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

2024-05-29

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精选7篇)

篇1: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

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

一、目前我县农业发展现状

近10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目标,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2.9亿斤,位居全省前5名;一产业增加值实现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农副产品出口创汇6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125元,比上年增长20.4%,位居全省第24位。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多年来我县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其主要标志是:

(一)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以“两个小区”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近几年来,全县每年新增棚室面积1万亩以上,累计建设规模以上温室小区160个,棚室总面积达到20万亩,蔬菜常年产量达60万吨以上。每年新建畜牧小区50个以上,全县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181个,畜牧小区畜禽饲养量占全县饲养总量30%以上,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30万头、38万头、80万只和2600万只,年肉蛋奶总产量35万吨,已成为全省畜牧生产大县。每年植树造林新增5万亩以上,全县有林面积达58万亩(含果树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5.5%,木材蓄积量达155万立方米,常年水果产量达7000万公斤。到目前,我县棚菜、畜牧、林果三大农业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二)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以粮食、花生、棚菜、水果、速生杨木林、畜牧养殖为代表的六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农产品生产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种植业已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生产标准,有1/3畜产品达到了无公害标准,“百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到目前“三品”认证已达到62个,面积200万亩;167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农产品检测中心站建设通过省专家组验收;“三品”生产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得到加强

全县有农田灌溉水源92615处,水浇地面积6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7%。全县农机拥有量11800台,农机总动力62万千瓦,完成机整地面积182万亩,完成机播种面积168万亩,完成机收获面积45.3万亩,综合机械耕作面积达到395.3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3%。建设高标准粮田4万亩,加强了地力建设,实现了桥涵、林、井、路的综合配套,提高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龙头企业牵动效益逐步显现

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2007年创产值28亿元,上缴税金8285万元,企业利润1.76亿元,有力地拉动了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建成一批具有影响的龙头企业,集饲料加工、种鸡孵化、蛋鸡生产、下架鸡屠宰为一体的飞龙牧业有限公司;集肉鸡孵化、肉禽饲养、肉禽分割为一体的宝龙肉禽有限公司;集肉羊饲养、牛羊屠宰分割、黄牛市场为一体的辽宁绿源肉业有限公司;集生产高级宝丽板、天然贴面板、细木工板为一体的辽宁福山木业有限公司;集花生果、花生仁、花生油为一体的辽宁绿色芳山有限公司;集花生油、花生蛋白粉为一体的辽宁弘圣花生产业有限公司;集玉米渣、小米、高粱米等为一体的锦州健身米业有限公司。我县一个产业一个龙头的格局逐渐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节不断拉长。

(五)农产品流通体制基本形成,市场体系日臻完善

我县具有一定规模的粮、畜、禽、菜批发市场12个。其中,蔬菜批发市场4个,蔬菜远销东北三省及京津等地;畜禽市场4个,畜禽产品远销广东、香港等大中城市;杂粮市场2个,历家、姜屯杂粮市场已成东北最大的杂粮市场之一,其销售量和销售额居东北之首;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2个,促进了农产品的有序流通,方便了城乡居民生活。有各类农民专

业生产合作社35个,专业协会57个。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改善

全县建水厂已达69个,已有6.2万户、20万人饮用安全自来水。全县通油路村188个,总里程500公里。全县已建沼气池7081个,秸秆气化站2座,全县农村使用新型生物质能源户达7531户。已有237个村,57677户农户看上了有线电视。固定电话覆盖率达到了82%以上。建立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常驻农村人口的100%。全县文化广场已达78处,文化长廊96处,为广大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存在主要问题

农业是弱质产业,受自然和经济双重因素制约。同时,现代农业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从我县目前现代农业发展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农民发展生产,特别是用于棚室小区和养殖小区现代农业建设所需资金不足。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包括农业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的渠道窄,一些龙头企业规模小,拉动能力弱,同农民联结机制不健全。

四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生产技术能力的要求更新、更高,迫切要求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磨擦型农民。

五是现行土地政策制约现代农业的进程。一方面,现阶段农民对土地依赖性强,发展规模化生产,土地相对集中很难。另一方面,发展棚菜和养殖等现代农业小区,急需土地划块归方,但土地调整十分困难。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

为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双增升位”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县实际,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县域经济建设的产业支撑。

(一)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树立工业化理念,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固有模式,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大力实施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有效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创新服务方法。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对“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突出政府的服务职能,要注重培育典型、宣传典型,通过典型引路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创新责任和激励机制。县领导及县直部门继续实行帮扶责任制,乡镇村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身上,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

(二)用现代基础设施装备农业

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大力发展以“两区”为主的设施农业。我县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全县蔬菜产业基本实现设施化生产,2008年—2010年,新增棚室设施面积7.5万亩,总面积超过30万亩;新增标准化小区1200个;畜禽养殖业突出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每年发展50个,提高规模化饲养水平。使羊、猪、禽、牛、特种动物年饲养量分别达到100万只、200万头、3000万只、50万头、60万头(只)。二是实施“百万亩灌溉工程”行动计划,以开发水源为重点的水浇地工程,每年新发展5万亩,经过几年的努力,达到100万亩,同时搞好三河(羊肠河、东沙河、绕阳河)治理和友邻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重点是增强拦蓄降水能力,发挥抗旱作用。三是实施“百万亩速生杨木林基地”行动计划。每年营造面积达到6万亩,争取实现10万亩,绿化万树村庄50个,实施平原绿化

工程2处。四是实施“全国最大两梨水果生产基地”行动计划。每年完善建设“两梨”标准园5万亩,新栽果树1万亩,果树秋整地1万亩。五是继续实施再生能源建设,每年完成户用沼气池2500个,大中型沼气池3个,对有条件的村建设秸秆气化站。六是加大农业机械化建设,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每年面积不少于10万亩,经过几年努力,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

(三)用产业化形式经营农业

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发展龙头企业。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以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为依托,培育壮大绿色芳山、弘圣花生、新兴精米、健身米业、跃进饲料、飞龙牧业、福山木业、龙兴木业、宝龙肉禽、绿源肉业等1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完善建设粮食、花生、肉禽、牛羊、林产品等5大类农产品加工体系。走“公司+基地”经营模式,发展农产品订单生产,建成比较稳定的对我县主要农产品生产有重要拉动作用的产业链条体系。走“企业+农民”的生产模式,就地安排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实现企业和农民双增收。二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一个产业建一个协会组织的目标,在现有黄瓜、甜瓜等协会的基础上,引导和支持农民建立高效农业研究会,重点扶持具有一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协会,发挥其在引导生产、强化管理、产销衔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发挥其科技指导和销售服务的纽带作用。四是在巩固提高现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姜屯、历家杂粮,大虎山、段家、四家子蔬菜,沈屯生猪,英城子牛羊批发市场的规模和标准,完善功能,提高知名度,成为黑山农副产品集散地。五是夯实基地建设。继续扩大粮食、蔬菜、水果、油料、畜禽基地建设规模,采用国内外名优新品种、先进种植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生产。

(四)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农业

用先进科技逐渐替代传统资源的投入,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一是加大农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力度,每年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不少于100个。二是县、乡、村三级强化对农民的培训,达到每户都有一名科技经营农业的明白人。三是突出抓好“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技术的培训,完善已经认证的农产品标准化操作规程,每个环节、每个季节都要进行培训,使广大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全面提高,达到懂“三品”生产,会应用“三品”生产技术,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四是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科技推广队伍。全县形成县有技术推广中心、乡镇与乡镇间有区域所、村有专职技术员的科技推广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科技服务体系。承担起全县的科技推广及病虫害防治的重任。

(五)用农村基本经营体制推动农业

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因地制宜建设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培育发展各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在发展棚室、畜牧两个小区用地上,要通过有偿转让、自愿串换、全民公决等形式,预留足发展建设用地。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积极发展非公有制造林,促进林业健康发展。探索推进中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私建公助“的原则,加快农民个体、股份制水利事业的发展。

总之,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努力进取,以超常的工作态度、创新的工作方法、突出的工作业绩,加快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篇2: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农 业农村发展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统一思想,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提

高认识,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展的道路,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市人民支持农业发展和投身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全

社会中形成“人人关心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优农强市”,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当前,要明确目标,从增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入手,努力将农业做优,争取实现“五化”:实施农业集聚化,提

高市场定位,加快聚集农业的优势竞争力;实施农业优势化,改善区域布局,加快营

造农业优势产业带;实施农业优质化,提升生产目标,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实

施农业企业化,创新微观组织,努力使农业节本增效;实施农业工业化,拓展产业领

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三)突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根据

产地资源和区位优势,确定主导产品,走“特色+规模”的效益之路,形成优势品牌,防止一哄而上。其次,继续落实“三给”政策,对有市场、有效益,能带动农户进

入市场的农业企业给予资金、信贷、税费、技术等方面的优惠,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

起点较高、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

组织的发展,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四)统筹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一是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市场经济知

识培训,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发展种养殖业的专业农

户,全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二是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成人

教育,加大对职业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三是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加快

农作物新品种、农业适用新技术的推广步伐,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突出抓好无公害

农产品、绿色食品申报、认证和监管,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四是

篇3: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

江西省莲花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未,起初基本上是农民自发的行动或者带有官办的色彩,发展较慢,过程一直比较艰难。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加快,县、乡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越来越关注、重视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行业日益宽泛,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到2010年底,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9个,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有51个,加入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达5860户,带动农户23210户。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特点

1、法人代表身份多样性。全县89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法人代表为农民的57个,占64%;为农业技术人员的9个,占10%,为机关工作人员的6人,占6.7%,为回乡创业青年17人,占19%。

2、合作范围和内容多样化。从合作的范围来看,有一个村的农民合作,如闪石乡洞背村西瓜协会,也有跨村、跨乡的农民合作,如莲花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四个乡农民参与合作。从合作的内容来看,有专业性的,也有综合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往往由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农民和有关组织组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名称中也往往带有从事的产品或产业名称,如莲花县益民兔业专业合作社,南岭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富民鸭业专业合作社,这类组织是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主体,占总数95%以上。

3、涉及行业和服务领域多样化。按行业分有种植业类38个,占43%;有养殖业类34个,占39%;有综合性16个,占18%;按服务性质分有涉及产加销全方位服务的57个,占65%;有技术信息服务的18个,占21%;有运输服务的2个,占2.2%;有加工仓储服务1个,占1.1%,其他服务7个,占8.5%。

4、组织形式多样化。我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有以销售产品找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合作组织,如华翔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路口庙背西瓜协会、桐莲蚕桑专业合作社、德超土蜂生态专业合作社,这类组织是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也有以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为主要目标的合作组织,如流芳油茶专业合作社,富农莲籽种植专业合作社等;有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也有称专业协会的。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和发展,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增收等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一)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江西盛世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为例,属下组建了五个专业合作社,即万盛果业金银花专业合作社、万盛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万盛果业葡萄专业合作社、万盛果业蔬菜专业合作社、万盛果业水果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极大地推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主要表现为:1、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化链条。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在基地建设方面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合作组织成为企业联结千家万户的主体,并履行基地建设、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的职能,企业不再是基地农户的代言人,农民利益得到充分保证。农户积极性大大提高,产业化链条日趋完善和成熟2、建立了科学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企业和合作社签订农业订单,合作社再与农民签订产品订单,三者之间凭订单和提供的产品数量进行结算。农民获得第一次利润分配。在年终,企业还根据自身获得的利润,按一定比例提取,付给农民二次分配金。3、规范了企业和农民的行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企业和农民之间搭起了一座相互沟通和合作的桥,两者行为都得到有效规范,形成了利益一致的经济合作体,双方荣辱与共,共谋发展。4、保障了农民利益。通过专业合作社的代言人,可以就本身利益问题进行产品市场选择和商务谈判,绝大多数农民利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二)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

1、整合了资金。如莲花县华翔农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股东加大投入对项目区水利、交通、病虫草害防治、环境保护等设施进行改善,而属下专业合作社,协助农户向政府申请落实扶持资金,向银行申请“联保贷款”,加大对生产投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齐努力,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后劲。2、完善了技术服务。如莲花县南岭秦忆蔬菜专业合作社从山东寿光聘请高级技术人才长年指导,设立专门的技术队伍,担负技术推广和服务的职责,对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并与县职业学校开展校社(协会)合作,定期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种植科技水平。3、促进了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如莲花县华翔农林专业合作社,发动农户种植桂花树10万株,组织农民在基地套种花生、生姜、西瓜等作物2000亩,饲养土鸡1万羽;江西盛世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属下五个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户种植金银花8000余亩,种植葡萄6000亩,种植蔬菜1万亩,种植其他水果1万亩,直接带动发展种植农户2万余户,全县经济作物种植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例从20%提高到58%,县域逐步形成了果业、蔬菜、油茶、莲籽等专业种植村。

(三)增加了农民收入。

据统计,莲花县已注册的5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托现有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规模和专业种养,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如南岭秦忆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周边500多农户签订种养合同,饲养肉牛108头、商品猪500头、放养鱼3000多尾,建成蔬菜大棚108个,年产蔬菜2000吨,户均年增收8000元。

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

1、政策措施不健全不到位。从中央到地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策不多,措施不具体。还找不到一个真正全面指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专项文件。

2、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集中在种养业,涉及加工、储藏、运输、保鲜等环节不多,产业链短。

3、数量少,入会(社)农民比例低。全县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才51个,平均三个村才有一个,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只占农村居户的9%,影响辐射性不强。

4、组织内部制度不健全,运转不正常。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章程,很多组织没有独立财务;有些组织虽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但日常运作还是个别人说了算,事务不够公开,还未开展盈余返还。

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市场化进程的迫切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直接受益者是农民,我们应积极探索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

2、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农民进入市场服务。由于单户农民弱小、分散,难以与龙头企业对接,因此一定要解决好农业组织与非农组织的问题。一要靠市场机制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政府的引导下和农民对接,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二要通过市场交换的办法,特别是通过优化产业的办法使农民组织起来,通过优势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参与产业组织并从中得到好处。三要加强引导,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完善产业化扶贫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产业化扶贫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发展。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来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鼓励和提倡农民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及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积极探索和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篇4: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

近年来,我县畜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养殖总量不断增加,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畜牧业的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几年来,全县各级坚持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农民增收的突破口,以调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提高畜牧科技成果转化率为重点,全面实施奶业富民工程,大力引进优良畜禽品种,推广先进畜牧兽医技术,以发展规模化饲养为措施,大力实施畜禽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饲养,以实施依法治牧为保障,促进了全县畜牧生产快速健康发展。截至目前,我县生猪存栏67万头,大牲畜存栏8万头,其中奶牛3万头;羊存栏42万只,家禽存栏950万只;全县已建设各类畜禽养殖场4100个,畜禽养殖小区210处,其中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7处,标准化奶牛场12处,标准化蛋鸡场6处。

1、畜牧养殖由传统的散养向小区规模化养殖发展,实行规模养殖有利于集中免疫和生态环境保护,避免零散养殖对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的污染,更能较好的解决养殖户对土地的需求。我县各级高度重视养殖场(小区)建设,把养殖场建设作为打造畜牧业基地的着力点,积极鼓励和引导有条 1

件的村建立养殖小区。

2、畜牧养殖由传统养殖向标准化现代化养殖转变。在县县畜牧局和乡兽医站的技术指导下,养殖户防疫技术、饲养技术不断提高,科学养殖意识不断增强,有效减少了养殖损失,全县95%以上的养殖场(小区)和养殖大户防疫基本到位,初步掌握了科学养殖技术,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意识,能够抵御市场风险。

二、畜牧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到的作用

1、通过上级项目资金,加快畜牧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我县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补贴资金对全县规模养殖场进行改扩建和标准化改造,共争取标准化生猪养殖场改扩建项目资金420万元,对17个生猪养殖进行了标准化改造;争取奶牛养殖场标准化改扩建项目资金250万元,对5个奶牛养殖场进行了标准化化改造;争取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奶牛产业项目资金540万元,对7个奶牛养殖场进行改扩建和标准经改造;争取蛋鸡标准经规模养殖场改造以奖代补项目44万元,对6个规模化蛋场进行了标准化改造。另外,我县被评定为生猪调出大县,能够连续三年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其中2008年获得奖励资金720万元,2009年获得400余万元。通过上级资金的扶持和奖励,降低了我县养殖场(户)的投资额,带动了养殖场(户)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我县畜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进程。

2、农民“进社”促增收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市场化的产物,近年来在我县得到较快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提高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现代畜牧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畜牧专业合作社一是能够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社克服个人力量弱小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二是可以通过合作社统一购买饲料等投入品,降低饲养成本。宁阳县东疏镇金太阳奶牛合作社统一采购饲料,使合作社社员每吨精饲料成本降低50元,每吨粗饲料成本降低20元,仅此一项,每户每年就节约支出2000多元以上。三是通过合作社对社员进行培训,能够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四是能够做到标准化管理,相对于农户单打独斗优势比较明显。如宁阳县新燕养鸡专业合作社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引进优良肉鸡苗、蛋鸡苗、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采购设备、统一消毒防疫、统一产品销售。

我县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涉及畜牧养殖的各个行业,有奶牛养殖合作社、种鸡合作社、生猪养殖合作社、肉牛养殖合作社等等。到去年底,全县有畜牧专业合作社97个,约占合作社总数的37%,参合人数达到1.9户,每户约均增收约400余元。

3、农民“进棚”促增收情况

我县肉鸭大棚和肉鸡大棚的发展建设比较稳定。肉鸡和肉鸭具有养殖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鸭棚和鸡棚受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

合同鸭由“鸭头”统一提供饲料和鸭苗,由屠宰厂提供兽药,饲养成本和风险相对较低,利润一般比较稳定。按每户每批养殖肉鸭2000只,每年均养7批,每只肉鸭利润0.8元,户均增收达到11000余元。有些乡镇制定了促进养鸭大棚发展的措施,如东庄乡每建设一个养殖大棚,由乡财政补贴1000元。目前,我县约有享受六和公司补贴的合同鸭大棚60个。

三、畜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养殖基地发展速度还比较缓慢,畜牧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当前制约养殖基地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一是缺乏资金投入。无论是想扩大规模的养殖户还是想建养殖基地,最难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问题,主要原因是融资渠道不宽,贷款难,抵押贷款要求高,贷款支持难以满足审贷要求。二是政策支持覆盖面不广,力度还不够,激励机制还未健全。比如对新增规模养殖户,新建养殖小区采取贴息贷款,补贴、奖励等政策。

2、技术服务人员缺乏,技术推广工作滞后,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突出表现为疫病防治体系和检疫系统不理顺,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不配套,技术装备差,乡镇兽医站建设,技术人员严重断层,制约影响了畜牧防疫和检疫工作的有力开展。

3、上规模有效益的龙头企业少。养殖业仅靠散养无法明显增加农民收入也无法推动养殖业的优化升级。且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带动力以及辐射效果有限,一般农户处于经济或者技术原因无法跟进投资。从而产生龙头企业与散养户之间都是单纯的买卖,回收等关系,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农户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如鹤山乡鹤翔食品有限公司的倒闭,导致鹤山乡镇10余个肉鸭养殖大棚闲臵,发挥不了经济效益。

四、建议和对策

1、加强领导,转变农户养殖观念。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等方式,让农户了解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认清作为农户重要组成部分的畜牧的发展前途。同时积极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提高从事畜牧业发展的本领和能力。

2、加大资金投入。建议金融部门扩大金融信贷投入,开展“小额贷款”业务,降低信贷门槛,放宽信贷条件,并通过财政补贴息的方式,争取向养殖户投放更多信贷资金。

3、建议有关部门完善激励措施,加大对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扶持力度。

篇5: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各级各部门大力引导和扶持各类市场主体,围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9家,分布在15个乡镇(街道),入社农户457户,带动农户3965户,年产值达1.6亿元以上。

一、南安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法与成效

(一)主要做法

1、齐抓共管,强力扶持。市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各专业合作社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访调研、现场办公,指导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督促落实合作社生产用地、用电、融资、质押等问题。农海、科技、供销社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引导和帮助各类市场主体牵头创办、组建专业合作社;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主动上门为合作社办理各项审批手续,有关部门还特别注意加强后续扶持,努力争取给予经济支持,2008年来南安市有5个合作社和2个协会获得省、泉州市财政补助资金62万元。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南安市及时组织各级各有关部门宣传学习,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读本2000多册、编发宣传提纲5000多份分发到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种养殖户。专门邀请省农业厅经管处负责人到南安市作专题辅导报告,并通过有线电视、“世纪之村”信息化平台等媒介宣传推广合作社发展情况、典型社运作情况。

3、规范管理,有效运作。农业、工商、税务等部门从抓规范建设入手,着重把好七个关:坚持依法设立,规范登记注册,把好准入关;体现生产利益,规范股权设置,把好产权关;维护社员权益,规范决策方式,把好民主关;发挥组织功能,规范生产行为,把好服务关;增强市场意识,规范法人活动,把好经营关;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运行水平,把好管理关;反映农民意愿,规范盈余分配,把好利益关。每家合作社基本实现“产权明晰、机制灵活、运行规范、管理民主、服务全面”的办社方向。

4、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选择沿海地区的水头曾岭食用菌、中部地区的溪南甲鱼、山区的眉山集祥养猪等3家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运行质量高的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加强农民技术员培训,提高成员的整体素质,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合作社发展。曾岭食用菌合作社、集祥养猪合作社先后入选全省2008年、2009年合作社示范点,溪南甲鱼合作社获省海洋与渔业厅示范社、泉州市示范合作社称号,南安市茶果产业协会入选泉州市2009年示范协会。通过典型示范,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参加合作社的优越性,以点带面不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5、深化服务,全程引导。采取农业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全程挂钩、联系制度,做好合作社产前、产中、产后各项配套服务工作,积极帮助合作社解决标准化生产、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质量认证、市场开拓以及政策解读等发展问题。市农海局还安排人员到合作社帮助建立健全各项章程制度,组织对合作社负责人和财会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为其规范运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主要成效

1、带动了生产集约化。水头曾岭食用菌合作社、诗山钱塘养殖合作社、蓬华天柱山黑猪养殖合作社、康美康牧山养猪合作社等引入股份合作机制,由农户自愿联合,按“风险共

担、利益共享”原则组建合作社,有效地把分散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通过建立合作社内部公共信息渠道,实现社员的小规模需求和小批量供给转变为合作社规模需求和批量供给,用内部组织交易替代外部市场交易,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2、提升了经营市场化。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达到量的优势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共同销售找市场提高组织化程度,在取得价格优势的同时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解决了单个农户想办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事,实现农民增产增效增收。如溪南甲鱼专业合作社,由19户养殖户自愿联合组成合作社,统一购买原材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市场销售,有效对接了全国市场销售渠道,产品畅销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年产值达5500万元,社员直接增收580多万元。

3、加快了农业产业化。通过加入合作社,突破产销脱节和地域界限,让农民有机会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如石井昌盛紫菜专业合作社2008年投资建成紫菜加工厂,建立完善紫菜育苗、收购、加工等配套制度,并与福建亲亲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开展销售合作,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机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合作社在争创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等方面的意识明显增强,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目前全市29家合作社的产品被认证为绿色食品的1家,无公害产品的4家,另有3家正在申报认证中。

4、推进了服务社会化。合作社服务范围从刚起步的技术、信息服务不断拓展到产前联合进原料、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等环节,涵盖了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多项服务内容。如溪南甲鱼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即与冠源饲料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由后者负责生产专门的饲料,并派专业技术人员进驻合作社,及时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既降低生产成本,又保证产品质量。

二、南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群众认识不够到位,组织化有待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颁布实施二年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依法发展新阶段,但群众对专业合作社认识还不足,发展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小农思想束缚,仍有部分群众认为“合”字难写,难以建立良好的合作;有的群众甚至担心参加合作社,要缴纳各项税费得不偿失。二是个别群众创办合作社目的不纯,偏离创社宗旨,只想套取公共财政补助资金,合作社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更没有组织成员开展真正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而不作,成为“空壳合作社”。三是部分群众对一些政策法规的理解不够。如注册养殖专业合作社要求提交环评报告,部分群众感觉办理环评手续繁琐,且需要至少2万元投入,导致专业养殖合作社的发展热情受到一定影响。

2、内部运作机制不够规范,随意性较大。大部分合作社管理水平不够高,民主意识差,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虽健全,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财务管理等内部制度也不够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大部分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二次分配,缺乏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据调查了解,全市建立健全账目的合作社仅有17家,占合作社总数的58.62%,而真正实行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的合作社,仅有甲鱼专业合作社等少数合作社。

3、科技支持乏力,产品竞争力弱。南安市多数专业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外向型市场竞争力弱。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南安市专业合作社大多数的产品是食用菌、活畜禽、蔬菜、甲鱼、紫菜等初级农产品,并没有经过精深加工,附加值较低,降低了经济效益。二是科技投入不够,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养殖、种植、栽培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三是品牌意识较差,目前全市合作社注册商标3件,占合作社总数的10.34%。四是缺乏出色的带头人,目前农村的能人大多经商办厂,真正能在家乡服务农业,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公道正派的能人极少,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挑选出色的合作社带头人十分困难。

三、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南安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如何不断培育壮大合作社,推动合作社发展再上新台阶,把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件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强化宣传培训,致力规范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财务人员、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代表、农户代表进行阶梯式培训,帮助其及时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了解专业合作社相关的政策法规、合作方式、财务管理、信贷与投资等知识,引导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乐于奉献的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按照“类型多样化、服务系列化、经营实体化”的要求,在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发挥农海、林业、科技、供销等部门的作用,实行多元化培育。在合作内容上采取多方式,可以是劳动合作、资本合作,也可以是劳动与资本等多个要素的合作,可以围绕第一产业来办,也可以围绕农产品加工、销售、休闲等二、三产业来办;在合作机制上采取多形式,可以是股份合作制,也可以是合伙制或其他形式合作;在合作渠道上采取多方位,可以提供技术、农资、信息、产品收购等一项或多项服务,也可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在牵头部门上采取多元化,可以由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牵头兴办,可以依托龙头企业或批发市场兴办,还可以由农技部门、供销部门等牵头兴办,也可以由农村基层组织牵头兴办。

2、强化政策扶持,致力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南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协调、服务,落实部门责任,强化先行先试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二是加大扶持力度。随着南安市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增长,应加大金融信贷方面的协调力度,并增加财政资金扶持,特别是侧重于对具有示范性、规范化、骨干型专业合作社实施以奖代补,特别侧重对专业合作社教育和培训经费的安排。为有效防止“空头社”的产生,对内控制度未发生作用、未实行按交易额返还和按股金分红分配制度、未实行合作社会计制度,合而不作的“空壳社”不予扶持。三是要加强指导服务。农业部门应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落实好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强化规范管理,致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一是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和制度。要求各合作社按照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规范的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运作制度。二是规范财务管理。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独立建帐,规范会计核算,定期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财务和会计报表,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接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三是规范专业合作社运行制度。加强合作社负责人、经纪人教育培训,加强内部运作规范,按照章程建立并严格执行议事、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收益分配、公开、奖惩等制度。四是探索专业合作社新形式。鼓励农民通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参加专业合作社,或鼓励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实现增资扩股,以壮大南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

4、强化科技支撑,致力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活力。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科研院所,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拓展新市场。引导和扶持发展潜力好的专业合作社拉长精深加工、品牌创建、销售等经营链条,推动其从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向深加工发展,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使专业合作社更加具有生命力。进一步扩大合作社对优势产业和基地农户的覆盖面。一是围绕粮食、水产、水果、畜禽、茶叶、林业、蔬菜、食用菌、花卉盆景和农机服务等10大农业主导方向,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鼓励有能力的各类主体积极牵头兴办,广泛动员种养专业大户、产品营销经纪人、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层供销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组织和个人领办、合办专业合作社,形成多元

主体竞相参与的格局。三是优先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大力兴办合作社,4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要结合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创设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四是发挥优势,打造品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经营。积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申请商标注册,加快推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大力帮助更多合作社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篇6: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

力的思考

我们这门课叫“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我想自己的功底远远不够提出一点理论层面有意义的思考,于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环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近代史是一段饱受屈辱又辉煌灿烂、挣扎反复但始终变革图强的历史,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阶级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极为深刻。农民问题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枢纽,近代历史是这样,现在依然是。从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关注“三农”问题这一事实,我们也可以做出判断,那就是中国大踏步向前发展的根基在农业、农村和农民,科学发展继续推进的活力也会来自于农业、农村和农民,总之,中国持续发展的新生命孕育在农业、农村和农民之中。

最近接触梁漱溟先生的文章,梁先生一生用心于两大问题: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为此两大问题而思考而行动,终其一生。梁先生一腔为人生思索的热忱和为民族奔走的热血深深地感染了我。这位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改造运动者从历史学的角度,以文化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观察、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传统性质,希望破解中国现实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梁先生著作《乡村建设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的结晶,主要阐述乡村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重建和现代科学生产及生活知识的灌输,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复苏与振兴,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真正以民为主的现代国家并由农业引渡到工业化。

梁先生始终抱着“故我以为中国问题的内涵虽包括有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而实则是一个文化问题”这样一个认识。之所以从农村着手,则因为“中国原来是不像国家的国家,没有政治的政治,国家权力是收起来不用的,政治是消极无为”。所以中国建设不能走自上而下的路,只能从下面做起,从社会运动做起,最直接的则是从乡村建设开始。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认识肯定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但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中国发展和设计中国发展战略的参考,而这种参考恰恰基于快速追赶式发展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民族文化和传统。鉴于中国农民散漫、自闭又不善于组织的传统,梁先生乡村建设理论的出发点是改造农民的思想与道德素质,塑造新型农民。重点关注“团体组织”和“科学技术”两个方面,这些着眼点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

梁漱溟曾于上世纪30年代在山东邹平、菏泽等地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和实验区,建立融伦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政治、治安于一体(“政、教、富、卫”合一论)的农村基层。这样的农村基层组织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天的农业合作组织,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独树一帜的探索。不同于以往,在今天市场经济环境中,农民必须首先获得土地使用权或经营权,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这是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和重要前提。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有组织的合作。

通过了解日本、巴西和以色列三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那就是,形成有地域特色的、适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农业合作组织,这些合作组织虽然名称各异,但精髓相同。日本之所以取得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与日本农协是分不开的。日本1947 年7 月制定了专门法律《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了农协,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农协利用联合的力量,为农民提供营农指导、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贩卖、信用服务、农业保险、信息等服务,起到了在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使小农户同大市场接轨的作用。我国和日本同样面临农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规模小的难题,农民承包的地块分散,抵御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小,农民个人很难分别到市场上去进行交易活动,因而需要利用合作组织到市场上去销售产品或者购买农用物资。很多繁琐的事务由合作社一手包办了,农民就可以集中精力去搞好农业生产。这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为农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松散的农业环境中,合作社农业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基础条件,这种模式可以在个别省市的个别地区推广试验,以点带面,逐步发展。再者,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并非一成不变的,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政府要设立支持和保障合作社建设的机构,鼓励并指导农民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参与合适的合作社建设。就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发展的现状来看,农村企业不失为合作社的一个雏形,如何处理好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关键,要有足够全面的法律体系保障农民的权益,不能让可观的利润冲昏了企业和农民的头脑,更不能让农民的血汗钱在市场的漩涡中打了水漂。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有效实现形式,增强集体组织对农户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基层站所创办农业服务型企业,推行科工贸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化试点,由政府向其购买公共服务。支持发展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的信息服务水平。

如果将农村合作社等团体组织比作由孤立的钢铁元件打造成的完整机车,那么科学技术就好比这辆机车的动力系统,有组织才有可依赖的本体,有科技才有可发展的动力。在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突出特点就是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用工业,提高化肥与农药施用水平,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为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类似国家树立了农业现代化的典型。以色列更是把技术创新视为农业发展的灵魂。国家建立了一套由政府部门(农业部等)的科研机构与社区(基布兹、莫沙夫)相结合的科研、开发体系。每个科研机构都非常专业化,定期将研究的成果推广用于农业生产,使这些科研成果很快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色列的农业科研人员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和培训。他们是科技推广者和技术承包的实践者,与农户签订有服务合同,从而使农民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我们的“三农”政策是好的,但落实起来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科技兴农的战略提了很久,不必说经济发展困难的农村了,就拿我们家乡来说,农村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很多,我认为这种机械化普及只能算作拔了外围的钉子,更深入的攻坚迟迟不见动静,深入大概是指农业技术体系的推广,农民科技水平的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稳定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网络,真正解决好“技术到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中国农业的地域差异很大,发展过程中很难找到突破口。我们不具备巴西得天独厚的农业基础条件,不可能像巴西那样迅速走上国际化道路并有所作为;我们也没有以色列那种地处沙漠地带,生产条件极度恶劣的现实压迫感,因此不会如以色列那样把农业科技做到极致,很快便发起了以滴灌技术等节约型科技为突破口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国的国情特点就是复杂多变,我们发展农业必须依据这个特点,集百家之长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但这种道路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即走以生物技术进步及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主要方向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完成转变仍然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因此,保证一定程度的高速经济发展在未来几年内也是必要的。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劳动力商品市场是一个不小的刺激,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使得很多传统农民选择脱离土地,外出打工或自谋其他生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专业农户越来越少,而以农村个体户为主的兼业农户却大量出现,“与时俱进”的新型兼业农户一方面丰富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商品市场,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和稳定社会也具有良好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大量的兼业农户也使农业出现了衰退。这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的保护,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兼业化生产来提高收入、解决就业问题与缩小城乡差距。对于被认定的专业生产农户,政府在设施建设、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大量补贴,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流通服务,确保专业农户年收入处于社会中等偏上水平,调动专业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篇7: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

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三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全面确立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四化同步”等战略思想, 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 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 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 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 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 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民生加速改善, 办了许多深得民心的大事好事。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加快破除。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形势好, 为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大幅提升, 为现代化建设在重重风险挑战中昂首迈进, 为党和国家事业在各种困难考验中兴旺发达, 注入了强劲动力, 增添了应对底气, 赢得了战略主动。实践证明, 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完全正确, 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卓有成效。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 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 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 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农民利益诉求多元,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国民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联度显著增强, 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 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我们必须顺应阶段变化, 遵循发展规律, 增强忧患意识, 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 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 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 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1.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 确保丰产丰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 着力加强800个产粮大县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支持优势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规模, 在重点产区实行整建制推进, 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 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规模。以奖代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 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加强渔船升级改造、渔政执法船艇建造和避风港建设, 支持发展远洋渔业。

2. 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 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覆盖范围,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设力度, 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大财政对小型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支持力度。及时足额计提并管好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快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的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 继续实施种业发展等重点科技专项, 加快粮棉油糖等农机装备、高效安全肥料农药兽药研发。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3.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 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 适时增加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 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 发展农产品冷冻贮藏、分级包装、电子结算。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 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继续实施“北粮南运”、“南菜北运”、“西果东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 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支持供销合作社、大型商贸集团、邮政系统开展农产品流通。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 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

4.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 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 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 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优化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完善粮棉油糖进口转储制度。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 认真执行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 改善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完善农产品进出口税收调控政策, 加强进口关税配额管理, 健全大宗品种进口报告制度, 强化敏感品种进口监测。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 规范进出口秩序, 打击走私行为。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制度, 建立市场调控效果评估制度。扩大农资产品储备品种。

5. 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加强综合协调联动, 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 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 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 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 (站) 建设, 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 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 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 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 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 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1.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 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 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 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 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 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 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 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逐步扩大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范围。继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 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完善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 支持发展肉牛肉羊, 落实

责任编辑:李明明

远洋渔业补贴及税收减免政策。增加产粮 (油) 大县奖励资金, 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 研究制定粮食作物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粮食及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2.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 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 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 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杠杆与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 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稳定县 (市) 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 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 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支付服务条件, 畅通支付结算渠道。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协作配合, 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 (质) 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 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 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相关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3. 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

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 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

责任编辑:李明明

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1.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 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 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 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 (林地、草原) 准入和监管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深化国有农垦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

2. 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

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 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 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 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制定专门计划, 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3. 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 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 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 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 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实行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 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 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 引导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合作社管护, 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项目资产管护机制。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 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

2013.02·

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对示范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给予补助。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 有条件的地方予以贷款贴息, 规范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完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 把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 做好合作社发票领用等工作。创新适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 广泛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培训,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 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引导农民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 积极探索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办法。抓紧研究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4.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 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逐步扩大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适当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试点范围。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 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 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 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 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

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建立补助经费与服务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继续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 不断改善推广条件。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等方式, 面向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抗旱服务组织、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 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

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 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 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 大力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农田灌排、地膜覆盖和回收等生产性服务。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培育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政策法律咨询等涉农中介服务组织。对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性服务业务免征营业税。

3. 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

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 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 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启动金农工程二期, 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服务, 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五、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 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1. 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 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

责任编辑:李明明

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中央财政予以补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 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确保按时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提高林权证发证率和到户率。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探索国有林区改革。加快推进牧区草原承包工作, 启动牧区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

2. 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 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 合理确定补偿标准, 严格征地程序, 约束征地行为, 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加强管理, 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

3.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健全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制度, 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 支持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

六、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 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 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 中央投资继续支持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推进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乡镇、建制村通沥青 (水泥) 路

责任编辑:李明明

建设和东中部地区县乡公路改造、连通工程建设, 加大农村公路桥梁、安保工程建设和渡口改造力度, 继续推进农村乡镇客运站网建设。加快宽带网络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 优化项目结构, 创新管理方式, 鼓励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 (场) 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 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 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科学规划村庄建设, 严格规划管理, 合理控制建设强度, 注重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制定专门规划, 启动专项工程, 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 必须尊重农民意愿, 经村民会议同意。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加大避灾移民搬迁投入。

2.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 改善办学条件, 配强师资力量, 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设立专项资金, 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 积极推进异地结算。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水平调整机制, 研究探索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整合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规范管理, 有条件的地方研究制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相对统一的标准。完善农村优抚制度, 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扶贫开发投入, 全面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搞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3.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 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 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 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 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 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人身

2013.02·

安全。

4.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 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大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力度,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统筹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探索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中央财政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 增加湿地保护投入, 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补贴政策,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搞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土壤环境治理,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示范村镇。开展宜居村镇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1.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 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提升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 完善组织设置, 理顺隶属关系, 探索功能定位。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 开展集中查办和预防涉农惠农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专项工作, 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

2.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继续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法。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 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以县 (市、区) 为单位统一公开目录和时间, 丰富公开内容, 规范公开程序, 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 推行乡镇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 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3. 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坚持党和政府主导, 依法维护、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群众多种利益, 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加强农村信访工作, 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有效途径, 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纠纷。依法保障外出村民在本村、外来人口在居住村的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建立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推动乡镇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4. 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

加强农村抗灾救灾、警务消防、疫病防控等设施建设, 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标准, 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深化农村平安建设, 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落实在农村警务室连续工作一定年限人员的有关激励政策。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 创建平安畅通县市。依法打击乡村黑恶势力、黄赌毒和各种刑事犯罪。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 落实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树立健康文明、遵纪守法的社会新风尚。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确保劲头不松懈、力度不减弱、力量有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把熟悉党的“三农”政策和国情农情作为必修课, 把善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当作基本功,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地推动“三农”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监督检查, 实施绩效评价, 开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执行情况“回头看”, 确保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尊重农民首创精神, 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 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

上一篇:二0一0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财务管理方法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