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真题与解析

2024-07-01

政治学原理真题与解析(共6篇)

篇1:政治学原理真题与解析

10. [2014·天津卷]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0.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的知识。材料强调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不断发展,①③符合题意。②否认了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排除。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④错误。

42.[2014·山东卷] 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华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

(2)据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答案] 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和中华文化的知识。结合材料,从文化创新的两条基本途径及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分析。

37.[2014·广东卷]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粤港澳经济合作中,广东具有劳动力充足、土地资源丰富及制造业发达等有利条件,而港澳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资金、国际市场等方面能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材料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粤港澳合作从前店后厂式的产业分工,到CEPA(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系列协议的签署和贯彻执行,再到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个新区的破茧而出,一步步从渐进协作走向多边融合。近期,三地创新合作机制,推动申报设立“粤港澳自贸区”。

材料三 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答案] ①坚持文化平等原则,相互尊重和包容文化上的差异和个性;②积极开辟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的相互借鉴、创新和融合;③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弘扬中华文化;④树立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

[解析] 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自信等知识。本题设问指向明确,根据材料主要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原则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等几个方面回答,注意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篇2:政治学原理真题与解析

1.资料来源

《2013复旦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模拟五套卷与答案解析》是根据才志教育多年专业课考研成功辅导经验,由才志教育和复旦大学考研研究中心组织相关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老师在严格按照最新复旦大学官方指定参考书目和复旦大学最新内部考研资讯并参考相关内部材料和题库的基础上,强强联合、合作编写的针对2013年复旦大学政治学原理专业课考研统考考生的精品考研专业课辅导材料。

2.适用专业

《2013复旦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模拟五套卷与答案解析》适用于报考2013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公共政策)专业及其各个研究方向的全国各地所有统考考生。

3.价值说明

《2013复旦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模拟五套卷与答案解析》严格按照指定书目和历年考题风格以及复旦大学相关内部材料进行编写,具有高度仿真、难度中上、全面解析、总结考试中心命题变化等特点,已经成为所有备考2013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七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人手必备、不可或缺的专业课复习辅导精品材料。

(1)高度仿真

《2013复旦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模拟五套卷与答案解析》是相关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老师在严格按照最新复旦大学官方指定参考书目和复旦大学最新内部考研资讯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总结考试中心历年考题风格、命题趋势及变化而倾力编写的精品考研专业课辅导材料,保障了模拟试卷的高品质及准确性预测,其真实性让您能提前感受考场。

(2)难度中上

《2013复旦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模拟五套卷与答案解析》中的五套卷比真题难度略为偏高,目的让考生查缺补漏,进行模拟实战训练,最后梳理考点,检验自己的复习成果。

(3)全面解析

《2013复旦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模拟五套卷与答案解析》对每一道题进行了全面的解析,内容详实可靠,重点突出,可以促使考生更好的进行复习。

(4)总结考试中心命题变化

《2013复旦大学政治学原理考研模拟五套卷与答案解析》是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相关老师严格依据政治学原理2012年考研最新指定参考书目和复旦大学最新内部考研资讯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总结考试中心历年考题风格、命题趋势及完全遵循初试指定书的章节编排下完成的。专业课复习后期,做一下模拟试卷,测试自身的复习水平是很有必要的。有些题目也将可能出现在2012年硕士入学考试试题中,具有很高的价值性。五套模拟试卷既保证了实用性,也凸显了其价值性。

4.内容简介

篇3:政治学原理真题与解析

关键词:频率合成,功率合成,模数转换,数字调幅

0引言

随着广播播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 中波发射机从60年代的完全真空电子管化已逐渐过渡到场效应管全固态化 , 电子管发射机被完全淘汰 , 成为了历史。但其设备结构和工作原理对现今的场效应管固态中波发射机原理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虽然固态发射机结构复杂 , 但万变不离其宗。本文试想用电子管发射机工作原理类比解析一下场效应管发射机的基本原理 , 以期对固态发射机工作原理的理解有所帮助。仅以电子管屏调机和TSD-10中波数字调幅广播发射机为例进行探讨解析。重点是对数字调幅广播发射机基本工作原理及新技术应用作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1 中波发射机系统结构基本原理类比解析

两种不同类型发射机其基本结构是雷同的 , 从核心部分信号通道来讲 , 都是由高频 (载频) 和低频 (音频) 两部分构成 , 所完成的任务都是在末级将音频调制到载频上 , 让载频幅度随音频信号变化形成调幅载波 , 再馈送到天线全向辐射形成空间电磁波 , 供终端接收。

服务于核心部分的从属结构都是由建立工作状态的电源部分和保证正常工作的控制部分及故障检测安全处理部分所构成 , 只是各部分构成的复杂程度和采用的电路技术不同而已。

1.1 高频系统结构原理

都是由射频激励器产生单频载波 , 经缓冲放大、推动放大、末级功放等各环节获得额定载波功率。所差异不同的是 , 电子管发射机的各级放大采用的是功率等级不同的电子管 , 而场效应管发射机的各级放大是采用结构相同数量不同的功率放大器板块构成。各级放大器的负载都是具有谐振特性的选频型负载。只是级间信号耦合电路有点差异 , 电子管是采用组容耦合方式 , 场效应管采用分配器耦合方式 , 目的都是为满足下一级对输入信号的要求。

对电子管放大器而言 , 由电子管自身的结构特点 , 本身的极间电容不可忽视 , 电路组件体积较大 , 分布电容也不可小视 , 高频工作容易引起自激振荡 , 因此 , 放大器中电子管输入端的栅极和输出端的屏极都加有防振电路 , 屏栅极间加有中和处理电路。其次 , 电子管放大器的工作状态设计为甲、已、丙等不同类型 , 为方便调整和监测电子管的工作状态 , 各级都接有阴流表 , 末级为调谐需要加有栅流表。因末级调谐的重要标志是阴流最小值和栅流最大值同时出现。

对场效应管放大器来说 , 就很简单 , 放大器板块电路结构是完全相同的 , 都是工作在开关状态 , 只要激励信号足够 , 无须状态调整 , 工作非常可靠稳定。

在高频通路中场效应管发射机采用的先进技术其一是激励器中的频率合成技术 , 其二是末级功放中的功率合成技术。不同于电子管发射机激励器单频率单晶体 , 末级单管完成功率放大。

对频率合成技术来说 , 主要是采用标准频率为4.608MHz, 频率稳定度为1×10-8的高稳晶振 , 通过分频技术进行512次分频得到高精度的9k Hz基准频率信号 , 即中波频段的间隔频率 , 再利用倍频技术得到标定的发射频率, 为使发射频率稳定度同于高稳晶振稳定度, 采用了锁相于基准频率的锁相环技术。

对功率合成技术 , 主要是根据电路叠加原理 , 重要的是各功放板块输入信号的频率和相位要相同 , 相位误差要小于2°, 因此结构上要保持高度的一致 , 才能保证输出功率合成的效果。具体的功率合成是通过合成变压器实现的 , 变压器初级是48只绕有功放板块负载线圈的磁环构成电压叠加合成 , 次级是一根贯穿48只磁环的直径为20毫米的铜杆构成电流叠加合成 , 从而实现发射功率的合成。

1.2 低频系统结构原理

音频部分两者对信号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 电子管是用甲类、甲已类、已类等推挽放大器四级连续放大的处理方式 , 将音频模拟信号放大到与载频电压相同的数量级。用此高数量级的音频电压去改变高频末级电子管的屏极电压 , 以实现载波的调幅。具体电路是通过音频调幅电压与高频末级电子管屏极电源电压串联实现的。因此在100% 调幅时高频末级电子管屏极承受的电压是载波状态的两倍。工作中发射机极易过调掉高压 , 值机人员工作压力较大。

场效应管发射机音频部分对信号的处理方式是用量化编码的数字处理方式 , 量化取样信号频率由发射机射频取样获得 , 同时作为量化信号通路的选通时钟脉冲信号 , 为确保末级功率放大器的开关切换在高频信号的0点 , 取样信号作了矢量叠加移相处理 , 通过取样信号的同步控制 , 将0-5v低幅度音频模拟信号的时时幅度通过模数转换器转换为12位数字信号 , 用以时时开通相应数量的末级功率放大器 , 实现载波的调幅。就数字信号而言 , 每一位数字信号表现形式都是0和1两种状态 , 但不同位置的1代表不同的信号幅度 , 有其不同的位权 , 如果直接用12位数字信号来调制 , 则需要有12种位权的不同功率等级的功率放大器 , 实现起来较为复杂有难度。问题的解决是对12位数字信号进行编码处理 , 低6位编码是直接开通6种不同权位等级的功率放大器 , 就是说6位数字中哪位是1就开通对应权位等级的功率放大器 , 有几位是1就开通几个。高6位数字信号编码是开通满足数字信号数值要求的相同功率等级不同数量组合的功率放大器 , 就是说高6位数字信号的数值是多少 , 就开通多少个功率相同的放大器。此编码功能是通过8位只读存储器实现的 , 6位数字信号作为存储器的读信号 , 存储器输出与数字信号数值相等的位数信号 , 其对应关系数据是事先固化在存储器内的。高6位数字信号全1可开通63个功率放大器 , 此时对应140% 调幅 , 因此实际发射机只用了42个大台阶功率放大器。通常低6位功率放大器称为小台阶功放单元 , 高6位功率放大器称为大台阶功放单元。一个大台阶功放的输出功率等于6个小台阶功放全部开通输出功率的总和。因此 , 随着音频幅度的增加 , 只有小台阶全部开通后才会开通一个大台阶。

在实际电路中 , 所有小台阶和大台阶功放单元的电路结构都是完全相同的 , 提供不同等级功率是靠功放单元负载线圈也就是功率合成器初级磁环绕组圈数的不同和功放单元供电电压的不同实现的 , 其中大台阶功放单元工作电压为230V, 小台阶1/2, 1/4, 1/8, 1/16功放单元工作电压为115V, 小台阶1/32, /164功放单元工作电压为30V。对小台阶单元来说 , 磁环绕组圈数越多则功率越小 , 对大台阶单元来说 , 磁环绕组圈数是完全相同的。

音频编码控制信号对功率放大器的开通与关闭是通过对功率放大器板块上的双极性开关电路的控制完成的。功率放大器是由四个功率MOS场效应管组成两个半桥 , 负载桥接于两半桥输出端的桥式开关放大器。每个半桥是由一个接电源一个接地的两个场效管串联中间输出端接负载构成的半桥开关放大器 , 其工作原理是两管的栅极输入相位差180°的开关激励信号 , 使接源与接地两管交替导通与截止 , 若负载的另一端接地 , 负载上可得到幅值等于电源电压的单极性方波输出信号。若负载接于两半桥输出端构成全桥工作方式 , 在一个半桥的接源管与另一半桥的接地管两管的栅极和两半桥的另外两管的栅极输入幅度相同相位差180°的方波激励信号, 使四管两两同时交替导通与截止 , 负载上可得到幅值等于二倍于电源电压的方波输出信号。功率放大器板块上的双极性开关电路对放大器的开关控制是通过对功率放大器两个半桥接地场效应管的栅极输入信号的控制实现的。

栅极信号通过开关电路导通接地 , 栅极输入信号为0, 则功率放大器关闭 , 栅极信号正常输入 , 则功率放大器开通。

1.3辅助电路原理结构

为使发射机工作的安全和广播节目电声指标的提高 , 各自都做了大量的辅助电路设计以改善设备的性能指标。

1) 低频信号处理电路。

主要解决音频信号处理过程中的失真问题 , 力求失真越小越好 , 其次是带宽问题 , 尽量减小带外发射 , 以免干扰邻频道 , 再就是平均调幅度问题 , 尽量提高平均调幅度 , 以提高接收响度 , 确保覆盖区域有效收听。

对电子管发射机而言 , 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 在输入端增加一级限放 , 对高电平信号压缩一点 , 低电平信号提升一点 , 以保证平均调幅度 , 同时可降低发射机过调状态 , 有利于安全播出。为减小失真 , 在放大处理过程中 , 采用了内外反馈电路措施 , 同时加入高频切削电路 , 以限制带外频率信号的放大。以确保发射机的电声指标。

对场效应管发射机来说 , 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 音频信号输入首先通过贝塞尔滤波器经过低通限幅处理 , 滤除带外频率成分 , 确保音频带内信号平稳 , 经过过压保护平衡放大后 , 进行平衡到不平衡转换为单极性信号 , 以利于量化处理。为减小失真 , 采用了辅助数字增长技术 , 在量化处理过程中 , 在音频信号上附加了很小幅度 (5mv) 的72k Hz三角波抖动信号 , 以改善量化误差所允许的最小量化电平的不确定性 , 保证音频信号在量化过程中出现接近最小量化电平时开通最小功放 , 使最小量化电平有四舍五入的量化效果。进一步增加了量化分辨率 , 可提高1bit ~ 2bit, 从而提高了信号的保真度。

同时 , 在抖动信号中又加入了大台阶反馈信号 , 用来同步三角波抖动信号 , 大台阶同步信号来于音频模数转换高6位数字信号经数模转换为模拟信号后 , 再经放大、低通滤波、缓冲放大、微分、倒相缓冲放大处理得到的不连续的很小幅度的正负三角波脉冲。大台阶数目增加得到正脉冲 , 此时 , 如果抖动三角波处于上升沿 , 则继续上升 , 若抖动三角波处于下降沿 , 则大台阶同步脉冲强迫抖动三角波立即变为上升沿。当大台阶数目减少时得到负脉冲 , 此时 , 如果抖动三角波处于下降沿 , 则继续下降 , 若抖动三角波处于上升沿 , 则大台阶同步负脉冲强迫抖动三角波立即变为下降沿。目的是在音频变化上升期间 , 可以保证此转换周期开通的大台阶 , 下个转换周期不会关闭 , 同样 , 在音频变化下降期间 , 保证此转换周期关闭的大台阶 , 下个转换周期不会开通。使得小台阶盈亏转折到大台阶有一个平滑过渡。

显然 , 问题是由最小量化台阶是1还是0的不确定引起的。由发射机资料可知 , 音频范围是10Hz-10KHz, 量化取样频率范围是410k Hz ~ 820k Hz, 通常是用发射机自身的发射频率经取样移相分频整形处理后 , 作为音频量化取样时钟脉冲 , 是音频信号最高频率的几十倍 , 远远超过取样定理界定的大于等于取样信号最高频率的2倍 , 就是说对于最高音频信号一周期内取样转换可达40-80次 , 低频会是几百次转换 , 因此 , 在音频信号变化的上升或下降期间出现由小台阶变化转折到大台阶变化是必然的转换过程。可知此过程是在小台阶由0级逐渐增加变化到64级才增加一个大台阶 , 或者是小台阶由64级逐渐降低变化到0级才减少一个大台阶 , 此过程的转换是开通一个大台阶的同时要关闭所有小台阶 , 或是关闭一个大台阶的同时要开通所有小台阶 , 在此过程中开通与关闭功率放大器的数量是最多的。显然是小台阶量化变化的一个周期性过程。再此转换过程中 , 由于最小量化台阶的不确定性 , 易于在前后转换周期间发生翻转 , 会产生一个较大的转换脉冲 , 形成载波噪声 , 因此 , 为确保小台阶到大台阶转折点的平滑性 , 加入大台阶同步信号是至关重要的音频处理措施。

2) 高频系统辅助电路原理。

主要是对载波输出功率大小和稳定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对于电子管发射机来说 , 载波输出功率取决于末级屏压及前级推动功率 , 是固定的 , 状态的稳定取决于负载槽路的调谐 , 失谐会影响功率的输出 , 因此 , 对电子管发射机必须时时观察其工作调谐状态 , 发现异常及时调整。这是由于电子管自身的工作参数随使用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必然结果 , 直至最后被淘汰。

对场效应管发射机而言 , 输出功率取决于功放单元开通的多少 , 如前所述 , 取决于音频信号数字量化后数值的大小 , 若数值为0, 则输出功率为0, 若数值全为1, 则输出功率最大 , 显然是一种浮动载波形式 , 它不利于覆盖边界区域的接收 , 需要有一个固定的接收载波。在实际原理电路中 , 是通过在音频信号中加入一个直流信号实现固定载波功率的 , 其直流电压信号的幅度为0.75V, 是音频信号最大幅度的1/2, 此直流电压通过一可调电位器调整控制 , 这样在音频信号为0时 , 会有固定的直流量化台阶开通功率放大器 , 输出固定的载波功率。到此来说 , 在音频通路量化处理过程中被量化处理的信号是一个复合信号 , 即音频 + 直流 + 抖动三角波 +大台阶同步信号 , 各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为保证发射机输出功率的稳定和对发射机功率的调整 , 增加了模拟除法器和数字控制电位器 , 两者都是加在直流信号之后。模拟除法器受外电取样信号控制 , 外电正常取样信号为5.1V, 模拟除法器输入与取样信号作除法运算自动调整输出 , 外电电压变高 , 模拟除法器输出相应变小 , 从而减少功率放大器开通个数 , 反之外电电压变低 , 模拟除法器输出相应变大 , 从而增加功率放大器开通个数 , 使发射机输出功率保持在固定的功率上。起到自动功率补偿的作用。可使外电电压在标称值380V的±10% 范围变化时 , 发射机的载波功率保持基本不变。数字控制电位器受由控制电路产生同时锁存在寄存器中通过电平转换电路处理的12位BCD数字信号控制 , 也就是由3个字节构成的10进制编码信号 , 产生对输入信号0.000 ~ 0.999的倍率调整 , 从而实现对发射机输出功率大小的调整与控制。

1.4 电源电路原理结构

发射机电源电路的功能就是为所有工作电路提供正常的工作电压 , 并要具备自我保护功能 , 同时也是对工作电路的安全保护 , 一般都设有短路、过流、过压、缺相等保护电路措施 , 以保证电源电路的工作安全。

电源电路的组成是根据工作电路所需工作电压的要求设计的 , 不管是电子管还是场效应管发射机 , 都分为高压和低压两部分。高压电源都是为末级功率放大器提供工作电压 , 其它工作电路都是由低压电源提供工作电压。所不同的是电压量值及量级分组不同而已。

对高压电源来说 , 电子管发射机高压电源采用的是通常的三相全波整流电路 , 而场效应管发射机高压电源采用的是十二相整流电路 , 由两组三相桥式整流电路叠加而成 , 次级两绕组分别接成星形和角形 , 显然 , 角形绕组线电压与星形绕组相电压同相 , 根据矢量合成法则可知星形绕组线电压比角形绕组线电压相位超前300, 由于每个绕组经桥式全波整流可输出相位差600的6相脉动电压 , 因此 , 两组整流串联叠加合成可得相位差300的12相脉动电压 , 滤波后不仅得到高一倍的直流电压 , 更重要的是纹波频率比通常三相全波整流提高一倍 , 为600Hz, 有利于电源的滤波效果 , 更加有效地消除电源哼声造成的整机噪声 , 使设备的电声指标得到明显的提高。

对低压电源来说 , 电子管发射机采用是普通的整流滤波电路 , 而晶体管发射机的低压电源都加入了串联稳压调整电路 , 提高了电源的工作稳定性。同时 , 为进一步提高高低频电路的工作稳定可靠性 , 各增加入了一组自动调整电源。

在高频通路中 , 由于场效应管发射机末级功放单元为开关放大器 , 需要有足够的推动功率 , 才能有效地工作在开关状态 , 因此 , 对推动级工作电源作了特殊处理 , 推动级的三块功放板 , 其中两块工作电压为固定的115V, 一块采用自动调整电源供电 , 其电源受推动功率取样电压控制。电压在40 ~ 115V范围内调整 , 推动功率高 , 则电源电压下降 , 推动功率低电源电压上升 , 以动态补偿由末级功放损坏及外电源波动等因素造成推动负荷变化的影响 , 以获得稳定的推动电平。

在低频通路中 , 编码输出的开关信号是通过48个驱动器到48个末级功放单元的双极性开关电路 , 驱动器输出低电平 (-2 ~ -5V) 末级功放开通 , 驱动器输出高电平 (+4 ~ +4.8V) , 末级功放关闭 , 其开关信号是过0的正负双极性信号。由于开关数量是随调制信号的幅度而变化的 , 也就是驱动器的负载是变化的 , 在正峰调制时 , 开通的多 , 负峰调制时 , 开通的少。开通多时负载加重 , 造成驱动器工作电压的跌落 , 使输出的开关电平异常 , 末级功放的开关电路不能可靠工作 , 出现开关时差 , 产生调制噪声 , 为此 , 对驱动器工作电压进行动态调整 , -5V开通电源加入了低频调制控制信号 , 使其随调制信号而变化。以动态补偿驱动负载变化的影响, 以使驱动器输出稳定可靠的驱动开关信号电平。

1.5 控制与安全保护电路原理解析

所谓控制电路就是发射机的开关机控制 , 两者基本上是相同的 , 都是先开低压 , 再开高压 , 开高压也都是分两步走 , 先上半压 , 延时一段时间再上全压。目的都是对放大器有一个预热与适应的过程 , 以减少或避免瞬时过高电压对管子造成的连极或击穿等损坏事件。

对场效应管发射机来说 , 除对工作电压的控制外 , 还对发射机输出功率进行控制 , 一是分高、中、低功率开机选择控制 , 二是对输出功率的升降控制 , 都是采用数字计数器产生十进制数字信号通过对前面所述的数字控制电位器的控制与调整实现的。这给设备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

关于安全保护电路方面 , 主要是对人身及高电压大电流工作器件的安全保护 , 重点是电源与末级电路。电子管发射机仅设计了高频末级和调幅末级的过流保护电路 , 一旦过流 , 就关高压 , 因此 , 发射机瞬间过流掉高压是经常的事 , 值机人员必须时刻关注。而场效应管发射机在安全保护电路设计上对高低频通路的各个环节的供电及信号的存在与否和质量都给予了关注。一旦出现异常迅速作出相应处理 , 如关机、关功放、降功率、故障点显示等。由于场效应管发射机功率放大器工作电压稳定 , 输出功率由放大器开通数量决定。因此 , 很少有过流现象发生 , 工作非常稳定。

2 结论

通过对电子管发射机与场效应管数字调幅发射机基本原理的解析 , 其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 都是由高频、低频、电源、控制与安全等四部分主体电路构成的 , 只是对音频处理的方式不同 , 输出的已调波还是一样的 , 都是模拟调幅波 , 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 显然 , 场效应管数字调幅发射机只是采用数字调制处理方式的调幅广播发射机 , 并非数字化调幅广播。但场效应管发射机电路构成采用的电路技术具有现代技术先进性 , 如频率合成技术、开关放大技术、功率合成技术、数字编码技术、数控调整技术、电源自动跟踪调整技术、无触点开关逻辑控制技术、故障取样处理显示技术等 , 特别对控制与安全保护方面考虑的更全面、更完善 , 操作更简单、更安全 , 发射机工作更稳定、更可靠。了解和掌握发射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本职工作人员的首要问题 , 对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备故障面前可以迅速作出判断 , 缩短处理时间 , 降低设备故障停播率 , 对做好安全播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卫, 蒋泽汉.全固态中波广播发射机使用与维护[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2]吕丽.TSD-10中波全固态数字调幅发射机原理及特点[J].甘肃广播电视, 1999 (2) .

篇4:变压器原理真题解析

摘要:高考中对变压器原理的考查,频率高,模型灵活。以高考真题为例,解析变压原理的本质。掌握变压器物理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及决定关系,就可以不变应万变。

关键词:高考 变压器原理 基本关系式 决定关系

【分类号】G633.7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高考对交变电流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交变电流的有效值、瞬时值,变压器的原理及应用方面。对变压器原理的考查模型灵活,但只要掌握变压器变压的实质,所有问题迎刃而解。下面以高考题为例,进行分析。

例题1.(2014·全国卷Ⅱ)如图1所示,一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分别为n1、n2。原线圈通过一理想电流表○A 接正弦交流电源,一个二极管和阻值为R的负载电阻串联后接到副线圈的两端。假设该二极管的正向电阻为零,反向电阻为无穷大。用交流电压表测得a、b端和c、d端的电压分别为Uab和Ucd,则( )

A.Uab∶Ucd=n1∶n2

B.增大负载电阻的阻值R,电流表的读数变小

C.负载电阻的阻值越小,cd间的电压Ucd越大

D.将二极管短路,电流表的读数加倍

[思路点拨]

(1)副线圈两端的电压U2与cd两端的电压Ucd是否相等?为什么?

提示:由于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所以U2≠Ucd。

(2)当负载R变化时,原线圈中的电流和电压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提示:由于输入电压U1决定输出电压U2,所以不论负载如何变化,U1、U2均不变;由于输出电流I2决定输入电流I1,所以负载变化,I1发生变化。

[解析] 根据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交流电的有效值解题。变压器的变压比U1U2=n1n2,其中U1、U2是变压器原、副线圈两端的电压。U1=Uab,由于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Ucd≠U2,选项A错误。增大负载电阻R的阻值,负载的电功率减小,由于P入=P出,且P入=I1Uab,所以原线圈上的电流I1减小,即电流表的读数变小,选项B正确。c、d端的电压由输入电压Uab决定,负载电阻R的阻值变小时,Uab不变,选项C错误。根据变压器上的能量关系有E输入=E輸出,在一个周期T的时间内,二极管未短路时有UabI1T=U2R·T2+0(U为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二极管短路时有UabI2T=U2RT,由以上两式得I2=2I1,选项D正确。

例题2. (2012·全国卷)自耦变压器铁芯上只绕有一个线圈,原、副线圈都只取该线圈的某部分。一升压式自耦调压变压器的电路如图10?2?15所示,其副线圈匝数可调。已知变压器线圈总匝数为1 900匝;原线圈为1 100匝,接在有效值为220 V的交流电源上。当变压

器输出电压调至最大时,负载R上的功率为2.0 kW。设此时原线圈中电流有效值为I1,负载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为U2,且变压器是理想的,则U2和I1分别约为( )

A.380 V和5.3 A B.380 V和9.1 A

C.240 V和5.3 A D.240 V和9.1 A

[解析] 对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功率相同,故通过原线圈的电流I1=PU1=2 000220A≈9.1 A,负载两端电压即为副线圈电压,由U1n1=U2n2,即2201 100=U21 900,可得U2=380 V,故B对。

通过解析可以看出,只要掌握理想变压器的原理即:

1.基本关系

(1)无漏磁,故原、副线圈中的Φ、ΔΦΔt相同。

(2)线圈无电阻,因此无电压降,U=E=nΔΦΔt。

(3)根据Un=ΔΦΔt得,套在同一铁芯上的线圈,无论是原线圈,还是副线圈,该比例都成立,则有U1n1=U2n2=U3n3=…。

(4)无电能损失,因此P入=P出,无论副线圈是一个还是多个,总有U1I1=U2I2+U3I3+…将电压关系代入可得n1I1=n2I2+n3I3+…。

2.基本关系式中物理量之间的决定关系

(1)电压决定关系:输入电压U1决定输出电压U2,这是因为输出电压U2=n2n1U1,当U1不变时,不论负载电阻R变化与否,U2不会改变。

(2)电流决定关系:输出电流I2决定输入电流I1。

(3)功率决定关系:输出功率P2决定输入功率P1。

(4)频率关系:原、副线圈中电流的频率相同。

就可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用原理解决变压问题,大观周刊,2012年47期,作者:程飞云。

【2】变压器模型试题构思,考试:高考理科版,2010年05期,作者:王胜利。

篇5:政治学原理真题与解析

一、选择题:

1.(2012单)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这一重要论述,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对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故选A。

2.(2012

单)马克思主义具有

A.理论创新的理论品质

B.解放思想的理论品质

C.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D.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典范,是一个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基础是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就会归于失败,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有害的。故选C。

3.(2013

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熟读基本原理

B.背诵马列原著C.密切联系群众D.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是D,要掌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靠精读、熟记,容易犯教条主义错误,只注重调查研究而忽视理论指导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根本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故选D。

4.(2012

判断)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错误)

答案解析: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故本题错误。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 C.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

[答案解析]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心论和唯物论两大派别。故选A。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希腊、罗马时期、中国的先秦时期即所谓的轴心时代,这时所说的物质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风、水、火等具体的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如

水、土、金、气、原子(虚空)等。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其原因是受近代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影响)

旧唯物主义最大的缺陷:不彻底性,即“半截子的唯物主义”——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

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领域,坚持的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即自然界的发展时唯物的,社会发展却是唯心的——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主要是宗教)

6.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C)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心外无物”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C。

7.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答案解析]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这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故选C。

8.(2013

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C)

A.绝对运动性

B.自觉能动性C.客观实在性D.唯物辩证性

答案解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性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概括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是共性;各种不同的客观事物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个性。故选C。

9.(2014判断1)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N)

解析:一元论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0.(2014多项选择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意识依赖于(BCD)

A.思维的发展

B.人的感觉器官

C.客观事物     D.人的大脑

解析: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应,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依赖于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也依赖于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

11.(2010

单)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必须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弊端,是因为()

A.只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做事情就能获得成功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D.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答案解析]意识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而其能动作用也要具体分析。故选D。

12.(2013

单)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运动的衡量尺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答案】A

【解析】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一,运动和静止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相对静止离不开绝对运动,是一定范围内的绝对运动的结果;绝对运动通过相对静止表现出来,并且通过相对静止找到它的量度。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运动也就无从获得自己的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任何事物相对静止的状况都是它过去的运动所造成的,并且是它将来运动的出发点。因为物质的多样性和事物的某种状态只有在相对静止中才体现出来,只有了解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况,才能清楚地了解它过去的运动,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才能区别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并对其进行研究。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13.(2014

单3)庄周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D)

A.形而上学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绝对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解析:意思是说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开始,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生、死、可、不可,都是相对的,并且是会相互转化的。但是这种相对是有条件的,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1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客观性C.时间的不可逆性

D.时间的相对性

[答案解析]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故选C。

15.(2012

判断)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间接现实性。()

[答案解析]错误。构成实践活动的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因此,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16.(2012

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答案解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说明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趋势。故选D。

17.(2012

单)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他们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

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

是不是得到大多数的承认

答案解析:哲学上的新事物和旧事物并不是以事物出现的时间早晚来界定的而是以其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来进行区分的。故选B。

18.(2014判断2)发展就是运动和变化。(N)

解析: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与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本质是事物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向着更高的层次不断前进。故本命题错误。

19.(2012

研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答案解析]BCD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新事物并不是新出现的事物。因此,答案是BCD。

20.(2014多项选择4)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原因在于新事物(ACD)

A.增添了新事物不能容纳的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B.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形式

C.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

解析: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就是因为在内容上更加具有优越性,是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有没有新形式则并不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的根本原因。

21.(2014判断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Y)

解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显然夸大了外因的影响作用,不承认内因才是事务变化发展的根据。故属于形而上学观点。

22.(2014单5)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解析:白马非马,马是共性,白马是特性,这道题考察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特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矛盾观点认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体现着普遍性。“白马非马”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因此选D。

23.(2011

判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正确)

[答案解析]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必然又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高好革命和建设。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当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24.(2014判断3)物质和事物的存在具有直接同一性。(Y)

解析:事物的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这就是说,质与事物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故题目中的命题正确。

25.(2011

判断)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客观的原则。(正确)

答案解析:“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都是要求坚持适度的原则。故本题正确。

26.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B)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C.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

解析: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是渐进过程中的中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7.(2012

单)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

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        D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量变质变规律原理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达到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会产生质变。题干中,对于消极腐败的东西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就是防止消极腐败的东西经过一定程度的积累使社会变质。故选B。

28.(2012年,单选)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质量互变规律。本题题干中数学题每一个乘数都是90%,5个90%连乘结果是约为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分析题干可以看出,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就是量变引起质变。其他选项与题干无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

29.(2014单1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C)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规律的作用。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它们各自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质量互变规律则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0.(2014年多选)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有:(ABC)

A.功到自然成B.水涨船高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电闪雷鸣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并非所有的先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故选ABC。

31.(2012

判断)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Y)

[答案解析]对。第一,规律是本质的联系: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关系。第二,规律是必然的联系: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在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第三,规律又是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32.(2012

判断)人工智能的出现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错误)

答案解析: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板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为模拟,这种模拟也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因此人工智能也坚持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故本题错误。

33.(2011

单)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句话表明(D)

A.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

B.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物质

C.意识本身具有创造客观事物的能力

D.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答案解析: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人能用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能够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改造世界。D项正确。故选D。

34.(2011

单)漫步田野,水稻专家与普通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月光下散步,艺术家与天文学家的感受是不同的。原因就在于(D)

A.在现实社会中,对同一事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B.个人是认识的最小单位,但却是认识的直接承担者

C.个人的认识不受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D.个人的认识活动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答案解析:个体的认识活动受到个人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阅历、个人的生理状况等主观因素和活动范围、所处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漫步田野,水利专家与普通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月光下散步,艺术家与天文学家的感受是不同的。故选D。

35.(2014单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

A.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B.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C.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物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解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指的是最能干的妇女没有米也不能做出米饭来,比喻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做保证,什么事情也不可能办成。这正道出了一条重要的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人们无论怎样充分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都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故选A。

36.(2013

判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正确】

答案解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也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故本题正确。

37.(2012

单)“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彼岸。”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惜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动力

答案解析:题干中“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正是说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选B。

38.(2014

单)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实验。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所以,B选项正确

39.(2013

判断)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对】

答案解析:

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是主张物质、自然界第一性,精神、意识第二性,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故本题正确。

40.(2013

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则认为意识先天就有,是意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先验论。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先天就有。故选BD.41.(2012

判断)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应是知觉。(对)

答案解析: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的过程。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故本题正确。

42.(2011

单)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一原理运用于实际,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B.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C.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答案解析: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只有深入群众,调查了解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党要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只有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故选A。

43.(2011

判断)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因此二者之间绝对不可转化。(错误)

答案解析:真理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统一,又相互依存,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本题错误。

44.(2014年

单)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B.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没有原则区别

解析: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真理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选C。

45.(2012

多)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的制约。

A.主观认识

B.真理尺度

C.主观能动性

D.价值尺度

[答案解析]选BD。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价值目标。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46.(2012

多)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对毛泽东创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进行了准确的表述。其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包括()。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反对教条主义

[答案解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故选ABC。

47.(2014判断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错误)

解析: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8.(2011

单;2014年单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

答案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可见,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选C。

49.(2010

单)当前生产力发展中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的是()

A.劳动者素质

B.科学技术

C.生产工具

D.管理

[答案解析]选B。ABC是生产力中的实体性因素,科学技术渗透于其中。科学技术直接改进生产工具,要求改善管理方法和高素质劳动者。科学技术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50.(2014单1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准时(A)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C.劳动者的素质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解析:生产力包括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中最活跃的是劳动者,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51.(2014单11)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解析: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故选A。

52.(2010

多)以下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

D.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反作用

53.(2014判断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Y)

解析: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因此,本命题正确。

54.(2013

多)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主要包括(ABCD)

A.政治思想

B.道德、艺术

C.宗教、哲学

D.法律思想

55.(2010

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在(AB)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

C.经济基础的变化和上层建筑的变化是完全同步的D.经济基础的变化立即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现在: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一定完全同步,不会因经济基础的变化立即发生变化。故选AB。

56.(2010单)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方法的依据是B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生产力的不同水平

C.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D.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答案解析:

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人类社会的发展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故选A。

57.(2010

判断)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正确)

答案解析: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到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因而,题目中的观点正确。

58.(2011

单)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B

A.社会改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

答案解析: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故选B。

59.(2012

单)社会改革的实质是

A

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

B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

C

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D

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

60.(2014

单2)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折衷主义的观点

解析:马克思一重大理论贡献就是将唯物的观点引入历史中,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因此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作者,强调人民的创造作用。另外,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1.(2013

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是(B)。

A.要从社会关系的存在中来把握人的本质

B.要全面完整地理解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本质总是随着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D.生产关系是其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答案解析: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所固有的抽象物,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条件下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其现实性上”对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做出了限定,就是要全面完整地理解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故选B。

62.(2014

多)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的作用的启示有

A.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B.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C.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D.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答案】AD

【答案解析】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只有符合社会历史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人才属于历史创造者之列。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所以,AD选项正确。

63.(2013

多)1.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社会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答案】ABD

【解析】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64.(2012单)2.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社会生产方式

B领导人的水平

C

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D国际环境

答案解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即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其中,经济条件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有着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作用。题干中A项即为经济条件范畴。故选A。

65.(2010

单)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值

[答案解析]选B商品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想要交换,首先需要商品有价值。商品的价值指的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66.(2014判断8)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正确)

解析:商品的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因此通常情况下价格和价值成正比关系。

67.(2014判断9)土地价格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N)

解析: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是资本化的地租。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68.(2013

单)《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只有因为无论谁穿

A.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B.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本题是考查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因此无论是裁缝自己穿(只作为劳动产品)还是顾客穿(作为商品),上衣的使用价值对于二者都是一样的,A为正确答案。

69.(2012

单)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银财宝等联系起来,而这两字的偏旁却都是“人”,示意价值在“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CD)

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

B.具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C.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D.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解析: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一般人类劳动可以形成商品的价值,但它本身并不是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关系下,商品生产者相互之间要交换和比较他们的劳动,一般人类劳动才能形成价值。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关系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和比较他们的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故选CD。

70.(2014判断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剩余价值。(错误)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解析: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属性。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具体劳动。

71.(2010

单)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价值量()

A.也随之提高

B.不变

C.降低

D.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无关

[答案解析]选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但是单位时间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增加,有利于提高社会总财富。

72.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它具有计量单位

D.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答案解析: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故选B。

73.(2011

单)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B

A.社会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

答案解析:商品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是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故选B。

74.(2014多项选择7)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BD)

A.失去人身自由

B.失去生产资料一无所有

C.成为被统治阶级

D.具有人身自由

解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二是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到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所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75.(2012

单)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C)

A

原料和燃料

B

辅助材料

C

机器设备

D

商业设施

76.(2012

单)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可表示为(A)

A

m:v

B

v:m

C

m:(c+v)

D

(c+v):m

77.(2013

研)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得的利润是1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是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

A.15%

B.75%

C.100%

D.125%

【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是考查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m/v,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是一样的,都是25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c:v=4:1,全部预付资本c+v为100万元,所以可变资本v为20万元,因此剩余价值率m’=25/20=125%,D为正确答案。

78.(2014单15)资本积累的源泉是(B)

A.可变资本

B.剩余价值

C.不变资本

D.使用价值

解析:剩余价值规律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

79.(2010

单)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B.增加本企业的劳动强度实现的C.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的D.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答案B

80.(2010年单选;2014单选1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B.固定资本、流通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81.(2014

单)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A.劳动补偿

B.价值补偿

C.实物补尝

D.增殖补偿

【答案】B

【答案解析】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产品积压意味着商品生产者没有完成商品交换,没有得到商品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补偿,所以导致企业倒闭。所以,B选项正确。

82.(2014年多选)参与瓜分产业工人所创造剩余价值的资本家有(AD)

A.产业资本家

B.借贷资本家

C.银行资本家

D.商业资本家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分割理论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产业工人所受的剥削不仅是产业部门内部资本家的剥削,也包括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商业资本家甚至土地所有者通过利息、商业利润和地租共同瓜分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83.(2014判断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绝对过剩。(错误)

84.(2014单19)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经阶段是(A)

A.危机

B.萧条

C.复苏

D.繁荣

解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每一个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停滞(萧条)、复苏和繁荣(高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则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85.(2014单20)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C)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答案解析: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故选C。

二、辨析题:(选自各类就业招考试题、硕研入学试题等)

1.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这句话是片面的。强调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强调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的特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世界,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来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好的服务。但是却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人类的能力和知识是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能力和做法不一样,所以不是所有的事人们都能做到。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辨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一个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2)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认识的实质;(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3.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中,往往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这表明,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4.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这个前提下,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其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已内含着杰出人物的作用,杰出人物只有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才能对历史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5.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

6.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1)此说法是错误的。(2)实践出真知,是指知识的总体而言,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就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来说,有两个:一个是直接经验,即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另一个是间接经验,即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一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事实上,每个人的知识多数是间接经验的东西,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如果贬低书本知识,拒绝学习前人、别人的东西,这是对实践是认识来源原理的简单化、甚至是歪曲的理解。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尊重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认真读书。

7.资本家发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的“劳动所得”。

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掩盖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所创造价值中的很小一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现实生活中,在现象上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引起的。第一,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工人出卖劳动力,同其他商品交换一样,买者支付一定量货币,卖者交出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劳动的能力。由于劳动能力潜藏于人体,只能在劳动过程中体现,所以,人们直观见到的是工人的劳动。这样,工人出卖的好像是劳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的价格了。第二,工人往往是在劳动之后才得到工资,也给人一种假象,认为工资就是工人出卖劳动所取得的报酬。第三,工人劳动时间越长或劳动熟练程度越高,工资也越多,这些都进一步加强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可以进一步认清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8.“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这一命题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感情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的。它把人看成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的观点。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理解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9.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该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自己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10.“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本质性原因,因而它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条件,因而一般处于从属地位,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使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表现出某些具体特点和偏差。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往往忽视偶然性的作用,导致机械决定论。世界上没有不引起结果的现象,也没有无原因的现象,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认为“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在此意义上,又会导致非决定论。

11.“信则灵,不诚则不灵。”“信”、“诚”属于主观意识和态度,灵或不灵则属于客观现实结果。意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灵,才能引起并产生信。这种说法把主观的信、诚,作为灵不灵的原因,颠倒了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也颠倒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真理具有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以主观的信、诚,以人们的信仰与否为标准。

真理具有普遍性。这种观点宣传信、诚即能看到、感受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否则,就看不到、感受不到,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否定了真理的可检验性,把人们看不见、感觉不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归结为他们的“不信”、“不诚”,这是伪科学反科学的卑劣手法。

12.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正确。(1)实践活动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可以创造出按照自然规律本身无法产生的事物;(2)在实践中,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这是其他动物多不及的,是人所特有的。(3)所以,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象性活动。

1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1)这是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折衷主义观点,它抹杀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掩盖了在这个问题上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2)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3)这一命题也是同语反复,没有揭示出不同存在的共同本质。

14.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错误。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表面上看,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而实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该命题抹杀了国家的本质特征,因而是错误的。

15.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是不可知论者。

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

1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7.时势造英雄。

正确。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8.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复杂过程中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是不结果实的。

19.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2)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20.“扬弃”就是抛弃。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不符合辩证否定的原理。

(2)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绝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对旧事物的克服,又是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保留,是“扬弃”。

(3)把“扬弃”理解为抛弃,是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这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1.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篇6:政治学原理真题与解析

2018年高考题

1(2018年高考全国2卷文综政治20)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哲学依据是

①社会的发展受人的意志和意愿的支配 ②社会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③社会的发展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交织融合的过程 ④社会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8年高考北京卷政治27)“窗含西岭千秋雪”“玉窗五见樱桃花”。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为居室主人呈现大自然的馈赠,借助窗外的空间美,人的心灵之窗也被打开,“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窗”“景”“情”之间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②借窗生景的设计体现了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③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的交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 ④窗的设计体现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8年高考江苏卷政治2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诗云:“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桑和梓原本是两种树,在古代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常在房前屋后栽植桑梓,而后人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心怀敬意。久而久之,“桑梓”便成为祖先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由此可见 ①文化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④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7年高考题

1(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2).传统石油钻井产生了大量的废弃泥浆,占用土地,污染环境,某油气田采用“泥浆不落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技术”,将废弃泥浆制成免烧砖等,既有效消除了钻井污染隐患,又节约了土地、水泥等资源,钻井废弃泥浆的资源利用佐证了 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④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2卷2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因为 ①发展理念反映了发展实践的曲折性 ②发展理念正确与否关乎发展实践的成败 ③发展理念往往是发展实践变革的先导 ④发展理念变革意味着消除以往发展理念的影响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③④

3(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7).有研究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日后会发芽,但如果在白天翻耕,发芽率高达80%。进一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土后的数小时内,如果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就难以发芽。材料表明 A.人为事物联系是主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B.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新事物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4(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10分)

5(2017年全国高考天津卷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指出,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要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

材料三 “幸福9号”取自“幸福就好”的谐音,是某企业打造的一种养老新模式。它通过“互联网+养老”发展养老服务业,依托网上商城、居家养老服务店、老人乐园三大平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养老产业生态链,提供衣、食、用、行、康、乐等服务,全面满足老年人需求,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精彩。

(4)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分析“幸福9号”养老模式的构建。(10分)2016年高考题

1(2016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8)28.“奔跑,两腿以最简单的方式交替前行,无数次地重复,但每一步都是新的迈进,最后能成就一个看似难以企及的跨越。”“奔跑,让我知道自己正在努力,普通可以变得独特,平凡可以变得卓越。”从以上跑步爱好者的感受中,可以领悟到 A.人生价值的大小通常来自于个人体验 B.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对个体的肯定 C.人可以在量的积累中获得精神提升 D.人的意志不断推动社会发展

2(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27).图2漫画启示我们办事情要

A.不断解放思想 B.树立全局观念 C.重视部分的作用 D.发挥主观能动性

3(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33).与普通微信群不一样,“日行一善”微信群有个特别的群规,群友发出的红包不能抢。所有微信红包里的钱,都被用来帮助贫困人群,日行一善,积小善成大善,弘扬社会正能量。材料表明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③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因时而变的 A.①② B.①④

②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 ④量变引起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②③

D.③④

4.(2016年高考上海卷25)从对“物”的守护到对“人”的关注,观众从“看客”变为“学习者”,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功能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国内博物馆在藏品入库、研究课题设置、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人才队伍建设、免费开放财政补贴等方面,存在诸多难题。从辩证法角度预见,博物馆功能转变的发展过程是 A.道路平坦 B.举步维艰

C.曲折前进

D.前途光明

5(2016年高考上海卷26).创新驱动发展要依靠知识创新,而知识产权在保护、促进知识创新中起重要作用。用好知识产权这个重要杠杆,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这说明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 A.根据

B.条件

C.源泉

上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下一篇:东西方园林差异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