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学习体会

2024-05-29

模块三学习体会(通用8篇)

篇1:模块三学习体会

模块3 学习体会

2013.9.20-9.23

通过模块三的学习,我又增长了许多知识:在本模块的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网络媒体素材的加工方法、学会了获取图像、学会了处理动画素材的方法、懂得了规范教案的基本内容,也更深刻认识到:授导型教学优于传统教学之处。这一模块的内容和我们的教学工作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真正解决了教学一线的实际问题。我为此次能加入到“国培”之中深感高兴。授导型教学强调的是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之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将课堂的发语权归还给学生。模块中列举的几节展示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适时点拨与引导,让课堂精彩纷呈,闪现无数教学亮点。

对照名师,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是那样的简单、那样的肤浅、那样的不如意。以往的教学只要课堂上一出现沉闷、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时,我只是一味地责怪学生接受能力太差、基础不强,枉费了教师精心准备的课程。现在才明白:学生是无辜的。课堂上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就是教师在授课前对班级学习者缺少学情的具体分析。因此设计出来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出现脱节现象,因而才会有沉闷、不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归纳准确的知识点,尤为重要的就是备课内容一定要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一致。这就要求我必须精心研究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已掌握的知识程度、面临即将接受的新知识有可能会出现的疑难之处和困惑点,这些情况都应该成为我备课时的重头戏。因此说“国培”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参加培训,让我终身受益。我会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努力研究,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让自己的数学课堂上也精彩不断。

王成丽

篇2:模块三学习体会

从最开始接到国培的信息后,我就非常开心,感觉这是提升自己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一个很好的机会,这也是我接受培训的最好的培训,一流的教师,一流的理念,一流的学习模块,我就像一个从没有见过海洋的孩子一样,对海洋充满了幻想。在这个学习环境中我常常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模块三的学习就要结束了。通过这一段时间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在对话新课程模块中,我认真的聆听了史宁中和张丹老师的对话新课程标准和张顺燕老师的数学与数学教育,通过学习这两个视频,对新课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数学与数学教育也提升了一个高度。在新课程中,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态度决定一切。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我的转变,在新课程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应承担什么角色?

在交流讨论区,我们谈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新课程学习心得,新时代教师,机遇与挑战并存,教师在课程中承担的角色,新课程、新定位、抓机遇、迎挑战、丰富自我。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优秀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渐渐的我们明白新课程环境下我们是孩子们的朋友!先做学生的朋友,再做学生的老师新课程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同时,我们也谈我们教学困惑,通过讨论,虽然我们并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但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渐渐的明白了该怎么样去做。

在校本研修社区,从最开始进不去研修社区到后来的我把贴发到同事的校本研修上,我们在不断的摸索,我们在不断的成长。在校本研修讨论区,我们认真的学习校本研修,认真分析我们的不足和收获,通过学习和讨论,我们明白了校本研修的含义,也明白了校本研修的作用,通过发帖和讨论,我们慢慢明白了该怎么样去设计教学教案,也明白了怎么样能更有效的教学。

篇3:本三制造模块教学模式探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 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越来越多地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城市学院作为培养工程应用型及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和基地, 如何培养和输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特别是面向环渤海、面向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合格人才, 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三生源质量介于一般本科和专科之间, 其人才的培养应该定位在高等院校和高职教育的“狭缝”中, 既不适合搞科学研发, 但也不能降低标准。其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应用的人才。机械制造专业要想培养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工艺师、管理师, 那么适应就业环境及改革机械制造模块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英国牛津大学现有的1/3的课程都是由两种以上科目结合而成的, 诸如“经济学与工程学”、“文学与数学”等课程。北大在全校范围内也开设了通识教育选修课, 由资深教授任教, 课程涵盖五大领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文学与艺术五大领域。国内外名牌大学综合课程的开设启示我们:课程改革必须科学地寻找不同课程间的联系和规律, 扎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 实现“厚基础、宽知识、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的课程体系

根据“重点高等工科院校系列课程改革指南”, 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 必须紧跟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突出工程技术教育的特点, 同时要面向市场需求, 力求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体现行业特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而传统的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单一, 知识面和专业面窄, 课程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 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适应当今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造能力强、素质高的机械工程人才, 调整教学内容及改革课程体系势在必行。“课程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是通过严格学习一系列课程实现的。课程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因素, 课程的选择和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工程实践”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石, 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 强化实践训练, 课程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的课程体系的实质:围绕着“厚基础、宽知识、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生在制造模块机械加工过程的整体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拓宽知识, 通过“实践平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及工厂调研来更好地体会并加深理解, 提高动手能力, 使学生了解产品从设计、分析、制造、装配的全过程并从中得到锻炼, 有效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培养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具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及技术型人才。

1.《机械制造工程学》、《数控技术》课程群的构建。

机械制造模块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工程学》、《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数控技术》、《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专业方向实践课》、《先进制造技术》等专业技术基础课及实践环节。“课程群”突破了过去单个教学过程的限制, 内容上要扩展《机械制造工程学》的基础知识, 根据需要重新规划、融合、调整, 难点部分增加现场教学, 增设必修和综合性创新实验, 注重几门课程的有效衔接和消化吸收, 弥补与后续课程的断层。

2. 解决的关键问题。

(1) 《机械制造工程学》、《数控技术》课程群的建设。以《机械制造工程学》及《数控技术》课堂讲解为主线, 扎实制造基础知识, 《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本知识,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协调各门课程知识体系, 增补相关知识。金属切削过程知识比较抽象, 难于理解, 增加可视切屑形成过程与切削力测量实验。在原来只讲机床概论中传动分析的基础上增加机床结构与设计基础知识, 拓宽机床部分的知识面, 弥补与后续课程的衔接缺陷。第二, 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 增加对各类机床传动及结构分析的现场教学, 及柔性夹具创新性实验。第三, 开展保定向阳精密机械厂与机械系共建实验室活动。 (厂家生产的组合夹具、柔性夹具、精密平口钳等产品远销北美、西欧等地区。) 把现代的夹具设计思想及产品引入到课堂中来。第四, 培养“工艺型”应用人才。以课本中工艺学及夹具的基础知识为重点, 整合本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所需知识, 在生产实习之前布置课程设计的任务, 提出课程设计所需知识及实习时到哪个厂家应该了解哪些东西, 使学生在实习时有所看, 回到课堂有所设计。 (2) 制造模块实践平台的运用, 培养应用型本三人才。第一, 以“《数控技术》课程群”为基础, 以《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专业方向实践课》为平台, 培养“数控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培养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具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及技术型人才。《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以机床主传动结构设计为导向, 培养具有一定功能的完整结构部件设计严谨的思维方式。《专业方向实践课》主要以现代设计、造型、制造等软件的学习、应用为主线, 锻炼学生运用在课堂所学加工制造及数控编程知识亲手加工、实体操作的能力。第二, 鼓励部分学生在学习《生产实习》和《专业方向实践课》的时间或课余时间参与国家劳动部组织的各种取证工作, 以获得证书换取两门课程的优秀成绩, 提高各种加工实践操作能力。

三、机械制造模块课程体系

本三的机械制造模块以《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群、《数控技术》课程为课程主线;以《生产实习》、《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专业方向实践课》为实践平台, 构建“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的课程体系, 培育学生在制造模块机械加工过程的整体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拓宽知识, 通过实践平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及工厂调研来更好地体会并其加深理解, 提高动手能力, 使学生了解产品从设计、分析、制造、装配的全过程并从中得到锻炼, 这便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使其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培养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具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及技术型人才。

1. 课程体系的目标。

完成各课程群的内容规划调整和有机融合, 出版符合课程群体系的教材及开发教学辅助资源, 注重几门课程的有效衔接和消化吸收, 弥补与后续课程的断层。通过课堂教学拓宽知识, 通过实践平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及工厂调研来更好地体会、加深理解, 提高动手能力, 使学生了解产品从设计、分析、制造、装配的全过程并从中得到锻炼, 有效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 主要特色。

第一, 机械制造模块以《机械制造工程学》、《数控技术》课程群为主线;以《生产实习》、《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专业方向实践课》作为实践平台, 构建“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的课程结构体系。第二, 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 大力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采用课堂讲授、讨论、自学、动手创新实验等多种教学形式并与多环节考评方法相结合, 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三, 尝试一种新的课堂讲解、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互补的课程群模式。通过课上讲解有目的地将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两部分衔接起来, 学生通过实习了解行业的前沿知识, 真实了解实际加工过程。打破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时间上固定顺序的限制, 做到理解课本知识需要到实习地实习, 按课程设计所需到实习地实习的新的课堂讲解、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互补的课程群模式。这样学生在生产实习时有的放矢, 改变了原来走马观花、漫无目的的现象。

四、结论

21世纪需要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必须具有较宽的知识面, 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 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以及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为此, 本项研究将适应新的招生管理和培养模式, 围绕着“厚基础、宽知识、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扎实学科基础平台, 搭建新的知识框架, 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使学生全面实践和了解产品从设计、分析、制造、装配的全过程,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具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及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焕锋, 刘自然.适应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深化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0 (2) :50-52.

[2]王德发.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 2002, (5) :12-13.

[3]周玉凤, 等.工程本位的机电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探讨[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9, (3) :48-49.

篇4:中职院校数控专业“三模块”

关键词:课程设置 模块 合理配置

数控专业与其他普通的机加工专业不同,它侧重于使用数控机床进行切削加工的教学。该专业的学生不但需要掌握数控机床的择作和加工程序的编制,而且要熟悉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能对数控机床进行维护、检测和常见的故障排除。因此,数控专业除开设政治、体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文化课外,还必须开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配合、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电工与电子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和普通工艺学、数控加工工艺学、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等专业课程。但目前还没有很适合技工学校教学的专业课教材,我们认为,为减少专业课门数,车工工艺、铣工工艺、钳工工艺等普通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理论应归入普通加工工艺课程,根据需要选学部分内容。数控加工工艺学应包括数控技术和数控原理的基础入门知识、数控编程基础知识和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等加工工艺知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应包括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等机床的结构、系统面版、功能与操作、编程实例、维护和常见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便可较全面地掌握数控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数控专业课程总体结构分为三大模块,分别是文化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技能课程模块。

一、文化课程模块

目前文化课主要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二是为专业课打基础。除此之外,文化课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有不少中职学生在就业后普遍都有失落感,感到工作又苦又累,工作时间长,挣钱还少。和自己最初的想象相去甚远,做了没多久就辞职,并且对未来完全没有任何计划和打算,十分茫然。而这里还有不少是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有的还在省技能大赛上拿了奖。有些学生的工作岗位还是技术岗位,并非一般的流水线上的工人,都因为吃不了苦而不干了。所以,文化课的课程设置里,应该加大对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的力度,让他们对将来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一个心理预期,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和规划,同时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

二、专业课程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紧贴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快,我们在专业课程的选择和课时的安排上可能会陷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我们希望提高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应变能力,那么这就需要多了解一些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还是应增加实践课时而减少理论课时。而理论课方面也必须有4~5门核心课程,譬如机械制图、公差配合、金属工艺、数控编程等,可将机械零件、测量技术、切削机床、机床夹具、加工工艺、刀具等课程合并到机械基础一门课当中,作为概念式的了解,而对于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等理论较深的课程可以尽可能地压缩课时或者不开。事实上,这些纯理论的课程如果学生不从事设计方面的工作,也很少会用到这方面的知识。

三、技能课程模块

这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些是以专业课程为理论依据,是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也有部分是本专业必须要达到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技能课程的开设必须紧跟市场的需求不断进行更新。举个例子来说,以前数控编程都是通过人工编程,而随着电脑的普及,工件形状越来越复杂,加工难度越来越高,现在都习惯用电脑自动编程,然后通过电缆将程序传给机床进行加工,这就是我们俗称的“CAM”,即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而CAM软件有很多,如MasterCAM、Pro-E、UG、Catia、CAXA等等,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MasterCAM,因此在中职院校开设MasterCAM技术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另外,在技能课程中应注重加入理论学习的内容,这样做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比如在训练磨刀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各类刀具的磨削角度,各种刀具材料的性能,在加工时可以加入很多的工艺、夹具、数控编程、计算机等相关理论知识。这时将理论知识掺杂在实训课中讲学生特别容易接受,也较容易产生兴趣。但是这对于教师的要求特别高,最好能聘请企业的技师来上课,也可利用假期安排老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培训,在开学的时候能带学生到企业实习。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性,同时也提高了师资水平,可以打造出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订单式课程;二是为学生获得各种技能证书而开设的课程——证书类课程;三是为参加竞赛而开设的课程——竞赛类课程;四是为就业的某一方向而开设的课程——模块类课程;五是以学生兴趣拓展而开设的课程——选修类课程;等等。这些课程可以不占用正常的上课时间,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拓展学习,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增强了学校的学习氛围。

篇5:国培模块三学习笔记

模块3活动1步骤1

1.教学活动为什么要运用教学媒体?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利用黑板板书,这样子使得老师除了备课还要再黑板上重新写板书,浪费了上课的时间,也显得教学的枯燥,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备课只需一次就可,节约上课时间,而且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多样,大大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2.现在使用的教学媒体和以往使用的教学媒体有什么区别?

(1)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色彩、音响、动画图形和图像能够增加真实性,并能够使练习、实验、模拟等教学活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3)对学生行为高速的个别化反应,能产生高比率的强化。(4)能够将学生过去的操作行为记录下来,在计划下一步学习时使用。(5)计算机所设计的耐心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有效的气氛,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的学生作用更大。(6)计算机能够进行个别化教学。(7)更多的信息资源可以很容易地由教师和学生使用和支配。(8)比以往使用的教学媒体较贵。

模块3活动1步骤1 打开“资源” > “模块3” > “阅读资料”,仔细阅读“教学媒体的概念、特性和分类”部分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您或您的同事都使用过哪些教学媒体,举例谈谈您或您的同事是如何利用这些媒体特性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请填写在下面的笔记上。

目前,造成教学质量不高原因有多种,我主要认为是教育者的教法单一,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合理选择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结合传统教学媒体,进行多媒体教学,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代教育媒体包括放映性媒体和放音性媒体,通常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摄像、多媒体电脑等。幻灯和投影是一种视觉媒体,它具有独特性,即可以随时在图上增加细节。例如,在相遇问题中,解决行程问题的重点所在:运动物体是一个还是两个,运动起点是同地还是异地,运动的方向是同向还是反向,运动出发的时刻是同时还是不同时,运动结果是相遇还是相离等。这些概念很抽象,也恰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难点。为解决这一学习障碍,教师通过投影反复地展示,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掌握相关知识,从而理解和掌握解答相遇问题的要素。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现成的投影片不多,因此,我们就利用视频展示台代替投影,由于视频展示台非常方便,可以把一些内容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投影媒体虽然有其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及放映的画面是静止的,没有配合视觉画面声音,有些枯燥,多媒体电脑动画就克服了这一缺点,因为它们是动态的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图像鲜明生动,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同时配以声音,能够充分表现宏观、微观、瞬间、漫长的过程和事物,不受时空条件限制,例如:在教学课圆锥体的认识时,教师首先用信息技术媒体展示了:农民堆谷、吊车堆煤、建筑物的圆锥顶等多种实物,使学生体会到圆锥体就在我们的身边,再用直角三角旋转成体,使学生感悟锥体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再借助信息技术,隐退实物锥体的其它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圆锥的共性,最后通过讨论概括,得出圆锥的特性。这样就使学生对圆锥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思维能力也随之发展,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使得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在全体学生中顺利完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并不只是单纯地使用一类教学媒体,而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合理选择和使用多种教学媒体,包括一些传统的教学媒体,把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有机组合,使这个组合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最佳效果。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活动,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将是无效(起码是低效)的,把CAI 加入到教学课堂中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针对某一问题多次反复地观察、研究,鼓励他们去猜测可能的结果,然后相互讨论,发现问题的本质共性,从而形成一般性的结论,达到学习的目的,这事实上体现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如传统的方法把“所有关联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公理,仅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对学生来说是不够的,这样很难让学生“口服心服”,这里,可结合《几何画板》的实时数量显示功能,作如下图形:在屏幕上显示值会跟着点的移动而变化,但始终AB最短,这样,学生会经过自己的操作,从动态的“千变万化”中去观察,归纳并及时验证,获得知识。与传统的老师“讲数学”学生“听数学”相比,这种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做数学”,及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对结论的感知——主动构建知识,从而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以提局。这一堂课通过多媒体组合教学,使学生学得快、理解深、记得牢、用得上,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总之,应用各种现代教育媒体进行组合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模块3活动1步骤2 打开“资源” > “模块3” > “阅读资料”,仔细阅读“教学媒体环境”后,简单列举您所在学校的媒体教学资源环境和教学传递方式有哪些?

教育资源环境包括图书馆、学校资源中心、电子阅览室、校园网以及Internet等,其特点是信息资源较丰富,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自由访问的机会。我所在学校的媒体教学资源环境主要有图书馆、网络、课件、语音、视频等。教学传递环境是为了有利于“教”与“学”而设计和利用的教学环境,主要功能是作为教育信息传播的通道,为学习者提供对媒体进行有效控制的界面,以及呈现各种媒体所包含的教学信息。我所在学校的主要形式有:1.多媒体室;2.多媒体网络教室;3.闭路电视系统。

模块3活动3步骤1 仔细阅读“资源” > “模块3” > “教学媒体运用的方式”、“教学媒体演示的最佳时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小组讨论运用教学媒体时应注意的事项,并将讨论结果写在下面:

1.使用教学媒体要有明确的目的; 2.正确把握使用教学媒体的时机和“度”; 3.媒体的选择要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 4.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特点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 5.运用教学媒体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模块3活动4 进行本模块学习反思,将你自己对这个模块的学习收获及心得记录下来。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我了解到教学媒体、教学资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以及教学媒体的概念、特征和分类,理解了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今后教学中选择教学媒体时会考虑各种媒体的优化组合,尽量做到科学、准确、规范,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

模块3活动1步骤1 请观看“资源” > “模块3” > “教学媒体应用案例”,请关注案中所采用的媒体设备及其主要作用,并将结果填写在下表中。

教学媒体类型记录表

案例名称:以小学数学课《圆的认识》为例,介绍利用多种媒体组合进行课堂教学的情况。《圆的认识》一课讲述“圆”这个数学概念,除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外,还根据需要选用了一些录象、教具等媒体,采用多媒体组合的教学方式。这种多媒体组合教学的特点是:

1.将多媒体计算机软件与常规媒体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

2.多媒体计算机软件采用集中演示形式。

3.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应用多种媒体资源,创设最佳学习环境。

由于是在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进行教学,本节课采用“以教为主”的设计模式。

关于这节课中教学软件的应用特点归纳如下:

●课题:《圆的认识》

●学科内容:数学概念

●教学环境:多媒体综合教室

●教学方式:多媒体组合教学

●软件应用类型:集中演示教学

●软件作用:演示动画、创设情境、练习训练

《圆的认识》一课综合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录象、教具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教学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圆的概念,认识圆的特征。这种数学概念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是:呈现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重点难点的分析—提出生活应用的问题—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思维能力的培养。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

1.利用多种媒体创设环境,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在教学的开始部分中,教师通过放映一段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录象带将学生导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圆的概念;并进一步通过计算机动画,讲解圆的特征;最后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软件演示猴子坐在各种轮子的车上的情境,提出问题:“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圆的概念并达到对知识的应用。

2.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节课的教学,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与动手、动口相结合,在观察录象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圆形物体在生活中应用的有关实例;在观察教师演示画圆和计算机画圆动画的基础上,自己再动手画圆,掌握画圆的技能技巧并深刻认识圆的特征。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这节课在最后部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堂形成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所用媒体

1.非投影视觉媒体

主要的教学功用:学生可以自定步调进行学习。使用方便制作成本低,易于分类、保存、修改和分发。教科书、学术著作的出版,通常都经过严格的审定,一般具有较高的水平,学术上可以信赖,信息量大。

2.投影视觉媒体

主要的教学功用:(1)投影器的光很强,普通室内光线情况下便可使用。(2)放映者可面对学生操作,和学生保持目光的接触。(3)可被投影的材料很多。(4)教师可以自制投影片。(5)重量轻、携带方便、操作简便。

3.听觉媒体

主要的教学功用:(1)听觉媒体是比较便宜的教学媒体。(2)听觉材料容易得到,使用简单。(3)因失明或没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可通过听觉媒体来学习。(4)听觉媒体可以提供比印刷材料更富戏剧性的口头信息。(5)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录音机,而且可以用电池供电,便于各种场合的学习。(6)便于复制,需要多少就可复制多少。

4.视听觉媒体

主要的教学功用:(1)可以将运动画面和声音结合在一起,同时作用于两种感觉器官,可促进更有效地学习。(2)采用特殊的视觉语言,能增强学习效果,克服学习中的局限性,在表达情感的材料中更能增加对学生的感染力。(3)可重现过去、展示过程。(4)提供了连续动作,将思想与行动结合在一起。

5.综合媒体

主要的教学功用:(1)使用计算机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色彩、音响、动画图形和图像能够增加真实性,并能够使练习、实验、模拟等教学活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3)对学生行为高速的个别化反应,能产生高比率的强化。(4)利用计算机的储存能力能够将学生过去的操作行为记录下来,在计划下一步学习时使用。(5)计算机所设计的耐心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有效的气氛,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的学生作用更大。(6)计算机能够进行个别化教学。(7)更多的信息资源可以很容易地由教师和学生使用和支配。

模块3活动1步骤3 仔细研读“资源” > “模块3”“教学媒体的优势与不足”与“教学媒体运用案例”,根据您自己的教学媒体使用经验,将你对各类教学媒体在教学运用中的优势与不足的理解填写在下表中:

1.非投影视觉媒体

教学中的优势或在教学中的积极影响:学生可以自定步调进行学习。使用方便制作成本低,易于分类、保存、修改和分发。教科书、学术著作的出版,通常都经过严格的审定,一般具有较高的水平,学术上可以信赖,信息量大。

教学中的不足或在教学中的消极影响:(1)印刷制作的周期较长,信息不能及时迅速传播。(2)不能表达运动的画面。(3)主要用文字表达,抽象程度较高,需要一定的阅读基础。

2.投影视觉媒体

教学中的优势或在教学中的积极影响:(1)投影器的光很强,普通室内光线情况下便可使用。(2)放映者可面对学生操作,和学生保持目光的接触。(3)可被投影的材料很多。(4)教师可以自制投影片。(5)重量轻、携带方便、操作简便。

教学中的不足或在教学中的消极影响:(1)投影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放映者。(2)它是为大班教学而设计的,一般不用于个别化学习。

3.听觉媒体

教学中的优势或在教学中的积极影响:(1)听觉媒体是比较便宜的教学媒体。(2)听觉材料容易得到,使用简单。(3)因失明或没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可通过听觉媒体来学习。(4)听觉媒体可以提供比印刷材料更富戏剧性的口头信息。(5)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录音机,而且可以用电池供电,便于各种场合的学习。(6)便于复制,需要多少就可复制多少。教学中的不足或在教学中的消极影响:(1)听觉材料的表述顺序基本上是固定的。(2)单纯听录音,没有视觉材料相配合时,不容易使学生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3)如果学生的听觉技能和经验背景同学习材料相差很大时,不容易确定一个合适的提供信息的步调。

4.视听觉媒体

教学中的优势或在教学中的积极影响:(1)可以将运动画面和声音结合在一起,同时作用于两种感觉器官,可促进更有效地学习。(2)采用特殊的视觉语言,能增强学习效果,克服学习中的局限性,在表达情感的材料中更能增加对学生的感染力。(3)可重现过去、展示过程。(4)提供了连续动作,将思想与行动结合在一起。

教学中的不足或在教学中的消极影响:(1)信息是单向传播的。(2)学习者不能在行为上参与教学活动,比较被动、消极。(3)所有的学生都接收相同的信息,并按计划严格安排。(4)设备价格较昂贵。

5.综合媒体

教学中的优势或在教学中的积极影响:(1)使用计算机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色彩、音响、动画图形和图像能够增加真实性,并能够使练习、实验、模拟等教学活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3)对学生行为高速的个别化反应,能产生高比率的强化。(4)利用计算机的储存能力能够将学生过去的操作行为记录下来,在计划下一步学习时使用。(5)计算机所设计的耐心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有效的气氛,特别是对那些后进的学生作用更大。(6)计算机能够进行个别化教学。(7)更多的信息资源可以很容易地由教师和学生使用和支配。

教学中的不足或在教学中的消极影响:(1)购置硬件的费用比较贵。(2)计算机的种类繁多,各有差异,造成计算机的使用及保养的困难。(3)缺乏高质量的教学软件。(4)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生按照计算机所安排的程序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5)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必须事先接受有关计算机技术的培训。

篇6:模块三学习体会

1、简述加涅的智慧技能层次论

2、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3、简述布鲁纳的四条教学原则。

加涅累积学习理论

1、基本论点

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2、加涅累积学习理论的八层次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锁;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

3、加涅累积学习理论的五类学习结果:

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4、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1、基本观点

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相比之下,学习从属于发展。

2、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

 同化: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 顺化: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平衡: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3、认知发展的阶段(四个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前运演阶段(儿童从2-7岁左右) 具体运演阶段(儿童约在7-12岁) 形式运演阶段(儿童在12岁左右)

4、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3、简述布鲁纳的四条教学原则。

教学是要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生长。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结构教学观——强调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因此他强调在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重要性。

篇7:模块三学习体会

1.邹老师提出应使学生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你怎么看待这个想法?

答:我们小组的看法基本相同,经过讨论,决定采用任文虎老师的说法。任文虎认为:我赞同邹老师提出的“学生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理由如下:

①评定课题研究的成绩定义时,评价包括指导教师的评价、小组长评价、组员相互评价等,各项评价最后综合在一起形成小组研究的成绩。课题实施后,还要总结和反思课题实施过程及结果。

②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之一是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也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积极的交互过程。

③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不可能做到全程关注,对于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等都无法完全了解。因此,需要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过程中来。

④ 让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以此引导学生去捕捉、发现其他同学身上优点,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评价的主人,使学生学会相互悦纳、彼此欣赏,学会在互相取长补短和彼此鼓励提携中共同进步。并反思学习中的不足等,这也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

2.师大附中的初步评价方案中采用了哪些评价工具?

答:我们小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师大附中的初步评价方案中采用了评价量表的评价工具:评价量表,其中包括教师评价表、学校对学生评价表和课题评估表。

教师评价表:教师从论文的结构、内容、拓展等方向对学生的研究论文进行全面的评价。学校对学生评价表:由校研究型课程组织实施小组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和教师评价的结果,按照表中规定的权重计算出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总评分值,填入表中。

课题评估表:从课题的目标、内容、研究方法、延伸性、论文报告质量、学生参与程度、教师指导与管理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方案中的评价表格多以量化形式出现,有的老师提出要加入定性的描述性评价,你怎么看待这个想法?在写评语时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答:小组经过讨论,认为陈丽荣和李俊红两位老师的看法较好,就采用了他们的看法。陈丽荣认为:我觉得方案中的评价表格多以量化形式出现,有的老师提出要加入定性的描述性评价,很有必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热情。同时,通过等级给学生反馈的信息比较有限,教师可以将等级和评语结合起来,等级给出学生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参照,评语则更为详尽地指出学生的优缺点,是对学生更具体的建议,对他们有很好的指引性作用。

在写评语时应该考虑如下问题:

①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

②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③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

④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⑤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李俊红认为:我比较认同将定性的描述性评价加入到评价中,因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

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在写评语时,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二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4.师大附中的初步评价方案中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哪些方面进行了评价?你觉得是否全面?还需要补充哪些?

答:小组的看法较为一致,经过讨论,一致认为:

师大附中的初步评价方案,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以下几方面的评价:

(1)开题报告:教师从课题的来源、选题的原则、研究的方案三个角度对开题报告进行评价,评价的详细指标见量化评价表。

(2)研究过程:教师从课题目标(态度、能力、方法)的角度进行评价。在量化表中,又将此细分为五个评价要点。

(3)课题报告(论文):教师从论文的结构、内容、拓展等方面对学生的研究论文进行评价。

(4)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和教师评价的结果,按照表中规定的权重,计算出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总评分值。

(5)课题评估表:学校研究型课程学术委员会,在评定学生的成绩时,对其中的优秀课题进行初选,并将初选出的课题交给研究型课程学术委员会作进一步的评定。

(6)激励性评价: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的课题研究予以奖励。

评价比较全面。不过还可补充增加开题报告与评价表、研究过程记录与自我评价表、课题报告(论文)自我评价表、个人及课题小组评价表。评价中还可以加入一些定性的描述性评价。让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积极交互,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检测反馈功能。

5.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需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每个阶段,你认为在学生探究的不同阶段各应该对哪些内容进行评价?有哪些收集信息的来源?

答:小组的看法大同小异,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研究性学习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评价需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每个阶段,关注每一个学生获得的发展。评价的信息资料收集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其大致包括:

①开题报告中课题的提出、评审、立项;

②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情况;

③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研究成果的表述,如结题报告课件制作、相关论文。这些信息有静态的文字,也有动态的实践;有外在的形象描述,也有内在的体验感受;还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鼓励等。

信息的来源渠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① 学生的开题报告。

② 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体验、实践能力等;平时的观察,判断学生的研究精神与态度;建立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表;中期评价结论。

篇8:模块三学习体会

1.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组和优化

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体系改革主要是将教学内容分成基础模块、专业结合模块、应用提高模块三个方面,现针对这三个模块这间的关系对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见下图)进行重组和优化。

第Ⅰ部分为基础模块与专业结合模块交集部分,这一部分内容为高等数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是学生今后学习后继的专业课程必备的知识,这一部分也贯穿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部分的数学教学要遵从“必需、够用”的原则。第Ⅳ部分是基础模块与应用提高模块的交集部分,这是一个天然的联系,应用提高模块是高等数学理论的外在形式,也是其内涵所在。近年来,在高校蓬勃兴起的数学建模教学,已经展示了它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第Ⅲ部分则是应用提高模块与专业结合模块的交集,渗透了高等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对各专业的适应性,在专业课中已经有诸多概念和理论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达的。第Ⅱ部分是三者的交集,融基础模块、专业结合模块、应用提高模块。经过重组和优化,在教学内容上,三者结合使得高等数学在向专业基础和实践渗透;在教学实践上,三者结合实现专业情形的高等数学模拟。在教学改革上,一方面,三者结合一方面使高等数学课程以新的面貌出现,另一方面,三者结合不仅使高等数学能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高等数学课程本身也充满了实践性。

2.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的基础模块的教学改革和优化

基础模块为高等数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是学生今后学习专业必备的知识,这一部分也贯穿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这部分的教学,教师要遵从“必需、够用”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和体系。在教学内容上课程设置要合理,打破传统模式,体现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避免重复和隔离。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与优化。针对专业作一定的取舍,最后确定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压缩一些经典但不常用的内容,删除一些繁杂的推导和证明,增加一些体现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新内容。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设置不同档次,不同内容的课程供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选学,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个体优势的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方法方面,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制作了大量的动态为主的教学课件,对于黑板上难以表现的内容,突破单一PPT的画面切换,开发Flash等演示动画,使学生提高兴趣,加深理解。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网络学习平台,集成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还包括学习指导、知识拓展、专业常识、疑难解答、动态演示等,既可作网络教程,又可作课堂教学补充。

3. 以“服务”为宗旨的专业结合模块的教学改革和优化

以“服务”为宗旨,构建与专业内容相结合的专业结合模块。它的主要特点是体现高等数学内容的专业性,所有内容都要体现“专业”二字,体现与学生所学的专业挂钩,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感受到数学理论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来源于实际问题也服务于实际问题,形成“案例驱动式”格局。这一模块的授课方式可以相对灵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会用一系列数学软件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式或双向式教学,亦可由某一专业技术问题的数学应用展开,可以由有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高等数学教师来共同承担教学任务。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的设置,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切入点,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使得高等数学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更加突出,应用性更加广泛。

4. 以“应用”为目的应用提高模块的教学改革和优化

应用提高模块内容的设定是为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所设定的,主要指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高等数学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能使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得到锻炼,使学生的素质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应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到大学数学的教学中来,使数学教学成为现实的、有实际背景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数学建模突破传统教学方式,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能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对青年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数学建模活动还将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与周围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与实际需要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亲身体会数学模型的解释、判断和预见三大功能在经济分析和研究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生动的案例使学生看到数学建模给经济管理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应用价值,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用处和好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问题解决时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培养灵活应用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展应用提高模块,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成立数学建模协会,高职院校可安排或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常年定期开办讲座,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以此发现和挖掘数学特长生,为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提供人才储备。每个班成立学生课外数学兴趣小组,在开展好高等数学课程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还可围绕本专业领域及将来的就业环境解决一些数学的实际应用问题,消除有些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的反感情绪。

我们通过“三模块”为主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基本构建出了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新的教学手段,建设了数学实验室,开展了数学建模活动,并使专业问题的解决得到模拟实现。网络课程的开发,使教学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但在改革的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最终使之更加适合高职教育。

摘要:本文将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分成基础模块、专业结合模块、应用提高模块三个方面, 并以此为主线在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遵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实现三个模块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三模块”,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欧瑞宏.提高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效果的探索[J].高教论坛, 2005, 1:42-46.

[2]乐敏.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2:9-14.

[3]管徳明,陈家颐.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高校典型腐败演讲稿下一篇:意识形态领域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