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汇报

2024-05-29

乡镇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汇报(通用14篇)

篇1:乡镇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汇报

乡镇干部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推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是我国社会经济工作的一个重心,建设新农村提出了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建设新农村本质和核心就是发展农村

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意义重大,任重道远,不仅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关键所在,更是全面推进我国小康社会进程的重中之重,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应不遗余力地抓实抓好。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见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认为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农业结构调整,不仅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而且是农民增收的关键途径。一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从区域经济角度看,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初期,大多表现出对本地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立足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立足一个地方的基础和优势,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发展特色经济;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要坚持“发挥优势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原则,积极培植主导产业,努力开发“拳头”产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基地。二要增强“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抢占市场先机的通行证。现在农民对于农产(来源:好范文 http:///)品的品牌意识还相当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品牌对收入可能产生的有利效益,这是导致优质农产品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要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品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一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牢固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相对集中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坚持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放手发展、逐步完善、不断壮大的方针,培育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二要扶持壮大支柱产业。农业支柱产业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竞争力。要充分利用现有区域农业各产业优势,通过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使之成为布局科学合理、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并进一步转化为名特优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优势,带动区域其他产业发展。

三、提倡发展劳务经济,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务工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就业能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采取跟踪管理、跟踪服务和提供信息、法律援助等办法,保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为农民工解决好劳动技能培训、务工证明、承包地流转、子女入学以及农忙季节家里缺劳力、缺农资等问题,要通过上述措施来增加农民的收入。要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来抓,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农门”,跳出“农门”,不断改善农民就业结构,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篇2:乡镇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汇报

一、坚持把发展重点放在高素质的青年农民中

认清形势调思路。近年来,县委对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结构现状和近五年发展党员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发现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年龄老化、文化偏低,致富能力偏弱的问题比较突出。为此,研究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发展工作的意见》,把发展重点放在年纪轻、文化高、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的群体中。

立足实际订规划。在明确发展重点之后,县委提出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发展农村党员3000名,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占80%,高中以上文化的占60%,拥

有一技之长的占90%,种养大户和致富能手占70%,并具体制定了计划,加强对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明确分工定职责。建立了发展农村党员工作责任制,明确乡镇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分管组织工作的党委委员是具体责任人,要经常抓。常委会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发展工作不力,一年考评不合格的,党委书记实行诫免谈话,二年考评不合格的予以免职。

二、增强农村青年教育引导工作的针对性

深入调研,建立台帐。我们对农村青年进行了“拉网式”的摸底,全面掌握农村高素质青年的分布、数量等情况,发现农村高素质青年主要分布在外出务工人员、“两新”组织的从业人员、农村生产经营大户和退伍网军人中。在此基础上,乡镇建立管理台账,特别优秀的还单独建立了个人档案。县委组织部实行

宏观管理,每半年检查一次台账的建立情况。

教育引导,激发热情。由于受市场经济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等因素负面效应的影响,农村青年特别是部分外出务工青年对党组织的认识不高,缺乏政治热情。为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吸引力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激励。一是大力宣传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基层党员干部典型,增强他们对党组织和党员的认同感。二是强化服务进行引导。我们在劳务输出部门和培训中介机构建立党组织,及时收集他们的诉求信息,积极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对他们进行感召。三是广泛开展联谊活动。基层党组织指派专人长期联系,利用集中返乡机会召开座谈会,在流动人口集中地举办联谊会,广泛宣传党的政策理论和宗旨信仰,鼓励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通过教育引导,近三年来,全县有1700多名外出务

工青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注重源头,实行对接。抓好农村中学生的教育培养,对发展高素质的农村党员有事半功倍之效。为此,我们将目光前移,实行了农村党组织与学校党组织的有效对接,在全县20所乡镇中学中成立了业余党校,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定期考评,毕业返乡后及时移交村党组织,继续培养。近三年来,全县重点培养农村中学生2500多名,有700多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三、切实解决发展农村青年党员工作的突出难题

创新教育方式,解决培养难的问题。一是择时集中培训。利用大部分外出农村青年返乡的冬季农闲时节,以乡镇为单位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县委派出党性教育讲师团,逐乡(镇)授课。培训对象经考试合格后,才能作为发展对象。二是联系帮带培养。我们建立了多层次的联系帮带体系,乡镇班子成员包片联村,乡镇干部包村联系重点对象,村干部和优秀共产党员联系到人,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联系帮扶,了解情况,沟通思想,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三是跟踪委托培养。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跟踪管理,明确专人进行联系,定期了解思想学习状况。同时,积极与外出务工人员所在的当地党组织联系,进行委托培养。

创新发展方式,解决支部难通过的问题。一是设立乡镇团委党支部。在乡镇团委中建立党支部,把宗派严重、党员思想保守等原因阻碍青年入党的村的优秀农村青年纳入乡镇团委党支部培养和发展。近三年来,依托乡镇团委党支部共发展120多名农村优秀青年入党。另外,我们还建立柑橘协会、马头羊公司等新经济组织党支部,大力发展其中的优秀农村青年入党。二是配备发展党员工作组织员。县委组织部对二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下派发展党员工作组织员,参与发展党员工作的全过程。调查研究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协助村

篇3:乡镇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汇报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现状问题,管理对策

一、前言

所谓农民的收入一般是指通过家庭拥有的动产 (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 、不动产 (如房屋、土地、车辆、收藏品等) 的增值所获得的收入。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可分为5个方面: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家庭在乡从事非农经营收入、外出务工收入、集体经济收入、其他各种收入。其中对于现在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来说, 集体经济收入对农业的发展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完全可以为现代农民的生活生产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进入新世纪的农民来说, 集体经济转变往往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例如华西第一村来说这便是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产物, 我们需要处理好农民收入与集体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构建适合当地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构架, 使其成为又一个国民经济增长的亮点。

二、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发展现状评析

(一) 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 农民收入得不到保障

随着现在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量的提升, 农产品一般会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形中, 进而使得农产品的价格买方会占主导地位, 进而造成一些农产品区域性的买卖、整体产能结构性过剩, 价格持续走低, 由于大多数农产品保质周期短, 进一步使得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 甚至会出现增产减收的现象, 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 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农业收入。特别是我国入世后, 更面临国外优质、价廉的产品冲击, 使得农民增加农业收入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二) 生产成本的增加

由于大多数农村农业生产来说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早已成为农耕的主力军, 虽然在某一层面来讲有诸多的好处, 但有利也有弊, 这种模式往往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水准, 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大的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 进而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 并且相对来说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的亩成本量会大大增加, 进一步使得很多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 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三) 小城镇发展滞后, 农业发展标准化水平偏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较快发展, 我们的城镇的发展水平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水准, 从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呐能力较低, 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生活水平, 继而影响了农民收入。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小农化经济体制中, 缺少规范的农业生产体系, 使得农产品评价体系与国际标准不配套、不完善, 农业监测建设滞后, 部分农产品药、肥残留超标, 重金属、有害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质污染严重, 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屡次被拒收、扣留、退货或索赔, 严重影响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农民收入提升的法宝——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一) 收入与集体经济相辅相成, 为农民创收

农村一直是我们国民发展的重中之重, 要想全面的带动整体的社会进步,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而减少城乡差距, 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一直受到关注。在21世纪的今天, 我们应将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的提升紧紧相依, 两者密不可分, 相辅相称。集体经济能帮助农民更好的去生产, 更好的利用集体经济资源发展新型农业产业。

(二) 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方法

1. 人才管理创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 为保证农村干部候选人的整体素养, 我们就在当下积极扩大高素质农村干部的吸纳, 通过引入市场观念, 强化人才管理, 拓宽选人提拔, 为社会各个阶层中有志到农村的优秀人才们创造良好的生活以及物质条件, 在一定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后备干部人才库, 充分发挥人才管理对农村集体经济重要影响, 真正起到对农村集体经济转型的作用。

2. 建立土地资源开发管理机制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落实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功能载体。将农村与城市统一管理, 减少城乡差异, 逐步缩小农村地区征地范围, 推进农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有序规范进入市场流转, 完善农村建设用地开发补偿机制, 通过对农民集中居住并对其土地进行统一的商业配套管理, 使得集体建设用地公共资金流转给农民。

3. 加快集体农业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并建立集体产权分配机制

我们需要加大集体经济组织立法工作力度, 消除发展中政府的妨碍限制, 积极的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落实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作为首要的发展目标。探索并建立适用于当地的集体产权交易平台。用集体经济的受益人管理并监督经济运行机制, 使得集体经济更加廉洁。并且我们还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农田水利建设, 加快提高农田单产的水平改造工作, 建设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扩大一定的农耕面积,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 最后更需要政府大力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 切实的将农民的收入作为首要的城乡共同赋予的先决条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在提升农村经济增长之时, 提升这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对减少城乡差异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集体经济促进着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们在新时代用合理政策和方式, 选择正确的途径将农村集体经济达到一定的高水品层面, 这给我们做出了重要任务指示。将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民收入的增长点, 成为新农村一支建设力量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篇4:乡镇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汇报

【关键词】农村机械行业;发展;农民增收;关联性研究

1农机化进入中级发展阶段成为农民增收亮点

回顾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60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49~1980年,行政推动阶段。国家在有条件的社、队成立农机站并投资,支持群众性农具改革运动,增加对农机科研教育、鉴定推广、维修供应等系统的投入,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比较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1981年至“八五”期末,体制转换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对农机工业的计划管制日益放松,农民逐步成为投资和经营农业机械的主体,农业机械多种经营形式并存。“九五”初期至2003年,市场导向阶段。1996年,国家有关部委开始组织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服务,联合收割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实现了我国小规模农业生产单元使用大型农业机械的规模化生产,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初步形成。2004年至今,依法促进阶段。2004年出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2004年~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购机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工业拉动效应显著,农机工业步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建国至今,我国的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8.22亿千瓦,是1949年8.01万千瓦的10000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95%;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6.75千瓦;拖拉机保有量2021.91万台,是1949年117台的17.3万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2.68%。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增长幅度较快,特别是大中型拖拉机、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和保护性耕作机具的保有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了中级发展阶段,2008年底,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5.8%。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机作业领域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集收获、耕整、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扩大,农业抢收抢种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国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通过农具改革,实施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948)项目等,加大了农业机械装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制开发及扶持力度,推动了农业机械化部分“瓶颈”环节技术和技术集成问题的解决。农机工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了从农机生产弱国发展成为世界农机生产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支撑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2008年底全国农机制造企业约800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21家,农机工业总产值1915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103.7亿元)的18.5倍。我国农机对外开放领域也进一步扩大,成功地引进、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生产机械和旱作节水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目前,我国农机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湖人以熟练的打桩操作技术和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基建地桩产业市场站稳了脚跟。

2提要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农业机械化带动农民增收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抓发展机遇,现代农民抓住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挖'出了一片百姓创业致富的新天地。实施小额贷款和银行按揭贷款,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每年定期举办挖掘机操作员培训,并指派专人跟踪服务,为挖掘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后盾。大力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改善农村民生,提高投入强度,加大推进力度,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折不扣地把强农举措、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农业机械发展与农民增收协同发展。

3充分认识农民增收与农业农村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并与贯彻落实省九届六次全委会精神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地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保持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努力再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四项工作要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继续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千方百计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要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搞活商品流通。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工作重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特别要把促进农民就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扩大农村就业。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刻也不放松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抓好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选好配好农村带头人。要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保持农村和谐稳定。要转变作风,求真务实,少讲空话,多办实事,扎扎实实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注重总结推广基层典型经验,为农业和农村不断增添活力动力。 要建立完善体现“ 三农” 工作绩效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为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有利机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农民群众早受益、拉动内需早见效。

【参考文献】

1 王明丽.天津市农机化发展浅析[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王林冲.高翔.高永胜.凌小燕.对江苏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的思考[J].中国农机化.2006年06期

3吴建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8期

4 刘鹏.农业机械购置财政补贴政策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2年03期

篇5:乡镇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汇报

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

研究

[摘要]文章利用1978-2009年的统计数据,建立VAR模型研究农村正规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金融结构对农民收入有负向影响,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民收入几乎没有影响。农民收入对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金融结构没有影响,对农村金融效率有负向影响。

篇6:乡镇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汇报

关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此为对宣威市村民就农民生活质量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问卷。谢谢各位村民的配合。

1.你的年龄是()

A.18岁以下B.18-35岁C.35-60岁D..60岁以上

2.您的职业是()

A.务农B.乡镇企事业单位C.政府机关D.个体E.农民工F.其他

3.您家一个月的总收入大概是多少()

A.500元以下B.500元-3000元C.3000元-5000元D..5000元以上

4.您收入的主要来源()

A.农产品收入B.养殖业C.家庭副业D.本地乡村企业收入E.外出打工F.自己的企业G.其他

5.您家一个月的总支出大概是多少()

A.500元以下B.500-1000元C.1500-2000元D.2000元以上

6.在您家每月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A.日常生活必需品B.供孩子读书C.赡养老人D.农业成本E.其他

7.您家的经济状况与过去的十年相比()

A.改善很多B.改善一点C.没有明显变化D.不如过去

8您认为您所在农村经济改善最多的地方在哪里()A.交通设施B.住房条件(包括用水、用电的方便程度)C.家用电器D.家用或农用交通工具 E.儿童教育

9.您认为宣威市近几年来经济发展成效的最主要表现有(多选题)()

A.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B.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C.减轻了农村税费负担D.明显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E.农村乡风文明得到明显提升 F.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事业得以发展10.您认为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A.改革开放的影响B.政府的大力扶持C.家族的个人奋斗D.向农村信用社进行贷款E.其他

11.政府政策使您受益最多的地方在哪里()

A.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生学杂费B.农机具补贴C.减免农业税D.医疗保险

12.您认为今后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扶持重点应该放在哪方面()

A.扶持企业和种养大户,解决大众就业B.补贴慰问贫困户 C.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13.您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主要依靠什么(多选题)()

A.靠政府项目资金扶持 B.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C.靠村民自身努力 D.村民和政府集体努力 E.靠招商引资 F.靠国家政策正确引导 G.不清楚

14新农村建设中您最关心的事()

A.收入增加、生活改善 B.民主管理C.村容整洁D.乡风文明

15如何才能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篇7:乡镇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汇报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推动统计数据质量检查顺利开展

《关于开展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的通知》以来,我们迅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和全镇专题工作会议,重点学习了省、市通知精神和《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方案》,使全镇上下明确了此次检查工作的实际意义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了落实通知精神的自觉性;同时结合实际,下发了《00000镇关于开展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的通知》,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副组长,统计站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为把通知精神传达好,贯彻好,落实好打下了组织基础。

二、夯实基础、健全机制,确保统计工作质量检查成效显著

统计工作的.高质量是统计数据准确性、科学性的保证,其关键在于基层。近年来,我们加大投入,加强了镇村统计队伍建设,累计投入万元,为镇统计站配备了微机等办公用品,购置齐全了各种硬件,实现了磁盘保送、网上发送,使其更好地发挥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统计工作的职能。健全统计网络,坚持保障经费、落实待遇、提高素质,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逐步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证录、统计台帐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推动了整体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大检查,促进了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科学,统计数据的准确、详实。围绕此次检查,我们进一步健全了党政领导成员包管区、机关工作人员包村的包保责任制度,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严格执法、稳妥推进,全面开展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检查

我们严格按照《山东省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方案》,结合00000实际,采取自查、抽查和复查等形式对镇、调查村、调查户农村统计调查数据进行了全面检查。工作中,统计、财政、经管、经贸委等部门积极配合,切实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共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起,纠正数据错误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村不够重视统计工作,统计制度不健全,统计信息闭塞,档案资料归档不及时、不规范,统计人员变动相对频繁,档案未及时移交,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二是统计工作服务水平整体偏低,部分村没有按时整理年度资料和历史资料,不能做到定期编写年度、季度统计分析报告;三是统计数据质量有待提高,没有做到“村组数据与乡镇上报数据一致,乡镇数据与上报市级数据一致”,报表数据逻辑性差,一些统计数据计算错误,指标含义混淆。

四、强化措施、积极整改,推动农村统计工作再上台阶

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推动农村统计工作再上台阶,我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和明确了下步努力方向。一是强化数据质量意识,进一步提高各级对农村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健全工作制度。逐步健全日常工作、责任分工、目标考核、奖惩约束等一系列制度,严格落实,确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是改进工作方法。推广“三查三审三比较”的方法,三查即:一查逻辑和数量关系;二查计量单位是否准确;三查属性指标是否正确。三审即:一是村级统计自审;二是乡镇汇总初审;三是计算机审核。三比较即:帐表、帐实数据比较;上下级单位数据比较;本期数据与前期基数比较。四是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在日常督促检查的同时,根据工作实际,适时开展统计专项治理。

篇8:乡镇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汇报

1. 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国家加强对“三农”财政等方面的支持, 我国的农村金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村信贷业务初具规模, 服务品种增多, 呈现出信息信任的局面。

我国农村金融今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 也面临着如下一些挑战。当前情况下, 我们城乡金融的发展水平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农村金融体系还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第一, 金融机构对农户发放的贷款限制较多, 民间借贷活动较为活跃。第二, 农业保险发展缓慢, 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提供的金融业务服务较为单一, 规模较小。第四, 农村金融缺乏良性互动机制。第三, 信贷的资金面临着供应不足的问题, 农村的资金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2. 中国农村金融的重要性

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也是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村金融的良好发展, 对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 农村金融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可以得出,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如果要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就只能改进现行的中国农村金融的结构和功能, 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农村金融在农民增收中的的作用。

二、中国农民的收入的现状

我国在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上, 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同时, 也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中国农民收入的增加, 首先得益于我国颁布的关于扶持三农的相关政策的实施, 其次, 得益于我国农民自身吃苦耐劳的品性, 第三, 得益于我国现代化的发展, 拓宽了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农民的收入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发展。虽然中国农民收入一直呈增长趋势, 但是我国城乡收入差异还是存在的。

相关数据表明, 农民的人均收入和年平均增长率都远远低于市民, 这与我国建立和谐社会还具有很大的距离。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而无良性转变, 那么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永远赶不上市民, 而且还会进一步被远远抛在后面。因此, 我国应该增加对农民增收的重视, 农村金融的发展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众所周知,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农民在我国的人口总数中占有极大比例, 是我国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相关数据表明, 农村的存款以及农业保险赔付与农民收入增长呈正相关的关系, 与此同时, 农村的贷款以及农业保险收入与农民收入增长呈负相关的关系;我国的农业贷款在促进农民增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我国乡镇企业贷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没有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相反反而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长之间是相辅相成, 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关系。具体来说, 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 农村金融部门对农民增收作用重大

作为农业投入主渠道的农村金融部门, 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方面,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目前尚处于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金融体制改革中, 其机构设置、经营管理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2. 农业投入的增长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保证农业投入的持续稳步增长, 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 而且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增长和社会稳定。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对农业的投入, 尤其是财政投入, 可以通过农村金融机构来进行, 这样简化了投入过程, 同时也使得财政投入多样化, 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增加了其参与我国金融业务的机会。

四、小结

中国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农民作为农村金融的首要参与者与重要参与者, 其收入的增长与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息息相关。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因此, 我国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三农的重视, 鼓励农民创收, 从而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 要增加对中国农村金融的政策和技术的支持, 使之健康平稳发展, 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加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健.金融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与三农发展[D].山东大学2012[1]孙健.金融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与三农发展[D].山东大学2012

[2]付东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2[2]付东升.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2

[3]李泉, 王萌萌.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关系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2 (04) [3]李泉, 王萌萌.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关系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2 (04)

[4]严琼芳.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效应分析[J].武汉金融.2012 (02) [4]严琼芳.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效应分析[J].武汉金融.2012 (02)

篇9:乡镇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汇报

关键词:乡镇财政;农村经济;措施

一、乡镇财政与农村经济的现状

1.乡镇财政建设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稳定快速的发展趋势,但是乡镇财政却出现了财源不足的现象,而且在财政改革的过程中资金管理方面也存在不规范的问题。目前财政管理支配面相当大,资金量也很可观,仅靠政府支持根本满足不了财政需求。所以,尽管现在政府正在完善乡镇财政建设,但这个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

2.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力度,深化进行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是政府缺乏农业生产的控制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限制、现社会给予的经济压力、农民缺乏正确的意识等仍是现在农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

二、乡镇财政与农村经济中存在主要问题

1.乡镇财政建设的主要问题

(1)目前乡镇财政收入少,财源乏力是主要问题。乡镇财政造血功能差,主要财政来源就是向人民征收。而且现有的乡镇企业较少且规模不大,乡镇发展不统一,政府支持又较少等造成了乡镇财源有限,稳定性差,收入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2)乡镇财政支出较多,收支过程存在问题。乡镇财政作为政府机构之一,其职能就包括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建设各乡镇基础设施等,以满足乡镇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后,使乡镇财政收入明显减少,但县镇支出却随着乡镇的发展日益增多,造成了现在乡镇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现象。

(3)由于乡镇财政负责面太广,包括乡镇的教育、医疗、农业、林业等各方面,使之出现债务量大的现象。但乡镇行政单位中存在太多需要供养的人,使之需负担的人员经费长期居高,还有现在乡镇的历史债务仍未还清,现在乡镇财政出现债务过于沉重的现象。

(4)资金管理混乱现象严重。由于乡镇财政面临着收入少、支出多的压力,为了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人员工资等,财政部门借用行政经费、挪用项目资金、截留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现在乡镇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体制不完善,内部财政控制不严密,造成了资金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

2.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农村经济建设中政府缺乏农业生产的控制力,尽管农业部门有相应的支持与辅助,但主要都是由农民自己决定农业生产。这种情况由于农民自身缺乏对行情的判断能力,种植又缺乏专业性,导致了生产缺乏科学性,会使农民失去很多机会。

现在农民对于农业的意识存在问题,现在普遍存在的两种现象:一种是传统的小农民思想,他们只要求生存温饱,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拒绝学习新的、科学的农业知识;还有一种是现在农村的年轻人的弃农心理,他们一心向往大城市、新生活,不愿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放弃了农业。这两种思想直接限制了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

再者,是由于目前农业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当初激发了农民劳动的热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就现在农业生产而言,但这种制度还是造成了土地资源分散的现状,也使规模性的经营和整体农业把关的生产方式很难进行。

最后,现在的社会现状,诸如:子女上学、医疗问题、养老问题等造成了现代农民沉重的经济压力。所以现在农民对农业的将来持有的态度是偏悲观的。农民并不认为现在的一方土地可以解决现有的经济压力。

三、完善财政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1.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建设

目前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势在必行。进行明确的财权和事权的划分,乡镇财政不能仅仅依靠税收作为财政来源,应积极发展乡镇企业,鼓励人们创业,同时理顺县乡与上级的财政分配,促进城乡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所以乡镇财政建设和农村发展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应满足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尽管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基本上满足了温饱,但在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正在日益增重。而财政来源主要依靠乡镇财政的投入,所以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更完善的乡镇财政体制,对农村基层财政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在乡镇财政建设困难重重,在满足农村社会需要、配合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满足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要等方面仍有不足。所以,目前乡镇财政需要放弃就公共产品论公共产品的现状,改革乡镇财政体制、完善农村基层财政公共支出制度,促进乡镇发展。

2.规范财政资金管理

规范财政财务工作流程,完善乡镇财政管理制度是现财政的首要任务。在财政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等方面进行完善;强化预算管理;强化债务债权管理;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等措施规范理财行为。

3.统筹城乡发展

在促进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应注意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基础建设,加强农村经济财政扶持力度,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农村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四、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要特别注意乡镇财政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韦素华:关于乡镇财政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J].经济评述.2009.

[2]焦 岩:乡镇财政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财政.2012.

篇10:乡镇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汇报

00000镇为进一步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夯实农村统计基础工作,提升农村统计工作水平,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根据盛市部署,结合本地农村统计工作的实际,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推动统计数据质量检查顺利开展

《关于开展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的通知》以来,我们迅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和全镇专题工作会议,重点学习了盛市通知精神和《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方案》,使全镇上下明确了此次检查工作的实际意义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了落实通知精神的自觉性;同时结合实际,下发了《00000镇关于开展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的通知》,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副组长,统计站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为把通知精神传达好,贯彻好,落实好打下了组织基矗

二、夯实基储健全机制,确保统计工作质量检查成效显著

统计工作的高质量是统计数据准确性、科学性的保证,其关键在于基层。近年来,我们加大投入,加强了镇村统计队伍建设,累计投入万元,为镇统计站配备了微机等办公用品,购置齐全了各种硬件,实现了磁盘保送、网上发送,使其更好地发挥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统计工作的职能。健全统计网络,坚持保障经费、落实待遇、提高素质,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逐步建立健全统计原始证录、统计台帐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推动了整体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大检查,促进了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科学,统计数据的准确、详实。围绕此次检查,我们进一步健全了党政领导成员包管区、机关工作人员包村的包保责任制度,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严格执法、稳妥推进,全面开展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检查

我们严格按照《山东省农村统计调查基础工作和数据质量大检查方案》,结合00000实际,采取自查、抽查和复查等形式对镇、调查村、调查户农村统计调查数据进行了全面检查。工作中,统计、财政、经管、经贸委等部门积极配合,切实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共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起,纠正数据错误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村不够重视统计工作,统计制度不健全,统计信息闭塞,档案资料归档不及时、不规范,统计人员变动相对频繁,档案未及时移交,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二是统计工作服务水平整体偏低,部分村没有按时整理资料和历史资料,不能做到定期编写、季度统计分析报告;三是统计数据质量有待提高,没有做到“村组数据与乡镇上报数据一致,乡镇数据与上报市级数据一致”,报表数据逻辑性差,一些统计数据计算错误,指标含义混淆。

四、强化措施、积极整改,推动农村统计工作再上台阶

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推动农村统计工作再上台阶,我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和明确了下步努力方向。一是强化数据质量意识,进一步提高各级对农村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健全工作制度。逐步健全日常工作、责任分工、目标考核、奖惩约束等一系列制度,严格落实,确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是改进工作方法。推广“三查三审三比较”的方法,三查即:一查逻辑和数量关系;二查计量单位是否准确;三查属性指标是否正确。三审即:一是村级统计自审;二是乡镇汇总初审;三是计算机审核。三比较即:帐表、帐实数据比较;上下级单位数据比较;本期数据与前期基数比较。四是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在日常督促检查的同时,根据工作实际,适时开展统计专项治理。

篇11:乡镇农民养老保险情况汇报

xx镇现有7个村、两个社区,总人口xxxxx人,xxxxx户。我镇自县政府召开全面实施农民养老保险动员大会,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市政府第135号令让农民认识到这是一件大好事,是一项惠民工程,力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一个月的工作开展,截止10月10日,我镇共参保368人。其中一类人员121人,二类人员247人。

二、工作措施

(一)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为了顺利完成农民养老保险宣传任务,使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家喻户晓。镇党委政府将此项工作做成为当前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以镇长周传志同志为组长,分管镇长曾兴贵为副组长,全体班子成员,各村下派支部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为成员的农民养老保险领导小组。采取政策宣传,纵到底横到边。驻村领导和下派支部书记共同包村的办法,同时,为使工作有成效,我镇制定了短期单项目标考核制度。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对于村干部作为这次换届选举任用的重要考核依据。

(二)广泛动员 加强宣传

为把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使农民群众能充分了解解政策。我们一是从9月3日起就请来县社保局领导对全镇、村干部进行了系统培训,宣传动员,让镇村干部子女弄懂,吃透相关政策。二是组织辖区内各单位负责干部人,企业主管开会宣传,在场镇各路口张贴宣传标语进行宣传,并利用宣传车到场镇街道,深入社区进行宣传,同进在镇政府大门口摆设农民养老保险宣传咨询点。三是镇上驻村领导和干部到村,社利用村干部民主测评大会和计划生育“三查”的机会,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进行宣传、动员有能力、有参保愿望的村民积极参保。四是组织驻村干部,深入户发放宣传资料,讲解政策,力争做到一户一册。

(三)落实措施 责任到人

1、干部带头。党委政府领导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到人;要求镇干部亲属符合条件者应保尽保。镇机关李小玉第一个带头为其母亲参加了养老保险,带了好头,起了榜样作用;兴桥社区周德英看到李镇长带头参加了养老保险后,紧接着就有十几个在咨询点观望的群众也就相继参加了本人和父母的养老保险。

2、责任到人。党委政府要求符合参保条件的镇、村(社区)的在职干部带头参保,如:风林村全村4个干部就带头参加了农民养老保险,层层落实。

3、深入农户。做好摸底调查工作。镇、村(社区)干部对有经济基础的农户逐户走访,帮助他们算好帐,动员他们参保,并要求村民向自己的子女、亲人宣传农民养老保险。

4、加强督查。党委政府要求各村干部一个星期汇报一次,以便了解全镇养老保险宣传、参保情况,并督查村干部到组入户,宣传政策。

5、结合实际,突出重点。为了有效保障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持续发展,在保证农民群众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对有经济能力的农户进行重点宣传,在确保个人缴得起的前提下尊重农民意愿,坚持鼓励农民自愿参保。

三、下步打算

1、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政策知晓率达100%;

2、优化服务,做好经费管理与收缴工作,使惠民政策及时落实到农民群众中去;

篇12:乡镇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情况汇报

2008年,按照中央及省市有关精神和肥城市2008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目标责任书的要求,我镇在全面落实各

项监管措施,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工作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砸实各级责任

全面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制。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经管站、财政所、信访办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小组。将减负工作作为对村级的主要考核指标,并实行一票否决制,通过与各村签订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靠实了责任。全镇上下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经常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严格规范落实“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

目前,我镇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可支配的资金十分有限,大多数村只能维持基本工作正常运转,根本无力开展公益事业。因此,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筹劳,能够有效解决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为了使全镇各村公益事业建设提升上水平,规范各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去年 月份,镇经管站对有筹资筹劳任务的各村就议事范围、议事程度、征缴管理、决算公布等进行了审计,未发生一起借“一事一议”名义乱收费而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群众上访事件。

三、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

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资金政策,按照中央及省市各级精神要求,2008年全镇为农户发放各类补贴共计***万元,其中:种粮补贴***万元、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万元、良种补贴**万元、农村具购置补贴**万元。

继续执行对五保户、残疾人、特困户及70岁以上老人减免“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任务的政策。及时拨付村级转移支付资金,2008年共拨付转移支付资金***元,占全镇镇转移支付资金的*%,现已全部到位。

四、健全完善制度,强化监管力度

1、实施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凡出现违反中央及省、市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引发上访案件、严重群体性事件并造成重大影响的村,在年终考核评比中一律取消评优资格。

2、全面推行涉农收费价格公示制。为了进一步加大对涉农收费多、收费乱的治理力度,提高涉农收费的透明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了对涉农收费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要求各村对所有涉农收费项目一律利用“一牌”、“一栏”、“一卡”进行公示。并通过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了督查力度,当好领导人的耳目和参谋。

3、严格执行涉农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认真执行农村负担信访举报、案件查处、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方面的制度,及时排查,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凡违反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引发恶性上访案件、严重群体性事件并造成重大影响的案件,及时介入,调查了解相关情况,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规定,严厉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篇13:乡镇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汇报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转移,农地集中,潜在市民,农民收入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增收的历程回顾

应该说, 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十分成功的。1978-2009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1元增加到5153元,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年际间的不平衡, 可大致划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 农民收入的高增长阶段。在此阶段, 农民收入人均增长率为15.1%, 赤贫人口减少66%。农民增收主要得益于农村改革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农业大面积增产, 同时, 政府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第二阶段:1985-1991年, 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在这段时间里, 农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率年均不足3.0%, 且1989年出现负增长, 实际收入当年下降1.6%, 1990年和1991年实际收入增长也只有1.8%和2.0%, 等于是停滞阶段。第三阶段:1992-1998年, 农民收入增长重新进入了恢复性增长, 实际年均增长率5.3%, 这主要归功与国家对农产品采取的保护政策, 几年内粮食价格翻了一番。第四阶段:1999-2008年, 农民收入增幅先下滑后又进入恢复性增长, 且浮动较大。1998年4.3%、1999年3.8%、2000年2.1%、2002年4.8%、2004年6.8%、2006年7.4%、2008年8.0%。

从农民增收的几个阶段来看,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起伏大, 还没有建立起农民收入相对较快的平稳增长路径。

二、对农民收入增长路径的思考

理论上看, 提高农民收入不外乎三条路径:首先, 立足于增加农产品供给的角度来提高农民收入;其次, 立足于促进对农产品需求的角度来提高农民收入;最后, 立足于从制度政策方面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过去那些使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措施很大一部分着眼于从总供给的改善 (如增加农产品产量、调整产业结构等) 来增加农民收入, 客观地说, 在一些地区, 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农民收入。但如今, 国内的大环境是无论是工业品还是农业品, 都进入了买方市场, 如果没有需求的增加, 总供给的增加并不一定能给农民带来收入的增加。

“谷贱伤农”是流传已久的成语, 说的就是由于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 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跌, 从而造成农民收益的减少超过产量增加带来的收益增加, 最终使得农民在丰收年份收入却减少了 (如图) 。

因此, 在农产品供给过剩的时期里, 我国农业问题本质上是市场需求不足, 拓展农产品需求成为出路。但拓展的对象在哪里?把扩大农产品需求寄希望于现有城市居民, 其收益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消费有其自身的法则, 当脱离温饱进入小康后, 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是不断下降的;二是由于目前城市人口在我国不占多数, 将拓展农产品需求的目标锁定在现有的城镇居民上是没有前途的。这样一来, 农产品需求市场的拓展对象只有落在广大农村居民上了。但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 现有的农村居民, 即使是其中一大批非农业就业者 (收入大多来源于第二、三产业) , 家中有田地、菜园、养鸡鸭等, 不会成为农产品的纯商品消费者, 因此, 拓展效果也不会很大。

《中国统计年鉴》 (2009) 的数据显示, 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费食品的支出分别是4259.8元和1598.8元, 一个市民的消费相当于2.7个农民的消费水平。根据《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 其中:城镇60667万人, 占总人口的45.7%;乡村72135万人, 占总人口的54.3%。按这个计算, 若全国城市居民消费人群增加2亿, 就是8519.6亿元的农产品新增需求, 剩下的5.21亿农村人口人均可增加收入约1635.2元, 相当于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的102.3%。事实上, 农民增收的数字远不止这些, 因为转移出去的农民的所有消费留下为农民所得。按正常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 能进入市民行列的人数远不止这些, 最终我们可以预期到一个收敛点, 在那点上必然是赶上城市居民的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直至消除。

三、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转移剩余劳动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工业转变过程中, 一大批农民在职业、身份、居住地等方面出现转变, 许多人自愿从原来农业中脱离出来, 成为非农业就业者的过程。众所周知, 至少在今后的几十年中我国还无法消除城乡差别。既然如此, 如果继续保持大量农村人口, 就意味着大多数人口始终处于二元结构的底层中。如果逐步让其转化成市民, 进而逐步增加城市人口比重, 最终超过农村人口, 扶农政策将变得更有效。

从另一个角度看, 将更多农民转化成市民对农业有利。农业转移出去的人越多, 农产品的需求越火;同时, 农业分流出去的人口越多, 留在农村依靠土地生存的人就越少。那么, 农地集中、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进而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过程横向纵向两个方面的分工和专业化。当然, 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不是盲目的, 其必须遵行一定的基本原则:

(一) 让农民自身自由选择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是农民, 选择进入什么样的城市最终决定权在农民自己, 政府只能引导而不能代替农民选择。农民进城是为了提高收入, 倘若在小城镇不能就业或获得比农村更好的收益, 农民进入的动力就不存在。因此, 要尊重农民的选择权, 掌握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规律,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城市化政策。

(二) 有利于让农民真正转变成市民

首先, 建立动力机制。要优先发展一些大城镇, 只有大城镇才能产生规模效益, 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 建立压力机制。上世纪80、90年代以及本世纪的前几年里, 农村所经历的劳动力转移大致可概括为两大形式:一是以乡镇企业为龙头的“离土不离乡”形式, 二是近几年出现的被称之为民工潮的“离乡不离土”形式。不可否认, 在特定的时期里, 这两种转移方式为农民收入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 它们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因此, 必须建立一种压力动力的双重机制。为此, 政策导向上要使大多数进城农民脱离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不再兼种农业, 从而改变“离乡不离土”、“离土不离乡”的状况;制度设计上要切断这些潜在市民与农村藕断丝连的关系, 同时也必须为这些进城的“潜在市民”提供保障。

(三) 建立社会保障机制

对于转向大中城市的农民, 要逐步将其纳入社保范围并享受与市民的同等待遇, 这对小城镇尤为重要。倘若小城镇无法解决就业、住房、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潜在市民”把户口迁移出去的作用就不大。从理性的角度来考虑, 不迁户口照样可以在城镇就业谋发展, 同时还保留家中的土地等农村资源获得相应补贴, 这就会使其转化成市民的步伐滞后, 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

四、剩余劳动力转移下的农地适度集中与农村金融发展

使一批批潜在市民转变成市民, 这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但远不是全部。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必然要求是农地的适度集中, 而后者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支持。

首先, 农地适度集中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1.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管理成本。在目前条件下, 人们比较公认的一户可以经营25-40亩甚至更多一些, 倘若如此, 这是现有农民经营的5-8倍, 而家庭用于管理的开支是不会同倍增加的, 那么, 分摊在单位农产品上的经营管理成本就会下降。2.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科技推广, 使农业物质成本下降。小规模生产者耕作品种多, 虽然科学种田推广的社会效益很大, 但对于耕作才几亩田的农民, 私人效益却是很小的, 而采用新科技的投入和风险却很大;相反, 推行农地适度集中, 则从事农业产品生产的农民对科学耕种的追求就有动力。3.农业适度集中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当前, 农民之所以收入难以提高, 从某个角度来看就是因为55%的农民只生产占GDP大概15%的财富。设想, 如果15%的GDP财富不是由当前7.2亿农民而是由2亿或3亿农民分享, 农民收入还会如此低吗?转移出去的农民成为农产品的商品需求者, 必将极大地刺激农产品的需求, 进而改变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相对价格, 这都将带来农民收入的平稳快速提高。

其次, 农地适度集中需要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支持。

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 土地适度集中就成为必然选择, 这一结果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及科学耕种的推行。然而, 机械化、科学耕种及农业规模收益的产生必然需要金融支持, 农民融资尤其是播种期和收获期对流动资金的融资, 在农业生产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郭为 (2007) 的实证研究也证实, 无论是农村金融还是正规金融都显著影响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但按照目前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 能否获得外部资金取决于农民是否有足够的实物资产作为抵押, 而这恰恰是农民的鸡肋。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尽管农民的实物资产如房屋等得到了巨大增长, 但由于交易市场缺乏, 资产无法定价。农民对土地只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 更是无法通过市场进行正确定价和出让, 由此必然制约金融机构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因此, 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 需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金融发展相结合, 正确引导农村金融发展, 使它们在农地适度集中以及农民收入增长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2002.

[2]孙自译, 汪建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制度性约束和创新研究[M].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2002.

[3]罗伊普罗.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J].中国农村观察, 1996 (6) .

[4]农业部软科学办公室.农民收入与劳动力转移[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刘晓风.解释我国农民工进城的制度安排[J].中国国情国力, 2004 (11) .

[6]张鹏, 袁方.农村金融、城市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J].经济问题, 2009 (8) .

篇14:乡镇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汇报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入;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151.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9-0140-02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发生着变化。一般认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以用城镇居民家庭生活费加上各种非货币收入表示,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以用家庭人均纯收入来代替。虽然这两个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能大致反映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体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改革初期有所缩小,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呈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1978年为2.36,1985年则下降到1.37,1987年扩大到2.07,1995年扩大到2.46。到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达到3.33。通过这些数据明显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需要经济界同仁共同努力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逐步探索的过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就表现为逐渐变化的过程。同时,中国的经济改革又是分阶段实施的过程,每个阶段改革重点和难点都不同。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会呈现一定阶段的波动。

2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演变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任务,或为引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所规定的在经济生活上的行动准则和措施。在阶级社会里,经济政策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制定的。

(1)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农村经济改革破冰阶段。党中央在这一阶段农村政策主要倾向于让农民获得自主和实惠。在此期间党制定的两项政策使得农民收入实现飞速增长:首先,确立家庭联产承包制;再次,农产品收购价格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高速增长是本阶段最突出的特点,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1984年的355.3元。从此农民的货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有所增加,从1978年的41.9%,增加到了1984年的58.1%。

(2)第二阶段:1985年-1990年农村经济改革的开展阶段。农村政策市场化成为这一阶段政策的主要特点。本阶段实施农村政策主要有: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粮食统购政策,并在此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农产品市场调节机制,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扶持、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较大。从1985年的397.5元增长到1990年的686,31元,扣除物价影响,年均递增率为2,97%。农民货币收入的增长速度波动较大。1988增长率为24.9%,1989年反而下降为10,8%,1990年则下降为3.3%。

(3)第三阶段:1991年-2000年农村改革的深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推动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首先,1991年-1996年农民收入开始回升。此期间主要得益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种粮农民的收入。再者,农民从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中得到的收入明显增加。其次,1997-2000年农民收入增幅又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在农村中实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虽然农民收入还在继续增长,但增幅逐渐放缓并且出现连续4年下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

(4)第四阶段:2001年-2007年农村经济综合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这一时期农村改革的中心。围绕“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进税费改革试点,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至此。农民收入增长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随着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也不断增长。

3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建议

3.1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政府应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信息与动态;加强生产经营指导,通过召开产品发布会、展示会等形式打开产品销路,扩大市场容量,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型龙头企业以带动结构调整。

3.2强化调整乡镇企业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充分,是收入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制定和完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政策才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确保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提高农民收入中的领头羊的作用。

3.3普及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我国农村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目前,我国仍有相当部分农村属于欠发达地区。搞这些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将直接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意义重大,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优越性。

4结束语

上一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集 课文6-10下一篇:毕业设计封面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