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2-08-15

第一篇: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财务本101 魏巍 06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努力开创科学发展观的新局面。党的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第二篇:我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意义

稳增长是2011年12月国务院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今年5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对于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以及国内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次强调稳增长的政策取向。稳增长,是增加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推动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近期,从国家的层面上,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已经开始陆续出台,可以预见,这种政策基调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政策的主旋律。因此,稳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首先,稳增长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中国经济的年增速目标从2005年至2011年连续8年都定为8%,实际运行结果比预期增速略高出一些,2005年至2011年我国GDP的增速分别是10.2%、12.7%、14.2%、9.6%、9.2%、10.4%、9.2%。考虑到国际国内的复杂经济形势,温总理在2012年3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为7.5%。这表明,从中央政府层面对今年经济发展的战略是实现更加稳健的增长,也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环保、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也必须取得重要进步,增长的质量要求更高。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在稳增长中才能实现,在发展中逐步解决许多结构上的问题。没有稳定的增长,要实现将工作的重点转到更加注重环境、注重效率、注重依靠科技创新的动力推动经济发展上来,是不可能的。

其次,稳增长是适应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的要求。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在欧洲愈演愈烈,并演化为欧债危机。欧债危机一方面体现了在国际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有可能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各个国家,另一方面,也使得欧洲经济前景更加扑朔迷离,其对国际经济和我国未来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虽然暂时尚难量化,然而产生不利影响却是必然。必须克服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实现稳增长。

最后,稳增长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稳增长的核心内涵是增长。从目前发展阶段看,增长是第一要务,没有稳增长,就没有条件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如就业问题,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全市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讲政治、讲全局的高度,以对全市人民福祉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工作自觉性,突出重点任务,以迎难而上的坚强决心和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战胜一切困难,确保完成今年稳增长的各项目标任务,通过经济的稳增长,同时提升发展质量,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是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稳增长不仅意味着保持一定的速度,更需要在经济结构更趋优化、民生保障不断改善、社会和谐日益提升的过程中实现。只有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增长,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科学统一起来,才能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把稳增长与保民生、促稳定更好地结合起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加快促进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通过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发展成果,维护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就是对全球经济的最大贡献。当前,既有对中国经济的期盼,也有对中国经济的苛求。

对美国而言,尽管通过进一步举债暂时缓解了债务违约的风险,但经济增长乏力与失业率居高不下仍是难以摆脱的困境。基于对大选的考虑,两党都需要为目前的困境寻找一只替罪羊,人民币汇率首当其冲。假如美国一意孤行,这不仅违背世贸组织的规则,掀起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甚至会引发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姑且不论过去几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

经有了大幅升值,如果由此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放慢,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会意识到,美国经济摆脱困境的可能性无疑会降低。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应是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优先关注的议题。至于欧洲债务危机的出路,最终的拯救者还是欧洲自身,而非外来者。围绕南欧国家的债务危机,欧盟两年多来举行了十四次峰会,仍然没有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问题的关键在于,无论是救助方还是被救助方,欧元区成员国都没有对合作表示出足够的政治意愿。欧盟最迫切的任务是向外部世界发出明确而可信的信号:推进一体化进程的意愿是不可改变的。投资欧洲债券需要遵守市场规则:保障投资安全,并获得相应的回报。

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证明:为遏制全球经济衰退加剧,中国表现出了高度合作立场,为全球经济政策的协调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也是最大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不仅对亚洲经济,对全球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不论是唱衰还是捧杀中国经济的声音,都不会影响下一阶段中国经济政策的选择。目前,绝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都因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而受到经济减速的威胁。从中期来看,目前的主权债务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发达国家实现“去杠杆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世界经济摆脱低速增长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完成“去杠杆化”进程;二是寻找到新的产业增长点。在当前世界经济的调整期内,要让中国经济维持危机前的高速增长态势显然是不现实的。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比较复杂、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我们既要有忧患意识,也要增强信心,做好稳定经济增长这篇大文章。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们可以为迎接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提前做好准备。这也意味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的重大贡献,意味着中国经济将能在走出低谷后的世界经济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展望未来,阻碍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仍是发达国家债务问题。事实上,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金融危机阶段,发达国家政府干预只是完成了私人债务的国家化进程,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问题。如果说金融危机证明了过度的私人债务负担不可持续,那么主权债务危机则证明了把私人债务转化为政府债务同样不可持续。

美国可以依靠其世界货币发行者的地位,继续举债来缓解债务危机,而南欧国家不具备这种优势。不过,美国尚未解决债务问题。虽然发达国家有可能利用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方式转嫁债务,但削减支出、减少消费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其后果将是全球经济的需求乏力与经济增长放缓。填补发达国家所留下的消费需求缺口,是未来全球经济面临的一大挑战。中国及其他新兴经济体保持稳定高速增长有助于应对这种挑战。

面对短期的主权债务危机和中长期的需求乏力、经济增长缓慢,全球经济的希望将寄托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增长。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保持稳定增长是对全球经济最大的贡献。由此可见,我国经济“稳增长”对我国及世界的重大意义。

我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意义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10级英语1班

姓名:盛爽 学号:L1015107

第三篇: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1.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自上世纪5 0 年代后期普遍出现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经营水平不高,生产规模小。其特点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破坏了生态平衡,形成了农业的恶性循环,如种植业广种薄收,重用轻养;林业过量采伐,重采轻造;草原牧业超载过牧,靠天养畜。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等等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2.生态农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内外部环境的改变,我国农业目前出现了不少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如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传统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另外,我国成功加入WTO 后,进口粮食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大量农产品的进口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减少农民收入,加重 我国农民贫困化程度。而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它不仅有利于农民根据市场导向,增加农产品种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还有利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和资源利用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生态农业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综合产业,涉及种养加、贸工农多种生产经营,可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空间。发展生态农业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废弃物,做到“变废为宝”,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发展生态农业,可促进我国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中国粮食生产从1998 年的5.12 亿吨减少到2003 年的4.367 亿吨。我国从上世纪80 年代以来,便积极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寻求既能增产粮食等农产品,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农业可持续

4.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呼唤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的出现。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界原来的生态平衡,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业污染使农产品中化学药品残留严重超标,致使产品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而生态农业的生产原则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种植的方法,注意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有效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并且生产出无污染、无公害、有益于健康的绿色产品。因而它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5.生态农业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观赏价值。生态农业以生态与环境建设为基础,注重农业生产经营与生态状况的协调、互补,净化水质、土壤、空气。所以经常处于生态农业环境条件下,人的身心状况就会得到改善,增强抗病能力,对于减少疲劳、恢复健康大有裨益。可以通过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以清新的田园风光让游客亲近农业、亲近自然,从而愉悦于人,陶冶情操。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相关材料4: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求真务实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按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切实抓好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

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

社会安定团结。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命题视角点拨】

本知识点是目前热点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涉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以材料题、论述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来阐述,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来说明以人为本,还可以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执政能力等来进行考查。

[责任编辑:moninfu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相关材料2:坚持以人为本 1.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由对物的依赖关系变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是由对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对立的扬弃而实现的。到了共产主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实现了劳动的普遍化,劳动不再成为人谋生的手段,而成了人的第一需要,这样就会有足够的自由时间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开了航向,但它不是共产主义的实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为本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是朝着这个伟大历史目标的迈进。一切有志青年都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当前,我们要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相关材料3: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

1.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

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五)坚持可持续发展。(六)坚持改革开放。(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

现。

2.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第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相关材料4: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求真务实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按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切实抓好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

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

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

社会安定团结。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命题视角点拨】

本知识点是目前热点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涉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以材料题、论述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来阐述,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来说明以人为本,还可以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执政能力等来进行考查。

[责任编辑:m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党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一个把握规律、统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六)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锐意推进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五个统筹”。要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

上一篇:局计划生育工作计划下一篇:冀教版音乐教学计划