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饮食) 应用

2024-05-14

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饮食) 应用(精选6篇)

篇1: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饮食) 应用

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

鸡泽三中 贾瑞彩

一位旅居国外的人士说:“真让人奇怪:在中国,人发了烧,我们都用“闷汗”的办法给他降温;而在外国,人们却用少穿衣服甚至在冰水中洗浴的方法治疗发烧。这太残忍了!”这种治疗方法上的差异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典型表现。

谈到中西文化的诸多差异,其实渗透于方方面面:

就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饮食来说,中国人和西方人无论再烹调技法上,还是在进餐方式上,或者在进餐礼仪上,都大相径庭。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的中国人。烹调之于中国,简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一样,拥有提高人生境界的伟大意义。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而西方人的烹饪方法较之中国人则简单很多,他们似乎不太在意菜肴的颜色和造型的美感,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样尽量保留食物的营养价值”上。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肴制作规范化,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一种极其单调的机械性工作。这种差异使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内容。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而在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最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这两种饮食方式分别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和”;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和自主。

中西方用餐礼仪也不同:中国人在用餐中注重精神享受,很多的时候用餐更多的是用餐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因此中国的用餐礼仪在座位的安排、人员的搭配上都有比较严格的规矩,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个性、自我、随意”则是西式用餐礼仪的主要特点,所以在西餐中经常会有一些冷餐会或者户外聚会,每个人按其所好选择食物,自行用餐。这两种差异明显体现出中国等级思想根深蒂固,长幼尊卑分明;西方人讲究个性与平等。

从饮食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很容易看出: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中国人希望对社会生活实行事先主动协调,在兼顾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选择一条个人前进的道路。从战争年代,英雄先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到和平年代,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牺牲自己参加大赛,勇夺奖牌的机会,无不说明:整体至上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里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中国人重感情,重道义!

而西方人在追求整体利益的过程中,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外国运动员常常以个人名义参加比赛,他们追逐的目标不是单纯的为国争光,更重要的是:使自己超越生命的极限,实现人生的梦想!这种“个体本位”的思想无疑来源于理智的指导。

中国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裙带关系;西方人唯智,但是他们好像又陷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有比较方见差异,有差异方见和同。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两种文化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让人类更幸福,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篇2: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饮食) 应用

众所周知,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地大物博,农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汉代时儒学成为官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礼教文化。总的说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兼以礼教化的国家,内敛封闭。西方文明源自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宗教影响渗透到生活各方面,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思想运动和工业文明也都最先发生于此,海洋文明、工业文明还有近现代科学所造就的多元化文明,使得西方人显得外向开放。

中国饮食文化和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起源,受人们的观念影响不同,它们自然有很大差异。下面简要从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俗语云:“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西方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吃的是营养,他们很少或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

(一)中国的感性饮食观念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西方的理性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最关心的是食物是否能够提供营养,补充人体所需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食物的颜色、味道、造型等方面对于他们来说不太重要。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即使味道不怎么好,他们也照吃不误,而对于他们看来没有营养价值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等,他们通常弃之不用。虽然中国菜是世界公认地好吃,但是得益于西方这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西方人普遍比中国人的个子高,体格健壮。

二、烹饪方式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风土人情以及独特的历史发展经历,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和饮食风情迥然不同。中国人饮食的特点是美味,注重烹饪方式;西方人注重营养,烹饪方式简单。

(一)中国复杂多变的烹饪方式

在中国人的眼里,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认为烹饪是一种艺术,方式有六十种之多,如,爆炒、清蒸、香酥、麻辣、红烧、鱼香、糖醋、干蝙、油炸、砂锅、拔丝等。此外,还有烩、扒、炖、垠、卤、溜、闷、余、熏、煮。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较为费时,同样的食材用不同的方法烹饪,添加不同的佐料和配菜就会做出不同的菜肴,就连最普通的食材—鱼,也能做成许多不同风味的菜肴,如水煮鱼、麻辣鱼、糖醋鱼、红烧鱼、清蒸鱼、炸鱼、烤鱼、鱼火锅、糟鱼、煎扒鱼、剁椒鱼头等。

(二)西方简单机械的烹饪方式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西餐主要烹饪方法仅有煎、炸、烤、煮、拌等几种。其中铁扒、烤、煽最有特色。因为注重营养,西餐烹调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菜肴制作工序严谨。虽然不及中餐的复杂,但看重餐食的装盘,选用立体感、可食性较强的元素,比如蔬果做的雕花、甜品等点缀食物,而这些点缀物作为配菜,都能食用。西餐侧重新鲜、环保、天然,所以选择的原料基本以这个为标准,为了保证食物的营养不被破坏掉,西餐烹饪的工序比较简单。

三、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上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餐桌礼仪上,无论是平常的家庭用餐,还是正式的宴会上都是如此。中国人用筷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不同的饮食方式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不同文化引导下形成的。

(一)中餐共食制

由于饮食多为蔬菜和熟食,因此中国人可以灵活地使用筷子来取食。无论是日常的一日三餐还是过年过节招待宾客的正式宴会,人们都是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互相礼让,共享美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大团圆”心态的普遍反映。为了表达热情好客,在客人进食过程中,主人会不断的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甚至还会主动为客人夹菜添食倒酒。同时,宾客之间会高声聊天,餐桌上气氛活跃,人人都乐在其中。在招待客人时,如果准备的饭菜太少,客人会觉得主人小气,主人也会觉得没面子。因此,中国人餐桌上的食物一般都会超出客人的需要,经常出现食物的浪费。

(二)西餐分食制

西方人的饮食方式和他们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一脉相承。为了方便切割肉食,西方人的餐具多是刀叉。在餐桌上,每个人的食物都是定量配置的,进食的过程中客人按照各自的需要取食,不经客人同意,主人是不会主动为客人夹菜或者劝客人喝酒的,热情的主人最多也只是会说“try this one, it is very delicious”,吃不吃全靠客人的主观意愿,主人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勉强客人吃菜或喝酒。人们轻声交谈、举止优雅端庄,整体环境和气氛安静浪漫,中国人餐桌上的大声吵闹在他们看来是不礼貌的。通常,西方人都会把自己那份饭菜吃完来表示对食物的喜欢以及对主人热情招待的感谢。

篇3: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 西方人则注重以人为本;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 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 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从古至今,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使饮食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部分。

一、饮食习惯的差异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 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 重科学即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 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 能量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 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 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 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 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 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 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 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他们以冷饮佐餐, 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 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 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 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 生吃的蔬菜, 白水煮豆子、煮土豆, 虽有“味”而不入“道”, 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1]。他们拒绝使用味精, 更足以证明此辈皆属不知味之人, 非“知味观”之座上客也!

由于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 现代中国人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也讲究营养保健, 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 维生素将影响, 因而我们主张用旺火爆炒。这虽然也使维生素的含量下降, 但不会完全损失, 可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吃得多。因而中国的现代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兼顾的最佳平衡, 这当然也属于一种“中庸之道”。

二、饮食对象的差异

由于西方人普遍认为菜肴是充饥的, 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 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 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 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 一到中国厨师手里, 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调查结果表明, 在中国人的菜肴里, 素菜是平常食品, 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 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 主张素食主义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 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 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 如罐头、快餐等, 虽口味千篇一律, 但节省时间, 且营养良好, 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 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另外, 西方人喜欢一日多餐, 对比于中国人的一日仅二三餐科学。

三、饮食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 任何一个宴席, 不管是什么目的, 都只会有一种形式, 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 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 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 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 在美好的事物面前, 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 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 便于集体情感交流, 至今难以改革。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但是, 这种差异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得模糊。中西在饮食文化上相互融合了[2]。

下面就就具体的例子展示饮食方式的差异:

用餐方式:中国, 无论什么宴席, 都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 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 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 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餐桌上, 中国人喜欢互相劝酒, 夹菜, 举杯共欢, 非常和睦生趣。西方: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 劝酒, 夹菜没有中国人热情, 客人与主人间没那么客气。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 各吃各的, 没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中餐上, 菜讲究丰盛多样, 8或10碟、12碟, 品种多样, 从主菜到汤, 到甜品, 到水果, 次序也讲究。西方人宴客以牛、羊、猪排等为主食。在餐具方面, 差异就更甚明显。中国人使用筷子, 汤匙, 吃饭也用碗盛;西方人用盘子盛食物, 用刀即切即吃, 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 筷子和刀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 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3]。

综上, 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 当然, 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 今天, 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的饮食, 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 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 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 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美国人的消费习惯怎么变化[J].《浙商》2009. (9) :52-53

[2]王刘刘.论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J].黄山学院学报, 2001, (03) :66-67

篇4:在美国感受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在纽约期间,周围的美国朋友,不管是有自己的家庭,还是在学校住公寓的,都是差不多的习惯。他们开车去超市买一次食物,存放到冰箱里,放一周或者两周。这些食物包括牛奶、酸奶、黄油等奶制品,生鸡蛋、蔬菜、水果、肉类、鱼虾类、果汁等等。一般来说,美国人都是很放心食用放了两周甚至两周以上的食物,比如说,有一点点发蔫的蔬菜。

关于喝茶的习惯,我的室友经常晚上“煮茶”。美国人几乎没见过茶叶,没有见过绿色的茶水——只有深棕色的。他们喝茶,就是泡茶包,而且几乎都是红茶包。再说我的室友,所谓“煮茶”,就是把茶包放在冷水里,然后把这盛有冷水和茶包的挺大的一个容器放到微波炉里加热几分钟,等水热了,水也就变深棕色,茶就“煮”好了。然后把茶放到冰箱里,慢慢喝,喝个两三天,这一点也和中国人理念中的“不喝隔夜茶”严重相悖。

美国人的食物大多是冰冷的,或者是加冰的。比如说,喝牛奶就喝冰箱里拿出来的,加入麦片,可以作早饭,吃起来嘎吱嘎吱响。再比如说,一般美国人没有喝热水的,都放到冰箱里冷藏或者放入半杯子的冰块。这一点,据我所知,欧美的国家都是这样的习惯,喝什么都加冰,只有咖啡喝热的。而中国人认为,冰的食物对胃不好,鼓励喝温热的。刚到美国的时候我很不适应,后来冻着冻着,倒也习惯了。

高温处理过的东西美国人也放置比较长。美国人喜欢烘烤,烤面包、烤蛋糕、烤派、烤肉等等,因为一做就一大屉,所以没吃完的也存在冰箱里,一吃就是几天。我认识的在美国的中国人里,有一位嫁给了美国人十几年,也习惯了做中餐一次做很多,然后把中餐没吃完的大量的米饭、包子、肉菜、素菜收藏到冰箱里,慢慢吃,放置三到四天。

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明这种饮食理念上的差异。记得《北京日报》曾刊登了一篇题为《15国今年禁止邮寄月饼》的文章,具体内容大概是:法国、德国、泰国、瑞典、哥伦比亚等15个国家明确规定禁止收寄中国月饼。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则不能邮寄带肉类或蛋黄成分的月饼。还有3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海关对收寄月饼有特别规定。一些国家颁布禁止邮寄月饼的原因或许多样,但有一种可能,是和中西方健康的饮食理念不同有关。

我就这则新闻内容咨询了几个美国朋友,问他们认为是什么原因,他们大都提到了可能是由于这些国家担心猪肉、蛋黄等变质,换句话说,有可能是,受西方理念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不相信常温下,月饼、月饼里的猪肉、月饼里的蛋黄,可以保存那么长时间,甚至有长达几个月的。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金华火腿、腊肉等等,如果西方人知道了这些美食的制作周期,恐怕会大跌眼镜吧。

篇5: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一、作者 组长:蔡晨辉

组员:阮梦婷 黄葵 葛赋春 杨代鑫 林翌鑫

二、摘要: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从东西方饮食观念、对象差异、饮食方式以及影响与思考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三、前言:饮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手段。饮食文化作文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狭义的饮食文化和广义的饮食文化。世界上有许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一个民族的特质,旺旺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由于东西方历史上端、风俗习惯、经济结构等存在差异,所以中西方饮食文化也不一样。

四、研究经过:(1)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2)第一周上网总体了解东西方饮食文化 第二周、第三周到附近中西餐馆亲身体验 第四周、第五周查阅资料 第六周总结报告

(3)分工:查阅资料:葛赋春杨代鑫 林翌鑫

上餐馆:蔡晨辉 黄葵 论文总结:阮梦婷

五、结论: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饮食文化互相影响及思考

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自然会有饮食观念上的差异和饮食方式的不同。两者各有千秋,单说历史,西餐自然无法和中餐相比。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不必说。但是很多历史的东西,过去可能是先进的,今天则可能是落后的。比如,就现在的生活节奏来说,中餐做起来远不如汉堡方便、快捷。从卫生的角度看,中餐的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中既要有传统的中餐,也要有一下西式的视频。

文化差异就动与静,需要的不是个人或集体的评价,而是需要一个“零势面”。在西方人眼里,中国的饮食知识单纯的“味”天下,而中国人却始终没有改,西方人也没有察觉的自己的饮食又和不足。在西方一些哲学家的观点认为,没有镜子是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的,然而,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没有找到一面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的镜子。西方饮食文化又和不足?很简单,从肉类煮八成熟就能看出,八成熟的肉类的确含有比较多的营养,但是,从监看的角度看,他们缺少卫生的眼光,肉类的细菌没能得以杀除,在保证美味、营养的条件下还必须有健康。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保证个人健康,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传承文化。

饮食文化不是历史的,也不是现代的,她是从古代到现代在蒸煮实践中得到的。饮食文化不是属于个人的,也不是属于某个集体的,它是属于全世界的,是历史的累积物与文化的见证。

篇6:浅谈东西方文化差异(饮食) 应用

-----From the Film Eating, Drinking Man and Woman

姓名:杨谦

学号:201111901104

班级:111班

年级:2011级

Abstract The film Eating, Drinking Man and Woman, directed by the famous Taiwan director Ang Lee, presented a feast of Chinese food and drink culture, especially the Chinese food.It told both the form and the concept of Chinese food,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e different dieting culture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From one plot that a foreigner said he needed the fry chicken, and the waitress said it was, the sharp comparison and the intensive conflicts were displayed.In the film, based on the culture of food and drink, a typical but ordinary Chinese family’s life was presented.The family used the food to express their love to each other, and communicate to each other, which also was a different aspect from the foreign culture.Key words: Eating, Drinking Man and Woman, food and drink culture, difference

上一篇:咖啡厅看电影作文200字下一篇: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包饺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