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教育

2024-05-01

性心理教育(精选6篇)

篇1:性心理教育

青少年性心理教育

泉州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接触各类性信息的机会增加,比如前几年没有的性用品商店和网络、各类宣传如今比比皆是。青少年性犯罪率在几年内出现大面积的提高。面对这种情况的变化,开展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从目前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在泉州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开放与保守并存。在QQ上,一些社会青年都认为,婚前同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家长和成人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各种性宣传、避孕套漫天飞的开放时代,有些教师和家长却采取保守的态度或者视而不见或个别号称性教育家夸大其词的宣传,导致青少年性犯罪率不断上升,是教育的失职。

关于青少年性知识的学习,当前有不少的争议。比如美国,当前盛行禁欲教育,目前全美有35%的学区提供“完全禁欲教育”课程,这种课程的倡导者认为,讨论性行为可能会诱使孩子们进行“试验”,还会引发同性恋行为,因此除了号召“禁欲”外,对其他性知识“绝口不提”。这跟中国传统的教育有点类似。一份调查显示,只有15%的家长支持“禁欲教育”。至少有75%的父母希望学校教授包括节欲、避孕、堕胎、性倾向、如何使用避孕套等综合性知识。美国的青少年性教育对我们的工作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无论是哪种性教育的方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家庭内进行性教育是最好的途径。每个孩子的心理成长和生理成熟的时间存在个别差异,学校的教育只能面对学生群体和普及性知识,如性道德、性心理和性法律方面的指导,而家长则能根据自己的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每个阶段的发展需要,及时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比如,有的孩子比较早就会问“我是从哪儿来的”而有的则不问;每个女孩的初次例假,时间有迟早的问题等等。“父母和孩子最好从一开始就开诚布公地探讨性知识,”斯帕罗说:“父母应该做孩子最重要、最可信的知识来源。”在性教育方面,学校一方面应该传授普及性生理知识、性道德和性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个别咨询服务。泉州有不少学校已经有专门的心理老师为本校的师生提供服务。

性教育不单纯是学校的工作,家庭、社会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共同学习和探讨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任何对性教育的片面夸大、推卸责任或视而不见都是成人对青少年性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

篇2:性心理教育

(一)谁都会有过的尴尬

您的孩子是否曾经问过您:

●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为什么爸爸站着尿尿,妈妈却坐着尿尿?

●性病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强暴?

●什么是伟哥?

●凭什么班级里的女生可以有时候不上体育课?

●安尔乐是干什么用的?

●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睡在一起,而我却要自己睡一个房间?

您是否曾经:

●吃惊:良好的家教却培养出如此“下流”的孩子。

●震怒:大声呵斥孩子学习不上进,偏偏想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

●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面红耳赤地对孩子说“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

●推托:告诉孩子“这种问题,不要来问我!”

●欺骗:对孩子一本正经地说他们是山上捡来的或者是石头里蹦出来的。

上面这些“曾经”,这些疑问和难堪,您小的时候有过,您的孩子现在有过,您的父母也有过。性,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是非常难以启齿的问题。想想您的儿童时代、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是不是有很多特别想知道但又不敢问的问题,或者不知道该去问谁的问题?这样的尴尬几乎人人都有过。

随着一声啼哭,孩子降生世界,带给您的是无尽的喜悦。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您会发现烦恼也渐渐来临。这是因为孩子会观察了,会思考了,会提问了,甚至还常常问一些您不会回答、不爱回答、不敢回答、不好意思回答的问题。尤其是孩子的性提问,往往更令父母窘迫不堪。

(二)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阴茎被“箍”成了紫葫芦

120救护车接来了一名8岁急症男孩。男孩躺在就诊床上,父母哭喊着求大夫:“快救救我儿子吧,他那‘命根子’成了紫葫芦了„„您可要给他保住啊!”大夫掀开被单一看,吓了一跳。孩子的阴茎成了一个紫色的丫丫葫芦!开始以为是“包皮嵌顿”,但肿胀的不仅仅限于龟头,而是大半个阴茎。大夫仔细查了阴茎的凹陷处,发现一个金属环套在了那里,已经深深嵌入在肿胀的组织中。这可难住了医生,他们请来了钳工、管工,都摇头摆手而去。怎么办?肉里的“铜箍”既不能锯断,也不能钳掐,谁有办法取下来?最后,大夫会诊决定在嵌顿远端多处穿刺加切开、挤压、放血放水,好歹把金属环取了下来,但孩子的阴茎已经破烂不堪,虽然全力保住了没有坏死,但将要形成的瘢痕,也会影响未来的功能。

小男孩说,他总感到小鸡鸡一拨弄就硬,很好玩。他曾经问过妈妈为什么会这样,妈妈红着脸骂他“不要脸!不许胡说八道!”。他又去问爸爸,爸爸狠狠踹了他一脚,骂道:“好小子,这么点儿的人就不想学好?!”

后来,小男孩到学校里去,听较大的孩子说,要是给小鸡鸡套上一个橡皮套,它就会变得更硬,也会感到很舒服,那天放学以后,他没有找到橡皮套,却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一个铜环。他在自己的房间里褪下裤子试了试,恰好套在了阴茎上,来会一滑动,觉得挺舒服,却不料阴茎硬起来却软不回去了。环的远端阴茎越涨越粗,再想拿掉已经不可能了。想告诉爸爸妈妈却又不敢,因此就忍耐了很久,直到阴茎发紫了才不得不告诉父母。

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在全国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孩子们再也不是过去父母眼里的小宝宝了,他们有了很多疑问和困惑,信息化时代的影视、网络、电子游戏,也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与性有关的信息。他们对父母提出的性问题也越来越尖锐,越来越让父母接受不了。过去,孩子们可能会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等简单、常见的问题,而现在,孩子口中出现了许多令父母都不好意思听的问题。

(三)孩子性提问的四个阶段

既然每个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都会给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性问题,那么,您知道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想问一些什么样的性问题吗?

婴儿长大成为幼儿,儿童变成少年,英俊青年变成成熟的中年人,人类的繁衍和发展是多么伟大!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身、对他人不断探索的过程。既然人是这个世界上的精灵,人是创造世界的万物之灵,那么孩子对“人”本身发生兴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同样,人的成长是分阶段的,对性的了解需要也是分阶段的。科学研究发现,儿童对性的了解需要基本分四个阶段。

1、身体认识阶段(0-4岁):大多询问身体器官的名称及区别等问题

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婴幼儿阶段。这时他们的性心理发育往往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自发性,而是好奇性。尤其在幼儿时期,他们的性意识开始孕育,对性的愉快体验也开始从无意渐渐走向有意。因此,男孩会用手触摸阴茎,女孩会用桌子边角或者其它物体去触摸阴蒂。这种行为并不说明孩子有什么性目的,只是一种自发的现象。也有的孩子喜欢观看和触摸其他同性或异性幼儿的生殖器,或者裸体向异性小伙伴炫耀自己的生殖器,甚至进行性接触游戏。这些都是孩子的好奇心驱使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产生,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身份和性角色。尤其是当发觉自己和他人有差别之后,他们就会有意识地表现出对性的好奇和关心,也就会不断地提出各种关于性的疑问。例如人的妊娠、人的出生、男女身体与特征的不同、与父母的关系等。如:

●为什么妈妈的乳房很大,爸爸的乳房很小?

●为什么男孩站着尿尿,女孩子坐着尿尿?

●为什么男的和女的要进不同的厕所?

●男人和女人应该在一起洗澡吗?

这时,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态度,使用科学的名词,告诉孩子身体不同部位的名称。父母也可以参考一些专业书籍,利用图片让孩子认识男女身体上的器官及其不同,或者在与孩子一起洗澡的时候,帮助孩子了解人体各方面的构造。这样,孩子就可以从认识自己做起,慢慢地了解他人。比如,当一位儿童问妈妈自己是怎样住在妈妈肚子里时,妈妈解释说:“爸爸给了妈妈很多名字叫做精子的小生命,他们拼命向前冲,想到达妈妈身体里面一个叫子宫的地方。最先到那儿的精子就能钻进卵子,精子和卵子结合就变成了妈妈肚子里的小生命。你就是那场比赛里跑了第一的小生命!十个月以后,你便可以离开妈妈了。”通过这番话,孩子从妈妈那里不仅获得了坦然的态度,而且学到了“精子”、“卵子”、“子宫”等科学的名词。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小,因此常常用幼儿语言对孩子讲话,把“屁股”说成“屁屁”,把大腿说成“腿腿”,把肚子说成“肚肚”,这样的话其实对幼儿认识自己并不好,因为这样的话语系统只适用于幼儿群体。当他长大一些以后,他就会发现屁股其实不叫“屁屁”,肚子也不叫“肚肚”。孩子会因为话语系统的不同而对以前所了解的知识感到困惑。

2、生命起源阶段(4-8岁):大多询问生命起源及生育等问题

此阶段孩子大多生活在幼儿园或者小学低中年级,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因此对自己的归属感非常敏感,他们提问的重点主要是与“生命的起源”相关的一些问题。如:

●我是从哪里来的?

●我是怎么生出来的?

●爸爸怎么不能生孩子呢?

●生孩子是不是真的很疼?

这时,父母尽量不要以谎言称来应对孩子,如对孩子说“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你是爸爸妈妈在路上捡的”等,而应该让孩子清楚地了解,自己是爸妈相爱结合而生下来的。

3、性知识阶段(8-12岁):大多询问一些与性有关的问题

这个时期,孩子已经进入了小学中高年级。由于智力快速发展,语言能力迅速增长,他们提出的纯粹与“性”有关的问题要远远多出前两个阶段。

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识字能力增强,他们阅读文字读物、观看电视、收听广播、登录网络的能力都比小的时候大大增强,他们所接触到的与性有关的信息也渐渐多起来。但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这个阶段孩子有关性的内容提问往往又与孩子自身没有太多关系,他们的性提问大多是道听途说来的比较多一些。因此,有的专家也称此阶段为“发问阶段”。如:

●为什么男生没有月经?

●女生干嘛有时可以不上体育课啊?

●什么是性梦?

●小便发痒就是得了性病吗?

这个阶段孩子提出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是很正常的,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内容之一,就是科学地、大方地回答孩子的性提问。当然,也有的孩子发育相对早一些,虽然他们的性功能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性别意识已经萌芽。有的女孩对自己渐渐隆起的乳房感到不安,有的男孩害怕去洗澡,怕被同学看到自己开始长出的阴毛。为了及时做出恰当的回答,父母应该学习一点有关儿童性教育的知识。

父母还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儿童性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在回答孩子性提问方面,孩子能勇敢地向父母提出问题,首先说明他对父母的信任,说明父母与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良好的基础。这时,父母应耐心倾听,有问必答。

4、爱的教育阶段(12-16岁):大多询问一些与爱情、婚姻、性相关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里,孩子一般进入了青春期或者青春前期。这也是孩子发育最快的阶段,这时不仅孩子的身体迅猛发展,各种性征也渐渐出现,以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即作为男人和女人的一些特征)明显发育为特征。女孩大多出现了月经,男孩则发生遗精。这时,孩子往往会对自己的生理发育速度、第二性征以及生殖器的大小和形状等产生忧虑。也有的孩子除了发生月经和遗精外,还会产生其它性心理表现,如强烈的性感受和性幻想,男孩阴茎勃起速度会增加,女孩阴道分泌液增加,自慰行为的频率会上升。

因此,他们特别渴望得到性知识。但他们的提问已经不会再如同小时候那么直接,而是间接的、策略地提出来。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不涉及到“我”,但实际上往往与自身密切相关。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心理都会迅猛地发展,他们对爱情、性和婚姻的兴趣也在迅速增加。如:

●一个人老想看见另一个人,这就是喜欢他吗?

●为什么有的女同学乳房左右大小不一样啊?

●遗精是怎么回事?遗精是正常的吗?

●如果一个女孩的梦里老有一个男孩出现,这是不是不好的现象?

所以,除了父母要给孩子关怀和指导以外,更重要的是学校应有性教育大纲,真正根据孩子的性生理、性心理变化的自然规律,制定符合他们年龄特点、性别特征和知识水平的性教育计划,依据他们身心发展的序列,有目的、有顺序地确定恰当的教育时机,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二、谁来回答孩子的性提问

(一)双亲的角色同样重要

1、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一位母亲曾经遇到一件难堪的事情:那次,我们在好朋友家里玩得很晚,就没有回去。晚上,好朋友夫妇安排我的儿子住在她女儿的房间里。她的女儿房间里摆放着现在比较时髦的那种上下床。这种床设计得很好,平时人可以住上面,下面学习、存储衣物等。如果来了客人,放开一些木板就是下床。那天晚上,儿子就是睡在下床上。而我们四个大人则挤在客厅和卧室里。

考虑到两个孩子都是10岁左右,我们大人也觉得住在一起没什么。可是第二天,那个女孩却哭着对她妈妈说,我的儿子晚上爬到了上床上,钻进了女孩子的被窝里。好朋友悄悄把我拉到一边说了这件事。她说她已经问过她的女儿了,我儿子并没有做什么,只是要和那个女孩搂在一起睡觉。好朋友说她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告诉我,因为这样对我儿子的成长会好一些。

回家以后,我问儿子昨天晚上在女孩的房间里都干什么了,可他一脸天真无邪地说“什么也没有干啊”。我又问他:“那你和女孩睡在一个被窝里没有?”他平静地说:“睡了!那样暖和啊。”我生气地问:“你为什么不睡自己的被窝,非要睡人家的被窝?你不知道人家是女孩吗?”可儿子却理直气壮地说:“您不是也和爸爸睡一个被窝吗?您们大人可以睡一个被窝,我们怎么不可以?”儿子的话让我几乎哑口无言。

我觉得我应该回答儿子的问题,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而且我是母亲,和儿子讲那些事情是不是不太方便?是不是他的父亲对他讲这些事情更好一些?

事实上,这位母亲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当孩子向父母发问的时候,到底应该由谁来回答孩子的提问呢?

2、世界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

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觉得面对孩子的性提问时,女儿的问题应该由母亲来回答,父亲的问题应该由父亲来回答。这样的看法实际上是有些偏颇的。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与父亲、母亲的接触使他们对性角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他们了解了男人和女人的相同和不同,了解了男人和女人需要合作。同样,他们对一些性知识的了解也应该来自父母两个方面。父母双方一起回答孩子的性提问是比较合理的安排,因为在讨论性和爱的时候,父母双亲是爱和被爱的最亲近的典范。

相反,如果按照人们常规的想法,男孩的问题由父亲回答,女孩的问题由母亲来回答,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对性的认知也产生偏颇。女孩对性知识的了解只继承了女性对于性的认识,而男孩对性知识的了解只继承了男性对于性的认识,他们对性的态度也大多来自同性群体。这样,他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的认识也会相对片面,毕竟,这个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的。因此,我们说,父亲和母亲在回答孩子的性提问时,角色同样重要。

3、父母的意见要保持一致

儿童期的性教育主要在于家庭和父母,父母的言谈举止时刻在影响着孩子。父亲要多和儿子接触,也要多和女儿接触,母亲也是同样,使孩子同时在父爱和母爱中摄取双亲气质中的良好方面,父母的良好“同化”对子女性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

尤其是在回答孩子的性问题时,父母双方更要保持原则和态度上的一致。这样,孩子得到的是统一的教育,同时他也从父母合作的态度中了解到男女应该怎样相处。如果父母态度有分歧,尤其是性道德和性思想方面想法不一致,那么就会成为孩子未来生活的“困惑”。一方面,他会陷入一种矛盾的教育状态,不知道谁说的对谁说的不对;另外一方面,当他长大一些以后,他会利用父母的不一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无异于在孩子的生活里设下了障碍。相信任何一位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给孩子的性教育是这样的。

(二)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当然,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并不一定要父亲、母亲同时给他们讲解,关键的是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孩子年龄不同,他们对性的理解也不同。如果是年龄比较小一些的孩子,可能提问比较直接,也比较开放,他们不在乎在什么场合提出性问题,也不在乎谁来回答自己的提问。即使是异性长辈回答自己的问题,他们也不会觉得难堪。这是因为他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性意识。在孩子的心目中,谈论性器官、性问题就像谈论杯子、椅子一样正常;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性意识,那么他们一般不会特别直接地向异性长辈提问,他会觉得很窘迫。当然,也有的孩子,因为与异性长辈关系更贴近,与同性长辈存在沟通上的困难,或许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疑惑告诉异性长辈。当孩子向您提问时,不论是自己是同性角色还是异性角色,都应该泰然自若地承担回答问题的任务。

另外,父母还要尊重孩子提问的内容。即使孩子提出很尖刻、很让父母不能接受的问题,父母也要首先考虑孩子为什么会提这些问题?不要因为您自己不能接受就打击了孩子探索的好奇心和勇气。

(三)异性父母回答问题时应采取的态度

研究表明,就性角色的学习而言,同性的作用更大一些;而就性角色认同而言,孩子也可以从父母中的异性一方获得帮助。例如,当女儿面临青春期,需要了解与月经有关的知识时,母亲可能给女儿的帮助更大一些,母亲可以告诉女儿如何使用卫生巾,如何注意经期卫生,如果注意生冷饮食,如何调节心情等。这是因为母亲曾经有过类似的体验,可以给女儿做详细的知识讲解。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就不能给女儿以帮助。父亲对于进入青春期女儿的赞美、欣赏、关心、爱护,可以使女儿增强自信心,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这种性别角色上的认同,有时候父亲比母亲的作用更大一些。

同样,当儿子高高大大地立在母亲面前的时候,如果他询问一些与男性生殖等有关的问题时,父亲可以做更多的解答工作,毕竟父亲在这方面有些亲身体验,而母亲则可以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对儿子进行赞赏,让儿子感受到做男人的自豪。

所以,父母可以在回答问题方面做一些分工。比如,具体到相关的性知识,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以及他所询问的题目,由同性一方来回答;而在性别角色认同和理解方面,异性一方就可以多起些作用。

异性一方回答问题的时候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应力求做到大方坦然、神情平静。

一个女孩曾经问她的爸爸:“为什么您们男人没有月经?”这位父亲别扭了半天才说:“那都是女人的麻烦事,我们男人怎么会那么麻烦?”后来,虽然这位父亲还是讲解了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别,但是他的别扭的表情,却使女儿感到,女人不如男人,女人就是比男人麻烦,月经一定是不好的事情。这样的态度对孩子有很不好的影响,甚至抵消了父亲所做的详细解答。因此,建议异性父母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不要加进贬低孩子、贬低异性的话语,应向孩子强调,无论哪种性别都是美好的,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同时,父母还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赞扬,这比回答问题更重要。

(四)单亲家庭该如何回答孩子的性提问

1、一位单身母亲的心结

王女士是一个单身母亲,丈夫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因车祸去世了,这些年来她一直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着。可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她发现儿子的举动越来越过分。有一次,熟睡中的王女士感到有人在掀她的内衣,并用手抚摸她。惊醒的王女士一看是自己的儿子,愣住了。儿子觉得自己的行为被母亲发现,也害羞地蜷缩在床角,不肯也不敢再和母亲对视。再后来,王女士又发现了儿子一些更加过分的行为:偷看母亲洗澡、把母亲的内衣藏起来等等。

对此,王女士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觉得儿子可能是患了什么心理疾病,于是就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医生却说,从目前看,孩子未必就是心理疾病,也许只是对女性很好奇。心理医生建议她先和儿子好好沟通一下,或者好好给儿子讲讲女性的身体结构等。

可是,该怎样给孩子讲解女性的身体特点等问题?王女士一筹莫展。作为母亲,她觉得在已经长得很健壮的儿子面前谈论女性身体实在有些难为情,况且她也确实担心孩子以后不好意思再面对自己。

2、寻求亲友团的帮助

单亲家庭在回答孩子的性提问方面的确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单身父母就无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性教育。

当孩子提出一些敏感的性问题时,如果单身父亲或母亲觉得确实难以回答,可以请与孩子关系比较密切的姥姥、舅舅、叔叔、婶婶等人来帮助解答,也可以直接找到前妻或前夫,请他们协助。有些问题也可以考虑请老师帮助解答。

三、什么时候回答孩子的问题好?

(一)及早开始

1、儿子真的想美人了吗?

一位母亲曾经焦虑地写信向专家们请教。她说:“我儿子现已5岁半了。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我发现他在被窝里用手拨弄了几下小鸡鸡,小鸡鸡竟然硬起来了,我对性教育略知一、二,并未因此感到惊奇。但令我震惊的是,当我无意问了一句‘小鸡鸡怎么硬了?’的时候,儿子的回答实在令我害怕:‘想美人了!’我气得要命,问他‘是谁告诉你的?’他竟然说:‘谁也没告诉,它(指小鸡鸡)自己想,我也没办法’。我很担心,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把性器官的勃起与异性联系起来,是否有坏人教唆?他真的懂得想美人了吗?我想给孩子讲讲性知识,可是又觉得才五岁多的孩子,就对他讲这些是不是太早了点儿?”

其实,儿童的性问题早就存在了。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儿童从3岁开始性器官就开始感受到快感了。另一位心理学家马丁森氏也认为,女孩到了3岁,男孩到了两岁半,在摆弄性器官的时候就可以获得快感。大多数儿童爱抚摩母亲的乳房,有些儿童爱扑卧使生殖器受到一定的压迫,这都说明儿童有一定的性感觉,儿童在抚摩母亲乳房、玩弄生殖器或扑卧时感到一种惬意。早期的儿童十分喜欢玩一些被动性动作的游戏,如让人摇晃或让人抛向半空。弗洛伊德认为机械性的刺激或者流动的空气扫过儿童的性器官时,可给孩子带来一种类似性活动的快感。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不仅有上述的性快感,还会有一些性行为。这些行为从幼儿园就开始萌发了。有的孩子常常会发生这样的行为:如相互拥抱、接吻;把对方抱起来;小伙伴与其他孩子成为好朋友就会嫉妒等,还有的孩子会对自己或同伴的身体器官感兴趣。有时,他们会独自观看自己的性器官,有时他们会与异性伙伴之间互相让对方看一看性器,或者用手摸一摸,其表现形式多为“模仿医生”、“掀裙子”等游戏。据日本名古屋市青少年问题协议会1970年对290名儿童的调查,其中做掀裙子动作的有201人,而在成人眼皮底下停止掀裙子的儿童占70%;窥视厕所者167人;从裙子下面窥视者164人;摆弄性器者108人。

各种感官上的体验和一些在孩子看来很好玩的性游戏,会使幼儿、儿童向父母提出性问题,但孩子提问和感受是两回事,提问对于他来时,就是在讨论问题,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因此,父母不要惊慌。有的孩子看到电视上的一些镜头,学习了电视上的一些语言,他也只是觉得很好玩,才特别爱说出来。

2、别把性启蒙阶段变成空白

既然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了性意识和与性有关的行为,父母不妨早点对孩子讲些性知识。尤其是当代的孩子,他们发育快,受媒体影响大,心智成熟早。这时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教育,总是指望找到一个成熟时机,等孩子大些了再谈。这样,孩子童年的性启蒙阶段就变成了空白。

儿童期的性教育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今后的一生,影响到他们的性自认,性别自我表现,性别角色行为,动情反应以及今后的性目标选择。所以,建议父母及早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当孩子开始提问“我从哪里来”、“爸爸为什么站着尿尿”的时候,父母就要认真给孩子讲解,不要错过孩子的发问。

新加坡一位男性性教育专家在对7岁的女儿进行性教育时,便是裸体和女儿一起洗澡,当女儿看见父亲的生殖器并非常不解时,便对她解释男女生理的不同。这位性教育专家认为,在孩子还没有形成男女羞涩时进行性教育,是进行性教育最好的时期。不要以为,只有孩子大了才能开始性教育。当然,这位新加坡性教育专家的家庭性教育模式未必能得到大家的认同,但父母采取开放的态度,及早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可以帮助孩子自然地获得性知识。

(二)随时进行教育

许多父母总是希望能够找一个单独的时间来和孩子谈谈性问题,认为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实际上,性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可以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来谈性,不一定需要刻意安排。例如,孩子小一点的时候,父母可以利用和孩子一起洗澡的时间,自然地和子女谈起性器官发育,以及如何清洁卫生的问题;父母也可以利用带孩子到动物园去的机会,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对孩子详细解释生物如何由传递花粉及交配来繁衍生命。父母要告诉孩子,这是生物的本能,是很自然的事情。等孩子大一点了,可以和父母一起讨论的时候,父母还可以找到有关两性相处、青少年怀孕或强暴事件的新闻报道,讲给孩子听,告诉孩子如何保护好自己。同时,您也可以听听孩子的看法。

因此,父母与孩子谈性问题是没有时间和场合的限制的。建议父母随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当看到相关内容的时候,都可以成为父母和孩子共同探讨的话题。父母还可以找些书给孩子看,可以悄悄放在那里,当孩子想了解相关知识的时候自己去看,也可以推荐给孩子看。至于具体采取的方式,要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别全指望学校

1、学校教育“隔靴搔痒”

一些父母也知道孩子长大了,的确需要了解很多性问题了。但是,他们往往又认为:性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事情,还是老师讲这些比较好。

据了解,目前在小学阶段,学校每周有健康课,但是涉及有关性生理方面的内容只有一个课时,且很多学校在进行性教育的时候经常让学生自修;在中学,一些学校把这方面的内容归在了生物课上,其中只有初三的《人体生理卫生》课专门讲授人体,生殖系统也只占一个章节。这种蜻蜓点水的性解答自然无法让孩子满意。

因此,有专家指出,目前出现的孩子性知识贫乏和性恐慌意识现象,与性教育开展得太晚,对孩子早熟来说显得滞后有关。而且,性教育开展得不够“透”,陈旧的内容,主要停留在健康教育的层次上,对避孕、性生活等知识遮遮掩掩。

2、性提问往往有很强的私密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一无是处,目前各方面也正在努力,希望能给孩子们更需要的性教育。比如,一些包含内容更全面、准确的青春教育教材已经出版。

但是,父母要认识到的是,在如今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里进行性教育,光有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孩子的性提问往往有很强的私密性,他们难以把这样的问题放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学校进行的性教育面向大多数,回答大多数孩子的问题,对于学生们个人的具体问题,则未必能给与充分的解答。

况且,性教育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如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保护等。父母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解答孩子的提问,会让孩子更加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这对提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质量也非常有益。

(四)别做“鸵鸟”父母

也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最好什么也不说,沉默或者打岔才是最好的办法。一位母亲说:“性知识并不是非‘启齿’不可。我不就这样过来了?我也不准备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

这样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一种“驼鸟”式的教育,即当孩子提出问题以后,父母往往保持沉默,或者回避问题。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提问保持沉默,在他们看来,对孩子讲多了性知识肯定不是什么好事,认为那是有意“惹”他们。但这样闭口不谈性,往往会使孩子觉得,性是不能谈论的话题,是丑陋的事情,从而形成对性持否定态度的价值观念。

渐渐地,孩子也会不再向父母提出性问题。亲子之间越是回避性话题和交流,孩子就会越觉得那是一件不该启齿的事,但是他们的兴趣却与日俱增。一些性问题成了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会越来越感觉神秘。

四、怎样回答孩子的性提问

(一)放松,不要紧张

有一位母亲苦恼地说:每当孩子问我一些性问题的时候我都特别紧张,不知道该和孩子说什么好,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口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才算恰当,更不知道该讲到什么程度才是适合孩子需要的。从小到大,父母从来没有给我讲过这方面的事情,我也是自己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才了解了一些那方面的内容。

分析这位母亲的心理,她的紧张其实主要不是因为知识储备不够,而是因为在她内心深处一直认为这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所以,当孩子一提问的时候,她自然要紧张。

知识不足不会是父母回答孩子问题的主要障碍,心理上的障碍才会真正妨碍父母和孩子交流。在父母看来,要讲性知识首先是不光明的事情。其次,父母还往往认为要讲与性有关的问题,自己应该郑重其事、有理有据、娓娓道来。但是,研究表明,性教育应该放轻松,应该在温暖的、随意的环境里进行,这样效果更好一些。

建议父母面对孩子的性提问时,要放松、放松、再放松。想想自己小的时候曾经有那么多疑问,如果现在自己能够正确地回答孩子的疑问,这将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这说明了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只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使孩子敢于把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告诉您。

(二)不打无准备之战

孩子慢慢长大,会有各种各样的性问题。这时,父母就要开始读一些青春期性教育方面的书籍了。尤其是那些孩子们经常会问到的问题,父母更要有所准备。各种书籍在书店里都会有卖,只要您做个有心的父母,就一定能找到适合您读的书,也一定能在孩子提出各种常见问题之前有所准备。

父母并不是性教育专家,面对孩子各种好奇的提问,有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是很正常的。每当这时,建议父母不要着急,可以先把自己的困惑告诉孩子。您可以对孩子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但是很抱歉,我现在还答不出来,不过我会和你一起想办法找到答案。”您还可以告诉孩子:“和你讨论这类问题,对我来说,其实也很尴尬。我的爸爸妈妈以前从来没有和我谈这类的问题,但是我希望你在这方面有任何疑惑,都可以和我们讨论”。然后,您可以和孩子在网络上、图书馆里、书店里找到您说需要的答案。这也是一个您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

当孩子提出一些性问题的时候,父母最好用温馨的语气来回答,这样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一位母亲曾经科学、艺术地回答了儿子关于“我是拣来的吗?”这个问题:

明明问得那么迫切,那么认真,看得出,他内心对那种“拣来”的答案的恐惧很深很深。妈妈深受感动,忙把明明搂在怀里说:“明明是爸爸妈妈亲生的,一点不会错!妈妈还知道,别的小朋友也都是妈妈生的。”

“那为什么他们的妈妈要撒谎?”

“因为生孩子的事不好说。”

“妈妈,我们就是要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

“明明,你是爸爸和妈妈结婚以后,在妈妈肚子里长成的。你在妈妈肚子里住过10个月呢!”

“那我为什么不记得?”

“因为那时你很小很小,最初小到眼睛都看不见,只是一个细胞叫‘受精卵’,后来它开始分裂成2个、4个、8个细胞„„逐渐生长起来,这就叫‘胚胎’,再以后就长出了头、颈、身体和四肢,形成了‘胎儿’,妈妈肚子里有一个专给胎儿准备的‘房子’叫子宫,你就在那间房子里住了10个月,长成一个6斤多重的孩子才生出来。”

明明很惊奇,睁大了眼睛,似乎感到不可思议。可他最后,突然醒悟过来说:“妈妈,是不是我也像咱家的大猫生小猫一样,生出来的?”

这正是妈妈感到难以细说的地方,不料儿子用一个比喻给讲清了。妈妈忙说:“明明说得对,好多动物都是一样的,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的叫‘胎生’;像小鸡、小鸟,由蛋孵出来的叫‘卵生’。”

明明琢磨了一会又问:“那我和爸爸有什么关系?你不和他结婚,不能生我吗?”现在的孩子实在太精了,马虎是过不了关的。

“明明的问题很有道理,没有爸爸是不行的。你最初那个单细胞,有妈妈一半,还有爸爸一半,才成了一个完整的受精卵,才成为一个新生命,开始生长起来。”

“爸爸怎么会给你一半?”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就是为什么要结婚,结了婚,爸爸和妈妈就成了最亲爱的人,爸爸才舍得把那一半给妈妈;只有结婚,才说明两个人都决心把生下来的孩子共同养大成人。我和爸爸都有养育你的责任,你长大了,也有孝敬妈妈和爸爸的义务。”

明明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我真是你身上掉下来的肉,我更爱你了!”

也有的父母会根据儿子的年龄坦率地说:“因为爸爸爱妈妈,所以在妈妈肚子里种下了你,等你慢慢长大后在里面呆不住了,就钻出来了,这就像大棚里的蔬菜小苗一样!”这样的解释生动有趣,充满温馨,让孩子懂得,是因为父母的相爱才有了自己,这使得孩子对家庭有信心,也会有助于孩子长大以后享受更有质量的婚姻生活。

(三)注重孩子的前几次提问

有的父母曾经担心地说:我可不想在孩子还没想到那些问题的时候就给他讲,那不是提醒他吗?事实上,孩子一般会主动发问的。在孩子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他往往愿意把这些隐密问题告诉父母。这时,建议父母要好好对待孩子的第一次提问或者前几次提问。

性科学研究发现,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对性别以及与性有关的问题都有某种潜意识。虽然那时候他们的性意识还不够强,他们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没有太多的羞耻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对性提问没有任何感觉。孩子们往往是在下了很大决心以后才提问的。

如果父母在孩子第一次提出问题的时候就给他们以“严厉的打击”,或面红耳赤,或一口回绝,或闭口不谈,或顾左右而言他,或对孩子拳脚相加,父母种种不正确的行为和态度都会给孩子稚嫩的心灵留下阴影。

阴影大约有两种,一种是孩子觉得自己错了,性问题不能问,不能说,性一定是很丑陋的事情,这样的想法很有可能影响他未来的恋爱和婚姻生活。孩子还会因此而闭上了嘴,不再向父母提任何问题;另外一种,孩子会对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更加困惑,觉得性是很神秘的事情。这更增加了他的探索心理,会使他对性过分好奇,甚至演变成“恋物癖”、“窥阴癖”等变态性行为。

因此,建议父母要特别重视孩子前几次提问,不要找各种理由拒绝孩子,也不要敷衍孩子,而应该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用温馨的口吻与孩子讨论问题。同时,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告诉孩子这个提问很好。

(四)有问必答

陈芸芸是一位工会干事,她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有一天,儿子回家以后怯生生地将《家庭联系册》递给她让她签名。她仔细一看,上面没有五角星。一追问才知道,原来老师说他上课不守纪律,要求家长签名。她说:我问儿子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儿子委屈地说,他们班的同学上体育课时,一女生因例假获准不参加跑步。他和另外几个男孩特别好奇,就向老师提意见:“为什么她可以不上体育课?!”年轻的男教师说不清楚,几个男孩却越发起劲地问,男教师一气之下叫他们统统站出来,给他们扣上了“不守纪律”的帽子。儿子还对我说:“老师有偏爱,这么热的天,逼着我们跑步,为什么女生可以不参加跑步?!”

我想了想,觉得孩子既然提出了问题,不管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我都该回答他。于是我就问他:“你说,男生跟女生有区别吗?”儿子点点头说:“有区别的。”这时,我就直截了当地把女孩的“例假”告诉儿子。他听了,脸一红说:“怪不得她们那么容易生病!”儿子找到答案后,就不再好奇了。作为父母,我觉得对孩子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要遮遮掩掩,现在的孩子成熟得都很早。

这位母亲的做法是对的。当孩子有了问题之后,父母一定要“有问必答”。孩子的任何提问都是正常的、合理的,因此父母要给予及时解释。

(五)科学地回答孩子的提问

有些父母在孩子提出问题之后,觉得孩子还小,未必能理解自己的解释,于是就用一些儿童话语,或者是民间常用的俗语来回答孩子的问题,如把“屁股”称为“屁屁”,把“阴茎”称为“小麻雀”,把来“月经”说成“倒霉了”或“大姨妈来了”。用这些词语对孩子做解释,不能给孩子科学的性概念和性知识,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性还是神秘的事情,或者性是很不好的事情,会让人“倒霉”、“不愉快”等。因为他会从成年人躲闪的话语中感受到您心中的忌讳。因此,父母要用科学名词来解释孩子的提问。

要给孩子科学的性解释,还要求成年人尊重他人,用尊重的口气谈论性问题。例如,孩子在电视上看到两个人在接吻,问父母“他们为什么要接吻”的时候,父母就可以认真地告诉孩子:

那是剧情需要,是导演想让观众知道电视里的两个人彼此相爱的。其实,接吻是两个人互相喜欢对方,表达爱意和亲密关系的一种方法。就如现实生活中的夫妇或恋人,他们经过长时间认识和了解,在双方同意下,便会用接吻来表达爱意。有时候,爸妈也会用这种方法来表示深爱。但是,我们不能在别人不愿意的情况下,随便跟其他人或普通朋友接吻。

通过这样的解释,父母可以让孩子明白亲密行为是源自爱的,随着爱而来的是责任,做任何事都要以尊重别人为原则,绝不可强迫别人做不喜欢的事。不仅如此,父母的解释也是从尊重孩子、尊重电视情节的角度出发的。

相反,如果父母解释说:“他们两个人是在接吻,这个女的真傻,肯定得上当受骗,不信你瞧着吧,有她哭的时候!男人都坏,他们专门欺骗女人!你可别跟着学啊,那都是干坏事,小心上当!”这样的解释不仅没有科学地告诉孩子他想了解的内容,反而不尊重孩子,不尊重人类美好的感情。

一位父亲在儿子出现遗精情况时,用理解的态度对儿子做了科学解释。他的做法或许会对男孩的父母们有所帮助。这位父亲记下了他对儿子的教育过程:

儿子小健满14岁了,本来天真烂漫,近来好像变样了:晚上上床时间越来越早,而早上迟迟不愿起床。后来,在为儿子迭被子时发现了秘密:儿子的床单上有几块“小地图”。

晚上,儿子做完作业,我来到儿子房间,就从床单上的“小地图”引出了我们的话题。

“小健,这床单怎么弄脏了?”儿子立刻紧张起来,脸红到了脖子根儿。

我忙说:“你不必紧张,你不说我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以后可要穿着裤头睡觉啊!”

我告诉儿子,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理现象。女孩子大约11-12岁开始,男孩子13-14岁开始青春发育。这时体内的性激素分泌增多,男人不仅睾丸、附睾、输精管、阴茎等性器官迅速生长发育,同时第二性征显现,如体格粗壮、肌肉发达、喉结突出、嗓音变得低调而浑厚,胡须、阴毛开始出现等等;在女性,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增多。促使输卵管、子宫、阴道、阴道腺、阴蒂等性器官生长发育,同时又促使女性的第二性征出现:体态丰腴、乳房隆起、臀部浑圆、肩窄臀宽、嗓音尖细圆润等。

“那为啥会流出液体?”我告诉他,当睾丸及附属生殖腺发育成熟后,除分泌更多的性激素外,还会产生精子、分泌精液;激素、精液的积蓄,都会刺激生殖器兴奋而勃起;并产生一种欲望,喜欢用手抚摩它。这种做法叫“自慰”。自慰产生欣快的感觉,达到一定程度,阴茎就会射出粘性液体即精液。

“有时我并没拨弄它,在睡梦里,它自己就流出来了。”儿子说。

“那就叫遗精。也是人成熟的表现。”

儿子听了以后,放心地笑了。

(六)循序渐进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总会有不同的性问题,父母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和他的理解程度来回答孩子的性问题,不必着急一下子把很多问题都告诉孩子,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

(七)多借助图片

一对父母面临12岁儿子的提问,有些束手无策。儿子最近给他们提了一大堆问题,全是在他们看来非常敏感的问题。比如,性交是怎么回事?生殖系统是什么样的?什么是遗精等。为此,这对父母深切感到该给儿子科学的性教育了。于是,他们到处去找课本和书,从书店里买回来的一大堆书籍都在讲解青春期性教育的“伟大意义”和“必要性”。可是,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想说的话?最后夫妻俩想了个好办法:多用图片,这样讲解起来就会省很多事儿。

母亲后来写道:几年前老公从美国带回几本大百科全书画册,这下派上用场。经过仔细斟酌,老公先找出了一张生殖系统解剖图,然后又咬牙翻出一幅性交局部解剖图,黑白线条的。画册上的图片都很喜气洋洋,男人女人从幼儿到成年,裸体的,但是拍得很美,大家都挺直身体,一脸灿烂,很为自己骄傲的样子。

我们给儿子讲解了男人和女人每个局部不同时期会发生什么变化,又讲了女性的生殖原理,月经是怎么回事;男性的生殖原理,勃起、遗精是怎么回事,精液流程图等。儿子像听一节数学课一样,并不专心致志,一边晃悠凳子一边玩儿似地听。

在讲到遗精的时候,儿子不好意思地说:“我前天晚上好像有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还以为尿床了呢。”老公并不惊讶,接着说:“好啊,挺好的,这就是进入青春期了,说明你生长发育一切正常,人有早有晚,11岁到16岁都算正常。”

讲到恋爱的时候,老公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海滩图片,浪花月光,搞得很有情调。“青春期如何建立更健康、更成熟的男女朋友关系:更强的理解;更负责任;不必回避,不要有敌意;也不要亲密得超过了理性的界线。恋爱不能太早,因为喜欢一个女孩子要为她负责任。相爱的人要亲近,亲吻、拥抱都是亲近的方式,最亲近的方式就是做爱,也就是性交。”

那幅令人担心的性交图片终于拿出来了。

儿子没看懂,老公简单地解释了一下那些黑白线条以及男女生殖器的位置,精液是怎么进入子宫的。儿子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不十分好奇,神情平淡,没有提出什么问题让我们难堪,并不比看一幅数学题的三维图多一些羞涩。

爸爸又说,结婚以前不要这么做,做爱要在结婚以后。儿子听了点点头。

真正的性教育也许这仅仅是开始,但是我们过了最可怕的一关。这一关不在孩子,在父母。也许儿子根本没觉得那幅解剖图有什么了不起,但他们至少获得了这样的概念:长大成人是可喜可贺的。性是正常自然的。性爱是美好的。爱情是珍贵的。人是要负责任的。

这对夫妻利用图片对孩子进行了很好的讲解,他们的神情安详,语气温馨,许多难以描述的内容都经由图片表达出来。无疑,这是一对聪明的父母。

(八)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更重要

多数身为父母的人总是担心孩子受到欺骗,担心孩子做出一些越格的事情,因此,父母往往爱在孩子跟前说“不要”,告诉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还总是喜欢把问题说得极其严重。在父母看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放心。但实际上,父母的话反而给了孩子一些刺激,让他觉得那些“不要”很神秘,或者还会感到很有趣,他们会更想去试一试。因此,生活里才会经常发生“父母越不让做的事情孩子越想去做”的情况。

另外,一些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仅仅懂得了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却没有懂得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这样,孩子可能不会去进行不正当的性活动,但他们长大以后也往往不会去寻找或表现正当的性爱。这样的性教育同样是失误的。

建议父母在给孩子讲解各类性提问的时候,您可以告诉他“能做什么”,如可以和异性握手、与异性一起游玩等。当然,有些“不能”也是需要父母强调的,如上面那个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时候,父亲就告诉儿子,恋爱不宜太早,结婚以前不宜做爱等。一些原则性的“不能”父母要很严肃地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在性问题的处理上,父母是有原则的。

五、回答性提问的几个原则

(一)不硬充专家

一些父母总认为自己当年没有受到很专业的、很系统的性教育,自己也不做这方面的研究,如今怎么回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呢?

其实,父母完全不必担心和焦虑。当孩子向您提问的时候,很有可能有些问题对您来说是陌生的,甚至您自己也存在疑问。这并不可怕,遇到这样的问题,父母不必紧张,您只要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孩子就行。例如,您可以对孩子说:“这个问题妈妈也没有弄懂,不如我们俩一起去查查资料吧?”“我以前还真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现象,你的问题很好,我们俩分头去了解情况、然后再一起讨论如何?”

即使有些问题父母能够回答,但有些父母也会生出些担心来,生怕自己回答得不够专业,如前面那位母亲的担忧。实际上,父母给孩子的解答,虽然没有性教育专家的解释专业,但孩子可以从父母的态度和神情中获得一种心理的上亲近感和支持感,这是专家无法给予孩子的。建议父母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不要硬充专家,不要怕回答孩子的问题。

(二)不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性问题,往往只是一种求知欲的反映,或者孩子心中存在某方面的疑虑,他才会说出来的。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回答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要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说明孩子在探索自己和他人,探索生活中一些他还不懂得问题。这种好奇心是值得鼓励的,父母如果斥责他,就会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对性产生神秘感、罪恶感、肮脏感,从而影响孩子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父母这样做,会使孩子慢慢形成一种有害的“性抑制心理”。专家认为,这种心理有的时候在某些孩子的心中很顽强地存在着,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女孩在长大以后可能会出现性冷淡、无性高潮等性机能障碍,男孩则可能在成年以后出现阳萎等性障碍。

(三)不欺骗孩子

面对性提问,有的父母用假话欺骗孩子。这样做,也许可以蒙蔽一时,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他们慢慢会识破谎言,但成年人的做法却有可能让他们也变得虚伪、不诚实。同时也会让他们感到,在性的问题上是不能说真话的。

另外,成年人一些不恰当的玩笑,也会使孩子对性知识有误解,这需要父母特别注意。2001年7月5日的《健康时报》曾登载了这样一篇文章:小强已经6岁,快上学了,可他有个坏习惯,就是在没有人的时候,喜欢玩弄自己的小鸡鸡。怎么办呢?大家让爷爷去做工作。爷爷问小强:“你撒尿不舒服吗?”“没有啊!”“那为啥常玩弄小鸡鸡?”小强沉默了好一阵子,有些害羞„„“爷爷,以前你常说,我的小鸡鸡是‘打种’用的,还说会下蛋,我总是不明白,所以„„”爷爷明白了,原来根源在自己这里。还在小强小时候,爷爷常逗他,说“摸个蛋蛋吃”,也说过“这鸡鸡可是宝贝,将来能‘打种’”。没想到这些玩笑话,却给孩子种下了疑惑。

为此,爷爷及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他对孙子说:“对啊,你不要对自己的小鸡鸡奇怪。”爷爷说,“所有的男人都有,小名叫鸡鸡,真名叫阴茎,它的两个蛋蛋叫睾丸。小鸡鸡就像你的手和脚一样,是你身上的正常器官,没有什么特殊的。阴茎的主要用处是撒尿,人哪一天不撒尿也不行;睾丸是男人的生殖器官,它的作用挺大,管男人体格发育强壮、劲头大、成年后长胡子、说话声音粗等,它里面还能生产精子,将来和女人的卵子结合后,就能生育后代,爷爷说的‘打种’,就是传宗接代的意思。”

小强琢磨了半天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原来是这么回事”。但接着他又说:“爷爷,我玩弄鸡鸡还有个原因,就是我一碰它,它就硬,感到好舒服,那是怎么回事?”爷爷笑着说:“这也没啥奇怪的,人身上不同器官都有不同特征,就像皮肤热了会出汗,冷了会起鸡皮疙瘩,看到好吃的东西,嘴里就会流涎一样,阴茎受到刺激,就会变硬,叫做‘勃起’,也是它的正常反应。”

“爷爷,我现在全明白了。”

(四)不丑化与性相关的内容

一些父母害怕孩子对性产生好奇,习惯在言语和态度上丑化与性有关的内容,比如把性说成淫秽不堪、肮脏下流的事情,看到电视上男女主人公的拥抱接吻,就斥责为“不要脸”,看到邻居的孩子有早恋行为,就在家里用极其丑化的言语描述给孩子听。父母的本意是想杀鸡给猴看,但事实上却很可能因此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及他们对爱的憧憬,渐渐造成孩子对性的厌恶心理。有的人成年后甚至有可能形成对正常性行为和性反应的严重抑制。

研究发现,性教育观会影响孩子今后的人格形成,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接受的是错误的性教育,那么他很有可能形成不健康的人格。父母应给孩子科学的教育,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强烈并不是坏事,父母应循循善诱,不能一味地斥责或粗暴地拒绝。

(五)不过分担心尺度

有的父母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很担心给孩子讲到什么程度合适,既怕讲浅了孩子没理解,更怕讲深了对孩子产生副作用。其实,这是父母不必过分担忧的问题,因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是分层次的,因此他提出的问题也往往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的,父母的讲解只要符合他理解的程度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会追根究底地去“打破沙锅问到底”。

父母讲解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进行,同时还要掌握好与孩子交流的技巧。要坦然面对孩子的提问,不要因为担心尺度问题而回避提问。当然,也有的孩子提出一些超出他年龄段的问题,这时父母不要因为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就不回答他,而要用简洁的、他能理解的话告诉他最基本的道理就可以了,不需要深入地去解释。

(六)不过分渲染

一位女孩子问妈妈:“您有两个大乳房,爸爸为什么没有?”对此,妈妈根据女儿的年龄,适当地解释说:“男人和女人虽然大体上长得差不多,但还是有许多差别。比如,男人往往长得又高又壮,说话声音粗大,吃饭也比我们吃得多。而且,男女的泌尿系统也不一样,因此,男人小便要站着,女人却要蹲着。长大结婚后,别的女人也像妈妈一样,能生孩子。生了孩子以后,就要给孩子吃奶,所以,女人的乳房就很大,而男人不能生孩子,也没有奶,所以,他们的乳房就很小。”

女儿仍不依不饶地问:“我也是女人,为什么我没有妈妈那样的大奶奶?”妈妈解释说:“因为你还没有长大,等你长到十四五岁以后,乳房也会慢慢长大的。可小男孩再长大,也不会有大乳房。就像男孩长‘鸡鸡’,女孩不长一样。”

“那我长大也会生孩子吗?”

“也会的,女人长大、结婚以后,都会生孩子的。”

“为什么男人不生孩子?”

“女人肚子里有胎儿生活的‘房子’叫子宫,孩子出生前要在那里面生长10个月;男人就没有子宫,所以也就不能生孩子了。”

母亲的解释是恰如其分的,她既给孩子解释了什么是结婚、男女身体的差异,也告诉孩子为什么男人不生孩子、女人生孩子,这些解释都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的,没有过于详细的解释,又不含糊其词。

六、态度决定一切

(一)重要的是改变父母

回答孩子的性提问,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实际上却对父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他们获得信息的能力甚至高于父母,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渠道甚至比父母还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不及时改变自己,提高自己,那么当孩子将问题向您抛过来的时候,您面对的只能是尴尬,或许还会有孩子瞧不起的眼光。

据《特区青年报》报道:一些父母和教师对性的了解甚至不如小学生。深圳市南计生协会前段时间曾经对父母、教师和小学生联合组织了一次关于性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很让人感到意外。据市南计生协于瑞龙教授介绍,两份调查问卷,题目难易程度差不多,但想不到父母和教师的性知识调查问卷准确率却很低,如在回答“什么是性交行为”这一问题时,竟有很多答卷选择的是“拥抱”。

面对老师、父母性知识的匮乏,小学生是如何获取性知识的呢?从调查题目看,小学生在“对男女生殖方面”的知识上,获取的7项途径中,竟有40%的学生从和自己一样大小的同伴那里获得,另外是从上网、看书等途径,而通过父母、教师获得的却是寥寥无几。很多学生提到“无法”或“不敢”和父母、老师交流性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说,父母和老师对性知识根本不知道。

那么,少年儿童对性教育的态度是怎样的?调查表明,有56.9%的初中生明确反对“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懂得性,用不着教育”这一观点;有59%的初中生明确反对“性教育会导致孩子有更多的性行为”这一说法;76.6%的初中生认为,“如果孩子能在学校里接受好的性教育,等他们长大了会对性问题做出更聪明的决策”

就当代孩子的认知程度来说,如果父母给他们讲解性知识的话,孩子是不难理解的。可是,孩子却很少从父母那里获得性知识。另外,父母对性的“无知”,也成为孩子接受性教育的障碍。因此,父母急需做的,是要先改变自己。父母可以多阅读一些与性有关的知识,了解孩子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把对性的了解、理解、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观念重于行动

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父母们的主要障碍不是来自知识程度,而是来自父母的观念。有些父母因为害怕孩子“堕落”,所以会谈性色变;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提出一些性问题就是“不学好”,所以才会勃然大怒;有些父母认为性教育结婚以前再进行也不迟;还有的父母认为性教育就是“月经、遗精、手淫”,所以一开口就是对孩子的警告„„正是因为这些观念上的问题,才导致了父母在性教育方面的误区。

父母要给孩子科学的性教育,需要重视四个方面的观念:

●对性的好奇心人人都有,性教育是知识教育,也是情感教育;

●性教育不单纯是性知识的教育,还包括人们对性应该持有的态度和观念;

●性教育的同义语是性学习,它需要全家一起去学习;

●性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您在家庭中培养一种理解、豁达、和谐的气氛

当您具备了这几个方面的观念时,相信不论孩子对您提出什么样的性问题,也不论您的回答是否够专业,您的行动都不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的,因为观念是行动指南针,是行动的方向盘。

(三)性教育是终身教育

无论您的孩子已经多大了,对于一个家庭的建设来说,性教育是随时都需要的。一些不希望给孩子过早讲解性知识的父母,总是用“我们小时候没有进行过性教育,不是也长大了吗”做理由。事实上,反过来想,如果父母们在自己的童年时代、少年时代、青年时代能接受系统的、科学的性教育,那么父母们性生活的质量会高于现今,而且对待子女的态度会有所改变,父母们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不会狭隘理解或者否定,父母们还会听到孩子内心的呼唤。

当然,孩子的年龄不同,性教育的内容、方式都会有所改变。有的时候,无声的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当您和伴侣相亲相爱地一起聊天,当您默默地支持伴侣的工作,当您带着全家一起快乐游玩的时候,这都是在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性教育。孩子会从父母的亲密中理解性的丰富内涵。

同时,对于父母来说,尽管孩子已经长大了,仍然不要忘记自己也同样需要接受性教育。不了解自己的更年期,不了解配偶的心理状态,不会协调自己与异性的关系,不懂得关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其实也是一种性无知。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这是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

(四)补充营养和打预防针并重

性科学研究专家潘绥铭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两个已婚的女青年,在她们的少女时代第一次来月经的时候,母亲都比较详细地给她们讲了与月经有关的性知识和一些注意事项。但是,甲女的母亲对她说,有了月经之后,就意味着一个人成熟了,就有可能怀孕。因此,来月经意味着一个女人进入了“危险期”。母亲告诫她说:“从此以后你要更加克制自己。”结果,甲女在结婚之后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性冷淡,影响了夫妻感情。

乙女的母亲则把来月经看作是女儿开始成熟和独立的标志,她告诉女儿要接受和适应这种生理变化。结果,乙女婚后夫妻生活和谐幸福。

两个女人的不同生活告诉我们,父母在解答孩子的性提问时,不能仅仅输入知识,还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培养。

许多父母都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多给孩子打预防针,预防孩子“别出事”。只要孩子不出事,不越轨,自己的性教育就是成功的。其实未必。

父母给孩子打些预防针是有必要的,比如,告诉孩子与异性过早进行性方面的接触可能会对性器官产生危害,从而感染疾病;告诉孩子如果不注意保护自己,有可能会受到坏人的侵害,这些都是需要的。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绝不仅仅是给孩子打预防针。比较而言,给孩子一些营养比预防针更重要。

篇3:性心理教育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 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将学生的心理问题错当作思想品德问题, 全部由德育工作来解决, 也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万能钥匙, 过度强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忽视德育的思想性和导向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虽然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的是服务于当事人, 即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当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 让他们自己做出各种判断和选择;德育强调的是塑造当事人, 即采用外部宣传教育的引导来实现正面说服、榜样示范、批评表扬、实际锻炼等方法。两者不能互相取代。

我校心理室与德育处、全体班主任加强沟通, 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协同构建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们制作出一套《心理预警·教育干预》, 每月一期, 预测当月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制定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 在月初的班主任会上发给每一位班主任, 指导班主任更好的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而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络和管理体系。

许多来我校参观的校长、老师、教育工作者等曾提出索要这套《心理预警·教育干预》作为参考。在此特将这套制度的形成、它与心理危机预警援助的区别、具体方案等加以整理, 供大家参考。

二、“心理预警·教育干预”与心理危机预警援助的区别

现今许多大中专学校都在开展心理危机预警援助制度, 这与“心理预警·教育干预”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 性质不同

校园心理危机是指在校园生活范围内各种突发的、重大的危机事件 (自然危害、社会恶性犯罪、暴力冲突伤害、自虐自残等) 引起的心理危机, 所以, 心理危机预警援助制度包括“预警———应急———维护”三个系统, 重在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早评估、早治疗, 更加倾向于心理治疗。“心理预警·教育干预”针对的是学生普遍出现的发展性问题, 比如学业压力、亲子矛盾、青春期交往等发展性问题, 包括“预警———干预”两个系统, 重在对学生的心理动态早发现、早预防, 更加侧重于心理教育及发展的功效。

(二) 面对人群不同

心理危机预警援助制度, 主要面对的是个别心理异常的学生, 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亲属或亲属人群。“心理预警·教育干预”制度针对的是绝大部分在校学生成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有时某一阶段度过, 问题也许就会自然消失, 受众面较前者更广。

(三) 实施对象不同

心理危机预警援助制度的实施对象主要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心理教师、与学校教育相关的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 以及高级心理咨询师、医务人员、社会安全保障人员 (公安、律师、火警等) 和社区工作者, 分辨并发现可能出现的冲突性、危害性的危机事件及对象, 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尽可能给予及时的疏导和监控。“心理预警·教育干预”的主要实施对象是学校德育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 心理室根据学生当月的心理特点, 提前发放心理预警, 班主任据此细致观察班级学生心理动态, 对可能发生的偏差行为做出早期预测和干预, 防患于未然。

三、“心理预警·教育干预”的实施过程

第一步, 心理委员观察、收集心理动态。

心理委员又名心理联络员,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心理老师与班级学生进行联络, 将班级同学的状况或变化及时反映给心理老师及班主任老师。每个月末, 心理委员将本班这一个月大部分同学比较突出的现象, 结合同学们的想法以及自己的建议, 分别记录到《心理委员观察记录表》中的“我看到的事例”、“我调查到的”、“我的建议”上。然后, 心理老师对《观察记录表》进行整理与汇总, 整理出当月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 制作当月《学生心理动态图》, 并从学生的视角进一步解读学生的真实心理活动, 帮助班主任、任课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心态。

以初一年级为例, 二月份寒假开学后通过学生心理观察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开学初的不适应, 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上课说话, 占41%;其次是抄作业、补作业, 占32%;带违禁物品占18%;看课外书、随手扔垃圾等现象分别占6%。

针对此种现象, 心理委员的解读是刚进入新学期, 大部分学生仍处于“浮躁期”, 具体表现是留恋寒假, 未进入学习状态, 贪玩, 思想比较懒惰, 不耐烦……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开学第三个星期。

第二步, 心理室结合学情发出心理预警。

在每月学生心理动态图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学习特点、教学规律等多方面情况, 心理室在每月初的班主任例会上为班主任老师发放当月的心理预警, 以十二月的《心理预警·教育干预》为例, 十二月前两周是学习情绪的虚脱期, 学生从紧张的复习考试中又回到了平静的知识接受情境中, 此时的学生身心疲惫, 教师经过这段时间的辛勤教学, 也容易感到疲惫。但这个时期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 实施目标导向的黄金阶段, 如果能在此时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 实现正确导向, 教育教学将会事半功倍。后两周是学习情绪分化期, 在新的章节教学结束后, 需要进行相应的单元测验或考试, 面对考试成绩, 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开始表现出学习兴趣的转移或学习成绩的分化……

经过一年的摸索, 我们已经整理成一套系统的、按月发布的以学习心理为核心的“心理预警·教育干预”制度。

第三步, 指导班主任开展教育干预。

针对每月心理预警反应的情况, 心理室、德育处从学法教育、班风班纪教育、心理班会等方面分别提出教育干预措施, 并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 班主任老师可以结合本班特点, 开展心理班会及其他活动, 做好班级心理辅导员。

仍以十二月《心理预警·教育干预》为例, 面对第13~14周的学习情绪虚脱期, 班主任老师可以采取的干预措施有: (1) 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学习导向, 有针对性地深入展开学法教育。可以请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介绍学习方法, 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2) 抓好班级常规建设, 发动班干部力量, 注重点面结合, 设立帮扶对象, 用班级行为来规范和调动学生的团结协作及学习竞争意识。 (3) 组织以激发学习动力《昨天, 今天, 明天》为主题的心理班会, 引导学生告别昨日陋习, 抓住今日时机, 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给学生正确的前行方向。 (4) 多组织体育活动或班级活动,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班级竞赛活动中提升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第15~16周的学习情绪分化期, 干预措施有: (1) 不断监督学生个人计划的执行。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具体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业量、试题的难度等方面。 (2) 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变换复习方式和复习内容, 避免因重复性的学习时间过长带来的不良影响。 (3)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丰富学生的心理感受, 使学生有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 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 (4) 组织心理班会《我为什么要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目的, 帮他们认识学习、文化对于一个人一生的重要作用, 引导他们逐渐恢复对学习的兴趣, 恢复正常的学习心态。 (5) 多与家长联系交流, 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以减少学生消极心态的出现。

在开展教育干预的过程中, 班主任老师还将班级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心理室, 心理室据此组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活动, 有的年轻老师说“每个月收到这样一份预警材料, 感觉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教育工作更加有章可循, 心里更有谱了!”老教师也反映,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进一步理顺了自己的工作思路, 将平时的教育工作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心理预警·教育干预》制度是一个集“观察———预警———干预”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管理、班级管理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对班主任工作、班级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作用, 值得继续深入探索。现在, 我们正在积极研究“心理预警·教育干预”的家庭版, 对家庭发出心理预警, 并提出家庭教育的干预措施, 相信这将是一个更新的尝试。

摘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心理预警·教育干预”制度是一个集“观察——预警——干预”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管理、班级管理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其对班主任工作、班级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作用, 需要了解这套制度的形成、它与心理危机预警援助的区别, 以及其具体的实施方案。

篇4:青少年性心理教育

关键词:性心理教育

在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中,心理、人格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伟大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者与先驱者弗洛伊德先生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本我代表着人的欲望与原始的攻击性,超我则代表社会观与道德观,自我是前两者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而人格发展的能量——力比多是存在于本我之中的。简答来说,人格发展是离不开的原始欲望的,而对于弗洛伊德来说最大最主要的原始欲望便是“性欲望”。只不过对于他来说,“性欲望”不仅仅是指来源于两性之间的欲望而是来源于全身,因此他将人格发展的过程分成了5个阶段。青少年所处的潜伏期与生殖期便是现代教育的重点。

之所以在开篇之处说道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为了证明人格发展往往就是在制约“三我”之间的关系,心理教育也不过就是起到引导青少年的作用。虽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一直存在争议,我个人也保持着怀疑态度,但是这起码证明了性心理教育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

我所说的性心理教育,在我看来与传统意义上的性教育有些许不同。我认为性教育与性心理教育既是递进关系,也是从属关系。性教育更加强调了生理知识,相对浅薄。而性心理教育则增加了心理辅导的成分。没有性教育性心理系教育也会难以进行,所以二者是必须要共同进行的。

一、国际性心理教育情况与我国的性心理教育现状

在写本文的同时,我查阅了一些相对权威的统计资料。就世界未成年人生育情况的统

计情况来看,欧洲各国的数值相对较低,并且远低于其他地区。其中以挪威、瑞典为首的欧洲国家为世界最低,相反的我们的国家相对较高并有上涨趋势,经济发达的美国也与我国相差无几。那么这些差异代表着什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差异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未成年人生育是一个异常现象。尽管未成年的界限是由人为所定下的,但是这个界定是根据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所规定的,未成年人生育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毫无益处的,这与经济发展状况无关。从这些数据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他地区,欧洲未成年的生育数目更少,排除意外与非自愿状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欧洲对青少年的性心理教育是合理且成功的。我之所以说是性心理教育的成功而不仅仅是性教育的成功。因为,我国与美国的人口素质也不是十分之低的,对于生理知识可以说多多少少也是有所积累的,那么造成差异的原因就在于性心理教育的完善程度了。

我们先不谈欧洲的性教育方式,从美国开始说起。可以说美国的教育也是十分完善的,生理知识的摄入相对较早,较温和利于青少年的接受。但是在中学至大学后相对于性教育的程度便开始下降,这就是典型的只提到了欲望的疏解,而没有提到责任。再加之美国社会文化向往自由的关系,导致未成年人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别的情况下较早的接触性,这是美国未成年人生育数据较高的主要原因。

再来说说我国的性教育现状。1988年8月24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该《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性教育被正式纳入我国中学教育的内容。从此,我国青少年性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由此不难看出,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有意识的对青少年进行了性教育。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我国性教育课程在完善,在普及,可是相反的我国青少年生育数值却在上涨。这不由得引发了疑问,我们的社会风气相对于美国来说是保守的,我们的性教育起步也并没有比美国晚多少,体系也已经相对完善了,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对于我国的性教育,我是有我自己的见解的。在我看来,我国的性教育存在着太多的不

足。首先,我国的性教育过于刻板化、不灵活。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样。文案下达下来,下面响应,印刷教材,设立为数不多的课程,无端端的增加青少年的学业负担,这无疑增加了青少年对性教育的反感与抵触心理。甚至有的学校不予响应,只发放教材,不设置课程,而且即便设置了课程也未必是专业老师来教授,课程内容也很难不变的枯燥、难以接受。就这样的性教育是无法真正普及的,更不必说普及性心理教育。再加上我国社会的含蓄,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对待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可以说就是“谈性色变”,甚至将其贴上色情、污秽等的标签,这无疑也在增加青少年的心理负担。不得不说,在类似的事情上欧洲国家做得更好。

相比我国与美国,欧洲国家的性启蒙更早,如今已有面向六岁左右儿童的性教育绘本在普及,这是我国没有做好的。对于欧洲的青少年来说,在家庭学到的性知识,可能要比学校更多。据调查,有许多的欧洲父母愿意坐下来把关于两性之间的知识教授给自己的孩子,并乐于做孩子的导师,更有半数以上的家长认为这是一种责任。由家长作为孩子的性启蒙老师,以一种轻松的氛围化解尴尬。而更可贵的是,以家长为榜样教给孩子更多的是爱情观与对于家庭的责任感。那么欧洲的老师们呢?同样的,在教导给学生更加专业的生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的是正确的爱情观以及关于怀孕与避孕的知识。

对于中国的老师与家长来说,欧洲式的性心理教育方法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又不得不说,欧洲式的教育方式是更先进的。对于两性知识,大人们没有选择回避,而是将传授视为一种义务、一种任务。更有一些北欧国家对此立法,来保障未成年人对性知识的知情权,这更将性心理教育上升到一个社会的层面。

当然,欧洲性教育的发达,其原因绝对不是欧洲生理健康知识的先进,而是源于对性教育的认真的态度,以及“传道更教心”的模式。在我国家长、老师对性教育的重要性视而不见的同时,欧洲的监护人们已经在与儿童进行“爱的教育”。当我们还在羞于论性,还在指责孩子的早恋苗头,还在对孩子身体发育视而不见,还在以恐吓的方式抑制儿童的性冲动的时候。欧洲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如何缓解内心的冲动,如何在交往中保护自己。我国未成年人仿佛还在迷途中独自摸索,被网络一些错误的教导引上歧途。于是我们看到了“男童因在同学面前支起‘小帐篷被耻笑而自断阴茎”、“12岁妈妈二度怀胎”、“8岁男童观看黄色影片后路劫女大学生”这样的新闻,我们一笑而过,从未想过儿童这样的行为映射着心理教育的缺失。

二、性心理教育与社会、个人的关系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青少年性教育?我们为什么要重视青少年性心理教育?原因显而易见,这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自从原始社会开始繁殖就是温饱之后的第一大任务,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的理论来说,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处理不好是无法奢望爱与认同的,又如前文所说的佛洛依德的学说,性心理问题是人格发展上的一大重要障碍。

可以说性心理教育就是关乎个人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叛逆心理,很明显的,这是一种心理现象,这证明了青少年在身体发育的过程中,心理也在产生变化。我们开始注意到异性的一些生理特征,并对此感到好奇,我们开始不知为何的被异性吸引,甚至陷入迷恋。这时青少年的内心是迷惘的,如无良好的指导,很容易陷入困境。有的人自我发泄,被指责之后陷入了自责、羞愧的境地,使其产生功能上的障碍,自卑甚至抑郁的心理。有的人选择放纵欲望,迷惑于视觉刺激,爱情观逐渐扭曲,甚至造成犯罪行为、病态心理。还有的人把一切窝在心里,不与人交谈、孤僻,最终乏于社交或者产生恐惧的心理。

由此看来,青少年是站在一条有无限选择的分岔路上,稍有不慎可能要走上歧途,影响终生。而这时,他们唯一的向导就是一个完善的性心理教育机制。在正确的教导下,他们可以形成对于自己更加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更加了解异性,以避免交往上的尴尬,并更好的保护自己。而在心理上,良好的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交流等方式,解答青少年心理上的疑惑,更好的排解情绪,学会交往、树立自信,这对人格发展与爱情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从社会来看,一个国家性犯罪的多寡,往往也要取决于性教育程度。一个性犯罪的罪犯,往往代表着一个扭曲的性心理和失败的性教育。强奸犯罪率最高的印度国,封建思想下女性对身体的遮挡却还是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的遮挡行为也在反映着社会层面的性心理的不成熟。

再以我国为例。随着未成年人怀孕显现的激增,大多数人得出的结论是社会风气的败坏,认为这与青少年早恋的行为,甚至与未成年人的装束有莫大联系,我认为是这不然。先说早恋行为,随着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异性之间相互的吸引是十分正常的,至于哪些行为该做,哪些行为不该,又该如何做,这便是教育的范畴。再说装束的问题,不得不说未成年人装束不得体的情况也是必然的,因为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未成年人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审美观。所以,说到底还是教育的问题。我们忽略了性心理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大多数人在强调古代社会的社会风气是如何的良好,却忽视了社会在进步,思想也该作出相应的改变。古代社会对人本性欲望的过度的压抑,使得封闭的交往方式营造了一个看似良好的社会风气。但是,古代也存在三妻四妾、合法卖淫的行为,可见欲望并不是被疏解了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在释放。而如今,女子已经从家庭琐碎中解放出来,不再有三从四德,那么我们对于社会风气的看法也应该有所改变。我们取缔了古代的陋习,却没有完美的弥补它,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而弥补的方式就是使本该有的欲望得到合理地疏解,这正是性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发展性心理教育的方式

经过以上的论述,可见性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对发展性心理教育的方式的问题有我自己的建议。

首先,需要从小学开始开设性心理健康课程,并需要专业的心理学老师进行教导。教导方式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所处的不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变通,也要根据不同儿童的不同性格进行特殊教育。教导需要轻松、愉快的氛围。其次,在生理知识上添加更多内容,消除儿童的疑惑与自卑心理。对孕育与家庭观念进行详细的教导,提升儿童的责任感。对青年普及生理卫生知识与性冲动的释放、排解方法,压抑往往比合理的释放更具破坏性。大力鼓励家庭性教育,让家长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重要引导者。最后,要大力普及避孕设施的使用方式,如果改变不了孩子的选择,起码教会青少年如何保护自己。

篇5:性心理教育

----商州区三岔河乡岭底小学 徐增强

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而且是心理的健康。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一些优秀的资产阶级文化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带来糟粕;一些影视剧、文学作品在面向成年人的同时,情色内容也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的普及,黄色暴力文化也无孔不入,玷污着小学生纯洁的心灵。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急剧上升,而性犯罪竟然占六成以上。虽然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小学教育,但是没有专业的教师,没有系统的培训。广大教师将其束之高阁,对其中的性教育更是讳莫如深。这些行为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他们的成年生活也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小学阶段性教育势在必行,如何积极开展性教育,使小学生不仅拥有健康的身体,而且拥有健康的心理,我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破除禁忌意识,积极进行性教育。

孟子说,“食色,性也。”意思是说,吃饭和性是人的本能需求。长期以来,国人对性讳莫如深,对孩子对性的好奇不是转变话题就是加以训斥。但是背过孩子大人们互相调侃的又是性话题,互相谩骂的还是性话题,著名的国骂就是例证。这就是中国农村孩子从小受的性教育。网络的普及,“口袋书”的流行,影视剧人物暴露的穿着,更加深了小学生的好奇,一些小学生沉湎于黄色网站,流连于“口袋书”就是明证。西方国家从幼儿园就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他们得出一个经验,性教育越早越好,越能破除孩子的神秘感越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重要作用。性教育只能疏导不能堵更不能随其自然,因此教师首先要破除性禁忌意识,转变观念,积极进行性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不同内容的性教育。一二年级学生天真活泼,烂漫纯洁,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心和神秘感。他们对自己怎样来的,男女为什么要结婚,是怎么回事,有着天真地思考。因此对低年级学生可以进行性器官的认识教育,生育常识的教育,早一点破除性神秘感。三四年级学生有了朦胧的爱慕意识和性意识,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感情甄别教育和早期性心理教育,使他们认识爱情与友谊的区别,认识性的纯洁和伟大,认识母亲生育儿女的艰辛和苦难。五六年级学生进入了青春期,身体各器官发生了变化,对高年级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让他们认识自己的器官,认识遗精和月经是正常的身体变化,教育他们对性器官的爱护和清洁,使他们树立健康的性心理。

三、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性教育。

低年级性教育可采用讲故事和动画的形式,中高年级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和远程教育下载形式放映性教育内容。我认为有条件的可以请专业医生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性教育,还可以观摩生育过程。对中高年级学生根据学生接受能力不同,男女学生可以分开授课也可以男女同班上课。有网络教室的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上网浏览性教育内容,这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备课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性教育,能避免单纯说教索然寡味避免中高年级学生反感羞涩的现象出现。

篇6:教育与心理测试题目之心理

测试题

(请特别注意每专题测试题只能做一次,且计入平时成绩)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是心理辅导误区的是(C)

A.心理辅导不是提供信息、资料

B.心理辅导不是一种单纯的社交谈话

C.心理辅导是了解情况

D.心理辅导不是教导

2.下列有关社交谈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社交谈话是一种聊天

B.社交谈话是彼此之间分享自己的见解

C.相较于心理辅导,社交谈话有些流于形式

D.社交谈话就是一种心理辅导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心理辅导就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

B.心理辅导更多要关注学生提出某一问题的原因背景

C.心理辅导要关注学生提出某一问题时的情绪状态

D.心理辅导要努力使得学生的自我强大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心理辅导是一种教导

B.心理辅导是为当事人对某事做逻辑分析

C.心理辅导是给当事人忠告和建议

D.心理辅导不是为当事人解决特定问题

5.下列不属于社会交往式谈话的特点的是(C)

A.频繁变换话题

B.彼此分享自己独特的见解

C.包含人格化的部分

D.有一些流于形式

二、判断题

1.心理辅导就是要了解学生情况。×

×

2.要了解学生情况就要对其进行心理测评。×

×

3.心理辅导的结果将影响当事人的意识倾向或行为倾向.√

×

4.心理测评的结果可能使当事人产生某种心理暗示。√

×

5.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需要教导的。×

×教师心理调适与辅导

一、单选题

CBDCC

1.下列哪项不属于教师工作的压力来源(C)

A.学校因素

B.社会环境

C.物质充裕

D.家长因素

2.下列不属于工作倦怠的核心表现的是: B

A.情绪衰竭

B.情绪激动

C.玩世不恭

D.成就感低

国内外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特征为

1: 情绪衰竭,个人情绪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2: 去个性化,个体出现消极、否定或者麻木不仁的态度 3: 低个人成就感,即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

3.下列压力管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D)

A.不损人害己

B.适合自己

C.悦己怡人

D.经济上并无关系

4.当事人存在当前困境:“因为他人对我挑剔,所以我不开心。”下列有关“转换观念缓解压力”的处理法中错误的是(C)

A.转换方法:情境不变,结果改为相反词。

B.转换结果:“他人对我挑剔,我仍然开心,因为„”

C.转换方法:情境不变,结果改为同义词。

D.转换结果:“他人对我挑剔,我不会生气,因为„”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自我训练的是(C)

A.每天留一定时间打球

B.向朋友倾诉

C.肆意发泄

D.培养一个兴趣爱好

二、判断题

1.选择缓解压力的方法时只要利于自己就行。×

2.井然有序的日程安排可以消除紧张情绪。√

3.偶尔要学会认错。√4.承认错误不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

5.世上的事情不是只有好坏之分。√

学生学习心理辅导

一、单选题

DADBA

1.下列关于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说法正确的是(D)

A.教师根据生活经验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进行辅导 B.教师运用心理学有关原理,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

题进行辅导 C.教师根据生活经验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辅导 D.教师运用心理学有关原理,对学

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进行辅导

2.下列有关内在学习动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诱因是来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 B.诱因是来于学习者本身的外在因素 C.诱因是来于环境因素 D.诱因是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3.下列不是内部学习动机培养方式的是(D)

A.提供成功机会 B.促进动机迁移 C.创设问题情境 D.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4.下列选项中不是内部学习动机的是(B)A.好奇心 B.批评 C.兴趣 D.成功的满足感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好奇心是外部动机之一 B.表扬是外部动机之一 C.成功的满足感是内部动机之一 D.奖励是外部动机 之一

二、判断题

1.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往往逻辑思维能力低。×

√ ×

2.心理辅导中当事人常常不懂得如何做逻辑分析。×

√ ×

3.心理测评的结果不应该反馈给当事人。√ √ ×

4.心理辅导的对象可以是出现任何心理问题的学生。× √ ×

上一篇:听记忆中的鼓励声作文600字下一篇: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发言稿:让黄大年精神在吉大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