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优势打造品牌

2024-06-21

突出优势打造品牌(精选十篇)

突出优势打造品牌 篇1

关键词:交通工程,优势特色,品牌

0 引言

交通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社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由此产生的社会对交通工程的巨大需求,交通工程的重要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我国交通工程行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时期。2000年,石家庄铁道学院归属河北省管辖。交通是其主要学科。交通工程专业更是依托其特有的历史及资源优势,在多年办学的经历中,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特色,以铁路、公路以及城市交通为主体服务对象,融交通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为一体,工管并重、铁公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相信通过本专业的重点建设,将对提高我校交通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我校为河北省经济建设的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对解决我省高速发展的交通行业与高素质人才相对不足的矛盾,推动交通行业以及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 办学特色

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依托本校特有历史及资源优势,以轨道交通为主要培养方向,以宽口径知识背景为基础,培养面向交通行业,一专多能型交通人才。”的专业特色,较好地满足了国家和河北省交通行业对交通专业人才不断增长的需要。

1.1 以轨道交通为主要培养方向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特大型城市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规划、论证、建设或已经开始运营轨道交通。然而,在目前经典的交通工程专业的理论体系中,轨道交通的内容很少,从而导致了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我校交通工程专业依托本校的特有历史及资源优势,成功地开设了轨道交通方向,每年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为国家的交通行业服务。目前轨道交通工程方向毕业的本科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毕业的学生已在石家庄市地铁方案论证及北京、广州、哈尔滨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运营中建功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2 以宽口径知识背景为基础

由于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具有铁路及道路的双重知识结构,所以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大交通的基本概念,并学习以大交通为背景的基础理论,这是其它有交通工程专业学校所不具备的优势特色。

1.3 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多种课外活动

在做好课内教学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延展学生的科技实践,构建立体化的专业学习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学生的课外活动取得丰富的成果,多次在国家级挑战杯大赛、交通创新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1.4 产、学、研紧密结合

为了巩固专业技术实力和提高教学层次,我们将产、学、研紧密相结合,锻炼出较强的教学队伍,培养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学校与铁道部、石家庄市规划设计院、石家庄市交通管理局、广州地铁公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单位既是我院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也为我院交通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工程实践背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科研课题和经费支持,为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结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 学校优势

2.1 原国家重点院校,底蕴深厚

1950年建校,原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系国家、军队重点院校之一;1984年并入铁道部;2000年划转河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列为省重点骨干大学。

2.2 注重内涵建设,发展势头强劲

学校坚持“质量第一,内涵发展”的治校理念,下大力抓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工程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2.3 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

学校坚持“立足河北、服务交通、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形成了“军魂永驻、校企结合、育艰苦创业人”的办学特色。毕业生以基础扎实、技术过硬、团队精神好、创新能力强享誉全国,在青藏铁路、京九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石太客运专线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2.4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研水平高

学校长期以起来,紧密坚持服务国家及区域重大工程迫切需要,集中力量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承担完成一大批急、难、险、重课题,取得多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成果,成为国内少有的以研究施工新理论、新技术,管理新方法见长的高校。

3 主要问题和差距

突出特色 打造品牌 篇2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对新时期参事、馆员提出的进一步提高建言献策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好民主监督作用,在推动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的三大要求和国务委员马凯关于文史研究馆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充分发挥文史研究馆馆员密切联系知识界、文化界的桥梁纽带作用,弘扬国学、塑造民族精神的引领作用,促进国家文化建设的资政咨询作用的讲话精神,始终坚持“文史立馆、特色强馆”的方针,在“著书立说,修史编志”上花力气,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工作新领域,不断拓宽工作新思路,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充分发挥了文史馆在新时期的积极作用。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一、抓住优势,突出馆务活动特色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文史馆,我们始终以促进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为己任。在馆务活动中我们注重利用这种优势,努力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在文史研究方面,我们注重突出地方特色。近年来,我们搜集、挖掘、整理了大量史料,先后出版了《民国宁夏风云实录》(10卷本)、《宁夏掌故》、《宁夏文史》(每年1辑)、《宁夏民俗大观》、《六盘山社火》(摄影集)等典籍书刊,历经两年多时间资料搜集整理,目前正在编辑中的《宁夏历代诗词集》、《宁夏历代艺文集》即将于年内出版发行。其中《民国宁夏风云实录》填补了宁夏民国史研究方面的空白;《宁夏民俗大观》一书,2009年获国家级大奖—“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并获“宁夏第八次文学艺术奖荣誉奖”;《六盘山社火》一书,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八次文学艺术奖民间文学创作奖一等奖”。这些书籍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史料价值,倍受读者欢迎。

在繁荣书画艺术方面,我们尽力突出民族特色。我们依托宁夏回族聚居且在全国回族中具有号召力这一优势,1994年至今,我馆在银川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回族书画展”,这项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在不断扩大,参展作品的艺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期间举办的“第三届回族书画展”吸引了全国各地回族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近千人踊跃投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副主席和各省市自治区美协、书协主席也纷纷惠

赠佳作以示祝贺,有的书画爱好者还寄来多幅作品备选。很多回族书画名家以自己的作品能参加这种规模、层次的展览为荣。我们请专家反复精心挑选300余件作品展出。这些作品较全面地反映了改革开发以来回族书画艺术创作成就和回族生活及精神风貌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较高的艺术水准,为宁夏人民和各地来宾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大餐,给宁夏五十大庆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参展作品结集出版的精美画册《第三届全国回族书画展作品集》供不应求。这项活动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浓郁民族特色的吸引力,“全国回族书画展”成为我馆工作的一大特色亮点。也成为宁夏的一大民族文化品牌。

二、扩大影响,努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活动仅有特色远远不够,也不能局限于小省区,只有将特色打造成品牌,才能扩大影响,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根据回族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我们把握时机,首先将“全国回族书画展”的影响扩大到周边省区。2009年新疆7.5事件发生后,在全国各族人民深切渴望社会稳定、倍加珍惜民族团结、热切期盼社会发展的呼唤中,我们在第一时间,积极筹措经费,主动与青海省有关方面联系,从三届“全国回族书画展”参展作品中精选出200余幅,与青海省文联联合,于7月下旬在少数民族相对较集中的青海省西宁市举办了“全国回族书画精品巡展”。展出时,青海省多名省级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观看展览,观众络绎不绝,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在特殊时期举办这次

展览,形象有力地宣传了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艺术创作取得的辉煌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题。使少数民族群众更加坚定了这样的信念:从民族地区的持久发展出发,从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从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从我们国家现代化的整体目标出发,我们都要更好地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成功举办这次展览后,我们进而策划将“全国回族书画精品展”这一民族艺术品牌带进民族文化艺术的最高殿堂去展示,使其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2009年12月11日至15日,“全国回族书画精品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精彩亮相。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国家有关部委及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马启智、杨传堂、王正伟、李德洙、康义、傅思和、陈希明、丹珠昂奔、冯远、刘晓滨、阎晓宏、陈广元、中央文史馆老领导王楚光、以及宁夏在京的老领导黑伯理、毛如柏、程法光等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举行得隆重而热烈,当天,民族文化宫人头攒动,盛况空前。展览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观众流连忘返,纷纷要求延长展期。据民族文化宫负责人讲,这是近年来举办书画展少有的场面。我们编辑出版的《全国回族书画精品展选集》也成为观众竞相收藏的珍品。这次展览不仅是当代回族书画艺术的一次高规格展出,也是回族

书画艺术在京的首次集中隆重亮相,是我们代表回族为共和国献上的一份生日礼物。由国家民委与地方政府联合主办单一民族书画展尚属首例,在京举办这种规模和层次的书画展,在宁夏历史上也属于首创。展出的214幅书画作品,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艺术底蕴、鲜活的时代气息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这项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自身优势,把握地域及民族特色,努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小省区也能办大文化。

三、形成规模,为经济社会建设大局服务。

如何利用文史馆人才济济的优势,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如何发挥民族文化在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中独特的作用?换言之就是如何发挥文化“资政”的功能?这是长期以来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答案是:规模产生效益。因此,我们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基础上,致力于在扩大文化活动规模上做文章。2009年9月,“首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在银川举办,我们多方协调,力求把活动这块“蛋糕”做大,在中央馆和兄弟馆及台湾书画家的大力支持下,最终“贺兰雅集”系列文化艺术活动隆重登场。活动包括“全国文史馆暨台湾名家书画精品展”,展出中央馆、兄弟馆馆藏精品及台湾书画名家作品360多幅,是迄今为止宁夏举办的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展览,其中中央馆馆藏的叶恭绰、陈半丁、齐白石等书画大家的真迹和很少在内地展出的台湾书画名家作品让宁夏书画爱好者和各地来宾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在宁

夏最高规格的会场——银川悦海会议中心举行的“全国文史馆暨台湾书画名家交流笔会”盛况空前。兄弟馆书画家、宁夏书画家和台湾书画名家120多人同堂挥毫泼墨、切磋交流,场面非常壮观;在西部影视城举行的“盛世文苑.诗词唱和”活动气氛热烈、场面感人,来自兄弟馆和宁夏诗词爱好者及文化名人纷纷吟诗唱和,著名作家张贤亮且歌且书,将活动推向高潮,这种氛围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贺兰雅集”活动规模空前,内容新颖,形式独特,吸引了全国各地文史馆同仁及台湾艺术家,为“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评价。这是我馆成立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一次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增进了我馆与兄弟馆及台湾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同时让台湾同胞也亲身感受和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和文化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用文化为民族地区发展与交流合作搭起了一座桥梁。也为今后我馆开展海外联谊奠定了良好基础。

突出特色 打造品牌 篇3

以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为抓手,不断发展壮大队伍。2010年全市新建工会组织32家,新增工会会员4086人,其中新增农民工会员3121人,全市所有的村组织都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会;所有的社区也建立了工会组织,到目前为止,该市有在册工会组织1591家,有工会会员80431人,工会组建率98%;女职工组织、经审组织与工会组建同步。

以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为着力点,做好工资集体协商试点工作。根据省总对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工作安排和部署,他们与税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商部门配合,强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建立,一是办培训班。2010年10月13日,市总工会举办了工资集体协商培训班,有56家企业工会主席参加培训,总工会、税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有关领导授课,提高了工会主席参与工资集体协商的意识和协商技巧;二是先行先试,选择50多家规模企业先行试点。市总工会和有关部门派人指导,到目前为止,已有50家企业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签订工作和女职工特殊疾病保险工作常抓不懈。2009至2010年,为做好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的签订工作,该市总机关全员出动,分成6个组,班子成员任组长,每个组长带2个干部,深入各企事业单位强力推行此项工作,现在,已有201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此项合同,并取得明显效果;2009年市总工会女职委为6000多名女职工办理了女性防癌保险,投保金额15万多元;今年为8000多女职工办理了此项保险,投保金额18万多元。

委派和下派工会主席成效明显,基层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有显著进步。2008年,他们通过调查,很多基层工会组织的建设很不规范,存在较多的问题,有些较小经济组织单独建立工会不具备条件等,针对这些情况,在2009年初,他们向10家较大企业委派工会主席,帮助这些企业工会组织搞规范化建设工作,这些委派的工会主席,工资由企业与市总工会分摊,市总工会补助500元/人.月,2009年底至今年初,对一些较小的经济组织,他们将这些企业整合起来,分别组建了医药行业联合工会、建材行业联合工会、残疾人联合工会、建筑行业联合工会,市总机关向这4个联合工会下派了4名主席或副主席(通过选举当选),这4个人工资全部由市总负担。现在,他们将50家较大规模的非公企业工会组织,建成了规范化建设的样板。

切实做好“双联”和困难职工帮扶工作。2009-2010年,全市128家单位、1500多干部参与此项工作,共联系企业47家,联系困难职工2130户,去年共筹双联帮扶经费276万元,今年达291万元,不但帮助困难企业脱困,还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市委书记刘小龙的双联企业是冷水江钢铁公司,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冷鋼一年一个台阶,在全国500强制造企业中,站队185位。“金秋助学”、两节慰问成为市工会战线的工作品牌,今年元旦春节,市总工会发放帮扶资金50万元,基层工会发放116万元,市“双联”帮扶工作已向乡、镇、街道拓展,全市16个乡镇办相应建立了“双联”帮扶领导小组,大中型企业和系统工会、乡、镇、街道工会联合会已建困难职工帮扶站76个,帮扶网络已经建成。

去年4月,四川刘志华等86名农民工为工资不能到手,无法回乡,求助于工会。按照娄底市的要求,他们组织专门工作组,在二个月内组织了九次协商,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结果,讨回工资110万元,此事在他市引起了强烈反响。

突出优势打造品牌 篇4

一、构建“两个层面、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 彰显专业特色

近年来,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结合以往的办学经验, 通过调查、访问、问卷、讨论等方式深入开展教学改革的研讨, 构建了符合本专业实际的“两个层面、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以“素质+能力”为培养目标, 按不同功能将课程分成四个模块:文化素养模块、岗位技能模块、职业道德模块和职业技能模块。“文化素养模块”是基础, “岗位技能模块”是核心, “职业道德模块”是准绳, “职业技能模块”是纽带, 构建以就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形成为本位, 以学生为培养主体的体现学前教育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建立园校一体, 校内外紧密结合的实训体系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 在硬件上, 进行学前教育专项技能实训室和幼教综合实践基地的建设

学校先后建成舞蹈、电子琴、电钢琴、声乐、音乐视听、美工等专项技能实训室,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改建小礼堂, 增添音响灯光设备, 使小礼堂成为集艺术教学功能室和多功能表演厅为一体的幼教专业综合实训场地, 主要用于本专业学生毕业汇报演出、双选见面会、合唱训练、文艺演出、幼教专家讲座和课程展示等。

2. 在校内实训中, 重视隐性课程的管理, 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重要作用

比如专业竞赛系列活动, 包括歌唱比赛、环创比赛、舞蹈大赛、幼儿操比赛、简笔画比赛, 乃至参加全区、全国“文明风采”大赛等;专业实践教学培训活动, 包括体能培训、手工剪纸培训、各教学法培训等;公益演出活动, 包括每年的民歌节、东盟两会的社区、市级、区级演出活动等;社团活动, 包括合唱团、街舞社、文学社、话剧社、英语角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 完善、展现自己。通过加强对隐性课程的管理, 激励学生参与, 做好对学生的评价, 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分析岗位能力, 选取教学内容:

3. 加强校外见、实习基地的建设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广西区党委机关幼儿园、广西大学幼儿园、广西文化系统幼儿园、广西卫生厅幼儿园、广西水利厅幼儿园、南宁市教育系统幼儿园、南宁市第二、第三幼儿园、邕宁区直属机关保育院等自治区、南宁市示范性幼儿园建立了学生校外见、实习基地。与幼儿园签订见、实习协议, 形成了“1+5+18”的三段式见、实习模式, 实现资源共享, 共同提高,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见、实习基地的建设, 本专业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见、实习方案, 责任明确, 管理规范, 操作具体。

4. 实行“产、学、研”结合, 园校一体, 校内外紧密合作, 建立“合作办学及订单培养”模式

在“合作办学”方面, 幼儿园参与学校管理, 与学校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建实训基地, 实现“产、学、研”密切结合。其优势在于能实现校、园资源整合与共享, 并在教学改革、内部管理、专业设置和招生就业等方面夯实基础, 实现校、园共同进步。在合作过程中, 专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在各幼儿园开展实践, 自己也要与幼儿园密切合作, 开展课题研究, 并吸引学生参与研究活动, 有效促进了本专业教育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而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 实质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学生毕业前校企双方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 考评合格者, 按校企相关合作协议进入订单企业工作, 实现就业。其优势在于校企共同构建素质优良的“双师”教学团队,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交融, 加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提升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5. 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 建立“对外培训”模式

2012年, 我校通过了“十二五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学前教育专业) 立项建设”的申报。依托“对外培训”基地, 我校将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市场, 参与市场, 在市场中提高和检验专业办学水平。通过加强与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合作, 积极开展幼教培训、艺术特长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成人双证培训和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等, 把本专业融入社会“大职教”的环境, 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的有效载体。在此过程中, 深化专业教师对行业、专业和自身的认识, 提高其综合素质, 同时增强专业活力, 扩大学校和本专业的社会知名度。

三、立足南宁, 辐射全区, 打造适应时代变化的品牌专业

近年来, 幼儿“入园难”问题已成了民生问题。为此, 2010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2011年3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南宁市人民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当前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1—2013年) 》, 规划加快发展我区学前教育事业,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

目前我区的幼儿园是“公办少, 民办弱;城市挤、农村缺”。学前教育也存在师资不足、素质偏低两大问题。据测算, 到2015年我区在园幼儿约为142万人, 缺口师资约5万人;2020年在园幼儿为151万人, 缺口师资约6万人。而全区学前教育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约为6000人, 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我校学前教育专业09、10级学生近900名, 尚未毕业已被南宁市周边幼儿园抢订一空, 就是很好的证明。

南宁是自治区的首府, 又是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城市, 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南宁市的流动人口总数居全区之首。可以预期, 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 南宁市学前教育有一次大的发展机遇, 并需要大量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这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多数为南宁市及周边地市学生, 生源以南宁市为中心辐射全区乃至区外, 他们基本上都服务于本地区的学前教育行业, 与大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相比具有技能较强, 注重实践, 能吃苦耐劳等优势;立足于本地区学前教育行业, 本专业毕业生与外地的幼教师资相比具有稳定、可靠、务实、肯干以及与幼儿语言、习俗相同等优势。根据近几年我们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调查, 90%的毕业生对本专业的教学效果十分满意, 95%的毕业生认为就读本专业使他们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近两年, 学校先后与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教育学院、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展合作办学, 学生在校可以套读本专业大专函授, 或中职毕业后经考试合格可到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深造。2012年底, 在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桂教职成【2012】76号文件《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的通知》里, 我校是全区32所试点中等职业学校之一, 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有40个名额指标与广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对接, 经校长实名推荐, 考试合格可直接升入大学就读本科。值得骄傲的是, 全区32所试点中职学校中, 广西师范大学对口招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仅我校一家。

适应时代要求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性, 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灵活、可变、务实等才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实践, 我们为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更重要的是, 为其今后的学历提高, 职业发展和事业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为打造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品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周昶, 陈敏.构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 2011 (11) .

[2]张进清.广西幼儿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10) .

[3]鄂秦泰.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6) .

[4]颜晓燕.加强内涵建设突显专业特色[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1) .

立足优势,聚力打造“有机”品牌 篇5

***立足全区资源禀赋和绿色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紧紧围绕“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思路,转变绿色产业发展方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壮大有机产业规模,多举措开展国家级有机产品示范区创建工作,打造特色有机品牌,有力促进了优势产业发展、百姓增收、产业提质增效。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为有机保驾护航。一是成立领导机构。***高度重视有机产品示范区创建工作,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16个职能部门为主要成员的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在****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为示范创建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完善制度。区委、区政府将“发展有机农业”列入“**区十三·五”规划,同时由***局牵头制定出台了《普洱市思茅区有机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6-2020年),其他各职能部门分别出台了《普洱市思茅区“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普洱市思茅区“十三·五”咖啡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明晰示范创建思路,使创建工作有规可依。

(二)扩大宣传,营造有机创建氛围。一是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6·9”世界认可日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宣传,发放《有机产品宣传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手册》等宣传材料10000余份;二是在电视台、日报等相关媒体开展了以“认证认可,通行世界”为主题的宣传报道,普及有机产品相关知识,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创建氛围;三是联合权威专家及认证机构开展了以“有机农业和国内外有机产业发展趋势”、“有机种植中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中药材害虫的生物防治”、“有机法律法规”等为主题的专业培训,累计培训达1000余人次。

(三)严防监管,铸造质量安全高墙。一是重视对有机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活动检查,加强以认证机构资质、认证人员资格、认证程序及认证机构是否存在出具虚假的审核报告、未依法有效实施跟踪调查、违规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等为重点开展检查,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获证企业和认证机构反馈,要求限期整改;二是以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为抓手,全方位监管有机企业,全面检查有机企业的资质证明、认证证书、有机标识使用台账、种养殖基地环境、投入品使用台账、产品包装及库存环境、加工车间、产品销售台账等,进一步规范有机获证企业的生产销售行为和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行为;三是建立风险预警控制制度,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有机产品投入物管理办法及有机产品种植风险预警制度等,将有机产品生产过程存在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四是落实企业责任,与企业签订《***有机产品生产者目标责任书》、《***有机产品销售者目标责任书》,鼓励企业加强行业自律,诚信经营,维护有机农产品公共品牌形象,促进有机农产品健康发展,共签订目标责任书23份。

(四)凝心聚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一是制定了《***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部门联动监管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加强联动,形成创建示范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推动创建示范工作落实;二是联合开展执法检查,牵头组织农业、茶特、环保等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严格把控农业投入品、有机肥使用、周边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共开展联合执法检查30余次;三是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创建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先后组织成员单位召开会议10余次,分析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为稳步推进创建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四是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提升资源利用率,保证工作效果。

二、取得的成效

通过3年的努力,国家认监委专家组对***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工作成效得到认可。同时,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的创建,极大地提高种植户及加工企业申报有机产品认证的积极性,通过有机认证的企业不断增加,有机产业真正成为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

(一)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有机认证生产组织总数由创建初期的14户增加至23户,持有认证证书30张,有机认证生产组织总数位居**省2位,有机认证证书总数位居**省4位;有机基地总面积约2667.7公顷,有机产品种类增加,从事有机农业的人均收入达到2.5万元,高于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约1.5万元。

(二)品牌形象逐步确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带动有机农业产业整体发展。强力打造知名品牌,培育了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产品品牌。

(三)助推绿色经济发展。***开展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工作,通过有机认证茶园897.6公顷、有机咖啡园543.3公顷、有机石斛1226.8公顷,推动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同时,逐步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助推***创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四)带动效益成效初显。坚持发展有机农业产业为民,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实现了利民,为人民群众增收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14户企业参与“扶贫产品”第一批供货企业,其中有机企业3户,共提供12种产品,参与“扶贫产品”的供货企业将不低于10%的产品销售额用于支持扶贫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市局的精心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有机产业发展单一。有机产业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而且以思茅区优势产业茶叶、咖啡、石斛为主,有机养殖、有机加工产业和其他种植业所占比重较小,难以真正体现循环经济、立体发展的高原特色有机产业模式。

二是限性影响企业积极性。有机产业建设存在有机转换期和品牌建设效益期,有机获证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形成经济效益,存在投入成本大、产量低,无法通过有机品牌体现产品附加值,导致有机产品与常规产品经济收益差别不大,加之有机产品信息和销售渠道窄,难以形成规模化销售市场,一定程度上影响有机获证生产企业的积极性。

区域品牌如何打造成优势品牌 篇6

区域品牌打造成优势品牌,是很多中小企业孜孜以求的战略目标,但企业要想真正实现这一愿望,却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从区域品牌到优势品牌的转变,是企业由小到大必然要经历的一个成长阶段,是一个企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笔者建议从以下四大方面出手,将有助于企业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产品集群化

区域品牌向优势晶牌过渡,一定要有自己的优势所在,这里所说的优势,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表现在产品的丰富化、集群化上,通过产品的集群化,可以满足所在区域各个消费群不同的需求,能够彰显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构建强大的产品区隔及防护壁垒,从而使竟品无从下手和大规模冲击。

案例:郑州国华食品有限公司原来是一家区域方便面品牌,其主导产品是零售0.5元/包的低档产品,因此市场较为脆弱。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国华食品公司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先后推出了国华美食系列、大刀面系列等,建立自己牢固的中档消费群。2005年国华食品公司又针对湖南、湖北等消费水平较高的区域市场,重磅推出了滋味香桶面和棒骨拉面等中高档产品,从而丰富了高中低产品集群,使各个消费层次的顾客都能挑选到自己合适的产品,有力地满足了这些需求不同的消费群。通过产品集群化,国华公司构筑了强大的市场防御堡垒,从而更加稳固了自己的市场地位,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区域品牌打造成优势品牌,产品的优化与集群化必不可少,它至少可以给企业带来如下好处:

1、充分地满足了市场的需要,而满足了市场需要,就无形当中给自己带来诸多的竞争优势。2、可以明晰产品的定位与定性,优化产品配置,赋予产品集群不同的市场与区域使命,从而使自己在市场角逐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3、产品的集群化可以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可以集中优势,重拳出击,实现从区域品牌到优势品牌的重大转变。4、产品的集群化可以提高竞争对手进入市场的壁垒和门槛,提高市场的安全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产品的集群化是根据企业实力、根据市场实际有计划、科学地进行品种开发而实现产品结构的完美组合。而不是盲目的品种开发,以至于出现产品相互之间冲突,自己打自己,反而降低市场竞争力。

成本集约化

优势品牌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运作成本的集约化,它表现在:产品生产成本的集约化;市场运营成本的集约化管理成本的集约化配送成本的集约化。通过运作成本的集约化,从而彰显区域品牌到优势品牌的有机转化。

案例:金星啤酒集团是近年来啤酒行业里跃出的一匹“黑马”,其“独资建厂、小步快跑、 自我复制”的发展模式,为同行所津津乐道,而作为从农村市场快速崛起的金星集团,之所以依靠低端产品仍然能够异军突起,其实与其各项成本的集约化运营战略息息相关。通过产品原材料的统一采购,有效地降低了采购成本,降低了消耗;通过市场销量的飞速提升,规模分摊了成本,从而降低了市场运作成本;而企业0A办公自动化系统、短信平台等的高效实用,则相应地缩减了管理费用和成本;第三方物流的兴起以及物流外包,则降低了运输成本。通过以上系列措施的实施,金星集团达到了集约的最大化。因此,虽然金星集团是中低档产品起家,但仍然有足够的后劲让企业快速扩张,从而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从区域品牌到优势晶牌,其突出的表现便是成本的集约化优势,通过集约化经营,企业可以实现:

1、运营成本的最低化,规模分摊成本,通过统一采购、内部精细化管理、外包等多种形式,企业可以达到低成本运作目的。2、集约化是企业增强自己运作能力的关键一环,通过集约化经营,企业可以增大操作空间,避免市场操作的脆弱,为市场增加免疫力。3、通过集约化经营,企业可以真正实现从区域品牌到优势品牌的过渡,因为成本优势是企业成为优势品牌最显著的特征。

策略多样化

优势品牌区别于区域品牌的一个显要特征就是表现在营销策略的多样化上。区域品牌,更多体现的是产品优势,而优势品牌,则浓墨重彩于营销策略的多元化上。

案例:郑州雪洋食品集团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其推出的自建终端的三步走模式效果非常显著。具体操作步骤是:第一步,自建终端,设立配送站,即抛开中间批零商、分销商,直控终端,借此实现对零售终端的最大化覆盖;第二步,深度分销,即建立市场联销体,将每个街道的分销商固定下来,然后再把每条街道的零售商固定下来,每个分销商只对固定下来的辖区内的零售商负责,并建立严格的区域保护政策,借此实现渠道的深度挖掘;第三步,建立便利店,充分地展示多元化的产品系列,与分销商互为椅角,互相呼应,互相配合,借此有力地提升产品及企业形象。同时,雪洋集团还通过举办订货会、联谊会、培训会、路演等活动,不断地采取一些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促销活动,让自己的产品销售不断地推向高潮,从而使产品真正地实现了动销。

区域品牌向优势品牌转化,营销模式的创新必不可少。区域品牌的策略多样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销体系创新,即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市场操作模式,并且经过验证行之有效。2、营销策略一定是多样化,即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就像宝洁的深度分销一样,其他竞争对手难望其项背。3、营销模式的层递性与延伸性。即营销模式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地进行延伸,从而能够更好地拴牢客户与消费者,营销模式的发展符合掌控市场的要求。

服务多元化

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增强自己的服务功能,从决战细节上下功夫,是区域品牌到优势品牌的一个必然阶段,这就要求企业的服务要多元化,要把它真正打造成自己的优势和强项。

案例:九头崖集团是一家集商业连锁、工业公司为一体的大型食品集团公司,2004年,九头崖工业公司从大本营转战省会郑州市场,并以瓶装水和桶装水作为开拓郑州市场的敲门砖。瓶装水和桶装水市场门槛较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单从产品层面无法进行更大的产品份额争夺。对此九头崖公司决定从强化服务入手,并做出了如下措施:

1、在市区设立四个办事处,办事处具有仓储功能,以能够在关键时刻应急。2、成立配送110,随时指挥遍布在市区的数十部铺货车辆。并明确规定,市区送货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3、狠抓渠道建设,对终端业代进行强化培训,制定工作流程,提出“七定”法则(定人、定域、定线、定点、定期、定时、定标准)和恪守八步骤(出发准备、POP检查、统计进销存、陈列理贷、填制巡访卡、建议销售定单、及时送货、返回定单)。

后来,九头崖公司还提出了星级服务计划,通过强化服务功能,规范作业流程,九头崖公司实现了掌控终端和消费者的目的,从而从一个地方的区域品牌,成为了一个河南的优势品牌。服务的多元化,可以让企业与竞争对手实现真正的区隔,从而凸现自己的优势,并将这种优势最大化。

突出优势打造品牌 篇7

一、独特环境孕育了独特品质

海门位于江苏省东部长江入海口北岸, 东濒浩瀚黄海, 南临万里长江, 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境内地势平坦, 沟河纵横, 水资源丰富。土壤由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海浪顶托和潮汐的作用下堆积成陆, 经人们垦殖、耕种、熟化而形成。气候兼有南北之长, 四季分明, 日照充足, 无霜期长, 光照水气配合协调。丰富的长江水, 肥沃的土地, 良好的气候环境, 再加上充足的饲草资源, 为海门山羊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

海门养羊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江苏省畜牧志记载, 早在唐代, 句容一代移民迁居长江入海处崇明岛从事耕种养殖, 随同带入原籍白山羊在该岛饲养、繁殖。后白山羊逐渐扩展, 遍布长江三角洲一带。据明《嘉靖通州志》钞本载, 海门向朝廷岁贡的物品中有官定羊皮115张。据《中国实业志》载, 早在民国二十一年 (1932) 海门就有羊1.39万头, 这在当时人口尚为稀少的海门, 实在是个不小的数字。新中国成立后, 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对海门山羊的保护、开发、试验做了大量的工作。海门种羊场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种畜场, 海门山羊被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近年来, 围绕海门山羊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各部门先后进行了海门山羊优质毛料群体选育研究、海门山羊人工授精技术标准化研究、海门山羊早期育肥技术研究等, 推动了海门山羊保护与选育工作。并制定了省、市地方标准, 使海门山羊实验、羊肉加工步入高起点、规范化运作的轨道。据统计, 目前全市山羊饲养量达到170万只, 市内共有羊肉加工企业5家, 羊业专业合作社11个, 山羊交易市场4个, 从事山羊交易的农民经纪人400多名, 山羊屠宰场38个, 年产熟羊肉5万多吨, 实现经济收益10亿多元。

二、独特品质呼唤特色品牌

品牌是经济活动的生命, 品牌的塑造不仅是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 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环节。将海门山羊打造成大品牌, 寄托了海门百万人民的期望, 展示着海门全面发展的形象, 大势所趋, 势在必行。

群众基础广泛。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支撑一个品牌的重要基石。海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养山羊, 大人小孩人人都喜欢吃羊肉, 这几年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 又为海门山羊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海门山羊是海门外贸出口的重要商品。从70年代开始, 海门山羊肉就作为海门外贸的龙头农产品经销国外, 为海门每年赚取数千万美元的外汇收入。近年来, 海门每年都举办“山羊节”, 尽管规模小, 但在海门已有一定的影响力, 老百姓参与踊跃。目前, 海门多家企业、饭店意识到经营海门山羊肉的丰厚利润和广阔前景, 海门山羊肉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经济效益巨大。海门山羊养殖的普及率较高, 养羊不仅可以食用, 更主要是因为它蕴含着极大的经济价值。如果能把海门山羊的品牌做大做强, 势必能带动羊农致富。如果顺势再延长产业链条, 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可低估。牵一发而动全身, 海门山羊产业的发展, 可以带动全市的养殖、加工、收购、贩运、烹饪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 山羊皮、山羊毛的加工制作也大有市场潜力。这方面, 盱眙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在盱眙, 养龙虾的———捕龙虾的———贩龙虾的———烧制龙虾的———配制龙虾调料的———采集“十三香”原料的———龙虾壳加工出口的———人数超过10万人。很多人通过从事龙虾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一部分人成为十万、百万富翁, 甚至千万富翁。另外每年龙虾节都为盱眙再造了为期一个月的旅游黄金期, 搭建了旅游业大发展的平台。从2000年第一届龙虾节发展至今, 每年到盱眙旅游的客人, 已由上个世纪90年代的每年万余人增加到200多万人次, 并以每年30%的幅度递增, 品牌带来的经济连锁反应是惊人的。

三、特色品牌必须精心培育

要把海门山羊品牌做优做活、做大做强, 使之成为推动海门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 海门对外交流的“形象大使”, 农民致富的“有力帮手”, 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因地制宜科学策划, 因势利导整合资源, 创造性地走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发展之路。

1、提升品种质量, 保持海门山羊的纯种性。

目前海门养殖的山羊的品种分两种, 一种是纯海门山羊, 一种是波尔山羊。纯海门山羊肉膻味少, 肉质肥嫩鲜美, 适口性好, 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但其体型相对偏小, 肥育性能欠佳, 饲养周期较长, 报酬低。1995年以来, 波尔山羊被引入中国, 由于其生长速度快和产肉量高的优点得到了国内市场的青睐。利用波尔山羊与海门山羊杂交, 可以大大改善海门山羊的生长速度和肥育性能, 从某种程度上满足羊肉产量的需求。受市场利益的驱动, 许多农户和一些小型羊场盲目引进波尔山羊, 使之与海门山羊杂交, 以提高海门山羊的体型和产肉量, 这样就改变了纯种海门山羊的品质, 使其皮下脂肪层变厚, 肌纤维变粗, 原有的肉质和肉味全无, 羊只板皮变薄, 羊毛产量与质量回落。把海门山羊质量做优, 保持海门山羊的纯种性是基础。要加大科技研究, 搞好海门山羊的间质纯种繁育;要利用价格杠杆调节, 让农民体会到养殖正宗海门山羊的比较优势;要加大整顿力度, 规范羊肉加工企业的生产。

2、制定地方标准, 加强过程管理。

质量是经济活动的生命。目前, 海门市加工生产羊肉的企业和饭店有好几家, 但是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 各有各的烹制方法, 各用各的营销手段。这方面, 盱眙龙虾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为保护好“盱眙龙虾”这个品牌, 由旰眙县政府牵头, 成立了龙虾协会, 制定了《江苏省盱眙龙虾协会章程》, 完善各项具体制度, 顺利了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使盱眙龙虾在养殖、加工和服务质量等方面遵循统一管理。龙虾协会制定“盱眙龙虾”的地方标准, 并经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实施。我们要打造海门山羊品牌, 也必须通过行业协会制定海门山羊肉的地方标准, 在选料、加工、操作流程、包装、保存、运输、价格等每个环节都具体量化。

3、申请产地保护, 展示地域形象。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优秀农特产品只有打上“原产地证明”的烙印才能深入人心。申请原产地保护, 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重大举措, 既可以维护海门山羊的高品质, 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实现高附加值;又可以进一步规范市场管理,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还可以提升海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充分展示海门的地域形象。

4、抓好策划宣传, 扩大产品名气。

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投入, 加强与强势媒体合作, 大力度宣传造势。盱眙龙虾从与《扬子晚报》、江苏卫视等媒体紧密合作到组织“华东地区晚报总编盱眙行”活动, 再到在中央电视台录制特别节目, 使得该品牌先在江苏家喻户晓, 继而走出江苏, 走进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最终走向全国和全世界。另一方面要高标准搞好节庆活动。海门每年都举行山羊节, 但是规模太小, 档次不高, 起不到真正向全省宣传的作用。海门的金花节虽然年年在办, 且在推介招商, 促进发展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但是对海门的地方特产品牌的塑造鲜有涉及。如果把山羊节扩大到更高层面, 在金花节期间加个特色农产品推介专场, 也许更有利于海门山羊品牌影响的扩大从而进一步提升海门的知名度、开放度和美誉度。

5、做好资源整合, 先打产地品牌。

纵观盱眙龙虾、沛县狗肉、金华火腿、南京盐水鸭等这些名镇四方的大品牌, 特点非常明显, 那就是地名和特产的叠加。大品牌为小地方扬名, 小地方因大品牌闻名。试想想, 如果没有龙虾品牌的塑造, 放眼中国能有多少人会知道盱眙, 又有多少人会把“盱眙”念成“于台”。一个地方特色大品牌的形成, 不是靠一个或者几个注册商标 (小品牌) 。龙虾不是盱眙独有, 可是盱眙的龙虾最有名, 大闸蟹别的地方也能养殖, 可是价格无法与阳澄湖比肩。那就是因为他们的大品牌效应在起作用。只要把大品牌做大, 大品牌区域内的每一个相关的小品牌产品都可以在无形中升值, 这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对于海门而言, 我们也要先打产地品牌, 再打产品品牌, 进行资源和品牌整合, 避免“小打小闹”, 形成拳头产品, 形成海门山羊的整体效应。

6、加强扶持力度, 促进产业发展。

实现山羊产业高效发展的主要途径就是养殖、加工、销售三位一体, 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要积极扶持规模养殖场建设, 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山羊养殖大户进行补贴和奖励, 促进农村劳动力及民间资本向规模养羊业的转移。全力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山羊产品加工企业, 积极培育中介型龙头企业或服务组织。加大市场龙头的建设, 大力发展品牌市场、特色市场、专业市场, 通过品牌、信息、窗口、订单等各种渠道, 开拓市场空间, 带动山羊产业经济的发展。

突出优势打造品牌 篇8

《沂水新闻》节目时长为15分钟,主要以沂水的时政新闻、领导活动、当地的社会民生为主;节目的内容意义既是政府喉舌,又能为百姓服务。选择本方案的理由是选取的内容范围较小,比较容易把握;沂水新闻平时接触较多,所以在制作方面更加得心应手,而且新闻的采、编、播所用设备齐全。

《吃在沂水》是一档美食专题栏目。以介绍地方名吃,传播美食文化,推荐特色服务。集中沂水特色小吃、名吃,向游客们介绍这些美食的历史文化,背景传说及做法、营养等;让游客们吃在沂水、玩在沂水、享受在沂水。在节目中主要以主持人贯穿节目始终,由酒店厨师介绍菜品的制作工艺,特色餐饮,住宿服务等。

2 创作思路

2.1《沂水新闻》创作思路

要做好一期完整的新闻节目,首先要考虑到节目的整体框架是什么,开始要想好节目片头、片尾、片花和在里面的内容要包含新闻、评论、消息,民生类的新闻资讯,给人提供一种内容丰富的文化大餐。接下来就应仔细安排节目具体内容,把平时采访的新闻、重要新闻和当下热点新闻充分结合起来。编排过程中要把重要的新闻靠前播报,民生类的放后面。以主持人的播报形式把新闻串联起来,无论是主持还是播报又或是新闻编辑我都参与其中。节目内容上有所改进,节目更趋于灵活,改变了纯新闻枯燥乏味的传统模式。

2.2《吃在沂水》创作思路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健康问题。为此,各级电视台纷纷推出了一些以宣传健康美食为主题并能够寓教于乐的电视节目。因此,在策划和制作健康美食类电视节目时,聘请餐饮行业的专业人士参与,节目主持人最好选拔那些能解说能演示的执业厨师。同时,他们也是健康美食类电视节目最忠实和最有发言权的观众,其中有些人还颇有见解,由于他们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掌握了大量的餐饮文化知识和扎实的制作功夫,对健康美食类电视节目能够品头论足,褒长贬短。美食类电视节目将电视表现形式与餐饮文化和厨艺美学结合起来,增加此类节目的观赏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把中外传统美食的渊源和典故,以及各地大厨们新菜肴的创作灵感和制作方法介绍给广大电视观众,努力将这一系列的电视节目办成能够引领健康时尚新生活,受广大电视观众欢迎的餐饮美食类节目。笔者相信,健康美食类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收视率将因此而大大提高。

2.3 创作过程

《沂水新闻》一档完整的新闻栏目包括节目头、节目尾、中间穿插片花及主持人报头、报尾和新闻与录音、采访的结合。首先,一期新闻节目要有时政热点、社会民生和近期发生的重要事件等;根据采集的画面编辑成文,并加以配音。再通过非线编技术,把录音与画面情景相融合。其次,就是上镜了,主持人化好新闻妆(发型、上镜服饰),把新闻的提要编好后进行口播。在播新闻中,口播要有新闻的庄重感,但又应避免过于严肃,对于镜头要有亲切的交流感,所以拿捏要恰到好处。最后,工作人员把录音和出镜结合起来,把每个新闻的字幕做好,确保准确无误,再生成新闻即可。

《吃在沂水》是一档美食栏目,具体介绍沂水当地特色美食的娱乐节目。以采访沂水“筋头巴脑”这期来说,在采访之前要做足功课。首先,在节目开头以小品的形式引出主题,加入适当特技效果,令观众耳目一新。其次,了解“筋头巴脑”的美食来历,美食特色。最后,正式场外出境。在穿着上,整体看起来舒服大方,妆以自然为好。来到“筋头巴脑”店里,对店里的就餐环境和美食文化做具体介绍,让观众对这一美食有初步了解。并对品尝到的美食加以描述、品评。具体来说就是与厨师进行交流,介绍菜品,做法、介绍食用此美食的价值,妙处在哪,并对美食的原材料加以讲解。采访前来就餐的顾客,从他们口中了解筋头巴脑的滋味。采访店长,了解这个店的文化,来此就餐的优惠活动有哪些等;主持人贯穿节目始终,以轻松、幽默、娓娓道来的方式介绍传达给观众朋友。节目大部分都是通过主持人交流的方式完成节目制作的,并在过程中配上音乐,节目方案相对较灵活、轻松。

3 结语

无论是颇有政治性的《沂水新闻》,还是娱乐性、趣味性十足的美食栏目《吃在沂水》。这两档节目均融入了自己的主持风格,对于它们更像是陪笔者一起成长的青春,由青涩到成熟,可能在作品中不足之处有很多,但却从中学到了很多,无论是采访还是编排,笔者都亲力亲为,从中尝到了收获的喜悦感,完成了一次蜕变。

摘要:《沂水新闻》是一档地方性新闻栏目,涵盖民生、社会等类型题材,时长15分钟。主要播出地方性新鲜实效信息,以领导动态、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为主的一系列报道。《吃在沂水》是一档美食专题栏目。以介绍地方名吃,传播美食文化,推荐特色服务。

培育打造通江县茶叶优势品牌的措施 篇9

1 培育打造通江茶叶品牌的意义

1.1 是壮大茶叶市场的必然要求

当前茶叶市场已从产品质量竞争上升到品牌形象竞争的新阶段, 在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上, 着手打造知名企业品牌十分重要。培育打造自身品牌, 达到以科技提质量、以质量树品牌、以品牌拓市场, 全面提升茶叶产业市场竞争力, 促进茶产业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1.2 有利于形成主导产业, 提高茶叶经营水平

培育打造通江茶叶自身品牌有利于主导产业的形成, 主导产业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茶叶品牌建设, 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可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高茶叶品牌经营水平。

1.3 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 提高茶叶区域效益

要使一个茶叶产品成为品牌, 不仅是质量的竞争、价格的竞争、服务的竞争, 而且更主要的是一种文化和人才的竞争。培育出著名品牌, 需要很好的文化底蕴, 一个地方的品牌资源是有限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茶叶品牌建设有利于茶叶产业利益链的优化, 提高茶叶区域效益。

1.4 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

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有自己的成长过程, 还有其独特的运作方式。通江县茶叶乡 (镇) 、村社的小规模生产特点决定了茶叶品牌建设必须走规模化发展之路, 实施茶叶大品牌才能使其区域优势得以发挥。才有利于开展品牌宣传, 提高品牌美誉度, 做大做强知名品牌。

2 培育打造通江茶叶品牌的优势

2.1 产茶历史悠久, 茶文化底蕴深厚

据考证, 古时利州之罗村, 即通江县铁溪镇罗村, 历史上, “罗村茶”在唐宋时期就已名满巴蜀, “翰林茶”在清朝时期作为朝廷贡品。县有关部门和茶叶企业已对茶区悠久的茶叶历史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 形成了茶事、茶典故、茶歌、茶艺、茶道和茶德、茶精神等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 结合丰富而美不胜收的茶山风光, 形成了独具个性和文化底蕴的通江茶品、茶文化。

2.2 生态环境优良, 茶叶产品质量好

通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气候过渡地区, 是四川省优质绿茶和富硒茶产区, 境内立体气候明显, 小气候多样。年均气温16.7℃, 年日照数1424.1 h, 年降雨量1107 mm, 土壤肥沃, 森林覆盖率高, 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是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理想之地。由于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和地域优势, 茶叶内含物丰富, 品质优良。恢复、开发的罗村茶、翰林茶、罗村茗眉、罗村雀舌、天岗银芽、天岗云雾、沁圆春、壁州春等茶先后在省内外多次获奖, 其中“天岗银芽”、“天岗云雾”、“佛龙香茗”、“翰林茶”、“罗村茶”被评为省优、部优名茶。

2.3 茶产业基础好, 规模开发潜力大

全县茶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茶叶生产管理经验, 对发展茶叶生产认知程度较高。通江县现有高级农艺师3人、农艺师5人, 技术人员6人, 并长期与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进行技术合作。截止2006年底全县已建立茶叶生产基地3535万m2, 投产茶园1667万m2, 幼龄茶园1534万m2。新规划发展茶园1800万m2, 2020年, 全县茶园可采面积将达到5336万m2, 年产量突破2500 t, 将成为川东北重要的优质绿茶基地。

2.4 各级相关部门对发展茶叶决心大, 品牌意识强

近年来, 全县各产茶乡 (镇) 及重点茶业企业十分重视培育自己的茶叶品牌, 各级政府和茶叶行业在思路和工作措施上, 由过去单纯的茶叶产销转变为更高层次的茶叶品牌建设。培育实力品牌、打好通江茶叶品牌战已成为该县各级政府和茶叶从业者的共识。

3 培育打造通江茶叶品牌的措施

3.1 统一思想认识, 确立主导品牌

为改变通江县茶叶品牌乱、规模小、竞争无序现状, 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及茶叶行业协会要确立具有品牌运作实力和能体现通江特色的茶叶品牌作为主导品牌。以科学的发展观, 让企业牢固树立没有特色就没有市场的发展观念, 没有知名品牌就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共识。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品牌培育, 不断地学习营销理论和更新茶叶专业知识, 在品牌推荐上要统一思想、优化资源、重点突出。

3.2 成立行业协会, 培育主体品牌实力

茶叶品牌战略的实施, 既是一个社会工程, 又是一个企业行为。品牌是企业独具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 打造培育知名品牌必须信守“质量为本, 科技当先, 文化铸魂, 服务配套, 营销开路”的原则。针对通江县茶业现状, 其品牌的打造培育要以茶业协会为主导、以政府行为为推动、以企业为主角。成立通江县茶业协会, 协会推荐的产品必须具有通江茶叶特色、且规模较大、企业运行良好。全县要通过协会集中、优化、配置优势资源, 做到集中投入, 兴科技、扬文化、降成本、促宣传。并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全县茶叶综合标准, 用标准来规范全县茶叶生产、加工, 用标准来检验产品质量, 用标准来支撑品牌, 使全县茶叶形成统一宣传、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品牌的良好氛围。

3.3 加大品牌宣传和传播力度

品牌发展成名牌才是打造培育茶叶品牌的最终目标, 以期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优化, 名牌就是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忠诚度、高通畅度的品牌, 要实现高知名度就需要加大品牌的宣传和传播。一是要通过报刊、电台、电视、户外促销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来推荐通江茶叶品牌, 特别是针对通江茶叶品质特色、市场定位, 研究、浓缩通江茶叶品牌灵魂的广告语, 使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大大提高;二是要设计高品位、系列化、多样化、艺术化、个性化的防伪品牌包装, 成为品牌打造的“无声推销员”;三是要结合通江茶叶品牌个性化聘请品茶代言人, 提升通江茶叶品牌的亲和力和品牌价值;四是要搭建打造通江茶叶品牌的公共平台, 茶叶协会积极组织参加一些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 通过展销会、博览会推荐品牌、吸引国内外客商, 以扩大市场, 提升品牌。

3.4 全面提升全县茶叶品牌效益

通过茶业协会、各级政府及茶叶企业的共同努力, 在突出通江茶叶区域特色——富晒、优质基础之上, 根据企业自身优势和特殊性, 走差异化品牌培育之路, 以满足不同消费细分市场, 全面提升通江茶叶品牌知名度和综合经济效益。从而真正实现通江县茶叶产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摘要:本文从培育通江茶叶品牌的意义和优势出发, 提出了用统一思想、培育主体、扩大宣传、突出特色等手段打造通江茶叶品牌的具体措施。

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甘肃农产品的品牌 篇10

一、结合区域特点确定供给品种, 充分发挥甘肃资源和技术优势

甘肃各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适合多种农产品的生长。多年来甘肃依据资源优势来确定供给品种和发展区域, 已形成良好的农业布局, 尤以马铃薯、中药材、苜蓿、啤酒原料和玉米制种发展最为突出, 成为甘肃在全国很有影响力的五大主要农产品。

㈠马铃薯供给甘肃定西有“中国马铃薯之乡”的美称, 产品有着与众不同的品质优势, 年产鲜薯755万吨, 居全国第一位, 已成为甘肃的主导产业之一。在甘肃的其他地区如陇南等地也有区域优势。所以, 甘肃适合的地区, 应该以定西经验为基础大力推广种植, 充分发挥该资源优势。现在全省种植面积49.7万公顷, 各类加工企业已达2000多户, 淀粉年加工能力已达到30万吨, 占领了国内大部分市场。

㈡中药材供给甘肃是中药材资源大省, 品种丰富, 种植面积大, 由于品质优良, 在全国很有影响力。现有2540种中药材, 常年人工栽培的品种有350余种, 种植面积13.96万公顷, 产量36万吨, 位居全国第一。在不同的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 尤以陇西的黄芪、文县的党参、礼县的大黄、岷县当归、武都的花椒等中药材在全国赫赫有名, 产量占全国的70%~95%。所以我们应该以区域为主确定主要的药材供给品种, 建立中药材重要产业基地。这既可以发挥资源特色, 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让优势农产品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渠道。

㈢酿造原料供给在啤酒大麦和啤酒花的供给方面, 甘肃的河西地区具有明显的资源和技术优势, 选育出的啤麦新品种, 质量甚至可达国际水平。目前甘肃省啤酒大麦麦芽年生产10万吨左右, 特别是啤酒花产量占到全国市场的一半以上, 啤酒酿造原料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成为啤酒原料市场的主要供给商。在甘肃的发展规划中, 重点布局河西地区、引大灌区、引黄灌区、定西和临夏为啤酒大麦种植区, 酒泉、张掖、金昌为啤酒花种植及啤酒花加工区, 把兰州、张掖、金昌、武威、酒泉和白银发展为啤酒麦芽加工区, 争取到2012年把我省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酿酒原料产业基地。

㈣制种产业甘肃现已成为全国种子生产大省, 在国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特别是在玉米制种方面, 依据独特的气候优势和多年的种子生产实践, 在河西走廊地区有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专业制种队伍和一大批农民制种能手, 为制种产业的发展和制种技术的全面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已形成了以杂交玉米为主, 马铃薯、小麦、瓜菜、花卉、牧草种子等多品种发展的格局。近年来甘肃省玉米制种面积达到7.2万公顷, 产量43万吨, 占全国用种量的一半, 居全国第一, 使我省真正成为玉米制种大省。所以利用区域优势, 合理分工, 建立了以河西走廊为主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 以中南部为主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 以临夏为主的杂交油菜种子生产基地, 河西地区的瓜菜、花卉、啤酒大麦等制种面积不断扩大, 构建了覆盖全省的良种繁育体系。

㈤苜蓿草产业苜蓿草在畜禽营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国的需求量很大。甘肃省气候干旱, 日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为苜蓿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甘肃在苜蓿产品的供给上有种植紫花苜蓿的传统习惯和管理经验, 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较高的市场效益。现今紫花苜蓿保留面积46.7万公顷, 居全国第一位。

二、针对各地的农产品实施产业化供给才能有竞争力

资源的优势并不代表产品的优势。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 在产品质量相同的条件下, 价格是竞争的主要因素, 只有立足于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 才能做大规模, 降低成本, 变资源优势真正成为产品优势。所以结合区域优势, 因地制宜, 以市场为导向, 探索本地区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才是根本的出路。

㈠政府要转变观念, 从多方面引导和支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 为企业和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 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和难点。但实践中往往存在信息和技术服务比较滞后等问题, 这就需要政府转变观念, 增强服务意识。首先产业布局需要政府去做, 要加强有效引导, 重点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和养植大户的扶持力度, 在政策制定上加强对特色农业支持。其次产业化需要政府去推行, 可选择一批产业发展基础好的重点县市, 按照产业化的思路, 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 创立一批特色品牌产品。最后实施中要求政府为农民和企业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 可通过技术示范推广和农民培训、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使甘肃的特色优势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㈡大力推行新型生产方式,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带动产业化的进程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 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是重要的两个部分, 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载体。有了他们才能把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 真正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实现产业化。这样才能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所以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新形式。首先政府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帮助农民建立产业协会, 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灵活应用“产业协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 发展订单农业, 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 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其次可以树立本地的典型企业和生产基地, 起到很好的示范的作用, 带动当地产业化的发展。如甘肃山丹县在畜牧业的产业化中取得了成效, 形成了种、养、加、销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已跻身全省十大养羊强县。

㈢完善融资机制, 在资金上为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给予的支持和保证产业化就是要做大规模, 需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 让农民自己筹集显然是没有这个能力的。所以在甘肃的农产品产业化进程中, 就需要政府为他们提供更多融资的方式和方法。如在制度上可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加大金融机构对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融资的支持力度, 适当的放宽用于农业的贷款条件;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 重点扶持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项;还可以利用资本市场为农业企业开拓直接融资渠道, 对一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争取上市来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我省已有农业公司如亚盛集团上市就是很好的例子。另外还可以启动民间资本,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为农村民间资本介入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提供政策的保证。

三、在生产中以产品质量取胜, 才真正有竞争力

通过产业化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供给数量, 但如果农产品质量不能保证, 优势不但会成为劣势, 而且还会毁掉甘肃农产品的声誉, 成为更大的“卖难”问题, 所以在供给方面, 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实施品牌战略就可以解决农产品产业化中众多的技术问题, 更好的发挥我省农产品优势, 利用质量争市场, 使增加的供给能够变成农民的收入。

㈠加强品牌意识, 提高农产品商标的注册率通过这些年不断宣传, 消费者已经接受了农产品也要有品牌的观念, 在购买时开始注重商标。可是在我省的一些地区, 利用商标致富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还不够强, 使优质产品竞争力大大下降, 甚至还有为人作嫁衣的结局。所以作为地方政府特别是主抓农业的领导, 一定要有品牌意识, 为自己的农产品不但要注册商标, 获得法律的保护, 还要申报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 才能使本地区的农业一开始就围绕着创品牌发展, 把商标作为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和运作能力去争夺市场, 这是实施名牌战略的首要步骤。其次是加强对农村、农民的商标普法宣传教育, 增强农民的商标意识, 提高农民注册和应用商标的自觉性。2008年甘肃省工商局以“商标富农”为突破口, 开展了“商标进乡村”、“红盾护农”、“送法下乡”等系列活动, 运用品牌兴农的典型事例, 深入农村实行面对面的帮助指导, 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商标注册率,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㈡品牌战略的实施是系统工程, 要有当地政府的在各方面的政策支持才能实现由于农产品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特殊性, 名牌战略实施起来难度要大, 周期要长、涉及面要广。从农产品品种的选择和种植技术, 到质量保证、产品销售等环节, 这些单靠农民自己是解决不了的, 必须有政府出面, 多方面协调才能完成。首先政府在信息方面支持, 针对特色优势农产品鼓励农产品认证工作。其次在科技方面支持, 加大对农业的科研投入, 争取国家的科研资金支持;同时鼓励我省的农业科研人员下乡做指导, 帮助农民, 以切实推进产学研结合,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最后在品牌开发方面支持, 大力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 对现有品牌进行整合, 选择知名度高、影响大的品牌作为当家品牌,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 积极培育一批市场认同度高、质量过硬、消费者认可的地方性品牌产品, 真正将品牌产品批量做大、产业做强、质量做优、品牌做响。

㈢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监控, 确保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打开市场的关键, 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则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首先要健全完善和推行农业标准化机制。针对各地主要农产品的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控制、采收储运等, 制定和完善地方标准, 制作简明操作手册和模式图, 以方便农民运用, 做到有标可依, 按标生产;同时结合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农产品贸易的需要, 引用先进实用的国内外农业标准, 提高甘肃省农业标准质量。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证产品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将建立生产档案, 推进产地包装和标志, 通过全面推行农产品批发市场索证索票管理, 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田到市场的全程追溯。最后就是在生产中推行标准化, 控制质量。可喜的是《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已通过审议, 从2009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 这标志着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入了依法管理轨道。该《条例》设立了产地准出制度等10多项制度, 从农产品产地、生产、经营、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 突出了地方特色, 对农产品从农田到市场全程监管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法律依据。

㈣加大农产品广告宣传力度, 突出品牌形象甘肃的农产品质量上乘但却名声不响, 主要是因为我们宣传不够。所以我们要利用各种方式为甘肃的农产品大做广告。在宣传中应打破传统宣传模式, 由只注重地域特色到突出品牌形象。而这种宣传单个的企业或农民是不能完成的, 更多的是要求政府部门出面去做才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这几年甘肃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 而且取得的可喜的效果。地方市长或副省长带队在全国的交易会上宣传甘肃的产品, 促进了产品的销售。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 甘肃省共获畅销产品奖7个。前不久, 省农牧厅组织省内部分运销企业到广西凭祥、南宁等地开展农产品边贸出口销售对接活动, 签订24份供销合同 (协议) , 销售洋葱、马铃薯、苹果等我省特色农产品1.7万吨, 扩大了我省农产品在东盟市场的销售。沃尔玛对甘肃的高原夏菜、优质瓜果、土豆等都非常感兴趣。尤其甘肃土豆质量很好, 双方表示愿积极合作, 促成甘肃特色农产品进入沃尔玛采购体系。

上一篇: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研究下一篇:概率中概念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