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园林差异比较

2024-07-01

东西方园林差异比较(精选6篇)

篇1:东西方园林差异比较

徐雪莹 园林1111班 学号 1106183127

中西方园林比较

——特点、审美体现、思想差异

中文摘要: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通过对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及其特点的比较,来了解环境艺术在园林艺术方面的审美体现与思想差异。

关键词: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环境艺术。园林艺术。审美体现

。思想差异

英文摘要:The botanical garden is the humanity builds esthetic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sing the nature which the ideal living conditions in the process applies to know and the thought centralism manifests.But China and the West botanical garden different the style is different as a result of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is unique.Through to the West botanical garden art develo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comparison, understood environment art manifests esthetically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art aspect with the thought difference.关键词: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ultural tradition Environment art Botanical garden art Manifests esthetically Thought difference

绪论:这学期我们上了中外园林史的课程。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目录:第一章

中西方体系及特点····················

1第一节

东方体系·······················1

第二节

西方体系·······················1

第三节

园林特点·······················1

一、东方园林··························1

二、西方园林··························2

三、东西方园林代表(附图)············第二章

思想差异····························2 第一节 中国的美学思想·················2

一、自然山水审美观························2

二、阴阳学说与天地人合一的思想············2

三、意境美································

2四、朦胧美································2

第二节

西方美学思想···················3

一、“唯理”美学··························3

二、人工美································3

三、形式美································3

四、明晰美································3 第三章

审美差异及实例·····················3

第一节

审美差异及体现·················3

一、人工美与自然美························3

二、形式美与意境美························4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4

四、明晰与含混····························4

五、唯理与重情····························4

第二节 实例对比·······················5

一、上海豫园······························5

二、勒诺特式园林代表---凡尔赛宫苑··········5

第一章

第一节 东方体系

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到北宋,抽象自然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从宋至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其间名园举不胜举,单在苏州一地,就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第一章 第二节 西方体系

起源于古希腊,其于西元前5世纪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正的柱廊园。随后希腊的园林为古罗马所继承,他们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而且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型的花坛以及由整形常绿灌木形成的迷宫

第一章 第三节 东西方园林代表(附图5-8)

古典园林:苏州拙政园、苏州网师园、扬州瘦西湖、杭州刘庄水竹居;近代园林;日本庭院:枯山水庭园、林泉山水庭院。意大利园林:台地式别墅园、阿馬爾菲海岸;永久的光荣--法国园林:宫廷式花园、古代寺庙园林、凡尔赛宫;情感的自然--英国园林:自然风致式园林;理性的光芒--德国园林:杜塞道夫民众公园、国家自然公园;美国园林:夏威夷海滨、黄石公园、迪斯尼乐园。

第一章 第三节 园林特点

一、东方园林

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

二、西方园林

表现为开朗、活泼、规则、整齐、豪华、热烈、激情,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古希腊哲学家推崇“秩序是美的”,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式才是美的,所以植物形态都修剪成规整几何形式,园林中的道路都是整齐笔直的。18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景观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展现。从希腊古罗马的庄园别墅,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台地园,再到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在规划设计中都有一个完整的中轴系统。

第二章 第二节 中国的美学思想

在对园林美的追求上,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诗情画意和情景交融。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从而产生“意境美”。这种意境美不是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刻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与典型化的;它强调的是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

一、自然山水审美观

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美的欣赏,从文字上可以追溯到《诗经》。自然山水园林最初产生于魏晋时期,当时老庄玄学流行于世,天地自然、朴素、无为被奉为“大美”,“至美”而备受称赞。庄子在《知北游》中言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不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山水自然美被社会普遍自觉地当作了审美对象。山水游览,山水诗画兴起,人们或融身于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修身养性,或潜心于画,以咫尺之幅显千里之美,或作诗吟诵山水之丽。其后历代山水游览,山水诗画长盛不衰。这种自然山水审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的兴起。如苏州拙政园中堆山理水,水面曲折往复,岛屿间列,亭榭奇石时提到自然山水审美观。

二、阴阳学说与天地人合一的思想

阴阳学说与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最基本的特点之一。阴阳学说另一重要观点是“中行”,中行即处理事物上恰到好处。阴阳学说美学观深刻影响了城市景观环境的塑造,虚实相生的环境设计艺术,阴阳说中阴阳的对立统一思想反映在环境设计中表现为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生,阴阳太极图中相生相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衡模式也是空间布置的理想模式。“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造景风格,“天人合一”把天、地、人这三材看作是相互贯通的,整个系统不仅具有整体性,而且还具有部分体现整体的自相似性,以小见大、以景生情的中国古典造景艺术就是从这一点出发,以具体而微的缩微景观来体现广阔的自然美景,如园林中广泛使用的叠石、盆景、小桥以小尺度的景物来表现大尺度的山林景观。

三、意境美

意境美是我国特有的美学概念,起初用于诗词鉴赏和评价。“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和“情中景”、“景中情”等美学思想成为评价艺术的最高标准也成为评价城市环境景观的最高标准。园林的设计也不仅仅是叠梁架屋、栽花种树、堆山凿池,而是运用心灵的智慧与情感。通过展示风景,体现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园林设计、绘画和诗歌有着某些共通的特征和创作原则,但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要创造一个满足人们观赏需要、容纳一定的行为功能以及符合具体物质条件的空间场所,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者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使观赏者产生美的联想。

四、朦胧美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虚实相生。风景时而开朗,时而隐蔽。犹如一幅逐步展开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理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手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

第二章 第二节 西方美学思想

西方美学史的开端是古希腊罗马美学。最早提出“美在比例”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在于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适当的比例,艺术作品的成功“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他们十分注意审美现象的数学基础,力图为艺术家找出最美效果的经验性规范,把美的本质归结为比例、对称。这种形式主义的美学观点对西方的各类艺术诸如绘画、音乐、建筑、园林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西方人追求美的本质是因为他们认为客观世界是可认识的,并可以表达为一套明晰的逻辑性概念系统。主要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在比例说”,并由此推广出对称、和谐、规则等形式美的原则。

一、“唯理”美学

西方古代常以认识论作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准则,人们每认识一点自然规律和法则就会用来改造自然。在西方哲学中,人与自然便较多的处于对立状态,要么人战胜自然,要么人对自然产生恐惧和敬畏,这在西方古典艺术中表现得很充分。因而在园林的建造过程中,西方人会花大力气来磨平石块、修剪树木花枝,使其达到对称、均衡、整体化一的标准,并以此来体现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另外,在欧洲的哲学思想中还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理论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强调整齐、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

一、人工美

中西园林形式上的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的特点是讲求几何图的组织,在明确的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形式上整齐化一,均衡对称。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立足于人工方法来改变其自然状态,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从而形成了欧洲大陆规则式的造园风格,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人工美高于自然美。

二、形式美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律。罗马时期的维特奋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三、明晰美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

第三章 第一节 审美差异及体现

一、人工美与自然美 中西方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讲求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而中国园林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二、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园林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了。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景”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但仍有规律可循。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以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也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它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四、明晰与含混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中国人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从而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五、唯理与重情

在西方,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它们强调整

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中国古典园林则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诗词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在“天人合一”模式下,人的价值赋予了自然,导致了自然的变化;西方文化重视对自然的“真”的探索并不断创新,西方园林展示的是宇宙的物理秩序,是一种自然的情与理,这种理性的思维促使西方园林在各个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第三章 第二节 实例对比

一、上海豫园

在中国的古代园林中,可以说豫园在使用建筑构造来显示空间的变化性和丰富性上是最努力的,通过亭、榭、廊、墙、桥、柱杆、格栅等元素的各种组合,演化各种曲折变幻的空间和景致。然而,中国园林的真正追求并不是这些,虽然它也讲究空间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应是含蓄的、非直观的建筑性表露的。所以,豫园在这方面虽然尽了极大努力,但整个园林则显得趣味有余但意味不足。

二、勒诺特式园林代表---凡尔赛宫苑

勒诺特的园林与自然之间不再需要清晰明确的界限,更不需要围墙。在他的设计中,大自然被巧妙的用来烘托气势磅礴的气氛,这种与自然新的关系产生的效果超过了从前的古堡和庄园花园,也超过了以往意大利等任何地方的花园,它并不是在向自然挑战,只是人工的一种展现。

凡尔赛宫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

参考文献:[1]《知北游》 庄子; [2]《建筑十书》罗马 维特奋威;

[3] 宗柏华 中国园林艺术概观

科学出版社

1987年

[4] 百度图片

附图:扬州瘦西湖 苏州拙政园

杭州刘庄水竹居苏州网师园

近代园林

枯山水庭园

林泉山水庭院

意大利台地式别墅园

意大利台地式园林

意大利阿馬爾菲海岸

法国宫廷式花园

古代寺庙园林

凡尔赛宫

英国园林

德国园林

德国杜塞道夫民众公园

德国国家自然公园

美国园林

黄石公园

迪斯尼公园

上海豫园

凡尔赛宫苑

篇2:东西方园林差异比较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尤其是15~17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

人工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人化自然/自然拟人化

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认得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必然性/偶然性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前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一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法”。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明晰/含混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入世/出世

在诸多西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圣经〉〉中所描绘的伊甸园和中国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而一步一步贴近了现实。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了。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超脱尘世的幻觉,一步一步走到世俗中来。

羡慕神仙生活对中国古代的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时代的帝王出于对方士的迷信,在营建园林时,总是要开池筑岛,并命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象征东海仙山,从此便形成一种“一池三山”的模式。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社会**分裂,士大夫阶层为保全性命于乱世,多逃避现实、纵欲享乐、邀游名山大川以寄情山水,甚至过者隐居的生活。这时便滋生出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描绘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这深深影响到以后的园林。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便营造宅院,以按贫乐道、与世无争而怡然自得。因此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品位,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行公共活动。

唯理/重情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者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

篇3:浅谈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

中国的造园史源远流长, 明清两代出现的江南园林热, 使得苏州园林得以蓬勃发展, 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很有价值、别开生面的时期。而法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是在经历了中世纪的宗教压抑后, 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 创造出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高峰。凡尔赛宫花园则是这段高峰中的典范, 继承了欧洲传统造园文化, 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西方皇家园林。笔者于2007年中旬到苏州参与当地工程的建筑设计工作, 在余暇时遍游了久负盛名的苏州古典园林, 城廓内外, 白墙黛瓦, 亭台楼阁, 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韵味。又于2008年去法国游览, 饱览了巴黎凡尔赛宫、卢浮宫等当地的古典城市建筑艺术, 充满了欧式建筑元素——柱廊拱券组合、灰墙蓝瓦、尖顶斜坡、造型各异的喷泉、雕塑随处可见。其中凡尔赛宫园林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走在这东西方的园林山水中, 感受到极大的不同。笔者希望从它们的对比中来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在全球化的今天提供给人们一些启示。

1 园林在对自然的艺术表现上的不同

苏州地处江南水乡, 河道纵横、湖泊罗布, 加之土地肥沃、气候温润, 所以非常适合自然山水的塑造。因而苏州园林大多采用不规则的布局形式, 使建筑与山、水、石、花草树木相结合, 而呈现出天然的趣味。另一方面, 东方古典园林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出于自然, 而高于自然”。这些私家的园林大都建在都市内一个较为封闭的场所, 与外边的世界没有太多联系, 所以造园者把心中的大自然抽象化、典型化后移植到自己的家中, 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模拟的自然景色, 咫尺山林中, 自有多方胜景。

法国古典园林大多建在真山真水之间, 占地面积有几公顷之大, 园林的格局为几何式, 有明确的贯穿整个园林的轴线和对称关系。凡尔赛宫花园中轴长达3 km, 其中布置了各式精巧的植坛和各种各样的喷泉。规整的几何图案、平静宽大的水面、对称的花坛草地、动人而富含寓意的雕塑。造园者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均衡、壮观的整体构图, 追求比例的协调、关系的明晰, 形式的简洁, 装饰的适度。园中几乎所有的要素均服从于整体几何关系和秩序, 甚至植物也失去了个性, 修剪成林来塑造几何的空间结构, 使园林的构图与大自然之间获得了完美和谐。

2 园林与建筑关系上的不同

在东方, 园林与建筑是不可分离的。园中亭台楼榭供人驻足、赏景、小憩, 建筑随高就低、打散体型, 向自然敞开。自然本身凭借着湖石, 竹树, 流水等元素渗透到建筑里去, 使得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楼亭之间山径、流水, 步移景异。这是苏州园林所代表的中国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很重要的一点。

西方园林与建筑的关系似乎与东方园林正好相反。黑格尔在阐述西方古典园林时曾说道:“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是法国的园子, 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 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 形成林荫大道, 修剪的很整齐, 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 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为一座露天的广厦。”在花园中, 人们并不欣赏花草树木本身的美, 它们只不过是各种颜色和质地的材料, 用来铺成平面的图案, 或者修剪成圆锥形、长方形、球形的绿色几何体。在轴线的高处是体量高大, 严谨对称的建筑物, 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广场、道路、雕塑、水池、树木、建筑。建筑物控制着轴线, 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 花园也是从属于建筑的。

3 园林表达内涵的不同

意境是东方园林表面艺术形态下的核心。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于建筑形式上的严格约束, 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只能在园林中投入更多的创造情感, 很多画家、艺术家也参与到设计中来, 这使得园林与其他的艺术形式如绘画、诗歌等有了共同的基础, 塑造的景致更多反映的是山水画、诗词中的意境。不能时时遨游名山大川, 便在市井中开园造林、理水叠石, 追求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留园秀色夺人、沧浪亭崇阜广水、拙政园中洗练骚雅、万狮园清新脱俗。园林中的意境能引人深思、联想、寄情, 将环境与心境揉合在一起, 情景交融。园林中引入诗文、盈联、题刻, 将诗之情, 画之意融入山水花草与建筑的营造之中。这些或点题, 或引发联想, 以取得境内之感, 境外之情。以意境美为核心的中国审美标准, 经历了千年而不改初衷。

而法国的古典园林则更多是图解理性主义的思潮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文艺复兴结束了统治欧洲达一个世纪的基督教会的意识形态, 之后资本主义萌芽, 发展科学、认识世界、开发人的能力和个性、享受现实生活思维的出现。将理性主义与绝对君权制完美的结合, 以实现更好的统治, 凡尔赛宫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下产生的。园林在宽广、深远、通向远方气势上给人一种皇权至上的感觉。园林的几何学来自欧几里得, 由文艺复兴的透视法推导出严谨的结构。再加上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与艺术家们赋予了极大的热情, 创造出了中轴突出, 严谨对称, 宏伟壮丽的法国古典园林。

4 园林所代表的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由于种种原因, 东方与西方的人类文化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东方文化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与自然的共生和谐, 这符合道家的思想。老子的所谓“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是典型的农耕型社会, 古人几千年的“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 靠天吃饭, 所以对自然有种敬畏的感情, 需要产生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从而孕育了这样一个东方的文明。而西方的先民在狩猎中发展了自己的文明, 人类自然的关系则是一种突破式的。经过对自然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 征服、改造自然是其理想。由于技术、生产力、环境、贸易等诸多因素, 导致了东西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巨大差别。东方是回归的态度, 而西方则是分离的态度。因此在园林中呈现出差别也就不难理解。

摘要:针对古典园林在东西方各自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苏州园林与凡尔赛宫花园中山水建筑的体验, 比较了东西方园林在对自然艺术的表现、园林与建筑的关系和园林表达思想上的不同, 从而分析了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关键词:园林,东西方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李允鉌.华厦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2]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 2001:5.

[3]赵丽芳.论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水美学思想[J].山西建筑, 2008, 34 (2) :348-349.

篇4:东西方园林差异比较

【关键词】 缠足 束腰 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61-01

古代东方女子缠足,西方女子束腰,似乎都在凸现一种女子的体态美。缠足与束腰既表现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表现出东西方文化的相似。两者虽然其形式大不相同,但都是一种极端的身体装扮方式,都是用毁形伤身的方法来达到“美”的目的。本文通过在社会渊源、表现形式、审美观念以及影响等方面的比较,使我们看到中外文明异同,以更好的来了解中外文化传统。

一、缠足与束腰的不同之处

由于缠足和束腰发生的地域不同,它们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背景都有差异,这便不可避免的导致两者有不同的特色。

(一)不同的社会历史渊源

1. 束腰:西方女性的束腰历史可以追逆到公元13世纪,到了17、18世纪发展到顶峰。束腰多是通过女性的内衣达到,内衣最早产生于古罗马时期。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女性身体几乎不加束缚,贵妇们穿上衬裙作为内衣,而后时风认为衬裙作为内衣太放荡,由此出现了“束衣”,欧洲妇女约从十四世纪开始穿这种女性内衣来进行束腰。

2. 缠足:缠足究竟始于何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一般说来是始于五代南唐,是李煜别出心裁地要求他欣赏的一位舞女用帛缠足跳舞,从此便沿袭了下来。由此来看,缠足是始于社会上层的女性,后来才进入民间,到北宋广为流传,并把缠足当成了妇女的美德,把不缠足当成耻辱。到了清朝,这种风气更是达到了顶峰,尽管颁布禁令要求放足,认为其妨碍了生产,但是数百年来形成的这种已经习以为常的风俗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不仅如此,旗人女子也开始追赶潮流纷纷仿效。

(二)不同的表现形态

1. 束腰:西方束腰主要是依靠一种紧身衣来实现的,“以流线型、优雅的曲线为其表现特征,上半身用紧身衣把胸部高高托起,背部贴身,收腹,翘臀,裙在臀围线以上非常合体,使用塑身材料和工具使得这种合体逐渐走向理想化和极致化,下摆呈喇叭状放开,整体造型呈‘S形曲线”。

2. 缠足:缠时先将脚拇趾以外的四趾屈于足底,用白棉布条裹紧,等脚型固定后,穿上“尖头鞋”,白天家人挟之行走,以活动血流,夜间将裹脚布用线密缝,防止松脱。到了七八岁时,再将趾骨弯曲,用裹脚布捆牢密缝,以后日复一日地加紧束缚,使脚变形,最后只靠趾端的大拇趾行走,形成“笋形”的三寸金莲,才算大功告成只能以足跟勉强行走。

(三)不同的审美观念

1. 束腰:紧身胸衣是西方人追求和强调女性“细腰之美”的产物,是西方人立体审美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西方追求塑造胸、腰、臀三部分的曲线造型美,强调女性肉体性感特征,紧身胸衣就是表现这种立体特征的工具,这也与西方自古希腊文明开始崇尚人体美有着极深的渊源。

2. 缠足:妇女在古代是以脚小为美的,因此缠足后的小脚通常用“三寸金莲”这个词美化,它属于古代的审美习俗,小脚之所以称之为金莲,从字面上说,“三寸”即显示其“小”,古代以“小”和“精致”为美,其中倍含可爱、怜惜之审美含意;从象征性角度看,“金”代表着富贵、华丽,是极致的审美意味形式,“金莲”是莲花中最金贵的一种,莲花又是佛教和道教的圣花,象征着善和美;从隐喻角度看,“莲花”从古至今都是纯洁美丽、雅致脱俗的象征,由此看来,用“三寸金莲”来形容女子脚小而优美已达到极致,表达喜爱之意就形神兼备了。

二、缠足与束腰相似之处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得知,束腰、缠足作为极端的身体装扮方式,并不是一种生理需求,而是一种精神满足,人本身在缠足与束腰的过程中得不到任何的舒适体验和幸福享受,反而要经受着巨大的痛苦与折磨。很显然,缠足与束腰都不是人的物质需求。因此可以推断,缠足与束腰都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畸形的审美和精神需求。

第一,以炫耀外观体现女性的社会等级。缠足和束腰都是历经千百年的演变形成的,两者对妇女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可是两者并不是以舒适和保护人体为出发点,却能将这种风俗贯穿整个古代,可见,离不开受这样“刑罚”的女性本身的坚持。当女性作为社会成员生活时,必一定要与社会中的其他个体交往,有形无形、有意无意中便形成了攀比心理,就要向同类显示自己的地位、身份和能力,要向异性炫耀自己的魅力,向对手显示威严。

第二,男权社会的作用。女性的这种炫耀性外观,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表明了当时社会的男性主体身份的成熟和女性客体地位的确认,表明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身体成为审美的客体,“成为那个时代男子可以享用的奢侈品,并且是最珍贵的奢侈品”。

第三,都建立在对身体的摧残之上。缠足、束腰都是畸形的审美观念,女人的美丽就是财富,许多女人可以牺牲健康来换取被人称赞的美。

三、结语

束腰和缠足作为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它们都是运用束缚女性身体、牺牲女性生理健康为代价的,但还是传沿盛行了相当长的时期,就当时的社会情况而言,似乎有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们是一种有影响力的文化。我们可以从中进一步剖析出这两种文化的内涵,以达到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点认识。

[ 参 考 文 献 ]

[1]周开颜:《从紧身胸衣和三寸金莲看中西服饰审美的殊途同归》江苏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2]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商务印书馆,1964.8,P131-135.

篇5:东西方园林造景分析与比较

东西方园林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东方园林(中国、日本园林),西方园林(欧洲国家法国、英国和俄罗斯),现代公园和绿地系统。

园林概论

英文近似名为“garden、landscape、park、openspace”等,风景、景观、开敞空间、公园、庭园

日语“造园”、韩国语叫做“造景”

人类文明与城市发展的产物,是利用自然物质创造出来的人工户外环境,“第二自然”四个阶段

园林的萌芽阶段

原始时期,人与自然呈现亲和的关系,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产生园林农业的公社,种植场地,果木苗圃,接近园林的雏形

发展阶段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农业 出现,自然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城市和集镇物质基础,技术基础

形成了多种风格,共同的特点

第一:园林绝大多数是为贵族阶层服务,是私有的第二:园林是封闭的,内向的第三:目的是追求景观美和精神寄托

第四:园林主要有造园师、工匠和文人艺术家完成古典园林的概念 :在一定地段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助以禽鸟养殖,形成一个一个追求景观美为主要目的的游憩、居住环境

中国园林的来源

囿、圃,garden或者Jardon(gen与eden组合)

瑶池和悬圃,昆仑山、黄帝之宫

伊甸园

日本的净土宗传统园林,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

伊斯兰风格的园林,天园、水河、乳河、酒河、蜜河

园林的基本要素

土地、水体、植物、建筑

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

形成不同风格的园林体系(古罗马、园林、文艺复兴、英国风景、伊斯兰、中国、日本),特征基本了解

规则式园林,园林总体的人工理性美,表现人为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文艺复兴时期园林

风景式园林,体现自然的天然美,表现顺乎自然构成的倾向

中国、日本园林、英式自然风景园

公共园林阶段

自然生态的失衡,居住环境恶化

人与自然从早先的亲合关系转变为对立、敌对、排斥关系

自然保护对策和城市园林方面

奥姆斯特德,中央公园,“景观建筑学之父”,美国城市公园运动,把乡村带入城市,建立公园绿地系统,城市园林化两大贡献

其工作的两个内容:第一,通过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致力于自然资源保护,对大地景观加强维护和管理。第二,提出城市公园的思想,将乡村带入城市,建立公园绿地系统,也就是说,城市必须园林化。

英国学者霍华德,田园城市

《明日的田园城市》

伦敦修建摄政公园,第一个将公园建设和城市整体环境提升结合在一起

豪斯曼巴黎改建项目,建设公园和林荫道(英文)(第一次出现),设定了沿街建筑红线和高度。

认为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是造成城市畸形发展和乡村衰落的根本原因,提出通过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田园城市来解决城市问题。

田园城市模式图

明治维新后的城市欧化改造,以石材工业材料代替木材进行建设。

美国公园运动,从纽约中央公园开始,第二个布鲁克林市布鲁斯派克公园

公园绿地系统,名古屋,芝加哥

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二战后,日本的《古都保护法》对京都和奈良进行整体保护 公共园林阶段的特点

第一,除了私人园林以外,出现了有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向一般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第二,园林从封闭的内向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公共园林的规模比私人园林大的多,园林内公用设施也比较完善。

第三,在景观和精神陶冶之外,园林发挥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效益,还为老百姓提供了休闲、娱乐、交往的活动场所,发挥了社会效益。

第四,由于园林工程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园林的设计施工开始分化,分别有专业型的人员进行。学校内产生了园林专业。

我国城市化发展,居住区景观同化,城市区域同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法定规划)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分析、规划、设计、管理

大园林阶段

后工业时代或者信息时代

休闲、旅游活动得到迅猛的发展

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

大园林阶段的特点

第一:私人拥有的园林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城市生态系统概念,城市园林化逐渐从理想变为现实。

第二,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植物配置的积极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构思。园林规划设计不断发展。同时,农业、工业、采矿、水利等自然开发有关系的工程项目与园林绿化想结合,从而减少对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

篇6:中西方交往沟通差异比较

中西方交往沟通差异比较

论文对中西方交往沟通中的心理卷入度差异、行为方式差异、自我表现差异和人格差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交往沟通差异的`原因,也有利于了解中西方在交往沟通中各自的的特点发展趋势.对于正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实际的操作价值.

作 者:唐健吾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205刊 名:管理观察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年,卷(期):“”(24)分类号:U4关键词:东方人 西方人 交往沟通 差异 比较

上一篇:政治学原理真题与解析下一篇:高考百日誓师大会发言_高三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