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体系

2024-06-22

存款保险体系(精选11篇)

篇1:存款保险体系

两会关于存款保险制度,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存款保险制度提案政策解

《两会关于存款保险制度,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存款保险制度提案政策解读》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收藏。

两会关于存款保险制度,2016年全国两会关于存款保险制度提案政策解读 存款保险制度将落地 储户存款获更好保护

2016年,金融改革“风生水起”,取得不少进展,包括创新货币供给工具,批准民营银行,提高利率市场化,将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倍扩大至倍,同时,还简化了存贷款

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

今年,金融改革有望乘势而上,备受瞩目的存款保险制度在2016年落地实施,几乎已成定局。目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审议通过了《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制度出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根据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TOP100范文排行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据测算,这一限额能够为全国%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也就是说,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老百姓需记住“存款有风险”,但也不必过分担心,在这一新的制度下,普通储户的存款安全仍会得到很好的保障。

随着这一重要制度的“瓜熟蒂落”,金融改革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建立巨灾保险等将获得更多关注。今年两会预计将进一步明确这些金融改革的时间表。

以上是《两会关于存款保险制度,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存款保险制度提案政策解读》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涉及到存款、制度、保险、金融、改革、这

一、限额、人民币等方面,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篇2:存款保险体系

1.存款保险制度是什么?

所谓存款保险,是指投保机构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交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制度。

2.存款保险制度究竟“保”哪些类型的存款,最高保多少?

被保险存款,包括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但是,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投保机构的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不予保险的其他存款除外。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3.存在哪些银行的钱,受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吗?

凡是存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都算在其中。

4.保费谁来出,是储户还是银行?

每个银行都要为自己的存款买保险,交到名叫“存款保险基金”的机构中,当然了费率也不一样,这笔钱一般银行出,和我们储户没关系。

5.只保50万,土豪们怎么办?

但对于个人而言比较简单,保险上限为50万,要想规避风险也很简单,每家银行都只存50万,300万就存个六家银行,那就全部有保障了。

6.一直以来存在银行的存款都没有保险吗?

中国此前采取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即以国家和政府的信用为银行存款为担保。历史上,大型国有银行改制时的坏账剥离即动用的财政资金和央行再贷款,1998 年关闭海南发展银行时,对于自然人的存款采取全额兑付的解决方案;而中国绝大多数银行都是国有银行,由财政部或者地方政府所控制。因此存款人心理上,个人存款是全额担保的。但是这一担保并没有通过法律明确表示,而是一种隐性的契约,缺乏依据。

7.保费怎么交?

投保机构应当交纳的保费,按照本投保机构的被保险存款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确定的适用费率计算,具体办法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

投保机构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要求定期报送被保险存款余额、存款结构情况以及与确定适用费率、核算保费、偿付存款相关的其他必要资料。投保机构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规定,每6个月交纳一次保费。

8.万一银行破产了,谁来赔?

这次专门成立一个存款保险基金,管理和运用存款保险基金。

9.还没开门的民营银行,受存款保险制度影响吗?

首批五家试点民营银行中的华瑞银行披露的拟定的华瑞银行发起人协议显示,首次披露出了监管要求的风险自担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即是:持股5%以上的股东,在国家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前,要以自有资金,在出资额一倍范围内,对50万元以下个人储蓄存款承担因华瑞银行经营失败而导致的剩余风险赔付责任。

10.银行股还会“牛气冲天”吗?

存款保险对银行股是利好,分析称,存款保险有助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金融市场整体宏观性风险的降低,因此对银行股的估值提升有很大帮助

对银行来说,可能会因“存款搬家”而对业绩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按照2013 年末数据测算,将降低银行业净利润 3%左右,不过,竞争变大下各家银行估计也会使出浑身解数,力求差异化发展,说不定会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篇3:论存款保险制度

银行在一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银行通过吸收社会中的闲散资金, 将其发放给那些处于资金需求状态的企业或者个人, 而且作为支付结算中介, 其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对于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银行的地位这样重要, 而银行体系的脆弱与其地位似乎显得有些不对称。银行体系脆弱的原因主要有:首先, 银行脆弱性的一方面表现在其资产负债率很高。与一般的工商企业不同, 银行约90%的资产是源于其吸收的存款, 而存款是属于银行的负债, 这与自有资本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我们知道只要债权人要求归还, 银行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其次, 银行脆弱性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其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 也即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不对称。存款分为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 活期存款的流动性之高是不容置疑的, 虽然在表面上看来定期存款可以为银行提供一份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 其实这是毫无说服力的, 试想只要存款者需要资金, 他会被提前提存所损失的利息而阻止吗?所以总的来说, 存款的流动性普遍很高。而作为银行资产的贷款, 则往往期限很长, 且由于借款合同中的条款约束, 使银行根本不可能轻易要求债务人归还, 流动性严重不足, 这也正是银行需要应对流动性风险的根源所在。最后, 银行体系内的危机容易扩散在社会群体中, 从而面临挤兑风险。银行在社会群体中可视为“个人资金的保险柜”, 一旦有丝毫的“风吹草动”使存款人对银行的经营稳定性产生怀疑, 大家肯定会纷纷将资金从“保险柜”中转移到自认为更安全的地方, 而这种行为会导致其他存款人的盲目效仿, 这样会迅速地使银行面临挤兑危机, 从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扩散, 直接威胁金融秩序的稳定。

考虑到银行体系的重要地位和其不可避免的脆弱性, 因此保证其稳定性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而确保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关键在于能为存款人利益提供保障, 消除他们的恐慌心理。目前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是四大国有银行, 他们都有国家信用提供保障, 所以存款人对银行给予了足够的信任。但随着今后利率市场化等改革的进行, 银行将要走向市场, 过去仅仅依赖国家信用来防范风险已远远不行了, 按照市场规则建立危机防范机制显得颇有必要,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种稳定有效的机制应运而生。

2 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 就是指通过对存款进行保险, 使得当银行没有偿债能力时, 由存款保险机构对此支付必要的保险金, 以维护存款者的利益, 达到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所以, 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对一国的银行体系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

存款保险制度能够提高存款人对银行的信任度和投资信心。我们知道银行破产后, 存款人遭受的损失是最大的。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人的利益就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即使银行最后由于资金周转不灵甚至是破产时, 参与存款保险的银行可以依据保险合同, 以从存款保险机构得到的一定补偿来保证对存款人的支付, 最大可能的减少他们的损失。所以, 存款保险制度为存款人增加了一份保障, 提高了他们对整个银行体系的信任度。

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 银行脆弱性表现的一个原因在于银行体系内的危机容易扩散在社会群体中, 从而使银行面临挤兑风险。一家银行的倒闭, 可能会引起其他存款人的恐慌, 这种恐慌心理不断传播, 甚至会连累那些经营良好的银行, 他们也最终可能迫于挤兑问题同样面临破产风险。银行作为金融的核心, 它的破产毫无疑问会带来信用危机, 进而引发经济的不正常波动, 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稳定。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对破产银行的及时补救和对其他银行的有效预防可以控制危机蔓延的趋势, 稳定金融秩序。

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促进银行业的适度竞争。作为存款人, 我们都喜欢将资金存放在那些规模大, 实力雄厚的银行。因此越大的银行越容易吸收存款, 也就意味着其越容易发展, 而小银行则在这场竞争中就变得越难生存了, 形成了银行业的垄断局面。我们知道, 垄断的市场是低效的, 存款保险制度的形成就可以很好地削弱这种垄断局面, 提高其资源配置的效率。存款保险制度使得小银行的劣势变得不那么明显, 因为储户存放在小银行的资金与大银行受到同样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 银行业的服务质量等其他因素才会影响储户对不同银行的选择, 这样促进银行开拓创新, 公平竞争。

存款保险机构作为盈利机构, 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 也会加强对银行经营活动的监督, 来降低自身的风险, 这样存款保险机构的监管起到配合中央银行监管的作用。

摘要:保险最本质的职能是在投保人之间融通经济补偿资金, 保证被保险人在遭受损失后能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和给付。保险机制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了多一份的稳定。而银行, 主要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发行金融证券、办理汇兑支付结算等金融活动, 从而达到调节货币流通, 组织信用活动, 分配社会资金, 支持社会生产的目的。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银行,金融

参考文献

[1]赵保国.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建立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0) 01

篇4:“存款保险”为谁保险?

今年5月1日起,我国《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实施。如果从1993年开始酝酿、起草《存款保险条例》算起,到今年3月31日《条例》正式公布,其间已经历22年之久。显然,《条例》的漫长制定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的艰难;如果再看到已经公布实施的《存款保险条例》却仅有23条条文,不禁感叹:这平均一年写一条款的速度,怎么说也不能算是一次有效率的立法活动。

《条例》的出台已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但若仔细研读超简洁的二十三条条文,定会使人感到《条例》“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在肯定《条例》填补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空白的同时,《条例》在制度重心配置、运作模式选择、存款人权益维护乃至投保机构监管等具体问题等方面,仍留有诸多制度空白。

存款机构优先保护

现代存款保险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1829年,纽约州就曾经为确保商业银行能够偿付客户存款和利息,以及商业银行所发行的银行券的兑付,而要求该州内的商业银行提供资本金设立由政府运营的的基金,以确保上述银行券和存款的安全兑付。然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却是一百多年以后的事情。

根据《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规定,美国于1934年设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FDIC),该公司被认为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存款保险公司;二战结束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各国、各地区才纷纷建立起各自的存款保险制度和存款保险机构。例如,加拿大在1967年、日本在 1971年、英国在1982年、韩国在1996年以及越南在1999年建立了存款保险机构;我国台湾地区则是在1985年建立了存款保险公司。在国际上,直到2002年才设立了国际存款保险协会,截至2009年3月底,该协会有54个国家的75个存款保险机构参加。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存款保险制度之滥觞虽是出于对存款人利益的保护,然而此后该制度的发展逐渐脱离了对存款人的直接保护,而渐渐转向对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也就是存款保险制度中的投保机构)的扶持与保护。换句话讲,现代存款保险制度需要平衡的是存款人和存款机构(尤其是存在问题的商业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这一问题的取舍上,各国存款保险法制实际上将对存款机构的保护放在了首要位置,而对存款人的保护则放在次要位置。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也采取类似的价值选择,之所以如此,因为在规则制定的主导者看来:一方面,《条例》设置的50万元人民币的存保限额,可以使99.6%的存款人(包括各类企业)受到全额保护;另一方面,通过存款保险差别费率和早期纠正机制,可以对经营不善存在风险的商业银行形成外部监管压力,有助于间接维护存款人利益。然而从规则制定的角度来看,如果一部存款保险法规既希望保护存款人权益,又想要解决问题金融机构救助与处理问题,甚至还要肩负起一定的金融监管职责,人们不禁要问,仅有23条的《存款保险条例》能做到吗?

基金模式缺独立性

纵观世界各国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置模式,主要有公司型和基金型两种基本模式。

美国是采用公司型存款保险制度运作模式的典型代表,联邦保险公司为美国政府所属之公司。日本在1971年制定《存款保险法》的时候,更直言不讳地宣称其存款保险机构——日本存款保险公司(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of Japan,简称DICJ)就是仿照FDIC设立的。我国台湾地区的存款保险机构也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公司型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是通过独立的存款保险公司存款保险业务的经营运作,来实现存款保险制度的初衷: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持金融稳定。

公司型的存款保险制度中,存款保险公司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体现在:一是存款保险公司的资本独立;二是存款保险机构的法律人格独立;三是存款保险机构之业务独立。由于存款保险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不属于商业性保险活动,因此存款保险机构大多不以营利为目的,其经营活动之目的均在于确保公益性目标的实现。

按照《存款保险条例》的规定,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起步模式为存款保险基金制,而不适用公司制。究其原因,按照周小川的解释是:公司型设立成本较高,同时需要大量的人员和运作成本。在未来条件成熟时,我国存款保险机构也将转型为公司型,也就是说我国存款保险制度采用基金型乃是一种阶段性的选择。较之于公司型存款保险机构设立时的难易程度,其实两者之间独立性的差异或许是基金型能够上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基金型存款保险须依托于人民银行下设之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来负责管理运作,相对缺乏独立性,而更易为管理者所掌控,成为宏观调控以及监督管理的工具。

如果说存款保险机构运作模式的选择更主要涉及其内在治理模式的话,那么存款保险基金运营和投资则直接涉及存款保险制度得以安全有效运转的物质资金基础。我国《存款保险条例》规定,除投保机构在我国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以及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外,凡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均需依照《条例》投保存款保险,缴存保费。投保机构缴存之保费汇集为存款保险基金。而存款保险基金的经营运作原则,则需遵从安全、流动、保值增值等原则。为此,《条例》明确限定存保基金只能投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

相对于对存款保险基金安全性的关注,《条例》对于存款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原则的态度则略显保守:或许从存款保险基金管理角度而言,仅凭其保费收入就能够维持存款保险基金的日常运作,但从减少银行保费负担和社会成本,维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和赔付水平,发挥存款保险基金维护金融稳定作用的角度考虑,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立法经验,探索存款保险基金为问题金融机构提供资本增强业务、持有问题金融机构优先股权、参与问题金融机构不良债权购买、责任追究等业务活动。从而适当减少对存款保险基金投资运作的限制,提升存款保险基金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的资金应对能力。

篇5: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天然地具有内在动力及时识别和校正风险。银行发生风险和倒闭时,存款保险要及时进行存款偿付,承担风险处置成本。因此,存款保险具有内在的动力追求处置成本最小化,及时识别和校正风险。我国在研究存款保险制度功能时,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强调存款保险不能做单纯的出纳或“付款箱”,应赋予存款保险必要的风险监测和早期纠正职能,以利于风险的早发现和少发生。存款保险与金融监管部门适当分工,各有侧重,共同提升金融安全网的整体效能。近两年来已经开展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风险监测核查,初步摸清投保机构风险底数。以来,在做好保费征收与基金管理、实施风险差别费率的基础上,加强对投保机构的风险监测和识别,通过评级、核查、评估、调研等方式加强与投保机构和有关方面的沟通,及时掌握投保机构运行和风险状况,尽量做到“心中有数”。对个别风险较高的投保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按月进行监测和“诊断”,进一步查清、核实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等情况。

第二,建立多方合作的风险处置机制。20以来,人民银行不断加强与相关地方政府和银监部门的沟通,发挥存款保险风险识别和警示作用,建立“共商共研”工作机制,形成化解风险的合力。例如,在存款保险风险监测和核查中发现,少数投保机构存在不良贷款率高、资产质量不真实、实际资本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异地设立的村镇银行违规开展业务、风险状况恶化等情况,及时通报各级监管部门,共同采取措施化解风险。

篇6:银行存款保险制度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统称投保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投保存款保险。

投保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以及外国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适用前款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对存款保险制度另有安排的除外。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存款保险,是指投保机构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交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制度。[1]

第四条被保险存款包括投保机构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但是,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投保机构的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不予保险的其他存款除外。

第五条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存款结构变化、金融风险状况等因素调整最高偿付限额,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执行。

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资金数额在最高偿付限额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超出最高偿付限额的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后,即在偿付金额范围内取得该存款人对投保机构相同清偿顺序的债权。

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存款的偿付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第六条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包括:

(一)投保机构交纳的保费;

(二)在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

(三)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运用存款保险基金获得的收益;

(四)其他合法收入。

第七条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并发布与其履行职责有关的规则;

(二)制定和调整存款保险费率标准,报国务院批准;

(三)确定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

(四)归集保费;

(五)管理和运用存款保险基金;

(六)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和风险处置措施;

(七)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及时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1] (八)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职责。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由国务院决定。

第八条本条例施行前已开业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办理投保手续。

本条例施行后开业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之日起6个月内,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规定办理投保手续。

第九条存款保险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费率标准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款结构情况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的累积水平等因素制定和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投保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等因素确定。

第十条投保机构应当交纳的保费,按照本投保机构的被保险存款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确定的适用费率计算,具体办法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

投保机构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要求定期报送被保险存款余额、存款结构情况以及与确定适用费率、核算保费、偿付存款相关的其他必要资料。

投保机构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规定,每6个月交纳一次保费。

第十一条存款保险基金的运用,应当遵循安全、流动、保值增值的原则,限于下列形式:

(一)存放在中国人民银行;

(二)投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以及其他高等级债券;

(三)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第十二条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自每一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3个月内编制存款保险基金收支的财务会计报告、报表,并编制年度报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存款保险基金的收支应当遵守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并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第十三条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履行职责,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进行核查:

(一)投保机构风险状况发生变化,可能需要调整适用费率的,对涉及费率计算的相关情况进行核查;

(二)投保机构保费交纳基数可能存在问题的,对其存款的规模、结构以及真实性进行核查;

(三)对投保机构报送的信息、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查。

对核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当告知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第十四条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参加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并与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金融管理部门、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通过信息共享机制获取有关投保机构的风险状况、检查报告和评级情况等监督管理信息。

前款规定的信息不能满足控制存款保险基金风险、保证及时偿付、确定差别费率等需要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要求投保机构及时报送其他相关信息。

第十五条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发现投保机构存在资本不足等影响存款安全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情形的,可以对其提出风险警示。

第十六条投保机构因重大资产损失等原因导致资本充足率大幅度下降,严重危及存款安全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投保机构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要求及时采取补充资本、控制资产增长、控制重大交易授信、降低杠杆率等措施。

投保机构有前款规定情形,且在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未改进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提高其适用费率。

第十七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发现投保机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规定情形的,可以建议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八条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选择下列方式使用存款保险基金,保护存款人利益:

(一)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直接偿付被保险存款;

(二)委托其他合格投保机构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代为偿付被保险存款;

(三)为其他合格投保机构提供担保、损失分摊或者资金支持,以促成其收购或者承担被接管、被撤销或者申请破产的投保机构的全部或者部分业务、资产、负债。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拟订存款保险基金使用方案选择前款规定方式时,应当遵循基金使用成本最小的原则。

第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存款人有权要求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

(一)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担任投保机构的接管组织;

(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实施被撤销投保机构的清算;

(三)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对投保机构的破产申请;

(四)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情形。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在前款规定情形发生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足额偿付存款。

第二十条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

(一)违反规定收取保费;

(二)违反规定使用、运用存款保险基金;

(三)违反规定不及时、足额偿付存款。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泄露国家秘密或者所知悉的商业秘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投保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予以记录并作为调整该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的依据:

(一)未依法投保;

(二)未依法及时、足额交纳保费;

(三)未按照规定报送信息、资料或者报送虚假的信息、资料;

(四)拒绝或者妨碍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的核查;

(五)妨碍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实施存款保险基金使用方案。

投保机构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对投保机构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予以公示。投保机构有前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还可以按日加收未交纳保费部分0.05%的滞纳金。

第二十二条本条例施行前,已被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决定接管、撤销或者人民法院已受理破产申请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适用本条例。

篇7:银行存款保险宣传

宣传活动

为宣传普及《存款保险条例》中规定的存款人享有的各方面合法权益,以及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对于更好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进一步完善金融安全网,建立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推动《条例》在文山州平稳顺利运行。2018年5月19日,古木支行利用街天的时间组织了一次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三周年宣传活动。

活动当天,我们的员工一早就按原定计划在支行门口搭起桌椅,拉起横幅,向农户发放存款保险宣传折页,并耐心细致的向公众普及关于存款保险的涵义、保障范围、偿付限额、偿付时限等相关知识,民众们兴趣高涨,围绕相关内容提出了疑问,进行了深入的咨询。活动期间,我们也充分利用营业网点电子屏、液晶电视等媒介平台持续滚动播放“存款保险,保护您珍贵的存款”,“施行《存款保险条例》,充分保障存款人权益”,“本机构吸收的本外币存款依照《存款保险条例》受到保护”,“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促进银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等宣传标语。活动结束后,我们也在营业网点等候区足量摆放存款保险宣传折页,供公众和客户等候时取阅。

宣传活动结束,很多民众都向我们表示感谢,存款和大家息息相关,通过我们员工一天的耐心讲解,使民众增加了对《存款保险条例》的认识并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保证自身的存款利益。此次活动不仅宣传普及两《存款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使普通民众对自己享有的关于存款各方面的合法权益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升了古木支行的社会服务形象,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古木支行

篇8:存款保险制度将行

@郭田勇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并不意味着下一步银行就要出问题了, 而是在未雨绸缪, 为金融系统搭建“防火墙”。目前我国银行在整体经营面上没有出现什么变化, 破产风险很小。银行业基本面稳定, 存款保险推出不会导致大规模存款搬家。

@黄震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对于互联网金融是利好, 储户可能会更愿意尝试其他的投资, 更多资金会投向互联网金融。

@许---力 (普通网友) :存款保险制度终于推出了。不夸张地说, 这是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根本性扭转, 而“存款保险+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体系的真正革命。

@子乙 (普通网友) :《条例》的实施将是打破银行业“刚性兑付”的第一枪, 一方面百姓的银行存款将多一道安全保障, 银行将在更为公平的环境中竞争, 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将会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 储户、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将得到提高, “混搭”理财即将成为新态势。

篇9:存款保险制度怎样“保险”

存款保险制度是给即将“下水游泳”的银行穿上一件救生衣

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简单地来说,就好比一个一直站在岸边的人,如今决定下水去游泳了。下水之前,为了安全起见,他就要穿上一件救生衣。这件救生衣就是存款保险制度。

“下水游泳”则是银行业的相关改革,包括一两年后,大小银行的存款利率差别会变得很大;同时,从现在开始,各种民营银行、小银行不断涌现,以后,我们去哪家银行存钱,会有比现在多得多的选择。

其实,单就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是否有效,只有结合银行是怎么改革的一并看,才能有答案。就像一个人要穿着救生衣下水去游泳,光看救生衣是不可能知道他到底安不安全的;只有同时看他怎么“下水游泳”,才能知道他穿这件救生衣能不能保证安全。

过去银行在“岸上”,我们的钱不用存款保险就很安全

从道理上讲,银行也是企业,和卖白菜、卖鸡蛋的商家一样,自担风险、自负盈亏。银行给我们的存款的定价可高可低(即利息),银行可以是民营的也可以是国有的;做得好的银行可以挣大钱,做不好的银行关门歇业。但是一直以来,因为银行买卖的不是一般的白菜、鸡蛋,所以政府把它非常特殊化地对待,保护得严严实实,间接也就保护了我们的银行存款。

比如,一直到现在,我们的银行存款能有多少利息,都是政府规定的。银行不能擅作主张,给我们定一个利率。银行经营得不好也不会破产倒闭,因为没有像卖白菜、鸡蛋一样真正的“民营”银行。大大小小的各类银行,在经营管理、人事任免上多少都会受到各级政府的干预,很难做到独立经营。

这时,政府就是各家银行的“保险”。任何一件事都有利有弊,政府“保险”的好处是,我们去银行存钱从来不用担心银行会不会倒闭,有政府在呢!我们也不用怎么费心思挑哪家银行利率高一点,大小银行差别不大。当银行站在“岸边”,有政府严管着的时候,就不会有掉进水里的危险,也就用不上保险。但是这样的坏处也很明显,对储户来说,想在数量有限的银行里货比三家,挑个存款利率高点的银行、差异化服务多点的,也比较难。更要命的是,对于想借钱的小企业来说,银行数量少,就意味着融不到资,对想做大的小微企业是致命的影响。

银行“下水”后,万一“淹着”了,存款保险能保住你的钱吗

现在不同了,银行要开始“下水游泳”了。银行正在逐渐向卖鸡蛋、白菜的商家靠近。真正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正在一家家成立,比如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他们没有政府这一“后台老板”来保险。所以像一般的企业一样,以后越来越多的民营银行如果经营不好,最后也可能被并购。同时,一两年后,各家银行将能自己决定给我们储户多少利息了。

到时候,银行数量多了,总贷不到款的小微企业就能够贷到款了。但是,如果一些民营小银行纷纷成立,为了吸引我们去存钱,又把利率定得很高。过了一阵子它经营不善倒闭了,这时,又没有政府“保险”了,那储户岂不是遭殃了?

所以,随着银行业“下水游泳”,就需要为我们在银行的存款上“保险”,保证我们到时可以在大小银行里放心挑选最中意的银行。否则,指望我们自己成为银行专家,一家家银行去甄别,这太难了。

谁去缴这笔保费,又是哪家保险公司来承保

按照条例的规定,所有吸收存款的银行或类似银行的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也算)、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都得办理存款保险,为他们家的银行存款上“保险”。

那么,这个保费需不需要我们储户去缴呢?并不需要。对于不同的银行、信用社、农商行等,它们上缴的保费是不一样的,具体要看它们各自的风险大小。风险稍微大的缴的保费就多,风险稍微小的缴的保费就少。

不过,这笔保费对于银行来说,基本没什么影响。收取保费的也不是我们一般接触的哪一家保险公司,而是放在国家那里——名字叫作存款保险基金。由国家把各家银行上缴的这些保费收集起来,存放在印发人民币的中国人民银行那里。

如果个别银行到时真破产倒闭了,怎么个赔法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真有银行倒闭了,按照条例规定,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在同一家银行的存款——本金加上利息不超过50万元的,到时都能得到赔付。也就是说,在同一家银行里,一个人或一家企业,不管开了几个户,如果加起来本金加利息在50万元以内的,那么即使这家银行破产倒闭了,储户所有的本金利息也都能得到赔偿,不会有损失。这个赔偿的钱就是从银行缴纳的保费——存款保险基金出的。但是如果我们在同一家银行的所有账户加总起来,本金、利息超过了50万元,那么理论上超过的部分得到赔偿的可能性就会比较低了。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的储户来说,50万元这个上限是足够的。根据估算,超过99%的储户在同一家银行里的存款本金加利息不超过50万元,这个比例在世界范围来讲也是比较高的。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储户是能够被全部赔偿的。那么,如果我们就是有超过50万元以上的存款要去银行存,该怎么办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分成几笔,存到不同的银行里,保证每个银行的存款都在50万元以内。

篇10:存款保险制度解析

从学术研究的文献来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有弊:

存款保险的优势在于能给储户信心保证,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在防止银行挤兑和金融风险蔓延上作用显著。存款保险不是单纯的“付款箱”,而是一种保持金融稳定的重要政策措施,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增强储户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夯实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银行机构一旦发生倒闭,存款保险制度的存款清偿机制可以增强储户资产的安全性,防止部分银行危机肆意蔓延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但另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也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显性存款保险体制下,由于储户存款保险受到保护,储户不必根据银行资质来选择存款银行,存款保险制度保证了其存款的安全性,存款利率高低就成为储户选择银行的唯一标准。逆向选择表现在经营更冒险的银行自然愿意提供更高利率,能够吸收更多的存款,而稳健经营的银行反而会被市场淘汰。道德风险表现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使得银行几乎不会受到储户的监督,因而将大量信贷资产配置于高风险投资之中,以获取高额的回报。

但中国国情存在一定特殊性,与欧美情况不同的地方在于存款保险制度实际上是将过去政府对存款隐性担保显性化了。推出存款保险的意义反而是为了打破刚性兑付,弱化政府担保。可见,存款保险是利率市场化的桥头堡,对金融改革意义重大。

从影响来看,存款保险制度可能会使得大额存款部分向经营稳健的大行和其他理财、信托、保险产品分流。小行只能选择将资产质量下沉、发展中间业务或者直接面对利差收窄的事实。

二、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如何规避道德风险是核心

存款保险制度条例,是围绕着如何确定投保机构范围、设定适当的保险限额、合理融资设计和存款保险定价以竟可能发挥存款保险优势,规避道德风险展开的。

投保金融机构范围是全覆盖。从条例看,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投保存款保险。存款保险的投保机构将做到全部覆盖。

建立存款保险的初衷就是为了保障储户的利益,而没有四大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很难切实保障储户的利益。四大国有银行存款占据整个银行体系的半壁江山,没有四大行的参与很难筹集到充足的存款保险基金,无法有效发挥存款保险基金处理银行危机的能力。如果仅将特定金融机构纳入存款保险体系,比如仅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保险公司。但专门针对其他银行建立存款保险会向市场发出不利的信号,储户会认为该类银行经营风险较大才选择被存款保险制度庇护。

所有的银行都被强制纳入存款保险体系,经营稳健的银行就有动力去监督经营激进银行,存款保险公司也能筹集到充足的基金,提高公众对存款保险的信心。

储户存款账户是限额保险。所谓限额保险,即是确定存款赔付的上限。从条例看,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和国际经验一样,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6.2115, -0.0052, -0.08%)50万元。

但50万元的赔付标准可能对储户过度“保险”。中国人均GDP约为4.2万元,国际上主要国家最高保险限额约为人均GDP的4-5倍左右,该指标在亚洲的平均数为4.5。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和中国直接融资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相对滞后,按照6估计,合理的中国保险限额约为20-25万元左右。根据央行[微博]数据,50万可以覆盖99.63%的存款人的全部存款,绝大多数存款人的存款能够得到全额保障,不会受到损失。此外,即使个别小存款银行破产,央行支持其他金融机构对出现问题的存款银行“接盘”,存款将转移到其他银行继续得到全面保障。

有利必有弊。利:更好的保障储户利益,若赔付限额太低,恐引发存款从中小金融机构大量流出,立即引发金融风险,更高的赔付上限也是为中小金融机构和日后的民营银行发展挪腾更大的空间。弊:补贴了经营激进的银行,引发逆向选择。此外,全额保险或过高的限额保险也弱化了储户和金融机构风险自担的市场化约束,易引发道德风险。

当然,正如条例所说,最高保险限额并非一直不变。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GDP规模和最高保险限额能够覆盖的存款账户比例是不断变化的。另一方面,银行危机期间,政府会考虑暂时性扩大最高保险限额以增强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存款保险公司资金来源是由投保金融机构出资。从国际经验看,存款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政府出资,或者由中央银行提供再贷款;第二类是向投保的金融机构融资,比如通过征收保费或由存款保险公司发行金融债券等。

从条例上看,投保机构交纳的保费的范围为:在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运用存款保险基金获得的收益以及其他合法收入。可见,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将主要以投保机构缴纳的保费为主。

政府出资的存款保险制度会使得存款保险制度将风险转移给纳税人,投保的金融机构无须为其高风险经营导致的失败付出额外成本,引发道德风险。而来源于投保金融机构的融资安排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高风险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行为的形成硬约束。

当然,政府也不可能完全袖手旁观。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还是选择了政府融资与投保金融机构融资结合的混合融资制度。一方面,政府出资有助于提高公众信心,减少挤兑风险,此外,政府出资的存款保险公司在特殊时期会有足额的资金保障储户存款的偿付,防止危机肆意蔓延。另一方面,在存款保险公司成立之初,为了避免金融机构面临太大的经营压力,央行可能会提供流动性支持,定向或全面降准的可能性在上升。

存款保险费率是差别费率。所谓单一保费制度就是对所有投保的金融机构都采用统一的保费水平。而差别费率机制,是根据投保金融机构特征收差异保费。

篇11:存款保险制度

1、关系的有偿性和互助性

存款保险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有偿的,即只有在投保银行按规定缴纳保险费后,才能得到保险人的资金援助,或倒闭时存款人才能得到赔偿;另一方面又是互助的。即存款保险是众多的投保银行互助共济实现的,如果只有少数银行投保,则保险基金规模小,难以承担银行破产时对存款人给予赔偿的责任。

2、时期的有限性

存款保险只对在保险有效期间倒闭银行存款给予赔偿,而未参加存款保险,或已终止保险关系的银行的存款一般不受保护。

3、结果的损益性

存款保险是保险机构向存款人提供的一种经济保障,一旦投保银行倒闭,存款人要向保险人索赔,其结果可能与向该投保银行收取的保险费差距很大。因此,存款保险公司必须通过科学的精算法则较为准确地计算出合理的保障率,使得存款保险公司有能力担负存款赔付的责任。

4、机构的垄断性

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还是合办的存款保险都不同于商业保障公司的服务,其经营的目的不在于盈利,而在于通过存款保护建立一种保障机制,提高存款人对银行业的信心。因此,存款保险机构一般具有垄断性。

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

1、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如果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当实行该制度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或破产倒闭而不能支付存款人的存款时,按照保险合同条款,投保银行可从存款保险机构那里获取赔偿或取得资金援助,或被接收,兼并,存款人的存款损失就会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有效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虽然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但它的作用却在事前也有体现,当公众知道银行已实行了该制度,即使银行真的出现问题时,也会得到相应的赔偿,这从心理上给了他们以安全感,从而可有效降低那种极富传染性的恐慌感,进面减少了对银行体系的挤兑。

2、可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由于存款保险机构负有对有问题银行承担保证支付的责任,它必然会对投保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管理,从中发现隐患所在,及时提出建议和警告,以确保各银行都会稳健经营,这实际上增加了一道金融安全网。同时由于这一制度对公众心理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可有效防止银行挤兑风潮的发生和蔓延,从而促进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3、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大银行由于其规模和实力往往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优势,而中小银行则处于劣势地位,这就容易形成大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而垄断是不利于消费者利益的,社会公众获得的利益就会小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是 保护中小银行,促进公平竞争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使存款者形成一种共识,将存款无论存入大银行还是小银行,该制度对其保护程度都是相同的,因此提供服务的优劣,将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

4、存款保险机构可通过对有问题银行提供担保,补贴或融资支持等方式对其进行挽救,或促使其被实力较强的银行兼并,减少社会震荡,有助于社会的安定。

存款保险制度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稳定一国金融体系。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频频发生金融**。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5年的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日本阪和银行倒闭事件,席卷东南亚和日韩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最近日本保险公司的频频破产等等,不仅严重影响了本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安定,还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些国家为解决这些金融问题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我国目前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系统性的金融**,但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创新产品逐渐增多,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纷纷成立,在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自身风险在逐渐增加。要防范风险,稳定金融,只能“防患于未然”,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失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可行选择之一。

2)有利于保护广大存户利益,总体上增强银行信用。作为信用中介的银行,其基本特征是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即银行大部分资金是以负债的形式吸收的机构和个人存款,自有资金只占全部资本的小部分,在经营管理不善或其他因素作用下导致不能按时清偿债务时,就易引起银行信用危机。我国金融业目前的现状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尚未完全转变,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金融监管手段和方法落伍的背景下,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实际上也是对银行业发展的一种强制性保护。

3)有利于革新传统观念,提高了公众风险意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我国的银行储蓄存款不仅没有风险,而且收益可观,一直是人们投资的首选渠道。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破产不仅在理论上已被公众接受,而且在实践中已实施,因此作为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商业银行所潜在的风险也应为公众所接受。

4)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减轻中央银行的负担。存款保险的目的,一方面是在必要的情况下,执行赔偿的职责,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为了保障整金融体系的稳定。这就要求存款保险机构要对日常的银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而且要定期对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审查其上报的统计报表和帐目。当银行管理不善或经营非法、风险较大的业务时,存款保险机构可以提出警告,勒令整改,帮助银行渡过难关,或促成其它银行的并购,从而实现中央银行的监管意图。

存款保险制度的消极影响

(一)存款保险制度造成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

1.存款保险制度自身产生了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金融交易中,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两个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金融交易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逆向选择,例如,潜在的贷款风险往往来自于那些申请贷款最积极的人。逆向选择表现在,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结果(银行倒闭)的人正是那些想充分利用保险的人。由于受保的储户没有理由对银行施加约束,爱冒险的企业家发现银行业是最诱人进入的行业一一他们将能够从事高风险的活动。存款保险的存在使得储户收集信息、监管银行的动力大大降低,因为就算银行破产,他们也不会遭受损失。这使不法商人也发现银行业是一个最具吸引力的行业,因为他们的欺诈和贪污可以免受制裁。

存款保险最严重的弊端来源于道德风险,即交易的一方从事损害另一方利益的活动的动机。相对逆向选择而言,道德风险则发生在金融交易之后,按照《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它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它存在于下述情况:由于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的或有限制的合同使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者不能承担全部损失(或利益),因而他们不承受他们的行动的全部后果,同样地也不享有行动的所有好处,它是委托——代理关系中难以克服的顽症。

到金融领域来说,在存款者——金融中介——贷款者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中,他们三者都可能具有道德风险,如存款者在交易中不谨慎选择金融中介机构,因为可能有外部机构为他们降低或消灭了这种不道德行为带来的后果。金融中介机构经营者有可能偏离所有者的利益,而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决策,使所有者蒙受损失。而贷款者可能将贷款用于银行不希望从事的高风险领域,从而使该笔款项潜在的风险变得很高。存款保险客观上鼓励了存款人将资金存入那些许诺付利息高的金融机构,而对这些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资金实力是否弱于对手并不关心。同时,一些银行为弥补较高的存款成本而在投资活动中冒更大的风险,因为作为存款契约剩余收益的求偿者,他们可以从高风险的投资项目的获利中得到全部好处;而股权的有限责任性质又可以避免他们承担投资项目失败的全部损失。因而事实上,存款契约等于赋予银行管理者一个卖出期权,他们可以在投资项目损失超过其投资额(资本额)上限时将该项目“出售”给存款人。

而如果情况顺利,他们又可以通过支付债务而获得投资项目的“上涨”收益。而且在资本额一定的前提下,投资项目的风险层级越高,存款契约卖出期权的价值也就越大。这样,那些资金实力弱、风险大的银行就会得到实际的好处。结果,较之未投保而言,对存款投了保的银行会冒更大的风险。这将诱使投保银行提高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依赖度,倾向于从事风险较高、利润较大的银行业务,如以较高利润吸收存款,从事风险较大的贷款,从而加大了投保银行承受的不适当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存款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公众对金融机构风险的识别,降低了社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程度,保护了无能者、落后者,放松了金融风险对投保银行冒险经营行为的抑制,投保银行由此获得承担更大风险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对风险等级不同的银行收取统一的保险费率,就意味着同样规模但风险较大的银行并不需付出更多的保险费用,这将鼓励投保银行从事高风险的资产组合增加其预期收益,它承担的风险将由经营保守的银行补贴。因而,尽管存款保险制度旨在保护投保银行的存款人而不是投保银行本身,但却引发出了投保银行的“道德风险”。

2.从存款保险制度的利益各方行为来看,存款人、借款人、银行家及经济决策人和监管人的行为会带来负面影响。在Byrant等人基于不对称信息的银行挤兑模型里,存款人随时可能发生的挤提威胁也是作为一种市场惩戒的机制而发挥作用:任何于银行不利的信息(真实的甚至是未经证实的)都可能引发存款人的挤提,从而迫使银行管理者控制风险、改善经营绩效。然而,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保险制度对其利益提供了保护。但却由此使他们无积极性去关心银行的经营业绩和安全性,对银行的选择变得很不谨慎,储户根本没必要对其存有资金的金融机构的状况进行监督,他们惟一考虑的因素是哪一家银行能为他们提供最高的收益率,他们无须担心因银行投资失败而遭受损失,对存款金融机构的风险情况也会掉以轻心,甚至缺乏积极性将其存款从潜在破产的银行中取出。因此,存款人会缺乏充分的动机去从事市场惩戒,这会激化银行管理者的风险偏好,这样就使低效率甚至是资不抵债的银行能够继续吸收存款,这就是20世纪8O年代美国的储贷协会中所谓的“僵尸银行”。

这些“僵尸银行”从其竞争者手中吸走了存款,并以较低的贷款利率与竞争者争夺市场份额。银行是那些未进入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借款人惟一的资金来源,欠设计的存款保险制度会引起借款人依赖存款保险对某个人的或企业的业务掉以轻心,甚至导致有意利用保险制度牟利。存款保险是对银行体系的保护,而不是对运营不当的银行进行保护。银行的倒闭往往是其业主和经理经营不当而造成的。没有存款保险,经理们也可能牺牲银行利益去谋私利,存款保险机构的存在则鼓励银行自身去从事风险更大的投资。正如金德尔伯格所说“如果一家银行或公司知道自己会从自己所干的蠢事中得到解救,这实际上会使它进一步放弃高标准要求而沉迷于蠢行。”因为如果投资成功的话,它们的利润表上的盈利会添上重重的一笔,如果失败的话,其损失只以他们的自有资本为限,而其它的损失由存款保险机构来承担,这也是一种道德风险。经济决策人出于政治原因,会强调一种为避免经济衰退而设计的保险制度。监管人往往弄不清应代表谁的利益,他们不愿暴露监管对象的问题,怕毁败其誉,为此习惯于将问题消化,这样常常会耽误处理危机的时间。存款保险降低了监管人迅速关闭破产银行的动力,最终增加了转嫁到纳税人身上的成本。

3.存款保险制度所引发的道德风险还会对银行的

资本比率趋势产生消极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理论指出,偏离于MM定理关于无磨擦世界的新古典假设,现实中的种.种市场不完全因素都可能对企业的资本结构产生影响。在没有存款保险的制度背景下,银行作为一类特殊企业,其市场化的资本要求也是这些因素相互权衡的结果。归结起来,这些影响因素一般包括:

(1)债务利息的税蔽收益。这是指债务利息和股

本红利所面临的不同的税收处理,前者列入成本,可以免税,后者算作利润,必须交纳所得税赋。

(2)资本比率的信号效应。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不具备完全信息能力的存款人需要通过银行管理者输送出来的信号间接地评价银行的财务状况。由于银行管理者往往追求老股东的最大利益,如果投资项目前景看好,他们会倾向债务融资来独享全部的价值增值;反之,如果投资前景黯淡,管理者则更愿意发行新股以便让新股东分担未来的损失。换言之,负债一资本比上升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表明银行管理者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

(3)银行的破产成本。这是指银行预计或已经发生破产损失时将会导致的成本支出。具体而言,它又包括直接破产成本和间接破产成本。而资本的比率越低,银行无力偿付固定利息支出的风险越大,银行的破产成本也就越高。

(4)代理成本。银行股东与存款人之问属于典型的委托一代理关系。银行管理者具备的信息优势会诱使他们从事各种以攫取债权人利益为目标的“次优行为”。例如,以高风险投资替代低风险投资、为弥补损失而进行更大的冒险,以及通过低估贷款损失或从事“收益交易”来操纵会计账户等,这些次优行为的发生概率与银行的负债比率存在直接的关联。负债比率越高,银行管理者通过次优行为攫取的利润越多,与存款人的代理冲突越激烈,所导致的代理成本也就越高。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最终都会通过存款人的理性预期而转嫁到存款利率的增加上,因此为了降低筹资成本,银行管理者就会具有提高资本比率的动机。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如果较为严重的话,那么就可能导致“坏车市场”,即金融交易效率的低下。因为既然金融机构不能辨别申请贷款者的风险,那么他理性的选择是不贷款或少贷款,而同样存款者因为信息不灵,不知哪一家金融机构的风险有多高,那么,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存款者的理性选择是从银行中提出存款,而每个人的理性选择结果导致银行界中的“囚徒困境”——挤提行为。其实,存款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讲,只是一种心理支持制度。它以“保险”的承诺,给存款人特别的心理慰藉,使存款人一般不会轻信传闻而非正常地到银行提款,从而大大减少了对商业银行挤兑的风险。但是,心理支持毕竟有限,保险金集中的程度更有限,一旦银行经营问题严重且具有普遍性,存款保险制度就会由于心理支持不堪重负和保险金不足以补亏而濒于崩溃。

(二)不利于银行市场上的优胜劣汰

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无效率的银行,使之逃脱于市场规则之外,而且可能使银行倒闭的数目低于对经济社会来说最为有利的水平。最终造成整个银行系统运行的低效。

(三)可能带来社会成本与银行机构运营成本的增加

前者指的是由于制定并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法律、设立存款保险局、对银行机构的风险控制与检查等引起的增加成本;后者主要是指由于缴纳存款保险费以及接受存款保险局的检查引起的银行机构方面所增加的成本。存款保险制度还具有延缓风险暴露的作用。因此容易被权力者利用,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累积,由此加大解决问题将要付出的代价,最终损害整体的经济利益。

以上较为详细的分析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利与弊。应该指出,单纯的判断利大于弊或是弊大于利从而决定我国是否应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不客观、不科学的,应该深入到我国具体金融环境来进行研究。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实际上我国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存在了许多年,它通过国家信用与财政支出为银行提供了几乎无限的信用担保。正因为这种“隐性和约”的出现使得我国银行业长期举步维艰并潜伏巨大风险但恐慌性的挤兑浪潮却始终没有发生。那我们是否需要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呢?这涉及到不同储蓄保障制度的比较与评价问题,要评价一项制度的优势与不足,不能孤立地分析该制度本身,应该运用比较制度分析工具,在~个合理的参照体系内进行评价:找到可以替代的制度安排,比较它们在实现同样目标时的成本大小,成本最小的制度应该成为我们的选择。具体来说,评价存款保险制度的优势与不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存款保险制度放在与隐性合约的比较制度分析框架中去,比较它们在实现目标方面的效率优势,比较它们所需要的运行成本,然后才能得到一个有关存款保险制度是否有必要建立或是否有必要延续的正确结论。

其中,效益分析可以有如下几点:(1)作为清偿赔付机制,使储户利益在银行破产时免遭过于严重的损失;(2)提供确定性,以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3)降低单个银行支付危机的外部性,以确保银行业乃至金融体系的稳定。第一项是设置存款保险制度的初衷,也是其最基本目标。前两项是实现金融稳定的必要条件。第三项金融稳定是各种储蓄保障制度设置的最终期望,也是制度绩效的衡量指标。成本分析可以有以下几点:(1)制度建设和维护费用。(2)制度运行费用。(3)如果储蓄保障制度是通过维系问题银行的继续存在来保护储户利益的,那么问题银行持续存在的费用在不同制度下是不同的。(4)道德风险问题(因为道德风险问题与储蓄保障制度的目标构成二难悖论,所以不同储蓄保障制度下道德风险问题的严重程度成为判断制度优越性的主要依据)。只有通过以上的辨证分析,才能得出客观公证的结论。

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

3月31日,国务院总理签署第660号国务院令,公布《存款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自205月1日起施行。

存款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存款人利益的重要举措,是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维护公众对我国银行体系的信心,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我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条例》的出台,为建立和规范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为有效保障存款人利益,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条例》规定的存款保险具有强制性,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都应当参加存款保险。除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机构的存款等外,其他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都属于被保险存款的范围。

《条例》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这一限额高于世界多数国家的保障水平,能为我国99.63%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金额在最高偿付限额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超出的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存款结构变化、金融风险状况等因素调整最高偿付限额,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执行。

《条例》规定了存款保险的保费交纳主体和费率。保费由投保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交纳。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其标准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款结构情况以及基金的累积水平等因素制定和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投保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等因素确定。

为切实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条例》明确了存款人有权要求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偿付被保险存款的情形,包括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担任投保机构的接管组织、实施被撤销投保机构的清算以及人民法院受理对投保机构的破产申请等。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在上述情形发生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足额偿付存款。

《条例》规定,存款保险基金的运用遵循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的原则,限于存放中国人民银行,投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等形式。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对投保机构采取早期纠正和风险处置措施,在充分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同时,快速、有效处置金融风险,确保银行业正常经营和金融稳定。

1、存款保险制度可有效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

2、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总体上增强银行信用,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

3、存款保险制度能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

4、实行强制性存款保险实际上也是对银行业发展的一种强制性保护。

5、在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革新传统观念,提高公众风险意识。

6、在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还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减轻中央银行的负担。

上一篇:做好农村工作 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报告张莉下一篇:心中有座永恒的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