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村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张莉

2024-06-22

做好农村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张莉(共10篇)

篇1:做好农村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张莉

做好农村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

乡政府副乡长张莉

根据我乡深入开展第三批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按照乡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在做好自身学习的同时,还指导冯碑村党支部全体党员开展好学习活动。在学习与工作过程中,我边学边调研,采取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深入群众开展调研和征求意见。

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难点在农民。通过调研活动,我把如何发展冯碑村的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该村真正走上富裕、文明的道路作为首要任务,并查找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采取更为轻松有效的措施,促进本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冯碑村的基本情况

冯碑村位于隆德县凤岭乡政府的中心地带,是乡政府驻地,桃沙公路贯穿其境内,距离县城15公里,交通便捷,群众出行方便。

全村下辖8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1673人,其中少数民族7人,占人口比例的0。4%,耕地4936亩,其中水浇地921亩。主要种植以小麦、蚕豆、马铃薯、胡麻为主。近年来,村委会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大力发展以玉米、马铃薯等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养牛、养羊等畜牧业,加大退耕还林草工程;培养了一批经济带头人,带动全村经济的飞跃式发展。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抓党建、促经济,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要让党员中的致富能人、产业带头人、群众中的贴心人发挥“领头雁”作用。

2、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为了加强党员教育阵地建设,大力营造党建工作氛围,乡、村领导班子今年修建了该村标准化的党员活动室,有力地解决了党员活动无场所的难题,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3、重视发挥党群共富联合体的作用。进一步调整思路,找准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创建致富项目,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党组织为核心,以致富能手为骨干,以带动群众共同富裕为目标,组建党群共富联合体。该村成立了地膜玉米种植、劳务输出、交通运输产业等党群共富联合体。积极帮助农民发展生产、为他们提供了脱贫致富的信息和技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4、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根据本村土地分布情况,按照“玉米下川、秋粮作物上山”的种植模式,继续加大地膜玉米种植面积。发展养殖业、培育养殖大户,带动小户及全村的养殖业的发展,让群众走致富路。

5、夯实劳务,抓好“铁杆庄稼”

发展劳务产业是我乡一直以来的重点工作,劳务是该村的支柱产业。今年,全村输出劳务300多人,实现劳务收入近20余万元。为了把这个庄稼培养好,我们将继续夯实劳务基础,让“庄稼”收到好的效益。

6、培育和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利用沙塘、凤岭集市的便利条件,积极鼓励和支持该村小商户、商贩发展餐饮、商贸、贩运、加工制造、运输等行业,多渠道增收,造就一批善经营、懂技术、脑子活、办法多的新型农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7、利用冯碑村有力的地理位置和优势交通,抓好招商引资,建设新农村。

在本村境内的道路两旁,对公路沿线的树木进行了涂红刷白,绿化了村容村貌;对河道和街道垃圾也进行了治理和清除,还乡政府驻地一片干净的空间,让这些软设施和硬设施共同为招商引资、繁荣本乡村经济提供坚强的客观条件。

篇2:做好农村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张莉

透过望城农业五种转变的背后,综观我县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加大建设投入,在夯实基础中寻找增量。投入是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保障。望城积极探索农业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大投入求得大产出。一是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走经营水利之路,组建了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并通过堤防的加固拉直,获得一批滩头空坪的土地回报,仅今年就能以此融资5000万元。启动日元贷款4000万元投资城市防洪工程。投资10多亿元,突出抓好堤防、水库、山塘险段的综合治理,抗灾能力全面提高,为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系上了“安全带”。二是加强农民生活设施建设。我们把全面提升和改造乡村道路作为民心工程、致富工程来抓,近三年投资13亿元,新修改造公路589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油路,全县好路率居湖南省之首。同时,全面开展农网改造,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2、调整产业结构,在凸显特色中实现增效。望城县紧邻省会长沙,湘江穿境而过,并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近城优势和水资源优势。我们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打造城郊型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趋利避害,做活“水”字文章。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业,着力打造湘江沿岸以万亩闸蟹、万亩珍珠、万亩鳜鱼养殖为主的长沙市“百里优质水产养殖走廊”,在发展“避灾农业”中培育望城特色产业。二是扬长避短,做优“城”字文章。围绕城市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时鲜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业应运而生,农家乐、度假山庄、垂钓基地等休闲农业项目比比皆是,开辟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提升经营水平,在加工转化中达到增值。我们进一步整合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湖南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的各种优势,积极探索“企业加基地连市场带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增强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做强龙头企业。采取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龙头企业的办法,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旺旺食品、沐林早餐、派派乳品、华越食品、黄金园粉丝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二是做大基地规模。以光明派派、庆湘食品等食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完善产业链,连片发展奶牛养殖和蔬菜种植,全县形成10多个千亩以上的配套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做活市场营销。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驻长沙市农产品批发中心和销售窗口,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农产品的尽快销售变现,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4、发展非农产业,在扩大转移中提高增幅。在鼓励农民“当好农民”,做足增收文章的同时,我们更多的鼓励农民“不当农民”,加快农民非农化,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一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制定并落实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在吸引外出老板回乡创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形成了“企业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技术回馈、爱心回报”的热潮;对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实行“用工自主、管理归口”的用工机制,促进劳动力就业,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二是千方百计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今年5月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长沙(上海)劳务输出洽谈会,签订用工岗位2.83万个,创出了望城劳工输出“职业培训、订单输出、跟踪服务”的新特色,上海飞利浦公司、苏州信越聚合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纷纷来望城招聘劳工。同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并协助用工单位抓好日常管理,定期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走访,及时解决拖欠工资、劳保医疗等方面的权益纠纷,积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5、贯彻文件精神,在落实政策中求得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政策推动释放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激发农民自主增收的积极性。一是深入宣传政策。今年以来,成立了指导宣讲一号文件工作的领导机构,组织“千名干部下农村”和“千名干部结对扶贫”活动,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二是严格落实政策。农业税在2003年基础上降低3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同步降低,对种粮农民进行了直补,对粮种实行补贴。据统计,“一降两补”政策使农民今年每亩得到的实惠就有50多元。同时依法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让农民从改革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结合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不断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

1、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农业基础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大县来讲,农业始终是农村工作不可动摇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防止那种把工农对立起来的观点,防止那种抛开工业谈农业的倾向。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找准一二产业的结合点,工业依托农业,着眼长远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服务工业,运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多元并举,塑造复合型产业。

2、正确处理农民增收与增智的关系。治穷应先治愚,增收必先增智。农民增收必须依靠农民自身素养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任何失去以农民内在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为依托的措施,都不能长期奏效,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思想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农民技能,为其他增收渠道的畅通创造必要条件,为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直接的动力,才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计。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要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现有的电信、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构建网络化乡村“农产品信息大市场”,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用科教兴农创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3、正确处理农业内部挖潜与外部发展的关系。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农业内部增收,是农业发展的支撑和驱动;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农业外部空间,是农业发展的延伸和牵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目前,要积极地把外面的资金、技术引进来,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培育劳务市场,注重发展劳务经济。要积极地推动农业招商引资,坚持农业和工业招商引资并重,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

4、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其矛盾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势必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压缩一部分粮食生产,否则,农业结构调整就没有空间。其统一体现在:农业结构调整只有在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吃饭问题有了着落,粮食的区域和品种结构优化后,才谈得上加快畜牧水产业和经济作物的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注重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避免一哄而上或雷同化的农业结构调整,要把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要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有计划地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

篇3:做好农村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张莉

农村土地制度主要包括农地的所有制度、使用制度和国家管理制度,它反映的是农户与土地、农户与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经济制度,又是农村土地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土地是农民维持生活和发展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资料,因此土地制度对农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土地制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撇开所处的社会经济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土地所有制度的影响。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方式决定农民对土地和农产品的最终所有权和受益权。二是土地使用制度的影响。在土地所有制度既定的条件下,农民经营和流转土地所得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三是土地税收制度的影响。土地税收是对农民收入的直接剥夺,与农民收入成反相关。四是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土地制度必然制约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而农业经营规模必然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减。

(二)现阶段的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普遍建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制度。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对高度集中统一的合作制的扬弃,其本质是对集体统一所有和经营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新农地制度在保留土地归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适应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客观实际,按所在地的人口与土地比例和土地肥沃程度承包给农户,从而重新确立了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分离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这种土地制度在改革初期,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迅速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民收入增速减缓,1985年至1991年,年均增长仅4.2%,1992年至2003年,年均增长也就维持在5%左右。考虑到城乡和地区差异,农民收入增长更加缓慢。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病日益突出,已成为农村生产力提高和农民增收的瓶颈。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预期目标是形成农户、集体和国家三者合理性的制度框架,即土地经营权、所有权和管理权的优化配置。然而,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不是完善的农业制度,与市场经济制度存在着矛盾,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显现出固有的弊端。现阶段的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制约农民收入增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土地产权关系模糊,使农民经营土地缺乏安全感,从而减少对土地的生产要素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在总则中指出:“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土地”,“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模糊了土地的产权关系。这导致农民经营土地行为的急功近利,使农民不愿在土地上追加生产要素,或者掠夺性开发土地,变相减少了农民的生产性收入。

第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流转制度和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土地资源配置基本上处于计划模式,减少农民通过土地取得经营性收入和补偿性收入。近50多年,农村土地制度经历几次较大变革,这导致农民在使用和流转土地时缺乏对土地制度的信赖,进而使农民忽视土地供求关系,从而减少了土地的经营性收入。加之一些地方干部随意调整农民承包的土地,而给予农民的补偿经过行政机构的层层扣留最终与农民预期的土地产出相差很大,这就抑制了农民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现行农村土地制度限制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延缓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农业社会的演变,影响农民从现代农业生产中受益。我国长期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现行的土地制度严格限制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转让权等方面,加之土地的所有权在土地承包后不得变更,承包地也不得买卖,致使土地无法按照市场需求合理配置,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不经济状态。

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农民收入要真正实现稳定持续地增长,必须建立一个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保障农民利益的制度性构架。因此,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第一,明确土地产权关系,落实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产权主体地位,赋予农民长期而又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制度框架,在保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严格界定和规范土地所有权关系,使土地所有权主体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第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制度,提高土地征用补偿的标准,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本收益。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一元化土地市场,消除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从而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所以政府在征用农民土地时,必须综合考虑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建立一套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农民利益的动态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第三,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有利于土地向比较优势的农业生产单位集中,从而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优化投入和产出比,构筑农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优势,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四,以农村土地税费改革促进土地制度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财政部门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农业和农村领域的税费制度,使财政向农村偏移,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权责利关系,进而带动和促进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稳定的制度保障。

摘要: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速较慢,而且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就必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提供最基础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土地制度,农民收入,改革

参考文献

[1]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中国法制出版社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3]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注释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篇4:做好农村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张莉

2011年12月27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系统回顾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阐述了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继续做好“三农”工作需要把握好的若干重大问题,对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要求。温家宝总理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国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初步形成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起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制度框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大任务,这些年农业农村形势好,最根本的原因是政策对头、措施得力。温家宝总理强调,对明年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真正做到思想不麻痹、政策不减弱、工作不松懈、投入有增加,确保再夺丰收。在新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握农业农村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理论分析】

一、经济生活角度

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合理引导人口流向,既要采取措施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所在地逐步安家落户,又要引导产业向内地、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

3.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全面推进农村各项建设,最终迈向城乡一体化。

4.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将其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

二、政治生活角度

1.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不仅要体现多数人的意愿,也要充分考虑少数人的特殊情况和合理要求,要更加重视维护农民在土地、财产、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益。

2.发展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重视扩大村民自治范围,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

3.我国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国务院召开农村工作会议,阐述了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继续做好“三农”工作需要把握好的若干重大问题,对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4.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中央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

三、生活与哲学角度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辦事,而不能违背规律。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新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握农业农村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

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尽管这些年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4.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5.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实现“山定权、人定心、树定根”。

6.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始终尊重农民意愿,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不仅要体现多数人的意愿,也要充分考虑少数人的特殊情况和合理要求;要更加重视维护农民在土地、财产、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益。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1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就业的意义表现在( )

①就业能够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②就业可以使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 ③就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党和政府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更加重视扩大村民自治范围,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下列对村民自治的认识正确的有 ( )

①它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 ②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③它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④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握农业农村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下列对规律的认识正确的有 ( )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③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④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创造和利用规律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始终尊重农民意愿,即使是为农民办好事,也要允许农民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不要追求整齐划一、一步到位。这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A.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C.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D.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央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

(1)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正确认识。

(2)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1.B 2.C 3.A 4.C

5.(1)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将其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②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③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④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行惠农、强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中央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体现了这一哲理。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材料中强调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了这一哲理。③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材料中强调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体现了这一哲理。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材料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体现了这一哲理。[C]

篇5: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奔小康

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奔小康

我国12亿多人口,有八九亿在农村。党的十六大为我们构画出一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而农民作为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则尤其显的重要。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只

有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才有全国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农村奔小康,才能有我国全面的小康。

当前影响农民收入的原因主要是:人多地少,资源不足;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够明显;工业化程度不高,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无处转移。我想:要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奔小康,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农产品结构,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增产不增收,这是长期;困扰农民的主要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权等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势在必行。就我镇来讲,优化农产品结构,首先就要积极引导农民引种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品种,进一步培育壮大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通过示范引导,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根据市场需要和自然条件,选择效益好的项目,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挥村干部和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要搞好销售服务,保障农民增收。要多方联系销售渠道,通过“订单农业”形式,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流通组织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积极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同时,鼓励、支持当地头脑灵活的人为农民推销产品,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确保农民增产又增收。

二、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转移富余劳动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主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也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小城镇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把产业发展、市场开发、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积极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鼓励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的要素聚集,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创造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收入。

三、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推动科技兴农

振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通过增加对农田水利及科技地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把改善设施、发展经济、推广科技、培训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科技兴农的强大合力,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规范农村分配制度,遏制各种面向农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一项重大措施。它取消了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费,完善了农业特产税政策等,这将是一项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措施。

篇6:做好农村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张莉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贫困人口比重增加,农村贫困面大,农业基础条件十分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二是县级财政收支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扩大;三是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任务艰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十分有限,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科技含量不高、科技队伍素质有待加强;四是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山区农民的收入,已经成为玉龙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贫困山区农民增收难的主要原因

玉龙县是一个以山区、半山区为主的农业大县,“三农”问题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受地理条件、可有效利用资源相对匮乏和广大农村群众整体素质还较低等因素的制约,贫困山区农民增收困难,是长期以来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一是受地理条件及人口因素限制。玉龙县贫困山区普遍处于2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山区农民的田地绝大部分为坡耕地,没有得到改良,农田浇灌十分困难。同时,这些山区旱、涝、风、冰雹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御灾能力弱,很大程度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另外,贫困山区教育文化和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下,人才短缺,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缺乏必要的生产投入,生产经营模式落后,大大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二是对现有特色资源利用不足。玉龙县地处“三江并流”和汉、藏、白、纳西文化的交汇之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蕴涵,独特的人文、地理等旅游资源潜力十分巨大,有着很大的发展和开发空间及优势。但目前玉龙县总体来说还只是一个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特色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程度还较低。三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当今市场上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高低及规模已成为其在市场上占有力和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而我县的农产品发展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要想在激烈的农产品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在特色、优质、高效上狠下工夫。

三、促进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是稳定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贫困山区农民的积极性。玉龙县95%是山区,9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因此,要把全面贯彻落实和稳定党的农村工作政策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来抓,努力把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支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和规范农产品市场,重视农产品营销,发展各种形式的流通组织,不断优化农产品流通环境,搞活农产品流通,建立和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加大贫困山区扶贫力度,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要做到领导到位、认识到位、措施到位、科技到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扶贫投入,进一步加大小额信贷开发式扶贫的工作力度。同时,继续抓好科教扶贫、文卫扶贫、计生扶贫等工作,全面提高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要继续加强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山区人民的文化素质,转变传统观念。必须要加大对贫困山区的教育投入,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教师的待遇上给予一定的照顾。同时,在贫困山区要加大对教育的宣传力度,努力改变老百姓“读书无用”的老观念,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贫困山区的教育。

三是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贫困山区经济发展。以乡镇为依托,以集贸市场建设为基础和重点,把有条件的乡镇建成一个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全面改善山区投资和发展环境。如玉龙县西部的黎明、塔城和东部的宝山、大具等乡镇,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投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以吸引更多的开发投资商。

四是充分依靠当地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农业经济链条,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认真研究农业产业的合理化布局,努力探索适宜高寒山区的农产业开发项目,做到分类指导,并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结构创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积极发展贫困山区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建设生物资源创新基地,在山区大力发展花卉、山嵛菜、青梅、魔芋等产业并在巩固、完善、创新、提高上去下功夫。

五是加强科普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发展高效农特优产品。农科部门要切实改变以往农业科普工作中存在的老套、漂浮的问题,主动把科技送到乡村,送到田间地头。要正确引导农民从传统种植、养殖中解脱出来,真正走向现代农业的路子。要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引进适宜山区种植或养殖,市场销路和经济效益较好的新品种,推广丰产、优质新技术;加强对贫困山区农民的技术培训,增加贫困山区劳务输出。

篇7: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研报告

(====年=月==日)

是个农业县,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我到 锻炼期间,把从理论上解决促进农民增收问题作为此次到农村锻炼的主要任务之一,多次深入乡镇、深入各村民小组和部分农户家中,采取向群众了解情况和同群众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了专题的调研,调研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

对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是增强农民增收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农民收入稳定性的前提。从此次调研情况看,目前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一)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具体表现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

(二)农民的生活支出不断增加。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剧的市场化导致农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这与低水平的收入和收入增长缓慢极不相称。因此,农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三)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力图通过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由于农民自身对接市场能力弱、信息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增收空间尚未彻底释放,农业生产收入还很低,甚至没有什么收入。

(四)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从农民自身意愿看,一方面由于农民对就业收益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尽管有就业冲动,但就业适应性较差。从企业用工看,企业认为本地农民不好管理,对超劳动时间、超强度的工作不易接受。因此,我们的农民难以充分业变,就业困难很大。

(五)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因此,在农村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最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二、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农民增收如此困难?究其原因,农村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产业因素。受群众生产习惯、市场意识以及龙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种植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一些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产品,如蕃茄、优质杂粮等,总量还很小,种植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畜牧业没有做大做强,样样多,样样少,没有规模优势,还没有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和农民增收的主体。特别是水产业,虽市场前景看好,但截止目前还没有发展。

(二)人的因素。突出表现为文盲半文盲的农民较多,劳动者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富也安;部分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未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要求,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

(三)政策因素。突出表现为由政策推动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不够明显。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但除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外,我们的农民切切实实得到的实惠较少,农村和农民状况变化不大,效果不够明显。

(四)科技因素。科技因素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农民身上,我们的绝大部分农民不懂也不会用新技术,一些新的技术也不愿接受,年复一年地沿袭着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变;另一方面体现在科技服务体系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农业技术人员不足,服务机制不活,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较小。

(五)资金因素。首先,我县财政收入很低,财政自给率还不足=,因此,每年的支农资金非常有限,乡村两级的经济实力更为脆弱,支农尤为乏力;其次,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再者,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因此,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六)农户信息不灵。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农户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篇8:做好农村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张莉

(一) 山阳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特征

山阳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始于上世纪80年代, 近年来, 土地流转速度加快, 呈以下特征和趋势:一是流转再趋活跃, 规模呈扩大之势。据调查统计, 2008年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到6 128亩, 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4%, 2009年又新增736亩, 土地资源更多地向产业大户、专业组织集中。如示范大户晨阳公司、佳泰养殖、山阳茶厂等农业龙头企业共流转土地1 180亩, 户均近500亩以上, 占流转总面积的19.3%,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二是带动优化结构升级, 示范效应显著。土地流转用途集中到发展核桃、九眼莲、茶叶和土鸡、生猪等特色种植养殖面积4 200余亩, 产业调整约占流转比例的68.6%, 人均主导产业收入684元, 带动了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发展, 有效增加了农民产业性收入。三是解放农村劳动力, 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土地流转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摆脱土地束缚, 集中精力外出务工或向非农产业转移, 全县转移劳动力近10万人次, 年收入达到4.3亿元, 切实增加了工资性收入, 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显雏形, 规模效应显现。一部分有技术、资金的种养大户依托土地流转, 兴办农业企业, 大力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和标准化生产, 实现了规模效益, 全县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 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流转土地50-100亩的13家 (户) , 流转100亩以上的5家 (户) 。

(二) 山阳县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剖析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恋土”守旧。农民守地恋土意识严重, 担心流转后失去土地承包权, 宁愿自己经营或撂荒也不愿流转, 这就制约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如宽坪镇甘沟村的130余户茶农, 共种植茶叶900余亩, 因各户均分散经营, 不愿流转, 茶园管理及效益很差。二是流转亟待规范。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随意性大, 流转中绝大多数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或合同条款不规范, 多是口头协议为主, 双方权责不清, 之后因补偿、地界或改变土地用途等易产生矛盾纠纷。据统计, 全县每年调解或仲裁土地流转引发的纠纷均在30起以上。三是流转规模偏小, 效益不佳。全县有水田2.4万亩, 旱地33.64万亩, 人均耕地不足一亩, 且承包地是按照高、中、低产田分类平均发包给农户, 各农户手中的地块小而分散, 生产经营成本较高, 制约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经营效益较差, 加之缺少产业大户, 造成农民转移就业空间不大。四是流转服务滞后, 市场机制尚待完善。现有流转管理和监督失位、缺位, 流转交易市场欠缺, 流转信息不畅, 影响土地流转有序开展。

二、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实现农民增收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是发展现代农业、促农增收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突破, 产业主导、典型带动, 创新模式、分类推进, 规范管理、健全机制, 抓点带面、辐射发展, 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一)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三个关系

土地流转政策性强, 情况较为复杂。要实现土地转“活”、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目的, 必须牢牢把握和处理好三个方面关系。一是正确把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关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是维护农业和农村稳定的基础;同时,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 能进一步完善基本经营制度, 充分挖掘土地经营综合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不断巩固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二是正确把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 能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生产要素, 有利于发展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但是, 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追求规模经营的速度, 不能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三是正确把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 土地流转行为是一种市场行为, 政府部门应当承担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等职责, 不能强迫命令, 不能越俎代庖, 也不能放任自流。

(二) 以产业化发展和规模经营推动土地流转

农业产业发展的程度, 决定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要以“一村一品”为抓手, 做强做优“药、果、畜、茶、特色农产品”五大产业集群, 推动土地向优势产业集中流转, 产业发展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一是科学布局产业集群, 壮大基地促流转。依托山阳资源丰富、气候多样、南北差异的自然优势, 因地制宜规划发展特色产业, 驱动土地围绕产业集中连片流转, 重点抓好以“五大商药”和薯芋为重点的订单中药材基地, 以核桃村、核桃沟、核桃路为主的3个万亩核桃科技带动区, 以生猪、笼养鸡为主的畜禽养殖小区, 以茶叶、九眼莲、魔芋、食用菌、设施蔬菜为主的特色产业集地建设, 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推动土地规模经营、产业稳步提升。二是扶持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规模经营带流转。按照“土地流转吸引大户经营, 大户经营带动土地流转”的思路, 鼓励支持农村能人、种粮大户和工商企业投资农业, 兴办中药材、核桃、茶叶系列产品深加工、农特产品运销为主的龙头企业, 促进土地集中连片经营;推行企业 (大户) +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发挥企业和大户的辐射带动作用, 提高土地规模经营的综合效益。三是培育专业合作组织载体推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信息不对称、生产不规范等难题, 要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统一规划, 统一实施, 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 集中农户分散经营的土地, 实行统一管理经营, 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

(三) 发挥劳务经济推动效应激活土地流转

土地是个定量, 推动农业劳动力稳定、大规模转移, 千方百计减少农民, 是搞好土地流转的关键所在。一是强化技能培训带动转移。重点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进行就业技能培训, 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劳务扶贫等各类培训资源, 对劳务人员进行订单培训、定向输出, 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的出去、稳定就业, 巩固流转基础。二是拓宽就业空间扩大转移。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劳务经济的冲击, 依托县内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城镇建设形成的商流、人流、物流, 发挥能人大户示范带动效应, 引导农村劳动力从事商贸、运输、餐饮服务、建工家政、休闲娱乐等二、三产业, 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集聚, 消化吸收富余农民, 增加农村土地流转动力。三是创设政策环境保障转移。加快改革农村户籍制度, 打破农民身份限制, 鼓励农民到城镇安家入户、买房置业, 建立健全务工定居人员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机制, 使他们真正融入城镇, 彻底放弃对土地的依赖, 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四) 探索多形式流转模式, 推进土地流转

在实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 既要大胆探索、创新形式, 又要立足镇村实际, 尊重群众意愿, 因地制宜推行和实践不同模式。一是租赁经营模式。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使自己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外出或就近务工、经商, 实现土地承包人与经营者双赢。二是公司或大户承包模式。农业公司或大户通过镇、村协调, 规模连片向农户包租土地, 从事规模化种植、养殖, 农户按生产标准为公司或大户打工, 农户既获得地租和劳务双倍收入, 又学到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 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三是合作经营模式。以村组或跨区域农户为单位, 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实行统一标准生产经营、统一加工销售, 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动机制, 提高合作经营的综合效益。如色河九眼莲、元子街包谷酒、照川粉条等。四是反租倒包模式。由村集体反租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形成一定数量土地规模后再承包给个人或企业, 农户不承担任何风险并稳定获得租地收入, 又能提高集体经济收入。五是土地托管模式。长期外出务工的农户将土地交给村委会, 由村委代替农户发包承包地, 解决外出农户的后顾之忧, 确保土地不会撂荒。

(五) 完善管理服务机制推动土地有序流转

土地流转事关农村稳定和农民切身利益。各级政府要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流转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原则, 制定政策举措, 建立工作机制, 狠抓典型示范,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稳步有序开展。一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县、乡二级土地流转管理机制, 明确农业管理部门负责协调、监管、制定扶持政策和规范流转程序、纠纷仲裁、流转总量统计等工作, 在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乡镇做好规范管理、土地集中连片整理、基础设施改善、中介协调等服务, 进行流转的信息发布、合同签证、档案管理和动态监测, 促进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和市场化。二是依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制定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办法, 印制规范的流转合同文本, 明确土地流转程序, 统一土地流转工作流程, 全面落实土地流转合同管理、登记制度和定期上报制度, 建立县乡联动的土地流转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流转土地的日常监管, 及时纠正和查处流转中的违规行为, 积极化解土地流转纠纷, 保障农村土地流转依法有序进行。三是建立土地流转激励保障机制。财政部门应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 重点用于培育和奖励带动土地流转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经营大户, 对成片规模经营农村土地达到一定数量的引资人、业主和创建农产品品牌的, 给予奖励扶持。坚持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工程、新农村建设等项目与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紧密结合, 形成涉农项目跟着土地流转走, 基本设施围绕产业基地建的格局, 通过项目带动流转, 开发一片, 流转一片, 更好地发挥涉农项目的效益。建立土地流转融资机制, 允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规模经营大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进行抵押贷款, 支持具备条件的规模经营主体利用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方式直接融资, 切实解决农业生产资金短缺难题。

课题调研组组长:

吴怀玉, 现任中共陕西省山阳县委副书记。

课题调研组成员:

徐文礼, 现任陕西省山阳县财政局局长。

毛浓科, 陕西省山阳县原农业局局长。

篇9:做好农村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张莉

实践证明,发展经济再也不能办纯集体性质的企业了,必须探索新的组织形式,采取新的运行机制。把集体经济的发展合同制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合作制集体经济发展路子。这就是:围绕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村集体和农民通过资本联合、劳动联合和产品联合等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把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各自优势融为一体,公私结合,统分结合在引导农民致富的同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兴办村级经济实体,乡政府的任务主要是思路引导、信息服务、宏观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主要以村集体牵头,并投入少量启动资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在经济实体内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村集体以投入的启动资金、场地、房屋等参股,通过专业社的有偿服务来获得收入。具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选准项目,统一规划。首先立足当地资源和优势条件,瞄准市场,选择适合家庭经营的授资少、见效快、效益好、风险小的项目。使农民愿意投资经营,并且在经济上承受得起。然后,本着典型引路、由小到大的原则,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分期实施方案。

二、统分结合,共同发展。有些项目的前期工作,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或办起来不合算。村集体就应统一组织,统一开发,实现水、电、路和场地“三通一平”,并配套辅助设施。然后,以农民为投资主体,分户投资,分户经营。

三、建立组织,民主管理。为了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按照自愿、互助、互利、民主、平等的原则,依托主要发展项目,分别组建专业合作社。农民入股自愿、退股自由。股权设置既要有现金股,也要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既要有个九人股,也要有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的开发资金等作为集体股,形成适应农村多种经济成份发展格局的复合型股权结构。各专业社必须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通过《章程》,选举产生自己的经营管理机构,实行民主管理。最高权力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重大决策由社员参与做出,每个社员包括集体股权代表拥有同样的投票权。理事会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负责日常经营业务。合作社独立核算,并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接受社员监督。

四、完善功能,综合服务。各专业社要从单项服务起数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发展。假如种植药材或特色蔬菜,集体经济组织首先要到大中城市进行市场调查,到企业厂矿签订销售合同。然后,通过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要统一购进良种,统一育苗,然后按照种植计划向农户供苗。生产过程中,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和有关物资服务。收获后集体经济组织要组织车辆为农户代运代销。

五、微利经营,适当积累。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以服务为宗旨,追求的是产业整体效益,不以盈利为目的。虽然也收取服务费和管理费,但费率很低,而且所得收益除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外,按_定的比例实行盈余返还或股金分红。

集体与农民合作的灵活机制,可以增强集体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在选择项目时农民参与市场调研和项目论证,他们认为有利可图时才愿意投资。避免了因个别领导拍脑袋上项目而造成失误。集体农民携手合作,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聚合效应。一是解决了合作各方投资不足的难题。“集体搭台”所需资金不多,只要想办法能够筹得到。“农民唱戏”也容易唱得起来,由于基础设施由村集体提供,被用土地的承包者以土使用权人股,农民只要自筹少量资金就以迅速起步。二是促进了合作双方优势互补。农民办个体、私营企业头痛的是征地难,办手续难,而村集体出面解决这些问题就容易得多。生产经营管理是集体办企业最头痛的问题,而由农民自主经营,不需要集体操心,因而互补。三是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合作社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同类产业或产品集中起来,联合发展,不仅节约投资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且能尽快形成规模,提高知名度,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篇10:做好农村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张莉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农民富天下富,农村小康才有天下小康。而让农民至富奔小康的最直接途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加了,就能尽快走向富裕之路,就具备了建设全面小康的经济能力与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基于这样的认识,对照我县的实际,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建设新农村,是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尤为重要,而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党中央把建设新农村的着力点放在农民增收的问题上,是有其深远战略思考的,这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是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大课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1、促进农民增收关系稳定大局。我县有近22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6.5万人,占75%。这占我县绝大多数的农 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将直接关系到全县的长治久安。“农民安天下安,农民富天下富”,农民如何安?富裕是关键。当今社会,要稳定社会大局,只有让农民增加收入、富裕起来。富裕起来的农民就会安居乐业,农村这块天地就能稳定。从目前县情来看,农民增收的形势十分严峻: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科技致富本领有限,农业收入增加缓慢;农业产业化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产品价值未实现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转移,农民接受能力较慢;再加上农资产品涨价、农民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也隐含着不安定因素,影响着稳定的大局。

2、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小康大局。全面小康,是全社会、全体国民都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中国农民是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人口不能达到小康,何来全面小康?在目前大多数农民已经跨越温饱,步入小康的新形势下,增加收入已成为农民的第一迫切需求。农民收入增加了,其他投入也会相应提高。例如:有了钱,就可以学习以提高文化素质;有了钱,就可以把房子修得宽敞舒适以提高生活质量;有了钱,就可以广泛开展文化娱乐以丰富精神生活等等。由此可见,促进农民增收就是夯实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关系着全面小康的大局。

3、促进农民增收关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大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全局,而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一根红线,则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发展,都要落脚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对于农民来说,他们衡量党政领导的第一标准,就是能够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无数事实证明,哪里的农村干部带领农民增加收入,过上好日子,哪里的干部就会赢得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哪个地方农民收入问题解决得不好,哪里的干群关系就必要要恶化,干群矛盾就必然要激化。因此,只有促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富差距才能缩小,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二、农民增收,任务艰巨,形势严峻

改革开放后,作为农村改革的受益者,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就“十五”期间来说,2000年,我县农民纯收入为

元,2005年增加到3410.12元,年均增长 %。但这样的增幅仍然难以令人满意,因为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幅相比,存在着差距拉大的趋势,农民增收的途径除了政府政策的优惠之外,其他增收途径仍然不够理想。农民的增收仍然是“三农”问题中的难点,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点。而且农民收入不平衡,2005年,人均收入高的村可达

元,而有的村仅为

元。

农民为什么增收难呢?有诸多因素,从我县情况来看,主要有: 第一、农业本身的弱势决定了农民增收的艰难性。我县是农业大县,作为第一产业,农业直接与自然界打交道,受难以预测的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农村技术落后,大部还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由于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干旱、洪涝、病虫灾害都直接引起农民收入下降。加之我县大部分农户是小规模经营,生产成本高,组织化程度低,缺少市场适应能力,摇摆不定的农产品价格,使农业存在较大市场风险,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明显加强。总的一句话,种田从业就是解决温饱,难赚大钱,相对其他产业来说,农业是最需要扶持的产业。

第二、农民自身的素质制约了农民增收的进程。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化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小富即满”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术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据统计,我县15岁以上的农村人口113387人,其中:文盲13278人,占11.7%,小学文化程度68373人,占60.3%,初中文化 程度24095人,占21.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为4.3%。

第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是影响农民增收的根本原因。当前,我县立足实际,大力发展以红枣为主的林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适应发展需求。但部分群众对林果产业存在畏难情绪,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发展林果业来增加收入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如个别村选派培训人员村民不愿去,不愿在统一规划的好地上种植果树,一些基层干部还存在缺位和越位现象。据调查问卷抽样统计显示,农民最需要的实用技术依次是种植业(占46.45%)、畜牧业(占19.7%)、设施农业(占8.9%)、林果业(占7.7%),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对林果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归根结底,存在以上问题的根源其一是观念问题,其二是素质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未彻底澄清。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主体以及农民内部的阶层分化日益多样化,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而物质利益标准成为这种多样化的主导,从而使部分农民思想意识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在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群众缺乏自信心和上进心,普遍存在“怕难、怕险、怕冒”和“等、靠、要”等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小农意识,缺乏“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的创业精神。对于今后的 生活方式没有明确的认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一些乡、村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村组织对目前结合现状和外部大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还有许多,例如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影响着农产品的流通;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尖锐,农业缺乏金融支持;深层的体制问题,阻碍着农业的发展,等等。多重因素,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决定了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通过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民增收,任重道远,途径多多

增加农民收入,不单是农民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农村、农民、农业等方面配合,全方位努力。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 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的深加工品已经占到原产品的70%以上,增值部分一般都是原值的3—5倍,而我国只有0.5—0.8倍,我县仅为

倍,差距明显。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工业化发展,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我县由于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传统生产和现代技术支撑等,如优质棉、商品粮、卡拉库尔羊、塔里木马鹿、红枣等生产在全国极具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培植农业的名优品牌,以增强我县农业生产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乡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 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上一篇:创新世纪的作文下一篇:存款保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