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差异给英语教学带来的要求

2022-11-06

文化, 作为一个专门术语, 富有弹性。有人把文化说成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aylor)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 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 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和全球化趋势的逐渐深入, 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 我们面对着来自其他国家陌生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

1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 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 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1 隐私

中国人从小被教育:个人要归属于集体, 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人利益, 和大家在一起要团结友爱, 互相关心。因此中国人往往很愿意“关心”别人的酸甜苦辣, 对方也大都愿意坦诚相告。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 讲究个人空间, 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 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 例如:作为一种礼貌或关心, 中国人初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 婚姻状况, 职业, 甚至收入等;在西方人看来, 这种交往方式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会觉得不高兴, 甚至发怒。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 我们应充分了解并注意文化差异, 避免交际失败。

1.2 时间观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 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 要拜访某人, 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 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 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 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 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 客套语

中国人注重谦虚, 在与人交际时, 讲求“卑己尊人”, 把这看作一种美德, 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的表现。在别人赞扬我们时, 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 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 当他们受到赞扬时, 总会高兴地说一声“T h a n k y o u”表示接受。在这种时候, 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 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 或否定自己的成就, 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 会感到非常惊讶, 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1.4 餐饮习俗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 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 宴客时爱讲排场, 准备食物多多益善, 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客人也因为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觉得宾至如归。在西方国家, 主人宴客在做准备时, 就按人数计算好所需的分量, 尽量避免浪费;宴席中充分尊重客人喜好, 劝菜劝酒的事绝不会发生。因为饮食文化冲突而造成的东西方交际失败也是经常发生的。

2 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 究其根本, 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 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 甚至是冲突,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2.1 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 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 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 这一点在东西方文化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 在下任何结论之前都要搜寻到足够的证据。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 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 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 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 经常会听到“我总觉得……”之类的话。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 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 久而久之, 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 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 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 常常带有感情色彩, 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 有些定势是正确的, 而有些则是错误的, 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 造成交际失误。

2.2 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简单的说, 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 经常犯下的错误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 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 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 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 而在西方国家, 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 父母对此会非常愤怒。再比如, 在中国, 被大家视为正常的同性朋友手拉手, 肩钩肩的走法, 在西方会被自然的理解为同性恋人。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最好的办法就是入乡随俗。

2.3 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 必然与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 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与恶, 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有不同的判断标准, A文化认为是好的, B文化可能认为不好, 但它们在各自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绝不能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 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 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推崇谦虚知礼, 随遇而安, 不喜争强好胜, 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 正所谓“行高于众, 人必非之”。由于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 追求个人发展在中国被视为严重的个人主义, 必然受到谴责。相反, 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 “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 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 为社会和个人所不齿。美国的孩子从受教育开始, 就不断的学习到:人活于世, 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让自己成为最好的。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 人们崇尚独立思考, 独立判断, 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 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2.4 语用迁移造成影响

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基础之上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 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 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语用的迁移。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 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 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 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 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 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 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 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 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 结果销路特别不好, 原因就在于在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 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 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 用起来多舒服, 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3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避免文化冲突

我们学习一门外语的目的是什么?实现文化交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中西方交往过程中, 存在很多文化冲突, 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 为改变这一状况, 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3.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与时俱进

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 外语教学以语法词汇为重点, 学生很难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 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 授课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在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的同时, 主动把理论和实际生活运用结合起来, 更多地引入跨文化交际内容, 让学生了解了各种相关的文化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 丰富和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 中国的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 而语言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为改变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在现有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丰富和改进, 在质和量两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 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电影、多媒体、互联网等) 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满足其多方的求知欲望, 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在改进教学方法时, 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 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例如, 以原声电影作为教学素材, 选题上可以宽泛地涉及到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使学生在通过直观、生动和轻松的方式感受西方文化的同时巩固平时所学。

3.3 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 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 但在交际中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 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 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 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 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 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 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 以表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 但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 通常会认为这是种不礼貌的行为,

3.4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 英语课堂教学的课时有限, 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增加对语言的掌控力, 还需要利用学生丰富的课余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 甚至笑话等材料, 从中汲取文化背景, 增强文化素养, 拓宽西方文化视野,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 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他们作为活的文化教材, 通常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摘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 在隐私、时间观念、客套语等方面出现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 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 并在教学上做出改进, 采取有效措施来培养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思维定势,语用迁移

参考文献

[1] 许果, 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2, 8 (6) :121-123.

[2] 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2001, 22 (4) :279-282.

[3] 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6) :153-154.

[4] 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 2003 (1) :90-92.

[5] 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105-107.

上一篇: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研究下一篇:信访司法分流是信访法治化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