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2024-06-25

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共7篇)

篇1: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

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好农民增收首先要解决好增收途径的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业、壮大经纪人队伍就是一条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日,我们围绕如何发展农村经纪业、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文秘部落 一、农村经纪业及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前景 文秘部落 我县作为农业大县、生态大县、水产大县,水土资源得天独厚,素有鱼米之乡美誉,为我县农村经纪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荷藕、西瓜、棉花等行业协会的建立以及绿色食品基地的开发,为农村经纪业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竞争平台,为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壮大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县农村经纪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目前,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问题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为此,农村经纪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农村经纪人队伍现状及其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我县目前持有《经纪人资格证书》的经纪人有多人,其中,农村经纪人近1500人,分别从事农副产品、房地产、劳动力、婚姻、文化、信息等经纪业务。农村经纪业和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壮大,为推进农村产业化调整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我县射阳湖镇共产党员陆有猛,是全县第一个敢干吃“螃蟹”、从事水产品中介的人,下岗后,帮助当地农民到周边县市联系优质蟹苗,既富了自己又富了当地农民。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全县仅从事水产品中介服务的经纪人就有200余人,水产品中介服务网络遍布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 又如,我县中港城西农副产品服务组经纪人宗玉宏,从1991年开始从事农副产品中介工作,目前,他的荷藕年成交额已达900多万元。他与十多个荷藕种植大户签订合作协议,将本县山阳镇5260亩藕田集中起来,联片种植,统一施肥施药,统一上市,统一销售。农户每亩地也可纯赚200多元,最好的年份,每亩可获纯利润1000多元。在他的服务组安置了4名用工,每人每年纯收入在16000元左右。他每年向国家缴纳税费近两万元。目前,他又投资30多万元,建立荷藕制品加工厂,计划今年7月投产,将荷藕制品推向国际市场。 随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类似于陆有猛、宋玉宏这样的农村经纪人正与日俱增。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兴起为发展“三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为无资金、无技术的农民解决了生活出路问题;二是为我县的农副产品走向市场、走出国门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三是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平台;四是农村经纪人让农村剩余劳力走向市场,使他们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技术,回到家乡后成为投资兴业的有生力量。 三、农村经纪业及经纪人队伍中的`弱点 一是组织滞后,人员分散。农村经纪人大都是当地农民,多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或几个人合伙经营,停留在各自为战状态,局限于小打小闹。二是素质低、水平参差不齐。农村经纪人大多数是半农半商或亦农亦商,文化程度较低,业务不精。对于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条文理解不透,运用不准,容易在经营活动中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三是服务手段落后。农村经纪人的基本装备通常是一部手机、一部电话、一辆摩托车、一间门面房,对客户的服务空间有限,捕捉信息范围小、速度慢。四是名不副实。大部分农村经纪人既当采购员又当推销员,什么产品好销就销什么,什么地方畅销就销往那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个个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甚至欺行霸市,垄断市场,成为当地农副产品市场的“土皇帝”。五是管理不规范。目前农村经纪人登记领证的仅有一部分,还有部分处于管理的真空中,每年的经纪人年检工作也是象征性地开展。六是经纪范围不宽,仅局限于农副产品的中介业务,其他,如市场信息、生产资料等方面的中介则相对短缺。 四、发展农村经纪业及经纪人队伍的基本策略 一是开展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应突出做好业务技能、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经纪人协会应认真制订培训工作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对经纪人开展培训。对从事金融、房地产、保险等特殊行业经营的经纪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专家、学者到场授课。经纪人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由相关部门发给经纪人资格证书。同时,要帮助经纪人与有关部门协调,办理开业前的相关审批手续,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积极引导和协助取得资格证书和其它相关前置审批手续的经纪人办理工商营业执照,规范他们的市场主体行为。 二是搞好信息咨询服务。经纪人协会要通过创办经纪人内部刊物、建立经纪人信息网络等形式,帮助经纪人正确了解和掌握国家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方面的信息,及时了解和运用市场综合信息,调整经营策略。如以《经纪人园地》为阵地,对经纪人在实际经营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同时,经纪人协会要与经纪人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为他们解难释疑。 三是办好“会员之家”。“会员之家”是经纪人学习业务、交流经验、开展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经纪人协会应积极创造条件,按照经纪人的自然分布或行业设置,因地制宜创办“会员之家”。在资金上采取协会向有关部门争取一点,协会会员各拿一点,具有一定经营实力的经纪人多出一点的办法,购置相关书籍、文体活动器材等,可选择经营场所宽敞、设施较为齐全的企业作为经纪人业余活动的场所。通过组织经纪人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增进友谊、陶冶情操、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并以此来增强协会的凝聚力。 四是贯彻“四全”战略,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经纪人的骨干带头作用。 五是建立经纪人信用管理制度。经纪人协会要制定诚信经营户考核评比标准和实施细则,从经营信誉、服务质量、经营作风、经营行为、职业道德等方面将考核内容进行细化,组织经纪人深入持久地开展争创评比活动,建立经纪人信用档案。以此来鼓励先进、激励后进,达到经纪人队伍建设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目的,促进经纪业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篇2: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红岩寺镇劳务输出情况调查

红岩寺镇地处柞水县东北部,境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缓慢,2003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113元。去年以来,我镇依据山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在大力发展药材、烤烟等重点产业的同时,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壮大镇域经济”的重点产业来抓,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基本情况

1、总体规模。红岩寺镇总人口17309人,劳动力总数7937人。2004年全镇输出劳务6488人次,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达3512人,占总数的54%;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2976人,占总数的46%。

2、职业分布。全镇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职业相对集中,以餐饮业、服务业以及一些低技能性的制造工业为主。务工人员当中,男性主要从事中等或重体力劳动,女性大多从事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和餐饮服务等工作。

3、工作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流动都是通过亲朋好友牵线搭桥而实现的;二是务工地区相对集中。全镇劳务人员虽遍及全国各地,但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西安、广州、山西等地。

4、收入情况。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长,务工收入整体偏低,月收入400—750元的占绝大部分。

二、实现效果

1、扩大就业,发展经济。全镇现有耕地9927亩,人均占有量仅为0.6亩,远低于全县人均占有面积,加上地方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劳动力大量剩余,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不仅缓解了全镇的就业压力,还使广大群众“换了脑子,鼓了钱包”,且较好地促进了镇域经济发展。据统计,2004年我镇劳务创收1037万元,占全镇经济总收入的48.6%,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增收60元。

2、提高素质,增长见识。红岩寺镇外出务工者因受传统观念、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整体素质明显偏低,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而通过劳务输出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有了明显提高,为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

3、加强沟通,增进交流。红岩寺镇外出务工者相对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流动为我镇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架起了桥梁,大量的信息返流,改变了务工群众的就业观念和市场理念,也为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具体作法

1、强化组织领导,夯实目标责任。为做大做强劳务产业,年初,镇上成立了以镇长、党政办主任为正、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劳务工作领导小组,配齐了村级专职劳务输出信息员,层层签订了劳务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了劳务输出工作网络,在全镇上下形成了人人关心劳务、干群齐抓劳务的良好工作局面。

2、深入村组农户,摸清资源现状。年初,镇上抽调65名脱产干部分赴全镇17个村,对境内劳动力资源进行认真摸排,全面掌握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术专长及就业意向,建立了劳动力资源现状、劳务输出登记台帐、失业人员登记台帐等相关数据库,为做好劳务输出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3、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一是通过板报、标语等有效途径,狠抓《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着力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利用逢集时间,多次举办法律法规宣传和咨询活动;三是在人口密集地制作了“劳务输出信息发布牌”,及时向广大群众提供劳务信息;四是采取召开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劳务输出的现实意义及广阔前景,大力宣扬依靠劳务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帮助广大干群消除观念障碍,走出思想误区。

4、加强政府引导,实施能人帮带。一是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多方努力,镇上在山西、河北、新疆等地建立了劳务输出大户联系点,先后与河北电厂、浙江仙居茶厂、新疆新湖农场等10余家用工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协议,对民工实行“订单”输出,全年仅向这些用工单位输出民工就达1500多人次,创经济收入220万元。与此同时,去年3月份,我镇组织200余名妇女到浙江仙居县采茶叶,7月份组织100余名民工到韩城市摘花椒,8月底组织600余名民工赴新疆拾棉花,初步形成了“春季采茶,夏季摘椒,秋季拾棉”的良性输出格局;二是强化技能培训。为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我们聘请下梁职专教师对全镇外出务工人员进行系统的法律法规及择业、从业等技能培训,同时,镇上委托下梁职专培训的41名家政女子已全部实现就业;三是实施能人帮带。去年2月,我们组织召开了全镇劳务输出大户座谈会,张贻坤等输出大户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成功经验,并为我镇劳务输出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2004年,仅镇内的输出大户就组织劳务输出2500余人,其中组织赴疆拾棉637人,占县下达任务300人的217%,位居全县第一。

5、搞好跟踪服务,维护民工权益。镇上抓住输前、输中、输后三个环节,对外出务工者实行全程服务,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输出前,对用工单位进行认真考察,避免了盲目输入;输出中,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办理有关证件,签订用工合同,保证安全输出;输出后,深入用工单位跟踪回访,协调解决纠纷,做好输出人员的维权工作。2004年,先后4次为镇内闫坪、本地湾等村群众讨回工资、工伤补助金8.1万元,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四、存在问题

1、务工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急需加强。因受文化水平的制约,务工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特别是“技术型”人才比较缺乏,导致大批劳动力只能从事一些简单劳动或低技能的职业,既降低了经济效益,也影响和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2、劳务输出盲目性比重大。目前,我镇的“订单”劳务还处在初始阶段,务工人员的流动主要还是通过自发性和裙带性的方式来实现,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同时,一些急于实现就业的人员,不从自身条件出发,盲目外出打工,常因各种原因“无工”而返或上当受骗,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浪费和不应有的损失。

五、措施与建议

1、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积极与县职业中专、商洛新潮专修学院、陕西前卫职业学校等有培训资格的机构签订培训协议,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定期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技能培训,着实提高务工者的就业竞争能力。

2、建立劳务档案,夯实输出基础。劳动力档案是组织劳务输出的基础性工作,要在年初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建档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劳动力资源档案,大力实施“订单”输出,促使劳务输出工作走上协调、可控的良性发展轨道。

篇3: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 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性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面临国内外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对扩大消费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我国外贸出口严重下滑,要求扩大消费需求

目前,我国通过在沿海地区吸引外资,建立出口型产业,扩大了就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了综合国力。但是,这种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出口型增长模式,造成了我国同欧美国家的贸易不均衡,在经济增长出现不稳定因素之际,同时又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的出口贸易从2008年11月开始出现负增长,2009年5月份同比负增长26.4%,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失业。造成我国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欧美市场消费疲软、外贸优惠政策被调整,以及资源价格上涨、工人工资上涨等。因此,无论是从企业竞争力方面,还是从国际经济方面来看,依赖出口的增长战略需要进行调整。

我国农村人口有7亿,广大农民是消费的主力军,但他们的收入低,只能进行家庭日常生活消费,结余很少。如何增加他们的收入,增强国民购买力,是拓宽消费需求的关键。因此,要把内需特别是增强农民的需求作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1.2 拉动内需,要求扩大消费需求

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出口、消费)中,目前国家的政策依旧把投资放在首位,并将其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08年11月,国家出台了总额达40 000亿元人民币,规模达到GOP 13%的财政经济刺激计划,目前这个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从此项计划的内容来看,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占投资总额将近一半,所占比例很高。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大量刺激性计划开支短期内能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但从较长期来看,会大大降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日本的GOP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的5%跌至90年代的1%,一部分原因就是对基础设施投资过多。

因此,我国不能长期扩大对内投资,必须重视构建和依赖国内市场而非外国市场的经济模式,构建以个人消费为主而非公共消费为主的经济模式,构建注重消费而非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当前,在考虑国际市场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国内市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市场。我国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巨大,这个大市场对我国,对整个世界经济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甚至已成为G20峰会上的论题。所以,应把经济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放在我国农村。但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还比较落后,尚未成为消费增长中心。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是我国在今后的实践中需要逐步解决的事情。

2 扩大农村消费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农民消费能力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业成本高,农产品价格低,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给扩大我国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1 农民收入偏低,制约农民消费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较快的增长,2007年人均GDP达到2 360美元。但是,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仍然偏低,按照国际标准计算,2005年按年均美元购买力平均价计算,我国仍有2.54亿人每天的花费低于国际最新贫困线。我国有一大部分人居住在农村,农村城市化程度低,由于分配体制改革不到位,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民收入水平低是制约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许多农村家庭至今连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都没有普及。我国经济增长很难实现向消费主导型解决的方向转变。

2.2 农产品成本升高,影响农民收入

目前,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用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同时,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方便,一些商品在农村的销售价格增幅高于城市,导致农民收入少开支大。

2.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影响农民消费信心

目前,我国基本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就业规模继续扩大,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健全,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相比,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速度相对缓慢,尚未建立起覆盖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另外,现存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加重了农民的支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例如,城市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就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体系等城市公共产品一直由财政负担,而农村同类的公共产品(如医疗、道路、社保等)支出主要靠农民自己集资解决。农民收入本来就比城市居民收入低,负担公共产品反而重于城市居民,所以农民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养老难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只有建立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及时推行医疗改革,才能让农民有信心去消费,而不是继续把钱存到银行,以防家人患病需要支付医疗费。

3 增加农民收入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

扩大消费是拉大经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是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迫切需求。应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拓宽农村消费市场,增强农民消费需求,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3.1 加大民生财政支出,增强农民消费能力

从建国初期至今,我国财政侧重于经济建设性支出,而社会性开支(如医疗、教育、养老、福利等)的投入严重不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性支出已有逐渐下降的趋势,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民间资本的进一步壮大,今后将有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经济建设,国家财政可逐步减少经济建设性支出,加大对社会性支出的投入。

预计到2010年,我国可财政用于经济建设性支出的比重降至20%。如果这个预计准确,我国国家财政在不久的将来,会由建设性财政转变为福利性财政。今后我国将大幅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大幅提高粮棉油收购价格补贴,扩大农业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保证农民增收。

3.2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生产成本项目一般包括生产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种子、饲料及农机具费用等。目前,这些农业生产成本项目基本上都得到了财政补贴,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不利于农业生产。例如:2009年的价格相比2005年的价格,玉米种子上涨100%,钾肥上涨100%,猪饲料上涨20%左右。价格上涨部分远远超过财政补贴部分,农民得不到实惠,影响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而且,农民获得财政补贴的手续烦琐。因此,要对财政补贴办法进行改革。

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方面,一是应保留渔业用油补贴、林业用油补贴、农机具补贴、家电补贴、汽车补贴、种粮综合补贴等,这些补贴仍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的方式实现。二是应取消农民日常用的、大量用的农用化肥、农药、种子、饲料和农用薄膜等农资的财政直接拨款补贴,改为由各级政府组建农资供销公司对农资实行垄断经营,按最低价或按出厂价向农民销售。供销公司政策性亏损及某些福利基金由中央财政拨款补贴,也就是补贴方式由财政直接拨款补贴改为暗补。对农资实行垄断经营,可以抑制农资价格上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3.3 组建供销公司,解决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等问题

解决农产品收购问题,主要是拓宽消费市场,抑制农产品价格下滑,保证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农民大部分仍以个体经营为主,生产不成规模,且受当地消费能力制约,销售外地的产品不能形成批量,产品销售很困难,为此,非常有必要组建供销公司,解决农民销售产品难的问题。

农产品供销公司的性质应与20世纪50年代组建的供销合作社相同,但也有一定区别。供销公司应在地方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不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实行保本经营,甚至允许亏本经营。供销公司的资本及亏损部分,全部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拨款解决。

供销公司与粮食部门应有分工,供销公司主要以市场价或略高于市场价收购农副产品,组织货源向外地推销,拓宽农村消费市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粮食部门原来的任务保持不变,但为了提高农民种粮棉的积极性,政府应改革补贴方式,以高价收购农民的粮棉油,再以平价售出。同时,国家财政对粮食部门的补贴应适当提高。

3.4 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已分化为纯农民、农民工和失业农民3种群体,建立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要考虑到农村居民的特点。

建立农村居民的保障制度,同时增加国家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扩大国家财政在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领域的支出。当前,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医疗保险制度、五保户供养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尚未完善,生活保障制度基本没有覆盖农村。目前,农村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城市打工,传统的赡养制度已经濒临崩溃。此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村更需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更需要财政投入大量资金。

然而政府的经济政策中心主要还是偏向于加大投资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养老和医疗等社会性支出比较少。养老、医疗、教育等支出仍然是农民家庭的一部分很重的负担,这就造成农村家庭开支总有很大一部分用作储蓄,从而抑制了消费需求。

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借鉴外国经验,使社会保障制度法制化,以法律的形式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以规范,先立法后实施,保证社保制度持续进行。然而,当前我国农村社保制度基本上是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进行引导,政策不具有法律效力,容易随国家政治、经济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国对各项保障制度应提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以法律的形式将农民的各项合法权利确定下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社保问题。

3.5 解决看病难、上学难等民生问题

解决农民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已经是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目前,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的消费信心。但是,笔者认为还有讨论的必要。

3.5.1 教育问题

我国各级政府正努力向所有家庭提供九年免费义务教育,但我国城乡贫富差距大,低收入的农民仍然难以接受必须付费的优质中等和高等教育。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来越小,其中原因之一是付不起学费。因此,政府在扩大教育支出的同时应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财政资金的投入,而只有扩大助学贷款的覆盖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例如,广西在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上走在全国前面,广西从2009年起由自治区和各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设立广西普通高中助学金,对家庭困难的普通高中在校生给予资助。此举填补了国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只有普通高中教育没有任何财政性资助项目的政策空白。该助学金的建立在我国西部地区尚属首例,应在全国推广。

3.5.2 医疗改革问题

我国医疗改革思路应从商业型向福利型回归,这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大众的需求。目前,医院收费高的主要原因是财政投入少,医院的各项经费除了职工工资财政补贴一小部分外,其他费用全部由医院自行解决。要降低医疗收费标准,要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必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医院恢复差额补贴,最大限度地满足医院所需经费。

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应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主,这是长远之计。同时,投资、出口也不能放松,它们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2个环节。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我国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

摘要: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我国也不例外,虽然有强大的政策刺激,但经济增速不理想,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对此,我国应该把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以农民消费为主体的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努力探索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其消费基础的途径。

篇4: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23-2

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非常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今年又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高起点、高效益、高速度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

1继续稳定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是发展农民致富新渠道

在上个世纪的1990年3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1.1土地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鼓励农民增产增收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复兴时代。农村改革开放,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构建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系,谱写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农村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种田和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从而使我国的18亿亩耕地保证了我们13亿多人口的吃粮和各项工业原料,并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

1.2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流转,发展农村生产力助民增收

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已有40余年了,随着人们的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的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已势在必行。如农村的城市化,小城镇化进程,农民工的与日俱增,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等,都把农民从传统的土地耕作与经营中解放出来,这就需要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通过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股份合作制、协会加农户、公司加农户、基地加农户、机械化农场等方面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当然,在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防止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防止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防止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确保农民在土地上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2科学发展乡镇村企业,带民增收致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大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就乡镇、村企业而言,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带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1制定实施乡镇村企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规划实施刚刚开始,我们的县级党委、政府应把科学发展乡镇、村企业纳入到县域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之中,并与城镇化建设布局相衔接。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已明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当然,城镇化建设要统筹布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应科学合理安排。对乡镇、村企业规划,最好规划一个工业园区。在工业园区内发展各类工业企业。而工业园区占地一定不是耕地。坚持杜绝占用耕地把农民“请上楼”现象。农民可以到工业园区上班,又没有失去土地,既保持我国耕地保有量,又保持农民增收致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2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针对我们吉林省而言,主要资源是农业。一个农业大省,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都应该把重点放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上,通过农产品加工业带动我省农业产业化。

一是宏观上,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过程中,推动优化我省农产品区域合理科学布局。通过合理布局增强我省商品粮基地、中草药基地和畜牧业基地等建设,延伸了农业产业化链条,对我省农业综合利用及效益的提高,对我省农民增收致富及城镇化建设都有重要战略意义。二是微观上,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培育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乡镇、村依托这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闲散人员,使农民离土不离乡,甚至实现亦工亦农,既有传统农业大国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又有大工业生产时代的工资收入,加快了农民奔小康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同时,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和生产原料、生产基地的有机“联姻”,逐步形成我省乡镇、村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产业带,形成全省农业工业化规模,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稳步健康增长和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以项目带动乡镇村非农企业发展

所谓“工业反哺农业”,就是要走新兴工业发展之路。一是引导乡镇、村推进项目建设。在确保生态环境和低碳前提下,加强县域间、省际间、甚至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增加税收和农民务工渠道。二是大力引进、发展环保型的三资企业。如太阳能、沼气等低碳技术企业要大力发展,对那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五小”企业坚决拒之门外,实行一票否决。我省任何一个县域经济都可以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做项目大文案,走生态之路,兴绿色企业,让农民常年有活干,有工做,人人都创收,实现家家都致富,不仅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而且可以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和谐美好。

3完善“村账乡镇代理”制度,向管理要效益

作为县和乡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应切实履行,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方针政策,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以此向管理要效益,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农民增收致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在管理中减轻农民负担

一是不折不扣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后,又增加了粮食补贴,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等,这些都要足额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二是坚决制止和查处农村乱收费现象。现在有些村,没有集体公积金或很少公积金,则在农民建房、农村中小学校舍修建、农村水泥路建设、农村用水用电设施改造等方面打主意增加费用,增加农民负担。三是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坚决落实“一事一议”制度。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增强自觉参与、自愿筹资筹劳的农村民主管理理念,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该出的钱款,一分也不少;不该出的钱款,一分也不出。

3.2进一步完善农村村务公开体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农村村务公开体系,从而降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成本,从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源头堵住农村资产流失漏洞,做到管理民主、村务公开、公正,杜绝腐败现象。

通过村务公开体系,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考核与群众监督。这种考核与监督不做表面文章,以村民真正从惠民政策中得到实际利益为标准。如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村账乡镇代理”的财务审批制度及其程序,加强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查处违规违法违纪金额,严厉打击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土地承包、土地流转、村机动地使用及收入等,都必须经过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真正让农民在惠农政策的落实中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从内心感谢党和人民政府,激发他们发家致富的热情和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心。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我们努力拓宽农村经济发展渠道,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村企业,完善“村賬乡镇代理”制度,向土地要效益,向乡镇村企业要效益,向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要效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经济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稳步、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8,6

篇5: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邓小平曾经说过做到对农业的发展就要实现两个飞跃:实行家庭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从而废除之前设定的人民公社制度, 其二就是要发展规模经济, 高速适应科学的发展, 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与变化不能一成不变。实现的这两个飞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要做好长远发展的准备。

1.1 要坚持实施对土地的承包责任制度, 增加农民的积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便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 对农村来说, 要实现家庭的联产承包的责任制度, 继续此制度的施行和稳定, 要建造一个有活力、高效率的建设体系, 共同谱写美好的生活乐章。

改革开放以后, 多年的实践可以证明对土地的联产承包制度是一项特别成功的举措, 因为它鼓舞了人民耕地的积极性, 更大的带动了农业生产, 它使得中国亿万人口的口粮和某些工业的原材料得到了供应, 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和发展。

1.2 加快对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以及承包工作以此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阶段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农民对土地的生产和承包的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特点逐渐显现出来, 各种集约化、产业化以及专业化。对一些小城镇的进程, 发展的越来越城市化的农村, 乡镇的企业越来越多, 发展的越来越快, 极为频繁, 以及普及开来的农业机械化等等, 无一不显示了农村的发展趋势, 在稳定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制度的同时很好地实现流转对土地的使用经营权, 推动农村的额发展, 设立更多可发展的各种企业, 增大就业机会, 推动农村进步和发展。但是不得不说的是, 在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时候, 要防治某些人改变其使用的用途, 防治某些奸商损害农民的利益, 保证农民的发家致富的道路通畅。

2 有计划的兴起乡村企业以此来带动农村经济

党中央在对十七大的报告中明确:要将三个代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带进所有思想, 要对其进行相承, 对此科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运用, 理论现实相结合, 因为这些重要理论是对经济社会重要指导思想的发展, 对贯彻思想, 更好的推动新社会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一报告, 大大的指出了对农村经济怎样发展的方向。对一些小的乡镇或者村企业来说, 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 才能带动当地经济, 带领全村人民发家致富, 实现共同富裕。

2.1 作一个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计划

我们知道“十二五”的报告已经对乡镇村企业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 与此同时, 各级的县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颁发相关规定, 将这些小规模的村企业纳入“十二五”的规划, 保证与城市化的布局相统一。

党在十七届五中全会里指出要稳步而积极的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以此来促进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在对农村进行城市化建设的时候, 必须加强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 将两者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设计。建设一个好的规划, 从而实现对工业园区的设计。需要指出的是, 对一些工业园区来讲, 在其内发展各种工业企业, 要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 这样才能使得农民有就业的好机会, 并且也没有失去土地, 还是保持一定的经营使用权, 保证了我国对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既定要求, 有很好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保证我国经济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

2.2 加快对加工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带动产业化经济

举个例子, 就我国的吉林省来说, 农业作为其主要资源。但是单纯的发展农业是远远不够的, 以为从宏观以及微观两个方面来说, 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 带动产业化发展, 就需要更好地发展加工产业。以下就从微观以及宏观两个角度对其进行阐述分析:

宏观上, 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过程中, 推动优化我省农产品区域合理科学布局。通过合理布局增强我省商品粮基地、中草药基地和畜牧业基地等建设, 延伸了农业产业化链条, 对我省农业综合利用及效益的提高, 对我省农民增收致富及城镇化建设都有重要战略意义。微观上, 要很好地培养有优势的企业, 龙头带领政策。通过培育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乡镇、村依托这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闲散人员, 使农民离土不离乡, 甚至实现亦工亦农, 既有传统农业大国的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又有大工业生产时代的工资收入, 加快了农民奔小康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同时, 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 实现农产品加工和生产原料、生产基地的有机“联姻”, 逐步形成我省乡镇、村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产业带, 形成全省农业工业化规模,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稳步健康增长和农民增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 建设某些特色项目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所谓“工业反哺农业”, 就是要走新兴工业发展之路。一是引导乡镇、村推进项目建设。在确保生态环境和低碳前提下, 加强县域间、省际间、甚至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增加税收和农民务工渠道。二是大力引进、发展环保型的三资企业。如太阳能、沼气等低碳技术企业要大力发展, 对那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五小”企业坚决拒之门外, 实行一票否决。我省任何一个县域经济都可以立足当地资源优势, 做项目大文案, 走生态之路, 兴绿色企业, 让农民常年有活干, 有工做, 人人都创收, 实现家家都致富, 不仅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 而且可以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和谐美好。

3 完善“村账乡镇代理”制度, 向管理要效益

对一些乡村的经营管理地带来说, 要相应国家的号召, 积极贯彻提出的方针政策, 认真思考将其融入现实的生活中, 对管理进行合理安排, 提高其经济效益, 更好的服务农村的经济建设, 带动农民发家致富, 共同奔向小康社会。

3.1 在管理中减轻农民负担

一是不折不扣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后, 又增加了粮食补贴, 如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等, 这些都要足额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二是坚决制止和查处农村乱收费现象。现在有些村, 没有集体公积金或很少公积金, 则在农民建房、农村中小学校舍修建、农村水泥路建设、农村用水用电设施改造等方面打主意增加费用, 增加农民负担。三是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坚决落实“一事一议”制度。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农民增强自觉参与、自愿筹资筹劳的农村民主管理理念, 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该出的钱款, 一分也不少;不该出的钱款, 一分也不出。

3.2 进一步完善农村村务公开体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完善农村村务公开体系, 从而降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成本, 从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源头堵住农村资产流失漏洞, 做到管理民主、村务公开、公正, 杜绝腐败现象。

通过村务公开体系,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考核与群众监督。这种考核与监督不做表面文章, 以村民真正从惠民政策中得到实际利益为标准。

综上所述, “十二五”期间, 我们努力拓宽农村经济发展渠道, 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乡镇、村企业, 完善“村账乡镇代理”制度, 向土地要效益, 向乡镇村企业要效益, 向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要效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增收致富, 推动经济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稳步、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6.[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6.

篇6: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一、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劳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首先要结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对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2/3,但是政府财政用于农村发展的各类支出仅占总支出的10%—15%,占GDP总量比重的1%。国家要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坚持做到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适时调整农业投资结构,逐步增加对农村中小型公共设施建设。同时,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探索多种小额信贷方式,改善和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服务。其次要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实施城市化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有关的理论,国际和我国已有的初步实践,在人均收入达到800美元左右的发展阶段,农民收入的提高主要依靠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依赖于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既要根据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又要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要以城镇为中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服务性产业,以产业的扩张来增加劳动力就业数量,同时鼓励农民全方位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经营形式,走劳动与资本相结合的创业道路,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领域。再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靠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践证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镇企业,因此,一定要把乡镇企业的发展摆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要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放到首位,大力发展畜牧业,着眼于大农业的发展。要积极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区域性产业带,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吸纳剩余劳力,扩大农民收入来源。

二、减轻农民负担,调整农村税赋政策

目前我国70%以上的县、乡政府的财政面临困境,债务沉重,缺乏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现象急剧膨胀,农民不堪重负。要对农村公共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必须建立完善的地方税收体系,保证农村政府能够根据本地居民的要求提供公共服务,解决好农户间的公平负担问题。一是调整农村税收政策。“十五”期间要下决心取消农业特产税,一时取消困难的地区,也要尽可能在降低税率、缩小征收范围上做文章。分区域、分阶段创造条件取消或减免农业税。同时还要做好精简机关人员、乡镇撤并等配套改革,为全面进行农村税费改革提供支持。在未实行税费改革的地方,要解决农业特产税平摊的问题,避免与农业税重复征收,当前重要的是减少税目、降低税率。对农业税计税面积上生产的特产品,一律按农业税税率征收。对非农业税计税面积上生产的特产品,继续征收农业特产税。二是解决乡村债务问题。要正视乡村两级负债问题,逐步化解乡村两级债务,在税费改革中要“锁定”乡村债务,避免新的债务发生。同时加大农村财政支农政策力度,增加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尽快消除和减轻针对农村基层和农民的行政性收费支出。要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保证不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三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在发达国家都是由省级以上财政负担的,而在我国实际上是乡镇财政和农民承担了主要责任。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所需的公用经费,最有效、最根本、最合理的途径就是理顺各级政府教育投入关系,建立新的各级财政合理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做到农村义务教育支出由中央和省两级财政负担。要逐步调整现行教育投资结构,把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中央投资范围,分区域在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推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书本费、学杂费政策。

三、增加农民收入,正确处理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乡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要支持乡镇企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要求。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主体正在发生转移,即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转为主要依靠非农产业发展为主。这一日益明显的趋势对于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乡村人口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要使农民收入得到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加快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城镇化步伐。同时,要有效地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还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不能再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民论农民,就农村论农村,而要从宏观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探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思路、新途径,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到国民经济全局、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背景下来认识和对待。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现代化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就必须使这三者得到协调的发展。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还必须改革抑制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自由流动的二元户籍制度。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不打破,70%的人为30%的人提供商品性农产品的局面不改变,农产品市场容量就很难扩大,农业规模经营就寸步难行,农业发展空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农民收入就不可能迅速增加,更谈不上建设小康社会。

篇7: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城镇化在推动城乡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可以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进入城市定居, 并在城镇中获得稳定职业和收入, 这部分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就可得到解决;当大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已转移到城市中, 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可以通过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 发展现代化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还会带动农产品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 改善农产品市场的供求格局, 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城市化的顺利推进会增强城市增长极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改善农村、农业的生产环境, 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表现如下:

一、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直接增加农民农业收入

通过城镇化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减少农民数量, 从而直接增加农民农业收入。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市化率, 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假设农业总产值不变, 即农民来自农业的总收入不变 (因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农业的边际产值为零, 甚至为负, 因此其转移并不会导致农业产值的下降) , 并假设城乡总人口增长率为零, 当城市化率由X1提高到X2时, 通过计算可知, 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就会增加为原来的 (1-X1) / (1-X2) 倍。这个结论就如同假设农民的总收入是一个蛋糕, 在蛋糕不可能迅速做大的情况下, 通过减少吃蛋糕的人数就可增加每个人的分量。2006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1.8%, 根据这个结论, 如果在现有基础上我国城市化率增加1%, 则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将提高1.7%, 即农民人均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将增加51元;如若提高到基本实现城市化的水平, 即城市化水平达到50%, 则农民的人均农业收入将会提高16.5%, 约482元。当然, 这种效果的实现还得依赖于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进行。其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城市的先进文化观念等将会渗透到农村, 农民的生育观等会有很大改观, 这会有助于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降低农村人口出生率。

以上是在假定农业总收入和城乡总人口不变的条件下得出的结论。事实上, 在正常情况下, 即使农村劳动力数量不变, 农民收入也有一个递增的趋势。也就是说, 笔者在以上的分析中撇开了由于农业中的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村政策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农民农业收入的增加, 也撇开了农民来自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如果将抽象掉的这两方面因素考虑进来, 将农业收入增量及来自第二、三产业的收入加入总收入, 则在城市化进程中, 随着农民数量的减少, 分摊在每个农民头上的人均收入将会增加更多。

二、通过农产品有效需求的扩大, 增加农民农业收入

现阶段我国的农产品, 主要用于农民自产自销, 以及作为城市居民消费品或作为工业的原料。其中只有被城市居民消费和作为工业原料的农产品才能转化为农民收入。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 一是取决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 二是取决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居民收入的增长, 可以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 但是增加能力有限, 因为农产品是必需品, 缺乏收入弹性或收入弹性较小。因此, 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不可能带来农产品需求的大幅度增长, 关键措施还是依靠城市人口的增加, 改变目前这种农产品供给者占多数, 农产品需求者占少数的状况。城市化正是通过增加城市人口, 从农产品销量和价格这两方面来拉动农产品有效需求, 从而改观农民收入。一方面, 城市化使农民转化为市民, 从而将一部分农产品的原有供给者转化为需求者, 扩大对农产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 农产品需求的增加还会缓解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的状况, 甚至受供求的影响农产品价格还会上涨。除此之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城市对农产品高品质、多样性的消费需求将达到一定的市场规模, 并引导农产品供给者根据这种市场需求状况改变其供给行为。随着农产品供给者供给行为的改善, 农业结构得到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推广、传统农业也逐渐转变成为高商品率、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 农产品供给者的收益自然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城镇化主要通过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来转移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

首先,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和环保建设等投资需求将扩大, 同时, 城镇化还将创造持续增长的消费, 而消费的增长会按加速原理拉动投资的更快增长, 投资增长必然带来第二产业的扩张及其对劳动力需求的扩张。其次, 城镇化与第三产业间具有良性循环关系。发达国家的经验早已证明, 城镇化会带来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 因为城镇化会使某些细分的消费需求形成规模化的市场, 为这些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可能, 最终使更多的劳动力被第三产业吸收。第三产业, 尤其是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商业、服务业、饮食业和信息业等, 投资少、收效快、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 极适合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进入, 而且这些行业创造财富的成本和收益, 都大大优于传统农业。库兹涅茨法则也表明, 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较强。在正常城镇化的国家, 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新增就业之比为1:2。目前, 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吸收了80%以上的劳动力。2005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仅占30.6%。因此, 城镇化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非农收入的空间很大。

四、通过城镇化全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都强烈地冲击了我国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发展轨迹。在当代, 农村要脱离城市实现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农村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城市的发展, 越来越与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必须有城市的发展才能有农村的发展, 只有城市得到充分发展, 才能为农村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文化条件。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 经济要素向高回报地区流动, 即城市化使人口、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 因而, 城市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极, 对周边的乡村地区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通过资金流、物质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把周边地区的经济网络成一个有机整体, 带动支配周边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二是城市将自己的技术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广到所在区域和周边广大农村, 从而改变所在区域和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面貌。三是城市通过自己对高科技研发、开发的巨大潜能的不断释放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不断成长, 使城市经济成为所在区域和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和持续推动力。

结论: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在现实情况下, 我国的“三农”问题, 尤其是农民收入问题的解决, 既要在农村发展和改革上下功夫, 更要跳出农村圈子, 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出发, 强力推动城市化, 为农村、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无疑走城镇化道路是最有效的途径。可以说, 哪里的城市化水平高, 农民的收入水平就高。反之, 则相反。因此, 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的着力点放在减少农民数量上, 并把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摘要:我国农民现在收入低, 农民增收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增收不仅是个经济问题, 而且是个社会政治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是:城镇化通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节约大量土地, 扩大农产品有效需求;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非正规就业;全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得出城镇化是增加农民的根本途径的结论。

关键词:城镇化,增加收入,农民

参考文献

[1]刘斌.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58

[2]许景, 闫枫逸.关注城乡差距[J].江苏统计, 2003 (7) :25-27

[3]李银河, 王震宇, 唐灿, 马春华.穷人与富人——中国城市家庭贫富分化调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20

[4]樊平.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变动中的中国社会和农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2:59

[5]辜胜阻, 易善策, 郑凌云.基于农民工特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口研究, 2006, 30 (5) :1-8

[6]Shenggen F.Production and Productivity Growthin ChineseAgriculture:New Measurement and Evidence.Food Policy, 1997, 22 (3) :213-228

[7]徐礼红.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科技与文化因素分析[J].学术交流, 2006 (6) 4:7-60

上一篇:关于疫情新时代师德师风心得体会下一篇:档案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