结合各种绿地的功能要求,科学地制定各种植物材料的 合理配置比例,形成‚春天花团锦簇、夏天绿树成荫,秋天 层林尽染,冬季绿意犹存‛的景观效果。

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薛家镇党委、政府通过政府投入 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实施生态建设,高标准建成 了1 6。4 6公顷的薛家中心广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成为 薛家最大的城镇绿肺;移建了市级文保单位一一吴氏中丞 第,成为集文物展示和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历史人文景观;注 重镇区小区的绿化建设,三年来新增小区绿化4 3~公顷,其中新建小区绿化率平均达4 O%,老集镇居住区绿地率达 3 6。6%;完成了对镇区主要商业街道包括道路改建、道路绿

化、河道绿化、园区绿化、景点设置、水环境整治及沿街装 饰在内的整体环境综合整治;新建主干道两侧全部加种立体 绿化,使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道路和河道 绿地率平均达37。2%,普及率、达标率均达1 00%。通过开墙见绿、道路补绿、见缝插绿、主动植绿多项措施,镇区逐步

呈现‚镇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 景象。到目前为止,全镇共有绿地总面积1 3 4.6 6公顷,其

中公共绿地2 3.9 6公顷,小区绿地6 0公顷,道路、河道绿

地7.8公顷,防护绿地3 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 5.6%,人均公共绿地达9.58平方米。

三、明确重点,统筹兼顾,打造生态建设网

近年来,我镇大力推进工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环境生

态化进程。在创建江苏省园林小城镇的过程中,我镇紧紧围绕

各项创建指标要求,巩固及提升基础建设。统筹兼顾各个发展

环节,全面提升薛家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构建生态薛家

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在薛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过

程中,镇党委、政府坚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积极推行‚三 集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建设共赢,努力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近七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总 投资达60多亿元,近一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建设方 面:累计总投入6亿多元,建成市、区、镇三级道路6 0余公

里,形成黄河西路、汉江路、河海路、机场路横贯东西,龙 江路、玉龙路、薛冶路、春江路穿越南北,镇级公路七纵七 横,自成一体的道路体系。其中,镇政府投入1亿多元,建 成镇级道路39条,3 0余公里,面积达11 7。3万平方米,人均 拥有道路面积达4 6平方米,集镇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1 0 0%,镇区道路亮灯率达1 0 0%。农村建设方面:大力实施农

村改水、改厕、‚三清’’和‚五化三有‛工程,目前,我镇 自来水普及率及农村主干道硬化率均达1 00%,改厕工程和 ‚三清’’工程全面实施,并在行政村中积极开展‚五化三有‛

村争创活动,农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效提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镇区污水管网建设基本 到位,并建有3座污水提升泵站,设计处理量达22万立方 米/天,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达标排放接入市政管网,最终 进入江边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

2、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以拓展发展空间、整合土地资 源、美化镇区环境为前提,实行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推进 工业园区建设。近年来,大力实施园区项目推进、道路绿化、河道清理、垃圾清运和广告宣传等工作,新建标准厂房1 5 万平方米,园区的水、电、燃气、道路、绿化等各项基础设 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科学的布局,优美的环 境加上优良的投资氛围吸引了多家世界5 0 0强企业及国内外

知名大企业的落户。同时,严格执行上级环境保护标准,积 极弓I导企业开展工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

绿色论证,为薛家社会经济的生态发展、集约发展和可持续 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与集镇建设相结合,打造宜居薛家

近年来,薛家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集镇建设投入力度,全力营造便捷、宜人、舒适的居住环境。

1、加快住宅小区建设,集聚人气。奥林匹克花园、顺园一村、二村、三村、五村、六村、八村、橄榄城、怡景名 园、香槟广场、聚怡花园等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和入住使镇 区人气集聚,居住人口已达全镇总人口的5 0%以上。住宅小

区内环境幽雅,绿树红花相互掩映、建筑小品、休闲健身器 材点缀其间,薛家居民尽享怡然生活的同时,也使薛家的整 体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幅提升。

2、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档次。投资4 0 0 0多万元建设的

薛家中心广场,处处体现‚以水为纲、以绿为本、以文为脉、融入森林‛的文化理念;北漕河风景河道也随着中心广场的 建设旧貌换新颜;投资1 O 0 0多万元,完成了吕墅中学综合

大楼、宿舍楼、吕墅幼儿园危房及顺园二村幼儿园、顺园六 村幼儿园等教育设施的新建和改造;投资3 0 0 0多万元,新

建了薛家医院;按星级宾馆标准建设了集养老、康复、保健、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敬老院;大型室内农贸市场被评为‚省 三星级‛农贸市场;奥园假日大酒店、奥园运动城、大型购 物超市等项目的落户以及众多品牌加盟店的开张运营使奥 园商业街日渐繁荣,成为薛家服务业的新亮点,不仅提升了 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品质,更凸显了薛家的区域优势。

3、抓好整治工作,美化环境。坚持建管并举的方针,一方面加大投入,目前,全镇共设有封闭式垃圾中转站3个; 各类果壳箱、垃圾箱近1 5 0 0个;各类环卫车辆1 O 3辆,平

均日转运生活垃圾4 2吨;新建和改建公厕1 2座,全部达到

二级和三级标准,平均每2 09 0人就有一座公厕。另一方面

加大城镇管理力度,确保无垃圾乱倒乱丢现象,全镇道路无占道现象,镇区户外广告管理有序,制度健全完善,广告牌 匾整洁、美观、内容健康。所有垃圾经新北区中转站,运送 至武进夹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率达1 O 0%。同时对农村开

展环境整治,拆除违章搭建,清除暴露垃圾等。通过一系列 措施的实施,镇区的环境质量和集镇面貌得到大幅度改善,形象进一步提升。

(三)以重点建设为抓手,营造绿色薛家

依据我镇‚一心多园多点,双环双轴双脉‛的规划布局,结合我镇实际情况,镇党委、政府明确了‚三个一‛建设重 点,即用好一片林、育好一片林和护好一一一片林。

1、用好一片林,即镇区原有绿化林。由于我镇较有利的

地理、气候条件,现有的植物种类构成比较丰富,群落类型 多样。据调查估测,我镇现有的植物种类在5 0 0种以上。对

这些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的本土植被进行保护和综合利用,将为我镇持续发展节约型园林建设提供有利的资源基础。

2、育好一片林,即镇区新建绿化林。三年来,我镇共 投资1.1 6亿元用于各类绿化建设,新增绿地面积7 8。1 6公

顷,并力争做到特色鲜明,风格独具;小区绿化注重建筑风 格和园林景观的协调融合;公共绿化注重人的感官舒适和植 被的合理配置;道路绿化注重高成活率和广覆盖率,实行新 建道路1 0 0%覆盖;防护绿地注重卫生、安全、防灾和环保。

此外,在搞好镇区敞开式绿化的同时,还注重改善单位内部 绿化环境,鼓励和弓J导企事业单位营造绿色空间,镇区1 0 8 个企事业单位绿化达标单位有1 03个,达标率为95。4%。(一)营造舆论氛围,做到活动社会化

以广场电子显示屏、镇政府网站、村、社区和企事业单 位宣传栏等为平台,大力开展创建宣传,积极调动广大群众 参与江苏省园林小城镇创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全民共 创的良好氛围;以创建园林单位,绿色小区、生态村、绿色 学校等为载体,培育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提高群 众的生态意识;以志愿者活动为形式,在小区、街道、商店 等公共场所发放生态园林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组织文 艺演出等,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通过持续不断、有声有色 的宣传和实践活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不断提高,群 众性植绿、护绿活动广泛开展,三年共义务植树8。1万棵,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 6%以上。同时,积极开展绿化认建、认

养、认管等群众性活动,逐步形成‚人人关心园林绿化,个 个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达到了成本节省和氛围 营造的双重效果。‘

(二)加强队伍建设,做到管理科学化

园林绿化‚三分种,七分管‛,建设是基础,管理是保 证,能否高标准实现规划目标,关键靠养护管理。为了切实 做到保护绿化成果,我镇党委、政府着力加强镇、村(社区)二级园林绿化管理队伍建设,在镇一级成立了市政绿化办公 室,明确职责、完善制度,积极探索园林绿化长效管理机制,严肃查处违法占绿、毁绿事件;在村(社区)一级组建相应 的工作组,明确负责人,并向社会公开招聘养护人员,分片 包干,责任到人,坚持每月检查一次,按检查情况进行考核。同时,我镇还聘请了一支由3 0多人组成的专业绿化养护管 理队伍,确保了镇区绿化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经过多年的 努力,特别是开展创建活动以来,我镇的城市化建设和园林绿

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园林绿化管理各项工作也开展得井 然有序。

此次创建活动省、市、区各级领导都对我镇寄予了很高 的期望,在上级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镇有 信心有能力乘势而上,团结协作,真抓实干,争取一举成功 创建‚江苏省园林小城镇’’。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镇的生态环境、居民的生 态意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先进地区还存在着一定 的差距,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园林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下阶 段,我镇将以创建江苏省园林小城镇为契机。以建设‚经济

强镇、文化名镇、人居优镇、文明新镇’’和创建‚国家级园 林小城镇‛为目标,按照国家和省、市、区的各项生态园林 建设要求,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进 一步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加强舆论宣传,使‚美化环境、保护生态‛成为社会新风尚,全面巩固创建成果,进一步加 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给群众营造一个 绿色家园、和谐家园,树立园林城镇、生态城镇的崭新形象。

薛家镇人民政府 二0 0九年十月二十二日

篇2:立足优势突出特色 打造生态园林城镇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区委党校立足自身职能和优势,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立足职能,发挥流动党校作用,助推全区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1、精选专题。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内容及其精神,结合社会的热点视点问题,结合区情,学校详细地排出备选课题,列出备选菜单,发给每位老师,老师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题。

2、集体备课。教师自行备课,从收集资料到准备讲课题纲、编写讲义,认真扎实地抓好每个环节。组织集体研讨,对备课内容进行充实、完善。

3、试讲评教。在备课基础上,组织全校试讲活动,教师阐明自己的讲课思路、重点、预期效果、采用的相关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自己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及处理等。然后,全体教师集体讨论,对他们的讲课题纲、教学方式、方法、语言表达等提出意见及建议,最后,由学校的相关教科研小组参照全体教师的意见来共同修定教案。

4、外出宣讲。活动期间,我校组织骨干教师组成“流动党校”宣讲团,深入乡镇、企业、机关宣讲科学发展观多场,对全区党员干部群众认识县情,进一步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篇3:立足优势突出特色 打造生态园林城镇

1 成效及特点

1.1 畜牧业生产指标增幅明显, 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2013年末, 天祝县牲畜饲养量186.45万头只, 存栏122.07万头只, 出栏64.38万头只, 分别比2008年增长77.6%、73.5%和85.6%。其中, 牛、羊饲养量分别为18.42万头、154.62万只, 分别比2008年增长65.4%、87.26%;出栏率分别为35.8%、51.8%, 分别比2008年增长9%、5.5%。畜产品产量2.19万t, 比2008年增长62.41%;畜牧业增加值3.7亿元, 比2008年增长97.86%, 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7%, 比2008年的62.95%提高4.05%。农牧民人均牧业纯收入2 335元, 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 399元的53%, 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地位明显提升。

1.2 规模化设施养殖快速发展, 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天祝县规模养殖场 (小区) 发展到780个, 其中, 省、市、县级标准化示范场分别达到6个、35个和55个, 注册养殖专业合作社432个。年舍饲半舍饲出栏牲畜41.8万头只, 占出栏总量的64.9%, 舍饲育肥羊只均增收120元、牛头均增收1 000元、猪头均增收150元左右。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1.35万户, 牛羊规模化饲养量达121万头只, 规模化程度达70%以上。

1.3 饲草料开发利用能力增强, 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天祝县饲草料种植面积达1.87万hm2, 比2008年增长94.31%, 年产鲜草69.18万t, 比2008年增长133.4%, 年秸秆饲料化利用量14.53万t。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 划定基本草原42.57万hm2, 可利用草原39.14万hm2, 推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实施禁牧11万hm2, 草畜平衡28.47万hm2。经监测, 草甸草场禁牧区产草量达6 289.8 kg/hm2;草畜平衡区产草量达5 826.9 kg/hm2, 较实施政策前分别提高25.7%和16.4%。

1.4 良种繁育工作收效显著, 牛羊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

天祝县累计建成牛、羊人工授精站165处, 近五年完成绵羊改良125万只, 黄牛改良6.7万头, 绵羊良种化程度达到了80%以上, 黄牛良种化程度达到81.4%, 天祝白牦牛重点选育区纯白个体所占比例由65%提高到90%。改良细毛羊产毛量平均达到4.22 kg, 提高0.91 kg;6月龄杂交肉羔比同龄当地羔羊只均多增肉4.51 kg, 增收240元左右;改良牛比本地黄牛头均增收800元以上。

1.5 动物疫病防控有序开展, 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年完成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317.4万头 (只) 份, 免疫密度达到98%以上, 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畜禽常规免疫201.3万头 (只) 、内外寄生虫驱治228.7万头 (只) 次, 产地检疫26.98万头只, 肉品检疫133.88万kg, 绒毛检疫104万kg。近几年全县没有暴发重大动物疫病与动物性食品安全事故, 畜牧业生产总体平稳安全。

2 主要做法及措施

2.1 注重超前规划, 科学引领畜牧业转型发展

近年来, 天祝县紧紧抓住国家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政策, 围绕省委、省政府“六大行动”和“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 及时制定了《天祝县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天祝县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天祝县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方案》《天祝县现代畜牧业肉羊产业示范县建设工作方案》等规划、方案, 立足草、畜两大资源, 突出生态、牛羊两个重点, 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按照“牧区强草减畜, 实现草畜平衡, 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大力发展设施养殖, 增量增效”的思路, 大力推广了“牧区繁育, 农区育肥, 农牧互补”的发展模式。一是在牧区通过加强草原建设, 提高草原生产能力, 发展季节性畜牧业, 推广舍饲、补饲, 加快出栏, 使牲畜饲养量实现季节性“减员”, 减轻冬春草场的压力, 提高了牲畜的繁殖率和养殖收入。畜牧业生产基本走出了“秋肥、冬瘦、春季死亡”的困局。二是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 以养殖场 (小区) 、养殖园区为引领, 全面推行设施养殖。在承接牧区繁育, 进行短期育肥生产的同时, 有计划的引进高产品种, 开展经济杂交, 实现了快速增量增效。三是对天祝白牦牛、岔口驿马、甘肃高山细毛羊三大地方品种在加强保种选育的同时, 加大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 申报并通过了“天祝白牦牛”“天祝白牦牛肉”“岔口驿马”等特色畜种及产品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2.2 加大政策扶持, 合力推动畜牧业快速发展

采取政府扶持、金融支持、项目支撑、农户自筹、招商引资等方式, 通过政府、业主、银行、群众联动推进, 充分调动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撬动社会资金投入, 全力推进畜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天祝县每年都出台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 对新建养殖暖棚、养殖场 (小区) 及改良绵羊予以不同程度的补贴, 近五年县财政用于设施畜牧业的扶持资金达1.99亿元。争取退牧还草工程、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肉羊产业等项目资金1.18亿元。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累计发放补奖资金1.87亿元。积极引进金融分支机构, 成立担保公司和农户自立服务社, 为群众提供无抵押、高效便捷的小额贷款服务, 累计发放双联、双业等惠农贴息贷款21.21亿元, 调动民间投资约13.84亿元。上述措施为发展现代畜牧业提供了有力资金支持, 实现了农牧民增收与产业持续发展的“双赢”。

2.3 完善基础设施, 不断提升畜牧业发展层次

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关键, 天祝县围绕饲草料、养殖设施、标准化生产三个环节, 通过财政扶持和项目资金整合, 大力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草原围栏34万hm2, 养殖暖棚4.3万座403万m2, 建成青贮池4.52万m3, 购置加工机械7 901台, 逐步实现了“草料有基地、草原有围栏、牲畜有棚圈、养殖有设施、加工有机械”的目标。在饲草料基础建设上, 采取加强草原建设, 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周边富草区调进四项措施, 年饲草料的增量达到15万t;在养殖设施建设上, 制定了《天祝县养殖暖棚建设标准》, 分养殖园区、养殖场 (小区) 、适度规模农户三个层次, 实行规划、设计、标准、建设、验收的“五统一”, 并配套完善了水电路等设施。标准化养殖方面, 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和建设, 强化项目建设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服务, 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对规模养殖场 (小区) 比较集中的区域, 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支持等办法, 提升建设层次、配套园区功能, 重点打造了韭菜沟生态养殖示范园、野雉沟生态养殖示范园、红山根生态养殖示范园、南阳山片现代畜牧业示范园等现代养殖业示范园区, 以设施建设的标准化推动了草原畜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2.4 健全服务体系, 全力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一是健全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农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站建设等项目, 改造县级实验室等业务用房718 m2, 新建或改建19个乡镇畜牧站业务用房2 280 m2, 配备仪器设备948台 (套) 。同时, 聘用村级动物防疫员和草原管护员各176名, 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草原管护体系, 有效改善了县乡技术服务条件、动物卫生监督和疫病防控能力。二是完善“种畜场+乡镇站+人工授精站点”的改良繁育体系。绵羊改良, 以天祝种羊场为中心, 19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为骨干, 以124个绵羊人工授精站点为节点, 采取“种羊集中饲养, 定点分散服务”的供种模式, 在配种季节给农户免费调配种公羊, 开展细毛羊、肉毛兼用、毛肉兼用羊杂交改良等工作, 年改良绵羊26万头只。黄牛改良, 坚持冻精改良和引进良种基础母牛“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 建立肉牛繁育示范村45处, 引进西门塔尔良种肉牛8 000多头, 建成黄牛冻配站点41个, 依托良种补贴项目, 年改良黄牛1万头。同时, 把发展壮大民间供种企业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工作来抓, 重点培植了荣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牧兴妇女养殖专业合作社、豪泰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一批种羊、种猪繁育供种企业, 有效解决了种畜供应不足的问题。

2.5 狠抓科研示范, 努力提高畜牧业科技水平

始终把科技创新贯穿于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全过程, 天祝县畜牧兽医局与甘肃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联合科研攻关关系, 共同研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一是探索形成了“七五五七”养羊模式。大力调整羊群结构, 将适龄母羊比例提高到70%, 用澳美等优质细毛羊种公羊授配50%的甘肃高山细毛羊适龄母羊, 所产母羔用于基础母本群的补充, 公羔除留种公羊外其余全部育肥出栏;用特克赛尔等优质肉羊和肉毛兼用种公羊, 授配50%的甘肃高山细毛羊适龄母羊, 开展肉羊经济杂交, 所产羔羊全部育肥出栏, 出栏率可提高到70%, 从而加快羊群周转, 增加羊肉生产总量, 降低饲养成本。二是开展天祝肉毛兼用羊新品种培育工作。用产毛和产肉性能较高的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作为父本, 与甘肃高山细毛羊母羊进行杂交, 探索培育适合高寒牧区的天祝肉毛兼用羊新品种。引调纯种南非肉用美利奴种羊110只, 建立纯繁场2个, 核心育种场5个, 为鉴定选留纯种羔羊73只、F1代羔羊3.6万只, 肉毛兼用羊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三是建立以优质高产牧草品种筛选、人工草地种植试验等为重点的综合示范区, 开展了扁穗冰草、甜燕麦、小黑麦等55个牧草品种的试验示范, 筛选出了适合本地生态的小黑麦、甜燕麦、垂穗披碱草等优质牧草品种。四是开展治蝗灭鼠、绵羊穿衣、青贮氨化、绵羊颗粒冻精授配、绵羊同期诱导发情处理、不同品种肉羊杂交组合试验研究、高寒牧区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甘肃高山细毛羊两年产三胎实用生产技术等科研推广项目。通过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 有效地提高了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篇4:利用生态优势 打造特色产业

区位:地处甘肃东南部

面积:2958平方公里

人口:20.20万人

辖区:8个镇13个乡

成立时间:1929年

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有核桃、茶叶、蚕桑。优势产业有花椒、食用菌、草畜养殖、蔬菜、旅游。

战略目标:围绕独特的生态优势,以加快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建设为主题,实施特色兴县战略,依托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实现特色富民强县。

山水康县陇上版纳

康县地处祖国大陆的心脏腹地,它是镶嵌在陕、甘、川三省交汇地带的一颗璀璨的“绿色宝石”,是一块深藏在莽莽林海之中尚处于原始状态的处女地,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一份丰厚遗产。境内林木茂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森林、矿产、水力资源丰富,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有“陇上西双版纳”之称。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千峰林立,万峡纵横,悬泉飞瀑,百兽出没,林海森森,溪流淙淙。这里不仅山水奇特,生态植被良好,自然景观独特,更是不可多见的天然生物园,在覆盖全县70%的莽莽森林中,生长着上千种植物种类,其中红豆杉、香樟、银杏、白皮松等国家珍稀樹种38种。由于植被保存完好,人迹罕至,这里又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有上千种动物和数千种昆虫,有大熊猫、金丝猴、金猫、毛冠鹿、大鲵等珍稀动物36种。

康县景色迷人,四季常青。春天,风和日丽,山花烂漫;夏天,万峰滴翠,凉风送爽;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冬天,枯藤老树,千山冰挂。茶园、竹海、灵山、秀水、幽谷、茂林、飞瀑、流泉,构成了康县独特的陇上江南风光。

实施特色新县战略

围绕独特的生态优势,康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建设为主题,努力实施特色兴县战略,即依托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实现特色富民强县,经过努力,把康县建成甘肃乃至全国的特色产业强县、绿色食品大县、生态旅游名县。按照“坚持五个大办、加快三项建设、实现四个突破”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生态康县、文化康县、和谐康县、富庶康县。

在坚持五个大办上,一是坚持大办特色产业,努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整县核桃,南茶北桑、优势产业、重点突破”的开发思路,突出抓好核桃、茶叶、蚕桑三大主导产业,积极抓好花椒、草畜养殖、食用菌、蔬菜、中药材等区域产业,累计发展核桃达到37万亩,茶园4.08万亩,桑园4.53万亩,建成龙神茶业集团、独一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鑫虹茧丝绸公司、富盛核桃系列加工厂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6年,全县特色产业产值实现2.25亿元,农民人均1246元;二是坚持大办地方工业,努力加快工业化进程。着力提高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培育壮大县域特色工业。2006年,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892万元,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5.2%;三是坚持大办公路交通,努力破解发展瓶颈。多方争取项目资金3.02亿元,先后完成两条出境大通道——康阳公路和略武公路康县段,以及县内部分主要干线公路的建设。达到了乡乡通公路,90%的行政村通农机路。一个贯通南北、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已经形成;四是坚持大办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五是坚持大办生态旅游,努力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开发建设了白云山省级森林公园、阳坝国家4A级自然风景区等,自2003年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近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亿元。

城乡建设统筹规划

在加快“三项建设”上,一是加快农村基本条件建设,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结合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实行山、水、林、田、路、村容村貌综合治理,实施扶贫项目310个,投入扶贫资金1.43亿元,解决了1.43万户5.69万人的脱贫问题,全县整体解决温饱,贫困面下降到12.9%,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400元;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大胆探索,以地生财,多方筹集资金,全面实施“绿色园林县城”建设,完成了县城“七路三桥一市一园一区”等22项工程,初步建成一座山绿水清、街亮城美、小巧玲珑、独具特色的绿色园林县城,树立了康县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三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为重点,完成造林85万亩。其中荒山造林15万亩,退耕还林28万亩。义务植树540万株。

巧做招商文章

在实现“四个突破”上,一是着眼于又好又快发展,在项目建设上求突破。近五年来,全县共争取和开工建设各类建设项目262项,总投资15亿多元。通过项目带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上求突破。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要求,围绕解决群众“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用电难、通讯难”的问题,结合特色产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等项目实施,开展了12个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三是着眼于机制和制度创新,在招商引资上求突破。采取“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办法,今年全县共签约项目8项,签约资金2.9亿元,完成了100个招商引资项目的储备任务,开工建设了三个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四是着眼于和谐康县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求突破。

篇5:突出生态特色打造绿色经1

石井乡生态旅游业撑起特色经济“脊梁”

为了贯彻全县走好生态路的发展路径,达到建设生态石井的目标,石井乡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符合石井乡实际的立乡之业,必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生态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发展,走生态路、创生态业、建生态乡。

一、立足实际,高端定位,开创生态旅游新局面

石井乡地势平缓,区域适中,是冬暖夏凉的避暑胜地;与内蒙古交界,留存少有的蒙古民族集聚点,民俗凸显,少数民族风情铸就了另一种独特的风景线;龙山文化的发现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为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一是高站位审视,全力挖掘,明确发展方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地区的的不断发展,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地理区位的先天优势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决定了石井乡走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道路,通过不断挖掘、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京北生态长廊,切实走好“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带动经济”的产业发展之路,进一步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借助各种优势,立足实际,抓好科学规划。把做好规划做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去年由具有全国甲级资质的河北省社科院旅游规划中

1心对四台蒙古营进行旅游业发展评估、规划和定位,高站位、高标准打造塞外坝上风情旅游精品。今年,经过省市各位专家评审论证,一致通过了《尚义县四台蒙古营乡村旅游规划》,累计投入130多万元资金,将蒙古营草原度假村、龙山文化遗址、古驿站和金叶榆基地4大景点包围整合,在淖儿区新打机井2眼,完成水电配套;铺设微喷1000米,种植了50亩紫花苜蓿,嫁接3万株金叶榆,移植500亩芨芨草,安装围栏3000米,在马连洼村进行幼林抚育600亩。三是深入挖掘,精心整理,擦亮文化名片。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是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该乡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通过重新整合、打造挖掘、精心包装,不断提升该乡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展示文化旅游名片。对古砖窑遗址、古原住民遗址、神泉的由来、敖包的历史、龙山文化等渗透着历史文化内涵和情感震憾力的历史景点进行全力挖掘;对优美的自然环境将不断扩大保护力度;对独特的民族风情将给予不断的文化渗透,并附以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积极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以旅游传承和弘扬特色文化来突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名片,不断拓展市场空间。

二、解放思想,创新实践,打造生态旅游新景区

立足尚义县“走好生态路、念好三农经,打好区位牌,唱好大风歌” 的发展思路,引导全乡领导干部群众树立“生态文化”的战略理念,注重以生态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将生态文化渗透到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层次。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崛起”战略,创新发展理念。按照张家口市委关于“推进科学发展,致力跨越赶超,实现绿色崛起,打造强市名城”的战略部署和县党委提出的建设“生态尚义,活力尚义,和谐尚义”的战略目标,不断加强对以生态文化为引领的工作研究和部署,突出生态文化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融合,立足农民群众接受程度,通过开展文化宣传、保护环境我参与、文化遗产我宣传等活动引领全镇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巩固该乡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二是借鉴邻县先进经验,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张北县、崇礼县、沽源县是坝上地区旅游业发展较早的县区,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报告等途径虚心学习先进管理经验,逐渐形成了“政府财政引导性的投入,招商引资主导性投入,金融机构支持性投入,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的多元化投资模式。今年,将不断扩大接待承载力,新增农家院2家,成立乡村旅游协会1个。三是依据区域特点,不断开发生态旅游新内容。立足于观光旅游形成的品牌效应和吸引力,加快促进多元休闲旅游的发展,不断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紧紧围绕地处蒙汉交融区的区位特点发展“民族民俗风情游”;围绕地道农家风情发展“农家田园特色游”;围绕的悠久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文化历史重温游”,围绕旅游线路打

造“草海花田”游。今年,在马连洼将100多亩葵花地,打造成“迷宫”,形成多处景色迥异、极富情趣的特色景观区;在四台500亩种植基地,建成了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摄影度假等诸多功能的原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可以在农园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并添加自助烧烤、自制食品,以较低的价格和富有特色的旅游内容、接待设施满足游人需要。

三、强化宣传,多元推介,拓宽旅游大市场

要进一步打造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品牌,用好这张名片,必须通过宣传来推介,借助环京津优势,加强同新闻媒体的联系,多角度地对外宣传,作为一个拉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推动全乡各项事业发展。一是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按照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及奖励政策》,以四台蒙古营为中心,按整体规划要求,走出去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大旅游。并带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从事“农家乐”、民俗游、蒙古民族风情游、自然风光游、观光采摘游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增加收入。继续打好旅游业对外宣传的文化品牌。二是扩大媒体宣传范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和名人博客(如韩方明的博客)、文化旅游展等宣传媒介,加大对石井整体形象和旅游特色资源的宣传力度,打响特色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民营企业和外地客商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引入多种经济成份参

篇6:立足优势突出特色 打造生态园林城镇

云阳镇山头村:玉兰之乡美名扬

不久前河南省南召县云阳镇山头村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殊荣, 是南阳市唯一入选的村庄。同时, 该村也是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2016年1月6日, 笔者走进村庄, 在绿树包围中一座座粉饰一新的房舍整齐美观,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门口, 一栋栋徽派建筑楼宇拔地而起, 田园风光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山头村党支部书记马长来告诉笔者, 村里以辛夷产业为基础, 围绕特色产业、美丽乡村和观光旅游做文章, 先后建成一个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园和一个具有徽派特色的万人社区。目前, 山头村800多户村民种植花卉苗木, 面积超过80公顷, 户均收入6万多元。他们力争把山头村建设成集“产业兴、生态美、文化浓”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白土岗镇姬村:田园风光美如画

在河南省南召县白土岗镇姬村, 笔者看到一排排白墙红瓦的两层农家小院, 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画卷。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浑然一体, 村容景致令人驻足。

白土岗镇副镇长胡杰告诉笔者, 姬村是2013年河南省财政厅确定的南召县第一个美丽乡村试点项目。该镇按照支柱产业、新农村、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 科学编制美丽新村建设规划。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建设, 姬村初步达到了绿、亮、美、净、畅的宜居环境标准, 实现了“村貌悦目协调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民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的目标, 成为全面加快城镇乡一体化建设的典范。

留山镇下关村:新村新貌新风尚

在留山镇下关村, 笔者看到一条条整洁畅通的水泥道路, 一盏盏设计新颖的仿古路灯, 一条条曲径通幽的乡间小路, 一道道整齐规范的白色栅栏, 一家家粉饰一新的农家庭院, 一个个富有情趣的休闲小亭和园林作品, 一座座青砖灰瓦白墙的徽派民居, 美丽的山村风光和恬静的田园生活水乳交融, 顾盼之间, 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 仿佛置身于一幅清新亮丽的山水画。

农家小院的房前屋后, 横竖成行的田野苗圃里各种苗木郁郁葱葱, 绿海翻波。一块块苗圃包围着一座座农家房舍, 形成了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山地森林化的生态格局。处处赏心悦目, 行行绿树苍翠, 靓丽的村容村貌, 使人流连忘返。

留山镇副镇长屈扬告诉笔者, 下关村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发展理念, 围绕生态和特色做文章, 坚持生态农业、美丽乡村、乡村旅游“三位一体”的发展策略, 立足于乡村产业优势和资源基础, 加强规划引领, 融入旅游元素, 完善基础设施, 把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培育乡村旅游有机融合起来, 坚持把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完美结合起来, 着力发展特色产业, 改善人居环境, 提升乡村文明, 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实现了村组变新貌、换新颜, 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之源、发展之基。河南省南召县副县长贾斌告诉笔者, 南召县立足生态谋发展, 努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 既靠生态产业化推动了发展, 又靠区域生态化巩固了生态。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发展理念, 南召县精心打造以自然风光、养生休闲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

自2014年以来, 该县累计投资15.7亿元, 建成五朵山、莲花温水城等一批核心景区, 重点推进15个特色村、5个民俗村和玉兰生态园、宝天生态庄园等十大观光园建设, 逐步实现由单一资源型旅游向多元生态型旅游迈进。

篇7:立足优势突出特色 打造生态园林城镇

下一步,白山市将按照打资源牌、走特色路的总体思路,立足资源优势,以转方式、调结构、抓特色、促发展为主线,大力发展立体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情况下,加大林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扩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壮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稳步实现特色农产品经济总量和产业效益同步提升,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

立足白山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坚持差异化发展思路,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蜂八大产业板块,认真组织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工程,大力发展具有长白山区域特征的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采取示范拉动、龙企带动、政策推动等推进措施,不断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提高特色经济作物和蔬菜生产比重。

二、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专业乡镇、专业村屯,全力推进长白山道地药材、林蛙、山野菜、北五味子、蓝莓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三、发展产业化经营

按照“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以产业化经营推进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突出抓好浑江食用菌、江源蓝莓、临江葡萄、靖宇中药材、抚松人参、长白人参六个产业化园区建设。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引大企名企落户园区,全力打造以生态为标签、以品牌为支撑、以信誉为保障的长白山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强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集中精力、务求实效抓好龙头企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参、蛙、菌、药、菜、牧、果全产业链,提高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全力打造诚信品牌和知名品牌,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产品品种加入“长白山”品牌,加强与名牌企业合作,借力借势发展我市特色农产品产业。

四、重点突破人参产业

紧紧抓住人参产业被列入国家重点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有利机遇,全力抓好两大产业、四大园区(新增江源人参产业园区)、四大基地、五个中心建设,努力把人参产业建成强市富民的支柱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撑产业。按照适度发展林地种参、稳步发展非林地种参、大力发展林下参的思路,突出抓好人参生产基地化、安全化、标准化建设,全市人参(西洋参)GAP生产面积稳定在2000万平方米,林下参发展到55万亩,非林地栽参发展到600万平方米。加大人参精深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力度,深化同恒大、香雪制药等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建立人参高新技术园,精深开发人参药品、食品、化妆品、动物饲料添加剂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人参附加值和转化率。全力打造万良人参新城,加快推动万良国家级专业市场的评审申报和挂牌工作,把人参产业真正纳入国家级产业平台管理。积极推进国家级长白山人参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健全人参流通可追溯体系,努力把白山建设成为产业体系完备、经济效益显著、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家级人参产品交易平台和世界人参集散地。

五、强化科技创新推广

紧密结合特色农产品产业生产实际,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从源头抓起,从生产环节入手,认真搞好农民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科学化种植水平。重点推广人参标准化生产、林蛙规范化养殖、食用菌规范化栽培、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等20项技术。充分发挥市、县人参(特产)研究所在产业发展中的骨干作用,以企业为载体,以政府为媒介,主动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科研合作,加快推动参、蛙、菌、药、菜、牧、果、蜂八大板块新产品、新成果开发。积极为企业搭建新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加快推动传统加工方式向高新科技成果转化。

六、打造电商营销平台

电商平台建设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立足长白山绿色生态发展这一主题,扎实抓好渤海商品交易所、邮乐网等一批电商平台建设,全力打造长白山绿色家园板块,建设以生态为标签、以品牌为支撑、以信誉为保障的长白山绿色、有机、无污染农特产品集群。同时,继续借助淘宝网、京东商城、微信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全民创业建网店,打造一批“淘宝村”,让白山优质农产品借助现代化手段走出大山、卖出身价。

上一篇:Nginx限制某个IP同一时间段的访问次数WEB服务器下一篇:郑州活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