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驻村走访调查的心得体会

2024-05-27

关于驻村走访调查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篇1:关于驻村走访调查的心得体会

关于驻村走访调查的心得体会

按照省委“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文件的要求,我有幸参与此次声势浩大的“三万”活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是一次与以往工作截然不同的全新体验,作为一个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的“八零后”,起初对这样的活动颇不以为然,潜意识里认为反正农村问题相对城市问题要简单单纯的多,也就是那么回事,然而通过真实体验,通过驻村工作中的看、问、访、谈,内心深处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时间虽短,但收获颇多,现随笔如下,祈求共鸣。

一、初进农村的感受

我驻村的单位是黄陂区李家集镇朝阳寺村,该村共有登记户籍数510户,人口近1800人,耕地面积1700余亩,地势属于丘陵地带。当乘坐车辆初次进村时,我惊讶于该村的落后,进入村辖范围内,虽然简易道路边沿线不时看见宽敞的“一连三间”“独栋独院”房子,但房前散乱堆放的杂草、柴火、随风飘散的塑料袋和纸屑让人在自然风光中俨然产生一种不协调感,随着车辆的深入,入村道路也开始变得曲折、陡斜和破败。路边的耕地也由最初的郁郁葱葱的农作物变为大面积褐黄色龟裂的荒地,鲜有绿色的农作物在这片土地上也显得星罗棋布。“为什么同是一个村,耕地的区别会这么大?”我内心充满了疑惑,但随着的走访入户调查工作的深入,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也渐渐明晰。

1、“九九.三八.六一”现状

在入户调查中,我渐渐发现同大多数农村一样,朝阳寺村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所谓“九九.三八.六一”指的是村里留守人群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而青壮年大多都入城务工。究其原因,不外乎随着城市规模扩张步伐的不断加快,城乡二元化的结构不但没有改变,而且差异愈加明显,目前城市在经济上与农村断层越来越大,并且在特定人群的年龄结构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分水岭。

2、基础设施的落后

当稀疏平常的自来水、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随处可见的商业网点在我过去的生活中习以为常时,驻村后这些生活的基础设施变成了奢望,由于种种原因,该村仅极少数人能用上自来水,我们驻地的村委会距李家集镇9公里,购买各类生活用品必须去镇上,在唯一的入镇道路上,没有公交车和巴士,如果没有自己的交通工具,就只能依靠步行,步行时间最少需要50分钟以上,偶然运气好,有路过的电三轮可以乘坐,但在“电麻木”后座中震耳欲聋轰鸣伴随的起伏不平路面颠簸时,那滋味可想而之,并且这份“运气”是需要支付10元以上费用的,这笔费用对于不需要经常上镇的我来说,尚能承受,但是对于朝阳寺这个贫困村的村民来说,可能这点他们要“斤斤计较”下。

3、当地村民依旧贫困

我感叹当地农民穷困的经济现状。朝阳寺村农民经济以种植业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由于种种原因,基本上没有种植和养殖专业大户,据走访数据显示,每户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和留守人员种植收入平均综合,人均纯收入5000元左右,远低于武汉平均水平,问及许多村民,普遍反映,由于户均耕地在4亩左右,目前种植作物仅以自需要口粮蔬菜为主,少量村民种植经济作物,靠近镇上的耕地地势平坦,灌溉用的塘堰较为完善,相对而言,种植难度和风险可以控制,耕地利用率基本较高,但汪家田、黄武寺、江曲、李家大桥等村弯地势为典型丘陵地带,且塘堰严重缺失或年久失修,农作物的种植生长完全是“靠天收益”,故多数村民仅以自需要口粮蔬菜为主而选择性的种植一点作物,这一点很好解释了开头我疑惑的一幕。在雨水充足年份,亩均农作物产值剔除去种子、化肥等成本后,最大收益也不会高于1200元。大多数家庭通过卖点农产品,打点短工,勉强能应付一年的开支,但就是手头没多少余钱,如果有孩子上大学读书或有家庭成员生病的话,难免陷入“债台高筑”的窘境。

4、看病难、养老难

一方面看病难。在走访中发现,尽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在朝阳寺村推行,但村民看病难问题依然突出。一是村民的合作医疗保险一年缴纳30元,但是医保报销范围仅局限于必须住院才能按照一定比例报销,其他任何形式的看病和购药必须自己出资;二是村级卫生站投入严重不足。该村卫生站经营效益低下,人员无基本工资,村卫生室处于半瘫痪状态,农村医疗人员半医半农,年龄知识老化,无力承担农村社会卫生工作;三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相当突出,这主要是因为村民收入低,相对医疗价格偏高,就不起医,但或就医,因病返贫就时有发生,同时,自然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也是造成村民就医难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养老难。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该村绝大多数人还无法享受社会保障,更为严重的是,农村民政对象应保未保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在进城务工人员转移的过程中,这部分农民“身份界定”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

二、部分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

1、改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九九.三八.六一”现象出现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差距所导致,也有生活条件的客观因素。人往高处走,进城务工人员多外青壮年,对于新型事物和生活品质接受能力强,但回到村中后,巨大的落差会导致心里的失衡,为增强村弯对村民的吸引力,上级政府应加大对村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在道路修缮、自来水供应和公共交通工具的普及上要加快建设步伐,尽量缩小城村差距,增强辖区村民的归属感。

2、增设农村小水利设施建设。当我看到朝阳寺村大多数留守村民种植方式虽优于“刀耕火种”,但还是“靠天吃饭”,大面积耕地因此荒废的现状时,仍然唏嘘不已。天气虽然无法控制,但是采取措施可以将种植风险降到最低,应当充分利用村辖丘陵地势特点,合理科学的增设一批小型塘堰设施,以达到雨时蓄水,旱时灌溉的作用,建设费用可由政府补贴,村民自建等多种方式筹集。

3、引进推广新型种植养殖。鉴于朝阳寺村人均地少的局面,要提高地均产出值,实现“耕地细种”才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区辖农业等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联系农业学院和高校,邀请专家结合村辖土壤、气候和地势等综合因素,拿出适合村民种植或养殖的方案,如林区种植果树、旱地种植花生、林地养殖土鸡、凹地建塘养鱼、特质地带种植中草药等不同形式的生产方式。

4、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农业规模化。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和不同渠道,联系农业产销一体化等公司,由公司出资、出种、出技术,引导村民开展种、养殖业,并签订协议以保护价格回收产品,自寻的销路消除村民后顾之忧。这样既降低了农民的种植风险,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无形间给了村弯中林林种种的作物种植一个导向型的趋势,有利于实现村辖土地作物的集约化发展,为今后做大做强做出品牌而埋下伏笔。

5、抓好劳务输出。目前,进城务工的劳务输出方式已成为朝阳寺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我认为劳务输出也应当具备一定的“含金量”,镇级政府应开展各类对村民的培训,转“劳务”变“专业”、“技术”,提高村民进城务工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三、一点体会

不入农村,不入农家,就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幸福,这是我这次驻村的一个切身感受。亲眼看见村民早出晚归、肩磨背扛、一背太阳一背雨和没有什么娱乐的单调生活,我会自私的庆幸自己不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但更多的会有一种感恩,感恩党,感恩组织,感恩单位,是他们给了自己一个不晒太阳不淋雨、有固定收入、有医疗和养老保障的岗位。对比于他们,我们有村民口中俗称的“铁杆庄稼”,每天有一个固定的去处,有大集体的关心和爱护,还有什么不知足?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爱岗敬业?有什么底气去埋怨呆在灯光明亮有空调的办公室加点班多干点脑力活?

一段经历,一身铭记,这次“三万”活动,时间虽短,却让我感触很多,收获很多,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更加努力和珍惜这份工作。

篇2:关于驻村走访调查的心得体会

县检验检测中心开展驻村入户走访调研

全县深化干部驻村入户联系群众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县检验检测中心“第一书记”随即带领驻村干部第一时间到所驻星村镇姜家村走访入户调研,就村级组织建设、种植养殖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民劳动、收入及生活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实地查看了村内道路、绿化美化、健身广场等,就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功能和发挥好作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就村未来发展规划、发展思路、发展途径等交换了意见。

这次走访调研,就是要及时掌握驻村入户第一手资料,发扬上一届“第一书记”的工作精神,接好“接力棒”,找准工作的切入点,谋划规划好驻村入户工作。下部,将严格按照全县深化干部驻村入户联系群众工作会议精神要求,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听民声、察民情、接地气、受教育,携手村支两委成员,积极做好村级组织建设、宣传落实政策、促进村经济发展以及民意收集、帮扶困难家庭、增进群众感情等工作,力所能及地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实地感受到这项活动的温暖和好处。

篇3:关于驻村走访调查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豫北农村,媒介种类,媒介接触与使用状况

本文选取豫北新乡县大块镇5个乡村的80户农村家庭为对象, 通过基层农民的视角了解豫北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的媒介接触与使用状况, 了解新媒体时代农村居民的媒介发展进程。

1 当前豫北农村的媒介概况

随着互联网、手机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 农村媒介种类也日益丰富。笔者从农村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及媒介现状, 将农村媒介划分为四类:传统媒介、户外媒介、独有媒体和新媒体。

纵观农村的媒介种类, 传统大众媒介依旧是农村媒介系统的主导, 电视依然在农村居民的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这不仅与电视媒介自身的特性有关, 也与农村居民自身的教育、文化和媒介使用能力有关;由于农村无线设备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广播信号差, 涉农节目较少, 85%左右的农村家庭没有收音机, 通过收音机收听节目的居民更少;此外, 报刊的家庭普及率也不尽人意, 除与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下有关, 也与报刊发行管理体制有关。这就是当前豫北新乡农村地区大众媒介的现状。

在户外媒介方面, 农村居民对墙体的媒介接触达到100%。较早墙体上的信息多是国家政策的宣传语。近年来, 随着农村商业化步伐的加快, 农村墙体上的商品广告信息越来越多, 农药种子养殖等涉农信息堂而皇之地“蹬墙入户”。

农村的独有媒体是集市、流动商贩。集市是农村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将其称之为农村媒介系统中的“软媒介”。随着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 商品的精细化程度也在上升。除传统的农具、农产品之外, 还有女性化妆品、男士剃须刀等。而且, 集市上广告形式也日益丰富, 除口头叫卖, 还有POP、展台等。在营销手段上, 集市最有销售力的即“体验式营销”。村民在集市上购买食物, “尝一尝”是购买的前提。据调查, 100%的农村居民都赶过集, 90%以上的农民都在集市上购买商品, 75%以上的农民都喜欢在集市上购买东西, 他们认为在集市上购买东西方便又实惠;如果不合适, 可随时退换。毫不夸张地说, 集市是体验农村生活的最佳去处, 也是农村特有的、原始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多媒体”。

除集市外, 流动商贩是农村颇具原始风格的商业形式。如果说农村集市是固定的“多媒体”, 那么, 流动商贩就是移动的“多媒体”。先前流动商贩边走边口头吆喝;现在商贩们要么拿着喇叭吆喝, 要么开着音响, 信息传播实现了100%的到达率。此外, 流动商贩带给农民的不仅是商品, 还有“上门服务”。不过, 农民有时也会在流动商贩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在这方面, 集市给予农民的信赖感和影响力更强。可以说, 在大众媒体尚未走进寻常百姓家之前, 集市和游动商贩一唱一和、一动一静, 共同构成了农村媒体环境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媒体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 走进千家万户。网络和手机已成为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的重要媒介。据调查, 网络普及率在8%左右, 而手机普及率则将近70%。所调查的农村居民每月的手机费用在20-50元之间。网络和手机用户规模的增长, 必然对原本用户基础薄弱的报刊和广播媒介造成冲击。作为新媒介信息载体, 互联网和手机在农民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与外界沟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 豫北农村居民媒介行为分析

2.1 豫北农村居民媒介选择和接触状况分析

(1) 在大众传播媒介的选择和接触方面, 豫北农村居民的大众媒介接触形态呈现出“橄榄”形态。主动选择和接触电视媒介的人数最多, 占总人数的80%左右;而广播和报刊拥有的受众规模较小。

在媒介第一选择度方面, 电视有着突出表现。在传统媒体选择上, 电视依旧是人们的最爱。在这方面, 广播和报纸的表现略差。在媒介的可信度方面, 报纸比电视的可信度高38%。也有一些农村居民, 对媒介的选择和接触意识不强, 媒介对这一部分人群的影响有限。

(2) 在新媒介选择和接触方面, 农村居民展现出开放心态, 对新媒体选择和接触的人数逐年上升, 呈现J字型的态势。

在手机媒体的使用和接触方面, 69%的农民喜欢使用手机, 主要分布在15-36岁之间。值得注意的是, 年轻人对新媒体的接触意愿更强烈, 行为更主动。作为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年轻人对新媒介的态度关系到农村今后媒介生态的发展。

2.2 媒介接触时间上, 农村居民每天花费在各媒体上的时间分析

据图1可知, 无论大众媒介、户外媒体还是新媒体, 大多数人的接触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此外, 当农村居民对大众媒介接触时间下降时, 对新媒体的接触时间却略有上升。

2.3 新媒体时代豫北农村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分析

通过调研统计, 75%的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触都集中在电视剧、娱乐类节目上;而教育、科技、经济致富、新闻类的节目受众数量非常少。在走访中发现, 一些上年纪的农村居民不知道新闻联播;而对农村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经济类、教育类和科普类节目受众很少。由此可见, 农村居民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只是出于娱乐休闲动机, 他们对媒介内容选择的不科学影响着农村媒介功能的发挥。

3 豫北农村媒介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力分析

过去几十年, 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极大改变和塑造着农民的生活方式。从最初农闲的无所事事, 到如今打开电视机收看节目、拿出手机上网和发信息, 他们的生活因各种媒体更加丰富。

图2显示, 电视的影响力得分是83.1, 主要来自电视的娱乐消遣功能, 85.6%的农村居民认为电视丰富了生活;农村独有媒体的得分是75.2, 这表现在集市和流动商贩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力, 前文已有所分析, 不再赘述;而新媒体的得分是61.2, 这个分数主要来源于手机媒体的沟通功能;户外媒体的得分是38.2, 这个得分主要是涉农信息给农民带来的便利。

虽然传统媒介依旧占据着农村媒介系统的主导地位, 但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不可小觑。调查中发现:2010年以前, 平均一家一户只有一部手机;2011年底, 平均每家有2.3个手机。也就是说, 两年的时间手机在农村的用户规模增长了一倍。同时, 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增多, 固定电话的销户率呈现上升趋势。在手机走进千家万户之际, 农村家庭宽带接入率逐年提高。在大块村, 五年前仅有一两家接入宽带。而2011年, 大块村有10%左右的家庭接入宽带。可以预知的是, 互联网走进农村家庭的速度将越来越快。

综上所述, 新媒体时代豫北农村媒介对农民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传统媒体是农村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从前文分析中可以看出, 传统媒体提供的大量娱乐化内容影响和改变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同时, 农村居民单一化、非理性的媒介选择制约着农村媒介生态的发展。

其次, 新媒体是农村居民沟通的工具。手机和网络天生就是用来沟通、互动的, 随着农民对手机和网络接触时间的增多, 它们与农民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也必将在农村媒介生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 媒体是农村居民了解外部世界、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农村, 媒介的娱乐功能发挥地淋漓尽致, 而信息传播功能却被大大弱化。农村媒介信息传播功能的弱化阻碍着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希望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和壮大可以改变这一现状。

4 结语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 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对于农民来说, 每一种新媒介的到来, 改变着他们的信息沟通方式。新媒体时代, 国家和社会需要注重培养农民对教育、文化、科技类节目的媒介接触习惯, 提高农民的媒介使用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农村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 构建良好的农村媒介生态系统, 才能逐渐缩小城乡“知沟”, 加快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舒妮, 唐希.川北农村媒介生态环境调查报告[J].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47-49.

篇4:驻村民情日记走访记录

在了解清楚小庄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区统计局局班子和村班子进行了座谈。从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思路、党员带头示范、设施农业、种、养殖品种、致富门路、致富信息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摸清了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帮助村上明确了种植、养殖结构调整的方向,制定了具体的项目建设,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区统计局局班子和村班子座谈座谈会完后,我深入到我的联系户2组的贾生有家中,听他亮家底、说困难、谈打算,较为详细的掌握了他的基本情况。结合他个人的实际情况,帮助他分析贫困原因,制定年度帮扶计划,积极开展帮扶活动,送去价值200元的春播用化肥2袋。

贾生有,70岁,户主,长期患有气管炎病,家庭现有3口人;妻子63岁,身患肺气肿重病;儿子40岁,在铁通公司打工。家中只有1个劳动力,家庭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养业和外出务工,20**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

通过几次的走访,并与村干部深入交谈,我认为,造成贾生有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妻子身患重病,自己也有病,两人长期看病,花去了家中多年的积蓄。二是家中耕地面积少,加之劳动力缺乏,家庭收入比较单一。帮助贾生有制定致富规划

针对以上致贫原因,结合金佛寺镇小庄村发展总体规划,经与贾生有本人沟通,自己为该户制定了年度家庭增收计划,调整种植结构,扩大四季豆种植面积,改良羊养殖品种,针对小庄村离****近的实际,扩大养殖数量,增加家庭收入。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困难群众理清发展思路、扩宽眼界视野,最终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也决心以这次行动为契机,抓紧抓好当前工作,帮助贾生有谋划好长远出路,使这次行动真正做到联村联户联心、为民富民惠民。对民情日记的思考3月10日星期六晴一篇篇民情日记中的三言两语震颤心尖,让心灵得到洗礼。那种力量感和带给我们的厚重思考,是再华丽的文字也无法给予的。

篇5:驻村干部扶贫走访日志记录

与原村支部书记张书记见过面后,我才知道何会兰住在山脚下的一社,在河沟里,而何少帮何荣帮在三社,何少帮住在山腰,何荣帮住在山顶上,这座山的海拔与阴灵山差不多。看来,今天我得到一个锻炼身体的好机会了,我自我解嘲。我们几十位教师分别奔向各自的贫困户了。三社在山顶上,路比较远,张书记说以他的脚力到达,可能有四十多分钟的路程。由于我们一路女教师占多数,谁也不知道路线,于是请张书记给我们带路,我先到三社,下午下山后再去一社的何会兰家。

穿着迷彩服的老书记六十多岁了,但行走如风,手里始终拿着一根棒,他说家家户户都有狗,得随时提防着。刚出村部,走田坎,穿院坝,吹拂着三月微寒的风,映入眼帘的尽是美景。这儿一块那儿一块金黄金黄的野菜花,蜜蜂成群结队唱着欢歌。房前屋后一大树一大树雪白雪白的梨花李花,还有粉红的桃花点缀,还有绿油油的麦苗蔬菜打底,好一幅美不胜收的春光图。大家有说有笑,无不透露着轻松与愉悦。

抬头仰望,上面是密密层层的松林,我想这该是山顶了吧?张书记说,早着呢!不过何少帮就住在这上面,爬上松林坡就到了。松林里根本看不出路,地上是厚厚一层松针,踩上去软绵绵的。但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松针下面有可能就是长着青苔的石头,稍不注意就会滑倒。

来到何少帮房下,我看到虽然屋前屋后都有开得正灿烂的李花,但也着实掩盖不了破败,泥坯墙上有些许裂缝,低矮的屋檐下码放着柴垛,很凌乱。三合院的右侧是转角三间土坯房,墙壁呈现黄泥巴本色,墙上挂着旧衣裳和簸箕,这几间房是何少帮夫妻俩与未婚儿子的住处;三合院从正中拆开用红砖码了一层砖房,可能是无人居住也无人打理,房前凌乱地堆放着一些柴禾,听说这是用来压怀的养子修的,长年在上海打工的养子现在几乎不管二老。何少帮不在家,听他妻子吴华珍说,何少帮患有胸膜结核病,比较严重,今天又去巴中城输液了。吴华珍,才六十岁,但显得很苍老,脸上更显出忧戚。我询问了家庭基本情况,得知她开始不生,于是抱养了一个儿子,后来又生养了一女一男,大女已出嫁,小儿二十五岁未婚,在巴中城做泥水工。家里养了猪养了鸡喂了牛,吃水也不困难有自来水,也有闭路电视。困难的是夫妻俩长年生病,儿子挣的两个钱供不住使用。丈夫何少帮自从得了胸膜结核病后家里又欠了四五千块钱的药钱。说到这里,吴华珍低下头,不停抹眼泪,我也忍不住,眼睛酸酸涩涩的。与何少帮通了电话,证实了他在白云台一个体诊所已经治疗了很长时间。为何不进医院,医院可以有农合医保呀?我听说结核病国家免费治疗,从何少帮家里出来后我在心里盘算一定去为他们咨询一下这方面政策,希望给夫妻俩带去福音。

越往上走,落后与贫穷的感觉更强烈,与山下所看到的无数几层楼的青砖小洋楼简直是两个世界。那松林坡难道是一道分水岭?

何荣帮家还远得很,同事李先美和张雪的联系户廖仁沛和廖仁兴就在我们行走的同一条山梁上,张书记说我们先去这两家,然后再回过头爬上山顶去。于是我们一行七八个就和张书记奔走在高低不平还有些泥泞的机耕道上。额头上的汗已经渗出,汗湿的衣服紧贴在背心。少了欢声笑语,多了粗重的喘气声。沿着山梁不知走了多久,终于看到几座房子,张书记说这下面有廖仁兴的家,但廖仁沛还得翻过前面那道石崖。石崖下自下而上用乱石码了一条路,可坑坏了穿着高跟鞋的女同事。刚翻过石崖,就看到一座同样泥坯墙房子,房后是山林,房前是李树,水塘。看得出比何少帮家好多了,有羊圈猪圈牛圈,狗叫得厉害,就是不见人出来。李先美给廖仁沛打了电话,得知他们夫妻二人都到枣林街赶集去了,廖仁沛治病。张书记介绍,廖仁沛先前育有一子,但儿子几岁时就死了,妻子后来也病死了。后来抱养了一个儿子,因为山高路远家穷一直讨不到媳妇,没办法又抱养给南龛坡一户人家做上门女婿,就很少回家了,廖仁沛又是孤身一人。抱养儿子的亲身母亲也成了孤家寡人,于是两个同命相怜的人住到了一起相互有个照应。

又翻过那道山崖,我们到了张雪老师联系的廖仁兴家,同样有些破败的土墙房。遗憾的是廖仁兴也不在家,也去枣林医院看病了。八十岁的老头,多少年孤身一人,的儿子也抱养了出去。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没人照顾没人管,饱一顿饿一顿无人问。我心里升起一股恻隐之心,同时也为儿女孝道的缺失也感到悲哀。张书记说,现在这种情况多的是,他们村有位老人没有儿女在身边,死在家里几天都没有人知道。我的心有一点作痛。我在想,我们在扶贫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应该联同村支部给远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进行孝道文化的帮扶呢?“百善孝为先”“孝,不在于饰貌,而在于质实”,年迈的父母只希望多得到年轻人的一点关心,孤寂的心只希望多一点陪伴而已。

山顶上还有四五家未去,我心里已经有些沉重。沿着一条倾斜的石坡,我们手脚并用继续往上爬。在杂草丛生的小径上行走,在铺满青杠叶的树林里穿行,我们也不知走了一条什么样的路,到底还要爬多久。因为已经没有精力辨识方向,我担心以后再来的日子我怎么找得到路。

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我联系的何荣帮家终于到了,时间已经一点过,又渴又累。抬头仰望,真的快到山顶了,听说这就是风头山。凡是巴中的老年人都知道这座山,都知道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这座山里有个很隐蔽的军工厂。今天我是第一次听张书记说,张书记还说,现在军工厂已经不生产了,但房屋设备等依然存在。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山,我,我们,还将续写更多的扶贫故事。何荣帮大叔正在院坝边整理一小块地,四周用小石条码得很整齐,何荣帮大叔计划用来种点葱蒜。正面三间,转角两间,房子不大,还看得出颜色的门框上贴的对联也有些年头了,但院子较干净整洁。屋后是树,房前是竹,右边是菜地,很清爽。一只肥嘟嘟的狗朝我们狂吠,而且用鼻子嗅我的裤腿,我左躲右闪,生怕被咬一口,何大叔说这条狗只是要闻一下但不咬人。我说明来意后,他放下锄头,让我先坐。我看了他家的户口簿,抄写了相关信息,又边询问他的生活状况边记录在“民情簿”上。何大叔是1948年出生的,和我父母同岁。三十六年前,妻子病逝,留下三个儿子。三十六年来,他一直未娶,为老父老母养老送终,将老三过继给何少帮家,自己含辛茹苦养大两个儿子。老大老二都在上海打工,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次。他不能找到什么致富的途径,只有用到处都有的青杠树烧点炭,换来油盐钱。没有多少新衣穿,但吃饭不愁,自己还能耕种。何叔说自己大病没有但时常小病;大困难没有,心里苦恼的是一个人生活,平常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能理解农村留守老人的这种心酸,也知道这是当前农村诸多留守老人共同的痛。这是值得社会学家研究政府采取措施解决的问题,所以政府倡导修聚居点修新农村就是这个道理。环顾家里,檐下打米机轧猪草的机器都有,几只鸡悠闲地啄食,他还喂了猪牛。何叔说他的心愿就是政府能够给他们修一条像样的路,现在他进出一次山实在太难了。是的,是路阻碍了青滩村的发展,是路阻隔了老百姓致富的渴望。

上一篇:资产管理学习心得下一篇:登山春游活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