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2024-04-16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精选8篇)

篇1: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一、四川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概况

十年来,我省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5.4:37.0:37.6调整为2008年的18.9:46.3:34.8,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重大装备、高新技术、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旅游业等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一)支撑带动作

用不断增强

2008年,全省农业实现增加值2366.2亿元,较十年前增长60%以上,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壮大。工业实现增加值4939.3亿元,是1999年的4.5倍,年均递增15.9%,拉动全省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其中,四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3314.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7.1%。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350亿元,年均递增13.7%。其中旅游业实现总收入1091.5亿元,是1999年的4.3倍。

(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按照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和占全国市场份额5%以上的标准,目前四川以工业小类划分的优势产业共有52个,比2000年的17个增长了2.1倍,位居西部第一。形成了攀钢、长虹、东电、二重、五粮液、泸州老窖、成都卷烟、新希望、二滩水电、四川化工、新光硅业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大企业,打造了数字家电、大型发电成套设备、水电开发、合成氨、多晶硅、钒钛制品、名优白酒等一批市场份额位居全国前列的优势产品。全省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89.6万亩,730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195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三)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凸显

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优质水果、名优茶业、精细蔬菜、道地中药、优质生猪和特色林竹等区域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以战略资源开发、现代加工制造、科技创新服务、农产品加工为导向,重点打造了三江流域水电开发基地,德阳重大装备产业集群,以成都高新区和绵阳科技城为代表的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攀西钒钛制造基地,川南综合化工产业基地和川东北天然气产业基地。围绕建设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和西部金融中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二、主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就

(一)特色农业

2008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03.4亿元,比1999年增长5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1.2元,比1999年增长1.24倍。粮食总产达3500万吨,时隔八年后重新跃上700亿斤台阶。油菜籽产量189.5万吨,生猪出栏9020万头,分别比1999年增长73%和40.1%;优质果、精细菜、名优茶、优质茧的比重分别达到49%、52%、40%和35%。全力推进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再造一个都江堰”工程,积极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重点培育优质粮油、特色果蔬、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林竹、烟叶、蚕桑、花卉等十大特色优势种植业,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和小家禽,建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

(二)清洁能源

我省已形成以水电、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2008年全省清洁能源产量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接近50%,占全国清洁能源的比重达2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十年来,水电发电装机容量由770.89万千瓦增加到2223.67万千瓦,年均增幅11.2%;水电发电量由222.87亿千瓦时增加到835.51亿千瓦时。开工建设了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一级二级、瀑布沟等一批大中型水电工程,建成了二滩、紫坪铺、龙头石等一批大中型水电站。天然气产量由83.54亿立方米增加到175.11亿立方米(全口径),用量由46.9亿立方米增加到102.1亿立方米,全省气化率达83.6%,居全国第一,重点建设了普光、龙岗、广安、九龙山、通南巴等大型气田,是我国三大内陆天然气主产区之一。

(三)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110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835.6亿元,年均增速达25%,高于全省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近10个百分点。总产值、新产品产值、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均稳居西部第一,增幅位于全国前列。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产业逐渐在成德绵集聚发展,攀西地区钒钛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重点打造了绵阳数字家电、成都电子信息、乐山硅材料、自贡新材料和攀西钒钛等一批重大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位居中西部首位,信息安全产业占全国30%以上的市场份额,航空航天产业总产值

居全国第三,是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钛产业基地。

(四)装备制造

2008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60.5亿元,占全省工业总量的13.4%,实现销售收入2038.6亿元,利税211.7亿元。近几年,装备制造业发展尤为迅速,保持了年均35%的高速增长,成为四川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形成了

产业规模较大、技术装备先进、研制水平领先、配套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拥有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东方电气、二重集团、成飞集团、资阳机车、长征机床、新筑路桥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大批地方配套企业迅猛发展,形成了清洁高效(含核电)发电设备、冶金化工成套设备、工程机械、石油钻采、铁道机车车辆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是国内三大重装基地之一。在全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5家,为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五)农产品加工

2008年农产品加工实现增加值77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量的15.8%。重点发展名优白酒、生猪制品、茶叶加工、特色果蔬、竹浆造纸、丝麻棉革等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实现了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拳头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名优白酒占到全国高端白酒市场份额的36.5%,位居全国第一;肉禽制品、羽毛(绒)加工、精制茶叶、优质饲料、中成药、果蔬饮料分别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28.9%、12.5%、7.6%、7.3%、5.9%和5.5%。基地建设发展迅速,重点打造白酒金三角、川中生猪制品深加工基地、川东北食品纺织加工基地、川西北牦牛、肉羊、特色乳品深加工基地和川南水禽深加工基地。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144家,涌现出新希望、五粮液、通威等一批年销售收入上百亿的龙头企业。质量安全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共有132家企业、621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6家企业、187个产品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23.6%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了iso、haccp等标准化体系建设。

(六)现代旅游

十年来,四川旅游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服务体系初具规模,品牌形象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全省旅游总收入以每年上一个百亿元台阶的速度增长,2003至2007连续五年名列西部第一,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四川模式”。2008年受地震因素影响实现总收入1091.5亿元,预计2009年可达1400亿元,实现外汇收入2.5亿美元,分别为1999年的6.2倍和2.5倍。立足各地旅游资源特色优势,以“四大世界遗产”为支撑,打造了九寨沟、黄龙、藏羌文化走廊、剑门蜀道三国文化走廊、青城山-都江堰及大熊猫基地、川陕红色旅游区等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涌现了雅安“碧峰峡模式”、成都“五朵金花模式”、“锦里模式”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旅游景区。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新的形势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努力开创西部大开发第二个辉煌十年。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篇2: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X县位于X省西部,为省辖市X的东大门,东与x区相交,南与X县接壤,西临X市,北靠X县。面积X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X.X万亩,森林覆盖率占X.X%,总人口X万,其中农业人口X万、农村劳动力数量X万。境内气候适宜,资源丰富,荣获X等殊荣。

全县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目标,结合县情,立足实际,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全县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并将生猪、花卉苗木两大产业作为本县的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打造。

一、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一)创品牌,生猪产业突飞猛进。生猪养殖是X的传统产业,也是我县目前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养猪业的带动下,全县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近X%,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X个百分点;X年全县生猪出栏X.X余万头,生猪产值占畜牧业产值近X%,其中年出栏X头以上生猪养殖场X户,出栏X余万头。X年全县有注册养猪企业X家,种猪场X个。

其中X省X开发公司已荣获国家级龙头企业称号,其“X”牌X生猪还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养猪业的发展,品牌的效益,给生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效益,更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稳定市场、保障民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建基地,花卉苗木产业蓬勃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造林绿化“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的推动下,我县花卉苗木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X年全县苗木花卉培育面积达X万亩,总产值达X.X亿元,构建了一个专业生产基地个数达X个、培育面积在X亩以上龙头企业X个的大好格局。

同时部分企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经营模式正在逐步由传统的分散粗放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目前,全县苗木花卉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品种有樟树、桂花、杜英、含笑、红豆杉、雪松、罗汉松、红枫、玉兰、山茶花、杜鹃、杨梅、红叶石楠等,主要集中在X县宣风产业园等地,“中国花木之乡”也因此而著称。

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之优势。X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依托,把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抓手,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彰显出我县特色产业之优势。

(一)生猪产业发展优势。X、市场需求开启生猪产业发展“金钥匙”。当前,沿海省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作为第一产业的生猪生产的比重将逐年下降。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使作为肉类消费主体的猪肉及其产品的调入量逐年提高。目前,广东每年需要调入瘦肉型猪X—X万头,上海每年需要调入瘦肉型猪X—X万头,福建每年需要调入瘦肉型猪X—X万头,浙江和苏南每年需调入瘦肉型猪X万头以及部分分割肉作火腿原料。另外,香港市场每年需调入活大猪X万头、中猪X万头。我县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优质猪肉及其产品外销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X、区域优势构建生猪产业发展“保护伞”。区位优势:X县位于我省西部,X穿境而过,X河经X江可直达长江。铁路、公路纵横交错,活鲜产品的运销具有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低的优势。资源优势:一是有良好的养猪业基础和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二是适宜的气候条件。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非常适宜畜禽养殖。三是有着成熟的X生猪养殖技术,利用系列X专利饲料配方技术生产的生猪,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该产品为X年南京青年奥运会专供猪肉。生态优势:X是个典型农业县,环境污染少,生态破坏较轻,植被覆盖率高,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有利于我县发展绿色肉猪生产。

X、“X”迎来生猪产业发展“艳阳天”。随着国家重点龙头企业X省X开发公司其“X”牌X生猪的应运而生,我县的生猪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前景。目前已打进了X等大中城市,并取得了活体生猪和冷鲜肉销往上海的备案许可。同时还与X等签订了长期供货合作协议,为X牌猪肉长期销往上海、深圳、X、香港等地打开了通道。在“X”生猪影响下,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曾对X县生猪产业进行了专题报道,更是提升了X生猪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近年来,该县把发展生猪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现有存栏X头以上的养猪专业户X余户、规模生态养殖示范小区近X个,生猪存栏X余万头,形成了以大公司为龙头、规模养殖为主体、专业协会为纽带、农业畜牧部门为技术保障的生猪产业化发展格局。

(二)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优势。X、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X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是典型的中亚热带植物王国。据调查,全县有较大利用价值的野生苗木花卉资源达X多种(含变种),其中珍稀濒危树种有X多种,很多苗木花卉资源富有X特色,如香樟、桂花、楠木、继木、榆树、枸骨、紫薇、厚朴、杜鹃等。X地处赣江的重要支流袁水的源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种质资源培育、发展苗木花卉产业。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为X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X.富裕和谐秀美X的建设,为苗木花卉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绿色生态是X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结合“建设富裕和谐秀美X”的宏伟目标,主动融入建设鄱阳生态经济区重大决策部署建设中,立足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经济,提升全县的绿化水平和档次,把X地区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殷实、社会和谐、环境秀美的幸福家园。这就要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绿色、富民产业,努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全面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苗木花卉产业是一个生态效益好、经济效益高的绿色产业,无形中为苗木花卉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X、支农惠农的政策倾斜,为苗木花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X年以来,在造林绿化“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带动下,全县苗木花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苗木品种由过去单一的杉木、松树等造林苗木发展为品种繁多、类型丰富的各类型苗木,包括各种绿化大苗、造林小苗等应有尽有,并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苗木花卉基地。育苗方式从单一的出地育苗向水田育苗和“苗林一体化”转变,培育了一批育苗大户和经营企业,推进了苗木培育商品化。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县对于发展武功山旅游加大了投入,特别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造林绿化,县财政每年都安排大量的资金用于林木良种繁育、推广以及珍贵乡土树种基地建设。宣风、银河、X等乡镇还出台了相关的扶持奖励政策。现有政策和产业基础为我县苗木花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X、独特的区位优势,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X地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两个国家发展战略区域之间,这就要求我县要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区建设中去,对接长株潭城市群,承接好珠三角,辐射到全国。这二大区域都是经济发达和发展地区,城市建设水平很高,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纷纷朝着现代化的森林生态城市迈进,对优质大苗的需求量很大。X与这些发展、发达地区为邻,出县通道全部实现高速化,沪瑞高速、三二X国道、浙赣线贯穿全境,交通运输方便快捷。同时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全县土地供给充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便宜,苗木花卉生产经营成本相对低廉,也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下一步发展规划。“三农”工作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根本出路。中央

X号文件和省市扶持发展产业开发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X县特色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几年,我们将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按照“区域集群化、品种特色化、生产标准化、品牌战略化、产业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着力扩建生产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健全交易市场体系,切实把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一)坚持科学规划,走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路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规模经营,是推动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水平的关键所在。一是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牢固树立“产业富民”的理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增强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盯紧优势特色产业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不懈的推动特色产业扩规模、上台阶、出效益。要下大工夫解决群众思想认识不足的问题,通过宣传引导、算账对比、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通过外出参观、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让群众看到自身发展的不足;通过政策扶持、社会帮扶等多种方式,使群众认识到发展特色产业的广阔前景,从而激发广大群众参与产业开发的积极性和内部动力。

二是做强基地扩规模。按照集中连片开发、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走集约化发展之路,突出做大做强生猪养殖和花卉苗木这两大特色产业。在生猪养殖产业发展上,培育壮大以X生猪为重点的生猪产业,加快发展一批生猪养殖专业户、专业村和集约化养殖小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积极发展贩运和屠宰加工,形成繁殖、育肥、贩运、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生猪产业链。X年内,计划通过争取国家扶持、建设单位自筹、地方配套渠道筹措资金,建设和完善年出栏X头以上规模的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X个。在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交通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宣风镇、X镇、银河镇为产业中心,以X国道、沪瑞高速、芦南公路沿线两边为主要发展方向,以苗木花卉生产龙头企业为点,全面辐射到X县各个乡镇村,建设各具特色苗木花卉生产基地,逐步形成花木标准化生产区、名优品种展示区、生态旅游观光区、新农村建设实验区等四个功能区;着力打造宣风栗湾、吐霞、竹垣等苗木花卉重点基地,力争到X年由现有基地面积X万亩发展到X万亩以上。

(二)加大科技推广应用,走好科技示范带动、创新驱动的路子。一是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实施人才强农战略,整合职校等培训资源,加大“阳光工程”等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以科学种养、设施农业和标准化生产等农业科技培训和各种专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大规模开展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是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广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着力引进生猪、花卉苗木名优品种,抓好名、优、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提升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品质。

三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继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科技人员包项目、包产业的技术服务工作机制,定期深入基层、基地一线,蹲点开展技术服务,及时解决生产难题,充分发挥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作用,面对面、手帮手的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要探索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紧密联系,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实验基地,鼓励农业专家和技术人才创办农业企业,开展农业科技课题研究,开发良品良种,推广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定期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生猪养殖、花卉苗木种植方面的科技示范户。

(三)强化龙头带动,走好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把培养新型产业经营主体作为关键,大力发展种养大户、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提升生猪养殖、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益。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有、民营、民管、民享”的原则,借鉴山东等地的先进经验,大力扶持旺龙生猪养殖、宣风栗湾等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鼓励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等以股份合作制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整体效益。目前成立了X县苗木花卉协会,协会下属X家花木公司拥有大型基地X个,面积达X万亩。

二是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助、项目支持等多种方式,扶持X公司、福义实业等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其中计划在X年内把X公司做成上市公司,全面提升X绿色X生猪品牌。同时还要通过招商引资好政策和“放水养鱼”小策略,利用现有政策和资源优势,激活民间资本,培育一批新龙头,振兴一批小龙头,引导小企业积极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初步形成小规模大产业格局。

三是创新经营机制。依托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大力扶持种养大户扩大规模、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着力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经营模式,积极推行“订单”生产,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信息、技术等各项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采取订单生产、入股分红的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的平等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创新体制机制,走好多层次扶持、全方位保障的路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发展难题,创新经营机制,在政策扶持、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和工作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建立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项目资金投入。建立财政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产业基地、种养大户的扶持,重点扶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等方面。积极探索农业项目整合机制,加强农业项目申报、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环节的协调,最大限度利用各类项目资源扶持特色农业发展。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要抓住政策叠加机遇,在国家政策扶持、项目支持、信贷支持、农民企业投资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大好形势下,认真研究和落实国家、省市各项产业扶持政策,找准结合点和突破口,在特色产业开发上积极主动争项目、争资金。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惠民政策和财政奖补政策,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坚决杜绝截留、挪用等问题发生。

三是创新工作推行机制。建立完善特色产业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乡镇、农口部门经济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加大日常督查和考核,分阶段、分项目、分层次落实责任。建立完善全社会帮建机制,结合“双联”行动,完善县级领导联村和干部联户帮扶产业工作机制,加强技术培训和资金扶持,帮助农户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整合农、林、水、科技等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的资源,加强协作配合,加大项目实施和管理,形成多部门抓建特色产业。

四是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中介组织、能人大户采取耕地租赁、承包等方式,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产业园区、基地连片种植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

(四)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走好市场化营销、信息化服务的路子。市场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市场是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关键和着力点。

一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建办各类农产品购销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大力发展运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运销、信息服务,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进一步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能人大户、经纪人、产业协会兴办营销型、服务型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市场、信息、技术等各项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是完善市场体系。瞄准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生猪、花卉苗木等区域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花卉苗木产业,计划在宣风镇产业园重点打造一个千亩“赣西苗木花卉交易中心”,建设成为赣西最大的苗木花卉交易市场,在X、银河、源南等地建立区域性交易市场,构建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解决销售难等问题。生猪要继续推进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直销、网上销售等销售模式,设立销售代销点,形成大流通、促进大发展。

篇3: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前景

甘肃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 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 全省土地面积45.4 万km2, 居全国第七位。 甘肃地理过渡性强, 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 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 无霜期达180d左右。 甘肃历来就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习惯与经验, 并具有显明的地方特色和优势, 所产蔬菜风味纯正、质量上乘, 结构紧密、外形美观、品质优良、商品率高、特色显明, 并具极强的区位优势, 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近年来, 甘肃省委、省政府根据全省自然条件多样、资源禀赋差异大的实际, 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制定了马铃薯、草食畜等产业的发展规划, 出台了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6 个办法, 加快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片和产业带。马铃薯、中药材、苜蓿草、玉米制种、啤酒大麦等5个产业和产品居全国第一, 苹果、瓜菜、花卉制种等10 个产业和产品居全国前列。 2014 年, 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93.3 万hm2, 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 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主渠道。

目前, 甘肃省蔬菜、牛羊肉等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全省涌现出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品牌。 如:甘肃高原夏菜、平凉金果、天水花牛苹果、岷县当归、陇南油橄榄等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已经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为本省农产品出口的拳头产品。

1 “高原夏菜”种出甘肃蔬菜品牌

甘肃地处国家规划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重点区域, 特别是夏季凉爽, 非常适宜喜温蔬菜和喜凉蔬菜生长。 兰州高原夏菜就是利用西北高原夏季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点, 在高海拔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质蔬菜。 正好弥补南方市场高温季节蔬菜淡季市场的空缺, 被称为“高原夏菜”。

目前已建立了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两江一水”流域五大蔬菜优势产区, 已成为我国“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五大商品蔬菜基地之一, 也是被农业部列入规划的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生产区域、西北温带干旱及青藏高寒区设施蔬菜重点区域。 其中, 以甘蓝、娃娃菜、西葫芦等优势蔬菜产品为主的“高原夏菜”已成为甘肃的亮点和“名片”。

随着农业结构力度的不断加大, 甘肃省的商品农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特别是本省的“高原夏菜”, 也为本省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从而有力地带动和极大地促进了本省“高原夏菜”的快速发展, 在“高原夏菜”的带动下, 甘肃省蔬菜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种植模式更加丰富, 品种不断增多, 产量连年增加, 效益显著增长。 截至2014 年, 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50 万hm2, 总产量1655 万t。 露地蔬菜面积570 万hm2, 设施蔬菜面积180 万hm2。

近年来, 甘肃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把蔬菜作为重点发展的农业六大产业之一, 紧紧瞄准目标市场, 加大项目资金整合, 不断改善生产流通基础设施, 努力提高技术装备和质量安全水平, 蔬菜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蔬菜产业已成为甘肃种植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 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2 “花牛苹果”成了林果产业的“摇钱树”

由于本省地域光热资源丰富、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土层深厚, 生产的苹果着色鲜艳、外形美观、肉质细脆、口感好, 深受消费者喜爱, 是农业部划定的苹果优势产区。 目前全省认证苹果GAP基地2 万多hm2。 “花牛苹果”、“平凉金果”、“静宁苹果”、“秦安苹果”均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梨、葡萄面积分别达到65 万hm2和50 万hm2, 均居全国第10 位;其他水果 (桃、杏、枣、大樱桃等) 140 万hm2。

在甘肃, 提到苹果产业, 人们会想到天水的花牛苹果。

经过50 多年的发展, 花牛品种不断更新, 目前元帅系列3-5 代新品种栽培面积占80%以上。 天水花牛苹果已具备明显的品牌优势、基地优势和市场优势, 被许多中外专家和营销商认为是与美国蛇果、日本富士齐名的世界三大著名苹果品牌。 被誉为“苹果圣人”。 的汪景彦认为, 花牛苹果是中国最早的品牌, 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蛇果。

每年春季, 走进花牛苹果之乡天水时, 漫山遍野是盛开的苹果花, 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据调查, 管理水平高的果园每亩收入在5000~10000 元, 年收入10 万元以上的果农一年比一年多, 一些苹果栽植大村来自苹果的收入占到了全村人均收入的80%以上, 果树真正成了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2014 年林果产业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快速发展势头, 全省水果面积达到750 万hm2、产量达450 万t、产值达205 亿元。 其中苹果面积32 万hm2, 居全国第2位, 苹果产量320 万t, 产值超过160 亿元, 苹果成为甘肃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中产值增长幅度最大的产业, 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

3 从中药材到医药产业的华丽转身

本省地域广阔、地理跨度大, 巨大的地区差异造就了多样的特色产业, 中药材就是其中之一。 截至2014 年, 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383 万hm2、产量99 万t, 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 已形成了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秦药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西药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中药藏药区、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西药区。 岷县当归、渭源党参、陇西黄芪、礼县大黄等18 个地道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 国家认定岷县是全国当归之乡, 陇西是全国黄芪之乡, 渭源是全国党参之乡, 西和是全国半夏之乡。 全省6 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量约130 多万t, 交易额达250 亿元。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甘肃省的中药材基本完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 开始步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贮藏、精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的发展新阶段。

本省中药材加工方式已由传统的拣选、 清洗、切制等方式, 转变为中药材饮片精制、浸膏提取、挥发油萃取和精深化加工。 加工增值效益明显, 中药材产业占本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优势集中产区, 农民种植中药材收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更高。

全省现有200 多家中药材加工企业 (规模以上加工企业63 家) , 年中药材加工量超过20 万t, 约占全省药材总产量的23%, 2014 年规模以上企业加工产值约74.1 亿元, 产值过亿元企业12 家。 有103家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 其中超过一半分布在定西市, 其中陇西“一方”、岷县“康达”等5 家企业已进入中药材浸膏提取和精深化加工领域。

2002 年以来, 农牧部门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的要求, 立足省情和自然禀赋, 确立了“强龙头、建基地、兴流通、促增收”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建立了“一个产业出台一个规划, 制订一个扶持办法, 设立一笔专项资金、每年一个实施方案、全省一个组织体系”的工作机制, 先后出台了蔬菜、中药材、苹果、马铃薯等产业的扶持办法, 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促进保障体系, 经过多年的发展, 全省产业化组织快速增长, 优势产业带基本形成, 农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庄俊康.黄土地上的变革:新阶段甘肃农业发展之路[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7.

[2]殷晓霞.农业部“力挺”甘肃蔬菜产业发展——专访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N].兰州晚报, 2010 (6) :22-24.

[3]程浩明.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 2009, 9.

[4]孙海峰.甘肃发展六大特色农业产业[N].甘肃日报2015.

篇4: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关键词:发展;经济;推动;建设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40-2

铁东区位于四平市东部,大黑山余脉,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全区幅员面积898km2,其中耕地面积20413hm2,粮食产量1.22亿kg/年,果树种植面积190hm2,果品产量9100万kg/年。近年来,铁东区依托城区农村人多地少这一实际情况,区委、区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特色产业和品牌产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出路。要想使农民致富,必须充分利用铁东区沿路、沿山、沿水、沿城四大特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发展特色产业经济。

1 突出区域特色,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在铁东辖区内有清末慈禧太后的故里叶赫古城、转山湖水库、叶赫影视城、二郎山庄、山门风景区、下三台水库、塔山水库等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农村劳动力和城市消费需求的结合,是发展铁东区农村生产力和特色产业经济的最有效措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铁东区有效整合农村旅游资源,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以风景名胜、名人古迹、休闲度假为主要内容的“满族文化风情游”,体现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的“采摘节”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观光游”和适应城市居民周末休息的“周末休闲度假游”三大乡村旅游品牌,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努力实现乡村旅游、农民增收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叶赫满族镇被人们誉为“三代皇后的故乡”叶赫古城是满清叶赫部落的遗址。镇内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因此重点发展“满族文化风情游”和“采摘节”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观光游”。

山门镇背靠二郎山庄,面临山门风景区、中生代火山地质保护区、塔山水库,重点发展“周末休闲度假游”和“采摘节”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观光游”。

城东乡的乡村旅游资源一是下三台水库,二是广发裕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碧海之川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蔬(特)

菜高新技术科技示范园区,重点发展“周末休闲度假游”和“采摘节”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观光游”。

2 积极培育和引进新品种,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鐵东区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方向,积极培育和引进新、奇、特品种,着力发展有市场、高附加值的绿色食品和经济作物,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及农产品品质。目前,全区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已达到3000亩,建成了有机水稻、无公害蔬菜、无公害水果、优质香菇四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区建设高标准蔬菜棚室300栋,建设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1000亩,新引进西红柿、黄瓜、青椒、微型小西瓜等蔬菜新品种20余个。实施了每天集团1000亩粘玉米、有机水稻生产项目,一正集团无公害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和禾冠种业的优质良种基地建设项目。产品在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的同时,还远销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

3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建设铁东畜牧业基地

铁东区着力发展生猪繁育饲养和肉、奶牛生产、蛋鸡饲养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先后建成了山门万头养猪小区和溢发牧业(奶牛)、大洋禽业、泽邦牧业(蛋鸡)、四平种兔场等14个“标准化牧业小区”,养猪大户发展到100户,建设了头道沟野猪繁育生产基地,纯种可繁母猪达到50头,年饲养量达到500头以上。建成了以小塔子村为主的肉牛养殖园区、以新兴村为主的奶牛养殖园区、以大洋禽业、房身村、一面城村、大洼子村为主的蛋鸡养殖园区、以塔山村为主的梅花鹿养殖园区等一批专业化园区。投资300万元,建设了四平种兔场獭兔养殖基地,新建标准化兔舍2000㎡,年饲养獭兔10万只。到2009年末,铁东区初步构建以生猪和肉奶牛为主,以蛋鸡家禽为辅,以獭兔、野猪、梅花鹿等为特色的多元化畜牧业发展格局。2009年,全区畜牧业产值实现2.2亿元,占农业产值的48%,已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4 因地制宜,全力推进“一村一品”的发展

首先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屯一业”进行规划,把“一村一品”作为崭新平台,不断把发展扩大特色农业需求和加快农业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结合起来。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各乡镇、村屯大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有效开展大户示范和典型引路活动,把叶赫镇的香菇、木耳、榆耳、有机大米、苹果梨,山门镇的葡萄园、上二台村玉米制种、老城村专业运输、塔山休闲度假村,城东乡的下三台渔村、一面城村、房身村、立业村无公害蔬菜、特菜生产、小塔子村村办工业、平东村木瓦匠输出等成功经验在全区推广,充分发挥近郊的区位优势,在各村逐步建立蔬菜、瓜果、特产和其他特色产业经济基地,使特色产业在铁东不断发展,特色经济逐渐壮大。

在推进“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经济过程中,各乡镇十分注重把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应用,着力培育和引进新、奇、特品种,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着力提升产品品质,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近年来,随着保护地栽培、地膜覆膜、立体栽培、节水喷灌、标准化生产等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先后形成以房身村、一面城村、立业村千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山门村万亩葡萄园基地、永合村万亩林果基地、叶赫村万亩中草药基地等为主的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基地。2009年末,铁东区被国家和省级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2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8个,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2个。一个高效、生态、无公害、绿色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在铁东区已具雏形。

铁东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特色产业、特色经济的培育, 通过组织农民参观发展特色产业的致富典型、举办特色农业、“一村一品”培训班等活动,宣传铁东特色产业经济及发展优势。通过宣传引导,为广大农民提供发展机遇,使广大农民进一步开阔眼界,增强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的信心和自觉性,瞄准城市居民生活需求这个大市场,全面发展壮大特色城郊产业。同时采取农村能人引导型、专业组织推动型、传统工艺创新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形式,组织引导农民从事特色农业产业。有效地提升了产业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经济效应初步显现,高效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初具雏形,农村经济组织经营活力增强。农村人均收入显著增加。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初步走出了一条强区、富民之路。

篇5: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增加农牧民收入情况汇报材料

尊敬各位领导及同仁们:

大家好!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下,农牧民主动适应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使农牧业单一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分散型向集约型、产品型向商品型转变,加之农牧业技术成果的普遍应用,使XX村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质量高,颇有名气的优质畜牧业产品。借此机会,XX村的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向各位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一、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琼加公路沿线,离县城7公里左右,平均海拔3920米,全村委会现有三个村民小组,共有191户,总人口760人,全村总耕地面积1380亩,主要种植冬小麦、青稞、油菜和土豆等作物,草场面积5800亩,2011年末牲畜存栏数1690头(只、匹),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牧业和劳务输出。

二、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业科技在种植业的运用效果逐渐体现,种植业连年相对丰收,粮食的产量逐年增加,这首先发展特色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是越竞争化的,立足实际,面向市场,发展特色产业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命脉也是稳步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渠道。

自2009年XX村建立起养殖绵羊村集体经济第一个点以来,XX村始终坚持“预测市场、发挥优势、打响品牌”的发展思路,当年以试点行的从外地购买17只绵羊,三年内在各方机构的大力帮助和自身努力下,现已发展成年存栏数118只绵羊的村集体经济规模,2011年出栏数达到70余只,平均500—600元/只,当年直接给村集体经济带来3.6万余元收入,而且现已形成了年年逐增出栏趋势,有望下年出栏数增长10%。据统计,2011年农牧特色产业直接给人均现金收入增加450元,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11.5%。特色养殖业的发展,对于进一步改善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维护社会局势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第一,思想观念落后,不适应特色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作为特色经济主体的农牧民一部分人商品意识与市场意识淡薄,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小富即安,在市场经济下生产农畜产品不是积极主动的寻找市场,而是坐等上门收购,市场观念淡薄,思想仍禁锢在,把握不住市场运行规律,这是最大的制约因素。第二,经济实力弱。地方财政很难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农牧业特色经济建设,而农村集体、农牧民经济实力又非常薄弱,大部分农牧民刚解决温饱问题。这些不利因素对我村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带来了阻滞作用。

第三,主导产业少,根系不壮。从全村情况看,能支撑和代

表全村经济状况和面貌,且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很少。尤其是新建的养殖基地由于规模小、起点低、设点分散、简单趋同,未能真正成为特色经济的主导产业。

四、特色产业发展的总体构想

(一)把握的几个基本原则

紧紧抓住中央对西藏的各项优惠政策,面向市场需求,发挥特色农牧业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以特色农牧业产业为依托,以特色农牧业产品为核心,提高生产经营者的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特色农牧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经济持续增长,主要把握好几个原则。

1、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需求导向是特色农牧业发展的方针。特色农牧业的基本定位,应以产品为服务的市场前景为基准,进行市场容量、消费人群的预测及市场定位、市场设计等。

2、坚持资源依托原则。发展特色农牧业须立足于开放条件下的资源优势,为此要全方位地审视区域资源优势,资源的开发应坚持适时适度的原则。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坚持科技支撑原则。发展特色农牧业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农畜产品的科技含量。

5、坚持动态优化原则。特色经济没有一成不变的优势和劣势,特色农牧业应在发展中对其“特色”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

(二)强基惠民工作队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1、工作队已成立绵羊短期育肥合作社,并制定了有关章程。开展强基惠民活动为契机,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群众代表经过多次协商,多方考虑,本着搞好外部“输血”与自身“造血”的关系和转变“等、靠、要”陈旧思想为动机,申请建立了XX村绵羊短期育肥合作社,同时选配合作社的相关管理人员,并成立了专门的协会办公室。计划在12月份开展一次“卖羊买羊”的实际操作来理清特色产业发展、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2、开荒整地、扩大草场面积、为特色养殖业的发展保证物质基础。工作队通过协调我县有关单位,多方筹集资金,重点抓住开荒种草整地的工程,大面积播种优质饲草,保障特色养殖业的物质基础,4月份,工作队共筹集5万余元资金,首先考虑水资源足,灌水方便等优势、近186亩荒地进行整治、加土(2200立方米)、追肥(210立方米)、种植(苜蓿草、青丝玉米、豌豆)等工作,为本村特色养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工作队下一步工作计划

1、争取项目资金,扩大特色养殖规模。目前拟定为工作队的10万元为民办事资金利用在本村集体特色经济(绵羊短期育肥)项目上,因地制宜的从本村老百姓中购买300只绵羊,每只绵羊购价格统一定为300元。一是本村绵羊从五年前已经实行绵

羊品种改良政策,目前改良已经覆盖全村,绵羊质量相对较高;二是避免水土不服导致成群死亡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三是省下引进过程中的运费等不少的开支从而减少总体成本;四是从外地引进市场价600元/只,相比之下大大减少绵羊单位成本。

2、进一步改良绵羊品种、打造优品绵羊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村计划在从林周县引进优质种羊,进一步改善绵羊质量。首先从品种上下功夫,才能在市场角逐中赢得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农牧民收入,促进本村经济繁荣。其次建立科学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提高科技水平等措施,保证品牌优势。此外,要加强广告宣传,塑造产品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篇6: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动全乡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的发展目标,提出“立足定兴、面向京津、主动对接、实现共赢”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特色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1、以大任、东落堡等村为主的红薯窖藏业,现已达到3800多亩,年窖藏量达到1500万斤。大任村红薯种植面积达2200亩(共有耕地2400亩);东落堡村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辐射小任、五里窑等八个村,所辐射各村零散种植面积预计在1000亩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为主的地膜花生—白萝卜、冬储大白菜现已达到1600多亩,复种达到4400亩,年产量达到2000万斤以上。

3、以东西相盖、吴村等村为主的秋菜冬储,现已达到3000多亩。

4、以东引、南引等村为主的豌豆种植,现已达到1000多亩。

5、田候绿园蛋鸡养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500万元,占地面积35亩,蛋鸡存栏6万余只,日产鲜鸡蛋2500公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6、彩印印刷业:我乡彩印印刷业以西相盖村为主,拥有东洋印业等知名企业。

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1、我乡在以往的发展中,虽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业,但仍不能形成种植养殖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马路市场”、“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截止到目前我乡没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种,在部分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即便是周围有很多成功经验,也不愿去学习、去尝试。

三是管理方面问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造成各种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我乡彩印业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业,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涉及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各种非税性收费约是企业税收的两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企业发展面临融资渠道困难问题。金融业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造成了贷款难、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金的80%来自银行,从而导致企业长期高成本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

三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受土地因素制约严重。企业用地资源主要倾向于大型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指标,极度制约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四是企业领导管理意识落后,产品合格率低,竞争力差。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职工素质不高,产品质量较差,在如今的买房市场,市场竞争成为品牌和质量竞争的现状下要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三、几点建议

1、希望县委协调电力、工商、土地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我乡特殊地理位置优势和交通优势,筹建一个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解决全乡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

2、希望县委协调科协、农林等相关部门继续加大科技知识培训力度,进一步转变传统思想意识,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技术。

3、希望县委协调科协等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农民自发成立农业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社等群众性组织,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使农民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意识的得到进一步加强。

4、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坚决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5、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培训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篇7: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培育特色产业 全力打造“1525”优秀园区

——市、县人大代表视察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2010年9月20日)

尊敬的各位代表: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打造产业集群已成为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县‛建设步伐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大英工业经济新跨越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发展思路和全市‚4+3‛产业发展规划,在‚突出特色产业,打造‘1525’特色园区‛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就开展‚突出特色产业,打造‘1525’优秀园区‛工作,向各位领导作如下汇报。

一、园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建区以来,我们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县‛的发展战略,把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新载体,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高要求、高质量的建设,高规格、高效率的服务,大力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引进新兴朝阳产业,加快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化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优势明显、集聚度高、关联度较长的现代工业产业集群。

三、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

加速产业集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不能搞相关企业的简单‚拼凑‛,不能搞企业‚扎堆‛,而应围绕主导产业构筑大中小项目合理配套,上下游产品有序链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必须立足于现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从而真正发挥出产业集群效应。

下一步,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产业园区工作会议精神,认真研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遂宁次级交通枢纽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围绕我市‚4+3‛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推进‚三化‛联动、发展绿色经济的基本思路,科学确定和提升园区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抓好招大引强、项目攻坚、平台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着力提高园区发展水平,勇于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推进园区二次创业新跨越。

(一)突出思路创新,构建园区发展新模式。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区将牢固树立绿色、生态、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低碳可循环的清洁工业发展路子、大项目大企业支撑大产业发展的路子、技术创新品牌创优发展的路子。按照‚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大主导,推进三大工程,建设500亿园区‛,即:围绕园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线,突出化工、纺织两大主导,同时大力发展机械、光电和新材料(‚2+3‛产业规划),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企业服务三大工程,建设产值超500亿的产业园区。根据全省产业园区‚扩权升位、独立事权、封闭运行‛的发展要求,本着‚强化职能、事权统一、运行高效‛的原则,科学定位园区的管理职能,建立完善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事权集中、统筹有力的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县委、县政府授予园区行政审批权、经济考核权和社会事务管理权,确保园区在特殊管理的区域内,对区域产业规划、园区配套建设、企业入驻建设、企业生产经营和品牌创建等工作和环节具有较高自主权来决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高决策和办事效率。

(二)突出科学规划,强化工业经济新支撑。规划是行动的先导。要将大英的规划纳入全省‚一极一轴一区块‛区域经济布局和**市‚4+3‛产业发展规划的大背景下,结合园区的资源优势、环境承载力、产业基础等实际,编制好‚十二五‛园区发展规划,制定完善园区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围绕专业化园区建设要求,按照‚一轴四片‛的产业发展布局,合理优化各类产业布局,推动优势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突出园区‚两化联动‛功能新突破,优势资源新整合,特有政策新共享,着力打造油盐化工、纺织服装和机械电子等主导产业,大力培育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重点培育****等60户重点骨干企业,实现我区从原油加工到油气化工、食盐加工到精细化工的跨越,努力把我区建设成全市新型工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先试先行示范区。

(三)突出资源整合,实现特色产业成果新效应。按照扶大压小的原则,继续加大石化、盐化,纺织主导产业资源秩序整合

6商标的企业和产品实行重奖,努力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品牌优势,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市场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六)突出平台搭建,优化特色产业服务新渠道。公共服务平台在解决企业共性需求、畅通信息渠道、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实现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更有利于节约政府成本、提升行政效率等。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面向产业、服务企业,资源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搭建网络信息平台、融资担保平台、技术研发平台、质量监测平台、市场拓展平台、专业培训平台和法律服务平台等七个公共服务平台,切实帮助入园企业突破资金、人才、技术等瓶颈,通过统筹规划、集聚资源、营造环境、加强服务,建立和完善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支撑体系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七)突出环境优化,构筑特色产业聚集新洼地。引资的成败、企业的落户,靠的是政策、比的是环境、赢的是服务。要进一步研究制定专门的产业政策,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信贷支持等方面实行倾斜,在资源保护、精深加工、循环利用等领域为特色产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继续深化‚管理就是服务、员工就是上帝‛的理念,创新管理服务方式,规范行政行为;继续坚持对入园企业实行专业团队服务制、县级领导联系制、项目秘书服务制、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制等制度,优化对入园企业的指导服务;切实搞好水、电、气、运综合协调,解决企业发展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依法保护投资者和员工的合法权益,不断加强社会诚信体系、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要通过环境的优化,提升我区的核心竞争力,使园区成为投资建设的沃土、承接产业转移的热土、发展兴业的福地。

篇8:发展特色产业情况调研材料

2014年5月21日

为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集群化水平,推动我县民营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近,我们对全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县特色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拉动力较强的特色产业模式,其中三穗鸭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了亿元,工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到2013年,全县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4.4亿元,所属8个生产行业。其中,作为工业主导产业的依然是木材加工业,其产值达到4.32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9%,比2012年上升了9.2个百分点。而作为特色工业的农副食品加工业、服装加工业增长较慢。其中,以三穗鸭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4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6%,比2012年上升了5.8个百分点,是我县发展速度第二位的行业;以羽绒制品加工为主的服装加工业产值达到

2.49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3%,比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发展速度略有上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目前,我县大部分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销售外向型产业,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低端发展路线。许多企业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管理人员素质不

1高,技术条件薄弱,普遍缺乏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比如发展比较好的以生产羽绒服饰为主的服装产业,仅有“贵康”、“勤穗〃美雅特”两个自主品牌,且都是原国有羽绒厂90年代的老品牌,其产品主要原料及辅助材料均靠外地供应,产品95%以上销往国外,在当前劳动力、原材料、运输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形势下,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很大困难。

(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需要不断完善。大部分产业还停留在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一方面,龙头企业规模也不大,除了三穗鸭产业(含一二三次产业)外,其他产业几乎没有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大企业。另一方面,产业链条不够长。不少产业集群仅仅是众多生产同样产品企业的简单集中,产品雷同,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企业的同质同位竞争,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集群组织比较松散,没有形成行业协会(商会)。全县所有产业均没有建立自律组织,彼此间内在联系较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此外,企业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无序竞争、经营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对一些相关行业和企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产品品牌不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我县市特色产业企业拥有省级以上名牌2个,但除“贵康”、“勤穗〃美雅特”、及三穗鸭系列产品等几个老品牌外,真正的品牌基本没有形成。许多特色产业产品知名度仅局限于省内、州内、县内。

(五)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专业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

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从州到县都没有出台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缺乏必要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持,致使特色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不强,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目前我县正在建设三穗鸭专业特色市场,但依然缺少专业化大市场的配套,市场与产业间的联系以及相互支撑不够,束缚了产业规模的扩张。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中间组织也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特色产业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推动持续发展。加紧制定出台相应的发展政策、扶持办法及配套措施,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实行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政策,进一步降低门槛,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产业园区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推行更加积极的资金扶持政策,把各项扶持资金向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及服务平台机构倾斜,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三是加大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及时为新创办民营企业办理相关税收奖励手续,为民营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四是推行更加宽松和优惠的人才政策,按照“事业留人、政策留人、待遇留人”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为产业集群发展广纳各方人才。

(二)加强科学规划,优化产业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结合我县区域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三穗鸭

加工为主的特色食品加工业,科学发展以钒矿资源开发为主的矿产品深加工产业;二是依托交通便利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扎实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床垫生产等原材料制造业,快速发展服装、电子加工业。推进技术创新,开发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同时,以县城为中心,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动漫文化、现代物流、商贸餐饮、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块状”经济,注重培育特色专业村、产业镇,发展专业园区,逐步壮大产业集群。

(三)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一方面,嫁接改造传统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鼓励汽车零部件、农机具、床垫弹簧、服装生产等传统产业的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加快由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提升特色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围绕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通过招商引资等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和节能环保等新的优势产业。

(四)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协作配套水平。依托千里山等龙头企业,培育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特别应支持三穗鸭、汽车及零部件等相关行业企业发展,注重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

(五)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扶持发展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扩大品牌经营规模,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全国知名品牌、全省知名牌等。支持产业集群以品牌共享为基础,大力培育区域产业品牌(集体品牌或集体商标、原产地注册等)。鼓励有关商会、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提出地理标志产品和出口企业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依法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和产业旅游,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上一篇:我的卷笔刀的作文下一篇:子长县自来水公司管网改造工程风险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