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统的重要意义

2024-05-26

依法治统的重要意义(精选5篇)

篇1:依法治统的重要意义

在全市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_坚定推进改革坚持依法治统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统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9年全市统计工作,明确2020年工作任务。下面,我代表市统计局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统计工作取得新成绩

(一)围绕指示批示,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一是提高了站位。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就统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央和省委又先后下发了一系列加强统计工作的文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去年先后X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学习中心组安排专题学习,研究贯彻落实意见。二是显现了成效。全市各县市区统计机构全面健全了“一局两中心”架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招聘了一批素质高、年纪轻的统计员,充实乡镇街道力量,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统计网络体系基本健全。

(二)紧扣参谋服务,监测分析精细精准。一是经济运行监测有准度。我们联合发改、经信、科技等部门建立了经济发展运行监测体系,做好了及时全面的动态跟踪、预测、预警服务。工业、农业、贸易、投资等专业统计,精准监测发展动态,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大量的统计信息。二是统计研究分析有深度。共完成统计分析及课题XX多篇,被党委政府及报刊媒体采用XX多篇次。三是民调和考核工作有亮度。全年围绕基层党建、公众安全感等社会关注的热点开展了XX多项民意调查,调查报告反响良好。客观公正做好了绩效考核、“省重点民生实事”、非公经济监测等多项考核数据评估认定工作。

(三)深化统计改革,数据质量提高提升。一是稳步实施了统计改革。进一步完善各专业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办法,建立健全了数据评估认定和反馈机制。进一步强化了GDP下算一级制度,完善了非公经济统计制度,扎实推进农业、园区、投资、能源等领域统计改革。绿色发展评价、文化产业统计和“三新”统计等工作逐步开展。二是切实强化了统计法治。市县两级党校将统计法律法规纳入主体班培训学习课程。开展了“数据造假、以数谋私”专项整治活动,全年共对XX家统计调查单位进行了“双随机”常规执法检查,市本级完成XX家,立案XX起,依法治统的氛围基本形成。三是着力提升了信息化建设水平。改造升级联网直报指挥中心和视频会议室,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为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经济普查数据处理提供了基础保障。统计数据中心建设项目纳入了“智慧株洲”建设。

(四)精心组织部署,经济普查有质有序。一是组织机构健全。市县均成立了强有力的普查领导机构和办公室,市、县、乡三级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签订了责任书,层层落实了足额的普查经费,全市选配XX多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构建了纵横交错的普查工作网络。二是业务培训全覆盖。通过多层次、多模式的业务培训,全市XX多名普查指导、普查员和XX多名“四上”企业统计员全部接受了严格的普查业务培训;三是单位清查到位。我们采取分片包干指导、专项督查检查、随机质量抽查、专业负责审核等有效措施,严格按照“逐街、逐栋、逐层、逐户、逐时”的工作要求,开展了“地毯式”单位清查登记。单位清查结果显示,我市二三产业法人与第三次经济普查相比增长XX倍、企业法人增长XX倍、个体户增长XX%,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为正式普查登记奠定了基础。

(五)坚持部门联动,统计工作群策群力。各部门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联动综合治统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了统计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数据联审机制等,统计部门与财政、税务、市场、编制、民政等部门信息共享进一步深化;与发改、经信、商粮、住建、文化等部门业务联动进一步紧密,财政、金经、银行、交通、住建等部门统计工作进一步强化,公安、人社、教育、卫计、科技等部门统计工作卓有成效,农委、畜牧、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进一步履行了统计职能等等,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全市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正视统计调查体系诟病

(一)工作力量偏弱。一是人员编制难以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统计调查对象日益增加,特别是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以后,统计工作任务不断增加。然而,县级统计机构人员编制却变化不大,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县级统计部门的编制人数都是XX人左右,除去局领导、办公室、财务等后勤人员外,有的地方真正从事统计工作的专业人员甚至不足XX人,导致大部分专业人员身兼数职,有的甚至对接上级统计局、调查队3-5个科室的业务工作。受人员编制的限制,统计工作力量明显不足,统计能力与统计工作要求严重不匹配。二是综合素质难以提高。统计部门在政府工作部门中属于弱势部门,在人员招考、招聘时不是热门,有的岗位甚至难以招到合适人选,导致大部分县级统计机构现有人员都存在年龄偏大,有的甚至是乡镇领导为了进城而作为非领导职务安排进来的,这些人中大多数是初次接触统计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真正成为专业人员,综合素质高、年富力强拥有高级、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二)统计地位偏低。一是统计部门影响不够。统计部门虽然是政府工作部门,但与其他政府工作部门相比不管钱、不管人、不管项目,也不直接为市场主体服务,属于非权势部门,社会各界对统计认识不足,有的人甚至不知道政府工作部门还有个统计局。因此,对统计工作不知晓、不理解、不支持,认为统计工作与自己毫无关系,对各种统计调查、普查抽查配合度差。二是统计数据质疑不少。由于统计工作业务性强,很多统计制度、指标解释与社会公众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时而受到质疑,“被平均”、“被增长”的议论仍然不少。同时,一些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源头数据准确性不强,导致统计数据质量不高,有些不理解的人认为是统计部门在造假,对统计的负面评论时而有之。

(三)经费保障偏紧。一是公用经费严重缺乏。统计部门属于出名的“清水衙门”,工作经费完全靠财政安排,目前大部分县级统计部门的公用经费虽然都纳入了年初财政预算,但是由于预算少,仅能维持正常的运转,一些政策允许的干部职工福利保障难,又不能挤占项目经费和专项经费,影响干部职工的干事激情。二是专项经费保障堪忧。统计部门每年都要开展普查、调查、抽查,虽然国务院制定的相关条例明文规定地方各级政府要做到经费保障,但是有些地方由于财力较弱,安排给普查、调查、抽查的专项经费较少,有的甚至连普查指导员、普查员的补贴都无法保证,严重影响普查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执法难度偏大。一是执法力量弱。大多数县级统计机构都没有专职的统计执法队伍,绝大部分都是由相关专业人员兼职,统计执法工作只有每个月在完成统计报表后抽出几天时间兼顾一下统计执法。有些地方受编制行政限制,符合统计执法条件和检查资格的人数相当有限,导致执法人员的素质不强,业务不熟,影响统计执法工作正常开展。二是法制意识差。社会各界对统计法的认识不足,认为统计法是“软法”,多报、少报、拒报统计数据不会造成直接损失,法律制裁不重,导致守法意识不强。加之统计执法中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大多数只是警告,稍微重点的也只是小数目的罚款,导致统计违法行为时有出现。

三、精心安排、狠抓落实,扎实做好今年各项统计工作

(一)着力理顺统计体制。要切实强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借鉴国家统计局垂直管理调查队系统的办法,探索性建立县级统计机构由市级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制,实行人、财、物由上级统计部门全部管理,进一步确保县级统计机构独立开展统计调查。要强化乡镇统计机构的管理,效仿公安等部门机构设置方式,试行乡镇统计派出制,进一步增强乡镇统计力量,确保源头数据真实可靠。

(二)着力强化依法统计。要强化统计执法认识,牢固树立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促进依法统计为目的,坚定信心,敢于执法,善于执法,严肃处理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确保统计数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要强化统计执法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执法生力军,经常性开展系统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统计业务和统计执法相结合的复合型统计人才,实现统计业务工作与统计执法工作的有效结合,做到执法检查与平时工作两不误、两手硬,形成执法检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着力加强队伍建设。要主动争取市委、市政府对统计工作和统计部门的重视,在编制性质和数量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确保统计力量与统计任务不失衡。要围绕新时代统计工作的需要,有重点、有针对地引进、培养一批精通统计、精通经济、精通科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使他们成为基层统计工作的中流砥柱,着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良、能力较强的统计队伍。要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化,积极引导统计工作者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道德素养,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四)着力拓展服务领域。要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不断提高统计分析研究能力和水平,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紧扣领导决策的重点、经济发展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做好调研分析和预警监测,进一步增强统计分析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统计辅助决策的参考价值,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以及服务对象提供更优质的统计服务。要进一步丰富统计服务产品,在做精做优传统统计产品的同时,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开放更多的现代统计服务产品,将统计服务延伸到基层、到厂矿、到村组,通过高质量的统计服务彰显统计作为,让更多的人认知统计、了解统计、支持统计、参与统计,不断提高统计地位。

同志们,时代呼唤担当,梦想孕育希望。让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同心同德、真抓实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XX贡献统计力量!

篇2:依法治统的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正确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把人们的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五大精神上来,这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依法治国,本质特征是把广大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用以治理国家,也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由广大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因此,依法治国的主体必须也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司法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只是在人民授权范围内行使某些行政管理权或司法权,任何机构和个人绝不能未经人民授权或者超越人民授权成为站在人民之上的治理国家的主体我们常讲国家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如果公仆成了治国的主体,广大人民成了治理的对象,这就把关系颠倒了。所以,依法治国,包括依法治市、治区、治厂、治乡等等,都不能异化为由少数国家公务人员以权治民,把法作为权的工具,作为行使权力的手段去对付人民群众,这是与依法治国的宗旨背道而驰的。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人治的影响根深蒂固。封建专制时代也讲法制,而那是“法令者,防民之具也”,法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进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没有自觉地清除人治的影响,建立保障人民民主的制度,法制很不完备。直到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党的十五大更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要用法治取代人治,要以民主之法,治社会主义之国但是从总体来看,我们现在仍处在由人治向法治转化的过程中,处在由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向依法监督制约权力的机制转变的过程之中。当前,在不少地方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中,口头讲法治,实际行人治的现象,“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不愿接受人民对权力监督制约的现象所在多有_因此,在人们的认识和行动上,真正确立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观念,这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有多种途径和方式。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是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因此,依法治国,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作用二有些同志,其中不少是信奉“人治”,信奉“权大于法”的人,把人大看成是搞形式、走过场的地方,甚至把人大当成是找麻烦、多事的机构,看来这些同志应该认真学习宪法,深入领会依法治国的精神实质,真正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切实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人大也应该切实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人大的立法职能、监督职能,真正体现出广大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权力.对政府和司法机关的监督权力,把人大建设成为宪法所规定的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

二、依法治国重在以法治权、治官

我国现己颁布实施的法律中,80铸是通过行政活动来体现和实施的,所以,依法治国不仅要求全体公民自觉守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更重要的是要依法规范国家机关和公务员的公务行为,使他们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时都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督,做到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这是依法治国十分重要而又大量的任务。

国家干部奉公守法的表率作用会给广大群众带来很好的影响,而政府公务人员、司法人员违法乱纪,比普通老百姓违法造成的危害更大影响更坏。有些老百姓的违法行为,既有本人的责任,也有不少是与大大小小的当权者有关。有些当权者为了自身和局部的利益,以自己手中的权力幕后指使或包庇纵容违法犯罪行为。当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假冒伪劣有增无减,滥伐森林、污染江河、乱占耕地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到了当地当权者的默许和保护。事实表明,法不能治权、治官,依法治国将是一句空话。

把依法治国的重点放在以法治权、治官上,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在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靠法律来规范、制约和保障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这些年来,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在前进中也不断出现种种干扰和阻力。你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之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有人就以权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侵犯企业的合法权益;你要搞活流通,有人就以权搞地区封锁、部门垄断,搞官商结合、权力经商;你要珍惜土地资源,依法保护耕地,有人就以权倒卖耕地;更有甚者,有人以权走私、以权抗税、以权弄虚作假,等等。总之,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人却使权力进入市场,搞“权力经济”。事实表明.如果不以法治权、治官,我们推行的一些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政策作法,在有些地区或部门,或者执行不下去,或者“走样变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很难真正建立起来的。

三、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江泽民同志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句话科学地阐明了加强党的领导与坚持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要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执行宪法和法律,是按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办事,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保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以,依法治国,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是以宪法和法律所具有的更为普遍的约束力和更为广泛的权威性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通过推行依法治国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首先,各级党委领导要带头学法、懂法、强化法治观念。第二,党委要模’范守法、自觉用法党委在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时,在制定各项重要决议、决定以及发表重要讲话、指示时,都要认真做到处处注意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党委能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实施党的领导,就会推动政府更加重视依法行政,从而确保全党全民意志统一,政令畅通。第三,重视发挥人大的作用,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我们的党是执政党,又是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政党,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始终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应成为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领导人民前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注重和善于运用人大的立法职能,以法律形式体现党委的主张和意图;对涉及本地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人大依法作出决定;依靠人大依法强化对“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以及通过人大经民主与法律的程序任免干部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党的领导置于更为广泛的人民民主的基础之上和法律的权威之中,无疑会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更加正确有效。

重要意义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1996年2月8日,江泽民同志发表了《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讲话,同年3月17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和战略目标,1997年1月21日在中国法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对中国法学界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997年9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载入中国共产党的章程,可以充分看出中央领导人依法治国的决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已经成为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

依法治国,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体系,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就是一句空话,也势必造成混乱。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法律逐渐形成了体系,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然而还不够完善,还要进一步推出适合中国经济改革步伐的、满足国家管理、新的更为具体的法律、法规,然而单纯从法律体系方面着手依法治国,还远远不够,而必须树立全党、全社会依法治国的观念,这就必须明确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一、1.法律是中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具体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及其执政党并不完全代表人民,而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因而,其法律只能是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法律体现的是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广大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这一立法机关,实现对国家重大问题的立法权,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立法权,对国家机关的组建与监督权,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这种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这也是社会主义能够,也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的地方。坚持和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用法律来保护公民个人民主权利

每个公民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承担义务和责任,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均等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为保障公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及其他权利不受侵害,必须高举法律的武器,提高法律意识,对侵害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行为都要追究法律责任,给予法律制裁,使公民得到公正的保护,只有用法律来保护公民的个人民主权利,才能够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3.法律是民主监督的法尺

国家机关被人民授权管理国家的同时,为防止权力被无限制滥用,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监督国家机关是否依据法律授权,依据法律行使权力,防止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滥用权力,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而监督的法尺就是法律、法规。没有法律作为评判标准就无法进行是与非、对与错的判别,也无法追究法律责任,无法对行政、司法、审判行为进行约束,所以实行民主监督必须与法律相结合,法律是民主监督的法尺。

4.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是法制的民主,民主政治没有法制的约束带来的将是混乱,法治的实现也离不开民主的充分发展,没有民主的法制是独裁的专制。所以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我国在宪法中规定了民主的基本制度、运行程序、公民的基本权利、基本义务等。使社会主义民主走向制度化、法制化。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依法来调整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相互关系,依法来保证公民的民主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

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从1978年开始,国务院陆续颁布的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作出不少规范,初步构成了中国法律体系的框架。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已出台的法律有的规定还过于笼统,有的比较片面;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中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尤其象程序法这类法律的推出更是迫在眉睫。“法律的正义只有通过公正的程序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公正的程序是正确选择和适用法律,从而也是体现法律正义的根本保证”。

依法行政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依法行政原则即承认法律的最高权威,要求政府必须依据法律、依据法律授权行使权力,并且必须通过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使权力,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由于政府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主要机关,行政行为也同样是管理国家的行为。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重要的组成部分,行政凭借法律本身的权威性、稳定性、连续性、公正性、依法规范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司法、行政监督,就使得行政管理具有统一性、连续性、稳定性,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依法行政并不会脱离党的领导,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就是在自由中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实现商品交换的结果。虽然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受一支“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给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失业人数剧增,影响了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用国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干预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用货币政策、调整利息等政策进行调节,进而用立法来完善调控。国家不仅通过调整经济运行的经济法、商法等法律来规范市场经济行为;还要通过健全国家宏观调控法律、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等法律来对社会资源进行宏观调节,使之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是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市场经济,其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使经营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等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通过竞争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为克服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必须通过国家对经济结构的宏观调控与平衡来实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初步形成了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国法制的变革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下引发的;同时,市场经济的改革又为法制社会提供了生长点”。经济的发展为依法治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也同时起到了推动依法治国的作用。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有一个“度”和“量”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曾经历了完全不干预、全面干预和有限制干预几个阶段,从效果来讲有限制干预的效果更好。这就是国家管理经济须要掌握一定的“度”和“量”,而解决的方法只有依靠法律。一方面用法律对总的规则进行规范,一方面用法律的特性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家依照法律对市场行为进行调节、控制,保护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多方的权力和利益,加强对市场经济管理的力度;借助法律,打破区域性贸易,并走出国门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所以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四、依法治国是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的途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注重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还要加强党的廉政建设。“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斗争”。“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警钟长鸣”。腐败作风不仅要受到党纪的处分,还要追究法律责任,只有用法律武器来与腐败现象作斗争,才能使党的廉政建设卓有成效。

依法加强对腐败行为的查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逐步发展,我们不断地面临新环境,需要解决新问题,由于封建思想、资产阶级腐朽东西对党员干部的侵袭,个别党员丧失了理想和信念,发生了腐化和堕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坏了党的形象。反腐倡廉工作已经提高到法制轨道上来。如《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的贯彻实施,使领导干部在廉洁从政方面有了行为规范;并集中力量查办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坚持在法律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也只有将党纪与国法的结合,强化法律制裁作用,才能重新树立共产党员的形象。

篇3:依法治统的重要意义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内容和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整个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优秀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能够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 并且可以形成企业的战略性成本控制。在当前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成本控制要和战略选择相辅相成。以成本竞争为中心, 争取以低成本在竞争中取得高额利润为目标, 从而扩大企业利润, 确立竞争优势。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 包括成本预算、实际支配、成本核算、反馈分析和成本报告编制等部分。成本控制在项目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 各个独立的工程费用最终都要由项目成本所控制。建筑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重点在于科学性和积极落实。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程序, 加上企业先进的监督机制, 能够帮助企业赢得最佳的效益。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说, 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 包括管理问题、人员问题、技术层面的问题等。

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还主要是成本核算控制, 这种成本控制的缺点就是它只是对发生过的成本进行简单的归集和核算, 充其量是一种事后的控制, 起不到全程监管的作用, 更缺少集成管理的方法。这样一来, 任何地方出现问题都可能会使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功亏一篑。

很多的施工企业想降低成本赢得高利润, 但是又对项目成本目标的制定不科学不严密、测算依据不精确, 甚至有的是工作人员个人经验的总结。这样制定的目标成本预算对项目的成本控制没有太大的指导和控制意义。另外, 这也带来了成本各阶段水平的失控。有些企业, 在项目开始时开支大手大脚。后期一看经费匮乏, 又勒紧腰带过日子。有些企业的成本控制不平衡, 部门分配差异大。在一些部门中大手大脚, 在另一些部门则“只管生不管养”。这些都是由于成本目标制定的不科学造成的, 不仅没有意义, 还会造成误导。

二、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探讨

每个施工企业的目标都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控制住了工程项目的成本, 企业的利润空间才能够真正打开。为此,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点措施。

1. 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 注重建筑工程技术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在满足基本的项目建设要求的条件下, 对工程技术进行大胆革新和改造, 是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的一种方法和捷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项目的技术负责人要及时对落后的机械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从工程质量、人员调配等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 提高生产效率, 创造适合现场施工环境的工程技术管理模式。采用施工技术与经济环境相结合的手段, 将开放与保守相结合, 以此来达到管理科学、技术先进、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的效果。注重建筑工程技术的改革升级, 就会成为有效控制工程成本, 强化工程项目管理的必然途径。

2. 加强对工程项目实施中的成本控制

首先, 项目经理要负责工程项目成本的实时监控。生产管理的人员根据项目经理的成本控制计划来制定施工任务单、各种限额采购单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 工程项目材料的管理是工程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 要做好所有工程部门的验收, 并随时作好记录。在施工过程中, 也要及时记录消耗材料的数量和种类等信息, 以此来保证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上的资料信息一致。其次, 在工程过程中, 要保证质量, 必须注重质量成本的控制。质量成本控制是总体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控制成本和故障成本。

在施工过程这一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阶段, 要想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管理, 就必须建立规范、统一的管理体制。这个体制要减少人为因素对成本管理的影响, 也不要因为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环节多而造成每个环节、各个部门各自为政, 缺乏沟通的情况。因此, 要对项目工程的成本管理与控制进行优化, 制定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的健全的管理体制。

3. 强化对非生产性支出的控制, 控制非生产性开支

工程管理人员要建立有效的开支审批和监督程序, 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办公费、燃油费及招待费等实行包干控制。如果节超, 要分析原因, 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对超支的成本进行详细分析, 查出具体原因, 更重要的是要提出改进和控制的措施。发现超支, 要积极与项目经理部的目标成本计划进行比较, 确定成本费用的差异程度, 并根据成本控制的管理体系确定责任归属。

4. 建立人才储备计划, 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成本控制人才

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本身就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它要求的不仅是知识, 更重要的是工作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这就需要成本控制管理人员在自身素质、能力水平上加强锻炼。由于成本控制状况关系到工程建设的盈亏, 所以这项工作的负责人要认真严谨地对工程成本进行预算, 并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实际情况, 编制好成本控制计划, 并和项目经理一起为降低成本制定改进措施。成本控制工作人员要与项目中的各类人员打好交道, 积极沟通, 相互协调, 从各方面获取信息, 并对资金的支出路径进行跟踪控制。成本控制人员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应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工作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

三、结语

进行项目工程成本管理必然要强化成本效益的概念, 它要求从效益的角度来看待投入, 采取措施使产出在大于投入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利润。要做好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 需要工程、财务、供应等各个部门和环节的相互配合和协作, 并按照成本控制的程序和步骤、计划和预算等全方位的控制好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总之, 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 不仅可以提高效率、改善经营, 而且可以保证施工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摘要:在我国, 建筑业正在迅猛发展, 建筑工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追求质量优、效益高是每个建筑企业的共同特点。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 不仅可以使施工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赢得企业声誉, 并且也有利于社会资源的节约, 促进整个地区的健康发展。所以,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地位无可取代。

关键词: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工程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钟伟标.谈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广义成本控制[J].中国市场, 2011 (28) .

[2]梁军.浅议成本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3) .

篇4:浅谈运管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其中,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因为,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联系最广泛,最直接,最紧密。特别在我国这样一个行政管理范围十分广泛的国家更是如此。所以,依法治国,首先必须依法行政。结合运管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实际,充分认识到依法行政是运管部门工作运行的基本准则、是履行管理职责的基础工作、是行使公共权力的基本特点。具体来说,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法行政是运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依法行政的核心是通过实施反映客观规律的法律法规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依法行政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质是一致的,至少在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是相同的,一是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人民利益至上,体现人民大众的利益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我们的法律在制定过程中能够广泛地征求意见,最大限度地吸收群众的建议,代表人民的利益。二是两者都坚持科学精神、反映客观规律。科学的发展观是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观;法律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法律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论证的过程,就是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能够反映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东西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运管部门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就是尊重人民的利益,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能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也只有通过依法行政,把我们所有的管理活动都纳入法制的轨道,尊重法律的权威,科学发展观才能在运管建设、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和体现。

二、依法行政是运管部门构建和谐运管的客观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特征。只有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才能构建出真正的和谐运管、真正的和谐社会。首先,运管系统只有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才能维护社会公平。在运管系统通过依法行政所创造的法治环境,可以确立行为主体间的平等地位,从而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其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加强运管行业管理、维护交通行业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的需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净化道路市场环境,建立安定和谐的行业秩序。最后,在运管系统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依法行政是提高运管行业管理水平的可靠保证

全面提升运管行业管理的综合水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经济成分多元化、群众法律意识越来越强的背景下,政府的行政能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运管行业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严格执法、不公正执法、不文明执法。这些均属于违法的执法行为,它们常常引发行政相对人的不满、抗议、甚至产生过激行为,使群众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人为地增加了管理阻力。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没有严格依法行政有关,都可以通过推进依法行政予以解决。我们可以通过严格规范执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打击违法行为,树立运管部门的威信和权威,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运管行业管理水平就一定会不断提高。

四、依法行政是加快交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运管事业的发展,全面提升行业管理的综合水平,全面增强运管队伍的综合素质,全面健全廉政保障的综合体系。必须在运管工作中坚持依法行政,才能够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够促进构建和谐运管、能够提高运管行业的管理水平。

篇5:依法治统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六大任务解读

薛刚凌、赵鹏 《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29日 09 版)

告读者

金秋十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180多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把这些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落实这些举措,首先要了解这些举措。刚刚创办的《融媒体》版,采取报网联动的办法编出这一期,请广大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光明网相关页面,了解更多内容。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一)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

●国家宪法日制度

●宪法宣誓制度

(二)完善立法体制

●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制度

●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体制机制

●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常委比例

●建立健全立法专家顾问制度

●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

●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 ●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三)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健全向下级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

●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

●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

●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

●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

●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

●探索涉及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机制

●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

●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对重要条款可以单独表决

(四)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

●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

●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撰民法典,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

●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保障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发展行业自律制度

●完善国家机构组织法

●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

●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把贿赂犯罪对象由财物扩大为财物和其他财产性利益

●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

●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

●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

●加强互联网立法

●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

●加强社会组织立法

●制定社区矫正法

●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抓紧出台反恐怖等一批急需法律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 ●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

●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环境保护等法律

●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完善行政组织法律制度

●完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

●强化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制度设定职责和必要的执法权

●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

●强化市县政府执行职责

(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推进综合执法

●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 ●理顺城管执法体制

●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制度

●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

●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

●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

●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对权力集中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

●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

●完善纠错问责机制

●拓展审计范围

●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

●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

●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推进和完善政务公开

●推进重点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

●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

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一)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

●完善惩戒妨碍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拒不执行生效裁判和决定、藐视法庭权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

●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二)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健全公、检、法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

●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

●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

●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

●完善行政诉讼体制机制,合理调整行政诉讼案件管辖制度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

●加大对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无理缠讼行为的惩治力度

●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完善审级制度

●完善对行政强制措施实行司法监督制度

●强化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监督

●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办案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负责

●加强职务犯罪线索管理,健全受理、分流、查办、信息反馈制度

●明确纪检监察和刑事司法办案标准和程序衔接

(三)推进严格司法

●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统一法律适用标准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全面贯彻证据裁判规则,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

●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四)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构建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司法公开

●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

●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

(五)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权保障

●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

●加强对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的源头预防,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

●制定强制执行法,加快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威慑和惩戒法律制度

●落实终审和诉讼终结制度,实行诉访分离 ●对申诉逐步实行由律师代理制度

(六)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

●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

●规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

●依法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的接触、交往行为

●对因违法违纪被开除公职的司法人员、吊销职业证书的律师和公证员,终身禁止从事法律职业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

●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

●建立以案释法制度

●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

●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

●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二)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

●加强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

(三)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

●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

(四)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

●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

●完善仲裁制度

●健全行政裁决制度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

●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影响安全生产、损害生态环境、破坏网络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一)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

●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畅通法治专门队伍内部和外部交流渠道

●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

●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

●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

●完善法治专门人员的职业保障制度,建立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

●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

(二)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

●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发挥律师协会自律作用

●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

●企业可设立公司律师

●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

●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 ●建立激励法律服务人才跨区域流动机制

(三)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

●建设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

●打造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

6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一)坚持依法执政

●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

●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

●坚持政法委员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政法机关党组织要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向党委报告制度

(二)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加大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解释力度,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完善和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政治、工作、生活待遇方面各项制度规定,着力整治各种特权行为

(三)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

(五)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深化军队领导指挥体制、力量结构、政策制度等方面改革

●健全军事法规制度体系,严格规范军事法规制度的制定权限和程序

●加大军事法规执行力度,明确执法责任

●健全军事法制工作体制

●改革军事司法体制机制

●建立军事法律顾问制度

●改革军队纪检监察体制 ●建立官兵的法律知识普及体系,强化官兵法治理念和法治素养

●完善军事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军事法治理论研究

(六)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运用法治方式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完善涉台法律法规

●加强内地同香港和澳门、大陆同台湾的执法司法协作

(七)加强涉外法律工作

●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强化涉外法律服务

●深化司法领域国际合作,完善我国司法协助体制

●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执法安全国际合作

●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和各方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机制

上一篇:理发师自荐书下一篇:观看国庆阅兵日记优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